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差异作文议论文

2024-05-07

尊重差异作文议论文(通用12篇)

篇1:尊重差异作文议论文

要尊重自己与父母之间的这一些差异性吗?因为自己才开始说最可能喜欢的东西,但是特别不喜欢这种情况是真的非常常见的他们不喜欢的东西,我却喜欢的东西真的非常多,然后最近可能前段时间还表示非常不理解。有一次非常严重的就是自己当时是去买那个火锅底料嘛,然后买了挺多那种速冻食品的,然后爸爸妈妈他们就不是很喜欢这些东西,然后当时就一直在饭桌上去说,我不应该再买这些东西了,然后就去跟自己讲这些原因嘛,就是说这些东西是怎么做的,然后他们赚了多少钱的,反正都是一些没有营养的食品,没有必要值这么多钱的,然后就说下次不能再买这些东西了,其实自己都懂了,只不过就是觉得自己不会买其他的东西。

那个时候自己其实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直到爸爸他说了一句话,他就是说,嗯,我们这些小年轻的对吧,还是可以接受这一些东西的,但是他们已经就是作为大人的话是很难去接受这种东西的,因为身体会承受不了,那个时候可以在医生当中确实我们的身体。这些机制都不太一样了,然后我们的身体素质也有很大的差别。那个时候自己的情绪就开始有一点点非常的低沉了,我觉得好像是自己做错了这件事情好了,就是在那个饭桌上,他们一直在说这个事情,自己有实在忍受不了了就觉得很委屈嘛,然后眼泪就掉下来了,那个时候就其实就大概可以了解到说在饮食上自己是和父母存在挺大的差异性的,既是在嗯尊重父母的同时,自己也应该去完善自己的这种饮食习惯吧。

然后另外一件事情就是自己去买了一瓶香薰鸡蛋品香薰,自己觉得味道还挺好的,然后当时就破费去买了这一瓶东西,如果是用做家里香香的话,甚至自己在买的时候最多最多是自己为了家里人有这样子的付出是一件非常值得被表扬的事情,但是后来就是妈妈她一大早起来的时候闻到那个味道,然后就一直在吐。我们的反应是完全不一样的嘛,自己就觉得很喜欢这个味道,但是他的话就是接受不了这个味道,所以其实父母和我们之间的这些差异性其实还是有必要去尊重,然后也有必要去理解的。

篇2:尊重差异作文议论文

尊重差异作文

大自然对世界上的各种生灵是极其包容的。当面对鸟儿对飞翔的着迷时,大自然赐予了它一方蔚蓝的天空;当面对老虎对奔跑的热衷时,大自然赐予了它一片广阔的大地;当面对鱼儿对畅游的热爱时,大自然则赐予了它一片深邃的海洋。正因为大自然对世间各物差异的尊重,才构成纷繁多彩的大千世界。自然界尊重差异,人类社会何尝不是这样呢?

历史的长河缓缓流淌,流经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一场影响古今中外的论战华丽地拉开了序幕。诸子百家为了各自的.阶级利益展开激烈的论战:儒家倡“仁”,法家倡“法”,墨家倡“兼爱”,道家倡“道”……尽管诸子百家的观点各有差异,但他们却仍然尊重这些差异的存在。于是,思想的碰撞创造出更为强烈的火花,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若没有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诸子百家中仅剩下一家,那我们的中华文化将会变得苍白。因此,尊重差异是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历史的长河继续流淌,来到那个举国同庆的时代。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尊重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饮食、宗教等方面的差异,让各少数民族拥有了一定的自治权。正因为尊重差异,中华民族迸发出更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它使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若没有尊重差异,一个民心涣散的国家还能求发展图富强吗?由此可见,尊重差异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条件。

如今,尊重差异在教育方面却远远做得不够。20xx年11月2日,国家总督学顾问、教育家陶西平抨击中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弊端。他说:“现在中小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教学生‘母亲都是善良的’,所以每个孩子都写了一个虚拟的母亲”。看着一代又一代孩子背诵着同样的妈妈踯躅独行,是一种悲哀。在我看来,妈妈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不同的,她可能有点小气,可能很温柔,也可能有点凶。但为什么不尊重每个母亲的差异,而仅仅套用“母亲是善良的”这一固定的套路呢?尊重差异在教育改革的途中变得越发重要。

篇3: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差异教学

一、学生差异性的表现

1、高中学生的性格差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中学生学习英语受性格影响很大, 性格大致可以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外向型的学生开朗活泼、表达能力强, 愿意和教师、其他学生分享自己学习感想, 因此可以获得更多的英语知识,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而内向学生一般沉默寡言, 不愿意和其他教师、学生接触沟通, 他们只愿意默默的记忆单词, 却不愿意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感想。因此外向学生比内向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吸收新知识。

