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美术漫画欣赏

2024-04-23

四年级美术漫画欣赏(通用10篇)

篇1:四年级美术漫画欣赏

漫画与动漫欣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漫画与动漫的一些艺术特点。2.指导学生搜集漫画与动漫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

3.鼓励学生根据一幅漫画或动漫的内容,写一篇短文;也可鼓励学生创作一幅漫画或动漫。

教学重点:

了解漫画与动漫的一些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创作一幅漫画或动漫。

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幻灯片、投影片、录象带、VCD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讨论:卡通画和漫画的区别?

谈话:卡通画是一种结合一定情节内容并与传播途径紧密相连、深受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及儿童喜欢的艺术形式。卡通画常常与“漫画”的艺术形式“纠缠不清”,它以连环画的样式出现的时候也很多。卡通作品,有时可以出现在电影、电视或者是各种读物上,有时又会高频率地出现在我们日常使用的各式各样的物品中.于是,不少中外优秀的卡通作品、卡通形象,走进了千家万户,深入人心。

二、发展阶段

1.读画:孙悟空、哪吒、金刚葫芦娃、三个和尚、渔童等卡通形象基本土代表了现代我国卡通艺术发展的历程。唐老鸭、米老鼠、爱丽丝、棒球小子等则是国外众多卡通形象的缩影。

一个经典的卡通形象往往离不开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背景←并代表着一定的价值取向。例如我国传统的卡通人物孙悟空的身上,就浓缩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意趣郁善恶观念膏机智勇敢、忠贞不渝、疾恶如仇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美德。

2.简介:卡通一词是缘于英文: cartoon 的音译。我们中国也称“美术片”。动画片,它采用“逐格摄影”(又称“定格摄影”)的方法,将一系列互相之间只有细微豪华而动作连续的画面拍摄在胶片上(电视动画片则摄录在磁带上),然后以一秒24格的速度放映出来,能获得形象活动自如的艺术效果。动画片,有短片,长片和系列片多种,题材和形式广泛多样,在世界影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电视领域中更受重视,为少年儿童和成年观众所喜闻乐见。3.卡通是怎么制作、拍摄的?

动画片用绘画方法来表现角色的每个动作,一般说,一部10分钟的短片,片长900英尺,等于1.44万格画面,以每张动画拍摄2格计算,大约要会制七千多幅图画。一部90分钟的长片,就要绘制六万多张图画,需几十个画家进行一两年工作。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运用电子计算机来完成动画的中间过程,大大提高了动画片的摄制能力。

动画片,最早诞生于法国。1877年。巴黎的光学家兼画家雷诺根据“视觉暂留”的原理制成一种新的玩具活动视镜。1879年他利用一只饼干筒,发明了活动视镜影戏机。可以使连续画的画带无限地延长,能够表现更长的活动图画。雷诺绘制了《喂小鸡》,《游泳女郎》,《猴子音乐家》等二十多个动画小节目。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原始动画片。

1888年10月,雷诺运用幻灯机的技术,制成了光学影戏机。分绘制的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成为在电影发明以前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动画片。雷诺以他非凡的创造,成为世界动画片的创始人。

电影发明以后,动画片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而发展。1906年,美国的J.S.勃拉克顿摄制了第一部拍摄在胶片上的动画电影《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从此动画电影首先在美国发展起来。W.迪斯尼可以称为美国早期最有代表性的著明动画艺术家,1923年,他拍摄了动画片《爱丽丝漫游仙境》,从此走人了动画艺术的道路。

4.卡通形象与漫画形象的艺术特点:

(1)造型简洁,形象夸张,色彩鲜艳。

(2)拟人化,活泼可爱。

(3)变化丰富,引人入胜。

5.讲解课本上中国卡通形象和漫画形象。激发学生兴趣,也可让学生讲解自己喜欢的卡通故事。

6.放一段优秀动画片,激发学生兴趣。三.课堂小结。

提问本节课所学知识,教师加以纠正,归纳,复述,巩固记忆。

篇2:四年级美术漫画欣赏

教学目的:1.提高学生审美能力。2.增加学生对漫画的理解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体会漫画作者的创作初衷和表达的想法。课前准备:漫画图片和动画片段

授课过程: —、组织课堂纪律。

二、谈话导入。1.讨论:卡通画和漫画的区别?谈话:卡通画是一种结合一定情节内容并与传播途径紧密相连、深受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及儿童喜欢的艺术形式。卡通画常常与“漫画”的艺术形式“纠缠不清”,它以连环画的样式出现的时候也很多。卡通作品,有时可以出现在电影、电视或者是各种读物上,有时又会高频率地出现在我们日常使用的各式各样的物品中.于是,不少中外优秀的卡通作品、卡通形象,走进了千家万户,深入人心。2.读画:孙悟空、哪吒、金刚葫芦娃、三个和尚、渔童等卡通形象基本土代表了现代我国卡通艺术发展的历程。唐老鸭、米老鼠、爱丽丝、棒球小子等则是国外众多卡通形象的缩影。一个经典的卡通形象往往离不开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背景←并代表着一定的价值取向。例如我国传统的卡通人物孙悟空的身上,就浓缩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意趣郁善恶观念膏机智勇敢、忠贞不渝、疾恶如仇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美德。3.简介:卡通一词是缘于英文:cartoon的音译。我们中国也称“美术片”。动画片,它采用“逐格摄影”(又称“定格摄影”)的方法,将

