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新发展

2024-05-22

老年大学新发展(精选6篇)

篇1:老年大学新发展

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新发展新特点探讨——小议新时期大学生社团文化活动(商学院叶寅婷学生社团会长3班青干0703063)校园文化是由多种社会文化交织、互动合成的综合精神现象,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校园文化同时又是是凝聚和激励学校师生的重要力量,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校园文化活动是在学校的组织和领导下,或在学校的倡导和指导下由师生组织的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举行的各种健康有益的教育活动。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生活多样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项细致复杂的思想品德教育工程。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高校良好的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扮演重要生力军的大学生社团组织,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在新形势下也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当前大学生社团文化活动正是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缩影,新时期有其新状况和新特点。

高校社团是大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是广大学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展现个人才华、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园地。它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理论水平、科研能力、交际才能及创作热情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对配合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学校管理和教育工作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大学生社团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学术型,以学习理论、探讨学术、磨砺品行为主,包括时政理论的研究、哲学伦理的研讨、文学艺术的创作,如-1-

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三个代表”研究会、心理协会、外语爱好者协会、文化社等;二是技能型,以培养能力为主,如职业发展协会、志愿者协会、书画协会等;三是康乐型,以培养兴趣爱好为主,如艺术团、舞蹈协会、京剧协会、网球协会以及各类体育协会。这三类社团的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各异、规模不同、影响深远,在各高校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大学生在社团的文化活动具有新的发展特点,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第一,会员在社团文化活动中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加强。在校团委的指导和社团联合会的正确领导下,各高校社团能够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校园内卓有成效地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极大地调动会员学理论、用理论的积极性,并在广大同学中间起到先行示范作用。但是,在各社团学理论活动取得进展,积累经验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与广大由员青年所肩负的新世纪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相比较,会员的理论素质还有一定差距,使命感还不够强烈。具体表现是:在一些会员中,不明确学理论、学科学的目的;一些会员对理想的追求淡漠,对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思想的模糊认识还不同程度存在。

第二,会员在文化活动中参与意识强,但持之以恒开展活动的意识有待加强。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学生们更为了在将来进人社会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人大学后,以社团活动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载体,主动地参与到各社团的招新活动中,积极投身到文化活动的开展中。但是,不难发现,虽然在学期初某些社团大张旗鼓地招兵买马,招新宣传扑天盖地,向往加人的新生人潮如织,但个别社团

收了会费后便销声匿迹了,部分社团风风火火一段时间后也僵旗息鼓。即使在一些有影响力的社团中,部分会员面对各种物欲的诱惑,也出现急功近利的浮躁,放弃了自己当初的选择。能够长期坚持组织活动的社团,能够长期坚持参与活动的会员成为丰富高校业余文化生活最积极的推动者。

第三,会员在文化活动中实践意识强,但学习与活动两不误的意识有待加强。综合素质是课堂和教室所不能全部给予的。它还必须由一个广阔的空间—大学生社团来提供。活动是社团的生命之源。加人社团的会员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实践意识普遍增强,能够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这些活动无疑使会员锻炼了能力,增长了才干。但社团活动也占用了大量时间,如何衡量成为一个问题。

第四,会员在文化活动中个性意识强,但集体意识有待加强。当代大学生在文化活动中表现了较强的个体意识、角色意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社团活动中表现为会员肯动脑筋、想办法,发挥各自特色,追求独特品位,使活动不落俗套,标新立异。但是部分社团在组织活动时从自我利益出发出现了与其它社团活动相互干扰、撞车现象。在整个校园社团文化活动中,大局意识、集体意识、团队意识被淡化了。

第五,会员在文化活动中务实意识强,但创新意识有待加强。绝大多数会员在社团文化活动中能够按照社联的统一部署和社团负责人的安排开展活动,工作扎实、作风严谨,能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但是部分会员的创新意识不够,思想解放不够,在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现象,依然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团活动方式,没能主动应对挑战,工作没有新思路、新办法,一些社团逐渐失去活力和自信,同时也失去了同学们的信任。

第六,会员在文化活动中经费意识强,但学生权益容易在筹资过程中受到侵害。绝大多数高校的社团在开展组织活动中都深刻意识到经费到位的重要性,亲身体验到资金不足所带来的尴尬。很多社团立足校园、走向社会、对外联系赞助、服务社会、积极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力度,但由于维权意识不高,容易出现学生权益在社会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新时期是健康向上的,能把握住正确的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伦理精神和较高的审美层次,但存在部分大学生因缺乏应有的素质而导致校园文化活动质量不高的问题,也存在社会对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认识不到位、经费筹集困难,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但更主要的是五彩缤纷的活动把常规的大学校园赋予了新鲜的动态内容和富有时代气息的多色彩活动场景,展示给大学生的是一个生机勃勃、变幻无穷、具有无限魅力的崭新世界,为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使他们在读书、知理的活动中,懂得真善美与假恶丑,思想境界由此得到逐步的成熟、飞跃、升华,从而一步步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佳.南通工学院校园文化活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 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

[2]王文钢.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与组织[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6月

[3] 刘俊、陶风华.对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的思考[J]江西省团校学报2001年第三期

