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人类生活结课论文

2024-05-09

化学与人类生活结课论文(通用6篇)

篇1:化学与人类生活结课论文

高分子材料在生活中运用

刘怡 201201W3 20123649

摘要:以现代生活为背景,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高分子材料,认识和探究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明确人类对化学在高分子材料方面的有效利用,是更好地驾驭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学文化基础。

关键字:高分子材料 橡胶 塑料 纤维

Polymer materials used in life Abstract:We discuss macromolecular material we used in normal life.Understand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emical and human life, specifically the effective use of human material in polymer chemistry, life is better manag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achieve important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basi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Key words:

macromolecular material

rubber

plastic

fiber

人类在认识自然、走向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新的物质。茫茫宇宙中浩瀚的物质世界,在化学家看来不过是千百万种化合物的存在与组合,而且是为数不多的几十种常见元素所组成。特别是从1828年第一个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尿素问世以来,越来越多的合成物质走上了化学的大舞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正是由于合成高分子具有天然高分子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从第一种合成高分子——酚醛树脂(1910年问世)的工业化生产至今的一个世纪中,高分子材料工业发展极为迅速,产量逐年增加。现代,高分子材料已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同,成为科学技术、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材料。

1.塑料

塑料是以单体为原料,通过加聚或缩聚反应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macromolecules),俗称塑料(plastics)或树脂(resin)。可以自由改变成分及形体样式。由合成树脂及填料、增塑剂、稳定剂、润滑剂、色料等添加剂组成。在日常生活中塑料制品比比皆是,从起床后使用的洗漱用品、早餐时用的餐具,到工作学习时用的文具,休息时用的坐垫、床垫,以及电视机、洗衣机、计算机的外壳,还有夜晚带来光明的各种造型的灯具等,都可用塑料制作。

1.1聚乙烯

聚乙烯(polyethylene,简称PE)是乙烯经聚合制得的一种热塑性树脂。在工业上,也包括乙烯与少量α-烯烃的共聚物。聚乙烯无臭,无毒,手感似蜡,具有优良的耐低温性能,化学稳定性好,能耐大多数酸碱的侵蚀。常温下不溶于一般溶剂,吸水性小,电绝缘性能优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料茶杯、塑料碗、无聊水壶、食品包装袋等,都是用聚乙烯塑料制成的。目前聚乙烯塑料已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塑料品种。

聚乙烯能耐低温,可在-100℃使用。它的缺点是机械强度较低,耐热性差,一般只能在80℃以下使用。

1.2聚录乙烯

聚氯乙烯,英文简称PVC(Polyvinyl chloride polymer = PVC 分子结构),是由氯乙烯在引发剂作用下聚合而成的热塑性树脂。是氯乙烯的均聚物。氯乙烯均聚物和氯乙烯共聚物统称之为氯乙烯树脂。当树脂中不加或少加(10%以下)塑胶剂,得到的是硬质聚氯乙烯。硬质聚氯乙烯密度高、具有耐酸耐碱和耐腐蚀的优良性能,故常用作化工设备的管材以及建筑用板材,如地板、天花板等。当在树脂中加入较多的增塑剂时,便可制得软质聚氯乙烯,增塑剂加的越多,塑料越柔软。软质聚氯乙烯具有弹性,能耐折、耐光、耐水、耐氧化,故常用来制薄膜及电线包皮等。日常生活中的聚氯乙烯制品大多是软质聚氯乙烯,如用PVC制作的人造革广泛用于服装、鞋类、皮箱、皮包等。

聚氯乙烯的缺点是软化点低,加热超过140℃时,会分解放出氯化氢。同时,聚氯乙烯塑料中加入的稳定剂和增塑剂也有毒性,所以不能用聚氯乙烯做的塑料袋装食品,以免中毒。

1.3有机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有机玻璃(methyl methacrylate)是一种通俗的名称,缩写为PMMA。此高分子透明材料的化学名称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是由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一种开发较早的重要热塑性塑料。有机玻璃分为无色透明,有色透明,珠光,压花有机玻璃四种。有机玻璃俗称亚克力、中宣压克力、亚格力,有机玻璃具有较好的透明性、化学稳定性,力学性能和耐候性,易染色,易加工,外观优美等优点有机玻璃又叫明胶玻璃、亚克力等。有机玻璃质轻、耐冲击力强、不易碎裂,并且易于着色和加工成型,因此被大量用于制造飞机驾驶舱的玻璃罩,轮船和飞机驾驶室的挡风玻璃等。在生产有机玻璃时加入各种颜料、荧光粉、珍珠粉、便可的到处彩色、乳白、荧光或珠光等有机玻璃板材,在日常生活中用作照明灯具、广告招牌、防护罩及各种装饰品。

