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心理发展影响的调查报告

2024-05-03

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心理发展影响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篇1: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心理发展影响的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生心理的发展很容易受周围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其中不同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明显。长期以来受师道尊严的影响,大多数老师都在有意无意中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自己的学生,甚至把学生看作是容器、工具,造成了学生敢思不敢言有话不愿说的局面,师生心灵间缺乏交流和理解,学生畏惧老师,有心里话不敢或不愿向老师

倾诉,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不知学生内心的喜怒哀乐,老师与学生的这种心灵阻隔既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为此我针对师生关系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这一问题作了调查分析,为今后改善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开座谈会、走访等方式,分别对县四所小学的学生以不记名答卷方式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23份,回收有效卷 410份,回收率.%。并对结果加以统计分析。在问卷调查的同时,我先后在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学生中召开了4次座谈会,有近100名中学生参加,多次找班主任、任课老师座谈,还进行了家访。这些不仅提供了大量具体、生动的感性材料,也为分析和解释问卷调查数据奠定了基础。

三、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从师生关系对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及心理健康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通过调查中可以看出,小学生对某些老师的喜爱程度决定了其对该科目的好恶程度。学生喜爱的老师与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喜爱程度密切相关,一致率达95%以上,不喜欢的老师与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喜爱程度达80%以上。可见,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较大的影响。

2、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我在实验小学追踪调查了一个月,随机选择了40名五年级的学生,分两组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甲组由学生喜欢的老师任教,乙组由学生不喜欢的老师任教。

由此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不良的师生关系将成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不利因素。、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问卷调查中有这样的问题:小学生在学校中最怕什么?

你喜欢老师的微笑吗?你是否看到过老师的微笑?

100%的学生喜欢老师的微笑,只有47.5%的学生看到有些老师总是面带微笑。

在问卷中问到:“你快乐吗?你多久能真正开怀地大笑一次?” 结果是令人失望的,约60%的小学生他们的回答是“不快乐!”或“不开心”。对于第二个问题,他们的回答是“很久都没有过!”可见,我们的孩子确实活得不快乐,所以他们笑得也就比较少了。

“是什么让你们不快乐?”答案最普遍的是:压力,来源于学习、家长、老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每天面对最多的是老师,所以老师的影响最大。如果老师较多地露出笑脸,我们的心情也会随之轻松而愉悦起来,相反地,老师总是板着面孔,我们哪敢高兴,我们上课会紧张而局促,一节课下来身心疲惫。老师笑的频率实在是太低了!有学生感叹:什么样的春风才能吹开老师脸上不散的寒冬?还有的说:人们都说老师应该像红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我说老师应该像开心果,让同学开心,也让自己开心。”。有个同学在问卷中写道:“老师整天板着脸,整天骂人,就会让同学们觉得害怕,觉得老师像老虎,见到他就想躲,在老师面前不敢威风,只是一只没有自由的小鸟。”“老师动不动就骂人,骂得我们心神不定,胆颤心惊,整天提心吊胆,使我们失去了自信心,产生了自卑感。”如此忽视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怎么会

喜欢?又怎么会不害怕呢?

在座谈中,一位四年级的10岁女孩说:“我们老师不像妈妈,背后我们都叫她‘条子’,就是警察的意思。平时老师发起脾气来非常厉害,她能一节课什么也不干就训我们。有时一个同学犯了错,我们全体同学都得挨骂。”一个小学生很爽快地告诉记者:“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出国,越快越好!听人家说,外国小学就有足球队,我们什么都没有。

在调查中发现,一个六年级的小女孩性格很孤僻,不合群,害怕与人交往,更害怕上学,害怕老师。我对她进行了追踪调查,通过家访了解到,这孩子在上小学以前,也和别的孩子一样,很渴望去上学。但上学以后没过多久,就成了班里同学歧视、欺负的对象。在放学路上经常有一群同班同学欺负她,他们有的抢书包,有的揪头发,还有的往她身上扔土,一边叫喊着:“傻子,快打傻子喽!”吓得她跺在一边悄悄地哭。家长还谈到,曾经让女儿将这一情况告诉老师。而女儿却说: “老师会理我吗?那不是我的老师,是那些“好学生”的老师,是那些受宠学生的老师。而我呢,在老师眼里不过是一个头脑迟钝的傻孩子”。从此,这孩子变得越来越不说话了

在调查问卷的“自由畅谈”栏目里,一些学生谈到:

有些老师不理解我们,有时体罚、讽刺我们,使我们非常伤心,我们很讨厌这些老师。

老师太偏心,偏向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只要学习好,什么都好,违反纪律等坏事全是我们这些学习差的学生。

我有什么心事、悄悄话,从来不敢找老师,他们要么批评你,要么向家长告状。

在问卷中回答“有烦恼、心事或想说悄悄话”时,你是否找老师?只有16%的孩子选择找老师,53%的孩子宁愿独自来解决心理困境或闷在心里。

在回答“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时,学生们普遍回答青春活泼、有活力与朝气、不呆板单调、不僵化、幽默、微笑、不打骂人、不讽刺挖苦学生等。有个学生在问卷中写到“我最喜欢青春活泼的老师——数学老师,她每次上课都带给我不同的惊奇,不同的新玩艺,总之,带给我的都是一个谜。上数学课就像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可以尽情地放松,可以让我们的神经细胞尽情地放松,大家都说,一看见那数学老师心里就舒服。而许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

篇2: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心理发展影响的调查报告

论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育科学学院 1001 071009004 葛惠茹

摘要: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是教育活动中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继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的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保证,它能促进小学生学习和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关键因素,有利于小学生思想品行的养成、学业的提高、智能的培养以及促进其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不良的师生关系则会对小学生的学习心理、自我概念形成、学校适应等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师生关系是否良好对小学生心理健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 师生关系 心理健康

一、师生关系的内涵及内容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是教育活动中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其含义较为复杂。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现今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综合有关研究,我们认为,在教学工作中,师生关系大致可分为:业务关系、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这三个层面的关系。

(1)业务关系

业务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最基础的表现形式,它是师生关系的核心。师生中的这种业务关系是从教育气本身出发,依据对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分工合作,在其特定的活动中各自承担不同的任务以及处于不同的地位所进行的考察。简言之,就是教师与学生之前的教与学的关系。

