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2024-05-21

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通用14篇)

篇1: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一、一改:设主线,明思路

张若虚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因为《春江花月夜》“孤绝横篇,竟为大家”。这首诗也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围“春、江、花、月、夜”铺开,月是诗人震动的脉搏,月光洒辉处,江水、沙滩、桃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镜台、詀石、鸿雁、鱼龙、思妇、游子组成了一副幽美恬静、充满人生哲理的画卷。

落月摇情,情韵悠悠。既然如此令人心神荡漾,既然是千古美文,何不美教、美学呢?

别林斯基有句话说得好:“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此,赏析这种情韵幽雅的美文,应该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心灵之旅。学生是读景、赏景的主角,教师是导游。“美在哪里?”这条学习主线,应“念”而生。

围绕这条主线,设计了这样的课堂流程:美听一美读一美品。其中,美品是关键,它可以设计以下两个思考题:

1、你在诗歌中看到了什么?请以月亮的推移为顺序找出描写对象:

(1)找景物;(2)找人物(注意体现人物情感的词)。

2、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你的理由。结合你最欣赏的佳句,用散文化的语言品一品网。

再次上课,我们明显感到,课堂是教师的课堂,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互动,仅有的一次讨论也只是流于形式。学生似乎是游离于课堂外的陌生人,课堂冷冷清清,局面尴尬。

传统教育确实存在忽视学生个性,忽视学生自主意识的弊端,强调集体意识和绝对服从,用一种僵化、教条的思想禁锢施教者和受教者。其结果是学生个性品质缺失,自主意识缺失,批判精神缺失,人文情怀缺失,公民意识缺失。高中新课程的实践者应充分意识到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点,培养高中学生自觉的社会责任与爱国主义精神、正确的价值判断力、初步的全球意识与国际视野、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敬业精神以及健全的身体心理素质是我们的责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尊重个体,尊重生命,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我们真切地感到,课堂不能静若止水,需要波澜起伏,需要激荡人心,需要创造一个美的艺术境界,否则便会枯燥无味、苍白无力。那么怎样为教学创造一个艺术的境界呢?

二、二改:创设艺术氛围,营造审美情境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需要创设迷人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深入诗文的深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创设:

1、美导。

一位同行的导语设计值得借鉴: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学生打开了记忆仓库之后,教师再深情地说:“是啊,月在诗歌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恬淡;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感受到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惆怅无奈,还有‘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梦幻神奇。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张若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他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沉浸于超常的审美情境、倾心于审美的情境和把审美的心理集中指向阅读对象的审美注意。

2.美听。

教师范读,学生倾听潺潺连绵的流水、流利婉转的鸟鸣,他们情不自禁地沉醉于这迷茫朦胧的月色中,沉浸于浓浓的思念、深深的愁绪里,浸入美读酿成的美境中。有了这种倾听,那种跃跃欲试的萌动之心,怎能不呼之欲出?

3.美读。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需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3)诵读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有自由体验读、个人表演读、小组竞赛读、集体体悟读”。诵读这首诗要读出轻重,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激情。各种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于自己的体验之中,选择、感悟、深思,产生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参与欲,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经过反复朗读,学生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诗中表现出的月照花林之美,人生沧桑之叹,天涯相隔之苦,有了一定的体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了。更重要的是:美读,不但了解作者说了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有了沟通,激起了情感上的共鸣。学生进入了“其言若出己之口,其意若出舌之心”的最佳状态,在吟诵过程中,语感语气有了,内容有了,思想有了,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通过第三次上课,我们认为,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整堂课的主题。匆忙的和不深入的解读,教学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春江花月夜》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不在课外延伸了多少,而应该在美品课文。

三、三改:美品美文,突出课堂主旋律

1.品景色。

(1)月出一一壮观而有活力

(2)月升一一月光朗照,花伴月,月伴花,月光无处不在,江天一色,清纯空灵

(3)月落——落花摇情,江水流春,落月藏海雾,迷茫无尽

(4)景:月光下的江流、芳甸、花林、飞霜、沙汀、白云、青枫、扁舟、高楼、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等,春江潮动,花草遍地,明月朗照,月伴花,花伴月,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淡淡的感伤美,优雅空灵的纯净美,交织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江月夜图。

2、品哲理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浮想联翩,思接千载,感慨宇宙的神秘,人生的无奈。“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又顿悟,人生是短暂的,而人类则是绵延永久的。一曲《春江花月夜》,让人读出了人生短暂的悲剧之美、宇宙无穷的永恒之美。

