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灯笼高高挂赏析

2024-05-12

大红灯笼高高挂赏析(精选8篇)

篇1:大红灯笼高高挂赏析

没有春天的故事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赏析

1、这里没有春天。这是一部没有春天的电影

影片一开始,颂莲嫁人的时候就是个夏天,但那是个怎样的夏天呢?出嫁哪天,颂莲独自走在去夫家的路上,了无人烟,没有生机,一片萧瑟,只有一排排白扬和哪吹锣打鼓出嫁的队伍。在一片萧条出嫁队伍显现出来的红色特别显眼。要知道颂莲今天也出嫁,本应该要有花轿,在众人的簇拥下,要吹锣打鼓的行进。而颂莲却是独自一人,只有一个行李箱陪衬着,孤零零地一人一步一步地走向哪些条条框框里,束缚的不能动弹深渊。这就是一个悲剧的开始,没有春天,也不会有春天也不可能有春天。因为这不仅仅是颂莲她一个人的悲剧,并不只发生在她一个人身上,她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不幸,当又一个夏天来时五太太又在重夏颂莲的故事。所以这是个没有结局的故事。

颂莲是个女学生,有着新思想,是新文化的代表,有着不肯屈服的倔强的性格。然而还是逃不出封建社会里女人悲惨的命运。陈家就像一个牢笼,束缚着每一人。“府上的规距”,“祖上的规距”,是人们在这所府里每天生活的全部。这里除了规距还是规距不允许有任何跨越规距的存在,不能容忍有反叛的精神,它会一点一点地把你给磨灭直至同化掉。管家取名叫陈百顺,百顺,百顺就是让你千依百顺,照着规距做就行了。

“点灯捶脚”、“谁点灯谁点菜”这就是规距。那哗哗的捶脚声,被捶的人无比享受,然而没有被点灯的呢,哪每一次的响声都牵引着太太们的煎熬啊!点灯点菜被拿来看作是一种炫耀,当作是一种荣耀。因为它代表着在这个大院里的地位,代表着一种可悲的秩序,那屈辱的宠幸,甘愿做一个被统治者宠幸过后的一种施舍!哪么谁是规距呢?真的是府上的?祖上的?哪么府上的,祖上的又是谁制订的呢?是老爷。老爷就是一个统治者,是这些太太们整天争风吃醋的中心。老爷就是天,可以把你捧上天也可以把你打下地狱。老爷可以纵容三太太在他新婚之夜大闹,但也可以把三太太送进楼顶的小孤房子里上吊而死。谁点灯了,谁就是规距,你就有话语权,就有点菜的权力。只要那个大院的灯亮着,哪么她就可以变成发号施令者,她就可以在这个高宅里做她想做的事情。颂莲假装怀孕,全府上下都得围着她转,可以不用到饭厅吃饭,吃到自己喜欢的菜甚至可以把饭菜拿到自个房间去吃,这就是很好的佐证。

这就是这个大院的生活。这就是封建的礼制,不允许其他有思想,就算有也不能表现出来,不然就会给自己带来惨痛的代价。所以这是个没有春天的故事,也不会也不可能有春天。

2、囚笼下的痛苦 2、1新思想的命运

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良心是路人。颂莲是个反叛者,是上过大学生的有着新思想洋学生。但无奈也摆脱不了命运的安排,只能中途放弃学业嫁作人妇。起初她也对这些礼数很不满,对它很不适应并时不时地反抗着。她敢当着管家的面说大太太“她有一百岁了吧,看起来哪么老”;敢在三太太院里不屑一顾的扭头就走。对于这一切的一切她都是表现的那么淡然。然而当她指着雁儿大喊:“府上规矩知不知道”的时候,已然成了这个阴暗的大院里封建势力的代表了。或许她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自个也融入了这个曾经让她讨厌的生活里,并成为了这里的一分子,被人打击同时却摧残着别人。自以为算计得了别人,没想得自己却被别人摆了一道。她慢慢地也被这条条框框封建制点一点一点的蚕食。最后也被同化掉,加入了太太们的争宠行列中。当她对着雁儿喊出“府上的规距”的时候严然成为这个礼教的守护者,或许连她自己都不知为什么。没有话语权,没有点菜的权力,甚至可以给她带来点欣慰笛子也被毁掉了,整日的生活圈就是在这个院子里,跟牢笼没有实质的区别,只不过里面关着地是一群老爷为了满足欲望和传宗接代的罢了。到最后,她失去了一切。雁儿死了,虽然对于雁儿的死不能完全归咎于颂莲,但她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梅珊也死了,只因死于颂莲醉酒后的告密;笛子没了,只因时常拿出来端详被老爷看见了当是以前情人的礼物给毁了;灯也被封了,只因争风吃醋假装怀孕被雁儿告发了。她成了这个时代的牺牲者、抛弃者。终于,在重重压抑之下,最后只能用疯掉来摆脱这泯灭的社会。或许用疯掉才是对她最好的解脱。2、2戏做得好可以骗别人,做不好只能骗自己

三太太也是对这个囚禁人身自由的陈家大院怀有深切不满的人。面对这一切满怀抱怨,但对于这一切也并不是无能为力。她试图走出困境,想过要自己想的生活,或许是想在这完全没有生机的生活里找点乐趣。但却走上了一条没有光明的路。她有与任何一位太太争宠的资格,以至二太太三翻二次设计陷害她。她敢在四太太新婚之夜把老爷叫过去;敢在天蒙蒙亮就在楼台上大声高唱;敢叫高医生他们一起在闺房打麻将;甚至和高医生偷情等等这一切,她就是一个叛逆者。但她又无法改变眼前的这一切。她在房子间挂满脸普,把自己的声音录在留声机里来回味自己的过去。一人在大院里唱曲独自陶醉,“什么好不好,本来就是做戏,做得好可以骗别人,做不好只能骗自己”正是她自己目前的生活,唱得再好己没有了听众,只能用来安慰一下自己的心。

2.3失去真心的笑容 而二太太完完全全就是这所封闭的大院里同化的产物,是一个毫无生机不能有自己思想的大院里的必然产物。她己然成为“菩萨脸蝎子心”的人,为了争风吃醋,不惜给三太太下堕胎药;为了比三太太早生,不惜重金买来催产针。她还甚至怂恿雁儿做布娃娃诅咒颂莲,她可以背地里一套当面一套的虚情假意,她可以领着一众人去捉三太太的奸 还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她早失去了真心实意的笑容,每每笑来都是哪么的带着不怀好意,笑里藏刀。这是一个可恶的人,但在男权社会下又是一个可悲的人。或许她最终的归宿也会像大太太哪样淡泊尘世吧。2、4丫环的命

雁儿是心比天高,可惜是命比纸薄。她敢于追求,她梦想摆脱做丫环的命希望有朝一日能做上太太,享受做太太的风光。她不断地想博取老爷的好感,在自己的房间里挂红灯笼,渴望着有一天红灯笼真得能在她的房间里点起来,她渴望成为老爷的一位太太,但是老爷却娶了四太太。但她并没有绝望没有死心,只要一有机会就会跟老爷亲昵。可惜或许是她真就没有做姨太太的命,自己守护的最终却得来这么一句“尽管用好药,不要让别人说,咱家不管下人死活„„”。原来她只不过是老爷的一个消遣,老爷从没拿她当过回事,更别说考虑纳她为妾——而这是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的丫头的一辈子的希望。2、5无奈的守护者

大太太是所有太太中地位最高的一个,是这个封建制度的守护者,是老爷不在的时候的老爷。我想这才是封建制度中太太们的最终归宿吧——以念经诵佛来消遣。她自己本身就身受这规距的毒害。花容月茂不曾复返不再被老爷所宠幸,没有了与其他太太们争头的资本,只能靠着念经来安慰哪空虚的心灵,以此来找到其中的心灵慰所。她本来就是一个不幸的人,是被这规距的压迫下的无奈,可她却反过来成了这制度的守护者,捍卫者。2、6悲剧的廷续

