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2024-05-02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共15篇)

篇1:《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小英雄雨来》一课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动人,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学生对整个故事较为熟悉,愿看、爱读。同时这又是一篇略读课文,老师在课堂上重在引导学生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学生们学习一课时较轻松、愉快。在课堂课文即将结束时,还剩下四到五分钟,我心想:还有一点时间,让学生还可以在这一课收获些什么呢?课文中“吧嗒吧嗒”“哐啷”等拟声词吸引住了。我让学生快速的找到本课的拟声词,看谁找的又快又多!孩子们听到比赛,情绪高涨,又快速地浏览,快速地寻找。结果令我们大家倍感兴奋,拟声词竟然多达17个!

我趁热打铁,问他们拟声词的作用好在哪?“使文章更家生动、形象。”“描写更传神。”“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回答,告诉我他们了解了拟声词的作用,并对声词兴趣很浓。

于是,我接着就布置了一篇小练笔。在一个月风高的夜晚,你一个人在家。突然门铃“叮咚”一响……请你把内容续编下去,并用上十个以上的拟声词。小练笔布置完后,孩子们都跃跃欲试。我能感觉到,到时的小练笔一定精彩纷呈。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15篇】

篇2:《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我的反思是:

我首先让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说说你你对小夜莺有哪些了解,回顾课文内容,学生也能畅所欲言,达到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在教学中,学生对小夜莺这个人物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入了脑海,因此在谈了解的时候,都能抓住小夜莺繁荣精神品质进行阐述,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再默读全文,抓住主线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描写体现下夜莺勇敢机智的句子,读一读,和同桌讨论讨论。最后抓住夜莺的歌声这条主线,统领全文,点明主题,深化感情。这里由于我没有交代清楚要求,因此学生画句子的时候有点犹豫不决,不够坚定。因此花了很多时间,影响了课堂的其他环节。

读句子,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朗读是必不可少的。他可以表达学生对这些语句的感悟能力,也能促进对这些句子的理解。特别是各种形式的读,比如个别读,集体读,男女生比赛读,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每一次朗读的进度,都表示他们对小夜莺的勇敢和机智体会得更加深刻了。

本来还有学生设计讲述卫国战争中的英雄故事这个环节,可由于品读和讲解内涵深刻的句子占用了较多的时间,所以这个环节被挤掉了。虽然有些可惜,但课堂的时间总是有限的,能够让夜莺的形象深深地留在孩子们的脑海里,这也是一种收获吧。

篇3:《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酒老师那举重若轻、挥洒自如、亦庄亦谐的教学风格, 让人沉醉。不仅如此, 这一课例给我最强烈的冲击和震撼是:孩子们一旦在课堂上得到了解放, 他们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诗歌、顺口溜、三句半、课本剧这些当堂创作的文娱作品令人叫绝, 表现出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力。酒老师在课堂上是如何体现其文娱特色教学的呢?

一、品读感悟, 让学生因朗读而精彩

阅读教学最大的尴尬是:情节生动、引人入胜的文章由于教学的介入, 便不再引人入胜, 不再生动感人了。

《夜莺的歌声》讲述的是一个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跌宕起伏的战争故事, 来自教材本身的刺激已足够调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作为语文教师, 必须找到切入口和训练点, 使其能“读”出“感悟”来。在教学第二部分———“给德国鬼子带路”时, 酒老师引导学生抓住两个易忽略的词: (1) “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全忘了”中的“好像”一词。当酒老师用幻灯打出此句, 请学生注意“好像”这词, 学生恍然大悟:小夜莺不是把德国鬼子忘了, 他装着把德国鬼子忘了, 实际上是在麻痹敌人, 暗地里却在数敌人的人数和武器。 (2) “军官突然问答”中的“突然”一词。当酒老师请学生注意“突然”一词时, 学生由衷感叹:德国鬼子也不是好对付的, 他们不是弱智, 很狡猾, 小夜莺时刻有着生命危险。而小夜莺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回答得又是多么巧妙和机智!通过引导, 使学生明白了小夜莺的心理活动, 认识到了他的机智和勇敢, 这时老师趁机让学生去读, 学生既读出了感情, 又读出了精彩。

二、诗意创作, 让课堂因简析而精彩

教师没有按照习惯做法来逐段教学, 见不到烦琐的分析, 只用了二十来分钟引导学生认识了课文的整体及各段的主体内容, 并用一首诗把课文内容高度地概括出来。

诗是这样写的:“小小夜莺不简单, 为寇引路斗敌顽。夜莺长吟杜鹃鸣, 寂静夜空情难报。引入伏击歼敌寇, 夜莺高奏凯歌还。”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达到了精析细讲所达不到的智慧高度。在学生写诗的过程中, 老师充分地尊重了学生, 以学生的创作为主, 对学生所作诗文加以改进, 另创作一首诗为“斥敌为兽巧周旋, 夜莺唱罢鸣杜鹃。情报送达歼德寇, 莺声又起待敌顽”。

这样的概括, 给学生造成了深刻的印象, 使他们对课文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三、开放课堂, 让学生因创作而精彩

教师把全文完全开放, 一股脑地交给学生, 让他们去自读、去思考, 以小组为单位, 去互相研究探讨, 这种“集体研究的过程”是孩子们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过程, 也是一个开发智力、形成智慧的过程。学生学完了, 自主选择汇报形式, 与全班同学交流成果。这样, 就给学生提供了展现才华的广阔空间。

