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研究论文

2022-04-17

摘要:高考评价体系是基于高考改革背景提出的一项发展手段。结合高考评价体系相关内容及国家教育部提出的高中课程发展标准,教师需要对学科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学生对不同学科的认知规律制定新的课堂教学方案,为高中考试改革的深化奠定基础。地理学科作为高中阶段文科教学的主要内容,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愈来愈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地理课堂教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理课堂教学研究论文 篇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地理课堂教学研究中的运用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科学、开放的方法论体系,它在地理课堂教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地理课堂教学的前提之一,就需要教师在地理教学情景中,掌握学生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由此而形成的同伴关系。因此,为了了解同伴间的相互作用,探究建构学生同伴关系的方法,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研究方法,结合以建构同桌关系、小组关系和课堂外的同伴关系为例进行阐述。

关键词:社会实践研究方法;地理课堂教学;同伴关系;同桌;小组

1 引言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地理课堂教学研究的指导方法,为地理课堂教学研究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地理课堂教学研究,具有复杂性、规则性和重复性等特点。因此,必须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准确把握社会实践研究方法,对地理课堂教学进行预测和控制,并结合地理学科性质,归纳出课堂教学规律,最终促进地理课堂教学研究的发展。

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学校、家庭、群体、同伴都有密切关系。特别是“班集体生活”、“同伴关系”这些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环境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如何建构学校的同伴关系显得很重要。同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同伴关系以同桌关系、小组关系和课堂外的同伴关系最为常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重点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研究方法,建构学生间的同伴关系。乔深认为,中学生的交往能力主要是在学校的多种交往活动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过学校教育引领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交往,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已是势在必行[1]。

2 同桌间的同伴关系建构

同桌关系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最为常见,最为普通也是最为亲密的同伴关系。在同桌关系里,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影响是直接而深刻的。

2.1 基本类型

笔者将同桌间的同伴关系分为:核心型和互补性。

核心型的同桌关系,一般表现为无论是学习还是平时修养都较为优秀的学生和中间学生搭配在一起,优秀的学生发挥其核心作用,影响和教育同桌。以下是笔者的教学体会。

班里的小德是位成绩优异,性格活泼开朗、自我控制力较好、团结同学、尊敬师长的一位学生。笔者作为班主任老师,对他最大的鼓励就是在学校的学生个人品德榜上贴上他的照片。而小云同学成绩中等,生活懒散,时不时地欺负女同学,甚至上课还会乱敲课桌,是个问题学生。初一上学期一个月过去了,多位任课教师对他进行多次悉心劝导,但一直没有成效。笔者深入调查分析了小云的学习生活环境:他的同桌很内向,寡言少语,不爱说话,平时一个人独来独往。面对这样的同桌,小云感到特别孤单,没有玩伴,其他同学也不关注他。所以小云老想着搞出点什么事,引起同学们的注意。综合分析之下,笔者决定将小云的同桌换为小德。希望小德的行为习惯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小云,让小云健康成长。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刚好到期中考试,小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课慢慢的不捣蛋了,还认真记笔记,积极回答问题,期中考试成绩下来,进步了十五名。遇到老师时,竟然有礼貌的跟老师打招呼。他也不再欺负女同学,看到有女同学提水,还能跑去帮忙,这一切变化让笔者感到非常欣慰。笔者私下调查得知,原来小德和小云在这个月里,学习生活都在一起,干什么都是小德说了算,小云很佩服小德,决心向小德学习,做一个让老师同学喜欢的好孩子。同桌关系在同学之间影响之大,真是让人超乎想象。

互补型的同桌关系,表现为两个学生各有强项和弱项,他们在一起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和进步,这个尝试也有一些成效。