一系列互相之间只有细微豪华而动作连续的画面拍摄在胶片上(电视动画片则摄录在磁带上),然后以一秒24格的速度放映出来,能获得形象活动自如的艺术效果。动画片,有短片,长片和系列片多种,题材和形式广泛多样,在世界影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电视领域中更受重视,为少年儿童和成年观众所喜闻乐见。4.卡通是怎么制作、拍摄的?动画片用绘画方法来表现角色的每个动作,一般说,一部10分钟的短片,片长900英尺,等于1.44万格画面,以每张动画拍摄2格计算,大约要会制七千多幅图画。一部90分钟的长片,就要绘制六万多张图画,需几十个画家进行一两年工作。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运用电子计算机来完成动画的中间过程,大大提高了动画片的摄制能力。动画片,最早诞生于法国。1877年。巴黎的光学家兼画爱E.雷诺根据“视觉暂留”的原理制成一种新的玩具活动视镜。1879年他利用一只饼干筒,发明了活动视镜影戏机。可以使连续画的画带无限地延长,能够表现更长的活动图画。雷诺绘制了《喂小鸡》,《游泳女郎》,《猴子音乐家》等二十多个动画小节目。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原始动画片。1888年10月,雷诺运用幻灯机的技术,制成了光学影戏机。分绘制的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成为在电影发明以前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动画片。雷诺以他非凡的创造,成为世界动画片的创始人。电影发明以后,动画片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而发展。1906年,美国的J.S.勃拉克顿摄制了第一部拍摄在胶片上的动画电影《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从此动画电影首先在美国发展起来。W.迪斯尼可以称为美国早期最有代表性的著明动画艺术家,1923年,他拍摄了动画片《爱丽丝漫游仙境》,从此走人了动画艺术的道路。5.卡通形象与漫画形象的艺术特点:(1)造型简洁,形象夸张,色彩鲜艳。(2)拟人化,活泼可爱。(3)变化丰富,引人入胜。6.讲解课本上中国卡通形象和漫画形象。激发学生兴趣,也可让学生讲解自己喜欢的卡通故事。7.放一段优秀动画片,激发学生兴趣。

三.课堂小结。提问本节课所学知识,教师加以纠正,归纳,复述,巩固记忆。

四.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篇3:四年级美术漫画欣赏

具有对美的欣赏能力, 才懂得如何谈论美, 才懂得如何定格美丑这个深层的概念。 下面探讨如何在小学高年级美术欣赏课中有效引导学生欣赏美。

一、培养学生兴趣, 诱导启发学生的思考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他曾讲述过自己之所以能够在物理学界中取得如此的成就, 并不是因为自己很聪明, 而是自己对物理中的一些理论充满浓厚的兴趣。 老师对于学生的教导学习同样如此, 以学生的主观意愿为主, 培养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 教学中首先要对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做了解, 抓住他们的兴趣这一特点, 采用因兴趣施教的教学方法, 让他们对教学充满兴趣, 能够积极在讲课中探讨和思考, 让学生对美术的欣赏能力慢慢提高。

有疑问才会有思考, 有思考才会让人对其产生关注力, 长期这种关注将转变为乐趣。 教师还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诱导启发, 让学生首先产生一种迷惑, 对此迷惑产生思考, 而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点拨, 引导他们消除这种疑惑。 让学生在这种长期的教学模式下形成思考能力, 渐渐增加学生好奇心, 使得学生对美术的探索兴趣更浓厚, 也让学生更能挖掘出美术欣赏课中的乐趣,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和提升自己。

二、增强学生自主探索意识, 树立学生的欣赏观

学习过程中只有在不断学习探索中才会真正对所学知识有所感悟, 才会学会把所学知识融入生活实际当中。 因此,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态度。 在美术欣赏课中更需要学生有自主探索的意识, 每次上课时, 老师都要以课件形式展示许多图片, 当学生看到一幅画后, 首先要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对此画的欣赏有评价, 只有做到如此, 学生才会懂得如何欣赏一幅美术作品, 才能真正达到开设此课的意义。 例如:湘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的《巨匠童心》, 介绍的是中国画家齐白石与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当课件展示出各自生平与绘画风格时, 学生分别以自己的认知描述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区别。 教学中要多为学生提供一些自主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理解的理论知识, 然后教师在课堂中逐一引导, 教师也可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知识表象, 让学生通过欣赏后谈论自己的见解等, 提高欣赏能力。

三、相互交流探讨, 共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种审美观, 拥有了欣赏事物的能力, 这一阶段是他们审美观形成的时期, 教师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 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审美观, 对他们进行引导, 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审美观欣赏事物。 相互交流探讨是一种相互弥补的有效方法, 因此, 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上应给予学生自主权, 让学生多一些自主探讨机会, 因为这一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审美观才刚刚形成, 每个学生的审美定不相同, 有的高, 有得低, 通过这种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探讨可让学生的审美观得到完善, 从而使得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得到提高。

四、结合学生学习情况, 采用有效策略

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及时对教学策略做出改善, 如发现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比较低的时候, 可在课上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等为学生展现一些有趣的图画, 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也可在上课时选择一些有趣的美术教学素材, 在课堂中带着学生一起绘画, 这样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绘画能力, 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五、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对美术教学所起的重要作用