课堂上, 一段课文, 四个小组有四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各具特色, 各有千秋:他们模仿老师上课, 自己设问, 自己解答;他们排演“课本剧”, 分配角色, 还设置“画外音”;他们演哑剧, 既有声有色地朗读了课文, 又饶有兴趣地展现了肢体语言;他们把时间扯到六十年前, 让“老爷爷”讲述自己少年时代的故事。一篇普通的课文在孩子们的想象和实践中是如此的多彩。

四、文娱活动, 让学生因表演而精彩

教学中最精彩片段莫过于把课堂变成了《影视同期声》节目制作现场, 酒老师成了“导演”, 第三组的学生代表成了节目的特邀现场嘉宾和现场主持, 全班同学则是场外的热心观众。节目围绕着课文的主要内容, 进行质疑和解答:有“主持人”的疑问, 有“导演”与“嘉宾”的对话, 有“观众”的提问, 还不断有“热线电话”打进来, 而编导把“嘉宾”的许多提问又巧妙地推还给了“电视机前的观众”。课堂气氛是那么的轻松和谐, 学生的思维是那样的敏捷。

在幽默风趣的节目中, 学生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感悟了课文所要表达的“侵略者必败, ‘夜莺’是多么机智勇敢”的思想感情。这综合性的活动, 把对一篇课文的学习, 搞得如此生动活泼, 别开生面。

这样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索、感觉、体会、实践的空间, 一个情感释放、思维开发、语言表达的有效途径, 使得整个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篇4:吟唱令人销魂歌声的夜莺

——阿梅丽塔·加利—库契

人类的成功之路是多姿多彩的,然而有时又不得不承认命运在一个人的成功之路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正如一位哲人所云:命运并非机遇,而是一种选择。命运是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而改变的:知识能改变命运,环境能改变命运,坎坷与挫折更能改变命运。有时,一丝不经意的感悟或一个不起眼的建议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一生,使之与事先设定的人生轨迹不同的方向发展,并最终成就其大事业的奇迹。

二十世纪初,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阿梅丽塔·加利-库契(Amelita Galli-Curci)就是这样一位成功者。她原本可以成为一位相当不错的钢琴家,但仅凭这点她绝不可能跻身“伟大”之列;然而当她转行进入了声乐演唱领域,却成为一位当之无愧的“伟大”歌唱家。

花腔女高音是指在演唱时能运用快速而华丽的颤音、装饰音技巧从而产生出类似银铃般晶莹剔透音色的女高音歌唱家。尽管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贝利尼和多尼采蒂的歌剧里不乏脍炙人口的花腔女高音咏叹调,但真正形成现代花腔女高音的还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一时期,德国女高音亨里特·桑塔格(Henriette Sontag,1806-1854)、卡洛琳·鲍尔(Karoline Bauer,1807-1878)、曾令大文豪安徒生魂牵梦萦的瑞典女高音珍妮·林德(Jenny Lind,1820-1887)以及阿德琳娜·帕蒂、内莉·梅尔芭都曾因她们演唱的花腔在歌坛上掀起过一阵阵热潮。可是,她们都不是来自歌剧之乡的意大利,并且除了帕蒂和梅尔芭外,更早的那几位花腔女高音也没能在唱片上留下她们的印迹。加利-库契堪称是在留声机时代现代花腔女高音的先驱,她对日后花腔演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2013年正是这位伟大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逝世五十周年。

阿梅丽塔·加利-库契1882年11月18日出生于歌剧重镇米兰。她的父亲恩里克是当地一位成功的商人。在很大程度上她的音乐基因来自母亲,她的外祖父是歌剧指挥家,外祖母则是相当知名的女高音。据说阿梅丽塔一岁时就能模仿着母亲唱的摇篮曲准确地哼唱出音调和节奏了,其天赋异禀如此。从五岁起她随母亲学习钢琴,练就了扎实的童子功。即便是长大后进入米兰音乐学院,她的钢琴成绩仍很出挑,看起来似乎成为一名钢琴家将是这个女孩未来的人生。1903年,阿梅丽塔在学院的钢琴比赛中获得了头奖,学校也已许诺将会为她提供一个助教的职位。这时,一个大人物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切!这个大人物就是作曲家马斯卡尼,他是阿梅丽塔家的一位老朋友。在一次家庭式的音乐沙龙上,马斯卡尼在听了阿梅丽塔演奏的钢琴以及她演唱的贝利尼歌剧《清教徒》里的咏叹调之后,当着全家人的面明白无误地告诉她,他确信阿梅丽塔将会成为一位伟大的歌唱家而绝不是一位钢琴家,因而以他之见阿梅丽塔从现在起就必须更弦易辙,向声乐领域进军!此时的马斯卡尼早已因创作了《乡村骑士》《朋友弗里兹》等歌剧成为意大利乐坛一言九鼎的人物,阿梅丽塔当然对他的预言深信不疑,她告诉大作曲家自己将会依照他的建议重新规划人生。

