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乘法口诀的好方法

2024-04-19

背乘法口诀的好方法(精选12篇)

篇1:背乘法口诀的好方法

老师要我们试背乘法口诀。刚开始,我背得不很流利。妈妈想了个办法,就说:“来,你考考妈妈,看妈妈背得怎样,你必需看着书啊!”妈妈很流利背完了。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妈妈说她也是二年级背乘法口诀,现在已经记心里了。那我也一定行!我看了一遍书,一口气背完了。刚才妈妈用的是强迫记忆法,这个方法真好。

背乘法口诀作文15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篇2:背乘法口诀的好方法

今天,妈妈想考考我的乘法口诀背诵的怎样。

我急忙说:“先让我看一遍。”妈妈说:“好的。”看完后,妈妈开始考我:7乘9是多少,我想了半天还是没有想出来,我便从9的口诀一个一个的想,最后终于想出来是63。妈妈说:“妞妞,你的 乘法口诀背得可真不行呀!”我点点头说:“我知道啦,我今天一定要背熟再睡觉。”

篇3:背乘法口诀的好方法

乘法口诀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 也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乘法口诀是我国小学生提高基本计算能力的有效工具, 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具。“乘法口诀”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下同) 的主要内容, 下面就结合乘法口诀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思想方法, 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是小学数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数形结合思想, 就是把问题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加以考察的思想。“数”和“形”是数学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 一般地, 人们把代数称为“数”, 而把几何称为“形”, 数与形表面看是相对独立, 其实在一定条件下, 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所谓“数无形, 少直观, 形无数, 难入微”, 利用“数形结合”可使所要研究的问题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一方面, 抽象的数学概念、复杂的数量关系, 借助图形使之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另一方面, 复杂的形体可以用简单的数量关系表示。数形结合的实质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 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乘法口诀教学中, 教材四次出现了一组排列整齐的图形 (如图1) , 我就把图形 (松果我就用圆片代替, 青蛙粘贴画用彩色卡纸剪的正方形代替, 红果就画上简笔画) 出示在黑板上, 学习5和3的乘法口诀时, 是我帮学生一起编口诀, 到了学习4和6的乘法口诀时, 先出示这些图形, 然后就告诉学生, 这些图形中就躲着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口诀, 你能找到吗?让学生自己逐一编出口诀, 并说说是怎么编出这句口诀。学生经过思考、讨论编出乘法口诀, 并理解口诀的意义, 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这些形象、具体的图形。学生在观察、分析、自编口诀过程中感受学习数学知识是可以通过图形来帮助理解的。例如, 学生学习了4的乘法口诀后, 我又让学生用小棒动手摆出正方形, 摆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 摆这样的2个要几根小棒呢 3个呢 4个呢?通过动手操作, 巩固4的乘法口诀, 又让学生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又如教材11页练一练第3题填一填 (如图2) , 通过小猫在数轴上的跳一跳, 使学生巩固5的乘法口诀, 同时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对应的思想方法

对应指的是一个系统中的某一项在性质、作用、位置上跟另一系统中的某一项相当。对应思想可理解为两个集合元素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想方法。“对应”的思想由来已久, 例如我们将一支铅笔、一本书、一栋房子对应一个抽象的数“1”, 将两只眼睛、一对耳环、双胞胎对应一个抽象的数“2”;随着学习的深入, 我们还将“对应”扩展到对应一种形式、对应一种关系等等。

在乘法口诀教学中, 最能体现对应思想的是:一个乘法算式就是对应一句口诀, 如算式2×5=10对应的口诀就是“二五一十”, 然后我们补充另一道:5×2=10。在教学中, 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出一句乘法口诀一般对应两道乘法算式 (学了除法后还得出一句口诀还能计算两道除法算式) , 而且这两道算式也是有联系的, 当然也有特殊的, 如类似“二二得四”的口诀就只有一道乘法算式 (还有一道除法算式) , 让学生感悟要想计算正确, 乘法口诀就不能记错, 因为口诀和算式是对应的。

教材中出现了6次 (P17第1题找朋友、P18连一连、P21第1题连一连, P23第3题找新家、P25第5题找座位和P73第3题找朋友) 连线题 (即匹配题) , 还有P75第1题看口诀写算式, 一句口诀让学生写出对应的乘法算式。通过这些练习, 再次渗透了口诀与算式对应或者是得数与算式对应的思想。

