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的意思, 般若的解释

2024-04-25

般若的意思, 般若的解释(共9篇)

篇1:般若的意思, 般若的解释

般若的意思, 般若的解释

【词语】 般若

【全拼】: 【bān ruò】

【释义】: (bōrě)智慧(佛经用语)。

篇2:般若的意思, 般若的解释

般若寺

作者:裴说朝代:唐体裁:五律 南岳古般若,自来天下知。

翠笼无价寺,光射有名诗。

一水涌兽迹,五峰排凤仪。

篇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单解释

《般若心经》最初译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乃鸠摩罗什所译,是中国最早的汉译《心经》。

佛教教义,浩瀚精深,每一卷每一字都蕴含极深之哲理。据统计,佛教遗留下来的经典,共有三千零五十三部,一万一千九百七十卷。

如此庞大的经教,该如何系统地分类及定位?因此,隋朝时候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将佛陀所说之一代圣教,分判为「五时」──将各种经典的内容加以分类、解释;从佛陀说法之顺序分为华严、鹿苑、方等、般若、法华涅盘等五个阶段。

(1)第一「华严时」:

指佛陀成道最初之三七日间说《华严经》的时期。当时说教的内容是正说圆教,兼说别教,而说法的对象是别教的大菩萨众及圆教中的优秀份子。《华严经》有前分与后分的区别,前分是三七日时的说法,不含声闻在内;后分如〈入法界品〉,则有舍利弗等大声闻在内。但此时的说法程度太高,声闻众皆如聋如哑,未能收到化益的效果。

(2)第二「鹿苑时」:

是指佛陀说《华严经》后之十二年间,于十六大国说小乘《四阿含经》的时期。此期所说之教法程度较低,仅为小乘法(即三藏教)。从佛陀教化之意义而言,因是以根机较浅者为对象而加以诱导,故称「诱引时」。

(3)第三「方等时」:

指鹿苑时之后八年间说《维摩》、《思益》、《胜鬘》­等大乘经典的时期。此时之教法并说藏、通、别、圆四教,其中所说斥小叹大(斥责小乘而赞叹大乘)、弹偏褒圆(弹诃偏教而褒扬圆教)的意义,乃欲启发小乘人生起耻小慕大(耻小乘,尊大乘)之心。

(4)第四「般若时」:

指方等时之后二十二年间,说诸《般若经》的时期,故依经名而立名。此时所说教法,在内容上为通、别、圆三教。从佛陀教化之意义言,此时为淘汰大小乘分别的偏执,说诸法皆空,融合大小乘于一味,故称为「淘汰时」。此一时期乃佛陀为须菩提等说《般若》,令其仰慕大乘,且由二乘更进展至大乘中之空。其中,除阐示通教的消极之空(即共般若,为三乘共学之般若)外,亦说明别、圆二教积极的不空中道之理(即不共般若,为菩萨所学之般若)。

(5)第五「法华涅盘时」:

指为使受教者之能力进至最高境界,证入佛知见之时期,约于佛陀在最后八年间说《法华经》与入涅盘之前一日一夜说《涅盘经》的时期。此时所说之教法纯系圆满之圆教,即会通前四时之浅方便教,并彰显真实之开显圆。

由此可见,佛陀在世的`演教过程中,以「般若部」所说的时间为最长,亦最具代表性。

《大般若经》与《般若心经》之关系

唐玄奘法师所译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全六百卷,略称《大般若经》,收于《大正藏》第五至七册。「般若波罗蜜」,意即「通过智慧到达彼岸」。全经旨在说明世俗认识及其面对的一切对象,皆属于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真相的认识,方能把握绝对的真理,达致觉悟解脱的境地。因此,这部经可说是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亦为诸部般若经的集大成者。

「般若部」是《大藏经》中最大部之经典,约占全部「经藏」三分之一;而《大般若经》即占般若部四分之三,其余四分之一则为《大品般若》、《小品般若》、《金刚般若》等般若诸经。于经典成立之发展过程中,《大般若经》的译出时间,大约是在中国大乘经典成立的中期。

由于《大般若经》是诸部般若经典的集大成者,所以佛在《大般若经》中挑出最精要的文字,成为《金刚经》,又在《金刚经》中再扼要成为二百六十个字,这就是《心经》。由此可见《心经》乃是般若经精华中的精华,是领悟佛法之心法所在。

是故,有大德说:「读了心经,等如读了六百卷《大般若经》。」

亦有大德说:「一切佛智,必须有其觉母,佛乃母所生,觉母乃般若也。以般若菩萨来象征一切法之智门,《心经》乃般若菩萨之自内证,亦为此菩萨开智之心法。学《心经》是修般若菩萨法门也。」

因此,一般佛弟子对《般若心经》都很熟识,这部经在我们中国流通之广,可说是「风行天下」,而且持诵者亦多,其普及程度几乎在《金刚经》、《弥陀经》之上。全经二百六十字,言简文略,但含义却极广博而精深。它在一代圣教中的地位,可说是一部很重要的著名经典。

《般若心经》之渊源

《般若心经》最初译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乃鸠摩罗什所译,是中国最早的汉译《心经》。

另一版本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鸠摩罗什译本完全一样,只是少了「摩诃」、「一切」等字,是玄奘法师的译本。据说当年唐太宗曾经出榜昭告天下,征求高明大德将《心经》再度删改,如能删一字而不失其义者,赏黄金百两,结果无人可改此经一字。可见《心经》所演说之佛理,确是字字玄机,乃精要中之精要。

鸠摩罗什是显宗的翻译家,他一生所翻译的佛经,共三百余卷。于圆寂前,发大誓愿,如其所翻译的佛经正确无误的话,当使焚身火化之后,舌不焦烂。结果火化之后,形体均已化为灰烬,只有舌头依旧完好,丝毫没有受损。在《梁高僧传》中对此事有详细记述。

由于《心经》最后一段有「心咒」,一般显宗经文较少见,故《心经》亦被视为有密乘思想的佛经。真言密宗祖师弘法大师著有《般若心经秘键》一书,以密宗的角度来解释《心经》,开修行人的智慧视野。文中云:「文殊利剑绝诸戏,觉母梵文调御师。」继法相宗慈恩大师及华严宗香象大师后,于「《大般若经》六百轴中之肝心」义外另树一智,指出此经说「般若菩萨之心真言,揭谛等咒故名《般若心经》」。

《般若心经》之译本

《般若心经》有广、略本之分,译本前后共有七种:即《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鸠摩罗什)、《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般若波罗蜜多那提经》(菩提流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利言)、《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法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智慧轮)、《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施护),其中以鸠摩罗什译较着。然诸译本中,仍以本经流传最广远。