[4]陆勇.新时期大学生社团文化活动[J]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8月

[5]叶松庆.当代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现状与特点[J] 广 西 青 年 干 部 学 院 学 报 2002年4月

篇2:老年大学新发展

交流新发展

海南大学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2011年3月)

一、基本情况

海南与台湾是祖国的两大宝岛,地形地貌、自然资源、气候环境、风俗民情等十分相似。海南的黎族和台湾的高山族祖先均与几千年前江浙一带的河姆渡人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两岛人民传统文化相通,血脉相连,自古以来就有频繁的交往史。据统计,目前在台湾的琼籍台胞有15万人,他们始终密切关注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为我校开展对台教育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琼台两岛的经济贸易与教育文化交流日益活跃,进一步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作为海南省高等教育的重要代表,海南大学在省教育厅和省台办的指导下,积极利用上述资源优势,大力开展与台湾高校的交流合作活动,逐步构建起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格局,在带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为促进琼台教育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主要做法

(一)以加强高层次人员交流为突破口,不断打开对台交流工作局面

由于众所周知的人为障碍,要想打开对台交流工作的局面并非易事,必须找准切入点,借力推动。根据学校拥有的人脉资源,我们采取了“以高层次人员交流为突破口”的方针,积极与台湾社会知名人士建立联系,以此不断打开对台交流工作局面。

这里要特别提到一位令人尊敬的先生:王伟光先生。他是琼籍海南乡亲,美籍华人企业家,成功大学杰出校友,我校终身客座教授。虽然他出生在越南,成长在台湾,事业发展在美国,但对家乡非常关心,热心为家乡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出钱出力。在王伟光先生的积极促成下,近年来,我校先后邀请了一大批台湾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来校访问和讲学,包括吴伯雄先生,萧万长先生,王建煊先生,吴京院士,高强校长,赖明诏院士,黄煌辉校长等等。我校还积极聘请这些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出任学校的学术职务,其中聘请吴伯雄、吴京、王建煊、高强为我校特聘教授。

邀请台湾高层次人员的举措很快产生了积极效应。这些高层次人员除了来校为我校师生讲学、作学术报告之外,还积极为我校牵线搭桥,帮助我校不断扩大对台交流。例如,吴伯雄先生在成功访问我校之后,积极向我校举荐并促成萧万长先生成功访问我校。高强校长受聘我校特聘教授后不久,就率领成功大学代表团前来我校签订校际合作协议。王伟光教授还利用作为台湾成功大学杰出校友的身份,促成我

校与台湾各市县的成功大学校友会以及在台湾多所大学和企业中担任负责人的成功大学校友建立起了联系。

此外,我校在省委和省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积极促成海南省有关省市领导赴台考察访问。2009年,时任省委副书记、现任省政协主席于迅同志率团访问成功大学,有力推动了我校与成功大学的深度合作。而我校与成功大学富有成效的合作成果,引起省领导的高度重视,指示我校进一步发挥优势,为促进琼台交流合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通过加强与台湾高层次人员的交流与往来,我校在台湾教育文化界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建立了对台交流的良好人脉关系,有效地打开了交流通道。

(二)以建立稳定校际关系为基础,形成对台交流的长效机制

随着对台交流局面逐步打开,我校不失时机地加强与台湾高校的联系,积极通过开展实质性合作项目建立稳定的校际关系,以此为基础形成交流的长效机制,从而不断拓展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我校与台湾综合实力排名第二、台湾南部地区龙头高校的成功大学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正是建立在实质性合作项目的基础之上。“两岸产业发展与经营管理学术研讨会”是由我校与成功大学共同发起和合作举办的一项两岸学术交流活动,也是我校与成功大学成功合作的范例。两校已先后在海南和台湾两地联合举办了八届“两岸产业发展与经营管理学术研讨会”,吸引了两岸上百所高校参加。2010年4月,我校与成功大学在海南博鳌联合举办了“两岸博鳌学术与企业实务论坛”,海峡两岸高校专家学者和企业家260多人与会,中国时报、台湾时报、联合报、中新社等媒体都对研讨会作了广泛报道,在境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进行学生互换是我校与成功大学之间的另一个重要合作项目。根据两校合作协议,我校选派优秀在校生赴成功大学学习一个学期,成功大学给予学费、住宿费全免的优惠,学生所修得的学分记入其本人在我校学习的总学分。自2005年9月,我校首批10名学生赴成功大学学习,首开大陆高校学生成批赴台湾地区高校学习深造的先河。至今我校已有60名学生赴成功大学学习。作为对等合作,成功大学也选派多批学生来我校进行短期实习与交流。

除成功大学之外,我校还与嘉南药理科技大学、昆山科技大学、大仁科技大学、南荣技术学院、宜兰大学、中国文化大学等六所台湾高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我校与其中的四所高校也开展了互换学生项目,我校已有40名学生到这四所学校学习。经过我校与台湾友好院校的共同努力,彼此间往来呈现出了定期化和经常化的趋势。这充分显示,通过开展实质性的合作项目,我校与台湾高校特别是与台湾南部地区的高校已经建立起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并呈现出不断发展扩大的良好势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大陆高校与台湾南部地区的高校开展交流合作的不多,而我校利用所拥有的人脉资源,与台湾南部地区高校建立起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三)以开展两岸青年学生交流活动为载体,为促进两岸教育文化交流注入活力