三、化归的思想方法

化归思想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所谓“化归”可理解为“转化”与“归结”的意思。把新的知识或未解决的问题, 通过转化归结为一类较易解决的问题, 以求得解决, 是“化归”。数学知识联系紧密, 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扩展, 我们要教会学生面对新知就用化归思想方法, 利用已学的旧知去思考问题, 对独立获得新知能力的提高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在学习乘法口诀时, 要求学生熟背每句口诀, 做到脱口而出, 但是, 在学习口诀的初期肯定存在一些困难, 怎么办呢?我就引导学生利用已经记住的口诀以及口诀中的联系, 慢慢想起自己一时还记不住的口诀。例如, 我在抽背3的乘法口诀时, 有位学生背了“三七二十一”, 可下一句“三八二十四”却想不起来, 我就引导全班学生一起思考:我们已经记住三七二十一, 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想起下一句口诀呢?有些爱动脑筋、思维活跃的学生, 马上就想到, 只要在21的基础上加上3得到24, 就是“三八二十四”;也有的学生说, 如果记住了“三九二十七”, 只要把27减去3得到24, 也能想出“三八二十四”的口诀。这样用口诀中的联系帮助记忆, 用加法 (减法) 帮助乘法, 实质上除了对应思想, 还包含了变量和函数的思想:7变成8, 对应的21就变成了24 (9变成8, 对应的27变成了24) , 这里不是把7和8 (9) 看成孤立的两个数, 而是看成一个变量先后取到的两个值。这种化归思想渗透, 教材中也有出现, P72的想一想:6×8=6×7+□=6×9―□, 还有P73的第4题想一想, 算一算和P77的想一想, 算一算, 每题都有6道类似的题目, 这就是化归思想的渗透。

又如, 教材P73“练一练”第5题数格子 (如图3) , 算一算每个图中各有多少个小方格。

这道练习题不仅可以体现化归思想, 还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在学生交流这道题时, 有的学生是通过数格子直接得出;有的学生是通过割补小正方形, 使不规则的图形变成每行格子数都相同的规则图形, 然后结合图形列出乘法算式, 再运用口诀计算。学生汇报完自己的想法, 我在小结时指出“我们小朋友很会动脑筋, 知道把不规则的图形运用割补法转化成每行格子数都相同的规则图形, 这样我们就可以运用口诀很快算出有多少个格子”。通过这样的小结, 让学生知道解决问题有时要进行转化, 得出一种简洁的方法。

另外, 各种数学语言的转化也是一种化归思想的体现。在教学乘法口诀过程中, 我们基本是采用先有图形, 再有算式, 最后根据算式编出相应的口诀, 这三种形式的转化也可以看成数学语言间的转化。图形语言形象直观, 符号 (即乘法算式) 语言简练准确, 普通 (口诀) 语言通俗易记, 小学阶段由于学生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 在数学教学中, 寻找出它们间的联系, 加强各种数学语言的化归, 可以加深对数学概念和命题的理解与记忆。

四、函数的思想方法

函数就是一个数值 (应变量) 随着另一个量 (自变量) 的变化, 把某一数学问题用函数表示出来, 并且利用函数探究这个问题的一般规律。这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数学方法。恩格斯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 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 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 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我们知道, 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函数思想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是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反映客观事物数量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规律。乘法口诀能非常清晰地揭示两个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在教学乘法口诀的每节课中, 当口诀全部编出后, 我都要让学生观察口诀间的联系。例如, 教学“5的乘法口诀”一课, 当5的口诀9句全部出来后, 我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口诀有什么联系。学生发现, 每句口诀中前两个数其中一个都是“五”, 另外一个是从“一”到“九”, 而积则是五个五个增加。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思考, 得出这样的规律, 这种规律就是函数的思想。利用这样的规律可以帮助学生很快记住这些口诀。

教材中出现5处类似的表格 (如表1) , 让学生填写这样的表格就更加清晰地揭示因数的变化引起的积的变化的规律, 较好地渗透了函数的思想。除了教材本身出现的形式, 我还出示类似 ( ) ×4= ( ) 的练习, 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第一次练习, 只有少数学生知道按顺序写。我就让写得又快又对的学生说说想法, 有的学生说是根据口诀来写的, 有的学生说, 第一个括号里的数从1开始写, 一个一个地增加, 积就从4开始写, 4个4个加。经过几次练习, 很多学生都能写得又对又快, 有的写出的算式超出了口诀的范围, 其实这就是函数思想的有机渗透。

最后学完乘法口诀进行口诀整理时, 我充分挖掘“九九表”里的规律, 让学生通过观察, 将口诀表进行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 寻找口诀间的联系, 把枯燥的死记硬背变成有趣的思考, 不仅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也是渗透了变量和函数的数学思想。

此外, 在乘法口诀教学中, 还可以有机地渗透极限的思想方法, 如上面列举的类似 ( ) ×4= ( ) 的练习, 经过讨论、总结, 学生会发现这样的算式是写不完的。

总之, 在数学的王国里, 数学思想方法不计其数, 重视加强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但是, 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有一个过程。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有机地结合数学知识的内容, 做到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和反复训练, 才能使学生真正地领悟数学思想方法, 也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数学思想方法, 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即解决数学具体问题时所采用的方式、途径和手段, 也可以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在乘法教学中, 用心挖掘, 有机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深入浅出地、潜移默化地让学生领悟某种数学思想方法, 可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篇4:背乘法口诀的好方法