3.品情感。

月共潮生,荡涤万物,充满生命活力的壮观美,跃然纸上;江水流春,江树迷蒙,凄凉感伤之情油然而生。诗中的情感美还指落月藏海雾,月落妆台,长夜不眠的思妇的依恋惆怅之情;春光将老,人隔天涯,漂泊天涯的游子的凄苦寂寞之情。品读“落月摇青满江树”,那月光之情,思念之情,诗人之情,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学生心中。

4.品佳句。

最后探讨问题,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选择的自由,不受约束,大胆想象、联想,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并阐述自己的理由,在互相交流中碰撞思维、分享阅读成果。

诗歌欣赏没有标准答案,因此,要给学生一个艺术再创造的空间。虽然学生谈出的理由不一定充分,但他们己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享受到了浓浓的审美乐趣。这样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也是对学生价值的认可,它能唤起学生积极探讨的活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设计,更是从课堂教学的完全预设转向动态生成,赋予了课堂活力,使课堂异彩纷呈,活力四射。

总之,《春江花月夜》的教学设计是以课文为载体,从课文出发,通过听、读、品,把朗读、美品、探究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赏诗歌。

篇2: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作为千古名篇,如何能上出诗情韵味,如何让学生自己体悟诗情画意,在上课之前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最终设计如下的教学思路:美读——美写——美悟。

“美读”:拿到一首诗歌,对于我们来说,不是懂了才去读,而是读了才会懂,因此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慢慢体会诗的意境,才会领会诗的情感,正是“七分诵读,三分鉴赏”。苏轼曾经说过“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也说“大抵读书,先须熟读,继之精思,然后可以有得耳”。这都是在说理解之前的读的重要性。而我也一直认为:一个诵读好的学生,一定对诗歌本身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体悟。反复诵读后,别林斯基所说的“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的“美”也就顺然流出。具体操作,先让学生齐读,之后找学生评价齐读的感受,然后由他所在的那个小组再读,再找学生评价,中间讲解诵读诗词的技巧,包括情感、语调、表情、动作、音乐,最后由这位学生自己试读,同时教师给他配乐。教师点评完之后,教师配乐范读。很多老师认为自己读得不好,便找名家视频听读,其实我认为,名家范读和老师范读其实有很大的教学效果的不同。名家范读,读的固然好,但是好是他们的,因为他们是名家,读得好是应该的,他们高高在上,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仰望的姿态,因此学生除了佩服赞叹之外,没有更多的切身体会,名家距离我们太遥远,就像影视明星在荧幕中表演出色,但是很难让我们有也去演的冲动,同样名家诵读让学生产生不了诵读的冲动,激发不出学生诵读的潜在欲望。而教师自己范读则大大不同,对于学生而言,老师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存在,是处于学生身边的存在,距离学生近而没有任何疏远感,因此教师的诵读是学生的一个范例,一个榜样。教师本身如果读得好,那么学生会认为这是真实的,是可以模仿的,学生会有“老师是普通人,他能诵读,我也能诵读”的想法,因此他们会有一种诵读的欲望和诵读期待。在我以往的教学中,每每我诵读完后,很多学生都会争着去试读,他们甚至还要求配乐。多次诵读,再加之老师适当的点拨。学生基本已把握了诗歌的内在情感。因此诗歌诵读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知识的内化过程。

篇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与完善

新课程要求教学目标应从三个维度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则应该结合阅读教学的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培养目标。高中阅读教学则主要有以下主要内容: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阅读习惯态度;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习读能力;指向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因此,经过对阅读教学活动的反思。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从以上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反思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那么,高中阅读教学应该如何高效开展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切合自己学习实际的良好学习方法的基础,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习惯的养成中逐步形成自己固有的学习方法和方式,为学习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和调控。那么,高中生在提高自身阅读学习能力中应该养成哪些阅读习惯呢?

第一,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形成边读、边思、边动笔的良好阅读习惯。边读边思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思维处在高速运转当中,能够有效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阅读中能够读得更加深入和细致,读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提高筛选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充分理解阅读材料,为阅读理解题目的解答奠定基础。此外,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加工的过程中,会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想法产生额外的思考,引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些想法和见解转瞬即逝,因此,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动笔,记录下自己的思考所得,促进文章的深人阅读和理解。

第二,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高中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语文的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高中生在阅读理解中肯定会遇到不理解的成语,不熟悉的作家或是理解不透彻的文体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学习难题。