一般来说,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促进者、组织者和研究者,而学生一般是参与者、学习者,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人和自我教育的主体。然而这种关系的确定,其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受制于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技能,人格魅力以及亲和力等。这种关系形式,并不随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态度而转移,而是由客观条件所决定,并且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活动中得以表现。这种关系既应符合教育科学规律,又应体现教育创造艺术,既能为师生双方提供最大的发挥主体力量的空间,又能使双方的力量形成有效合力,从而使学生获得和谐发展。(2)伦理关系

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重要方面。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履行一定的伦理义务。这种关系处于师生关系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对其他关系形式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学生的道德观念有很大部分是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得的,教师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以道德方面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不仅有广博的知识,还应该有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道德思想,而这正是建立良好的师生伦理关系的关键。在现代社会,师生互相尊重、人格平等成为师生伦理关系的基础。不再是古代社会师尊生卑的年代了。

(3)情感关系

师生之间不仅有正式的业务关系,还有因情感的交往和交流而形成的情感关系。师生情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自然形成的态度和感受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心理联系。师生都是情感丰富的人,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时时刻刻发生着个性交往活动。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过去、观察学生课堂表现,会对学生个体和群体形成一定的态度,例如,喜欢、满意、失望、讨厌等等。学生通过对教师言行举止的观察和对教师教育水平的评价而形成尊重、亲近或敬畏等态度。师生情感关系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而自然形成,是教学活动中一种客观而基本的师生关系,它受到教学过程和结果的直接影响。富有魅力的教学过程和高效优良的教学结果,会促进师生情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反之,则可能使师生情感关系恶化。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

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以及社会就业对知识层次要求的提升, 社会家庭对学生期望值的增大, 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表现出的倾向性问题是教师高压, 学生厌学, 学生负担过重, 师生感情产生隔膜, 师生之间知识传递的渠道在拓宽, 而感情沟通渠道在缩小的趋势。在这种不良的环境下形成的师生关系往往会引起小学生各方面的心理问题,如学习的、情绪的、社会适应的、行为等方面。具体体现以下一些常见的问题学校恐惧症、学习障碍、厌学、考试焦虑、社会退缩等心理问题。本文着重从师生关系影响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学校适应、学习心理而做出论述。

二、师生关系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从广义上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标准。现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可分为:(1)智力正常(2)有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3)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4)有和谐的人际关系(5)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6)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7)有心理自控能力(8)有健全的个性特征(9)有自信心(10)有心理耐受力。

然而,现在很多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达不到标准,学习、情绪、社会适应、行为上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由师生关系引起的。具体体现为学校恐惧症、学习障碍、社会退缩、孤僻、性格缺陷等心理问题。本文着重从师生关系影响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学校适应、学习心理而做出论述。

(一)师生关系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心理

一般来说,学生能否对一门课发生兴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学生是否喜欢任课老师。如果老师让学生觉得亲切和蔼,素质好,学识渊博,上课有趣味,容易接近,于是对他有一种积极的期待,随时准备听他的讲解,回答他的问题,并毫不怀疑的接受来自教师的信息,所以,学生在主观和客观上对教师都有一定的依赖性,他们需要教师的帮助、理解和安慰。但是当师生关系不良时,小学生对教师就有疏离感,甚至是反感,内心对教师是怀疑甚至是抗拒。

目前中小学中,大多数教师只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那些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不冷不热,有时还冷嘲热讽,造成了师生关系的不良,极大的影响了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现今的老师仅仅只用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衡量一个学生,成绩好什么都好,成绩差则什么都差,用这一标准不但不能将学生区分开来,反而会造成一种混乱,他们看不见好学生的不足,看不到差学生身上的优点,无法做到一视同仁。处理问题时的偏差,被学生们认为是偏心眼,使其人格魅力降低,话说变得不权威。这一现实是的好学生虚荣心日益争强,变的狂妄,目中无人,觉得只要成绩好其他一切都不重要,照成好学生道德上的偏差和障碍。而对普通学生要求过到,脱离了现实,恰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往往会导致小学生心理悲观,消极,总是会否定自身能力和自身价值。使其丧失自信,产生自卑心理。久而久之,会使小学生产生厌学,恐学,逃学的不良后果,难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

(二)、师生关系影响小学生的学校适应

当前,中小学强调加强儿童的心理素质教育,师生关系作为儿童人际关系的一部分,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它体现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并影响儿童的学业成绩和学校行为。许多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儿童形成对学校的积极情感态度,积极参与班级、学校活动,与同学形成积极的情感关系, 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使儿童产生孤独的情感, 对学校的消极情感、在学校环境中表现退缩、与老师同学关系疏远、以及攻击性行为等,从而影响其学业行为和成就,进而造成辍学、心理障碍等现象。国外有研究表明, 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校适应和行为适应有重要的影响, 如Pianta(1995)认为, 积极的师生关系与学生的行为胜任、良好的学校适应密切联系;Birch(1997)研究表明, 冲突和依赖型的师生关系与消极的学校态度、学校退缩相联系。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

国内许多研究也都说明了师生关系对学生学校生活和学校适应的影响。如刘万伦、沃建中有关师生关系与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关系研究中指出, 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性与师生关系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校适应性的重要因素, 其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亲密性、主动性、合作性;年龄也影响学生的学校适应性,但程度较小。

(三)、师生关系影响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

自我概念是个体自我认识的总和,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能力的认识, 对自己与环境交往关系的认识,以及个体的经验、理想、目标、自我价值和自我态度等。自我概念作为自我的主要成分,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反映着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高低, 对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有着深刻的影响。从自我概念中引发出来最重要的自我体验是自尊和自信,它两是人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心理力量。

少年时期是生理、心理变化发展的高峰期,是人生最富于变化,最不稳定的时期。小学生此时尚未形成很强的自我意识,非常在乎他人,尤其是教师对他的态度和评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在课堂上的鼓励等,都会让小学生觉得老师的重视,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自尊感和自信心。反之,小学生被老师冷落,容易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因此,这个时期师生间良好的关系,教师的肯定和期待,是小学生形成健全自我概念的关键。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从学生角度,教师应该尊重、信任学生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首先要把握学生的基本状况,个人特征,情感需求,要对学生的个体思想,学习成绩,家庭状况,个性等方面去了解和研究,做到因材施教,尽量和学生成为朋友。其次,要热爱所有的学生,对学生充满信心,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教师对学生的爱要滋润给所有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每个人的独立个性,激发他们自尊自重的意识,促进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集体的各项工作,培养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成绩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和真诚的鼓励,使学生品味到克服困难中取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教育要使每一个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体验到人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还需要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相信向善之心是他们的主流。教师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教师要是师生高兴和谐亲密,必须通过自己高尚的道德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良好的兴趣特征,较好的亲和力来吸引学生。