关键词: 乘法口诀 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策略

乘法口诀,是最重要、最基础的数学工具之一,它对我国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非常有效。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就教学乘法口诀时如何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渗透,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数与形的结合

数与形的结合在小学数学中非常常见。数形结合的思想,体现在将数量与形状结合进行考察。数和形在数学中是基本概念,二者表面看起来呈现相对独立关系,其实一定条件下能够进行相互转化。将数形结合合理运用,可以让问题化繁为简。一方面,借助图形,可以让繁杂的数量关系、抽象的概念等变得直观简单、形象。另一方面,对于比较复杂的形体,有时候可以用基本的数量关系求解。数形结合的本质,就是把直观易懂的图形与抽象复杂的数学语言有机结合。

笔者讲授乘法口诀时,注意到教材多次出现了整齐排列的图形。于是,笔者便在黑板上画出这些图形,让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编口诀。例如,在学习5和6的乘法口诀时,笔者先在黑板上画出一行五个三角形,让学生说出三角形个数。学生很快说出是五个,然后我又接着画下去,每行画五个,总共画了六行。笔者让学生观察或者亲自数黑板上的三角形个数。一分钟左右,学生数出来黑板上有30个三角形。学生根据观察纷纷编出口诀,这时,笔者再把算式5×6=30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根据自编的口诀记忆。

乘法口诀的巩固也可以运用数形的有机结合。在学生学会3的乘法口诀之后,笔者引导学生用小木棒摆三角形,将一个三角形摆出需要用三根小棒,摆出两个呢?三个,四个,五个呢?这样,笔者让学生在操作中实现对乘法口诀的巩固。

二、对应的思想

对应,指在一个系统内,其某项与另一系统内的某项在作用、位置、性质等方面大致相当。例如,将一本书对应成数字1,将两只手对应成数字2,将五只手指对应成数字5;还可以将其扩展,如一种形式、一种关系的对应。

教授乘法口诀时,对应思想典型体现在一个算式对应一句乘法口诀上。如3×5=15,对应口訣是“三五十五”;然后,笔者补充了另一个算式,5×3=15。这样,笔者有意识地让学生明白每一句乘法口诀往往与两道算式相对应,而且两式之间存在联系。当然,也有一些比较特殊,例如“三三得九”,口诀就只有3×3=9。这样能让学生体会到,要想使计算准确,就要记准乘法口诀,因为口诀与算式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

三、化归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中,化归思想非常重要。化归,顾名思义,即转化和归结。化归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体现在将待解决的疑难问题或新知识点,运用转化和归结的方式,使其容易解决。数学知识的联系比较紧密,新知识常常源自对旧知识的拓展与引申。因此,要教会学生运用化归的方法解决新问题,运用习得的固有经验思考问题,这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对新知识的独立获得能力。

在讲授乘法口诀时,大纲要求学生将每一句口诀背诵熟练,力求脱口而出。然而,在口诀学习初期,势必存在困难。笔者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记牢的口诀和口诀之间的联系,逐渐想起没有记住的口诀。例如,笔者在抽测背4的口诀时,有一位同学背出了“四七二十八”,却想不起来下一句“四八三十二”。笔者就引导学生共同思考:既然已经记住了四七二十八,运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想出下一句呢?一部分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当即想到,在28的基础上加上4得到32,即“四八三十二”;也有的学生指出,如果能把“四九三十六”记住,把36减去4得到32,也能够想出“四八三十二”的口诀。恰当运用口诀之间的联系进行记忆,可以让记忆更深刻。

在每一节关于乘法口诀的教学过程中,当所有口诀全都编出后,笔者都让学生针对口诀之间的联系进行细致观察。例如,讲授5的乘法口诀,当9句都编出来之后,我会引导学生观察口诀之间的联系,进而让学生有更深的印象。

结语

复杂的数学世界中,有着不计其数的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在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方面加强渗透,不仅能够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而且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数学素养得到显著提高。然而,在乘法口诀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在过程中循序渐进。正因为如此,教学中要力求持之以恒、反复训练,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真正领悟,并使学业负担得到减轻,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素平.乘法口诀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12).

[2]刘素平.例谈乘法口诀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1(Z1).

[3]朱黎生.指向理解的小学“数与运算”内容的教材编写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王成凤.小学低年级数学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篇5:背乘法口诀的小学生日记

做完作业,总算松了一口气!吃过午饭妈妈提示我,你是否可以学着背诵乘法口诀表啊!我惊奇地问:“妈妈,乘法口诀表是什么呀?”妈妈笑了笑告诉我:“乘法口诀表,是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人发明的,距今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我国人发明的乘法口诀表是最简练,也是最经典和全面的.,被全世界人所使用。在数学运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在背诵乘法口诀表已经列为小学的基本功课了。所以人人都得会。