另外,在日本京都法隆寺,藏有最古老的梵文本。英国人马克斯蜜勒将此经译成英语,在外国出版,介绍到全世界各地。此后所有的英译《心经》均以他的作品为蓝本。

一九九五年,《般若心经》的英文版已「上网」。在电讯世界中,《般若心经》的信息,已成为电子媒介中的一个秘键,《心经》的种子已在未来世界开始发芽茁长。(未完待续)

注释:

注1.四例翻经,及五种不翻列表如下:

┌一、翻字不翻音—般若二字及一切神咒等。

四例翻经┼二、翻音不翻字—卍字等。

├三、音字俱翻—纯粹译成华言之经典。

└四、音字俱不翻—梵本(非但音不翻,字亦不翻)。

┌一、多含不翻—如婆伽梵(佛之尊号),含六义:一、

自在,二、炽盛,

│ 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

├二、秘密不翻—神咒。

五种不翻┼三、尊重不翻—即般若等。

├四、顺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

└五、此方无,不翻—如庵摩罗果等(庵摩罗果译为「无

篇4:般若的意思, 般若的解释

【般若】这是梵文,我国名为大智慧。因为中国文字难尽其义,所以仍用原文,并且尊重这几个字,所以不译。这个般若,全是说心的妙用。上自佛,下至众生,无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论其性体,是不生不灭的金刚;论其相貌,却是无形无状的实相;论其妙用,乃是不可测知的圆通神妙。这个般若,是人人有分的,佛和众生都是平等的;不过佛是开了般若慧,众生是有而不开,被无明所蒙住了。至于般若两个字,解释却有许多字,当云“通达世间法出世间法,融通无碍,恰到好处,而又不执取诸法的大智慧。”才能尽其义。因为世间法人事等等,都是佛法。佛是觉义,能觉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尽了人道,才可成佛。总之,入世出世,只是一心,颠倒烦恼,贪嗔痴迷,是六道众生的心;如能空净自在,不固执,便是佛菩萨的心。所以离世法,便没有佛法;离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

【波罗】 此言彼岸;因为有个度字,所以假定一条生死河,众生在苦恼的此岸,要度过到清净的彼岸,用来比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

【蜜】 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果位是究竟涅盘,涅盘就是清净。

【多】是上面的意思。到彼岸之上,才是究竟。现在假分五步:第一步在此岸;第二步入流,是下了渡船了,是初发心的人,亦是初果罗汉;第三步是中流,船在河中间,如声闻缘觉;第四步到了彼岸,是十地以下的菩萨,终不是究竟;必第五步上岸,“多”舍去了船,即是舍去了法见,扫除了执心,斯是了无挂碍的等觉菩萨和佛。

【心】心是什么?是个影子,不能说有,不能说无:所以无形段,不过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对起了认识,叫做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所以是集起的。就是心同外境集合而缘起的幻影,即名幻心;心中起的道理,叫做幻法;执住个幻我成个幻见,于是成熟了,就有六道生死。但造成这个生死的是幻心,要开般若智慧了脱生死的,还是要用这幻心;成到佛(涅盘),也是用这幻心,你既然知道是幻的,那么就有幻心造成幻法,一切人事等等,六道生死涅盘,还不是一样是幻的?由此可觉本来没有生死,都是冤枉造作。既无生死,就用不着涅盘了,所以说诸法空相,涅盘生死等空华,即是此意。但又为什么分真心妄心呢?这是不得已而替初学的人说,其实心,根本不有,不可得,又分什么真和妄呢?不过幻心不能除,人事上一切的幻用不能废,所以权分真心妄心。真心是无心之心,何以叫无心之心呢?即是不起念时,而见闻觉知仍旧了了,却无分别,寂然不动的,此是真心;如一起了念,分别人事,而可以心不颠倒,亦不逐境流浪,顿然归到无心本位,此还是真心。至于念念流浪,不觉渐渐入了迷途,此名妄心,但本体勿失的。这部心经,就教你凛觉的法子,用智慧观照什么是心?什么是苦厄?又如何回归到清净寂灭无心之心的本位?所以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经】有许多意思:如“路”,指示我们回复真心之路的;“法”,一切方法;“贯”,贯通前后的义理;“契”,契合各人的机,各事的理,有这几种解释。现在二百六十个字,是文字般若,指示我们观照般若的方法;照此去做,实证实相般若的究竟,总不出众生心行中事,所以经是完全指我们自身而说的。

此经共有七个翻译,这是唐朝三藏大师玄奘所译,文是简单的,义是深奥的。虽有七译,意义是一样的。读经当重意义,不可徒在文字上死执。此经是替大乘菩萨登佛位说的,表至高无上的佛境,意境只有自己晓得,说不出的,所以叫做无字真经。并不是真的无字,愿学人自己领会自己的境界,到了如何地位;至于佛的境界,却不是二乘人或十地以下的菩萨可以测知的。我们东土人,大乘根器多而厚,所以不论男的女的,识字不识字,都喜欢读这个经;譬如人闻香,个个人知道香味好,但多半不知道是什么香;而受薰是平等的,所以不可思议。以上释题竟。

【观】定下了心,运想那个道理叫做观。这个观,是已证到果地圆成的`妙观,不是因地初修作观的观,是大自在观,般若的大机大用已经启发,心无能观,亦无所观,是能所双忘的妙观。

【自在】是无可无不可的自在,不是自由。自由是不肯受拘束的,但环境不如你的意思,便苦了。独有自在,是到处能安,自然地不受环境所困,一切好坏随缘;乐亦不喜,苦亦不恼,知道他是本来空,自己有主宰的。这个自在,是指大自在。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能自己觉悟,再能觉悟人的谓之菩萨;所以是人天的导师,为三界的善知识。三界是:(一)欲界,由人的一部分下至五道;(二)色界,指天道;(三)无色界,指禅天;总是在六道中。菩萨分在家,出家,地前,登地,十地等觉,最高是一生补处菩萨,就是佛退位后,他来接位的,如此土的弥勒佛,西方的观世音大士。这个菩萨,是指十地等觉将登佛位的大自在菩萨。

【行】 心行,心中起种种妙观妙行的大用,作种种自利利他二事业。

【深】 不是深浅的深,是不可测量的意思,圆遍广大,究竟无上的妙行。

【般若波罗蜜多】 上面已经解释过了,就说菩萨的功行,已到究竟地,登彼岸之上了。

【时】这时字关系甚大,显明到了这个境界的时候,正是果位的时候,已经断除一切烦恼,度尽苦厄,没有挂碍的了。在下两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之后的意境,点明大自在的光景,不可草草。

【照见】 朗然觉照,彻见无余的意思,是无功用的功用,毫不著意的觉照,心神会通的了。

【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这五事蕴结不分,叫做五蕴。此言心和外境相蕴合,统名曰色。一个色字,包括五个字在内,并且包括外面一切一切有相相形形色色,内面无相相思想方面都在内。外境原是色,而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色;外色和内色接触了,就有个受;既受了,就要去想象他,这是想;想到了,心中一行转念,这是行;转出那知识来,就是识;所以受想行识四个也还是色,总是幻心幻起的作用,成就种种的幻法。这个五蕴,是众生造孽受苦成立六道生死的资本,但也是开般若,除习气,度苦厄,了生死的工具,也就是佛菩萨成大觉度众生的工具。同要用五蕴,只是佛菩萨能照见本空,可以善用,不被所转,众生反被所缚;是在觉不觉,明空不明空之别,不要指定为不好的东西,反生了偏见。

