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阶段小结

2024-05-0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阶段小结(共12篇)

篇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阶段小结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阶段小结

大岔九年制学校全彦凭

今年的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学校实行餐桌式教学,起初家长们一致反对,连同我也不太赞同,的确小学生长期这样坐,会造成不良影响,如斜视、脊椎变形等等。过了一段时间,我再次响应改革的号召,又改为餐桌式教学。我尝试着,相信学生会慢慢适应的。

座位改过来了,但教学效果不太明显。尤其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处理不当。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理解上,学生们自由讨论,老师几乎不讲了,放弃了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课堂中学生热热闹闹,失去了控制,一节课结束后,华而不实,只追求表面,实际的语文效果很差。

其实现在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只是想改变过去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不光在于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理想的学习方法。我们不禁感叹:前石畔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任务落实到位,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表现,进行大声、大方的表达。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做不到呢?归根结底,我们老师就没有做到建构“小组合作”的模式。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教师先要建构好学生小组学习的模式,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小组学习的引领者和组织者。让学生互帮互助,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达到互补提高、互相促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明显的进步,甚至产生飞跃,培养学生的张扬个性。这样才能逐渐拉近优差生的距离,才能使学生表现得更加精彩。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想利用小组学习的模式,在课堂上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合作学习真正奏效。合作学习不一定堂堂组织、多次组织,只要学生对知识点破解容易,就不要流于合作学习的形式了。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不能仅仅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

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让各有所长的学生在课堂上大显身手。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使用好课堂评价性语言。不能用单一的语言评价,而且要恰如其分。不要戴高帽子、用那些过头性的评价语言。特别是对后进生的评价,要肯定他们的进步之处,逢时点燃他们脆弱之花,让他们体验到“我能行”,“老师并没放弃我,处处关注着我”。评价就是一种激励,能催人奋进,产生自信、自强信念,胜似灵丹妙药;反之会让人懈怠、沉闷、抛弃,失去学习的兴趣,遏制了学习的动力,后果不堪设想。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在新课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偏差,不过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和积累成功的经验,善于研究,及时总结,肯于改进,互补之长,勇于创新,语文课改将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我们人人都会成为语文教学的成功者,饱受教学的乐趣。

篇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阶段小结

(三月份)

语文科组:张丽娟

本学期,为进一步推进有效教学模式,语文科组在学校总课题组的引领下,扎扎实实根据“学 — 查 — 教 — 练 — 测 — 补”六大模块继续进行《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实验工作。下面是我们语文科课题组三月份的研究实验活动小结:

一、主要做法

1、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明确研究内容。

三月初,课题组全体教师再次认真学习了《凤岗小学有效教学模式》(框 架),认真解读了《课题研究计划》,各课题组成员明确各自的任务。根据刘主任提出的相关要求,认真学习有关理论知识,转变教学观念。通过学习,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明确了“学”即学生自学,也称预习,教师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学生在授新课前预习所学内容(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设计课前自学方法)。“查 — 教 — 练 — 测”四个环节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环节之中。“查”是课堂通过各种形式检查学生自学的情况;“教”是对学生预习中的疑难困惑,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考点、知识点,教师进行有的放矢地传授;“练”是即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当堂练习,当堂完成教学任务;“测”是对本节课的考点、练点进行课堂抽测,并要当堂讲评;教师根据本节课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设计当堂检测,检查学生学习效果,通过巡视,了解哪些同学真正做到了“堂堂清”。而“补”则是针对个别困难学生对还没有掌握的知识、考点进行课中或课后的查漏补缺。

2、骨干引领,分层推进。根据学校研究计划,制定详细的语文实验行事历。确定五个实验班,确定10名学科骨干教师为本阶段有效课堂实验教师,使至少二分之一的教师完成从理论学习到课堂实践的引领,每两周一节实验研究公开课。

3、坚持不懈地抓好备课、上课、课后辅导、作业批改、质量检测等教学常规工作,保证课堂的有效性。各实验班老师根据本班的学情确定研究课例,根据《研究课例一览表》的进度安排有序实验、探讨。上课前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每一课例的备课、评课均需作好记录,上完每一节实验课后,上课老师和记录员共同填写《课例反馈表》,及时地总结反思成功的或失败的课堂教学的经验教训,从而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三月份,各实验班的老师都上了精彩纷呈的实验课例。特别是陈超艳老师执教的《草船借箭》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紧扣“笑”字,把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演绎得淋漓尽致受到了校内领导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而年轻老师肖卓纯老师执教的《七颗钻石》更是受到帮扶学校麒麟小学领导老师们的高度评价。

二、课堂变化。

目前课堂呈现了三个的正面效应:首先是课堂上部分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能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敢于质疑问题;其次是自主高效课堂为了给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教师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模式的使用,给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堂,有效的参与课堂。

三、师生变化

1、教师基本上树立起了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熟悉了有效课堂的各个环节。经过一个月的实践,以“学 — 查 — 教 — 练 — 测 — 补”为模式的有效课堂理念已逐步被实验教师所接受。

2、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显著增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显著,课堂展示积极踊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质疑能力有所提高。

3、实验班教师的教案编写比较认真规范,处理教材能力提高较快。从平时听课和常规教学检查来看,绝大多数教师能够按照学校规定,在集体统一备课的基础上,根据班级特点进行个人复备。

4、大部分学生对有效课堂有了一定的正确认识。能够理解和接受有效课堂模式,并对该模式持肯定和支持态度。

四、对有效课堂的两点思考:

1、教师要熟练地驾驭教材,把“是什么”变成“为什么”,驾驭教材要经过一个“懂—透—化”的过程。懂,就是要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重点、难点和疑点。透,就是要知己知彼,掌握应学教材与已学、待学教材的联系,熟悉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所教班级的群体特点和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能力差异、思维特点等,做到有的放矢。化,即实现转化,要在懂、透以后通过得心应手、配合默契的课堂教学,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篇3:小学语文课堂小结创新途径探微

