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教学设计

2024-04-21

灯笼教学设计(共12篇)

篇1:灯笼教学设计

《制作灯笼》教学设计

新庙小学

杨慧

制作灯笼

新庙小学 杨慧

一、活动内容:简单灯笼的制作。

二、活动目标:

1、小组展示有关灯笼的知识,了解观灯的由来,灯笼的象征意义。

2、咨询研究,明白各种简单灯笼的制作方法。

3、小组合作制作灯笼,并体验做纸工的乐趣和成功的快感。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开拓创新的能力以及认真耐心做事的习惯。

三、活动准备

工具:刻刀,剪刀,双面胶,玻璃胶、订书机,垫板,钢格尺等

材料:查阅搜集的资料、图片、歌曲、视频等

彩纸、废旧物品、自制蜡烛、各种小饰品、水彩笔等

四、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孩子兴趣:

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对灯笼并不陌生,你们搜集到了哪些有关灯笼的信息呢?与大家分享吧。

二、小组展示搜集到的与灯笼有关的小知识:

1、佛教观佛舍利、点灯将佛的介绍。

2、灯笼的象征意义。

3、观灯的节日,元宵节的由来,灯谜等。

4、介绍生活中运用灯笼为主题的很多造型设计。

5、有关灯笼的视频和歌曲展示分享。

有学生说不完整的或者不清楚的地方,及时点明。教育学生传承中华文明,节俭爱国。

三、小组合作制作灯笼:

1、先交流讨论将要做什么样的灯笼,思考需要哪些材料。

2、交流本组想做的灯笼有哪几部分基本部件组合,分工制作每一部分。

学生操作,教师对能力较弱的孩子进行指导,请能力强的孩子帮助别的孩子。提醒:

1、制作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2、合理选择工具,按要求小心使用,避免受伤。

3、将大家的零部件组合制作雏形。

提醒:保持干净。

4、思考如何美化自己小组的灯笼,并美化灯笼。

四、展示成果做出合理评价。

我们一起来交流,你的精彩发言,会让大家成长。

1、每组派代表介绍展示自己组的制作成果,其他组做出合理评价,如:设计造型、制作精美、美化到位,整洁干净或者改进部分、改进方法等。

2、小组改进。

3、杨老师赠语:积极并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是你成功的基石,你会时常体验到丰收的喜悦。

五、有始有终

1、收拾好自己的剩余材料。

2、检查清理垃圾并处理。

六、板书设计:

制作灯笼 吉祥

喜庆

如意 仔细做

要合作

有创意

篇2:灯笼教学设计

1、解读人物形象,感知人物性格。

2、体会精巧的构思。

3、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

二、学习活动重点:

1、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划人物的性格特点。

2、体会小说构思的精巧。

三、学习活动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活动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文本

20xx年感动中国的徐本禹,大会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这样的: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像徐本禹这样献身于山村教育的教师还有很多,20xx年度感动中国大凉山深处支教李桂林、陆建夫妇,20xx年度坚守藏区支教胡忠、谢晓君夫妇。

他们的事迹让我们感动着,他们的精神让我们生发敬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涛的《雨夜的红灯笼》,一同感受林对山区教育的炽热之情。

(投影:《雨夜的红灯笼》文涛)

(二)研读文本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

(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勾出不理解的词和句。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者概括:教师林狠下心离开山村小学到城里打拼,三年后回到这个山村捐款修建了教学大楼。

2、再读课文,把握情感

学生浏览课文,说说面对教师林的出走,乡亲们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后明确:误解、伤感、不舍、感激、敬重。

3、细读课文,解读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学生再读课文,围绕问题同桌讨论:(学生活动)

(1)文章重点写了哪个人物?

(2)说说描写人物有哪些方法

(3)找出文中描写林的相关语句,说出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4)老黑叔是怎样的一个人,在文中有何作用?

交流生回答:(1)教师“林”

(2)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3)总结林的性格特点: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林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精神。三年后,他给这所山村小学捐建了三幢教学楼,还带来了十几位老师,说明他心一直还在山村教学上,他心胸广博,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他的目光不仅在此,还在关注其他山区孩子的上学问题,他的心血都放在了山区教育事业上。

心系教育、目光远大、不畏艰苦、无私奉献。(投影)

(4)村支书老黑叔: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老黑叔对教育重视,对教师尊重。衬托

4、深读文本,感知语言的表现力。

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语言,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打动着我们。朗读时需细细咀嚼,用心品味,欣赏遣词造句的奇妙之处,领悟其言外之意、含蓄之美。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欣赏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自己欣赏的原因(可从用词、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

交流:①林望了望那两间又低又矮的教室,心中便一片怆然。村支书老黑叔更是怆然

明确:“怆然”这儿如此贫穷,孩子们如此简陋的学习环境,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感到悲伤难过。“怆然”林要离开学校了,孩子们怎么办,老黑叔心里难过痛苦。