马斯卡尼的准确预见令人不得不佩服。阿梅丽塔的嗓音几乎可以被称为“上天赐予的礼物”。相比于学习多年并小有成就的钢琴演奏,她的声乐成就几乎全部是自学练就的。而且她还是在一种艰难的困境中练就的,因为不久之后她父亲就因生意破产带着她的两个弟弟远赴阿根廷为生活打拼,家里只留下母亲与她相依为命。由于没钱请老师,她就照着曼努埃尔·加西亚的声乐教材勤学苦练。后来她回忆道:“当我开始学习歌唱时,我就决定要靠我自己,因为这样做即使演唱有缺陷的话,那也只是我自身的原因,我可不想受那些平庸教师们的耽搁和折腾。”此外,她也非常留意与同一时期其他女高音们的演唱进行分析、比较,以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多亏她的那手钢琴功夫,她通过在钢琴上自弹自唱来训练旋律的音准和节奏,成效显著。

1906年秋,阿梅丽塔应邀参加了一个私人的音乐会。在音乐会上她的演唱受到了在场一位指挥家的关注,这位指挥家当即将她引荐给了任歌剧经理的朋友。事有凑巧,后者正在到处发掘具有潜质的声乐才俊,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第二天阿梅丽塔就收到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份演出合约,饰演歌剧《弄臣》里的吉尔达。

同年的12月26日,正值圣诞节刚过,阿梅丽塔艺术生涯中的舞台处女秀亮相于特拉尼剧院。那个晚上她演唱的《可爱的名字》(选自歌剧《弄臣》)一曲甫毕,顿时征服了在场的所有听众,她甜美柔润的嗓音、轻盈灵巧的音质以及富有魅力的诠释得到了人们的一致首肯。意大利人向来对歌剧表演异常挑剔,对那些技艺拙劣、嗓音难听的歌手会疯狂地投掷西红柿和胡萝卜,而对阿梅丽塔他们却毫不吝惜地送上鲜花和掌声。正是在这场成功的处女秀上,年轻的女高音还遇上了她的第一任丈夫,他就是时年十八岁的贵族青年路易西·库契,当时他与有着侯爵封号的父亲正端坐在听众席里。路易西是罗马音乐学院的学生,他当即就被阿梅丽塔的歌声与美貌迷得难以自抑。两年后这对年轻人结为连理,婚后的阿梅丽塔将丈夫的姓氏加到了自己的本姓上,从此加利-库契这个姓氏伴随了她的一生。

篇5: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读”出“感悟”来,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教学第二部分──“给德国鬼子带路”我就引导学生抓两个易忽略的词:

1、“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全忘了”中的“好像”一词。当我投影打出此句,请学生注意“好像”这词,学生恍然明白:小夜莺不是把德国鬼子忘了,他装着把德国鬼子忘了,实际上是在麻痹敌人,暗地里却在数敌人的人数和武器。

篇6: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一、抓住重点,做到长课短教。考虑课文第一自然段为环境描写,我利用当时的军侵略苏联的一张图片引入,让学生在视觉上产生对德军侵略行为的痛恨之情,为学习全文铺下感情基调。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理解“小夜莺”的言行。通过“读——画——思——议——谈”体会人物的品质与思想感情。当学生抓住:“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树枝,或者弯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跟在身边的敌人完全忘了。”我设计“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是为了;有时候学杜鹃叫,是为了;打树枝,拾球果,踢球果,是为了。”既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小夜莺言行,又理解了第二部分的内容,达到长文短讲的目的。

二、教学设计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地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在学生默读、划批的基础上,开展同桌合作学习,然后全班交流,鼓励他们谈理解说体会。课件的设计配合学生的学习进程。

三、注重朗读的指导。本节课,注重朗读的指导,特别是人物对话的指导。采用了去掉旁白,直接对话的形式,更好的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这种朗读对话的方式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借鉴。从听课老师对我的评课中,我发现一堂课的效果,除了从整体上驾御文本之外,教师语言的组织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虽然不能做到字字珠玑,但绝对不能废话连篇。一堂课,如果注入了太多的教师语言,反而破坏了整堂课的效果,抑制了学生的主体表达与创造。关键是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去积极的思考,这涉及到课堂上问题的设计。这是一门学问,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高。

篇7:《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知识点繁多,教学时想要做到细处、面面俱到很有些难度。因为,我特意强调了孩子们在预习时要多下功夫、多思考。此外,这是一篇关于战争的课文,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而言,战争离他们非常遥远,只在电视中见过,要让学生了解战争中的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还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在课堂上,我首先为学生们介绍了一些历史背景,让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理解文章的主人公、文章的主题思想奠定感情基调。接着,我让孩子们按照惯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虽然这是从三年级就开始的训练重点,很多同学有了比较大的进步,但是多数孩子还是要么概括得太简单就是概括得太罗嗦,依然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用简洁的几句话概括出来,这说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一个训练点,依然是不能松懈的。

然后,我给孩子们出示了一道思考题: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夜莺的歌声”?其出现的目的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小男孩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还可以从哪些句子能体会出来。其实,就是让学生找与“夜莺的歌声”相关的句子,帮助孩子们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了歌声的作用,也就弄明白了小男孩是如何为游击队传递情报的。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小男孩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让孩子们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在小组经过讨论后交流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小组学习的情况还是不错的。在分析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时候,课文中很多都是语带双关的句子,但是孩子们几乎没有费力就能将句子中的言外之意读出来,理解比较透彻。文章以大量的篇幅写“小夜莺”引诱敌人进入游击队的伏击圈的过程,使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描写方法,此时我注意引导孩子们分析小男孩的心理活动,让他们深刻体会“小夜莺”对敌人的.憎恨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孩子们的表现非常积极,课堂氛围很活跃,在回答问题时妙语连珠,并没有因为故事的历史背景久远而兴趣缺缺。