2、从教师自身角度,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在和小学生的交往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对教师人格、品行和教育素质的较高要求,这也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首先应加强师德师风的修养,形成高尚的人格,有一颗进取的心。要热爱学生,对学生有博爱之心,要以诚相待,要宽容和有强烈的责任感。其次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终身学习就是要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适应现代教学能力、研究学生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这五种能力。然后要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与反思,勤动笔,勤动脑。不光认真钻研本学科知识,同时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加自身的知识含量。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持之以恒。

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 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首先要遵循理解原则。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与教师在认识问题、处理总是上有非常大的差异。为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处理问题时充分理解学生,热情地关心、爱护学生,消除师生心理上存在的隔膜。其次要坚持尊重原则,尊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

重小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能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行为态度,进而影响学生的行为。正确的学生观在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与了解,在于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自我的反思。故,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应该从教师做起。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是突破口;调动学生积极因素,建立学生评价机制是关键;坚持理解和尊重原则是保障。教师有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才会热爱教师;师生之间关系协调,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

总之, 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促进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品行的发展是当今教育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本陆.关于教学工作中师生关系改革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0(5))[2]《美国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问题》[美]瑟普著 冯帮彦摘译哉《外国教育参考资料》1983年第一册

篇3: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心理发展影响的调查报告

教师的个性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利于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师生关系和谐, 在这种愉快、和谐的氛围下, 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因此, 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产生一种人格号召力, 使教师所教内容较易被学生接受。而且,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交往, 以便教师更深入了解学生, 产生共振效应。要触及年轻的心灵, 首先得学生愿意跟你交流。如果学生一看到你就害怕, 甚至讨厌你, 那么怎么可能愿意向你吐露心声呢? 所以, 要使学生感到你是可信赖的, 就要尊重和信任学生, 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 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你这个人, 自然会喜欢你教的学科。虽然感情并不能取代教育, 可教育的全过程必须充满感情, 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一、教师要靠魅力产生影响

有这样一个案例:我校一学生因上课照镜子, 遭到数学老师的责骂。羞愧交加的这位学生掩面而泣, 然后回家找来了家长……这是对学生人格的侮辱, 说明这个教师本身师德修养不高。这只能引起学生与家长对这位老师的厌恶, 对其所授的课失去兴趣。说明这位教师没有魅力, 不吸引学生, 课堂模式呆板, 导致学生上课无事干。著名教育家林语堂的课每节都是满座, 许多学生每天都计划抢座位, 听林语堂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 这是许多学生的心声。他总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学生尊敬他、喜欢他, 所以喜欢听他的课。甚至课间、茶余饭后都模拟林老师的动作与言行, 这说明教师的吸引力是多么大, 学生的印象是多么深刻。再如我孩子初中的一位政治老师, 她非常爱孩子, 初中课堂内容中孩子自己可以看懂的, 老师就给孩子课内学习时间20分钟, 剩余时间讲故事、做游戏, 故事贴近孩子生活, 有时讲她小时候有趣的事或很尴尬的事, 学生非常喜欢。看似课堂时间学生学习得少, 但是效果好, 学生课后也爱看政治课本资料。教师偶然的一个举动、一句话, 在我们看来可能不算什么, 但是对学生的影响可能就是一辈子的。所以教师要以自己人格的魅力吸引学生, 以高尚的修养与品格影响学生, 赏识学生, 尊重学生, 学生才会从心里尊重你, 接受你的教育, 你的教育才会有成效。

二、教师要宽容

宽容是一种美德, 是对他人人格的理解和尊重。从教育角度看, 宽容是对被教育者的爱护、信任。宽容意识是人民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 如果没有宽容意识, 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爱学生、被学生爱的好老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任校长期间, 有一天看到一个男生在用泥块扔另一个学生。陶行知看到立即制止了这个学生的行为, 并叫他到办公室等他。看到学生, 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这个学生, 说这是奖励你是个守时的人。说完又给了第二块糖, 说因为你用泥块扔同学时, 我叫你住手, 你就住手了, 说明你是个尊重老师的人。当学生接过第二块糖时, 陶行知又拿出了第三块糖, 说据我了解, 是那个男生欺负一个女生, 你才想拿砖头砸人的, 说明你是一个见义勇为的人, 这应该奖励你, 这个学生的眼里噙着泪水。结果可想而知。对于学生来说, 有时候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在人生历程中, 谁能确保无过错, 贵在知错必改。教师要谅解学生的过错, 对学生的错误要客观分析, 正确面对, 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在宽容的具体细节中提出严格要求, 做到严而有格, 严而有度, 严而有情。只有善于换位思考、宽容理解学生的教师, 才能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教学工作才能顺利展开。

三、教师要体贴人———靠仁爱之心发挥影响力

报纸和新闻上常出现“人性化管理”、“人性化设计”等字眼, 什么叫人性化?我认为人性化就是对人的尊重与关怀, 它充满了人情味。教师应当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真正与学生面对面地接触, 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 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时常听到调皮学生的家长无可奈何地说道:“打也打了, 骂也骂了, 可是就是不管用。”其实暴力、武力、批评都是教育学生的大敌, 不但起不了任何作用, 反而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 特别是对于调皮的学生, 这些更是不管用。学生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独立存在的, 对学生的教育和沟通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 必须有仁爱之心。

篇4: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心理发展影响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师生关系;心理健康;自我概念;发展的系统论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047-03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校人际关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大量的证据表明,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幼儿,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儿童组织自己的交互作用、组织自己与世界的各种关系时所形成的日益复杂的发展中处于中心地位。师生关系作为学生在学校的一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更是甚广甚远。可以说,从学生一踏入学校的那一刻起,老师和学生就带着各自的个性和信息开始了彼此的交互作用。关系随着师生之间的日常接触不断地持续地发展。

