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名着赏析

2024-05-04

外国文学名着赏析(精选7篇)

篇1:外国文学名着赏析

灰姑娘英语读后感

After I read these two different versions of Cinderella, I found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First, I will go over the common things that these two books have. They both have very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For example, Cinderella is always a very beautiful and nice girl. She has to do all the hard and dirty work under the discipline of bad characters. Bad characters are commonly involved in these stories. For example, Yeh-Shen had a wicked stepmother, who promoted her own child, but was very mean to her.

Rhodopis, a Greek slave girl living in Egypt, had her companion servants who made fun of her appearance and kept distance from her. Second, they have both have a similar plot and theme. Both stories have a good ending toward their destiny. In both versions of Cinderella, they finally get great rewards and marry to the royalties. Third, there are always some belongings being taken away from Cinderella. Elegant dresses, shoes, and rose-red slippers often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se stories. For example, in the Chinese version of Cinderella, Yeh-shen lost the gold shoes in a huge parade. The king got the shoes and found a long way to find the right person who could fit in it.

Fourth, they are all attributed to the supernatural or animals. In the Chinese version of Cinderella, Yeh-Shen was helped by the Fish spirit, and Rhodopis was helped by the falcon. Fifth, the most but not the least, they are both illustrated by beautiful colors and textures to describe the story of Cinderella.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in the story of the Egyptian Cinderella, which presents great details of life in ancient Egypt. Certainly, there are also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books. The Egyptian Cinderella was based on a true story of ancient Egypt to some extent .This is unlike other fairy tales, which use a lot of imagination.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Egypt, Rhodopis did marry to the King Pharaoh Amasis. Furthermore, there is no punishment to bad characters in the Egyptian version of Cinderella.()

I like the Chinese version of Cinderella better because it originated from China. I have heard this type of story a long time ago. It has some so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values and elements inside the story as well. In addition, it was illustrated by Ed.Young whom I have very strong respect for. To conclude, no matter whether they are western or eastern versions of Cinderella, they all tell the great fairy tales that we like. One thing I have learned from these fairy tales is that we need to be optimistic when we encounter problems in our life. The final outcome will turn out great if we try very hard towards our goals and make it happen.

篇2:高语外国文学作品赏析方法分析

一、体验式教学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而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如果乐于接触并欣赏外国文学,学好它肯定没有问题。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让外国文学的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呢? 答案似乎只有激发兴趣。教师可以考虑将体验式教学的强大功能利用起来。体验式教学情感成分特别突出, 并以个体生命的完整为归依,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可以从教学过程中得到情感的陶冶与滋润, 当教学过程完成以后, 有效的情感体验造成了知性与 理性习得 的双向成果。 体验式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注重引情入教、寓教于情。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 体验式教学的形式丰富多彩, 比如可以采取讨论、表演、阅读等形式, 还可以融入多媒体技术手段,给学生欣赏影片的机会,以便让教学更具生动化与直观化效果。与中国古典及现代文学名著比起来, 学生接触外国文学名著的机会明显要少很多,再加上文化差异, 让学生感觉读起来难度很大。另外备考要占据高中生大部分时间, 不容易有大块时间完成整部作品的阅读, 因此将根据经典名著改编的影片, 呈现给学生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教学方法。利用看、听、说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走入到作品的境界之中, 对于学生学习热情 的调动是 大有好处的, 学生会更快更真切地感受到欢畅、欣慰、痛苦等多种情绪, 丰富其人生体验。在体验中,学生会主动思考,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相关问题。如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 给学生欣赏一段根据外国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片段,然后让学生分组,利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复制成课本剧。大家的热情都很高,表演得也很投入。最后教师可以与观看表演的同学共同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编剧奖等,使同学们在体验中生成兴趣,在兴趣中接触异域文化。

二、个性化赏析

文学鉴赏教学应当以个人独立见解形成为成功的标志,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完成从“知”到“识”的过渡。教师需有针对性地促进个性化赏析的迅速实现, 同时给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教师的个性化赏析促进手段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首先是与学生共同分享阅读体验,比如当学生接触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会了解到作者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多重磨难,但是依然毫不气馁,最终取得成功, 并获得幸福的生活。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是却能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启迪作用, 有些学生会注意作者的坚强和勇敢, 有些学生则会受教于她处理问题的智慧……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机会, 让学生有分享阅读体验, 这样作品在学生心目中的价值会无形中得到强化。

第二种手段是进行课堂讨论, 实际上这是分享阅读体验的延伸, 学生完成某部或者某篇作品的阅读以后, 有意识地提出一些 富于讨论 价值的问题,以此来培养对作品的理解、欣赏、认知水平。比如教师在给学生导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时,有学生会提出问题:这部小说能不能算作爱情故事? 还有学生会提出: 这部小说除了用美丑对比的办法, 是否还应用了其他方法。教师可以针对这些问题, 组织学生开展专项课堂讨论,使大家各抒己见,最后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总结。

