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选修课:英语文学欣赏 夜莺与玫瑰 教学课件

2024-04-27

高中英语选修课:英语文学欣赏 夜莺与玫瑰 教学课件(共6篇)

篇1:高中英语选修课:英语文学欣赏 夜莺与玫瑰 教学课件

裴多斐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但我始终不懂,会有什么人愿为爱情付出生命呢?爱情难道就像罂粟,一点点侵蚀着人的神经和肢体?那些深陷爱情中的人,视网膜上的成像是不是都变得模糊?夜莺却说,被爱这种笼子困住的人是迷惘的却也是幸福的,它就如那忠贞强烈的人,用自己鼓动着的心脏和美妙歌喉来完成一朵妖娆绚烂的玫瑰——爱情。只是它太纯粹地向往了,以至于没有认清这如烟雾一般迷幻的爱情后不过是虚伪肮脏的垃圾。

青年的舞蹈没有完成,少女早就看上了富贵人家那成箱成堆的钻石金链,老树在为它恸哭,晨曦在为它悲悯,而还未彻底散去的夜幕在为它送葬,那朵沾着晶莹露水的玫瑰早被青年折下却在马车轮下香消玉损。太可笑,太可笑,用心中的鲜血浇灌的爱情却还不如冰冷的宝石,干净澄澈的感情被蒙上了一层不必要的阴霾。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喧嚣的尘世之中,权利、金钱、地位成了势利眼中的必需品,而且还得是能堆成山的那种。一个穷鬼就算是把自己的心脏无偿赠与了所爱之人,但也许还比不上一张薄薄的支票换得的爱意多。就像潘多拉的盒子,掩盖住了最本质最深层的都是些灾难与痛苦,而人类丑恶的心理多半和铜臭味挂上了勾。

但是潘多拉盒子中最本质的还是希望,即使有爱上了权与财的人,也会有保持着一颗如夜莺一般美丽心灵的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就算是有着千般阻碍还是斩不断他们之间相连着的心意;牛郎织女,隔着银河每年都会按时见上一面;就算是哈姆莱特也还是忘不了奥菲利娅那朵美丽的紫罗兰。爱情是双向的给予与分担,那份沉重而美丽的情感则是有担当之人才敢接下的,没有真正责任意识的人,终将会把爱情与它物进行衡量,在精神与物质之间动摇。早早摘下的花朵必将是紧闭着的,还未成熟的果实必将是苦涩的,没有夜莺心灵一般有觉悟的鲜血更是浇灌不出娇艳玫瑰的。

那些理所当然谈着情话而毫无责任的人,不过是在玩弄这自己的情感,因为对于这些人,真正的爱情实在太遥远了,对于毫无觉悟之人,那种情感就像是遥远星空中唯一一颗闪烁的明星,可望而不可及,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成长到足够承担的时候,才有能力伸出手去触碰它,拥有它。

夜莺的歌曲依然在深邃的夜里回荡,娇嫩的花朵也在悄然绽放,只有秉持这一颗真诚的心,才能享受这种静谧的美丽吧。

篇2:高中英语选修课:英语文学欣赏 夜莺与玫瑰 教学课件

1. 听

英国诗人、小说家、剧作家、童话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童话故事《夜莺与玫瑰》是一篇兼具意象美、意境美、心灵美、悲剧美的唯美之作。在看之前完全可以用耳朵去听 (网上可以找到各种男声女声声情并茂的朗读) , 让耳朵去欣赏和领会其中的唯美画面。基础差、词汇量不够的同学也许根本无法听懂, 更无法谈“欣赏”。这就需要反复听, 因为它的语言形象生动而不生涉, 反复听, 很多词很容易猜出大概意思。如标题中的“nightingale”如果是首次听到的就很容易从“sat silent in the Oak-tree”和反复出现的“she spread her brown wings”、“flew”等词中猜出它是一种鸟, 而且从后面文中可以获知它是一种会唱歌的鸟, 再结合文学背景, 就大概能猜出它就是夜莺。有些词听不懂但不影响理解故事情节就可以暂时不管;一些帮助想象故事画面的词听一两遍没明白就可以放慢速度反复听一下, 直到大概能得出画面感为止。强化听的环节有助于训练学生敏感的“英语耳朵”, 耳朵对英语敏感了就能辨别正确的英语, 听多了正确标准的英语就能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了。

2. 说

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大批高分却无法开口说英语的学生。大学英语教育当务之急便是引导学生改变应试学习的观点, 逐步树立“To know English is to speak English.”的观念。童话故事是用来练习“说”的很好材料, 尤其适用于一个人单独练习。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使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复述课文。但这是有点难度的, 可以让学生在课前作些必要准备。为了让更多学生加入开口练习说英语, 课堂上还可以通过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等提问方式针对故事情节进行提问, 以启发学生完整复述整个故事。提这些问题可以很简单, 如, Was the student alone or with his friend?Was he happy?Why did he cry?Were his eyes beautiful or ugly?这些问题看似简单, 却是强化口语训练的很好方式。口语当中, 受汉语无时态的影响, 很多学生顾不及时态, 或为了顾及时态说起来结结巴巴。类似的语法问题都可以从这种简单的问答过程中得到很好的解决。语法不用死学, 会正确地使用就能自然而然地掌握。

3. 读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用书对生词、词组或句子用英语释义、解决语言难点。要能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深意, 还要能体会整篇文章所传达的意象美、意境美、心灵美、悲剧美。为达到这一点须引导学生了解作者Oscar Wilde及其背景知识;掌握文章的语体、主题、结构及修辞, 深刻理解文章内涵, 理解作者Oscar Wilde透过表面的神话故事所隐含的对人生的评论;熟悉文章中的象征和讽刺等主要语言风格, 了解掌握文中人物的象征意义;掌握重点词汇、短语、构词法以及有关语法结构。

精读课文一定要“精”对待。多朗读、多背诵 (尤其是精彩片段) , 多查词曲, 多记笔记, 充分预习复习, 反复熟悉课文。通过精读的“读”来充分消化理解文章的精髓, 并带动“听、说、写、译”的训练。

4. 写

用英语写读后感是一个练习英语写作的很好方式。可以把对这篇童话故事的或深或浅的感受、评析写下来。《夜莺与玫瑰》这篇可写的很多。一触即发的爱情观就可以展开写很多。还可以从学生、教授的女儿、夜莺及蜥蜴、蝴蝶、雏菊等多个视角去写, 把真实感触描述下来就是很好的练笔。此外, 还可以诱导学生自己编写或改写英文童话故事。写出来之后可以让学生互相改其中的语言错误。所谓熟能生巧, 写多了, 所掌握的语言知识才能得到很好的巩固, 写作水平才能有较大的提高。