师生关系是师生在交往互动中建立的心理关系。是一种对师生双方都发生影响的心理联结。一般认为,师生人际关系主要由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相互联系的成分组成,其中认知成分是师生人际关系的基础,情感成分是师生人际关系的调节器,行为成分是师生人际关系的外部表现。梳理近十年来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一、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情绪特征

在民主——亲密型师生关系中,师生之间友好相处,感情融洽、心境愉快,学生易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而不良的师生关系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特征。例如在专制——紧张型师生关系下,学生对教师易产生胆怯、逆反、对抗性情绪;在放任一冷漠型师生关系下,学生易产生冷漠、猜疑和敌对情绪。有研究表明,如果老师认为学生的努力和自我完善比天赋更重要,那么将更可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相应地,学生也具有更积极的情感状态、更少的消极情感的状态(Amea,1992)。

Lynch&Cieehetfi;(1992)从个人中心的视角出发,描述了师生关系的五种模式:最佳模式、合适模式、剥夺模式、疏离模式和混乱模式。处于最佳模式的学生报告的积极情绪一般高于平均水平,心理接近性寻求则低于平均水平;剥夺模式的师生关系常与低于平均水平的情感质量、高水平的心理接近寻求性相关,处于此种关系模式的学生体验不到积极的情绪,且想与老师变得更亲密;处于疏离模式的学生报告的情绪的质量较低,心理接近性寻求也较低,他们感觉不安全、不满意但又不愿意和老师变得亲密;处于混乱模式的学生报告的情绪质量较高,心理接近性寻求的水平也极高。他们尽管报告具有安全感,但仍然希望和老师更亲密;而处于一般模式的儿童的积极情绪、心理接近性寻求都处于中间水平。

国内研究者阳德华也发现,师生间的消极情感与学生的焦虑情绪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而积极情感则与学生的焦虑情绪有显著的负相关。进一步进行分析的原因主要如下:消极情绪是学生知觉到的教师对自己的批评、指责、讽刺或其它的不高兴、不满意和不喜爱。由于初中生常知觉到教师的批评、指责和不满意等,这容易使其缺乏心理上的温暖和安全感,总是处于一种对教师的批评或否认的高度紧张和担忧状态,从而产生较高的焦虑水平;而积极情感是指学生知觉到的教师的喜爱、安慰、鼓励和表扬等,这有利于学生自尊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其自信,从而降低其焦虑水平。同时,他的研究还发现,支持与帮助对初中生的恐惧倾向有显著的缓解作用。这表明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交往等方面提供的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教给学生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情绪的发展。另外,低的参与以及约束与控制对初中生的焦虑情绪有一定的影响,这可能是学生把教师的参与以及约束与控制看成是教师对自己的一种关心和重视。若教师参与以及约束与控制较低,则容易使学生感受到的是教师的忽略或疏远,从而使其焦虑水平增高。

二、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学校适应

师生关系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同伴交往的能力(Bireh&Ladd;,1998;Howes,2000b;Howes,Hamilton et a.,1994)、学业成绩成功/失败的轨迹(Bitch&Ladd;,1996;Hamre&Pianta;,2001;Pianta et al.,1995;VanUzendoom,Sagi&Lambermorl;,1992)都存在着相关。对幼儿而言(主要指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的小朋友),老师对其行为的反馈对其他同伴如何看待和感知这个儿童有很大的影响(Hughes,Cavell,&Willson;,in press;White&Kismer;,1992)。当老师将某个幼儿的行为描述为积极的,则其他儿童也会报告出更偏爱该儿童,更可能将其行为视为积极的。当老师将某个幼儿的行为描述为消极的,并没有发现对同伴选择的明显影响。但如果老师轻视某个儿童,则同伴也会表现更多的消极情感和消极的看法(White&Kismer;,1992)。有些研究表明,老师对改变其他儿童对被拒绝儿童的感知具有重大的作用,可以使班上的儿童对该儿童的积极行为更为关注和敏感(Hughes et al.,in press;White&Kisme;,1992)。Hamre和Pianta(2001)将早期儿童的师生关系与学业成果之间的纵向相关的分析扩展到了8年级。他们对入园时儿童的认知能力和问题行为进行控制,发现幼师报告的师生关系中的消极性可以预测儿童在任意一个年级的测验分数、违反纪律和留校察看的情况。

良好的师生关系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校氛围的感知。“学校氛围是指在学校这个社区内,影响儿童认知、社会、心理发展的人际交互作用的特征和一致性(Haynes,Emmons,&Ben-Avie;,1997,p.322)。而老师在营造课堂氛围上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他要使儿童感受到这是一个人道的、充满关爱的社区,他必须要通过与所有的学生分享,真诚地、感兴趣地倾听儿童的想法、经历、体验和成果(Solomon et al.,1992,p.384)。许多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亲密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对学校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学校活动并与同学形成积极的情感关系,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不良的师生关系(如冲突型、依赖型师生关系)则可能使学生产生孤独感、对学校的消极情感,在学校环境中易表现出退缩、与老师同学关系疏远、以及

攻击性行为等,从而影响其学业行为和成就,进而造成辍学、心理障碍等现象。正如Batfistich et al.(1997)所报道的那样,在氛围得到改善的班级中,学生处于社区的感觉更强。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的交互作用,在解决社会问题和冲突上表现得更好,并且阅读测试的得分也较高。与那些在学校没有受到干预的学生相比。他们也表现出更喜欢学校,更具有同情心,学习动机更强,具有更强的自尊。并且中学生对学校的积极的感知与他们的动机、成就和情绪功能相关(Roeser,et a1.,1998)。动机水平高和情绪幸福感水平高的中学生会觉得学校在师生交互作用、实践和规则方面都比较适宜发展(这点尤为重要,因为许多中学比小学对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的支持更少)。此外,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减少暴力和反社会行为。

三、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自我认识的总和,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能力的认识,对自己与环境交往关系的认识,以及个体的经验、理想、目标、自我价值和自我态度等。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教师多给学生期望、鼓励和支持,学生在教师的期望、鼓励和支持下,不断获得自信心,体验自我效能感,从而产生积极的自我概念。而在不良的师生关系中,由于师生关系紧张对立、互不信任,学生各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教师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因而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产生消极的自我概念,主要表现为自信心不强和自我价值感不高。对动机及对儿童的自我同一感发展的一些研究有力地证明了:教师是这些过程的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和输入刺激(参见Eedes&Roeser;,1998)。

