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修辞手法

2024-05-22

春江花月夜修辞手法(精选6篇)

篇1:春江花月夜修辞手法

评述《春江花月夜》的表现手法

与文学结合非常完美。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春江花月夜》将一幅人间至美的景色展现出来,而使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同名琵琶曲则借原诗的意境进行演绎,用柔美委婉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出良辰美景,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当人们吟诵着“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的名句时,如果再听着琵琶那丝丝入扣的演奏,定会使人产生不知今夕何夕的感叹。《春江花月夜》全曲分十段,各有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漱、?G乃归舟和尾声

全诗由情入景,最后以景结情。其中“春”“江”“花”“月”“夜”运用了“发生法”使其出现,又用“消归法”使其消失。月光是一条贯穿性的线索,有它将哲理性思索,将思妇,游子紧紧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情,景,理有机统一的完整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情是升华了的情,景是奇妙的景,理是深邃的理。在开篇诗人用神来之笔给人描绘了一幅奇丽的图画后,(全诗以月、水为经纬,以春为质地,以花为图案,以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光彩斑斓的春江月照图。)转入了对永恒宇宙和有限人生的探索。

1、诗人在空灵而神秘的景象中,想到了永恒的明月和代代的人生。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问中,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识,表现了对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这些奥秘的兴趣。同时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述说中,又表现了对人生的执着和赞美。诗人在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相遇中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2、诗人把对人生意义的满足引向了男女相思相恋的情爱上。诗中“白云”“清风浦”分别象征行踪不定的男子和男女分别的`所在。诗文以深情的笔触赞颂了纯洁的经过升华的男女情爱,创造了神秘,美妙,动人的情,景,理的有机融合境界。

这是一首优美的长篇抒情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结构精妙严谨而又自然天成,韵律圆美流转而又富于变化,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尽管作者留诗只有二首,但仅凭这首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人把对人生意义的满足引向了男女相思相恋的情爱上。诗中“白云”“清风浦”分别象征行踪不定的男子和男女分别的所在。诗文以深情的笔触赞颂了纯洁的经过升华的男女情爱,创造了神秘,美妙,动人的情,景,理的有机融合境界。

这是一首优美的长篇抒情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结构精妙严谨而又自然天成,韵律圆美流转而又富于变化,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尽管作者留诗只有二首,但仅凭这首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篇2:春江花月夜修辞手法

在排除动词或形容词作谓语的前提下,用名词、名词短语直接排列组合而成。

作用是叠用意象,具有整体美。

例: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3、楼外白云,窗前翠竹,井底朱砂

二、移时

把古代事物与现代事物“生拉硬扯”组合在一起,以增强感染力。

例:林冲出身枪棒教师的家庭,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的技术员。

三、空设

根据表达需要,临时设立一个没有的东西,以获得奇巧生动、幽默风趣的艺术效果。

例:但我还是照常走,并且说明……他虽然属于绿林大学出身,而杀人又却不很高明。

四、奇解

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赋予一个词原来没有的某种新义而作出奇特的解释,产生网址生动的效果。

例:没有平凡的工作者,领袖就成了“空军司令”

五、闪避

在实际场合,说话者不正面回答别人的问题,利用含义宽泛的概念或不太精确的语言,把话故意说得不明白,不具体,从而达到某个特定目的。

例:1、大嫂,你别问了,我叫解放军,住在中国。

六、精细

在数字运用中,本可以模糊的地方却出人意料地使用十分精确的数据来表达,这故意的精确,独具匠心在特定表达情境中带来模糊数字望尘莫及的效果。

例:1、孔乙己欠酒店掌柜的十九文钱。

(显示潦倒)

2、祥林嫂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

(祥林嫂的勤劳节俭、婆家的刻薄)

七、错综

为避免词句的重复单调呆板,有意变换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使用参差变化的句型,使语言富于变化。

(一)词的错综

1、慧眼认英雄,睿目识豪杰

2、今日的仇,昨日的恨

3、余杭郡为最,龙隐寺为尤,冷泉亭为甲

(二)句子的错综

错木据水,则不若单鹭,历险乘危,则骐不如狐。

八、返源

在使用成语时,有意偏离成语的通用义,而返回它的字面义,直到奇特效果。

例:1、牙刷好,一毛不拔

2、青蛙对运动的物体明察秋毫,对静止的物体视而不见。

3、火成岩诞生于水深火热之中

九、析字(化用)

利用汉字结构特点,把字的形体离析整合,起到雅俗共赏妙趣横生的作用

例:1、成都十八子(李)