【皆】 统统包尽无余,就是一切的意思。不但人空,法亦空,连照见亦空,因为照见亦是五蕴,所以称皆。

【空】世上的人,往往不明白空的道理,笼统说:空就是没有了。不知“空”有空间、虚空、空相、空义种种的分别。今分为两种:一空相,是有相的,如空屋,人满了,空相破了,所以“有”与“空”是相对的,这就是世人说的没有就是空了。经上另有十八空义,不必尽说。

至于佛经上所说的“空”,是空义,是性空,是本来空,是与一切万有相和合的,不是相对的,不是没有的,是有而空的。要明白这个空的意义,先得明白几点:所谓宇宙间一切形形色色,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下至一切用物、植物、动物和我的身体,都是有相相;还有我的思想、道理、人事、人情、喜怒哀乐,都是无相相;一切包括在内,总名曰色,在因地上总是空的。因为以上一切色,寻不出一件是有独立自性的。第一说有相的:拿布来比,布没有独立自性,变成为布的,须依于纱线而成;纱线不能自为纱线,必待棉花;棉花不能自有,必由种子;种子不能自种,必赖人工天时地肥等等。不必分析开来才空,在未成布成纱前,及正有布有纱时,他的本身是由众缘和合而成;因为是因缘生,所以无有实体,求其究竟相,毕竟不可得,身体亦是如此。所以一切一切,无自性,无实体,因缘生,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第二说无相的:拿心来说,心是什么?根本是不有,但只集起的是心。譬如夏天凉爽的席上,人睡得甜美之极,这时候便没有我,没有心;忽然蚊虫咬了一口觉得了,这觉得的便是蚊虫和我集合而起的心。此外一切都同此理,所以心也是无自性,因缘生,无实体,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因此物和心,无一不是空。但是有而空,是幻有的,这是性空,和一切一切分不开的;不是心物之外另有个空,也不是这个是空,那个不是空的。所以说到色,即不能离开空;说到空,就不能离开一切色。但要认明却是缘生幻有,又须切实知道这个空是因地本来空,是性空,非眼耳可以见闻,其义实空。

既决定知道一切一切是本空而幻有,那又何必执取当他是实呢!但世上一切人事,如何可废,我仍随缘应付;不是麻木无心,只是勿住,行云流水的到处自在,这才是真心空。佛说空是这个道理,世上盲目妄加批评,岂不可惜!世人果能明空,自然心勿执取,那贪得心,嗔恨心,痴迷心,自不会深入,天下没有极端的争夺了。佛法岂不是社会上最大的利益,有什么迷信可说呢!又修行人往往有口头禅,说:“莫著了空!”这是怕他执著空见,正因为他根本不曾明空,总在空有二见上作道理,格外搅扰不清了。所以明空则破色,破色则心空,这是断苦厄的第一法门!

【度】 超脱的意思,就是登彼岸之上,法见都净了也。

【一切】 包罗所有,净尽无余,凡有相无相,人我法我种种苦厄,尽包在内。

【苦厄】身上的痛苦,心上的不安,有相无相,粗细微细,都是苦厄。其实全由心起,我果无心,苦在何处?心果无见,厄在何处?不是不知,不是不受;因为有智慧知道本来空,能够知而有若无知,受而等于不受;譬如两个人同时受苦,一个挡不住,甚至苦上加苦,因苦成病;一个却无所谓,心不著意,便无苦厄了。

以上四句判为总持分,是第一段,总三藏十二部经一切法,持无量义,亦是此经纲领。通了这四句,就明白心经宗旨了。照此做去,自然度苦厄,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绰乎有余的了。凡不明心要的人,总在文字上会,不肯从自心上会;弄得没有办法时,只好今日求佛,明日求法;下此者,求福报,求神通,死要一个有相的凭据,离佛道更远了。深入迷途,岂不可痛!

【舍利子】 佛弟子的名字,即是舍利弗;在声闻乘中,他是智慧第一。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首四句实是一个意思,总是说色空不二的道理。初说不异,说没有两样的,还是方便的说;后说即是,是说就是一个,不能分的,是究竟说;斩金截铁,毫无犹豫。色一个字,不单是代表五蕴,连外面宇宙万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内。因为宇宙万有,就没有离了我的性海,浑同一体,尽是色;而我的受、想、行、识,是无相相,也是色。这内外两种色,都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现下虽是幻有,毕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并不是色之外另有个空。参透上面所说的空义,就知道这个意义了。所以心的形形种种,亦是五蕴流转;而色的形形种种,全似空华的乱起乱灭,如电影的一幕一幕,总是有而不可得。你莫把这四句看作玄妙,实是极普通极寻常的道理。你只认明“一切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所以是性空”。不但色如是,受、想、行、识四蕴也如是;不但五蕴如是,宇宙万有的有相相,和下面一切法,如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万行的智得等,是无相相,一切皆复如是的性空。但是凡夫执有,所以说色不异空;二乘又执空,所以说空不异色;还有菩萨未曾会通不二的,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总是破他们的法见。倘明白法见也是本空,就了无挂碍的了。

以上七句判为色空分,为第二段,用以会通色空不二的道理。

【舍利子】 此时要点到本来上,在紧要关头了,故又呼其名而告之,是郑重的意思。

【是诸法空相】法是什么?是心影,是心中缘起的种种道理。如果没有对象,也就没有心没有法了,所以是因缘生、生而不生,无自性,无实物,不可得,本来是空,不是造作出来的空。古人说: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既是幻,法岂是真!诸法是说一切法,就是一切心。世上的人,总是以心缘心,以法缘法,不知本空,遂当他实有,彼此固执住了,争执就此多了。这个相字,应作义字解,下面正点到不生不灭的原理。