欣赏能力是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的一种审美观点, 具有这种对事物的欣赏能力, 才能在鉴赏艺术时发现美。 审美观是一个从小到大不断提升的过程, 并在不断提升过程中使欣赏能力随之提高, 因此, 在小学高年级美术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提高对事物的欣赏水平, 让学生多角度欣赏和看待美, 也让学生对美的欣赏不仅停留在局部。

美术欣赏课对培养学生欣赏能力, 指引学生如何欣赏一幅艺术作品起着极大的作用。 教师在小学高年级美术欣赏课应采取有效策略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让学生拥有独特的审美观。

摘要:美术学科是一门艺术学, 在小学阶段开设美术课就是扩展学生的业余爱好和兴趣, 培养学生更多的兴趣爱好, 起到调节学生学习状态的作用。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 艺术已以多种方式融入人们的生活中, 艺术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快乐和惊奇。美术的奇妙就是通过对它仔细欣赏发现其中的美妙。本文讲述如何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赵熙子.小学美术欣赏课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14.

篇4:美术欣赏教学四策略

教师面对教材中如此大量的作品,该如何选择,如何解读,又该如何一改教师的解说模式,带着学生一起真正把一幅作品看透、读懂,读出“美”味来?我们认为:教师应当创造性地对艺术作品进行处理,呈现美术作品的魅力点、制造作品的矛盾点、寻找作品解读的破解点、激发对作品的共鸣点,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品读作品,读出“美”味来。

一、文化品读,呈现作品的魅力点

每一件美术作品都是文化共性特征和创作者个性表现的集合。例如,青花瓷件件虽然都是不一样的,但都又呈现出青花“高冷”这一共同的文化特征。所以,我们在欣赏教学时,除了要让学生多看,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同时更要让学生看出门道来,就是要找到作品背后的东西——作品的文化特征或是艺术家的艺术风格。

例如:《青铜器》一课,所展示的青铜器的造型各异、纹饰精美、色彩青绿;而《金银器》一课,所展示的金银器同样也是造型各异、纹饰精美、色彩金黄。倘若我们在欣赏时只是将一件件作品逐一地展示出来,让学生说说造型是怎样的?纹饰是什么内容?色彩是怎样的?那么青铜器和金银器,就会让学生感觉除了颜色有所不同,其他似乎也没什么区别。

显然,青铜器和金银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工艺,所传达的时代特征和美术文化特征也是不一样的。然而,我们欣赏来欣赏去,出现了明明是不一样的两类作品,却说不出美在哪里。关键在于教师没有挖掘出这类艺术作品共性的文化特征,欣赏停留在外在形式上,就色彩说色彩,就造型说造型。所以,要挖掘出所有欣赏作品背后共同的文化特征,展开文化品读,有意识地呈现出作品的魅力点,开展基于文化的美术欣赏。

如:《青铜器》其文化特征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是厚重。其一,造型之厚重。无论怎样的造型,从整体来说我们可以感受到大部分青铜器器型之厚重,尤其是以后母戊鼎为代表;其二,色彩之厚重。青铜呈现出青绿色,色彩本身传达出一种暗沉、厚重的感觉,其绿色的形成本身同样也是一种历史厚重感的体现;其三,纹饰之厚重。从青铜纹饰来看,纹饰虽然精美,但纹饰的线条多以粗线条为主,造型大胆粗犷,体现一种威严感,这些都传达出一种厚重感。所以,在青铜器欣赏教学时,就要善于挖掘出青铜器“厚重”的这一文化特征,围绕“厚重”的文化灵魂,在图片选择、欣赏体验、问题引导时要呈现出青铜器的厚重魅力。而《金银器》其文化特征和艺术灵魂就是富贵华丽,那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色彩、纹饰、造型上找到金银器华丽之处,并将之呈现出来。

正如《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所以当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不能一件件作品单独进行欣赏,而是要将这些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挖掘作品背后的艺术共性,提炼出反映艺术作品灵魂的关键词,从美术文化入手进行品读,呈现作品的魅力点,真正深入解读作品。

二、替代品读,制造作品的矛盾点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会看到教师为了让学生能理解一些“好词”的妙用,经常用“我们换一个词再读一读,看看哪个更好一些”,从而体会“好词”的妙用,这就是替代品读。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同样可以通过“替代品读”来体会美术作品中的“好词”,感受美术语言的妙用。

通过艺术作品的局部替换,制造作品的“矛盾点”,促使学生思考、感受“为什么没这样画”。例如有教师在教学《格尔尼卡》这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毕加索对于画中的“嘶鸣的马”的语言处理。用局部替换的方法(如图1),制造了“矛盾点”,通过直观的视觉对比冲击,学生更充分地理解了毕加索将“嘶鸣的马”的头向后扭转所表现的痛苦和愤怒的意象美。

图1

欣赏,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发现不同的美。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使视觉体验更为有效、更加深刻。这种做法一般用于理解某些视觉艺术语言比较合适,如理解有关造型因素中的点、线、面、构图空间等。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不足,经过讨论交流,从而能深刻感悟艺术语言,提高审美能力。

三、重构品读,寻找作品的破解点

重构,就是把作品进行重新分解、构成。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寻找作品欣赏的破解点,通过破解点对作品庖丁解牛,进行重构,构建新的角度去欣赏作品,通过比较能更深刻地感受作品的艺术形式。

如在《奇特的梦》的教学中,欣赏夏加尔的《我和我的村庄》作品时,如何通过作品画面理解画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呢?怎么感受构图的不平衡和强烈的色彩对比所营造出梦的感觉呢?教师对作品进行了重构,并通过故事的形式,依次出现画中的场景,让重构的画面与原画进行对比。

图2

课件如图2出示夏加尔作品的局部,从自己到村庄、父亲、母亲……

师:夏加尔的梦是对童年和家乡的美好回忆,他把这个平常的梦画成了一幅画。但是他的画却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梦。仔细观察这幅画,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个梦呢?

