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的作文

2024-05-04

疑问的作文(精选8篇)

篇1:疑问的作文

有一个故事:一只小猴想在小洞中抓米,但是由于洞太小,抓了满满一大把米的拳头太大,怎么也拿不出去,一直捱到天亮,猴子被猎人活捉。故事的关键在于猴子一直紧抓所有的米不放,倘若它能稍稍松手,就能反命食两空为两全了。悲哉!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哲理:学会放弃,清点生活,你的人生舞台才刚加绚烂。

生活给予我们很多。在这一片广阔的天空,追求自己的梦想,并看着她们一个个地实现实在是一件极美的事。但要知道,美好的事物太多,人的生命太短,如果人的一生不能经常地、果断地舍弃一些不该投入精力的事情,什么都渴望得到,时时处处劳心劳力,其结果只能是让自己失望。理性的追求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人生路漫漫好比一列火车驶向遥远的`目的地,沿途的风景自然很美,全部观赏完却是不现实的。但如果我们还是一味地盲目坚信可以在所有的景区潇洒,那么注定了你的失败——就像同死神下棋一样。该放手时就放手,生活的艺术之一就是要知道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放,有选择的追求方显美丽。

生活就是这样矛盾,一方面用种种美好诱惑我们,一方面又常常逼迫我们放手。罗曼·罗兰的话,大家不会忘记“生命是用来征服生活的”,只有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人,才能做生活的主人即能时时有效地清点自己的生活。清点中,客观的自我审视让你又上了一个台阶;清点中,你学会了放弃,而让更多的精力做了有用功,从而证明自己的价值。清点中,我们抓住了许多美丽,也逝去了许多可爱,但我们知道可爱之所以可爱是因为消逝。

不要把你宝贵唯一的一壶水倒入江海——滔滔东去,不留一丝痕迹会打破你原以为可以填满的梦想。泡一壶香茶吧,斟满小巧的茶杯,浓郁的茶香才是真真切切的。

篇2:疑问的作文

前天早上,我问爷爷:“李白和杜甫各写了多少首诗?”爷爷说:“李白和杜甫一共写了1000余首,他也记不清了。”奶奶听见了说:“李易扬,你到电脑上查一下资料,有可能就会知道了。”于是我打开电脑,查了一下我积累的资料,发现李白只写了1010首诗,而杜甫写了1432首诗,把我惊讶的说:“他们写了这么多首诗,怪不得是名人呢!”我又问爷爷:“李商隐和杜牧共写了几首诗呀?”爷爷说:“我也不知道。”于是我又查了一下一共有1149首诗。

爷爷告诉我世界上有很多奇妙的事情,等你长大以后就会知道了。

虽然有很多奇妙的事情,但我长大以后,成为一名什么都知道到的科学家,那么瘦有的是我就知道了,所以我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成为一名什么都知道到的科学家。

篇3:留下疑问的《黄金时代》

1.编者

平心而论, 《黄金时代》在当下的中国影坛, 它确也算得上一部有追求、有情怀和有水准的艺术电影。由朋友们讲述的那个萧红, 倔强、执拗、软弱、神经质、受到疾病困扰、对养育孩子没有责任感, 一生经历传奇, 结局令人扼腕。这是一个有生活气息的、年轻的、不谙世事的萧红。

电影为观众留下了许多疑惑。比如, 作为现代文学教父的鲁迅为何对年轻的二萧如此看重?萧红为什么要执意离开萧军?萧红为什么会被当时的很多朋友尊敬、帮助和爱护?萧红死后为什么会令那么多人念念不忘?难道仅仅因为她传奇而悲惨的一生?看完一部传记电影, 如果普通观众不了解传主身上的非凡特质、对传主的选择完全不能认同和理解, 未必全是观众的欣赏能力, 也可能因为电影的表现能力。一部传记电影有义务在忠实史料的基础上呈现作家的一生, 但也有责任使读者去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这位作家对于文学的贡献。对于后一要求, 《黄金时代》显然力有不逮。

当银幕上出现的鲁迅温和、家常, 言谈也不乏锐利。当年, 二萧被鲁迅看重的原因是什么?难道仅仅因为他们热情洋溢的来信吗?这是我看《黄金时代》时第一个困惑。电影没有给予有力的说法。