三、仿真式模仿

不知不觉, 我们已经进入到了“读图时代”,文学作品已经不再 仅仅依靠 纸质传播 途径, 视听一体化的形态正越来越得到普及。往往学生花两个小时就可以直观轻松地了解一部大部头的外国文学作品,这对于高中 生来说无 疑是件好事。 但是影像资源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与感悟力, 而这种限制恰恰是文字的优势所在,一个字、一句话中所包藏的喜怒哀乐, 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心灵体验。

比如普希金诗歌《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中的句子:沉重的枷锁会掉下, 黑暗的牢狱会覆亡, 自由会在门口欢欣地迎接你们, 弟兄们会把利剑送到你们手上。全诗洋溢的那种忠诚的友谊、必胜的信念、热情的鼓励与崇高的敬意,种种的感悟,也只有在 文字中才 能获得。如果学生对这些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 教师则可以指导学生试着用类似的语言去表达生活中的简单情感, 如单纯地歌颂友谊, 使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加深对文学作品的认知。

当然, 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模仿要在掌握原理的前提下稍加变通, 也就是要遵循从像到不像的过程。首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逐句仿写,从句子语法,到用词意象,再到段落结构。待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以后,再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风格,再将自己的 作品与原 作进行比较,发现文学作品的妙处。

篇3:赏析美国文学

美国著名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的诗歌往往蕴涵丰富的生态思想和深刻的环境伦理思想。他的《龟岛》是一部弘扬生态学知识和环境道德思想的诗歌集,其中的诗歌“事实”非常著名。该诗歌是由10组数据构成的,其中的第2组数据是这样的:“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6%,但每年的能源消耗占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三分之一。”第4组数据是:“占美国人口五分之一的上层人士的收入是全国工资收入总额的45%,他们拥有全国财产的77%。最高层的1%的人拥有美国私人财产总额的20%-30%。”我们不难从这首不像“诗”的诗歌中发现,为了张扬环境正义思想,诗人甚至在很大程度上牺牲了诗歌的艺术形式。斯奈德的诗歌大都实现了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但这首诗歌是一个“例外”。为了表现环境正义主题,美国环境文学家特别讲究隐喻的使用。隐喻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但大部分文学中的隐喻是一种语言修饰方法或修辞格。与此不同,美国环境文学中常见的隐喻并没有局限于修飾语言的功能,它像修辞学中的“互动理论”所说的那样,已经变成一种思维方式。具体地说,它反映的主要是美国环境文学家的生态学思维方式和环境伦理学思维方式。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理论和环境伦理学中的生态整体主义理论对美国环境文学家建构隐喻思维方式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它们的“联姻”使一切与自然生态有关的隐喻都变成了一种思维定式:生态学从科学的层面证明整个地球或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庞大生态系统,环境伦理学则从伦理的层面证明地球生态系统是一个道德共同体,这两个方面相互支持、相互论证,一起构成了美国环境文学家思索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和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普遍思维方式。

美国文学家十分重视他们与读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他们经常借助于真挚的情感表达来唤醒人们的环境正义意识。例如,爱德华•阿比对荒野的描述通常就充满着深情:“我们需要荒野,无论我们是否曾经涉足其间。我们需要一个避难所,即使我们从来都不必去那里。比如说,或许我一生中都不会去阿拉斯加,但我对它的存在也心存感激。正如我们需要希望一样,我们需要逃避的可能性,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可能性,城市生活会把所有人逼进犯罪、吸毒或精神病的深渊。”阿比把“荒野”比喻为人类的“避难所”,用真挚的情感赞美荒野对于人类生存的巨大价值.尽管地形复杂,道路崎岖难行,然而北美西部山地的花园以及保护区与非保护区中的大森林都没有逃脱被闯入、遭践踏的厄运,只有那些由不多的士兵守卫着的国家公园中的花园和森林才免遭不幸。在这个世界上最壮丽的大森林里,曾一度秀美迷人的大地如今却变得荒凉而面目可憎,仿佛满目疮痍的脸庞。太平洋海岸及落基山脉的许多其他河谷和森林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然后,作者阐明了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重要价值:“在所有的森林保护区中,加利福尼亚的山地保护区是最开阔、最秀丽、最具利用价值的,除了俄勒冈的瀑布保护区与蒙大拿和爱大荷的比特、鲁特保护区外,加利福尼亚山地保护区还是面积最大的一个保护区。它所覆盖的地区拥有400万英亩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这片大陆上最高大的林木,这里的森林都生长在最能发挥它们功效的地方,这功效不仅在于悦人耳目,而且还在于对它们下面圣•乔奎恩大河谷地的农业生产的贡献上。”作者最后强调,追求环境正义理应成为美国人的美德:“热爱自己祖国的人们为光山秃岭而悲伤,如今大声疾呼:‘救救我们剩下的森林吧!’这就不足为奇了。目前的砍伐肯定已经走得够远了,不久木材就会短缺,将没有一处森林留下来供我们休息和祈祷。