”听了妈妈的话,我这才明白了一些,我就找来爸爸从网上给我下载了乘法口诀表,并且打印出来。我第一次看到:1*1=11*2=22*2=4……9*9=81。真漂亮,像个楼梯。爸爸告诉我:“一一得一,就是一个一相加等于一;一二得二,就是一个二相加等于二或者两个一相加等于二;二二得四,就是两个二相加等于四;...九个九相加等于八十一。”

篇6:背乘法口诀小学生作文100字

妈妈叫我背乘法口诀,我读了10次之后,就开始试背,没有背出来,然后又读,读了之后又背,还是没有背出来。第二天早上,妈妈把我叫起床,读了好多遍,又背了4——5次,然后,我觉得我背得差不多了,就努力去背,结果终于背出来了。妈妈叫我明天再读,今天已经读完了,明天再巩固一下,多读几次,就不会忘记了。

总结经验,背书需要熟读,只要努力去做,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篇7:乘法口诀表好记方法

九九乘法表的由来

乘法口诀表学习攻略包括九九乘法口诀表打印趣图、九九乘法口诀表儿歌、九九乘法口诀表学习方法、九九乘法口诀表的由来、九九乘法口诀表练习题等一系列帮助学习九九乘法口诀表的内容,请看乘法口诀表的由来。

《九九乘法歌诀》,又常称为“小九九”。

现在学生学的“小九九”口诀,是从 “一一得一”开始,到“九九八十一”止,而在古代,却是倒过来,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得四”止。

因为口诀开头两个字是“九九”,所以,人们就把它简称为“九九”。

大约到13、14世纪的时候才倒过来像现在这样“一一得一……九九八十一”。

中国使用“九九口诀”的时间较早。

在《荀子》、《管子》、《淮南子》、《战国策》等书中就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六六三十六”等句子。

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九九乘法歌诀》就已经开始流行了。

现在人们一般把那些有心计、会算计、善谋划的人形容为心里有“小九九”。

九九表,又称九九歌、九因歌,是中国古代筹算中进行乘法、除法、开方等运算中的基本计算规则,沿用到今日,已有两千多年。

现在小学初年级学生、一些学龄儿童都会背诵。

不过欧洲直到十三世纪初不知道这种简单的乘法表。

西方文明古国的希腊和巴比伦,也有发明的乘法表,不过比起九九表繁复些。

巴比伦发明的希腊乘法表有一千七百多项,而且不够完全。

由于在十三世纪之前他们计算乘法、除法十分辛苦,所以能够除一个大数的人,会被人视若数学专家。

十三世纪之初,东方的计算方法,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欧洲人发现了他的方便之处,所以学习这个新方法。

当时,用新法乘两个数这类题目,是当时大学的教材。

九九乘法表的记忆技巧

小学二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中,表内乘除法是全册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大都按顺序背熟练有余,但随意抽背就疙疙瘩瘩了。

也曾经有家长提到该如何帮助孩子背口诀?乘法口诀不是背的,是用的,也就是说光死记硬背并不能使孩子烂熟于心,而要通过真实的用才能印象深刻、脱口而出。

那么在孩子初学之时,该如何帮助他们尽量快而准确地记忆口诀呢,以下是九九乘法表的记忆技巧。

一、按顺序背诵必不可少

这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应该不是难点。

中国人学乘法可谓是独具优势,由于发音简单,因而琅琅上口,对于文化程度欠缺的老年人尚能运用自如,更何况我们这一代见多识广的小学生呢。

二、理解口诀的意义

在学习了乘法的意义之后,相信学生们对口诀的意义应该能有较好的理解,对于判断结果的大致范围会有一定的帮助。

例如6×8,表示6个8或8个6连加,那么当学生背不出口诀时,可通过加法算出结果,或者通过它的意义估计出积的结果大约在50左右,继而排除一些不可能的结果,朝这个范围思考口诀。

三、推算出口诀的结果

当学生能按顺序熟背口诀后,必然会有若干自己比较熟悉的口诀,例如: 二五一十、九九八十一等,将这些口诀作为参照物,可运用推算的方法很快找到与之相邻的乘法口诀,比如:8×9的结果想不出,则可思考“9个9减去一个9”,也就是“81-9=72”,当然得出结论后不能写上72就算了,还应把“8×9”的口诀在心里默念一遍,那么多经历几次这样的思考后,“八九七十二”这句也将成为铭记于心的口诀了。

这样以点带面,从若干口诀辐射到所以口诀,效果应该会比较明显。

四、找寻积的特点

我们还可通过积与因数的一些特点来帮助学生记忆或判断结果的`正误。

例如:1的口诀完全不需要过多的记忆,积与另一个因数相同;2的口诀结果都是双数,也就是学生常说的“2、4、6、8、10”;5的口诀末尾不是“5”就是“0”,看另一个因数,是双数则积的末尾是0,是单数积的末尾就是5。

再有就是根据两个因数来判断积的奇偶性,“双数×双数”积是双数,“双数×单数”积是双数,“单数×单数”积是单数。

当然这一判断方法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有些难度,适合思维拓展题,若仅仅是为了判断积的正确与否,也许孩子们并不愿意用。