1.拓展延伸, 提升学生认知度

课堂临近尾声, 学生注意力肯定会下降, 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来设计课堂小结, 让学生思维继续呈现活跃状态。课堂拓展延伸, 就是要对文本学习内容进行横向、纵向联系和拓展, 促使学生把思维从文本向远处投放, 通过思维转移, 拓展文本认知宽度, 进而提升认知深度。

比如, 在 《海伦·凯勒》 一课临近结束时, 教师设计这样一个拓展题目:“海伦·凯勒虽然是一个残疾人, 但是她却成功赢得事业, 她成功的最大诀窍是什么呢?在你的认知中, 还有谁也是这样的人呢?”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熟悉, 自然有话要说, 很快就找到一大批这样身残志坚的典型人物。有学生列举霍金, 虽然不能写字、说话不清楚, 但是他却成为世界物理学家;有学生列举张海迪, 她身体瘫痪, 却成为当代知名作家;还有学生列举自己的邻居、亲朋中的典型, 他们身体虽有残疾, 但却能够生活自理, 为家庭做出很大贡献。很显然, 教师的小结带有极大的启发性, 学生思维自然进入到活跃期, 搜索相关信息, 并从总结中实现自我启发和教育。

2.设悬求异, 激发学生探索积极性

课堂教学结束时, 教师利用学生占有的文本信息情况, 设计带有悬念性的思考题,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 而且可以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设悬, 学生解疑, 这是教学常用方法。设悬求异是指教师通过课堂小结, 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展开不同视角的探究, 让学生下课之后还会继续思考课堂留下的问题, 由此形成的学习认知自然带有创新性、深刻性。

《埃及金字塔》 是一篇说明文, 在教学快结束时, 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埃及金字塔是建筑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关于金字塔的建造方法有多种推演判断。如果你是当时的总设计师, 你会根据当时的条件设计什么样的建筑思路呢?”学生对这个问题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学生说, 可以根据滚动原理, 设计带轮子的木板, 将大石块放在木板上, 然后在高处设置滑轮, 用人力拉拽的方式, 将大石块运上高处;有学生给出更为独特的设计思路, 认为可以使用马牛等牲畜帮助推拉, 毕竟牲畜比人有力等。不管学生给出什么样的个性设计, 其思维都被激活了, 这样的课堂小结才是成功的。

3.激励煽情, 巩固学生情感认同性

课堂临近结束阶段, 学生情绪出现松懈, 教师要引发学生关注, 还需要给出一些特别的激发手段。

《月光启蒙》 一文叙写了童年时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神话故事、童谣、谜语对作者进行启蒙教育。在课堂快结束时, 教师要求学生每人写一首赞美母亲的小诗。学生一听, 顿时犯难了, 因为平时接触诗歌太少, 找不到写作的思路。教师酝酿情绪后, 开始用富有感情的语调引导学生:“我从不肯走出母亲的视线, 总是害怕, 害怕母亲那担心的目光, 正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 我要幻化成五彩的蝴蝶, 妆点母亲的眼帘, 我要绵延成漫山遍野的绿色, 给母亲送去一些清新的空气。面对母亲, 我们该有多少话要表达呢?”通过教师诗意化的讲述, 学生都有了写作的冲动, 开始动笔创作了。教师的引导有很强的情感因素, 学生深受感染, 不仅有了学习的主动意识, 而且提升了思想境界, 这样的课堂小结就有了更大的价值。

篇4:浅析小学语文课堂小结

一、课堂小结,可与质疑问难结合

有时刚开始学习一篇新课文,我们在设置导入语时,可以设置一些提纲挈领的问题,整堂课就紧紧围绕着这几个问题,作课堂小结时,全方位解答这几个词语和问题,前后呼应的学习整篇课文。如:苏教版第六册的25课《争论的故事》,这篇课文有几个需重点把握的词语,如“不以为然、争论不休、两全其美”等。以教学“争论不休”为例,我通过与学生角色扮演的形式,把学生自然而然引入争论的情境,水到渠成地完成了争论不休整个词语意思的把握。紧接着出现“休”意项的选择,学生轻松掌握。在教学“两全其美”时,我是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对于老人的建议,兄弟俩满意吗”引出对“两全其美”的理解,不露痕迹,顺其自然。

读课题质疑,谁与谁争论、为什么争论、怎么争论的、争论的结果怎么样,既然是个故事,那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读书,讨论。要下课时,结合板书,将原先的问题一一要学生回忆、作答,突出主题内涵。

二、课堂小结,可与回归整体结合

新课结束以后,教师可以通过小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新知识,加强学生的记忆,巩固新知识。小结时,也可以利用板书,让学生归纳出有哪些知识点,重点、难点。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概括归纳能力,并使有关的教学内容系统连贯的相对完整。因为学生对于相对完整的知识容易理解,也就容易掌握。如教学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就是根据板书小结的。

三、课堂小结,以悟促读,品味语言美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老师谈“讲”色变,认为老师讲就陷入“烦琐分析”的樊篱。其实不然,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特别是处在三年级这个语文学习的转折期的学生来说,老师应该充分认识自己不仅是学生的合作者、参与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对字词的品味、推敲。 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文的设计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带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情境,让学生在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行自我建构、学习阅读、促进表达。引导学生扣词扣句地感悟、推敲,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体现。

在《槐乡五月》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设计了几处对语言文字的推敲。“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这两句比喻句勾勒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是美的,但城市学生对从未见过槐花,要让学生纯粹地从读文感悟,是很困难的。如何让学生体验到这种美,图文对照学习是一个途径。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槐花像玉雕的圆球,学生认真读句子,很快就体会到了“抱在一起的槐花像玉雕的圆球”。 然后,出示像“玉雕的圆球”状的槐花,老师适时地引导:“你看,一个‘抱字用得多好呀,不光把槐花写活了,而且使槐花显得更美了!”这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和图片的直观的形象,“玉雕的圆球”般的槐花便开在学生的脑海里了。再通过图片,将学生存留在头脑中的文字符号激活,感受加深,体验丰富了。由图到文,从直观的形象思维到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填补了学生认知上的空白,符合儿童认知的一般规律。

