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024-05-18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共10篇)

篇1: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提高智障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李孝丰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仁爱学校)

摘 要:智障学生群体由于脑部发育不良造成他们的心理出现障碍,使得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同于平常人。他们对事物的分析能力较差,对语言的表达能力弱,整体思维缺乏独立性,可想而知,他们非常缺乏机会去进行真正的交流和沟通。将从联系实际出发,为提升智障学生这一群体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提出一些可行的合理性建议。

篇2: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那么,在智障学生的小学教学课堂上就要把握基本的关键问题,采用合理正确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自身的交际能力。

一、提高智障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方法

处于小学阶段的智障学生,因智力发育还很不成熟,注意力无法集中,甚至在语言理解上还存在问题。因此,在小学的课堂教学上,首先应该要求老师有足够的耐心去对待智障学生,其次,老师应该选择有趣、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并需要时刻观察学生的上课情况,确保能让智障学生安全地完成课堂学习。

1.视听训练

在进行语言表达能力学习时,应该首先让智障学生学会如何聆听。聆听是说话沟通的基础,只有听懂别人在说什么,才能开展之后的交流。第一步,尝试让学生听到生活中出现过的各种声音,激发他们主动去聆听的兴趣。第二步,由老师讲出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去听、去参与,进一步培养辨别内容的能力。第三步是伴随着音乐进行朗读,能让学生在音乐节奏的影响下跟着朗读起来,()达到发声练习的目的。

2.看说指导

对于视觉与讲话的联系,应该选择有趣的、可坚持的教学方法去进行。通过图文并茂、猜谜语等方式,从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入手,刺激他们的视觉感受,能加强思维方式的开发。除此之外,从锻炼开口说话到逐渐选用恰当的词汇来说话,也是语言训练的一个重点。

3.多次训练

教师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智障学生个体的差异,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不断进行重复训练,达到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的地步。此外,应当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同时在父母的协同配合下,知识长期积累与训练才能达到生活中正常交流的水平。

二、案例分析

段某,女,9岁,因患唐氏综合症导致智障,加之父母早期的过度保护与溺爱,使得拥有不好的生活习惯,例如,课堂上不认真听讲,注意力涣散,有厌学情绪,脾气稍暴躁,不能与之良好地沟通。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首先改变其生长环境,老师作为性格影响者之一应该帮助她培养健康心态和正确的学习习惯,鼓励她多说话交流,适当地加入批评与挫折教育,让她能逐渐接受多方面的意见。

王某,女,10岁,虽能进行简单的语言表达,但自控能力较差,当有不高兴的时候就通过吼叫等过激方式来宣泄情绪。对于这样的情况,应该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表达自身情感,同时注重情感教育,从多种方式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对压力的承受能力。

总而言之,教师在培养小学阶段智障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平和的心境,耐心地教学,做好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工作,多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在一点一滴中鼓励智障学生主动进行对话与交流。长期地坚持下去,才能改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他们长大后进入社会而打下坚实的言语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晶。浅谈如何有效提高智障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华章,(19):253.

篇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学生语言的积累

小学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不断积累语言, 不断熟悉语言, 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

1. 感受语言的魅力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 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说是书面语言的海洋。作为语文教师, 首先要让每一个孩子认识到语文是美丽的, 语言文字是充满魅力的, 这样才能使学生喜欢语文, 心甘情愿地接触并使用语文这个工具, 而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便是朗读。通过反复朗读, 就能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例如, 在《月光启蒙》中, 母亲唱的歌谣、童谣, 这样优美的语言, 对于学生来说, 恐怕唯有朗读才能达到这个效果了。于是, 我让男女生轮读, 让小组间轮流, 有的学生甚至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谣, 打着节拍朗读着童谣……在富有节奏的朗朗书声中, 学生们已经体会到了童谣、歌谣的魅力, 就是这些歌谣、童谣, 把作者带进了诗的海洋, 也把我们的学生带到了诗的世界。

2. 强化熟读背诵

古人说,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所以, 我们在教学时要淡化内容分析, 加强朗读和背诵的训练。例如, 《燕子》这篇课文, 作者用优美、简练的文字, 鲜艳、明快的色彩, 为我们描绘出春天初到时的燕子。第一节是描写外形, 我把它改成诗歌的形式, (四句) 读来朗朗上口, 学生读了三遍后, 都能背诵了;第二节, 抓住了描写的景物 (风、雨、草、叶、花、燕子) 和一个“赶”字, 让学生认识了描写的形式, 第三节寻找到了句式上的相同点 (在空中掠过、在湖面上横掠) ;第四节抓住了两个比喻句, 用各种方法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学生也没有感到背诵的压力。