②“走!”林咬咬牙,重重地从喉腔吐出,似乎用尽了全身的力量。

明确:语言、动作的描写,他是一名教师,背上肩负的是山区孩子的那份责任,“走”用尽了全身力量才说出这个字。可见,林舍不得离开他的学生,这是很难的抉择,内心的挣扎。

③山风悄悄地吹了起来,凉凉地直往领子里扑。天上的云彩也不知什么时候聚起了厚厚的一层,黑压压的把夕阳西下仅有的一点余辉,遮了个尽光。

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极力渲染悲伤的气氛,用来烘托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

④“要走,你就走吧!”老黑叔使劲吐了口烟,屋内的烟雾更浓了。“林老师,难为你待了这么长的时间。几年来,苦了你呀!乡亲们都看在眼里,痛在心上,谁让咱穷哇!”老黑叔一跺脚,脸别在了一边。

明确:动作描写,表现了老黑叔既舍不得林老师离开又不忍心耽误林老师的前程的矛盾心理

⑤只见村口整个小路上布满了人群,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手中都提着一盏盏红红的灯笼,默默地站在那条泥泞的小路上。一股温热的液体在林的脸庞悄然滑落,使他分不清究竟哪是雨水哪是泪水了。

明确:动作、心理描写,林要走了,乡亲们冒着雨提着红灯笼为他送行,林内心无比的感动。正是乡亲们对他的敬重,让他意识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乡亲们需要他,他一定会回来的。

⑥林点点头又摇摇头嚅嚅着:“别的地方,还有更多的孩子没上学啊!如果,当初我没走的话”

明确:动作、语言描写“点点头”:表明他还要离开这里,去找更多的资金及更多的老师来促进山村教育。他“摇摇头”,表明他人虽然离开了这里,但是他的心一直留在这里,他会一直支持.关注山村教育。

含义深刻:如果我不离开就不能让山村小学耸立起三幢崭新的教学大楼,就不能带来十几个援教的年轻老师,就不能山村的孩子们很好地上学。“林”还要离开这个山村;“林”离开这里是为了让更多像这个山村一样贫瘠的地方的孩子也能够上学,能够有更好的学习条件。

⑦望着远方巍峨而又贫瘠的大山,他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那两间破旧的教室,又浮现出那雨夜中鲜红动人的红灯笼。

明确:虚写,照应前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如果赏析到其他句子,教师相机点拨。)

5、引导质疑(学生活动)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意思是说,读书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

现在请大家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寻找课文中有疑问的地方。

1.小说第2自然段对山村教室做了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展现了教室的破败,反映出教学条件的简陋;衬托出林老师依依不舍的心情和内心的伤感

2.“林突然有了种悲壮的感觉,犹如一名即将奔赴沙场,身有使命的将士!”请结合全文,说说林的“使命”是什么?(4分)

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山村孩子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3.你如何理解文章最后“林点点头又摇摇头”?

点头表示林老师还要走,去支援其他需要帮助的穷困山区,摇头表明林老师不会离开这片贫瘠的土地,表明要扎根于贫困的山区的教育事业

4.这篇小说讲述的是教师林用自己的打拼改变山村的教育面貌的故事,为何以“雨夜的红灯笼”为题?是不是离题?

在林离开时乡亲们点亮红灯笼为他送行,包含着乡亲们对林献身山村教育的感激、敬重与不舍的浓厚情意,也正是雨夜的红灯笼,让他心中有了一份使命,肩上有了一份责任,决心要改变孩子的命运,改变山村落后的教育。林的无私奉献精神、志向高远的崇高品质如一盏红灯笼,照亮了中国边远山区雨夜般落后的教育事业。题目“雨夜的红灯笼”具有双重含义。表层上它包含着离别前乡亲们对林献身边穷地区教育的感激、敬重与不舍的浓厚情意;深层上它也成为林无私奉献,志向高远的崇高品质的写照。(林的精神如一盏红灯笼,照亮了中国边远山区雨夜般落后的教育事业。)

5.读了全文后,我们知道了“林”的出走是为了山村的孩子们能上学,能更好地上学。可乡亲们却对“林”的“走”产生了一些误解,为何“林”不作解释,说说这样构思的好处。

小说采用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的手法借此塑造了一个具有博爱精神、崇高理想、高尚品格的人物形象。

(三)、拓展延伸

1、展开想象:你认为林离开学校三年里干了些什么事情?