2、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愁)

3、海动山倾古月摧(胡人)

十、偏语

讲述中故意偏离客观实际或事之常理,以不合理但合情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感情的修辞(即知错说错有意为之)

例: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不能实现的)

十一、增饰

先说出一个中心词,后多次为中心词补加修饰限制成分。

作用是为了丰富内涵,表义更具体、全面、准确、鲜明,增强语势,强调语境。

例:1、不能用这样的方式对待人--一个有能力的人,有感情的人。

2、它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中的精灵。

3、下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的试验

十二、字示

即用汉字或符号来表示某种形态,使之形象生动

例:1、他留着“八”字胡。

2、这兔子跑出了一个“8”字。

3、十字路口

4、S形大街

十三、示现

即把非眼前的情形说得如同就在眼前一样

例:1、(悬想式)只听得轰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

2、(陈述式)脑海里闪出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明月。

3、(预言式)春天来了,闭上眼,树上仿佛已满是桃儿、杏儿。

十四、同字

篇3:《燕子》的修辞手法

1. 比喻。

如课文中用“剪刀似的尾巴”突出燕子尾巴的特点;用“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突出青草绿叶、各色鲜花的多而集中, 表现了春天万物吐翠、百花争艳的美好景色;用“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来描绘几对燕子落在电线上的情景, 是多么形象生动。

2. 拟人。

如“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一句, 给燕子赋予了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的特点, 使小燕子的形象更加生动活泼;而“……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一句, 更使小燕子的形象具有了音乐家的风采。

3. 摹绘。

如用“乌黑光亮”摹绘燕子羽毛的颜色, 用“俊俏轻快”摹绘燕子翅膀的形状, 用“蒙蒙”摹绘春天细雨的情态, 用“唧唧”摹绘燕子的叫声之柔, 用“一转眼”摹绘燕子的飞行之快……形象的摹绘使人如入其境, 如睹其形, 赏心悦目, 其乐无穷。

4. 对偶。

篇4:春江花月夜修辞手法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搞清楚它们的概念。

所谓表现手法,其实也称之为艺术手法,也可以叫做写作特色。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具体材料,然后精心布局,并运用相关表达方式以及运用自己擅长的语言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种手法。

因此研究其表现手法有何特点,可以从选材到主旨情感去考虑,也可以从结构到主旨去考虑,也可以从语言表达到主旨去考虑,也可以从选材到结构再到主旨去考虑。表现手法具体特点如下:

从选材角度去考虑有如下特点:对比(人物对比、景物对比等)、详略、象征、典故、衬托(正衬、反衬)、烘托、欲扬先抑(先扬后抑)、托物言志、借物寓意、借古讽今等。

从结构角度去考虑有如下特点:点题引题、开门见山、总领下文、设置悬念、伏笔、照应、铺垫、一波三折、前后呼应、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升华感情等。

从表达角度去考虑有如下特点: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等。

从语言角度去考虑有如下特点:生动、平实、凝练、清丽、豪放、婉约等。

考查文章的表现手法,在语文高考卷中每年都出现。例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现代文阅读《上善若水》第13题即是: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其分值为6分。其答案为:①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②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③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④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从以上答案看,②③两题就是从“选材”到“主旨”去审视的,①就是从“表达”去考虑的。④就是从描写去定位的。因此对照表现手法的特点,我们还可以加进很多答案。例如运用生动传神的修辞;运用一些典故;设置悬念;前呼后应;运用对比等等。

再如2010年高考全国卷关于诗歌《咏素蝶诗》第12道题,其诗为: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其中第(2)小题是这样问的: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分值为5分。

其答案为:托物言志。(当然也可以说为借物喻人。)

首先我们看题目及所写的内容,它是一首咏物诗,因此我们肯定它是托物言志诗,我们也可以从作者的简介中了解。但我们也不能局限于选材角度,我们还可以从表达角度去审视,说是“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也不能算错,或纯粹从描写角度去思考也应该正确的,如运用动作“绕”“隐”“争”“归”“飞”“依”等及其生动传神的写出素蝶的情态。

因此,当我们看到“表现手法”时,应该从“选材”、“结构”“表达”“语言”到“主旨”综合起来审视,这样思考才能全面,以免答题时失之偏颇。

而表达手法,也就是表达方式,是作者在选取材料后,根据文体的不同特点而采用与之相应的语言来表达作者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种手法,例如写记叙文,就应该运用记叙为主,适当加上抒情议论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就应该运用议论为主,适当加上记叙、抒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价值观。说明文,就应该运用说明为主,适当加上记叙来说明事物的特征。而写景状物类的文章,就应该运用描写为主,适当运用记叙、抒情、议论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就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而言,要掌握的相关概念,才能区分它们各自特点,具体内容如下:

一、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的一种方法。

我们要掌握以下记叙相关特点:

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记叙顺序:顺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倒叙(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插叙(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3.线索: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感情的变化;人事景物的特点。

4.人称:第一人称(作用:第一真实,第二可以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人称(作用:便于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人称(作用:行文更加自由)

二、描写。描写是把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我们要掌握以下描写相关特点:

1.人物描写。①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肖像);②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作用:烘托或反衬正面人物形象);

2.描写景物。①方法:抓住特征;运用顺序(空间、时间);运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设问、反问、反复等);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想象与联想;②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三、抒情。抒情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的一种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我们要掌握以下抒情相关特点:

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或融情于景)。

四、议论。议论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的一种手法。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我们要掌握以下议论相关特点:

①论据:事实论据(史实、科学数据)、道理论据(名人名言、警句);②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③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④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五、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一种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我们要掌握以下说明相关特点:

①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作用:使条理清晰,层次分明)②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③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因此,当我们看到“表达手法”时,应该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个角度综合起来考虑,这样思考才能准确无误,以免答题中忙中出错甚至南辕北辙了。

所谓修辞,就是在遣词造句中,运用特色鲜明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法。它的特点就是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针、互文、比拟、通感等。

由于我们对修辞比较熟悉,因此我就简要罗列一下常用的几种,并简要说说其特点和作用: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篇5: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及作用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装,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队仗、排偶),反复,反问,反语

有互文,借代,设问,排比,夸张,双关,用典,引用,移用,象征,镶嵌,通感。1 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1.比喻: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2)拟物

①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朱自清)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暗 引(间接引用)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13.联想

也就是想象.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描写手法

环境描写 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二:渲染气氛

三:烘托人物心理或烘托人物形象 四: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语言描写

作用: 一:刻画人物性格

二: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三:揭示人物的身分与社会地位

四: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

心理描写

作用:

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三: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思想感情 四:深化作品主题

肖像描写

作用: 一:刻画人物性格

二: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二: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

动作描写

作用: 一:显示人物内心世界 二:刻画人物性格

二:表现变化的姿势、感情或者态度 三:创造生动的画面和活跃的场景

神态描写

作用: 一: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二:刻画人物性格,反应人物品质

概念: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作用:

1)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3)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4)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5)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点明时令、地点;表现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B、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讲,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预示人物命运;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推动情节发展。

6)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作用是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此外还有:

细描: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抹。

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形象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

静态描写: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篇6:春江花月夜修辞手法

1.修辞手法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⑴、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

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⑵、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例析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例析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简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例析2: 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简析:“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③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例析1:① 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简析:“管”是一种类似于笛的乐器,“弦”是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这里,诗人用“管”“弦”指代音乐。例析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简析:“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⑶、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李白的作品中表现极为突出,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危楼高百尺”等。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简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⑷、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春行即兴

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简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修辞方法是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⑸、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析: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咏白海棠(薛宝钗)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咏白海棠(林黛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简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⑹、设问和反问:设问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例析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简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例析2:王安石的《题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简析: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2.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端居①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简析: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例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问: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简析: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融情于景的特色。

一般说来,记叙文多采用叙述、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议论文多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说明文多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当然,表达方式的运用也不是绝对的,如记叙文里也可以使用少量议论或说明,议论文里同样也可以使用少量的叙述、描写或说明,说明文里也可以有叙述或描写。至于杂文、游记、随笔等更细的分类文体,表达方式则更加灵活。总之,表达方式的使用,一切服从文体和表现主题的需要。

3.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烘托、象征、用典、白描、蒙太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心理刻画、寓庄于谐、联想和想象,等等。

例析:简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句的表现手法简析:该句纯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为我们勾勒出了田园生活图景,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这种画法,不用色彩的烘染,只用黑线勾描物象。在文学创作上,白描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其特点是:抓住被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形神逼肖。

4.区别与联系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但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它如果间隔使用,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也可视为表现手法;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有时也可以是一种表现手法;等等。总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经常接触到的概念,不可回避,我们必须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认真体会,才能真正将它们区分开来,并娴熟地运用。