影片的结尾,四太太疯了,穿着嫁人时的学生装,站在门口看着刚被迎入门的五太太,呆呆的望着,毫无眼神地,仿佛似想说些什么,但是欲言而止,只是慢慢地走向了漫天的飞雪里。这正是非剧的廷续,只要人还是哪样的人,规距还是原来的规距,哪么戏还会继续演下去,但人己谢幕,新的一场戏又继续开始了

3悲剧的根源

影片最有意思的一处是老爷没有一次是给我们展现出清晰面孔,几次的出现者是给我们模糊的感觉,到影片最后我们连老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都不清楚。这给我们一个展现出老爷的神秘感,老爷就是背后的统治者。他虽然看不清,但他无处不在,他身边呆着一群有反抗精神的女生,但他却主宰着这个大院的女生,甚至掌握着她们的生死。他代表着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他就是一切,不能容忍还有其它与他无关的东西。这个大院严然就是一个小王国,他就是这里的主人,掌握着他哪几个姨太太的命运,他让她们为了他而争风吃醋,勾心斗角,因为他乐于此。他可以辜负所有人,不所下人当人看,可以为所欲为,但只要有一点,就是绝对不可以发生有对不起他的事情发生,否则他就会消灭一切对他没用的东西和背叛他的人,让你死你必须得死,你只能千依百顺!

那么导致这个社会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这正是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导演似乎有意的引导我们去思考究意这个不幸的根源发生在哪里。颂莲最终的发疯、三太太被上吊而死、大太太念佛拂尘等等,导演就是想引导我们去探讨封建社会的罪恶,对其进行猛烈的批判,揭示出恶的来源——封建制度。

参考文献

引自《百度百科》影片赏析

引自蒙山点点愁微博《高墙大院里囚禁的人性》

篇2:大红灯笼高高挂赏析

课程名称: 舞蹈欣赏 指导老师: 张晓洁

院: 电子工程学院

业: 08通信工程

名: 李胜男 学 号: 2008108011164 日

期: 2011年6月15日

当听到这个舞剧的名字时,就觉得很有吸引力,就想一直投入看下去,以前是看过这个同名电影的,那时候的故事情节还记忆犹新,但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还是觉得很有欣赏价值。本舞剧使我享受了一场欣赏美得盛宴,也是本门课程当中我印象和体会最深的一场,以前我一直觉得芭蕾舞就是国外的文化,旗袍,深府大院中国传统元素,穿着旗袍跳芭蕾舞有思想,有创意,打破固守成规的思路,将中西文化完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此外,舞台灯光、服装设计、表现手法各方面用的都很好,舞蹈演员的表情和眼神都很到位,将这场舞剧情感体现的淋漓尽致,让人觉得耳目一新,非常震撼。它是一部极具观赏性并有着深厚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舞剧。

这部舞剧我自己又单独看了一遍,舞剧的主要故事情节是一个穿着学生装年轻的女孩被强行塞进由四块木板体现的花轿,她是老爷新娶的三太太。上轿前,她想起青梅竹马的恋人——戏班子里年轻的小生,想象中,用独舞表现出那种不舍,挣扎的感情。第一幕中,迎亲的喜庆气氛中,幽深的大宅院里,大太太与二太太怀着复杂的心情接纳这位新人。他们各自带着自己的丫鬟和下人,我觉得大太太比较在整个家中比较有地位,行事比较沉稳,二太太锋芒很强但也很受宠。洞房花烛夜,新来的三太太拼命抗争,但终于没能摆脱悲剧的命运。其间,用红布和穿插的隔扇门追逐过程来表现很贴切。第二幕中,老爷领着太太们听戏、打麻将来终日消磨时光。新来的三太太利用短暂的机会与昔日恋人相会,两个年轻人的恋情被居心叵测的二太太发现了。麻将的造型以及“京剧”都很别出心裁。第三幕中,年轻人继续偷偷相爱相会,二太太告密。老爷当场捉拿了这对大胆越轨的恋人。二太太想趁机恢复失去的宠爱,心情败坏的老爷却赏了她一记重重的耳光。失落的二太太将满院的红灯撕得粉碎。尾声中,那对年轻的恋人与二太太同时被带到行刑现场,在死亡面前,他们尽释前嫌,以宽容和爱彼此紧紧拥抱。

我觉得整个芭蕾故事也特别曲折、复杂、比较有逻辑性,三幕演出中每一幕都包含相当曲折的情节,故事就是围绕着三姨太与小生之间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展开的。其中被迫出嫁、洞房花烛夜、堂会偷情、麻将偷情、二姨太告密,而每一个情节的具体表现手法也可以看到张艺谋导演描写故事的丰富想象力。用“灯笼”的情节贯穿始终,使剧情前后贯穿呼应,主题也更清晰了。

这部舞剧在音乐方面也很有特色,我这学期也选修的民间音乐欣赏与实践这门课,学会了分辨各种乐器。感觉得到这是一个极富中华民族音乐特色又充满现代气息的芭蕾音乐,作曲家大量运用了中国的京剧、民歌、民间曲调、民间打击乐,运用现代音乐的表现手法,有旋律优美的双人舞音乐、有突出气氛的唢呐和笙独奏、有模仿洗麻将的效果声、有家丁乱棍的效果声、有二胡与大提琴的对答、还有京戏青衣幽怨绵长的吊嗓。看似素材杂乱,但却运用自如,从一种形式进入到另一种形式非常自然流畅,不留痕迹。

在芭蕾舞蹈设计方面,我了解的不是很多,因为以前接触的毕竟很少,老师说过芭蕾舞对舞蹈演员自身条件要求的很高,腿和胳膊要长,身体比例要好,头要小,脚还要能绷得特别直。我仔细观察了一下那些主要舞蹈演员,觉得他们跳那么久肯定很不容易。我还是能区分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点灯群舞、轿夫群舞、麻将群舞的,都非常有特色,这些都有着芭蕾舞剧特有的舞蹈结构。其中,序幕的双人舞是由身着学生装的女主角与身穿戏装的武生表演的,与其说是双人舞,不如说是以武生作活动道具的女子独舞,优美而缠绵,非常动人,让人看了都心生怜爱和同情。

在服装设计方面,我最喜欢的中国的旗袍第一次被搬上芭蕾舞台,不仅没有影响演员的舞蹈,旗袍的样式、色彩都给人印象深刻。但是传统的中国旗袍两边开叉的幅度是没有那么大的,也很内敛,但由于要挑大幅度动作的芭蕾舞,经我仔细观察发现旗袍的开叉部分用褶皱来填补设计,既不失旗袍的美观又能很舒适的用在跳舞中。服装色彩都很鲜艳,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也体现的不同人物心理和性格的对比,就连挑着灯笼的丫鬟服装前后也有变化。

篇3:大红灯笼高高挂赏析

何为病态美学?并不是所有病态都美, 能称其为美的病态, 都成了名, 病态美学有两个特征, 一是怨妇心理, 二是真实。而张艺谋导演根据自己的病态美学倾向, 把电影中的场景设置得对称庄严, 充满美感, 电影中的人物或温婉或娇艳或柔嫩, 各美其美, 但都有着畸形、病态的心理。而电影中宏大方正的背景与渺小的人物形成的强烈对比更是突出了这种病态美学给人的感受。

电影中的病态特征主要体现在五个女人的悲剧命运和她们生活的环境中。

主人公颂莲是个受过大学教育的洋学生, 但因家道中落不得不选择辍学嫁人, 而面对嫁给穷人做大老婆还是嫁给有钱人做姨太太这个关乎女人一生命运的考题时, 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结婚那天, 颂莲没有坐轿, 而是穿着学生装, 梳着麻花辫, 提着装有全部家当的小皮箱自己走进陈家的。人生是她自己选的, 路是她自己走的, 因此往后种种, 怨不得别人。

