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说念诵金刚经感应

2024-04-29

南怀瑾说念诵金刚经感应(精选4篇)

篇1:南怀瑾说念诵金刚经感应

金刚经的感应力量非常大,我给大家讲一个我的秘密,我在读中学阶段,每天早晨四点钟就起,练拳运动以后,首先念金刚经。为什么念呢?我一点都不懂;反正人家告诉我念金刚经很好,我就念金刚经。因为在学校里,也不敢敲木鱼,怕被人家说神经病,偷偷的弄一本金刚经,到会客室去念。前怕狼,后怕虎,一下子就念完了。有一次我念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忽然觉得我没有了,我到那里去了?不知道啊!以后我就不念了,后来才明了其中的道理。此经对我的经验,有这样奇妙。在历史记载中,更有非常多的感应。抗战八年,出门在外,跟家里父母分离,生死不可知,那时我只有一个愿力,每天晚上睡觉以前,一定要给我父母念金刚经、心经。这是我的秘密,我心中自己的愿力,外面不知道,可是我的经验上知道,感应力量非常大,非常大,我只能向诸位报告到这里。至于说,你们要做科学的研究,感应是个什么道理,我可以跟你讲科学的理由一大堆,但是今天是讲佛学的课,不是讲科学的课,暂时就不讨论了。

金刚经感应录第一:静处诵经、增长寿命

昔时,在雅瓦地方一寺庙内,有位僧人对佛法非常精通。他受沙弥戒后,与朋友们结伴去向一精通相术之相士卜问吉凶。相士为他们看相后,一一告之结果,特别对精通佛法的沙弥说:“虽然你非常聪明,但你的寿命却很短暂,只能活到十八岁。”过了两三年,相士之预言在沙弥的朋友身上一一应验了,他不禁忆起相士对自己的预言,非常害怕,于是就对上师说:“听说寂静处有许多佛经,请师允许我去彼处。”经师许之。他到寂静处后,从诸多佛经中取出一本《金刚经》,他便发愿: “愿我以念诵此经的功德,能闻到寿命增长之声。”他依照自己的誓言,昼夜精进念诵。一天下午,他诵经的地方充满光芒。这时有两位罗汉比丘手持经函来到他的面前说:“这就是你所念诵的《金刚经》,你的寿命、福德和诵经之功德,除佛以外他人无法衡量。愿你断除三恶道之门,具足获得悉地之缘份。”二圣者说毕,顶礼沙弥后,忽然不见了。

二十年过后,沙弥离开寂静处,又来到相士面前。相士见到他大吃一惊,以为自己的相术不准,万分恐惧地问:“你究竟造什么善业,令寿命延长的?”沙弥回答: “我唯有念诵《金刚经》,除此以外什么也未做。”于是众人对《金刚经》的功德生起很大的信心,并广作宣扬,众多人都发愿念诵《金刚经》。沙弥活到九十五岁,死后转生兜率天。

金刚经感应录第二:诵经僧人调伏非人

古代印度的某一地方有个凶残毒辣的非人,常给当地人们带来狂风暴雨、干旱冰雹等灾难,且时常派阴卓鬼(一种障碍善行、使人遭遇不幸的魔鬼)损害道人,令其无法得到悉地。这是一个具有超常能力的非人,他所居住的区域无人敢去,他附近的树木、花、草、水果无人敢碰触,乃至飞禽飞入他的领域内,也会立即坠地而亡。

当时,印度有一具极大威力的密咒师,仅凭念诵咒语就能降雨,并能束缚龙王,支配魔众就如同国王使唤奴仆般随意。密咒师想调伏那个非人,就来到经堂念诵咒语。午夜时分,非人将密咒师的头碎为几半。密咒师死后,他的一位具有很大能力的上师得知此事,到此处把弟子的全部资具拿出来,又在自己身上薰香涂药后才进入经堂,以极其忿怒的形象念诵密咒。正在念诵的过程中,非人进入其心,致使这位上师也吐血身亡。

有一位持诵《金刚经》的年轻僧人,目睹了两位密咒师的不幸遭遇后,从自己家中取出香炉准备前往经堂。友人劝他:“你最好不要去,否则会有生命危险。”僧人未听劝告,毅然独往。一进经堂,他就专心致志地念诵《金刚经》。当天下午,天空中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大地震动,许多大树被飓风连根拔起。在波浪汹涌的雨幕中,那位非人的身体象大山般高大,身边围绕着众多执持各种兵器的眷属。但见他面目狰狞,口中燃火,鼻孔冒烟,发出刺耳的怪音,气势汹汹地冲入经堂,欲害僧人。但僧人置若罔闻,不失正念,一直专心念诵《金刚经》。非人听到念诵《金刚经》的声音后,内心便寂静下来,嗔心也消失了。不久风停雨止,天空转晴。非人的眷属全部畏惧而逃,仅留下非人独自恭敬合掌,右膝著地,对僧人说:“我本来想取你的性命,但刚听到您诵读《金刚经》的声音,我的威力即失,嗔心息灭,野蛮狂乱之心也没有了。我愿以您为上师,今在上师前发露忏悔罪业,祈请身心得以清净。”如是请求后,僧人问:“你为何杀害两位密咒师?”非人回答:“因我的内心不调柔,性格残暴,故二人不能抵挡我的威力,而被我诛杀。”

由此可知,如果对《金刚经》的真实功德生起信心,若有人抄写、听授、读诵、为人宣讲、或作种种供养,则其福德、寿命、地位等方面的功德不可思议。

金刚经感应录第三:病中获启示,抄经得解脱

一寺院内有位比丘名达玛嘎巴。他修建了一座殿堂,并特意设置了佛堂、客厅、关房、仓库等,在殿堂的旁边又修建了一座供养殿。他又发清净心,把世间所有的经、论全部抄写一遍后,准备陈放供养于殿中。到春季时,比丘患了重病。正在痛苦难耐之际,他的境界中出现一座金银制成的经堂,有许多以各种珠宝严饰的天人,其中一僧人形貌庄严、具足威仪、手持经函,来到他面前说:“你一生中虽然造了许多善业,但因享用三宝财物,善恶混杂,现将马上堕入无间地狱。若欲清净诸罪业,应以抄写《金刚经》作忏悔,这样,你的全部罪障很快会得以清净的。”比丘听后,忍痛起床,回忆僧人之忠言劝告,恢复了正知正念,立即用自已的财产作为抄经的费用,抄写了一百部《金刚经》。这以后的很多年中,他的财富圆满,而且寿命也延长了。寿终后转生于弥勒佛的刹土。

金刚经感应录第四:从地狱中获得解脱

一施主病死后来到阎罗世界,看见众人中有一比丘。阎罗王问比丘:“你入佛门后造过什么善业?”比丘回答说:“我读诵过《金刚经》。”阎罗王听后,立即从法座下来,向比丘合掌顶礼,并说:“您是真正的具德天子,来此辛苦您了。”此时,空中出现五颜六色的彩云,云中显出一个有许多珍宝所严饰的宝座。比丘坐上宝座,徐徐升入空中。

这时施主又看到阎罗世界里有很多狱卒,各各执持锐利的兵器,如凶神恶煞一般。其中有人喊他的名字问道:“你在人间做过什么善业?”施主答言:“我学了很多文学、历算等世间法,为人取恶名,靠经商牟取利润,但有时也念诵《金刚经》。”那人说:“你学了世间的文字,给人取恶名,以经商牟利,因你所作恶业过重,善恶互抵,故你所做之善根全无。”阎罗王也告诉施主:“此处与其他地狱不同,这里有极大苦受。不信你看看背后的那个众生吧。”施主转身一看,在沸腾的大铁水池内,有一众生,身长五百由旬,长着各种各样千百万个飞禽走兽的头。在人头说话时,其余的兽头就饥笑他。他的眼珠滚落入盛燃的铁水中,口中发出凄惨的哀嚎。

阎罗王继续说:“此有情前世为人时,精通世间法,依靠秤斗短斤少两,骗人钱财,常对他人讥讽毁谤,取恶名,故感受此果报。本来你所造的罪业果报与此人相同,但因你写《金刚经》之福德,故免受此果报。现派你到人间,劝人行善断恶,信奉三宝,读诵大乘,不依世间的邪慧而造诸恶业。”施主回到南瞻部洲后,劝人远离取恶名等不善业。他一心一意念诵《金刚经》,死后转生三十三天。

金刚经感应录第五: 疑惑堕地狱,讲经得解脱

一座佛堂内有位老比丘,他从十岁至一百岁间不中断地诵读《妙法莲华经》,但他的疑惑心极为严重,致使其他比丘也常起疑心。某日下午,有个人进入他的房间内,对他说:“阎罗王派我召你前去。”说毕,老比丘的神识随之而去,肉身则如同死去。但胸口有股温热,七日不失,故他人未动尸体。

老比丘在中阴境界中,见到有位比丘未断疑惑,在拜见另外一位比丘的路途中,被一群青面獠牙、凶相毕露的猛兽撕扯吞食。诸如此类的恐怖景象令老比丘心生畏惧,提心吊胆地来到阎罗王面前。岂料阎罗王反向他顶礼祈求道:“我因造恶业而感招此阎罗王之身,恳请您为我念诵七遍《金刚经》。”于是,老比丘于七日内为阎罗王讲授《金刚经》。到第七天,阎罗王供养他百匹绸缎。老比丘携带绸缎返回人间,肉身恢复了知觉。他精进修持禅定,又活了九十五岁,之后在夏季末月某日,老比丘金刚跏趺座,示现涅槃。于七日中,肉色未变,骨节也未脱散。

