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月优质课教学设计

2024-05-23

春江花月夜月优质课教学设计(精选9篇)

篇1:春江花月夜月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歌的能力。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3、分析本诗感情表达的层次结构,体会画面美、哲理美、情感美的融合。

【教学重点】

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

诗歌中景、理、情的融合。

【教学方法】

1、借助多媒体,合作探究、缘景明情。

2、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曾经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引发了一串灵感,成就了他在诗坛上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初、盛唐时期的诗人张若虚,这首诗就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二、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以“月”为典型意象。

月的流动变化过程:月生——月悬——月斜(月落)。

三、赏析诗歌

(一)第一部分:月生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1、意象

提问:开头八句写了什么意象?请找出来。

2、意境

提问: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构成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3、学生朗读。

(二)第二部分:月悬

原文: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1、提问:这样的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怎样的遐想?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2、朗读。

(三)第三部分:月落

游子思妇情

1、两地相思

原文: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2、思妇怀远

原文: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3、游子思归

原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小结: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四、拓展

回顾曾经读过的与“月”有关的诗歌。

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五、作业

课后搜集、整理古典诗歌中关于“月”“落花”“流水”等意象的诗歌,总结古典诗歌中这些意象的普遍含义。

篇2:春江花月夜月优质课教学设计

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理、情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2、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景、理、情的赏析

1、多媒体

2、诵读赏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空待闺中的思妇;抑或是征战沙场的将士人们抬头望月,总是心有感慨,或倾注爱恨,或寄托悲欢因而浩瀚的诗海中从来不乏优美的写月诗篇

(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

在众多吟诵明月的诗歌中,有一篇被人称为“孤篇盖全唐”,那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边读边把握诗歌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的主要内容: 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

(一)赏析美景

1、要求:学生范读,其他学生划出写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写景物

明确: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2、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描绘画面

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月下美景

3、概括景物特点

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

4、方法指导:

鉴赏写景诗,不仅要捕捉画面,感悟美景,还要了解把握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

(二)、品悟月下哲理

1、提出思考:面对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慨?

明确:作者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探究研讨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

(老师补充资料: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

相同:感慨宇宙永恒

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暂,但张若虚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

3、诵读诗文

4、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比较鉴赏

(三)体悟月下情思

1、解读诗歌情感

方法指导:缘景明情

明确:作者看到孤独的明月,待人的明月以及漂浮不定的白云,因而想到人间相思的游子思妇

2赏析游子思妇的情思

方法指导:找到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体悟情感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思妇:离愁牵挂,游子:寂寞思归

3、探究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把握月与情的关系,游子思妇:睹月思人,借月抒怀

4、解读明月意象

拓展:中国人的明月情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总结月亮意象的含义:思归怀人,离愁别恨

5、反复吟诵,在读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妇相思

学生选择读写游子或者思妇的诗句

教师点评

齐读,感受相思

全诗以月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花、月与夜、月与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意境清新邈远

分析诗歌之后,学生对这首诗在景,理,情三部分的感情变化有很明确的把握教师引导他们感受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就顺理成章

学生再自读揣摩

她是朦胧的美,悲伤而轻盈;她是清纯的美,宁静而空灵;她是跨越时空的感动,她是穿透千年的哲思,她就是《春江花月夜》

篇3:春江花月夜月优质课教学设计

浙江省衢州市2009年重点中学优质课比武的内容是NSEFC Book 7 Unit 4 Sharing的教学。获一等奖的两位教师都选择了语言应用课的教学, 凸现该课型教学设计上的人文特色、教师自身的语言文化底蕴及教学风格, 在课堂导入、任务开展、主题深化等教学环节的设计出现了许多新亮点。在课程资源的处理方面, 教学设计体现了两大特点:围绕落实语言目标的准则大胆删节整合教材内容, 灵活分配时间;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和知识面增加充足的语料资源, 创设语境, 扩充学生的内容图式, 为学生的语言输出作好铺垫。

一、教材的处理

1. 省略已知

教材提供的材料是个直观的网页, 分为网页说明、礼物清单和分享卡三部分。《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英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英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对该部分内容的教学建议中第一条是:要求学生在浏览网页之前回答五个问题, 以使学生对网页的布局、设计等方面有个初步的了解。授课者了解到教学对象已经掌握了如何上网和制作简单的网页等方面的知识, 故省略了这一步并不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内容。

2. 补充呈现

授课者按照自己的整体设计思路 (学生有没有能力捐款—给谁捐款—怎么募捐—捐款的意义) , 以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Budget your day”作为新课的导入, 要求学生计算日常生活中能够节省的费用。通过课堂师生互动交流, 学生终于明白:他们都有能力帮助贫困儿童, 可以从节约每一分钱做起, 加入为10亿贫困家庭分忧的行列, 使自己的零花钱更有价值。

点评: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学习语言, 它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授课者在导入新课部分就体现出不俗的设计, 不仅仅进行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而且充分利用文本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上贫富、强弱的差异和帮助别人的意义, 帮助学生树立同情弱者、救困济贫的思想。

3. 提取要点

授课者没有让学生逐句浏览网页说明部分, 而是抽取了关键词汇重新组句, 通过PowerPoint呈现给学生, 采用传统的方式要求学生集中朗读巩固。生词解释通过超级链接图片完成。承接上文的过渡句简洁如下:

Now, we are going into a place where you can spend your pennies more meaningfully.The place is www.worldgifts.org.

段落承接改写如下:

Would you like to donate an unusual gift?Then this is the catalogue for you.The gifts you give arenot something for your loved ones but a voluntarycontribution towards the lives of people in need.

