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2024-05-21

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共5篇)

篇1: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如火如荼的新课改实验之际,情境、激趣、质疑、探究已深入课堂,教师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特点,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质疑者和思索者,从而使教师成为真正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新课改后课堂教学中电教媒体的充分利用,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使课堂教学气氛更活跃,探究更强烈,学习更主动。

一、紧扣目标质疑

紧扣目标,创设质疑情景,能促进学生高效完成任务。研究表明:人在主动投入的活动中明显意识到疑难时,会自觉发问以求解决。教学中,教师紧扣目标,用电教媒体设置一个既能震颤学生心弦,又能产生认识上的困惑的情境,必然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在讲授《丰碑》时,利用电教媒体导入:一位身着单薄衣服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晶莹的冰雪已爬满了他的身躯;风雪呜咽,一支队伍静立跟前,久久地沉默……生动的画面迅速地占据学生的心灵。教师及时而问,看到这场面,大家想说什么?一语拉开了话匣子,这位老战士是谁?为什么会得到全军的尊重?为什么会被冻死?……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成了积极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课文的难点、疑点也随之迎刃而解。

二、弘扬个性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弘扬个性,创设质疑情景,可以使学生摆脱习惯和迷信权威的思维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从新的视角来认识事物。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能抓住时机运用电教媒体巧妙地凸现教材疑点,则会促成学生个体认知与教材观点的冲撞,唤起学生敢于挑战教材的胆识。如我在《草船借箭》一文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声情并茂地展示了《草船借箭》的起因及准备过程。画面刚刚结束,学生就议论纷纷。有的说,周瑜心胸狭窄;也有的说,周瑜为了吴国的.利益才陷害诸葛亮的,可见周瑜也是有智有谋。有人说,鲁肃忠厚老实,也有学生说,鲁肃背叛了周瑜。这样的情景,充分表现了学生被激活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正是教师所期盼的。即使有误,也要在保护质疑的前提下,谆谆善诱。此时,教师首先对这种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批判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同时,运用适当史料,引导学生对当时战乱背景作充分分析,使学生明确孙刘联合抗曹,首先要做到内部大团结,才能共图大业,周瑜不应该产生妒忌而陷害诸葛亮,鲁肃的所作所为正是为了顾全大局。经常设置这类情景,提供批判性质疑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渐形成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独特见解的创新个性。

三、拓宽思维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宋代朱熹的话,精辟地阐明了质疑的好处。学生要具备创新思维品质,质疑水平仅仅满足于辨惑求解,停留在敢于批判性上是不够的,还要开拓思维视野,产生继续探究的勇气,努力求异求新。教师要深掘教材中值得深入观察、思考和探索的因素,用电教媒体创设生动的,具有鼓动性的情景,促使学生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如《田忌赛马》一文,当田忌出招“以下对上”时,我用多媒体大屏幕直观地显示孙膑的思路,并故意让田忌的“动画马”显示出不可一世的样子,而且口出狂言:“齐威王完了,看谁能识破我们的计谋。”一语激起千重浪,学生们又是讨论又是比划。一会儿,有学生提问,如果齐威王善于观察和分析,第二场调整对策,也来个“以下对上”,田忌还有把握赢吗?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有了深度,不但想出了胜负易主的方法,而且找到了当年齐威王为什么会输的真正原因,体现了思维的缜密性和创新性,达到了一般课堂思维品质训练所无法企盼的效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找准训练点,正确理解“台上一分钟,台上十年功”的内涵,不断研究教材、教法,不断提高自身驾驭电教媒体的能力,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思维创新意识,从而突破重点难点。这样,既能减少口舌之苦,提高效率,又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

[1] [2]

 

篇2: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源于趣。目前,语文教师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教学已深入课堂,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和思索者。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使课堂教学气氛更活跃,探究更强烈,学习更主动。在老师正确引导下,电教媒体可以让学生始终在愉悦中阅读、欣赏、质疑课文,全身心投入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境界中,从而点亮他们智慧的明灯。