金刚经感应录第六:大臣由王法制裁中获得解脱

某国王制裁一大臣,被株连者有两千多人。大臣的四肢被绳索牢牢地捆绑着,行将毙命。大臣对《金刚经》的功德起信而发愿:“若能脱离此苦,我将念诵一千遍《金刚经》。”念头刚起,绳索自断落地。看守将此事详细禀告国王,国王甚觉希有,于是下令释放所有的犯人。大臣脱离怖畏。从此世间众人对《金刚经》的功德生起信心,恒时书写、讲说,便能遣除今生、来世所有不吉祥之事。

金刚经感应录第七:老妇人身涂妙香而获解脱

某地有位老妇人,经常饮酒、吃肉、食用葱蒜等物,不能守持清净的戒律,但她喜欢诵读《金刚经》,且每次诵读之前必先漱口,以妙香涂身后才开始念诵。以此福德,老妇人死后,她的周围出现了天人的种种芬芳香气,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化生,面见阿弥陀佛。

金刚经感应录第八:杀生堕地狱,抄经生净土

某地有一好杀生之人,听说读写《金刚经》可清净一切罪障。他为净除罪业,就抄写了一部《金刚经》。他死后前去见阎罗王时,阎罗王喝问:“你在人间造过什么善业?”他吓得不敢说话。顷刻间,地狱中所有的山崖、树木等全部变成非常锋利可怕的宝剑、木剑、水剑等武器。阎罗王令诸狱卒将此人带入有六重铁门的大铁室中。第一层门内漆黑无光;入第二道门后,铁门立即关闭;过第三道门,在黑暗中被炽热的火焰灼烧其身。他恐惧万分,在地上翻滚着,发出悲惨的呼喊声:“救救我吧!”狱卒呵斥道:“你在人间时不信因果,造了极大恶业,现在哭有什么用!”这时,他面前的虚空中出现了一位以种种宝饰严身的大菩萨,悲音入耳:“在此堕入十八大地狱的所有众生中,若有在人世间曾诵读、书写《金刚经》的人,现在请出来。”菩萨话音未落,此人就从地狱的痛苦中获得解脱。他走到菩萨前,跪着说:“我曾抄写过《金刚经》。”狱卒听后,禀告阎罗王。阎罗王打开金箧,看到里面显现出此人的名字及其所书写的《金刚经》,就说:“你本有此善根,却被我误判入地狱,真是很抱歉。”接着将他释放了。同时有八万众生也从地狱的痛苦中得到解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阎罗王对他合掌顶礼,令其返回人间。这时,他以前所杀害的那些绵羊、山羊、猪、鱼、鹿等许多众生威胁说:“这人不仅杀害了我们,又吃了我们的血肉,如若不偿还这笔债,我们决不放他走!”阎罗王说:“此人生前曾抄写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具有殊胜的福德因缘,你们不能伤害他!若伤害他,则你们都不能得到解脱。”这些众生听后都不相信。于是阎罗王就在杠杆的一端挂《金刚经》,另一端悬挂很多众生。结果《金刚经》的重量远远超过它们的总和。这时它们才觉得《金刚经》很稀有,对佛法深信不疑,并很欢喜地放了此人。

此人在返回人间的途中,遇见一位身戴枷锁铁链的犯人问他:“你不认识我吗?”此人细看,惊异地说:“我认识你,你不是我们已故的国王吗?为何来到此处?”国王回答说:“我因生前不信佛法,毁谤佛法,故感受地狱的苦报。你若返回人间,请告诉我的太子,让他为我念诵《金刚经》,这样我才可脱离此苦。”此人返回人间后,肉体恢复知觉,便将此事告诉太子。太子念诵了七遍《金刚经》,国王即从痛苦中得到解脱。此人死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化生后,亲睹无量光佛(阿弥陀佛)之尊颜。

金刚经感应录第九: 供佛求经,消除病苦

某地有一施主,患了疾病,以种种方法治疗都不见效。他的妻子到寺中清扫地面,遍洒香水供养佛前,然后祈祷:“请十方一切诸佛,为我开示一个治疗夫病的方法。”此时,空中传出声音:“若念诵《金刚经》,可治好他的病。”她闻声四方寻找,但未得此经。回到家中后,打扫卫生,洒香水,以宝伞、胜幢、天冠作装饰,用沉香薰屋,并发愿:“愿我恒时听闻到《金刚经》。”这时,有位威仪如法的比丘,将手中所持的《金刚经》送与施主。施主恭敬顶礼比丘。其因念诵《金刚经》,疾病很快痊愈。

金刚经功德传第十: 诵经之人,天神佑护

某地发生内战,死伤许多人。有一位常诵读《金刚经》的人,恐遭杀害,从屋顶跳到外面,遇见一人手持宝剑欲杀他。他因害怕而跳入深渊。半空中,忽有天人相助,得以平安落地。这时,空中传出一声音:“你以念诵《金刚经》之福德,故有天人相救。”此人在有生之年,身体常发出天人的妙香。

金刚经感应录第十一:杀生堕地狱,诵经得解脱

某施主有个孩子,颇通工巧。他杀害了无数鸟类、野兽等众生,但也常诵读《金刚经》。他死后,七天内身体温热未失,停尸在家。阎罗卒引其神识至阎罗王面前,阎罗王问他:“你在人间曾造何善业?”他回答:“我读过《金刚经》。”阎罗王告诉他:“杀生之人当感受此等地狱之苦——”于是,他看到在一片烧燃炽热的铁地上,有很多体大如山的.众生,其身每一支分(骨节)均被插入一百个铁钉,四肢被牢牢固定在铁板上,他们的口中不断地倒入滚烫的铁水,惨不忍睹……

阎罗王接着说:“本来你当感受此地狱之痛苦,但因你曾念诵三世诸佛之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故免受此苦,可返人间。”这时,他以前所杀害的鸟类、野兽等众生不放他走。阎罗王告诉这些众生:“莫害此人!因其曾诵读金刚经,具有殊胜的缘份。放了他,对你们也有好处。”他们听后生起信心,并作忏悔,放他返回人间了。他回到人间,恢复知觉,对亲朋好友详述了地狱的亲身经历,并说:“现在我对这个幻化的世间生起极大的厌离心。”本来他非常贫穷,便借他人的钱财抄写了一百部《金刚经》,分送给一百个人,要求他们好好受持、诵读《金刚经》。因作了如此法布施,此人于多年中过着幸福安宁的生活,死后往生阿弥陀佛的刹土(即西方极乐世界)。

金刚经感应录第十二:阎罗重经典,闻者得超升

某地一施主有个女儿,嫁人后不久就死去。她的神识来到父母身边。父母在梦中见到女儿,就问:“你需要什么?”女儿回答:“我一生中没有造什么恶业,但在办婚事时宰杀了很多山羊、绵羊,以此恶业感召如今的大苦受。阎罗王非常崇拜受持大乘经典的人,若有在人间念诵《金刚经》的人,阎罗王会将其置于由金银珍宝所严饰的宝座上,并对他说:‘净除诸罪恶,圆满诸福德。’以此便获得善趣之安乐。父母若为女儿念诵《金刚经》,我定会脱离此苦。”于是父母为女儿诵读了《金刚经》。七天后的夜晚,父母在睡梦中见到了世尊,世尊告诉他们:“因你们诵读《金刚经》之福德,女儿从阎罗界的痛苦中得到解脱,现已转生为人。”

金刚经功德传第十三:牧童于虚空中抄写《金刚经》获感应

某地施主有一子,聪明伶俐。施主送他去学习文字和历算,并派一书僮随行。他学习文字时,书僮亦学会了。于是老师得机会令书僮去打渔。后来书僮做错事,需要赔偿。因无钱,只好以身作抵押为人放牧,在房舍外宽阔的土地上当了二十年牧僮。他与许多牧民一同放牧时,想起以前在学习文字时所听闻《金刚经》之功德,于是对《金刚经》生起信心并发心抄写。

他借了一本《金刚经》,又用自己的工钱买了墨汁,却无钱买纸张。他想:若将此经书写于树叶或地面上,则会有许多众生因脚踩经文而获罪,堕于恶趣,我自己也以此恶业,于生生世世中转生为恶劣种性,长劫不能解脱,因此只好发清净心观想在四方供养《金刚经》。他对着天空说道:“我本想发心抄写《金刚经》,却因贫穷,无钱买纸,只能写在虚空中。”他发大信心,以笔墨抄写《金刚经》于虚空中。写完后又以香花和净水供养,并发愿:“若经中所言真实不虚,则以此真谛力,愿我呈现瑞相;以诵读缮写《金刚经》供养诸佛菩萨的福德力,愿我获得大福德。”不久,以《金刚经》之加持力,粗糙的地面变得平坦如掌,恒时盛开天人芬芳鲜花。此后,该地从未出现过冰雪、暴雨、干旱等灾害。

金刚经功德传第十四:捧经行七步,往生极乐国

某施主迎请一本手抄的《金刚经》,请回家中供养。回家后,赶紧打扫卫生,摆放佛经,但经书还戴在身上。他想:若扫地时随身携带佛经,至不洁净处,来生会转成恶劣种性。他的七岁幼女一直随父身后,于是他把经典交付女儿。女儿手捧《金刚经》仅走了七步,即以此功德而转生三十三天,于莲华中化生。此后七世中获得圆满人身,最后一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化生,证得菩萨之果位。