再如读到“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时,追问学生,此时怎么不用“走”,而用“飘”,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体会,小姑娘走路时非常轻快,由此可见,她们的内心是十分快活的。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一个“飘”字中蕴藏着槐乡孩子的“乐”,这是何等精妙,因此教师设疑,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不遗余力地感悟、品味,体会谴词造句的精妙,从而总结了全文。

四、课堂小结,可与情感提升相结合

在课堂小结时,可以再次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边读边注意小作者的感情变化。如三年级的一篇课文《雪儿》,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课文讲述了“我”为受伤的雪儿疗伤并精心照料它,直到让它飞上蓝天的故事,表现了“我”爱鸟的美好心灵,也流露了“我”对自由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心情。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感受小作者以雪儿的快乐而快乐,以雪儿的幸福而幸福的情感展开。

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三个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自主探究学习:雪儿是只怎样的鸽子?“我”对雪儿有着怎样的感情?引导学生抓住“不怕任何艰难险阻”“飞越千山万水”“蓝天信使”等词语体会雪儿内在的美;“展开双翅飞起来了”“又飞回来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望望我,似乎在向我祝福”等词语,感悟雪儿是只向往蓝天又极通人性的鸽子。在有所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同时,我还引导学生抓住“给它洗了澡”“在它伤口上敷了药”“和雪儿一起……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飘飘悠悠的白云”等词语,读懂“我”对雪儿的关切、怜爱之情,特别是通过“啊!我为雪儿欢呼!你看它那双翅膀被春风高高地托起,在蓝天中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我把雪儿轻轻捧起”等词语,悟出“我”对雪儿的喜爱以及为它重返蓝天而快乐的心情。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使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达到融为一体的境地。

篇5: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阶段小结

调查学习阶段小结

金川区双湾镇东四沟小学 高 虹

子课题名称: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识字教学是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板块。如果生字词的教学不过关,语文素养的提高、情感的熏陶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低年级的字词教学更要抓好、抓实,使学生在学字、学词的过程中学会掌握字词的方法,形成能力,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落实这些目标就要使每节识字课、每个教学环节都有实效。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教学方法单一

现行教材中,看图拼音识字、看图识字、归类识字、随课文识字等形式多样,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仍较多地采用“集中识字”的形式,很少能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语文新课标的“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教学要求,没有引起部分教师的足够重视,脱离了课文的识字教学,显得枯燥、乏味,从而降低了学生识字的效果。

2、阶段特点不明

新课标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教学生识字应从“笔画分析”到“部件分析”,这样循序渐进。调查中发现有些教师一味强调“笔画分析”,对那些学生所熟悉部件的生字,还在作笔画分析,这样就把学生禁锢在较低水平的阶段,学生也就不会把生字和熟字联系起来,生字得不到很好地学习,而熟部件、熟字也得不到及时巩固。

3、课堂设计不精

众所周知,汉字是由“音、形、义” 3个因素构成的。调查中发现,有些教师在教学时,“音、形、义”面面俱到的现象较严重,老师似乎不放心,几乎对每一个生字的音、形、义都要进行分析,不能避易就难进行重点突破,重点、难点教学不突出。

4、运用媒体不良

随着农村小学教学资源的合理整合,现代教学媒体已得到普及。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充分借助先进教学媒体进行识字教学,仍使用陈旧的教学手段,这样不仅费时费力效果低,而且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学生负担过重

新课标要求,应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记忆生字,让学生进行着机械重复的抄写,学生在重复抄写中变成了抄写机器,精神麻木了,思维停止了,根本谈不上什么练习实效。学生不仅没有掌握生字,甚至还出现了终生错字等种种现象。

6、缺乏能力培养对策

有些教师教学中过分重视对每个字的教学过程,但缺乏对识字方法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只局限于掌握加部首、去部首、换部首等几种简单的识字方法,学生学习生字的方法比较呆板,从而导致学生识字能力不强。

7、农村特点把握不准

农村学生对农村的事物比较熟悉,特别是对农作物等都比较熟悉。现行省编低年级教材中,有许多贴近生活的课文。有些教师对这类课文中的生字,教学时没能很好地把握教学机遇,更未能充分发挥好农村孩子的特点,白白地错失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生字的良机,也丢失了培养学生识字能力的机遇。

8、家校配合不够

农村小学有着它独特的特点,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学生来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居住地比较分散,给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也带来了不便。学生在校学习的情况不能及时地反馈给家长,另外家长也不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真实情况,也就无法指导孩子学习,这两方面的原因,又导致了学生在学校学,回到家中就遗忘的现象。

二、建议与对策

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墨守成规,要锐意改革和创新。改革创新是时代的主题,识字教学上的创新就是把枯燥无味、抽象、难以理解、难以认识的汉字,变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掌握汉字规律,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创新能力,保持孩子们强烈好奇心和旺盛求知欲。

篇6: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阶段小结

刘玉敏

2011.7

三涧堡中心小学现有21个教学班,21名语文教师,平均年龄44岁。30岁以下3人,30-40岁之间1人,40-50岁之间16人,50岁以上1人。从年龄分布可以看出,三涧中小的语文教师在40-50岁之间的人数占77%,这一年龄段的教师基本上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教学中的中流砥柱。

针对我校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师生的发展需要,立足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学期初学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科学、规范、有序、高效的开展着语文学科教学活动。本学期,我校语文学科教学突出特点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重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确,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学习的坚实基础,是成就学生未来的牢固基石。学校明确规定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学习习惯从“预习、听说读写”几个不同方面分别落实到不同年级,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侧重:一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二年级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三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预习和表达习惯,四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积累运用习惯,五六年级重点培养读写结合习惯。语文教师根据学校要求,努力从培养学生习惯入手,逐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学校先后举行了“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的点滴体会”经验交流会。语文老师在一起交流

