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第三课第二节

2024-04-22

哲学常识第三课第二节(通用6篇)

篇1:哲学常识第三课第二节

第三课第二节默写

1、国务院是我国的中央人民政府,对外(代表国家开展活动),对内(统一领导地方各级行政机关)。

国务院是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执行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的(法律,通过的各项决议和决定),享有一定的(立法权和裁决权)。

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颁布的各项决定和命令,地方各级政府都要(执行),国务院对地方各级行政机关享有(监督权),有权(撤销或者改变)地方各级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2、我国政府的性质是(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3、建设(依法行政)、(公正严明)的法治政府

建设(务实高效)、(廉洁勤政)的责任政府。一要(责任与权力)相统一;二要政府运作既要(规范)又要(搞笑)。

建设(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服务政府。第一,更加注重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尽心竭力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办妥、办好,把工作重点和政策支持的重点进一步向(社会事业发展)倾斜、向(公共设施建设)倾斜、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倾斜、向(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倾斜。第二,要建立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建立公共决策的(社情,民意调查)制度,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篇2:哲学常识第三课第二节

主备人:审核人:家长签字: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党的基本路线及其核心内容,知道其核心内容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党的基本路线及有关方针、政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真情实感。

2、教学重点: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重要地位

二、预习案:自读教材P37—40页

1、党的基本路线制定依据是,核心内容是: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重要地位:。

3、四项基本原则内容:;重要地位

4、改革开放的重要地位。

5、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原因及要求?

原因:①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②党的基本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要求:①要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要把握实际工作的大局,正确好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三、导学案:

导入新课:三副春联:“翻身不忘毛泽东,致富感谢邓小平”;“改革开放添异彩,经济建设展宏图;”“富国强民小康社会开盛世,指路导航党的路线照中华” 告诉了我们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原因是什么?(依靠哪些党和国家重大路线和方针、政策?)

活动一:完成表格

党的基本路线制定依据:;制定目的:

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艘航船)核心内容

(导航系统)

两个基本点(动力系统)

活动二:结合小青一家人谈话,请思考讨论:

1、为什么现在我们国家越来越富强,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

答: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主要原因有:①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好的方针政策。②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④坚持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了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的国策;⑤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也可从社会稳定、勤劳致富、诚实守信方面答)

2、“国家越来越富强,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这些成就的取得揭示了什么道理?

答:①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并初步显示;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集中

到一点,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④四项基本原则是

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⑤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等等。

3、为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请你就如何“立志成才、建设家乡”说说中学生应怎么做?

答:①我们青少年从小要树立崇高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②努力学习掌握

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③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④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检测题:见练习册P18

篇3:哲学常识第三课第二节

《我爱广东》这一课是选自元平特殊教育学校校本教材生活语文课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爱广东》第三课《我爱广东》的第二课时。本课通过认识欣赏广东省几个城市的旅游景点来学习生字词: 环境优美,并用我爱____ 造句,让学生知道广东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广东的情感。

【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中度智障六年级学生,他们通过低年级学习, 能认读简单的词语,可以表达简单的句子,但词汇量贫乏,对词语的理解还是依靠图文对照的形式。

【设计理念】

1.生活化。将字词句的学习与生活联系,增强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2.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景色图片的观察来了解哪些地方美,并引导、总结什么是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注重学生个体内心的真实体验。在欣赏各地景点时,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去游览,并找出自己认识的、漂亮的图片,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

4.培养学生初步利用电脑搜索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理解词语———环境优美的意思。

2. 能用 “ 我爱 ___” 来进行表达 。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利用电脑搜索图片与视频,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能力以及与小组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广东省几个主要城市的主要旅游景点,激发学生热爱广东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认读理解词语环境优美,能用“我爱____”来进行表达。

【教学难点】

理解环境优美的意思,并能运用。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适用】

课件分教师用和学生操作两部分,教师制作博客网站http:// blog.sina.com.cn/u/3580134777提供给学生课堂上搜索游览。

多媒体课件主要流程用Activ Inspire制作,课件运行的硬件是能运行中文Windows98以上操作系统的多媒体计算机。为了使课件充分发挥其性能,要求屏幕分辩率为800×600,24位以上真彩色。 软件采用全中文界面,全部使用鼠标操作,简单灵活。