班里小龙一直都在班里前三名,学习成绩优异。小龙学习很有一套方法:课上记重点,课下及时复习。但是,生活中,小龙却是一个值日偷懒、说脏话、乱扔垃圾的学生。为了培养他良好的行为习惯,优秀的品德,笔者讓他和小涛成为同桌。小涛是班长,平时很有责任心,是一个正直、稳重的人,任劳任怨为班里做贡献。如果同学生病了,他都会及时告诉笔者;看到教室不干净时,他会拿起扫帚自己打扫。只是,他的综合成绩一直处于中间水平。

两个学生特别不一样,经过短短两个星期,笔者一直细心的观察,并做好记录。小龙似乎变了一个人:他不再乱扔垃圾,不再说脏话,扫地积极起来了。有一次下课还专门跑来跟笔者说:“老师,我很佩服班长,他爱劳动、爱集体,很有爱心,人还很仗义,我要向他学习,他就是我的榜样。”笔者内心有很大的触动。而小涛的学习综合成绩显著上升,期中考试成绩下来,综合成绩进步了八名,他还说:“老师,小龙其实不错,他很有正义感,很聪明,学习方法特别好,真的帮了我很多。”

2.2 实施措施

“同桌”型的同伴关系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很直接、简单,这种方式对于培养积极、和谐的同伴关系很重要。

2.2.1性格互补促进成长

性格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每个学生的性格千差万别,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性格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学习。学生性格方面的优点可以通过教育更加完善,性格方面的缺点也可以通过教育而向好的方面转化。同桌间在共同学习生活中互相融合、互相影响。以小龙和小涛为例,自从他们成为同桌,两个人就相互影响、相互模仿、相互学习,最后达到了互补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在安排同桌座位时,可以综合分析很多方面,比如性格、特长、习惯等。同桌可以适当的这样搭配:性格毛躁粗心的和谨慎细致的、活泼好动的和寡言少语的、正直爽朗的和斤斤计较的等。作为老师,可以深入学生,把握学生性格特点,精心设计安排同桌座位,让学生各自身上的优点亮点都展现出来,促使学生互相借鉴学习;同时,也能照镜子,在同桌交往中克服彼此性格的缺点和弱点,最终形成性格的互补。

2.2.2道德认知和行为整合促进成长

道德认知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纪律意识、班集体意识、自我克制意识及行为习惯等方面。在安排座位时,这些意识优化整合很重要。教师可以有所侧重,尽可能达到一种合理结构:同桌间能够相互学习、相互激励,最终达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换言之,就是班集体能凝成一根绳,形成平等融洽的班级关系,激起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生能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感受到班级荣誉感和自我归属感,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最终,每个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3 小组间的同伴关系建构

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只有经过不断实践,才能完善、发展每个学生,才能让整个班集体真正活跃起来。

老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可以利用小组长的积极力量去影响所有小组成员,从而达到自我管理、自我影响、自我约束的目的。在这种影响里,组长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组长是小组“精神层面的领导者”,是小组中的核心人物,由组长带动该组组员往往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习惯。

3.1基本类型

组长在“核心”型模式里充当“指挥员”的角色。他能正确合理分配该组工作任务,缓和组员关系,制止小组内一些不良行为表现,以及及时与老师沟通小组情况等。以下就是一个例子。

小召同学是学习委员,她勤奋、踏实、认真,也是第一组的组长。因为她认真负责的态度,强烈的班集体荣誉感对小组组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她们小组在她的带领下表现非常出色。

一次上地理活动课,笔者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动手做手工模型。各个小组特别积极的拿出彩纸、胶水、彩带、彩笔、尺子等开始制作。下课时,各个小组几乎都完成了,几个组长端着他们组的作品来给我看,其他同学互相说着笑着。看完后,笔者抬头,只见第一小组的组员弯着腰捡着地上的碎纸片。组长小召喊道:“板凳里面还有碎纸,雯雯快捡”。她又抬头:“小强,讲桌旁边还有碎彩带,快拿扫帚扫扫”。再低头:“小雷,你没捡干净,脚后面还有碎纸”。她一边指挥着,一边用手捡着旁边的纸屑。当其他组开始捡时,上课铃声已经响起。此时,小召这一组已收拾完毕,准备上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很多学校的学习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组长的一言一行对组员的影响都非常巨大。特别是四人小组,距离比较近时,更加容易发挥组长的带动作用。所以,组长的行为习惯对其他三个组员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2实施措施