通过朗读可以理清文章的脉络, 对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 也只有靠反复的朗读来感悟。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 积累语言材料, 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 他们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 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抒发自己的感情, 从而发展语言。

3. 扩大课外阅读量

对小学生而言, 他们一提到作文, 头就大了,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让学生平时多读点, 多积累些, 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信手拈来, 岂不是美事一件。可现今的小学生, 在学校忙于上课、作业, 回家一有空闲, 就看电视、玩电脑。这样的现实, 极大地限制了小学生的语言积累。新课标提出:小学生需要一定的阅读量。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多做些课外阅读讲座和多上一些课外阅读指导课, 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使他们感到课外阅读如同吃饭、睡觉一样。当学生把看书当成了习惯后, 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挑选好书, 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 阅读对自己有帮助的课外读物。当然我们教师还可以组织课外阅读交流比赛等活动, 促进学生的阅读, 让他们丰富自己的语言。

二、教师言语的感染

培养小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的示范无疑是重要的一环, 语文教师要能说好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在语言规范性上做出表率。

1. 示范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应成为学生模仿的标准。在备课时, 我把每节课的导语、每个环节的衔接语言都会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来备。哪些话应放缓语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都严格把握。上课时, 做到口齿清楚、用词准确、语句精炼, 同时恰当运用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用语, 做到自然、和谐, 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中提高说话技巧。

例如, 我在教五年级的《黄山奇松》一篇课文时的衔接的语言:“ (1) 黄山“四绝”中, 人们为什么对奇松情有独钟呢?这节课老师就带同学们去黄山一探究竟。 (2) 首先带你们来到黄山最妙的观松处, 站在玉屏楼前, 举目四望可以看到哪些奇松? (3) 在被迎客松热情地迎上山后, 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 (4) 当饱览了美丽的黄山风光后, 谁来与游客依依不舍地道别?”学生随着老师那导游般的话语, 游览了黄山的奇松, 不知不觉掌握了三棵奇松的特点。此外, 我还要求学生做导游, 带领孩子游览黄山;课后要求学生当爸爸妈妈的小导游。很多家长反馈:孩子像导游那样给他们讲述了黄山奇松。有的孩子还说动了家长, 暑假要去黄山旅游呢。可见, 教师的语言多有魅力呀, 不仅给学生示范,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激励

教师的语言是激励学生语言发展的动力。在我们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上, 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不主动参与学习, 回答问题更是怕发生错误难堪, 干脆不动脑子。不主动参与交流, 怎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教师要积极鼓励他们, 在回答问题这关上, 一般简单的问题, 我总是挑选语言表达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回答, 即使回答错了, 也从不批评他们, 而是用温和的语气、期待的目光去鼓励他们, “慢慢来, 老师相信你一定行的。”“回答得很精彩呀, 进步不小。”让他们觉得回答问题其实一点也不难。针对一些比较难的问题, 我会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相互修正和补充, 让学生在别人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和提示, “你真会读书, 发言精彩, 真不愧是我班的佼佼者!”“老师佩服你, 把同学的发言整理得那么有条理。”……这样生动、灵活、丰富、多样的评价语言, 使学生犹如坐在春风中, 欣喜不已, 学生们跃跃欲试, 课堂上出现了一个个教学高潮,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锻炼。

篇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多听——学习“活”的语言

学生生活中充满了生机勃勃、极富表现力的“活”的语言。因此,学习语言不能单靠书本,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到日常生活实践中去,以便熟悉各行各业人的心理和语言。学生的接触面越大,交际的范围越广,就越能多发现活的语言实例。否则,学生在写文章或说话时语言就会显得匮乏、陈旧落伍。

多听,就是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培养学生注意用心倾听生活中不同类型的人民群众的丰富多彩的话语。从中筛选和提炼出对自身有益的“活”的话语,用于日常的交际,进而写进自己的文章。创设一切有利条件,让学生在公共场合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能使他们逐步增加交往的自信心。学生们通过与集体合作的体验,在交流和交往中激发和培养其自信心和成就感及对别人的关注,促进其心理、社会意识的成长及成熟,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多读——积累丰富的词汇