切磋,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二、积极筹建“日日清”检测题库

目标教学是语文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标达成度需要检测环节做支撑。为了将每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学校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除了将目标准确定位,具体落实在各个教学环节当中,更重要的是要设计有针对性的检测环节,检测师生当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课课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检测试题的设计,成为我校语文教师今年备课的重点。以教研组为单位,教研组长负责具体分工落实,集体备课时间重点研究探讨检测内容、形式、题量设计的有效性,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学校每月月末收集整理各年级组的检测试题,筹建三涧中小“日日清”语文检测题库。这样既增强了教师目标教学的意识,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师生在课堂上有方向、有目标、有成果。“日日清”题库的筹建也为下一轮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检测的内容,给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带来了便捷。

三、以“单项竞赛”促进语文成绩提高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提高是我校今年采取提高学科教学成绩的策略之一。开学初的教学工作布置会上,学校向全体教师明确每一个月的单项竞赛时间、内容,以及竞赛方式、方法和评选要求。教师在平日教学中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带领学生进行准备和练习。每个月的单项竞赛试题由教导主任和校级领导具体分工落实,竞赛评选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三月份竞赛内容为基础知识,四月份竞赛内

容为日积月累,五月份竞赛内容为课内外阅读,六月份竞赛内容为习作。每次竞赛时间控制在二十分钟之内,即不给师生增加负担,更主要是达到引起师生高度重视的目的。学校每月按一定比例表彰竞赛成绩优异的学生,并给家长发去喜报,以此来推进家校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提高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责任意识。目前为止,四个月的月竞赛已经顺利结束,获得表彰的学生累计达到近四百人次,在学校和家庭中形成了强有力的影响力,老师、学生、家长对语文学习越来越用心和精心了,学生之间的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也越来越浓厚了。

学校在语文教学中虽然取得了十足的进步,但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个别教师语文本体性知识匮乏,导致教学不准确甚至出现教学错误。还有部分教师年龄偏高,学习和研究意识不强,教学停留在“吃老本”的现状。由于学校年轻教师太少,尤其是高年级语文教师年龄均在45岁以上,导致高年级无人愿意承担教学研讨课、观摩课、评优课等,制约了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而且这部分教师应试教学的倾向依然存在。

篇7: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阶段小结

语文课堂的改革还没有彻底,大多数课堂依然大是口耳授受的静态模式,教师喜欢详尽地讲解,学生们则端坐静听。气氛严肃的一堂课下来,往往感觉到枯燥、疲惫,思维无法激活,创新难以催发,学生被动接受,养成了一种依赖和定势。孩子天生好动而富有好奇心,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缺乏乐趣,怎么能成为学习的主体呢?怎么能符合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呢?因此,传统的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激情创新不足,因循守旧有余。正如上海市特级教师陈仲良老师在美国的一所小学考察时,被这所学校的学生称他们是“拘谨而又热情”的中国人。我想:无论是拘谨的外表,拘谨的行为,还是拘谨的思维,都是与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勇于创新的21世纪不相符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儿童喜欢的活动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教学中设计、建构、组织符合儿童发展需要的各类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势在必行。

“能使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当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听觉、触觉就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当然,参与力会大大提高。从而,学习潜力得到更大的发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创造能力和探索能力,以及竞争、合作、交往能力都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我把以下学生感兴趣的三方面的活动引入到语文课堂:

(一)把日常活动引入课堂

卢梭曾告戒人们:“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喜欢玩,生性好动,乐此不彼。在课堂上,还儿童以“天真”,还儿童以“活动”。让他们自由,快乐,心情舒畅地学习,尊重他们的个性,让他们的情感释放出来,让创新思维迸发出来,让他们的个性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1、猜猜、编编。

在识字教学中,把学生日常喜爱的猜谜活动引入课堂。我设计了趣味猜字,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秩趣的图像、清晰的音响、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动画,让学生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如:“太阳升上地面”(谜底:旦)屏幕上,伴着配音,一个红艳艳的太阳冉冉升上地面。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思维被激活了。他们展开联想,努力寻找相关联的字,很快,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了,有的还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答案。于是,我乘热打铁问学生:“你是怎样猜出来的?”学生说得头头是道,把自己的思维过程清楚地展现出来。这样既激发了识字的兴趣,又培养了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还可以在巩固生字时进行听音猜字:“姓方的孩子戴着帽子在水中”是什么?(游)“姓王的孩子有一元钱”是什么?„„或者有学生编字谜考考同学:“太阳躲在三个人下面”是什么?”(春)“五张嘴巴在说话”是什么?(语)学生在编字谜中积极开动脑筋,又进行语言组合,说出了有趣的字谜。他们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学得生动而高效。

2、赛赛、辩辩

学生大都有好胜的心理,把竞赛引入语文课堂的某个环节,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思维。我在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时,常采用竞赛的方法。:如《夏天》中有一节写得非常好:风来了,云黑了,打闪了,雷公公跑来啦!哗!哗!哗!大雨快活地下。第一次比赛要求学生读出“雨大”这层意思,学生在自练后进行朗读比赛,“哗!哗!哗!”这几个词读得特别好。第二次要求学生不仅读出雨大,还要读出“快活”的感觉。学生又一次投入地练习,练得有滋有味,小脸上都流露出了快活的表情。在朗读比赛时,都把自己最佳的朗读水平充分地展现了出来,个个读得声情并茂,读出了句子的节律、情趣和神韵。竞赛的氛围,极强地调动了学生的内驱力,参与热情高涨。在主动参与中,学生感受到了夏天雷雨的雨势、雨声,同时,通过层递的语速和生动的表情把喜雨的心情表现了出来,又训练了语感,提高了自己的朗读水平,真是一举两得。这在指名读和齐声读中是难以达到声情并茂,会文悟道的境界的。

教学既是教师和学生的交往活动,也是学生和学生的交往活动。由于阅读过程是文本与读者之间的相互交流,由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的不同,因此,“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产生的对文本的理解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样也是如此,有时甚至产生相反的意见。这时,我就抓住机会让学生再次体会课文进行争辩。

(二)、把艺术活动引入课堂

小学生从小就有艺术的天赋和强烈的表现欲。我便把艺术活动寓于课堂教学,给他们展示的机会,激发学习的兴趣。我平时想方设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引入一些艺术类的活动:画画、贴贴、唱唱、跳跳、演演等多种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形象生动地获取知识。