Hatter(1996)发现,同班同学及老师的支持和赞同与中学生的自尊是相关的。老师的支持对那些家长支持水平低的学生影响尤为重大(老师、家长的支持对学生的自尊的发展具有累加效应)。当老师对学生的成就抱有较高的期望,学生会获得更多的成就,会体验到更强的自尊感以及作为学习者的能力,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更能抵制问题行为的出现(Eedes,1983,1993;Roeser,Ecdes,&Samemff;,1998;Rutter,1987;Weinstein,1989)。

简而言之,一个人的自信程度与他对成功的最初期望有关,自信心与期望是相互作用的'互为因果的。在不良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消极期望、消极评价,对自己的成功期望不高,这种消极期望直接导致自信心不足。同样,由于学生常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得不到教师的尊重,获得消极的评价,这很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导致他们自我价值感不高,自我效能感低。

四、师生关系影响学生个性社会化

个性社会化是指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儿童易形成大度、开朗、善于交际、具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等优良性格特征;而在不良的师生关系下,儿童易形成反社会、冷漠、胆怯、社会适应不良等消极的性格特征。柏茨和莱德研究了师生关系和儿童人际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亲密型师生关系与亲社会行为有较高相关;儿童的反社会行为与冲突型、依赖型师生关系有较高相关。许多研究也表明,在民主——亲密型师生关系下,儿童表现出大方、开朗的性格和乐于助人的行为;在专制——紧张型师生关系下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逆反心理和胆怯心理;在放任一冷漠型师生关系下儿童表现出较多的不合作行为和攻击性行为。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专制型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消解于教师的权威主义之下,师生关系紧张对立,学生的个性发展被压抑或扭曲。在放任主义师生关系中,教育者完全放弃教育的责任,把一切权力还给学生,学生缺乏行动的目标,在完全不受制约的环境中把握不住自己。师生关系表面上一团和气,仿佛十分民主,实际上是一种虚假的民主现象,师生之间隐藏着矛盾和冲突,学生个性发展失去合理的方向。而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主动性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就得到了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师生关系的质量与儿童在班级适应、学习动机、对学校和教育的信念、对学业成功以及对教师的感知、情绪幸福感这些领域的当前的、将来的许多成果相关。师生关系也和广泛的学校氛围、组织风气的一些指标相互关联,而不良的师生关系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因此。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师生交往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遵循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积极关注的原则,才可能建立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师生关系作为一种资源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一结论还给我们带来以下启示——要真正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能只仅仅依赖干预,即仅仅是消除可能出现的消极结果是远远不够的。促进学生健康或能力的各种方法只有充分利用对各种资源和实践的理解,致力于用发展的眼光为所有的个体配置种种资源,才能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教育更为强调对所有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教育,力争使每个学生变得更有文化,而不是甄别出那些有缺陷和无能的个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不同于减少学生罹患心理疾病的风险,而是减少风险这一方法的补充。因此Cowen认为,仅仅强调对心理疾病预防是不够的,我们所需要的应该是多个水平的前摄性方法,不仅仅包括对身心健康和能力的提高,还应该包括给那些不能完全从以上努力中获益的学生提供资助(cowen,1997,1999),因为临床上被诊断为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或青少年只有1/3能接受到心理健康治疗(Durlak&Welh;,1997)。因此在不久的将来,促进健康和减少风险的各种预防性方法都将成为政策制定者的主要考虑。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师生关系等资源,用发展的系统观为指导,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营造一个大的环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发生。

篇5: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心理发展影响的调查报告

摘 要: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合作,促进教育效果不断增强。

关键词: 互助学习师生关系 学生发展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如果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关系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学习该教师所教学科的兴趣。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引路人。能否做称职的、学生信服的引路人,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人格魅力、个性色彩往往是征服学生的关键。

教师的个性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利于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关系和谐,在这种愉快、和谐的氛围下,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产生一种人格号召力,使教师所教内容较易被学生接受。而且,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交往,以便教师更深入了解学生,产生共振效应。要触及年轻的心灵,首先得学生愿意跟你交流。如果学生一看到你就害怕,甚至讨厌你,那么怎么可能愿意向你吐露心声呢?所以,要使学生感到你是可信赖的,就要尊重和信任学生,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你这个人,自然会喜欢你教的学科。虽然感情并不能取代教育,可教育的全过程必须充满感情,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一、教师要靠魅力产生影响

有这样一个案例:我校一学生因上课照镜子,遭到数学老师的责骂。羞愧交加的这位学生掩面而泣,然后回家找来了家长……这是对学生人格的侮辱,说明这个教师本身师德修养不高。这只能引起学生与家长对这位老师的厌恶,对其所授的课失去兴趣。说明这位教师没有魅力,不吸引学生,课堂模式呆板,导致学生上课无事干。著名教育家林语堂的课每节都是满座,许多学生每天都计划抢座位,听林语堂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这是许多学生的心声。他总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学生尊敬他、喜欢他,所以喜欢听他的课。甚至课间、茶余饭后都模拟林老师的动作与言行,这说明教师的吸引力是多么大,学生的印象是多么深刻。再如我孩子初中的一位政治老师,她非常爱孩子,初中课堂内容中孩子自己可以看懂的,老师就给孩子课内学习时间20分钟,剩余时间讲故事、做游戏,故事贴近孩子生活,有时讲她小时候有趣的事或很尴尬的事,学生非常喜欢。看似课堂时间学生学习得少,但是效果好,学生课后也爱看政治课本资料。教师偶然的一个举动、一句话,在我们看来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学生的影响可能就是一辈子的。所以教师要以自己人格的魅力吸引学生,以高尚的修养与品格影响学生,赏识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会从心里尊重你,接受你的教育,你的教育才会有成效。