课内阅读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教师的指导,可以加强学生对所读文字的理解与记忆。通过课内阅读能使学生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当然,如果仅靠课内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能有质的提高的,所以要创设良好的环境,要鼓励他们积极进行课外的阅读。经典的文章或作品的语言都是通过文章、大家、语言大师们对民族共同语言的反复锤炼、精心加工而成的,这些理应成为学生们学习语言的重要范本。例如我国语言宝库中的珍品——《红楼梦》,叙事话语中虽然夹杂少量的文言文,但非常圆熟精彩,今天大家读起来仍然感到十分亲切。外国的文学名著和好的文章,对于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同样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多读,学生才能从书中学习语言技巧,自身才能丰富并积累尽可能多的词汇。学生在写文章的时候有了足够的词汇,就能提取出准确、精练、表现力强的语言。当然学生要有丰富的语言,储备大量的词汇,在平时的读书时不可不注意收集和积累。许多有成就的语言大家都有自己的语言摘抄册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但要用脑子记忆,还需要随时把一些感觉好的范例记录下来。积以时日,学生的记忆和记录的词汇越来越丰富,就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库,写文章时就不会觉得语言匮乏,不会再颠来倒去就是那么几个词儿了。只有学生们的词汇丰富了,才能进一步注意自身遣词造句的技巧。

三、多观察——培养、训练语感

爱伦堡说过:“有人对语言特别敏感。正像有人对音乐或者绘画特别敏感一样”。语感是指一个人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语感。一旦学生具备了比较好的语感,学生在阅读时就不止理解词语的一般涵义,而且能够体会到词语在一定语境下的特殊情味。

语感与一个人的“天赋”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主要来自于一个人的后天的训练。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不足,他的语言感觉往往会比较迟钝,所以训练学生的语感还是要打好生活的根基。针对学生本身知识匮乏这个情况,我主要是鼓励学生多读书多背诵。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诵读对人的写作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要求学生除了背诵文本中的一些要求背诵的篇目外,还要求学生背名言警句。还有自己读书时看到的较好的句子。这样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语感就会增强,写作文时就不会觉得胸无点墨,想表达又不知道该怎么说。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经常和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人接触,认真倾听不同的话语,从中体验它们所要传达的感情、情绪和内心的要求。著名的语言大师巴尔扎克就曾经模拟过自己塑造的人物口吻,“彼此”大声交谈,外人还误以为室内正在吵架。

四、多练——掌握语言技巧

篇5: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湖南省祁阳县潘市镇二中 李湘辉

在语文教学中,复述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实践,我对这一问题有了一些体会和感受。现介绍如下。

一、复述是调动学生多元思维的最基本练习

语文教学当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以读为主。在读的过程中识记生字,理解词义,体会主旨,思忖结构特点。而要读有所得,就必须在读懂、读熟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字词句章、理义情法达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读是基础,熟是关键。这样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 生的记忆、思考、说话能力,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综合训练。

记忆是复述的准备阶段。要记住一些重要的词语、过渡性的语句和段落、写作要素,这就迫使学生逐句地用心去细读,树立口脑并用、扎扎实实的良好学风。学生反复读、反复记就为复述做好了准备。

思考是复述的创造阶段。复述并不是 要求学生被动地搞文字搬家。它既不同于课文背诵,又不同于介绍课文大意,它必须按照一定的要求(不同文体的课文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对课文的 内容进行综合概括、取舍和联想思维,并认真择词造句,组织安排材料,通过自己 的口把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观点生动 地复述出来,做到中心突出,主次分明,语言清楚流畅,动作协调,仪态大方。这是在记忆的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它进一步强化了记忆。我在讲授每一篇课文时,都重视对课文的复述,如复述“武陵打渔人进入桃花源”这个题目时,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一定考虑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渔人在桃花源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后来又是怎样离开桃花源的?离开桃花源后又做了些什么?在这一连串内容中哪一个是重点?学生思考的结果一定是渔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感,在复述时对这些问题会想得更详细具体,同时对作者虚构这样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王国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作者的政治主张的理解也就落到了实处;而对离开桃源后的情节就尽量简化。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多元思维,使他们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说话是复述的操作实践过程。复述的最大特点是用口说。复述训练坚持得好,就能够培养学生敢于张口的习惯,克服那种在众人面前说话张口结舌、羞涩局促、语无伦次的毛病,逐步提高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说会道,而且有利于他们围绕中心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与表达协调一致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复述应该重视的几个环节

通过课文复述,稳步提高学生口语能力,是语文教学一项长期的训练工作。它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效益。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抓住学生的课文复述这一重要环节呢?