【不生不灭】佛经上最不容易了解的就是这一句,须知宇宙间一切一切连我的思想五蕴等等,都是不生不灭的。因为一切是:(一)不自生,如上面说布不能自生为布,是无自性的,须赖众缘和合而生。(二)不他生,不是单靠他缘,还不能离我这个布,所以也不是他生。那么是(三)共生的了?不!也不是共生,因为两面也都是缘生,两无实体,只是一个偶合,所以也不是共生。(四)不无因生,现在的假相,似乎是生,但必由因成果;没有可以成布的因,就没有成布的果。以此类推,一切一切是不生的,现在虽有相,终是生而不生的。既不生,即不灭;但现在的假相,却有个假灭,只是不自灭,如布烧成灰,布不能自烧;不他灭,虽有火烧,终不能离了布;不共灭,不无因灭,都是一个理,可以推想得到的。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为不生不灭,所以垢净、增减、长短、是非、好坏、来去,一对一对的都是因分别而缘生,统统是幻有不可得,所有的相,本来是空相;因世事无一不由相对而成,苦恼也由相对而立。倘知根本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生而不生,不过暂时有这个虚妄相,那又何必执为实体呢?既不执有,亦不废有;即一切法,离一切法;既此用,离此用;心如长空万里,包罗一切,自在无住,此是诸法空相的本来面目,亦即无心可心的本来面目。但众生久已不知的了,有全不知者是六道众生,半知者是二乘,知而未彻者是菩萨,都是有挂碍。所谓有五部,有此岸,有入流,有中流,有彼岸而未登岸上种种。以上五句,判为本来分,为第三段,修行人最要紧是这一点,切勿忽过。

【是故】 此是决定的口气。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既明白了空中的道理,那么空之中还有什么实体可得呢?这“无”字有两个解释:一是无有,是根本不有的意思。二是毋的意思。因为现在虽有幻相,但毕竟是无,毋庸执取以为实有而生法见,添许多烦恼。所以五蕴(色、受、想、行、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十二入,再加上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共为十八界,都是不可得;因为是缘生的,无自性的,无实体的,不可得的。然而人既有此幻身,自有幻心作用,不能断灭;佛菩萨也要用以度众生,救世间无量苦,我人正要用此以开般若,了生死,出三界,不过圣人明白本来空,所以无法执;众生迷了,遂生颠倒,这是众生的大挂碍。因为地狱众生,挂碍在具足多分贪嗔痴,鬼道挂碍于多分的贪,畜道挂碍于多分的痴,魔道挂碍于多分的嗔,人道挂碍于半分的贪嗔痴,天道挂碍于少分的贪。这贪、嗔、痴三毒,都由六根六尘六识而起,只一空字可以化除一切烦恼挂碍。化除了,当下即是菩提;所以烦恼菩提,同是这个东西。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缘觉(即辟支佛,是不曾闻到佛法而借因缘觉悟的)执取十二因缘法而生挂碍,他不知道诸法空相。既说是因缘,可见是缘生不实,但伊不能明空,被法见缚住了,不得自在。那十二因缘即是:一、无明:是过去的根本烦恼,只要碰到缘就动了。缘就是转下去的意思。二、无明缘行:行是行动,做种种或善或恶的行业。三、行缘识:由于过去的行业,而起现世受胎的一念,是因认识而成为果的。四、识缘名色:在胎中已有形体而有名色。五、名色缘六入:是六根具足,可以和六尘相对的了。六、六入缘触:是出胎后对于一切有所接触了。七、触缘受:接触之后,就受苦受乐而生种种感觉。八、受缘爱:如成年以后,就有强盛的爱欲。九、爱缘取:有了爱欲,就想去取得,心去四面驰求。十、取缘有:取得就有了,是有业成就的果位。十一、有缘生:这是成立了,生生不已,转入未来。十二、生缘老死:有生就有灭,一切本是梦幻泡影,终必变灭,老死是这一段生死的果。但只是无明未灭,再来一转,生生世世转辗不已,遂有六道轮回,总是无明作祟。乃至两个字,是由无明跳至老死,中间略去十位。这十二因缘,位位都依据无明作主,不知皆是妄心幻法缘起,根本无有。尽者,极也,就是无之极也,言无亦无有也,是绝对不可得的意思。所以无明非有实体,如空中华,梦中事;梦中非无,及至梦醒,了不可得。可惜众生不能断无明,缘缘而下,无有穷期,无非是惑业苦。缘觉虽已悟到十二因缘,原是假有的一合相;但以为是定法不移,所以法见不净而生挂碍。

【无苦集灭道】这是声闻执取四谛法,而生挂碍。苦、集、灭、道,是名四谛,就是四种重要的道理。苦是身心逼迫不安。众生身有三苦:老、病、死。心有三苦:贪、嗔、痴。后世有三苦:地狱、鬼、畜生。更有三灾八难苦、坏苦、行苦、苦苦、不知足苦、不安命苦、心无寄托苦,这是苦谛。却是三界六道生死苦果,无不由心和境集合而成,这是集谛。灭是消灭的意思,断一切苦,归到清净寂灭。因为结业既灭,则无生死的患累,这是灭谛。但要灭除那集合的诸苦,必得有个道理,道是正道;做到正道,必要助道,助其离一切苦,到涅盘乐,这是道谛。声闻执此法见以为究竟,所以分段生死,或者可了,变易生死却不易了。倘明本来空,知此四谛法,不过一时的缘生;不但是果上色空,实是因上色空,不必执取,便无挂碍了。

【无智亦无得】这是菩萨的挂碍。菩萨执取六度万行诸法,以为确有智慧可得,有众生可度,有佛可成,心中不免具此波罗蜜的行相,微细的法见不曾净,所以不到究竟涅盘地。从前阿难问佛如何是烦恼地狱种性?佛说行六波罗蜜行是烦恼地狱种;如我能布施,因见他人不肯布施而生厌恶,是烦恼地狱种;我能持戒等等,因见别人不能持戒等等,心生厌恨,是烦恼地狱种。这就是弥陀经上说的见浊,是名染法,染糊涂了。况且有智无智,都是幻心作用,分别为二。同是性空,更有何法可得?世尊昔在燃灯佛所得佛授记,成无上菩提,世尊当时并不取以为胜,因为知道性空!实无少法可得,不过名为菩提而已。所以菩萨必到法无我的时候,才是挂碍净尽。

【以无所得故】这是总结一句,极言上面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智得一切本空,仔细推求,实无所得。以上十三句判为法用分,为第四段,说空了之后,般若法用自然启发,也不受法缚了。

【菩提萨埵】 简称就是菩萨,此指已登佛位的明心菩萨,又名开士、大士;又萨埵译为精进勇猛,堪以荷担如来事业的人。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他因为依自性的金刚般若,能够超登彼岸的缘故,所以有下面实证的受用。我们应该知道修行不是图利,更不能图名,名利是生死最毒的药;名利的心不死,永无出头的日子。因此因地要正,总要在自性上打算,老老实实,真参实究,决不要在神通奇特,出语玄妙上求,丝毫挡不住生死的。菩萨尚不能离开般若,何况我辈,离了般若之外,更有何法?这是成佛的根本条件,肯向这条法上走的,才是有智慧的人,此生决可成就。

【心无挂碍】这个心,是毫无挂碍,人空法空,寂灭轻安的大自在心,视世间出世间一切一切皆量等虚空,无有边际,包罗万有,了无挂碍。心且不有,挂碍何依?苦厄安在?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里既是净空无见,白天没有想象,夜间自无乱梦,正如千眼千手,圆照十方,岂有颠倒?凡人恐怖,先有一个得失心,就是有我的果,正是六道生死的种性。如能心空法空,登于佛位,两个生死已了。菩萨再来世间,是大悲愿力,不是业力,自然没有恐怖,颠倒梦想,都远离了,到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境界了。