2、高中学生学习动机差异。

在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 要求学生“有正确的英语学习动机, 明确英语学习目的是为了沟通和表达”, 达到“保持英语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动机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 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之后, 才会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学习动机差的学生, 在学习中则处于被动状态, 学习时不能保持持久的注意力, 精力涣散, 难以克服学习困难。

3、高中学生学习风格和策略的差异。

每个高中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和策略, 学习风格和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掌握知识所形成的习惯行为。素质教育模式下, 教学理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形成自己独立的学习方法。例如学习独立型的学生喜欢通过听、读来获取知识, 扩宽自己的知识面, 而依赖型学生则喜欢依赖教师的讲解, 在教师的指引下获取知识。这两种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 在英语学习中, 学习成果必定会存在差异。

4、高中学生语言能力的差异性。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 学习是为了相互交流, 在交际中, 学生之间由于个性不同, 语言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存在很大差别。语言能力分为三个部分:语音转译能力、语法的敏感性、归纳能力。语言能力强的学生则能快速地接受新词的发音、语法的结构、句子含义, 而语言能力差的学生则需要很长时间来吸收。

二、面对学生不同差异性的策略

虽然学生之间存在诸多差异, 但是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 不应该放弃任何一名学生, 要尽快了解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有针对性的采取教学对策,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 最终让学生全面发展, 学有所长。

1、针对高中学生性格差异性。

外向学生学习英语很轻松, 所以针对性格差异性, 教师主要关注内向生的发展, 帮助内向生建立自信心和主动性。内向学生自尊心较强, 害怕出错被老师批评或者被其他学生笑话, 因此不敢开口说。针对这类学生, 教师应该逐渐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例如在提问这类学生的时候, 问题选择简易便于回答的问题, 而且在学生回答过程中, 看见他们有退缩表情时, 教师一定要加以鼓励, 哪怕是一个眼神, 友善的表情, 让学生感受到轻松的提问氛围。如果回答错误的话, 教师切忌批评、讽刺挖苦, 和善地帮助他找出正确答案。回答正确的话, 教师一定要用赞赏的语调表扬他, 帮助他一点点建立自信心, 积极踊跃的参加到教学中。

2、针对高中学生学习动机差异。

动机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 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之后, 才会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多数英语成绩差的学生, 往往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学习动机, 面对此差异, 教师应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可以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采取措施。首先就内在动机而言, 好奇心是内在动机的核心, 教师如何做才能激发学生内在求知欲呢?例如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些英语幽默故事或者是教学生一些当下流行的英文歌曲, 有些教师还会组织学生进行诗朗诵, 和学生一起进行英语小品表演, 尽可能让课堂学习气氛轻松愉快。外在动机则比较容易, 可以帮助动机差的学生设立学习目标, 目标切忌远大抽象, 应该设立简单便于实现的周目标, 例如一周内熟记一篇课文的新单词和词组还有语法的表达, 一周后教师进行测试。

3、针对高中学生学习风格和策略的差异。

学习独立型的学生往往比较自大, 容易忽视基础的学习, 针对这类学生, 教师应当要求他们踏踏实实, 切忌浮躁, 牢记基础知识, 如单词、词组、语法的学习。而对于依赖型的学生, 教师应当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鼓励他们开拓创新, 寻找自主学习方法。

例如在讲解高三教材Louis Braille发明盲文系统后, 我要求学生在课外搜集一些开始发明不被世人接受, 而经过时间的验证, 最终被认可的事例, 自己组织成文章。对于依赖型的学生单独强调, 特别跟踪。再次上课时, 学生讲述了哥白尼、伽利略等不同科学家的事例, 依赖型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大的扩展。

4、针对高中学生语言能力的差异性。

为了提高高中学生语音转译能力, 教师在教授新单词时, 应突出单词和音标之间的密切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新单词和之前学过的单词形音义近似或可对比处, 通过和之前学过的单词进行对比, 强化学生对新单词的记忆。

结束语

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 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外语知识, 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 更应该做到针对差异性的学生, 发挥他们的潜能和积极因素, 因材施教, 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红梅.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篇4:尊重心理差异,抓好作文评改

所谓“心言手语”,就是将内心的想法通过语言的书写表达出来。一篇作文从初稿到成稿再到评改这一系列过程是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因而作文评改也成为学生写作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此环节也往往能显现出学生写作背后的心理差异。

自2012年起,作为学校“差异教学”课题组成员,笔者从作文评改方面入手,对日益受到关注的学生心理差异进行了研究。

调查表明:26.47%的学生能养成写完作文后主动修改的习惯,32.35%的学生能点评文章的精彩之处,61.76%的学生需要在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指点下修改自己的作文。

不难发现,一部分学生在对待作文评改方面显露出了以下三种心理差异:

一、过于自信的盲目心理

在调查中,有5.88%的学生从不修改自己的作文,2.94%的学生不愿意在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指点下修改自己的作文,2.94%的学生只喜欢修改自己的作文,虽然从数量上来看,在参与调查的人数中这只是极少数,但也凸显出这部分学生内心过于自信的盲目心理。

这些学生都是“00后”,目前正是他们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当今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也正影响着他们,浮躁以及盲目地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正从他们的生活中蔓延到写作中。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是大人了,可以自我发挥了,因此,不愿意修改自己的作文,更不希望在别人的指点下修改。

二、难舍的依赖心理

统计显示:2.94%的学生需要在督促下才会修改自己的作文,26.47%的学生喜欢教师修改自己的作文,11.76%的学生喜欢同学修改自己的作文。

与过于自信的盲目心理相对应的正是学生难以割舍的依赖心理,我们可称之为“依赖情结”。学生们习惯了小学教师手把手地教,习惯了家长无休止地惯,于是,在他们进入初中,接触中学这个新环境后,难以避免地将一些固有思维带进了中学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依然希望由教师把知识当食物一样“嚼烂”了“喂”他们,而自己不愿意去尝试“尝食物”“找食物”。这也就有了一定数量的学生只有依赖他人才能完成作文评改这一现象。更有甚者,有的在回答“希望老师上作文课时能给予哪些写作上的帮助”时,坦言要教师“提供素材”。

三、缺失的审美心理

一篇文章的美主要在于它的内涵给予读者的感悟与思考,而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17.65%的学生读不出一篇文章的精彩之处。

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从何而来?从生活积累中来。学生的作文评改也是如此。没有日积月累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那他们就难以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也就难以对事物或事件本身有一个客观而公正的评价。

可以说,学生对作文评改的态度也反映了他们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这一代中学生,独生子女的角色以及优厚的物质生活基础等方面决定了他们天生的优越感,而且缺少生活的磨练,又是所有独生子女的共性。那么,到底该如何改变学生作文评改中显现出的这些心理差异,从而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呢?

调查显示:近六成的学生对师生共同评改作文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可见,绝大多数学生认可了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与人合作,并融洽地合作,意味着必须摆脱对他人的依赖,放下所谓的“面子”,通过自己的经验累积与他人共同完成对一篇作文的评价。而这篇被评改的作文很有可能就是合作小组中的某位成员的作文。“合作评改”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也被较多地运用,针对上述三种心理差异,笔者认为不妨从“三大式”入手:

1.分组的随机组合式

初一的学生仍然对很多事情保持了新鲜感。因此,从未尝试过的“合作评改”使他们充满了期待。在分组安排上,可以用轮换形式不定期地更换各小组成员,让每个人都能有机会与不同心理差异的组员合作与交流。

2.要求的逐步提高式

由于学生的综合水平仍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因此,每次“合作评改”的要求不宜过高,而应该循序渐进。例如,初一年级可从错别字和语句通顺方面入手抓一篇文章最基本的部分。同时,可以尝试给所评改的作文写上评语。到了初二年级,学生在写作上有一定长进时,又可以从行文的布局安排等方面入手。

3.互动的及时介入式

学生在互相评改的过程中由于认知的差别必定会有“纷争”,教师在此时应该及时参与进去,和学生互动:“纷争”的原因在哪里?如何解决“纷争”?在学生“合作评改”结束后,教师还需要有针对性地挑选一部分作文进行批改、点评,从而保证“合作评改”的质量,并且也能对学生产生两方面的心理暗示,即自己的作文也是一种劳动成果,要让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他人的尊重,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要学会在评改他人作文中学会“取人之长”;老师对作文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培养自己对作文的评改能力,而且自己的评改还很有可能得到老师以及其他同学的认同。

同时,笔者也在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方面进行了这样的分阶段尝试:

一是在初中起始年级,可鼓励学生通过摘抄书本中的语句段落来积累、汇集语感,从而拓宽语境思路。这也是日常作文教学所通用的,此时,可以稍微提高一点要求,让学生就摘抄的内容进行点评。而教师评价的尺度是可以宽松的。

二是在初中中高年级,可以放宽学生积累的途径,报纸、杂志等均可,因为,此时,学生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从中也可以探究出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心情变化。同时,要求学生需要对此进行点评。因为,既然选择这篇(段)文字,就一定有它的可取之处。换而言之就是写下自己选择的理由。教师此时要掌控好学生涉猎内容的思想倾向,注意适时地引导。例如,曾有学生剪贴了有关人生的文章,并就主人公的人生境遇阐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想法,言语中有些迷茫,而笔者在其后就此进行了简单的疏导,并鼓励其换个角度看问题,还推荐了一些著名作家的励志类文章让其阅读。