(一)要明确复述的中心,不要面面俱到。例如《我的老师》

这篇记叙文,按照“回忆一依恋一思念”的感情线索,第一大段写难忘老师。第二大段写作者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几件小事,在叙事中融会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情,表现了 “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这一主题;第三大段写别后思念。以上内容,如果不分主次地都要求学生复述,一方面由于课文较长,要求记忆的内容多,势必会加重学生课堂负担; 另一方面平均分配力量也会冲淡主题,效果不一定好,也不符合精讲多练的要求,更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因此,我就紧紧抓住“梦中寻师”这一情节,要求学生复述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学生既深深地把握了记叙的六个要素,而且还把握了作者对老师思念的纯真亲情,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有些课文内容非常丰富,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确定复述的中心。如《故乡》重点让学生复述中年闰土的形象,让学生领会什么原因使 一个少年英雄到中年变成木偶人,从而加深对造成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弊、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深深思索以及对鲁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强烈愿望的理解。《死海不死》可以让学生复述“死海” 的死,也可以复述“死海”的“不死”,还可以复述死海的前景和未来。这主要看你的教学目的怎样定,但不论复述哪方面内容,都应紧紧抓住科普说明文语言通俗、准确、生动的特点和常用的说明方法。

(二)根据文体特点,复述要形式多样,不要千篇一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和特点确定复述的形式。一般来讲,复述的主要形式有全文复述、片断复述、场面复述、人物形

象复述、提纲式复述、对话式复述和创造性表演复述等。我在教《狼》时,就让学生全文复述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全过程,理解“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主题。教《一件珍贵的衬衫》,让学生片断复述衬衫的来历,学习记事文可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组织材料的写法。教《分马》,让学生重点复述老孙头相马、牵马、夸马、骑马、打马的场面,理解翻身农民分到胜利果实后的喜悦心情和他自身存在的难以克服的缺点。教《一面》,让学生复述对鲁迅肖像三次由远到近的观察描写,体会细节描写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教《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让学生列提纲复述书的演变过程。教《刘胡兰慷慨就义》,让学生分 不同的角色通过对话复述表现刘胡兰英勇不屈、大义凜然的精神。教《皇帝的新装》,让学生分角色复述骗子行骗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根据内容既模仿他们的动作、表情、言行即兴表演,还要表述各自的内心活动,并进行课堂评议。运用这些灵活多样的复述方 法,使学生感到趣味横生,参与意识增强,课堂中人人都想跃跃一试,一展风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复述的练习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我在讲授《我的小桃树》这篇文章时,预习时要求学生全文复述,并提出了几点要求:为什么说它长的不是地方?为什么说它长得很委屈?为什么一再说它长得瘦小?为什么着重写它在风雨飘摇中受摧残的情景?原来估计,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复述是满有把握的,可是课堂上一试全乱了套,只好边读边引导边复述,整整一节课才将课文寓意弄懂。

课后细细一想,原来犯了急于求成的毛病。一些表面上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其实包含了很丰富的内容。教师要想让学生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那是不切实际的。在后来的复述练习中,我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开始搞一些小范围的记忆性复述,让学生尽量使用课文中的语言;后来逐渐引导学生大范围的复述,学会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边读边对课文内容有目的地取舍,并在小本子上记下复述的要点,尽量用自己的话去说;然后再增加一些创造性的复述方法,如倒叙变为顺叙,第三人称换为第一人称,特别是上文提到的让学生上台表演复述,台下评议等方法,在这些训练中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和语文水平。

篇6: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研究中的心得体会

通贤镇中心小学:喻柳英

无论是语文老师还是数学老师,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每个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教学固然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但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学生在表达时更精练,更完整,更富有逻辑。我认为数学课堂也应该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主阵地。

如果我们忽视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就会习惯于成为“答题的机器”。久而久之,这样也妨碍了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妨碍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小学低年级时,课堂上的小手如林。可到了高年级,学生举手主动发言的人越来越少。是什么砍伐了这片“小树林”呢?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剥夺了学生展示和表达数学的机会和权力,我们的学生又如何喜欢学习数学,研究数学呢?有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结果老师讲得过多,学生说话的机会却越来越少。

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呢?首先必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消除师生间交流沟通的障碍,激励学生敢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用平等、商量、关爱的口吻和学生交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哪怕有时候是和老师不同的见解。对于学生的发言,老师如果能专心倾听,并透过微笑的表情,传达微妙的、关爱的信息,这样就能消除他们紧张的情绪,让他们更加大胆地发言。教师能及时地提出合理、客观的评价,也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更加愿意表现自己。我在教学应用题时,经常鼓励学生把已知的条件和题目要求的问题说清楚,重点放在让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其他的同学如果对问题和其它的意见,可以适时的补充,鼓励多种解法。在这个过程,我表现得更加的有耐心。我经常对学生说:“不用急,慢慢说”,而不是急着说:“你的意思是不是这样,……”。

(二)数学知识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会说

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要循序渐进,老师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而且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使数学语言更加的生活化,生活中的实例更加的数学化。数学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会说。

我在教学一年级数学第一册“第几”这节课时,我先从学生中收集了10个不同的玩具,并把它们用贴纸横向粘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喜欢哪一个玩具。你是从哪一边数的,它在第几个?这样让全班的学生轮流的说。一年级的学生对于他们平日心爱的玩具,很乐意来说一说。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课堂的气氛很热烈。同时,由于数学知识和生活相结合,学生对于理解知识更加容易、更加直观,也更有话说,更会说。