1、画画、贴贴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画面感特别强。教学时,不妨让学生读读画画,透过对语言文字的领会感悟,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读文字边在头脑里浮现画面,再描绘出来。在构思图画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人人动脑动手,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自己的作品。如《我是一条小河》,是一条小河的自述,有声有色,画面感极强。在课文结束时,我让学生用图画把自己感受到的课文中的那条快乐又明亮的小河表现出来。大家兴趣盎然,在画画中既回顾了课文的内容,又根据自己独特的理解创做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2演演、唱唱

许多童话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学生喜闻乐见。与其把时间耗在讲、问、答上,倒不如把学生引进故事之门,让他们担当故事角色,在“身临其境”的表演中,使语言文字内化,思想感情得到升华。《动物过冬》一课,在学生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蚂蚁碰到了啄木鸟、青蛙而发生了一些对话之后,教师不急于将对话中引出的动物过冬的方法强加给学生,而是变施教者为激励者和观赏者,鼓励孩子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指导他们读课文、想动作、练语气扮角色。学生们一下子活跃起来,自始自终积极参与,完全忘我地走进了童话故事中。在自己设计的,自己组织的,自己表演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一遍遍地练习读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和情感。

(三)把社会活动引入课堂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况且,《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也打破了过去僵化的教学模式。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或者说是网络时代,这就给了学生无限的空间,各种文字材料和超文本磁疗都褡裢地出现在人们地视野种。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信息梳理的过程,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批判能力的培养都是应该完成的目标。在这种背景下,语文教学提倡生活化,要求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反映现实改革。生活化的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的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人要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发展,必须将所学真正理解并能学以致用。把社会活动引入课堂,是教学贴近生活实际的反应。学生企盼做大人,喜欢充当社会角色,模仿成人进行交际、经营、管理。

一年来,围绕实验主题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探索,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1、激发了课堂参与的热情。学生参与率高。课堂上的举手发言面广,学生都很自信,乐于表达,并大胆发表自己 独特的见解。即使在公开课上也毫无顾忌,他们的能言善辩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由于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学知识,因此,动手、动脑机会多,创新思维被激发,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涌现出了许多大王:发言大王、朗读大王、写字大王、辩论大王、推销大王、故事大王、看课外书大王及优秀演员、主持人、小老师„ 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大多性格开朗,同学相处友好。他们自信,喜欢竞争,又乐于合作。他们既能给别人提出意见,又能接受别人对他所提的建议。激发了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情感。学生大多喜欢看课外书,喜欢讨论问题,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写到日记中去我们的每一位教师在同课题共成长的体验中不断转变着自己的教学观

《小学语文课“活动化”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

阶段小结

淮河东路小学

篇8:小学阶段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刍议

一、教师的责任心

对每一名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来说,都希望我们所教的每一个学生是最好的,我们应该胸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我想责任心是做好任何一件事的基础。

二、教师的耐心

《名师的人格教育力》一书中提到:“教师要有百分之百的耐心。”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又是做人、教人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有责任心的基础上还要有耐心, 才能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三、教师的教学思路与习惯

我认为一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习惯在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思路与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所以我想根据我们的教育趋势和考试题型来探讨。

1.基础知识(即知识积累)。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所以必须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上是来自书本中的课文生字、古诗词、 词语盘点。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不可能短时间内掌握,而要在平时不断的学习中积累与掌握。我是这样要求学生的: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把生字这块完成好。首先,给每个生字注上拼音,组一个词,理解意思; 其次,让学生用写字本来抄写生字, 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拼音、组词、田字格的正确书写这三方面的能力; 最后是听写,听写时要求学生写出拼音、组词。古诗词、词语盘点与日积月累这三块也必须让学生进行听写或默写,但这些工作必须是循序渐进的,不能突然要求学生做到这些,这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2.知识点。知识点一类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贯穿进行教学,这样一能巩固知识点,二能帮助学生运用。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其实,我们的语文教材就是这样编排的。如:一年级在下学期开始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在每篇精读课文的后面安排了一道补充句子的题目;二年级就是强化学生写句子的能力,在精读课文的后面不仅有了补充句子,还增加一个自己写句子的题目,并开始让学生认识拟人句、 比喻句,学习简单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来写句子;三年级上学期就重点学习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同时还要掌握简单的病句修改和引号的用法,这是小学阶段两个重要的知识点,下学期就有缩句和反问的知识点出现;四、五年级就让学生在说话、阅读和习作中学会运用;六年级就让学生将前面这些知识点全部贯穿到每篇课文中。根据这一规律, 我们教师要在教学每篇课文时注意这些知识点的贯穿,让学生在平时的潜移默化中认识、掌握和强化,这样的教学既不会让学生觉得知识性太强,也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掌握的效果最佳。 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全面理解新课标,全面养成这样的教学习惯。

3.口语交际部分。新课标指出: 要让“学生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交谈,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 这说明我们需要考查学生的说话和概括能力,为此我们就要在平时的课堂上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多用普通话,而且还要让学生说完整的话。通过这样的训练之后,学生也就自然能做好口语交际部分。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从三年级开始,课前进行五分钟演讲(先让学生照着故事书来讲简短的故事、 笑话等,再后来讲更长些的故事、笑话等,五、六年级时就要求学生尽量复述故事),轮流写班级日记(三、四年级可写片段,五、六年级写完整的),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一定要让学生来说,不管说得好坏,让学生有训练的机会。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安排了一次 “讲诚信,不撒谎”与“善意的谎言” 的主题辩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辩论的交际形式,我就自己带领学生在班上举行了一次辩论赛;下册第五单元又安排了“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的主题辩论,这次我就完全让学生自己来组织辩论,最后的结果是比较理想的。

4.阅读部分。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因此,我们就应该在平时的课文分析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如对哪一类题型应如何做, 有哪些方法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考试中做好类似的题型。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二课《匆匆》时,就要特别注意这篇课文中蕴含的多个考点与题型:(1)修辞的运用。作者朱自清在课文中大量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有排比、 拟人、比喻、反问;(2)句式的仿写。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3) 文章的写作方法:层次分明,首尾呼应。

