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

2024-05-13

七年级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通用8篇)

篇1:七年级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

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

一:教学任务

以审美为核心让学生聆听、感受、赏析管弦乐作品《雷鸣电闪波尔卡》,初步了解波尔卡的相关文化。二:教学目标:

1、赏析《雷鸣闪电波尔卡》,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初步了解、体验波尔卡舞蹈。三:教学重点:

1:通过老师的引导、激发,让学生对这一类型的音乐作品产生兴趣。

2: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分析,能够让学生通过音乐各要素掌握一些理解音乐、分析音乐的方法和途径。提高他们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四: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从音乐的各要素赏析音乐作品。

2:作品的再现三部式曲式结构以及每一个音乐主题不同的表现手法的讲解是教学中难点 五: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体验、探究、合作。六: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谜语导入新课教学。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进入到了轻歌曼舞这个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和鉴赏一些舞曲体彩的音乐作品,这节课呢老师会给大家介绍一首非常有意思的外国音乐作品。上课之前呢,我们首先来猜一个谜语。

毫光突起,瞬息千里,一鸣惊人,带来风雨。(打一自然现象)生:雷电、闪电„„

师:同学们真聪明!可以大家已经猜到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乐曲呢和雷电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就是《雷鸣闪电波尔卡》

(二)是什么体裁的曲子?曲作者是谁?

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出身维也纳的一个音乐世家,与父亲同名,人称“小约翰·施特劳斯”。与父亲相比,小约翰的艺术成就似乎更大一些。其主要成就在于把维也纳圆舞曲发展成音乐会乐曲,因而在众多作曲家中,获得了“圆舞曲之王”的美誉。他的创作结合奥地利民间音乐和日常生活音乐,具有曲调新颖、节奏活泼、配器华丽、描绘性强等特点,堪称维也纳交响音乐诗。

(三)《雷鸣电闪波尔卡》背景介绍

创作于1868年。作者意在表现:一个令人兴高采烈的节日里,人们聚集在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厅里跳舞。这时,外面狂风大作,暴雨倾盆,雷鸣电闪。然而,舞厅里的人们却舞兴正浓,全然不顾外面的雷雨交加,依然翩翩起舞。

(四)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

(五)作品分析

乐曲开始是一个简单的引子。

乐曲的A段有两个主题。其第一主题是描绘舞会盛况的音乐。它的情绪热烈欢快,休止符的使用使音乐富于弹性。第二主题速度加快,采用下行音节的手法,并在每个音级之间嵌入一个属音(5),从而使音乐气氛发生变化,好像换了队形和舞步,也好像是在描绘:正当人们舞兴正浓的时候,乌云密布,暴风雨即将来临。但是人们并不介意,反而跳的更加欢快了。乐曲的B段由两个主题构成。其第一主题在第二主题后面再现,构成一个单三部曲式。B段的音乐好像在表现:尽管外面风声大作、雷电交加、暴雨狂泻不止,而舞厅里的人们依然兴致很高,舞兴不减。

B段的音乐转到了C大调。其中的第一主题用了许多连音,旋律比较舒展。但是,由于音乐进行中不时加进了定音鼓的滚奏和吊镲的敲击声,好像真的是风雨交加、雷鸣电闪。乐曲的第三乐段再现了乐曲的A段。乐曲的尾声用了两次长的颤音,后面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乐曲在欢快的高潮中结束。

(六)结合作品分析再次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

篇2:七年级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

《雷鸣电闪波尔卡》是七年级的一堂音乐欣赏课。小约翰·施特劳斯在本曲中特意加入了大量的“定音鼓震音奏法”,再加上钹的衬托,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大自然中的疾风、雷雨和闪电的音响。这首乐曲的打击乐部分具有非常多的可挖掘内容,如果光靠听觉而不加以想象,就无法体会到音乐中的电闪雷鸣以及人们载歌载舞的情景。教学这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打击乐器在塑造音乐形象、渲染音乐气氛和情绪上的作用,培养学生在想象中创造音乐形象。

这种类型的课,如何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感受音乐元素,在想象中体验音乐情景,再造音乐形象,一直令我困惑,所以我在三个不同的班级对同一课题尝试了三种不同的`教法:

教法一:我先仔细地讲解什么是切分节奏、怎么掌握;再引入该歌曲(不介绍名称与内容等信息),以解决“切分节奏”为目的先学习该乐曲主旋律部分,等学生都会唱之后,让学生听辨定音鼓震音,学生就轻而易举地在主旋律中找出打击乐的声音;然后向学生提出“这个鼓声像什么声音呢?”但学生这时大都不知所云,还没有从枯燥的乐理中走出来,最后我只好勉强出场亲自“想象”给他们听了。

