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没下载完)doc

2024-05-01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没下载完)doc(共9篇)

篇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没下载完)doc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没下载完)

——基于《模具制造工艺》课程改革1 嵇正波1(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系 江苏 淮安223003)摘要摘要摘要摘要::::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高职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本文结合我校模具专业近年的课程改革,较全面的介绍《模具制造工艺》课程在教、学、做一体化方面改革方面的必要性和一些具体实施办法。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模具;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 G642.4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 A 2011年8月30日,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意见,各高职院校加大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力度。我院于2010年9月对《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进行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已经经过08模具-

1、-2和09模具-

1、-2两个轮次的实践与探索。1 1 1 1 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教学改革的必要性1.1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 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上采取的是,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分开。在实施的程序上,理论课程在先,实践课在后。以《模具制造工艺》为例,先上70课时的理论课,然后进行2周的电加工实训和2周的模具制造实训。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职业教育强调的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的要求,理论与实践脱节。对于高职学生来讲,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造成理论学不精、实践学不会,一到工作现场又重新摸索的情况。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边教边做、边学边做,这样学生学的过程也是做的过程,教师教完了,学生也学会怎么操作了,所学的理论得到印证了,技术学会了,技能也得到加强。1.2 精选理论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教学以提高技能 高职和本科教学内容有其相识地方,但侧重点明显不同,高职学生在学好理论的同时更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但现在高职高专的教材很多是本科教材内容的压缩饼干,没有明显的区别,这显然不能符合高职教学的需求。《模具制造工艺》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内容多而杂,主要包括普通机械加工,特种加工,模具零件的工艺路线和模具的装配。对于机械加工和模具零件的工艺路线编制,学生在《机械制造技术》中已经有了全面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所侧重,对于理论性强难以理解或者之前已经在其他课本学过的内容,我们尽量不讲。结合教、学、做过程中的模具加工,重点讲解成形模削、特种加工和模具的装配。这样及压缩了理论课的课时,又给予学生更多实践操作的时间。2 2 2 2 教教教教、、、、学学学学、、、、做一体化教学在做一体化教学在做一体化教学在做一体化教学在《《《《模具制造工艺模具制造工艺模具制造工艺模具制造工艺》》》》课程中的实施课程中的实施课程中的实施课程中的实施2.1 课时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传统教学是《模具制造工艺》理论课70课时、2周电加工实训和2周模具制造实训,现在把三者结合在一起,采用教、学、做一体化形式进行为期5周的系统学习。期间,学生不进行其他课程的学生。内容学习见表1: 表1 教、学、做一体化时间及学习内容安排

篇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没下载完)doc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英语已经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 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 我国高职院校均开设了英语专业, 并且英语专业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高职英语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 因此, 在新环境下, 探索符合高职英语教学需求的教学模式十分重要。“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出现, 极大的提高了高职英语教学效率,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高职英语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 一) 遵循现代职业教育思想

对于现代职业教育,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而不是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 因此, 在进行高职英语教学时, 不能简单的讲解教材上的理论知识, 还需要遵循现代职业教育思想, 培养学生的英语实用技能、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等, 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的人才。高职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课堂上进行, 还要走进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锻炼英语技能的应用。

( 二) 制定英语教育目标

对于高职院校, 与本科院校有一定的区别, 本科院校主要培养专业的研究型人才, 培养出来的人才属于科研类, 而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出来的人才属于实践应用类。

( 三) 以行动为先导实施课程

在传统教学中, 教育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社会, 在这种观念下, 教师的教学活动十分简单, 只需要将自己所知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即可, 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高职英语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笔者以徐小贞等编写的 《新职业英语》 ( 职业综合英语1) 教材 “Unit1 Organization”的 “Reading B”为例, 分析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 一)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 因此, 做好课前准备至关重要。在课前,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爱好上网的特点, 让学生在网上收集一些关于本课题的相关资料, 并做好课前预习。由于这一单元是介绍公司组织架构,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网上查找大型企业的公司组织架构, 并尝试对比自己查找的公司组织架构与教材中介绍的公司之间的区别。

( 二) 课堂应用

1. 课堂导入。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良好的课堂导入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因此,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教师必须设置合理的课堂导入。在本课题中, 笔者采用问题导入法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首先根据课题单元, 为学生设置一些问题: Do you use cosmetics? You know what skin care and hair care company?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总结回答问题, 由于这些问题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关心的, 因此, 学生会积极的参与进来。这样在整个活动中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 讨论话题。进入课堂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教材内容进行简单的通读, 然后学生判断以下结论是否正确: ( 1) TAF’s main markets are in the American continent and Southeast Asia. ( 2) TAF is one of the leading producers of skincare and haircare products. ( 3) The company is working to reach more international customers. 并让各组学生代表进行总结回答。这样一方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当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了了解后, 就可以让学生对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公司组织架构”进行分析。