教师用课件部分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引导部分:引导学生通过点击城市名认读词语来达到复习导入的目的。新授部分:通过引导学生点击地图上的城市名进入相应城市旅游景点来观察、感受、领悟词语环境优美的意思,并会用“我爱________ 来”进行正确的表达。巩固检查部分:通过学生在白板上自己动手组句、读句来达到巩固的目的。学生课件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在广东地图上找出广州、深圳、珠海三个城市,并分别点击进入教师设计的主题网页页面。第二部分是句子练习部分。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2. 复习导入

出示广东省地图,引导学生通过认读词语找出广东省有哪些城市。(学生通过点击地图来认读词语,达到学过的词语会运用的目的)。

教师:广东省是一个漂亮的地方,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广东省的一些城市去游览。

3.学习新知

(1)感受

指导学生在自己小组的电脑课件广东省地图上找出广州,并用鼠标点击进入教师博客广州白云山景点介绍页面。

引导学生在网页上欣赏白云山风景照片,并说说看到这些照片的感受。

教师:你可以用一个你知道的词语来形容你此时的感受?(学生会根据自己欣赏后的感受来真实表达,尊重了学生的真实感受, 而不是简单地用一两个词来告诉学生。)

教师引导学生指出并说出觉得哪些地方漂亮?(每个学生欣赏的角度不一样,所以会有不同的感受,每个学生都可以指出自己心中认为漂亮的景色图片,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学生的主导性。)

教师归纳学生指出的山、水、树、草、花等,并总结这些都是我们生活的环境,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环境。

教师:今天我们用一个新的词语来形容看到的风景:环境优美(板书)

读词语[集体读、个别读(读词读开火车游戏)]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指出心中认为漂亮的地方,教师归纳、总结,让学生把抽象的词语直观化,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引导学生读词语,让学生集体读、个别读,老师纠正学生发音。

(2)领悟

教师:我们刚才游览了广州的白云山公园,现在我们再走进珠海去看看。

引导学生在电脑上找出珠海,并点击进入珠海渔女像网页页面。

教师:大家来到珠海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珠海渔女像,各小组去看看吧。这次老师有个任务给大家。

给学生布置游览任务: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游览后的感受,并用爱来说一个句子。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游览网页。

教师:珠海渔女像这个地方怎么样?我们用今天学到的词语怎么来表达?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并理解环境优美的含义。

教师:你们想去这个地方玩吗?如果用爱来说一个句子,你怎么说?

教师在引导学生有了直观感受后说出句子:我爱珠海。

(3)学生分组自主学习

教师:我们生活在哪个城市?现在我们一起走进深圳去游览吧?

引导学生通过电脑自己进入深圳景点介绍网页页面 。

教师给三个小组布置不同任务 。

第一小组:指出自己认为的环境优美的景点图片 。

第二小组: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游览后的感受 。

第三小组:把句子补充完整并读一读。深圳是一个__ 的城市, 我爱___。

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起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4)内化学到的知识

引导学生欣赏英德国家森林公园的视频,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广东省还有很多著名的旅游景点,下面老师带同学们走进英德国家森林公园去游览吧。在游览过程中可以说出你自己的感受。

(智障学生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可能会有些累,精力也不能太集中,给学生播放视频,通过声、光、色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欣赏视频的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引导,让学生自己说出心中感受,从而达到学生对词语内化和运用的作用。)

(5)引导学生总结

教师:我们刚才通过电脑搜索欣赏了广东省几个城市的旅游景点,你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用句子表达:我爱广东。(板书)

4.巩固

(1)三个小组的学生在电脑上读词语,并组句,教师指导。

(2)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在白板上读词语并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读句子。

(3)分给三个小组字卡,组成句子,并展示。

5.总结延伸

篇4:哲学常识第三课第二节

[关键词]地理教学人教版土地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11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利用相关图表资料,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分布的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各类图表,提高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探究问题、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土地资源现状,激发国情意识和保护资源从身边小事做起的科学资源观。

二、重点难点

利用图表资料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并读图分析、列表比较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三、课前准备

班中挑一名学优生担任“博士”,教师与其准备好“博士讲坛”这一活动环节。

四、教学过程

师:播放视频《在希望的田野上》,问道:歌曲中唱到“村庄”、“冬麦”、“牛羊”等生活中的“希望”,正如歌名所说,这些“希望”的根源在哪?