2、谈谈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并交流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沉湎于追求物质享受,忘记了去帮助需要我们关爱的人,林的奉献精神和使命感启迪我们去关爱他们,从而让我们的人生更充实,更有价值。(须围绕前一问的答案阐述)(2分)。

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贫困儿童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十几年如一日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他们用自己的义举让世界足够相信:师爱无敌。

(四)结束语

雨夜的红灯笼,编织着人世间最温暖的感动。是林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让朗朗的读书声在山村激荡,让希望萌发。是他们,点燃了知识的火把;是他们,点亮了智慧的火花;是他们,浇灌了孩子的心田。大爱无疆,真情无限,让我们用最真挚的情感,来雕塑人世间最温暖的感动。

(五)布置作业:

1、为林教师写一段颁奖词。

篇3:巧遇“小灯笼”

那天晚上, 我发现草丛里隐隐约约有一个闪闪烁烁发光的小东西。我小心翼翼地往前走了几步, 定睛一看:啊!它就像一盏小灯笼, 时明时暗, 忽闪忽闪的, 在草丛里忽上忽下地飞舞着。我想伸手捉住它, 可它就像一个顽皮的小精灵, 每次都能从我的指缝里悄无声息地飞走。我放慢脚步, 看准了萤火虫的落点以后, 慢慢地伸出右手……哈哈, 可爱的“小灯笼”终于落入了我的“囊”中。我找来一个塑料瓶, 把萤火虫装了进去, 欢天喜地地回了家。

一到家, 我就把所有的灯都关掉, 然后把装着萤火虫的塑料瓶拿出来, 屋子里立刻有了闪闪烁烁的亮光。我好奇地把手伸进瓶子里, 当我的手指快挨着它时, 萤火虫“熄灭”了。我把手抽回来。过了一会儿, 萤火虫又慢慢地恢复了光亮。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为什么我的手一碰就不亮了?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便带着这些问题去请教“百事通”——电脑。

经过一番查找, 我明白了:萤火虫腹部末端下方有发光器。发光的机理是由于萤火虫呼吸时使称为“荧光素”的发光物质氧化所致。那第二个问题怎么解释呢?原来, 动物或昆虫受到惊吓后都会作出一些反应, 萤火虫受到惊吓后自然会关闭亮光以防止天敌发现自己。哦!我恍然大悟, 原来萤火虫是害怕我呀!

又一个夜晚来临的时候, 我把萤火虫放回了草地。萤火虫, 不要担心, 不要害怕, 你就快乐地飞吧!飞吧!

(指导教师:张港)

大脸猫微留言:

篇4:灯笼教学设计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重视引导学生加强对重点词句的品读,始终以读贯穿如终,通过情境体验、角色互换、情境表达、语言补充、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形式,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启迪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句子的品读感悟,体会“我”的沉着冷静与坚强勇敢,体会全村人民的团结一致、关心他人的精神。

2.学会用“坚持、渴望、满山遍野”各写一句话。

3.边读边联系实际进行想象,加深阅读的情感体验。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重点词句,体会“我”的勇敢坚强、沉着冷静,体会在全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来找“我”的那份感动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谈谈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积累词语,回顾全文

(一)师:昨天我们初读了《满山的灯笼火把》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词。今天老师想考考大家词语积累得怎么样?谁来说说你积累了哪些好词佳句。(指名说)

(二)引导学生回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机板书(坠井、得救)。

设计意图:复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回顾课文的重要内容,为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品词析句,理解感悟

(一)研读第2自然段,体会“我”的慌乱与无助

1.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并根据自学提示思考:

(1)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当时的天气情况是怎样的?

(2)“雨幕”是什么意思?

(3)“我”是怎样坠入土井的?找出具体的语句读一读。

(4)坠井时,“我”又是怎么做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并用心体会“我”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2.全班交流,重点指导“我哭着、喊着、挣扎着,两手抠着井沿上的泥土和杂草,希望能爬上来”。

(1)读读这个句子,你的眼前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如果是你坠入土井,你会怎么做?你当时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2)带着想象的画面读出当时环境的恶劣以及“我”陷进土井中的慌乱和无助的感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悟重点词句,融文本于情感体验中,设身处境地体验当时的心情,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清晰、深入。

(二)品读第3、4、5自然段,体会“我”的冷静与坚强

过渡语:然而,一番艰苦努力的结果却是——?(又往下陷了一点儿)多么让人揪心的一幕啊!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快来读读课文。

三、出示学习提示:

默读课文第3、4、5自然段,用直线画出写“我”怎么想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写“我”怎么做的句子,多读几遍,用心体会,从中感受到“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批注在书上。

(2)全班交流“我”是怎么想的句子。从小作者的心理活动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学生交流“我”是怎么做的句子。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坚持”的意思,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说。(板书:坚持)

(4)小组讨论:从小作者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3、4、5自然段。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注重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注重创设情境表达,突出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此外,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思维。

(三)自学第6、7、8自然段,体验“我”感动与感激

1.出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并思考: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

2.与同学交流自己感动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3.全班交流:

(1)出示句子:“突然,从远处村庄的方向,传来我急切渴望听到的声音。那是一声又一声焦急、亲切而悠长的呼唤。紧接着又看到了涌出的先是一线,很快是一片、一大片的亮光。”

①说说让你感动的理由。

②从“急切渴望”你体会到了什么?“渴望”能不能换成“希望”或者“盼望”?为什么?

(2)“满山遍野”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用这个词说个句子?