二、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高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那么,高中教师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首先,教师应该提高学生的阅读感受力。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认知感受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知能力包括认识字形、读准字音、弄懂字义、了解文意,初步感知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能具备与他人交流自己阅读感受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以上内容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力指的是学生在阅读感受力的基础上深入到文章字里行间中获得文章意义的能力。学生的理解力不仅包括对词、句的理解,还有对段、篇等的整体理解;学生既要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要在作者主要内容的表述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进一步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谋篇布局以及运用语言艺术来表情达意的,进而体会恰当表达的精妙和语言表达的技巧。最后,教师应该注意加强学生阅读创造力的培养。阅读的最高层次是阅读的升华,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了新的发现,提出或是解答作品中原有内容之外的新问题。在教学中,完美的阅读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思想、知识、阅历和知识储备等对作品进行自我的解读,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具备创造力,也就意味着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做呢?教师应该对学生阅读中哪怕是一点一滴的进步和创新都要引起自身高度重视,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

三、传授良好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包括朗读和默读、精读、略读和浏览等。不同的阅读文章需要学生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说,针对小说文体的文章就需要学生采取默读的方式进行阅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高效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和主要内容;而散文这种文体则需要学生大声朗读,因为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在作者优美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独特的情感。此外,散文文体的阅读不仅要求学生带有感情地进行阅读,还需要学生对文章中的优美句子和重要句段进行反复的朗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步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和通晓文章的主要思想内容。文言文则更加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精细的指导,不仅要从读音上进行纠正,而且需要从断句上与学生进行分析,因为只有断句断得准确学生才能进一步对文意进行疏通和理解。因此,对于不同文体的阅读篇章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阅读指导方法对学生文本的阅读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准确把握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增进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

篇4:反思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关键词:写作兴趣;生活细节;审题与构思;真情实感;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8-0106

《语文课程标准》在交流与表达方面明确规定:“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作文是一项日积月累的工作,是硬功夫,不是能靠走捷径就可以取得优异成绩的。文学底蕴的差距的确是没有办法在短时期内弥补的,但是,若用心思考,底蕴差的学生一样可以用技巧来弥补才华的不足。故而,要说作文简单,还真简单。那么,如何写好高中作文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准备:

一、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影响学生作文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适应时代的需求,在继承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优点的同时,努力探求新的作文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文学作品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样,学生作文的内容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生活始终是作文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他们观察自己身边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种种现象,并加以思考,随时记下,写观察日记,以此为手段来评价生活、干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用课堂模拟表演等形式再现现实生活,唤起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回忆或联想,让学生进行作文。“课堂即生活”,我们可以把一些生活实践活动搬上讲台进行创作。如“如何使鸡蛋从高处落下不碎的实验”等。

二、描写熟悉生活,感悟生活细节

生活是创作之源,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所以,教师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没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所以,在平常生活中,笔者就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记下来。并告诉他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同学苦读、集体劳动、名胜古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生活的范围。

教师在进行作文训练时,首先应考虑的是作文题与学生的生活有效对接,是学生熟悉的生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容易书写真情实感。老舍有一个重要的文学主张:“最熟悉的,不管多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就可能产生出最好的作品来”。一位特级教师曾说过“高考作文也必须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哪怕只是一枝一叶,也需要鲜活的绿色,只有成长在自己熟悉生活的一盆土中。”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一盆土”,也就长不出完全相同的枝叶,当学生的作文切入他所熟悉的生活,才能写出自己的独一无二,才不至于人云亦云,失去本真。

三、将课堂内外的读与写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读写结合是一种有效的实践策略,通过这种策略推动教师的语文教学,带动和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长期以来,语文读写结合始终占据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读写结合的基础在于“读”,首先应读教材名篇,教会学生从阅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和发现、思考和认识、体验和思想。教师完全可以打破以往单元编写的模式一篇篇一单元一单元地去授课,而是集中某种文体,教会学生阅读这种文体的方法,并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学习模仿这种写作方法。分清主次,不可千篇一律、墨守成规,鼓励多元化的个性解读。其次,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积累并使运用积累经常化、日常化,使学生掌握有效地积累和运用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积累和运用的习惯。学习文章当中好的习作技巧,从而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最后应加强课内小练笔的练习。

语文课堂教学在整个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能通过课堂教学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还能重视课外实践活动。因为无论怎样重视课内语文活动,其训练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将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化为语文技能、技巧,形成语文能力,绝非一周几节课所能做到的。因此,要想提高语文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生动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来完成。课外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灵活地运用知识、技能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提高文化、增长知识、陶冶思想情感。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能力的提高,不要只着眼于现有的课堂教学,而應把眼光放在课外实践上,多渠道、多方位地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语文教师应该加以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