鲁迅与二萧之间自然有情谊, 最初相助, 一为文学, 二为家国。鲁迅看重二萧的文学才华, 为二萧的第一部著作写序并帮助出版, 二人也因鲁迅先生的推荐而为文坛瞩目。鲁迅对二萧, 有知遇之恩。二萧是来自东北的青年。他们作品中有东北人民的生活情状, 鲁迅希望通过这些作品使当时的读者关注东北沦陷。鲁迅对萧红尤其欣赏, 他对她《生死场》的评价是“力透纸背”, 有“越轨的笔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也预言, 在未来, 萧红将取代丁玲。对以上种种信息, 电影并没有给予充分交待, 我们只看到坐在鲁迅家无所事事的萧红。

2.萧军朋友圈的讲述

如果把电影中讲述者们放在一起会发现, 除了许广平、白朗之外, 他们中大部分人都与萧军关系更好, 更认同萧军的立场。在当年, 那些认为萧红写作有问题, 认为萧红写作不如萧军的其实也是这些朋友。那么, 在萧红死后的讲述中, 这些人的叙述有没有为“活者”萧军讳;有没有基于他们立场、人际关系及审美趣味而导致的对萧红个人生活选择上理解的偏差?电影主创是否应该有辨析?

电影中, 二萧分手的重头戏里, 萧军是担当的, 端木是畏缩的, 萧红是执拗的, 朋友们是遗憾的。仔细想来, 这些印象都是出于萧军及朋友的立场, 并不全面, 也不一定是事实。大概是由当红小生的扮演, 原本有武夫气质的1米6的萧军被塑造得高大、英俊, 平白获得了很多同情分, 连出轨都出得理直气壮。顺着这位男一号的眼睛看去, 萧红的发脾气、不高兴以及最后分手的情节实在像“作女”。

电影并没有明确给出, 年轻的萧红有她无奈的苦楚。她生完孩子后就被妇科病缠身, 血流不止, 一生都身体衰弱, 这是二人夫妻关系不睦的导火索。除了电影表现的, 萧红早年就曾因家暴出走, 萧军朋友都冷淡视之, 使她无路可走, 只得再次回到萧军身边, 这在萧红的文字里是有记载的。许多资料显示, 在萧军及他的朋友眼里, 萧红只会写几笔散文并不会写小说, 文学成绩也并不如萧军。对萧红文学成就的轻视也一直持续到萧军晚年。作为作家, 萧军至死不能理解八十年代后为何有那么多人喜欢萧红的作品。萧红并不按当时写作套路写作, 也不为时代要求和宣传而作。这是二萧文学理念的巨大分歧, 这是志不同道不合。如果一个女人的丈夫家暴, 出轨成习惯, 同时也并不认同她的创作理念和精神追求, 对她所做的一切不屑一顾, 她有何理由和他生活在一起?在萧军形象的处理上, 电影给出的信息是暧昧的, 有意遮掩其不堪的一面, 为何如此?

有关萧红的回忆中, 聂绀驽的谈话可信性很高, 萧红提到她对于鲁迅精神世界的理解, 这些认识都让聂感到震惊和佩服。在那个场景里, 在文学层面上萧红是强大和自信的。可惜, 电影里却只引用了聂绀驽像导师一样鼓励萧红要向上飞。聂绀驽在二萧分手后有个说明, 二萧从此再没见过面, 并补充说萧军后来跟王德芬结婚, 一生相守, 生育了八个孩子。电影补充动机何在?是在暗示观众, 萧红没有抓住这个“好男人”么?王德芬追随萧军一生固然是事实, 但萧军后来也多次出轨并使一位女大学生生下孩子。

在萧军的朋友圈看来, 端木胆小而不值得爱, 而骆宾基为何会给予萧红那样深切的照顾电影也都一笔带过。对于萧红传记而言, 这是粗暴而不负责任的。因为萧红生命中不仅仅只有萧军, 她的选择在当时也有她的道理。电影对端木的文学成就只字未提, 其实端木的文学成就也未必逊于萧军。电影只展示端木为人而忽略其文学成就, 这是不客观的, 对萧红与端木的婚姻也是不尊重的。