篇8:再见了,歌声嘹亮的小夜莺

可能是她心理太强大,而我们,已经太习惯于她的强大,甚至时常不知不觉地依赖着她的强大,我们始终不相信,她会这样离开我们。可她还是走了,平静地走了。

我第一次近距离拜见先生是2006年1月31日在她的家中。记得当时她正指导学生上课,阳光穿过客厅的落地窗洒在她的身上。由于反光,我并不能看清她的脸,感觉她就像被一团光笼罩着,对于声乐学子,她是近乎传说一般的存在,那天的场景也如一幅画一样镌刻在我的心里,如今闭上眼睛还能回忆起当日阳光下她温暖的面容。

那天,我对她说:“先生,您是我的偶像。”她笑着说:“那你的工作可就不好做了,把‘偶像’当作研究对象是很容易脱离实际的。”我告诉她我是为了研究她的声乐教学法而来。她反对研究她个人,但是可以毫无保留地将所有课堂向我开放,她对我说:“要研究方法,留些资料给年轻人。”她还说:“我们以往全凭直觉唱和教,经验和教训都有,你不能写成表扬信,要真研究,真讨论。”

后来,她也和我真研究、真讨论,不回避任何问题,表述不清楚的时候她就说:“来,我给你上一课,你切身感受一下。”

2007年,上海市教委成立“周小燕大师工作室”,她坚决要把名字改成“周小燕声乐艺术工作室”,并且坚持不搞挂牌仪式。她说:“我还是做老师吧!”,工作室成立后我担任主任助理,于是我向周先生表态:“我一定会配合好您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她笑着说:“你是他们派来‘管’我的,我们一起来把我。管’好。”话来的日子证明,我不但“管”不好她,有时候还不得不配合她防着关心她的领导们“管”她。

工作室的项目一个接一个,她不肯轻慢,什么事都抢着亲自参加。我跟着她,从项目策划、拜会导演,到约访专家、组织讨论会,她忙到几次住院,可即使在医院里也未曾停下来工作。我说她是“倔老太”,她说:“不倔成不了事啊!”

2008年,我多次在先生家留宿,发现她是个老顽童,不但追剧看谍战片,而且喜欢看足球比赛,经常会看到半夜12点多。我不停地催她早睡:“不是说你归我‘管’吗,该睡了。”她却诙谐地反驳:“今天阿姨不在家,别剥夺我破坏规则的小乐趣哦!”

她的课程还是一如既往地多,有时多到除了午休一整天都停不下来,我和学生私下沟通后在她的排课日历本上悄悄划掉几节课,她立刻发现了,打电话直接把学生叫了过来。但凡邀请她参加的音乐活动,她一场不落地想参加,我筛选掉的她又再次勾上,陪着她观看一场又一场的演出,哪怕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毕业音乐会,只要给她发了邀请,她都要去参加。

某年我陪她过中秋,晚上,她跟我谈到了生死。我觉得这是个忌讳的话题,不想和她多谈,她却不然,谈的时候笑嘻嘻的:“人活一天就要精精神神、快快乐乐的,每天把自己能做的、想做的事努力去做,等到死了就没什么可以遗憾,不会不舍和留恋,因为你会觉得另外一个世界你也可以这样快乐地过。”她说:“以后我总归要走在你们年轻人前面的,我不要你们悲悲戚戚,一个人带给别人的应该是快乐。你们以后想起我来就掉眼泪,有什么好?”

这一年,她还亲自带队到南京艺术学院和武汉音乐学院讲学,主办单位看到的永远是神采奕奕的她,连我也很少意识到,她已经91岁高龄了。

2009年,两位学生记者想采访先生,我推了。她用严厉的眼神批评我:“比起大记者,这些小记者我更重视。我1947年回国,很多大学都请我去演唱,没有报酬我也去。青年人是未来,要重视他们的需求。”

我曾听她给我讲过战乱中的欧洲,以及她颠沛流离中的学习生涯,可是在讲述的时候她总是会过滤掉那些她经历的苦痛,只讲那段生涯如何让她更深切地知道了何为“爱国”。这一年,她两次参加大型音乐会,一次领唱《我爱你中国》,一次领唱《祖国颂》。

那一年,《唐卡洛斯》上演时邀请她参加首演仪式,她特意叫我陪她去做个发型,她说:“漂漂亮亮地出现在公共场合是对看到我的人最起码的尊重。”即使是在医院,有人来探望,她也必定是要收拾停当,精精神神地见人,这是她理解的修养。就连我这个整天和她在一起工作的人,每天结束一天的课程准备要离开时,她都一定会走到门口与我道别,并倚着门看我进电梯,直到看着电梯门合上再关门,这也是她理解的修养。

2010年,我要生孩子了,她听说我想剖腹产,就跟我讲:“我们学声乐的有优势,连呼吸法都不用学,只要顺势而为就好了。”孩子满月了,她叫我把孩子抱去给她看,—进门,她就伸手把胖小子接过去抱在了怀里,我担心她抱不动,下意识地托了托她的手臂,我惊讶于93岁高龄的她,手还那么有力量。她稳稳地抱着,俏皮地笑:“你是担心我,还是担心我摔了孩子?”