五、在游戏中熟练

我想这应该是该年龄段的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记忆方式,因为纯粹的背显得很枯燥,多背一些孩子就会由于兴趣的降低而思维混乱、错误百出,老师可以在课堂中运用“补口诀比赛”或通过一些网络小游戏来帮助学生提高兴趣。

在家里学生也可下载一些类似的网络游戏或与家长玩“算24点”的游戏增加口诀的运用机会,孩子们会很快发现口诀记忆并不那么困难。

六、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正所谓数学源自生活,运用于生活,乘法口诀的运用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若想更熟练的掌握,课堂是有局限性的。

篇8:“6的乘法口诀”教学案例

1. 学习起点描述

学生对6的乘法口诀五句已经学过, 再加一句也基本会背 (全班52人, 42人能准确背, 5人有错误) , 学生对如何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已经比较熟悉.

2. 教学设计规划

笔者认为在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上, 我们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体验, 可以在教高的层次着手开展教学, 为此, 我们在“6的乘法口诀”教学中突出了两点:

(1) 设计比一比、议一议———以旧带新;

(2) 设计比一比、画一画———化新为旧.

3. 两环节课堂教学实录

环节一:比一比、议一议———以旧带新

师:同学们, 我们已经学会了2~5的乘法口诀, 现在你想挑战一下, 自己编一编6的乘法口诀吗?

(1) 生独立编写.

(2) 同桌交流:你是怎样编口诀的?为什么这样想?

(3) 指名反馈, 整理口诀. (课件出示6的乘法口诀)

(4) 议一议:从这6句口诀中你发现了什么?怎样记住它们?

生1:有五句口诀已经学过了, 只要背熟最后一句六六三十六就可以了.

生2:我发现这六句口诀是有规律的, 后一句都比前一句多6.

环节二:比一比、画一画———化新为旧

(1) 剪剪算算 (方格图教具)

a.独立思考.

b.反馈: (以图C为例)

生1:我是把上面的两个方格剪下, 分别放在中间一行的左右两边, 就是2个6, 所以有12个方格.

生2:我是把底下一行边上的两个方格剪下, 分别放在最上面一行的左右两边, 就是4个3, 说明有12个方格.

生3:我的想法不一样, 我是从中间把方格图剪开, 然后把右边一部分方格倒过来放在左边的顶上, 就是3个4, 也就是12个方格.

(2) 拓展应用

画图表示4×6的含义.

生1:我画了4辆坦克, 每辆坦克6个轮子.

生2:我画了4个小朋友, 每个小朋友手里拿着6个气球.

生3:我画了6棵树, 每棵树上画了4个红苹果.

……

师:你能根据画面提出问题吗?一名同学提问题, 请其余的同学解答.

生1:图上有4辆坦克, 每辆坦克有6个轮子, 一共有几个轮子?

生2:节日到了, 丁丁、东东、小红和小明每人手里拿着6个气球, 去教室装扮学习园地, 他们一共拿了几个气球?

师:这幅坦克图, 老师再改一改,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把其中的一辆坦克的轮子涂上颜色)

生1:一辆绿色的坦克有几个轮子?

生2:三辆灰色的坦克有几个轮子?

生3:我发现绿色的坦克轮子数少, 只有一个6, 灰色坦克的轮子数多, 有3个6.

生4:我知道了, 灰色坦克的轮子数是绿色坦克轮子数的3倍.

师:你们也把自己的图画变一变, 互相讨论一下, 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 交流、内化.

二、教学后的思考

本课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学得愉快、轻松, 教师教得主动, 学习效果非常好, 为此, 我们感到非常有必要对这节课进行思考.经过大家的讨论, 我们认为本课之所以取了成功, 取决于对学生的把握、教材的理解, 现阐述如下:

1. 比比、说说, 化新为旧是高招

学习离不开旧知识, 而比较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在“6的乘法口诀”教学一开始, 我们就直接让学生尝试编写6的乘法口诀, 虽然要求好像比较高, 但是学生利用前面2~5乘法口诀编写的经验, 完全体会到口诀的外在形式 (三个数字组成等) 和内在的内容 (表示几个6的和是几) .因此, 学生利用已有体验的积累, 完成了6的口诀的编写.《小学教学简论》中也提出:“当所要教的新知识有旧知识可以用来进行迁移时, 则不需要用学具操作的方法进行教学.”而我们要说, 当所要教的新知识, 已有一定的体验和累积时, 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决.

事实上, 在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新学知识与旧知识的过程, 就是学生主动性充分体现的过程, 就是学生积极搜索、链接、抛锚的心理过程, 就是学生自我不断丰富内心体验的过程, 因此学生会不自觉地说道:“有五句口诀已经学过了, 只要背熟最后一句六六三十六就可以了.”如此这般, 学生不仅学得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学习, 这才是教学的高要求.