3. 总结观点。在分析泰福公司组织结构前,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 “你认为一个公司该有那些部门? 如何划分各部门的职能?”各组学生在交流过程中, 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这时教师就要对学生得出的观点、结论进行归纳总结。然后结合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对泰福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分析。

4. 观点对比。通过教材学习, 可以发现泰福公司组织结构, 如下图所示,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分析, 教材中泰福公司组织结构与自己讨论得出的公司组织结构有什么异同, 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比自己在网上收集的公司组织结构与泰福公司组织结构的差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都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阅读等能力为核心目的进行的, 这对学生应用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四、总结

“教、学、做”一体化是一种比较全面的教学模式,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采用 “教、学、做” 一体化教学模式, 结合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手段, 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

摘要:新课标下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能将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水平, 因此, 对高职英语“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全面分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尹会芝.高职英语“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人力资源管理, 2011 (9) :163-164.

篇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没下载完)doc

关键词: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

食品理化检验在企业实际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贯穿于食品产品研发、原料供应、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是食品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质量监督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手段。理化检验是企业检验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职业技能鉴定的核心部分。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高水平的食品理化检验技能,以适应行业岗位发展的需求,一直是我们面临的问题。近几年,笔者在《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构建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工学结合专业核心课程。在学生完成化学基础、分析化学、食品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本课程向学生介绍食品理化检验的任务与要求、基本程序、主要方法及相关标准,培养学生掌握现代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熟悉食品相关标准,具有高水平的食品检验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一门以技能培养为主,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组按照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食品企业合作进行课程的开发,遵循如下思路进行课程的设计:

1.以食品理化检验岗位工作过程分析为基础,根据食品企业的发展和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开发课程,以岗位技能性知识为主,适度够用的原理与概念为辅,主要解决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问题。

2.我国食品检验的方法、使用的仪器、结果评价已经标准化,并成为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的考核标准,所以,国家食品检验工的考试大纲应成为选取课程内容的参照,并将食品检验技能鉴定纳入课程考核。

3.食品理化检验过程中,不同样品的相同项目检验技术具有的相同性,应成为课程教学设计的依据。

4.企业产品的简单性和食品种类繁杂,是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全面系统和高度真实所要针对解决的问题。

5.将专业综合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语言表达等职业素质的培养纳入课程教学内容。

6.根据课程技能性强的特点,采用全开放的方式进行教学。既要安排有教、学、做一体的单元项目教学训练,也要有以产品典型检验项目为主的技能综合训练,还要通过食品检验技术综合训练和顶岗实习等后续课程,集成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二、“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1.以技能培养为核心,发挥实践活动在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本课程教学目标决定了本课程技术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检验岗位工作要求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必须熟练掌握食品理化检验的技能,从而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必须要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理论与实践互相交融,互相交叉,充分发挥技能训练为主体的实践教学的主导作用。

本课程已开发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的训练项目近50项,技能训练的时间已占课程教学时间的60%以上,加上理化检验技能综合训练,本课程的总实践教学时间安排已超过70%。

2.真实检验任务驱动,工学一致。结合广东省食品和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实际情况,参考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精心选择代表目前食品常规检验技术,又将当前食品检测新技术、新方法的真实检测任务引入课程教学,使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相同,学生学习如在岗位工作、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直通,工学高度一致。

3.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一体化。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的重心从教师移向学生,着重于学生如何“学得到,学得好”,将学生从单一的听课中释放出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做”一体改变传统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分离、将实践作为理论教学延伸的观念,突出理论与实践的互相交融,将教师的角色从“指挥”转变为“指导”,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讨实践,教与学双向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做一体化”的具体实施

本课程教学任务全部实施了“教、学、做一体”和课室、实训室一体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检验任务带到多功能实训室,边讲解边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重复进行操作训练。面向学生开放实训室,并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或企业员工培训,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从而提高操作的规范性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岗位工作任务和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食品企业专家意见和企业发展需要,我们对食品检验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了分析,选择有实用性、普遍性、代表性的食品检验任务作为教学内容,以糕点面包、乳及乳制品、调味品、啤酒及软饮料、罐头食品、粮油及其制品等典型食品为载体,以国家标准中常规的理化检验技术为重点,充分体现“学习”和“工作”的一体化。由于食品与农产品行业的快速发展促使食品理化检验的应用技术、方法、标准更新快,周期短,为了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以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提高创新意识和增强竞争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注视学科前沿的发展,及时地将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引入教学。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每次课的“教、学、做一体化”方案,合理安排时间,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统筹安排教学。

2.教学组织与方法的灵活多样。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与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如:

(1)“课堂、实训室一体”的现场教学法。我们采用了操作示范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现场教学,实行“教即做,学亦做”的教学方式,具有教学直观、师生互动性强、学生学习自主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规范了学生的操作,提高了动手能力。