孩子满月后,我马上回到她身边工作,她和蔼地对我说:“当年我女儿在襁褓里时,我每天照旧准时上下班,但是每天下班走到弄堂口,耳朵里就出现幻听,好像听见女儿在哭,于是就开始着急往家跑。”我知道,她一方面需要我,另一方面也从心底里心疼我、理解我。

2011年,她94岁了,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她依然腰杆挺拔、姿态优雅。曾有人私下问我:“周先生长寿有什么秘诀?”我转问她,她神秘地说:“我打坐啊!”我又问她打坐的时候手应该放在哪里,脚应该怎么盘,眼睛是睁着还是闭着,心里又该想点什么?她说:“你随意好了。”我练了几天完全没感觉,就问她:“是不是很难练成啊,您不是在逗我吧?’她有点顽皮的样子,笑着说:“那得等你练到94岁看看有没有效果再说啊,我以前也是坐不住,直到60岁那年才慢慢坐住的。”

2012年,我在一个“向教书育人楷模学习”的主题活动中谈及向周先生学习的体会,第二天上课间隙,我看到她在读那篇发言稿,就戏谑地问她:“您不是说夸您的文章您都不看的吗?”她有点不好意思,挥挥稿子说:“向周小燕同志学习!”

nlc202309081259

她永远都在学习。每天下午课的间隙,是她雷打不动的下午茶时间,她请大家分享她的小点心,大家和她分享他们专业上和生活中的点滴。先生把她的慈爱和宽厚分享给学生,也从学生那里分享他们的成长。她说:“我分享给你们‘旧得’,你们分享给我‘新知’,总的来说还是我占便宜啊!”

2013年2月,中央组织部表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她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兴奋得不得了,像个孩子一样回忆起当年组织宣布接受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时的兴奋。她说:“我觉得光荣啊,兴奋得一直哭、一直哭,回家我告诉我爸爸,我爸爸也兴奋得哭了。他哭了,我跟着他又哭了一场……”说完,她沉默了,我知道,她是想念她的父亲了。

她身体不舒服进医院检查,检查结果还没出来就打算开溜,她的理由是“学生还等着我”。我把她的工作日历藏起来,她找出来,我再藏,她再找,她得意地笑着对我说:“我是猫,你是老鼠啊!”最后,我不得不配合她从医院开溜。

2014年,出席《一江春水》的首演,她认真地化妆,精心搭配出席首演时要穿的服装,我开玩笑说:“您又不上台,不要抢风头啊!’她笑着说:“这个风头我要抢,做中国歌剧的梦实现了,我得风风光光地享受这种孩子降生的喜悦。”

后来,她获得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我想整理一下她历年的获奖记录,却找不到大多数获奖证书,学生寄来的一张张贺卡倒是一叠叠地摆放得整整齐齐。她得意地说:“这些就是我最好的证书。”

2015年,她越来越多地提及多年的梦想——希望能够成立一个基金来资助在全国各类学校中品学兼优、家境贫寒的艺术类学生和为此做出突出贡献的贫困教师。她向上海华侨基金会捐赠设立“祥燕艺术教育公益基金”。基金的名字取了自己的“燕”和丈夫张骏祥先生名字中的“祥”,她希望这个基金如吉祥的春燕般将善与美带入更多艺术爱好者心间。她说:“锦上添花的事情要少做,雪中送炭的事情才要多做,我这个基金要帮助那些有艺术天赋但家境贫寒的孩子。”她相信,天国里的张先生一定会为她的做法“点赞”的。

2015年5月6日,我把她送进瑞金医院,我们没想到这是最后一次送她入院。专家跟我们说了病情,我们知道时日无多但心里还是充满了对她创造奇迹的幻想。就像她腿骨骨折过依然穿了一辈子高跟鞋,就像她经历的很多病痛,不知道的人根本看不出来一样。她却还像往常一样,认真仔细地对前来看望她的学校领导说:“我理疗的这段时间,不能参加教研组活动了,你们一定要抓紧啊。还有,青年歌剧团《费加罗的婚礼》、原创歌剧《一江春水》你们可都要好好地把关啊!”

在她生病住院期间,我从来没有看过她因为身体不适而乱发脾气,护士扎针一下打不进去,她怕别人自责还会反过来拍拍护士的手。只要稍微舒服一点,她总是微笑地看着我们。我想,这也是她所理解的修养。

抗战70周年大阅兵,我与她在病房里看直播,不经意回首,发现她在无声地流泪。那是我第一次见她流泪,不知如何安慰她,她却反过来安慰我:“我是想到了我的爸爸和弟弟,如果爸爸和弟弟能看到今天……”我接着说:“他们一定为今天的中国而骄傲。”我帮她拭去泪水,她笑了,过了一会儿,她说:“以后我走了,你们都不许哭着送我,你们要用歌声、笑声来送我,那样我一辈子都会很满足的。”我哭了,想想她说的话,又含着眼泪笑了。

我与周先生的10年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细节的拼图。我从来没想过,我们之间,需要追忆。可是,毕竟还是到了告别的时刻。

复兴中路的梧桐树,夏天浓荫蔽日、清凉自在;冬日落叶散尽、阳光暖煦;沿着这条路,我从学校到她的寓所走了10年,以至于她走了以后,我好几次习惯性地从单位出发,走向她家的方向,走了一半才惊觉,然后,悲从中来。