有机玻璃的缺点是耐热性差,易溶于丙酮、氯仿等有机溶剂,使用时要注意防火,不能与有机溶剂接触,便面硬度低,易起毛,生产成本较高。

1.4泡沫塑料

由大量气体微孔分散于固体塑料中而形成的一类高分子材料,具有质轻、隔热、吸音、减震等特性,且介电性能优于基体树脂,用途很广。几乎各种塑料均可作成泡沫塑料,发泡成型已成为塑料加工中一个重要领域。此外,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由于质轻色白、耐油耐水,长期以来一直用作一次性餐具的原料,但它难以生物降解而导致了严重的“白色污染”,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禁止使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制品,我国也已明令禁用EPS餐具,研制降解性塑料是新世纪化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橡胶

橡胶又可以分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天然橡胶的主要成分是聚异戊二烯。合成橡胶的主要品种有丁基橡胶、顺丁橡胶、氯丁橡胶、三元乙丙橡胶、丙烯酸酯橡胶、聚氨酯橡胶,高分子材料、硅橡胶、氟橡胶等等。2.1丁腈橡胶

丁腈橡胶是由丁二烯和丙烯腈经乳液共聚而成的聚合物,丁腈橡胶以其优异的耐油性而蓍称,其耐油性仅次于聚硫橡胶、丙烯酸酯橡胶和氟橡胶,此外丁腈橡胶还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耐老化性和气密性,但耐臭氧性、电绝缘性和耐寒性都比较差,而导电性动比较好。因而在橡胶工业中应用得广泛。丁腈橡胶的用途,主要应用于耐油制品,例如各种密封制品。其它还有作为PVC改性剂及与PVC并用做阻燃制品,与酚醛并用做结构胶粘剂,做抗静电好的橡胶制品等。

2.2顺丁橡胶

是丁二烯经溶液聚合制得的,顺丁橡胶具有特别优异的耐寒性、耐磨性和弹性,还具有较好的耐老化性能。顺丁橡胶绝大部分用于生产轮胎,少部分用于制造耐寒制品、缓冲材料以及胶带、胶鞋等。顺丁橡胶的缺点是抗撕裂性能较差,抗湿滑性能不好。

2.3乙丙橡胶

乙丙橡胶以乙烯和丙烯为主要原料合成,耐老化、电绝缘性能和耐臭氧性能突出。乙丙橡胶可大量充油和填充碳黑,制品价格较低,乙丙橡胶化学稳定性好,耐磨性、弹性、耐油性和丁苯橡胶接近。乙丙橡胶的用途十分广泛,可以作为轮胎胎侧、胶条和内胎以及汽车的零部件,还可以作电线、电缆包皮及高压、超高压绝缘材料。还可制造胶鞋、卫生用品等浅色制品。

2.4氯丁橡胶

它是以氯丁二烯为主要原料,通过均聚或少量其它单体共聚而成的。如抗张强度高,耐热、耐光、耐老化性能优良,耐油性能均优于天然橡胶、丁苯橡胶、顺丁橡胶。具有较强的耐燃性和优异的抗延燃性,其化学稳定性较高,耐水性良好。氯丁橡胶的缺点是电绝缘性能,耐寒性能较差,生胶在贮存时不稳定。氯丁橡胶用途广泛,如用来制作运输皮带和传动带,电线、电缆的包皮材料,制造耐油胶管、垫圈以及耐化学腐蚀的设备衬里。

3.纤维

1920年,德国的世涛丁格尔教授成功地剖析了天然纤维的结构,并指出在一定条件下,小分子可以聚合成纤维。他的研究成果为合成纤维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因此他获得了诺贝尔奖。1939年,第一个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纺成的纤维——合成纤维终于正式投入工业生产,这就是锦纶66(即尼龙66)。随后,腈纶、维纶、涤纶等一系列合成纤维都相继研究陈公公,并投入工业生产。