生:脸的颜色看出来的。生活中的脸是黄色的,而画中的脸是绿色的,那肯定是梦里的脸。

师:嗯!梦中的颜色与生活中是不同的,是梦幻的颜色。那么你在梦中见到过颜色古怪的场景吗?

师:谁还能在画面中看出是梦境。

生:那个人倒着走的,这肯定是梦里的。

师:对,梦中的人和村庄都会倒过来,你在梦里见到过这样的场景吗?

生:见到过的,我梦见自己有时飞起来了。

师:嗯,我们在画中把场景倒过来,这种方法叫倒置,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感觉是梦里的!

……

师:刚才同学们都能看出画家画的是一个梦境。画家夏加尔就是通过夸张的造型、梦幻的色彩、自由的构图等方法给我们营造了一幅美妙的梦的画面。

通过对《我和我的村庄》的重构,还原一个现实的世界,让它和夏加尔的“梦境”进行对比欣赏,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感受作品的艺术形式,以及作者在对作品艺术处理时融入的艺术思想。

四、诗意品读,产生与作品的情感共鸣点

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人们在接受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感悟、领略,产生共鸣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个人面对作品时产生的感悟和情绪共鸣都是不一样的。很多时候,美术欣赏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教师在欣赏教学中,少一些解说,多给一些学生感悟的机会。特别是诸如意境等玄妙的情绪,可以通过诗意品读,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让欣赏成为一门集声音、图像、动画、电影等于一体的视觉理解过程。

如《映日荷花别样红》一课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对《晖光》《筠月》等作品进行放大、缩小、移动等动画处理,并配上舒缓的古筝音乐,同时配有教师深情并茂的诗意朗诵:

《晖光》

在落日的余晖里,

一切慢慢的静了下来,

河塘边的人们踏着晚霞回家了,

荷塘里慢慢升腾起一层水雾,

远远望去荷叶变得模糊起来,

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下显得尤为婀娜……

《筠月》

夜深了,

一切变得安静了,

月光下的荷叶呈现出淡淡的蓝色,

四周安静极了,

远远的能听到细微的蛙声,

感到深夜阵阵凉意……

配合音乐,通过教师的深情朗诵营造出一种诗意般的意境,可以快速地带着学生走进作品,感受作品的意境,产生与作品的情感共鸣,得到一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效果。

总而言之,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欣赏教学的方法,欣赏还是学生的欣赏,教师最终要把欣赏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获得视觉上的愉悦,由表及里地感受艺术品的丰富内涵,体验到作品中体现的情绪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和文化特征,提高对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唤起创造美的意念。

篇5:五年级美术《漫画与生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漫画头像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漫画的种类和功能,学习简单的漫画创作手法。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漫画与生活的关系,启发学生根据生活中的情节和感受,用漫画语言来表达。

3、了解生活中的幽默因素,培养学生开朗的个性,并通过观察与思考来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理解:

《漫画与生活》一课在《自画漫画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习。漫画作为独特的艺术门类,深受人民喜爱,是一种“笑的艺术”,被称之为没有国界的世界语,并被西方艺术评论家们誉为“第九艺术”。漫画的题材大到政治题材的讽刺漫画抑或小到生活题材幽默漫画,它们都具有令人发笑、深思和启智的功能。从而我们总结出,大凡漫画都具有引人开怀;发人深思;启人心智的三大特质,这三大特质就是漫画的基本特征。漫画是视觉艺术,与其它绘画有着同样的共性,然而,它又不完全等同于其它绘画,它与其它绘画的根本区别在于对事物提出看法并加以评论,同时还具有幽默的特性。所以讽刺和幽默构成了漫画最基本的属性,漫画艺术就是讽刺和幽默的艺术,也是逆向思维艺术。

学生对于漫画这一绘画艺术形式在生活中常有接触,漫画的表现方式幽默、夸张,非常贴近儿童的审美情趣。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读画明理,在视觉享受中明白是非,感受漫画带来的乐趣,体验漫画的表现力。同时也学习基本的漫画语言来简单地进行漫画创作。

2、重点、难点: 重点:用夸张等方法设计形象,表达思想。

难点:能针对要表达的思想来设计,构思巧妙、幽默。

三、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喜欢的漫画书或漫画资料,绘画工具。(教师)课件、漫画资料、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情境激趣:

前边我们学了自画漫画像,(展示几幅名人漫画像)结合自己的体会同学们说一说,漫画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幽默)幽默的效果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回顾上节所学夸张手法)小结:是的,漫画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深受大家的喜爱。老师也非常喜欢。漫画是一种“笑的艺术”。能带给人快乐和反思。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漫画。(出示课题)

2、欣赏漫画作品,体味漫画创作:

(1)下面我们再来看几幅漫画,课件展示《某君到此一游》,《安居工程》。同学欣赏同时,描述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这种行为是好还是不好。