刚嫁进陈家的颂莲是鲜活的、羞怯的, 她不喜欢院子里房间里挂满了灯笼, 不习惯被人伺候着捶脚, 敢口无遮拦地说大太太“那么老, 怕是有一百岁了吧”。她还保留有自己纯良的小世界, 以为笑脸相迎的都是好人, 以为自己看不惯的就是坏人, 以为自己还可以发发学生的小脾气、闹闹少女的小别扭。慢慢地她看清了陈家人的真面目, 也依赖上了那一份捶脚、点菜的虚荣, 也懂得了陈老爷才是她命运的主宰。她嘴里说着不稀罕不在乎, 可当那捶脚声一下一下敲在她心上时, 她有着失落和嫉妒。她讨厌自己被关在四四方方的大院里不得动弹, 却也学会了用“规矩”这两个字去教训雁儿。她不喜欢老爷, 不喜欢陈家, 但为了自己在陈家的地位又用假怀孕哄骗老爷。自从嫁进了陈家, 以前受过的新式教育和现在满满围绕的古老规矩就一齐撕咬着颂莲柔嫩尚存幻想的身心, 慢慢化成病毒侵蚀进她的灵魂。她在新与旧、顺从与反抗的矛盾漩涡里苦苦挣扎, 渐渐变得病态。其实在她进府的第一天, 管家就告诉她, 我叫陈百顺, 百顺百顺, 只是她渐渐忘记了。

颂莲是受害者, 却也害过人。先说说二太太卓云的那一剪刀, 虽不致命, 但也十分残忍。受过新式教育的颂莲按理说应该对迷信的扎小人嗤之以鼻, 然而她仅仅在大院里呆了几个月, 就已经变得苍老, 这种病态老态没有表现在她的脸上, 而是被刻在了她的心上。当她看到写有她名字的人偶扎满尖针时, 她内心的病爆发了, 愤怒和恐惧让她抓住雁儿拼命地往墙上撞, 在得知幕后指使者后, 颂莲选择了一种直接而极端的报复方式, 影片没有直接展示那血腥的一幕, 而是用二太太的一声惨叫代替。我无法想象颂莲是如何下得去手, 我只是感到可怕, 颂莲的病态行为让我觉得冰冷, 人的转变太快了, 一个畸形的环境就能让她迅速冷冻。

三太太梅香和丫头雁儿的死都是颂莲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造成的。雁儿的一生是错误的一生, 她太傻太天真, 一厢情愿地活在自己构筑的美丽小世界里, 做着麻雀变凤凰的美梦。她以为老爷喜欢她, 会娶她做姨太太, 所以她心甘情愿地向一个五十岁的老男人献出了自己年轻的身体。然而她不知道, 她只是老爷的消遣, 是吃饱喝足后的一道甜点, 也许好吃, 却可有可无。当她得知老爷新娶的四姨太不是自己时, 仇恨和委屈让她对颂莲冷言冷语, 一直想着踩扁颂莲让自己爬上高枝。老爷若有似无的几次调戏让她忘了这府里最大的是“规矩”, 她不愿从梦中醒来, 固执地做着白日梦, 甚至胆大到偷偷在自己屋里点起了灯笼。她病态地幻想着有一天能有属于自己的院子, 整夜整夜地点满大红灯笼, 每天曹二婶都给自己捶脚, 不用再去伺候别人, 而成了院子里最得宠最高贵的女主人。而当她第二次的背叛被颂莲发现时, 她满屋的灯笼都被狠狠摔在地上, 还有她满怀希望的心。她被罚跪在雪地里, 看着自己的梦想在眼前被烧成粉末, 被风吹去, 她这半生, 竟什么也没剩下。颂莲太狠毒, 把一个对生活满怀憧憬的少女的白日梦赤裸裸地扔在了众人面前, 把支撑她活下去的全部希望一把火烧掉, 倔强的雁儿终于坚持不住倒了下去, 也再没有起来。而她所想要依赖一生的老爷对于她的死亡只不过说了句“用最好的药, 别让别人说我们陈家不管下人死活”, 看吧, 在高高在上的陈老爷眼中, 摸过几把又怎么样, 下人终究是下人。

梅香在整部电影中是敏感的存在, 以独有的方式坚强地在陈府中存活, 不管是自我沉迷地在院子里自唱自赏, 还是和高医生偷情, 她都像她身上一件件色彩艳丽的衣服一样, 张扬凌厉, 棱角分明, 高兴了就唱, 不高兴了连老爷的祖宗八代都敢骂。她是大院里最真实的人, 在空旷的楼台上唱戏, 不会因为颂莲上来挑衅而停住, 铿锵嘹亮, 神采飞扬。戏唱完了, 脸上的哀怨无奈也一并裸露;她不会客气地停下说话, 戏也是如此。“你想听, 可我不想唱了。”这是她的生活态度。她在规矩之中, 又在规矩之外。她不是规矩的恪守者, 只是在沿着规矩的边缘小心翼翼地行走。她看得最清楚, 戏做得好能骗别人, 做得不好只能骗自己, 连自己都骗不了的时候就只能骗鬼了。她原来想一直能骗别人, 至少也能骗自己, 但最后真的连鬼也骗不了, 抗争的结果是香消玉殒。她以为自己是不同于别人的存在, 个性张扬, 敢爱敢恨, 可是又不得不忌惮府里至高无上的规矩, 她活得潇洒又憋屈, 这种病态的性格注定了她悲剧的结局。

梅香与高医生的私情颂莲是早就知道的, 她没有告发也许是因为她理解梅香, 甚至是羡慕或嫉妒, 因为她也对大少爷有着朦朦胧胧的情感, 只是她没有梅香那么勇敢, 只能把说不出的感觉埋在心底。但当她新婚不久的老爷被二太太抢走、自己院子里的灯被永远封住、与大少爷飞浦之间的感情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之后, 孤独、恐惧加上酒精作祟, 她在无意识的胡言乱语中断送了梅香的生命。当她眼看着梅香被拖回来又被拖进死人屋吊死时, 她的后悔如同冬雪无穷无尽, 可她已经因为可怕的病态心理毁掉了一个如花般冷艳又温热的生命。而亲眼目睹这可怖的的一幕也让颂莲终于完全陷入病态的沼泽, 终于疯了。也许疯对于她来说正是一种解脱, 不会再有人明里暗里地算计她, 不再为了争宠背叛自己的本真, 她成了一个不存在的存在, 日复一日地用自己的疯和病忏悔自己的罪恶。

大太太是陈家的老古董, 年老色衰, 自知无力与一具又一具年轻的身体竞争, 不过凭借着自己为陈家生育的一儿一女, 牢牢地占据着正房的位置。她不是没有辉煌过, 一双儿女就是她曾经的见证, 只是她越来越老, 早已没有能力去争取老爷的宠爱, 所以当她听到哪院点灯的时候, 脸上的表情丝毫没有变化, 因为她知道不可能是她。她毫发无伤地在陈府活了那么久, 早已被磨砺出坚硬的心, 心死了就没有痛苦。而她也成了老爷不在府时的老爷, 掌握着一个丫头的生杀大权, 她成了规矩的代言者, 守护着埋葬自己一生的陈家大院。她的病态是她已经从一个封建礼教的受害者转变成维护者, 当欲望被磨平, 她所能做的就是变成老爷的同盟, 一起维护着所谓的规矩。

二太太卓云也许在许多人眼里是卑劣的不堪的, 菩萨脸蝎子心, 往三太太碗里下过堕胎药, 拉拢雁儿一起害颂莲, 带人捉了梅香的奸……为了争宠, 她已经丢掉了自己的良知, 她笑得越温软, 心里就越狠毒。她已经病了, 因为她已经忘了自己最初的样子。其实她是最可怜的, 自己的年纪越来越大, 老爷来的次数越来越少, 又只生了一个没用的女儿。面对年轻貌美的三太太、四太太, 她只能拼了命讨好老爷, 满脸谄媚, 永远不敢像颂莲一样给老爷脸色看, 尽心为老爷按摩。小说里写得更直接, 说她像狗一样地服侍老爷, 这种别人不愿做的侮辱自尊的事她不得不去做, 因为只有这样, 她才能不被老爷忘记, 不被这个家忘记。只是她不知道, 她马上就要垂垂老去, 无论她怎么挣扎, 最好的结果, 不过是成为大太太。梅香死了, 颂莲疯了, 可是老爷又娶了五太太, 她永远争不过时间。