3.1锦纶

锦纶即尼龙,是美国杰出的科学家卡罗瑟斯(Carothers)及其领导下的一个科研小组研制出来的,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种合成纤维。尼龙的出现使纺织品的面貌焕然一新,它的合成是合成纤维工业的重大突破,同时也是高分子化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锦纶的主要特点是耐磨性好,强度高,耐腐蚀,不怕虫蛀。锦纶的缺点是易于变形起皱,用锦纶做的衣服保型性差,弹性、手感、透气性和吸湿性都不好。3.2涤纶

涤纶是合成纤维中的一个重要品种,是我国聚酯纤维的商品名称。它是以精邻苯二甲酸(PTA)或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和乙二醇(EG)为原料经酯化或酯交换和缩聚反应而制得的成纤高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经纺丝和后处理制成的纤维。涤纶的弹性及回弹率很高,因此特别挺括耐皱,保型性号,它的热稳定性也很高,耐磨性经次于锦纶,比棉花、羊毛高4-5倍,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纺织材料。涤纶的主要缺点是吸水性小、易起静电,用它制作的衣着用品,易让人感到气闷不舒服,而且容易玷污,另外涤纶织物经摩擦易起毛结球。

3.3腈纶

腈纶即聚丙烯腈纤维。聚丙烯腈或丙烯腈含量大于85%(质量百分比)的丙烯腈共聚物制成的合成纤维。常用的第二单体为非离子型单体,如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等,第三单体为离子型单体如丙烯磺酸钠和2-亚甲基-1,4-丁二酸等。腈纶的缺点,就是耐磨性比其他合成纤维差,弹性不如羊毛,一般不适宜织袜子和手套。腈纶的耐碱性稍差,用稀碱处理时会变黄,用浓碱处理时会遭到破坏,所以在洗涤腈纶织品时,不要用碱性太大的肥皂或洗涤剂。

4.结语 塑料、合成纤维及合成橡胶并称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它们都是以小分子化合物为原料,确切的说是以石油、天然气、煤以及农副产品为原料,通过化学反应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合成高分子材料具有许多优良性能,如密度小、强度大、电绝缘性能好,耐热、耐寒、耐腐蚀、耐辐射、透明以及其他一些特殊功能。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另一优点是原料供给丰富、适合现代生产、经济效益高,且不受地域、气候的限制,也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但同时,我们也不能用一味的使用高分子材料而忽略天然材料。

参考文献:

[1]《硅橡胶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广州化工-2011年 第1期

[2]《化学与人类生活》周小力 中国电力出版社

[3]《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科技外语阅读教学浅谈》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3年 第2期(2)

篇2:化学与人类生活结课论文

与 生 活 结 课 论 文

化学需要回归生活

在如今学子遍布的年代我不相信还有人不知道化学,有人把它当作一门课,有人把它当作一门科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艺术。从两百多年前它被正式确立以来,可谓发展迅速,然而这种迅速并不比数学、物理乃至其他自然科学快步多少,甚至于没有其他自然科学的进步就不会有化学的大发展。举例而言,没有量子理论的建立,就没有现代化学。当多少“砖家”还在高呼“社会离不开化学,让更多的人了解化学”之类高傲言论,人们对化学的兴趣反而减少了。社会离不开化学,但社会也同样离不开其他一切,不至于这些专家脑子里除了化学装不了其他。我难以想象一堆专家对着日常生活的吃喝拉撒去评论它们的组成、结构、性质乃至变化的画面。

化学是普通的,和其他千千万万学科知识一样,都是我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等阶之差,更不该被所谓的魔化。一个熟知化学的人会因为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能被解释而欣慰,一个不了解化学的人也会因无需关注缘由,自由无虑开怀。何况一个熟悉计算机内部结构的未必使的好计算机,而一个玩的好计算机的人未必熟悉其内部构造。

诚然,化学的发展带给了人类日新月异的生活,小到日常生活随处用到的塑料袋,大到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化学带给了人们前所未有的生活体验。然而带来这些的根本是人类对未知不断探求的结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可敬的,然而即使无人吃螃蟹,螃蟹也不会丧失它的美味。化学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扇门,这一扇门的有无并不影响自然的存在与否。我们透过这扇门了解自然,我们赞美这扇门,但自然的神奇并非有了这扇门才存在,何况了解自然并非这一道门。