(2)项目导入、启发引导教学法。根据食品样品种类繁多,要求的检验项目各不相同,相同的检验项目有不同的检验方法,不同的样品也具有很多相同的检验项目等特点,本课程在单元操作部分主要采用“项目导入、启发引导”的方式组织教学。如干燥法测定水分含量的讲解、演示和操作,在学生掌握了该操作技能之后,我们再启发学生去思考半固态食品、液态食品、含脂肪和糖类高的食品、香精、香料等食品中水分含量的测定,按“教师下达检验任务(项目及样品)→学生制定检验方案→讨论确定方案,教师总结(理论)→检验准备→检验操作→数据处理→检验报告→检验总结(问题及分析)→反复训练、熟练操作”的方式进行,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减压干燥法、蒸馏法、卡尔费休法等水分测定方法的操作技能和适用范围。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相同检验项目不同的检验方法,而且还学会了根据不同的样品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采取启发式的方式进行教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而不是停留在“在学校做过什么,工作中就只会做什么”。

(3)师生互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便于引起学生对检验过程中易出现问题的注意和重视,用问题讨论式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代替传统的教师主讲。例如,在进行某个检验项目的教学时,教师不做任何讲解和演示,而是由学生分组对该项目的检测方法展开讨论,找出该方法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总结影响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根据长期在食品检测部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進行总结并归纳,并指导学生完成检验项目的操作。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了学生的潜能,而且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要注意问题的印象,实际操作时就会有的放矢。

(4)情景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职业情景,将课程内容置于食品企业检验岗位的真实情境中,训练全过程严格按企业检检流程进行,学生接到检验任务(待检样品)后,严格按要求进行成分分析,认真填写《食品检验原始记录表》并进行数据处理,且根据相关标准作出产品质量合格或不合格的判定,最后形成完整的《产品检验报告》。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教学过程和内容与实际工作相吻合,使学生了解了企业检验的流程和要求,掌握了对样品和相关文件信息资料的管理方法。

(5)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训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下达检验任务,学生分组进行训练。由组长负责采集样品,每个同学独立完成从成分分析检验到报告的撰写,教师主要起指导和纠偏的作用。通过这种方法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责任心、独立工作的能力。

(6)仿真教学法。对一些直观性差的检验项目或操作要求较高的仪器设备的使用,采用虚拟实验或仿真软件进行教学,化抽象为形象,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教学资源的丰富和完善

(1)“教、学、做一体化”强调教师教學是以“做”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本课程组通过引进企业高水平、高技能人才,建立了一支精通食品检验技术与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技术的“双师”教学团队。本课程组现有教师11人,100%的专任教师具有“双师”素质,其中精通食品检验技术与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技术的教师8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5人。

(2)“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需要有完善的实训场所作依托。我校正在建设以实践教学为主、集科技、服务于一身的校内生产型实训中心,配置了满足教学需要的检测仪器,并安装了多媒体等教学设施,安排了足够工位,完成建设后可同时容纳2个教学班级的学生进行岗位操作。该中心将按企业模式进行管理及运作,提供完全真实的食品检测环境,完全满足本课程教学的要求。另外,本课程所在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迄今已经建立了稳定、运行良好、有保障机制的校外实习基地30多个,其中包括了食品检测权威机构、科研单位、知名企业等,为本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综合能力的集成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运行良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本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教、学、做一体化”即在“做上教、做上学”,突出了教、学、做的同步性,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尤为重要。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定期更新,包括电子教材、电子课件、电子教案、实训指导书和任务书、单元练习题、综合测试题等内容,为学生完成课前预习、课后练习和师生互动交流提供了方便。

四、考核形式的选择与改革

考核评价是衡量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我们根据课程特点,将“教、学、做、考”四者有机结合,以考促学,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理论闭卷考试形式,将技能考核纳入课程考核,选择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考核形式,建立了符合课程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具体考核评价体系见表1。

五、取得的成效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使教学目标更具体化、清晰化,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深受学生欢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打下了扎实的食品理化检验理论基础,具有了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微生物检验技术、仪器分析技术的学习融会贯通,毕业时100%获得中级以上食品检验技能等级证书,形成了较强的专业竞争力,而且适应能力强,可以在各种食品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检验岗位的工作。实践证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及时了解行业发展新动态,及时掌握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水平;实训场地需要配套完善,能满足教学要求;学生应该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

参考文献:

[1] 王燕.食品检验技术(理化部分)[M].北京: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2008.

[2] 范俐.谈“教学做合一”的情境教学——高职食品微生物检

验实训教学的改革[J].福建陶研,2008,(2):23-26.

[3] 陈会琼.职业教育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改革探索[J].化工职

业技术教育,2006,(4).

