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名画欣赏 教学设计

2024-04-27

一年级名画欣赏 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一年级名画欣赏 教学设计

一年级名画欣赏

教学设计

教者:卫凯

一、设计意图:

长期以来,我们小学的美术教育活动几乎是以“绘画为主、手工为辅”的格局一统天下。但随着我校美术课题研究的深入,我深深地认识到美术欣赏活动也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因此,本《标准》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 四个学习领域。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更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纲要》中也指出:“小学生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这与我园的美术课题总目标的第一点“感受生活”不谋而合,而这个“艺术”,我想也包括名画作品。因此,在上学期,我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一些米罗、毕加索、马蒂斯的作品张贴在绘画活动室,来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但我们小朋友看了都说是鬼画鬼脸,成效不是很明显。因此,在本学期,我就有目的地组织了幼儿进行名画欣赏,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幼儿对艺术作品敏锐,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力。

这次欣赏活动我选择了

名画欣赏:《常熟田》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常熟田》,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钱松喦,引发兴趣。

在我们江苏省的有个有名的大画家叫钱松喦,他的画非常生动、逼真,颜色也特别漂亮。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钱爷爷的画,你们想看吗?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告诉老师,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

2、这幅画用的最多的颜色是什么?你能看出画面画的什么地方?画面上除了绿色的田块外,还有些什么?用了些什么样的线条和颜色?

3、你觉得这幅画是钱爷爷站在什么样的地方来看稻田并把他所看到的画出来的?比较一下画面中近处的景物和远处的景物在绘画的表现上面你觉得有不一样的地方吗?

5、你看了这幅画有什么感觉?想做些什么事情?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最最熟悉的家乡的田野的景象(可以是水稻田、麦田等田野里的景物)。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青蛙》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运用,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青蛙》,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齐白石,引发兴趣。

在我们江苏省的有个有名的大画家叫齐白石,他的画非常生动、逼真,颜色也特别漂亮。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齐爷爷的画,你们想看吗?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告诉老师,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

2、这幅画画了几堆青蛙?下面的三只青蛙瞪大了眼睛,看着上面的青蛙,它们中间谁遇到了麻烦吗?找一找,说一说。(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老师作及时、适当的解答)

3、通过观察,你发现画中的墨色分了几个层次?

4、这幅画中一只准备跳入水中的青蛙被水边的菖蒲缠住了脚,另外三只在水中的青蛙瞪大着眼睛束手无策而又急切地观望着。想想看,白石老爷爷是不是将这四只青蛙当成顽皮的小孩子来画了?白石老爷爷画的是他儿时玩过的游戏,当时已91岁的白石老爷爷还有如此童心,足见童年记忆对他的艺术创作有着多么大的影响。

5、你看了这幅画有什么感觉?想做些什么事情?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喜爱的青蛙在玩耍嬉戏的场景,注意浓淡、动态及疏密的变化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

名画欣赏:《筛麦的女子》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色彩和光线的运用,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筛麦的女子》,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库尔贝,引发兴趣。

在18世纪法国写实绘画大师居斯塔夫·库尔贝,库尔贝总是以俯视的高傲神态看待世界和人生,他十分关心社会,对被压迫者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他通过艺术,不加人工修饰再现他周围的现实生活。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齐爷爷的画,你们想看吗?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告诉老师,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 这幅画画面的中心画的是谁?画家刻画的这位妇女在外形、着装、动作等方面有哪些特点?在筛麦的女子的旁边还有依着麦袋子拣麦粒的农妇和操作风箱的孩子以及周围空白的墙壁,这些次要的环境的添画,有什么特点?与画面中心相比在用的色彩上面有和不同?为什么这样用色?(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老师作及时、适当的解答)

3看了这幅描绘筛麦子的场景,你会不会这样想:这种事很常见啊,并不稀奇,这画有什么好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美丽的东西很多,可以说处处都有,有些人不善于发现,以为常见的东西就不美,没什么可画的。不是这样的,只要用心注意观察,一定会发现很多美好的事物。

5、你看了这幅画有什么感觉?想做些什么事情?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熟悉的劳动场景,注意主要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差别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

名画欣赏:《铁匠》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色彩和光线的运用,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铁匠》,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列维坦,引发兴趣。

戈雅是西班牙伟大的画家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告诉老师,看完画后,你感受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老师作及时、适当的解答)

2、“叮叮当当„„”这打铁的声音从画面中传了出来。你看,正面那个人浑身肌肉紧绷,他低着头,双手紧紧握住铁钳,盯着钳子夹着的烧红的铁板;背对我们的那个穿着白衣的大汉,握着铁锤的双手高高举过头顶,他的左臂和两腿肌肉突起,微微后仰的身体让我们感觉到他在积攒着一股很强的力量。

3、《铁匠》表现了几个铁匠在奋力的打铁。画面上一共表现了三个人物,从动作的幅度和颜色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白衣人最鲜明。画家运用了暗颜色衬托亮颜色的表现方法。被白衣人挡住半个身体的人是一位老师傅,他脸额消瘦,头发花白,弓着身子,似乎在帮助白衣壮汉调整着打铁的角度,三个人在密切地配合着。画面为我们展现出紧张激烈的劳动景象,真实地反映了铁匠铺工人的工作情景。

4、在戈雅生活的时代,铁匠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人,他们终日辛勤劳作,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戈雅用棕灰色调使画面中充满了沉闷压抑的气氛,铁锤砸击铁板时本应发出的响亮的叮当声,在空旷的背景中也变得沉重单调。画面中人物粗犷有力的轮廓、造型很好地显示了一种力量美,你感觉到了吗?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家周围的风景,注意色彩的合理运用。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

名画欣赏:《喂》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色彩和光线的运用,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喂》,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画家杨光利,引发兴趣。

在陕西有一位国画家叫杨光利,今天老师带来了他画的一幅名画《喂》,你们想看吗?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告诉老师,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老师作及时、适当的解答)

2、欣赏这幅画时,透过被画家刻画得细致入微的土墙、窑院、石阶、石碾,我们知道这是在陕北农村。

3、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显示了什么?老人面容安详,慈爱地看着小孙女,往前倾斜的身子表明了此时老人心中早已忘了自己,满心关注的是这位幼小的孩子。小孙女探头张嘴吃着碗中的食物,随时准备玩耍的身体姿态,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天真可爱。

4、为什么画面下方要画上一只芦花母鸡带领它的孩子们在吃食?想一想,其实和老奶奶喂小孙女是一个道理,最亲近的人会给我们最温情的关怀。最有趣的是哪只贪玩的小黄鸡,它在小女孩脚下等待着女孩掉落的米粒,想必女孩的饭是很香的吧。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教自己或者帮自己完成一件事的画面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