学生看歌词,观视频,答:在田野上(或土地上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孕育地球万物的土地资源。

(设计意图:从歌曲MV入手,带领学生尽快进入上课状态。)

活动一:最炫土地风(土地利用类型)

师:土地是人类的衣食之源,是我们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同学们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吗?

生:(略)(米饭、书本、学校等)

师:同学们切实感受到了土地的伟大,按照用途和利用状况可把土地归类。(展示相应的景观图,明确耕地、林地、草地的含义。)这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可以分别对应广义农业中的农、林、牧业,因此,统称为农业用地。(同理,明确建设用地和难利用的土地含义。)

生:(观察实景图,倾听并配合老师进行归类。)

(设计意图: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图文并茂,直观认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

承转:我国的国土面积上土地利用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有幸请到有“土地爷”之称的小博士,让我们来聆听博士的科研分析,大家欢迎。

活动二:别说你的土地你无所谓(我国的土地特征)

博士讲坛:(优等生上场)大家好,今天我带来我们团队的科研数据和图表,与大家一起分享探讨。

(1)将教材P68图3.7的“中国人均土地面积与部分国家比较”柱状图转换成表格的形式呈现。这张科研数据展现给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分析数据,得出: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再来观察这幅柱状图(教材P68图3.8),能说明什么问题?

生:人均农业用地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如果“你的地盘你做主”,960万km2的土地给你,你会如何分配不同的利用类型呢?请3位同学上黑板写出他们心中的理想比例,再对比实际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教材P68图3.9)。大家把现实和理想作比较后,有何感想?

学生写出理想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比例,得出结论:我国土地类型齐全,但耕地少,难利用的土地较多。

小博士接着同学的结论,补充:我国不仅耕地少,后备耕地也不足。

(设计意图:优等生带领全班学习简单但枯燥的图表,附上有趣的活动环节,增加亲切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阶段小结:感谢小博士的精彩介绍,请同学们再次回忆整理,归纳出博士告知的我国土地资源的利与弊。

学生及时整理,总结归纳。

承转:通过“博士讲坛”,我们认识到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不合理,那么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是否均匀?

活动三:在那土地分布的地方

教师展示《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和《中国地形的分布图》,全班分成4个小组,分别讨论耕地中旱地、草地、林地和难以利用的土地的主要分布地区及其自然环境特点,完成表格3.1。(利用自制微视频先进行水田的主要分布地区及其自然环境特点的分析示范,然后对学生成果进行评价。)

生:观看微视频,学习看图析图用图的相关方法,再通过几种地图对比得到结论,并在组内合作交流,完成表格;全班交流展示、评价;得出结论,即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地区分布不均衡。

(设计意图:通过微视频教学和学生间的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在多幅地图对比下分析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课堂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对我国的土地资源有哪些新的认识?学生总结后,教师出示本课的知识结构。

课后实践:参照图3.9,学习小组合作查阅资料,绘制出家乡土地利用构成的饼状图。

(设计意图:回顾课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篇5:哲学常识第三课第二节

新时期,涌现出方永刚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但也存在少数党员干部忽视理论素养的提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存在偏差,影响了党的先进性。据此回答1~2题。1.这启示我们()A.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自觉改造主观世界 C.改造主客观世界离不开社会实践

D.主观因素不同,人们对事物的反映不同

解析:选B。题干强调的是启示,A、C、D不符合题意。2.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是()A.主观能动性

B.意识能动作用 C.实践

D.客观规律

解析:选C。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个人在社会中进行的活动。3.(2011·高考大纲全国卷)某农牧区由于长期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反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草原承载力急剧下降。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该地农牧民种植沙柳资源林,发展沙柳产业,改变落后面貌的事例表明()①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主体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该地农牧民的行动提高了物质生产力,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主力军作用,因此②④入选。③说法错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不能说是人民群众,因此①说法本身错误。

4.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

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解析:选A。材料体现了农民在农村改革中的作用,故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5.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经受检验,都要依靠人民群众付诸实践、取得实效。这体现了()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②认识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实践主体的认识。认识的主体是人民群众,②明显错误,应排除,故选C。

6.某市开展干部集中大接访活动,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直面群众,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一些热点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是通过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拉近了干部、群众的距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干部主动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是因为()①一切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 ②人民群众具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③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 ④一切矛盾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才能解决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本题是一道因果关系选择题。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不等于坚持走群众路线,③错误;④和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