5. 译

除了课后练习里面的翻译题, 整篇课文就是很好的翻译材料。但整篇翻译工作量太大, 可以选择分组分工翻译的方式,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翻译, 各组成员相互讨论, 以求寻得最佳翻译法。在整合、挑选出最佳译作后再来评析, 并分发林徽因和巴金的译本,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译文对比分析两个译本的奥妙。通过这样的练习和对比评析, 能让学生轻巧掌握翻译技巧, 并能激发学生更多的热情去翻译。

总之, 精读课文所要求的“精”对待必须要不厌其烦地多做包括听说读写译的练习。这样才能有效地全面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摘要:三本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薄弱, 听说读写译的能力都较弱。如何通过综合英语精读课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技能, 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值得相关高校教师深入研究。本文以《夜莺与玫瑰》一文为例探讨如何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和提高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夜莺与玫瑰》,英语学习,听说读写译,综合英语

参考文献

[1]Wilde, Oscar.Complete Faire-Tales of 0scar Wilde[M].New York:Signet Classics, 1996.

[2]杨立民.现代大学英语1精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篇3:高中英语选修课:英语文学欣赏 夜莺与玫瑰 教学课件

语言学习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阅读是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而文学作品的阅读在培养学生的语感、美感、学习语言的兴趣、西方文化的了解等方面有着天然的有利条件。

英美文学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些了解英美国家的生动的、全面的、深刻的语言素材,使之成为学生熟悉与理解西方文化的直接通道。从这个意义上,没有任何其他材料可以代替文学作品。这是因为,学习英语的理想方式是亲临英语语言环境,感受其文化氛围,然后不断地运用英语与英美人交流。但是,目前这样的机会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不易得到,我们只能给学生提供文字资料或录像资料来进行学习,所以文学课可起到弥补这一不足的作用,文学作品也自然成了一种最理想的学习语言与文化的材料。由于文学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从深层次上去体验英美国家的思想发展轨迹和风俗习惯的形成,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社会状况,从而在整体上客观了解西方文化,缩短英汉语言因文化造成的距离。可以说,文学作品中的世界是西方现实社会的真正缩影,它们穿越了时空与文化的差异,在与学生作直接的对话。由于文学语言是语言应用的最高层次,所以阅读文学作品时,学生不再是单调乏味地学习单词或句型,而是在作者基于现实生活、经艺术加工所创造的世界里,亲临语言环境,感受不同场合中不同语言的运用,这是语言学习的一种挑战。毋庸置疑,不同流派的作家,不同风格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尽管有些语言显得古旧陈腐,但是文学作品中语言的丰富和精炼以及具有的感染力,仍不失为学习书面语言和文体知识的可靠材料。同时,英美文学教学有陶冶性情、开阔眼界、充实心灵、启迪智慧的独特作用,可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与人文素质。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文学欣赏能力的高低已经反映出学生语言能力的强弱。同时,从人文教育的角度看,文学作品又通常包含某种深刻的哲理,从而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与认识空间,启迪审美意识,陶冶人生情操,以达到培养健全人格的目的。

高中学生对英语教材中的诗歌单元和戏剧单元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极大的学习热情,他们乐于朗诵诗歌和表演课本剧。然而,高中课本中英语文学所占的比重远远地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因此,把英语文学作为选修课来开设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由于教师文学素养不高而对教授文学没有把握,学生面临高考压力课业负担太重等原因,几乎没有学校把文学欣赏课作为英语选修课程来开设。本文探讨了英语文学欣赏课作为选修课在高中阶段开设的可行性,旨在帮助高中师生克服畏难心理,接受英语文学,让英语文学能够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

二、 高中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的教材选编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本专门为高中生编写的英语文学教材。现有的英语文学书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英语文学原著和英语文学简写本等,如外研社引进的牛津“书虫”系列,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这类长篇幅的文学作品;另一类为英语文学作品选读本,这类文学作品在选择和编写方面则更适合大学生或更高层次的英语学习者和爱好者阅读。这就要求开设英语文学选修课的教师自己动手去选择一些适合高中生阅读的英语文学作品,并对其进行适当的编排来满足课程开设的需要。在选择和编写英语文学选修课教材的时候,除了应呈现其他英语教材所具备的灵活性、启发性、全面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等特色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教材的选编要依据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即循序渐进,从简单浅显到复杂深刻。大学的英美文学教程一般都具有文学史的性质。英国文学一般是从乔叟开始,历经文艺复兴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维多利亚时期,最后到现代时期的乔伊斯结束;美国文学必是从浪漫主义时期的欧文谈起,历经现实主义时期,最后以现代时期的福克纳为终结。这样选材虽然给了学生一个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概念,但是这其中不同时期的英语作品所使用的英语语言并非完全现代英语的模样。这实际上是让学生从文字最难懂、文化差异与现代英语最大的古英语入手来学习文学,这是一种从难到易的编排方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英语语言能力,由今到古的选择文学材料,让学生先接触现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因为这些作品中的词汇及句子结构都与学生英语课上接受的用法相一致,学生能对所读作品能达到基本的字面理解,否则,就谈不上与作品的交流,更谈不上从文学的角度加以欣赏。等学生对英语文学有了一定程度的接受和适应,教师再逐渐让学生去接触近代、古代英语作品,但重点仍要放在现当代。

2.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文学教材的选编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愿望等学习要求和心理需求。读者与作品的成功交流,有赖于读者有阅读的欲望、对所读作品产生兴趣。高中生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是思想活跃,好奇心强,精力充沛,好幻想,善憧憬,易激动。因此,选择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大卫·科波菲尔》,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符合高中生心理特点的作品,更容易吸引和打动他们。他们很容易在这些作品中看到自己的身影,感受到作品中人物同自己类似的喜怒哀乐而产生共鸣。这样的作品读起来,学生不但很容易理解作品的内涵,而且出于对作品的热爱,还能促使学生主动去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去完成阅读过程。