金刚经功德传第十五:诵经比丘,肉身不坏

有父子二人出家,同为比丘,不具净戒,衣着破烂,常食鱼肉等物,依种种邪命养活假合之肉身,但常读诵《金刚经》。死后尸体所在的周围出现天人的种种香气,悦意芬芳。四年中肉色未变,骨节未脱。地方寺院的僧众为其尸体涂香。他们的不坏肉身,至今仍保存于印度。众天人常对其肉身作供养,附近的人们也过着安宁的生活。

拓展阅读:金刚经有什么作用

金刚经的作用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般若”是梵文音译,意为“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绝对完全的大智慧”。“金刚”,喻指般若如金刚一样锋利无比,能破除世间一切烦恼与偏见。“波罗蜜”,意指超越生死而度达解脱的彼岸。经题的意义,指以金刚一样无坚不摧的大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超越生死而达到永恒安乐的归宿。

《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经文开始,由号称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发问:当众生立定志向要达到无上圆满的佛陀觉智时,应该将发心的目标定在哪里?如果在实践过程中心不能安住,应该如何降伏?即如何使心灵平和地安住在终极关怀,如何在走向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对各种错误认识和患得患失心理进行克服?《金刚经》就是围绕佛陀对此问题的解答而展开的。推荐阅读:金刚经注音版

金刚经的现代意义

佛教的经典,在中国翻译流传的有数千卷之多,而流通最广、注疏最丰者,要算《金刚经》了。《金刚经》是般若系经典。般若经在东汉时期就已传到中国。魏晋南北朝盛行于教界,当时的中国文化界流行玄学,推崇老庄,崇尚虚无,与般若经典所说的空,表面上看上去颇为相似。于是那些玄学者,也就研究起般若经典来了。僧人为了弘法的需要,也以般若经教去迎合玄学,用老庄概念阐释般若思想,形成了般若学研究浪潮,出现般若学弘扬史上的辉煌时期,即六家七宗。但因为般若经的翻译问题,当时人们对般若思想却不能正确理解。后来罗什弟子僧肇,就曾撰论对此作了批评。

罗什西来大量地翻译般若经论,在译出《摩诃般若》的同时,也译了与《般若经》相应的一些重要论典,如龙树的《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及提婆的《百论》等,对隋唐时期相继成立的各个宗派,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吉藏创立的三论宗,就是直接依据《般若经》及龙树、提婆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命名;天台智者创立天台宗,除了依《法华经》,许多重要思想也都来自《般若经》、《大智度论》。禅宗更不用说,下面专门介绍。

《金刚经》在中国虽有多种译本,但最早的本子是罗什翻译的,而现在佛教界流行的也正是此本。大概是因为无论在语言的简练、流畅,或内容的忠实程度,其他本子都不能与之媲美,这才使它独行于教界。有的文人爱其文字之优美,而去读诵;有的文人喜其哲理丰富,而进行研讨;至于那些禅修者,更视《金刚经》为修心的指南,开悟的钥匙;而民间一般信徒也不甘落后,他们也以读诵《金刚经》为日常功课,并从中得到灵感。《金刚经灵感记》一书就是收集了从古以来读诵《金刚经》得到感应的例子。的确,这部经典太殊胜了,才使得人们乐于接受它,弘扬它。

篇2:南怀瑾说念诵金刚经感应

金刚经其实在某些角度来看,是一部显宗密法,一样具备了息增怀诛的功能,只是在于修持的人是否会用而已。以下是其第三品的大乘正宗分解说。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一切众生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当你问怎么样安心时,就安心了。佛过了许久,看须菩提还是不懂,没有办法,只好退而求其次,第二步再来讲一讲,因为那个时机过去了,禅宗所谓机,这个禅机过去了,须菩提没有懂。现在第二步来讲了,佛说:我告诉你,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的中文意思是大,一切大菩萨们。

古代也有将菩萨翻成‘大士’或者‘开士’,表示是开悟的人。所以我们的白衣大士就是白衣菩萨。摩诃萨是唐宋以后念的,真正梵文发音是马哈,诃字念成哈字。在座很多客家的同学,客家话、广东话、闽南话比较接近唐音,国语反而距离很远了。

佛说菩萨摩诃萨是倒装的文句,就是一切大菩萨们,应如是降伏其心,应该有一个方法,把自己的心降伏下去。什么方法呢?他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现在先解释什么叫众生?佛经里众生这个名辞,庄子先说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谓之众生,并不是单指人!人不过是众生的一种,一切的动物、生物、乃至细菌、有生命的动物都是众生。有灵性的生命,有感情,有知觉生命的动物,就是众生的正报。所以众生不是光指人。佛要教化一切众生,慈爱一切众生,对好的要慈悲,对坏的更要慈悲。好人要度,要教化,坏人更要教化。天堂的人要度,地狱里的更可怜,更要度。这是佛法的精神,所以说要度一切众生。

‘一切’两个字是没有范围的,任何东西都在一切之内。不过讲到众生这名辞,使我想起几十年以前的一桩事;那次在成都四川大学讲中国哲学,提到佛法讲众生,有一个学生就提出来问:植物及矿物有没有包括在众生里头?我说:那是众生的依报,不是正报,依报是附属的,同我们有连带关系。他说:譬如含羞草,你不能说它没有灵性!我问他学什么的,他说他是学农的,我说你学农的问这个问题有点奇了。

我那个时侯年纪还轻,比较爱弄玄虚,就说:既然学农的,应该知道,含羞草根里头有一水泡,人手的热气一接触,水就下降,叶子就像怕羞一样缩下去了。这是机械性,并不是情感,也不是知觉。其实这是头一天晚上,跟一个学农的教授讨论含羞草听来的,也可以说佛法有灵,知道第二天有人会问这个问题吧!

谭子化书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现在佛学提出来众生,佛把一切的生命分成十二类。第一是卵生,像鸟、鸡、鸭等,都是属于卵生。胎生是指人、马、及各种由胞胎里生的。湿生包括了鱼、蚊子、苍蝇等。化生就是变化的东西,如蝉蜕、蜻蜓、蝴蝶等。又照中国古老的传说,真假不能确定,海里的鲨鱼活到几百年以上,会跳到沙滩上,一变就是鹿,长一个头角的鹿,这些都是化生。中国化生的书,几乎没有人肯去研究;道藏里有一本书就叫做化书,作者是谭子,名谭峭,他学佛也学道,是有名的神仙。谭峭的父亲是唐朝的官,也就是唐朝唯一大学的校长,地位很高,只有谭峭一个儿子。

可是谭峭十几岁离家出走,他父亲丢了这个儿子,很难过。后来过了一、二十年,他回来了,身上穿个道士的衣服,拖个破鞋子,戴个破帽子,怪里怪气,嘻皮笑脸,就像前几年那种嘻皮的样子。他回来劝父亲一块修道去,这是著名的道家人物,学问也非常好。谭子着了这部‘化书’,认为宇宙生命的变化自己可以掌握,人可以永远的活下去。他究竟仍然活着没有?说不定他跑到我们这里来,我们也不知道。后来因为人家问他,道是怎么样修?他就写了一首诗,也像是金刚经的偈子一样,很简单的,有禅宗的境界:

线作长江扇作天屐鞋抛向海东边蓬莱此去无多路只在谭生□□□

他说,整个的宇宙是这么渺小,线就像长江,扇就像天。屐鞋就是古代的拖鞋,鞋子后跟不拉起来,踢哩踢拉拖起来走。屐鞋抛向海东边不要了,蓬莱是代表道家的神仙境界,蓬莱此去无多路,他说那个神仙的境界不远,就在这里。在那里啊?他说,只在谭生,就在我的手指,手里拿个手杖,就在这里。这个道理也就等于佛告诉须菩提,‘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在这里,佛不在西天,就在你这里。

不过谭子的化书很奇怪,讲了化生的道理以后,由科学再归到哲学,由哲学再归到政治学,讲人生的境界,及如何教化别人,改变别人。他认为坏的时代,坏的世界,是可以变化过来的,他的理论和哲学境界非常之高。所以讲到中国文化,这不能说不是中国文化啊!中国文化的精华,我们不能说连个影子都不知道啊!

有色无色的众生

除了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之外,另有一种生命为‘有色’,是有形像,有物质可以看见的。另有一种生命是‘无色’,不是我们所知,也看不见,可是它确实的存在。譬如说鬼吧!到底有没有?当然可以告诉大家确实有的,并没有什么可怕,那是‘无色’的生命,跟我们阴阳电子不同而已。

我们姑且讲活鬼,大家也许没有看过,如果到贵州、云南的边界,就可以听到活鬼的故事。活鬼称为山魈,这个山魈,我们拿佛经来解释就很简单了,他是 ‘若有色’‘若无色’的众生。他有时侯给你看见,有时侯不给你看见,高兴给你看见就看见,不高兴就看不见。人走到山里,看到走路的脚印子同我们相反,脚指头在后面,脚后跟在前面的地方,就知道有山魈。他们非常讲礼貌,你不要说这是山鬼啊,那你就吃亏了。你要说有山先生在这里!他会觉得你这个人知礼,就不会找你麻烦。

这些住在山里的山魈,很有意思,他们有事的时侯,要跑到别人家里借锅子和碗筷。他们的样子很丑陋,矮矮的,就像人倒着脚走来。讲的话我们也不懂,必须要用手去指要借的东西,那些山里头的人都知道,有些坏心眼的人,却准备一套骗他们的。准备什么呢?纸做的锅,纸做的碗,他就很高兴的借回去了,结果火上一烧就完了。可是山魈非常守信用,不知道他用什么方法,有钱人家的东西就到他那里去了,但是他一百哩范围以内不偷的,他要到外地弄个锅碗来还你。许多山里的穷人都拿这些玩意骗鬼,所以鬼不可怕,而人是真正的坏,连鬼都要骗。