篇4:英美文学中“黑色幽默”赏析

关键词:英美文学,黑色幽默,艺术价值,赏析

“黑色幽默”又被称为“绞刑架下的幽默”, 作为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流派, “黑色幽默”对现代世界文学有着非常深刻而又广泛的影响, 主要的代表作品包括《第二十二条军规》、《第五号屠宰场》、《万有引力之虹》以及《等待戈多》等。“黑色幽默”小说突出的往往是人物以及其周围环境的荒谬和压迫, 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来表现环境和个人之间的互不协调, 并且通过放大、扭曲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 呈现畸形状态, 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 但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本文主要通过列举以上其中三部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英美文学作品, 对文章中“黑色幽默”的创作风格进行细致分析。

首先要评析的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约瑟夫·海勒的名作《第二十二条军规》。这部作品曾被西方评论界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人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同时也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最好的一部小说。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创作背景, 描写的是一个美国空军大队驻守在地中海“皮亚诺扎岛”上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作品中的主人公飞行员轰炸手约翰·尤索林, 这是一位满怀正义、具有爱国热情投身战场, 并屡立战功后被提拔为上尉的人物。但是驻守大队的司令官卡斯卡特上校却扮演着一个急功近利、阿谀奉承的角色。卡斯卡特上校一心想当将军, 为此, 一次次的给部下增加轰炸飞行任务, 甚至不惜用部下的生命帮助自己晋升。而约翰·尤索林则亲身经历着这一虚伪、荒诞、残酷的现实, 他逐渐感觉到这一切只不过是当权者升官发财的把戏, 而自己则身处于一个极其凶险的环境之中。于是约翰·尤索林开始对所谓的“战争”大失所望, 从原来的严肃诚挚、满怀正义变得玩世不恭, 对战争的态度也越来越厌恶, 并想尽一切办法试图躲避飞行, 甚至想要装疯躲进医院。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规定, 只有精神异常的人才能获准免于飞行, 可以立即回国, 但此申请必须是由本人提出。同时军规中又规定, 凡是能够意识到飞行中存在危险, 并且提出免飞申请的人, 都属于头脑清醒的人, 所以必须继续执行飞行任务。这样一来, 通过装疯来逃避飞行任务的办法在这样的规定下则行不通了。于是约翰·尤索林开始寄希望于另一条规定, 即士兵完成25次飞行任务后就可以申请回国, 但是这条军规同样还有一条附加条件, 那就是士兵在停止飞行任务前不允许违抗上级的命令。于是当约翰·尤索林完成了32次任务, 满足飞行25次任务就可以申请回国的规定时, 驻守大队的司令官卡斯卡特上校把指标提升到了40次。当他完成第44次飞行任务时, 卡斯卡特又把任务提高到50次, 当他飞完51次时, 飞行任务又从50次上升到了60次, 不断的就这样无止尽的循环下去, 除非在任务中牺牲, 否则, 永远无法从这个无止尽的怪圈中挣脱出来。

约翰·尤索林在面对无数艰难险阻的情况下, 在这种荒诞的现实和无比残酷的环境远远超出他的想象时, 像他这样的小人物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从圈套中逃离出来, 这样的抗争往往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他是无法在抗争中取得胜利的。然而约翰·尤索林却不甘就此沉沦下去, 于是就形成了通过自我嘲弄来戏谑外部世界的行为方式。这正是“黑色幽默”的典型特征, 通过放大故事中的矛盾冲突的方式, 用看似滑稽可笑、反常无理的手段来讽刺现实社会的荒诞和残酷。同时, 作品中滑稽逆转的结构形态, 表现出超乎人意料的叙事手法, 这就强调了读者在作品的阅读中, 需要逆转正常的反应, 因为作者所要表现的价值观已发生于改变的世界。

接下来, 我们一起来分析下第二部作品—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万有引力之虹》同样是“黑色幽默”的典型代表作之一, 小说的故事情节非常复杂, 全书由许多零散的插曲和作者若干个似是而非的议论构成, 在梦境般的幻想中充满了五花八门、古灵精怪的内容描写。《万有引力之虹》一共分为四个部分, 分别是零度之外、在赫尔曼·格林赌场、在基地内以及反作用力。第一部分零度之外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即在二战中德军用火箭袭击伦敦时, 袭击的地点都会与美国军官斯洛索普与女人发生性关系的地点相吻合, 在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情况下, 斯洛索普开始调查火箭袭击的秘密;在赫尔曼·格林赌场主要描写的是斯洛索普与卡婕在赌场宾馆邂逅, 在得知自己的过去之后, 踏上了寻找拉兹洛·雅夫等一系列秘密的旅途之中;在基地内这一部分内容的叙述中, 斯洛索普知道了许多商业内幕, 甚至发现了在大萧条时期自己被父亲出卖给拉兹洛·雅夫做实验, 这也恰好印证了自己为何会在火箭落点之前产生强烈的性欲望的原因;在反作用力中这一部分充满了奇幻色彩, 斯洛索普一路历经种种艰险, 每每都是逢凶化吉, 死里逃生, 然而最后这些却都莫名其妙的“碎裂”了。