一、听音乐学课文

对有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录音学习,单纯地读或写远远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如教学《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买了一盘彭丽媛唱的歌带,课堂上,学生反复听唱着彭丽媛优美婉转、扣人心弦的歌声,欣赏着赞美农村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的词句和旋律,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除了《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之外,有许多词曲皆美的歌,如《我爱你,塞北的雪》《在中国大地上》《天地喜洋洋》《我的祖国》《父老乡亲》等。学生既开拓了知识视野,又陶冶了情操,还得到了音乐美的享受。这与教师靠一支粉笔和一张嘴组织教学是不可相提并论的。电化教学手段里这是最普通的语言放音机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淋漓尽致的作用,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当然,语文课不能上成音乐课。

二、看投影学课文

插图是静止的,只能反映事物的变化结果或活动的一瞬间,根据课文内容制成投影片,创设动态情景,让学生在看色彩鲜明、轻盈活动的投影画面过程中学习课文、加深理解课文、效果则好得多。

三、看电视学课文

不定时地组织或指导学生看电视学课文或看电视之后学课文,课堂教学效果好得出奇。当然,我们语文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课文内容的学习顺序作适当调整。如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推出“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栏目,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收视,对重点,难点问题等作记录,上课时调整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赶快学习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南辕北辙》《滥竽充数》《画蛇添足》之类的课文,并讨论解决电视中发现的问题。再如近段时间推出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等,教师叮嘱学生各自在家中仔细收看,包括对人物的表情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情感纠葛及战争场面的影像等等,都要留心观看、分析。学生看后除写出观后感之外,还要通读课文。教师适时地调整教材教学顺序,抓紧学习《飞夺泸定桥》《丰碑》等,趁热打铁,联系课文回想电视画面,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事半功倍。学生由于对语文非常感兴趣,阅读量大,勤于写作,因此读写水平不断提高。

四、利用VCD学课文

投影的画面虽然细腻,能清楚地展示事物的细节,可作较长时间的停留,但是它的运动性差,没有声音信号。VCD则展示了动态的影像,音质优美,所表现的一般为真实、动感强的自然事物,画面流畅,赏心悦目,可快放、慢放或暂停,还可以卡拉OK等等。如教学《草船借箭》、《景阳岗》、《齐天大圣》等,分别放动画片VCD《草船借箭》、《武松打虎》、《西游记》等,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生情绪激昂,深深地被VCD画面与音响所吸引。此时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课堂气氛、节奏等随故事情节的发展而跌宕起伏。

五、利用多媒体课件学课文

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说比起以上几种电教手段更显优势。它既具有视听多重效果,又有互动的特点,并且网络上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供使用。

六、利用多种电教媒体组合学课文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利用单一的某种电教手段如学习机、语言放音机、投影仪、VCD

等组织教学,有一定的优势,效果不错,但是它们只适用于某种类型的课文,应用范围不够广泛。在多媒体的配备还不够普及的情况下,把多种电教媒体有机结合,可使得形声统一,动静结合,扬长避短,相得益彰。

我们在选用电教手段时,应考虑其可视性、方便性、经济等因素,使其在较短的课堂时间里,提高时效性;处理好实物与电教、投影与挂图、语言放音机与VCD等的关系,能简则简,宜短则短,能省力则不多费功,绝不为用电教而用电教,一切应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当地、当时及学生实际情况,尽量精选,做到恰如其分。

篇3: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关键词:电教媒体,语文教学,角色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时期的手段日趋丰富, 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正以令人惊喜的速度迈进课堂, 并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 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创造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展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电教媒体可为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营造浓厚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要使学生对新课内容产生兴趣, 教师只有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才能更好地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如《月光曲》一课, 引入课文时, 可先播放《月光曲》音乐, 让学生陶醉在音乐旋律中, 教师以此为切入点, 引入新课, 学生对课文的故事大感兴趣, 学习积极性高涨。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 这就决定了学生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而电教媒体的特点正是图文声并茂, 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形象生动直观的动感画面, 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 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从而为课堂教学自然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 荡起思维的火花, 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这样情随境生, 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出来。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 化静为动, 带着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课文之中去游荡。