四、重视作文的审题与构思

考场作文写作,审题的失败是最大的失败,构思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请看此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街头来来往往的行人,身边朝夕相处的伙伴,校园匆匆流转的四季……这些,你留意了吗?这些习以为常的生活也许会让我们感动,也许会给我们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处处留心皆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可以抒发情感,可以表达理解和感悟。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这是新材料作文题型中较易的一个试题。首先,它已确定了作文题目,无需我们再去想题目;其次,材料内容很明确,在理解上不会有太大问题;最后,就是作文立意方向清晰。当然,最关键还在于立意,立意的高低直接决定作文质量的好坏。而立意好的前提就是能正确深入地审题。那如何审题呢?首先,我们要对“风景”有一定的理解。“处处留意皆风景”,其深层含义就是人生处处是风景,而风景又会有具体和抽象之分。既可以是眼前所见之景,亦可以是心里所想之景;既可是客观之景,也可是主观之景。正如题中所言,风景涵盖一切,有来往的行人,相处的伙伴,匆匆的四季……从这可看出,作文的取材是非常广的,这就在素材的提取上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当广阔的空间。

同样一个作文题目,如果有机会让自己反复写,可能有的作文得40分上下,有的作文得50分上下,这就说明,对于自己而言,作文的可能得分实际上有一个区间,上下差距还是很大的。但是,考场作文,没有机会反复写,怎样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呢?考场情境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弯道超越的机会,别人不能反复写,别人不能写出最好的作文,而我能,这就会带来巨大优势。怎样做到,就是考场作文构思的诀窍。实际上,当构思确定下来后,文章就大局已定了。有的构思可能值36分,有的构思可能值42分,有的构思可能值48分,具体写作时,一些小技巧可能造成1-3分的差距。但是,考场作文的阅卷是快速进行的,可谓走马观花,阅卷者看到的主要是作文的大局,就是说,阅卷者经过快速阅读,形成的印象主要就是作者的构思内容,所以判分的依据主要还是落在构思上。至此,我们理解了,考场作文的竞争关键是构思的竞争,谁能找到好的构思,谁就能占得先机。其中的诀窍就是两个字:找、选。

总之,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与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写作教学这块天地里也才能生长出一棵棵写作之苗,开出一朵朵灿烂的写作之花。

篇5:《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经过这次讲解我对《春江花月夜》有了更深的认识。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生”着手进行分析,“生”含有孕育而生的意思,把明月和海写的具有活生生的生命。前四句的寥廓壮丽之景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我最喜欢的“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更表现出一种幽美恬静,仅前面几句就把整个月下之景的纯净空灵给展现了出来。

下面都是对人生的思考。 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他们都是对人生短暂的慨叹,而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这就具有很大的突破性。

我最喜欢的就是思妇的段落。鸿雁,鱼龙,向来都是寄托相思之苦,邮寄书信的代名词,而“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根本没有办法寄来书信,所以只有把情思寄给月光。思妇“愿逐月华流照君”想要让月光把思念带给游子,而月光徘徊是卷不去拂还来,因为月为思妇伤心而不舍得离开,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呀!月光带有很深的人情味。把月光写活了,思念的情感也出来了。

篇6: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但,的确不敢讲,尤其是逐句进行分析,这是我的教学弱项。所幸,这首诗是作为“赏析示例”出现了,书上有名家赏析的文章,这样一来,我就是不讲,学生也可以借助这篇赏析来理解诗歌。

这个单元的题目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意思是说,深入理解一首古诗,特别是写景抒情的古诗,需要把自己想象成诗人,置身于诗中的意境,通过体味诗中的意象来了解诗歌的情感。这实际上是要求我们不要琐碎地去分析诗句,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来把握诗歌的意象特点及情感。如此一来,我就又窃喜了一回:看来我不讲是对的了。

关于这首诗,我是这么处理的。首先安排学生在早读反复诵读这首诗直到背过。至于课上,我安排了三项内容。第一项,诵读。通过学生读,老师读,名家配乐诵读,来“置身诗境”。第二项,阅读赏析文字,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和了解诗歌形式上的特点。第三项,回答一个笼统的问题:为什么前人评价此诗“孤篇盖全唐”?从内容和形式来简要回答。

篇7:《春江花月夜》音乐教学反思

学生情况分析: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目前大多数学生都非常喜欢通俗音乐,而不喜欢我国的民族音乐。他们可以说出许多歌星的名字,说出许多通俗歌曲的名称,却对我们国家的传统音乐不闻不问,一窍不通,甚至有些同学连一些乐器的名字都叫不出来。所以为了检测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程度,我采用先给学生听音乐辨别乐器的形式来引入课题。

教学过程:

一、题引入

课题引入的音乐一共有四段,前三段是由乐器独奏的,第四段是有民族管弦乐的形式演奏的,在这里我就适时的向学生提出了问题:第四段音乐和前面三段有什么区别?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回答出来,是由什么乐器所独奏的,而第四段则是由民族管弦乐的形式来演奏的。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引入了这节课的课题《春江花月夜》。我觉得在课题的引入这样设计还是很好的.,学生能够把上节课的东西联系起来,并且可以积极的思考。

二、作品介绍

在介绍作品之前,我不是单纯的就把作品的前前后后都讲了出来,而是通过教师提问-—— 学生探讨——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的形式来介绍作品,我觉得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不足的地方还是我在总结的时候讲的相关的东西大多了。

三、作品欣赏

在作品欣赏前我向学生提出了下面三个问题:

1、作品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2、乐曲的演奏形式是什么?