由于《万有引力之虹》的杂乱无章, 让不少读者摸不着头绪, 而这正是这部作品的绝妙之处, 在小说的世界里任何不可思议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因此可以说, 《万有引力之虹》就是一部典型的“黑色幽默”喜剧, 作品中盘根错节的故事结构正是作者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现实、政治秩序以及科学万能论的失望, 以及在对人性善恶、人类前途的不懈探索中表现出的对新的社会制度和人类文明的无限憧憬和向往。作者通过黑色幽默的艺术表现形态, 不仅彰显了作者自身内心的感情元素, 更加表达了对人性的思索, 是一种良性艺术形态的表现。作者极力的在荒诞社会中寻找元素, 通过这种方式, 将人们在循规蹈矩中感受到的不安彻底的揭露出来。所以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时, 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现实讽刺意味的变形, 更是在幽默的荒诞中体会社会元素的变味, 也许这正是英美黑色幽默真正的艺术价值所在。

另一部是英国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这是第一部演出获得成功的荒诞派戏剧。1969年塞缪尔·贝克特凭借《等待戈多》这部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故事中描写了两个流浪汉埃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自始至终都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 两个主人公穷困潦倒, 因此都寄希望于“戈多”来拯救他们。可是戈多是谁?他们相约何时见面?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但他们仍然苦苦地等待着。剧中, 他们多次提到“戈多是一个救星, 是一个希望”, “他要是来了, 咱们就得救了”, “要是不来呢, 咱们明天就上吊”等等。于是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 两个流浪汉开始了疯疯癫癫、支离破碎、前言不搭后语的闲谈以及一系列无聊透顶的动作, 想要借此来解除等待的烦恼。但是在失望与等待的交替循环中, 这个被期盼已久的“戈多”却始终都没有出现。于是整个故事的中心便是两个流浪汉无休止的等待。这看似平庸的情节, 却演绎出现实的生存状态, 能够深入读者的内心。我们可以从埃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这两个流浪汉语无伦次、毫无逻辑的对话中, 察觉到当时现实社会的荒诞不经, 深深感受到人们内心的恐怖和绝望, 在残酷的社会压迫中人们生活的痛苦不堪。埃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寄希望于“戈多”, 同时又因为“戈多”而绝望, 这也正是西方世界在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灾难之后, 人们渴望彻底摆脱困境的心理特征的真实写照。

《等待戈多》中的主人公仅仅是两个社会地位卑微渺小、孤苦无助的流浪汉, 是典型的“反英雄”角色。在荒诞的现实中, 他们为了生存, 充当滑稽可笑的小丑, 被动地接受命运的煎熬, 通过疯疯癫癫的言语和无聊透顶的行为掩盖清醒的痛苦, 并以此来嘲讽现实的不幸。作品中的“黑色幽默”随处可见, 塞缪尔·贝克特通过滑稽剧的手法来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的现实生活, 到处充斥着无助、绝望、迷惘以及荒诞, 所有的一切行为都已失去了意义, 剩下的仅仅是嘲笑。作者通过描写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来揭示现实生活的残酷和无人味, 带给世人无尽的思索, 同时也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 即现实希望是存在的, 但要等待希望的实现却是未知的, 等待就是意味着幻灭。这似乎是作者思维的辩证阐述, 更是作者对人世间最真实的情感倾诉, 也许只有在这种荒诞的黑色幽默下, 才可以把这些艺术元素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通过对以上三部典型代表作品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黑色幽默”, 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现实社会荒诞、残酷的一种讽刺, 小说中的人物看似滑稽可笑, 但无一例外都具有小人物的悲剧色彩。作者在描写人生的痛苦以及社会的残酷时, 痛心疾首, 但同时又隐含着这些卑微命运的小人物对人生以及社会的无限渴望与向往。这也正是“黑色幽默”所特有的创作手法, 将社会矛盾以及人物之间的冲突表现得淋漓极致, 具有警示的意义, 同时也是时代赋予作家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李旋.英美文学中“黑色幽默”解析与欣赏[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04期.

[2]、白巧灵.英美文学中的理想主义和黑色幽默及现实意义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第15期.

[3]、安婕.英美文学中黑色幽默作品的叙事技巧[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6年第05期.