【究竟涅盘】这涅盘是清净的意思。二乘人是有余涅盘,不是究竟;这究竟涅盘是佛位,名为无余涅盘,连涅盘亦不可得。所谓成了佛,也没有成佛的法见。本来涅盘是对生死说的,既本来没有生死,亦安有涅盘,不过同是个假名罢了。这是菩萨的果德。

【三世诸佛】无论现在佛,过去佛,未来佛,统包括三世一切诸佛,不问已成未成,都是一体平等。须知释迦弥陀是果上佛,我和六道众生是因上佛,性自平等,所以不可自弃,也不可轻人。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也无不由此法门而得无上菩提。一切大智慧,无不由自性佛母所生,生是启发的意思。这个得,正是无得之得;必得心中了无所得,然后本来的面目斯得。此时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寂然不动,而妙用恒沙,由此启发,这是佛的果德。阿耨多罗是无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是言佛的意境。你想连佛也不能离此法门,众生岂可自外,另觅途径,岂非颠倒!所以不自求而他求,都是因地不正,适以自误!

以上十句判为果德分,为第五段,是说到果德地位,一切挂碍才算净尽,才是究竟涅盘,都赖观空成就,并无别法。又以上可算是上半部心经,专说此法无实。下面再翻身过来说个无虚,金刚经说:“此法无实无虚。”要人不要执实,也不要执虚,正显般若无住的妙用。若再深一层讲,心既不有,法于何依?既没有法,更谈不到无实无虚的了。所以说,涅盘生死等空华。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以下是转入无虚,点明一知字的妙用。这知字是灵照觉知,表明悟后的意境,仿佛是转而为有;不知这知字也是法,也是性空,一时的缘生,暂时的法用,即是知而无知,生而不生;所以不明无生的道理,就不能证知真空的道理。前说一空字,是般若的体;此说一知字,是般若的用。所以表般若的至德,无可形容,无可言表;至此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惟有神会,惟有赞叹,正是冷暖自知的时候。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六句是赞叹的辞句。咒是密意,以决定如是曰咒,如军令严速曰咒。以无所不包谓之大;以无所不通谓之神;以无所不照谓之明;以无可比对无可再加谓之无上;以毕竟平等谓之无等等;空不偏空,有不著有,于寂灭无住的性体中,能启发恒沙妙用。六祖云: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前为无实之体,此为无虚之用;故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你想世上的人,没一个人没有挂碍的痛苦,哪一个人能离了佛法,佛法又何曾迷信呢!

以上七句判为证知分,分第六段,要亲证才知这个境界,不是靠文字可以得知的。所以得知的必须要真参实究,从自性上用功,经是不过借来考证罢了。总之,心通才是最大神通;但心不空就不能通,不通就不能明,不明则一切智慧被无明所覆,不能启发。这一分是说心到了真空的境界,自然有许多力量;不是有苦再除,却使一切苦厄无所依附,根本无苦厄的了。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梵咒本来不许翻译的,因为怕持的人着了解释,反而添知见,心乱了。但此经是自利利他的,终不能忘记众生,离了大悲本愿。姑将咒义略述一二:揭谛揭谛,是说度过去呀!度过去呀!波罗揭谛,是向彼岸度过去呀!波罗僧揭谛,是彼岸大家度过去呀!菩提萨婆诃,是速速证到菩提呀!以上六句判为秘密分,为第七段,只有自己知道,没法出口的意思。

篇5:般若的意思, 般若的解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遍照金刚唐密第五十代普门传灯大奢黎冯达庵 撰述

后学弟子普式 录要

第三章 般若妙用

般若波罗蜜多究竟何所用?此首章所引大经之言也。修此智慧至无功用道时,虽绝无状况可拟;然菩萨必须依之,乃能证无上菩提,入究竟涅槃;其妙用如此。

第一节 菩 萨 境 界

上二章所释,皆依般若波罗蜜多而显之道相智,与一切智也。菩萨得此,属受用境界。而菩萨境界,原有浅深;本经意在与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克证法空真如者。既证法空,必兼生空;妙平二智亦充分发展;根本后得二智即寓其中。若只证生空真如者,其受用未能如下文所云也。

菩萨境界,依三乘教,既证无生法忍者,不受分段身之缠缚;六尘境界无不如如;当境即是凡圣同居净土。此身既灭或乘愿再来度生;或往方便有余净土。此与浅般若波罗蜜多相应,克证生空真如者之受用境界。依一乘教,当破阿赖耶识时,即生得见方便净土。当显妙平二智时,即生得见庄严净土。此身既灭,得长住华严胜境之中,随缘示迹娑婆。此与深般若相应,克证法空真如者之受用境界也。

经云: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生空智现前,我执净尽,烦恼失其巢穴,即破细惑;心可无挂碍矣。然习气犹存,非彻底自在。法空智现前,法执俱泯;所知障失其根据,则破极细惑。功夫到此,庶称究竟自在,则无挂碍也。

世亲摄大乘论释卷九云:“无分别智即是般若波罗蜜多”。是依般若波罗蜜多,即依无分别智也。无分别智,初地菩萨得相应;然直到十地乃能成办。中分根本后得二种,已见上章。

又卷八云:“根本智能脱一切障,即消除种种障碍也。后得智非世法所染,即毁誉苦乐等八风吹不动也。”依般若波罗蜜多心所以无挂碍者,更可据此义释之。

既能脱一切障,以百世法所染;宜其心无挂碍也。

经云:无挂有别于故,无有恐怖

恐怖略分两种:一曰身境上之恐怖。如感身命将有危险,或财产将有损失。虽未心见诸事实;而心当顾虑之时,已大起恐怖矣。二曰修行上之恐怖。如素习小乘者,忽闻殊异之大乘;素习三乘教者,忽闻超绝之一乘;因教义互相冲突,纵不敢毁谤,而恐怖心骤然兴矣。会得生空,心略无挂碍;得免身境上恐怖。会得法空,心更无挂碍;得免修行上恐怖。然只一念相应,,未能净除习气者,仍不免两种恐怖心之流露也。

传灯录卷四载禅宗四祖访法融禅师故事云:“师曰:因何降此?祖曰:特来相访;莫更有宴息之处否?师指后面云:别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绕庵唯见虎狼之类;祖乃举两手作怖势。师曰:犹有这个在!祖曰:适见什么?师无语。少选,祖却于师宴坐石上书一佛字,师睹之,辣然!祖曰:犹有这个在。”融师道行素高,时感百鸟衔花供养;对虎狼围绕其庵毫不介意;是能免身境上恐怖者。惟睹座上佛字则竦然,是三乘教习气使然;不免修行上恐怖也。四祖举手作怖势,游戏耳!岂四祖犹有挂碍之心耶?