名画欣赏:《小龙湫下一角》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水墨和色彩的运用,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小龙湫下一角 》,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画家潘天寿,引发兴趣。

在以故国画大师【潘天寿,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

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落笔大胆,点染细心。,今天老师带来了他画的一幅名画《小龙湫下一角》,你们想看吗?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告诉老师,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老师作及时、适当的解答)

2、小龙湫是我国浙江雁荡山中一处著名风景,是很多画家热衷描绘的对象。画家画小龙湫,通常都是画那股从高山上悬空而下的飞瀑和两边的山岩。著名国画家潘天寿表现小龙湫时,却独具慧眼,仅仅画了小龙湫下的一个角落,在角落中表现了不寻常的美。

3、在《小龙湫下一角》中,画家用短促有力的线条表现坚硬的岩石,棱角分明;用柔和的曲线刻画岩石上生长茂密的植物;用长而有力的线条表现奔泻在岩石间的急流;用粗壮的线条来突出显示石块久经急流冲击的感觉。

4、这幅画将山花野卉跟山水自然结合起来,具有独特的个性。画家突出近景的山花野卉,一丛丛,一簇簇,满山遍野,五彩缤纷。一泓山泉,从上注下,山涧水势湍急,活像银龙游曳,奔腾而去。野花、杂草与巨石、泉水结合在一起,相互衬托,相互映带,使画面充满了生机和力量。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一幅山石瀑布图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

名画欣赏:《渔妇》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鱼妇》,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林风眠,引发兴趣。

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 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自幼喜爱绘画。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 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这一位画家,他出生在广东省梅县,20岁时赴法国学习绘画。他一生为了艺术而不停地实践、探索,他希望画出和别的画家不一样的画儿,也就是大人们常说的“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画”。这位画家就是林风眠。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渔妇》,你们想看吗?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告诉老师,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

2、这幅画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场景?林风眠这幅正方形油画《渔妇》表现的是渔妇们从渔船上收获海鱼的劳动场面。

3、这幅画最大的表现上的特点是什么?这幅油画人物有一种平面的装饰效果。

细看,画中渔妇们的形象和《夯歌》中的人物形象有点不同。是不同,渔妇的形象都是平面的,简单概括,就连她们手中的鱼儿都简化成了大小不同的菱形。渔妇们或提网,或搬鱼,表情温和,大大的眼睛表达了她们喜悦的心情。

林风眠的绘画很有特点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画一群熟悉的劳动着的人。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 玉米地》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玉米地》,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乔晓光,引发兴趣。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油画家乔晓光的油画《玉米地》,一起来欣赏一下。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告诉老师,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

2、画面中画了什么样的景色?用了哪些色彩?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画面中,硕壮、饱满的玉米铺天盖地,淳朴、敦厚的农民正在忙着收割,驯顺的老牛瞪着大眼睛显出欢快的样子,整个大地充满了收获的喜悦。

4、你看,任务、老牛、房屋画得多有意思!画家模仿建筑艺术的“马赛克”和民间泥玩具有趣的造型手法,画出了北方农村的田园景色。

5、。你喜欢画面中的哪些形象,是朴实的农民还是瞪着大眼睛的老牛?是方形的小房子还是金黄的玉米地?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幼儿绘画。

1、画一幅丰收的田野的场景图,色彩鲜艳。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傍晚的钟声》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造型、色彩和光线的运用,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傍晚的钟声》,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列维坦,引发兴趣。

在我们江苏省的有个有名的大画家叫钱松喦,他的画非常生动、逼真,颜色也特别漂亮。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钱爷爷的画,你们想看吗?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告诉老师,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

2、这幅画用的最多的颜色是什么?你能看出画面画的什么地方?画面上除了绿色的田块外,还有些什么?用了些什么样的线条和颜色?

3、你觉得这幅画是钱爷爷站在什么样的地方来看稻田并把他所看到的画出来的?比较一下画面中近处的景物和远处的景物在绘画的表现上面你觉得有不一样的地方吗?

5、你看了这幅画有什么感觉?想做些什么事情?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最最熟悉的家乡的田野的景象(可以是水稻田、麦田等田野里的景物)。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补网》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造型、色彩和光线的运用,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补网》,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霍默,引发兴趣。

《补网》这幅画的作者叫霍默,他特别擅长表现大海与渔民生活的题材的作品,画了许多海景与渔民生活的素描和水彩画,后来又深入到美国缅因州的渔村,每天面对大海,用画笔抒写对海上生活的感受,《补网》就是在体验渔民生活之后创作出来的。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渔民在海上捕鱼,渔网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在渔村里,男人驾船出海捕鱼,修补渔网的活儿则是由女人们完成。

2、仔细观察画面,体会一下画家是如何表现美丽的渔家少女的。

3、这幅作品中冷暖色的对比运用较好。这幅作品充满了真实生活的气氛,两个渔家姑娘正聚精会神地理线和织补渔网,她们身上的橙色和蓝色的衣服形成对比,色彩一冷一暖,展示了渔家少女的娴静和美好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最熟悉的朋友、家人,一起到活动。比如:两个好同学一起练字。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丰收图》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丰收图》,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黄胄,引发兴趣。

黄胄画作线条是主要依据之一,擅长中国人物和动物画,尤以画新疆人物和驴著称。人物画善于运用速写的表现用法抓住人物特征,线条流畅有力,风格奔放,生活气息浓郁。动物画除驴外,他还常画牛、马、骆驼、狗、鸡等,造型准确生动。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告诉老师,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

2、看,丰收了,金黄的玉米堆成了一座座的小山,解放军正在帮助农民收购装运。咦,农民穿的服装怎么和我们经常见到的不一样啊?噢,原来他们是维吾尔族的农民。看画面的中间,一位头戴军帽,身体健壮的战士和一个大胡子的维吾尔族伯伯,正在往大车上装颗粒饱满的玉米。玉米可真多啊,不过有那头壮硕的白牛拉着看来不成问题,它的旁边,一头头毛驴也驮着筐跑呢。所有人喜气洋洋,在兴奋地忙碌着,说笑着。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一幅丰收的场景图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绿色长城》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绿色长城》,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关山月,引发兴趣。