二、电教媒体可为学生朗读、诵读指导感情, 调节情绪, 激发积极性

朗读、诵读是很古老枯燥、生硬的传统教学方式, 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 但与电教媒体相比太呆板、没有激情, 是不能引起共鸣的老教学手段。而电教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悦耳的声音, 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生动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 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 利用电教媒体, 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 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 一边欣赏着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 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 学生被带进了神秘的海底世界, 并产生置身其中的感觉, 从而萌发“我要读课文”的强烈欲望。教师指导朗读时, 还可利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 对一些关键性词语、优美段落进行闪烁、变色、放大等技巧处理, 让学生反复品读, 深入揣摩, 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成功地完成了有感情朗读这一教学目标。

三、电教媒体可为学生释疑解难, 突破教学难点, 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材中, 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 难以理解。在教学中, 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 可使复杂、难以理解的内容变为直观、形象、浅显、易懂。又如《画杨桃》一文中“从不同的角度看, 杨桃的样子各不相同”这话比较抽象, 是课文的教学难点, 但是应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对杨桃的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翻转、定格, 让学生设身处地从不同角度反复观察, 学生会很自然地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 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 难点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电教媒体可为学生紧扣目标, 弘扬个性, 拓宽思维

在教学中, 教师紧扣目标, 用电教媒体设置一个既能震颤学生心弦, 又能产生认识上的困惑的情境, 必然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如在讲授《丰碑》时, 利用电教媒体导入:一位身着单薄衣服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 晶莹的冰雪已爬满了他的身躯;风雪呜咽, 一支队伍静立跟前, 久久地沉默……这生动的画面迅速地占据学生的心灵。教师及时而问, 看到这场面, 大家想说什么?一语拉开了话匣子, 这位老战士是谁, 为什么会得到全军的尊重, 为什么会被冻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成了积极自主的探索、学习过程, 课文的难点、疑点也随之迎刃而解。还有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弘扬个性, 创设质疑情境, 可以使学生摆脱习惯和迷信权威的思维定势, 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 重新认识事物。若能抓住时机运用电教媒体巧妙地凸现教材疑点, 则会促成学生个体认知与教材观点的冲撞, 唤起学生敢于挑战教材的胆识, 效果会更佳。如在《草船借箭》一文的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声情并茂地展示了《草船借箭》的起因及准备过程。画面刚刚结束, 学生就议论纷纷。有的说, 周瑜心胸狭窄;也有的说, 周瑜为了吴国的利益才陷害诸葛亮的, 可见周瑜也是有智有谋;有人说, 鲁肃忠厚老实;也有学生说, 鲁肃背叛了周瑜。这样的情景, 充分表现了学生被激活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正是教师所期盼的效果。即使有误, 也要在保护质疑的前提下, 谆谆善诱。此外, 学生还要具备创新思维的品质, 质疑水平仅仅满足于辨惑求解, 停留在敢于批判性上是不够的, 还要开拓思维视野, 产生继续探究的勇气, 努力求异求新, 深挖教材中值得深入观察、思考和探索的因素, 用电教媒体创设生动的、具有鼓动性的情境, 促使学生提出探究性的、有价值的关键性问题。如《田忌赛马》一文, 当田忌出招“以下对上”时, 用多媒体大屏幕直观地显示孙膑的思路, 并故意让田忌的“动画马”显示出不可一世的样子, 而且口出狂言:“齐威王完了, 看谁能识破我们的计谋。”一语激起千重浪, 学生们又是讨论又是比划。一会儿, 有学生提问, 如果齐威王善于观察和分析, 第二场调整对策, 也来个“以下对上”, 田忌还有把握赢吗?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有了深度, 不但想出了胜负易主的方法, 而且找到了当年齐威王为什么会输的真正原因, 体现了思维的缜密性和创新性, 达到了一般课堂思维品质训练所无法企盼的效果。

篇4: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一、运用电化教学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针对小学生年龄小、兴趣既易激发又易消失的特点,为保持其学习兴趣的持续性,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电教手段是十分必要的。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教材中单调的文字内容,通过多媒体方式描绘出来,其创设的情境更具直观性和感染力。