篇5:尊重学生差异

首先要树立一个好的对差异的看法,要关注差异,尊重差异,共享差异。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欣赏学生。因为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心理倾向,如果他们都变成一个人,这个世界也挺可怕的。所以首先我们要尊重他、信任他、欣赏他。就像我们常说的善待他、等待他、期待他。

我们还要关注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尊重差异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关注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为学生策略多样化提供一个很好的环境。关注整体课堂学习效率

学生都是有差异的,当学生出现了这样的或者那样的问题、方法,或者策略的时候,老师要有一个考量,首先判断他出现的错误是不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对其他同学有没有什么价值?如果是共性的问题,那肯定要大家一起来进行处理,如果是个别的问题,可能需要 花 老师的时间,课下单独和这个孩子一起来处理这样的问题。另外也能够让全体学生互补,共同面对困难,分享精彩。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推理是数学思维的主要形式,应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推理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推理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推理在我们小学也有,但它显得不像中学那么明显,小学合情推理更多一些。

合情推理是什么呢?就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推断出某些结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估算、归纳、类比、画图等活动进行合情推理,发现一些规律,猜测某些结论,就能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篇6:尊重差异教育无痕

(上海市南汇区荡湾幼儿园 陈兆婷)

这个案例中,教师的出发点是很好的,对于没有达标的孩子采取了个别化的指导。但是,这么做真的有必要吗?我们该拿什么来衡量孩子的发展水平?那一系列由我们成人制定的指标真的适用于每一个孩子吗?

如这位教师所言,每个孩子的能力发展都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我们要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所谓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是说我们的教育应该根据每个孩子的能力结构、发展水平的差异给予他最需要和最合适的`教育。试想:当别的孩子都沉浸在快乐的游戏中时,这些受到老师“特别照顾”的孩子将作何感想。这样的情景或许已经在孩子们稚嫩的心灵上刻上了深深的烙印――我是个差学生,而学习是个沉重的负担。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藏,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面对孩子间的差异,我们应持一种理解的态度,并寓教育于无痕之处。这就是教育者的宽容和智慧。针对案例中的情况,教师完全可以在平时的幼儿园活动中,看似不经意地请这几位孩子来和自己一起玩拍球,或者请他们来一场比赛。如此,在帮助孩子练习拍球之余,也给了他们拍球的热情和动力。

话题讨论:是否受到了“不公”待遇

相关讨论:

“公”与“不公”两面看(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焦晓玲)

让学生说服父母(福建省三明市三钢第一幼儿园 陈建芳)

有好心更要有好方法(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幼儿园 安平)

尊重差异教育无痕(上海市南汇区荡湾幼儿园 陈兆婷)

家园合作提高幼儿体能(北京市东城区华丰幼儿园 钱铮)

篇7:尊重学生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提出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为首要目标,强调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课程应以学生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

一、教材内容从贴近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但它并不就指数学内容本身的价值,而应体现在教师如何组织数学教材,如何使学生实现其所学数学内容的价值。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要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例子,创设生活情境,把现实生活引入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教学中的现实内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如教学“归一应用题”:滨河公园原有20条船,每天收入36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教师没有直接出示这一例题,导入是这样的:“同学们,你们到公园去都玩过游船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这一日常生活事例激起了讨论的热潮。于是老师又说:“我知道大家的感受一定很多,不过,今天我们不急着谈感受,而是游船的老板遇到麻烦事儿,想请大家出出主意。”一听说是帮忙出主意,学生的兴致更浓,个个睁大眼睛,集中注意力想听个究竟。老师告诉说:“王老板在公园承包了20条船,每天收入360元。国庆节就快到了,他也想趁这节日旺季多赚点钱,可一时又拿不定主意。大家有什么好的合适的办法,给他出一个,行吗?”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有的建议增加每条船的租金,有的建议增加游船的只数,有的建议缩短每船每次的使用时限,还有的建议大大增加超时的处罚金,也有个别学生认为应增强宣传力度,并增加一些奖项来吸引游客……。教师夸奖了学生有这许多方法,但并不做任何选择,而是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情况,从数学角度进行思考、交流、讨论,然后得出比较合理的方法,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例题的学习。

教师这样的设计,使导入的情境生活化,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可以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把握好学习的主动权,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二、教学过程从增强学生个体体验的实践展开。

《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应当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并能充分地在实践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如教学“克和千克”的认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够,为了能帮助他们把握好这两个不同的质量概念,课堂上教师通过让学生拿几颗花生或黄豆等掂一掂,感受“1克”有多重。当学生知道“1千克=1000克”这一等量关系时,教师先让学生猜测“1千克”的鸡蛋大约有几个,再通过指导学生用天平称来验证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在积极参与这一生动、直观的感性活动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过程中还结合观察一堆煤的录像,拎一拎一袋大米,抬一抬杠铃,抱一抱班里某位同学,算一算客船的最多载客数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个体体验,初步地建立了对概念的认知。教师在学生初步实践感知的基础上,把课堂活动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校园、家庭、社区等生活环境中去发现,去寻找并交流“你所认识的1克或1千克的物体”、“几克或几千克的物体”。