大太太的心死, 二太太的臣服, 三太太的抗争, 颂莲的迷茫, 雁儿的幻想, 五个人的病态特征都不相同, 而原因呢, 似乎也不一样。大太太老了, 没有竞争力了, 心不甘又无可奈何, 只能成为老爷的同盟才能在陈家求得一席之位。二太太也渐渐衰老, 身边却只有一个没用的女儿, 她只能拼命地讨好老爷想再生一个儿子才能安稳地在陈家活下去。三太太大胆艳美, 不甘整日被锁在深宅大院与三个女人争一个老头子, 她怀念曾经的辉煌, 却又被现实束缚, 终于走进了死人屋。颂莲太年轻, 她想要在这个大院里好好活下去, 却不懂得生存的法则, 没学会勾心斗角的心计, 在一次又一次抗争的失败后, 只有疯才能让她解脱。雁儿出生卑下, 却幻想着能成为姨太太变凤凰, 这就已经预知了她的未来, 她不会如愿以偿, 只会被自己日复一日累积的幻想慢慢压死。可是真正的原因呢, 我想恐怕还是那两个字:规矩。是封建礼教、封建制度压抑了人的本性, 想爱又不能爱, 渴望幸福却只能被束缚, 最终扭曲了原本纯真善良的心, 变成了病态的人。

影片中有两个特殊的人物:颂莲的继母, 还有颂莲的男人, 陈老爷。这两个亲手埋葬了颂莲的幸福与自由的人, 自始至终都没有一个清晰的影像。他们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 没有特写, 没有露面, 却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他们也不需要露面, 因为他们并不只是他们自己, 而是千千万万个封建、规矩的代表。

雁儿跪在灯笼前时天正下着雪, 梅香被拖回来、被吊死时天也下着雪, 纯洁无暇的白雪此时却成了死亡的代名词。它的白不再是纯洁, 而是死亡的颜色, 它比任何时候更寒冷。它葬送了两个女人的生命, 也葬送了所有人的幸福。

灯笼一直贯穿这整部电影, 红色是喜庆的颜色, 代表着光明与幸福。然而在陈家大院里, 灯笼则成了地位的象征, 灯笼亮了就能被伺候着捶脚, 就能点自己喜欢吃的菜, 就有了一切。点灯、灭灯、封灯, 一个女人的一生加在一起也就是这三个词。电影向我们展示了荒诞的一幕, 地位高贵的陈家大院, 居然每晚让太太们站成两排听招呼, 扮演蔬菜水果任老爷挑选, 选上的洋洋得意, 选不上的气愤不甘, 这是怎样的一种奴性意识。灯笼的红色不再让人感到温暖, 而是斗争, 是血腥, 是压抑的欲望。

影片中,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镜头, 一个四合院, 或者是一扇门, 再或者是床四边的帷幔, 但无一例外的, 它们的形状都是一个“口”字型, 口, 加之处于其中的人, 则组成了这样的一个字:“囚”。颂莲在其中, 雁儿在其中, 陈家上上下下都在其中, 它囚禁的不仅是人的肉体, 更是人的精神灵魂与自由。除了红与白, 影片中最常见的颜色就是灰色, 灰蒙蒙的院墙, 灰蒙蒙的天空, 坚不可摧, 高不可攀, 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陈家的囚笼, 不仅仅是表面上的高墙大院, 更是管家、曹二婶、陈老爷和所有人挂在嘴上的那一句句“祖上的规矩”, 或者说, 是封建思想, 是封建体制。

影片把原文中的死人井改成了死人屋, 我喜欢这个改变, 井尽管清澈透明, 终究还是被困在陈家大院里, 它所连接的, 也只是地狱。而建在屋顶上的死人屋, 是唯一一处挣脱陈家的存在, 也是离天国最近的地方, 也许在那个屋子里死去, 就真的可以摆脱痛苦的人世, 飞向天堂。只有死才能摆脱的世界, 是真正病态的世界。

电影通过对病态人物和病态环境的集中体现, 强烈控诉了封建体制对于人性的摧残。也许没有经历过那样的年月我们永远无法体会那是怎样的一种绝望的感受, 只是电影中无时无刻不存杂的病态、畸形和压抑让我们心情沉重, 我们仅仅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 就已经深深感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可怕, 我想这正是这部电影的病态美学所想要呈现的。

篇4: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艺术赏析

一、《大红灯笼高高挂》故事梗概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是著名导演张艺谋根据苏童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它成功地勾勒出“一夫多妻”的封建家庭制度下,妻妾之间相互勾心斗角的人生图景以及男权统治下形成的生存规则。影片里的核心人物是一个名叫颂莲的女人,她受过高等教育,可是为了能在勾心斗角、明争暗斗的陈家生存下去,颂莲的性格在斗争过程中被异化、被扭曲。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故事开始在夏末秋初的季节,当时的颂莲才19岁,她是个年轻有为的女大学生,有着新的思想和执拗不屈服的个性。然而她却也没能成功的逃离当时的封建传统对女人迫害的悲惨命运。随着父亲去世,她被继母逼迫辍学最后嫁给了陈佐千做四太太,陈家有祖传下来的规矩:老爷在谁房中过夜,其院房内外就挂起高高的红灯笼。为了一盏盏不熄的红灯笼能够高高挂起,颂莲与二太太卓云、三太太梅珊、甚至还有争宠的丫鬟雁儿之间展开了女人们可怕的斗争,直到次年夏,陈府迎来了第五位姨太太,这样没有尽头的斗争故事在封闭的深闺大院中循环上演。

影片叙述平淡,但其中包含了众多具有研究价值的要素,例如,在电影中多次巧妙的通过颜色的变化反映人物当时的心境,导演非常善于运用声音符号渲染气氛,借用音乐的变换到达一定的表意效果。除了颜色和音乐,镜头的控制也是影片的一大特色,张艺谋导演运用一系列的技巧只是为了表现这个陈旧的大家庭里生活的最不像女人的女人们,借此给人们新的思考和反省。

二、影片艺术特色解析

(一)色彩的巧妙运用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剧照

《大红灯笼高高挂》对色彩的运用是极为讲究的。片中不同色彩基调的反复出现,使观众的情绪也随着剧情忽高忽低。各式各样色彩鲜艳的服装,也使这部电影显得更为精致。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最常使用的就是红、白、黑三种颜色。首先不得不说红色,影片的题目就是红灯笼,所以红色无疑成了影片的主色调。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代表着幸福、欲望、希望,电影中的红灯笼也是陈家院里女人争宠的象征物,在陈家拥有了红灯笼,就拥有了至高无上的荣誉和权利。随着红灯笼的点燃、熄灭,女人们命运也在受着红灯笼的摆布。红灯笼点燃,女人们的希望就被点燃;然而当红灯笼熄灭,陈家院呈现出一片死寂,空空的院落没有一点人气,只剩下女人们勾心斗角的闹剧。影片中温暖的象征希望的红色与象征禁锢死亡压抑的黑色交错呈现,冷暖色调的对比强化了电影想要表达的被压抑的思想内涵。白色也是影片常出现的颜色,颂莲的大部分镜头都是穿着白色旗袍。白色在影片中更多的意味着落寞,暗示着在封建社会下女性早已被设定好了的悲惨命运,白色的幔帐、埋葬罪恶的雪花,大少爷脖子上带着的白色围巾。但这一切随着大少爷的离开,屋子里又剩下恐怖凝重的黑色,好像预示着女人们永远逃不出黑白世界的捆绑和束缚。当三太太被发现和高医生私情之后,三太太被仆人抱着上屋顶处死的时候,一群人也是踏着一地白花花的雪。仆人身上穿着明显的黑色衣裤,手抱着一身白色睡衣的三太太匆忙的走在白雪覆盖的屋顶上,这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强烈的黑白对峙,三太太最终也没能逃脱惩罚,她被永远地束缚在了黑暗阴冷的楼顶屋子里。屋子锁住了三太太的灵魂,实则是象征着当时的女人根本无法与封建势力作斗争,女性成为依附于男性的物品,失去自身的尊严。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影片中唯独没有春天,这或许是导演想通过这一个季节的缺漏含蓄的告诉观众,当时封建大家庭对女性而言永远没有春天。绿色是春天的代表,在影片中是有部分镜头的,电影一开始颂莲朝着迎亲队相反的方向走的时候,两旁出现了模糊不清的绿色,随着颂莲一步步走进陈家,绿色也离她越来越远。似乎隐喻着充满美好未来的春天不属于颂莲,隐约的暗示颂莲未来不可逆转悲惨命运。