(3)当乡亲们把我紧紧地搂在怀里,此时的“我”会说些什么呢?(指名说)(板书:泪如泉涌、爱,并画心形)

(4)出示句子:“你知道有多少人出来寻找我吗?整个村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百多人哪!”

①让学生读读这个句子,说说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②指导朗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与同学交流自己最感动的句子;通过词语“渴望”的调换比较,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遗词的准确性;同时在让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进行文本补充,潜移默化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一次洗礼。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假如遇到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做?

2.你经历过哪些令你感动的事?拿起笔写下来吧!

篇5:《灯笼》教学设计

讨论:2+3=5,这根绳子上挂了几个灯笼?为什么挂5个?2个红灯笼表示哪个数字?3个黄灯笼表示哪个数字?

小结:2了红灯笼加上3个黄灯笼,一共是5个灯笼。可以用算式2+3=5表示。

讨论:2+3=5,1+4=5。这根绳子上挂了几个灯笼?为什么挂5个?

小结:原来同样5盏灯笼可以用不同的算式题表示。

2.个别幼儿操作。

按照画面上的式题,在绳子上挂灯笼,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3.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操作。

看!城墙上的灯笼要挂起来,请你们一起来帮忙。

篇6:灯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

1.把握文中关键句的作用。

2.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教学难点: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提起灯笼,你会想到什么?你的家里有灯笼吗?

过年时商店门前高挂的红灯笼?戏台上的布景?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年代,灯笼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承载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2、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与红》《北极星》《忘年》等文集中。吴伯箫从小因受家庭熏陶,又加之天资聪慧,十四岁便考入曲阜师范。1931年师大毕业,在青岛大学(现为山东大学)当过三年多校长办公室职员,之后在简易济南乡村师范当过一年半教务主任兼国文教员。吴伯箫人如其文,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吴伯箫同志一生鞠躬尽瘁,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更可贵的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勤奋笔耕,以其精美的散文作品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

二、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神龛(kān)争讼(sng)斡(w)旋怅惘(chàngwǎng)点缀(zhuì)羡慕(xiànmù)幽悄(qiǎo)星阑(lán)燎(liáo)原铿(kēng)然熙(xī)熙然马前卒(zú)

2.释义

1、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2、斡旋:调停、调解

3、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4、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5、不甚了然: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一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分析】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2.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分析】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四、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1.(1~2自然段)写小时候喜欢火,喜欢光,引出对灯笼的喜爱。

2.(3~7自然段)回忆美好童年生活,写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

3.(8~12自然段)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热情。

五、研读课文――品析语句

1.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分析】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叙写乡情民俗,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语言气势,使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爱更加深厚、强烈。

2.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分析】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古以“朱门”为贵族宅第的代称。文中“朱门”褪色则是说原为京官的族姊之家如今成了“破落户”,衰落了。该句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写族姊家庭早已衰败。

3.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分析】“亮起了人的耳目的”,即受到典故中爱国精神的感召与激励。李濉⒚商竦任羧沾蠼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4.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分析】作者极力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六、扩读课文――拓展延伸

1.霍骠姚,指西汉抗击匈奴名将霍去病。以其受封骠姚校尉,故名。后亦借指守边立功的良将。典出《史记》卷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骠姚,轻捷劲疾。

2.李逖┮谷氩讨(夜袭蔡州之战)在中外军事史上被人津津乐道。“悬军奇袭,置于死地而后生”,唐朝后期名将李逖┮瓜取蔡州,擒获吴元济之役,是一成功的奇袭战的典型战例。

3.“萧萧班马鸣”出自盛唐诗人李白的《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七、回读课文――课堂小结

篇7:《灯笼果》教学设计

◆ 教材分析 《灯笼果》这篇文章文笔优美,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介绍了灯笼果的外形特点,是学生学习语言和习作的很好范例。本文描写了灯笼果的外形特点,以及剥开纱衣后的样子及灯笼果的味道,表达了作者对灯笼果的喜爱之情。

◆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了解灯笼果的样子。体会作者用句的优美,学会文中的生字新词。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有顺序的观察事物。在读中能体会文中优美的语句,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3.激发学生对灯笼果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喜爱。

◆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通过朗读感悟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秋天的美好。

◆ 课前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学生:田字格本、铅笔。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1、出示图片猜谜:“一个南瓜两头空,肚里开花放光明。有瓜没叶高高挂,照的面前一片红。”(打一生活物)生:灯笼。

师:你们知道吗,有一种长得像灯笼的水果,我们把它叫做——灯笼果

2、指名读《灯笼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灯笼果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灯笼果的什么?请同学们自己大声读。出示自读要求:

(1)标出自然段序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边读边想:课文写了灯笼果的什么?(3)交流:

课文写了灯笼果的什么? 课文写了灯笼果的样子。课文写了灯笼果的颜色。课文写了灯笼果的味道。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1)出示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认读生字。a.指个别生读。b.男女生比赛读。c.齐读。(2)出示词语。a.指名读。b.开火车读。

(3)生字娃娃们又回到了课文中,再读读课文,看是不是比刚才读的更熟练。边读边想:成熟灯笼果的纱衣是谁给的?