[4] 罗敏杰,唐冬生.“教学做合一”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

篇4: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没下载完)doc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数控技术,高职高专

根据教育部2011年8月30日下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 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各高职院校加大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力度。我院于2008年9月对《数控车编程与操作》课程进行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 经过对08数控-1、-2和09数控-1、-2和10数控-1、-2等班级进行多个轮次的实践。

1 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传统的《数控车编程与操作》课程主要是学生先进行一学期的理论学习, 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模式, 学生学习各类型数控机床的编程方法;在第二学期进行实践性环节的学习, 学生获得对数控车床感性认识, 基本掌握数控车床的操作技能, 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 对数控车床典型零件进行数控编程, 并在数控车床上加工出零件。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脱节。学生在进行理论教学时, 因为没有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 理解较费力, 学习进程缓慢, 在第二学期进行实践性教学环节时, 由于时间跨度较大, 理论知识容易遗忘, 需要老师大量的时间进行编程理论的复习, 造成学生实际教学数控车床操作练习时间减少, 事倍功半, 达不到预期效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数控车编程与操作课程教学体系, 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 对《数控车编程与操作》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2 精选教学内容, 注重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技能。

高职和本科教学内容有其相识地方, 但侧重点明显不同, 高职学生在学好理论的同时更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但现在高职高专的教材很多是本科教材内容的压缩饼干, 没有明显的区别, 这显然不能符合高职教学的需求。而且数控技术的飞速发展, 许多新技术、新工艺在企业广泛应用, 我们的教学体系和内容必须适应这种变化的需求。我们在该课程的内容上作了大胆的改革, 课程内容严格依据“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 力求从实际应用的需要出发, 尽管减少枯燥、实用性不强的理论概念, 较好的反映国内外有关数控加工工艺的新发展和新成果。

2006年以来, 我院机电工程系数控专业以建设省级示范专业为契机, 以院级精品课程《数控编程与技能训练》为载体, 开展了一些列的教学和课程改革。《数控车编程与操作》《数控铣编程与操作》等核心课程都采用项目化教学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编写了《数控车削程与考级 (SINUMERIK 802S/802C系统) 》等一系列教材。

2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数控车编程与操作》课程中的实施

2.1 教学时间的安排。

传统教学是《数控车编程与操作》理论课70课时、2周数控车实训, 现在把二者结合在一起,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形式进行为期6周的系统学习。期间, 学生不进行其他课程的学生。在学期安排上, 《数控车编程与操作》课程安排在大二第一学期, 学生学完《数控车编程与操作》就临近考试, 然后学院安排定岗实习, 这样学生在学校学到技能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就能直接运用!

2.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采用。

教学方法上, 一般采用项目教学法, 针对每周或者每次学习的内容, 给出每个小组任务, 教学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即项目的准备、实施和评价, 详见图1。在项目教学实施阶段, 对于一个项目, 很多学生首先想到的是马上编数控程序, 这样编制的数控程序只是数控指令的堆积, 可操作性很差。这时作为指导教师, 应该指导学生如何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项目, 如何获得项目中的相关知识。如学生首先应从零件的工艺安排着手, 结合零件图的要求查工艺资料, 确定工艺。工作包括所用设备的资料收集;零件工序、工步的安排;根据被加工材料, 进行刀具的选择, 切削用量的设定等。

在评价阶段, 教师在学术自我评价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对项目教学的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恩;让学生评价自己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总结自己的体验;评价学生在项目教学中的独立探究的能力与小组合作的精神。他主要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者。

教学手段上, 数控加工时, 我们数控机床有限, 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同时进行加工, 把一个班学生分成若干组, 保证每台机床有2~3个人 (现有数控车机床30台, 一个班学生基本在50人左右) 。其次, 在6周教学做一体化学习期间, 系部的CAD/CAM机房同时向学生开放, 学生可以在机房中运用Mastercam软件进行数控编程、刀具路径模拟, 验证自己编写的数控程序, CAD/CAM机房有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检查。

最后, 为了保证5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顺利开展, 我们安排了2位老师负责全程跟踪指导, 负责学生的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和机房Mastercam软件的指导。

小结

《数控车编程与操作》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次,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一套重自主、重交流、重实践、重创新的教学模式, 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既有利于学生技能的提高, 又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5) .

[2]张伟雄, 崔美容, 叶永祥.数控加工“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初探[J].科技资讯, 2009 (24) .