2. 比比、画画, 概念具体化是绝招

大家知道概念的获得并不取决于学生是否会背诵概念, 而是看学生是否能够将概念具体化, 能否借助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应用, 直至构造.在本课教学中精心安排了具有趣味性、活动性、开放性、发展性的练习:

(1) 剪剪算算.

(2) 用图画表示4×6的意义.

在剪剪算算的教学中, 学生能够将一眼看后不是“几个6”的图, 通过移动, 将它转化为标准的“几个6”的学习材料, 可谓高;在用图画表示4×6的意义中, 有名学生很快画了四辆坦克, 每辆坦克上画了六个轮子.另外最重要的是剪剪算算与用图画表示4×6的意义是教学安排中的两个环节, 它们是一个整体, 前者为后者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后者为前者的学习作出了“内心”的表白, 即学习效果的自然流露.

3. 想想、说说, 语言内化是妙招

心理学认为, 用简明的词语来表述复杂的事物或记载分析的成果, 有助于简缩思维过程和不断的抽象、概括.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学生语言内化的过程既是知识的内化过程, 也是思维的提升过程.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重要的环节对低年级小朋友而言只由教师或某一同学说一次是不够的, 这是因为学生间有差异, 或没有听见、或没有完全领会的现象肯定存在.上述片段, 当“6的乘法口诀”理解的方法得出后,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比比、画画向语言的内化迁移, 从而加深了“6的乘法口诀”的体验, 巩固了口诀的本质, 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 而且初步培养了学生本质抽象的能力.

当然, 在解释4×6的意义中, 乘法意义在得到了进一步巩固的同时, 还涉及乘除和倍等不同的概念, 可见, 学生在画画这个动手、动脑的趣味性活动中, 深刻地体验到了知识间的联系, 在新知识被同化和吸收的同时, 也创造了“新的知识”, 学生成为了自我构建知识的主体.

奥苏泊尔在他的《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一书中写道:“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 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让学生带着对旧知识的体验进入课堂, 带动新旧知识的迁移, 让学生“自奋其力, 自致其知”, 让学生带着新知自我对照现实, 主动转化, 掌握“活的概念”, 让学生有足够体验, 这样精彩课堂就离我们不远了, 因为我们掌握了精彩课堂的金钥匙———体验.

参考文献

[1]李士锜.PME:数学教育心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4.

[2]李光树.小学数学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篇9:魔力乘法口诀表

涂涂琢磨了半天,终于想明白了——因为自己没有把乘法口诀背下来!

可是,背乘法口诀多麻烦呀!有没有可以轻轻松松就背下来的办法呢?他伏在桌上拿着书签看了又看,叹了一口气,说:“书签呀书签,你能帮帮我吗?”

涂涂话音刚落,神奇的书签闪出一道蓝光,背面像街上那种可以翻转的广告牌一样,换了一种图案。涂涂仔细一看,原来是乘法口诀表!

涂涂失望地说:“这没用呀,我又不是没有乘法口诀表!难道你的乘法口诀表就特别好记吗?”

这时,书签的正面一闪,出现了四个人物。一看挺眼熟!再一看,这不是唐僧、孙悟空、沙和尚和猪八戒吗?原来是《西游记》,这和乘法口诀表有什么关系呀?

孙悟空的身边出现了一行字:“八九七十二变。”

猪八戒的身边也出现了一行字:“四九三十六变。”

突然,猪八戒张嘴说起话来,他问孙悟空:“猴哥,凭什么你是师兄我是师弟呀?要说起来,你是地上的土猴王的时候,我就已经是天上的天蓬元帅了呢!”

孙悟空这回脾气特别好,他笑眯眯地说:“因为我的本领比你高呀,我的变化是你的2倍哦!”

猪八戒掐着手指头一算,“哦”了一声,不敢言语了。

涂涂看得笑了起来,这下子,他对“八九七十二”和“四九三十六”记得特别牢了。翻过来一看,乘法口诀表上的这两句已经消失了,可是,涂涂觉得它们就在自己的脑袋里。

接下来的几天,书签的正面常常现出许多有趣的故事画面,甚至还有动画表情,每一个都和一句或几句乘法口诀有关。涂涂常常被这充满魔力的乘法口诀表逗得哈哈大笑,也就记住了所有的乘法口诀。

小阅告诉你

其实,不只是记乘法口诀,学习其它知识也有“技巧”——想获得技巧,就必须用心思考,仔细琢磨。

篇10:背课文的好方法

想到背诵课文就害怕,是不是脑子进水了,怎么也记不住东西,不要着急,试试语文记诵法,说不定你会大吃一惊的。

什么是记诵呢?记诵就是通过熟读、默记达到背诵的目的。记诵是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是在中学阶段。

记诵不就是死记硬背吗?说的神乎其神,那你就错了。事实上,记诵可以帮我们很大的忙。如果我们只停留于一般意义上的浏览,而对一些经典的、文质兼美的文章不花点工夫记诵,收获会甚微的。

相反,大量记诵经典作品,作品的语言、艺术技巧、思想内容等将会逐渐内化为你自己的东西,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有人提出,一名合格的中学毕业生应熟记一百篇优秀的散文、一百篇经典的文言文、一百首古代诗词,

老师经常会告诉我们,书一定要读透读烂,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把作者的语言学到手。有句古话这样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知道吗?在古代,教书先生要求他的学生达到口舌生疮,熟读成诵的地步。想一想,你做到了吗?