关山月(1912年10月25日——2000年7月3日),原名关泽霈,1912年10月25日出生于广东阳,1956年入党。著名国画家、教育家。岭南画派代表人物。曾拜师“岭南画派”奠基人高剑父。1948年任广州市艺专教授。1958年后,历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兼院长,广东艺术学校校长,广东画院院长等职。担任过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常务理事,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是第三至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出版有《关山月画集》、《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你见过长城吗?长城指万里长城,也用来比喻坚强雄厚的力量,不可逾越的障碍等。这幅画的题目叫《绿色长城》,用长城比喻画中这片防护林一海边一望无际的绿色树林。

2、这是一片人工种植的树林,它们像绿色卫士在海边,守卫着祖国的海岸,又像一道屏障挡住海上的狂风巨浪。

画中,近处是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有红色屋顶的小房子点缀在其中。树梢为什么向左侧倾斜呢?说明了什么?看!树林的后面是一片深颜色的树林,再往后是沙滩、大海、浪涛滚滚„„顶住狂风猛吹的森林傲然挺立着。

3、请你数一数画面中是不是主要有“灰”、“黑”、“白”三个层次?第一层“灰”色是近处的绿色树林带,第二层“黑”色是中间的深色树林,第三层“白”色是远处的大海。这样的画面是不是显得开阔?

4、你看了这幅作品后有什么感受?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模仿绘画《绿色长城》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麦收》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形象、色彩和构图等,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麦收》,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周正,引发兴趣。

1934年生,画家、美术教育家、理论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江苏省苏州人。

1950年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学习,在颜 文梁、朱士杰先生等指导下学习油画,1955年毕业于西北艺术学院美术系。

毕业后由于成绩优秀留校任教,执教于西安美术学院30多年,曾任西安美术学院教 授、学术委员会会员、学位委员会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你不是经常很快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吗?画家周正曾经说过:“艺术就要歌颂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不平凡的事。画家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2、这幅《麦收》的画面颜色多么亮丽啊!画中大面积的金黄色麦地在蓝紫色的远山衬托下更加耀眼,这是两种对比色,让我们立刻感受到三伏天麦收时节农民在麦田劳作时被太阳灼烤的辛苦。

3、麦收时节,人民最害怕的是下雨,麦子被雨水淋过之后就会烂掉了,所以大人们起早贪黑地在麦田里忙个不停,送饭送水的任务自然落到了小朋友的身上。画家捕捉到这个情景,以此来反映紧张忙碌的麦收。近处描绘了三个小朋友送水后在田边休息,远处的农民不畏烈日的劳作着,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美好的收获啊!

4、想一想,远山的蓝紫色换来绿色好不好?说说你的感受。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绘画。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秋趣图》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秋趣图》,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李可染,引发兴趣。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1]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2]

中文名 李可染 出生日期 1907年3月26日 逝世日期 1989年12月5日 职

业 画家,诗人 主要成就

西画技法融入传统笔墨造型 西画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 代表作品

《江山无尽图》《万山红遍》《漓江胜境图》《井冈山》《爱晚亭》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秋天牧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2、画面下方是两头正在水中乘凉的水牛,它们相依而卧,这两头水牛离我们很近,近得让我们能够看清楚它们的眼睛。一头水牛仿佛正在打瞌睡,而另一头则睁着眼睛注视着远方。

3、远处两名牧童在干什么呢?为什么把他们画得这样的小呢?原来画家为了表现他们在远处,用了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

4、虽然小了点,但我们还是从两位牧童的动作上和他们之间摆放的蛐蛐罐看出他们正在玩斗蛐蛐的游戏。一个牧童双手撑着地饶有兴趣地看着蛐蛐罐里的蛐蛐,另一个趴在地上用树枝逗着蛐蛐,两个牧童玩兴正浓,遮阳的草帽早被丢在一旁。也许画家被木桶的专注所感动,挥起大笔,用浓浓的墨色概括简练地画出了缠绕茂密的瓜架、瓜藤与瓜叶,为两位开心玩耍的牧童遮挡一些阳光。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最最熟悉的家乡的田野的景象(可以是水稻田、麦田等田野里的景物)。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三月三》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形象、构图和色彩等,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三月三》,学具:彩笔、画纸等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臧恒旺、李洪修,引发兴趣。

据了解,这幅97厘米长76厘米宽的《三月三》是中国美术馆从众多馆藏精品中选出的,是诸城画家臧恒望、昌邑画家李洪修在1984年合作的作品。

臧恒望是诸城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诸城市书法美术协会主席。其美术作品入选第六届、七届、九届全国美展,《三月三》、《甘妹子》、《禧盈千花帐》分别获第三届、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年画展二等奖、三等奖、三等奖。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三月三》是一幅木版套色年画。年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宋代到清朝民间流传很广。木版年画,是使用传统的木版水印方法印制的年画。现在,有很多画家借用木版年画进行艺术创作。

2、《三月三》版画以饱满的构图、童趣的造型、夺目的色彩,展现了孩子们在春天来临时的喜悦、欢乐之情。

3、画面内容选取了春天放风筝这一传统的民俗活动。蝴蝶、金鱼、燕子、长龙等各种造型的风筝,在一群快乐的孩子头顶飞舞着;孩子们活泼奔跑的场景与占大比重画面的风筝相映成趣,动感十足;两只春燕飞翔其间,更稳稳地扣住了“春天”的主题。

4、留意一下,画面左下角的小男孩差点儿跑掉了一只鞋,很有意思。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一幅小朋友放风筝的场景图,可以模仿上图的构图和色彩,并作适当变动。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西陵峡》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西陵峡》,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傅抱石,引发兴趣。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在《西陵峡》这幅作品中你看到了什么?

2、这幅作品描绘了许多高山,层层叠叠,中间那座最高的大山稳稳地“站立”在那里,就像一个骄傲的巨人,又像一头勇猛的雄狮。

3、你去过三峡吗?西陵峡是长江三峡之一,那里以险滩多、水流急而闻名天下。为了表现西陵峡的险峻,画家傅抱石好像站在崖岸对面的半山腰画画儿,他把大毛笔的笔头搓乱后再饱蘸浓墨,在宣纸上左右上下快速地画、写、擦、刷,刻画山势的雄伟险峻。

4、你发现在画面中近处的山与远处的山的颜色有哪些不一样吗?近处的大山表现得非常清晰,颜色比较重,而远山颜色是比较浅的,山峦的交界处画家画得很模糊,好像是山中的云气环绕着群山,多么壮观的景色呀!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这幅画。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篇2:一年级名画欣赏 教学设计

(一)最近,上了一节《会话中的节日》,本课属于欣赏课,在一二年级的教育教学中,欣赏课的比例略少,可能是考略到孩子们的学龄特点。可正是由于比重很少,所以我将这课最为了一节纯欣赏课来实施教学。