这10年里,她在我的心中时而是德高望重的周先生,时而是调皮捣蛋的“小燕子”,时而又是慈祥亲切的老外婆;我在她心中,时而是严谨麻烦的涂秘书,时而是诚恳学习的小学生,时而又是她亲昵疼爱的小字辈。

人和人之间的缘分,用她与其他音乐老人告别的话来说,就是“聚散两依依”,但是“聚散终有时”。这么多年,我眼见她伤感地告别一个个老友,每次告别一位,她都要动情地跟我讲她见证过的那些老人们的过往,追忆和他们曾经经历的感人瞬间。每次她都会哀叹生命的脆弱和无力,然后,她就不再提起,像是从心底里完成了一个个沉重的告别。

可我却从来没想过,有一天,她,也是要跟我告别的。

这位99岁的老人,我与她日日相处了10年,从开始的高山仰止到如朋友般的亲密无间,再到如亲人般的点滴在心。她以她的睿智、勤奋、慈爱和谦逊与我告别,她以她大写的波澜壮阔与辉煌的人生作别,我会永远记得,她留给这个世界的美丽与传奇!

再见了,美丽可爱的小燕子;再见了,歌声嘹亮的小夜莺……”

篇9:《夜莺的歌声》优秀教学反思

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学生找出文中的句子,谈理解,说感悟,总结小夜莺的优秀品质,真正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实现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思想。

但是不是所有的地方学生都能“读”出“感悟”来,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教学第二部分——“给德国鬼子带路”我就引导学生抓两个易忽略的词:

1、“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全忘了”中的“好像”一词。当我幻灯打出此句,请学生注意“好像”这词,学生恍然明白:小夜莺不是把德国鬼子忘了,他装着把德国鬼子忘了,实际上是在麻痹敌人,暗地里却在数敌人的人数和武器。

2、“军官突然问答”中的“突然”一词。当我请学生注意“突然“一词,学生由衷感叹:德国鬼子也不是好对付的,他们不是弱智,很狡猾,小夜莺时刻有着生命危险。而小夜莺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回答得又是多么巧妙和机智!

篇10:《夜莺的歌声》优秀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课题导入新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为抓住同学们的目光,使他们对我的课堂充满兴趣以致整节课都精神饱满地投入到课堂之中。我想到了一个创意,在课前加入歌曲《明天会更好》的清唱环节,使同学们一开始就对我的课堂感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这节课至少有一半是成功的。

2、图片展示战争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战争的残酷,让学生懂得战争是无情的、是冷漠的、是罪恶的,让学生受到坚决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教育。

3、生字的读音和书写讲得细致、到位。把学生可能会读错的音、会写错的笔画做了很好的强调和说明,相信这样精细的讲解之后,学生在生字的读写方面将大大减少错误。

4、提问方式新颖,促进了学生参与课堂并积极回答问题。如:在读生字和辨字形的环节,我采用了小组轮流一个一个起来回答的方式,保证大多数学生参与教学互动。

5、基本能够做到随机应变,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突发事件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进程。

6、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环节效果不错,出彩。

7、在激励学生方面也做得不错,基本做到了赏识教育的要求。并在课程快结束时加入齐声朗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广为流传的部分,激励同学们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本领,将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个创意不错。

尚有不足:

1、背景资料的介绍没有结合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显得突兀、不连贯,没有做好上下的承接工作。

2、在词语理解方面,没有做到联系上下文,只顾着说词语的意思,却没有让学生去理解、感悟它们在文中的意思,并依此去体会这些词语所在语句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时间分配不当。本课篇幅太长,初读时让学生出声朗读是一个失误,浪费了大量时间。应该由学生采用浏览、默读的方式代替出声朗读课文。也是因为这一点失误,导致第一课时的时间紧张,部分内容没有讲精讲透就草草收尾,还使课堂拖延了五分钟。

4、在过渡的处理上仍显稚嫩。机械地一部分一部分进行教学,过渡不自然,没有做到承上启下。

篇11:四年级《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一、抓住主线,理清顺序

这篇文章较长,当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提醒学生观察这篇课文与以往的课文在排版上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读书后很快发现文章每个部分内容都自行空行。于是,我就请学生联系平时看到的电视连续剧,看看课文写了哪几个镜头,学生十分容易按照课文已经分好的段落去理清顺序,并加上小标题。这样就把故事连贯起来有了整体了解。

二、以读促悟,深究感悟

1、找句子,先让学生找体现小夜莺勇敢机智的句子,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教学下来,大部分同学能够找出小夜莺语言的句子,但是对于他的行动的句子相对来说要困难一点。特别是关于夜莺的歌声的句子,学生没能把它联想到是小夜莺机智勇敢的表现。

篇12:夜莺的歌声反思

本文篇幅较长,教学下来觉得学生的学习有些被动,教学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放手不够,我牵得太多了点,没有逐层深入带领学生慢慢地领会作者笔下的“小夜莺”形象;不能很好的实现课堂教学问题的有效整合,再加上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还不是很了解,整个课堂显得有些沉闷。

对于文中难句的理解和感悟,我没有花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感情朗读中去感悟人物的内心,进而达到以情传情的功效: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下次教学的时候,我应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多给学生一些和文本亲密接触的时间,尊重他们对文本的个性化感悟,看来加强学生语文感知能力的培养还是非常重要的。