其实,文言文的`学习最需要记诵法的帮助。为什么呢?我们知道,现在我们学习文言文,只停留在卷面,根本不可能在生活中用到。想一想,如果在生活中你一口“之乎者也”,一定很另类吧!

所以,在缺少语言环境的情况下,朗读直至记诵正是“用自己的口代作者说出这番话,读者就好像作者,作者的语言也就好像成了读者的语言”。这样的话,我们自然而然就进入作者的语言环境,读懂作品就轻而易举了。

读书,一定要读好书,读好书一定要汲取作者的语言精华。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你需要掌握语文记诵法。

篇11:《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本身虽不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直接动因, 却是这场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数学专题学习网站, 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征, 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专题学习资源, 也可以提供学生协作学习交流的工具。因此, 根据教学需要, 我们设计制作了《5的乘法口诀》专题学习网站, 并利用它进行了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与学习任务

本教学设计内容源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51页至53页的内容。学习任务包括:完成准备知识的铺垫, 自主尝试、协作交流编出口诀, 找规律记口诀, 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探索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 了解与口诀相关的内容、课外知识。

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目标:

(1) 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并理解口诀的含义; (2) 熟记5的乘法口诀, 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3) 认识“5的乘法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

(1) 在动手摆实物图形和观察直观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归纳出“5的乘法口诀”, 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2) 培养运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在交互的网络环境中, 通过找规律、归纳口诀, 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4) 初步培养学生搜索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1) 在丰富、直观的学习资源中, 生动、活泼、主动地探究学习; (2) 体验学习的成功, 学会与人合作与交流; (3) 养成勤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发现问题, 敢于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历编口诀的过程, 理解口诀含义。难点:找规律, 记口诀。

教学流程

1.运用游戏创设情境

在《5的乘法口诀》专题学习网站的“准备知识”里, 为学生提供了巩固5的数数和计算的生活问题情境和游戏:填钟游戏、小熊过桥、买门票 (如图1) , 让学生尽情地进行游戏练习, 网站会及时生动地对每个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评价。

2.师生互动、引出问题

练习后, 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生活中用到5的计算真的不少呀。”“买东西, 我们可以用加法计算, 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我觉得乘法计算简便些。”

师:“对, 用乘法简便些。前几天, 我们初步认识了乘法, 可在算乘法的时候用加法来想, 是不是太麻烦了呢?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学生静下来思考着, 引导学生说出“用乘法口诀”。

师:“对, 乘法口诀是我们计算乘法的法宝, 只要记住乘法口诀我们就会很快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了, 想知道5的乘法口诀有哪几句吗?电脑会帮助大家编出乘法口诀。”

3.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 尝试编乘法口诀

接下来, 学生应用专题网站“重点难点”一栏中提供的虚拟情景, 根据教师提供的引导自主探究, 尝试编乘法口诀。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 解决问题。如图2所示, 专题网站中虚拟了用5根小棒摆出不同图形的情境, 向学生提供了3种摆出的图形,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进入。

根据网页上小棒图 (如图3) 的显示, 编出5的乘法口诀, 遇到困难的可以点击界面上的“帮助”得到提示信息。

经过实践, 大部分学生都能成功地编出口诀。少部分不能成功编出口诀的学生, 能够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只要编出的口诀正确了, 电脑随即会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听到“对了, 你真聪明”以及鼓励的掌声, 兴奋极了, 主动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更强了。

4.小组合作, 查找规律;教师引导、记忆口诀

只要编对图3中提示的5的乘法口诀, 伴随着热烈的背景掌声, 网站自动链接到“找规律, 记口诀”一栏的页面 (如图4) , 学生仔细地观察这些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发现它们的特点和规律, 界面上的“查看‘帮助’”一栏能给学生一些启发。最后, 学生们汇报各组编口诀、记口诀的情况。有的说:“每句口诀之间都相差5”, 又有的说:“五句口诀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还有的说:“‘一五得五’是表示1个五相加得5, ‘二五得五’就表示2个五相加得10……”就这样, 学生把编口诀的心得说出来, 然后, 教师根据这些规律和特点, 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背、齐背、对口令、拍手游戏等形式进一步记忆口诀。

5.练习测试, 巩固口诀

为了巩固刚刚学过的乘法口诀, 引导学生进入专题网站中的“练习测试”页面, 进行自主游戏化学习并自我测试。实践显示, 学生在这个环节非常积极主动, 学习兴趣很高。在网站的“练习测试”一栏的游戏乐园中, 设有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游戏 (如图5) 。初级有“对口令”、“转盘游戏”, 中级有“超级水果店”、“唤醒满满”、“可乐加工厂”, 高级有“e时代学堂”游戏。