现实中,太多的人关注这扇门的材质纹理,以致忘了门后的自然世界。以化学实验来说,众所周知,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化学学科创建之初,人们用实验验证未证实的理论或是发现未知的物质。然而,现在提起实验人们想到的不是实验目的,而是高大上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甚至是令人眼红的实验经费。为了什么做实验早已被忘得一干二净,仿佛只要有豪华的装置一切实验毫无疑问均可成功,既然一切实验都是成功的,什么目的再关注自然没有意义,连宇宙都可以按照人为意志演化了。

没有高大上的实验配置,实验无法成功,自然无需去做。我在一个地级市上高中,学校以物资不足为由三年中学生只进三次实验室,一次参观,两次简单地摸摸瓶瓶罐罐,做个酸碱反应之类。至于其他学校,比可观之。

汉弗莱·戴维在十九世纪初用伏打电池发现了钾、钙、镁等金属,是化学发现史上发现元素最多的人。当时的实验条件可想而知,伏打电池作为电池界的老祖宗什么情况大家也很容易想象,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戴维都能发现多种金属可见做实验与实验条件毫无关联。不幸的是太多学校以实验条件不行制约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连一些老师都以“学校实验室太简陋”为由避开实验课操作。

然而化学实验并没有什么高大上和不可触及,我们经常听到衣服脏了用汽油洗、用食盐洗之类都是化学实验,是生活中的化学实验,是抛弃了豪华外衣的化学实验。事实上,只要你想,随时都可进行实验,进行你所求目的,所解疑问的实验。

多少人从初中学到大学,面对一本比一本厚的化学书,没见到一个日常生活中可以做的实验。上百页的书,上百页的理论,一个又一个名词,一个又一个术语,就是不见一个能做的实验事实。甚至于一本四五百页的有机化学学完,还分不清手里拎的塑料袋到底是聚乙烯还是聚丙烯。偏偏这时一进教室,老师教你的是聚异戊二烯之类。

我不想说我们学了一堆不靠谱的理论,但我们确实学了一堆虚无理论。好比有人问老子何为道,老子回答说:“道可道,非常道。”那么到底什么是道呢?道可道,非常道!

化学是门伟大的科学,但它的基础是实用。多少人看不懂计算机理论书籍,但使用起计算机无比熟练;同样多少人看得懂化学理论,做起实验一个比一个生疏,甚至一个博士后能把实验室和自己一块炸了。计算机几十年发展迅速,因为每一个计算机行家都在实践操作。计算机行业黑客出了无数,写理论书的黑客没有几个;化学行业诺贝尔奖每年一两个,却连初中老师都出版教材。

化学教学需要脱离空无高大上的理论,回到基础的实用性上,至少,回归生活。能把一个学生教到分不清塑料袋是聚乙烯还是聚丙烯的学科,哪怕它是宇宙的终极理论也毫无用处。化学是生活的学科,教会学生天然气是甲烷不是一氧化碳比教会他碳纳米管是什么远要有用。

我在这里无意提一些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例如化妆品,酒水饮料,食物之类,这些网上随处可寻。可就是这些网上随处可寻得知识在大多中学禁止学生上网的禁令下,书上也不教,以致一些到了大学便不再上化学课的学子一生都不知道。当然,生活中的化学并非酒水等可以概全,我们也需要知道一些理论知识,但是立足于可观事实之上的理论,不是你给我说什么链式反应之类,它是真的是假的又如何,我还能去找国家主席申请一个原子弹炸炸试试,就说为了验证链式反应?然后原子弹炸了我说链式反应是真的,万一没炸我说链式反应是假的,或者防止偶然情况,再申请一个继续炸?

我想大家都没有傻到这种地步。

篇3:化学生本教学新课标下的尝试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

学生自主学习是创造学习的基础, 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至关重要。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他们都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 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

1. 以人为本,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许多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 它比世界上最强大的电脑还要强几千倍。”因此, 教师要以人为本, 相信学生的潜能, 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 自主学习,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 是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实施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做到尖子生吃饱, 中差生吃好, 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 良性竞争, 形成一个兵教兵, 兵教官, 官教兵, 全班学生共同提高的统一整体。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的基础。新世纪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 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 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 自主学习, 从而发展思维。