篇5: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没下载完)doc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教、学、做”一体化 实践

当前的职业教育就像进入市场的企业一样,面临着调整优化的考验,特别是技工院校更处在生存的边缘:“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已不在;求学资源的总量在减少,学生选择学校的自主性在增强;学校经费短缺,发展滞后。如何突出技工教育的办学特色?如何转变技工教育的办学模式?是摆在技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笔者学校在进行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的过程中,模具专业作为学校的特色专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构建职业导向的专业建设

“面向市场,定位就业,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系统的应用知识及持续发展的能力”是职业教育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按照职业岗位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就业主要面向模具制造与维修、模具设计、产品生产、设备操作、质量员和安全员等岗位。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笔者学校设置了模具钳工、模具制造工及模具设计三个岗位群,不同的岗位对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求有所侧重。

1.模具钳工方向

主要学习钳工基本知识及实训项目、模具拆装实训项目、模具的调试和维修项目。

2.模具操作工方向

主要学习普通机加工、电加工、数控加工项目。

3.模具设计方向

主要学习冷冲模设计与制造实训项目、塑料模设计与制造实训项目、其他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项目(拓展项目模具CAD/CAM的实训项目、Pro/E、UG等实训项目)。

二、构建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职业教育的市场性和经济性,课程的内容、实训也必须以职业活动、岗位工作流程为导向来确定。以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为例,首先要选取岗位群典型零件的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景。其次,采用全真模拟与一般模具企业的工作流程,即:制品的三维设计→成型工艺分析→模具结构设计(主要是成型零件的设计)→模具零件加工→模具装配试模。采用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组织和实施,真正做到实训和生产一体化、学习和工作一体化。最后,建立与企业接轨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

三、构建行动导向的教学实施

教师按照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从信息收集、制订计划、选择方案、实施到成果评价的完整的工作过程。

职业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必须来自于切实的行动。“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行動即学习”是笔者学校在示范校建设中极力推行的理念,其实施的过程如下。

第一步:接受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要求。在项目实训前,每个学生会收到工作任务书页或样图,老师在这一阶段可以给学生讲述清楚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的内容、条件和目标,并通过对工作任务的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二步:收集并确认信息。学生能通过互联网、市场调研、互相讨论等各种渠道获取任务的相关信息,并能确定信息的可靠性。

第三步:制定加工步骤,领取毛坯和工量具。学生按照设计要求,领取坯料并检验坯料的完整性,并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制定加工方案,准备加工所用的工、量具。

第四步:实施任务。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查阅其他资料,获得实施这些任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简单的示范演示后,学生需独立运用工艺知识和技能开展工作活动,教师只是在发现错误时才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第五步:工作总结与评价。在工作任务完成后,学生依据先前拟定的评价标准,自行检查工作成果是否合格,并逐项填写检查单。再由学习小组互评,然后由指导教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过程考核和职业素养的考核,并对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学习是行动,工作是行动,学生从相关技术材料中独立获取信息,并经过个性化的思维过程对其进行加工,最终获得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了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能力。

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动态课题,也是一个需要各方面相辅相成、不断调整的过程。技工教育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将教材设置、师资建设、教学手段等一系列课题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做出新的贡献。

篇6: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没下载完)doc

CAD/CAM技术传统的教学方法, 没有与工程项目结合, 从本学院近三年来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同学们到工作岗位之后很少能解决实际问题, 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试验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 改革过程中的经验, 希望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累一点经验。

一、分析授课对象和班级学风, 做到教学过程有的放矢

民办高职类院校的分数线控制在3B档, 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 更有的班级大部分是在高中学习文科专业的, 对于理科的内容基本缺少系统的学习过程及必备的专业素质, 基础较差。因此, 我们的学生是具有适应形象思维的特点, 他们更容易成为技能型、技术性人才。

二、“教、学、做”一体化的构建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概念

本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 一门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由若干个项目组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 边教边做、边学边做, 学生学的过程也是做的过程, 教师教完, 学生学会怎么操作, 这就是“教学做”一体化概念。此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针对实际工作岗位工作过程, 实现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变。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

从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来说, 先是对事物初步认知 (即实践) 的多次重复在大脑中形成经验, 经验的积累进而提炼归纳为规律, 即理论, 而理论的形成则可以反过来指导人的实践。因此, 组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应根据个体的学习心理规律和职业活动原则。

(1) 开发“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程

1) 课程的目标

围绕企业需要的“计算机辅助制造程序员”, 课程开发的职业能力要工艺编制, 应用软件自动编程, 制定工艺卡片, 装夹方案等岗位要求。

2) 数控CAD/CAM遵循职业性原则

本课程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顺序组织每一个知识点, 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来学习相关知识, 学与做融为一体。

3) 课程方案是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应以程序员工作过程为导向, 开发路径为“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 包括学校部分的“学习领域”和企业部分的“工作和学习领域”, 内容有:职业描述, 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时间安排等。

4) 课程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其中教师的职责一是促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 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 二是注重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 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学习舞台的导演。

(2) 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 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 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 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 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

2) 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 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 积累实际工作经历,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3) 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4) 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

(3) 校企合作,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1) 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 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 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

2) 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 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 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