[4]、漆晨.深化现代主义主题的黑色幽默[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篇5:浅谈英美文学的学习价值与赏析

关键词:英美文学;文学作品;阅读

一、英美文学作品的价值

英美文学是了解英美文化的重要窗口,是英语语言的精粹和重要载体,是英美国家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英美国家文化的知识瑰宝,诸如莎士比亚、歌德、狄更斯、培根、哈代、爱默生、海明威、马克·吐温等文学大家的作品,它的语言光辉、文学魅力、哲学思想、思想教育性是全人类不可多得的财富。在认识到英美文学作品的价值的基础上,外事工作人员有必要主动加强对这些作品的阅读与赏析,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了解英美文化的知识背景、民族特点、精神思潮、科技发展等;与此同时,利用这些作品装备自己的头脑,扩大知识范围,接受情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熏陶。从而体现其独特的教育价值,提高外事人员在工作中利用英语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自我教育功能。

二、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

1、针对不同的文学形式,用不同的欣赏方法和角度全面把握作品的意义

以小说为例,《牛虻》是一部经典的革命作品。作者通过主人公牛虻、神父蒙泰尼里与教会三者之间复杂的“三角”关系,成功地塑造了人性“两难”的艺术张力。塑造了主人公牛虻在面对革命理想与骨肉人伦之间相冲突时的思想挣扎与斗争;蒙泰尼里———作为神父也作为父亲的他,在面临信仰与亲情之间难以选择的痛苦,使读者深刻感受到小说中强烈的情感冲突和震撼力,揭露基督教会对人们思想戕害罪行。又如在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中塑造的简爱的形象是多面性的,简爱的形象有助于我们解读作家本人的生活,这部自传体小说并非完全虚构,它凝聚着作者本人丰富的人生体验。此外,作品可以帮助了解作家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矛盾主题。充分反应了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的等级森严、势利傲慢的贵族和鄙陋习气。通过对她们作品中女主人简爱的分析,透视了在十八、十九世纪的英国,女性地位的低下以及受男性社会压迫和歧视的状况,作为一名觉醒了的简爱,简爱向往自由、追求平等和独立的成为其性格中的特质,对现实和命运作出勇敢的斗争,这些宝贵的品质对读者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对当代女性寻求自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细读完整的文学作品,从整体上去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义

所有真正的文学欣赏活动都从文本的精读开始。不同的人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精读,在精读过程中对作品进行认真思考,或者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再通过自己的总结和反思,从整体上去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义,认识到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更透彻地理解问题。作品选读虽说是经典作品精华章节部分,例如如果只是读了莎翁的《哈姆雷特》中的一些片段,是无法对哈姆雷特本人和莎士比亚做出全面的评价和判断的,如同西方格言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梳理英美文学作品之中的脉络,加深理解作品的意义

英美文学作品之中的脉络,是对作品体现的民族思想及其演变的系统梳理和归类,它成为打破文学史限制和年代界限,灌注整个文学作品之中的动脉。阅读之前最好能够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和安排,主动搜集与作品相关的诸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宗教的背景知识,这样有助于将文学作品放在特定的思想范畴和格局中进行,才能开放地、辩证地、批判地理解其内容,在充分了解民族思想的演变的基础上,又对文学作品有完整的解读和欣赏。具体地说,辩证地了解某种在英美文化中至关重要的思想理念在不同时代文学作品中的展现、认识不同时期作家对某种思想的不同解读和反应、探索该民族思想对现今英美人文化、思想观念 。经验证明,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可以很好的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提高审美阅读能力和了解英美国家文化及思想,便于读者形成一套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对重要的作家作品和重要的文学思潮的掌握。

三、讨论

在对阅读与鉴赏时,读者一旦养成写两个好习惯会收到极佳的读书效果。一是书写阅读心得和读书笔记,有助于读者及时总结自己的思考。二是坚持不懈读下去。读者通过阅读,受到作品的熏陶,有利于不断提升读者自身素质和英语水平,提升读者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受益终生。(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殷小敏,辜庆华.浅析英美文学的教育价值[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1(03)

[2]殷小敏,辜庆华.浅析英美文学的教育价值[J].科教文汇,2011(3).