(三)数学知识和逻辑推理相结合,引导学生说得严密

数学作为一门集概括性、应用性、严密性于一身的科学。数学语言更加的追求逻辑的严密性。许多的学生在运用语言表达数学知识的时候,难免不能完美,学生在课堂中也经常不经意间出现一些“口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及时地关注到学生犯的错误,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数学知识,力求让每个学生的表达更加规范,更加严谨。比如“0除以任何数都得0”这句话,咋听起来似乎没错,可它经不起推敲,应该说“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数学语言的严密性,这是数学魅力所在。

我在教学小学数学中的简易方程时,先让学生预习,然后提问学生:“什么叫方程?”一个学生回答说:“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式子”和“等式”,这里面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可是意义完全不同。我用课件显示出“=”、“<”、“>”这三个符号,并指出含有“=”的式子叫等式;含有“<”、“>”的式子可以归为另一类,叫不等式。不等式以后会再研究。所以式子和等式所指的对象范围不同。其次,要满足方程的要求,等式里必须含有未知数。我又用天平的原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等式”,最后用“未知数+等式=方程”来帮助学生记忆,理解概念。之后学生对方程的表述就自觉地强调“未知数”和“等式”这两个重点了。

在教学“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时,我先把概念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先背诵,并强调“两边相等”和“未知数的值”这两个关键语句。紧接着在黑板的另一边列出下面几个语句,让学生判断对错。(1)使方程两边相等的值叫做方程的解。(2)4是方程X-1=3的解。(3)方程X-1=3的解是4。(4)X=2是方程X-1=3的解。

学生通过推敲,最终判断出以上四个句子的表达都是错误的。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让学生知道数学语言严密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用严密的语言来表达数学知识。

篇7: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中心小学 莫丽珍

九年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有对口语的要求:“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可见,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作为语法规范。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两项说明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曾有学生闹出这样的笑话,我问学生:“我国的首都在哪里?”一个学生马上指着自己左手拳头上的五个凸起指根关节说:“在这里。”大家一看,全都大笑起来。

听了这个故事,大笑之余,引起我深深的思考。在山区农村,人们的普通话水平普遍太低,用普通进行口语表达能力也就更差了。而山区农村小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也亟待教育工作者去提高。因为普通话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所以培养普通话口语交际能力,不仅对每个社会个体来说至关重要,而且对促进社会交往,实现人际沟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为了提高农村人民的普通话水平,提高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必须从少年儿童抓起,从学校抓起。只要方法得当,山区农村的小学生也能说好普通话,也有较强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

一、改变观念 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普遍认识,即说话不用学,生来就会说。而且一个地方一个口音一种方言,比方我们四川人就是说四川话,湖南人就说湖南话。平常在家从不说普通话。如果有人在家乡平常用普通话讲话,那么,大家就会对他另眼相待。不是认为他是外地人,就是以为他出风头。而在学校,虽然学校规定上课时老师必须用普通话讲课,这一点老师们也做到了,可是,下课以后,同事之间,师生之间对话仍是使用方言。本来山区地方农村学生普通话就差,一些老师的普通话水平也不高,这样,即使上课使用普通话,可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是有限度的。以至于造成老师不重视说普通话,老师的普通话水平也不高,所以教出的学生普通话也不高,用普通话口语表达的能力也就不强。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山区的老师要转变思想观念,既要自己多向别人学习,又要重视学生口语的发展。

新大纲在口语训练上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景,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二、创设情景,营造氛围

普通话是我国通用语言,由于地方的差异,很大一部分人说普通话都带有方言,以至闹出不少笑话。学校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推广普通话的号召,强调老师上课用普通话,让普通话成为老师的教学语言,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如果仅此而已,所取得的成效是甚微的。如果能有意识地创设情景,营造说普通话的氛围,效果就会更显著。

古语有话:“近珠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说出了环境对人的熏陶作用。所以,学校为了取得好的收效,就必须营造说普通话的环境。除了强调师生在课堂上使用普通话之外,课后的一切交谈,一切的集会,也必须使用普通话,让普通话成为学校的通用语。虽然刚开始时师生不习惯,但时间久了,自然就会形成一种风气,这样,大环境形成了,个别的学生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也会不自觉地跟着说。久而久之,学生的普通话口语交际水平就会提高。

三、形式多样,提高兴趣

学习的兴趣是对学习最有效的最得力的催化和促进。兴趣为成功之母,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应以兴趣为中心。”做任何事情,只要有兴趣,都会开心愉悦,胜任愉快。学习也是如此,快乐地学习,不仅速度快,而且效果好。因此,我们必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激活学生学习中的积极因素,产生学习兴趣,达到更好地学习的目的。