禅乃禅那之略称,义为静虑;即心定一境,静起思虑以审现量细境也。本为色界所具之德,而亦一切定境之通名。禅宗之禅,直依妙平二智起用,不同三乘禅之仅溯源于赖耶或异熟识也。以超三乘教义之上,故称教外别传。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云:“大梵王至灵山,以金色优钵罗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而请说最上禅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皆悉惘措;唯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属摩诃迦叶”。世称禅宗初祖。廿八传至菩提达摩,乃来东土为初祖。递传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为二三四五祖,惠能为六祖。

经云:远离颠倒梦想,

“颠倒”者,不符真理之妄见也。

正现有了义,不了义。了义者,以智默契法界本性也。 不了义者,以识了别尘境习惯也。

凡夫有四颠倒:

(1) 于世间无常之法而起常见,是谓常颠倒。

(2) 于世间者苦而起乐见,是谓乐颠倒。

(3) 于世间染法而起净见,是谓净颠倒。

(4)于世间无我法而起我见,是谓我颠倒。

二乘亦有四颠倒:

(1) 于真常而起无常见,是谓无常颠倒。

(2) 于真乐而起不乐见,是谓无乐颠倒。

(3) 于真我而起无我见,是谓无我颠倒。

(4)于真净而起不净见,是谓无净颠倒。

凡夫四颠倒,固由执着相对法而然。三乘却以相对法破之,所为以五十步笑百步也。若与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法法皆绝对。乃能远离颠倒耳。

梦也者,睡眠时独头意识所起之法尘也。大都依想蕴而生,其要有四:

(1)四大不调梦

或梦山崩,或梦自身飞腾虚空;或梦虎狼劫贼追逐;此因四大不调,心神散逸也。

(2)先见梦

随从前所见之事,乘相当之动机而重现于梦也。

(3)天等梦

若人修善。护法天等示现善梦,使增善根。对作恶者则示恶梦,使怖恶生善。

(4)思想梦

常所思维忆想之事,以熏习浓厚,往往现诸梦境也。(见善见律十二)

此外,尚有种种解说,未暇详述。

“梦想”者,即梦中想念也。其境虚妄不实,故属颠倒。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者,想蕴既空,自无颠倒之梦想矣,是谓远离。

大毗婆沙论三七云:“异生圣者,皆得有梦。圣者中从预流果乃至阿罗汉独觉亦皆有梦;唯除世尊。所以者何?梦似颠倒。佛于一切颠倒习气,皆已断尽,故无有梦。如于觉时,心心所法无颠倒转,睡时亦尔。”

大乘菩萨十地,想阴已尽者,颠倒习气亦不能起,故亦无梦。

经云:究竟涅槃。

涅槃具译涅槃那,或译泥洹;义为寂灭或解脱;......内分有余无余二种,大小乘意义各别.小乘以断分段生死之因为有余涅槃;并断分段果者为无余涅槃。大乘以断变易生死之因为有余涅槃;并断变易果者为无余涅槃。亦有以断分段生死果为有余;断变易生死果为无余;此则大小乘对比之论也。然此皆非究竟之谈。若能即生死显涅槃,即涅槃示生死,方得究竟涅槃之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者会之。

梵文译音曰涅槃或泥洹,即安住于无生无扰之法性也。所云“寂灭”者,“寂”为纷扰之反,“灭”为生起之反。到此境界。即能解脱生死缠缚,故又译解脱,亦有译为灭度者。或译圆寂。德无不备曰圆,障无不尽曰寂,所谓究竟涅槃。内分有余无余二种,如上所说。

篇6:般若的意思, 般若的解释

后学弟子普式 录要

第一节 通赞

以上三章经文,如依名句一心持诵,令极纯熟,此属法陀罗尼。其中义理,若能一一参究精透而保任之,则属义陀罗尼。得本章真言如实行持,与般若本尊相应,斯属咒陀罗尼。及其成就,则属忍陀罗尼。前二后二,境界浅深不一,固各有相当效验。本节通加赞叹,承上兼启下也。

经云: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本章既以般若波罗蜜多法性为所持,故此段经文首标此性。“故知”二字,承上文妙用而言。次以四殊胜句通赞之者,备列四种陀罗尼之功能。皆名曰咒者,尚简也。

法陀罗尼持至一心不乱,神验随生,是谓大神咒。义陀罗尼持至见理明澈,法验随显;是谓大明咒。咒陀罗尼持至三密相应,本尊现前;是谓无上咒。忍陀罗尼持至入佛三昧,寂灭现前;是谓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者,约最深境界言之。较浅者对于决定业则不能除;然亦得重业轻受也。“真实不虚”者,以与法界相应,有必然之效验;非若世间虚妄现象,每为识执所碍也。

所谓最深境界,即四殊胜句具足。凡与法界相应,以脱离识故,自然无苦不除,若只具前三句,则可得业轻报。

篇7:《六祖坛经的般若思想》

纵观《坛经》的般若思想,是以性空,无所得为基础,开显般若性。一切众生心中具有般若性,只因无明,妄相、执著,而不得显现。

禅宗自四祖后,《金刚经》逐渐取代了《楞伽经》的地位,四祖道信劝人念‘摩诃般若波罗密’(《指月录·道信传》卷四)。五祖弘忍创东山法门,普劝僧俗读诵《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见《六祖坛经·行由品》)。到了六祖惠能,与《金刚经》的因缘就更为密切了。六祖惠能依据金刚般若思想,建立起完整的禅宗修证体系,其内容主要体现在《六祖坛经》中。因此,本文想依宗宝本《坛经》,谈谈《坛经》的般若思想。

一、《金刚经》与六祖惠能

六祖惠能原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路过街道,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极大震动(见《六祖坛经·行由品》)。从他后来见五祖时,与五祖的对话看来,惠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只是没有大彻大悟而已。实在是宿根深厚,来历不凡。

随后,惠能取得那个诵经员外的资助,辞别老母,便千里迢迢地来到蕲州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经过一番往返考核,五祖对这位边远山区的年轻人,不得不另眼相看,于是就安排他到槽厂,檗柴,踏碓。过八个月,五祖要传法退居了,就让门人各做一偈,以表自己在修证上的见地,惠能的偈子获得五祖的印可,并传其衣钵。在传法时,五祖又为惠能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彻大悟。惠能从发心求法到得法,都没有离开过《金刚经》(见《六祖坛经· 行由品》)。

六祖后来在弘扬佛法时,总极力称赞般若法门。《坛经》说:‘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阿般若波罗密’。又曰:‘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得般若三味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别赞叹,莫能见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见《六祖坛经·般若品》)。这里说持诵《金刚经》功德无量无边,持诵《金刚经》能入甚深法界,见性成佛。