[3]欧光安.语篇分析视野下英美文学作品文体特点解读——以诗歌和小说为例[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

篇6:对英美经典文学赏析的探讨

一、重视英美经典文学赏析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要重视西方文学的赏析?这是因为既然我们想要从文学里读出西方文化, 那么就不能仅仅沉浸在西方语言的独特性和故事情节, 我们需要以一套科学有效的赏析方法来引导我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西方文学的主要架构, 从而了解西方文化。

为什么要重视英美文学?这是因为英国和美国是西方文化的代表, 上述两个国家主要用的语言—英语必将又是世界通用的语言, 我们要适应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就必须了解全球的语言, 就必须了解使用这种语言的国家的文化背景。通过对英美文化进行赏析, 对其刻画人物的方式和所描述的社会生活进行研究, 从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为什么要重视英美经典文学?因为历史研究法是我们研究社会的重要方法, 对于我们不了解的西方文化, 我们仅从当今来看很多地方我们无法理解, 如果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去看, 了解英美国家发展的历史沿革, 我们就会对文学里面的一些事物和社会状况有更为直观和深刻的理解。

二、英美经典文学的特点和灵魂

英美经典文学相较于中国的传统东方文学, 有其独有的特点:首先, 英美经典文学善用细腻的笔触去刻画人物、诉说事件、表达情感。英美文学中, 最为擅长的就是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表达, 这也使得英美文学能够成为经典的原因;其次, 英美文学往往以社会现实为基础, 其表达的人物或者事件往往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些人物和事件往往能够反映作品所述时代的社会方方面面;再次, 英语单词往往一词多义, 英美文学家往往巧妙地运用词汇去点睛, 一个词汇的巧妙运用能够给通篇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个单词就能使句子变得回味悠长, 使段落显得更为深刻, 使整个作品得到升华。另外, 作者善于写出深刻的名言警句, 这些警句往往具有深刻的含义和悠远的回味;最后, 是风格迥异, 有现实主义, 也有浪漫主义, 有现代主义, 也有传统主义和未来主义。不同的风格使整个英美文学体系更加丰富, 对西方社会的反映也更为立体。

而英美经典文学的灵魂则是语言。英美经典文学往往写作较为精炼, 不同于波澜壮阔的东方文学往往要进行很长的背景铺垫, 英美经典文学的精魄就是简练的语言, 以一句话或者一段话就表达所有的东西。但是语言虽简短却回味悠长, 文学家往往能够含蓄地表达诉求和情感, 语言丰富多彩又独具匠心, 清新脱俗又更具韵味。这其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因为在未来生活节奏较快的世界里, 准确又规范化的语言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它不仅能够简单地表达事物, 还能够尽可能地去除无关的要素, 使表达更为原始也更为纯真。

我们拿“美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Francis ScottFitzgerald, TheGreat Gatsby) 为例来一一印证我们以上所分析的特点。首先, 该书要表达的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社会状况以及在那个特殊的时代, 贫富不均条件下各阶层人群的生活状况。但是它并没有选取以磅礴的诗歌去歌颂或者抨击, 也没有过多的铺垫, 而是通过盖茨比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人各种事来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点;其次, 它没有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用菲茨杰拉德的话来说, 那是一个“爵士时代”, 是一个奇迹的时代, 也是艺术的时代, 是挥金如土的时代, 也是充满嘲讽的时代。他既描写了贵族奢华的生活, 也描写了这些贵族挥之不去的惆怅和失意, 准确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再次, 语言精练却又回味悠长, 例如“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 你切要记着, 这个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备你禀有的条件。” (Whenever you feel like criticizinganyone, justrememberthatallthepeoplein thisworldhaven’thadthe advantagesthatyou’vehad.) 这句话不仅在书中有深刻的含义, 即便是放到今日也能够作为激励人前进的警句。类似语句还有很多, 像“所有的光鲜亮丽都敌不过时间, 并且一去不复返”等等, 我们在这里不一一举例。

三、提升英美经典文学赏析水平的对策建议

想要提升英美经典文学赏析水平, 仅靠大量阅读是不行的, 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首先, 尽管需要掌握方式方法, 但是大量阅读, 拓展文学知识面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文学不是靠想象的, 对其赏析也不能仅靠自己的臆想来进行, 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和文学基础知识, 这些知识可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的。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多去阅读, 才能以此为基础进行知识的积累, 并以此为线索进行更多的知识掌握。我们需要对西方文学的流派的基本情况进行必要的掌握, 对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社会状况也要有深刻的理解。

其次, 我们要有主动地进行文学赏析的意识和观念。我们拿到一部英美文学, 不能仅仅被其婉转的故事情节吸引, 我们还要主动地对其进行赏析。当然, 要达到较高的赏析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但是只要我们有赏析的意识, 再加上合适的方法和文学的积累, 就一定能够进行科学的有意义的文学赏析。