二、非选择题 7.(2012·吉林舒兰十八中质检)人民群众在监督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控制、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本世纪初,广东省人大代表开始就环境生态问题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依法监督,这被称为“广东现象”。2005年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广东”的口号,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增强,积极参与绿色广东、生态广东的建设,“十一五”期间,共淘汰落后钢铁产能1275万吨、水泥产能5782万吨,关停小火电1221万千瓦。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城乡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1739万吨,是2005年的2.8倍。结合材料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角度谈谈你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看法。解析:本题结合环保这一热门话题考查学生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的掌握,考查考生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哲学原理判断、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解答时应注意理论与材料的对应;对哲学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把握。

答案:(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全民动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参与环境和生态保护,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增强,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依法对排污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监督,促进了政府对生态环境的重视。(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广东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民动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为绿色广东建设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单项选择题

1.“光阴它就像杆秤,民心它重如山,老百姓的事情大于天”,歌词呼唤着广大干部要坚决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从哲学上看,强调“老百姓的事情大于天”的理论依据是()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引导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 ④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社会财富创造的源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老百姓的事情大于天,其哲学理论依据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又表现在三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②④正确切题,故选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而非引导者,①观点错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③观点错误。2.(2012·河南开封质检)一位成功的雕塑艺术家说:“在创作时,我常想人民在想些什么,想要些什么,时代需要些什么,我该怎样做才能使作品既有时代性,又能震动人心。”艺术家的创作()①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③充分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④坚持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题干的核心信息是:艺术创作要想人民所想,想时代所需。题干中没有事物的矛盾发展不平衡的信息,所以②排除。故选B。3.“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也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也罢,关键词都是“人民满意”。说到底,公务员是公仆,广大人民群众把公共事务的管理权、公共资源的分配权、公共权力的行使权委托给公务员,目的在于能够享受到公仆们提供的优质服务。所以,“人民满意”才是公务员群体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公务员群体存在的最大价值,甚至是对公务员最起码的要求。材料给我们的最主要的哲学启示是()A.树立群众观点,为群众利益而奋斗 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认识的根本目的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D.要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

解析:选A。“人民满意”强调人民群众的观点,A项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C项错误;D项没有体现。

4.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果断决策,迅速制定出台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和措施,形成了系统完善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计划。经济减速使得百姓生活压力增加。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老百姓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是我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一原则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A.社会发展与个人活动相互影响

B.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 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解析:选B。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老百姓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坚持群众观点,B项正确且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意不符,应排除。

5.农村改革如何深化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有人指出,推动农村改革,最重要的主体还是农民自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依靠广大农民。只有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新农村建设才会真正蓬勃发展。这一观点的哲学依据是()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获得成功 ②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B。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依靠广大农民,只有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新农村建设才会真正蓬勃发展,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发挥内因的作用。故③④正确。①说法太绝对,②与题意无关。

6.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也没有饭吃,只有饿死东篱旁边,哪里还能吟出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这段话蕴含的哲理是()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C.人民群众的实践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 D.劳动群众创造物质财富,知识分子创造精神财富

解析:选B。A强调的是实践对认识的作用,与题意无关。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C不选。D本身表述错误。应选B。

7.剪纸是一门民间技艺,作品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以淳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形成了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剪纸作品的创作过程说明剪纸艺术()①是对现实生活的直观反映 ②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

③以作者淳朴的感情与直觉为源泉 ④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此题可用排除法,①错误,剪纸艺术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直观反映。③错误,应该是以作者的实践活动为源泉。②④观点本身正确且符合题意。

8.西方一位哲人说,历史是“上帝的作坊”。事实上,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的上帝就是人民。“历史是‘上帝的作坊’”和“我们的上帝就是人民”这两种观点的根本区别是()A.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是否承认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是否承认英雄人物对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

解析:选A。把历史归结为“上帝”或“人民”创造,体现了历史唯心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9.(2012·北京五中调研)胡锦涛近日强调,我们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②正确的价值观必须符合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①是政治生活内容。③与题意无关。

10.我国政府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如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障制度,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等。这体现了()A.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D.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正确认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体现我国“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对人民负责的表现。A与题意不符,不选。B是一种工作方法,未直接指明维护人民利益的思想,不符合题意。C虽说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地位,但也无法准确对应题干,故选D。