点评: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该是解决教学系统和过程中的问题。该部分的语言目标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donate”“catalogue”“voluntary”“in need”四个新词汇, 授课者采用以上的设计简化阅读内容, 补充直观形象的图片解释词汇, 变抽象为具体, 突出了学生对词汇的关注点, 迅速而有效地落实了既定的语言目标。

4. 梳理归类

课本的网页提供了21项礼物清单及标价, 《英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这一部分的教学建议是任务性阅读:要求学生根据练习2提供的描述, 找到对应的礼物, 并鼓励学生对其他礼物进行描述。但是词汇的处理方面缺乏加工, 授课者巧妙地抓住不同的群体需要不同的礼品的特征, 通过提问和直观图片呈现将清单中的新词汇整理归类到不同的语境中, 具体归类如下:

Housewife:A sewing machine, nutritionalsupplements

Super woman:A loan to set up women’s self-help group

Animal lover:Oxen for ploughing

Bookworm:A trunk library

Eco-warrior:tree seedlings

点评:组块在语言中的频繁出现和语境依附的特征, 使学习者容易对学习内容产生“形式—语境—功能”的联系, 从而以整体形式习得, 以独立单位储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情况、课型和具体教学内容等因素, 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形成组块记忆, 使信息加工更省时省力, 降低了语言记忆和运用的难度。

5. 拓展过渡

网页的最后部分呈现了购买礼品者可以得到的一张分享卡, 授课者通过PowerPoint呈现关键句子:When you purchase a gift, we will send you an attractive card for you to send to your special person.You can use the cards for any special occasion—weddings, births, birthdays, Christmas or anniversaries, etc.重点解释生词“purchase”“anniversaries”的含义和用法, 落实新词汇。此外, 提醒学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 也可以和朋友分享助人的快乐, 甚至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助人的行列, 拓展主题的意义。用以下提问顺利完成语境过渡。

T:Where do the gifts go?Actually you can find the answers in the letter of the passage.Tell me the three countries’names.

S:India, Kenya, Bangladesh.

T:Now, my last question would be“How willthe gifts from the website help the poor people inthose three countries?”Listen to me tell you a story about two Indian girls—Saleha and Sahera.

点评:依托于语境的词汇教学在词汇教学法当中是最持久有效的。教师把本课中的词汇分解到“捐赠与分享”主题下的各个小语境中, 分步落实, 顺利达成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目标, 同时又体现了文本的人文性和教育性, 兼顾对学生“富有同情心, 乐于助人”等积极情感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提供的语言材料偏重工具性和科学性, 缺乏人文性和真实的情感体验, 需要授课者增加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语料资源。

二、语料的补充

课程资源是促成优秀课堂的重要部分, 教材以外的语料资源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因素。本次语言应用课授课者根据教学问题和学习需要恰当地补充课程资源, 搭桥铺路, 使学生有能力从当前的发展水平提高到教学预期的发展水平, 使教学设计趋于完美。授课者通过网上搜索、日常接触积累和自己改编加工的形式制作了三个视频短片, 从让学生感受优美的语言到陶冶情操、丰润情感, 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观, 培养“救困济贫、合作分享”的高尚情操。

1. 激发动机, 引导学生感受语言

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 授课者通过醒目的英语文字和有声画面相结合的办法制作了“更有意义地花费你的每一分钱———帮助需要的人”的视频, 利用画面, 师生互动:

T:Now read the following sentence aloud together, go!

S:Make a better life for them!

T:And read the following, go!

S:In this life, we can not do great things.We can only do small things with great love.—Mother Teresa

T:Thank you!Spend our pennies in a more meaningful way.Yes, I will, will you?

S:Yes, I will.

T:Oh, that’s very nice!

语言本身是思想的载体, Mother Teresa名言的引用促使学生思考, 让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语言承载的内涵上。学生跳出语言学语言, “要我学”就转化为“我要学”, 施教者顺利完成了第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扩充内容图式, 增加问题的厚度

本课情感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是通过捐款购买礼物的方式帮助印度、肯尼亚或孟加拉国的贫困家庭, 但是课本只提供了黑人妇女使用缝纫机工作和贫困儿童合影等两张照片, 学生缺少直观的感知。授课者及时补充了视频———Sahera和Saleha的故事, 让学生观看两位印度女孩捡垃圾分担家庭负担的生活片段, 以及一位由“世界礼物组织”发薪的教师就地给她们那些贫困儿童授课的场面。辛酸的画面、动人的配音和感染人的文字融合在一起, 形象地展现在听课者面前, 使学生对贫困人民的生活有了直接的感知, 了解了那些地区的社会实际,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和情感, 也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帮助的愿望, 实现了英语教学人文性、欣赏性、知识性相统一的目标。

3. 搭建脚手架, 降低问题的难度

课本内容要求学生购买礼物来帮助穷人, 学生往往囊中羞涩, 直接购买礼物的方式对他们来说语境不够真实。授课者把本课的语言输出定位为:用自己有创意的方式募捐钱款, 帮助文本所及的贫困家庭。虽然通过前面的环节授课者已经解决了学生语言和情感方面的障碍, 铺垫了交流的基础, 但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 学生对募捐的途径和方式经验仍然不足。授课者及时搭起脚手架, 利用过渡句“Now, can you think of a creative way to get money?But there are some rules.I will give you a cozy reminder”转到以下视频。

(1) 为汶川地震捐款实录:全国性公演赈灾募捐、学校现金募捐、“我爱记歌词”公益金筹集的场面。配词:welfare fund。

(2) 外国人参与日常募捐的短片。配词:British people’s ways to collect money for Children in Need:Nicky (a chatterbox) sponsored silence to collect money for Children in Need;Emily managed to raise1, 700 pounds by cutting her hair by 22 inches;The school managed to raise money by allowing students and teachers who donate money to dress up a school;The students made and sold cakes to raisemoney for Children in Need.

(3) 募捐注意事项。配词:Your way to collect money shall not harm your own health;It shall not harm the benefits of others, either.

最后, 授课者让学生分组讨论各自的募捐方式, 确定最佳募捐方案。有了不同募捐方式这些脚手架, 学生的思维拓宽了, 讨论问题的难度也随之明显降低。

4. 深化主题, 提升问题的高度

本课教学的情感目标是通过扶贫募捐活动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善心, 并身体力行地为弱者做些事情。一等奖获得者不仅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而且设计了本校教师和学生集体或个体表达心声的视频, 通过一张张质朴的师生形象的画面、一句句“I will...”“We will...”的誓言营造了热心助人的感人氛围, 让听课者产生加入助人行列的冲动, 真正使本课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使一节英语课充满浓浓的人文关怀, 令听课者动容, 也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 语言应用课的教学给英语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 夯实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应是每位教师对自己日常工作的要求, 也是吸引学生、让课堂出彩和收获教学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9.