3.启迪学生的思想

英语文学作品的内容、思想都比较复杂,因此教师在选编教材时应该选择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给学生的成长以激励和启迪的作品。注意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也是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要求。思想内容催人奋进的作品以诗歌居多:探索宇宙的奥秘,感悟人生的意义,抒发爱国的情感,反抗暴虐与侵略,争取解放和自由,咏叹哲理,颂扬道德,抒写离愁,怀念故土,描绘大自然的壮丽秀美,表达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赞美和向往,暗示对金钱、生死、个人利益的取舍态度,歌颂在困难面前坚韧不拔的精神等等,这些都对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积极的作用。

4.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审美是文学有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可以说,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是以它的审美性为底子的,缺少了文学的审美性,文学作品的思想也就失去了很好的依托。因此,在编选教材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文学作品的审美性,如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理性美等,把学生引入到美的情境中去,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美、体悟美、理解美、鉴赏美、表达美。因为只有学生真正体会了英语的美,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丰富的情感体验,丰富的情感内涵,这正是文学作品能给予学生的。作家在作品中倾注了深沉炽热的情感,至死不渝的忠诚,热情似火的浪漫,晶莹剔透的纯真,盘根错节的爱情。对精美文学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对生命、死亡、自由、责任进行思辨和追求的审美之旅,这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与洗礼,从而激发出内在的激情,增强对世界、对人生、对情感的感受力。而这种感受力,正是一个人发现美、创造美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正是文学的审美性,对开阔学生的眼界、充实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起到了如此独特的作用,学生对学习英语文学才会如此的渴望。

三、 高中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的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向学生介绍作品的作者及其时代背景,并结合学生的自身经历,引导学生进入作品。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产生的,而几乎每一部文学作品都会反映一定的时代特征,要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英语文学作品,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背景知识,以减少学生阅读的障碍。背景知识包括:(1)作家的重要生活经历;(2)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3)与作品有关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4)与作品主题和风格类似的其他作品等。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与主题相关的事物联想,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等,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与欲望,让学生为阅读新材料作好准备。

2.快速阅读

要求学生在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生词表或注释的帮助下,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作者的主要思想以及主要情节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掌握各种阅读方法和技巧,如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使用精读、略读、跳读、找读、倒读相结合的阅读方式,加强视读水平的训练,提高阅读的效率。也可以通过抓主题句、主题段的方式,来掌握文章的大意和作者的行文思路。与此同时,要帮助学生克服一些在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比如有些学生过于依赖字典,也有些学生习惯反复纠缠于一两个句子而不能往下进行,更有甚者,喜欢用手指着每一个单词逐一阅读。这些不良习惯严重影响其阅读速度和质量,也不利于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

3.答疑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于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长句,或者需要一定的时代背景知识才能理解的文章内容等各方面,都有可能遇到困难和疑惑,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对于作品的理解就无从谈起了,接下来要进行的讨论、鉴赏和拓展都将无法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和作品相关的材料,以便迎接学生的提问。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教师也可先让学生互相答疑,再加以补充。教师要求学生细读,标出不理解的字句、结构和内容。对标出的不理解的字句、结构和内容,学生先在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如果在小组内不能得到解决,学生再向教师提问,教师一一给予解答。

4.理解

理解是读者对于阅读材料的一种思考,阅读理解的程度由浅入深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字的理解、深层理解和评判性理解。表层理解是对字面意思的理解,就是根据作者所用单词,理解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根据句子的结构,掌握作者直接表达的意思。一般来说,通过阅读了解故事发展的事实细节,如时间、地点、人物等,就属于表层理解。深层理解是指在表层文字理解的基础上,对于阅读材料所隐含着的深层意义的理解,这样的理解往往依赖于读者自身的语言水平,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文化底蕴。评判性理解是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评价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应循序渐进,先帮助学生解决表层理解的问题,再引导学生去作深层理解和批判性理解。

5.讨论

学生在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层理解和评判性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作品的见解和鉴赏意见,就可以开始以组为单位进行有关内容的讨论。教师应帮助学生创设一种积极讨论问题的情景,设计合理的讨论题,鼓励学生展开激烈的课堂讨论,并适时给予提示,帮助学生表达想说,但用英语表达不出或不完整的意思。高中生思维活跃,急于表现自己的能力,急于获得用英语进行思维、表情达意的成就感,这能使新观点层出不穷,课堂上总能生机勃勃。学生先在小组内就他们获得的启示进行讨论。各组派代表发言后,全班一起讨论。

6.鉴赏

文学鉴赏是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形象、表现形式、风格特色及审美价值进行感知、领略和品味,并做出鉴别、欣赏和评价。新《课标》强调,各门课程都要渗透德育,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英语和语文一样,是富于艺术化同时又富于生活化和心灵化的人文学科。师生通过讨论,对文章进行审美,有助于学生了解人的意义、精神和价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人的准则。因此,文学鉴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

7.拓展

在学习完阅读材料之后,教师让学生进行的一些口头讲述、模仿性写作、表演等拓展性练习,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阅读的文章,同时更进一步地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 高中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的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问题一直是广大师生所关注的问题,对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的评价也是开设此课程的中心和焦点之一。对高中学生在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中所培养的人文素养进行评价,如果还只是像英语必修课那样按听力、基础知识、阅读、改错和写作组成的试卷进行评价,是根本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业情况的。因此,必须将形成性评价引入学生的学习评价中,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感情及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要关注学校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又要尊重个体差异发展的不同需求,来真正地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功能。因此,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的评价方式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为宜。以下为具体操作建议。

笔试,占总成绩的30%,与传统考试相同,在阶段性考试中进行,由教师来评价。

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70%,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进行评价。其中(1)课堂参与,占40%,由教师和小组成员共同评价。课堂参与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课堂讨论、朗诵、演讲、戏剧表演等。(2)能力的提高,占30%,由教师、小组成员和学生本人共同评价,能力包括语言能力,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阅读能力,交际力、合作能力等等。

通过本次研究,笔者深切地体会到了在高中阶段为学生开设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的必要性。在高中阶段开设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也是切实可行的,学生对学习英语文学充满了热情和渴望,教师也愿意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积极探索英语文学课程的开设。当然,英语文学欣赏课的实施确实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学校迫于家长的压力要追求高考成绩,教师对于教授英语文学还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学生时间紧张,精力有限等等。但是只要英语文学课的价值能够得到肯定,这些不利的因素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是可以克服的。

参考文献

[1] 陈琳,王蔷,程晓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 梁亚平.高中英语新课标与英美文学名著欣赏课的开设.课程·教材·教法,2004(6).