篇13:《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教后反思

《夜莺的歌声》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称为“夜莺”的小男孩把德国官兵引入游击队的伏击圈,使德国法西斯强盗被歼灭的故事。文章以夜莺的歌声为主线,构思巧妙,段落分明,语言含蓄、幽默,是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好故事。本课教学反思如下:

一、抓住主线,理清顺序

这是一篇长文,当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提醒学生观察这篇课文与以往的课文在排版上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读书后很快发现文章每个部分内容都自行空行。于是,我就请学生联系平时看到的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电视连续剧,看看课文写了哪几个镜头,学生十分容易按照课文已经分好的段落去理清顺序,并加上小标题。这样就把故事连贯起来有了整体了解。

二、紧扣课题,读懂歌声

课文四处写到“歌声”,引导学生自读、品味课文,合作交流,感悟小男孩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敌的品质。课中,我要求学生抓住精彩语句,反复研读,以读促悟,比较异同,探究寻根,破译歌声。绝大多数学生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懂得夜莺歌声所蕴含的意义:

1、吸引敌人的注意;

2、麻痹敌人;

3、为游击队巧送情报,痛歼敌军;

4、执行新的任务,再次吸引敌人。并能在朗读中表达、强化、升华自己的感受,一个机智、活泼、乖巧、勇敢的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三、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文中的对话,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表达学生对这些语句的感悟能力,也能促进对这些句子的理解。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每一次朗读的进度,都表示他们对小夜莺的勇敢和机智体会得更加深刻了。由读熟到读得入情入境,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也就由抽象的语言符号,发展为活生生的声音、表情、动作等具象。

篇14:《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夜莺的歌声》是人教版新课标第八册语文教材第四组中选编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

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热爱祖国,仇恨法西斯的教育。二是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分析

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很陌生,历史地理知识与课文衔接不上。学生虽然具备一些初步的识字能力和阅读水平,但自主感悟的能力较差,体会语言的表达技巧和体会文章意境是学生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在上本课之前应通过视频、文字资料了解一些有关二战的知识,另外,体会文章的语言也是教学本课的关键。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情感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技能目标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结尾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的关系。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三、教学策略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此,本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采用默读与朗读结合,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精读感悟、开放讨论中理解体会文章中的语句,鼓励学生在交流中说出自己不同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请教大人等方式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历史背景、有关故事)2、没见过“夜莺”的同学,通过查字典或上网查阅,了解一下夜莺这种鸟。

3、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4、回顾自己熟悉的小英雄的故事。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提问:预习时,你们看到题目,首先想到什么?课文中真的是指夜莺鸟的叫声吗?出示夜莺鸟的图片 “夜莺”指的是谁?(小男孩)

“夜莺的歌声”在本课中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小孩利用夜莺的歌声来传递情报。)

(二)、讲解新课

1、课文题目在文中一般有画龙点睛,或是提纲挈领的作用,思考:

文中出现几次“夜莺的歌声”? 各有什么作用?

2、交流

出示第2自然段:“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1)这段话描述了什么情景?

(2)联系第1、3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士兵们和军官注意听着”“他光着头,穿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等词句,体会小孩唱得起劲是为了引起敌人的注意,才好把敌人带进埋伏圈,表现出勇敢。板书:诱敌上钩

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一边用手打着拍子。”

(1)这里描述的“夜莺的歌声”写的是什么情景?(传递情报。)(2)自读这部分课文,具体说说小孩是怎样传递情报的?

板书:传递情报 第四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

(1)你读懂了什么?从最后一句话你看出了什么?(小孩学夜莺唱歌以假乱真,才能更好地迷惑敌人。)

(2)这两段话和前面哪部分课文相似?分男女生对比读前三段和这两段,之间有什么联系?(首尾呼应,小孩唱歌实际是在放哨。)板书:再诱新敌

3、提问:孩子面对敌人一诱,再诱,不害怕吗?哪些句子体现敌人的凶恶?

(提示:第一段的环境描写突出表现了德国法西斯的残暴,战争给当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4、多媒体课件,再次简介课文写作背景。体会小孩当时的心境。(憎恨敌人 有胆量 热爱祖国 应变自如)

5、重点句段品读 和凶恶的敌人斗争,不能硬对硬,要巧妙的和敌人周旋,一个战争中的小英雄,年龄与我们相仿的小孩子,却如此沉着机智地投入战斗,在课文的字里行间里,你能从哪些地方捕捉到他的机智、勇敢呢?

(1)指名分角色读军官和孩子的对话,思考:小夜莺是怎样想的?

理解“刚刚一开火,„„就都跑了。”“野兽”实际指什么?(2)由于孩子巧妙的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路上,小男孩又唱起了夜莺的歌。

指名读句子“他有时候学„„”,此时,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为了麻痹敌人,以便他后来用鸟叫向游击队传送情报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3)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小组齐读

(一甩一甩„„答非所问„„故意装做不懂事、天真贪玩,其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取得敌人的信任。)

(三)、总结全文

(四)、布置作业

1、练写本课的生字,生词。读写、读记“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

2、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战争中的小英雄,给大家讲一讲。和同伴中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五)、板书设计

夜莺的歌声(婉转)