例示:1.试分析下面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答:本诗所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如下:⑴衬托,以冰雪林衬托梅花的坚毅耐寒;⑵对比,与混芳尘的桃花对比,显示梅的高洁守志;⑶托物言志(象征),借梅花的形象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①青玉案:词牌名。②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繁花齐开。③宝马雕车:指观灯的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④凤箫:《神仙传》载,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作凤鸣声,引来了凤。故称箫为凤箫。⑤玉壶:比喻月亮。⑥蛾儿雪柳:元宵节妇女头上戴的装饰物。⑦阑珊:零落。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主要运用了反衬(或衬托、烘托)的表现手法,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的孤独寂寞,表达了作者不趋流俗,甘于寂寞,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只是陪衬。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但是,作者描写这样一位孤独者,用意何在?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联系作者身世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以“那人”自比,抒发了词人满面腔的闲愁与寂寞。就修辞而言,本词主要用了如下几种:比喻:“花千树”——将元夕的焰火比作千万棵繁花锦簇的花树;“更吹落星如雨”——焰火像被吹得如雨落下的星星;“玉壶”——喻月亮。借代:“蛾儿雪柳”——用元宵节妇女头上戴的装饰物代年轻美貌的女子。3.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和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提示: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运用了设问、比喻、排比的修辞。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运用了夸张、比喻 表达方式共有五种: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基本的表达方式有三种:记叙、议论和说明。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 借物喻人 欲扬先抑 喻抑先扬 联想和想象 卒章显志 层层铺垫 层层深入 象征 托物言志

情景交融 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夸张 比拟 借代 对偶 互文 顶针 排比 回环 反问 设问 双关 对比 引用 通感 最佳答案

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表现手法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如文学创作中各种叙述、描写以及讽刺、夸张、象征、比喻、对比、借代、拟人、排比、对偶、层递等。应该说表现方法包括了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是根据表达需要,运用有效的语言手段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使语言表达具有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的语言运用方式。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除此之外,课文里还涉及到的有对比、借代、引用、双关、反语、顶针和呼告等。学习修辞,不要死抠名词术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并能学会运用修辞手法造句。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前后照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等。

一、表达技巧:在诗歌鉴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

1、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怀古伤今。

2、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白描、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二、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

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结构: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等。

5、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夸张等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

【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具体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

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欲扬先抑

最佳答案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中学语文的一些表达技巧 2009-04-24 20:13 中学语文的一些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③选材剪材;

④行文的结构;

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等。

二、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

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结构: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等。

5、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夸张等

最佳答案

比喻,就是利用一种相似的东西,来说明另一个东西.但是你用来比喻的东西常常是大家熟悉的,而且具体的,来形容说明的东西常常是很有内涵,或者抽象的.常用的词有好像,好似,像,像...似的.高级一点的有如,一般,等等.比如,今晚的月亮像明镜一样.就是说今天的月亮很圆,很亮,甚至都像镜子一样可以反光的境界.拟人,就是赋予一些没有声明的东西一些人性化的性格或特点.比如向日葵迷恋的看着太阳,到了夜里,又深沉的弯下了腰.向日葵花盘向日光是有科学道理,但是迷恋的看着什么什么,是人才特有的,而且弯着腰,腰本身是人体的一部分,弯腰也是人的特点.夸张,就是夸大的手法描写一样东西.比如,今天的天气特别热,仿佛街上的广告牌都被太阳晒化了.天气再热,也不可能把广告晒化了.所以是典型的夸张.借代,就是借一个人身上特有的东西或者特点.比如这个人脑袋大,我们在不引起误会的同时,在后边的文章,就可以用大头来代替这个人.或者说有个少先队员,也可以用红领巾来代替.借喻,跟借代差不多.但是借以用的东西,不是这个人身上的一部分,而是形容这个人.比如,上文里提到,这个人往那一站,好像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下文再提到圆规,就是说那个女人.但是,注意,她身上没长圆规,而且也没那么大的圆规,所以是一种借喻手法.排比,就是重复几次的句式,描写的是一类相关的东西.比如毛主席是我们的领袖,是我们的朋友,更是我们的救世主.等等.对偶,就是相关的俩东西.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法。骈文多用对偶.但是现在没必要特意写,你能辨认出来就可以了.在诗词里,又叫对仗,但是从我的理解看,对仗是更工整的对偶,更严格的对偶.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 二

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 二

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 二

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 二

十四、其他:

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

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

(六) 段意的归纳

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文阅读中会让你回答

某某关键词的作用

上一篇:清明节相关的英文表达下一篇:老年大学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