篇4:春江花月夜月优质课教学设计

Word文档可编辑

幼儿园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哪个月过生日的小朋友最多》及教学反思(大全五篇)

第一篇:幼儿园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哪个月过生日的小挚友最多》及教学反思

《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哪个月过生日的小挚友最多》含反思》这是优秀的中班数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活动目标:

1、乐意与同伴共同参与数学活动,知道数字1-12不仅能表示物体的数量,还能表示月份;

2、学习比较人数的多少;

3、发展幼儿的视察、分析实力、动手实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养。

活动打算:

1、事先向爸爸妈妈询问自己诞生的日期;

2、事先制作12朵向日葵(花心分别贴有1-12的数字);

3、叶片形的小纸条、笔。

活动过程:

1、讲解并描述自己诞生的日期。

(1)指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你们知道自己是哪月诞生的吗?

(2)幼儿讲解并描述自己的诞生日期。

(3)老师出示12朵向日葵(不排序),引导幼儿视察。

指导语:这是老师给你们画的向日葵,数一数有几朵?你们看看花心里有什么?在这些数字里有哪些是我们没有学过的?它们怎么读呢?

(4)引导幼儿认读10、11、12。

指导语:我们一起来把没有学过的数字来认一认。

(5)知道数字不仅能表示物体的数量,还能表示时间。

指导语:以前我们这些数字都表示物体的数量,如3朵花,9支笔等。;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今日,这12个数字就表示12个月份。1表示1月,2表示2月,那5表示什么?9表示什么?12呢?

2、引导幼儿按诞生月份的不同统计人数。

(1)请幼儿将自己的名字写在纸条上,并根据生日的月份将纸条贴在相应的花里。

指导语:老师的生日呢是在9月份的,现在老师把名字写在纸条上然后贴在写有数字9的向日葵上。你的生日是在几月份的?那你应当贴在哪个向日葵上?你们现在也去把自己的学号写在纸条上,然后贴在向日葵上,记住自己是几月的就贴在写有数字几的向日葵上。

(2)指导语:请小挚友看一看,每个月有几个小挚友过生日?

(3)老师引导幼儿用数字在叶片上统计每月过生日的人数。

3、比较人数的多少。

(1)在1-12的月份里,哪个月份过生日的人最多?有几个?哪个月过生日的人最少?有几个?

(2)引导幼儿进行比较。

4、策划生日活动。

指导语:这个月是几月?我们班有没有小挚友要过生日?有几个?你们想怎样度过自己的生日?我们小挚友可以怎样来为他们庆祝呢?

教学反思:

乐意与同伴共同参与数学活动,知道数字1-12不仅能表示物体的数量,还能表示月份;

学习比较人数的多少;能根据诞生月份进行分类,并统计数量作为活动的目标我组织了这一堂数学活动,通过这堂活动发觉师幼互动的还行,可我还是不太管住幼儿的纪录,幼儿都喜爱上我的组织的活动,因我是实习生而在活动高潮部分时就他们静不下来,也不太我的话,就以为我是实习生而幼儿有意这么做的吧。

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哪个月过生日的小挚友最多》含反思这篇文章共2841字。

其次篇: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反思《哪个月过生日的小挚友最多》

《中班数学教案反思《哪个月过生日的小挚友最多》》这是优秀的中班数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中班数学教案反思《哪个月过生日的小挚友最多》!

活动目标:

1、乐意与同伴共同参与数学活动,知道数字1-12不仅能表示物体的数量,还能表示月份。

2、学习比较人数的多少。

3、能根据诞生月份进行分类,并统计数量。

4、引导幼儿主动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实力。

活动打算:

1、事先向爸爸妈妈询问自己诞生的日期。

2、事先制作12朵向日葵(花心分别贴有1-12的数字)。

3、叶片形的小纸条、笔。

活动过程:

1、讲解并描述自己诞生的日期。

(1)指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你们知道自己是哪月诞生的吗?

(2)幼儿讲解并描述自己的诞生日期。

(3)老师出示12朵向日葵(不排序),引导幼儿视察。

指导语:这是老师给你们画的向日葵,数一数有几朵?你们看看花心里有什么?在这些数字里有哪些是我们没有学过的?它们怎么读呢?

(4)引导幼儿认读10、11、12。

指导语:我们一起来把没有学过的数字来认一认。

(5)知道数字不仅能表示物体的数量,还能表示时间。

指导语:以前我们这些数字都表示物体的数量,如3朵花,9支笔等。今日,这12个数字就表示12个月份。1表示1月,2表示2月,那5表示什么?9表示什么?12呢?

2、引导幼儿按诞生月份的不同统计人数。

(1)请幼儿将自己的名字写在纸条上,并根据生日的月份将纸条贴在相应的花里。

指导语:老师的生日呢是在9月份的,现在老师把名字写在纸条上然后贴在写有数字9的向日葵上。你的生日是在几月份的?那你应当贴在哪个向日葵上?你们现在也去把自己的学号写在纸条上,然后贴在向日葵上,记住自己是几月的就贴在写有数字几的向日葵上。

(2)指导语:请小挚友看一看,每个月有几个小挚友过生日?

(3)老师引导幼儿用数字在叶片上统计每月过生日的人数。

3、比较人数的多少。

(1)在1-12的月份里,哪个月份过生日的人最多?有几个?哪个月过生日的人最少?有几个?

(2)引导幼儿进行比较。

4、策划生日活动。

指导语:这个月是几月?我们班有没有小挚友要过生日?有几个?你们想怎样度过自己的生日?我们小挚友可以怎样来为他们庆祝呢?

教学反思:

乐意与同伴共同参与数学活动,知道数字1-12不仅能表示物体的数量,还能表示月份;

学习比较人数的多少;能根据诞生月份进行分类,并统计数量作为活动的目标我组织了这一堂数学活动,通过这堂活动发觉师幼互动的还行,可我还是不太管住幼儿的纪录,幼儿都喜爱上我的组织的活动,因我是实习生而在活动**部分时就他们静不下来,也不太我的话,就以为我是实习生而幼儿有意这么做的吧。

中班数学教案反思《哪个月过生日的小挚友最多》这篇文章共2887字。

第三篇:中班数学活动:哪个月过生日的多

中班数学活动:哪个月过生日的小挚友最多

长沙师范学校学前教化系Y109班

云旦普尺

活动目标:

1、乐意与同伴共同参与数学活动,知道数字1-12不仅能表示物体的数量,还能表示月份;

2、学习比较人数的多少;

3、能根据诞生月份进行分类,并统计数量。

活动打算:

1、事先向爸爸妈妈询问自己诞生的日期;

2、事先制作12朵向日葵(花心分别贴有1-12的数字);

3、叶片形的小纸条、笔。

活动过程:

1、讲解并描述自己诞生的日期。

(1)指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你们知道自己是哪月诞生的吗?