5.习作部分。新课标指出:要让 “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习作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我从两个阶段来说。一是三年级的作文, 因为三年级是起步阶段,此时教师应将作文从写片段开始,甚至从扩句开始,逐步逐步教给学生如何把一件简单的事扩写详细、精彩。这样就降低了作文的难度,不会让学生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二是高段的作文,高段的学生有一定的基础, 教师就应从丰富学生的好词佳句着手,让学生多看一些文学方面的书,尽量培养学生摘抄和写读后感的习惯。

篇9: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小结设计探析

一、多元归结,梳理强化学生的学习思维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课采用总结式,这是最常见的用法。课堂小结能够有效梳理课堂学习思维,形成较为完整的学习认知,对教学行为得失做出理性判断,为今后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正如教育家叶尼洛夫·叶希波所说:“通过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节课是很有好处的。”课堂教学归结方法众多,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实践做出适当选择。自然式、幽默式、悬念式、情感式等等,都可以起到有效整合梳理的作用。自然式比较实用,顺理成章,朴实无华,易于让学生接受;幽默式可以给学生带来愉悦性思考,获得审美快乐;悬念式总结,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空间;情感式小结,给人以感动和激励,形成重要情感激发动力。

在学习《永生的眼睛》时,教师这样进行课堂教学小结:这篇感人至深的课文,用生动的故事、精美的语言和纯净的情感,为我们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主人公心地善良、热爱生活、关心他人,令人尊敬、让人感动。从文中故事中,我们会想到什么样的人生感悟名言呢?学生针对教师提示展开讨论学习,很快就总结出一些哲言。教师利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进行课堂小结,将学生学习思维展开有效梳理,很好地帮助学生总结了学习内容,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

二、拓展创新,构建崭新认知体系

教师在课堂临近结束时,通过巧妙设置,对教学内容展开不同视角不同维度的拓展行动,为学生认知打开崭新时空,掀起课堂教学波澜,有效激活学生学习思维,这对提升教学品质有重要促进作用。让学生自由讨论、开展竞赛、引入游戏、提出质疑、写出心得等,都是比较有创新意味的结课形式,教师要做出合理选择。新课改大背景下,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需要教师给予引导。在课堂教学小结环节,教师刻意拓展课堂域度,引导学生展开更宽广思维行动,对全面构建学生语文认知新体系有积极帮助。

在学习《夜莺的歌声》时,教师这样设计一组训练题作为结课:①课文紧扣题目,请把文中出现“夜莺”的地方划出来。②“夜莺的歌声”的含义是什么?(一是小孩叫夜莺,他把敌人带进游击队的埋伏圈,让游击队消灭敌人,夜莺的歌声是胜利的歌声;二是小孩用夜莺的叫声报告敌人的情况,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的声音;三是小孩是个爱祖国、恨敌人,机智勇敢的小孩,夜莺的歌声是热爱祖国,勇敢地和敌人斗争的颂歌。)③通过一件什么事反映什么?④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学生展开讨论学习,很快就明白相关答案。教师通过设计拓展性训练题目进行结课,促使学生构建崭新的学习认知体系。

三、激励引导,开启学生学习悟性

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出客观鼓励性的评价,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性表现进行总结,可以形成强烈的激励效果。让学生畅谈学习收获,促进课堂交流顺利展开,学生在总结、反思中形成学习认知,并通过说打算、说做法对未来学习进行规划设计。这无疑是对课堂学习的升级反思,由此形成的巨大潜力值得期待。

在学习《尊严》时,教师是这样进行课堂教学结课的:故事虽然很简短,但其内涵却是非常深刻的、丰富的。它告诉我们:劳动是光荣的,既能创造美好生活,也能够塑造独特人格;劳动还是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我们用勤劳的双手能够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希望原来对劳动存在偏见的同学能够幡然猛醒,热爱劳动吧,劳动是生命的属性,也是人生的重要价值。学生被教师的话所感染,都给出赞许的目光。教师课堂教学小结采用鼓励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使他们对文本深刻内涵有了更多的感悟。

课堂教学小结方法众多,教师需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进行科学选择。教师面对动态的教学情境,自然要对课堂小结做出适当调整,体现课堂小结的针对性。多元归结、创新拓展、激励引导等小结设计,能够从不同维度展开教学思维梳理,对有效巩固学生认知、开启学生悟性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篇10: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阶段小结

教育自诞生以来,改革无时无刻都在进行,内容、形式、方法包括名词都在不断更新、变换。要不怎么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一下子变成了“生本教育”了呢? 生本教育在马安实践了几年,自去年春季推广到全县,甚至更远的地方。我们陡岭小学也随全县大流,跟随大部队喊了一年多了。真正有影响和大动作的是今春。原因很简单,今春中心学校加大了实施力度。一开学中心学校就下发了《夹教发[2011]3号》文件,文件颁布了《夹河镇中心学校关于在全镇中小学开展“生本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方案阐述了生本教育的重要意义,具体的实施方法,采取了硬措施。从声势上,氛围上,措施上,管理上都加大了力度。因此从学校到班级,从领导到教师,从教师到学生逐步转变。由不情愿到自愿,由不习惯到坚持,由生搬硬套到应用自如,无论教师或学生都在这场变革中悄悄的发生着变化。具体变化及促使变化的过程如下:

一、学习与认识。

今春开学,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夹河镇中心学校下发的《夹教发[2011]3号》文件,文件颁布了《夹河镇中心学校关于在全镇中小学开展“生本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和马鞍镇实施生本教育的经验报告手册等相关材料。从理论上了解生本教育的内涵及实施生本教育的具体方法。经过学习、分析、讨论、尝试、体会,再到外面进行实地考察、观摩、学习。使教师们逐步的对生本教育有所了解和感悟,再经过反复探索、实践,对生本教育逐步有了好感,逐步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认识,就加大了实践的决心和信心。这样生本教育才真正溶于教学实践之中。

