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中 秋 节》 说 课

2024-04-20

《》传统文化—— 中 秋 节》 说 课(通用11篇)

篇1:《》传统文化—— 中 秋 节》 说 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语文( )号,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A版五年级 上 册第 4 课《中秋节 》,我将从说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课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勾画了中秋月圆的美景,介绍了中秋节风俗的由来以及这一节日所蕴含的情感因素。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悟能力,且乐于表达和交流,但要完全透过文字感悟文本背后蕴含的情感还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本课我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析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情感,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程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度考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本课生字新课,搜集并积累描写月亮的词语和诗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情感。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朗读课文,了解中秋节的由来,热爱祖国悠久的民族文化。 教学难点定为: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文中的含义。

教法与学法:教是为学服务的`,选择适当的教法,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本节课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法,朗读品悟法,想象感悟法,多媒体辅助法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读、品、悟”(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来学习本文,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读中享受审美乐趣。

为了让学生自然而然走进文本,更好地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沟通,从而产生共鸣,我预设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个成功的导入,能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所以上课伊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要说一个谜语,请你们来猜一猜。“迎佳节,庆丰收,歌舞表演乐融融;月饼香,月饼甜,全家欢乐大团圆。”这首儿歌中说到的“佳节”,是什么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疏通句子,然后让小组合作齐读课文,以此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重点指导“拜、霜”的字音、字形。接着我还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读后让学生汇报、交流,为第三环节作铺垫。

三、研读赏析,体验情感。

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根据学生们的反馈交流,再次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我将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抓住人们赏月时的情景的句子:“晚上,------也饶有趣味”让学生读后谈感受,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其乐融融、饶有趣味”等词语来感受人们赏月时的快乐,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三、四自然段,了解赏月的历史以及月亮的神话传说,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让学生带着这种热爱之情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通过评价,读出那种乐和趣。 然后我将引导学生齐读课文课文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月饼的形状里面馅儿来感受生活的美好、甜蜜,并通过齐读,读出这种甜蜜和美好。 最后我还将引导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并通过提炼这一段中的带有诗词的句子,多读,反复读,从中感受人们思乡思亲,渴望团圆的美好情感。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课文学到这儿,我将这样一段结束语:在人们心目中,圆月是美好、团圆的象征,是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象征,所以,很多文人墨客通过笔墨寄托了思乡之情。课后请学生收集诗句,或编印一份手抄报,或做做小诗人,

最后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根据课文内容,我设计了这个板书,我是按文章的主题线来设计的,该板书力求简洁清晰,使学生一目了然就能对文本有所感悟,有所思。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

篇2:《》传统文化—— 中 秋 节》 说 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走进中秋节》下面,我从活动主题、课型、学生、教法学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以及设计理念几个方面,谈谈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活动主题:

我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尤其是节日中各种民俗民风形成的丰富的节日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更是中华文明立身传承之本。在上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意向,选定中秋节为他们最受欢迎和最感兴趣的进行研究,为求从中感受该节日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实践。

二、说课型:

按照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阶段和不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划分为选题课、开题课、活动策划课、方法指导课、中期交流课、成果展示课这六种类型,而本课时所要讲的是开题课。

三、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对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他们具备掌握基本信息、处理信息、收集信息的能力,具有通过广泛的调查队问题进行简单梳理归纳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结构以学生身边的社会问题为切入点,处处联系生活,从具体可感的现象入手观察中秋节的特点,从而从生活中获得直接经验。

四、说教法学法:

(一)、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首先布置导学提纲。

通过谈话、观看神话故事,激发孩子去探究自然,探究科学,探求知识的欲望,通过了解民间习俗让孩子们开拓视野,了解一些他们所不知的生活方式,最后通过吃月饼,感受生活的甜美,让学生们愉快的上完这节课。其次,以班级为单位,以兴趣为前提分成若干个调查小组,每组选出正、副组长,确定组员的分工(如:采访员、记录员、材料整理员、图表统计员、标志会制员等)

(二)、主要是教给学生“小组合作、观察记录、采访、动手绘图,动脑编排” 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主要采用的学法有:

(1)描述法:描述观察的结果,通过运用日历找出中秋节的日子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活动生动活泼、直观

(2)讨论法:它具有教育性、创造性,于教育寓讨论之中。在讨论中了解中秋节的传说、来历等;

(3)情景模拟法: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对中秋节有一个更系统的掌握和认识。

五、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传说、习俗;(2)、学会简单的调查走访的方法;(3)、学会简单统计方法,增强小组合作意识。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整理资料汇报的能力;(2)、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了解中秋文化;(3)、能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能自主地学习。