两岸青年学生代表着祖国的未来,也是祖国和平统一的最大希望。同时,两岸青年学生又是加强两岸交流的活跃力量。因此,在开展对台交流工作的过程中,我校始终将促进两岸青年学生的交流作为重中之重。特别是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两岸青年学生交流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举办“海南大学与台湾高校大学生冬(夏)令营”是海南大学与台湾高校开展两岸交流的一种有效形式。经双方商定,这一活动轮流在海南和台湾举办,以建立两地青年学生沟通信息、增进情谊的平台,促进两岸教育文化交流。2007年至今,分别由我校和台湾嘉南药理科技大学等在琼台两地主办了四次冬(夏)令营活动,参加单位包括了台湾十多所高校和大陆数所高校,参加的两岸青年学生300多人。教育部港澳台办、海南省台办和省教育厅对活动给予积极指导和大力支持,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大陆和台湾多家新闻媒体对活动进行了详细报道或跟踪报道,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我校还积极利用与中国国民党高层人士的良好人脉关系,开展与中国国民党青年团的交流活动。中国国民党专门为此组织了大专青年参访团莅临我校开展交流访问活动。活动期间,我校师生为参访团营员们精心准备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和旅游大餐。

此外,我们还利用自身优势,配合省内涉台部门开展对

台交流活动。包括配合省台办组织开展的“台湾少数民族海南省亲活动”,举办了“海南大学琼台少数民族联欢晚会”和“琼台少数民族族源理论研讨会”;协助省台办和台湾农会举办了“琼台农业大学生夏令营”;协助省台联及相关部门举办“龙脉相传、青春中华——全国台联2004年台胞青年大学生夏令营海南分营”;与省台办联合举办了2006“宝岛行”海峡两岸大学生夏令营;协助省台联举办了“全国台联2006年台胞青年夏令营海南分营”活动;积极选派师生参加在台湾举行的各种学术文化活动,如“琼台两岛少数民族学术文化交流周”、“两岸青年学者论坛”、“两岸研究生校园论坛”等等。

通过积极组织或参与举办两岸青年学生交流活动,既促进了两岸青年学生的相互了解,增进了彼此的感情,有效地增强了台湾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为促进对台教育文化交流注入了活力,同时也使我校成为海南省对台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单位,提升了学校在琼台两地中的形象,为今后不断扩大对台交流与合作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四)以推广特色体育为重要着力点,进一步拓展对台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体育交流是两岸交流的重要方面,也是相对少受政治干预的交流领域。为此,我校一直力图选择合适的体育交流项目,并争取成为对台交流的特色之一。木球是台湾同胞翁明辉先生发明的一项休闲体育运动,他的志向是“把中国人自己发明的木球运动推向世界”。翁先生的努力引起了我校的关注,认为应当鼓励和支持爱国台胞的这一热情。为此,我校

为木球运动在大陆的推广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为了推广最初鲜为人知的木球运动,我校积极组织并成功举办了“木球示范说明会”,向大陆体育界和社会各界展示了木球运动的魅力。之后,我校修建了一个标准的木球运动场,并将木球运动列为我校体育课教学内容之一,从此木球运动在我校及海南地区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木球运动也由此成为我校大学生体育工作的特色和优势项目,目前保持着在大陆地区的领先地位。2010年,应中国体育总会的邀请,我校代表中国参加第二届亚洲沙滩运动会的木球比赛,获得女子团体季军和男子团体第四名的好成绩。通过发展木球运动,我校与台湾体育界的交流日益频繁。我校先后组队赴台湾参加了“海峡两岸高校木球夏令营”、“两岸木球邀请赛”等比赛活动,台湾地区代表队也前来我校参加了由我校与省体育协会主办的“海大杯”国际木球邀请赛。“中华台北木球协会”还专程组织台湾大专院校木球代表团来我校进行了交流。至今我校一直与“中华台北木球协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络,双方都有意进一步扩大交流与合作的领域。

三、几点体会

(一)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加强两岸教育文化交流,可以有效地拉近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将有利于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大业。在与台湾各界交流的过程中,我校师生深切地感受到台湾同胞的热情,感受到他们渴望了解大陆情况、与大陆同胞交往的愿望。两岸同胞血浓于水,情同手足,只要多加强交流和沟通,五十多

年分裂所造成的隔阂是完全可以消除的。我们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全面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

(二)上级涉台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是做好对台工作的重要保证。对台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只有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与支持,才能确保对台工作的正确方向。我们在每次开展对台活动中,都做到事前主动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事后主动汇报。一切对台活动都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在重大涉台活动或我校学生赴台湾学习前,我们还邀请省台办领导,来校对参加活动的师生们做形势及政策报告,以此确保活动不出政治差错。由于我校在这方面工作到位,考虑细致,十几年来,在开展对台交流各项活动中从未出现任何工作失误,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通报表彰。