教法二:我先由“雷鸣电闪”导入,提问学生平时听到的“雷鸣电闪”是怎么样的?学生回答出很多答案;我随后引到乐曲中的定音鼓震音,引导学生想象定音鼓表现的自然情景和人的活动场景,学生将原来心目中的雷鸣电闪形象和音乐中用乐器演奏的形象对应了起来,在充分的想象中感受到音乐的表现力;然后学习唱主旋律,讲解切分节奏。最后和学生讨论总结:只要我们善于想象,生活中的很多声音都能在音乐中表现。

教法三:开始我索性什么都不教,直接让学生听乐曲,告诉学生:“下面将播放的乐曲,老师先不介绍,请边听边想象,等欣赏完后,由你们来告诉我作曲者想表现怎样的情景?”

篇3: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

1.能在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过程中,体验音乐所带来的愉悦,主动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情景。

2.通过对比、聆听与感受乐曲中的各段音乐主题,能听辨出各段主题旋律出现的位置。

3.能和同伴探索用小军鼓、镲或其他方式表现出电闪雷鸣的情景。

【教学重点】

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能听辨各段的主题旋律,感受音乐形象。

【教学难点】

探索用小军鼓、镲或其他方式为Ba段主题伴奏,体验和表现音乐所表达的狂欢意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走进波尔卡

1.学生随《小嘴不停波尔卡》进入教室,营造氛围

2.观看波尔卡舞蹈视频

师:从这段视频中,能说说你对这个舞蹈的印象吗?是几个人跳的?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3.了解波尔卡

19世纪30年代,起源于捷克波西米亚的一种乡村舞蹈,快速适中的二拍子舞曲,强弱对比明显,重音通常落在弱拍上,舞蹈具有群体表演的特点,其典型的节奏是:2/4×︳×××·×︳×××·

4.学跳波尔卡的基本脚步动作

二、新课教学——了解波尔卡

1.完整聆听,出示课题

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首舞曲,想象一下,这首乐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画面?(播放音乐)

生:人们跳舞的场景、电闪雷鸣的场景……

师:我们听的是《雷鸣电闪波尔卡》,作曲家巧妙地把舞蹈的场景和电闪雷鸣的场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那波尔卡舞曲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细细来感受一下里面音乐是如何来描绘的?

2.分段欣赏:引子+A段

(1)初听。

师:听听这一乐段由几部分构成?

(2)a乐句,感受富有舞蹈感觉的节奏,练习波尔卡基本动作。

师:原来人们在跳波尔卡舞,大家都沉浸在很美好浪漫的氛围中。我们伴随这一小乐段的音乐,一起跳一跳,感觉一下。

(3)再听b乐句,感受与a句的不同。

师:对比说一说,你感觉和a句有什么不同。

生:音密集,节奏活跃。音乐听起来还是很活泼的,看来人们的兴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4)再次完整聆听,并说出该乐段的结构:

引子+A段(a—舞蹈情景、b—人们的心情)

3.分段欣赏:B段

(1)初听。

师:完整聆听B段音乐,你们觉得是通过怎样的曲式结构表现出来的?(aba还是ab)

(2)听a乐句。

师:细细聆听感受a乐句的情绪。(旋律显得舒展)和Aa的舒展对比,你觉得又有怎样的区别呢?(音乐更加强烈,情绪更加浓厚,并加入了打击乐的声音)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那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加入雷鸣电闪后的音乐。(加入拍手、跺脚营造声势)

(3)听b乐句。

师:和a相比,又有怎样的反差和区别呢?(前面舒展,后面活跃、紧凑)

(4)听a乐句,感受与前a乐句的区别。

(5)完整聆听,并说出该乐段的结构:B段(a—舒展、b—跳跃、a—舒展)

师:外面的天气不那么好,那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有没有影响到这些女士们、绅士们舞蹈的兴致呢?