3、主奏乐器有哪些?

并且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用笔做好记录,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下到学生中间稍稍指引,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欣赏作品,因为这个作品比较长,在加上他们的音乐素质差,如果不这样的话学生就很难理解作品

四、理解作品

这是属于学生的感知阶段,把声音转化为自己的理解,我要求他们互相交流探讨,然后叫学生发表意见,并且做适时的引导。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觉得还是重点突破得不够,还有待加强。

五、知识点的讲解

在这个作品里面牵涉到了我们中华民族音乐创作的一个知识点“换头合尾”的创作手法,我要求他们重新听作品的前四部分,自己发现,总结,收效还是不错,极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发现和总结出来。

六、听音乐配画

在这里我选了几幅画要学生根据作品的意境来选择和画的意境相似的画。这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的作品,美术和音乐都属于艺术,是相通的。所采用的是视听觉结合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接受,同时也更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七、主题旋律的演唱和演奏

在这里我先教唱了主题旋律然后有学生上台任意选择我所准备的乐器来演奏这个主题。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主题音乐的记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

篇8: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目前存在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呈现出了新课程理念和精神不相符合的一面, 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 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 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 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事实上, 只有深刻变化了的课堂, 才能承载新课程的期盼, 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之中, 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因此, 变革课堂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那么, 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做到哪些方面的变化呢?

(一) 教育观念要“变”。

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要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 必须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师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 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 学习技巧的传授者, 教育科研的专家。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首要的就是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1. 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领会中学素质教育创新理论。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 所以, 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思想。

2. 转变教育观念必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即提高业务素质。

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不仅具有高尚的语文素质, 而且具有高深的业务素质,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形成多层次新型的知识结构, 具有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质和能力, 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进而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 促进他们德才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 教学模式要“变”。

在新课程实施的这一年以来,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目前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了其与新课程理念精神不相符合的一面, 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 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 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 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可见, 新课程给我们在一线的新课程实施者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要变课堂, 将新课程真正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中, 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

我们的课堂之所以要“变”, 那是因为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审视, 当今的课堂存在许多弊端,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条化。

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当作金科玉律, 把教参中的提示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 把预设的教案当作亦步亦趋的向导。课堂教学没有创造, 没有活力, 有的只是平铺直叙、机械性的劳动、简单的重复活动, 有的只是学生的应付与无奈。

(二) 模式化。

教学结构模式化、教学具体行为的模式化。课堂教学结构依然沿袭半个世纪前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模式, 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 没有根据课型、学科和学生年龄、年级的不同, 清一色地用一种刻板、僵化、一统的方式表现出来。课堂中具体的教学和管理行为长期以来凝为刻板的、单调的、不变的模式。研究表明一种行为如果久而久之只是用一种纯粹化了的形式表现出来, 逐渐只保留它的形式意义, 而其实质性东西就会越来越远。

(三) 单一化。

突出表现为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活动角色的单一化。教学目标上:对知识和能力“情有独钟”, 对情感、意志、价值观, 对过程和方法没有足够重视, 忽视了全面发展是教育追求的最终目的, 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知、情、意、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教学组织形式上:自1865年京师同文馆设立引入班级上课制以后, 我国中小学课堂上占据支配地位的几乎一直是“秧田式”几何图形课桌椅排列方式, 不管人多人少, 是讲授还是讨论。在活动角色上:课堂上, 只能看到、听到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 缺乏大多数学生的真正的参与活动, 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主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独立性得不到落实, 创造性得不得培养。课堂异化为教师如同钦差大臣, 教材如同圣旨, 学生如同俯首听命的臣民。

基于课堂教学存在的这些弊端, 我在贯彻实施《课程标准》精神实质的过程中, 主动对教学方式进行转变, 并在高一新课程的实施中不断反思, 不断完善, 与时俱进, 适应新的情况。

(一) 以学生学习为立足点, 使课堂“活”起来。

处在改革开放年代的21世纪中学生, 思想敏锐、兴趣广泛、参与意识很强烈, 对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 他们不满足于是什么, 而是深究为什么, 因而高中语文课教学需要巧妙“布惑”, 设置障碍, 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 这必然要求把过去沿用了几十年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彻底改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采取各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情境就是一种很好的使课堂“活”起来, 当然创设情境时, 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 而且要注意情境的内容来自生活, 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 以启发式学习方式为指导思想, 使课堂“动”起来。