集中出示两幅漫画,教师提示,好与不好其实也就带出了作者的观点:不好就是讽刺,好的就是为了赞扬。再出示一张漫画人物像。提问:看有没有讽刺和赞扬的意思。(没有)

总结:漫画画的种类:讽刺的(最多),赞美的,幽默搞笑的。

(2)加深体会,再来欣赏课外漫画。每出示一幅,提示学生看到了什么?属于哪一种漫画类型。(注意唤起生活体验)最后展示一幅多格漫画,让学生理解也可以创作连环漫画。

(3)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些现象也可以用漫画的方式来表现呢?学生回忆作答。(打开学生思路,确立创作题材。)

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们有了创作的素材,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要看怎样表现最巧妙?最幽默?(不作答,结合自己的创作,边画边思考)

五、尝试创作

同学们早以按捺不住要创作的心情了,接下来的时间,把你在生活中发现的题材完成一幅漫画吧。教师巡视指导。

六、展示评价

1、前后桌同学为一小组,每个小组评选出一幅主题深刻,幽默感强的漫画。交给老师向其它同学展示。大家评一评。

篇6:七年级美术 作品欣赏教案

外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古文明之旅

本课在教材中的作用:本课在教材中的欣赏课中属于外国美术作品欣赏的第一课,学生对外国美术方面的知识了解太少,所以难度较大。但本又课是扩大学生知识面的一节课,学生学习起来会有很大的兴趣。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古代文明的艺术成就。

2、通过图片的欣赏,掌握各地艺术风格的异同。

3、通过学习和对比,体会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自豪与骄傲。教学重点:掌握各地艺术风格的异同。

施:用“旅行”的方法来提高学习兴趣。教学难点:学会欣赏。

施:通过系统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学会用时代背景和地域风格来分析艺术作品。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学具准备:教材、多媒体。教学过程: I、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组织听讲情绪。II、板书课题(多媒体): 古文明之旅

III、板书目标(多媒体):(略)

IV、导入新课:

师问:大家知不知道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生答:知道。

师问:那大家知不知道,“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个? 生答: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

师:除了“四大文明古国”外,古希腊古罗马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也有非常丰富的文明成果。今天我们就到印度、埃及、巴比伦以及古希腊古罗马去看一看外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成果。(用多媒体展示课程大纲)

一、古埃及、两河流域

埃及和两河流域⒁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早在埃及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前2181年),它在建筑和雕刻方面都已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著名的胡福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和拉荷特普及其妻诺夫尔特公主像,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

金字塔是埃及法老(即国王)的陵墓。胡福金字塔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高146米,故亦称大金字塔。它不仅突出地体现了古埃及无与伦比的建筑技术,而且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它以巨大而又极其单纯的几何形体,给人以高大而又无比稳定的感觉,充分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势与神圣。

与胡福金字塔相邻近的狮身人面像,高约20米,长约57米,高达6米的头部据说是法老哈夫拉的容貌。建造这尊巨像的目的,是为了护卫哈夫拉金字塔前祭殿的大门。在古埃及人的心目中,狮子是力量的象征。所以,狮身人面像实际上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法老权力的象征。(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

出于和建造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同样的目的,古埃及统治者十分重视自己雕像的制作。他们常将自己的雕像放置在自己墓室里。拉荷特普及其妻诺夫尔特公主像通体着色,人物形象安详、庄重,公主的形象尤其生动、优美。用宝石嵌成的人的眼珠,使雕像显得更加栩栩如生。(用多媒体展示)

与埃及文明几乎同时期的两河流域文明,在美术方面也有重要的成就。公元前七世纪的著名浮雕《受伤的母狮》,十分引人注目。身中数箭的母狮,满身鲜血淋漓,身子的后半部已瘫倒在地,但它健壮的前爪仍在挣扎着想从地上站立起来。那昂头怒吼的神态,极其悲壮。像这样极其真实而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在那一时期的美术作

二、印度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便产生在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从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前187年)到笈多王朝(公元4-5世纪)这近千年的历史中,佛教美术得到了很大发展,且对亚洲其他各国佛教美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存的等身大的佛立像,是笈多王朝时期佛像雕刻的代表作。佛像的姿态肃穆慈祥,袈裟紧贴身体,衣褶清晰,线条流畅,头后有精致华丽的光环,表现了一种庄严静穆之美。(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

印度莫卧儿王朝时期(公元1526-1858年),由阿拉伯国家传入的伊斯兰教十分流行,各地兴建了许多清真寺(21)和其它伊斯兰教风格的建筑,被称为“印度的珍珠”的泰姬陵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这是莫卧儿王朝全盛时期的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他早亡的爱妻泰姬·玛哈尔所建造的陵墓,由来自波斯、土耳其、法国、意大利等国杰出的工匠共同设计建造。1632年破土,1648年建成。陵墓全部用洁白如玉的大理石建成,象征泰姬的美貌和爱情的纯洁。陵墓的艺术形象既有肃穆的纪念性,又具有开朗的亲切感。各部分之间比例匀称,既讲究对比,又十分统一和谐,是一件精美无比的建筑物。(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