二、广泛应用录音媒体,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能力

录音机是英语教学中最常规的教具,并且操作方便,是容易控制的电教媒体。借助录音机,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尤其是在语音教学、课文朗读、听力训练、学习英语歌曲、朗诵英语小诗等方面,录音机都能显示其特有的功能,有了录音机,就能听到标准的语音,增加听觉的刺激,提高教学的效果。在新授单词或句子时,让学生听录音的发音以及模仿较纯正的语音语调,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发音及语调。而课堂上英文歌曲的播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录音机让学生做录音练习,放一些老师有意选择的对话或课文录音,让学生就所听到的内容回答问题,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英语的听说能力。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英语学习提倡内容选择真实性任务,真实性的任务可以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有了网络,学生们身处的就不止是一间教室,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网络帮助学生拓展了视野,有益于加深对世界各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我在上小学英语第八册第七模块之前,以“神舟五号”这一主题给学生布置任务,告诉他们在网站中搜集与神舟五号和杨利伟有关的资料,有的学生集中搜集到后,还通过E—mail或自己班级网页上的BBS进行了切磋,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滔滔不绝。在学习完神舟五号之后我又给学生布置作业,查找关于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的资料,学生能够仿照所学的知识写出更完整的英语小作文。这样在网络平台上探究问题,在完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了英语知识量,发展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了探究学习能力。

篇5: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一、利用电教媒体进行课前研究为提高课堂效率做充分准备

课前研究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只有课前研究进行充分,才能上出高质量的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 果。充分利用放像机或VCD观看特级教师的示范课,从中借鉴别人好的教法来提高自己的备课和上课水平;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收集、整理化学教学内容和国内外教学信息,从中选择有用的东西来充实化学课堂,使我们的备课具有创意,为提高课堂效率做充分准备。

二、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动力,是推动求知的内在力量,兴趣必然引起探索和追求。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电教媒体适时 地给学生多渠道的刺激,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认识理解化学表象和实质,用生动、具体的化学现象来揭示物质的结构,使化学反应变主观为客观、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便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培养探索精神,为积极主动地学好化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例 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播放广西桂林溶洞的录像,要求学生结合所学 化学知识 解释千姿 百态的钟 乳石、石笋、石柱的溶洞的形成原理,从而增强探索意识,培养探索精神。同时,学生看到溶洞奇观后,为自己能 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而兴奋,学习化学的兴趣油然而生。

三、运用电教媒体增大教学的信息量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必要手段

电教媒体的大信息容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例如,在中学进行分块复习时播放O2、H2、CO2的实验室制取录像,将这三种重要气体的制取中所用药品、装置、现象、收集、检验加以直观比较,再将预先在投影胶 片上列出 的三种气 体的反应 原理、装置、实验步骤、收集方法、检验、验满方法比较 表投射到银幕上加以分析填写。利用电教媒体 的文字、声音、图像、表格再现实验现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加深理解,从而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又如,进行巩固练习时,若将预先精心筛选后放在投影胶片上的训练适时投影,既省时、省力、便捷,有效地减轻 师生的共同负担,又加强训练密度,优化了习题质量,无疑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利用电教媒体剖析化学 反 应 原 理 是 攻 破 难 点、掌握重点、提高课堂效率的良好方法

对于物质的结构、化学反应原理,学生理解 起来很困难,而计算机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以丰富的表现力把学生平时无法观察又难以理解的微观结构和反应过程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看到形象逼真的动态演示。如,利用计算机三维动画将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化合过程展现出来。起初钠原子、氯原子相遇后,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电子转移至氯原子的最外层上,氯原子得到电子显示负电性变成Cl-;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消失,使次外层变成最外层同时显示正电性变成Na+。在静电作用下,Na+和Cl-相互作用形成NaCl。多媒体展示使平常看不见的微观微粒和反应过程变成生动有趣的动态反应过程,降低了学习难度,加深了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使教学重点、难点顺利攻破。

五、利用电教媒体优化实验效果是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催化剂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中学化学实验许多在试管中进行,看清实验现象仅是前排学生的专利,而后排学生很难看到,更谈不上观察,又怎能引起注意?利用电教媒体中 的投影、录像 可大大提 高实验的 可视度。无法在课堂上直接演示的内容,如工业制 氧、钢铁冶炼、沼气的开发与利用等可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在短时间内多角度展示反应流程,化抽象为具体形象,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对促进化学课堂效率的提高起催化作用。

上一篇:积累运用三下一篇:语文课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