(二)音效的有效融入

在电影中不能不提的就是音乐的使用,电影中的音乐可以最敏锐地扑捉到人脆弱的感情和情绪变化,从而给观众带去一定的听觉刺激,依靠音乐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张艺谋导演因为认知到音乐的重要性,所以他在电影中灵活的使用多种变换的音乐从而增加电影震撼效果,同时也增强了影片的文化魅力。中国传统音乐与张艺谋的系列影片二者合理融合,不仅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广泛流传,而且使观众对影片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中,中国传统音乐与要表现的故事情节浑然一体,这对增强影片的氛围和畅快表达人物内心情感都起到了积极的正面作用。影片充满了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崇尚,其中包括京剧、民歌、唢呐独奏、民间打击乐等多种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电影开篇上来就是京剧中的打击乐,锣声应和着鼓声缓缓地拉开电影序幕。伴随着主人公颂莲的出现,这些音乐戛然而止,这时颂莲的脸部是凝重而冷漠的,电影开场时的京剧打击乐仿佛暗示着一场有关于颂莲的深闺故事即将上演。颂莲对继母说的一句话:“女人不就是那么回事吗,当小老婆就当小老婆。”与之前开场热闹喜庆的京剧打击乐形成鲜明的反差,这或许是导演有意而为之,用最热闹的欢乐去衬托无法言说的痛苦。这样的京剧打击乐并非只出现在开头,在影片中每次点灯、灭灯的时候也会放这样的音乐。京剧打击乐的热闹与阴冷空旷冷清的深闺院落又形成了第二重强烈的对比,作为影片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京剧贯穿于影片的开头、中间、结尾,并大致以两种方式出现。第一种是三太太梅珊自己唱的三次京剧。第一次唱是在颂莲新婚夜的第二天,目的是表达心中对于陈老爷娶四太太的不满;第二次是当着陈老爷面唱的《苏三起解》,这是中国传统京剧中的著名选段,在影片中具有强烈的暗示隐喻作用;第三次则是梅珊为自己唱,唱的目的也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而变换着,凸显了陈家大院里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女性长期不被尊重的窘迫现状。梅珊唱的京剧更像是没有说出来的旁白,用音乐代替言语在表达自身情感的同时也深化了主题内蕴。第二种是以留声机的方式放出来。第一次是在三太太和高医生邀请颂莲去打牌,随着京剧锣声、鼓声热闹紧张的相互应和演奏,颂莲也发现了三太太和高医生不为人知的私情,这时候的京剧不仅迎合了秘密被发现的紧张气氛,更加重了故事情节的紧张浓度;第二次是在颂莲知道三太太被迫害致死之后,到三太太房间点灯放音乐来祭奠她。这时候的音乐更是暗示了陈家大院里女人无法逃脱的悲惨命运。这时候的音乐仿佛变成了院落里所有女人可悲的呐喊——有声却无力。

(三)镜头的独特记录

影片成功的地方除了颜色、音乐,就是对镜头的选择处理上。整部影片都是平稳的推拉摇镜头,有很多的定格、特写。常常借助于两面高墙来造成强烈的压迫感,这样的镜头处理方式奠定了影片苦闷、压抑、悲凉的感情基调。影片一开始就给了颂莲一个特写,镜头稳稳的定格在颂莲的面部,颂莲说的云淡风轻,像在讲诉别人的事情。但是话语中透露出的伤心难过更加强了绝望的悲凉感。颂莲去拜见各位姐姐的镜头是典型的长镜头,镜头跟随颂莲将陈家幽深、安静、空旷表露无遗,通过一系列慢镜头的展示表现了无奈的气息。

三太太被处死的时候,通过颂莲的“眼睛”真实呈现了屋顶角楼上的凶杀案,远近景的来回切换将颂莲恐惧、不安的心情充分传达了出来。当影片快结束的时候,镜头逐渐拉出,从近景到中远景,高高的院墙和红彤彤的灯笼圈住了来回走动的颂莲,压抑和封闭发挥到了极致,象征着颂莲根本逃不出的牢笼。

三、《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主题窥探

(一)大红灯笼的符号与隐喻

影片中的大红灯笼,代表着一种影像符号,影像符号的隐喻是一个具体到抽象的表意过程。影片中的主要语言符号就是“大红灯笼”,象征新的希望,又因为形状是椭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团圆”,但是影片却赋予了她相反的全新涵义。影片中的红灯笼有三个隐喻,分别是时间、空间、颜色隐喻,因为之前说过颜色隐喻,所以这着重说时间和空间隐喻。

“大红灯笼”出现的顺序和时间变化是一种同构关系,即:夏、秋、冬、夏。夏天颂莲来到陈府,也是红灯笼首次出现。接着秋天成了故事叙事的转折点,“大红灯笼”开始在二院亮起,随之而来的矛盾是非也没有间断过。冬天的到来更是激化了矛盾:二太太揭发颂莲假怀孕,三太太被颂莲酒后口误而死于非命,雁儿私挂灯笼被揭发。到了次年的夏天正是颂莲出家的时间,唯独没有了春天。这也暗示了陈家的女人始终等不来希望,留给他们的将是无尽的绝望。

影片中点灯形成的空间构图间接地表现了“大红灯笼”所关涉的人物之间复杂的矛盾关系。四个太太的院落成一个“口”字分布,而4个太太又住在其中,意为“囚”字,这正应验了颂莲的话:“院里的人像任何东西,就是不像人。”影片中主要的矛盾来自二太太、三太太、四太太。他们的位置是一个三角形,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架势。但是他们的关系开始是互补的,颂莲与菩萨脸蝎子心的二太太成为知己,一起对付三太太。随后发现刁蛮的三太太其实并没有太多坏心眼而且与自己有很多相似的性格特质,这时候矛盾成了二太太与颂莲和三太太两人之间的矛盾。她们三个关系既对立又互补。然而陈老爷居于院落最高位置,他决定着灯笼的亮、灭,体现了至高无上的“男权文化”。

(二)女性背后的男性虚影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性一直按照社会定义好了的性别角色生活和思考,体现在电影作品里更是如此。父权宗法制对历史发展具有的长期影响,形成了男尊女卑的社会次序,女性的依附心理也随之根深蒂固。对女人来说放弃传统谈何容易,包括影片中具有新思想的颂莲也不例外,读书之前是依附自己的父亲,父亲去世后开始选择依附陈佐千,仿佛颂莲的一身都只有依附男性才能生存下去。不仅仅是颂莲,陈家剩下的三个姨太太更是活在男人的权威之下,女人们每天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争夺红灯笼,红灯笼又是由男性代表——陈老爷决定的,这其实就是象征着男性主导控制下的大家庭。女性背后的潜在的男性虚影,首先就体现在男性对女性的控制和女性对男性的不自觉的依附上。除此之外男性的权威还体现在对女性性格的改造上,一开始的颂莲是接受新知识的大学生,是一个人提着行李拒绝迎新车的叛逆少女,可是逐渐的为了高高挂起的红灯笼,也开始沦陷堕落,其实换句话就是逐渐开始接受和效仿陈老爷制定的男权规则。颂莲开始谎称自己怀孕、用太太身份揭露雁儿直到迫害雁儿至死、与其他太太争风吃醋……这一切的改变已经把一个全新的知识女性变成了封建婚姻制度的囚徒。