有想无想的众生

另有一类众生是‘若有想’,有思想感觉。另有一类众生是‘若无想’,没有思想、感觉。细分之下,有些生命没有思想,没有知觉,但有感觉。

另有众生是神的境界,照佛学的分类,神的类别太多了,小则分为三十多种,大则分为六十多种,再细分析下去,有几百种。神也有他的等次,一类叫‘非有想’,不是没有想,但是看起来没有想。譬如有些人在打坐,你看他好像不知道,可是他又知道,真知道吗?又不知道。其实,世界上还有更多种类的生命,不过佛法大致归纳为十二类。

世界上的生命有这么多种类,唯有人很坏,但人也最具备一切。我们不要认为人类是胎生,在我看来,人类具备了十二类生。我们是胎胞里精虫卵脏的结合,所以是卵生,胎生。在妈妈肚子里是湿生。要青菜、萝卜、牛肉、洋葱堆起来才能长大,所以也是‘化生’。人也是‘有色’,身体机能有物质可见。但是讲到人的生命──气,又不是物质了,也看不见,所以是‘无色’。‘有想’,我们当然有思想,有时侯我们呆住,或者没有什么思想,笨得要死,那又入于‘无想’。还有许多人到达‘非有想’‘非无想’的修道境界,虽没有成功,但他已经到达了‘非有想’‘非无想’。

说到‘非有想’‘非无想’,想到大陆上我曾听说一两个地方。在浙江绍兴的一个小庙子,有一个道士在那里打坐,据说坐了二百多年,还坐在那里。每到过年的时候,乡下人要来替他剪一次指甲;人坐在那儿没有死,摸摸还有点体温,据说是入定了。有些修道的人说他不是入定,是在那个定的境界出不了神,在那个身体躯壳里头,因为修成功了,所以出不来,离不开身体。

另外我还看到过一个学佛的人,据说打坐定力很深,功夫很好,已经坐在那里七八十年,也没有死,也没有出定,他也不会想什么,似乎等于死人差不多。他的背拱起来一块,摸摸那个地方,像脉搏一样在跳动,所以有人说他入定了。不过一般学佛修道内行的人,也晓得他出不了神。你们年轻人怕打坐走火入魔,像这一类的样子才叫做走火入魔!大家看看,自己有没有资格走火入魔!所以说,放心啦!还差得远呢!可是,这也不一定是走火入魔,在那一种情况下,这一个生命的存在,就可以说是‘非有想’‘非无想’的境界。所以说,在人类这个生命的小宇宙里,所有生物的生命现象,人都具备了,只是大家没有回转来分析自己罢了。再根据谭子化书的道理,人可以成仙、成佛、成鬼、成神;人也是可以变化的,一切就看你自己的智慧了。

红福清福

现在佛告诉须菩提说,世界上‘一切众生之类’,注意这个‘之类’,佛把它归成十二类生命。他说:‘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一个学佛的人,首先要发愿,立一个志愿,救世界上一切众生。因为众生皆在痛苦中,都在烦恼中。有富贵功名的人,有富贵功名的痛苦与烦恼;贫穷及生老病死等,也都是烦恼。讲恋爱有讲恋爱的烦恼,结婚有结婚的烦恼,生孩子有生孩子的烦恼,总之,人生随时都在痛苦与烦恼中。所谓烦恼,比痛苦的状况轻一点,两个名称不同。一个学大乘佛法的人,没有先考虑自己,学佛是要成就,好去帮助众生,救度他们,使他们进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绝对快乐清净的境界。这个境界叫什么?就是‘无余涅槃’。

涅槃是个名称,不要当成端盘子那个盘。涅槃是梵文音,有人翻译成中文叫它寂灭,这样翻译不恰当,后来的人随便使用是不对的。因为寂灭好像很凄凉,只有一个清净,其他什么都没有,灭掉了。‘寂’是清清净净,一点声音都听不到,学佛结果变成学寂灭,那不是很奇怪吗?那人生又何必呢?人生本来够苦了,再去学寂灭,苦上加苦,又不是吃黄连,何必呢!后来又有人翻译成圆寂,圆满的清净。清净本来是好,可是有些人,并不认识清净。

我经常说,佛法分两种,走出世间是清净,走入世间是红尘。红尘滚滚,这个世界上,都市中,都是红尘。人世间为什么叫做红尘呢?唐朝的首都在西安,交通工具是马车,北方的红土扬起来,半空看见是红颜色的灰尘,所以称为红尘滚滚。现在汽车是排的黑烟,爬到观音山顶上看台北,是黑尘滚滚。

红尘里的人生,就是功名富贵,普通叫做享洪福。对皇帝用的‘洪福齐天’因为‘洪’字不好意思写,就写个‘鸿’字。其实‘鸿福’这个字不大好,虽然文学境界不错,但有骂人的味道!因为‘鸿’像飞鸟一样飞掉了,那还有什么福啊!这个同音字用的不好,一般人不察觉就用下去了。

清净的福叫做清福,人生鸿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却不然,没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人到了晚年,本来可以享这个清福了,但多数人反而觉得痛苦,因为一旦无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有许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时侯,他硬是享死了,他害怕那个寂寞,什么事都没有了,怎么活啊!所以我常告诉青年同学们,一个人先要养成会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体会到人生更高远的一层境界。这才会看到鸿福是厌烦的。佛经上说,一个学佛的人,你首先观察他有没有发起厌离心,也就是说厌烦世间的鸿福,对鸿福有厌离心,才是走向学佛之路。

说到这里,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明朝有一个人,每天半夜跪在庭院烧香拜天。这是中国的宗教──拜天,反正佛在天上,神、关公、观世音、耶稣、穆罕默德都在天上。管它西天、东天、南天、北天,都是天,所以他拜天,最划得来,只要一支香,每一个都拜到了。这人拜了三十年,非常诚恳,有一夜感动了一位天神,站在他前面,一身发亮放光。还好,他没有吓倒,这个天神说:你天天夜里拜天,很诚恳,你要求什么快讲,我马上要走。这个人想了一会儿,说:我什么都不求,只想一辈子有饭吃,有衣服穿,不会穷,多几个钱可以一辈子游山玩水,没有病痛,无疾而终。这个天人听了说:哎唷,你求的这个,此乃上界神仙之福;你求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要官做的大,财发的多,都可以答应你,但是上界神仙之清福,我没法子给你。

要说一个人一生不愁吃,不愁穿,有钱用,世界上好地方都逛遍,谁做得到?地位高了,忙得连听金刚经都没有时间,他那里有这个清福呢?所以,清福最难。由此看来,涅槃翻译成寂灭,虽然包含了清福的道理,但是在表面上看来,一般人不大容易接受。实际上涅槃是个境界,就是涅槃经里提出来的‘常乐我净’的境界。也就是说,你找到了这个地方,永远不生不灭,就是心经上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常乐,永远如此,是一个极乐的世界。那才是‘我’,我们生命真正的‘我’,不是我们这个几十年肉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会变去的我,那个真我才算净土,也就是涅槃的境界。

罗汉的涅槃

涅槃分两类,‘有余依涅槃’及‘无余依涅槃’。

罗汉们得道,证得的是有余依涅槃;大阿罗汉入定可以达到八万四千劫之久,现在很难有人相信这种事了。关于此事,让我们回溯到唐朝玄奘法师到印度留学路上的一个传说,但他自己的笔记及大唐西域记里没有记载。当他走过新疆天山以南,到了印度北边,靠近喜马拉雅山的后面一个雪山地方时,天气很冷,到处都是雪,但是有一个山顶上却没有雪,雪下来也不积留。玄奘很奇怪,跑上去看,发现地上有很粗很长的头发。他看了半天,认为这里头可能不是这个劫数的人,也许是上一个冰河时期的人。结果真的挖出一个很高大的人来,玄奘法师发现那是一个打坐的人,就用引磬在他耳朵边叮叮叮,慢慢的敲。这位先生出定了,他说是释迦牟尼佛之前迦叶佛末法时代的比丘,出家自己自修得定,在这里入定等释迦牟尼佛下世来,好向他请教。玄奘法师告诉他释迦牟尼佛已经涅槃了,他说:那我再等吧!等下一次弥勒菩萨来吧!玄奘法师拖住他的耳朵说:老兄,你慢一点入定,这样不是办法,你等弥勒菩萨再来就是要出定找他,谁来通知你出定呢?他说:这也对呀!玄奘法师说:你有办法出神离开这个身体吗?

出神并不容易,刚才讲那些修行人,坐了几十年都出不来。玄奘告诉他,自己要到印度取经去,叫他到中国去投胎,将来作自己的弟子。并且告诉他,到了大唐向那个最大的宫殿去投胎当太子,等他回来。于是这个人就出神走了。玄奘二十年后回来,见唐太宗说到此事,要找这个来投胎的太子出家,但查遍后宫,当天没有太子出生,结果发现武将尉迟恭家里那天生了一个侄子。原来那个罗汉来大唐投胎,看见尉迟恭的王府,就错认为皇宫了。唐太宗把尉迟恭找来对他说:我要出家,但当皇帝不能出家,你就让你家那个孩子代表我出家吧!