总之, 以本专业程序员岗位能力目标培养为导向, 选择知识覆盖面好的训练项目,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真实的加工项目, 实现教学目标, 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摘要:通过现阶段高职CAD/CAM教学现状和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 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开展高职数控CAD/CAM课程教学, 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为高职教育培养人才提供宝贵教学经验。

关键词:数控CAD/CAM,高职教育改革,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廖友军、余金伟:《高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 《职业技术教育 (教学版) 》, 2006年第32期.第27卷.p66-p67。

[2]孙丽霞:《高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 《机械职业教育》, p28-p29.2006 (3) 。

[3]肖国玲:《高职院校开放实验室的思考》, 《机械职业教育》, p44-p46.2005 (12) 。

篇7: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没下载完)doc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 电气自动化 职业岗位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152-01

早在教育部【2006】16号文件中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做”一体化、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各高职院校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河南、山东、江苏等7省市的索尼、西门子、新飞电器、宇通客车、济钢集团、开封火电厂、广州索尼等27家企业进行现场调查,调研分析表明,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生产技术与管理规范的应用与运作,如高新电气设备的维修人员、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操作与维护人员、高新技术控制设备的操作人员等高技能的操作人员,大中型企业的厂级管理人员和技术干部等。

1 “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化课程基本认识

“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化课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1)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课程定位与方向、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等都要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要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加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

(3)以学生为中心

构建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学模式,突出学以致用,在学习中体验工作的责任和经验,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仿企业架构管理模式搭建班级管理模式,加快实现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

(4)处理好三个不同层面的关系

学校:理论与实践(搭建工学结合模式平台)。

教师:教与学(教师指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学与做(以做为主,做中学,学中做)。

2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教·学·做一体化”就是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教学中,将课堂设在实训室,以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项目为载体,按项目的实施过程开展教学,通过边教边学、边学边练、学做合一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

2.1 以岗位和职业资格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

(1)岗位分析

从事岗位:电气维修、自动化仪表及系统安装与调试、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与调试、高低压电气设备安装与维护、变配电室值班等。

技能证书:电气工程师、维修电工、电工上岗证、电气设备安装工、单片机工程师等。

(2)专业定位

服务面向:制造业、流程工业、电力行业、新兴产业等。

就业部门:机械制造公司、自动化仪表公司、自动化系统公司、电气安装公司、电器设备公司、电力公司

就业岗位:电工维修、电机拖动系统设计与检修、自动化系统安装与调试、单片机系统设计与调试、高低压电气设备安装与维护、变配电室值班等。

岗位证书:电工上岗证、维修电工、电气工程师、单片机工程师等。

(6)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技能、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掌握足够专业知识,面向生产第一线,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及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3.2 依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

(1)知识结构及标准

①了解国家的基本法律法规,会运用相关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②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③掌握电路、数电技术、模电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专业基础知识;④掌握AutoCAD电气工程制图、供配电系统运行与维护、PLC应用系统设计与安装、成套电气控制柜总装等专业知识。

(2)能力结构及标准

①具有获取本专业前沿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自学能力;②会正确使用常用电工工具及电子测试仪器仪表;③会熟练使用AutoCAD绘制并识读机械零件图及电气工程图;④能胜任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维修等工作;⑤能胜任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维护、改造等工作等。

(3)素质结构及标准

①具有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②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③具有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刻苦钻研的实干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④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

(4)专业技能及认证

本专业毕业生在获得一种对就业有实际帮助的国家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证书外,还须获取本学院自己组织的本专业的精湛技能证书。

3 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进入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关键时期,部分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教学中,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化课程的实施,可有效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更容易,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能够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程宜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新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84-96.

[2]毛臣健.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究[J].职教论坛,2011(5):56-57.

篇8: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没下载完)doc

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针对电厂机组集控运行岗位人员对“机、炉、电、辅、控”等方面知识的需求及其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设置,技术应用性很强。火电厂集控运行岗位主要是对机组进行运行控制和调节, 重在运行调整,不在操作,因此发电企业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有相当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只有理论判断好才能操作好。本专业对理论的学习理解特别重要,这也是集控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不同之处。

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一方面火力发电厂机组出现了很多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并得到了广泛应用,使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的学习内容增加, 另一方面发电企业对机组运行的安全和经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机组的运行、维护、安装、检修等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为了满足企业和现场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工作,构建了“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利用有限的时间使学生掌握足够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调整动手能力,很好地适应了工作岗位要求。

一、设计、开发适应“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适应“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我们根据国家电力行业职业标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以及本专业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及技术发展现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逐步修订完善。