尽管陈老爷至始至终都没有给过正面的特写镜头,似乎在有意回避,但是这都无法改变他是大家庭中主宰所有人命运的事实。电影很大程度上对女性的生存困境给予了高度关注,女性或许只有彻底的摆脱男性阴影,才能真正的获得自身的尊严和价值。

结语

篇5:观《大红灯笼高高挂》有感

我认为张艺谋导演的这一出芭蕾舞剧,整体来说不失为一部扣人心弦的舞剧。

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张艺谋的同名电影,但张艺谋的电影则是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主人公是一位年轻姑娘。她本来与一名京剧武生相恋,但被迫嫁入豪门,成为三姨太。不能忘情的她私下里与情人再续前缘,不料却被争宠善妒的二姨太发现,并向老爷告密。最终二姨太与一对情侣一起被处死,她在临死前请求他们的原谅,并且在最后一刻得到了宽恕,于是,三人含笑赴死。

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将欧洲古典芭蕾与中国传统舞蹈和音乐相结合,以芭蕾为主体的舞蹈中融合了中国的京剧、民族舞、还有现代舞等。中华民族音乐的主题在不知不觉间融进了明显源自欧洲传统的当代古典音乐,没有一点拼接的痕迹。值得一提的还有服装,以中国旗袍为主要装扮,为了适合跳芭蕾又将旗袍的双边开衩,改为单边高开衩,以及一些技巧性道具,如轿子和缎带。这出舞剧的叙述主线应该是三太太的与武生的四段双人舞。但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那些双人舞和群舞,而是一些使用特殊技巧渲染的部分。

我认为剧中最精彩的是三场:一是老爷新婚之夜强暴三姨太那场,这一幕借皮影戏的表现方法,接着用大红绸缦盖住了整个舞台,渲染了绝望的气氛,效果逼真而骇人;二是“麻将舞”,这场戏的背景音乐很值得一提,选取的打击乐器十分巧妙——算盘,用中国的算盘击打的声音模拟中国人“搓麻将”的场景,很完美的将这种“中国国粹”与舞蹈结合在一起,另外这一场寓意不祥的戏也为舞剧增添了象征主义色彩,有外国评论说“几乎可以与《哈姆雷特》媲美”;三是,行刑一场中,行刑者挥动红色的刑杖,狠狠抽打一幅白色的幕布,满天雪花纷纷飘落,盖住了死者的尸体,在暴力中透着逼人的美感。

但不可否认,我在观赏过程中也感受到一些不和谐之处。首先就是没有很好地表现芭蕾舞的高雅感觉,芭蕾舞是来自欧洲的古典舞蹈,被誉为“足尖上的舞蹈”,是一种形式感很强的舞台表演艺术,因为《大红灯笼高高挂》本身就是各种元素融合的舞剧,所以芭蕾的纯粹性和典雅风味就被削弱了。再者,主题不突出,某些地方有些冗余。譬如,我不明白为什么最后要加上二太太也被处死,以及向一对情侣忏悔的场景,完全没有必要而且还影响双人舞的表现。还有就是,感觉有些场景有点失衡,或者说太过花哨,尤其是看戏的那场,中间的舞蹈编排有些乱,因为分前景芭蕾舞和背景京剧,再加上舞台剧的元素,感觉不伦不类。

篇6:大红灯笼高高挂经典句子

1.人和鬼就差口气,人就是鬼,鬼就是人!

2.封了灯,我也是太太。太太就是太太,丫环就是丫环。

3.女人的脚最要紧,脚舒服了,就什么都调理顺了,也就更会伺候男人了。

4.在陈家可不能图清静,你要是几天锤不上脚,连下人的脸色也不一样。

5.我哪敢挂脸,天生就没有脸。

6.戏做得好能骗别人,戏做得不好只能骗自己。连自己都骗不了的`时候,只能骗骗鬼了。

7.念书有什么用呀,还不是老爷身上的一件衣裳。想穿就穿,想脱就脱呗。

8.人和鬼就差一口气,人就是鬼,鬼就是人。

9.点灯、灭灯、封灯,我真的无所谓。我就是不明白,在这院里,人算个什么东西?像狗、像猫、像耗子,什么都像,就是不像人。

10.醒了好,要不越睡越糊涂。

11.当小老婆就当小老婆,女人不就这么回事嘛。

12.明知道不能爱,不该爱,可是却不能阻止自己心里不去爱,能不能爱是一回事,以经爱上了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即然爱上了就爱上了吧………可是为什么要爱的这么苦呢

13.活着受苦,死了倒干净,死了比活着好。

篇7:《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因为父亲的意外去世使本在大学读书的颂莲,被财迷的继母嫁给陈老爷做第四房太太。读了半年大学的颂莲梳着两条黑油油的长辫,一身学生装束的青年女子,嫁到一个由许多宅院相连的形同古堡式的大院——陈家大宅。陈家有四位太太分别住在四个院落,每当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哪位太太的宅院,那么当晚陈老爷便住在那个院子。四位太太都想得到老爷的宠幸,于是,这陈宅里就发生了许多争风吃醋、是是非非的故事。颂莲新来乍到便被前几位太太挤兑的叫苦不迭。涉世不深的她想用假怀孕来博得老爷的宠幸,不想此事被幻想做陈家太太的丫环雁儿识破,告诉了二太太。当陈老爷得知颂莲并没怀孕时,下令封灯。三太太与陈府医生高先生偷情,被二太太告发,在楼台上的小屋里被害身亡。失去宠幸的颂莲终于明白了“在这个院里人算什么东西:像狗像猫像耗子,唯独就是不像个人”。颂莲疯了,她在陈家大大小小的算计下疯了。她难堪封建的礼教等待她的将是漆黑的一生,那个时代女人的一生。结局处,陈府大院又娶进第五位太太,颂莲则目光呆滞地在院里来来回回的走着……

片中刻画的人物给我的印象极深,每人都极具代表性,巧妙的刻画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人物关系和尊卑等级。

影片一开场,颂莲对着继母说决定嫁到陈家当小老婆。从未露过面的继母,在剧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人物。颂莲的继母为了钱财而不惜

让女儿去当小老婆。也正是因为嫁人而断送了颂莲的所有青春、梦想和爱情。所以说,颂莲的继母是一个典型的、恶毒的封建家长。她的一个决定,影响了颂莲一生的命运,也在无形中扼杀了颂莲的幸福。陈老爷虽在戏中多次出现,但是却从没有正面拍过脸,不知道他的长相。但他才是主导全宅人物的命运。老爷是个虚伪的人,娶颂莲这个女大学生,为了生新鲜感,说出也也不是颜面,所以他是不会去雁儿一个下人的。老爷经常在外做生意,不管家里的琐碎事,每天傍晚各院的太太们就要站在门口等候老爷的挑选,一个老汉像戏子,双手提着灯笼,迈着碎步走来表现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以及他并不总重他的太太们。灯笼放在哪院的门口,哪院就能得到老爷的宠幸。这一切是那么的可笑与荒唐,但是在这背后却隐藏着一场不带血腥的屠杀。他对每房妻子也并没有爱,他只是想通过各房太太们来完成繁衍后代,继承香火的任务,他对“怀孕”了的颂莲的优待就证明了这一点。

大太太是一个年纪很大的女人,颂莲去见她时,她手拿佛珠,表面上显得很慈祥,得知颂莲才十九岁,她连称:“罪过,罪过。”可见她对颂莲时充满同情的。他明白老爷总是这样不停的取年轻女子是不对的,但是她也没有办法阻止,因为他深受封建的影响,对丈夫是绝对服从。眼看自己年老色衰,已经没有能力和别的女人争宠了,再者,她已经为陈家生下一子,她的地位已经稳固,所以也没有必要再争什么。但是她还是孤独的,儿子在外做生意,很忙,不能常陪伴她。而老爷则是三妻四妾的,早已忘了她的存在。在封闭如深井的大院里。