玄奘法师想,那个罗汉定力那么高,见面时应该认识我!岂知罗汉、菩萨也有隔阴之迷,投一个胎就迷掉了。对玄奘似曾相识,却搞不清楚。皇帝下命令出家,当然可以,但有三个条件,一车美女服侍他,一车酒肉,一车书。这就是后来玄奘法师的唯识传人──窥基法师的故事,又称三车法师,此说也许是影射的戏论。

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从这个故事我们就会了解,得到了那个清净、一念空的境界,才能够入定;而且连身体都可以忘掉,也可以抗拒气侯的变化,甚至地球的各种物理变化。那个罗汉是有功力的人,一念空掉就入定了。

但是念空可不是住啊!大家要特别注意,念空不是住,那是假住,住在空上,是不究竟的。玄奘挖出来的这个罗汉,就是住在这个空上,所以叫做有余依涅槃。余什么?习气。因为他的习气没有变,所以转胎一来,功名、富贵、美人、香车,什么都要,这是这个罗汉自己剩余的习气,维摩经上叫做结习未除。

有些学道学佛的朋友说:老师,你叫我来打坐,学佛,我是很高兴,就是有一个东西丢不下。我说:那你就两打吧!打打牌,打打坐,都可以方便。因为他这个结习未除,也就叫做有多余涅槃。其实我们在座有很多打坐的同学,都入了这个涅槃了,到这里来,法师把木鱼一敲,打坐好好的,念头满空;等到两个鞋子下了楼,赶快找地方去打牌啊,喝酒啊,就是有多余涅槃。

佛的涅槃

有余依涅槃是罗汉境界,不彻底;无余依涅槃是佛境界,是非常彻底的。佛说学佛的人第一个发愿使一切众生都成佛,都能够达到‘我’的成就一样,‘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所以,学佛第一要发愿,大乘佛法如果没有这个愿力,学佛是不会成就的。如果觉得自己很痛苦,又烦恼,没有大乘的愿力,那不是佛法真正的精神;因为这是消极的,逃避的,连罗汉境界都谈不上。佛的愿力,学佛不是为自己,是为一切众生。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

他说,学佛要这样大的愿力,要度尽一切众生,使他们解脱痛苦与烦恼。痛苦与烦恼是很难解脱的,佛也只告诉我们解脱烦恼与痛苦的方法。解脱是靠自己,不是靠他力。佛不过把他成就的方法告诉我们,你要自己修持才行。

佛教化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心里并没有说某一个众生是我度的,绝没有这个观念。这是佛的愿力和胸襟,学佛先要学这个胸襟,就是说虽帮助了千千万万人,心中没有一念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佛的境界谦退到极点,他要度尽了一切的众生,而心胸中没有丝毫教化人、度人之念。所以,佛同其他宗教解释的教主是不同的,佛没有权威性,非常平凡,很平实,只说你的成就是你的努力。

‘何以故’?什么理由要如此呢?这是他加重语气。

四相和我的观念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他说,须菩提啊,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心胸里头还有你、我、他,甚至给了人家好处时,这个家伙应该卖卖我的交情才对!这是世间法的作风,佛法没有,给了就给了,要像‘事如春梦了无痕’一样的忘掉它。如果说故意把它忘掉,那就‘即非菩萨’,因为你还有个故意。天地生万物,天地不占有,不自私。所以我常常说,道乃天下之公道,不属于谁的,告诉你,你拿去吧!

话又说回来了,既然佛都告诉你了,为什么你不能到达佛的境界呢?

金刚经中说到四相,相这个字,就是现象,文字上是现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来说就是观念。我们人有一种观念,就是有人相,总是有你、我的观念。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众生相,就是现在学术名称所谓社会人类,在佛学的范围都属于人相,众生相。我相又分两种,一种是人生命的个体,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每个人是不同的个体。一种是属于精神上的,一个学问好的,或者是地位高的,年龄大的,常看他人都是小孩子,幼稚。我现在也常常犯这个毛病,会说你们年轻人懂什么?这是我相,因为觉得‘我’嘛!倚老卖老。

不错,倚老卖老是我相,但是许多年轻人倚小卖小,那也是我相。更有许多小姐们倚女卖女的,也是我相。许多男孩子也是倚男卖男的:我是小孩,老师请原谅!我说,不要倚小卖小,倚男卖男了。这些都是主观成见,就是精神观念上有个我。所以文章是自己的好,这是我相。本来文章写完了就完了,别人改一下文章,那要命啊!心里受不了……这都是因为心里上的我相,也叫做法我见,这个法就是精神的我见。

至于众生相,是社会一些人类的范围,前排的人同后排的人,只要一坐下来,人相我相就起来了。感觉前排的人很讨厌,头太高了,坐在我矮子的前面,使我看不见。人相我相一来,众生相就来了,唉!这个环境布置得不大好,管事的人不大对,接着寿者相来了,唉呀!空气不好,有传染病,要短命。

这个四相是依根的,先由眼根而来,人的烦恼都因这四相而起。鸠摩罗什把它归纳起来叫做四相,玄奘法师的翻译,还加三个,成为七相。鸠摩罗什把后面三个统统归入寿者相。寿者相很严重,我们人都喜欢活得长,你几岁呀?五十八。嘿,我六十了,你比我小两岁。你几岁啊?八十二,你比我大几岁……这都是寿者相!要‘我’活得长,要‘我’健康长寿。每个人来学打坐,乃至在座来学禅的,十个有九个半,甚至十个有五双,都是以寿者相的观念来学打坐的。那么,这与佛法的金刚经就大有出入了!要注意,要去了这四相,完全离开了这四相,才可说是学佛的真正境界。本经的原文,佛说这四相,用现在的话来讲,这四相是人类众生共通的、牢不可破的、顽固的主观观念。要把这个观念破除掉,学佛就差不多了。

现在佛告诉须菩提,一个学佛的人,先要把心胸愿力放在前头,能够为众生发愿,不为自己,而是为大家去努力。因为要度众生,但又没有度众生的本事,所以要去努力。佛又说,你完成学佛的这个愿望,度完了众生,自己并没有觉得度了什么众生。

篇3:南怀瑾说念诵金刚经感应

金刚经的八大金刚以及四大菩萨,各自有本愿,而这些愿力即为金刚经息增怀诛的简单具体化。以下是其第四品的妙行无住分解说。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祝】

第一等和次等

昭明太子的标题叫做妙行无住分。妙行无住的行不是走路,是讲修行,妙行修佛法的意思。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这就是我们上一次讲的布施,也是内在的用功。大致上布施分内布施、外布施。我们中国禅宗后来流行一句话──放下,这个话就是布施,一切丢开。人生最难的就是丢开,真丢开了就是真放下,放下就是内布施。作到了内布施就可以成就,就可以成道。这里佛告诉须菩提内布施的法门,复次,白话文就是其次的,次一等的告诉你。第一等的,佛怎么说我们还记得吧?须菩提问如何住?如何降服其心?佛就告诉他,就是这样住,就是这样降服其心。等于没有说,这是第一义。

第一义很难懂,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唐僧取经,唐僧到了西天,见到了佛,佛就把大徒弟迦叶尊者找来,说他们从东方震旦中国来的,很辛苦啦,功德圆满,你把书库打开,把最上等的佛经给他们带回去。当唐僧带领三个徒弟到图书馆门口取经的时候,守门的说:拿红包来。孙悟空气得拿起棍子就想打。唐僧说:你不要动粗了,这是最后一步,不然我们那么辛苦,不是白费了吗?我们没有钱却有一件袈裟,拿到当铺里当了,给他红包。孙悟空又气又骂的,迦叶尊者很难为情,所以庙子里塑的迦叶尊者,都是歪着脖子缩着头。其实西游记只是小说,最后拿到了经典到了山门口,孙悟空跟师父吵,说那个老和尚靠不住,还要我们红包,要把经打开看看,结果发现佛经上一个字都没有,只是白纸。孙悟空立刻大吵大闹,被佛听见了,就叫迦叶尊者来问,迦叶尊者说:你老人家吩咐,给他们最上品的经嘛!我就拿最上等的给他们。佛说:唉呀!那些众生不懂啦!没有文字的经他们看不懂,你还是拿有字的给他换一下,拿那个差一点的。所以复次是差一点的,有字的经。真正的经典啊,一个字都不须要,本来空嘛!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这个是第一义,就是一张白纸。既然第一等的不懂,现在复次只好讲差一点的。

无所住

佛告诉须菩提:我告诉你,一个真正修行的人怎么修?‘菩萨于法应无所住’,就是这一句话。

此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如果你此心随时在空的境界上,那已经错了,因为你住在空上;如说此心住在光明上,或住在气脉上,都错了,因为那不是无所住

‘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什么叫修行?念念皆空,随时丢,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就算做了一件好事,做完了就没有了,心中不存。连好事都不存在心中,坏事当然不会去做了,处处行于布施,随时随地无所住

譬如今天,有人批评你,骂你两句,你气得三天都睡不着觉,那你早住在那个气上。今天有一个人瞪你一眼,害你夜里失眠,你早住在人家那个眼睛上了。任何境界都无所住,我们看这一边,那一边就如梦一样过去了,没有了;回头看另一边,这一边做梦一样就过去了。但是我们作不到无所住,我们永远放不下,小狗没有喂啦!老爷没有回来啦……这一切都不要去管它,无所住行于布施,布施就是统统放下。下面告诉我们所谓不住色的布施。

不住色

什么是色?色法在佛学里,分为有表色、无表色、极微色、极迥色。

‘有表色’指世界上的光色,青、黄、蓝、白、黑,以及长、短、高、矮等,是可以表示出来的。就连我们地、水、火、风,物质世界的东西,包括我们肉体,都可以表示出来。

‘无表色’是属于精神方面的,是抽象的,没有办法表示。譬如说,我们大家都晓得原子能,那个能是什么东西?老实讲,除了正式学物理、科学的以外,一般人并不清楚。能的本身是空的,因为空,它的能力无比的大,甚至最后在科学仪器上都看不出来,只知道是这么一个东西,但却是无法表达的,称为无表色。