再次, 我们要注意对语言本身的赏析。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以语言作为载体的, 作家只能够通过语言文字才能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曲折婉转的故事情节, 脱离了语言, 文学就无从谈起。对语言的赏析首先要进行英语的积累, 在欣赏英美文学的时候, 如果还有相当多的单词不认识, 那对其进行赏析就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另一方面, 由于语言文字的灵活性, 我们还要注意各种修辞手法, 充分理解英美文学中的比喻、夸张、对比手法, 对我们了解西方文化也很有益处。除此之外, 我们还要分析人物之间的对话。人物的对话是书面的文学中的口语, 是最贴近西方生活的, 我们对其进行深刻的理解, 就能从西方人说话的方式中看出西方人为人处世的态度和习惯。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是要注重赏析的技巧。赏析的技巧有很多种, 我们这里仍然拿《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第一, 要掌握文章整体的主要线索。文章讲的是盖茨比由穷及富, 明知旧恋人黛西已经嫁作他人妇, 却在有钱了以后在黛西住处对面居住, 他每晚召开晚会只是为了与黛西会面。成功与黛西会面以后, 他沉迷于这种不伦的爱情中, 却发现黛西已经改变。后来黛西驾驶盖茨比的车将自己丈夫的情人撞死, 盖茨比却被黛西丈夫情人的丈夫误认为是凶手而开枪打死。文章讲的是盖茨比为了追求一个梦而付出的生命的代价, 文章的主要线索就是盖茨比追寻这个梦境的过程。我们要把握住这个线索, 就能够对盖茨比所有的看似荒诞的行为有了合理的解释。第二, 理解感情在书中所起到的作用。文学作品总是要歌颂或者是抨击感情, 亲情、爱情、友情都是文学家要表达的对象, 我们要对文学赏析, 就要理解里面蕴含的感情。盖茨比对黛西的这种感情, 黛西对盖茨比的感情, 都是我们需要理解的重点, 体会了这些感情, 我们更容易去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文化。第三, 从书中看出主人公的价值观, 进而理解作者的价值观和西方社会的价值观。东西方的价值观存在差异, 书中人物的价值观被作者赞扬或是抨击, 直接反映作者的内心, 也是作者对所处时代的传扬或是控诉。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有的注重人物刻画, 有的注重叙事, 有的则置身庞大的历史背景中, 但是不管侧重点在哪, 我们都需要先从语言入手, 理解文章的文意和架构, 然后通过现象去透析事物的本质, 细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叙事手法, 形成一套合理的文学赏析方法, 提升对西方文学的赏析能力, 从而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 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作出合理的应对。

摘要:西方文学中, 英美文学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对英美的经典文学进行赏析, 不但能够使我们直观地了解英美乃至整个西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 更为重要的是, 在当前全球一体化大趋势下, 使我们能够在足不出户的前提下体会西方语言的魅力, 通过西方文学对人物、社会环境的刻画, 从中吸取西方文化中精华的东西, 使之与东方文化相结合, 提升人们的文学素养, 丰富人们的世界观。

关键词:英美经典文学,赏析,东西方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赵宏宇, 胡全生.索绪尔语言学对20实际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影响原因探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年02期

[2]欧光安.语篇分析视野下英美文学作品文体特点解读---以诗歌和小说为例[J].石河子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年13期

篇7:英美文学作品汉语译本语言的赏析

关键词:文学作品 文化差异 汉语语言

引言

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之间在文化方面有着较大的不同之处,所以应当首先弄清英美等西方国家与中国的文化差异有哪些,才能对英美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特征做出判断。从人们的思想习惯、生活习惯上入手,从文学意图与文学特征上找出共同点,对翻译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英美文学作品汉语译本特点分析

(一)英美等西方文化的大力体现

译文学作者能拉近中国读者与西方人的距离,让更多的中国人认识到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通过或喜或悲的曲折故事,给人以心灵上的碰撞。了解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语言特色、作者意图,必须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汁原味的英美的人文主义特色,而作为西方文化根基的《圣经》更是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人文精神蓝本,了解《圣经》带给西方人的精神冲击力,就能够更好地分析作品中人物的做事风格、思想特点,让中国人接触到更多的外来元素,可以打开自己的思路,开阔自己的视野,获得更多的新鲜知识。

小说《老人与海》中“aman”在这部作品里很重要,他体现的是一种奋斗的形象,所以将其翻译成“男子汉”完全符合英美西方人的文化观念,突出了小说要表达的“只有精神的胜利才能使我们感动,为其悲壮而落泪”的意思。

(二)中国人思维模式的渗透结合

翻译英美优秀的文学作品,要保持西方的文化特色,更要考虑中国的思维模式特征,因为翻译者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准确的翻译,用优美、和谐、恰当的中国语言开启中国读者的心灵之窗,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展开一段文学翻译旅程。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融合中国文化元素,协调其中的各种利害关系,并用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来体现其中关键性的内容,使翻译出来的中文内容更符合中国读者的意愿。

西方文人的逻辑思维方式带有形而上的推理模式,他们在表达思想上有着较为深刻的含义,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将简单的一句话或者词语进行深刻揣摩,最终才能呈现出精湛的中文语句来,比如戏剧《哈姆雷特》中,短短几个单词却阐述了作者莎士比亚对人性的深思,中国的翻译者对其有以下几种翻译:第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为父报仇,还是就此作罢,这是一个问题”。第三,“捍卫真理,还是忍气吞声,卑贱地活着,这是一个问题”。三种翻译方案是从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的,各有所长,不论是对事还是对理,都能迎合中国人的欣赏口味,但是考虑莎士比亚本人想表达的意图,第三种翻译内容还是比较准确的,突出了哈姆雷特眼中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莎翁的哲理思维。