[3] 严俊龙.浅谈英语文学作品欣赏与中学英语学习.基础英语教育,2004(4).

篇4:高中英语选修课:英语文学欣赏 夜莺与玫瑰 教学课件

关键词:《夜莺与玫瑰》,汉译本,语言特色

《夜莺与玫瑰》收录于《快乐王子集》, 是王尔德童话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讲述了夜莺为了实现一个穷学生的爱情愿望而不惜牺牲自我, 用自己的鲜血换来冬日里火红的玫瑰, 而玫瑰最终为无情的学生所弃的故事:一位家境贫寒的学生喜欢上了一位女孩, 想和心中的女孩跳舞。而女孩提出来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条件, 即在寒冷的冬日里送给她一束玫瑰花。学生找遍了整个花园也没有找到, 于是他伤心落泪, 孤独无助。夜莺为学生的爱情所感动, 决心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一朵玫瑰花。她飞蛾扑火般地将自己的胸膛紧紧抵着玫瑰花刺, 在月光下唱着动人的歌曲。刺得越来越深, 疼痛越来越烈, 鲜血越流越多, 夜莺的血流入了玫瑰花, 花儿的颜色由浅而深, 最后变得鲜艳夺目, 娇艳欲滴。而夜莺也耗尽了自己的一切, 坠死于草丛之中。中午, 学生打开窗户, 惊奇地发现了这朵红艳艳的玫瑰花, 兴奋地拿给姑娘, 可姑娘却嗤之以鼻, 无动于衷。因为宫廷大臣的侄子送给她一些珠宝, 她说人人都知道珠宝比花值钱多了。学生瞬间倍感失望、痛苦, 恼怒地将玫瑰花扔到了大街上, 一辆马车从花上碾过。花残了, 心碎了, 学生回到自己的屋子, 再也不相信爱情, 觉得这个世界任何东西都讲实际。整个故事构思巧妙, 结构严谨, 诗意浓郁, 语言华美, 色彩瑰丽, 是一部崇尚唯美的作品。夜莺是王尔德美学思想的化身, 代表着为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而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整个故事体现了王尔德的艺术观:艺术的目的在于创造美, 创造超越一切的美, 升华的美, 神秘的美。

《夜莺与玫瑰》出版之后, 为众多译者欣赏、推崇, 汉译本一个接一个出现。文学翻译对译者的修养、知识面、语言水平、审美意识等各方面都要求颇高。文学翻译家的禀赋在于将自己的个性和原作的个性融合到一起, 同时, 还要把自己的感受变为艺术冲动, 遣词造句, 善于推敲, 用最恰如其分的语言复现原作的风格, 这正是文学翻译的魅力所在, 也是难点之处。本文以《夜莺与玫瑰》汉译本为例, 以不同汉译本的语言特色对比赏析为脉络, 走进原作, 理解原作, 融入原作。

一、语言的音律美

语言美, 不仅在于传神达意, 更在音律美。英语头韵是其语言的骄傲, 是英语获得音律美的台柱。而汉语的叠音词则是另一道更加绚丽的音韵风景。林徽因译本频频使用叠声词, 比如:“区区小东西;夜夜的歌唱他;一桩桩事;舞得那么翩翩;落在一枝枝头上;血液渐渐溢去。”再看王林译本, 叠声词稍逊一筹:“整整唱了一夜;整整一夜她唱个不停;一层淡淡的红晕;迎接凉凉的晨风;躺在长长的草丛中。”毋庸置疑, 叠声词的运用使得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 同时其音韵美又为意境的营造推波助澜, 增添色彩。

二、语言的形象美

王尔德的童话构思精妙绝伦, 语言华美文雅, 整个故事诗意盎然。在描写玫瑰花瓣的颜色由浅到深的过程中, 原文作者用了大量新鲜而又形象的比喻。同样, 译文也采用了大量的形象描述。比如王林译本:起初, 花儿是乳白色的, 就像悬在河上的雾霾———白的就如同早晨的足履, 白的就像黎明的翅膀。一层淡淡的红晕爬上了玫瑰花瓣, 就跟新郎亲吻新娘时脸上泛起的红晕一样。再如林徽因的译本:起先那瓣儿是黯淡的如同河上罩着的薄雾———黯淡的如同晨曦的交际, 银灰的好似曙光的翅翼———白如海涛的泡沫, 白过山颠上的雪。如今那玫瑰瓣上生了一层娇嫩的红晕, 如同初吻新娘时新郎的绛颊。通过对比, 我们可以发现:两个译文都抓住了原文生动的形象美, 又等值复现了原文的形象美。

三、语言的意境美

原文描写夜莺对爱情的歌唱时, 作者通过重复的手法, 层层推进, 给人以循环往复之感。同样, 译文通过巧妙的选词造句, 复现原文层层递进之感。比如在描写玫瑰花刺慢慢扎入夜莺的心脏时, 为了烘托紧张的气氛, 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感, 王林也通过词语的重复达到相似的效果:用自己的胸膛顶住花刺———于是夜莺把刺顶的更紧了———于是夜莺就把玫瑰刺顶的更紧了。英雄所见略同, 林徽因也采用相同手法:将胸口插在刺上———于是夜莺越紧插入那尖刺———于是夜莺紧紧插入那枝刺。原文是那般美妙, 译文也是如此精巧, 原文的意境得到了完美再现。比较而言, 王林的译文选词更胜一筹, 一个“顶”字, 将夜莺奋不顾身冲上去的状态描写得入木三分, 同时, 一个“顶”字刻画出了夜莺的千钧万霆之力, 是那样勇往直前, 永不停息。

其实, 王尔德的童话有不少译本, 比较早的是巴金1942年翻译的。作为伟大的文学家, 巴金的译文采用了许多精美绝伦的表达方式, 如:一对小儿女、一层娇嫩的红晕等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语言的发展, 汉语言悄无声息地完成了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的过渡, 因此, 巴金译本中的许多单音节词已经满足不了今天读者的审美观与语用习惯, 渐渐发生了转变, 比如:“刺”变成了“花刺”;“河上的雾”由“河上的雾霾”替代;“晨光的脚”转换成了“早晨的足履”;“由死来完成的爱”演变为“由死亡完成的爱情”等。由此可见, 翻译亦需与时俱进, 根据语言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四、语言的结构美