‘极微色’,等于现在讲原子、核子,微小到几乎看不见的程度,经由科学仪器还可以看得出来,故称为极微色。

‘极迥色’,远大的很,延伸到银河系统那一边的,包括了整个宇宙中间的这一些东西,称之为极迥色。

这些就是色法,简单的说,色就是地、水、火、风四大,也就是我们这个身体。所

谓‘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是叫我们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物件的观念。譬如说要做一点功德,出一点钱,或者救济一个人,然后说救济了某一个人,那是住相布施。学佛的人帮助人、救助人,应该不觉得有物件,有物件的观念要丢掉,不要留一念在心中。

布施善行的福德,叫做人天福德,是小果报,并不是学佛的大福报。福德跟功德大有差别,金刚经专讲福德,重点在福德,不在功德。什么是人生最大的福德?悟道,成道。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福报,所谓智慧的成就,指的.并不是普通的知识。

再说我们在身上做功夫,闭着眼睛坐在那里,心里念佛也好、参禅也好、念咒子也好,都在那里住色布施。嘴里说要放下,放下,结果什么都放不下,两个腿在那里发麻,受不了。为什么两腿发麻受不了?因为他住在色法上,念头住在色身上。如果念头不住在色身上,感觉就可以空掉,感觉空了,两腿两脚发麻你也不会感觉了。所以一切众生都在住色修持,而菩萨所谓‘不住色布施’,是不住于这个色身上面,一切都放下,身体也放下。

不住声香味

‘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有些同学们,用功好一点时,听到念佛念咒的声音,然后自己觉得得道了,最后道没有得,得了个神经。真的,好几个就是那么就走了,走到阴国去了,因为他不懂不住声的道理。有些人打坐,在座好多同学都有经验,坐得好的时候,突然一阵檀香味来了,其实并无檀香味,可是他的确闻到了。香味那里来的?是你内在定境到了极点,人体内部清净光明就会发出香味来。实际上每个人都不臭的,真的健康的人,口液口水也都不臭的,只有另外一股人味;像西游记上说的,一闻就知道这里有人味,妖怪非要吃不可了。也像我们到猪栏一闻,就知道那里有猪味,狗窝里一闻,就知道那里有狗味。那些神仙到我们这个楼上一闻,唉呀!都是人味,受不了。

这个经验我也有过,在高山顶上住了三年,一下来离都市还有五六里,就受不了那个人味了。其实我也是人啊!只因为在那个山顶,四顾无人的地方住惯了,下来以后觉得人味扑鼻,受不了,要隔很久很久才能习惯。学医学的就晓得,人体内部并不脏,但是身体内部的东西,一接触到外面的空气,与细菌一碰,马上就有味道了。当我们坐得好,内部发出一种香的时候,如果自认功德无量,闻到菩萨的香味,那你就住香了,那就不对!要应无所住,赶快放下。

内触妙乐的菩萨

‘香味触’这个触很重要,尤其在座有些用功的朋友,真坐得好的时候,不愿下坐。你们初学的两腿发麻难过,坐得好的人,功夫够了,两个腿发舒服快乐,快乐得你决不愿意把腿放下来。这叫菩萨内触妙乐,身体内在奇妙的接触到从未有过的快乐。菩萨的戒律,不准入这种定,因为耽着这种禅定,就不肯去度众生了!谁都愿意享受内触妙乐,哪个人还愿意跑来站在这里讲课啊!所以说,菩萨境界是内触妙乐,触是身体的感受,但是一个真正学大乘佛法的人,是不应该住于内触妙乐的境界,是要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法’是意识境界,是属于观念、思想、精神方面。如果你心里还有个空空洞洞清清净净,就已经落在法上。所以说,把身体外面的一切丢完空完了,再把意识方面的也丢下了,这才叫做学佛,也就是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佛说要这个样子才对。

讲到这里,佛又叫了一声,须菩提呀!我告诉你呀!你看这个老人家对弟子多亲切,他意思是说孩子啊,下面我再给你讲。

雁过长空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是这个样子来布施来修行,应该不住相,一切现象不留,心中若留一点现象,已经不是学佛的境界了。我们拿中国的文学形容它,就是:‘风来竹面,雁过长空’。等于风吹过竹林子,竹林子煞……一阵响风过了,风绝对不停留在那个树叶子上,风早过去了;修行人的胸襟应该也是这样。又像天上的飞鸟,鸟在空中飞,是绝对不留一点痕迹的,雁过长空,飞过去了就飞过去了。修行要有胸襟,要有这个境界,这叫做内布施,苏东坡有一首名诗,也是由佛学里头来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他说人生一辈子像什么?像下雪天那个鸟,在雪地上站了一下,留一个爪印,飞走了以后,雪又下来,把那个印子又盖住了。雪上偶然留一个爪印,那个鸟一飞了以后,早把东南西北一起跑掉了,那个爪印啊也就不留了。

人生一辈子说要成家立业,子子孙孙,等到你两眼一闭,两手一张,鸿飞那复计东西啊?什么都没有了。这是苏东坡的名句,也就是风来竹面,雁过长空的道理,就是说菩萨应不住于相。

年轻的同学要特别注意啊!最近我发现年轻的同学特别喜欢学佛修道,我都有些担心,我常常跟年轻的同学们谈,你年纪轻轻,学这个干什么?我这个话你不要难过,这有两重意义。首先世界上什么都容易学,唯有学佛是最难最难的事;第二重意义啊,人生画虎不成反类犬,老虎没有画成反画成了狗,学佛学不成,我不晓得你变成什么!所以啊,希望先把做人的道理完成,再来搞这个学佛的事。但是既然要学佛了,千万要注意不住于相四个字;一住相,什么都学不成了。

功德和福德

刚才讲到不住于相这个重点,下面佛又说了:‘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这里突然冒出福德二字,他说假使一个修大乘菩萨的人,能够不住相布施,那么他的福德有不可思量的大。福德不是功德啊!功德是积功累德,是功夫时间慢慢一点一点的累积起来的。就像我们一件工程,一天一点累积起来就是功,功力到了所得的结果,就是德。

福德是不同的,上次也讲过。福德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世间的福德,文学上称鸿福,是世间法;另一种是所谓清福,出世间法。清福比鸿福还难,所以人要享清福更难。可是一般世间上的人,到了晚年可以享清福时,他反而怕寂寞怕冷清了,此所谓蛮可怜的!这是着相的关系,因为有人相我相的原故所造成。看到孩子们长大出国了,一个人对着电视,或者俩夫妻坐在那里,变成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其实那个清净境界是最好的时候,结果因为住相,把世间各种会变的现象抓得太牢,认为是真,等现象变时,他认为什么都不对了。一般同学跟着我做事常常说:‘我看最可怜的是老师’,我说对啊,我想得到一秒钟的清净,都求不到很可怜的,求一分钟的清福都没有。可是人真到了享清福的时候,往往不知道那是真正的福报来了。事实上,平安无事,清清净净,就是究竟的福报。

如果问人世间什么福最大?答案当然是成佛啦!超凡入圣。靠什么才能达到超凡入圣呢?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德的成就;更不是迷信,要一切都放下了,你才能够达到智慧的成就。所以佛告诉须菩提,假使能够不住相布施,这个人的福德不可思量,这个福报太大了,大到想像不到的程度。不可以思,不可以思想它,不可量,量就是量一下看,一次两次,一丈两丈,一斗两斗,所以叫作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须菩提啊,你的意思怎么说呢?东方虚空,一直向东方走,这个太空有多大?你可不可以测量得出来?须菩提回答说:不也。世尊。四个字两句话,这是须菩提答覆佛说的。‘不也。’古文就念否,不念不也。现在人念成不也。现在很多话与我们文化不合,涨价的涨字,现在人说成膨胀的胀,说起来道理也通啦!涨价当然就是膨胀起来,潮水上涨,不是潮水上胀,不过现在的国语没有办法,我们只好照现在的国语说。他答覆佛的问话是说:不可以,世尊。由这里向东方走,整个的太空有多大,人是没有办法测量的。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南西北方是三方,加上他讲过的东方,东南西北叫四维,四维以外还有上下。佛问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随便向那一方,整个的太空有多大?你能不能量得到?须菩提回答说:‘不也。世尊。’他说这是不可能的。如果用我们中文来说就很简单:‘六合虚空,可思量不?’东南西北上下叫做六合,‘六合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一句话就完了嘛!可是印度话分两句,两句还是鸠摩罗什法师简化的翻译,如照老式翻译就是‘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于意云何。南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于意云何。西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就是那么说下去的。所以看大般若经六百卷,那真是我的菩萨我的妈呀!但是金刚经被鸠摩罗什浓缩一下,构成了另外一种文学味道。

可是你不要忘记了,这里为什么先提东方虚空?这里为什么不像阿弥陀经先提西方呢?药师经、金刚经都是先提东方,讲密宗的即身成就法先提北方,讲大光明法只提南方不提北方。所以学佛研究佛法,这些都是问题,不要老是写些五阴啦,十八界啦,十八空啦,那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翻来覆去就是这一些。

东方佛西方佛

东方是所谓生气方,所以要求长生、长寿,就要念东方琉璃光世界药师如来。药师佛是东方世界的佛国,西方世界是讲归宿的,东方世界是谈生法的,生生不已,所以东方文化也是生生不已!显教的经典包含了很多秘密的道理,要大家去参究。你们要学禅宗参话头,这些都是话头,话头都在经典上。如果你以为自己已懂了,光以为东南西北,很简单,为什么不南东北西呀?这里为什么先提出来东方?先讲了东方,再讲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反而落在最后,什么理由?这其中要发挥起来,就牵涉得很多了,同我们修持的道理都有关系。