(三)校党委高度重视,是做好对台工作的重要前提。近10年来,我校无论是主要领导变动还是两校合并,校党委始终把对台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每年都将其列入党委工作的主要议事日程。书记、校长都曾亲自率团到台湾访问考察;台湾高校团组来访,书记、校长也都亲自参加座谈交流。对台交流工作遇到困难时,书记与校长积极出面给予支持。例如,我校每次举办对台冬(夏)令营活动,学校都成立以主要校领导为组长,学校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参加的工作小组,上下齐心协力,相互密切配合,确保了每次冬(夏)令营活动的圆满成功。实践中我们切身体会到,对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港澳台办公室一家是难以开展 的,必须在校党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全校的力量,才能确保顺利有序地进行。

篇3:老年大学新发展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大学外语教育,微观渗透,战略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英语作为受众最多的一门基础课,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较大程度地表现出“实际运用能力差的现状”,现状背后是“重教轻育”思想或意识的显现,这也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学界内甚至出现了对通用英语保留与取消的争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指引着大学英语由“教”向“育”的战略升级。大学英语教育要围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育”出自身价值与使用价值,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一、当前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冲突现状

1.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冲突。现阶段,应试教育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部分高校在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片面追求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将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级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一大部分本科生也仅以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目标,将更多的精力都用在考级考证上,而这些标准化考题,掩盖或忽视了大学英语教育的真正价值——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英语教学工作服务的一种评估方式,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大学英语教育的目的。

2.教师供给与学生需求的冲突。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在校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而英语教师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齐,部分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教师受时间精力的限制,产生“为教而教”思想,在教学中缺乏突破性、创新性思维,同时受客观因素影响,依然以自我为中心,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供给端产能低下;作为公共基础课,各高校通常以“大班化”课堂教学,而学生受基础的多样性和需求的多元性影响,出现“为学而学”意识,教学的需求端麻木迷茫,等等原因造成了英语课堂教学耗时低效、“性价比”低,教师有效供给与学生有效需求之间产生了较大偏差。

3.高校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冲突。“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当前,大部分高校英语教育过分强调英语基础的掌握,而却不够重视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听说水平的低下,一些大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只注重表面现象,而忽视英语实践能力的运用。从市场来讲,很多企业在招聘简章中特别提出“要求较高的外语听说能力”,大部分高校毕业生专业基础很坚实,但英语口语能力太差,听不懂、说不出,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现象突出。2015年两会期间,新东方总裁俞敏洪说,“他个人的成功,至少有一半来自于中英文的表达水平”,然而绝大多数的高校毕业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当就业机会到来的时候,无形中就与之擦肩而过。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才能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高校有效供给与市场有效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偏差。

二、新发展理念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微观渗透

1.在创新中探索大学英语教育的有效途径。创新是大学英语教育发展的动力之源。提升大学英语教育质量和效益,必须在教育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上与时俱进。第一,推动教育观念更新。时代的发展呈现鲜明的标签,更加注重向“软”科学的方向发展,国际社会的融合度越来越强,英语的“工具性”特征在更加显现的同时,也必须加快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强化“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教育”“培养质量文化”等先进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运用。第二,推动教育机制创新。以价值和使用价值理念统筹教育目标、教育任务,科学建立“高校—企业”双轨人才培育机制、“学生—教师”互动学教机制、社会多元教育评价机制、“走出去—引进来”的国际化教师培养机制,以及“政府—中介—高校”的教育协商咨询机制等大学英语教育的核心机制,构建更加精准、高效的人才培育机制。第三,推动教学方法创新。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以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为特征,微信、微课程、移动APP、MOOC、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应时而生,大学英语教育要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译等全方位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切身体会英语的魅力中思考、实践、创新,教师做好教学辅导、监督学习和分析研究等服务性角色,实现教书向育人的转变。

2.在协调中统筹大学英语教育实践。协调是大学英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面对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融合的新形势,面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新要求,统筹推进大学英语教育领域的各类因子,才能给大学英语教育营造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一,处理好母语与英语的关系。牛道生在《英语对中国的历史性影响》著作中,引用大量详实史料,全面论述英语及英语文化与古老的中国汉语及汉语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所产生的历史性影响。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相互碰撞、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已是历史的必然。第二,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大学英语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性,在大学英语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英语运用能力,但不能把目标局限于语言知识的教学,还要发挥英语最直接接触国际前沿功能,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根本来设计教学内容,增加文化认知、文学艺术、外刊影视赏析等内容,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第三,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与科研是大学英语教育的一体两翼,二者既不能割裂,也不能顾此失彼、畸轻畸重。高校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定位,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比重,谨防鼓励教师追求科研数量,而忽略教学质量;教学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大学英语教师要摆脱科研就是“高精尖”的意识,善于从教学中寻找研究课题,同时要及时把研究成果反馈到大学英语教学中。

3.在绿色中营造大学英语教育发展生态。绿色是大学英语教育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向往更高追求的重要体现。大学英语教育要围绕英语教育的本身价值完善生态链。一方面要认知大学英语教育外部环境。当前,大学英语教育正处新高考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英语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而是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学生可多次参加”的形式,高考英语改革的目的是将学生从应试能力转移到实用能力上来,但不可避免的随之带来“学习真空期”“强化应考”等诸多问题,这对大学英语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与挑战,大学英语教育要从教学政策、课程内涵和教育价值取向等方面做好与新高考背景下的中学英语教育衔接。另一方面要研究大学英语教育内部环境。大学英语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即“教”与“学”两个因子。时代的改革创新给广大英语教师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健康的观念和良好的心态将保证教师的“舞台”更美好;地区差、教育差带来了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多样性层差,大学英语教育要站在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进行分层、分类、分组教育,维护整个学生系统的生态平衡,保证“学”的生态平衡。