3.2.1组长自我形象的确立

组长的自我形象包括自我道德认知水平、自我品德修养、自我控制能力、自我协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笔者选了两种途径来确立,一种是组长自我确立形象,另一种是依靠教师的扶持支撑来确立形象。

自我确立。在教师选组长时,可以选一些具有一定协调能力,比较有威信,能让组员信服的学生做组长。他们身上需要有正能量,才能影响小组成员,带领小组成员共同进步。

教师的扶持。中学生毕竟还在成长阶段,各方面都不成熟,不可能每一位组长都让学生信服。所以,在很多时候,组长还需要教师的扶持支撑,帮助他在组员面前树立自我形象。比如,组长表现好时,教师可以给予公开的鼓励和表扬;组长遇到困难或者失误时,教师及时给予帮助和挽救,同时给予方法上的一些指导。

3.2.2组长与组员帮补组合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教学实际中,常常发现有的学生智力水平不一般,但学习成绩落后。而有的学生智力平常,学习成绩却很突出。究其原因,大多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非智力因素能够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未来成长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因此,在分小组,选择小组长时,可以从培养非智力因素考虑,合理搭配,让小组组合多样化,实现互补组合,促进组员间良性的、正面的影响。比如,经常调皮捣蛋的学生可以给他安排一个厉害又有责任心的组长;再比如,性格胆小内向,寡言少语的可以给他安排一个活泼开朗,热情积极的组长。

4 课堂外的同伴关系建构

课堂外的同伴关系表现为同班之间、同年级之间、跨年级之间、同性别之间和异性之间的同伴关系。这种同伴关系最为复杂,也最容易影响学生的思想。

4.1基本类型

笔者将其划分为两大类型:同性之间和异性之间课堂外的同伴关系。

同性之间的同伴關系多是以相同的嗜好、相同的处境为纽带建立起来。例如,几个学生都喜欢地理学科,组建地理课外活动小组时就会约在一起,有同班同学,同年级同学,还有跨年级同学。他们经过长时间的交往,彼此间的行为习惯就会相互影响。而异性间同伴关系的建立多是以相互吸引、相互欣赏的心理状态为基础。候爱民指出,实质上,一个人只有品德高尚,才会做到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敢于牺牲自己的利益[2]。例如,在学校里学习较好、综合能力较强的几个异性学生,当几个学校之间举办地理知识竞赛等时,会约在一起进行讨论。相互间的默契协作就源于相互间的欣赏和对彼此之间的信任和认同。

4.2实施措施

4.2.1学校制定学生健康交往基本原则

学校可以制定相应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建立同伴关系。例如,同学之间交往基本规范有:端正态度,落落大方,健康交往;要广泛交往,交往程度宜浅不宜深;把握好同学之间的心理交往距离。只有同学之间的友好和谐的相处,才能专心学习,认真听课,健康的成长。

4.2.2教师进行思想疏导,引导学生正视异性交往

杨晶提到,同伴关系改善以后,个体能够与同伴和谐相处,体验到更多积极的情感,增加了同伴之间做出友善行为的机会[3]。因此,教师可以加强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准确认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可以从智力方面、情感方面、个性等方面进行讲解,最终让学生明白,健康的异性交往对其成长有许多好处,但需要把握好度,即要自然,更要适度。同时,中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相当关键的时期,教师需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同伴间的正面影响,积极探索建构学生同伴关系的方式方法。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相信在社会实践研究方法的指导下,教师不断的进行教育教学实践,一定可以发现更多教育规律,为地理教学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乔深.构建中学生良好同伴交往的学校教育策略[J].教育改革,2012,(11):7