这样,从根本上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既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符合《标准》的基本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标准》提倡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评价。本着“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的基本理念,教师应重视发展性评价、鼓励性评价、协商性评价以及学生自评为主的评价方式。评价应当与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以及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联系起来。

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数学学习评价中应强调过程性评价,主要从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三个方面来体现。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篇8:尊重学生 尊重差异

一、尊重学生

国外有一位研究心理学的教授,有一段时间着手研究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经过实践,他得出结论:要想教育孩子就要像孩子一样思考。我们一直都在推崇“尊重学生”,那么怎样才是尊重学生呢?老师就要像学生一样思考。只有人与人之间平等了,相互之间的交流才会那么顺畅,学生才能从老师身上获取知识。

教《2-1》一课,教学设计时,希望学生能够根据情景列出算式。为了让学生能够有学习兴趣,课堂中我有意设计情景扮演、实践操作等学习环节,并且希望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理解减法含义。但是,学生在尝试列减法算式时,对“-”的使用很难理解,大部分学生都使用了“+”。于是,我没有办法,只能分步指导,没想到一个偶然使我取得了很大成就,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教师指导,解决问题。

1.指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树上本来有几只小鸟?应该写几?学生尝试书写。

2.“飞走了几只?(1只)那就是2只小鸟去掉1只,就减去。”

板书:“-”,学生尝试书写。

3.学生尝试回答:“减去几呢?”学生尝试书写,但是很困难。

4.指导学生认识“2-1”的减法意义:树上本来有2只鸟,后来飞走了1只。学生将“-”理解成“合起来”。

5.指导学生再理解“2-1”的减法含义。

(1)引导:“树上本来有几只小鸟?那应该写几?”指导学生伸出手指书空。

(2)引导:“飞走了,飞走了就要去掉。”老师边引导思考,边用手指表示飞走了。

(3)指导书写“-”。“你们看飞走了,飞走了就是去掉,去掉就要写减号。”

“减号怎么写呢?”老师顺势指导学生书写“-”。学生轻松完成。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的理解与书写都存在很大困难。老师只能通过反复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再强调“去掉、走了等表示物品减少时就应该用减法计算,减法计算时应该用减。”因为这些都不是我们这样的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像我们这样的学生只能够用比较形象的语言来理解抽象的知识。

二、尊重差异

每个人都存在着差异,而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如何实施个性化的教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得到发展是重要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强项,如何有效地让学生在不同起跑线上各有所获,那就要发挥学生的能力强项,创建不同的学习风格。在学习《4-3》一课中,老师设计了《小猫钓鱼》的情景。在课堂中,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特点,选择了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学习方式。

1.情景扮演,学习分工

A.拼算式 B.管小鱼 C.当小猫 D.汇报员

师分配:一位小朋友完成拼算式。一位小朋友负责小鱼图片。

一位小朋友当小猫。一位小朋友当汇报员。

2.合作学习

(1)故事叙述:猫妈妈、猫弟弟、猫哥哥来到池塘边钓鱼。一会儿池塘里游来了4条鱼。

引导:“池塘里游来了几条鱼?你们组的池塘里有几条鱼啊?”指导B学生拿出4张鱼的图片。

(2)故事叙述:猫哥哥钓走了3条鱼。

引导:“猫哥哥钓了几条?小鱼放在篮子里”。指导C学生拿3条鱼图片放到篮子里。

(3)老师疑惑地问:“你们说池塘里还剩下几条鱼呢?请问减法算式是什么呢?你们组的对不对呢?”引导A学生将算式贴到黑板上,展示。

3.学生评价

(1)指每组的算式,问:“对不对?”引导D生:对,4减3等于1。

(2)小组读算式。

在课堂中,老师利用B学生的数数能力、C学生爱动、D学生能说会道,将每位学生进行学习分工。既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又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方式的特点,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无所事事”“陪坐”的现象。

情景活动,参与学习。

老师戴猫头饰扮演猫弟弟,指名4位学生戴小鱼头饰,情景扮演。

1.情景设计:池塘里有(4)条鱼。猫弟弟很认真地开始钓鱼了,一会儿就钓了3条鱼。

2.指导3位B、C组学生站到呼啦圈内。

3.引导学生理解:钓走几条?(3条)