4.在开放中聚合大学英语教育力量。开放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全球化视野下大学英语教育的应然选择。大学英语教育要秉持开放态度,站在学科前沿,拓展信息来源,集聚教学资源,对外营造氛围,形成强大的教育力场。第一,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性。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创造了条件,要加快开发优质、好用的大学英语信息化课程,融合名师慕课、微信课堂等线上教学资源,以及现代信息技术衍生出新的教学模型、学习模型等载体,充分利用网上教学平台资源,随时开展网络教学,满足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需要。第二,实现教育过程开放性。大学英语教育要摆脱“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困境,提升学习者的听说能力,开放性、实践性教学是重要路径。要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的传统教学法,采用启发、研讨式的互动教学,鼓励全英文教学,烘托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听说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学习变得更加直观、有趣、生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第三,实现实践平台多样性。大学英语教育要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和仿真模拟提升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政府、高校、企业要立足自身定位,为大学英语教育实践提供政策、技术、场地、资金、环境等各种支持,让大学生在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接受实践教学。

5.在共享中强化大学英语教育综合效果。共享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一方面是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是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事实上,大学英语教育对整个社会都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在国家层面,外语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之一,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国防的安全,站在全球视角增强国际观瞻力,传播中华文化,吸收世界文明,加强国际交流;在市场层面,为企业对外经济交流、提升经济价值提供语言助力,更快融进世界一体化经济的浪潮中去,推动市场的多元化长效发展;在学生层面,通过英语学习,既掌握了一个基本语言应用工具,又便于提高综合素养,满足自身成长的需要;在教师层面,大学英语教育发展也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坚定人生信仰、更新教学理念、丰富知识结构、提升个人能力,实现个人与职业同步发展;在高校层面,加强英语教育发展是高校内涵提升的有效途径,大学英语教育发展直接推动着高校的目标定位、人才培养、学术队伍、科学研究和国际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三、结束语

新发展理念给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指明了航向,大学英语通过在创新中探索教育途径,在协调中推进教育实践,在绿色中营造教育生态,在开放中聚合教育力量,在共享中强化教育效果,推动着中国大学英语在教育本义上升级,在价值和使用价值上升级,走上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2015.

[3]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

篇4:老年大学新发展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 大学外语教育 微观渗透 战略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英语作为受众最多的一门基础课,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较大程度地表现出“实际运用能力差的现状”,现状背后是“重教轻育”思想或意识的显现,这也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学界内甚至出现了对通用英语保留与取消的争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指引着大学英语由“教”向“育”的战略升级。大学英语教育要围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育”出自身价值与使用价值,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一、当前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冲突现状

1.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冲突。现阶段,应试教育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部分高校在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片面追求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将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级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一大部分本科生也仅以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目标,将更多的精力都用在考级考证上,而这些标准化考题,掩盖或忽视了大学英语教育的真正价值——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英语教学工作服务的一种评估方式,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大学英语教育的目的。

2.教师供给与学生需求的冲突。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在校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而英语教师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齐,部分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教师受时间精力的限制,产生“为教而教”思想,在教学中缺乏突破性、创新性思维,同时受客观因素影响,依然以自我为中心,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供给端产能低下;作为公共基础课,各高校通常以“大班化”课堂教学,而学生受基础的多样性和需求的多元性影响,出现“为学而学”意识,教学的需求端麻木迷茫,等等原因造成了英语课堂教学耗时低效、“性价比”低,教师有效供给与学生有效需求之间产生了较大偏差。

3.高校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冲突。“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当前,大部分高校英语教育过分强调英语基础的掌握,而却不够重视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听说水平的低下,一些大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只注重表面现象,而忽视英语实践能力的运用。从市场来讲,很多企业在招聘简章中特别提出“要求较高的外语听说能力”,大部分高校毕业生专业基础很坚实,但英语口语能力太差,听不懂、说不出,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现象突出。2015年两会期间,新东方总裁俞敏洪说,“他个人的成功,至少有一半来自于中英文的表达水平”,然而绝大多数的高校毕业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当就业机会到来的时候,无形中就与之擦肩而过。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才能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高校有效供给与市场有效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偏差。

二、新发展理念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微观渗透

1.在创新中探索大学英语教育的有效途径。创新是大学英语教育发展的动力之源。提升大学英语教育质量和效益,必须在教育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上与时俱进。第一,推动教育观念更新。时代的发展呈现鲜明的标签,更加注重向“软”科学的方向发展,国际社会的融合度越来越强,英语的“工具性”特征在更加显现的同时,也必须加快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强化“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教育”“培养质量文化”等先进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运用。第二,推动教育机制创新。以价值和使用价值理念统筹教育目标、教育任务,科学建立“高校—企业”双轨人才培育机制、“学生—教师”互动学教机制、社会多元教育评价机制、“走出去—引进来”的国际化教师培养机制,以及“政府—中介—高校”的教育协商咨询机制等大学英语教育的核心机制,构建更加精准、高效的人才培育机制。第三,推动教学方法创新。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以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为特征,微信、微课程、移动APP、MOOC、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应时而生,大学英语教育要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译等全方位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切身体会英语的魅力中思考、实践、创新,教师做好教学辅导、监督学习和分析研究等服务性角色,实现教书向育人的转变。