我们大家要学佛修持,先要有东方的生机,生命之机,气脉发动,色身转变,才能得定,才能得到妙乐。代表这个的符号,在方位上是东方,是所谓生气方,像太阳一样,从东方上来。

为什么念阿弥陀经要念西方?日落西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所以赶快打主意,回家吧!念念西方。这些并不是偶然的说一说,佛学里头,这些地方都有道理。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祝】

这是佛严重的吩咐,他又告诉须菩提,一个学佛的人,要能够做到无相布施,一切相不祝为什么人要布施、要慈悲呢?拿中国古文来讲,就是‘义所当为’四个字,人生就应该这样作。利人、助人、慈悲,这样不住相的布施,他所得的福德果报,大得像虚空一样不可思量。须菩提啊,你要记住啊!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如我所教你的,无所住去用心修行,那才是真修行。有些人一天到晚愁眉苦脸,住在愁眉苦脸的当然不对,一天到晚在散漫无所归的也不对,不空也不对,要一切无所住,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这是大乘菩萨般若道的修法。

所以禅宗五祖教六祖先看金刚经,就是走的这个法门,一切无所住,这就是大乘佛法最基础的修法,也是最究竟的。可是有一点,大家要注意,我们看金刚经讲般若,常常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认为金刚经是谈空。金刚经没有一句谈到空,他只拿虚空来作比方,大家认为金刚经讲空法是一个错误。金刚经只告诉你无所住!无所住并不是空啊!无所住,如行云流水,你看那个流水在流,永远不停留的过去了,但是又有来的,而一切是无所住,并没有叫你空啊!这一点青年同学要特别注意。

在第四品中,佛告诉我们一个修行的方法,认识真正佛法,无所住而不是放下,‘菩萨但应如所教住’,就是这样去修。第二个要点告诉我们,真修到无所住,就是福德成就。

我们晓得做生意要有三种资本,一种是开设的资金,二是货卖出去货款未收回时,还要占一笔资金,第三笔是周转金。学佛只要两笔资本就够了,比做生意划得来。那两笔资本呢?就是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资粮就是资本,所以我们中国传统给朋友写匾额,写一个──福慧双修。慧就是智慧,所以福慧双修就是佛境界。有些人有福报,又有钱又有富贵功名,但却没有智慧;有些人智慧很高,穷得要死,世间福报不好,也没得办法。佛境界就是福德与智慧都圆满,这叫作福慧双修,智慧资粮圆满了,福德资粮圆满了,就成佛。所以大家念经的时候,念到皈依佛两足尊,就是这个两足──智慧具足,福德具足。金刚经告诉你,真正的福德要怎样修呢?就是不住相布施。

阿育王的沙子

佛经上记载了一个故事,佛过世百年后,印度有一个有名的阿育王,年轻的时候不信佛,中年以后开始信佛。他一生修了八万四千个佛塔,其中有一个塔,唐朝以后飞到中国来了,不晓得因为地震还是其他道理,这个塔悬空飞过来,落到浙江宁波的阿育王寺,这个塔里边是佛当时本身真的舍利子,所以这个庙子本身也称阿育王寺。亚历山大东征打到印度时,碰到了阿育王,把他打回去,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

阿育王的时候,有一位尊者优婆,是大阿罗汉,与阿育王两人是好朋友。你们翻开阿育王传,佛出来托钵化缘,遇到两个小孩在路上玩泥巴,忽然看到了佛,非常恭敬,又见佛手里端一个钵;这时,一个孩子手里正抓一把沙子,就说:这个供养你!佛说:善哉!善哉!另外一个也最至诚的随喜了。于是佛就预言了,百年以后,以此功德,一个当治世的帝王,一个当辅相。阿育王就是那个供养沙子的小孩,他有供养佛的好因缘,可是他供养的是沙子,所以一生患皮肤病,皮肤发养。

历史上这种人很多,我们清朝末期中兴名将曾国藩,功盖一时,也是一辈子皮肤玻相传曾国藩是大蟒蛇变的,皮肤养抓得一片片掉下来。阿育王一生也吃这个苦头,这个印度一代的名王,非常爱布施,盖庙子、救济穷人、救济社会,结果把国库的钱快布施光了。最后当他躺在病床上,还要布施,左右的大臣去告诉太子,你不能再让他布施了,等你接位的时候,国库里一毛钱都没有,怎么办?所以大家就把他的布施命令封锁了不能下达。他知道之后心里很难过,自己躺在病床也没有办法。有一天吃一个梨子,他把自己儿子等都找来说:我问你们,今天世界上,谁的威权最大?太子和首相都跪下来说:当今世上当然是大王你的威权最大了。阿育王说:耶!耶!你不要欺骗人,我是很有威权,我的威权现在只能达到半个梨子,我现在叫你们布施也做不到,这半个梨子我不吃了,你把它送到那个庙上去供养。他这么一讲,大臣没有办法,就用金盘子去接那半个梨子,这时那个尊者在庙子里就知道了,打钟打鼓,全体集合,披袈裟到山门口,迎接阿育王最后一次布施。

这位尊者接到阿育王的半个梨子,向大家宣布这是阿育王最后一次布施,没有办法每个人都分到,就用最大的大锅煮稀饭,把这个梨子丢进去,大家都跟他结缘。等到阿育王一死,这位尊者说也要走了,就圆寂了。

历史上这些故事很多,就像道家北派丘长春一样,成吉思汗一死,丘长春告诉徒弟们说要洗澡,跳近水池洗完了以后说,我那个朋友走了,我也要走,意思是成吉思汗死了,他也要死了。

这是讲到福德,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阿育王那一下的布施,小孩子拿的沙子,不住相的布施,的确是无心的;如果说我们大家学学阿育王,明天拿点东西到佛前供供,来生也得一个治世圣王,办得到吗?办不到!因为你是有心,是住相。小孩子拿着沙子,他看那个沙子就像黄金一样,一念的诚意供养,所以叫做不住相布施。

周利盘陀伽的扫帚

还有个佛经上提到的周利盘陀伽的故事。佛在世时他也跟着学佛,笨得无比,岂止金刚经不会念,连个阿弥陀佛都不会念,佛最后就叫他念‘扫帚’两个字。他念了‘扫’,忘了‘帚’,念了‘帚’,忘了‘扫’,学了好多年才会念。可是后来他的神通最大,还救了几次佛的命。一次佛被外道加害,魔王把山压过来,周利盘陀伽在后面一指,就把山推开了。那个气功真算到家,有大神通,就是念扫帚念出来的。

佛经里讲到他也有一段因缘,当他要到佛那里出家时,年纪已经很大了,我们这些师兄阿难呀,须菩提呀,舍利子呀,都挡住不准。他就在山门外面大吵,佛在里边打坐听到了,出来问大家,为什么不让他出家!这些大弟子们都有些神通,说观察过这个人,五百生以来都没有跟佛结过缘,因此无缘出家。佛就骂他们了:你们啊,就只晓得当罗汉,神通只通到五百生,五百生以前他是什么你们知道吗?五百生以前那一生他是一条狗,与我有缘。它跑到一个地方吃大便,那个茅厕叫做吊足楼,你们在这里很少看到,在大陆高山上住,那个茅厕上面有人大便,大便一落一丈掉到茅厕底。所以古人有两句诗:‘板狭尿流急,坑深粪落迟。’大便要很久才落到底。这个是挖苦古代专门读书做对子的人,连茅厕也做成对子。那只狗到这种地方吃大便,上面大便掉下来,正好掉到它尾巴上。那只狗吓得掉头就跑,一边跑看到一个古塔,是个有道罗汉的墓,狗看到这个古塔就要翘尾巴屙尿,尾巴一甩就把大便甩到这个罗汉的坟堆上面去了。佛说:他啊,当时就是以这个大便供养我,所以跟我结了缘。那个塔,就是那一生修到独觉佛的骨灰塔。

想想看,那不偶然啊!狗吃大便等于我们吃红烧肉一样的香,那是它的粮食。它以最好的粮食,尾巴一甩上去,无心的,不住相的,因此啊,它是福德无量。佛说:以此因缘,所以他可以出家。

这位老头子跟佛出家以后,都做苦工,佛也教他修持,太笨了,都没有办法教会他,稍微多两句,他就忘了。佛只好叫他去扫地!教他一边扫,一边念‘扫帚’,搞了好几年,他才记住了扫帚,后来他也悟了道。

修行就像扫帚一样,心里头杂念都要扫掉,无住相布施,所以无住相这一句话就是扫帚,你心里头什么妄念都要扫掉。如此修持,就是如所教住,心中随时随地都达到空其念,不住相而住,这才是真学佛。这是第四品,妙行无住分,我给它的偈子做结论:

第四品偈颂

形役心劳尘役人浮生碌碌一心身繁华过眼春风歇来往双丸无住轮

这一首偈子,也就是说明修行的原理,真正修大乘的妙行,就是这样子。

‘形役心劳尘役人’,我们这个身体就是形,我们这个身体活着很可怜,大家读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吧!讲人生心为形役。我们人都做了身体的奴役,冷起来要穿,热起来要脱,饿了要吃,吃饱了要吃泻药,一天到晚为身体忙。外境界的尘劳指挥我们,我们成为外境物质世界的奴隶。

‘浮生碌碌一心身’,中国文学讲我们这个人生,又叫做浮生,水面上的一滴油一样浮在那里,等一下散掉就没有我了,水还是水,所以人生如浮萍一样飘浮在那里。一天忙忙碌碌,就是为了这个身体,为了一个思想、一点念头在忙碌,自己骗自己。

‘繁华过眼春风歇’,功名富贵呀,儿孙满堂呀,五代同堂呀,好像热闹得很,等于春天到,满院百花盛开。年轻到中年这一段,唉呀,前途无量,后途无穷,觉得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尤其站在十二层楼,国宾饭店,或者中央饭店那个旋转厅一看,台北市我最大,就是那个样子。这些繁华景相,几十年眼睛一眨就过了。春天没有了,百花也掉了,什么都不属于我了,只有什么呢?