(2)幼儿讲解并描述自己的诞生日期。

(3)老师出示12朵向日葵(不排序),引导幼儿视察。

指导语:这是老师给你们画的向日葵,数一数有几朵?你们看看花心里有什么?在这些数字里有哪些是我们没有学过的?它们怎么读呢?

(4)引导幼儿认读10、11、12。

指导语:我们一起来把没有学过的数字来认一认。

(5)知道数字不仅能表示物体的数量,还能表示时间。

指导语:以前我们这些数字都表示物体的数量,如3朵花,9支笔等。今日,这12个数字就表示12个月份。1表示1月,2表示2月,那5表示什么?9表示什么?12呢?

2、引导幼儿按诞生月份的不同统计人数。

(1)请幼儿将自己的名字写在纸条上,并根据生日的月份将纸条贴在相应的花里。

指导语:老师的生日呢是在9月份的,现在老师把名字写在纸条上然后贴在写有数字9的向日葵上。你的生日是在几月份的?那你应当贴在哪个向日葵上?你们现在也去把自己的学号写在纸条上,然后贴在向日葵上,记住自己是几月的就贴在写有数字几的向日葵上。

(2)指导语:请小挚友看一看,每个月有几个小挚友过生日?

(3)老师引导幼儿用数字在叶片上统计每月过生日的人数。

3、比较人数的多少。

(1)在1-12的月份里,哪个月份过生日的人最多?有几个?哪个月过生日的人最少?有几个?

(2)引导幼儿进行比较。

4、策划生日活动。

指导语:这个月是几月?我们班有没有小挚友要过生日?有几个?你们想怎样度过自己的生日?我们小挚友可以怎样来为他们庆祝呢?

活动反思:

乐意与同伴共同参与数学活动,知道数字1-12不仅能表示物体的数量,还能表示月份;

学习比较人数的多少;能根据诞生月份进行分类,并统计数量作为活动的目标我组织了这一堂数学活动,通过这堂活动发觉师幼互动的还行,可我还是不太管住幼儿的纪录,幼儿都喜爱上我的组织的活动,因我是实习生而在活动高潮部分时就他们静不下来,也不太我的话,就以为我是实习生而幼儿有意这么做的吧。

第四篇:幼儿园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哪个轻?哪个重?》及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哪个轻?哪个重?》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数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简便的方法区分和记录物体的轻重,初步了解轻重与大小、多少、材料等的辨证关系。

2、培育幼儿好探究、敢实践的科学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实力。

活动打算:

1、幼儿人手两、三个小件物体、一张记录单、一张操作单、一支水彩笔。

2、分组材料:用裤架改制的“天平秤”、一次性透亮水杯、牛皮筋若干。

3、音乐磁带“大桶与小桶”。

活动过程:

一、老师表演哑剧

“举重”,引出课题:

1、我在干什么?举了几次?每一次的结果怎样?”屈,老师.教,案,网”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

2、说明:物体、人都有轻重之分,轻重是相对而言的,须要进行比较。你们知道平常都有哪些比较轻重的方法吗?假如没有秤,你会用别的方法代替吗?假如将“轻重”结果记录在纸上可以怎么表示?怎样表示最简洁、最清晰?

二、幼儿尝试用各种日常的材料比较物体的轻重并加以记录。

介绍操作方法和记录要领:

1、请大家先看一看、猜一猜自己盆子里两个物体的轻重,并把结果记在对应方法栏的下面;然后到后面的桌上选择一种或几种材料,试试:用它能不能比较物体的轻重?结果又是怎样的?请你也将结果记在相应的方法栏下面;最终我们再来看看:你几次比较的结果是否一样?

2、幼儿尝试用目测和其他各种简便的方法比较盆中物体的轻重并加以记录。

3、汇报并沟通:

你用了什么材料、怎样比较物体的轻重的?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的结果是否一样?你觉得问题在哪里?你喜爱用哪种方法?为什么?

4、操作练习:

印章宝宝也想玩跷跷板比轻重的嬉戏,请依据纸上跷跷板的平衡状况在两边敲上肯定数量的印章。

三、听音乐“大桶与小桶”想象搬很重或很轻的东西自然离开活动室。

教学反思:

幼儿对轻重已经有一点了解所以本次活动我把重点放在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并在探究中发觉问题从而解决问题、验证问题。使幼儿在不断的探究中体验胜利的乐趣。体验采纳不同方法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和胜利感。

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哪个轻?哪个重?》含反思这篇文章共2366字。

第五篇: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哪个多哪个少》及教学反思

《中班语言教案《哪个多哪个少》含反思》这是优秀的中班语言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中班语言教案《哪个多哪个少》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图画的视察、比较,学习事物的多少,相识汉字“多少”。

2.发展幼儿语言,学习儿歌。

活动打算:

挂图两幅,写有儿歌的纸。

活动过程:

一、视察图画,学习儿歌。

儿歌:多少

小鱼多,小狗少,小狗急得汪汪叫。

老鼠多,小猫少,小猫气得喵喵叫。

1.让幼儿视察图画,逐句学习儿歌。

(1)出示第一幅挂图,引导视察。图上有什么动物?“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小鱼和小狗)数一数,小鱼和小狗哪个多,哪个少?(幼儿数后,得出:小鱼多,小狗少。)

小鱼那么多,小狗才一只,看看小狗的表情如何?(很焦急,急得汪汪叫。得出:小狗急得汪汪叫。)

(2)出示其次幅挂图,引导视察。图上有什么动物?(老鼠和小猫)数一数,老鼠和小猫谁多谁少?(幼儿数后,得出:老鼠多,小猫少。)

小挚友看看这些老鼠在干什么?(老鼠们在兴奋地吃苹果)一只小猫特别生气,坐在一边喵喵叫!