三、古希腊、罗马

古希腊和古罗马是欧洲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它们在雕刻、建筑等方面创造的辉煌成就,奠定了西方美术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米隆⒂的《掷铁饼者》,抓住了一个极富表现力的瞬间,完美地表现了运动员健美的身体和强劲的力量,充分显示了古希腊美术家塑造人体的高度技巧。(用多媒体展示)取材于古希腊神话的著名雕刻《拉奥孔》⒃,以它精心的构思和对人体解剖的深入理解,在保持人的形体美的前提下,表现了拉奥孔及其两个儿子身遭巨蛇袭击时痛苦挣扎的情景。(用多媒体展示)

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采用古希腊建筑的典型形式——列柱围廊式,造型庄重宏伟,各部分比例匀称,风格开朗,并配以大量精美的浮雕,从而成为西方古典建筑的典范。(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

古罗马的美术是古希腊美术的继承和发展。华丽的《奥古斯都像》是罗马帝国第一任皇帝(公元前27-后14)的肖像。奥古斯都⒄的形象像一个被神化了的英雄,赤着双脚,脚旁的小爱神丘比特,暗示出他受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的庇护。雕像的写实风格使人联想到传统的古希腊雕塑。(用多媒体展示)

罗马大角斗场是罗马帝国弗拉维王朝的创立者韦斯巴香驱使数万名奴隶和战俘于公元70-82年建造的。整个建筑呈椭圆形,长轴直径约188米、短轴直径约156米,可容纳45000人,建筑立面高48.5米,分为四层,下三层均采用“券柱式”,十分华丽。它的完善的型制,在体育建筑中一直沿用到现在,充分说明了古罗马建筑艺术所达到的高度水平。(用多媒体展示)

篇7:四年级美术漫画欣赏

教学目的: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陶俑作品的欣赏,使学生了解陶俑是体现特定历史时期,代表一定阶级的信仰、崇拜和追求死后享受的产物。了解中国古代陶塑艺术鲜明的民族风格、艺术特色、表现手法,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形式。教学重点:

讲述中国古代陶俑的功能、雕塑手法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着重介绍汉俑与唐俑在表现手法和形式风格上的异同。教学难点:

欣赏中国古代陶俑应把握的特点。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开始使用课件)

中国雕塑艺术历史悠久,最早的泥塑人像出现可上溯至七八千年前。

如《陶人头》面庞丰满,五官端正,神态温和憨朴,显然是个女性形象。眼和嘴用镂空法,产生浓重的阴影,更使形象显得格外传神。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用生动的人头塑像作器口,并在器腹部配以三横排具有鸟的形象特征的纹饰,使整个器物呈现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以造型概括生动、形神兼备、富于想象和鲜明的民族个性著称。

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偏见压制,中国古代雕塑家地位低微,历史上的许多雕艺术杰作都不知道作者,更无从探究其个人风格,只能从把握 总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来认识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人类将死者的尸体按一定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用以放置尸体的固定设施,称为墓。中国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自秦汉以来,由于统治阶级盛行厚葬,墓中有大量的随葬品,其中包括陶俑,另外,在帝王和王公贵族的陵墓前,一般都要设置石柱、石人、石头兽等,以显示他们的地位和威严。这些权贵们让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材料,为他们制作随葬的陶俑和陵墓前的雕刻,所以往往集中体现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同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陶俑: 俑——坟墓中陪葬用的偶人。材料一般是木和淘

土,以淘土最为普遍。俑的形象都是当时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主要是卫士、仆人、厨夫、说唱艺人等下层人物的再现。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农民打井时,挖出了一 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经国家文物部门鉴定,认为这是 秦始皇随葬的兵马俑。经过几年的挖掘,已发现埋葬兵马俑俑坑四个,总面积约25380平方米。已发掘1、2、3号坑兵马俑共计7000多件。数量惊人,形体硕大,气势磅礴,震撼了世界。人们赞叹其为天下奇观。兵 马俑的兵俑身高1.8米左右,将军俑高1.95米左右,不仅是我国最大的俑,而且具有高度的写实性,其形象似以秦军将士为模特儿塑造的,他们的相貌、神情、性格各不相同,有的稳健,有的威猛,有的稚气未脱,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个地区的人。兵马俑真实地再现了每个细节体现了秦代雕塑家写实的功力。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举世罕见的艺术珍宝,它的发现,轰动了世界,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博物馆,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汉代陶俑造型不受什么约束,数量多,题材多样,内容极为丰富。东汉的马俑多,这是爱马风尚的体现。如《车马仪仗》造型生动,制作精美,展示了东汉马俑的艺术水平。尤以表现生产劳动和奏乐、说唱题材的俑最具特色。如《说唱俑》,以生动的造型,显示了汉代人物俑的艺术特点。

唐代的陶俑更加丰富多彩,尤其以女俑、乐舞俳优俑和三彩马最有时代特色,艺术性也最高。如《三彩骆驼载乐俑》。它高66.5厘米,是由胡汉两民族组成的五人乐舞队。这件作品反映出唐代盛行少数民族歌舞,也折射出盛唐对外开放,民族团结。不仅骆驼造型生动,而且人物虽小但其表情、动态十分生动,充分显示了唐三彩陶艺高超的造型制作水平。

篇8:四年级美术漫画欣赏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珍珠泉》吗?那珍珠泉里有珍珠吗?为什么?

生:没有。是因为珍珠里喷出的水珠,像珍珠一样美。

师:今天,我们来读一读《同步阅读》中关于我们安徽的珍珠泉。这里的珍珠泉怎么样呢?