我国著名翻译家高健先生曾指出:汉语言的四字结构使用频率较高, 而这种结构尤其常用于:描绘特征, 确定属性, 表示态度, 进行劝诫, 刻画形象, 状摹景物等等, 甚至仅此四字结构使用频率的高低也足以提供行文风格上的一种重要的辨识标志。《夜莺与玫瑰》一文在刻画形象方面不吝笔墨, 用词精巧、生动。因此, 译文牢牢地把握这一特征, 大胆采用四字格结构, 通过工整的结构勾勒出原文的形象。比如林徽因译本:“古圣贤书我已读完, 哲学奥秘我已彻悟, 然而因一朵红玫瑰不得, 我的生活便这样痛苦不堪。”又如在描写青年心情细微变化时, 她这样写道:“爱好傻啊, 它远不如伦理学那般实用, 无非是空中楼阁, 虚无缥缈的不可信之事。”整齐工整的四字格结构接连出现, 为读者生动地描述了细微的变化, 使读者可以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触摸它, 感受它, 读懂它。

五、语言的朦胧美

无疑, 译文应该追求表达的精当和准确, 但是, 朦胧和模糊有时却能传递异样的美。朦胧的译文, 有时能获得表达的准确, 以及表的的优美。比如, 在描写富家子弟时, 原文作者仅用了寥寥数语就揭露了富家子弟的气势凌人之势。一译文中这样描述:少女说, “我告诉你吧, 你太无礼;再说, 你是什么?只是个学生。啊, 我敢说你不会像宫廷大臣侄儿那样, 鞋上钉有银扣子。”说完她就从椅子上站起来朝屋里走去。一个“银扣子”就将富家子弟的奢华暴露无遗, 而林徽因并没有这样直白地表达, 她这样翻译道:女郎说, “无情义?我告诉你吧, 你实在无礼;况且到底你是谁?不过一个学生文人, 你难道没看到大臣侄子的鞋子都金光闪闪, 你有吗?”说着站起身来走回房去。译者若具有一定的语篇意识, 就能在翻译中“瞻前顾后”, 根据翻译的交际目的作适当的调整。此处, 译者不仅考虑到译文的可读性, 而且还兼顾了译文的模糊美。“金光闪闪”比“银扣子”朦胧了几分, 但传递的美岂是几分而已?

六、语言的语体美

语体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别, 再细分, 前者含庄严体与正式体;后者含商议体、随意体以及亲密体。原文中有许多对话, 口语特征明显, 众多译者都注意到这一非正式语体的特征, 灵活遣词, 突出主题。比如女孩在嘲讽男孩时, 用语极为犀利, 有译者这样翻译:“忘恩负义!”少女说, “我告诉你吧, 你太无礼;再说, 你是什么?只是个学生。啊……。”而林徽因的译文如下:“无情义?我告诉你吧, 你实在无礼;况且到底你是谁?不过一个学生文人, ……。”比较之下, 林徽因的译文稍逊一筹, 因为“实在、况且、学生文人”等词语的运用不如“太、再说、学生”等词语口语化。显然, 在此背景之下, 口语化与文章的整体背景和氛围更加吻合, 和文章的主旨更加融为一体, 文章的表现力也得以增强, 描述更加夸张, 生动。

“美”的本质是创造, 是创新。翻译, 既然是一种渗透创造性的高级复杂的脑力劳动, 因此, 单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不够的, 在翻译中, 译者需要时不时地迸发灵感的火花, 从而得到神来之笔。灵感思维是创作的源泉, 有了灵感思维, 译者才会走笔如神, 左右逢源。而诵读这样的译文, 读者才有可能陶醉于字里行间。美是一种无形的实质, 只有通过有形的文字才能彰显。一位文学翻译家的特殊禀赋首先在于他具有一种敏锐的感受力, 他体贴入微, 善解人意, 以至于心心相印, 将自己的个性和原作的个性融合在一起。同样重要的是, 他还需要将这种感受变为自己的艺术冲动, 并且展现出意到笔尖。恰如其分的选词造句, 才能传神地表达原文的文体、风格、表现法等诸多闪亮点。

参考文献

[1] .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 (修订本)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2] .胥瑾.英汉对比与翻译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3] .王尔德著, 查尔斯·罗宾逊绘;林徽因译.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11

[3] .胥瑾.英汉对比与翻译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4] .游建民, 郝惠珍, 李贞慧.从《夜莺与玫瑰》谈王尔德的爱情唯美主义情怀[J].作家杂志, 2008 (6)

[5] .郑海凌.文学翻译学[M].郑州:文心出版社, 2000

[6] .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7] .董榆萍.《夜莺与玫瑰》中红玫瑰的象征意义[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

篇5:高中英语选修课:英语文学欣赏 夜莺与玫瑰 教学课件

关键词:英美文学选修课现状人文素养

一,引言

历经国内大学英语教育的多年改革尝试。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漸深入,中国社会迅速转型,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日渐下降。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逐渐趋向于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置,选修课程中也大多涉及新闻、报刊、经贸英语、金融英语、商务英语等领域。在当今“有用”的时代风气影响之下,英语语言教育的工具性和功利性被最大化。而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以及文化素养教育被弱化甚至被忽略。本文侧重于调查与研究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基本文学素养以及对英美文学选修课的需求与期望。

二,针对探讨英美文学选修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可行性的问卷调查分析

本文探讨英美文学选修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分析的方法开展研究。首先,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广泛地收集华北理工大学部分学生对开设该课程的现况及需求,通过统计与分析调查问卷的数据,进一步对开设英美文学选修课的合理性、课程设置、教材选取、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考核方面提供参考建议。

1.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研究的目的旨在了解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以及对开设英美文学选修课程的需求及自身感受,并且了解一下对开设该课程各方面的建议。基于学生们真实的反馈意见作为研究的参考依据,探索开设英美选修课程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2.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选取的是华北理工大学三个不同专业的大一学生,一共发放160个问卷,其中有效回收的问卷为156份。

3.调查方法。在开展本研究过程中,基于前人研究以及观察华北理工大学学生的基础上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集中于以下几个层面:1)学生的文学素养现状;2)对开设该课程的兴趣度以及阻碍因素;3)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具体授课内容及需求;4)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方法;5)英美文学的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