3. 善于运用言行表情, 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善于运用言行表情, 一个善意的眼神, 一句赞许的话语, 一番精彩的开场白, 都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获得终身受用的化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如在讲授《化学选修1》“合金”时, 我便脸带疑惑, 很谦虚地向学生讨教:“刚刚老师碰到了一个问题, 怎么解释都觉得不够全面, 想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帮老师一起解释。”然后, 提出合金是混合物, 但却为什么有一定的熔点, 这下学生们可就热闹了, 有的说, 合金是几种金属混在一起形成的一种物质;有的说, 合金的形成不是简单的将两种金属进行混合, 他们之间是要断裂金属键的, 金属阳离子重新排列的;有的说, 合金从物质分类上看, 有的属于机械混合型混合物合金, 有的属于互化物合金, 无论那一种类型, 只要组成一定时, 熔点就一定。最后学生在共同讨论中真正理解了合金的含义。这样不但让学生学到了化学知识, 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4. 课堂中设计多种参与方式, 培养严谨的科学学习习惯。

我在课堂中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 通过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 使自己发挥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 多让学生各抒已见, 多听学生意见, 与学生配合, 达成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 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 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 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 我常组织学生广泛地讨论,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中自行得出结论。

例如学习《化学必修1》氯气溶于水时, 为了搞清氯水中存在的微粒, 我设计了一个探究的实验:将新制的氯水分别加到紫色石蕊、Fe Cl2、Na2CO3和Ag NO3等溶液中观察有何变化, 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 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让学生各抒已见, 相互启发, 教师再巡回点拨, 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 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效果较好。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创造力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有生命力的一种特殊素质, 是推动全体顺应环境、挖掘潜力、走向成功的内在动能。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呢?

1. 启发思维, 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 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爱护和培育学生的好奇心、质疑习惯, 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起点。因此, 我在课堂教学中, 重视让学生多问、多想、多说, 从不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 允许学生保留自已独树一帜的观点, 培养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的精神, 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和激情。这样不但鼓励了学生多疑多问, 激活思维, 还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诱发了创新意识。

2. 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 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教师在课堂中要实施创造性教学, 寓创新素质的培养于课堂教学之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 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 作为跨世纪的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品质, 开创新世纪化学课堂教学的新开地。

参考文献

[1]李元厚《新课标中的化学教育》[1]李元厚《新课标中的化学教育》

篇4:化学与人类生活结课论文

【关键词】教学方法 物理与人类文明 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049-01

“大班教学、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已经在国外不少高校中实施,比如美国的芝加哥、密西根大学。在我国,这种教学模式也在逐步兴起,也逐渐成为提高高等教育教学一种重要途径[1]。作为高校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一门重要的课程,物理与人类文明是近年来不少高等院校开设的较为普遍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往往以大班教学模式进行,相对而言,具有学生数较多,学生专业背景复杂等特点。因而,针对该课程开展“大班教学、小班讨论”是很有必要的。

一、“大班教学、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简介

我国高等院校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授课,学生被动接受。该教学模式缺乏必要的互动环节,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仅效率低下,也不利于学生素质培养。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在探索“大班教学、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组织方式分为两个阶段,即大班授课和小班讨论[2]。大班教学人数一般上百人,甚至几百人,但小班讨论课的人数一般不多,少则十几人,多则三十人左右。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弥补了当前高校扩招带来的教育资源不足的缺陷,也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了教学效果[2]。此外它不仅有利于师生互动,加强交流,增强感情,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大班教学、小班讨论”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次有益尝试。

二、物理与人类文明课程的特点

1.课程内容浅广

作为面向非物理专业的学生课程,《物理与人类文明》课程的目的不在于传授给学生深奥的物理知识,而是更着重于文化素质的培养。因而该课程内容对于物理专业知识则是浅尝辄止,但内容范围涉及较广,它更注重物理思维的科学素质培养,但也不乏物理的趣味性。

2.学生分散,组织难度大

物理与人类文明课程一般都是作为高校的一门选修课程,因而所面对的学生比较分散,不同专业的学生齐聚一堂,这对组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学生专业背景复杂

教学对象即学生具有复杂性,既有物理知识较为扎实的理工科学生,也有缺乏物理知识背景的文科学生。这对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让不同物理背景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是相对困难的。

三、在物理与人类文明课程中实施“大班教学、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

1.改变了传统被动接受的教师主导教学模式

传统的物理与人类文明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这种上课模式,不但缺乏交流,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很难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大班授课、小班教学”的方法,增加了小班讨论课,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和教师互动。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有帮助,也使得教师在互动环节中进一步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于进一步组织提高教学有很大的好处。

2.增加小班互动环节,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小班的互动环节,使得每位学生都有机会面对教师的提问,也有利于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了解,便于教师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因材施教。