[2] 候爱民.影响儿童同伴关系的因素及家庭教育的策略[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3):70

[3] 杨晶.干预初中生的同伴关系以促进其亲社会行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2):243

作者:宋慧玲

地理课堂教学研究论文 篇2:

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地理课堂教学研究

摘 要:高考评价体系是基于高考改革背景提出的一项发展手段。结合高考评价体系相关内容及国家教育部提出的高中课程发展标准,教师需要对学科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学生对不同学科的认知规律制定新的课堂教学方案,为高中考试改革的深化奠定基础。地理学科作为高中阶段文科教学的主要内容,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愈来愈高。文章对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地理教学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地理;课堂教学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2020年国家教育部提出的一项基于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教学发展文件。该文件中通过“一核、四层、四翼”对高考的核心功能、考察内容、教学内容等进行了重新强调,要求教师在高中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发展目标,凸显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事实证明,近年来江苏地区地理高考不论是命题思路,还是命题布局都十分严谨,层次结构十分分明,逐渐从地理事象本身向地理本质延伸,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综合实力及通过学科学习所掌握的基本素养的检测。基于此,教师有必要结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新一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进行思考。

一、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思路

从表面来看,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需要首先确定研究思路,结合不同阶段高考的命题特点等进行备考分析,并将其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基于此,教师首先需要对现阶段的高中地理学科的考查要求进行了解,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从而更具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其次,结合不同章节的教学特点提出不同的教学策略,通过教学资源等的利用改善教学现状,最大限度避免出现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经验主义教学情况,更加系统地引导学生建立地理学习框架。

(一)研读理论文本,确定命题立意

中国高考体系为高中地理学科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在小处入手、大处落脚的基础上开展地理学科内容教学。据有关数据显示,现阶段,很多教师难以提炼高考评价体系的精髓,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对地理高考的指导作用,且在教学内容的落实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一直以来,江苏高考地理试卷的完成都是以学科命题为标准,即我们常说的高考考试大纲为主基调的,每一次对高考试题进行研究都是与高考命题者对话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历年的高考试题作为高考评价体系解析与地理学科高考命题的分析的理论文本。通过试题考查的内容及考查形式等对国家人才选拔标准进行观察,同时更有依据地对高考命题动向进行预测,为高中地理教学及地理复习提供参考依据,从而选择与高考命题立意更加匹配的教学方法。

(二)结合学情特点,建立备考目标

通过对高考评价报告相关指标反馈结果的总结不难发现,不同教师在学生学习情况方面进行判断的方式与具体情况各有差异,能够在教学伊始就掌握学情的教师较少。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对象,其知识结构掌握及素质水平发展情况的掌握同样影响着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师确定更加合理的教学目标,从而逐渐缩小学生之间的个人差异,增强学生在地理学科学习方面自信心的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三)统筹教学资源,制定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制定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而教学资源的挖掘与合理利用是實现教学目标、执行教学策略的必要条件。结合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继承与创新始终是教育改革的主要路径。基于此,高考评价体系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应着眼于以下两点。首先对以往教学过程中的可取之处进行保留,如区域地理系统化等,将以往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教学经验传承到新的教学体系中。其次,充分思考高中地理教学的特质与基本结构,深入挖掘各项教学资源,开展更具实践价值的校本化教学。

二、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路径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进素养提升