师引导:“那池塘里还有几条鱼?”学生尝试回答。

4.引导学生尝试表达计算思考过程。

池塘里本来有4条鱼,钓走了3条,还剩下1条。

5.指导学生找出减法算式:4-3=1。

6.引导学生用手指在算式卡片上将“4-3=1”边描边说。

在教学中有观察学习、操作学习、情景扮演,为了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记忆减法知识,老师还指导学生进行“描”,这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为部分写字能力弱的学生提供了书写的机会,为不能完整列减法算式的学生提供了书写与列减法算式的台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同时综合利用几种感觉以促进儿童学习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智力落后儿童的学习效果。尊重学生、尊重差异是有效提高教学的良策。

篇9:尊重差异,分层走班结题

一.课题研究背景:

课程改革亟待从“根”上发生变革。从课程实施层面看,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已很难适应这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亟需一种灵活的、弹性的学习组织方式,来推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分层走班制是以个性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和兴趣特点选择课程,它解决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的矛盾。我校决定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走班制分层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分层走班教学,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生成学习动机,形成“德育靠自我塑造、智力靠自我开发、身心靠自我磨砺”的进取理念,培养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对学生整体成绩的提高起积极的作用。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气氛更为和谐,师生间的距离被拉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②学生的自信心得以提升。走班制为学生创设了根据自我发展的需要、自身的兴趣、特长等选择走班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各得其所。

③学生学会选择。走班制赋予学生学习的选择权,为他们提供自我选择和选择的机会,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

2.通过课题的研究,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加强组内的合作交流意识,使教师教学的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有较大提高,力争做科研型教师。三.课题的涵义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的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与合适的帮助造成的。”原苏联心理学家科鲁捷茨基的研究实验表明,儿童的数学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数学分层教学的涵义就是把同一班级(年级)的学生,按照学习基础,能力的差异分成若干个层次,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来实施教学,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因材施教的原则。班级授课制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它的先天的、致命的缺陷——无法关注每一个学生,无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情况发展。“因材施教”的原则之所以在实践中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它除了受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艺术、教育手段的影响,与受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的限制有联系。因此,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反思,产生了分层走班教学实验的构想。2.差异性原则。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以“层”面的形式存在的,“层”实质上是一种差异。而作为学生全体,其差异的客观存在的,“正视差异、利用差异、消除差异、发展差异”的差异性原则,为分层教学提供理论支持。落实素质教育,就是要承认学生个体差异,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教育中既要把握学生整体性特征,又要顾及学生个性化特点。

3.成功教育理念。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与教育教学目标的“一刀切”密切相关,不论学生的基础好与不好,都用“一把尺子”度量,用一个标准来衡量,致使相当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复失败形成了失败者心态,而成功体验的机会太少!成功教育主张积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诱导学生尝试成功,促使学生主动内化教育要求,形成学生自身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学生分层

在基本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基础上,老师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各种测试手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学习态度和数学思维等把每6个班的学生分为A、B两个层次。A层的学生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B层的学生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不够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偏下。

在分组时,老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主要是避免被分在B层的同学有想法,使他们认识到这是老师更关心他们,对他们今后学好数学更有好处等等。并明确指出各组之间不是不变的,每学期根据考试成绩及平时的表现进行适当流动。2.教学目标分层

A层目标:确保基础,适当拓展深难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B层目标:正常教学。要求学生会学,重双基扎实,培养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树立争上游的态度和信心。3.教学方法分层

A层教学方法:内容适度扩大,密度适当加大,多点变化,多点综合,多点自主,多点交流。

B层教学方法:侧重解决学习态度问题、解决学习方法、策略的问题,慢变化、多练习,勤反馈,多示范,多鼓励。4.辅导分层 分层教学实施后,A层次班级中将仍会有小部分学习能力特别优异的学生有更高的学习目标和要求,B层次的班级中也仍会有小部分学习基础特别差的学生有难以跟上教学进度的困难,为此,要建立“合作小组”,好学生与差等生同在一组,起到优势互补的效应。同时开设学科特长班和基础班,并定好辅导时间、地点和人员,确保辅导成效,以此作为分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补充。5.作业分层

A层次同学除了完成课本上的一部分作业外,再给他们一些提高题和思考题,B层次同学的作业要掌握由浅入深的原则,除了完成课本上的所有题外,要注意同类型的题重复再练的过程。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近半年的研究中,我们认为我们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分层教学培育了学生的自尊感

传统的班级教学不可能照顾到所有层次的学生,致使部分基础不理想的学生无法理解教学内容,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加快了他们放弃数学学习的脚步。

采用分层次教学的形式,承认所有学生都可以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认可,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程计划,体现了学生在班级中具有价值,培育了人性的尊严以及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使学生沉浸在被接纳的感受中,体验到完成能力所及的教学内容的成功滋味。2.分层教学使学生实现了自己设定的目标