4.分段欣赏:A段+尾声

师:第三段我们再来听一听,看看这一段和哪一段相似?说一说乐曲的曲式结构。

5.完整聆听,观看卡拉扬指挥的视频

师: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看看每段都是通过什么乐器来表现的,并迅速地用手指表示出来,看谁的耳朵最灵,反应最快。

三、拓展延伸

1.作者介绍:小约翰·施特劳斯

师:这么好听、有名的《雷鸣电闪波尔卡》是谁创作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他,说说他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2.有关圆舞曲

师:小约翰·施特劳斯不仅创作了这么好听的波尔卡舞曲,他还被人们称为是“圆舞曲之王”,那我们也来感受一下三拍子的圆舞曲。

3.用自己的话概括波尔卡的特点,并能和圆舞曲相比较

四、考一考

教师弹奏两段音乐,学生辨别波尔卡和圆舞曲。

五、课堂小结

美好的音乐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感,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够更多地了解小约翰·施特劳斯,我们要更加地关注他的作品,更多地关注西方的民间音乐。

篇4:《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西洋乐队的打击乐器——定音鼓、大鼓、小军鼓、镲。

2、赏析《雷鸣闪电波尔卡》,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初步了解、体验波尔卡舞蹈。

教学重点

1、通过老师的引导、激发,让学生对这一类型的音乐作品产生兴趣。

2、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分析,能够让学生通过音乐各要素掌握一些理解音乐、分析音乐的方法和途径。提高他们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从音乐的各要素赏析音乐作品。

2、作品的再现三部式曲式结构以及每一个音乐主题不同的表现手法的讲解是教学中难点。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体验、探究、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新课教学。

师:这节课老师会给大家介绍一首非常有意思的外国音乐作品,上课之前呢,我们首先来猜一个谜语。

【毫光突起,瞬息千里,一鸣惊人,带来风雨。(打一自然现象)】 生:雷电、闪电„„

师:同学们真聪明!可以大家已经猜到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乐曲呢和雷电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就是《雷鸣闪电波尔卡》。

二、新课教学

1、基础知识的介绍

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一起先来了解一些和作品有关的相关知识。(1)介绍波尔卡:

波尔卡原是起源于东欧波希米亚地区的一种快速活泼的舞蹈。舞步多采用半步的组合形式。舞蹈的背景音乐称作波尔卡舞曲。(2)介绍作曲家:

约翰•施特劳斯(JohannStrauss,1825~1899)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他一生写了168首圆舞曲,117首波尔卡,40余首进行曲,16部轻歌中剧。其代表作品有《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雷鸣电闪波尔卡》等。

2、完整聆听音乐,整体感知音。

师:通过刚才老师的介绍,大家对作品有了大致的了解,你们想听这首乐曲吗? 生:想!

师:让我们完整地聆听音乐,请思考几个问题:(1)从大的范畴看,乐曲属于哪种音乐形式?(2)乐曲的整体音乐风格是怎样的?

(3)乐曲中出现了哪些打击乐器?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播放作品的音乐会视频影像,学生聆听,然后逐一解决问题。

师:刚才大家完整欣赏了这首乐曲,它从大的范畴来看属于哪种音乐形式呢? 生:管弦乐、交响乐。

师:对!这首乐曲是由西洋管弦乐队演奏地西洋管弦乐,那么这首作品整体音乐风格是怎样的呢?

生:热烈地、欢快地。

师:在作品当中同学们发现了哪些打击乐器呢? 生:大鼓、镲、定音鼓。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现了哪些打击乐器(展示课件,让学生认识这些乐器。)师:这些打击乐器在音乐的进行中起到了烘托音乐气氛和刻画音乐形象的作用呢? 师:这首乐曲大致可分为几个部分呢? 生:三个、四个。

师:作品的最后一个部分和第一部分是相似的,而中间的内容和前后不一样,这种结构形式在音乐术语里称为? 生:再现三段式。师:很好。

三、复习

1、老师教唱一遍。

2、同学们合唱一遍。

四、课堂小结

篇5: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西洋乐队的打击乐器——定音鼓、大鼓、小军鼓、镲。

2、赏析《雷鸣闪电波尔卡》,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初步了解、体验波尔卡舞蹈。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老师的引导、激发,让学生对这一类型的音乐作品产生兴趣。

2: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分析,提高他们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体验、合作。四: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唱了一首好听的歌曲《青年友谊圆舞曲》,把我们带进了缤纷舞曲这个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和鉴赏一些舞曲体裁的音乐作品,这节课呢老师会给大家介绍一首非常有意思的外国音乐作品。首先来猜一个谜语。

【毫光突起,瞬息千里,一鸣惊人,带来风雨。(打一自然现象)】 雷电,闪电„„ 同学们真聪明!大家已经猜到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乐曲呢和雷电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就是《雷鸣闪电波尔卡》

(二)新课教学:

1、基础知识的介绍:

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一起先来了解一些和作品有关的相关知识。1)介绍波尔卡:

波尔卡原是起源于东欧波希米亚地区的一种快速活泼的舞蹈。舞步多采用半步的组合形式。后来人们把这一类型的背景音乐称作波尔卡舞曲。2)介绍作曲家

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

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他一生写了168首圆舞曲,117首波尔卡,40余首进行曲,16部轻歌中剧。其代表作品有《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雷鸣电闪波尔卡》等。3)介绍创作背景和动机