二、组织与氛围。

本学期的生本教育在学习《夹河镇中心学校关于在全镇中小学开展“生本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开始,结合学习和学校具体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生本教育的实施方案,具体规划出生本教育实施步骤与日程表,按照方案逐步落实、实施,及时进行总结,及时调整和改进。针对生本教育的三大内涵,学校分成三个具体组织实施小组,即生本课堂实施小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小组、书香校园实施小组,各小组各有工作侧重点,各小组又制定出具体实施方案,具体负责落实,组与组之间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各个小组积极开展工作,形成了生本教育浓厚氛围。生本课堂小组化,讨论化,探究化,合作

化;校园书香味道浓,读书声、歌唱声、经典背诵声,声情并茂,书法展、绘画展、优秀作业展,展示风采;学生行为空前好转,文明礼貌,尊敬师长,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卫生习惯逐步形成,独立生活能力得到提高,安全意识普遍增强。

三、课内与课外。

生本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主张课内与课外相衔接,把课内和课外统一起来,把书本和生活链接起来。课内即班级课堂教学活动,是生本教育教学的根基,有其突出的意义和价值。课内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是师生共同学习和提高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师生共同成长、共同提高,知识观点不是教师一人说了算,必须融入学生的观点和见解,达成知识共识。根据学科的特点,单靠课内是难以全面实现和完成的,要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就必须开拓课外空间。课外为生本教育课堂拓展出广阔空间,构建三个课外课堂,即校园文化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网络学习活动。课外不仅是课内的补充,生本教学要重视课内和课外这两者的关系,只有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书本才能与生活紧密联系,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本学期我们共举办了5次全校性的大型集体展示活动,三月上旬,举行了一次朗读竞赛,参加人数达到60%,获奖人数共有68人;四月上旬举行大规模的经典背诵活动,全部参与,活动分为集体赛和个人赛两大类,评出3个优秀班级,奖励53位个人;举办两期书画展和三期作业展;六一举行了全体参与的红歌大家唱活动。各项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情趣,激发了学生热爱学习的热情,有力促进了教学活动的开展,推动了教学成绩的提高。

四、过程与结果。

结果与过程是教学评价的两个方面,既重视对结果的评价,又重视对过程的评价,既关注评价的结果,又关注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结果与过程相结合,是生本教育下的大学科教学的评价观。结果评价是一种以目标取向为价值的评价范式。这种评价范式关注评价的最终结果,在过去长期的学科教学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处于支配地位,它采用一种量化研究的方法,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简便易行,好操作。但是这种评价重视结果,漠视过程;关注学生的终结性表现,而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创造性,因精于分析而忽视了事物的混沌状态。过程评价受“实践理性”的支配,是一种以过程取向为价值的评价范式。这种评价范式尊重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

不可预测性,尊重人的高级心理的丰富性和模糊性,强调实践和得出结论的过程本身,其功能在于摆脱甄别选拔的樊笼,而侧重对学习者的激励和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当然这种评价因其过于开放,而显得难于操作,容易使学生进行一种盲目的实践而缺乏追求目标的态度,从而容易导致一种随意性和浮泛化。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过程,生本教育强调评价应该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科教学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实践性、逻辑性于一身,这就要求学科教学要把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既尊重学生的情境体验,又注重学生的实践效果。

五、趋势与反思。

篇1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阶段小结

白小学校作者:奉翠容

2012年8月20日,我很荣幸地来到江西革命圣地——井冈山,参加“江西省2010年小学语文骨干教师集中培训”学习。这是一次学习任务重,时间紧,作业量大,含金量高的培训。通过这次高标准、高规格,高要求的培训,我对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结合自身二十年语文教学工作实践,对照专家的专题讲座,我全面梳理了小学语文教学体系,获得了很多感悟和体验,还结识了很多专家及骨干教师,与他们一起交流、学习、研讨,大家的集体智慧拓宽了我的眼界,开阔了我的思维,令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对这次培训作一个小结。

一、专家讲座直观形象,内容丰富。

1、磨练发现“米”的眼光,用科学视角发掘课堂资源。

以前常有老师抱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每天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本教材,叫我们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培训这几天,听了何小忠教授讲座《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杨南昌教授讲座《教学设计的转型与课堂空间的技术革命》,我也茅塞顿开。原来,课程资源无所不在,就看我们有没有发现“米”的眼光,我们能否拓展自己的视野,改变自己的观念,转变自己的思维。即:关键是“磨练”自己发现“米”的眼光,要有课程资源的意识。

杨南昌教授让我们思考: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栏目,王小丫为什么能把《国学》搞得如此开心?是呀,《开心辞典》栏目问题式的互动启发,王小丫利用各种形式(角色扮演、视频等)营造问题情景,不能给我们一点启发吗?

2、让语文教学融入生活,重构小语课程形态。

徐鹄老师《在生活中学作文》和吴忠豪教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向晶老师的《课程实施中的幸福意蕴》讲座,让我们产生了共鸣。我从教20年,一直坚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要用生活来教育,要为生活而教育。生活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两者的关系是“鱼到水里”、“鸟到林里”(陶行知语),只要我们植根现实,面向生活,语文学习就有广阔的天地。我的学生就是“玩中学,学中玩”

要使中国语文教学有实质性的推进和突破,就必须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应变“阅读核心”为“读写并重”并朝向“表达”;在教材编写上,应变阅读本位的“阅读教材”为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教材”;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应变“阅读主导”为“表达主导”;在教学内容上,应变“理解课文”为注重“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

3、扎扎实实教语文 快快乐乐做老师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胡助金老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黄筱红老师的《我的成长之路》,徐承芸老师的《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讲座,正

如“春风化雨,孕育万木葱笼”,让我们信心百倍投身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她们二十多年如一日深入基层,钻研教学,辅助一线教师成长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励着我们继续扎扎实实教语文,快快乐乐做老师。

二、互动交流,有挑战更有收获。

1、与专家大师互动,让我们的心灵震撼

大师如初升的太阳,耀眼的光芒照亮每一个寻求光明的心灵,大师又如皎皎明月,纵使黑暗如漆,也能让人感到内心的温馨;大师如绵绵春风,化去寒冰,润泽万物,大师又如冬日炉火,纵然外界冰冻三尽,室内依然暖意融融;大师就像一支蜡烛,李商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语道出了他的付出与崇高,大师又像无私春雨,杜甫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语诉尽了他的平凡与伟大。大师如巍巍青山,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大师又如浩浩江河,乘风破浪,纵横千载。大师之心胸,如无边大海,熔世上一切可熔之物,涤荡尘俗,纯净灵魂。