事实上, 萧红是因《生死场》《商市街》成名后成为当时文学青年的偶像, 而端木与她的文学气质相近也对她颇为仰慕, 这是两人走到一起的前提, 而骆宾基则是萧红的读者和仰慕者。电影中这些信息并未得到足够呈现。而这对塑造作家萧红的形象极为关键。

《黄金时代》似乎对丁玲过于偏爱了, 她甚至被拿来作为一面镜子, 比照萧红的苍白、软弱和不坚定。她去与不去西北, 并不意味着萧红必然离世。这种推论, 过于肤浅。

在1931-1941年间, 萧红共写了一百多万字的作品, 一年十万字, 这对于这位疾病缠身、怀孕生子、贫寒交困、备受情感纠葛的青年女性何其不易。而且, 在她最后三四年和端木一起生活的时光里, 她写下了《呼兰河传》《小城三月》《马伯乐》 (未完成) , 这是她一生中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离开西北并不意味着她不关心国事, 在武汉以及抗战爆发后, 萧红也有关于民族兴亡的作品, 她没有在革命第一线, 并不证明他们没有家国情怀。她当然支持抗战, 但同时也认为作家写作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3.一个没有文学生活的萧红

作为作家, 萧红大部分时光难道不是在写作吗?她在疾病中、在饥饿中、在奔波中、在痛苦中写作。电影中关于这些场景很少。而且, 她写的到底是什么?她只写了花园、自然吗?她写的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二麻子, 都是当时受苦的人。这是一位对大时代和卑微个体一视同仁的作家, 这样的选择和追求, 是需要受到尊敬和重视的。萧红的写作在当时影响如何, 年轻人如何读她, 同行如何评价她, 她如何无视批评执着写作, 电影中全是空白。当别人不能理解她的很多所作所为时, 她也是被动的和失语的。电影中, 呈现的是众说纷纭的萧红罢了, 但那个风暴中心的人, 从不为自己解释。于是, 我们只看到了疲于奔命不断抽烟不负责任的萧红, 只看到一个跟大时代选择背道而驰天真地要“找死”的萧红, 却看不到她有她的想法, 她的特立独行并非全无意义。甚至在电影里都看不到这些文学青年们在一起讨论文学, 我们甚至没有看到她的书出版的场景, 而这也是她维持生计的方式之一。对于一个作家传记片, 这些镜头难道不是必须的吗?

电影在叙述抗战时二萧的选择时, 想象力和理解力也是偏狭的。如果我们不把萧军的选择视为唯一正确的选择, 不把萧红在病床上去世作为她选择不去西北的结果, 那么我们会看到, 彼时与萧军不同、与萧红有共同选择坚守在国统区的作家既有巴金、老舍、茅盾, 也有沈从文、钱钟书等人。萧红当时的悲惨境遇, 一方面是因为医疗事故及战乱, 也由于她身体的衰弱。

如果电影的史料不囿于萧军朋友圈, 那么我们还会读到萧红当年的其他朋友对她的评价和纪念, 茅盾先生在萧红去世后为《呼兰河传》写下的序言, 诗人戴望舒在萧红墓前写下的诗篇:“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在萧红死后, 有无数传记和悼念文字出版, 每年都有万千孩子诵读她的作品……一个让同辈后辈深切尊重的作家, 一个生逢乱世命运坎坷的青年女性, 当这两个形象合而为一时, 才是完整的萧红, 也才是今天为何那么多人纪念她和心疼她的原因。

《黄金时代》完整还原了萧红作为普通人的一生轨迹, 却忽视了她在有生之年所进行的精神跋涉和她的文学成长轨迹;在对民国大时代的想象中, 《黄金时代》还原了革命青年的热血和朝气, 但却对抗战时期民国知识分子的自由选择没有充分认知。看许鞍华和李樯滔滔不绝地接受访问以及各种宣传, 原以为这是一部充满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创作, 《黄金时代》完全可以在塑造萧红和民国知识分子方面完成得更好, 很遗憾电影没有完成好。

篇4:疑问的作文

【关键词】语法 疑问句 疑问代词的疑问句 比较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96-01

使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

A)什么是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

在陈述句中要着重询问的部分用疑问代词所构成的疑问句,是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它的基本格式是∶

1.主语(疑问代词)——谓语?如∶

谁——说话?