(生读题《寿县的珍珠泉》)

师:请你们自由读文章。读的时候,希望能找出好词、佳句,并说说你的理解。

生:边读边画。

师:读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寿县的珍珠泉很美。

生2:这篇文章写得美。

师:现在能说说你们从文中找到了哪些好词、佳句吗?

生:每闻人声,则泉水涌,叫小涌,若咄之,泉弥甚。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沉默不语)

师:前后左右的同学相互交流一下。

(生交头接耳小声议论后,纷纷举手。)

生1:我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当听到人说话的声音,泉水就涌出来,人们小声议论,泉水就小涌,大声说话就大涌。

生2:我体会到了这里的泉水很神奇。

生3:这么神奇,我也想去大声呼喊,去感受一下泉水的神奇的美。

师:你们是怎么体会到的呢?能告诉老师吗?

生:读第二自然段中的“走进珍珠泉……让人觉得奇妙无比”。

师:从这些话中,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好?

生:“清澈见底、潺潺而下、晶莹剔透……”这些词语说明泉水明亮、清澈,非常美丽。

师:你能读读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体会它的美吗?

生:个别朗读,师指名朗读。

师生评议后生再读。

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美?

生:“走进珍珠泉……音乐一样的声音”这句话把水泡比作串串珍珠,很形象,还有音乐一样的声音相伴,真是美丽又神奇!

生1:从“泉水清澈见底……注入东淝河”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泉水清的特点。这么清的泉水,沿着一条水道而下,真像一条水晶丝带。

生2:我真想去喝个痛快。

师:课文除了写珍珠泉神奇和美丽外,你还能读出哪些美?

生:文中的景美。

(生读“珍珠泉所在凤凰山……山涧多奇石泉源”)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因为那里的景色美,所以许多游人来游览。

师:还有呢?

生:诗句美。诵读(1)明代诗句“清清灵脉发……珍珠不断头”;(2)明代名人佳句“山色共清致,泉声雅思”。

师:能不能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生1:诗句写出了泉水晶亮清澈、涌流不绝。

生2:还有游人美。

师:为什么?

生:因为游人热爱大自然,因此写出了这么美的诗句。他们有一颗爱大自然的心,这不能不使我感受到了诗美、人更美。

师:这篇文章确实写得很美,那就请你们用强烈的赞美之情去放声朗读吧!

……

[点评]

本节课是我校吕薇老师执教的一节四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欣赏课。在这个教学片段里,教者思路清晰,抓住《寿县珍珠泉》的美,从以下五个方面引导学生去欣赏美。

一、引导点拨,注意美

教师的谈话导入,将课内学习的《珍珠泉》与本节课要阅读的《寿县珍珠泉》联系到一起,向学生暗示了这两篇文章的相似之处——美。这必然使学生注意到这篇文章哪儿美,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注意到了课内文本与课外文本的衔接。

二、自读文本,发现美

教师要求学生在自读文本时,边读边画好词佳句,学生在课内学习,已经知道了珍珠泉是如何的美,有哪些优美的词句或片段,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定能找出优美的词句和片段来。所以,课堂上学生认真地读,迅速地找。找出描写景色优美的词、优美的句、精彩的片段等,体现了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教学的一体化。

三、语言交流,说美

学生在读、画实践后,教师及时地要求学生读一读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并让学生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体会到美的。这些体现了教师快速阅读文本的教学和学生读有所获的良好效果,同时看出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四、品析词句,体会美

教师注重了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抓住文中优美的词句,去体会文中语句的美,透过文字的阅读进入文本的意境,从而更深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美的情感。学生体会到了《寿县珍珠泉》一文用词美,语句描写美,诗美,那里的人美,八公山豆腐味美与水的神奇美之联系。

五、感情朗读,欣赏美

篇9:四年级美术漫画欣赏

【中图分类号】G?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122-01

在苏教版六年级美术教材中,无论是《现代建筑》还是《美丽的园林》的教学,教师都不能单纯地理解为绘画表现或设计应用的教学课,而应该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欣赏、感知上。然而,小学阶段大部分的欣赏教学内容已融入综合创作课程中,很容易被教师们所忽视。在此,笔者就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式进行探索,以期提高小学高年级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设置动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果说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当船的角色,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帆,两者密切配合,学生的智能发展就能高歌猛进。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科学研究表明,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多种感官密切配合,能大幅度提高美术学习的效率。例如,教师指导学生欣赏国画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动态展示一系列国画作品(美术课本上的陈子庄、朱耷的相关作品)。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的解说欣赏,遇到需要细细品味的,则师生共同咀嚼其中的妙处,畅所欲言。与此同时,还可以旁征博引,借助视频展示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国画大师的作品,让学生们尽情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欣赏了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奔马以及张大千的山水画之后,为了不给学生留下“国画就是借助毛笔、墨汁进行勾勒点染,画出来的东西比较神似,没有西洋画那么栩栩如生”的印象,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工笔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学生惊讶地发现,国画中也有形象逼真的画面和人物,构图疏密有致,章法巧妙。通过让学生比较前后看到的不同风格的国画,引导学生了解写意国画和工笔国画的艺术特色,让学生懂得国画既有栩栩如生的一面,也有追求神似的一面,引导学生“跳出庐山看庐山”,立体化、多层次地认识国画,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