这些游戏难易程度不同, 趣味性浓, 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如:初级游戏的“对口令”, 网络课件虚拟了麦当劳里选购食物的柜员机, 只要选择喜欢的食物, 再把口诀补充完整, 食物就可以成功地放进购物袋了;游戏资源的来源也不同, 如高级游戏链接了“e时代学堂”网站里二年级程度的数学游戏, 供学生选择, 进行练习。在“练习测试”的页面中, 学生从图片库中了解“5的乘法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 在“小白兔拔萝卜”的情境图中, 学生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了问题。学生最后独立完成了测试 (一) , 点击“我要查看结果”就能知道得到的红花数, 就是答对的题目数, 还可以查看答案, 反思自己错题的原因。

6.拓展延伸、进一步提高

课堂学习结束以后, 利用专题学习网站中“学习资源”栏进行自主学习和提高。学生在“学习资源”一栏中点击“应用例谈”、“课外阅读”, 并通过搜索引擎查询所需信息, 同时, 也可以使用网站提供的实验工具拓展探究学习的内容。

7.交流讨论, 共同进步

学生把学习的疑惑和体会, 在网站的论坛中展开讨论和交流, 把自己的收获记录在“成长小脚印” (图6) 中, 与教师和同学分享。如:“今天, 我要写关于5的乘法日记。我想了想, 每人有2只手, 1只手有5个指头, 双手10个指头。2×5=10。”“我家有4人, 每人吃5个香蕉, 请问一共吃多少个香蕉?乘法口诀:四五二十。答:一共吃了20个香蕉。”“我学了5的乘法口诀, 在生活里面有许多问题。我有5张5元钱, 一共有多少元?5×5=25 (元) 。”

课后, 学生完成“考考你”栏目的思考题“脑筋蹦极”, 利用乘法口诀训练游戏软件, 加强练习, 还可以用相关的小知识和图片制作成数学电子报, 写数学小日记, 上传到网上跟伙伴交流。

教学实施效果

篇12:关于乘法口诀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数学教学 乘法口诀 以学定教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49

因参加优质课比赛,所以选择了经典课题——“7的乘法口诀”。我选择课题后认真阅读教材和教参,翻阅教辅杂志,上网查找资料,发现教师对“乘法口诀”的教学思路大多都是“创设情境——看图列式——编口诀——记口诀——用口诀”。这样的教学思路与流程,虽然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原则,学生掌握和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但我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却又想不出来,心里很迷茫。于是我写了个初稿后进行试教,整节课学生配合得非常默契,问到哪儿都能给出标准的答案,仿佛演练过一样。

教参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这样描述的:经历编写口诀的过程并熟记口诀。现在的问题是大部分学生已经能背出口诀了,教学重点还要确立为编制口诀吗?我思考后豁然开朗:“问题的症结出现在研究方向上,试教偏重研究教材,忽略了研究学生。既然学生已经知道了口诀,那么在教学中就不再让学生自主地去编写口诀,而是把关注点引到对口诀本身所包含的内涵意义及特征发现上,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和体验。”于是我改进教案,进行第二次试教。

教学片断: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试着自己编一编7的乘法口诀,并解释验证自己的口诀”,课始学生展示预习作业)

生1:我是画图(略)编口诀的。

师:这样画图,能形象直观地看出口诀的意思。那在画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心得?

生1:画图时,发现数大时有点麻烦,所以我就画竖线来表示,这样能快一点。

生2:画图太麻烦了,我是用加法计算(如右图)的,几个7就几个7相加!

生3我是根据上一个结果再加7,这样计算更加方便、简单,所以下面一句口诀比上面一句口诀多7。

师:如果忘了五七是多少,怎么办?

生3:用四七二十八再加7,即28+7=35。

生4:

……

反思与总结:

新课程提倡数学教学“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思考问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不由自主地习惯于对知识本身的思考,而对学生的学习基础、现状、会怎样学等方面则较少思考。

1.改变备课习惯,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生长点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先生说过:“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是你绝不可能按着马头让它饮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7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而且许多学生已经会背7的乘法口诀了。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后,我布置了预习作业:试编7的乘法口诀并说明自己的理由。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解释、验证自己编写的口诀,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思路与方法,为学习7的乘法口诀找到相关的理论基础。同时,由于乘法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加法,所以学生经历每次加7的过程,既感知了這些得数的特点,为自己编乘法口诀做了充分准备,又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2.以学定教,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因此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课堂目标。本课教学中,我积极地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如让学生自己编口诀、自己画图列式研究口诀的含义、集体共享研究结果等,从而使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的全过程。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研究味是那样的浓郁,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

总之,教师只有深入研究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家乡工艺品作文400字下一篇:linux当前网络连接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