1.“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教学专家和企业专家依据职业标准,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社会需求调研结果,共同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确定该专业人才服务的基本岗位及岗位群。通过岗位分析得出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火力发电行业及相关行业企业培养具备火电机组设备维护能力、机组集控运行操作能力、机组故障分析及处理能力、生产组织和技术管理能力,能从事火力发电厂机组集控运行、调试、设备维护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为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我们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大框架下,结合本专业涉及设备多、课程多的特点采用先汽轮机、锅炉、电气、辅机、控制等分专业学习,最后集中综合运行实训,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过程,归纳出“校企互补、虚实并重、分层递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 共同打造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平台;虚拟仿真与真实现场实训并重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先机、炉、电、辅、控分项并行学习,最后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使学习课程与职业岗位要求相融合。

2.构建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以前的教学改革压缩了理论课程,增加实训课程,使学生理论知识不够,操作限于流程而不能深入理解,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分开上课,理实脱节,还有相当内容重复,课时远远不能满足专业要求,为此我们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开发方法,将原来的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进行融合,逐步取消了单独实训课程,把实训和相应理论课程融合,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融合后课程如下表:

通过以上改革,新的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主体,教、 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进一步加大了工学结合的力度。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建设

要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必须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实训室、实习车间、实训基地为中心转变。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量增加实训课并不能满足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教学的目的,为了更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知识的重复,我们根据课程需要把理论课堂与实验室、实训室、实习车间、实训基地进行融合,建设了一批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一体化教室,将实训教室与授课教室合为一体,从教学场所上保证“教、 学、做、训、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实施。

1.硬件建设。根据集控专业不同学习领域课程,有目的地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室,把原有的电厂设备、 工程挂图、设备模型转移到一体化教室,配有现场照片、图纸及模型,努力实现实物教学。在这些一体化教室里成套多媒体设备、活动教具、计算机网络、动态仿真软件等综合运用于一体,这样以前课堂上很难讲明白的电厂设备复杂的结构布置问题学生就一目了然了,他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设备运行原理的学习上,更符合集控运行专业的职业特点,更接近实用。目前建成并实施的一体化教室可满足汽轮机设备运行及维护、锅炉设备运行及维护、热力发电厂系统分析、 单元机组集控运行、泵与风机、热工测量及仪表等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需要。

2.火电仿真机组软件建设。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对应的是电力生产一线的核心岗位,对技术要求极高,刚从业的职工也要经过几年的锻炼才能胜任该岗位,在校学生更不可能有现场动手操作的机会。仿真机给集控运行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实践平台,为此我校建设了135MW、200MW、300MW、600MW、 1000MW五个系列不同型号的仿真机组,在一体化教室也配备相应的仿真机组,可单人单机运行。为了发挥仿真机的作用,我们开发设计出了满足教学要求的各种仿真运行状态软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调用随时操作,随时看到状态参数的实际变化过程,帮助他们理解课本运行知识。

一体化教室设备及模型解决了结构组成问题,仿真机解决了集控运行操作调整问题,以前课堂教学难点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教师的培养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不仅组织把控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还要动手操作,和学生一起进行课堂活动,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 教学任务。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熟悉专业理论,还要能动手操作,因此必须重视对一体化教师的培养。

1.提高教师实践技能。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运行经验,要求教师每年必须到企业参加实践,学习了解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运行操作规程,和企业人员沟通向他们学习。组织教师到企业培训,有目的有重点地邀请现场专家讲课,参加企业组织的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等,每年安排1~2位专任教师到企业工作2个月,安排团队全体专任教师到企业短期调研3次以上。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最重要的岗位工作就是机组启停操作、运行调整、事故处理等,我们每年组织教师在学校仿真机上进行演练,与课程知识点技能点相对照,制作相应的学习工况,以便上课时调用,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操作技能,同时也组织教师到企业与现场专家一起按企业生产过程进行仿真机组运行操作。

2.加强职业教育理念的培训。在实践中我们发现, 并不是所有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都可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可适用于每一门课程,形式灵活多样,主要还看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熟练程度和设计安排,它可以是一个问题的讨论,一个纯理论的计算,但教学过程不是以教师的讲为主,而是教师辅助引导,以学生的学做为主完成教学目标。所以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很重要,为此我们加强了教师职业教育理念的培训,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和课程理论部分也进行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改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教师专业素质、实践技能、职业教学技能和技术服务能力的提升,确保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组织实施

一体化教室和过硬的双师教师队伍,为“教、学、 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组织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学实施打破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现以老师的教为主导,学生的学为主题,共同的做为手段,达到快速理解记忆课程知识点,掌握技能操作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目的,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技能。对一体化教学模式组织实施要求如下。

1. 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制定出相应的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知识点和技能点,设计教学方式,制作教学PPT,填写课程教学记录单,列出课堂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定期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活动,进行方法创新,对个别难点教学单元组织集体备课,互相交流, 提高一体化教学效果。

2.每一门课程列出知识点和技能点,按照知识点和技能点建立教学案例库;开发火电机组仿真机各种运行标准工况和机组事故处理标准题库,做到课堂上可随时调用,随时运行,随时操作,满足集控运行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编写适合一体化教学的教材。