(3)幼儿完念儿歌。

二、通过儿歌的念读,相识汉字“多少”

1.出示儿歌挂图,引导幼儿找出已识汉字:小鱼、小狗、老鼠、小猫、大。

2.引导幼儿一字一句地读儿歌,引出识字内容“多少”,并将放大的汉字“多少”出示,让幼儿认读。

3.引导幼儿找出儿歌中多和少,并数一数,有几个多字宝宝,几个少字宝宝。

4.引导幼儿用多和少扩词、说句。如:不多、不少、许多、很少……我有许多书。他没有多少玩具。

三、延长活动

幼儿每人一张字卡,上面有“多少、大小、哭笑、老鼠”等已识字,请幼儿用水彩笔给汉字“多少”戴上花环。

教学反思:

幼儿语言实力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连续性的过程,须要老师把幼儿语言的发展渗透到各个领域的教化中去,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阅历,促进幼儿语言发展。所以,我要更加努力有效地去做个专业的老师!

中班语言教案《哪个多哪个少》含反思这篇文章共2185字。

篇5:春江花月夜月优质课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宾阳县新桥中学

刘金花

一、导入

课前我们听到的是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春江花月夜》,一首乐曲,可以拨动我们的心弦;一首经典的诗歌同样可以激发我们无限的灵感与想象,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首千古传唱的诗歌《春江花月夜》。

二、作者作品简介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张若虚,以前读过他的诗吗?张若虚,他流传下来的诗歌不多,只有两首,但都是精品。这首《春江花月夜》足以在唐诗百花园中艳压群芳,被闻一多评价为“顶峰中的顶峰”。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老师示范朗读

我给大家示范朗读这首诗,一边听一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景,想要表达怎样的情。2.学生齐读

同学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四、品读诗歌

(一)赏析景之美

1.我们先来看这首诗的题目。问:题目由哪些景物构成?

这五个景象构成了一幅图,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有江水,有花,有月亮。问:这首诗里面有描写到这些景物吗?(一起朗读这十句)

2.问:这些句子写了一种很美的画面,能否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这幅绝美的画面?

问: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两个词来概括这幅美景给你的感觉?(总结:静谧、唯美、朦胧,这就是意境)ppt展示

3.接下来我们拿出一张白纸,画一画你心中的春江花月夜图 展示:(1)问作者你为什么这么画?你的依据是什么呢?(2)找学生点评,他画得怎么样? 4.读到这里已经有些诗情画意的感觉了。

请一位同学再把这些写景的佳句朗诵一遍,其他同学边听边欣赏屏幕上的美景。

(二)赏析哲理美和人情美

问:置身于如此空明纯净、清澈寥廓的美景中,诗人张若虚想到了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

要求:赏析你最有感触的诗句 我喜欢这句诗,我读到了······· 我喜欢这句诗,我联想到了······ 我喜欢这些意象,我从中读到了······ 我喜欢这个字,因为······(找学生读 思妇 游子片段)

总结:一轮明月, 一段春江,引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对宇宙的遐思,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对人类生生不息的欣慰,对思妇游子相思离别的感伤。

(三)拓展对比

放眼古代诗歌,借明月,江水抒发感情的诗歌数不胜数。比如说(ppt展示)相同的景,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意境不一样,抒发的感情也是不一样的。《春江花月夜》它

独特的魅力就在于融合了景之美、哲理之美和人情之美。(ppt展示)

篇6:春江花月夜月优质课教学设计

城关中学孙俊红

2014年德州市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于3月24日至26日在我校举行,我有幸聆听了十七位老师的课。执教老师扎实深厚的教学基本功,独到精致的教学设计,从容不迫、大气自然的教学风格,充满浓浓人文关怀的课堂交流氛围,使我深受启迪和教益。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语文课堂的情趣化、生活化、艺术化。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值得学习的亮点:

一、以读为本,注重感悟。

“读”的指导,是这次优质课评选活动的一大亮点。执教老师普遍认识到让学生读准、读顺、读好诗文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读为本、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品味,在许多老师课中都得到了体现。虽然参赛语文老师普通话不是个个都标准,音质也并非个个都优美,但他们却读得很投入,读得很感人。

二、都非常重视文本解读。

大多数老师的课突出了文本解读要细读和深读的特点,因为文本就是语文教学中最直接最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前我在教学中最多的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把握大意。”但是,听了这些老师的课后,我明白了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把握文章大意,更要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句,甚至是透过文本字词的缝隙,揣摩词句后隐藏的更深层的含义。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和真实的写作意图。

三、、教师语言有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这些教师课前不急不躁的互动小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又拉近师生间的关系。精心设计的导语、过渡语、结语不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情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研读文本,自然地衔接教学的知识板块。评价学生的语言也是那么贴切、适时、到位,你最聪明,你真棒,会听就是会学习;会发现就是会学习„„这些激励的语言没有任何浮夸之气,听起来顺耳、自然,连我都觉得内心深受鼓舞、激励,别说孩子了,在以后自己的课堂上,也要让我的学生感受到这样的语言。

另外备课资料丰富翔实,课件实用性强;如实验中学宋雪老师《海燕》课件内容精当,很好的辅助教学。书写规范设计美观的板书,如《春酒》设计成“酒杯”,典雅精致和课文很相称;《破阵子》设计成一面“壮”字的形状,《武陵春》泪珠似的“愁”可谓匠心独运。

篇7:语文优质课可行性教学策略

一、立足生本, 善于引导调动

立足生本, 巧妙引导, 善于调动, 课堂气氛才会渐趋活跃。教师不能一味地炫才, 一味地传授知识, 容易造成灌输式教学。生本课堂, 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关注学生的体验, 关注学生的发现, 关注学生的动态。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和情感的波动。对于执教者而言, 一节优质课是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教学个性、教学风格的集中呈现。教师的专业水准、职业品质在一节课中可以自然而然地流露, 不着痕迹地得以呈现。一节优质课是教育智慧的最佳展台。庸师的课是无智慧可言的, 知识的堆砌与灌输是平庸课的最大特征。对于听课的学生而言, 一节优质课是知识的启蒙、精神的启迪、智慧的开启, 是一扇打开的足以瞭望到亘古至今的窗口, 是一泓可以解渴的清澈的甘泉, 是一片足以畅泳的海洋。一节优质课, 可以学会知识的建构, 可以学会交往的途径, 可以找到抵达真理彼岸的船帆……教师教学《皇帝的新装》抛出一个讨论问题:“假如同学们作为是被皇帝特别圈定的官员, 你们就在看布的现场, 面对那空空的织布机, 你会说真话吗?”学生的良知受到考验, 学生的社会经验受到考验。有人明哲保身, 有人甘做引火的火种, 哪怕是自焚, 也要拯救蒙蔽良知的灵魂。教师假如由此自问:假如“我”作为是被皇帝特别圈定的官员, 我就在看布的现场, 面对那空空的织布机, 我会说真话吗?讲真话的代价是惨重的, 孩子的养育、父母的赡养无法让自己果断抉择, 可是教师的职业要求, 教师的示范性, 又拷问自己的灵魂, 正义公理让教师必须说出真话, 否则如何化育下一代?于是教师与学生就有了千回百折的情感的交流、道德的认知, 传道育人, 互动体验, 对话原来是源于内心的情感。我们需要具备与学生对话的意识, 具有开发文本资源的意识。