在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注入式教学方法始终是被反对的, 因为它严重阻碍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 扼杀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在课堂上使他们的智力活动都“动”起来。所以教师首先要善问,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和广度、深度, 向学生提出思考的任务,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其次要善导, 善于诱导和开拓学生的思路, 提问绝不能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出来就算达到目的, 而是要将矛盾的焦点摆在学生的面前, 用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上进行具体指导, 使学生“会学”。再次要含蓄, 问问题不可以问得太白, 不能总是“对不对?”“是不是?”要尽可能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发人深思, 耐人寻味。

篇9: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关键词:高中语文;填鸭式;教学效果;反思

一、高中语文课堂采用的教学方法

1.教师采用最多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的语文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之下学生不仅不能体会到书本中的精神所在,反而会适得其反,他们会减少自己对课本的理解,一味地听取老师的讲解,把老师理解的当作自己的理解,所以在考场中我们会常常看到类似的文体,以及出现相似的观点。

2.还有一种教学方法就是师生互动,在这个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可以各抒己见。但这样的情况比较少在高中教学中出现的,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领悟到的和学习到的知识更多,也不会千篇一律。但对于老师来说高中课堂教学就是赶课时、赶进度,而学生也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所以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也不常出现在当代的高中语文课堂上。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分析

现代语文教学方式的形成不仅取决于社会的现实原因,也取决于个人的想法问题。社会的现实让我们不得不低下我们高傲的头:你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你就会被社会淘汰。所以要想改变现在的教学方式,就必须改良现在的考试制度。教师以及家长很容易将一个孩子的优劣与成绩挂钩,这样便无法使教学朝我们想象的方向去发展,只有改变现状才能改变未来。由于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化,现代人养成了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所以他们在学习上想不劳而获或者在短时间内取得效果,这样的思想是无法学好语文的。其实要解决当代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不仅可以从社会角度和个人角度中去完善,还可以从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角色转换和教育方法中去实现。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转换。叶圣陶曾说过:“语文教师不仅仅只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引导学生看书,品书的。”显而易见,叶老先生的话的意思是要把学生引进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从而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文章的真谛,但有些时候学生会由于面对种种自身因素而不能理解文章,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发挥其作用了。

2.我们要凭借教育方法的转变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要做到教育方法的转变最主要的是要营造出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不能强迫学生赞同自己的观点,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应该各抒己见,这样才可以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3.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不要因为学生的错误回答而责备学生,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地提高。

其实每一节语文课都是一个奇妙的语言之旅、思维之旅。答案不是唯一的,我们都是从各自的理解出发,走向情感的共鸣。

语文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也不是简单地演绎思维,而是获取并积累知识的过程,即在积累与阅读视野中得到升华,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和提升语文素养。当代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弊端,但我们也不能一竿子打死所有人,我们可以分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利与弊来进行反思,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使高中语文教学的效率达到最大化。

(作者单位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

篇10: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记忆早被我删去,我怎么还会有梦想?怎么还会想去触摸这两个神圣的字眼?我忧虑着,伤心着,堕落着,深深地思考着。

三年前,朝气蓬勃的那个男子汉心比天高,决心要创造属于自己崭新的天地;风吹雨打,月落霜归,都不能阻挡他前进的脚步,他要努力奋斗!我多次听到他这样平静的心声,他默默地坚持着,默默地努力着,他要成功!

一次次地失败,一次次地爬起,一次次地微笑,又一次次让内心之火燃烧;他坚信:他的奋斗定会结出幸福的果实……

不料,一次“超强台风”登陆,接着“瓢泼大雨”又接踵而来,真是祸不单行!“雨水”打湿了他的衣衫,风吼夜怒,他失望地跌倒在泥泞的马路上,不想再站起来,不想再哭泣,他早已绝望――他只任凭泪水化作无奈的雨水。

风停了,雨静了,月亮又出来了。“湿落”的我内心疯狂到了极致,多年的努力化作了泡影。我不停地在想:我奋斗了,可是我又得到了什么?我一无所获!于是,我只有任凭黑夜吞噬着我的灵魂,我只有向黑夜投降――即使再顽强也会倒下,我又何必呢?

我想像着,还是心有不甘。一股心流袭过,我举起手中的一个玻璃杯,一下子把“奋斗”摔了个粉碎。我不再需要它,可是那是真的吗?我无法回答,为此那夜我一夜无眠……

第二天清晨,从床上爬起来后,我拿出纸笔,用力写下了我的决心,我的伤心,还有我的意志――奋斗!从当初的放弃到现在的信念重新复燃,我只用了一晚。我依然坚信:只有奋斗才会使人生成功!