诱敌上钩

机智

传递情报

勇敢

再诱新敌

热爱祖国

《夜莺的歌声》教学后记

衡水市人民路小学 闫俊青

这篇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叫,为游击队员传递情报,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这是一篇关于战争话题的课文,内容离学生似乎有些遥远。也的确,身边是下课后一块拍卡片的伙伴,台上是亲切和蔼的老师,窗外是阳春三月的花红柳绿,坐在明媚阳光里的他们,很难去想象小夜莺的村庄刚刚经历了炮火,一片狼藉;更很难体会小夜莺对敌人的愤怒与仇恨。

因此,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这也是他们理解课文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积极调动他们已有的认知,引导他们回忆曾看过的战争电视剧,交流自己看到枪林弹雨,敌人疯狂扫荡杀害那些镜头画面时的感受。设置情境,帮助学生离开当下的生活,穿越回战争年代去,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小孩,在与敌人周旋。

课文题目《夜莺的歌声》是本文的文眼,我把它作为我的讲解主线,贯穿整节课堂。我给孩子们出示了一道思考题: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夜莺的歌声”,其出现的作用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小男孩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还可以从哪些句子能体会出来,并将你的体会批注在书上。我让学生找与“夜莺的歌声”相关的句子,其用意是为了帮孩子们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了歌声的作用,也就弄明白了小男孩是如何为游击队传递情报的。“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小男孩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其用意是让孩子们更深入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文章对小夜莺引诱敌人进入游击队的伏击圈这个情节不吝笔墨,写了小夜莺的很多的语言和动作,此时我注意引导孩子们分析小男孩的心理活动,让他们能展开丰富的联想。文中军官与小夜莺的对话非常精彩,我让学生分角色郎读,来体会敌人的凶恶,小夜莺巧妙周旋,聪明机灵。这些重点句段,我也不忘从作文角度再对他们适时点拨。

以上是这堂课自感还可以的地方。

但是,在教学中还存在不足之处。有些孩子预习不到位,对课文内容熟悉不够,交流的时候只有听别人发言,没有自己的看法和发现,参与的程度不深。我应该在预习环节中,提出具体问题,具体要求还好一些。其次,在课堂中,由于课文太长,我担心时间不够,预定任务完不成,因此,教学中给孩子们思考的时间不能足够长,有些理解稍慢的孩子尚未有解,就进行下一环节,存在赶时间之嫌。当然,究其原因,仍旧是自己把握课堂能力还有欠缺,有待提高。

篇15:夜莺的歌声 教学设计

武山县咀头乡新泉小学

焦秀

【设计理念】

进入高年级,语文课堂提倡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也就是根据课文的中心找专题做小课题研读,指导学生用研究探索的方式来自主地阅读课文,从而获取和运用知识。这篇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以空行为标志,写了三部分内容:先写“小夜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钩,再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递敌情,最后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小夜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文,危险中充满勇敢镇定,紧急中充满智慧机警,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在教学时,适宜以“夜莺的歌声”作切入点,引导学生作自主性研究阅读,学习归纳文章主要内容,在反复阅读中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屑、挺、拧、蘑、鬼、呻、吟、宛”8个生字,会写“削、喂、哨、挺、斯”等14个生字,懂得“呻吟、宛转、耷拉、轻蔑、以防万一”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体会文章所表现的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以及与敌人斗争到底的爱国精神。

3、学习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2、难点:

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领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

1、课前师生收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了解故事背景。

2、教师抄出课文生词及重点句(或制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听录音,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鸟儿的叫声好听么?(学生自由发言)

放夜莺歌声的录音,师:听听,这是什么鸟儿的声音?(板书:夜莺)

2、师小结导入:

夜莺的歌声多美啊!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就叫──夜莺的歌声。(师板书补充课题)

3、质疑过渡:

这个故事非常有意思,写的内容不是介绍夜莺这种鸟儿,究竟是什么呢?请大家自己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事一堂课成功的开始。语文课上听鸟声,既是调动气氛,又切合文章主题,而内容与题目的“不挂钩”则是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自主阅读的“诱因”,使研究性阅读的开端。

二、学生自主读文

要求:读准确、流畅,标出自然段,想想故事主要写什么。

三、检查自学,了解大意,理清脉络

1、出示本课生词,学生认读,说说自己理解的词语。

2、小组内轮流分自然段读课文,互相正音,并交流共同讨论课文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

课文围绕“夜莺的歌声”,主要写了什么事?

(战争期间,小“夜莺”巧妙地和敌人周旋,利用夜莺的歌声传送情报,帮助游击队消灭敌人。)

4、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与以往课文不同的地方吗?(每个部分以空行隔开。)

5、默读课文,看看四个部分分别讲什么?能不能分别用个词概括下作为小标题?

6、交流归纳:

第一部分──唱歌巧周旋。

第二部分──歌声传情报。

第三部分──森林灭敌人。

第四部分──唱歌站岗哨。

设计意图:本课篇幅较长,适宜学生分组交流,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更快地抓住主要内容,理清脉络。

四、合作读文,交流感悟

1、师:这个故事很精彩,请大家和同桌一起合作分角色读课文,把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划下来。

2、学生分角色读文,划精彩句子。

3、课堂交流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简单说说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主体行为,教师无法替代。此处设计在于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文章语言,对句子的体会、理解是浅表的。教师应随机予以点拨指导,重在保护阅读积极性,为下节课的深入交流作铺垫。

五、作业

1、抄写本课词语。

上一篇:宜君县第二中学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下一篇:在全市人事机构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