(1)有效利用晨会课十分钟

语文老师要加强思想认识,把提高学生口语放在一定的位置上。各个学校每周周一到周五课前都有晨会课,可以利用这十分钟的时间,锻炼每个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形式可以是诗歌朗诵、演讲、讲故事、说笑话、推荐精文、朗读新闻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既让同学们锻炼了口才,又锻炼了胆量,既增强了说普通话的乐趣,又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2)开展诵读绕口令的活动

四川人说普通话,最大的特点是吐字不清,翘舌音和平舌音分不清。为了训练学生能准确地朗读,说绕口令是一项最好的活动。可让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再推荐读得好的同学表演,评出优秀学生。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又可让同学学会欣赏,学会包容的品质。

(3)开展朗诵比赛活动

新课程标准中规定: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而实际中,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形成唱读,未能注意节奏的停顿、轻重音的变化、缓急的速度,文章的感情表达不出来。朗读水来未达理想。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的语感,除了放录音或老师进行示范外,还要进一步加强朗读的指导,可开展朗读比赛活动,提高学生朗读文章的兴趣。

(4)开展演讲比赛活动

演讲,最能体现一个学生的口语水平和普通话能力,可以开展班际、校际的演讲比赛。

(5)推选普通话能手

榜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为了让同学们学有榜样,可在班级内推选说普通话能手,让这些能手带动其他同学。

(6)开展互帮互助活动

一所学校,一班同学,总存在城乡差别,城镇的同学大胆,敢讲敢说,乡村的同学胆小、怕讲怕说。在全校开展说普通话的活动,让普通话成为学校的语言,就要消除怕讲怕说的现象。可开展互帮互助活动,结成互助组,让普通水平好的同学帮助稍差的同学,从而提高整体水平。

通过开展以上的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让他们在趣味中学习,学习中觉得有趣味,相信山区的学生也一定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

篇8:在说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郭沫若也说过“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翕张”, 也就是说, 任何表达必须要有丰富的材料。首先要有广泛的生活积累, 学生必须广泛地了解生活, 把握生活, 认识生活;同时要有一定的词汇积累, 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 表情达意才有基础。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 掌握基本词汇和语法知识也不能只靠阅读词典和语法书籍获得, 从古到今, 都是通过选文让学生阅读, 这些文章或记事, 或描写, 或抒情, 或议论, 都是一篇篇典型规范的“言语作品”, 不仅记录了丰富多彩的生活, 抒发了人间各种情感, 能够让学生了解生活, 又能丰富学生的语言, 认识各种不同的语言形式。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等都说明了熟读背诵对表达的重要性, 所以在广泛阅读的前提下, 应多背诵多积累, 积累语言, 培养语感。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一些课外读物, 例如小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或《读者文摘》之类的读物, 对那些精彩的语言片段要摘抄并尽量地背诵下来。只有多读多背, 才能增加语言积累。在以后的表达中就会有范本可依, 更为重要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能够提高自己在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时的信心。

语文能力中的“听”与“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听是说的基础, 要想会说, 就需要养成爱听、多听、会听的好习惯。古人云:“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它说明听是交流思想的主要方式, 也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所谓“说”, 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不少教师不够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说”这一基本功的训练, 错误地认为“说”是人之本能, 完全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训练。

我认为, “说”字当头, 才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 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 不仅要求学生要“听”, 还要要求学生在故事讲完后要“说”, 说感想, 说体会, 说收获, 甚至发表对故事本身的意见, 每次时间不需要过长, 一般有两三分钟的自由表达。要求学生在“说”时要把句子说通顺, 能表达自己的主要意思。

课堂上, 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 那些容易回答的问题让平时胆子小、不善言谈、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来回答, 让他们体验一下回答问题的喜悦, 久而久之, 他们就能大胆地回答问题了。当学生回答错误时, 教师要正确引导启发, 绝对不能当面训斥, 特别是对一些胆子小的同学, 更不能当众羞辱他。如果教师不能尊重学生的表达欲望, 而是对“抢答者”严肃批评, 对“误答者”嘲笑挖苦, 对“未答者”冷淡忽视……久而久之, 我们的课堂就会变成老师在唱独角戏, 没有学生愿意回答问题。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学生“说”的欲望, 使学生养成敢“说”的好习惯。

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是一个综合性的训练, 单靠课内练习是不够的, 必须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 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比如定期举办诗歌朗读比赛、演讲比赛, 辩论比赛、讲故事比赛、课本剧比赛等,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环境和机会, 这样不仅有助于巩固加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并且可以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训练, 促进学生提高“说”的能力, 同时也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开拓学生的视野。