起初在设计本科教学过程时,我主要以欣赏各民族的节日画面为主,让学生在了解各种节日的同时,学习如何观察、分析画面,从画面中去获取信息。在心上重要作品《枣园来了秧歌队》年画时,让学生以小组讨论、探究的形式来学习,我将问题用ppt出示,我希望通过这个环节加强孩子们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学生们讨论的非常积极,汇报时也都说得很好。但在猜节日环节,孩子们只能说出少部分节日,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的了解更多的节日,我对选出来的比较典型的节日进行了稍微深入的讲解。欣赏完节日图片后,为了结合美术课的教学,我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了大量的学生关于节日的绘画作品。由于,前面我已经引导学生从服装、色彩、内容、环境布置等方面来欣赏、分析绘画中的节日,因此在这个环节我不在是以小组形式讨论,而是请学生独立欣赏、分析,并根据自己的分析说一说。可能是由于独立思考的原因,孩子们的分析不是很完整,对于分析不完整的作品我再请了学生进行补充。整节课可以说是在看与说中来完成了,与以往的绘画课不同,本节课我没有设计绘画环节。原因有二:一是,欣赏课相对较少,我希望学生学会如何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的民族节日;二是,考略到对于二年级的大部分学生来说节日的绘画难度较大。所以我选择了以欣赏为主。

篇3:一年级名画欣赏 教学设计

2011 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诗歌教学有明确的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 展开想象,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那么儿童诗的教学如何达到课标的要求, 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呢?我就以一年级上册的《小小的船》的教学为例, 谈谈一年级儿童诗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诗是诗, 是诗人特定情境里的触情之语, 要想儿童真正走进诗人的艺术世界, 教师就要创设教学情境, 触动儿童的情感, 为儿童开启进入诗歌世界的大门。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曾经说过:“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 生活阅历少, 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七到十分钟, 思维直观、具体、形象, 但他们好奇心重, 那么教师就要利用多媒体、音频、挂图、教师语言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小小的船》时, 我首先抛出一个问题:“你们见过什么船?”孩子们立刻说出“轮船”“帆船”“龙舟”等许多答案, 课堂气氛活了起来。然后我用多媒体出示了各种船只的照片, 孩子们认真地看着。这时我又问:“那你们见过月亮船吗?”孩子们被我问住了, 但他们被激起了兴趣, 都想看看月亮船。接着用多媒体出示了课文的插图, 让孩子们对比之前看过的船只图片, 说一说月亮船和别的船有什么区别?接着我播放儿童歌曲《月亮船》, 让孩子们坐着月亮船一起去天上看一看。

二、强化朗读, 品尝韵律之美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儿童诗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构思新颖、感受细腻, 洋溢着韵律之美, 读起来朗朗上口。但一年级的孩子识字量小, 孩子“能读”儿童诗, 但不能“读通”“读顺”。在自读儿歌前, 我让学生先说一说遇到生字怎么办, 让学生初步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接着我让孩子们自读儿童诗, 对诗歌有初步的感知。我们一直提倡“读中学, 读中悟”, 儿童诗的教学也可以以读代讲, 因此我在教授《小小的船》时进行了范读, 使孩子们感受了儿童诗的韵律美、意境美的熏陶。

经过自读、正音、教师范读后孩子们自读时, 他们已经能读通诗歌。但是怎么“美”读儿童诗, 却还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小小的船》里有一句:“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里我用PPT出示去掉“只”字和原句的对比, 让学生读一读, 说说为什么课文要加“只”字, 学生比较朗读后就能感受到加上“只”读起来更加顺口, 这就是诗歌的韵律, 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 不必去进行深奥的讲解, 只需要让孩子从读中体悟。

当然单纯的朗读训练未免乏味, 教师可以让孩子看图读、表演读、配乐读, 这些配合多种感官的朗读更符合一年级的孩子的特点。

三、展开想象, 发掘创作潜能

回顾我们平时的儿童诗教学, 只是停留在读的阶段, 但是儿童是折翼的天使, 想象则是他们飞翔的翅膀, 都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周作人先生就曾说:“儿童没有一个不是拜物教的, 他相信草木能思想, 猫狗能说话, 正是当然的事。”现在的儿童诗分两类, 一类是成人为儿童所作的诗, 还有一类则是儿童自己写的诗, 其中不乏许多优秀之作。那么一年级的孩子们适合作诗吗?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这需要我们教师的点拨和指导。

再说说《小小的船》的教学, 我播放《小小的船》的曲子, 让学生闭眼想象, 坐着月亮船在天空都看到了什么?闪闪的星星像什么?蓝蓝的天空像什么?只要学生的想象有合理的成分都给予肯定。然后我先让学生进行词组练习:白白的 ( ) , 黑黑的 ( ) , 大大的 ( ) , 胖胖的 ( ) 等, 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组词说一句话, 然后再尝试扩句。有个孩子说:“白白的云朵是天空的棉花糖, 红红的太阳照着它, 风宝宝一来追着要吃掉它。”有的孩子说:“胖胖的小狗有一身白白的毛, 胖胖的小狗甩着长长的尾巴, 胖胖的小狗是我的好朋友。”虽然这些只是孩子们质朴的语言, 还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中的诗句, 但是如果教师注重培养孩子的语言训练, 谁说孩子们不能出口成诗呢?当我们激活了孩子的想象, 让他们在想象中有自己的见解, 可能幼稚, 却是童心的自然流露。对低年级学生来说, 这就是创新, 教师要保护这种可贵的童真。

总而言之, 教无定法, 重在趣味, 在儿童诗的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位,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诵读感受韵律之美,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勇于创新, 这样才能帮学生叩开儿童诗的大门, 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的艺术殿堂。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郑光华.小学低年级儿童诗教学四种方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1 (34) .

[3]郭蓓.让儿童诗浸润童年[J].基础教育与研究, 2015 (9) .