3.加强了师生情感交流,增强了师生相互信任

高校师生接触和交流较少,师生之间相对而言有较大的隔阂。对于选修课而言,这种交流和接触更少。通过小班教学讨论互动,增加了师生交流,融洽了师生的情感,不但增强了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也更有利于教学的进行。

4.学生较为分散,组织小班教学有难度

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物理与人类文明课程选修课的学生较为分散,这对组织教学有一定的难道。尤其是小班讨论课程,由于课程冲突,很难选定时间去单独安排。这是该课程实施“大班教学、小班讨论的”主要弊端。针对这种情况,可以紧跟当代科技发展步伐,利用网络互联网技术。比如北京大学《经济学原理》课程就利用微信技术讨论来替代部分小班讨论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5.学生人数多,教师人数较少,增加了教师工作量

传统的大班讲授教学模式是在师资资源紧缺下的产物。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师资紧缺现象有所缓解,但师资不够充沛的情况依然存在于不少高校。小班讨论环节,需要大量的教师参与其中,这对师资缺乏的学校而言依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一味让原来大班授课教师去组织教学小班讨论,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这些教师的工作量。针对这个问题,不少学校的做法是让其他教师或者研究生助教参与到小班讨论中去。但由于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授课主题未必能够被小班教学教师所能领会,使得小班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仍然是今后需要探讨的内容。

四、我校在物理与人类文明课程中实施“大班教学、小班讨论”教学的实践经验

我校在2014年开始实施了物理与人类文明课程的“大班教学、小班讨论”课程的尝试。通过一年来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经验可以通过以下三点总结:第一,多位教师参与授课和组织讨论课,各自发挥教学专长,有效减小每位教师的工作强度;第二,以书本为辅,讲座为主的专题内容教学模式,改变单一依赖课本知识状况;第三,结合当前热点科学话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五、结束语

“大班教学、小班讨论”目前虽然还处在探索尝试的阶段,但通过对物理与人类文明课程得实践教学和理论分析,可以看出,通过“大班教学、小班讨论”这种教学模式,还是较为行之有效的。这为其他课程实施这一教学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朱培武.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以“标准化工程专业”为例[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2015, (1):22-23.

[2]朱艳敏, 陈超.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合作性教学的问题及建议[J]. 中国电力教育, 2011, (8):62-63.

[3]“大班教学、小班讨论”教育走进移动互联时代, 2014年11月04日, http://edu.ifeng.com/a/20141104/40856885_0.shtml。

作者简介:

篇5:心理学与生活结课论文

每个人都有不同层次的需要,而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求是建立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等基础之上的。

自我实现理论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其本质特征是人的潜力和创造力的发挥。马斯洛在阐述人的价值论体系时强调:人有多种需要和潜能,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人们的最高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是完满人性的表现。这一目标的实现称为自我实现。只有达到自我实现状态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潜能完全发挥出来,而只有全部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人才显示人的积极品格和最高价值成为自我实现的人。因此,人的潜能是人的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是人的潜能的发挥。潜能和创造性的发挥是马斯洛自我实现论的本质特征。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要把人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之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升华,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价值。自我价值,指的是一个人的性德、知识和能力,也称内在价值。如果某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有了用武之地,所具备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所养成的德性能够惠泽他人并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的影响,那么,他也就是实现了其外在价值,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有一种自我需要得到满足以后的幸福感,此时他心理上的感觉就是自我实现,即自我价值的实现。简单地说,自我实现也就是自我感觉良好,自我感觉很幸福。

自我实现,是指人类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是一个人为实现自身价值而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的需要,它能使个人产生强烈的动机,并使自己的行为朝向某个特定的目标,达到自己能够成为自己渴望和认可的高度。因此,自我实现的需要并非要让每个人都成为英雄,而是要让个人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力以达到自己期许的状态。

诚然,只要一个人身心健康,通过不断地学习,他的自我价值就会不断增加,他的更高层次的需要也会永无止境。做到自我实现,就必须充分认识自我,做到不断奋力登攀,并同整个社会和时代结合起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去更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所学、所知、所能、所创。而作为自我生存与发展所必须依赖的外部环境——社会,更应是一个公正、公平、开放、透明的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捍卫者,以给每一个生命个体创造同样平等竞争的机会。倘如此,每个社会成员才能自我实现,整个社会、整个民族才会更加辉煌。