前文提到,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地理高考更加注重考察学生在地理学科方面的综合素养,核心价值与素养能力贯穿始终。基于此,教师在应用情境创设培养学生综合实力时,应将核心价值与素养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参照标准。笔者在新教学环境下更加倡导情境创设的无缝衔接,即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采用此教学方案,能在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其建立更加良好的学科认知结构。自高考改革提出以来,各教师就开始采用更具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希望能够在顺应社会发展的同时提出更加有效的学科教学方案。情境创设凭借其足够新颖的教学形式与足够便捷的实施条件被诸多教师所采用。但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情境作为教学导入的主要环境,这使得情境创设教学方法十分浅显。新教学环境下的情境创设,教师要更加注重情境价值的挖掘,引导学生通过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对情境中的问题进行解答。这一教学策略与近年来江苏地区地理高考的主要内容是高度吻合的。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江苏地区地理高考更加倾向于地理事象向地理本质的转化。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还要求学生具有灵活的迁移思路,能够跟随问题进行不同层面的思考。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通过学生问题解答的情况找到合适的学科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地理学科与现实世界连接起来,从而拓展学科领域,实现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升。

(二)开展项目学习,探究核心价值

前文提到,高考评价体系通过四层对高考的考查内容进行了强调。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及必备知识等进行确定,即“考什么”。通过对四层包含的主要内容的分析,不难看出新教育环境下学科教学的开展更加凸显“探究”二字。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将学科素养的培养作为终极目标,开展以探究地理学科教学核心价值、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为主要内容的项目学习。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等手段将地理项目学习融入其中,找到不同章节的地理教学的核心价值,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及高考评价体系对高中地理学科学科素养培养的相关要求剖析项目本身,深入理解核心概念,并据此对单元目标与单元教学任务进行设计,从而对课时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进行细化分析。地理学科的项目学习更加主张教师及学生通过过程学习,找到核心概念,获取学科技能,并通过自我反思形成“运用地理手进行表达,运用地理眼进行观察,运用地理脑进行思考”的学习模式,更加深刻地体会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高考改革并不只是强调考试形式或考试内容的变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高考改革的深化引导广大教师对教书育人的方法进行反思。基于高考评价体系下的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需要加强对历年来地理学科试题的研究,通过考试命题特点的掌握、考试内容及考试方向的预测等制定科学化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教学评的高度一致,同时让教师与学生真正体会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学科特点进行分析,结合高考评价体系在考查内容、考查要求及考查载体方面的不同要求进行教学改革,深入贯彻落实“一核、四层、四翼”的发展目标,为中国高考改革及教育改革的深化增添光彩。

参考文献

[1]孙宏星.地理学科高考评价体系中核心价值的内涵探讨[J].高考,2021(14):103-104.

[2]陈诗吉.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地理科备考教学规划[J].地理教学,2021(05):28-31.

作者:殷露

地理课堂教学研究论文 篇3:

“自学、议论、引导”下的地理课堂教学研究

【摘 要】“自学、议论、引导”是以每个学生为主体,以帮助学生学习为核心,通过个人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关键词】自我建构;交流释疑;引导生成

一、教学目标

以聚落(乡村、城市)景观的特征为突破口,让学生在比较乡村与城市景观的同时,领悟聚落概念、类型、差异;通过对聚落形成、发展、保护的深度分析,揭示聚落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引导探究、互助合作、自主建构,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发展学力;通过对“聚落发展、保护”的实例运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关注社会、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掌握聚落的发展、保护

四、教学过程

1.通过课前播放《多美的南通》MTV(含南通乡村和城市景观),引领学生走进“乡村、城市”研究课文竞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建构“乡村、城市”知识框架,領悟聚落概念、类型、差异。

活动1  (投影呈现)

(研究课文竞赛)

探究:(1)理解本段落阐述的主要内容。(2)构建本段落的知识框架。(3)交流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点。(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教师巡回辅导,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活动2   全班交流(展示自我,完善知识)

交流1  提炼本段主要内容:

聚落的概念、类型、差异。

(展示升华)

交流2  构建本段知识框架:

乡村、城市聚落的概念聚落的类型

聚落的差异

交流3  全方位质疑、释疑。

(投影聚落景观图,乡村:① 农村、牧村、渔村、林场,② 亚洲、非洲、欧美;城市:上海、南通、金沙)