篇4:小学低年级儿童诗欣赏教学摭谈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儿童诗;欣赏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3-0023-04

现行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的儿童诗。这些儿童诗不仅行文简洁明快,语言凝练生动,而且富有跳跃性和节奏感,字里行间极具想象的空间,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可是在平时教学中,很多老师有意无意间弱化或虚化了儿童诗的欣赏教学,把教学目标只停留在识字会词、了解大意、熟读成诵的层面,未能充分挖掘儿童诗本身所蕴含的美育效能。因此,小学低年级儿童诗的教学,应有一个引导学生经历识别、品味、感悟的欣赏活动的过程。

一、看诗形之美

无论是古代格律的儿童诗,还是现代白话文的儿童诗,形态独特是它的魅力之一。初学时,可让学生在比较过程中辨别儿童诗的文体结构,感受在众多文学体裁中别具一格的表达形式。

(一)诗文比较——看诗行简明之美

儿童诗的文句简短,语言凝练,排列大体两两相对,十分适合儿童阅读。初学儿童诗,引领学生发现儿童诗的这一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儿童诗的喜爱之情。如在教学《咏鹅》的时候,教师可将这首诗改写成现代白话文,让学生与原诗进行比较,再问学生喜欢读哪一篇,并说说为什么,学生很快就能给出明确的答案——喜欢读原诗。改写后的短文,一句接一句连排过去,句子比较长,读起来吃力;而原来的句子短小,一句一行,不和别的句子连一起,读起来很轻松。这时便可告诉学生《咏鹅》是一首儿童诗,它的句子独立成行,看起来整齐,读起来好听。然后再让学生边打节拍边诵读,把儿童诗的种子悄无声息地播入学生的心田。

儿童是天生的欣赏家,把儿童诗和记叙文放在一起比较,在极短的时间里,便能直观地发现儿童诗最外在的特征,诗行排列、字数比较匀称,看起来简洁而整齐,对儿童诗的轮廓之美就有了初步印象。

(二)诗诗比较——看文句自如之美

由于诗人的思绪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现代白话文儿童诗中,文句分行却不固守平分各行字数的现象,也使诗歌有了独特的错落有致之美。如学儿童诗《一去二三里》和《哪座房子最漂亮》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两首儿童诗开展比较性欣赏:两者所写的都是小孩子在赏景之后,借助数数的方法用诗化的语言将眼中之景一一再现出来,可是前者文句中规中矩,每行都是五个字;后者却是多了几分自如与灵气,文句长短不一,而且还出现了分句合写在同一行的现象。结尾处“哪座房子最漂亮?要数我们的小学堂。”采用自问自答式的表达形式,更使儿童诗语言的自如之美溢满字里行间。

上例中,通过将不同体裁的儿童诗让学生比较,学生发现儿童诗的文句是可以参差不齐的,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儿童诗,并亲近儿童诗。这对日后读懂作者写诗的初衷是大有裨益的,明白诗行其实是儿童诗形态美与作者思维美的完美结合。

(三)诗句比较——看回环复沓之美

朱自清曾在《诗的形式》一文中说:“诗的特性似乎就在回环复沓,所谓兜圈子。”在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诗里,句式复沓和段式复沓极为常见。在教学儿童诗时,欣赏复沓现象带来的美感很有必要。如教学《比尾巴》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诵读,然后问学生听出了什么,学生就能发现都是在说“谁的尾巴怎么样”。接着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这是儿童诗中很普遍的一种句子复沓现象,有了这种反复现象的出现,才让整首诗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又让人觉得动物尾巴的特点是多种多样,而且十分有趣的。学习第三、四小节后,可以与第一、二小节进行比较,让学生懂得作者是用段式的复沓,写出了公鸡、鸭子和孔雀尾巴的不同样子。这种回环现象,就像小朋友课间游戏时玩拍手歌,轻松、活泼而俏皮!

教师如果能经常让学生去欣赏儿童诗中的复沓现象,可以让低年级的学生感受到儿童诗里因为语言复沓带来的微妙之美,明白这是作者基于表达需要的一种艺术性处理,它能使诗歌的脉络更加清晰,节奏更加明快,从而叫人倍加喜爱。

二、品诗韵之味

中国的诗歌历来重视在韵味上做功夫,儿童诗更是这样,很注重韵律,而且常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音,让人读后如绕梁三日,回味无穷。所以,选编到语文教材中的儿童诗,既是作为一种语言载体的存在,也是集各种美学元素于一体的艺术。

(一)寻韵脚,品琅琅上口之美

儿童诗读起来特别好听,这跟儿童诗很重视押韵有关。整齐的韵脚就像是一件缝制精美的衣裳,令人一见倾心,从而百读不厌。课堂上可以反复诵读,品味因押韵带来的声音之美。如二年级上册的《一株紫丁香》全诗押的是“ian”韵,字里行间充满了天真烂漫的儿童气息。学生不能轻易发觉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在让学生反复诵读之后,引导发现:先让学生把每行的最后一个字圈出来,再连着读读,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除了“伴”字的韵母是“an”外,“前、倦、脸、甜”的韵母都是“ian”。教师告诉学生,大家发现的这种现象,在诗歌中就叫“押韵”,这是大部分儿童诗的特点,能让诗句读起来格外顺溜、好听。最后,还可拓展朗读几首有押韵特点的儿童诗,借以强化学生对押韵现象的认识。

实践证明,当学生对儿童诗的押韵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后,不但有助于读好诗歌的节奏,而且还能增强熟记、背诵诗歌的能力。

(二)借插图,品诗情画意之美

都说“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儿童诗也是这样。适合学生阅读和欣赏的儿童诗,很多都是来自生活中的镜头,通过绚丽的色彩、传神的动作、优美的语言来塑造完美的文学形象。在语文教材中,大量的儿童诗都配有精美的图画,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化抽象为形象,品味儿童诗中的意境之美。如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诗时,二年级学生对于植物种子传播方法的认知,更多的只是局限于一些农作物靠人工播种的方法上,至于苍耳、豌豆等其他植物种子的传播方法都知之甚少。在课堂上,学生难免会问:“苍耳的种子是什么样的?”“苍耳的种子怎么会挂到动物的皮毛上呢?”……这时,教师如果能及时地运用文本中的第一幅插图:绿色的原野上,近处是一棵结满种子的苍耳,边上有一只撒腿奔跑着的小白兔,小白兔的身上紧贴着几颗苍耳的种子。相信在学生的头脑中立刻就会把诗句转化成画面,之前的问题不解自明,植物种子借助动物传播的有趣画面也会定格在学生心中。

诗歌是流动的画面,是动感的旋律。在儿童诗的欣赏活动中,如果能这样及时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意境美,对于突破因时空或学生认知方面造成的学习障碍一定很有帮助,而且能加深学生对于诗歌色彩丰富、画面灵动特点的审美体验。

(三)配乐曲,品多元音律之味

儿童诗是具有音乐美的艺术,音律美是它的基本属性。但是因为阅读对象的不同,或是因为读者的情绪不同,产生音律之美也是多元的。还以《一去二三里》为例,有位老师是这样指导朗读的:

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三段不一样的音乐,你能帮我选一选,如果要给这首诗配上音乐读一读,你觉得哪一段比较适合?请大家放松姿态,一起欣赏。(三段音乐说明:分别是徐缓凄婉的二胡乐曲、明亮清丽的古筝曲和活泼欢快的笛子独奏曲)

生1:用第一种好。因为读诗歌要慢慢读才好听。

生2:眼前的景色那么美,人的心情是很快乐的,我觉得用第二种合适。

生3:第三种最合适。因为小朋友成群结队出去玩,会把这首诗当成很轻快的拍手歌来玩。

师: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那就让我们在不同的乐曲声中,用不同的方法一起来读读吧!

