《金刚经》开场白之密义

2024-05-03

《金刚经》开场白之密义(共1篇)

篇1:《金刚经》开场白之密义

《金刚经》开场白之密义

导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是《金刚经》的第一段话。大家一定奇怪,为什么《金刚经》的第一品要加入这么一段开场白?其实,这里面深有密义,我们只需静下心来,依据经文所述默默地感受一下当时那个气氛,体会一下当时那种状态,当身临其境感升起时,就会洞然明白佛之慈悲。

2500多年前,一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觉者之一,名曰释迦牟尼佛,他是如此的平易近人,一点都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他和他的弟子们每日端着讨饭钵到城中去挨家挨户地乞讨,无论施主给他们什么都不能拒绝,没有挑挑捡捡,没有好吃与否,给什么吃什么。

从释迦牟尼托着钵到舍卫大城乞食的一系列细微动作中,我们会发现这里面都是有大学问的。佛陀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个言谈举止都是充满理性的,充满觉知的,在经过审核和过滤后确定下来的。第一品详细地反映了释迦牟尼的衣食住行和日常作息,没有一点点临时的情绪冲动,都是经过佛陀理性地深思熟虑后作为一种制度、一种规矩确定下来的。这就充分地证明释迦牟尼这样的圣贤,就是理性的化身、智慧的化身、文明的化身。

要知道,在2500年前,人类的文明还远未确立,人们并没有受过任何系统的文化教育,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野蛮人,或者叫自然人。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释迦牟尼的衣食住行远比我们2500年以后的当代所谓的文明人更加充满了理性,充满了智慧。相反,现代的我们在衣食住行上却显得特别随意,特别情绪化,与佛陀有板有眼的每一个细节相比,我们显得更像野蛮人——衣服乱穿,东西乱丢,走路骚首弄姿、左右摇晃等等。行为是内心的外化,有什么样的行为,就反应出什么样的内心。佛陀在开讲《金刚经》之前就为我们示现该以何种心态进入经典。有这样一个故事也暗合这个理趣:

有一个从很远的地方来的人想请教禅师修行的方法,听说禅师在禅房里,就急切地推门而入,见到禅师立刻就说:“我要修行,请您指示我。”

禅师说:“先不着急指示你,你先退出去,把你的鞋子摆好。” 他诧异地说:“摆鞋子干什么?学法比较重要,鞋子等一会再摆。” 禅师说:“绝对不可以,先摆好再讲法。”

他无奈地退了出去,把鞋子重新摆好后再次进来对禅师说:“鞋子已经摆好了,现在可以讲法了吗?”

禅师说:“不可以。”

他问到:“为什么呢?我已经按照你的要求把鞋子摆好了啊!” 禅师说:“请你退出去,对鞋子说一声‘对不起’。” 他说:“鞋子又不是人,有必要说对不起吗?” 禅师说:“有没有必要先做了再说。”

他极不情愿地退到房间门口,对着鞋子磕了三个头,说:“对不起,我刚才一时着急,没有把您放好,请您原谅。”说完后,回到禅师身边。

禅师问:“当你对鞋子说完之后,心态可有发生变化?”

他一想,还真是不同,一说完后,心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来觉得自己很聪明,很了不起,连人都没有放在眼里,何况是一双破鞋;而刚刚对一双鞋子如此慎重地说了一声“对不起”之后,突然发现自己的心情不再那么急躁,懂得感恩了,好像真的有所不同。

禅师说:“这就对了,为何要用一双鞋子如此三番地刁难你?就是为了让我们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觉知,充满了理性,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左右着自己,不要让自己的随意左右着自己。”

禅师说的这一点非常重要,这就是“无上甚深微妙法”中的“微妙”二字所在:要在每一个细微处留心体会生活的真谛、人生的真谛,不可以粗心,不可以大意,而是要把自己的心态调得很深沉、温柔、细腻、敏锐,处处充满着觉知。在这一点上,佛陀为我们做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意识,充满了觉知。

生活中有没有觉知是有根本不同的,这就是修行人与凡人的差别。为什么有的人打坐总是静不下心来?就是因为平时没有打好基础,生活中粗枝大叶,浮躁不堪,情绪化,从早到晚多数时候都是在无意识中度过的。看一看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路人,哪一个有生动的表情、精神的眼神?几乎没有一个。他们的眼神是空洞的,目光是呆滞的,神情是恍惚的,一看就知道处在没有觉知和理性的生活状态中。那种生活必然导致养成许多不良习惯,非理性、情绪化会让他们充满了烦恼,日积月累积攒成疾病,最后突然发现自己的身心简直是一团糟,人生亦是波折不断,更有甚者走上歧路。突然有一天发现,但一切都回不来了。所以常常听人说一句话:当初要不是那样,今天我就不是这样。当初干什么去了?当初我一时失察,当初我一时心软,当初我一时糊涂„„这些借口都是因为平时在生活中没有训练自己的觉知,没有做到防微杜渐。每天都处在一种半梦游的状态,过着一种行尸走肉般的生活,最后发现一切不可挽回了,又开始后悔。但是,人生没有彩排,一切不可重演。

佛陀给我们标示的是另外一种充满了觉知、充满了理性的生活。我们可以不去学习佛陀讨饭的那些外在的表面形式,但是我们必须学习佛陀所标示的在衣食住行中的那种充满了觉知、充满了理性,乃至于充满了光明、充满了慈悲的生活方式。怎么学佛?学什么?学佛不是好高骛远,而是脚踏实地,就从释迦牟尼如何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充满诚心、静心、觉心、细心、悟心这一点上学起,看看圣贤们是如何充满智慧、充满平等、充满慈悲地生活的,这就叫学佛,这是修行人的最低标准。

现在,你还会为《金刚经》起步就讲这些衣食住行等琐碎小事而按捺不住性子吗?还在嚷嚷着“我是来学大法的,佛陀您快点给我们讲大法吧!这些吃喝拉撒的小事与我求大法的愿望是有冲突的”吗?了悟了这些深意后,你就会发现,这一切都不冲突。什么叫大法?衣食住行就是大法。除了衣食住行以外,哪里还有什么大法可求呢? ——摘选自潘麟导师生命科学系列经典丛书之《<金刚经>的智慧·法会因由分》

上一篇:粗略的说下我大文章的写作思路下一篇:火灾事故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