2、与学员互动,拓宽了眼界,开阔了思维。

与培训班学员互动,让我结识了很多骨干教师。我通过他们亮丽的教学设计、睿智的话题,看见了他们闪光的思想,也让我的思维灵动起来。每个骨干教师都是一颗闪亮的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把满园的花草打扮得万紫千红,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让懵懂的学子成长为学富五车的智者;教师是睿智的导演,每堂课都象精美的戏剧,令人流连忘返,教师是高明的演员,举手投足间传递着丰富的知识,启悟我们的人生;教师是最精明的商人,用一人的一生换取无数人的敬仰,教师又是最有远见的企业家,把未来多彩的蓝图扎根在幼小的心灵;教师是艺术家,吹拉弹唱,在枯燥的知识里引出动人的图画,教师是哲学家,衣食住行,从平常的生活中提炼出精妙的哲理。教师之才能,如无所不知的上帝,能化腐朽为神奇,化无形为有形,化虚无为万象,让人叹为赏止。

三、开展实践反思,让培训更精彩更有效。

篇1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阶段小结

语文课题组胡明兰

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是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关注的焦点,也是很多语文老师困惑的问题之一,课堂应该走预设的路还是走生成的路?只要是生成的都好吗?怎样才能催生更多有效的生成呢?面对诸多疑问,在县级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我校2008年6月又立项了《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策略的研究》的市级课题。此课题分三个阶段运作,以下是我对第二大阶段中的第一个小阶段进行的小结。在此阶段中,我们重点进行教学预设方面的研究,即:教学结构设计、教学问题设计、教学语言设计等,辅之以增强课堂生成的意识。

一、我的收获

在已开展课题研究的半年里,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认为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已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一切的预设了然于胸,做到胸中有丘壑,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新课程的课堂。由此,我大致归纳出了如下几种预设的策略。

1、预设生动的情境

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是新课程课堂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它体现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的意图,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和态度。我在教学《丰碑》一文时,先让学生看军需处长在大雪纷飞中牺牲时的图片,同时在背景音乐“过 1

雪山草地”的伴奏下,并声情并茂地讲解了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样英雄的形象就站在了学生心头。进而感知学习文本知识就容易多了,我自认为这个预设是成功的。

2、预设学生的“已知”

新课程主张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心里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思想,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把握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的作品中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典表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因此,以后我应该在进行课堂预设的时候,分外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3、预设学生的“未知”

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对于一篇文章,学生可能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多少,又有哪些是有可能不知道的,“未知”的,教师应该“心中有数”。因此,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学生会如何说?我又该如何引?不妨多模拟些情境,多估计些情况,使预设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

相结合的预设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的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到许多预约的精彩。也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时,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而不至于听之任之,甚至手足无措,方寸大乱。

4、预设准确的目标

预设指的不仅仅是教案,教案只是冰山的一角。如果没有对文本进行解读,没有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地理解,教师是不敢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挥的。这个单元的三会句子和四会句子是什么,哪些句子学生已经学过,可以用于交流和文本拓展。教师在明确的目标下,才能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合进的思考,明确的安排,自觉预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生本等方面的对话。

如有位老师《赤壁之战》的教学设计中,按照“板块式”的设计思路,给整节课大致设计了三个问题板块:

1、孙权在赤壁之战的庆功宴上会给谁记一等功?

2、他的功劳簿里应该写下哪些内容?

3、战争结束后,周瑜和曹操会对战争作怎样的总结?学生似是为剖开谜底,似是为心中的英雄歌功颂德,似是为自己的成功找理由„„满怀探求之心,埋头课文纷纷开始了主动而积极的阅读实践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真实而独特的思维火花不时迸射。这堂课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三个问题辐射到了整篇文章,有效地统领起对整篇文章的感悟,充分的削减许多琐碎的提问,扩大了学生领悟、交流的空间。在教学的每个板块中,没有纷繁的头绪,没有生硬的环节,给师生活动留有很大空间。教师的教学因此而拥有很大弹性,教师也可根据教学中生成的资源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在设计时切忌作茧自缚。只有将线性设计柔化为弹性设计,教师的头脑才能卸下重重负累,从而运转自如;学生的个性才能摆脱层层束缚,得以恣意张扬。课堂也才有可能因此而激情荡漾,灵感迸发,诗意盎然。整个教学过程闪耀着思想、精神、生命的光辉,充满生命的活力。

当然,课堂教学有时候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有时教师会遇到和预设相距很远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平时积累厚实的教学功底了。

二、我的反思

1、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前预设和课堂动态生成问题还需不断地摸索、发掘、整理、归纳和总结。

2、新课程改革给了我们实践新课改、激活课堂教学的春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如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千变万化,教师较高的教育价值的判断能力,活动环境的创设能力,相应的回应机智,回应能力和教师的自我反省能力等都急需提高、归纳与总结。

3、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由于缺少必要的心理和经验准备,缺少时间和财力的支持,甚至缺少合作与沟通所必需的比较融洽的人际关系、交流技术,直至能够表达自己实践经验的语言,所以参与课程发展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挑战”的成分恐怕大于“机遇”的成分。

4、现阶段对课题研究的认识还不够成熟,也还没有整理出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资料。在未来的日子里,在实施课堂生成策略中,要不断增强反省能力,对课堂行为不断进行反思和调整,加强理论的归纳和总结。

三、我的计划

本课题还有两个学期多一点的研究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来实践我们的课题。

1、学习有关的课题理论。

2、认真制定课题计划,撰写课题案例,撰写和课题有关的教育叙事、教学论文,开设实验课。

3、分析汇总,总结提升。课题组通过抓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不断调整充实研究计划。

4、离结题还有一年多的时间,我们将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在不断研究中继续探索。

上一篇:论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下一篇:脑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