二、设置对比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巧妙设置对比环节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学《现代建筑》一课,由于学生能时时处处看见高楼大厦,想让学生对此感兴趣并不容易。在收集资料时,笔者发现,历经近百年的现代建筑大多是世界上的伟大建筑,而国内很多近期的建筑物只是昙花一现,早已被人遗忘或拆除。我认为,这些材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能让学生感受设计师的魅力所在。具体环节是这样设计的:在导入过程中出示几幅不同时期的建筑图片,让学生按建造的时间进行排列。不少学生把美国的帝国大厦和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列在最后。我问学生为什么这么排列,学生答:“他们的造型很时尚。”当我宣布正确答案(悉尼歌剧院建于上世纪70年代,帝国大厦建于上世纪30年代)时,学生脸上出现了惊异的表情。判断失误使他们的求知欲更加旺盛,注意力也因此变得高度集中。

三、设置活动情景培养学生的感受力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要切实改变传统的“教师展示,学生欣赏”的模式,要让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得学生和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在和学生共同欣赏中国古代青铜器时,我事先要求学生搜集有关青铜器的图片,并且了解各种器具的用途(包括喝水的器具、吃饭的器具、打仗的兵器、演奏的乐器等),及其历史、制作工艺、基本功能、维护与鉴定的方法。上课时,要求学生张贴相关的图片,向其他同学进行解说;或者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展示青铜器图片,然后进行解说。因为是学生自己解说,所以所有的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一个学生的成功,又带动了其他学生,学生们进行展示的欲望高涨。在解说的过程中,其他学生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提问,这样有助于解说的同学进一步深入地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深层次答案。

总之,教师要解放思想,创新教学,使得美术欣赏不局限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和流程,从而让美术欣赏课能够成为提升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主阵地。

篇10:四年级美术漫画欣赏

课时: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编辑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利用电脑美术中的各种造型手段(包括手绘或者剪贴等),实现对自己形象的全新设计。这里的电脑美术手段是指对现有的各种适用的美术软件的应用,同时将以前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造型、设计的综合实践中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漫画艺术的魅力,知道漫画艺术根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

能力目标:把自己的照片利用电脑软件进行变形,与其他图片进行拼贴,组合成一幅有趣的画面。

情感目标:认识电脑绘画创作对人们生活的积极影响。增进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教学重点:学习漫画人物的变形方法,能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一个基本的脸部形状。

教学难点:利用电脑软件进行人物变形,并进行拼贴。

课前准备:各种人物变形的漫画,每个同学自己的照片。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情景导入。

1.课件出示漫画作品《三毛流浪记》 片段,学生欣赏,感受漫画的魅力。

2.交流:

说说你所知道的印象较深的漫画。

3.揭示漫画的概念:漫画是卡通的一种,它是一种具有强烈的讽刺

性或幽默性的绘画,它还是一种艺术的夸张,夸张与变形突出了人的个性特点。

4.揭示课题

漫画种类有很多,今天我要学习的是肖像漫画。

板书课题:电脑美术——漫画肖像

二、讲授新知。

(一)比较与发现

教师:下面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肖像漫画。

1.出示比尔﹒盖兹的照片和漫画作比较:

问:“这是谁?”(学生介绍)

“有何区别?”(鼻子大、头发乱、身体小)

2.出示罗丹、凡高、毕加索的肖像漫画。

(因为夸张了某一特征,所以整个比例变了,就是变形了)

小结:夸张与变形是漫画的重要表现手法。

(二)欣赏感悟

1.学生欣赏其它漫画肖像。(如:成龙、陈佩斯等)

交流感受。

结论:肖像漫画是强调人物形象特征,甚至加上动作、表情来夸张表现。

2.展示教师漫画

教师出示自己的照片,利用photoshop中滤镜扭曲的功能进行变形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利用自己的照片尝试各种功能的不同效果。

问:“这是谁?”“老师是怎么画出来的?”

(三)探究技法

1.出示步骤:

(1)脸型(出示各种脸型的变化)有〇△□等。

(2)五官,画在形状的中间。

(3)头发

2.表情

出示:喜、怒、哀、惊等漫画肖像

问:“影响表情的因素有哪些?”(五官的变化)

所选表情也是为了突出人物形象特征。

(四)教师示范,先利用自己的照片进行变形,然后找合适的图案利用拼贴模糊的效过,创造出新的图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确创作要点,恰当的选择和使用电脑图象处理软件,认识电脑滤镜的独特魅力。

三、实践创作。

对你感受最深的一个人设计一幅肖像漫画。

四、作品展评。

评价要点:幽默夸张,突出个性,表现手法多样。

1.小组自评

2.学生全体评

3.教师小结

第二节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

二、完成创作。

教师就上节课学生的实践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对发现的普遍问题或学生存在的困难,给予及时点拨、启发、帮助学生解决。

学生继续创作,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设计意图:讨论、理解,深化认识,大胆实践,解决问题,完成课堂创作实践。

三、作品展览和评述。

1.学生活动:浏览上传的学生作品。

你觉得哪张同学作品最吸引你呢?

2.自己找找优缺点,为同学提点建议或者帮他修改一下作品。

3. 教师点评。

4. 修改、评优。

设计意图:展示、交流、学习、提高,增进友谊,促进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评价能力。

四、课后拓展。

请学生课后和同学或家人继续浏览作品,结合实践过程中的得失,交流创作漫画肖像的体会。

上一篇:游蓬莱阁二年级作文300字下一篇:怎么查自己银行卡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