根据生活经验和投影“不同聚落的景观图片”分析:

分析1 聚落的概念:是人们的居所,也是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分析2 聚落的类型:乡村和城市。

活动3   师生共同归纳,并由聚落的差异导向所处环境的差异,继而引向下一部分“聚落与环境”。

设计意图:

(1)“聚落”是世界地理中“居民”部分新增内容,本段是聚落的基本概况,它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把书本与生活融合在一起,还要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

(2)通过《多美的南通》MTV引领学生身临其境;通过赛一赛“研究课文的活动”发展学力,由“学会”走向“会学”,通过自已建构知识框架与板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通过全班交流,体会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动力;通过图片的呈现,强化比较、分析能力,通过使用表格促使学生掌握更多学习手段。

2.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理解聚落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发展的有利因素,揭示课题重点。

活动1  (投影呈现)(结合实际,研究课文)

探究:结合南通聚落所在地、图4、5(世界人口分布图),领悟世界聚落分布的特点。结合南通聚落所在地,深度分析聚落的分布形成、发展的有利因素。结合南通聚落建筑风格,理解聚落建筑风格与环境的关系。(学生自主或合作探究,教师巡回辅导,释疑)

过渡:聚落建筑风格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发展的同时应予以保护。

设计意图:

(1)本段内容是前面内容的升华,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回归,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挖掘教材、紧扣生活,以南通聚落为红线贯穿始终,以一木而知森林,充分体现了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

(2)通过“结合实际研究课文”变“教课本”为“用课本”,重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合作探究又促进了学生的交流、共同发展。

(3)通过教师的巡回辅导,变“传话”为“对话”,“同学生一起成长”使讨论深入到心灵深处,既有利于解决问题,又有利于发现问题。

(4)通过“拓展思域”师生紧紧融合,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表格的使用使知识更清晰化;随着知识的归纳总结和框架的再度建构,学生的掌握程度又会得到加深。

3.在学生掌握“聚落的概况和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上,教师提供素材变“书中学”到“做中学”,引导学生积极探讨“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质的飞跃。

(投影:北京四合院图)

活动1  我眼中的北京四合院——学生角色表演。

试从不同的角度看北京四合院的发展与保护:

(1)北京市城建局局长;

(2)北京市某房地产开发商;

(3)北京市文化局局长;

(4)日本游客;

(5)四合院的老居民。

活动2  北京四合院发展、保护、小记者启秀行——小记者采访活动。

小记者设置问题,现场采访。

活动3  北京四合院发展、保护——启秀论坛——讨论、总结。

北京四合院的“拆”与“留”。

设计意图: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是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论到实践的质的飞跃,是知识深层运用的过程,通过分析鲜活的素材——北京四合院,构建开放式课堂。

开展:①我眼中的北京四合院角色表演;②北京四合院发展、保护、小记者启秀行;③北京四合院发展、保护启秀论坛等活动,更好地把学生融入社会、关注社会,循序渐进地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把知识的运用引向深处、把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推到新的高度。

4.课外研究性学习。

请收集南通聚落发展的相关资料,运用所学知识,以《南通聚落的发展和保护》为题写一封建议给丁大卫市长。

设计意图:

通过开展对《南通聚落的发展和保护》的课题研究,促进课堂向自然、生活、社会与人自身的回归,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与参政、议政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化知识为智慧、变(行为)为(素养),使学生的素质全面提升,变(教书)为(铸魂)

参考文献

[1]崔连祥.“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让初中地理教学更精彩[J].新课程(中),2018年07期.

[2]汪海燕.基于五环教学法的初中地理教学研究——以“聚落与自然环境”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年22期.

[3]李庾南,祁国斌.“自学、议论、引导”涵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范式[J].课程教材教法,2017年09期.

作者:杨晓东

上一篇:语文实验教师管理论文下一篇:数学应用能力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