三、朗读感悟,精读课文

1、学生边听边思考:成熟灯笼果的纱衣是谁给的?

2、指导朗读第一句话。

(1)谁来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成熟灯笼果的纱衣是谁给的?夏姑姑是什么季节?(夏天)

想一想:金黄色的灯笼果穿着夏姑姑给的纱衣来到了哪一个季节? 生:秋天。

所以我们也说,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丰收的季节(师引导学生思考)(2)同学们想一想灯笼果是怎样来到“我”的手心里的?作者用了一个什么字(跳)

这是什么句?(拟人句)这样写好不好?

(3)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3、感悟第二自然段。

(1)同学们想不想看看灯笼果的纱衣是什么样的?(想)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课件演示(女子身上的纱衣和灯笼果的纱衣作对比图片,引导学生说答案)灯笼果的纱衣是——(软的),真像是灯笼的——(外壳)什么是外壳?(外层包覆盖物)

纱衣还有几个——(棱角)指导学生读léng jiǎo 棱角的意思?(①棱与角②比喻器物的尖利部分,外露出来的才干③物体上两个平面相交而形成的尖角。)(引导学生学会选择)灯笼果藏在(棱角)后面,和我捉迷藏。

(2)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对灯笼果的感受是怎样的呢?(小组自由讨论交流)

把你想到的和感受到的,用朗读告诉大家,谁来读?(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指名读、小组比赛、齐读)

1、全班分男女生比赛读全文。

2、师生齐读。

五、指导书写

1、出示“件”

(1)观察“件”字的笔顺。

(2)看字在田字格中占得位置,怎样写才好看?(3)师范写,让生伸出手指一起写。

2、指导书写“姑、菊、晶、实、味、舌”,方法同上。

3、让学生齐读,指名读。

4、让学生描红,描完在练习本上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灯笼果》,和许多生字宝宝交上了朋友。今天,老师又把他们带到了课堂上

2、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3、出示生词学生认读。

上节课我们认识《灯笼果》,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熟悉灯笼果,去尝一尝它的味道好不好?

二、精读深悟

1、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纱衣是什么样的呢?(一片又一片,它们斜斜地分开,像一朵野菊展开可爱的花瓣)问:这是一个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一片一片的花瓣美不美啊?(美)

3、灯笼果的纱衣是不是真的像作者写的那样像花瓣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拿出灯笼果剥开)

4、同学们你们看看这层纱衣还像什么呢?(同位交流讨论,各抒己见)

5、灯笼果的果实是什么样的?

(它是那么圆,那么亮。薄得透明的皮,包着细碎的籽儿)细碎的意思?(细小而零碎)⑴师 : 不光纱衣美,果实依然是那么美,又——圆,又——亮。(板书)⑵作者说像什么?(像一粒黄珍珠,更像一颗大玛瑙。)这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⑶作者为什么说像珍珠像玛瑙呢?(同位交流讨论)灯笼果美不美啊?(美)

看到这里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的、快乐的)从哪里看出来?(我笑了)6.让我们带着高兴的心情,来美美的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吧!

7、同学们想不想尝一尝这又圆又亮的灯笼果?看一看作者口中品尝的灯笼果都是什么味儿的?

(一种苹果味儿,一种鸭梨味儿,还有一种葡萄味儿。)灯笼果好不好吃?(好吃极了)舌尖都是——美滋滋的。

8、男女生比赛读第四自然段。(老师指导朗读)

三、课文小结

文章语言优美,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让我们了解了灯笼果穿着一件“纱衣”,果实滚圆滚圆、晶莹透亮,十分惹人喜爱。

四、布置作业

篇8:灯笼教学设计

本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小时侯生活在农村外婆家。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他独自一人从田里回家,不幸坠入一口土井,被卡在井口,直到天黑。在危急中他冷静地意识到不要乱挣扎,要保持体力,等待亲人援救。在黑暗、寒冷、孤独、害怕中,他坚持着、坚信着。最后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出来救助他,令他十分感动。

这篇课文从两方面给学生以启迪:一是在危难之中不仅要勇敢、坚强,还要做到遇事冷静,学会动脑筋想办法,能自我保护;二是人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亲人、朋友的关心帮助。

这节课,我重视以朗读为主线,教学重点落到实处,在读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使学生有所体会、感悟,获得情感熏陶,引发思考,丰富生活经验。

教学之前,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也参考了很多网上的教案及教法。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制定了《满山的灯笼火把》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 体会“我”的善于思考与坚强勇敢,体会“我”得到全村父老乡亲救助时的感动与感激之情,进而感悟乡亲们的淳朴和善良,我们的生活需要互相帮助。

2. 能理解“盲目、坚持、渴望、满山遍野”,正确运用这些词说一句话或写一句话。

3. 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到:从内心活动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年龄小,但遇事能马上冷静下来,动脑筋思考,并能比较快地做出决定。