作品创作于1868年。作者意在表现在一个热烈欢愉的节日里,人们聚集在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厅里翩翩起舞,突然,外面狂风大作、雷鸣电闪、暴雨倾盆,而大厅里的人们却舞兴正浓„„作曲家在创作中运用鼓和镲来分别象征雷鸣和闪电,用弹性的节奏和活跃的旋律象征热烈的舞会场景,给我们刻画出一个无比生动、形象的震撼画面 2:完整聆听音乐,整体感知音乐。

让我们完整地聆听音乐,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从大的范畴看,乐曲属于哪种音乐形式?(管弦乐、交响乐„„)2)乐曲的整体音乐风格是怎样的?(热烈地、欢快地„„)3)乐曲中出现了哪些打击乐器?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大鼓、镲、定音鼓„„展示视频的截图,让学生认识这些乐器。烘托音乐气氛 ;刻画音乐形象。)3:再次聆听音乐,分部深入探究。(作品大致可分成几个部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乐曲中有无相同或相似的旋律主题?)

再次播放音乐会视频,让学生感受思考。作品可分成三个部分,它的第三个部分和第一根部分是相似的,也就是我们以前讲到的ABA的结构。这种结构在音乐上我们称为什么?(带再现三段式)

在聆听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几段旋律反复出现了好几次,那么这几个旋律就是作品的音乐主题,它往往能突出的表现音乐的内在情感刻画音乐形象。它们是音乐发展的灵魂。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这首作品里面的音乐主题。

在作品结构图的基础上依次感受视唱赏析四个音乐主题。

聆听感受A-a主题:请学生感受旋律的特点,(旋律跳跃、节奏富有弹性)

聆听感受A-b主题:学生感受,强烈下行的旋律伴着鼓和镲的撞击音响,象征雷雨的形象。

聆听感受B-a主题:学生感受,相对连贯、流程的旋律同鼓和镲的演奏形成听觉反差。

聆听感受B-b主题:装饰音的运用使音乐显得诙谐、惬意。好像人们除了兴高采烈地 舞蹈之外,几乎忘了周围的一切。

4:最后一次完整聆听全曲。

同学们刚才通过对曲式结构的整体把握及四个典型音乐主题的听辨和赏析,想必已经对这四个主题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但是还比较孤立、片面。下面我们就再一次完整地聆听一遍作品,让大家能把刚才的知识能够串联起来,建立整体的、理性的认识。

5:知识拓展;音乐实践

接龙游戏。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刚才我们赏析了作品当中的四个主题旋律,现在老师把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代表一个主题,老师会播放音乐片段,当出现各自音乐主题时就集体击掌,看哪一组表现更好。

6:创编表演活动。

老师教授波尔卡舞蹈的三个基本舞步,让全体学生充分融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跳步、前后点地、剪刀步。

篇6:《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听《雷鸣电闪波尔卡》

教学目标:通过听《雷鸣电闪波尔卡》,感受打击乐器在塑造音乐形象、渲染音乐气氛和情绪上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难点:打击乐器在塑造音乐形象、渲染音乐气氛和情绪上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玻璃瓶、一次性塑料杯若干、沙子、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音乐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宝贝(出示箱子)谁来猜猜,里面会装些什么宝贝呢?(生猜3—4个)

(1)看来让大家猜,是有些困难,还是让老师取出来给大家看看吧!(出示玻璃瓶、报纸、装有沙子、豆的杯子)现在大家知道老师箱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了吧!

(2)哇!你真厉害哦,真有件这样的东西。

他们能发出声音吗?(能)在老师看来,能发出声音的这些东西都是宝贝。不信,大家仔细听:(师吹出空玻璃瓶,发出呼呼的风声)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这声音像什么?(生说)

你能像老师这样,吹出呼呼的风声吗?好,你上来试一试(演奏)。风呼呼的吹着,不一会就下起了蒙蒙细雨,象沙沙的雨声吗?谁也来演奏一下这沙沙的雨声?(生演奏)听那,雨是越下越大了,也请一位同学来演奏(生演奏)。雨落在树叶上,发出了哗啦啦的声音,拿起你们手中的书,摇起来,听听象不象哗啦啦的树叶声(生感受)。突然,一阵春——哦?该敲打什么来表现春雷呢?(生说,师评价)那我们就用这些声音来表演一段“春雨雷电”的`交响乐吧!(分角色演奏)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到出都是这样的宝贝,用他们可以来表演很多声音故事,怎样,神奇吧!