自我实现的产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然充当自我实现者的角色。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在还没有满足生理需要的情况下,就盲目地追求自我实现这一最高层次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层次心理发展关系,这几种需求是相互依存的。

其中,生理的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它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存和生活最基本的需要。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人类的生存就会存在危险。这些基本需要是人类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低层需要,同时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动力。马斯洛指出,人的这些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不再产生激励因素,而是转向更高层次的需要,并转化为新的激励因素。

安全的需要是关于人类寻求保障自身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健康发展的需要,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社交的需要,也称为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朋友、同事、团体等的关怀和理解。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我们都希望在爱别人的同时也得到他人的关爱,与他人保持和谐共处,找到个人的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

尊重的需要是指人希望在生活和工作中得到尊重的一种需要,是比社交需要更高层次的需要,它可以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了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譬如,我们希望自己能够胜任所担负的工作并取得相应的成就,以此获得必要的自信、自尊、自重和自主等,同时得到他人和社会的高度评价,从而获得一定的名誉和成就。

当我们仍未满足生理上的需求时,我们所迫切的是要解决温饱等问题,若这些问题都还没有得到解决,我们的生命会受到威胁,又怎能谈自我实现这样高层次的需求呢?而若我们经历了层层考验,当物质上的需求已经不再紧张时,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追求精神上的需求,即自我实现这一最高境界。因此,马斯洛层次理论中的几个需求层次并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相互联系,层次递进的。

其实,自我实现者并不是专指那些“成功人士”,而是指人的精神层面对于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的追求。根据马斯洛的理论,这是人生最高层次的需求。而能够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人往往具有健全人格。因此,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理论。马斯洛痛感“价值观的丧失使我们时代的最终痼疾”。他坚信,整个人类必须要有一个价值体系,而这个价值体系就是人类的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体现了人的本性。每个人都有向善之心,渴望活得有价值、有意义,总是希望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不过,他认为人类的这种天性,最初只是作为一种潜在的东西,一种可能性被蕴含着,它需要人的外部环境和适合的社会以及后天教育的共同作用才能发挥作用。每个人所处环境和所经历事情的不同与人的先天因素的差异决定了每个人潜在因素的发展和实现的程度的不同。

马斯洛坚持把人的本性和价值提到心理学研究的首位,自觉地把“自我实现”理论提升到了人的价值理论。由此,自我实现理论就成为了一个关于人的本性的、本质的和价值的哲学理论。

简而言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逐级发展,在这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包含了四点假设:第一点是它的变化性,已经满足了的需要就不再是一种激励因素,它将被更高层次的需要所取代;第二点是它的多样性,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是复杂多变的,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要在影响着人的行为;第三点是它的层次性,一般说来,只有低级层次的需要得到了相对满足之后,高级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才能够对人的行为产生强大的内驱力;第四点是它的潜在性,由于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在一定的时刻,人们才发现其潜在的需要。

当我们达到了自我实现这一境界时,就相当于中国全体人民都度过了社会主义而进入了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有所增强,自觉性得到提高。同时,我们的思想也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大家互相帮助,贫富悬殊日益

缩小,国家和平共处。犹如世外桃源般,让人向往。

正如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完美无缺的,马斯洛层次理论也会有其不足之处。譬如,马斯洛研究的对象大多是美国人,其研究是在典型的美国文化下进行的,而美国是个体主义比较盛行的国家,因而其理论不具有很强的跨文化性。这就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局限性,他忽视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论证了入的发展的社会历史规律,马斯洛理论从心理学的和入学的角度进行补充,它启示我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人格的完美发展。

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实现自我价值,就是得到自我满足感的过程。人活在世界上,总得找到自己的归宿,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并朝这个方向努力奋斗,人生才会获得有意义。