二、教师要宽容

宽容是一种美德,是对他人人格的理解和尊重。从教育角度看,宽容是对被教育者的爱护、信任。宽容意识是人民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如果没有宽容意识,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爱学生、被学生爱的好老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任校长期间,有一天看到一个男生在用泥块扔另一个学生。陶行知看到立即制止了这个学生的行为,并叫他到办公室等他。看到学生,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这个学生,说这是奖励你是个守时的人。说完又给了第二块糖,说因为你用泥块扔同学时,我叫你住手,你就住手了,说明你是个尊重老师的人。当学生接过第二块糖时,陶行知又拿出了第三块糖,说据我了解,是那个男生欺负一个女生,你才想拿砖头砸人的,说明你是一个见义勇为的人,这应该奖励你,这个学生的眼里噙着泪水。结果可想而知。对于学生来说,有时候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人生历程中,谁能确保无过错,贵在知错必改。教师要谅解学生的过错,对学生的错误要客观分析,正确面对,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在宽容的具体细节中提出严格要求,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有情。只有善于换位思考、宽容理解学生的教师,才能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教学工作才能顺利展开。

三、教师要体贴人――靠仁爱之心发挥影响力

报纸和新闻上常出现“人性化管理”、“人性化设计”等字眼,什么叫人性化?我认为人性化就是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它充满了人情味。教师应当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正与学生面对面地接触,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时常听到调皮学生的家长无可奈何地说道:“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可是就是不管用。”其实暴力、武力、批评都是教育学生的大敌,不但起不了任何作用,反而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特别是对于调皮的学生,这些更是不管用。学生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独立存在的,对学生的教育和沟通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有仁爱之心。

篇6: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心理发展影响的调查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劳动,这种共同劳动,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他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所以: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师生关系问题,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没有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是行不通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因此,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管理质量的需要,是课程改革深入的需要,更是实现学生智力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双重需要。

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完善,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解决师生矛盾,让学生和老师互相理解,完善自我,从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即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在地位上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在行动上的相互合作与交流等,以此促进学生学业进步、身心健康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目前,虽然教育理论界研究师生关系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研究的触角也基本涵盖了师生关系的概念、特征、存在问题和改善途径等各个方面。但总体而言,针对大学师生关系的专题研究还比较薄弱,且已有的研究还存在如下不足:(1)研究面窄,深度不够。对我国当

前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很多还是停留在面上的分析,主要是从文化视野的角度进行分析比较,缺乏深层次的原因剖析;(2)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定量分析不足。对当前的大学师生关系缺乏具体的实证调研分析,难以全面、真实认识师生关系的现实形态;(3)建议措施缺乏可操作性。目前研究中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议更多的是原则性、方向性的,缺乏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4)研究方向模糊,对和谐标准缺乏有价值的界定。现有研究没有明确回答究竟我国师生关系要达到何种和谐程度?是以西方的师生关系现状为模版,还是再从中国古代寻求师道尊严的传统复归,还是有更加适合当前中国学生和教师需求的和谐师生关系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要求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2、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分析人类的需要时指出,人人都有生理、安全、归属、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这些低层次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影响到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课堂教学必须要关注学生交往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师生之间的关系民主和谐,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合作交流,满足了他们的这些需要,即归属和爱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到性,充分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内化教师的教,甚至寓教于不教之中。

四、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师生关系: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是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的正式与非正式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2、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3、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度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

(二)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目标:师生之间人格上的平等是教育的基础,在此过程中,教师摆脱“师道尊严”的思想束缚有助于发展学生内在的潜能,带动学生

精神发展,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不仅限于知识传授,更多的是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关心热爱以及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与发挥,这样的师生关系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实施本课题研究能改变课堂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象,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平等的合作学习方式,能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身心健康发展。

内容: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依赖于师生间情感的关系,依赖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研究“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主要从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以学生发展为本,建和谐课堂、高效课堂。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把课题与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实际行动,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边反思,不断改进研究策略。

2、调查法:借助于一系列的学生和教师问卷调查活动,对师生间的矛盾冲突、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考察,通过对收集到的各种事实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开展课题研究,从而得出结论。

3、案例法:通过对个案的分析研究,寻求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和途径

六、课题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7月)

(1)采用文献研究法,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学习,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认真研读,提炼升华,对课题研究进行充分论证。

(2)建立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机构;撰写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组织课题申报。

(3)组织教师开展研究。

2、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3年7月)分析原因,制定策略,并付诸实践。通过个案研究,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同时撰写相关的研究论文。

3.总结结题阶段:(2013年8月-2013年12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七、研究的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1、终端性成果:各类调研报告,论文、论著,结题报告。

2、过程性成果:教学叙事、教学日志、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

八、保障措施

1、我校拥有一支业务水平和科学水平兼备的教师队伍,他们积极投身于我校各类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且在教改的推进过程中,我校领导和教师一致认为不论是学校发展还是教师个人的成长,均离不开教育科研,因此,我校教师教学研究氛围较为浓厚;

2、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成员,由一把手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导主任以及教研组成员组成。校长具有很强的科研理念,“十一五期间”独立承担市级课题的研究;还有一些其他教师均为骨干教师,这些教师将为该课题的研究发挥骨干作用;

篇7: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心理发展影响的调查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主从型师生关系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应当是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等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师生关系形成的研究上,国内外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社会学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在《学记》中提出了:“安其学而亲其师”;“隐其学而疾其师”的观点。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师生交往与社会上一般的人际交往不同,它不带有那种市俗的相互利用色彩及铜臭气味。它是教师按照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育方向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对学生施加全面影响的一种教育过程。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不断积累文化科学知识及社会经验、调整自己的不良行为,修正和提高自我认识。逐步学会正确判断和评价自己的言行,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使之符合教师的期望与要求。

美国心理学家利比特(R·lippitt)与怀特(R·K·White)研究后,将领导方式分为三种:一是专横式;二是放任式;三是民主式。这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及其所表现的态度对师 生关系的影响各不相同。

采取专横式领导方式的教师,作风专横,对学生实行严格管制,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单纯接受者。师生之间 的关系非常紧张。

采取放任领导方式的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不闻不问,撒手不管。班集体犹如一盘散沙,形成不了集体的统一意志。由此学生对教师产生不满和怨恨的情绪,师生之间关系如同路人,淡漠无情。

采取民主领导方式的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重视班集体的作用,与学生共同制定计划,讨论问题,以民主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活动。在这种教育环境中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和谐,学习气氛浓厚,学生的创造能力较强,容易形成良好师生关系。

二、课题的界定:

课题“良好师生关系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及构建研究”把研究对象确立为“师生关系”,着眼点放在“构建”。