上例中,教师基于儿童诗具有音律美的特点,并且关照学生个体的不同审美视角,通过播放不同特点的乐曲,唤醒了学生的审美意识,用心灵的体验拨动了潜藏在文字背后的琴弦。

三、悟诗性之道

儿童诗中的诗性,是作者思维的特性。大量研究表明,诗性思维主要包括作者创作的灵感、表达的情感,以及基于表达方式选择的语感。悟诗性,就是要让学生走近作者,领悟作者创作儿童诗时的灵感、情感和语感。

(一)找诗眼悟灵感

诗性是形象思维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好诗富有灵性,就是因为作者创作时努力做到想他人之未想,写他人之未写,使作品的见地和立意与众不同。这种特点通常会透过诗的某个词或某个句子折射出来,即所谓的“诗眼”。教学时,透过“诗眼”去追本溯源,便于学生探寻作者不断思考的创作过程,感悟所谓的灵感其实是作者反复推敲、不断提炼的过程。如杜甫的《绝句》,一句一景,却又融而为一。教学前两句时可以抓住“黄”“翠”“白”“青”四个表示颜色的词,体会诗人笔下色彩明丽的春天美景;后两句则可抓住“千秋”“万里”这两个和时空有关的词,了解时间之久、空间之大,体会诗人复杂的心理。然后通过相关背景资料的补充,让学生明白作者之所以把春天的色彩写得这么鲜艳、明亮,旨在暗示他当时重新被朝廷召回任职时的欢快、喜悦之情,所谓一切景语皆心语。而又因为漂泊在外已经很久,目睹冬去春来的万象更替,一份悠悠的思乡之情不由自主地涌上了心头,“千秋”与“万里”这两个词便是诗人万千思绪的写照。

(二)明诗意悟情感

诗性思维也是一种情感思维。诗人常常会通过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来描述生活中的发现,从而表达内心世界的自我感受。儿童的思维充满着神奇的童话色彩,想象的世界充满张力,很容易创造出生动鲜活的形象。学习儿童诗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通过角色体验,置身于诗歌描绘的意境中,感受作者在诗中寄托的情感。如《秋叶飘飘》中诗人把秋叶比作学生喜爱的“蝴蝶”“小鸟”,又用“舞”字描绘出了秋叶飘落时的动态之美,还说秋叶是“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在传递信息,使原本极为常见的事物变成了富有生命气息的形象。教学时,要激发学生张开神奇的翅膀,在“我是一片小小的秋叶”的表演活动中,进入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中:想象各色的蝴蝶在翩翩起舞时的悠然样子,想象小鸟在空中边飞边叫、忽高忽低翻飞的活泼劲儿,想象秋姑娘发来的电报上会有哪些温馨的提示……从而感受秋叶飘落时的自由、美丽与可爱,进而体会诗意的表达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作者内心对落叶的喜爱之情。

(三)化诗象悟语感

诗性是一种形象思维,即巧用写法,“状难状之境如在目前”。叶圣陶先生曾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所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对诗歌进行再创造,有助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进而更好地品味作者语言的精妙之处。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四季的脚步悄悄》教学片段:

师:诗人倾听到了四季怎样的脚步声呢?让我们闭上眼睛,来到大自然中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吧!听——(播放一年四季来自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你听到了什么?

生1:泉水正在“叮咚叮咚”地流个不停。

生2:“扑通扑通——”那是鸭子下水时的声音。

生3:还有机器收割庄稼的“轰隆轰隆”声。

师:当四季的脚步经过,你看到哪些地方留下了怎样的痕迹呢?

众生:泉水边留下了绽放的鲜花和嫩绿的小草;河面上留下了朵朵飞溅的水花;田野里留下了农民伯伯的笑脸……

师:多动听的脚步声,多迷人的足迹啊!让我们一边播放留在脑海中的画面,再来读好这首诗。

诗之道,贵在悟。教师没有生拉硬拽地让学生说诗歌语言在表达上的特点,而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展开想象,创造出鲜活的意象和灵动的境界,将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声音和丰富的画面定格在脑海中,实现对诗歌语言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总之,引导学生辨别诗形、品味诗韵、感悟诗性的儿童诗欣赏活动,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审美体验过程。同时,三者又可以是相对独立的活动,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儿童诗本身不同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欣赏水平,开展任意某个层级的欣赏活动。当然,儿童诗里蕴含的美学元素还有很多,只要教者有心,就一定能把儿童诗欣赏活动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李红萍.现代儿童诗教学“三问”之浅解[J].学术周刊,2012,(4).

[2]戴 炳,刘海燕.读赏写——奏响儿童诗教学三部曲[J].教学月刊,2014,(4).

[3]唐建强.让低年级的童诗教学充满童趣与诗意[J].语数外学习,2013,(4).

篇5:一年级名画欣赏 教学设计

年级学科:七年级下语文

主备人:仇彦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诵读诗词,读出节奏、意境、意蕴;感受古诗幽雅寂静的环境;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背诵古诗;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点拔引导,品味赏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纯净的心灵和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有关常建的经历、与本诗有关的音像资料。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1分钟)

唐朝,是诗的盛世,一个一个诗人因诗而名垂青史,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常建也是其中一位,尽管后人无从考证他的生卒年月,但他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直为后人传诵。破山寺是一个环境优美寂静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和诗人一起去破山寺游览一下,感受破山寺优美寂静的环境,走进诗人给我们营造的清新、怡悦、脱俗的意境,沐浴朝阳,陶冶性情!

二、出示并解读目标(2分钟)

1、诵读诗词,读出节奏、意境、意蕴;

2、感受古诗幽雅寂静的环境;

3、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背诵古诗;

4、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

三、诗歌赏析(28分钟)

1、解读。(5分钟)

①解题:破山寺,即兴福寺,古址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

那么,“题”字是什么意思?