除了老爷和下人,她接触别的男人的机会很少,再加上她是正房,受封建传统的束缚很大,她是绝对不会干出背叛老爷的事情的。所以她只能把自己的灵魂托付于宗教,靠念佛来找到心灵的寄托与安慰。二太太卓云是一个狠角色,表面上平易近人,内心险恶的女人。大概是因为没有为陈家生下男孩,地位不够稳固。当她被颂莲剪耳朵时,他对陈老爷说是因为颂莲恨她,而在颂莲面前却假好人,让她不要放在心上。她利用雁儿,帮他对付颂莲也揭发了颂莲的假怀孕,在三太太的菜里放堕胎药和“捉奸”事件,种种都表现了他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女人。为了得到老爷的宠爱,稳固自己的地位,她不仅害了颂莲,而且害了梅珊,还害了没有权势的侍女雁儿。她塑造了一个在封建社会被迫下形成的典型女人的形象。虽然,她表面上得到了胜利,但是他内心还是孤独的,五太太的到来必定又会掀起新一轮的争宠事件。女人们争来争去,最终都下场凄惨,受害的都是女性。而封建父权制下的陈老爷,依然可以自在的迎娶下一个新娘。

三太太梅珊是戏子,不服从封建社会的人物。她本性不坏,敢爱敢恨,就像陈老爷说的:“开心就唱,不开心就哭!”她活的很自我,知道自己要什么。就算冒着被吊死的风险也要和高医生在一起,说明他骨子里是叛逆的。可惜,剧中唯一一个敢于对抗封建力量的人最终被卓云害死。众仆人抬着梅珊走向死人屋的镜头,动作紧急,但是过程长而慢,有难达目的地之感。而梅珊一路挣扎着,说明了反抗的无力与失败后的无奈。

颂莲时一个有学问大女大学生,在继母多次的劝说下,嫁到陈家。

当她穿着一身学生装,青涩.稚嫩,与大宅的风格实在不相符,其实也是抵抗封建的。当花轿去接她时,她却自己走来,敢于给陈老爷脸色看,不在乎老爷的宠爱。只可惜颂莲的反叛和好胜性格,使她终究被同化,步入了争宠的行列。当颂莲知道了卓云是一个奸诈的女人时,也发现其实梅珊和自己有很多相同之处。她将侍女雁儿偷偷点灯笼的事说了出来,导致雁儿受冻而死。当雁儿晕倒被抬走的时候,他在门口望着,心里很愧疚。她对先大少爷飞浦的笛声所吸引,喝醉的时候想对表明心意时,飞浦去转身离去。还有她酒后说出了三太太梅珊与高医生之间的暧昧关系,加速了梅珊被杀的进程,最终成了封建势力的帮凶。同时她也因为目睹了梅珊被杀的过程受刺激而变疯,害了自己。颂莲的疯其实也是对封建制度的一次反叛,在梅珊死后,整个大院里只有颂莲一个人敢喊出“杀人啦”这三个字,而其他的太太与奴仆们则都是麻木与冷酷的。

雁儿可以说是影片中最惨的一个角色了,每天做着当四太太的梦,直到颂莲的到来,但是她并没有从梦中醒来。雁儿对颂莲可谓是羡慕,嫉妒,恨,以至于帮助卓云。在自己房间里点满了灯笼无不表现出了贪婪的欲望,却又被颂莲揭发,最终又不肯服输,最后因病再加上内心的不服,始终咽不下这口气,就这么死了。以至于到死,她还是认为是颂莲强了她的位置,不相信是老爷在玩弄她。

片中场景是令人寒颤的深宅大院。电影里面的颜色冷热基调反差尤其大:窒息的大红色、恐怖的灰黑色、凄凉的惨白色,圈住了女人们的生活环境,使故事情感显得格外紧张。影片运用了大量的俯拍,所形成的画面就像棺材一样,没有人气,很压抑。就算挂满了红灯笼也丝毫没有什么喜庆的感觉,反而显得阴森,充满血腥。

影片中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红色,火红的大灯笼本是节日的象征,但在女人眼里却是显得那么的刺眼。我认为,红色预示着女人不幸的开始,一个命运将被封建主宰的征兆;影片从头到尾都没看见过宅院主人的脸面,但他的身影却是无处不在的。就像黑暗封建势力,虽然表面上无迹可寻却处处可见。

除了鲜明的颜色以外,声音方面绝对是本片的一大亮点,一会儿是紧密急促的京剧锣鼓点,一会儿又是“西皮”腔被拖长了的女声伴唱。剧出身的二太太的几段唱腔在影片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甚至到了故事结尾,突地又放起她的清唱,飘渺的歌声带有一些恐怖的味道,这种恐怖作用既来自于她死后的鬼魂,又是暗示旧社会黑暗势力的恐怖。

篇8:大红灯笼高高挂赏析

1.“灯笼”和空间意象的设置

大红灯笼这个意象是张艺谋的新创。小说中只有两处提到了灯笼, 就是在陈佐千五十大寿这天。“十二月初七陈府门口挂起了灯笼, 这天陈佐千过五十大寿。”及“到了夜里, 两个女仆去门口摘走寿日灯笼, 一个说, 你猜老爷今天夜里去谁那儿? 另一个想了会儿说, 猜不出来, 这种事还不是凭他的兴致来, 谁能猜得到?”灯笼的灵感, 应该由此而来。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 灯笼显然成为十分切题的主导意象。影片有22处表现了红灯笼, 分别以远景、近景、特写、叠加加以展示。灯笼首先有叙事功能, 它是影片的主要线索。点灯意味着得宠, 灭灯意味着激烈的角逐和焦灼的等待, 而封灯则是万劫不复、打入冷宫的绝望。妻妾们的倾轧、争夺都围绕这套仪式展开。灯笼 衔接起了片中人物的命运轨迹。点灯、灭灯、封灯三个阶段有力地展现出颂莲从受宠到与老爷产生隔阂最后彻底失宠的命运。 灯笼同样是意义的载体, 它是封建制度和男权的象征, 也是欲望的等价物。

影片中同样重要的意象是“建筑”,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语言”。张艺谋有意将《妻妾成群》中极具南方色彩的院落移至北方的深宅大院, 表现这种坚硬、规整的围城式空间对于人性的禁锢。建筑同灯笼一样, 都是封建权力的外化。作为影片的唯一背景, 这座古老的晋派建筑也有多角度的展现。张艺谋主要运用大量全景系列的景别 (大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 来构图, 呈现建筑的巍峨气魄。而在这样的构图中, 人物往往被缩化为一个点。这就造成一种强大的视觉反差, 以此隐喻人物在封建势力的桎梏中孤独、无助的处境。

2.影片中的色彩语言

色彩在影片中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的指意功能, 这在苏童的小说中并不明显。《大红灯笼高高挂》着重呈现了红、灰、白三种颜色。 视觉收缩性强的灰色和视觉膨胀性强的红色、白色正好形成了一种压抑与抗争、焦渴与期待的矛盾。灰色是该片的主色调:灰蒙蒙的天空, 青瓦灰墙, 沉重的压抑感扑面而来。影片充分应用灰色的背景处理明亮的红色灯笼, 形成很大的色彩反差。可这里的红色并没有带来温暖的感觉, 而是产生了一种触目惊心的视觉效果。影片结尾处耀眼的一大片白雪造成了恐怖虚无的心理体验, 令人联想到《红楼梦》中的“好一似食尽鸟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3.陈佐千形象的符号化

陈佐千这一人物在原作中有很多戏份, 而在电影中却被“视觉符号化”。他的出场始终不是正面的 , 而是一个背影、侧面、剪影, 甚至以画外音代替。虽然陈老爷的长相并没有具体描述, 但他却是影片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掌握着陈家的大权, 也掌控着这些女性的命运。将陈佐千形象模糊化、符号化, 实际是为了烘托和强化封建宗法制的社会现实。陈佐千所代表的男权意识无处不在, 然而这种男权秩序绝不是某个人建立并执行的, 而是历史和社会建构起来的。因此, 也是根深蒂固的。突出陈佐千这一个体并不重要, 突出他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含义才是最重要的。一者的“缺席”恰恰说明了另一者的“在场”。 笔者认为, 对于陈佐千形象的处理是影片超越小说的一个方面。