4.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项调查了解学生对开设英美文学选修课的兴趣度。“很喜欢”的学生比例占学生总数的15%,“喜欢”的学生比例占总数的35%,“一般”喜欢程度的学生占到总数的37%,“不喜欢”的学生比例占到总数的10%。由此数据可以了解学生对开设英美文学选修课的兴趣度,87%的学生表示可以接受该课程的开设。第二十题(主观题)主要调查学生在有关英语选修课中,专业用途性较强的选修课(如报刊选读,商务英语或旅游英语等)与英美文学相关的选修课相比,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什么。65%的学生选择专业用途较强的选修课,34%的学生选择英美文学选修课,1%的学生认为都可以。在与部分同学交流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因为就业压力大以及有着很强的实用主义思想,忙于英语等级以及资格证的考试,无暇顾及英美文学作品学习。正是因为不了解。所以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不够深入。第十九题(主观题)主要调查如果开设了影视欣赏选修课,课上欣赏完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后,课后学生会不会去主动阅读该文学作品(原著或汉译版)。80%的学生表示感兴趣的话,会去阅读原著,11%的学生表示不会去阅读原著。如果老师在尊重学生的兴趣上进行积极引导学生,大部分学生表示也会主动阅读文学作品的。

第二项调查主要是了解学生对文学课程中哪些具体的教材内容感兴趣。第二题对于英美文学课程体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兴趣度的调查,10%的学生倾向于诗歌类的文学作品,8%的学生倾向于散文,54%的学生倾向于小说,21%的学生倾向于戏剧。第三题对于更喜欢哪门选修课的调查结果显示,42%的学生选择“英美小说欣赏”,26%的学生选择“英美戏剧欣赏”,16%的学生选择“英美诗歌散文欣赏”,12%的学生选择“传记作品选读”。第四题仍然是对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进行调查,14%的学生选择“短篇小说赏析”,63%的学生选择“英语影视欣赏(主要是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10%的学生选择“英语戏剧表演”,6%的学生选择“英美诗歌鉴赏”。数据调查的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学生更倾向于了解以及学习小说体裁以及影视欣赏课程。第十六题(主观题)的形式主要调查了学生喜欢什么题材的作品。23%选择了“游记类”,34%选择了“社会生活类”,32%选择了“人生哲理类”。第十八题(主观题)主要调查一下如果学校开设了戏剧表演选修课(如莎士比亚的戏剧等),学生是否会积极参与戏剧表演以及阻碍参加的因素。59%的学生表示会参加,34%的学生表示不会参加。

第三项主要调查学生的文学素养。第五题主要是了解一下学生平时的阅读量,32%的学生表示“没读过”文学作品。58%的学生表示“一般”读过一些,3%的学生表示读过“较多”,4%的学生表示读过“很多”:第七题到第十题主要调查一下学生们的文学常识:第七题主要考察了大众熟知的莎士比亚的作品,83%的学生选择是正确的;第八题考察了大家熟知的《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的故事发生地。73%的学生的答案是正确的;第九题主要考察了《呼啸山庄》这部作品的作者,43%的正确率;第十题也是大众所熟知的《简爱》这部作品的作者,48%的正确率。

第四项主要调查学生在选修英美文学课程中遇到的阻碍因素。第六题主要调查一下学生影响你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因素,69%的学生觉得“词汇量、语法知识不足,读不懂”,15%的学生觉得“英美文化常识缺乏,理解不透”,5%的学生觉得“课业负担太重,没时间读”,5%的学生觉得“考试不考。读了也没什么用”。第十八题(主观题)主要调查一下如果学校开设了戏剧表演选修课(如莎士比亚的戏剧等),学生是否会积极参与戏剧表演以及阻碍参加的因素。59%的学生表示会参加,34%的学生表示不会参加。大部分学生的阻碍因素在于口语发音,单词记忆。

第五项主要调查教师的教学方法。第十一题调查老师在大学英语的读写课堂中,是否会延伸讲解文章中提到的作家或作品,6%的学生选择“会深入介绍”,47%的学生觉得“简单介绍一下”,42%的学生认为“一带而过,基本不讲解”;第十二题考察老师在讲课中是否注重补充一些文学作品,3%的学生认为“注重”。10%的学生认为“比较注重”,56%的学生认为“一般”,28%的学生认为“不注重”。第十四题调查一下学生希望以什么样的形式上英美文学选修课,27%的学生选择“讲授介绍式”。24%的学生选择“自主合作探究式”,13%的学生选择“互动问答式”,32%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方式”。第十七题(主观题)主要是调查一下如果学校开设了英美短篇小说选修课,学生所希望的教学方式。大部分建议教师应该在课堂多与学生互动,以幽默的言语,丰富的知识吸引学生。在讲授小说的过程中,讲解与小说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常识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播放与小说有关视频。

第六项主要调查学生希望的课程安排和课程的考核方式。第十四题8%的学生认为“一周两节”。43%的学生认为“一周一节”。31%的学生认为“两周一节”,15%的学生认为“一个月一节”。第十五题40%的学生希望“写读书报告”,15%的学生希望“小型研究论文”,36%的学生希望“平时学习表现与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

三、结语

大学英语是高校最为重要的教育课程之一,所以现阶段在进行高校教育改革过程中,非常有必要探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除了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逐渐缺失的文化素养以及人文精神,为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篇6:高中英语影视欣赏选修课初探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应用。在缺乏真实语境的条件下,通过欣赏影视作品学习外语无疑是一种轻松、有趣的学习途径。

影视作品是留声机,也是百科全书。影视作品通过声、光、影像再现历史传说与真实世界的精彩纷呈,作品中精彩的对白、精湛的表演、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都让学生对英语产生极大的兴趣。电影中大量的视听语言输入活动,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拓宽了学习渠道;多种媒体组织教学,使英语学习的内容生动、直观、形象,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高中英语影视欣赏选修课的选材要求

影视欣赏选修课中影视作品是否合适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我国专门为高中生编写的英语影视欣赏教材很少,教师要自己选择适合高中生的英语影视作品,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剪辑来满足开设英语影视欣赏选修课程的需要。教师在选择影视作品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启迪思想,内容健康向上

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要求之一。因此,选择的影视作品要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激励和启迪。

2.符合认知发展水平,题材丰富多样

根据高中生现有的语言能力,从当代学生熟悉的主题入手,选择反映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风貌,紧密联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生活经验的作品。而且要对白清晰,用语合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初始阶段,可以动画片为主,因为动画片多是“小故事,大智慧”,语言相对简单,通俗易懂。待学生的听说能力有所提高后,再选择不同的主题和体裁,比如科幻片、故事片、动作片等。

3.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

选择的影视作品要具有时代性,尽量接近现代生活、适合高中生的听说能力。当学生被影片的情节感染,感情得到共鸣时,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异域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等,这样英语学习也就变成了一件轻松愉快的事。

4.满足兴趣爱好, 丰富审美体验

高中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精力充沛,富于幻想,善于憧憬。[2]因此,选择“Kung Fu Panda”(《功夫熊猫》)、“Finding Nemo”(《海底总动员》)等符合高中生心理特点的影片,容易吸引和打动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另外,影视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如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等,要把学生引入到美的情境中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2]

基于以上原则,笔者选定的英语影视作品有:

(动画片)“The Ant Bully”“Kung Fu Panda”“Finding Nemo”“Pocahontas”“Chicken Run”“Shrek”“Mulan”;

(故事片)“The Sound of Music”“Dead Poets Society”;

(情景剧)“Growing Pains”.