二、性空、无所得

般若经典的核心思想是缘起性空。由能通达性空而破妄执,断烦恼,证真实。《心经》说:‘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坛经》中六祖的得法偈:‘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正体现了性空、无所得的思想。六祖因为领悟到性空、无所得而契入诸法真实,得到了五祖的认可,并传给他衣钵,成为禅宗的第六代祖师。

在性空,无所得的基础上,六祖证悟到了众生与佛,烦恼与菩提,并非绝对的差别对立。《坛经》说:‘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见《般若品》)。众生与佛,烦恼与菩提的区别,只在一念中。迷是众生,觉悟了就是佛。执著了生起烦恼,离开执著,当下便是菩提。

般若经处处强调性空,空是为了破除众生实有的自性执,从而远离空有,断常二边之见,契入中道真实相。般若经谈空,并非以空为诸法真实,落入空见比执有见更可怕。同样,六祖也告诫我们,在修道中,莫要落入空见。《坛经》说:‘世人妙性本空,无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莫闻我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见《般若品》)。六祖所说的妙性本空,或自性真空,是绝待的,它是远离空有二边之见。假如我们著空,自然与真实不相应。

通常人们不是住有,便是落入空见。六祖在开示性空、无所得的真理时,自然也耽心人们落入空见中,因而一再指出空见的过患。《坛经》说:‘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见《般若品》)。有些人以为习禅应该把心安住空境中,百无所思,六祖指出了这是邪见。《坛经》中六祖又对学人智常开示说:‘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弊然生,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见《机缘品》)。住著有见、无见,都会障碍了我们对真实的认识。只有放弃有见、无见,始能契入中道实相。

三、明心见性、成就般若

般若经典,总称为《摩阿般若波罗密多经》,是佛教经典中,份量最大的一部典藉。般若经典的主题是成就般若,众生依般若打破无明、执著、烦恼、生死,从而到达涅槃的彼岸。同样,《坛经》也重视般若性的开发。在《坛经》中有般若品。此品以解释‘摩诃般若波罗密多’为开头,而展开说法。

般若在哪里?《坛经》一开头就告诉我们:‘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悟此心,直了成佛’(见《行由品》)。菩提自性,显然就是般若的不同名称。菩提在哪里?在众生的心中。五祖在退居传衣钵时,开示徒众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自去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见《行由品》)。自性是般若之性,五祖传衣钵,让弟子们作偈表达自己的修证功夫,看谁成就了自心般若之性。

般若之性在众生的心中,不从外求,成就般若性自然是明心见性的功夫。五祖看了神秀在走廊的题诗时,对神秀开示说:‘无上菩提,须于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见《行由品》)。无上菩提要在明心见性中求得。六祖听五祖讲《金刚经》大彻大悟后也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五祖知惠能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自心,学法无益,若识自心,见自本性,即名天人师、佛’(见《行由品》)。在众生的自心中有般若之性,此自性是众生本来具足,清净,不生不灭。众生假如能证悟到,便成佛了。

众生为什么不识般若性呢?只因为迷。《坛经》中说:‘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开导见性’(见《般若品》)。众生因为迷,自心中的般若性不得显现,这要有善知识的开导。所以在禅宗的修行中,很重视参方行脚,寻师访道。因为众生具足般若性,所以佛与众生的差别,也只在迷悟之间。《坛经》说:‘前念迷即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见《般若品》)。又说:‘不悟佛即众生,一念悟众生即佛’(见《般若品》)。佛与众生,在一般人心中是天地悬隔,而在这里却变得相近了。

如何在自心中认识般若之性呢?《坛经》说:‘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常愚迷’(见《般若品》)。般若是智慧,智慧与愚痴,犹如光明与黑暗,有光明就没有黑暗。同样,有智慧就没有愚痴;而愚痴生起的时候,智慧必然是逃得无影无踪了。

《坛经》中又说:‘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见《般若品》)。心量广大的心,虽不离现前以住著为主的妄识,但并不即此妄识,而是心远离了尘劳妄执,以智慧观照,念念不住于妄境,这才是般若性所显现的功用。

众生的自心中具足般若性,同时也具足佛果的一切功德。六祖在给僧智通开示《楞伽经》要义时说:‘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登然超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见《机缘品》)。三身、四智在众生的般若性中本来具足,成就了般若智,也就成就了三身、四智。

众生的自心中具足般若性,修行自然也要在自心中修。六祖在给信众传五分法身,授无相忏悔时说:‘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恼害。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自心不乱。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贪。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五、解脱知见者,自心既无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见《六祖坛经·忏悔品》)。教理中说到戒定慧的修行,总有许多外在的形式和规范,而在这里都会归到心念的观照中去了。

再看看六祖又是如何带领弟子们做忏悔的。《坛经》中说:‘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罪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今及后念,念念不被骄慢染,从前所有骄慢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见《忏悔品》)。六祖领弟子做忏悔,不是忏悔一些具体的罪相,而是从起心动念,罪业的根源贪嗔痴中去忏悔。

此外,《坛经》讲到皈依三宝,也非外在的住持三宝,而是自性三宝。《坛经》中说:‘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能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见《忏悔品》)。

众生的心中具足般若性,具足佛性,只因无明烦恼执著,而使得众生沉沦于生死流转之中。所谓修行,只是消除众生心中的无明烦恼执著,开发般若性。一旦拨云见日,悟到般若性,也就是见性成佛了。

四、无相、无住、无念

无相、无住、无念是般若法门修行的三大要领。在性空,无所得理念的指导下,契入诸法实相。实相,是无相的。如《金刚经》说:‘实相者,即是非相’。又曰:‘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由认识到实相之无相,生起无住行。《金刚经》说:‘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又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由无住达到无念的境界。

《坛经》也以无相、无住、无念,作为禅者的修证要领。经中说:‘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为无相?《坛经》说:‘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以无相为体’。无相是离相,不住于虚妄差别之相。何为无住?《坛经》说:‘念念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若念念不住即无缚,此是以无住为本。’无住,是-个念头上保有智慧的观照,不住著于六尘境上。何为无念?《坛经》说:‘于诸境上心不染著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即绝,一念绝即死’(见《定慧品》)。无念并非什么都不接触,或者什么都不想,而是在接触外境时,心不染著境界,如同明镜,物来则现,物去则无。

般若的开发,明心见性,是从无住、无念的修行中取得。《坛经》说:‘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见《般若品》)。能时时具足智慧的观照,于一切尘劳境界中,不取不舍,便是见性成佛道。又说:‘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见《般若品》)。内心中能够常起正见,不为烦恼所染,便能见性。无念的成就,也就是般若的.成就。《坛经》中说:‘善知识!悟无念法,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见佛境界。悟无念法,至佛地位’(见《般若品》)。又曰:‘若识本心,即得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味,即是无念’(见《般若品》)。这都是显示了在修证中,成就无念的重要意义。所以《坛经》中,有行思,怀让,永嘉 三人,参见六祖,因为他们深契无住,无念之旨 ,而得到六祖的认可(见《机缘品》)。