教育智慧是面对教材灵活把握深度探究而来, 是与学生求知若渴的眼神切入内心的交流, 是对教学流程得心应手的设计与驾驭, 是对突发事件最为妥当的机智的应对, 是师生之间的会心一笑, 是心有灵犀的心照不宣。余映潮先生教《济南的冬天》第一个活动板块是:从“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 选出一个概括济南冬天的一个词, 并说出理由。于是学生就开始畅所欲言, 述说自己特点的发现, 陈述自己的理由, 联系词语, 联系句子, 联系语境, 联系全篇, 发现仅有一词“温晴”足以概括, 可谓一剑封喉, 一语中的。学生由此展开活动, 展开辩论。第二个环节是“美段细读”。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教师明确:第一层概括地写一句话, 第二层细腻地描写, 第三层议论抒情。在这个环节中余老师设计了几道思考题:为文字画面命名。找出贯穿全段的一个字。说说“顶”“镶”字为什么用得好。赏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表达之妙。学生分组合作, 兴趣盎然。整节课有比较, 有概括, 有体验, 有赏析, 有思维的张力, 有情感的体悟, 有美感的探寻, 教学节奏可谓有条不紊, 张弛有度。

二、核心内容, 善于挖掘取舍

教学价值充分体现, 教什么远比怎么教重要。教学的核心内容挖掘不了, 就会面面俱到, 文本重点、难点、美点都是浮光掠影。重锤敲击, 仔细揣摩, 充分活动, 才能将核心的教学内容落实, 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处, 漫溯、回旋、流连于文本的风景之中, 得到情感的陶冶、思维的提升。比如, 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 这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 笔者主要从内容、结构、语言、写法四个方面来驾驭教学流程。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先整体感知, 说说标题中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然后分组探讨。紧接着师生一起探讨一下课文的结构之美。最后师生共同品位文章的语言之美和对比手法的运用。在内容上我紧扣“美”字作文章, 扣住标题作文章, 从“风光之美”“民俗之美”“风情之美”三个方面整体感知。本文结构主要是小标题运用这一特色, 也是本文的重点与难点, 小标题顺序则是难中之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讨论解决体味本文的语言美, 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也容易引发学生兴趣, 从赏析角度教师要加以提示。整个流程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 从问题的设计、难点讨论到语言品味, 我都让学生去展现, 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一节优质课是值得玩味的。对于观课者而言, 一节优质课是发自内心的一声赞叹, 是高山仰止的仰慕与敬佩, 是见贤思齐的内心冲动。一节优质课的看点多多, 亮点纷呈, 值得反思、学习和追问。一节优质课不仅是一种示范, 值得传承, 而且是一种启迪, 值得挖掘, 上升到教育哲学、教育思潮的高度, 绝对不是停留在单纯的技术层面的简单粗放的教学设计所能涵盖的。有教学思想, 有真知灼见, 有理论架构, 往往是建筑在教学实践之上。一节优质课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完美体现, 是教学思想的落点所在。探幽寻理, 探骊得珠, 观课者由是思焉, 由是磨焉, 找寻理论的支点, 尝试自身现实教学的突破。余映潮先生追求“学生活动充分”的高层次教学境界。他往往设计好研读文本的主问题, 而学生的活动也往往由主问题板块式主体推进, 注重读、思、悟、写、说, 体现语文语言发展、思维发展、情感陶冶三者齐头并进的特点, 让学生活动充分展开, 集约讨论、展示、质疑,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本, 领悟文本的价值, 感悟学习文本的意义。所以观课者在许多语文名家、大家的课堂上可以看到这样生本思想的折光, 可以看到教师素养的折光。

三、教学问题, 善于创新设计

教学流程能够自如掌控, 关键在于能否善于巧妙设计教学问题。教学问题何时抛出, 何时收网, 都是教学的艺术。比如:教学《再别康桥》, 要基于诗歌自身的特点, 基于作者徐志摩新月派诗人这一特点, 基于这首别具一格的离别诗的特点, 设计教学问题, 推进教学流程。这首诗有哪些意象, 分别承载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首诗“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体现在何处?作者康桥情结的渊源到底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设计结合作者的生平、人生追求、爱情追求和艺术追求, 结合诗歌中具体的语句, 就能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赏析, 感受作者由喜悦、爱恋、激动到失落、惆怅的心灵轨迹, 很好地把握诗脉,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动人的情感和永恒的艺术魅力。让学生从诗歌段落的安排、首尾回环、句段排列方面体味其建筑美的特点, 严整而又活泼。让学生从诗歌的押韵、诗句的节奏体味其音乐美的特点, 通过诵读引导他们进一步体味音乐美。让学生概括出“挥别彩云、河畔金柳、水草招摇、清潭浮藻、星辉寻梦”等图景, 结合具体修辞, 体味诗歌的绘画美:彩云、金柳、碧水、艳影、青荇、彩虹、星辉……不同色彩的意象构成绘画美的元素。笔者在教学毕淑敏《一厘米》时不是大讲特讲戏剧知识, 而是紧扣戏剧冲突这一核心, 透过冲突完成人物形象认知与评价。开头句:“一个星期天, 陶影正在公用的水管前洗衣服。水哗哗地流着。”这有什么作用?照应上文, 公用的水管说明其家境的拮据, 与下文拒绝对方的赔偿形成对比, 突出主人公陶影的品质。学生在讨论这一形象时越来越热烈。