分层教学使学生的自尊受到保护,对英语学习有了兴趣,就更容易确定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并尽力实现。当学生从自己的学习中体验的成功而且得到肯定时,就会产生满足感,增强自信心,从而升华情感,将此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形成可喜的良性循环。

3.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的两个教师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分层教学的发展方向首先就是课堂教学上要以精彩的内容来吸引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精心备课,而且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自身的再学习。4.构建了分层教学的基本模式。通过课题的研究我们摸索出了如何进行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方法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的操作方法,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参考。七.经验与教训反思

(一)出现的问题

1.加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在“走班制”模式下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扩大,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大,这种相互影响虽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但由于原班级的教风、学风不同,学生间不良学习习惯、态度等方面影响也很大,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是走班制分层教学实验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另外,班主任老师的工作会因此变得困难。由于相当多的学生不在行政班的班主任所教的教学班中上课,班主任就无法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班主任有“抓不住学生”的感觉。怎样使班主任的管理触角从行政班延伸到分层教学班,其中的难度也很大。2.教学方面的缺陷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需要进行转化,有时拿捏不住分寸。3.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走班制”使学生的活动频繁起来,经常化的来去匆匆,使部分自控力不强的学生在感到好奇、好玩的同时,增添了一份忙乱和心散,很难找到那种心如止水的感觉。

(二)相应的措施

1.继续完善“走班制管理体系”。对于流动班级的管理,采取临时班长和该课程的课代表制。

2.调整教学分层的比例,改进教学法。A班控制在40人,针对不同的层次,研究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篇10:如何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国家教育局颁布的《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强调了“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实施原则。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如何既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特征,又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向更高发展,按照自身的发展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呈现的发展“阶梯”呢?

一、公正、公平看待幼儿

乌申斯基说:“人在教育中的一切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可见,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把每一个幼儿当作“主体的人”来看待,尊重幼儿的个性、尊重幼儿的权利,客观公正、求真务实。

1.公平公正,尊重幼儿独有的见解

在一次关于“节约用水”方法的交流活动中,幼儿各抒己见,有的说:“我们在刷牙时,水龙头的水不能哗哗流。”有的说:“洗菜的水,可以用来浇花,这样也是节约水。”廷翰小朋友说:“我们要节约用电,……”有个别孩子骚动了,有的认为他是在捣乱,不认真回答问题,用了不屑的眼光看了他一眼,有的大声地喧哗说:“他说错了,节约水怎么变成节约电了?”当时的我也有点蒙了,但看着廷翰小朋友的认真劲,看到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解释,我就尊重他,公正公平地给予他时间,耐心地倾听他的解释,他说出了“因为水在工厂里,需要有机器加工,没有电就没有水”的想法与见解。他的发言不仅是正确的,而且与众不同,有自己的思考和独特的思维模式,不仅引发了大家的思考,还让同伴们对他刮目相看。可见,公平公正地给予每个幼儿机会,学会倾听幼儿的心声、尊重他们独有的见解,能更好地挖掘出幼儿的个性特点,促进幼儿的发展,也能更好实现教师与幼儿人格上的平等。

2.和谐友爱,和幼儿平等的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友爱和受尊重的欲望,交友和受尊重的愿望都非常强烈,幼儿园的小朋友和老师虽然是被教育者和教育者的关系,然而这种教与被教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果能以平等的姿态与幼儿沟通,他们会觉得受到尊重,从而就会对你产生好感。在《我们爱地球》主题类活动中,他们了解到了水对于人类、对于动、植物的重要性。我以引导者的身份,和他们进行互动交流,探讨如何让更多人认识到水的重要性,保护水资源。他们你一言,我一语,都想在“我们爱海洋”的主题版地中进行宣传布置,我以信任为前提,尊重他们的想法,改变了以往都是我来引导,我来主导的做法,支持幼儿的想法,让他们大胆地设计自己心目中节约用水的标志,同时我和他们一起合作,把标志张贴到教室中。在和幼儿的布置中,我感受到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都很高,特别是几个平时胆子较小的幼儿,在教师的信任与鼓励下也参与到了活动中,设计的节水标志很有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同伴的赞许,自信心提高了许多,变得更喜欢我组织的活动。

二、包容、理解、爱护幼儿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从儿童入园或入校第一天起,教师和集体就要善于看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好的东西,如果美好的品质得到蓬勃发展,那么不好的习惯就会受到排挤,在儿童自己不觉察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消失。”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应深入到幼儿中去,洞察幼儿的心理,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需所求,对好现象因势利导,鼓励其不断成功。

1.细心观察,尊重支持幼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获得满足和成功”。幼儿园的孩子好奇、好问、爱探究,他们对事物的浓厚兴趣而产生的“求异思维”的活动,是对自然、对生活的探索和创新的尝试。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我善于保护孩子的天性,创设培养幼儿探索精神的环境和条件,细心的观察幼儿,支持他们的活动,让每个幼儿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2.了解个性,给予幼儿多一点理解