11.“群策为之则无不成,群力举之则无不胜。”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赢得发展新优势的思路、破解前进中难题的办法存在于丰富多彩的群众创造性实践活动之中。这是因为()①人民群众的认识就是真理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④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点的理解。此题难度不大,可采用排除法。人民群众的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①说法错误。故选C。

(2012·辽宁沈阳同泽女中第一次模拟)读漫画。据此回答12~13题。12.从哲学角度看,漫画中的领导人()①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没有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③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政绩观

④没有树立群众观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注意题目要求从哲学角度回答,而观点②属于政治生活角度。13.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A.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改造客观世界 B.要善于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

C.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D.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科学的统一

解析:选D。漫画中某领导没能做到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脱离了现实的客观存在,因此,他首先需要改造的是自己的主观世界,真正使主观符合客观。

二、非选择题

14.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由于我国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水旱灾害频繁,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艰巨的国家。兴修水利、消除水害,是历代统治者兴国安邦的大事。从大禹开始,历代统治者均以治水为重。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些“盛世”局面,无不得力于统治者对水利的重视和水利建设的成效。水利兴而天下定,天下定而人心稳,人心稳即有生产积极性,社会有粮则百业兴,整个社会必然繁荣昌盛。

结合材料,分析我国重视水利建设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解析:重视水利建设是发展生产的具体表现,重视水利建设有利于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故本题可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实践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等方面组织答案。

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国的水情、国情决定了对水利建设的重视。

(2)生产实践决定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所以水利兴则百业兴。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水利建设是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4)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水利建设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15.近年来,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指引下,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从我国农村的现实发展和农民的迫切愿望出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惠农、强农政策:在减免农业税的基础上加大各种种粮补贴,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的标准,2010年开始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政府补助标准和保障水平,2011年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试点步伐„„随着这些政策的贯彻落实,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材料说明在新农村建设中为什么要求做到“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的统一。

解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重视生产发展,体现了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注重“生活宽裕”,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坚持“生产发展”与“生活宽裕”要统一,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统一。以上三点就是本题的答题思路和答题要点。

答案:(1)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发展要求,通过一系列促进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做到“生产发展”。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目标,通过一系列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政策措施,让农民群众分享发展的成果,做到“生活宽裕”。

篇6:哲学常识第三课第二节

第三课第二框题 告别依赖 走向自立

导入本框题教学:

同学们,在前边一个框题我们学习和讨论了自立的含义、表现以及意义。通过学习,我们很多同学都希望自己能自立自强,但是,仅只有这个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才行,那么,怎样做才能成为真正自立的人呢?这就是我们第二框题“告别依赖 走向自立”将要学习和探究的问题。

同学们,要真正成为一个自立的人,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不能再对他人有依赖思想,因为依赖心理不仅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还会使人缺乏责任感,造成人格缺陷。因此,必须学会依靠我们自己。2)明确自立与自主的关系,自主是自立的前提,自立是自主的表现,我们应该学会独立的生活学习,自主地处理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3)在社会生活中多实践、多锻炼。自觉学习自立的本领,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自立能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立的人。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和探究其详细内容。

教学过程:

一、不能再有依赖

1、辩论活动:辩论可事先安排学生准备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给大家介绍了很多关于外国的父母是如何培养孩子自立的,你听了之后有什么感想呢?我们中国的父母又是怎样培养我们的自立精神的呢?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中外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不同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外国学生认为有问题靠自己解决对自己的成长有利,而我们中的一些同学认为有问题靠父母解决对自己的成长有利,现在,我们分为正反两方,来辩论一下。辩论过程(略)

板书辩题:正方:有问题靠自己解决对自己的成长有利;反方:有问题靠父母解决对自己的成长有利

从辩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双方的观点各有利弊。有问题靠父母解决有什么利弊呢。有问题靠自己解决又有什么利弊呢?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

有问题靠自己解决有利于树立和增强我们的自立意识,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因而我们对自己的成长有利。但是,因为我们的知识和经验不够丰富,有问题靠自己解决,我们可能会多走一些弯路甚至可能会遭遇失败与挫折。有问题靠父母解决虽然会少走一些弯路,少遭遇一些失败与挫折。但是,却会使我们缺少很多自主处理问题的锻炼机会,不利于树立和增强我们的自立意识,不利于提高我们的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因而我们对自己的成长不利。