《学会生存》中指出:“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是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关系的时候。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低下与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变革,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在农村小学,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助于教师、学生的发展:

1、有助于挖掘师生关系的潜在价值,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2、有助于教师与学生间相互悦纳,改善教师、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学习状态。

3、有助于学生道德、人格的健康发展,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良好师生关系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2、研究影响构建新型的小学师生关系的因素;

3、透过探索如何构建起和谐的新型的小学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言;

四、研究过程:

自2011年6月起,课题组进行实质性研究,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1.06——2011.09)课题准备阶段:上报申报表,确定校级子课题及成员。进行师生关系现状调查。

学生方面:对被实验的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目前师生关系的看法期待以及建议。

教师方面:了解部分教师对当前师生关系的看法,尤其是对学生的不满之处,分析不满形成原因。制定本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报告)和计划,各子课题制定方案和设计报告。

第二阶段:(2011.10——2012.01)课题研究阶段:要求各成员按分工从教师、课堂、活动等研究因素入手,探究影响师生和谐关系的不良教学行为、因素和观念,积极探索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策略和模式,努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包括优化课堂教学,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改进师生交往方式和方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并邀请上级业务专家指导、讲座、讲评

第三阶段:(2012.02——2012.06)结题阶段:对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写出结题报告,展示研究成果,进行成果推广,在总结第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建立完备的评价体系,使研究切实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五、研究方法:

把课题的研究融入教学活动之中,研究方法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灵活运用,主要方法有;

1、文献资料法:学习和关注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搜集有关课题研究的信息和理论,为研究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2、调查法:搜集、分析目前师生关系的现状,了解教师的需要和困惑,学生的心理规律和生理需要等第一手资料。

3、实验法:在本校各年级平行班级进行比较实验,总结相关经验,分析双边活动的进展情况,矫正实验中的不当之处,由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到新的理论。把准学生的脉博,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需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4、案例研究法:及时搜集整理研究过程中的个案,结合实验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从中发现规律,并从理论角度加以阐释,积累、固化成果,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加以总结推广。

5、教育经验总结反思,即对方案实施中的案例进行诊断、分析,研讨反思问题,总结推广经验。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㈠小学生师生关系现状及分析

通过调查及访问我们发现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的师生关系日趋复杂化、多样化,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师生关系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关心的基础上。

㈡调整师生关系的必要性

1、现行的教育是开放的,它强调: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不仅意味着对教育对象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教学过程的开放。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和学生的良好关系是在教育活动中,通过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起来的,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学习效果。学生积极参与互助活动,以达到远距离学习的目的。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很有必要。

2、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和建立,又会构成影响教育教学进程和效果的重要的变量因素,时刻对教师和学生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从三方面表现出来:

首先,从教师方面看,如果一个教师得到学生的尊敬,作为教师,他会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改进教学方法,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否则如果一个教师得不到学生的尊敬,那么他会丧失一部分自信心,甚至怀疑自己能否胜任教师这一职业,从而工作没有热情,讲课时没有激情,不愿主动与学生交流,对学生比较冷淡,使师生关系陷入僵局,这样教师

教不好,教学质量肯定不高。

其次,从学生方面看,如果一个学生得到教师的爱护,他会感到心情舒畅,思维敏捷,有利于他的健康成长,同时他也愿意听教师的话,努力学习,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再次,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双方的感情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密切配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是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师生之间所产生和形成的一切,既是师生交往的结果,也是师生共同面对和分享的成果”。

师生关系是重要的教学变量,因为它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㈢逐渐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热爱学生。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只有看到学生的进步才发现原来爱学生虽然很难但它是多么的重要。

2、给学生以尊重。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

3、对学生要有研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

4、让学生当主人。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教育、自管理、自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我们学校有很多班级采用了多套班干部轮流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获得了学生的好评,并收到良好的效果,避免了师生间被动的关系。

5、改变自己。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这一点从校开展的“双主一本”教学模式和研究性学习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应该做到:

1、加强课改探索。课堂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主渠道。教师要以实施新课程为契机,秉持“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加强师生课内交流、沟通、协作,让学生放松心情积极思维,大胆探索合作学习,从而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2、加强班级建设。班级建设是学校教育相对独立的实践领域,是与课堂教学相并列的,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改变大多数学生在校社会生活中受支配、被管理的生存状态,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

3、创新德育活动。活动是德育的有效载体。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张扬个性,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要以贯彻《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4、开放学校教育。开放的教育才会充满活力。学校首先要向学生家长开放。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来,他们才会更加懂得教育,更加理解教育。到学生家去家访,提供急需的帮助和必要的服务,家长才会

真实感受到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毫不保留地支持教育。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课题研究工作使我对小学师生关系现状有了进一步认识并意识到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对提高学生成绩有着重要的意义。

2、通过主题班会的开展强化了师生共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意识。

3、教师的教学工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关键在教师。因此我们课题组成员聘请了各位老师向我们讲解他们的管理方法和他们与学生的相处之道。

研究了解学生的需要,并予以及时恰当的满足,就会增强说服教育的效果,赢得学生的信任,树立教师的威信。

我们坚持在教学和管理中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欣赏学生、允许学生犯错。为此我们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第一,老师早到教室,对早到的学生可表示亲切的欢迎。也有机会与他们在课前有交谈的机会。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对与学生的家庭、学校爱好、都可以成为交谈的内容。第二,老师在上课时的态度也将直接影响着师生关系。每个学生都喜欢自己的老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做为老师要在上课时应留意每个学生的反应,注意关切他们的需要。并能采用轻松有序的教学法,来调节课堂的气氛。第三,不能忽略课后的关怀。

4、在批评学生的时候,维护他们的自我尊严。在指正学生时,可以先从自己的问题讲起,或迂回地指出学生的错误,或批评前先赞扬学生、鼓励学生,使学生产生改正自己错误的信心等。相信在运用恰当的批评方式之后,会使学生接纳教师,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和学生交往中以朋友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消除学生恐惧情绪,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的维护班级荣誉,教学效果也会明显不同。

5、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老师、家长及时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孩子的全面发展。因此老师和家长需要建立一个畅通的沟通渠道。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办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着眼于向家长灌输现代教育思想,树立新的家长教子观。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咨询,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卫生知识讲座等。家长通过学习,参加培训,了解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努力与孩子一起成长。