2.主语——谓语——宾语(疑问代词)?如∶

他——买——什么?

他——在——哪儿?

3.主语——谓语——(疑问代词)?如∶

他——怎么了?

印尼语也有这种像上列的基本格式似的,下列就是使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它的格式是∶

1.主语(疑问代词)——谓语?

如∶S+P

Siapa berbicara? (印尼语的格式=S+P )

谁——说话?

2.主语——谓语——宾语(疑问代词)?

如∶S+P+O

Dia menbeli apa? (印尼语的格式= S+P+O)

他——买——什么?

Dia di mana? (印尼语的格式= S+P+O)

他——在——哪儿?

3.主语——谓语——(疑问代词)?

如∶S+P

Dia kenapa? (印尼语的格式=S+P)

他——怎么了?

B)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的特点。

1.这种疑问句和陈述句的词序完全一样。如∶

小王在这儿。(陈述句)

谁在这儿?(“谁”在主语位置上)

小王在哪儿?(“哪儿”在宾语位置上)

2.疑问代词放在要求答案的位置上。如∶

他们干什么?(要求回答宾语“什么”)

他怎么了?(要求回答谓语“怎么”)

印尼语也有这种疑问句和陈述句的词序。如:

xiaowang di sini. (陈述句)

小王 在 这儿。(陈述句)

Siapa di sini? (“Siapa”在主语位置上)

谁 在 这儿?(“谁”在主语位置上)

xiaowang di mana? (“mana”在宾语位置上)

小王 在 哪儿?(“哪儿”在宾语位置上)

C)使用有疑问代词的疑问句需要注意的问题。

这种疑问句句尾常用语气助词“呢”,“啊”。语气比较婉转。如∶

他在哪儿呢?

他在哪儿啊?

你找谁呢?

你找谁啊?

在印尼语想要表示疑问句一般末句也经常使用语气助词“ya”。语气平常也很婉转。如:

Dia di mana ya?

他 在 哪儿 啊?

Kamu cari siapa ya?

你 找 谁 啊?

参考文献:

[1]房玉清.《实用汉语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李德津,程美珍.《外国人实用汉语语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2003年版.

[3]何洪峰.《现代汉语语法及其教学》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的参考资料.

[4]Suparto, ST.BA. 2003. Tata Bahasa Mandarin itu Mudah. Jakarta: PT Puspa Swara.

[5]Suparto, ST., BA.2005. Lancar Berbahasa Mandarin. Jakarta: PT Pustaka Internasional.

篇5:高考满分作文:生命的疑问

海伦·凯勒是一个不象命运低头的人。在她仅出生十九个月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猩红热引发的高烧使海伦成了一个集聋哑为一身的残疾人。但她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她每日不知疲倦地读书,她最终还是征服了命运,活出了自己的风采。

海伦·凯勒的努力和勤奋让她的生命充满意义。她一生一共出版了十四部着作。命运对他多么不公平,许多人都认为这样活在世上已经没有了意义,但她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她用自己的努力和勤奋体现了她生命的意义。她并不比我们多些什么,正好相反,她还比我们缺少了健康。但她用坚持,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光彩有力,她的生命才是真正完整的。

台湾作家杏林子,小学时聪明活泼,但她六年级时患上的类风湿关节炎除了导致她行动不便外,发病时更是疼痛难忍,痛苦不堪。她一边广泛阅读,一边与病魔纠缠,17岁那年开始写作。身怀残疾的杏林子写作时弯着腰、弓着背,付出的辛苦远远多于正常人。但她以非凡的意志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用双手写下不少励志作品,鼓励着人们面对生活的痛苦。

杏林子的坚强,让她的生命更加丰富多彩,这位伟大的作家,用坚强写了一曲生命之歌。杏林子是于2月8日带着鲜花离开我们的享年61岁。在这61年里,她忍受了多少痛苦,只有她自己知道,但她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她用自己本不完整的生命做了一件多么伟大的事啊!她为我们做出的榜样更是无人能比,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台湾作家—杏林子。