‘来往双丸无住轮’,两个弹子,一个太阳,一个月亮,永远在转。我们死了以后,太阳月亮照样的转下去,这个宇宙照样的是无量虚空,决不因为我们死了就没有了。所以有许多老年人感叹,唉呀,不得了啦!现在年轻人真不成话。我说:我以前跟你想法一样,现在我搞通了,你不要看到年轻人乱七八糟,我跟你老兄死了以后,太阳还是照样从东边出来,西边下去,他们乱七八糟的历史啊,也是很繁华的过下去,决不会因为你我死了以后,历史改变了形态。所以人生要把这个道理看通,太阳、月亮,它永远不断的在转,因为它无住,不停留嘛!太阳、月亮有一秒钟停留不转的话,这个世界整个没有了。

篇4:南怀瑾说念诵金刚经感应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不可数的福

今天金刚经说到第十一品了,是无为福胜分。这个题目,虽然都是后世加的,但是重点都标出来了。

无为福属于清福之类,无为福胜就是说清净的福气高过世间一切功名富贵的福气。胜就是超过,超越的意思。

上一品讲到大身的问题,就是指一切众生的生命,肉身后面,那个形而上的那个根本的身,叫做法身,不生不死的大身。

现在就转到福气的问题!人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本源,得到那个不生不死的大身,那是需要多大的福气啊!这个福气是无为之福,这一品就是讨论这个问题。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恒河是印度一个主要的大河,就像中国的黄河一样。现在佛提出来一个问题,恒河里头沙子有多少?数也数不清,多到没有办法计算,这是第一句的一个观念。

第二个观念,‘如是沙等恒河’,还有很多条恒河,像恒河沙那么多条的河,这是第二个观念。‘于意云何’,你的意思看看,‘是诸恒河沙’,是所有这么多条恒河里头的沙子,‘宁为多不’?是不是很多?‘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就说了,世尊,佛啊!这当然很多很多啦!

佛又说:‘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这个世界里,我们这个宇宙里,在印度是看到一条恒河!在中国还有一条黄河呢!在欧洲或其他各地,都有一条极大的河,很多像这样的大河,还多得很。

这里我们看到两个观念,第一个就是佛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佛的世界宇宙观,每一个宇宙里河流多少?佛经上常说,我没有办法告诉你,因为你们的知识不够,无法了解。过去我们听了好像说空话,现在因为科学的证明,就晓得他所说是老实话。

其次第二点,他就告诉须菩提,像恒河一样的河流都多得数不清了,何况每一条河流的沙子呢?更数不清了。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

讲到这里,他又叫一声须菩提,我老实告诉你: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这几句话连起来是一个问题,我现在要老实告诉你,假定现在所有世界上不管男的女的,用人世间最贵重的七宝,‘满尔所’,装满了你所住的这个像恒河沙数多的三千大千世界,都拿来布施给人家,救济世界上所有的众生,你想这个大好人,得福多不多?他所得的善报多不多?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这当然太大了,这个人做了这样的善事,这福报太大了。

受持四句偈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这就很严重了,他说假使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善人,对于金刚经的内容完全了解了;乃至‘受持’,这两个字特别注意啊!意思是接受了,并且照着经典上去修持。

进一步说,对于金刚经的道理义理了解了,功夫证到了,有所领受;道理上领受没有用,是真的懂了佛法,身心有感受,有转变了,这个才叫受。光是受还不算数,要永恒保持那个状况,那个境界,所以叫做受持。

受持二字不要随便把它看过去了,有人天天一卷金刚经,也叫受持,那是普通的,因为念完金刚经,你就不管了。

如果懂了经的扼要,等于吃饭吃菜一样,最精华的营养已经吸收到了,用不着管那些渣子。金刚经中也讲过,佛所说的法,像过河的船一样,你已经过了河,这个船就不要了;你金刚经不念都没有关系,就是要你真懂得,那才叫受持。

假使有这样一个人,不要说受持全部的金刚经,只要中间的四句偈,能够真正领悟了,有所领受,而保持境界,然后再来教导别人,为他人解说,这个人的福报,比用全宇宙财宝布施的福报还要大。

这个很严重啊!这样说来,那讲金刚经的人,福报就大的不得了啦,大得没有办法装了,连宇宙都装不下了吧!这个福报是无为之福,清净的福,可不是世间的鸿福。

关于这个四句偈等,前面已经提过,是千古以来研究金刚经经常问的!因为金刚经四句偈不止一个,经里头好的句子,都是四句连起来的,没有说究竟是那个四句偈,这是一个大问题。

我们可以告诉年轻人作参考,我的话不一定对,你们诸位用自己的般若去参究。佛说过的,他说的话不算数,他的话就是医生开的药方,治你的病,你的病治好以后,如果你还捏着这个药方不放,那你就变疯子了,这是金刚经里他自己讲的。

禅宗各宗各派,经常提到一句话,要‘离四句,绝百非’,这样才能够研究佛法。离开了四句,绝掉了百非,一切都不对,都要把它放掉。

离四句绝百非,也就是一切的否定。那四句也在金刚经上,也不在金刚经上,就是‘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这四句。世界上的事情、道理,都是相对的,正,反,不正不反,即正即反。

所以说,离四句绝百非,才是真正受持了金刚经的要义,四句偈的道理,就是这个要义。

这一品是说明无为福的重要,也就是说学佛修道的结果,是求无为之果,中文翻译叫无为,梵文就叫涅槃,涅槃就是无为的意思。无为之道就是最上等的成就。

从这一点说起来,大家在那里打坐做功夫可不是无为啊!相反的,那是非常有为!在那里打坐做功夫,深怕功夫掉了,深怕境界跑了,有时候偶然来一点清净,把清净抓得比七宝还要牢,深怕清净跑掉了。

有些人打坐,两个眼睛看着地下,我在年轻的时候就过来问,你丢了什么东西?他说没有丢什么呀!我说那你为什么老是盯在地上看,好像东西掉了一样。

可见多数人都在有为之中,达不到无为;真达到了无为,那就是成道的境界。

资粮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成道呢?要依循行为上的善行成就,福德成就,自然可以成道。所以学佛只有两种要事,一个是智慧资粮,一个是福德资粮。譬如我们现在研究金刚经,以及所有的佛经,都是找智慧,就是储备智慧的资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找福德的资粮,智慧不够不能成道,虽有智慧,福报不够也不能成道。

但是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圆满的,假使圆满他就早死掉了,因为佛称的娑婆世界,是一个缺陷的世界;所以要保留一点缺陷才好。曾国藩到晚年,也很了解这个道理,他自己的书房叫做求缺斋,一切太满足了是很可怕的.,希望求到一点缺陷。

因此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有福报的人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没有福报。书读得好的,多半是福报差一点;命运好一点的人,多半在知识上少一点,有了这一面就少掉那一面。要想什么都归了你,那只有成佛才行。

可是成佛求的不是这个福报,而是无为之福,无为之福是很难的。

现在看为颂无为福胜的偈子:

第十一品偈颂

万斛珠量斗富豪江山无主月轮高

娑婆泪海三千界争入空王眼睫毛

这是我给这一品的结论,这个偈子的意思就是说,古代有钱的人用斗量珠斗那些豪富。譬如魏晋时候,一个有名的大富豪叫石崇,家里财产不晓得有多少,金刚钻,珍珠都是用斗来量。有钱人家都爱跟别人比斗自己的财产,就是:

‘万斛珠量斗富豪’。在普通人眼里,这个人福气大,有那么多财产;不过,有人比他还厉害,就是皇帝。如果皇帝发了脾气的话,一概没收,他也就没有了,所以皇帝的福报比他还要大。

‘江山无主月轮高’,但是我们看看历史,大福报的皇帝们,现在都过去了,也没有了。这个江山世界,谁能够做得了主啊!一代一代,一个一个都换过去了。但是几千年前那个月亮,今天出来,明天还是出来,汉朝出来,唐朝还是出来,它管你世界上的人闹些什么!以帝王之富贵,也不过是一场春梦。

‘娑婆泪海三千界’,可是这个世界上的众生,对于富贵的福报,看得很重,由生追求到死,到死还不肯放手。所以,常啼菩萨永远在哭,悲痛这个众生的愚痴,愚蠢。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泪海啊!个个都是可怜人。

‘争入空王眼睫毛’,空王就是释迦牟尼佛,成佛了的人称空王。成了空王的人,眼睛这么一眨,看一下,一切皆空;一万年的历史也是弹指过去了,这一切的富贵像灰尘一样的过去了。但是,要想证到这个道果,就要超越人世间的福德,要有真正大福报的人,才能了解金刚经的经义,有智慧成就的人,才能成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这一品里所讲的福德,才是真正的福德,是智慧的福德,大智慧就是大福德,这个智慧的福德不是钱可以买的。

上一篇:祝清思 观看教学视频心得体会下一篇:芬达校园达人秀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