篇11: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

一日在课堂上,偶然聊起了梦想,高中三年还从未了解过孩子们的梦想是什么,我饶有兴趣地问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本以为高三的孩子比较矜持或许不太乐于谈论这种话题,没想到大家反应热烈,各种梦想扑面而来。我就在这嘈杂的回答中听到一个低沉而坚定的声音:“我想拥有一辆法拉利。”

顿时哄堂大笑,同学们善意的嘲笑并没有让他面露尴尬,我笑着向他确认,他依然坚定地说:“是的老师,我的梦想是拥有一辆法拉利。”然后递给我一张打印的图片,“就是它,老师。”我轻声制止了同学们的嘲笑,对他说,“到时候我可以坐你的法拉利兜兜风吗?”“当然可以,老师!”少年灿烂地笑着。

这算是守护了一个孩子的梦想吗?记得铁凝曾经说过,世界上最纯洁、美丽的情感就是少女的梦想。尽管它幼稚、缥缈,甚至可笑,尽管它也许是人性中最为软弱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最可宝贵的一种感情。我这里把“少女”换做“少年”,同样适用。

这个孩子叫魏泰昱,高一时就在我的班。自从我们有了这个约定,我就时常敲打他,别的不多说,打瞌睡的时候我拍着他的肩膀:“嘿,同学,别忘了你的法拉利!”魏同学立刻精神百倍,我窃喜:原来梦想的力量这么伟大,还好我没有使它破碎。

其实这个学生的基础不是很好,高一高二对学习不是很上心。然而在我的眼里学生没有好坏之分,任何学生的梦想都是值得敬畏 的。我谨记着《第56号教师的奇迹》的作者美国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在书中的一句话:老师可以严格,但不公平的老师会被学生看不起。这个约定到现在已有几个月,在这期间我看到了他的努力,并且他永远都是那么精神百倍。他的变化让我欣喜,我看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可能性,即使我无法像雷夫﹒艾斯奎斯那样疯狂,至少我们知道,教育蕴含着无限可能。或许某天,他已然忘记了在高三的某次课堂上说出的梦想,但我坚信,他一定会记得他为了梦想付出了什么。我想即便这样,教育的目的也达到了。

篇12:《惠崇春江晚景》教学反思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意境幽远,它深深地烙刻在我的记忆里,久久不能忘怀。全诗用白描手法简洁的写出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使人如沐浴春风,如临其境。因此我从感性知识入手,通过读,以读解义、以读悟情。结合注释理解了“三两枝”、“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的意思。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巧妙点拨,横向迁移,最终化解难点。

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体会了诗的情感,进入了诗的意境。在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我想到每堂课只要精心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就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我认为, 首先, 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深化课堂教学。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 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 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 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 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语文科的本质属性, 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 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 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等, 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讲授, 只有集中教学目标, 突出教学重点, 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

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学生, 普遍存在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现象, 由于初三的中考使许多初中语文教学在应试的束缚中, 热衷于大量的词、句、篇的所谓“基本知识训练”, 迫使学生陷入漫无边际的题海中, 仅囿于语文课本中应试知识的重复演练, 死记硬背, 看似“双基”知识训练, 而实际效果却降低了学生的语文能力。造成有的学生语法混乱, 表达不清, 错字、别字成堆, 标点符号乱用等, 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 这样, 对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就有明显影响。

新编的高中语文教材, 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提高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重视积累感悟, 熏陶和培养语感,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 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 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而且注重培养学生写作实用文及口语交际能力。这就明确地指明高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 注重语文实践, 能力训练, 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 做到切实有效, 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 无论课内课外, 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 也就是围绕“能力训练”这个核心而展开, 两个基本点就是课内与课外。课内注重于练习, 课外致力于阅读, 课内课外相互结合, 不拘泥于教材内容, 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 并穿插一些课外读物, 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 对深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 更新教育观念, 深化课堂教学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前提。

其次,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变被动为主动。长期以来, 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了语文知识的传授, 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被动地接受, 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我们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认识和实践, 完全是处于一种肤浅的认识状态, 有时在思想上有所认识, 但一到实践中, 就缩手缩脚, 担心打破原来的定式模式, 引起课堂混乱, 不可收拾。这样学生根本无法体现自己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创造性。

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 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挖掘学生的潜力, 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地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 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 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 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 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 个个踊跃讨论, 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 改变旧的学习状态, 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 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才能融会贯通, 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 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

(赣州市第四中学)