4. 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到“我”此时被黑暗、寒冷、孤独、危险包围着,可是“我”仍然坚持着、坚信着,说明“我”既是一个勇敢的孩子,又是一个有头脑的孩子。

5. 学习第四、五自然段,初步培养学生自救意识和野外生存的能力。

教学过程我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旧课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答上节课学习的知识,从而导入新课。第二环节:品读3-5自然段,体会“我”的冷静聪明、勇敢坚强。指导学生联系前后文理解“盲目”,理解“为什么胡乱挣扎的结果只会更坏”。在这一环节,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让学生运用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说一句话。第三环节:学习6-8自然段,体验那份亲情,感悟作者的感动与感激。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是因为紧张的关系,我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渴望”及“满山遍野”等词语。四年级的孩子,由于正处在学习积累生字词的阶段,学习方法上有一定的局限,所以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还有在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上过急,引导欠巧妙,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时间。如“紧接着又看到涌出的先是一线,很快是一片、一大片的亮光。那满山遍野的灯笼火把,越来越近,越来越亮……”在这里,没有好好的让学生体会“乡亲们对作者的关爱”这一思想感情。

本节课,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说话也是一个教学内容。虽然教学之前我已有考虑,但一到现实情景中,却总因为时间紧或害怕某些学生不能正确流利的说上一两句话而影响听课专家、老师们对整节课的看法,所以在课堂上没能很好地倾听学生的发言,没能很恰当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此外,整节课的教学思路也不是很清晰。

篇9:《做灯笼》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听《本领》的故事。

2、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和合作有关的课文-做灯笼,(齐读课题,读好灯笼的轻声音节)

二、听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

2、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1、借助拼音,读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的字。

2、同桌对读或开火车认读带生字的词语,互相正音。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相互指导。

4、齐读全文。

四、学习课文

1、做灯笼讲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呢?

2、你能介绍一下王京和李良的情况吗?

3、齐读1至3自然段。

4、你们看这就是王京同学画的画。

5、画出示小泥人、飞机模型和草叶编小蚂蚱。让学生再夸夸李良。

6、转眼新年就快到了,他们都有一件心事。王京的心事是什么呢?李良的心事又是什么呢?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

7、王京和李良合作做什么呢?

8、王京在灯笼上写了什么话呢?

9、我想他们共同做的灯笼,肯定会是班级中最亮的一个,想想看:如果你是他们的同学,你会说些什么呢?

五、总结

1、齐读全文。

2、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3、其实和别人合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你平时有和同学合作过吗?和大家说说吧!

篇10:灯笼果教学设计

1. 认识本课生字,利用偏旁表义的识字方法识记“纱”,区分“瓣”“辩”以及带有立刀旁的字,观察比较写好“件”和“味”,“舌”和“姑”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读好第三自然段。

3. 能借助图片理解“滚圆晶莹”“细碎”等词的意思,并体会词语搭配的恰当性。

4.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灯笼果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灯笼果的喜爱之情。

5. 能用“那么......那么......”进行句式练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有一个长得像小灯笼的水果想来和我们交个朋友,想不想认识它?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灯笼果。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写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 轻轻打开书108页,自由出声读一读这篇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摆放灯笼果,识记词语。

(1)同位两人合作摘果实。男生指,女生读,边读边摆。交流识字方法。

(2)指名交流识字方法

①关注花瓣:谁有办法来记住瓣?瓜类的籽儿。

【出示三个字】,哪里不同?根据偏旁表义谁来猜猜这两个兄弟都跟什么有关?

辩:辩论,争辩。

辨:分辨,辨别。

【出示词语:剥开 纱衣】这两个字你能不能也用偏旁表义,学一个想一串的方法来学习学习?

(4)出示拼音收词卡:根据音节找词语卡片,边读边收。

指导书写:件、味。

(1)观察,他们有什么相同点?

(2)两条竖哪里不一样?(当竖是最后一笔的时候要写成悬针竖,不是最后一笔的时候要写成垂露竖)

(3)观察口字旁:写在哪里最合适?上边。

(4)教师范写。学生练写一个。

(5)投影得星展评。

4.语文书翻开108页,指名一竖排分段读文。

6.评议朗读。现在你对灯笼果都有了哪些了解?(2人)

三、品读一二段

1. 快看,金黄色的灯笼果,它穿着一件夏姑姑给的纱衣,轻轻跳到了我的手心里。谁想也让他跳到你的手心里?读读这一小句吧。

2. 关注软:这个字谁会读?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 【出示软的象形字】谁能读出这种软软的感觉?指名。

四、精读第三段

1. 自己读读第三段,看看都写了灯笼果的什么呀,拿起笔来圈一圈。

2. 学一二段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软的纱衣,加上一个好词,就把纱衣说的更具体了。第三段里有很多好词也来形容了它们,能不能帮他们找找朋友?一组同位上来找,其他同学边读书边在学习纸上连一连。

3. 出示短语。开火车来读一读。

4. 软软的纱衣像野菊展开了可爱的花瓣,这么可爱的花瓣谁来读一读?