在重视学生多“说”敢“说”的同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观察, 多写作。生活是我们学习语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老舍先生说“生活是最伟大的一部活语汇”。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随时留意观察生活, 注意积累。多观察能为语言表达提供素材, 你可以把平时观察到的生活作为说话材料, 比如到大自然中去观察, 去感受, 和同伴分享朝霞, 然后述诸于笔端。

另外, 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也是一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写日记一般不要打草稿, 要直接写, 可记叙, 可议论, 可抒情, 日记不一定非得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有话则长, 但一定要以写一篇完整的文章的态度来对待它, 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把你想到的毫不保留地表达出来, 久而久之, 语言表达能力便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篇9: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学生语言的积累

小学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

1.感受语言的魅力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说是书面语言的海洋。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让每一个孩子认识到语文是美丽的,语言文字是充满魅力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喜欢语文,心甘情愿地接触并使用语文这个工具,而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便是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就能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例如,在《月光启蒙》中,母亲唱的歌谣、童谣,这样优美的语言,对于学生来说,恐怕唯有朗读才能达到这个效果了。于是,我让男女生轮读,让小组间轮流,有的学生甚至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谣,打着节拍朗读着童谣……在富有节奏的朗朗书声中,学生们已经体会到了童谣、歌谣的魅力,就是这些歌谣、童谣,把作者带进了诗的海洋,也把我们的学生带到了诗的世界。

2.强化熟读背诵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和背诵的训练。例如,《燕子》这篇课文,作者用优美、简练的文字,鲜艳、明快的色彩,为我们描绘出春天初到时的燕子。第一节是描写外形,我把它改成诗歌的形式,(四句)读来朗朗上口,学生读了三遍后,都能背诵了;第二节,抓住了描写的景物(风、雨、草、叶、花、燕子)和一个“赶”字,让学生认识了描写的形式,第三节寻找到了句式上的相同点(在空中掠过、在湖面上横掠);第四节抓住了两个比喻句,用各种方法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学生也没有感到背诵的压力。

通过朗读可以理清文章的脉络,对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只有靠反复的朗读来感悟。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他们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3.扩大课外阅读量

对小学生而言,他们一提到作文,头就大了,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让学生平时多读点,多积累些,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信手拈来,岂不是美事一件。可现今的小学生,在学校忙于上课、作业,回家一有空闲,就看电视、玩电脑。这样的现实,极大地限制了小学生的语言积累。新课标提出:小学生需要一定的阅读量。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多做些课外阅读讲座和多上一些课外阅读指导课,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课外阅读如同吃饭、睡觉一样。当学生把看书当成了习惯后,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挑选好书,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对自己有帮助的课外读物。当然我们教师还可以组织课外阅读交流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的阅读,让他们丰富自己的语言。

二、教师言语的感染

培养小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示范无疑是重要的一环,语文教师要能说好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语言规范性上做出表率。

1.示范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应成为学生模仿的标准。在备课时,我把每节课的导语、每个环节的衔接语言都会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来备。哪些话应放缓语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都严格把握。上课时,做到口齿清楚、用词准确、语句精炼,同时恰当运用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用语,做到自然、和谐,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中提高说话技巧。

例如,我在教五年级的《黄山奇松》一篇课文时的衔接的语言:“(1)黄山“四绝”中,人们为什么对奇松情有独钟呢?这节课老师就带同学们去黄山一探究竟。(2)首先带你们来到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站在玉屏楼前,举目四望可以看到哪些奇松?(3)在被迎客松热情地迎上山后,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4)当饱览了美丽的黄山风光后,谁来与游客依依不舍地道别?”学生随着老师那导游般的话语,游览了黄山的奇松,不知不觉掌握了三棵奇松的特点。此外,我还要求学生做导游,带领孩子游览黄山;课后要求学生当爸爸妈妈的小导游。很多家长反馈:孩子像导游那样给他们讲述了黄山奇松。有的孩子还说动了家长,暑假要去黄山旅游呢。可见,教师的语言多有魅力呀,不仅给学生示范,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激励

教师的语言是激励学生语言发展的动力。在我们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不主动参与学习,回答问题更是怕发生错误难堪,干脆不动脑子。不主动参与交流,怎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教师要积极鼓励他们,在回答问题这关上,一般简单的问题,我总是挑选语言表达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回答,即使回答错了,也从不批评他们,而是用温和的语气、期待的目光去鼓励他们,“慢慢来,老师相信你一定行的。”“回答得很精彩呀,进步不小。”让他们觉得回答问题其实一点也不难。针对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我会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相互修正和补充,让学生在别人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和提示,“你真会读书,发言精彩,真不愧是我班的佼佼者!”“老师佩服你,把同学的发言整理得那么有条理。”……这样生动、灵活、丰富、多样的评价语言,使学生犹如坐在春风中,欣喜不已,学生们跃跃欲试,课堂上出现了一个个教学高潮,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锻炼。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的一项长期工作,实践证明:从学生语言的积累和教师言语的感染这两个方面抓起,一定会有成效。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熟市红枫小学)