篇6:雪地疑问作文

早上,地上铺上一层厚厚的白被子,我和玲玲踏在白雪上,艰难地向陈老师家走着。忽然,我扭头发现我每走一步必是一个深深的脚印,而玲玲的脚印相对来说较浅。“没道理呀,我跟玲玲体重差不多,而且走的路面上的积雪也差不多,怎么会不一样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经历“千难万险”,终于来到陈老师家,我把这个疑问对陈老师说了,陈老师听完后只是低头瞅了一下我们的鞋,就微笑地对我们说:“玲玲、赵烨,你们能提出这个问题很好,如果我现在就解答,你们肯定听不懂。这样吧,为了形象一些,我们来做个实验。”

于是,在陈老师的协助下,我们在A硬纸板上钉进了4枚长钉,在B硬纸板上按照横竖相等的方格钉进40枚相同的.长钉。“陈老师,我搞不懂,为什么要钉钉子啊?”我就像丈二和尚一样摸不着头脑,“这跟我的问题有什么关系?!”“等会儿就会明白了。”陈老师边说边在盘子里装些沙子,然后把沙子表面弄平整,把A板的4条“腿”向下,放在沙盘上,并在A板上放一本书,“喂,玲玲,你看,钉子全部都陷进去了。”我小声对玲玲说。等我们都看好后,陈老师又拿来B板,换下A板,加上刚才那本书。“赵烨、玲玲,你们观察到什么了吗?”“嗯,我们都看到了,第一次实验时,A板的4根钉子全部陷下去了,而第二次B板的的40根钉子并没有陷进去多少。我猜想这应该跟钉子的数量有关,但到底是为什么呢?”“回答得不错,实际上这是关于压力的一个实验。第一次实验的A板只有4条‘腿’,重东西压到它上面,全部力量集中在四条‘腿’上,小小的钉子集中了许多压力,所以扎进了沙盘。B板上有40条‘腿’,每条腿都要分担一些压力,重东西产生的压力分到每枚钉子上,就没有多少了。由于压力比较小,所以钉子就不会陷得太深了。而鞋的不同导致脚印的深浅也是这个道理,玲玲穿的是特殊的雪地防滑鞋,而赵烨穿的是普通的鞋,明白了吗?”

篇7:疑问作文250字

今天,我到奶奶家里去。我发现在奶奶家里的小房间里,摆放着一台台式电脑的显示器,还有一只笔记本电脑。哦!我的天哪!这是什么情况呀?我的脑海中顿时产生了一个大大的疑问。

显然,这个电脑是大爸爸家里的。怎么会出现在奶奶的家里呢?我猜想,肯定是哥哥忍不住要玩游戏呗!大爸爸不得已出此下策的。为了证实我的想法,我就去问奶奶了。我说:“奶奶,哥哥家的电脑怎么在你这里呀?”奶奶说:“你的`哥哥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游戏,不知道做作业,你大爸爸只好把电脑搬过来了。”

篇8:英语疑问话语的语用预设

一、预设与语用预设

预设指在语言交际过程中隐藏在某一语句背后, 没有直接表达出来, 但为交际双方共同接受的事实或命题。它是该语句具有正常意识, 能够进行正常交际的先决条件。адучева对语用预设给出了定义:“当说话人正常使用 (即不带有煽动、讽刺或其他目的) 句子S时, 认为句子P是语句中不言而喻的或听话人所知道的, 那么P就是S的语用预设”。 (1) 语用预设是说话人的预设, 或者是可以取代说话人地位的其他同等成分的预设; (2) 说它是语用性的同时也是因为该预设中所包含的内容涉及到听话人的知识, 即说话人在说语句S时认为P是听话人知道, 即说话人认为听话人知道P; (3) 如果语句S使得说话人在任何使用S的时候都有预设P, 那么我们也可以说P是语句S的语用预设。

二、英语疑问话语的语用预设

根据说话者的意图, 王立非教授将英语的疑问话语分为了四类:信息疑问句、修辞疑问句、检测疑问句和间接请求疑问句。下面我们分别来探讨其语用预设。

(1) 信息疑问句

信息疑问句提问的动机是说话人想从听话人那里了解某事, 并确信能够获得所需信息, 这类疑问句很显然是对提供未知信息的一种请求, 希望听话人对问题做出回答, 提供信息。对于信息疑问句的语用预设在于, 提问者认为听话者知道自己所提问题的答案, 能够提供正确的信息。例如:

——Where can I get the bus to the railway station?