在日常修行中,禅宗的修行也体现了无住的风格。如对于坐禅,以往坐禅,禅者都非常注重坐相,并对打坐姿式及用心都有一定之规。而《坛经》中却呵斥坐相。经中记载:‘有神秀弟子参访六祖。祖问:汝师何为开示?对曰:常教海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祖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过’(见《机缘品》)。从般若法门的无住前提看,禅者假如住著坐相的修行,本身就是住相。因为道是无相,道遍一切处,自然应然从行住坐卧的一切举动中去体验。

又如坐禅的用心方面,小乘禅观讲究从六根门头摄一而入,系心一境。而《〈坛经〉叫我们坐禅,要心无所住。六祖曰:‘此门坐禅,无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心故覆障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即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见《定慧品》)。这是从见性,观实相入手,以无住为方便,定即是慧,定慧一体,与小乘禅观的由定而慧,显然不同。

五、在生活中修行、解脱

般若法门以无相,无住,无念为修证要领,因此,它并不规定许多修证的仪规,让你去做特殊方式的修行,而是重视生治中的修证。打开《金刚经》,显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世尊很平凡的生活。所谓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坐而坐。别看很简单,但却是真正的修行。

《坛经》继承般若法门的修证方针,同样也重视生活中的修行。《坛经》中说:‘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渡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免角。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具打却,菩提性宛然’(见《般若品》)。道在那里,道在世间,不离世间。凡夫无智,充满妄想执著,故不见道。倘能以智慧观照世间,自然能与道契合。

《坛经》还有一段,六祖为在家居土开示的修行法要。经中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游泥定生红莲。苦口定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此依法修行,西方只在目前’(见《疑问品》)。所谓持戒,参禅都在生活中,而不是离开生活,另有修行的方式。

对于往生西方净土,通常人们总是执著十万亿国土外的西方,而忽略自心的净化。针对于此,《坛经》也提出了心净国土净的思想。愚人不识自净其心,终日愿东愿西,有智慧的人,应该从自心入手,消除内心的不清净因素,十恶八邪,当下便是西方净土了,何必去追求十万里之外的西方呢(见《疑问品》)?

六、结论

篇8:金刚经中的般若智慧

有这么几个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般若是指不在乎:

1,坛经说外不住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于一切善恶境界一念不起名为坐,反观内心不乱名为禅……不在乎

2,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在乎

3,这是我个人的理解,金刚经的说……即非……是名……,是指所谓…………有什么的?……就那么回事儿呗,比如说范冰冰漂亮,即非漂亮,是名漂亮,正确翻译是所谓范冰冰漂亮,漂亮有什么的?漂亮就漂亮呗……不在乎

4,金刚经开始论述云何降服其心,佛认为度无量众生实际没度一人……不在乎

5,金刚经的名称,金刚如如不动……不在乎

6,不在乎有什么用?怎可与佛智并驾齐驱?答:不在乎可以断烦恼,即漏尽通,是六神通之首,圣凡的根本区别。

7,坛经中,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正确翻译是,有什么风动或者幡动?是阁下们太在乎了,言外之意……别在乎。

篇9:《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含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虽谓光明却并非日月。

是故《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不可思议。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不可思议。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果报亦不可思议。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什么如此不可思议?是因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法身舍利。《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不可思议,是佛法身舍利宝光的不可思议,是佛于般若观照者随处护念的不可思议,是佛永恒付嘱的不可思议。

以金刚心行于《般若波罗蜜经》,是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喻发菩提心者,其心淳淑,其意坚固,其心犹如金刚。

菩萨发心有十事行为若金刚,其十如下:

1. 为行菩提,游于无量生死之难不生悔恨,心如金刚;

2. 一切所有施无所,心如金刚;

3. 常以平等心于众生,心如金刚;

4. 我皆当度一切众生,以佛灭度而灭度之,心如金刚;

5. 灭度众生已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心若金刚;

6. 分别晓了一切诸法,心若金刚;

7. 于一切佛法常加精进无所遗漏,心若金刚;

8. 其慧普入十方靡所不达,心若金刚;

9. 具足一切智智入一门,心若金刚;

10. 诸所爱重无有增减,不以贪惜断诸所著,心若金刚。

菩萨以此十种金刚心行《般若波罗蜜经》,行无上菩提之路。无上菩提之行,即是金刚般若观照之行。金刚般若观照之行即是诸佛如来所行。诸佛如来所有无上菩提之行,即是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故佛说须菩提,以是名字,《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汝当奉持。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是佛法大城。

拓展阅读:《金刚经》对《坛经》的影响

读过《金刚经》的人,再去接触《坛经》一定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打开《坛经》的第二品,便是《般若品》。此品以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为开头,展开了说法,接着显示般若的功用。祖曰:“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6)从第一义上来看,凡夫与佛,烦恼与菩提,的确没有什么差别。可是凡夫与佛因为存在迷与悟的不同:凡夫迷故,处处着境,没有智慧,因而便有烦恼;而圣贤以般若智慧通达诸法实相,不住于相,烦恼了不可得,当下就是菩提了。

进入《定慧品》,六祖又依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祖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7)何为无念?《坛经》的解释是:“于诸境上心不染着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无念并非什么境界都不接触,或者什么都不想,而是在接触外境的时候,心不染着境界,如同明镜,境来则现,境去则无。显然,这与《金刚经》所说的“人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一样的。何为无相?《坛经》说:“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实相无相,但实相也并非离开万物,别有所指,这就需要有般若,以般若故不住于相,透过诸相,始能通达法性。《金刚经》也认为“实相者,即是非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何为无住?《坛经》释曰:“念念之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若前念不住即无缚,此是以无住为本。”心住于境,则是心为境所缚,倘不住于境,则解脱也。所以般若思想以无住生心,为修行的要领。

对于坐禅,六祖从对般若法门的体验中,提出了禅家特有的方式。比如以往坐禅,禅者注重坐相,并对坐姿式及用心都有一定之规,而《坛经》中却呵斥坐相。经中记载:“有神秀弟子参访六祖,祖问:汝师何为开示?对曰:常教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祖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过。(8)从般若法门的无住前提看,禅者假如拘泥坐相上的修行,本身就是住相,因为道乃无相,道遍一切处,自然应该从行住坐卧的一切举动中去体验。

又在坐禅用心方面,小乘禅观讲究从六根门头摄一而入,系心一境。而《坛经》却叫我们坐禅,要心无所住。祖曰:”此门坐禅,元不执心,亦不执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着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着;若言着净,人性本净,由妄心故覆障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着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着即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9)这是从见性、观实相入手,以无住为方便。定即是慧,定慧一体,同小乘禅观,由定而慧,显然不同。

上一篇:剧院规划运营方案下一篇:钛合金铸造技术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