5. 剥开了纱衣,找到没有,哪个才是它的果实为什么? “晶”也是生字,什么方法记住它?,三个日,晶莹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读词,读句子。男生读。女生读。

6. 它是那么——圆,那么——亮,你能不能也用那么。。。那么。。。来说个句子?全班交流。

7.刚才我们找到了果实,仔细观察图片,果实里面又藏着什么?(籽儿)我们没有剥开,怎么能看到这些籽儿的?(皮薄的透明)想象着透明的皮,谁来美美的读读?

8.找五名同学来读读这一段。

五、自读第四段引读第六段

1. 这么美的灯笼果味道到底如何?请同学们先尝一尝手里的灯笼果,再来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第四段。

引读:灯笼果,真是一盏小小的————,一盏亮亮的————。

六、指导书写“舌”“姑”

1.灯笼果啊还有一个名字,叫姑娘。猜猜为什么叫姑娘?

2.【出示姑 舌】这两个也是本课的生字。怎么把他们写好?观察相同点和不同点,请你也运用这种方法,回家自己观察观察,来把这两个字写会写美观。

七、作业布置

必做:1.观察相同点和不同点,自主学写“舌”“姑”两个字。

2.美美地读读课文,向爸爸妈妈介绍一下灯笼果。

选作: 搜集灯笼果资料,与同学交流。

八、板书设计

灯笼果

软软的 纱衣

滚圆晶莹的 果实

透明的 皮

篇11:制作新春灯笼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①熟悉Word的主界面。

②掌握对Word2003启动、关闭、保存等基本操作。

③能手动输入少数简单的文字。

2、过程与方法 :

①通过对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等内容的认识,熟悉Word2003界面。

②通过对Word2003启动、关闭、保存等基本操作,了解常用软件的启动方法。

③通过手动输入少数简单的文字,进一步加强对键盘的熟练操作程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样例赏析,小组活动等来调动学生学习Word2003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Word2003的.启动、保存和关闭。

难点:保存新文档和打开已保存过的文档。

三、教学理念和方法:

本节课运用电子教室环境,采用操作内容由教师演示后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赏析一些简单优美的字体设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对应每项操作先由教师演示操作,再由学生根据小任务的形式练习操作,循序渐进,为今后的对Word2003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课型和课时:

新授课,共1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教学

 

设计意图

 

1、引入

 

通过欣赏几种简单优美的文字排版形式

 

显示课件1-4页 ,介绍Word的强大功能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了解学习目标

 

学生查看主要学习目标

 

显示课件第5页

 

让学生了解主要学习内容

 

3、Word的启动

 

练习启动Word2003

看谁练得快记得牢

 

教师演示,演示后显示课件6-9页

 

让学生掌握一般软件的启动方法

 

4、熟悉Word主窗口

 

小组成员相互提问主窗口每部分的名称

 

演示讲解,显示课件10-12页

 

让学生熟记主窗口每组成部分的名称

 

5、输入文字并保存

 

按课件13和15页任务要求完成操作

 

显示课件13-16页

 

让学生学会保存Word文档,进一步熟练键盘操作

 

6、打开已保存的Word文档

 

在“我能行”活动中打开已存的Word文档

 

演示打开Word文档的方法,并显示课件17-18页

 

让学生能熟练打开已存的Word文档,了解文件保存路径

 

7、操作与总结

 

总结并演示本节课所学内容

 

显示课件第19页

指导和总结

 

总结本节课内容,查漏补缺。

 

六、教学反思

上完本节课后,感觉学生对Word2003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输入文字和保存的相关操作,学生都能熟练完成。最后总结时也能边总结边操作,这为后续的文字设置和段落排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篇12:灯笼教学设计

【关键词】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色彩设计艺术

张艺谋对中国电影事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创作了多部优秀的电影作品,还体现在他对电影色彩设计与运用所做出的探索与实践方面。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张艺谋将主观意念融入到色彩当中,并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不同色彩笼罩下的阴霾之气,这种成熟的色彩敏感度与大胆的色彩运用风格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绝。

1 张艺谋电影中色彩设计的特点

1.1 大胆、夸张且浓郁的色彩运用风格

在张艺谋的电影中,色彩是十分关键的电影语言,并且对视觉冲击力的执着追求也是张艺谋在电影创作中的重要理念。从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可以看出,张艺谋对色彩的运用一直简直这大胆、夸张与浓郁的原则,这正是因为如此,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在画面方面中总是能够彻底的表达出自身的主观意念,并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刺激。事实上,在电影艺术中,色彩所具有的表现力不仅体现为色彩本身的绚烂,同时也体现为色彩之间的合理搭配以及色彩对电影情节、叙事的介入以及对电影主题内涵的表达方面。从《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经典的张艺谋影片来看,色彩运用相对于张艺谋早期的作品而言具有了更加成熟的特点,并且形式感的特征也更加明显。其中,大胆泼辣的红色能够体现出一种灼伤感,并表达除了对生命所具有的骚动,而其他同等夸张的色彩在运用中也营造出了冷寂、凝重的气氛,表达出了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对人性的压抑以及悲剧性。另外,这部电影中的色彩运用于基于色彩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戏剧含义和心理含义,因此,这些色彩也能够表达出影片叙事所需要的文化氛围与心理刻画,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与主题内涵的表现。