3、情感目标:

(1)、以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对制作美食的兴趣,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2)、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

六、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落实活动技能,将自主获取的知识转化为本能;

教学难点:通过不同方式获取的知识进行认知体验,在实践活动中吸取经验,自主反思。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产生主题

同学们当今的天气温度怎样?同学们都会说早上有点凉,中午感觉到热,但到了晚上又会觉得凉。老师接着提问 “同学们知道我们的自然节气里,一年中有哪几个季节吗?(春夏秋冬)

在秋季里我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引出中秋节。(或许学生们会说儿童节、国庆节、母亲节、劳动节、植树节、等......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是在秋季里的节日).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秋节是一个怎样的节日?通过查阅日历牌认识中秋节

出示课件--------日历牌,给孩子们指点出八月十五这一天的日历,让孩子们知道今年哪一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板书:中秋节

此环节目的:在现实生活中感知认知中秋节,让孩子们学会了看日历牌,认识农历,增长生活常识

二、合作学习,体验、感悟“中秋”由来

1、中秋节的由来

在这个环节,老师会对中秋节进行简介,解释中秋节名字的由来及为什么把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叫做“中秋节”?

教师启发:刚才同学们知道了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今天咱们讲“中秋节”,它跟哪个季节有关系? 学生回答:秋季

教师启发:农历七月、八月、九月这三个月是一年中的秋季,“八月”在秋季的什么时间段上?“十五”又在八月的什么时间段上?以此提问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八月十五”名字的由来;

此环节为了达到让孩子主动学习的目的,自己思考,孩子们通过思考得出的答案印象会更深刻

2、中秋神话辨真假

课件播放有关中秋节与月亮间的神话传说故事的动画。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天狗吃月、唐明皇夜游月宫。每个动画都会有老师的配音,而在吴刚伐桂的动画中,老师故意把吴刚的名字讲错,又故意把桂树说成桃树,3

从而让学生们更进一步地了解中秋节的传说。通过观看这些动画片,从而感受故事情节的神秘和以月亮寄托对亲人的思念的那份情感。

(此环节,通过神话故事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因为孩子年龄还是比较小的,比较爱听故事,爱看动画,从而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3.谈感受:

现在的人是怎样过中秋节的?

(1)、首先,我会与孩子交流自己和家人是怎样过中秋的?

【预设】孩子们会说和爸爸妈妈去商店买月饼、葡萄、苹果等圆形的食品去看望长辈,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感受与家人分享这些原形食品寓意是与亲人的团圆。还有孩子会说并没有与亲人团聚,因为出外打工的家长比较多。(2)、与此同时,老师会播放外地打工的家长图片,让孩子体验家长的辛苦及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此还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与学生交流自己与家人是怎样过中秋节的,让学生感受中秋节家人团聚的美好,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中秋节当天家人不能团聚,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亲人的问候)

(3)、教师小结,在上一节课中,我们结合了生活实际和我们的共同爱好,选定以“中秋节”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从今天起,让我们一起走进中秋佳节,让我们一起品味和研究有关中秋节的文化。众所周知,中秋节是一个欢乐的节日,那么在我国各地,中秋节有哪些风俗习惯?(课件出示不同的习俗,如:赏月、拜月、燃灯、吃月饼、舞火龙。)请学生结合视频内容或生活经验谈谈,让他们抒发自己对中秋节的情感。在学生们情感升华之时,逐步引出研究主题的子课题。请学生结合视频内容或生活经验谈谈,让他们抒发自己对中秋节的情感。在学生们情感升华之时,逐步引出研究主题的子课题。

通过此环节了解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又能开拓学生们的视野,知道更多的中秋习俗。

(三)、归纳指导,生成子课题,初步制定活动方案

1、生成子课题:

在这里,我会采用知识体系式来引导学生生成子课题:也就是说按主题的知识系统的内在逻辑分解形成主题群。(课件显示)

① 中秋节具体指哪一天?它是怎么来的?有多长的历史了?为什么要过中秋节?有什么相关的传说故事„„

② 中秋节月饼的种类、月饼与中秋节的关系、月饼的制作材料、月饼的制作过程、月饼是否受人欢迎„„

③ 自己亲身体验一下,学习制作月饼。

④ 古时候人们过中秋节有哪些习俗?现在过中秋节又有哪些习俗?保留了哪些,为什么会这样?