在该例中, 问话者不知道在哪里乘坐去火车站的公交车, 想从听话者那里获得相关信息, 而且提问者认为说话者应该知道答案。该信息疑问句中的预设是提问者的预设, 且该预设中所包含的内容“抵达火车站的公交车搭乘地点”是听话人的知识, 且该文具在任何情况下使用都具有该预设。

(2) 修辞疑问句

修辞疑问句可分成四种:a.第一种修辞疑问句虽然在结构上与信息疑问句相似, 但在语用功能上却与第一类相反, 提问的目的不是寻求信息, 而是提供某种信息。b.第二种修辞疑问句, 说话人通常认为命题内容并不重要或者是众所周知而实际目的在于表示自己的看法和态度。c.第三种修辞疑问句, 句中命题内容得到强调, 被赋予某种普遍真理的意味。d.第四种修辞问句以感叹形式表示惊奇。下面我们举例说明其语用预设。

a.Don’t you believe he was injured in the traffic accident?

b.Who else burns a bank cheque一if not an idiot?

c.What could be larger than the universe?

d.Isn’t it beautiful weather today?

在例a中, 说话者作出预设:听话者知道“他在交通事故中受伤了”, 说话者也知道这一信息。在例b里, 说话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只有白痴才会烧毁支票”, 这里说话者作出的预设是:听话者认同自己的看法, 这是众所周知的信息;在例c中, 说话者强调“宇宙是最大的”这一真理, 作出了听话者会认同的预设;而在例d中, 说话者对“好天气”的惊叹, 预设听话者也和自己感同身受。在上述例子中, 说话者都认为听话者有能力识别自己提供的信息并作出判断, 且这些预设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存在有效的。

(3) 检测疑问句

说话人提出这类问题, 并不是指望从听话人那里求取未知信息, 说话人完全知道全部信息, 而是想检查听话人是否知道答案。在这类疑问语句中, 说话者作出预设:听话人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答案。例如:

——Do you know what my name is?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 说话人当然知道自己的名字, 可是却不确定听话人是否知道自己的名字, 说话人提出问题就是为了检测听话人是否知道自己的名字。该预设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存在的。而且, 检测疑问句中, 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地位一般不是平等的, 而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说话者处于支配的地位, 占有话语优势, 而听话者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4) 间接请求疑问句

说话人对答案一无所知, 为了避免居高临下, 说话人发问, 让听话人作出反应, 也就是说, 说话人请求某种行为。这类疑问句有时并不一定要求用语言回答, 因为这类疑问句实际上是礼貌的请求、建议或邀请。在间接请求疑问句中, 说话人作出预设, 希望并认为听话人会作出相应的选择或反应。例如:

——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your radio volume?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 我们认为说话者在提问时作出了这样的预设:听话者会 (或者不会) 调低收音机的音量, 不管答案如何, 该预设都在听话者的能力范围之内, 而且该问句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表达请求的意味, 而说话者对听话者的预设也总是存在的。因此, 我们说听话者会 (或者不会) 调低收音机的音量是该间接请求疑问句的语用预设。

由上可见, 英语疑问语句中, 说话者对于听话者作出了一定的预设, 而且该预设是涉及听话者的能力或知识范围的, 且总是存在。这就是英语疑问句中的语用预设, 它同说话人和言语行为紧密相连, 是语用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面。

摘要:预设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分别从信息疑问句、修辞疑问句、检测疑问句和间接请求疑问句的角度来分析英语疑问话语的语用预设。

关键词:疑问句,语用,预设

参考文献

[1]王立非.英语疑问句的语用分类与功能[].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5, (6) .

[2]文炼.蕴涵、预设与句子的理解[J].世界汉语教学, 2002, (3) .

上一篇:应重视农村中小学升国旗仪式下一篇:难忘的教师节优秀作文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