是“写”的意思。题目交代了写作的内容。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它分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板书)

②作者、背景简介: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和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xū yí)尉的小官。由于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后来隐居鄂渚的西山。《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在他游览破山寺时所作,这是他的代表作。(解释:盱眙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

2、听读。(3分钟)

①教师范读。②同桌互读互听。③指名读。④齐读。

句子停顿: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3、译读。(5分钟)

要朗读好诗歌就要以理解诗歌内容为基础。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这首诗翻译出来。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早晨进入古老的寺庙,早上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树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处,僧人的房舍被花木浓荫覆盖着。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的景色使鸟儿欢悦,潭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自然界的)各种声响这时都悄然寂静,只剩下(僧人敲的)钟和磬的声音(在回响)。

4、背读。(5分钟)

①自读古诗,想一想:

这首诗写的是谁啊?(作者)

什么时候去的呢?(清晨)

作者去做什么了?(去游览破山寺了)

在破山寺中有没有见到一些景物呢?(有,见到了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光、鸟、潭影等)

看到了一些景物,有没有听到一些声音呢?(有,听到了钟磬音)

这些都是描写后禅院的环境,这种环境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幽静)

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听到这些声音,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轻松、远离尘世,寄情于景)

总结一下,就是作者到破山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

②根据板书试背诗歌。

③闭上眼睛背诵诗歌。

5、悟读。(5分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这首诗通过描写后禅院幽静的环境,步步有景,景物都有幽雅、宁静、安闲的特点,即使有鸟儿的欢腾、钟磬的声响,也是以动衬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

接下来,请同学们面带表情地朗读这首诗,去体会当时的氛围和作者的心境。(学生朗读)

6、赏读。(5分钟)

这次朗读让我们更加走近常建,一首好诗啊,它犹如一杯香茶,光读是不够的,还要仔细欣赏,才能发现它意味无穷。请同学们看看,这首诗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学生各抒己见)

3、反复诵读诗歌(齐读、分组读、齐背)

四、总结学习方法(3分钟)

通过以上学习过程,我们今后学习诗歌可以采用这样的过程:

1、解读。(了解诗歌的题目、作者及背景--查阅相关资料)2、听读。(读准字音、节奏与重读--下载资源)3、译读。(翻译诗歌,把握诗歌内容--查阅工具书)4、背读。(理出诗歌的脉络,背诵诗歌)5、悟读。(领悟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情感)6、赏读。(品味、欣赏诗歌的精妙)

五、小结(2分钟)

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表面上是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的情怀,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无论怎样,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社会与生活。

作业设计:1、熟读、背诵这首诗。  2、把这首诗改写成写景散文。

补充资料:

1、诗歌基础知识

①五言律诗:八句;一句五字;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②压韵字及压的韵:双句末尾一字压韵;林、深、心、音。

2、把诗改写为写景散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散文诗

清晨,一缕阳光透过高大的树林,柔和地照耀着寂静的古寺。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两边高大苍翠的古木遮掩着小路,使小路长长的,深深的,给人极幽深的感觉。朝阳丝丝缕缕地从叶间穿透下来,点缀出斑斑点点的金光,给小径蒙上了一层灿烂的光辉。

小径深处,花木繁盛,一座座禅房掩映其中。禅房,树木,繁花相映,各成其趣。

山色风光,是那么美好,鸟儿在山林间欢悦地鸣叫,展翅飞翔。一潭清澈见底的潭水映照着湛蓝的天,繁茂的花木,古朴的禅院,还有我。见着这空得透底的潭,听着这欢悦婉转的鸟的歌声,眼前的一切风光都迷蒙了。渐渐的,心底一片空灵,万籁之声俱寂,耳边缭绕不绝的是寺院传来的洪亮悠扬绵长的钟磬之音:一声声震响我的心灵,在我的心底形成回声;一声声,荡气回肠,渐又绵长悠远,牵引我的心走向这空……

3、诗歌赏析(联想和想象)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1)、点明时间“清晨”,一“清”字传达清新脱俗的意韵,让人联想到:清晨,天空湛蓝明净,一尘不染,空气新鲜怡人。

(2)、“寺”点明地点,用“古”进行限制修饰,传达出寺院历史悠久,古朴的意思。并为下文写“高林”“曲径通幽”“禅房花木深”等景作下铺垫。即为下文写景张本。

(3)、“日”用“初”修饰,进一步点明具体时间,并有了景致。用“初”形容“日”,给人新、美的感觉。“林” 用“高”形容,写出林木繁茂高大的景色,阳光透过高林斜射下来的光线给人柔和感,同时照应前文“古”。

(4)、整联:清晨,诗人漫步进入古老的破山寺。初升的太阳透过繁茂高大的树木,将柔和温暖的光芒洒在诗人身上。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1)、此联由三个意象“径”“禅房”“花木”,组成,用三个形容词“曲”“幽”“深”来形容意象,使诗的意蕴悠长。

(2)、“曲径”与“竹径”的优劣:“曲径”写出小路弯弯曲曲的特点,并未写出“径”旁长着何种树木,读者可以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来重新构造“径”旁景物,就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审美意境;同时“曲”也给小径蒙上一层幽深,藏而不露的神秘光环,具有美学意味,与后文的“幽”和谐统一。而“竹径”就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其美学意境大大逊于“曲径”。

(3)、“曲径通幽处”是“禅房花木深”,一“深”字写出禅院里及周围花木繁茂,花朵竞相开放的繁华热闹情景,甚至还可想象到蜂蝶在花丛中飞舞。这明艳灿烂之景掩映着古朴的禅房,明暗对比鲜明,热闹与清静对举,使人不由想起“浮华呈雅韵,悠然见南山”的意韵,多么矛盾而又和谐的统一呀!