考虑到高中生的学习任务紧张,播放整部影视作品的时间比较长,45分钟的一节课无法完成。因此,笔者在选修课中安排学生欣赏英语影视作品的剪辑,一个剪辑5至10分钟,一节课播放二至三个剪辑,所有影视作品剪辑都配有英文字幕。

二、教学任务设计

每次的英语影视欣赏活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赏前活动、赏中活动和赏后活动,各阶段分别设计教学任务。

1.赏前活动

影视欣赏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观众的背景知识和所欣赏作品之间的互动过程。每次开始欣赏一部新的影视之前,笔者设计以下激活学生背景知识的活动。

(1)观察影视作品的片名或片段截图

针对影视作品的片名或片段截图提问,启发学生观察片名或截图,预测故事情节,激活背景知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观看“The Ant Bully”(《别惹蚂蚁》)时,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

T: Boys and girls, have you ever seen ants? Can you describe them? (Students say something about ants) Great! Since ants are so small, have you ever killed any ants? Have you ever flooded their colonies? When you did these, would you think about how they felt? Do you think they have feeling? And do you think they can kill humans someday? Now lets watch a film in which a boy was almost killed by a group of ants.

(2)欣赏影视作品的主题曲

英语影视作品中有不少旋律优美、意境深远的歌曲。音乐以其丰富的审美因素使学生沉浸在一种追求全身心介入音乐的审美活动状态中。[3]歌曲的内容、主题、风格、内涵和价值观等文化背景知识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言情境,有助于学生准确地把握影视作品的主题。例如,在欣赏故事片“The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前,用脍炙人口的歌曲《雪绒花》导入,学生随着优美动听的歌曲,自然地吟唱,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了。

2.赏中活动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影视作品,培养语感,积累语言表达法,建议在欣赏完一个片段后,稍做停顿,提供练习,验证学生的理解程度,或对重点词汇、表达法略做讲解,必要时要求学生做笔记。

(1)识记、理解词汇,扩大词汇量

对影视作品中出现的生词根据语境猜测词义,或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补有无。比如观看“Chicken Run”(《小鸡快跑》)后,让学生猜测、理解以下画线部分词汇:I was in solitary confinement. Youll be late for parade. Officials in Indonesia say an 11-year-old boy who died earlier this week was infected with the bird flu virus. Now I know our last escape attempt was a bit of fiasco. Poultry in motion. The chickens are revoluting.

影视欣赏教学中词汇的输入量大,讲解宜粗不宜细,只要学生能明白意思就行,以不影响情节的理解为准。

(2)填写重要词汇,获取重点信息

将重要词汇设空,让学生填写,是学生获取重点信息的有效策略之一。因此,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节选的影视资料台词中的重点词汇、短语等设空,要求学生边欣赏边填写。根据填空的难度,可多次播放影视材料。第一遍,可以只欣赏不写;第二遍,边欣赏边写;第三遍,校对答案。实践表明,学生带着任务欣赏,效果更好。

(3)完成表格,梳理内容

图表法是直观梳理信息的有效途径,运用表格、思维导图等再现情节,展示人物关系,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有助于学生理解。以“The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的片段为例,玛利亚来到上校家做七个孩子的家庭教师,孩子们在做自我介绍时想捉弄她。为有效梳理影片信息,笔者设计了表格(见表1),让学生通过填写(画线部分设空),了解每个孩子对玛利亚的态度及更多的细节。

3.赏后活动

大量优质、地道的语言输入是语言输出的基础,在充分的语言输入后,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恰当地组织语言,促进语言的内化,提高英语的运用水平。赏后阶段可以设计以下这些活动。

(1)模仿对白

让学生自己选择影视作品中精彩的对白,有感情地模仿,还可以加上一些肢体动作。这种活动既有助于学生练习语音语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增加学生的英语语感,锻炼胆量,培养学习兴趣。

(2)角色扮演

观看完一段或几段剪辑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片段,准备角色扮演。先选举导演,后根据剧情的需要分配角色,允许学生有创造性的独白和对话,将片段表演出来。

(3)课堂讨论

根据剪辑内容设置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小组讨论,组内汇总观点后,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课堂讨论既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深刻理解作品。

(4)情节排序

事先将影视作品的主要情节打乱顺序印在学案上,等学生欣赏完后让他们进行重新排序。根据情节的复杂程度,学生可独立完成,也可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此项练习检测学生是否完全掌握了故事的主要情节。

(5)写观后感

影视作品是艺术表现的形式之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演绎故事的同时也向观众传达思想。写观后感可以让学生把对影视作品的理解和感悟用书面语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把在欣赏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应用到自己的语言实践中,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高中英语影视欣赏选修课顺应外语教学改革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选择的余地和发展个性的空间。在信息输入层面,多样化的信息输入手段,包括声音、图像和文字等视、听觉信息,以及灵活实用的拓展练习,有益于提高学生捕捉获取信息的能力。在信息输出层面,各种互动性口语练习,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影视欣赏选修课将课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舞台,寓教于乐,是学习英语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24.

[2] 徐枫.高中开设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的可行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3] 沈建军.音乐与超常规思维[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2.赏中活动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影视作品,培养语感,积累语言表达法,建议在欣赏完一个片段后,稍做停顿,提供练习,验证学生的理解程度,或对重点词汇、表达法略做讲解,必要时要求学生做笔记。

(1)识记、理解词汇,扩大词汇量

对影视作品中出现的生词根据语境猜测词义,或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补有无。比如观看“Chicken Run”(《小鸡快跑》)后,让学生猜测、理解以下画线部分词汇:I was in solitary confinement. Youll be late for parade. Officials in Indonesia say an 11-year-old boy who died earlier this week was infected with the bird flu virus. Now I know our last escape attempt was a bit of fiasco. Poultry in motion. The chickens are revoluting.