2.在协调中统筹大学英语教育实踐。协调是大学英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面对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融合的新形势,面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新要求,统筹推进大学英语教育领域的各类因子,才能给大学英语教育营造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一,处理好母语与英语的关系。牛道生在《英语对中国的历史性影响》著作中,引用大量详实史料,全面论述英语及英语文化与古老的中国汉语及汉语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所产生的历史性影响。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相互碰撞、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已是历史的必然。第二,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大学英语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性,在大学英语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英语运用能力,但不能把目标局限于语言知识的教学,还要发挥英语最直接接触国际前沿功能,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根本来设计教学内容,增加文化认知、文学艺术、外刊影视赏析等内容,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第三,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与科研是大学英语教育的一体两翼,二者既不能割裂,也不能顾此失彼、畸轻畸重。高校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定位,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比重,谨防鼓励教师追求科研数量,而忽略教学质量;教学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大学英语教师要摆脱科研就是“高精尖”的意识,善于从教学中寻找研究课题,同时要及时把研究成果反馈到大学英语教学中。

3.在绿色中营造大学英语教育发展生态。绿色是大学英语教育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向往更高追求的重要体现。大学英语教育要围绕英语教育的本身价值完善生态链。一方面要认知大学英语教育外部环境。当前,大学英语教育正处新高考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英语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而是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学生可多次参加”的形式,高考英语改革的目的是将学生从应试能力转移到实用能力上来,但不可避免的随之带来“学习真空期”“强化应考”等诸多问题,这对大学英语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与挑战,大学英语教育要从教学政策、课程内涵和教育价值取向等方面做好与新高考背景下的中学英语教育衔接。另一方面要研究大学英语教育内部环境。大学英语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即“教”与“学”两个因子。时代的改革创新给广大英语教师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健康的观念和良好的心态将保证教师的“舞台”更美好;地区差、教育差带来了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多样性层差,大学英语教育要站在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进行分层、分类、分组教育,维护整个学生系统的生态平衡,保证“学”的生态平衡。

4.在开放中聚合大学英语教育力量。开放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全球化视野下大学英语教育的应然选择。大学英语教育要秉持开放态度,站在学科前沿,拓展信息来源,集聚教学资源,对外营造氛围,形成强大的教育力场。第一,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性。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创造了条件,要加快开发优质、好用的大学英语信息化课程,融合名师慕课、微信课堂等线上教学资源,以及现代信息技术衍生出新的教学模型、学习模型等载体,充分利用网上教学平台资源,随时开展网络教学,满足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需要。第二,实现教育过程开放性。大学英语教育要摆脱“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困境,提升学习者的听说能力,开放性、实践性教学是重要路径。要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的传统教学法,采用启发、研讨式的互动教学,鼓励全英文教学,烘托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听说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学习变得更加直观、有趣、生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第三,实现实践平台多样性。大学英语教育要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和仿真模拟提升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政府、高校、企业要立足自身定位,为大学英语教育实践提供政策、技术、场地、资金、环境等各种支持,让大学生在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接受实践教学。

5.在共享中强化大学英语教育综合效果。共享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一方面是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是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事实上,大学英语教育对整个社会都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在国家层面,外语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之一,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国防的安全,站在全球视角增强国际观瞻力,传播中华文化,吸收世界文明,加强国际交流;在市场层面,为企业对外经济交流、提升经济价值提供语言助力,更快融进世界一体化经济的浪潮中去,推动市场的多元化长效发展;在学生层面,通过英语学习,既掌握了一个基本语言应用工具,又便于提高综合素养,满足自身成长的需要;在教师层面,大学英语教育发展也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坚定人生信仰、更新教学理念、丰富知识结构、提升个人能力,实现个人与职业同步发展;在高校层面,加强英语教育发展是高校内涵提升的有效途径,大学英语教育发展直接推动着高校的目标定位、人才培养、学术队伍、科学研究和国际化等各個方面的发展。

三、结束语

新发展理念给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指明了航向,大学英语通过在创新中探索教育途径,在协调中推进教育实践,在绿色中营造教育生态,在开放中聚合教育力量,在共享中强化教育效果,推动着中国大学英语在教育本义上升级,在价值和使用价值上升级,走上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2015.

[3]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

[4]牛道生.英语对中国的历史性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篇5:老年大学新发展

按照全市《关于开展思想再解放、笃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学习大讨论工作计划》要求,报社党委结合自身工作发展实际,为做好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严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做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二报三端四网五微”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

**日报社已形成“二报三端四网五微”融媒体发展格局,建立了汉语、蒙古语、新蒙古语、俄语4种语言为主的全媒体立体传播矩阵(二报:蒙汉两张报;三端是**新闻客户端、**新闻蒙文客户端和**发布客户端;四网:汉文网、蒙文网、新蒙文网、俄文网;五微:《**日报蒙古语新闻》微信公众平台、《**新闻》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微信公众平台、《草原故事》微信公众号、**日报微博)。融媒体已初步形成“报、端、网、微、云”的传播格局。连续点击量超过百万,及大增强了**日报新闻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围绕“策-采-编,审-发-考”这六个重要环节,重塑采编流程。形成了“选题策划—选题落实—成稿入稿库—报网端发布—稿件版面质量监测”一系列较为完善的采编播报发流程,确保全媒体产品从一次采集到多平台发布的良性循环,初步形成了媒体融合发展格局。