二、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

1、整体感知

那现在我们来聆听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雷鸣电闪波尔卡》管弦乐吧,听一听音乐大师是怎么来表现“雷鸣电闪”的?当你在乐曲中听到“雷鸣电闪”时,赶快捂起你的耳朵!

这是一个夏日的清晨,草地上,一群欢乐的人们正在庆祝丰收,载歌载舞。听,天气好象发生了变化——雨是越下越大,可人们的兴致却是越来越高,他们仍然继续欢歌,继续舞蹈。

2、认识打击乐器

乐曲中的“雷鸣电闪”的地方还真多,那作曲家是用什么打击乐器来表现的呢?

介绍定音鼓和钹

3、片段欣赏

那我们再来欣赏其中两个片段,感受定音鼓和钹在其中的作用。

在片段一中你好象看到了一幅什么画面?(生说)(雷声隆隆、倾盆大雨的景象)片段二中,给你什么感受呢?

4、 小结

乐曲逼真的表现了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的景象,但人们仍然兴高采烈、纵情起舞。再来欣赏下,用语言来描述一下你的感受,当然可以随着音乐通过动作来表现。

那我想,现在大家可以完成书上的表格了!

三、实践创作

我们感受了大师所创作的“雷鸣电闪”,现在我们也来创作创作,用这些宝贝来表现下面的四个主题。

(1、雷雨;2、清晨;3、课间十分钟;4、厨房交响曲)

请小组长将宝贝拿回去,要迅速的选择一个主题,充分发挥这些宝贝的作用,来表现你所选题的声音。想一想,这些声音可以用哪些宝贝来表现。

评价:你知道他们表演的是什么吗?在这个主题中,这个声音是通过……来表现的!真棒!观察的真仔细!这些宝贝在你的手里真是发挥的淋漓尽致!

四、 总结下课

篇7:《雷鸣电闪波尔卡》的教学反思

一直认为在初中音乐教学阶段,我应该通过音乐,架起一座学生认识美好事物、感受美好事物的桥梁,让音乐滋养他们的心灵。

篇8:七年级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

第3课 欣赏“波尔卡”音乐

教学内容:

听赏〈〈闲聊波尔卡〉〉四首乐曲。

教学目标:

通过乐曲〈〈闲聊波尔卡〉〉等的欣赏,让学生了解波尔卡音乐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 听赏导入:

师:播放〈波尔卡〉〉。

生:(自由阐述)

1:这首曲子很有意思,它的音乐好象不是拉或弹出来的。

2:是不是敲出来的`?

3:它的情绪比较活泼、轻松。

师:这首曲子的演奏手法是很特别,它完全是拨弦拨出来的,而这个音乐的风格就叫:波尔卡。

二 介绍“波尔卡”

“波尔卡”是音乐的一种体裁,属于男女对舞用的舞曲。起源于捷克民间,曾经风行全欧,西洋不少著名作曲家都用过这种体裁写过音乐作品。它一般为二拍子,节奏活泼、欢快。典型的节奏型是:

XX X XX X | X X X 0 |。

鉴赏《闲聊波尔卡》

1 第一遍欣赏,要求:给音乐起名字。

生:(可能会有学生知道,不知道就让他们自己随便)

师:曲子的名称是《闲聊波尔卡》,也叫《唧唧喳喳波尔卡》或《叽叽嘎嘎波尔卡》

2 第二遍欣赏,要求:在笔记本上描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可以用各种形式。

3 简介作品:这也是小施特劳斯作于1858年的一首力作。管弦乐曲。也是一首舞曲小品。作品诙谐热闹、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妇女们嚷着叫着笑着闲聊的情景。

4 尝试听出音乐的主要主题,并哼一哼:

(1=Ba2/4)5 | 5 55 5 | 5 55 4 | 71 23 | 5 22 6 | 2 22 6 |2 22 71 |2345 6712 | 3 55|

5 教师可以适当再对音乐作一个详细的描述:这首曲子中运用了许多小倚音,生动逼真地刻画了一群叽叽喳喳、喋喋不休的快乐妇女的音乐形象。在接着的其他段落中,乐曲以这一主题为基调,频繁地采用倚音、波音、颤音等装饰音技巧,使音乐显得细碎活跃,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妇女快活的说笑声。同时,乐曲还采用顿音、重音等演奏手法,进一步突出了妇女说笑声中各种不同特点的语言音调。

6 听音乐让学生模仿曲子了的场景,并尝试写曲式结构。

上一篇:蒲公英的心经典散文下一篇:执法部门队长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