而让学生说说母亲对自己有怎样的期待, 这样更能够更好地走进文本之中。《一厘米》中的那位母亲, 一位生活在最底层的母亲, 对孩子的期望却很高: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正直上进有尊严的人。也许在生活中因为地位低微, 文化水平低下, 她受到许多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 但是她挣扎着生活, 而公园中众人的哄笑、孩子的误会让她坚定地讨说法。她之所以这样做, 是因为如果任由孩子误会下去, 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为如果母亲在孩子心中是一个不诚实、逃脱责任的母亲, 就会成为孩子心灵的阴影。她执着地要讨说法, 求作家写投诉状, 苦苦等待。等公园领导到家道歉的时候, 她的说法与做法都是为了维护一个母亲的尊严, 为了给孩子的心灵注入清澈的溪水。“陶影一天班上下来, 累得不想动弹, 真想凑合凑合算了。可一想孩子, 还得打起精神让他吃饱吃好。”这是身体上的照顾与关心, 体现一位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与舍身爱子的情怀。在戏剧的第二部分, 陶影焦急而略带哭腔地说:“我买两张票。”买, 心里不舍得, 不买, 对孩子说下次买的话就不能兑现。最终买了, 是让孩子满足, 同时让孩子知道妈妈是诚信的、守信的。在戏剧的第四部分, “陶影怕说不明白, 索性蹲下去, 翻动废票”, 而红衣青年却认为陶影偷张废票来搪塞他, 蒙混过关, 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由此看来陶影关注孩子的心灵, 希望孩子能够诚信做人。作为一位文化低、写封信要不断翻阅字典的母亲却有着做人尊严的执着追求。尊严重于金钱!陶影对领导登门致歉的一番话:“谢谢两位领导, 这么大热天的到我们这小院里来, 钱请你们收起, 票也请收起, 就是那天当班的查票员, 也请千万不要难为他。他虽说态度不大好, 也是挺负责的……”多么善良的母亲呀!她只想弄清事情的真相, 让自己的孩子明白真相!她不想以牙还牙, 诚心报复。这是一颗金子般的心!不接受钱款与票, 不报复当时的售票员, 相反还反复道谢, 还为售票员说好话, 说明这是一个善良的母亲、一个对尊严看重的母亲、一个对金钱漠视的母亲、一个虽然家境拮据却关注儿子心灵健康成长的母亲!

篇8:优质课中教师教学机智的培养策略

第一以静制动。面对偶然出现的骚乱, 教师切忌发怒, 应该头脑冷静, 以静制动。诸葛亮所摆空城计是一个绝好例子, 在生死悬于一线之际, 诸葛亮居然还能坐在城墙上弹琴, 而且琴声丝毫不乱, 最终吓退司马懿, 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品质啊!有一位戴眼镜的班主任新到班级上第一节晨会课时, 就发现黑板上画了一个戴眼镜的头像, 旁边还写了三个美术字“四眼狗”。这位班主任开始时怒火中烧, 额上的青筋都暴了起来, 真想来个“新官上任三把火”、“杀鸡给猴看”。可是, 他终于慢慢地冷静下来, 控制住了即将爆发的情感。他扫视全班学生后, 转身将黑板轻轻地擦干净, 然后面对同学, 笑眯眯地风趣地说:“黑板上的人头像画得不错, 抓住了人物特点。画画的同学可能是为了向我和同学们显示一下自己的绘画才能, 也可能是为了考验一下我和同学们的鉴赏能力。但是, 不应该采取损伤别人人格的做法, 更不应该用骂人的语言作为人物肖像的题目。”这时, 学生们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了画画同学的身上。这位学生脸胀得通红, 低下了头。班主任趁热打铁说:“我想这位同学此时一定已经感觉到自己错了, 不过不要紧, 这位同学可将功补过, 把画画才能用在班级板报上。这样既可以表现、发挥和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又可以为班级服务, 这该多好啊!”后来这位同学真的成了班上的一名称职的宣传委员, 班级黑板报图文并茂, 全校有名, 师生感情也非常融洽。

第二明察秋毫。善于随机应变的教师应该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否则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变化通常都是有征兆的, 很少有无缘无故的变故。学生中发生了事情, 敏锐的教师进了班级, 就能感觉到气氛和平时不一样, 然后才会去查问原因。有学生做了错事, 但是不敢承认。敏锐的教师只要稍微做一点调查研究, 然后说上两句话, 然后观察学生脸上表情的变化, 就能大概估计出当事人是谁。学生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变化, 敏锐的教师会第一眼就能感觉到, 进而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怕就怕教师反应迟钝, 有些教师喜欢补课, 喜欢拖堂, 明明学生的反感情绪已经很强烈, 可是他还毫无感觉, 继续强行把课上下去, 结果自然不会很妙。

第三顺水推舟。即抓住问题特点, 顺势将其巧妙地引入正题。如一位语文教师上课时, 发现黑板上写着有“老鼠不老”四个字, 同学们都在望着黑板发笑。这位教师也望着黑板微笑着说:“不错, 这话虽然写得不是地方, 却颇有意思。这是一种否定肯定的主谓短语, 与这类似的还有‘差生不差’‘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标题, 就是这样的主谓短语:‘死海不死’。现在请翻开课本……”一番话, 有贬有褒, 顺水推舟, 自然而灵活地引出了学习的新课题, 收到了妙手回春的效果。

第四移花接木。把课堂上发生的意外枝节, 巧妙地嫁接在教学的主干上, 这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应变艺术。如一位教师在讲杜甫的《绝句》这首诗的“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时, 一位男生忘乎所以地学着黄莺叫了两声, 引起课堂一阵骚乱。这位教师见了, 坦然一笑说:“某位同学情不自禁学起了鸟叫, 这是因为受到诗歌中描写的环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染啊!可见黄鹂的鸣叫, 对渲染环境、表达诗人情感起了很大的作用。那么, 大家想一想, 在这黄鹂的叫声中, 诗人会产生怎样的心情呢?”由于嫁接自然巧妙, 不仅气氛很快缓和下来, 而且同时让学生领会到:在此情此景中, 不由得产生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