篇10: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应突出针对性、实用性,突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多开展对话、模拟面试等训练,加强人文、情感教育,为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关键词】中职生口才 就业竞争 在当今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口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一个求职者如果具备好的口才,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就能精彩地展示自己,给用人单位留下一个聪明伶俐善于沟通的美好印象,从而在众多人才之中脱颖而出,增加成功就业的砝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训实用的职业技术人才,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因为教学目的性强、针对性强,中职生多数能掌握基本的职业操作技术,再加上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情愿从基层做起的态度,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照理应有稳定就业的潜在优势。然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是否能够顺利就业,除了过硬的职业技术,与用人单位见面时的语言表达直接影响求职的结果。众所周知,目前毕业生成功就业前必须经过用人单位的面试。面试是一种双向沟通,用人单位通过谈话和观察,全方位地考察人才。求职者的仪表风度可以通过行为来判断,而道德修养、沟通能力、理解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深度等必须依靠语言来表达。实践证明,中职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在短短的十几分钟要想通过面试关,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语言表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近年统计数据看,我校能够顺利实现就业的毕业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语言表达清晰,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而没有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毕业生,大多数是经过很多次尝试后才能求职成功,有些甚至多年来都没有找到工作。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对中职语文课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中职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语文教学必须给予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高度重视。

一、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一)要借助语文教材,加强语言表达训练利用教材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很有效的办法。语文教材为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提供了较广泛的内容,同时,教材在阅读课文及基础训练题中,也编排有人物交际对话的训练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语言表达训练的内容,尽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表达实践。(二)要创设交际情境,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根据中职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实际情况, 在语文教学课堂设计上, 以就业为导向,创设多种交际情境,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技巧。例如,复述刚听的一段话语,讲一个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陈述本人当天的学习小计划,介绍自己,介绍家乡,介绍景物,介绍企业,介绍产品,词语接龙游戏比赛,诗文朗诵表演,辩论比赛,模拟求职应聘等,针对教材内容,结合求职的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能引起学生语言交际的欲望,激发他们进行语言交际的热情。(三)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强化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要想真正得到培养,必须通过社会实践,语言能力的培养要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学生都是爱听故事的,尤其是那些妙趣横生、富有哲理的故事。教师可选择一些文明高尚、诚实勇敢、勤奋好学的人物的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要求他们把故事完整地复述出来,教师必须把复述的内容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让学生沿着这条线索,抓住故事主要内容。这样有助于加强学生听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生活中,也可鼓励学生选择一位自己最信任的教师或同学,就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分别与他们作一次深入的谈话,争取从他们那里得到忠恳的意见和建议。然后,让学生把谈话的经过、交谈的内容和对自己的触动详细地写进当天的日记,以此达到强化语言表达训练的目的。

二、说话思维训练说话能力是指运用口头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说话能力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组织内部语言能力。说话,无论是先想后说,还是边想边说,其中的先想边想就是靠思维来组织内部语言,思考为什么说对谁说说什么,这是取得良好说话效果的前提;二是语言编码能力。说话的过程就是对内部语言进行编码的过程,其需要三个基本条件,首先是必要的口语词汇储备,其次是把掌握的词语按照正确的次序组合,第三是依靠敏捷、灵活的思维来调控;三是表情达意能力。人们说话是把内部语言加以扩展,编译为一定的语句,通过发音器官变成有声语言,方能交际。说话人善于运用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表情达意,说话就会获得良好的效果。这一切同样要靠敏捷、灵活的思维来调控。说话训练的方式有朗读、讲故事、口头复述、看图说话、口头作文、解说、会议发言、问答、对话交流、辩论等,各种训练项目都要依靠思维来组织,同时,说话训练又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首先,通过说话训练,学生增加了语言信息的储备,也就是积累了思维原料,锻炼了快速选词造句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准确性。其次,说话也是思维的反馈,有了这种反馈,可修正和补充思想,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第三,通过讨论、辩论等说话活动,可学习别人好的思维方法、思维模式,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语文老师要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言传身教,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规范地说话,诚恳地说话,不说假大空的套话,有条理地说话,提纲挈领地说话,引人入胜地说话,使听者感到生动、具体、真切。

上一篇:保护青蛙的小学生作文下一篇:有关学会面对的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