随看年龄的增长,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有问题靠自己解决利大于弊,而且从全年级自立情况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们整体的依赖心理相当严重,自立情况不容乐观,我们不能再有依赖心理,否则很难真正自立起来。

(此环节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对辩论做适度点评,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辩论中内化知识,并自然得出结论:不能再有依赖心理,然后,在后面的讨论中引导学生分析依赖心理的危害;同时,注意帮助学生分清依赖和必要帮助的区别)

2、行为分析: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39页“小雅的故事”并分析依赖心理的危害

某中学生小雅生活在一个大城市,爸妈平时对她照顾的无微不至,以至于她很想独自生活一天试试,爸妈同意了。送走爸妈后,她靠在沙发上看电视,结果迷迷糊糊睡着了,醒来后又饿又冷,一个劲地流鼻涕。……

你怎么评价小雅?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依赖别人有什么危害?

这件事情说明,小雅是一个依赖思想比较严重、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都比较差的人。

依赖别人具有严重的危害:1)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2)使人缺乏责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3)只想过不劳而获的生活,贪图享受,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自立是不是要拒绝他人的帮助?依靠是不是依赖?为什么?

同学们,依赖别人具有严重的危害,这是不是说自立就是要拒绝他人的帮助呢?依靠就是依赖呢?

幼小的时候我们对父母、长辈有所“依赖”是自然的,也是必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立能力的增强,我们就会日益希望自己能像成人那样管理自己的生活。这说明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立意识,我们不再依赖,我们渴望自立于独立。

我们在社会中生活,需要互相帮助,互相依靠。自立绝不是拒绝帮助,依靠也不是依赖。因为,长辈的知识、经验毕竟较多,生活阅历也比较丰富,看问题全面一些。青少年在遇到升学、就业等重大问题时要多征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作为自己解决重大问题的参考,对自己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那种认为自立就是拒绝帮助,甚至跟父母对着干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利于自己的成长的。自立应该是既有自己的主见,也要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和接受别人帮助。善于接受别人帮助不是依赖。

4、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39页“如何看待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对我们的管束多?”

(帮助学生用辩证的方法去认识问题。“对于这种管束,同学们有不同的看法”的活动,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立与帮助和依赖、管束与自由的关系,从而自觉地学会自我管理,走向自主)

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对我们的管束要多得多。是因为我们在小学时,还缺乏必要的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不懂得该怎样管理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不能自主地处理生活与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而进入中学以后,我们的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比小学时要强的多了,因此,中学老师对我们的管束比小学老师要少得多。正是小学老师的严格管束才使我们有了今天的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才使我们学会了自我管理。没有小学老师的严格管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也不会自我管理。

5、依赖心理的主要表现方式有哪些?

1)思想上缺乏独立意识,作判断 作决定总要依赖他人。

2)行动上依赖别人的指导和督促甚至让别人代替自己来行动。

6、如果你是招聘者,你会聘用这个26岁的年轻人吗?为什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40页“老太太的应聘”)

在一个招聘会上,曾出现这样一幕:一个老人在各个摊位前忙个不停,填了六十多份各类求职应聘表,并且不断向招聘单位咨询。许多人以为她是来找工作的,一打听才知道,他所做的一切都 是为了26岁的儿子 。此时此刻,他的儿子正在家“赋闲”。他一天到晚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聊天、玩牌、上网。

如果我是招聘者,我是不会聘用这个26岁的年轻人。因为他的自立意识、自我管理和自理能力都比较差,依赖心理比较严重。这样的人是很难获得事业的成功的。

二、自立和自主的关系

同学们,《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曾经对148名杰出青年的童年教育做过调查,发现杰出青年在童年时期具有六大特征,六大特征中,自主自立的精神被列为首位,可见,自主自立对于我们的来来发展有多么重要。随看年龄的增长,我们不仅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在遇到突发情况时,我们自己也要沉着、冷静,果断应对。

1、讨论:①假如你是一个住宿生,半夜时宿舍突然着火,而你又住在四楼,你怎么做?②如果星期一你放学回家后,居委会的刘大妈告诉你,你的爸爸因车祸受伤被送往医院了,而你的妈妈又值夜班,你怎么做?③如果你放学回家后发现家中被盗,你怎么做?……

教师总结:我们要通过努力,使自己不依赖他人,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讨论,你知道自主和自立之间是什么关系吗?你是怎么做的?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从几个假设中认识到自立和自主的关系:自主是自立的前提,自立是自主的表现。“几个假设”探讨的过程中,建议教师帮助学生用辨证的方法看问题:自立应有自己的主见,但也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在重大问题上应多征求与听取长辈

和老师的意见)

2、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41页插图故事“她改掉了睡懒觉的习惯”并分析:

这个女学生以前改不了睡懒觉的坏习惯,有哪些原因?为什么她后来改正了?