(三)归化与异化技巧的双重应用

西方人素来就拥有“超人”主义的个人价值取向,将自己的发展看得较为重要,所以实现个人价值,体现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的位置,是他们持有的思想意识。我们在一些英美的文学作品中经常看到的“self-confidence”就是实例,在翻译过程中,必须结合当下中国人的思想来做出分析,把个人与整体进行结合,得出最终的中文翻译内容,让中国的读者能够更好地去理解作品中的内容。

因为我们国家经历了五千年的文化发展积淀,呈现出的风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在许多词语的运用上又与西方人有所不同,所以关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单个词语在翻译过程中的效果,必须还要考虑作者本身的意图,不能被自己的风俗习惯所制约。比如“红”这个词在中国是比较吉利的词语,而在西方国家多表现“亏损”、“发疯”的意思,“gointored”就是“出现赤字”的意思。翻译者要灵活做出判断,根据全文来判断许多词语的意思,结合不同的风俗习惯来找准翻译的标准手段。

二、英美文学作品经典汉语翻译译文分析

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进行剖析,通过其中典型的语言句子翻译的案例,系统地说明归化与异化技巧在翻译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将其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差异与精神概念详细地讲述出来,可以观察翻译过程中的原则性的内容是什么,帮助我们体会翻译工作的独特魅力。

译文:要是他还流着血,我就把它涂在那两个侍卫的脸上!因为必须让人家瞧着是他们的罪过。

这是莎士比亚的《麦克白》的麦克白与夫人之间的对话,这里还是体现了麦克白懦弱、不理智的性格特点,但是麦克白夫人是非常机智的,她能在第一时间给麦克白出谋划策。所以翻译者应该在中文的翻译过程中,强调人性的阴暗面,用“gild”的双关语体现麦克白夫人的阴险狡诈,用“瞧着”来代替“seem”,更符合中国人的欣赏口味,让中国的读者一看就明白是什么意思。

译文:他在早晨的阳光中看来是个健壮、活泼、漂亮的人,大约四十岁,穿着黑色的工作服,白领子,黑丝结。

这是戏剧大师萧伯纳对希金斯教授出场的一段经典描写,萧伯纳将人物形象的由远及近的描写手段发挥到了极致,在本段中,为了让广大读者认识到希金斯教授的精神面貌、穿着特色,萧伯纳特意将早晨的阳光作为唤醒人物的灵魂,让我们能够看到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结合全文来做好判断,将方式状语“as a...man”及后面的修饰语“dressed in...”,分别译成了几个分句,所有主语皆因为“He”承前省,使语句更加顺畅,没有失掉原有的意思,又能够通过新的排序,使中国的读者更容易理解,读后可以对希金斯教授这一形象与作者产生共鸣。

将中国人的语言文化特征运用到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当中,让中国的读者更容易看清作者真正的表达意图是什么,阅读过程中就不会与作品中的内容产生“隔阂”,比如在《呼啸山庄》中有“as wise as a man of Gotham”一句话,如果直译其意思,可以翻译成“像戈丹人一样聪明”,但是英国戈丹这个地方是一个小的村庄,那里的人们都是比较愚蠢的,所以知道这一点,结合全文的意思,将作者对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讽刺效果表现出来,将其翻译成“愚蠢无比”的四字成语是比较贴切的。

往深处讲,还应该让读者在看清一个英语的直观意思之后,了解更多的画外音,真正明白英美作家的艺术表现意图,比如美国作家海明威有一部小说叫《A Farewell to Arms》,译者将其译为“永别了,武器”,恰到好处,又能点明小说的主题,让中国的读者一看就知道小说是属于什么类型。其中“arm”的意思是“手臂”的意思,但是根据小说的意思,应该将其翻译成“武器”,用“永别了,武器”这样的句式来当题目,读者看了会产生亲切感,在表现小说主题的时候,更容易体现战争对人类的伤害有多严重。

结语

翻译英美文学作品,应该适当调节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既要站在中国人的角度看待作品内容,又要突出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抓住双方的心理概念,通盘考虑翻译技巧,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文章将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关键性的语言等因素做了细致的分析,联合文化、精神思想、风俗习惯等内容的体现手段,为翻译中经常出现的关键性因素做出了良好的捕捉与分析,希望能够给更多的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者带来良好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杨慧.翻译对二语习得及跨文化交际的潜在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2]李潇.文学翻译中文化霸权的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3]肖尊岚,杨志豪,旷爱梅.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上一篇:南京的青奥作文下一篇:导游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