为及时准确的传递好市委政府的声音,报社党委反复研究论证,拟定组建融媒体指挥调度中心,统一指挥调度报社所属各媒体平台。初步建成资源域、生产域、体验域三大融合平台,初步实现一次性采集、多媒体呈现、多渠道发布的现代传播体系。达到创新采编流程,新闻资源共享。

二、坚持内容为王,推进新闻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坚持“内容为王”,持续增强内容提供能力,并以内容的生产整合为基础,不断进行创新,注重原创,做精品。同时,淘汰新闻采编中“低小散”的落后产能,解决好“有数量缺质量、有推送缺到达、有覆盖缺影响”等突出问题。

提升全媒体策划能力,强化内容供给。新一届党委班子加强了对融媒体编辑策划的整体调度,今年以来,全社紧密跟进市委政府重点工作,相继策划了全国全区全市“两会”宣传报道、牢记总书记嘱托**再出发、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十四冬”倒计时一周年、生态文明建设、大学习大讨论、五级书记抓扶贫、“双创”工作等近20个主题宣传策划方案。

进一步整合“三端四网五微”,实现全媒体推送。强力推行“先网后报”的传播方式,并进一步整合社内“三端四网五微”,抽调精干力量,畅通刊发机制,实现全媒体推送,确保党媒第一时间发声,切实承担引领舆论导向的党媒职责。特别是今年我市“4·17”境外火入境,从4月20日零时起,**日报社在新媒体的网站上便开始推送火情信息,并采用新媒体的最新技术手段,将文字、图片、视频进行编辑剪辑整理,来自火场一线和森防指挥部的最权威和最真实的信息,便实时在**新闻网、微信、APP、**发布等平台上进行推送,对我市科学指挥、合理布兵、及时扑救和疏散、确保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防灭火工作举措进行了详实报道。据统计,自4月19日我社全媒体报道火灾以来,全媒体共刊发相关稿件39篇,图片39幅,视频7条。其中,17条火情新闻被《今日头条》转载。

对内容进行精加工,打造自主原创“全媒瞰草原”品牌专栏。做优一版,做强二版。对要闻版面进行重大调整,精简会议消息及各单位各部门常规性动态新闻。将腾出的空间刊发接地气、有特色、百姓关注的新闻,以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同时,以一版带二版的方式,针对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集中推出成体系的密集型主题报道,形成受众关注焦点。在此基础上,秉持“政治立报、文化强报、素质兴报、制度健报”的办报理念,全力打造精品栏目,《全媒瞰草原》专栏从3月18日与读者见面以来,清新的版式设计、简明易读的文字、大气精美的图片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专栏下设生态文明篇、脱贫攻坚篇、十四冬篇、民族团结篇等,将全市重点工作以读者喜爱的方式呈现出来,一经推出得到了普遍认可。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阅评组给予了高度认可,并在新闻阅评周报第11期(2019年4月3日)点评为精品报道,并面向自治区加以推广。

三、运用党媒品牌影响力,担当重大主题报道先锋,围绕重点,引导舆论

**日报社按照媒体融合的趋势要求,先行先试,主动转变,从内容发布机构转为内容创作机构;生产方式也相应调整,从全面生产转向重点生产,从自发生产转向目标生产,从个体生产转向团队生产。

重点生产。今年以来,全社上下紧紧围绕贯彻落实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在内蒙古团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学习大讨论实施方案以及我市生态建设、“三大攻坚战”、“十四冬”、对外开放、民营经济等重要工作,集中全社优势兵力,进行新闻产品的重点生产。并针对版面设置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梳理,围绕市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受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设置版面,推出了“牢记嘱托再出发”生态版块,扶贫版块,十四冬版块、大学习大讨论版块等,集中推出有分量、成体系、带露珠的新闻产品,全面唱好主旋律,引领舆论导向。

目标生产。由原来的来什么加工什么,到现在的订单采购目标生产。由策划部门制定策划方案,拿出具体新闻产品的目标要求,交由采集部门和纸媒、网媒等几大平台进行精细化制作。

团队生产。打破部门限制,集中全社所有优势兵力进行最优的人力组合,形成团队化生产。集中文字记者、摄影摄像记者以及后期制作人员,共同组成了生态报道小组,扶贫报道小组,十四冬报道小组,呼伦湖报道小组,火场一线报道小组等,围绕全市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各报道小组全面跟进并掌握工作进度,及时推出系列报道,营造强大的、浓厚的舆论氛围。

四、围绕策-采-编,审-发-考这六个重要环节,重塑采编流程

策:整合传统纸媒和新媒体,形成全媒体宣传报道策划方案,全媒策划统领各平台内容生成。

采:将人力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将消耗在版面上的人力向采访一线调动,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成立全媒体采集中心,一次采集,多平台发布。