第五瞒天过海。这一招主要是针对帮助学生摆脱暂时的学习困境而言的。如一位女生朗读张志和的《渔歌子》时, 第一句结结巴巴, 把四三节奏念成了三四节奏, 第二句又把“鳜鱼肥”的“鳜”念成了“厥”, 惹得一些同学忍不住掩嘴而笑, 有的还怪腔怪调地学起她来, 羞得这位女同学慌忙用书把脸遮住, 不再吭声。继续下去, 难免伤其自尊, 也不好收拾。好在教师随机应变, 他一面示意同学们一起鼓掌, 一面趁势鼓励大家说:“同学们。我们和她一起朗读好不好?”顿时, 教室里响起了高亢宏亮的朗诵声, 一场“危机”便很快淹没在掌声和书声中。

第六因势利导。教学情况千变万化, 面对异常情况要迅速判断形势, 即时调整。如一位语文老师在上课时, 一只小鸟突然飞进课堂, 惊叫着, 在教室里乱飞乱撞, 学生的注意力全被飞鸟吸引住了。玻璃窗外有防护网, 小鸟一时又飞不出去。老师见状, 灵机一动, 说:“唉呀, 这只鸟真漂亮, 大家仔细观察一下, 第二节课我们写一篇关于这只小鸟的作文好吗?”于是一堂生动的观察课开始了。

篇9:春江花月夜月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一, 课堂过程有没有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英语课程标准》的原则 (教育部2003) 。 (1) 有没有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2) 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3) 有没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第二, 课堂有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第三, 课堂准备是否充足, 内容是否充分, 节奏感是否强, 是否高效轻松。第四, 教学与应试是否达到和谐统一, 即学生专业上是否有收获, 能力上是否有提高。第五, 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流利的口语, 先进的教学理念, 驾驭课堂的能力。

二、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 成立精英团队, 共同研究, 集体备课

精选本学科优秀老师及课件高手, 各抒己见, 共同研究所选课题, 然后对各教师的教学建议做出适当的筛选和整合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

(二) 共同搜集素材

《高中英语标准》明确提出“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 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 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教育部2003) 。因此, 教师必须有一定的素材信息搜集能力, 在课前广泛搜集相关的图片、文字、动画、录音、视频等资料, 以便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

(三) 确定目标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目标要求包括:学习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四) 精心设计课件, 准备教具

在课件设计时要遵循有针对性、交互性、简洁性、艺术性四大原则。

(五) 反复试讲, 及时调整

反复试讲, 让团队成员挑毛病、找不足, 并及时调整。只有反复实践, 才能发现所设计的内容与学生实际是否相符, 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否协调一致。

三、课堂上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展示真实、生动的教学情景

语言学习讲求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 因此教学情境的设计应提供给学生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 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 感悟语言的功能。

(二) 给学生创造参与交际的机会

语言习得研究的规律表明:学生参与程度与提高语言熟练程度成正比, 当学生用英语积极地参与交际时, 语言也被掌握了。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 促进学生参与, 巩固学生参与, 并保证学生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进行主动参与, 进而达到激发其主体意识, 发挥其主体作用, 发展其主体能力, 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三) 教师上课要有激情, 要有跌宕起伏的节奏

教学节奏就是教的节奏与学的节奏有机整合而成的一种组织节奏。教师如果能出色地把握好课堂节奏, 必定会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感染力, 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 教师的嗓音要做到抑扬顿挫以外, 教学活动节奏还应达到动静相生。教学中的“动”能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因此要做到动静结合、动静有致, 这样既可以提高节奏感, 又可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魅力。

四、如何上好优质课 (以一堂市级公开课一等奖的教学设计为例)

本节课为英语外研版必修五模块二新授课, 授课对象为高二学生。

(一) 教学目标、方法和手段

(二) 教学流程设计

文章导入→结构速读→故事深读→归纳拓展→指导定位

Step 1:Pre-reading

1. Warm-up

导入阶段是师生之间建立情感, 为新课做铺垫, 营造英语学习氛围和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阶段。视频导入刺激了学生的感官,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Watch a video about the Devil’s Bend and lead students to the passage about the unusual human traffic signal.

2. Brainstorm

头脑风暴的投入是为了迎合阅读中考查学生的猜测能力。

When the students see the title, what will be talked about?

Step 2:Focus-on

1.Fast reading

把握文章主题, 了解文章大意

Read the passage and match the headings with the Paragraphs.

(Tip:Don’t need to read every sentence.J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beginning or ending of each paragraph)

2.Careful reading

获取文本主要信息, 并通过追问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充分理解课文。

Paragraph 1:The road

A table (from four aspects:location, life, road, fact) is designed to focus on the detail information.

过渡:正是由于手举标志的志愿者, 事故和死亡率大大下降。以“What kind of man is he?What does he do?”转入第二段。

Paragraph 2:The man

(1) What does he usually do as a traffic signal?

(2) Does the job bring him much money?Why?

过渡:Timoteo并没有得到很多钱, 但是依然坚持工作。为什么?接着转入第三段。

Paragraph 3:The reason why he does it?

His two experiences: (1) ... (2) ...

3. Consolidation

板书总结。

4. 情感升华

升华道德意识, 为正确的职业选择打基础。

Step 3:Sum-up

Task 1:Retelling

Retell the story of Timoteo according to the key words.

In La Paz...in bad condition...one road...dangerous...But thanks to...the death toll...a human traffic signal...a volunteer...Why does he do it?...encounter...was called out...mission...every morning...takes up...and directs...

【设计意图】本活动为读后的巩固性篇章输出部分, 旨在引导学生回顾所读文章, 同时对所学语言进行巩固、内化、综合、运用, 为下一步的读后活动做铺垫。给出关键词, 降低了难度,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 使所有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Task 2:Discussion (Group work)

Compare the jobs of Timoteo and Xiao Yonglu, and find out what they have in common.

→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em?

【设计意图】本活动为读后深层次的输出, 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及评价能力。通过从课文阅读延伸到课外生活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树立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价值观。

Homework (choose one)

A.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write a summary within 100 words.

B.Write a passage describing an experience of getting help or helping others.

【设计意图】作业A紧密结合本节课所学, 适合所有学生;作业B是迁移运用, 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分层次布置作业,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

五、结论与反思

纵观本节课, 教师的教学思路缜密, 教学步骤合理紧凑, 课堂活动内容丰富, 学生参与积极性高,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本节课的内容, 并受到了启迪和教育。所以, 作为一线英语教师, 应该与时俱进,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国学经典研修活动下一篇:四年级家长培训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