那个女学生之所以以前改不了睡懒觉的习惯,是由于她没有认识到按时上学是自己的事情,应该由自己负责。通过父亲的帮助,她认识到了按时上学是自己的事情,应该由自己负责,她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并勇敢地去承担自己的责任。所以她改掉了睡懒觉的习惯。

(学生在讨论时可能会提出,这里既有意志力问题,也有理想问题,还有生活目标问题、自我管理问题等。但教师在总结时要往明确责任、承担责任上去分析。)

3、“成功者少年时具有怎样的素质”讨论活动: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41-42页插图内容

①如果班主任外出学习一周,学校又没有安排其他老师代理班主任的工作,没有了班主任的教育管理,你将如何安排你的学习?(提示:从学习纪律、学习效果、作业完成等方面考虑)

②如果父母因故外出一周,只有你一个人在家,你将如何安排你的生活?(提示:从作息时间、吃饭、卫生、安全等方面考虑)

(一方面是让学生明确自立与成功的关系,更主要的是通过两个“假设”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也就是懂得自主、善于自主。遇事有主见,是自立的前提。并用书生赶考的事例说明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的人,是不可能自立的。)

(建议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假设”,以使教学更有实效性。在分析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还要讲清初中生在个人学习与生活、集体生活和社会关系问题的处理上,能对自己哪些行为负责,这样就能引导学生负起与自己年龄相符的责任)

4、什么是自主?自立和自主的关系是怎样的?

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主,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能力。

告别依赖,一个重要的表现是独立地生活。要独立生活,就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只有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才能成为真正自立的人。而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前提是要学会自主。遇到事情没有自己的主见,独立也是徒有虚名。很难设想,一个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的人、却怎么能够承担自己的责任?怎么能够在生活中自立?

总之,自主是自立的前提,自立是自主的表现。自立就是明确并承担自己的责任。自主才能明确并承担责任。

5、你认为自立自理的关键是什么?

自立自理的关键是独立地生活,明确自己的责任,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6、阅读教材第42页的插图故事并回答后面的提问:

从前,有个书生骑着骡子,由书童挑着书陪他进京赶考。路过一个村子时,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瞧,这个书生骑着骡子赶考。”书生听了之后,就把骡子送给别人,自己和书童一起步行。走了不远,又听有人说:“这个书生还带着一个书童进京赶考。”书生把书童辞了,自己挑着书,继续赶路。不久,遇见一个农夫,农夫问:“怎么挑了这么多书去赶考?”书生听了,丢下书籍,什么都不要了。最后,他身无分文,沿途乞讨。看到他的人又说:“看,这个书生什么都不带,还进京赶考呢!”书生听了后悔不迭。

1)这个书生即使满腹学问,但能自立吗?

2)如果你是这位书生,你会怎么办?

这个书生遇事没有自己的主见、人云亦云,即使他满腹学问也不能自立。

如果我是这个书生,我会冷静地、仔细地分析别人的说法对不对,再决定自己究竟该怎么做。

三、多实践 多锻炼

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依赖心理的危害,也知道了什么是自立和自主,同时,我们也有了摆脱依赖、走向自立的决心,那么,是不是这样就能成为自立的人呢?当然不是,要真正能成为自立的人,我们还要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多锻炼自己。

1、我们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呢?

①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最基本的是立足于自己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

②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还大胆地投身社会生活实践,多实践、多锻炼。

2、“城乡儿童互换生活手拉手”活动:

这次活动给我们的什么启示?

这次活动给我们的启示是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最基本的是立足于自己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

(这次活动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到培养自立要从小事做起。建议教师在班里做一个调查。例如,有多少同学自己按时起床,自己洗衣服,自己整理房间?不同做法的同学分别说说理由。)

3、电视台拍摄的《体验》活动:

这次活动给我们的什么启示?