影视欣赏教学中词汇的输入量大,讲解宜粗不宜细,只要学生能明白意思就行,以不影响情节的理解为准。

(2)填写重要词汇,获取重点信息

将重要词汇设空,让学生填写,是学生获取重点信息的有效策略之一。因此,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节选的影视资料台词中的重点词汇、短语等设空,要求学生边欣赏边填写。根据填空的难度,可多次播放影视材料。第一遍,可以只欣赏不写;第二遍,边欣赏边写;第三遍,校对答案。实践表明,学生带着任务欣赏,效果更好。

(3)完成表格,梳理内容

图表法是直观梳理信息的有效途径,运用表格、思维导图等再现情节,展示人物关系,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有助于学生理解。以“The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的片段为例,玛利亚来到上校家做七个孩子的家庭教师,孩子们在做自我介绍时想捉弄她。为有效梳理影片信息,笔者设计了表格(见表1),让学生通过填写(画线部分设空),了解每个孩子对玛利亚的态度及更多的细节。

3.赏后活动

大量优质、地道的语言输入是语言输出的基础,在充分的语言输入后,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恰当地组织语言,促进语言的内化,提高英语的运用水平。赏后阶段可以设计以下这些活动。

(1)模仿对白

让学生自己选择影视作品中精彩的对白,有感情地模仿,还可以加上一些肢体动作。这种活动既有助于学生练习语音语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增加学生的英语语感,锻炼胆量,培养学习兴趣。

(2)角色扮演

观看完一段或几段剪辑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片段,准备角色扮演。先选举导演,后根据剧情的需要分配角色,允许学生有创造性的独白和对话,将片段表演出来。

(3)课堂讨论

根据剪辑内容设置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小组讨论,组内汇总观点后,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课堂讨论既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深刻理解作品。

(4)情节排序

事先将影视作品的主要情节打乱顺序印在学案上,等学生欣赏完后让他们进行重新排序。根据情节的复杂程度,学生可独立完成,也可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此项练习检测学生是否完全掌握了故事的主要情节。

(5)写观后感

影视作品是艺术表现的形式之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演绎故事的同时也向观众传达思想。写观后感可以让学生把对影视作品的理解和感悟用书面语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把在欣赏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应用到自己的语言实践中,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高中英语影视欣赏选修课顺应外语教学改革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选择的余地和发展个性的空间。在信息输入层面,多样化的信息输入手段,包括声音、图像和文字等视、听觉信息,以及灵活实用的拓展练习,有益于提高学生捕捉获取信息的能力。在信息输出层面,各种互动性口语练习,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影视欣赏选修课将课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舞台,寓教于乐,是学习英语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24.

[2] 徐枫.高中开设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的可行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3] 沈建军.音乐与超常规思维[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2.赏中活动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影视作品,培养语感,积累语言表达法,建议在欣赏完一个片段后,稍做停顿,提供练习,验证学生的理解程度,或对重点词汇、表达法略做讲解,必要时要求学生做笔记。

(1)识记、理解词汇,扩大词汇量

对影视作品中出现的生词根据语境猜测词义,或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补有无。比如观看“Chicken Run”(《小鸡快跑》)后,让学生猜测、理解以下画线部分词汇:I was in solitary confinement. Youll be late for parade. Officials in Indonesia say an 11-year-old boy who died earlier this week was infected with the bird flu virus. Now I know our last escape attempt was a bit of fiasco. Poultry in motion. The chickens are revoluting.

影视欣赏教学中词汇的输入量大,讲解宜粗不宜细,只要学生能明白意思就行,以不影响情节的理解为准。

(2)填写重要词汇,获取重点信息

将重要词汇设空,让学生填写,是学生获取重点信息的有效策略之一。因此,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节选的影视资料台词中的重点词汇、短语等设空,要求学生边欣赏边填写。根据填空的难度,可多次播放影视材料。第一遍,可以只欣赏不写;第二遍,边欣赏边写;第三遍,校对答案。实践表明,学生带着任务欣赏,效果更好。

(3)完成表格,梳理内容

图表法是直观梳理信息的有效途径,运用表格、思维导图等再现情节,展示人物关系,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有助于学生理解。以“The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的片段为例,玛利亚来到上校家做七个孩子的家庭教师,孩子们在做自我介绍时想捉弄她。为有效梳理影片信息,笔者设计了表格(见表1),让学生通过填写(画线部分设空),了解每个孩子对玛利亚的态度及更多的细节。

3.赏后活动

大量优质、地道的语言输入是语言输出的基础,在充分的语言输入后,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恰当地组织语言,促进语言的内化,提高英语的运用水平。赏后阶段可以设计以下这些活动。

(1)模仿对白

让学生自己选择影视作品中精彩的对白,有感情地模仿,还可以加上一些肢体动作。这种活动既有助于学生练习语音语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增加学生的英语语感,锻炼胆量,培养学习兴趣。

(2)角色扮演

观看完一段或几段剪辑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片段,准备角色扮演。先选举导演,后根据剧情的需要分配角色,允许学生有创造性的独白和对话,将片段表演出来。

(3)课堂讨论

根据剪辑内容设置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小组讨论,组内汇总观点后,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课堂讨论既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深刻理解作品。

(4)情节排序

事先将影视作品的主要情节打乱顺序印在学案上,等学生欣赏完后让他们进行重新排序。根据情节的复杂程度,学生可独立完成,也可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此项练习检测学生是否完全掌握了故事的主要情节。

(5)写观后感

影视作品是艺术表现的形式之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演绎故事的同时也向观众传达思想。写观后感可以让学生把对影视作品的理解和感悟用书面语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把在欣赏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应用到自己的语言实践中,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高中英语影视欣赏选修课顺应外语教学改革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选择的余地和发展个性的空间。在信息输入层面,多样化的信息输入手段,包括声音、图像和文字等视、听觉信息,以及灵活实用的拓展练习,有益于提高学生捕捉获取信息的能力。在信息输出层面,各种互动性口语练习,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影视欣赏选修课将课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舞台,寓教于乐,是学习英语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24.

[2] 徐枫.高中开设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的可行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上一篇:姨婆回家了作文下一篇:考场**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