4.季节轮回的象征

文学和电影都是表现时间的艺术。文学很容易营造出时间感。电影则是用画面的流动、空间的延伸引起时间的幻觉。 “影片着力于时间的处理, 因为影片的空间立时可见”[1]。《大红灯笼高高挂》以季节的交替交代时间的流逝。从夏天颂莲嫁 进陈府开始, 到来年夏天新太太文竹嫁入结束, 轮回的宿命感特别强烈。夏、秋、冬分别对应颂莲生活的不同阶段:受宠、暂时失宠、彻底失宠。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影片和小说的时间跨度都是一年, 但小说最后点出的时间是:“第二年春天, 陈佐千陈老爷娶了第五位太太文竹。”而影片最后打出的字幕却是一个赫然醒目的“夏”。 导演唯独跳过了春这个时节, 显然是大有深意的:一是为了与影片开始相呼应, 增强命运轮回的悲剧感;二是衬托主题。春天象征希望和生机, 而在暮气沉沉的陈府, 是永远不会有人性的复苏的。

5.颂莲形象的改变

由于电影有时长限制, 不可能把原作中的情节完全展开, 因此在改编时, 只能选取原作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片段加以挖掘。这样就会产生一些缺陷, 比如:逻辑不够严谨, 人物形象不够丰满。

颂莲的形象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这是由小说丰富的情节奠定的。小说采用倒叙的方式交代了颂莲的身世与性格:颂莲目睹父亲自杀, 以及她和陈佐千的第一次会面。而这两个片段在影片中都被省略了。这使得颂莲抚萧追忆, 以及其后因萧, 这一父亲仅有的遗物被焚而与陈佐千怄气显得有些突兀, 并且情感力度稍显不够。小说中的这两个情节不仅起到了拓展内容的作用, 还进一步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颂莲面对父亲之死时超乎常人地镇静:“颂莲没有一般女孩莫名的怯懦和恐惧, 她很实际。父亲一死, 她必须自己负责自己了。”这说明, 颂莲是一个异常独立和刚强的女孩, 从她后来在陈府的步步维艰也可以看出, 她始终在夹缝中寻求生活的希望。她很实际, 甚至有点世故, 这在她淡然地选择嫁个有钱人家时得到了体现。但作者同时也有意地凸显她的学生身份。她约陈佐千第 一次见面的地点是西餐社, 她在这里提前过完了十九岁生日。从此处颂莲的语言、神态、动作, 读者能感受到她的新潮、单纯、稚气未脱, 却也能捕捉到与年龄不相称的那一种无奈和凄凉。

《妻妾成群》中塑造的颂莲更具有反抗性 , 从她身上能明显感受到新旧两股势力的激烈冲突。小说着力表现颂莲对自我和外界充满知性意味的审视。 小说多处刻画了颂莲与井的无声对话, 一次比一次摄人魂魄。“颂莲看见自己的脸在水中闪烁不定, 听见自己的喘息声被吸入井中放大了, 沉闷而微弱。”“她看见叶子像一片饰物浮在幽蓝的死水之上, 把她的浮影遮盖了一块, 她竟然看不见自己的眼睛……颂莲突然被一个可怕的想象攫住, 一只手, 有一只手托住紫藤叶遮盖了她的眼睛……一个模糊的声音自遥远的地方切入耳膜:颂莲, 你下来。”小说中有颂莲与大姨太毓如较劲, 反对焚烧落叶的情节, 影片中取消了。其实这一个片段很能表现颂莲内心的挣扎。“好好的树叶烧得那么难闻。”“树叶自己会烂掉的, 用得着去烧吗?树叶又不是人。”树叶的枯萎、凋落、被焚, 与颂莲的悲剧性命运具有同一性。颂莲实际上是带着“移情”的眼光审视这些落叶的。

受过新式教育的颂莲会用敏感、诗意的心灵体察周围环境, 保持自己反省、批判的主见。她听三太太梅珊唱戏会落泪, 也会不自觉地被大少爷飞浦的箫声吸引。她理解和同情同样具有反叛姿态的梅珊, 在陈佐千面前替梅珊辩解:“她其实挺可怜的, 没亲没故的, 怕你不疼她, 脾气就坏了。”虽然颂莲清楚自身被围困的命运, 要存活就必须遵循封建秩序这套既定法则, 心甘情愿地被纳入其中, 甚至充当它的帮凶 (间接逼害了丫鬟雁儿, 以至于内心一直受自责感的煎熬) , 但她依然从内心深处抵制它, 痛恨它。颂莲的“疯”是这种撕扯的必然结果。在这样一座阴森、严酷的大宅子里, 她代表那一点残缺的人性。

但电影对颂莲形象的处理稍显逊色。首先是她身上体现的新旧冲突并不明显。电影中颂莲的学生身份并没有明显体 现在她的一举一动上。除了她与接亲的花轿背道而驰, 徒步走到陈府的情节, 以及“我就是不明白女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就像狗, 像猫, 像金鱼, 像老鼠, 什么都像, 就是不像人。”这句精彩对白的保留外, 很难看出颂莲受过新式教育的痕迹。她更像是一个初出闺阁的旧式女子, 对男权社会的掌控表现出默认和顺从, 甚至为虚假的荣耀所诱惑, 处心积虑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体系中寻求所谓的“地位的稳固”。电影省略了原作中一些传神的片段, 加入了点灯、封灯、锤脚这类仪式 (部分原因是为了满足西方观众观赏中国镜像的猎奇心理) , 以及颂莲为了追求这些欲望的诱饵不惜“假孕”的情节, 实际上把她进一步奴化了。

综上所述, 张艺谋是一位很善于营造视觉冲击力的导演。《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仍贯穿了《红高粱 》的风格 , 将造型元素和象征意念发挥到极致。张艺谋在谈到该影片时说: “点灯、封灯、吹灯、灭灯, 我们加了很多的仪式。我觉得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东西, 就像仪式一样每天在重复。在一个深宅大院中, 在一种不可逾越的仪式当中, 人在当中是很渺小的。这个大院没有生气, 永远不变的是每天的仪式。我用这些形式感的东西构成了一种象征性。可以说, 这种象征隐含了我自己那个年代的一种忧患意识。”[2]

从小说到电影的风格实际不太一致。苏童的小说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丝丝入扣的细节描写见长, 这当然是电影很难达到的。对于这部电影, 人们历来褒贬不一。有的认为本片传递着一种哀婉动人的美感, 最成功之处就是让空镜头说话, 让器物和色彩本身表达主题。有人认为电影不厌繁琐地重复这些仪式, 有向西方媚俗的嫌疑。其实所有的改编电影都会面临质疑, 抱着文本先入为主的观念, 很多观众希望电影忠实于原著, 这其实是不可能实现的。虽然电影和文学具有一些相通之处, 但毕竟是两种互相区分的媒介。“小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而电影基本是一种视觉的艺术。电影既然不再以语言为唯一的和基本的元素, 它也就必然要抛弃掉那些只有语言才能描述的特殊内容, 而代之以电影所能提供的无穷尽的空间变化、具体现实的摄影形象以及蒙太奇和剪辑的原理”[3]。作为两种不同的媒介, 在将文字搬上银幕时就不得不考虑运用光影技巧, 激活观众的感官体验, 而文字在心理层面的开掘度及由此激起的回响是电影难以企及的。透过《大红灯笼高高挂》对于《妻妾成群 》的改编, 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电影和文学这两种媒介的异同。

参考文献

[1][法]克·麦茨.电影、戏剧、文学.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8:138, 139.

[2]张明主编.与张艺谋对话.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4:145.

上一篇:春姑娘的悲哀诗歌下一篇:多想一步优秀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