篇6:化学与人类生活结课论文

一、健康的心理训练

口才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 必须进行心理训练。笔者在从教过程中发现, 很多学生私底下活泼开朗, 跟同学畅所欲言, 但在公开场合不敢讲话或不主动讲话。抛开性格和缺乏训练的原因, 大部分学生是因为没有健康的社交心理。高职学生在中学时大多学习成绩不理想, 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和关注, 受冷落使他们在心理上不自信甚至自卑, 害怕说错话而被别人嘲笑和歧视。久而久之, 养成了在公众场合不敢说话和不主动说话的习惯, 讲话感到焦虑和紧张, 甚至感到恐惧。因此, 口才训练中的第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 要在思想上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克服焦虑紧张情绪, 最终实现勇于表达、乐于表达。很多学生刚开始当众讲话的时候, 可能会因为紧张说不好, 说不好就容易被同学善意的取笑, 因为说被取笑而感觉丢面子, 越是害怕丢面子就越不敢说, 越不敢说就越说不好, 于是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境况。这里提供克服胆怯的方法供借鉴:一是多上台, 多锻炼, 让学生多几次当着很多人说话的经验, 渐渐就没有以前那么害怕了。二是对紧张和说错话的同学予以正确的心理引导, 可以列举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演讲家的事例来说明, 人不是生来就有好口才的, 成功的演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必须经过漫长的探索、练习, 最终获得成功。这样的方法既安慰了被取笑的同学, 又告诉所有同学好口才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和一次次的演习。

二、逻辑思维训练

逻辑思维训练包括对日常生活逻辑思维训练, 也包括根据专业设置的逻辑思维训练。

(一) 日常生活逻辑思维训练。

在口才课程中, 最直观的是将日常生活中的逻辑问题训练贯穿到口才训练之中。比如有这样一道智力逻辑分析题:小王、小张、小赵三个人是好朋友, 他们中间其中一个人下海经商, 一个人考上了重点大学, 一个人参军了。此外他们还知道以下条件:小赵的年龄比士兵的大;大学生的年龄比小张小;小王的年龄和大学生的年龄不一样。请推出这三个人中谁是商人?谁是大学生?谁是士兵?这样一个题目对于那些不懂逻辑的人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 而具备一定逻辑知识的人运用假言推理却可以轻松地得出小赵是大学生, 小张是士兵, 小王下海经商。在口才课当中, 将逻辑思维训练的题引入, 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给出答案, 还要让学生将结果当着同学们论证出来, 如果有不同意见还可以让同学们进行辩论。

(二) 根据专业设置的逻辑思维训练。

根据高职院校主要专业类型的职业需求, 口才训练课程可以按照职业化的教学内容, 将课堂假定为一间谈判会议室, 一个销售柜台或一个著名旅游景点等模拟现实场景, 尽量设置相关设施,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 模拟商场导购员接待顾客的情景, 让学生成为导购员、顾客主体。有的学生将货品设置为自己很熟悉的商品, 在商品介绍时做得很好, 但在与顾客互动时则显得无力招架, 在谈判时因被顾客抓住逻辑错误而处于被动。在模拟演习后, 组织全班同学对演习做分析, 总结参与演习者的优点及不足。这种灵活、形象、直观的手段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 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 激发学生的潜在智慧, 教学过程中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 有效的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乐意尝试的事情。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和运用学科原理, 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协调发展, 形成营销口才的职业技能。

三、敏捷思维的训练

思维灵敏指的是脑子灵活一点儿, 解决问题应对有方, 不拘一格。言谈中, 常发现有的人说话巧妙, 让人很容易接受他的意见, 显然是这种人思维灵活, 能说善说的缘故;生活中, 有的人主意多, 遇到棘手的问题, 也能另辟蹊径, 走出困境。思维灵敏, 就能造性地工作。敏捷的思维固然有其先天的原因, 然而后天的训练却更为重要。敏捷的思维有以下几个特点:思维方向明确、思维路线便捷、思维过程简短。只有灵活的思维, 才能增强人的应变力。进行思维灵敏度训练的方式很多, 如安排一相应的题目进行抢答、设置一些困境中的情景让学生来处理等方式, 都能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

四、鼓励勤奋学习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口才技能, 除了掌握一些逻辑知识, 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之外还要学习一些其他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并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 可以避免在说话时犯客观问题上的错误。据说有一次, 一个青年人兴冲冲地来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里, 对爱迪生说:“爱迪生先生, 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 它能溶化一切物品。”爱迪生听后微微一笑, 问道:“你打算用什么器皿来盛这种万能溶液呢?”年轻人被问得哑口无言。这里, 爱迪生的回答非常巧妙, 且用假设万能溶液成立来立项, 只是从盛放工具上提问, 就这句机智而巧妙的以问作答, 轻易就反驳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从这个例子可以发现, 一个人如果缺乏最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 即使能在人前夸夸其谈, 也是空谈。这样的人在真正的智者面前显得十分可笑。

上一篇:湖南黄石寨的导游词下一篇:2022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