(2)召开家长会 ,利用每学期的家长会与家长交流管理班级的思想和方法,不仅仅停留在学习成绩的汇报上,更主要的是提出思想教育上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同家长协商寻找解决的办法。

(3)借助电话联系,及时交换信息。借助于电话这一快捷的通讯工具,发动学生家长积极配合,支持班级工作

(4)适时的家访,融洽师生感情

6、通过记录学习笔记、撰写论文、开展班会活动等,课题研究成果得到学校、同事的一致认可,使成果可以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中应用。

反思:

通过《良好师生关系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及构建研究》,我发现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好,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步提高。在近两次水平测试中,我班成绩名列第一,各种活动中成绩优异。良好的师生关系促使一部分厌学学生成绩有所提高,然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跟踪式的课题研究,由于本次研究时间较短,对于是否所有学生能够和老师建立良好关系并提高成绩这一预设不能确定。

我个人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了进步的喜悦。这既是对课题研究者的一次挑战,也是一个向更深领域学习和实践的机会。通过为期一年的努力,我了解并运用了一些科研方

篇8: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心理发展影响的调查报告

模仿这一过程在教育和社会发展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柏拉图的 《理想国》中记载, 模仿最早被应用于教育,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后世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大都通过模仿来实现的。因此, 我们认为模仿过程在教育中不仅仅是效仿、再生或者构造的过程。因为儿童、青少年在其身体成长和心理发展过程中, 模仿能力与其紧密相连, 并且能够通过模仿抵御分化的社会趋势, 从而形成个体与外界的一种沟通方式或桥梁, 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模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个体 ( 儿童、青少年) 对于教育和社会文明进程、对社会活动和美学体验的认识和理解1。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基础之上的互动关系。包括师生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随着我国2003年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从原先的一种有等级差别、高低之分、尊卑有别的关系, 逐步改变为一种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关系。因此我们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得以逐步发展的重要方面。而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

二、基于模仿与教育角度对相关案例的分析与探讨

( 一) 一位幼儿园教师的日记。“昨天在和家长的交谈中曦之妈妈告诉我, 曦之回家经常会模仿老师的样子给他们上课。在幼儿的眼中, 老师是最可敬的, 在家中他把自己比作老师, 让家长当学生, 无形当中又把在幼儿园所学的知识复习了一遍……2”

模仿是低幼年龄儿童的行为特点, 他们会注意到教师的每个细节变化或情绪变化, 而且他们在潜意识里会模仿周围人的行为举止。我们可以认为在幼儿园、小学阶段, 教师是以一种榜样的形象出现的, 而角色榜样具有相似的持续效应, 它可以激励青少年去模仿1上方。所以作为教师, 要时刻注意行为举止及说话方式。

( 二) 张莉莉事迹的升华与反思。2012年5月8日, 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的张丽莉老师在失控的汽车冲向学生时, 一把推开了两个学生, 自己却被车轮碾轧, 造成全身多处骨折, 双腿高位截肢。张丽莉毫不迟疑推开学生是出于一位热爱学生的教师的本能。教师和教育者的人格影响作用, 对于儿童和年轻人就具有长远的、持久的影响力。尤其是教师的感受、思考和判断方式最容易被受教育者模仿性地接受1上方。所以, 张莉莉老师的优秀事迹更多地是给学生精神上的模仿, 使其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有这种乐于帮助、勇于奉献的精神。但是, 在学生期间还是要以保障个人人身安全为首要的。

( 三) “揪耳朵”是在 “纠”师德。近些年来, 教师师德问题引起热议。尤其是2012年浙江省温岭市发生一起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该校幼儿教师颜艳红因 “一时好玩”在该园活动室里强行揪住一名幼童双耳向上提起, 被揪耳幼童双脚离地近20厘米, 表情痛苦, 嚎啕不止。

学生在校期间教师的一言一行也会使得学生潜移默化地模仿、效仿, 从而为己所用。如果教师虐待孩子, 就会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北师大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陈会昌教授强调: “虐待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长期的, 国外许多研究都表明, 幼儿期受过虐待的孩子, 在青少年期甚至到了成人期容易表现出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3由此可见, 不仅要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 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师的终身教育, 还要加大优秀师德典型宣传力度, 促进形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

三、相关建议与解决措施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 《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意见的相关出台, 我们在考虑到师生关系, 尤其是教师行为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的同时, 也要通过学生、教师两方面进行一些有针对性地教育培训, 从而使得师生关系朝着健康、向上的方面发展。

( 一) 加强教师行为学习。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新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人们在经历了改革初期的学习、讨论和尝试后, 一方面开始对几年来的课改实践进行多方面的反思, 另一方面则进一步寻找深入改革的新对策。就教师行为而言, 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究其原因, 除了教师教育观念在更新与转变方面还存在问题以外, 还应看到教师习惯化行为的不利影响和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行为上的不适应。在推动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 上级领导部门必须把目光投注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上来。4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 在提倡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 教师还必须加强教学行为的学习, 通过行为学习促进教育观念与行为的互动与一致。

( 二) 培养学生尊敬教师、体谅教师的情感。作为学生, 要能够尊敬老师, 尊敬他们的人格和辛苦劳动。无论学生是否认可老师的做法, 都应该尊重教师, 因为首先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 更何况教师是长辈, 其次他们的劳动很辛苦。当学生平心静气、消除了老师之间的对立情绪之后, 就会理解老师对学生的期望, 就会理解教师的一些看来有些难以接受的行为。

( 三) 认识到师生关系是双方。学生应该明确, 师生关系是一种双向的关系, 它的状况如何不仅取决于老师, 也与学生有关。也就是说, 学生并不是一个被动者的角色,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有赖于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 只有双方进行广泛、善意的交流才能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注释

11克里斯托夫·武尔夫[德]著张志坤译.教育人类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年6月, 第89-93页.

22 梦瑶老师——孩子的模仿行为.http://www.ankang06.org/space/action-viewgroup-itemid-1007503356.2012-11-10

33 贵州新闻网.虐童专家称会长期影响孩子心理.http://comment.gog.com.cn/system/2012/10/25/011713172.shtml 2012-11-10

上一篇:中飞院航空工程学院介绍下一篇:描写雪为题的诗歌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