1.2 冷暖色调的强烈对比

张艺谋在电影领域中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张艺谋初中的形式营造能力以及在特定主题与题材中开展创造与突破传统的自我表现能力等。他的电影作品在色彩运用方面具有着强烈的对比冲突,这种对色彩的理解能力和艺术能力让张艺谋看成为一名优秀的色彩艺术家。在张艺谋的电影中,冷暖色调所形成的强烈对比经常被当做烘托环境、渲染气氛的重要手段。毫无疑问的,冷暖色调所形成的强烈对比,能够给观众带来强大的视觉震撼,而这种视觉震撼,出现在张艺谋几乎所有的电影作品中。从《大红灯笼高高挂》来看,暖色调与冷色调形成的强烈对比凸显出了陈家大院近乎死寂的氛围,特别是在冬日的寒风暴雪中,只有灯笼的红色发出丝丝光亮并照印在陈家大院灰色的墙壁之上,虽然灯笼的红色略显孱弱,但是却具有着引人注目和个性张扬的特点。陈家大院高墙的冷色调将这种微弱的红色紧紧地包裹起来,从而形成了冷色调色彩与暖色调色彩的对立,两种色调的对立关系也渲染出了陈家大院阴暗、幽闭的特点。

2 张艺谋电影中色彩设计的功能

2.1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色彩设计的表意功能

通过张艺谋的电影作品,观众可以轻易的发现张艺谋对红色的热衷,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等,都是以红色为“主题色彩”。张艺谋之所以在电影色彩设计中对红色情有独钟,与红色带给人们的心理体验具有着紧密的关系。红色代表着欲望、生命与热烈,而张艺谋电影作品中的主题与内容,也都表达除了张艺谋对生命的崇拜与愿景,因此,红色与张艺谋电影的主题思想以及艺术风格相契合。在张艺谋的电影中,无论是红高粱、红灯笼还是红棉袄,都并非是作为单纯的色彩而出现的,而是张艺谋在电影创作中对自身思想情绪进行表达、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的重要手段。另外,张艺谋在电影色彩设计中还喜欢对黑色进行运用,黑色具有着严肃与浓重的特征,象征着权威、传统与霸权,如土黑色的城墙、古老的房屋、寂静幽深的院落、男性的服饰等,经常使用黑色来进行表现。由此可见,张艺谋的电影在色彩设计方面不仅极具个性,而且也促使这些色彩具备了表意功能与隐喻功能。当不同的色调在影片画面中得到组接与对比时,这些色调也可以对环境进行渲染,并彰显出电影作品的主题内涵。如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灯笼的红色具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灯笼熄灭之后的灰色则具有着强烈的视觉收缩性,这两种颜色的结合与对比,传达出了压抑与反抗的气息,而影片中最后的一片白色,则令人望而生畏并使观众对电影画面的恐怖感油然而生。

2.2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色彩设计的文化功能

在电影色彩设计艺术方面,张艺谋堪称为一个形式主义大师,他对色彩的理解以及运用不得不令人叹服,在此方面,张艺谋特别擅长使用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色彩来为影片奠定主题基调并渲染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画面氛围与效果,尤其是对红色这一与中国民间传统审美心理及其契合的颜色,更是被张艺谋运用的炉火纯青。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色彩渲染下形成的视觉冲击力与感染力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性特征,在每一个电影画面中,色彩与光影都极其考究,这些色彩与光影和具有中国北方文化特色的人物以及建筑的结合,更是共同构建出了具有写实性特征的图画。鲜艳的红色、压抑的灰色与黑色、凄凉的白色等勾勒出了女性群体的生活环境,也体现出了故事情节所具有的紧张感。其中,红色表达出了人们的欲望,也宣泄着人性的呐喊。在中国民间传统审美视域下,红色具有着崇高的民间地位,并且象征着热情与喜庆、代表着权力与威望。但是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红色只代表着一种标志,即女性争宠以及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迫害。

参考文献

[1]姚丹,吴海清,姚芳.多元文化视野中《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意义生成[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1,04:82-85.

[2]李潇莹.浅谈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艺术特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04:41-42.

[3]杨忠国.从《大红灯笼高高挂》看张艺谋的民俗情结[J].电影文学,2010,01:44-45.

作者简介

刘昉(1988-),女,陕西省西安市人。硕士学位。现为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电影学。

作者单位

上一篇:万宁东南亚风情村下一篇:当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