(4)、整联传达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韵,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从而成为千古名句。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此联要抓住“悦”“空”二字来理解。“悦”指山色风光使鸟儿欢悦,此时,又何尝不是诗人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呢?人悦鸟悦,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空”此处可理解为“使……纯净澄澈”,即:潭影使人的心纯净澄澈。表明诗人在透明清澈纯净的潭水里洗净了自己,一“空”字传达了诗人写此诗的精髓,成为全诗的诗眼。“悦”是“空”的前奏,“空”是“悦”的结果。

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诗人一进入古寺,沐浴着清新的自然之气,浸润着透过高林的丝丝缕缕的阳光,走过曲折幽深的小径,来到花木扶疏,清静的禅院,看到欢悦的鸟儿,听着鸟儿婉转的歌声。诗人身上,心中的尘俗之气一点点被这佛气、佛光、佛景、荡涤而去,直到诗人走到空心亭边的空心潭,这清亮的潭水像涓涓细流冲冼着诗人身上、心中最末的一点尘气,从而使人尘世杂念荡涤尽净,达到了身心愉悦,万事皆空的境界。然而,诗人并未只停留在这一点,诗人的心境进一步升华。诗人此时此刻产生了幻觉:自然界的一切声响都寂灭了,只剩下了寺院里传来的早祷的钟声及僧人早祷击磬的声音。这声音占据了诗人的整个心灵,表现诗人此时完全融入佛音、物我两忘,灵魂随佛音飘去。

(2)、“万籁寂”与“余钟磬音”对比,以音衬静,更显寺院空寂,更显佛音之震撼人心,更显诗人此时与洪亮悠扬绵长的佛音融为一体,进入了纯净怡悦的境界,达到了永恒。

4、诗句理解

①、既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心灵之境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②、既是写景的过程又是悟性的过程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③、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的句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④、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⑤、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仇彦军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

★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词

★ 写出人物的精神作文

★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篇6:小学一年级作文欣赏

我走到楼下时,妈妈已经到家了。

我有些着急,就一个劲地往家跑。

跑到5楼时,我没力气了,腿有些发软,我的脚一下子踢到了梯子上,把我摔了个“狗啃泥”。

我感觉一阵剧烈的疼痛,我用手一摸,我的下巴受伤了,鲜血直流。

我便哇哇大哭起来。

妈妈听到我的哭声,赶紧从屋里跑出来,看见我浑身是血,吓呆了,慌忙拉着我转身就往医院跑。

来到医院,医生说:“这么大的口子,得缝针。

我一听说要缝针,我好害怕,赶紧跑到妈妈的后面躲起来。

在医生和妈妈的劝说下,我终于鼓起了勇气走进了手术室。

我咬紧牙关,忍受着痛苦,让医生为我缝针。

不一会儿,针终于缝完了。

我长长地舒了口气。

今天真是个不幸的日子。

篇7:校园一角一年级作文欣赏

花坛里的那些花草树木令人眼花缭乱,还有那四季常青的柏树呢!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蜻蜓在天空中飞来飞去,好像在说:“真漂亮,真漂亮啊!”

还有假山呢!假山有许多小洞,像是它的鼻孔,假山不远处有一座小亭子,有几位老人一边下棋一边欣赏美丽的风景。

篇8:一年级名画欣赏 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珍珠泉》吗?那珍珠泉里有珍珠吗?为什么?

生:没有。是因为珍珠里喷出的水珠,像珍珠一样美。

师:今天,我们来读一读《同步阅读》中关于我们安徽的珍珠泉。这里的珍珠泉怎么样呢?

(生读题《寿县的珍珠泉》)

师:请你们自由读文章。读的时候,希望能找出好词、佳句,并说说你的理解。

生:边读边画。

师:读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寿县的珍珠泉很美。

生2:这篇文章写得美。

师:现在能说说你们从文中找到了哪些好词、佳句吗?

生:每闻人声,则泉水涌,叫小涌,若咄之,泉弥甚。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沉默不语)

师:前后左右的同学相互交流一下。

(生交头接耳小声议论后,纷纷举手。)

生1:我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当听到人说话的声音,泉水就涌出来,人们小声议论,泉水就小涌,大声说话就大涌。

生2:我体会到了这里的泉水很神奇。

生3:这么神奇,我也想去大声呼喊,去感受一下泉水的神奇的美。

师:你们是怎么体会到的呢?能告诉老师吗?

生:读第二自然段中的“走进珍珠泉……让人觉得奇妙无比”。

师:从这些话中,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好?

生:“清澈见底、潺潺而下、晶莹剔透……”这些词语说明泉水明亮、清澈,非常美丽。

师:你能读读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体会它的美吗?

生:个别朗读,师指名朗读。

师生评议后生再读。

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美?

生:“走进珍珠泉……音乐一样的声音”这句话把水泡比作串串珍珠,很形象,还有音乐一样的声音相伴,真是美丽又神奇!

生1:从“泉水清澈见底……注入东淝河”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泉水清的特点。这么清的泉水,沿着一条水道而下,真像一条水晶丝带。

生2:我真想去喝个痛快。

师:课文除了写珍珠泉神奇和美丽外,你还能读出哪些美?

生:文中的景美。

(生读“珍珠泉所在凤凰山……山涧多奇石泉源”)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因为那里的景色美,所以许多游人来游览。

师:还有呢?

生:诗句美。诵读(1)明代诗句“清清灵脉发……珍珠不断头”;(2)明代名人佳句“山色共清致,泉声雅思”。

师:能不能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生1:诗句写出了泉水晶亮清澈、涌流不绝。

生2:还有游人美。

师:为什么?

生:因为游人热爱大自然,因此写出了这么美的诗句。他们有一颗爱大自然的心,这不能不使我感受到了诗美、人更美。

师:这篇文章确实写得很美,那就请你们用强烈的赞美之情去放声朗读吧!

……

[点评]

本节课是我校吕薇老师执教的一节四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欣赏课。在这个教学片段里,教者思路清晰,抓住《寿县珍珠泉》的美,从以下五个方面引导学生去欣赏美。

一、引导点拨,注意美

教师的谈话导入,将课内学习的《珍珠泉》与本节课要阅读的《寿县珍珠泉》联系到一起,向学生暗示了这两篇文章的相似之处——美。这必然使学生注意到这篇文章哪儿美,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注意到了课内文本与课外文本的衔接。

二、自读文本,发现美

教师要求学生在自读文本时,边读边画好词佳句,学生在课内学习,已经知道了珍珠泉是如何的美,有哪些优美的词句或片段,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定能找出优美的词句和片段来。所以,课堂上学生认真地读,迅速地找。找出描写景色优美的词、优美的句、精彩的片段等,体现了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教学的一体化。

三、语言交流,说美

学生在读、画实践后,教师及时地要求学生读一读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并让学生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体会到美的。这些体现了教师快速阅读文本的教学和学生读有所获的良好效果,同时看出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四、品析词句,体会美

教师注重了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抓住文中优美的词句,去体会文中语句的美,透过文字的阅读进入文本的意境,从而更深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美的情感。学生体会到了《寿县珍珠泉》一文用词美,语句描写美,诗美,那里的人美,八公山豆腐味美与水的神奇美之联系。

五、感情朗读,欣赏美

上一篇:笑容依然1000字优秀作文下一篇:班 主 任 职 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