这次活动给我们的启示是: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必须大胆地投身社会实践,多实践、多锻炼

(这次活动是为让学生认识到培养自立能力的最好途径,不是在课堂上学习自立的理论知识,而是大胆地投身社会实践,多实践、多锻炼。除此之外,没有捷径可走。在学习自立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失败,但这是培养自立所必不可少的。在做电视台拍摄这一活动后,可以引导学生讲述他们自己在自立方面的事例,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兴趣,增加感性认识。)

4、想一想:我们在哪些方面可以创造机会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呢?在锻炼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这是本课的落脚点,意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并知道如何在学习和生活方面进行自我管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并脚踏实地地从身边的点滴小事中去锻炼,从而最终达到提高自立能力的目的。)

教学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怎样才能成为真正自立的人,通过讨论,我们不能再有依赖心理,因为依赖心理不仅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还会使人缺乏责任感,造成人格缺陷,同时,我们要明确自立和自主的关系,自主是自立的前提,自立是自主的表现。当然,要培养自立能力仅仅知道一些理论和观点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在社会生活中多实践、多锻炼,自觉学习自立的本领,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自立能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立的人,也只有具备这个基础,才能成为一个自强的人。

(总结是对本课的归纳和升华,通过回顾本课内容,展现本课的逻辑主线,引导学生对本课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从而自觉摆脱依赖心理,不断走向自立。)

课后阅读:

1、美国前总统卡特的独生女儿艾米,年仅14岁时,在暑假中决定去打工,当服务员,主要任务是跑腿、送公文、干杂活,周薪17.5美元。

2、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儿子失业后,没有向总统父亲伸手,由是一边找工作,一边靠领救济金度日,表现了一种自强自立的精神。

3、芬兰总理的女儿在瑞典上学,由于瑞典物价比芬兰高,父亲给她的费用只够她日常所需的2/3,她便在业余时间到饭馆洗餐具,以补不足。

4、南斯拉夫已故总统铁托的儿子,19岁离家奋斗,从不利用他父亲的影响谋取好处。他从普通工人做起,靠自己的奋斗,后来当上了石油公司的总经理。

5、 有一位父亲领着四岁半的的儿子去游玩,遇到一个土坑,儿子非要下去玩,当儿子玩得高兴时,爸爸躲到不远处的地方,不让儿子看见。儿子玩够了,要上来,开始喊爸爸。爸爸却一声不吭,装作没听见。儿子开始直呼其名,他还是不理。于是,儿子连哭带骂:“坏爸爸,大坏蛋!呜呜……”可叫喊骂哭还不见爸爸露面,儿子只好自己开始想办法,他发现土坑里有一个小阶梯,便手脚并用地爬出了土坑。当他发现爸爸就在不远处蹲着,便惊喜地扑上去,高兴地举着小拳头自豪地说:“我是自己爬上来的!没有爸爸,我自己也能爬上来!”

这位爸爸多聪明啊,他用自己的有意回避,使儿子在体验中培养了自立和自强意识!

6、美国石油大亨老洛克菲勒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有一天,他把孩子抱上一张桌子,鼓励他跳下来,孩子以为有爸爸的保护,就放心地往下跳。谁知往下跳的时候,爸爸却走开了,小洛克菲勒摔得很重,在地上大哭起来。这时,老洛克菲勒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孩子,不要哭了,以后要记住,凡事要靠自己,不要指望别人,有时连爸爸也是靠不住的!从现在就开始学会自立吧!”

洛克菲勒家族中的孩子,从小就不准乱花钱,每一个孩子可支配的少量零花钱也要记帐。在学校读书时,一律在学校住宿,大学毕业后,都是自己去找工作。直到他们在社会中锻炼到能经得起风浪以后,上一辈人才把家产逐步交给他们。

正是因为洛克菲勒家族教育子女特别认真,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使孩子养成自立、自强的习惯。所以洛克菲勒家族里没有出败家子,使其家族历经几个世纪而依然繁盛如初,没有象美国其他的跨国财团、亿万富翁仅仅经历几十年或一、二百年就衰落了的历史。

上一篇:唐雎不辱使命阅读附答案下一篇:2011年卫生局关于计生工作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