3.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优化和整合教学资源,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建立数字化教学体系, 建设共享型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教学资源库。

4.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在熟悉机组运行操作步骤的基础上,强调机组的运行调节。因此教学重点在于学生对操作步骤原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可共同完成一项操作,再让学生自己操作练习,操作完成后,突出重点进行进行讲解,多提问,让同学之间互相讲解,教师进行评讲,教师要做到操作前和操作后,两次讲解,使学生充分理解,转化为自己的技能。

五、“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考核方式

为了巩固一体化教学成果,根据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特点,结合不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目标,制定一体化教学评价、考核方式。评价形式全程化、多样化, 突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期终评价相结合,注重笔试与操作性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过程评价包括考勤、课堂讨论分析、回答问题、课堂笔记、动手操作及口试讲解操作原理等几方面。终结性考核分为理论和操作考核两部分,理论考核以笔试为主,操作考核以动手演练讲解为主。另外有些课程终结性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考试挂钩,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意识。

摘要:从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实际出发,结合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新理念,围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方向,修订了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的保障条件及提高教学效果的考核方式。

关键词:集控运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杨小琨,侯俊凤.工作过程导向的集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J].中国电力教育,2010,(9).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杨宏民,孙为民.仿真机在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36).

篇9: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没下载完)doc

关键词:职业院校 数控编程与操作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随着数控技术在企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职业职业院校列入教学计划。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如果只注重系统的理论知识而忽视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很难达到相关企业需求,难以在社会立足。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集“教、学、做”于一体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重视学生的全程参与,实施“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教中做”,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学习与训练,突出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效的教学模式。因此,职业院校《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亟需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探索。通过对该课程长时间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我们拥有了一定的经验教训,现总结出来,以期共勉。

1 选用教材

我们选用的教材是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吕宜忠主编的《数控编程与操作》,该教材分为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两条主线,理论知识部分深浅适度,操作技能部分特色鲜明。具体分析,该教材包括数控编程与操作基础、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数控铣削和加工中心编程与操等三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又分为若干课题,每一个课题包括学习目标、任务展示、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思考与练习五个环节,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该教材以课题为教学单元,把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巧妙地融入到各个课题中,增强了目的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例如,在“轴类零件编程与加工”这一课题中,首先列举了五条学习目标;然后列举了本课题的任务展示,是对一轴类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在知识学习这一环节,介绍了进行轴类零件编程与加工中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知识;在技能训练这一环节,介绍了程序编写和机床操作的各个环节与步骤;在思考与练习这一环节,列举了对于这一课题的主要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方法的知识。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轴类零件的编程工艺、编程方法、操作技能,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教学过程

在《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的教學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与实践“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严格执行理论浅化、技能实用化,以能力为本位,在方法上、过程上严格按照企业需求,与企业生产“无缝对接”。首先,多渠道强化数控编程与操作技能培养,适当加大实训教学时间比例。结合《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教学内容,我们有目的、有步骤地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其次,在理论教学中采用多种模式,特别是“情景型”模式,从而掌握相关知识技能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螺纹类零件的编程与加工”这一课题时,我们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完成:①在一体化教室里,通过播放一个学生实训和企业生产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本课题所要学习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熟悉工艺分析、程序编制、机床操作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对本课题有一清晰认识。②讲授螺纹类零件编程过程所应用的各项指令,首先利用动画演示该指令的动作过程、注意事项;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利用这些指令进行编程训练,并将这些所编写程序利用计算机仿真软件进行检查,以检验是否准确。③将检验合格的程序输入数控机床,加工出符合课程要求的工件,真正地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3 在实践中完成作业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做”是核心,教师在做中教、教中做,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教师角度来说,教与做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学生角度来说,学与做紧密结合,相互影响。《数控编程与操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应以教师、学生的“做”为平台。例如在“成形面类零件的编程与加工”这一课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同学们通过工艺分析、编程指令学习、程序编写、计算机仿真检验、数控机床加工后,老师再将关于成形面类零件的专项任务安排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企业进行调研。通过专项任务的实施,使学生更熟悉相关企业对于成形面类零件加工工艺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工艺分析、工艺处理、工艺应用、工艺方案的制定等方面能与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成形面类零件的工艺能力。

4 实现工学结合

在《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资源。在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穿插进行一些课题。这样做的效果,一是可以强化学生的做中学、学中做;二是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三是在学习、实践中增加工作的责任和经验,加快实现从学生到企业生产者的角色转换。

当然,在《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我们也碰到了一些问题,有些问题还是我们无法解决,或者是无力解决的,比如如何更好地将该教学模式与企业生产有机结合的问题,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积极探索,争取有更加实用、有效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

参考文献:

[1]杨洁.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达原因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3).

[2]王琴.试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化改革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3).

上一篇:描写秋天作文400字左右下一篇:腊梅的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