编:精炼编辑力量,将优秀的版式设计人员集中利用,成立版式设计中心,最大限度地调动版式设计人员的积极性。版式设计中心成立以来,年轻人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迅速推出了一批与内容相得益彰,形式新颖活泼的好版面,使得多年不变的版式有了生机活力,为报纸带来了清新活泼之风,更加赢得了受众的欢迎。

审:组建了版面监审部门,全面落实三审制和意识形态责任制,有效地把好了各个平台内容与受众见面前的最后一道政治关和技术差错关。

发:严格执行媒体“三审三校”制度,进一步规范纸媒和新媒体各平台的刊发流程,明确分工,权责到人。

考:绩效考评部门制定严密、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较好地起到了向编采一线倾斜,奖勤罚懒的正向激励作用。

通过对策-采-编,审-发-考这六个重点环节的不断理顺,形成了“选题策划—选题落实—成稿入稿库—报网端发布—稿件版面质量监测”这一系列完善的采编播报发流程,确保全媒体产品从一次采集到多平台发布的良性循环。

五、以媒体融合发展为导向,实施互融互通

为适应媒体融合发展需求,在体制不变、原机构不变、人员身份不变、人员待遇不变四个不变原则下,重新优化组合新媒体内部设置,建立起以汉语、蒙古语、新蒙古语、俄语4种语言为主导的 “二报三端四网五微”立体化传播格局。

在报社整建制内部,实现了蒙汉两个编辑部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文字记者向一专多能转变的互融互通。利用“纸媒+新媒体”的现有报道资源,依托网站、微信、微博、APP、头条号、“现场云”等渠道,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直播、H5等多种报道形式,打造多种媒体相结合的全媒体传播矩阵。

创新理念,扩大影响。在宣传报道中,我们抓策划、拼创意、开脑洞、下功夫,在H5制作上融合了更多的交互元素,创意性、趣味性大幅提升,带给受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与受众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丰富多彩、层出不穷的短视频产品,让网民爱不释手,大大提升了传播效果,让“硬时政”更鲜活、更柔软、更贴近人心。在2019年全国两会、2019**•长三角投资合作暨招才引智推介会、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市文化旅游推介活动”等大型采访活动中我们更加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推出了一批概念新颖、便于分享的“新媒体产品”。

全媒联动,打造精品。按照市委宣传部的部署,做好**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宣传报道。我们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全媒瞰草原”为主题,精心制作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是一只小小鸟 欢迎来看看呼伦湖我的家》《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送你一片碧波苍茫让你像鸟儿一样飞翔》《全媒瞰草原·来看**的绿水青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绘就生态画卷 守护绿水青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请到莫力达瓦来》等一些列融媒体产品,展现**坚持生态环境优先,走好绿色发展之路的发展定位。以“相约十四冬”为主题,陆续推出《雪上飞 迎“冬运”》《海拉尔:让冰雪运动火热起来》《助力十四冬·孟令华的“五宗最”》《相约十四冬·在此举办全国大赛竟如此完美 牛!》等产品,为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会在我市召开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以“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为主题,推出了一批概念新颖、便于分享的“轻产品”。**日报融媒体作品《超燃快闪!草原师生唱响祖国赞歌》全面展示**七十年来所取得的建设成就,展示草原儿女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感情。

借助东风,扬帆远航。我社还与新华社在媒体融合上深度合作,利用“现场云”平台发起视频直播,将新闻采编制作“搬”到了手机上,采编人员只用手机就可以实现即采即拍即传、即收即审即发。后台编辑实时进行在线编辑和播发,实现了新闻的即时性和全时性。截至目前,“现场云”视频报道达3400余条,单场最高点击量超过60万,刷屏内容频出,有力地提升了**日报社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对内凝聚“**力量”、对外展示“**形象”。

六、提素质,拼业务,最大限度发挥传统媒体优势

今年以来,社党委以内容建设为统领,广泛开展业务大练兵。年初,结合新春走基层,组织广大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百姓中,积极采写春节中坚守岗位的鲜活事例,采访过程中的点滴就是记者自我提升的过程。

篇6:达州老年大学学员学员社区展风采

学员社区展风采

4月13日下午达川区翠屏街道办事处第一届老年运动会暨达州市富民通杯中老年文艺汇演在达川区文体中心广场隆重举行。草街子社区“仙鹤舞蹈队”参演的是舞蹈“琴扇欢歌”,她们的表演舞姿优美动作整齐,一上场亮相就获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表演一结束,有观众就说“他们肯定是第一名”,评委也打出了⒐93分的高分获得一等奖的第一名。该舞蹈队参加表演的14位队员都是达州市老年大学民族舞班的学员,在社区是文艺活动骨干,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由老年大学的学员指导排练,南坝社区文艺队演出的舞蹈“红灯笼”也因为精美的表演喜获一等奖的第二名。达州市老年大学的学员来自机关企事业的退休人员和社区居民,老年大学开办的音乐、合唱、民族舞、交谊舞、拉丁舞、民族器乐、书法、诗歌等专业,为他们提供了学习提高的条件,为他们创造了展示才华发挥余热的机会。学员们大多是社区活动的骨干,是社会正能量不可缺少的积极分子。

游继高2014年4月14日

上一篇:春江花月夜修辞手法下一篇:2024国培初中体育作业《初中体育教师如何确定各年级重点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