新世纪是国际化、信息化的时代,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 社会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 对人才的要求也从单一型、理论型向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型转化。英语素质在人才的素质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我国的教育部也强调把英语、电脑、应用写作这三门课作为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公共课, 因此我们必须从时代和国际竞争需要的高度来认识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 采取各种办法努力提高我们的英语教学水平。下面我们对高职英语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对策提出一些认识和设想, 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英语

一、目前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目的重考证、轻应用

目前, 高职英语三、四级统考一直是衡量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 教师和学生都把这种考试作为英语教学和学习的最终目的, 这对英语教学和学生的总体英语水平的提高确实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似乎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但它毕竟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 不能检验学生真正应用英语的能力, 更不能适应社会实践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 高职英语三、四级统考论英雄已经成为我国高职英语教学难以适应社会市场发展需求的重要障碍。

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性

高职英语教学基本上还处于以应付过级考试为核心的阶段, 大多数教学仍然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使用的主要是词汇、语法、翻译教学法, 普遍缺乏综合运用多种英语教学法从事教学的能力。在教学中存在重词汇质量、轻数量, 重精读、轻泛读, 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 重应试教学、轻素质培养等现象。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 只能产生满堂灌、忽视学生的个性、缺乏实践体验和巩固、缺乏师生互动而收效甚微的教学局面和效果。此外, 教学手段落后, 大多数高职英语教学还是以“教师—黑板—教材—录音机”为主, 外语教学严重滞后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缺乏良好的英语教学的

3. 考核手段的单一性

目前高职院校衡量学生英语教学质量的手段往往是书面的考试, 卷面成绩就是学生水平的唯一检验标准。这种考核标准有它的优点, 如评分标准简洁易掌握、费时费力少、前后比较效应性强等, 但这种形式不能对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灵活运用能力、实践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恰如其分的测试并获取合乎实际能力的相关指标。这种考核手段往往导致学生的英语学习基本上仍是以模仿、重复和死记硬背为主。

二、改革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对策

1. 改革高职英语教学内容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 其词汇结构和语义结构体系反映了该语言认知世界的方法, 同时也反映了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 集中体现着文化传统的价值取向等文化信息。因此, 英语教学要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从而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和表达思想, 进行社会交流和生产实践。就英语教学本身而言, 其内容包括听、说、读、写、译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传统的高职英语教材偏重于英文课文的阅读理解和课后的大量习题练习, 而高职院校要求有专业的实用英语会话、翻译和交流等需求, 满足实践需要, 所以应从以下几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改革: (1) 加强教材建设, 组织编写适合专业的旅游、外贸、科技英语教材; (2) 增加法律、会计、计算机英语等选修课,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 (3) 适当增加英语文化知识和应用文写作、听说会话、阅读翻译、专业实践等方面英语的教学, 尤其要加强听力教学。

2. 加强英语的实践练习

篇14: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73-02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新课程对高中思想语文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实施组织教学中,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目前存在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呈现出了新课程理念和精神不相符合的一面,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事实上,只有深刻变化了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期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之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因而,变革课堂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要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师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教育科研的专家。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首要的就是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1、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领会中学素质教育创新理论。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思想。

2、转变教育观念必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提高业务素质。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不仅具有高尚的语文素质,更应该具有高深的业务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 科学 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 理学 知识形成多层次新型的知识结构,具有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进而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促进他们德才素质的全面提高。

3、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必须确立起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把自己的角色体验学生的处境和感受,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把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总之一句话,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学生转,让他们真正参与教学过程。

传统的语文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45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远不像现象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在新课程实施的这一年以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目前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了其与新课程理念精神不相符合的一面,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可见,新课程给我们在一线的新课程实施者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要变化我们的课堂,将新课程真正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

创设情境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使课堂“活”起来,当然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来自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价值决定价格》一课时中,我受到《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教师确立“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发展善于创新的意识,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性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主体性教育观念的指导下的语文课教学模式就应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素质。高一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我多次尝试这样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讨论是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去学会想问题、办事情,这样的讨论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仅仅把讨论当作是一种形式的话,书本上的知识就会变成死的教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就纯粹是应试的需要,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又从何谈起呢?

在语文课研究性学习中,主要以作调查、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载体,引导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互动,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注入式教学方法始终是被反对的,因为它严重阻碍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扼杀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课堂上使他们的智力活动都“动”起来。所以教师首先要善问,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和广度、深度,向学生提出思考的任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其次要善导,善于诱导和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问决不能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出来就算达到目的,而是要将矛盾的焦点摆在学生的面前,用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善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上进行具体指导,使学生“会学”。再次要含蓄,问问题不可以问得太白,不能老是“对不对?”“是不是?”,要尽可能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上一篇:综合治理心得体会下一篇:小学期末考试质量分析(学校整体期末考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