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在我国近代抗击外国侵略时的作用

2024-05-21

儒家思想在我国近代抗击外国侵略时的作用(精选1篇)

篇1:儒家思想在我国近代抗击外国侵略时的作用

儒家思想在我国近代抗击外国侵略时的作用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史学界认为: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这种治国模式的形成,在秦汉以前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选择和探索的过程。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

那么儒家文化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中有什么样的影响呢?笔者试从两个方面来阐述。

第一,儒家文化在反侵略战争中的积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儒家文化长期以来对人们思想的影响致使抗击外来侵略的战争中,将士们顽强作战奋勇杀敌以御外辱。儒家思想从汉朝时就成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使得近代中国人爱国热情高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长期以来人们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面对外来侵略时表现出来积极抵抗,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在战争中自觉或者自发的斗争比比皆是,枚不胜举。具体事例有:

第二,儒家文化阻碍近代思想,特别是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使得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之林。在反抗外来侵略时,封建思想阻碍人们接受先进文化,并盲目地抵制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来对抗外来侵略,还妄想用落后的迷信来取得胜利的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两广总督叶名琛便是最著名的例子。

叶名琛是鸦片战争后期(1852~1858年)主持清政府对西方外交的五口通商大臣。其任内因执行鸵鸟式的外交政策,在1858年1月广州城破后被英国掳至印度的加尔各答。他在总督衙门建了一个“ 长春仙馆”,里面祭祀吕洞宾、李太白二仙; 一切军机进止都取决占语。其过十五日无事,就是两个大仙告知的。而广州城恰恰十四日沦陷。当时民谣曰:“叶中堂,告官吏,十五日,必无事。十三洋炮打城惊,十四城破炮无声,十五无事卦不灵。洋炮打城破,中堂仙馆坐;忽然双泪垂,两大仙误我。”叶名琛说:“我之所以不死而来者,当时闻夷人欲送我到英国。闻其国王素称明理,意欲得见该国王,当面理论,既经和好,何以无端起衅?究竟孰是孰非?以冀折服其心,而存国家体制。彼时此身已置诸度外,原欲始终其事,不意日望一日,总不能到他国,淹留此处,要生何为?所带粮食既完,何颜食外国之物!”叶名琛在印度一年多的日子里,常常通过翻译从印度报纸中获取有关中英战争的信息。每当有不利于清朝的战况时,击节叹息;若有中国获胜的信息,则喜形于色。在食完从家中携带的食物之后,于1859年因不吃异乡粟米绝食而亡。临绝并无别话,只说辜负皇上天恩,死不瞑目。弃国而逃的咸丰皇帝将将战争失败的责任推给了叶名琛,讥为“不战、不和、不守、不走、不降、不死”的“六不”总督,实际上是在转移视听,找了个替罪羊。

中国知识分子的两个致命弱点所致:一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却又自以为是、清高酸腐,“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专制时代,知识分子依附于权贵阶层,现阶段许多人又盲目追随美国的“民主”的鞭子,以美国的马首是瞻;二是缺乏实践精神,看不清社会的真实,常常游离于社会实际行为之外,“动口不动手”,虚弱无能,他可以尽毕生精力于“致知”,却不会用少许时间身体力行地去实践探索,所以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别说三年,三百年、三千年也不成。中国有句俗话: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秀才是苍白的理想主义者,平时除了读书奉主,便是在后花园调弄春香,胸有屠龙之志,可手无缚鸡之力,遇到外敌入侵,死在敌人刀戟下的往往还没有自悬房梁上的多。中华文明的宽厚,也常常落入“义”与“利”的两难困境之中,太过于取“义”,追求儒家的“仁义礼乐”的理想政治,则往往迂腐颟顸,自取其辱,自掘坟墓

但是如何进行“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呢?我们认为:(1)对哪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的。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2)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现实意义。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3)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

在如今的历史发展新时期,儒家思想还是在不断地起着重要的作用。关键,也还是在一个“仁”字上,以及由“仁”引出的“和”。如今的中国在处理外交问题时,秉持的即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和平”被放在了首位,这便足以体现中华文化中对于和平与和谐的向往,对战争与霸权主义的排斥,而这些,源自于儒学。相信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依然作为深植于中国的基因中的一种力量,产生的巨大的影响

上一篇:如何利用呼叫中心提升客户满意度下一篇:领导干部考察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