幼儿园里的孩子什么个性的都有:有动作慢的、有性格开朗的、有好动调皮的,有不爱讲话的等等,无论什么个性的孩子,都有他的个性特点。作为教师要发现并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从心理上理解、了解幼儿的需要、兴趣、能力、气质及性格,把自主还给幼儿,创造条件去激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三、赏识、激励、赞赏幼儿

有人说“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成功!”可见,当我们发现了幼儿的个性、独特之处后,作为教师就应该将幼儿的优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都要细心捕捉、赏识激励,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身上的潜力,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完善与发展。

篇11:英语面试:尊重个人及文化差异

技巧一:注意英语时态的变化运用

应聘者在参加英语面试前大都作过充分的语言知识的准备与练习,那么在众多的英语语法规则中为什么要单独强调时态的运用呢?其一是因为由于和汉语的表达习惯不同(汉语中动词没有时态变化),这是一个口语中极其常见的错误。但同时来说,时态又是比较基本的语法点,一旦用错,会让面试官对面试者的英语能力产生质疑。其二是因为在面试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很多关于个人经历,教育背景,工作经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表述某件事情或是某个想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配合正确的时态,否则就会造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后果。例如:你已经参加过某项专业技能培训与你正在参加或计划参加就是完全不同的。

篇12:尊重差异 激发自信

一、了解情况,找准病根,对症下药

我所在的学校是所农村中学,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缺乏自信、学习兴趣低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由社会、家庭、学生自身等各种因素造成的。如果仅是教师单方面进行教学,而没有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很困难的。相应地,教师也就难免对学生缺乏信心,教育热情不足,教学效果也就难以提高。如此一来,学生更学不好,教师也因此更无信心,教与学便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为此,教师除了学习教材教法之外,还应该加强心理学的学习,以便及时给学生以心灵上的援助、干预、治疗,使其朝着心理健康的方向发展。而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应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充分发挥其教育的功能,才能使素质教育得以有效实施。

二、寻找学困生的“闪光点”,激发其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用无数的实践证明:只要引导学生做他们最喜欢的事情,也就找到了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事实正是如此。不论学生落后到什么程度,他们的身上都会有“闪光点”。为此,要改变现状,最重要的便是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教师应调整好自身的心态,具备冷静地认识现实、客观公正地分析对待事实的能力

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灰心,不能将学生看扁了,而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发现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有些教师往往将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视为学困生,在教学上忽视他们,使他们的自尊心一次又一次受到伤害,希望一次次破灭,冷漠的环境使他们变得更加抑郁。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特长、潜能和心理状态、家庭情况等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这样才能避免偏颇,给学生以尊重和关爱。

2.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正确的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信

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学生需要教师积极的评价,因为越年轻的人,引人注意的愿望就越强烈。教师积极的评价,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心。评价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课堂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正确、恰当,特别是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多给予鼓励性语言和掌声。如回答正确,给予积极肯定:“Good!Very good!Excellent!Well done!Congratulations!”如果回答错误,不要一棍子打死,完全否定他们的答案,更不要责骂,而应真诚地、面带微笑地说:“Though your answer is not right, your pronunciation is very good. Thank you all the same.”

(2)作业评价。所有的学生都十分关心和在意给自己的作业评价,因为一个分数、一句评语都表现了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作业评价是学生与教师沟通交流的一块园地,也是学生之间相互比较的根据和相互竞争的动力。细致的批改、积极的评价不仅反映一个教师的工作态度,也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

三、增强学习意志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提高学困生学习积极性,锻炼他们顽强的学习意志力

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当他们信心百倍地鼓起勇气开始认真学习后,一旦成绩不理想,情绪就会低落甚至会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本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尤其是对学困生来说,他们接受困难和挫折的情感或体验比优生多得多,要克服消极情绪,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必须依靠意志力。因此,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教师应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精神与学习的毅力。在这方面,一要着眼于鼓励,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失败,经得起挫折的磨练;二要通过培养学生远大的志向,增强其耐挫折的能力;三要注意认真研究每个学困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其意志力。

2.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疲劳。但学困生在学习中往往有很多不良的习惯:先玩耍后做作业、不认真复习而盲目地写作业、边学边玩,以及文具、课本、练习册随处乱放,这样不但有损身心健康,也会造成学习困难。要改变这一点,教师就要注意通过其学习活动的指导,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以此促进学习的进步。

综上所述,要完成新课程的教学任务,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质量,就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参考文献:

[1]闵卫国,傅淳.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2]张向葵,关文信.学习策略的理论与操作[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内科护理学b复习资料下一篇:猜字谜活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