⑤ 历朝历代有哪些跟中秋节有关的诗词、歌谣;谁写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根据学生的讨论内容,引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生成子课题,并引导学生根据研究的内容分别取出好听的名称,而这里预设的子课题题目有:

子课题一:中秋由来大探秘 子课题二:中秋美食大荟萃 子课题三:中秋才艺大比拼 子课题四:中秋活动大搜索 子课题五:中秋诗词大传唱

2、建立课题小组,设计小课题研究方案。

①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8-9人自由组合成研究小组。② 以小组为单位,初步讨论、设计子课题的活动方案。(教师随即以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各小组的活动,重点指导选题要近而小,既贴近生活,切入口小,易于实践。)

3、交流课题方案,指导完善。①各小组组长介绍自己的课题研究方案 ②其他小组成员评价并提建议 ③教师指导评价

④小组修改、完善,确定课题研究方案

四、课堂小结,交流完善

篇3:《》传统文化—— 中 秋 节》 说 课

一说课程开发的背景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应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 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 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是语文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这是我们开设语文校本课程的立足点。

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不拘一格。不过对普通高中而言, 面临当前高考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 完全脱离教材和高考而另起炉灶的校本课程是不现实的, 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即使勉强开设也会举步维艰, 难以为继。———这是我们开设语文校本课程的出发点。

我们又完全可以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 引导学生产生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 进而明确“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培养学生的“大语文”学习观念, 养成从生活中发现和学习语文的意识与快乐。———这是我们开设语文校本课程的归宿点。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 为发展学生特长, 让学生感受富有情趣的语文学习, 我们山东省福山第一中学语文组从2011年9月开始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 着手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

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 是高中生必备的语文能力。可是长期以来由于学生的课业负担重, 大量的课余阅读时间被理科挤占, 再加以阅读趣味偏嗜, 导致学生视文言为危途、读文言而色变。如何改变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的教师难教、学生怕学的问题呢?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成语, 被人们称为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的“活化石”, 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文言和文化知识。选择成语作为校本课程的突破口, 把成语、文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巩固文言知识, 感受斑斓多彩的文化知识,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情趣盎然而又卓有成效的语文学习氛围, 有助于改变当前文言文教学的尴尬局面。

二说课程开发的资源

成语与文言同步学事半功倍, 实在可起相得益彰、一石二鸟之功效, 这也是我个人的切身体会。上学时, 我就特别喜欢成语。在20多年的语文教学中, 我也尝试着用成语作为文言文教学的辅助, 发现同学们的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普遍提高, 教学效果良好。工作之余, 我也把自己平时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成语材料连缀成40多篇文章, 相继在《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报》《新高考》等十几种语文报刊上发表。2002年我应邀主持了《语文世界》的“成语大观园”栏目。校本课程“成语与文言同步学”就是在这些教学与研究的实践基础上酝酿诞生的, 校本课程教材《成语与文言同步学》也于2012年8月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发行, 今年我们又推出了修订本。2013年, 该校本课程获得烟台市中小学首届优秀校本课程。2014年第3期的《中学语文》杂志对我们的“‘成语与文言同步学’实施报告”进行了推广介绍。

三说课时教学目标

我们的校本课程的核心内容是由文言知识、文化知识和成语典故文选三大板块组成的。《马年说马》这节课是其中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起始课, 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以下三点:

1.知识目标:积累、学习古代文化知识, 探索古代文化奥秘。

2.能力目标:积累、丰富成语, 提高理解、运用成语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3.情趣目标:提高学习古代文化的兴趣, 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说课时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设计《马年说马》这节课的时候, 我充分利用今年是农历马年这一契机, 主打马文化这张牌。

首先, 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选择了“指鹿为马”一段成语典故, 作为这节课的切入。

其次, 借助中央电视台近期名噪一时的“谜语大会”节目的余热, 搜集了上百条谜语资料, 筛选组合成包括以下四个回合的以“马”为主题的猜谜语竞赛活动。

第1轮:字谜A (打一字)

1.有一只没头没心的鸟。

2.成天一直骂, 骂到两边都没有嘴。

3.小两口一来就吵嘴。

4.双方退让不相骂。

第2轮:字谜B (打一以“马”为偏旁的字, 并找出与该字有关的成语)

1.有匹马儿真稀奇。

2.一马饮尽池中水。

3.家家户户有匹马。

4.并驾齐驱四匹马。

第3轮:谜面为马的成语谜 (打一成语)

1.田间马蹄疾。

2.船上跑马。

3.车马炮出击, 将士相助战。

4.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

第4轮:谜底为马的成语谜 (打一含“马”字的成语)

1.①做好准备。②单独行动。③立了大功。

2.①军务繁忙。②随便走走。③粗略地看。

3.①地势平坦。②快上加快。③走在前列。

4.①扩充实力。②心思不定。③骑兵踩地雷。

第三, 编制了一个百“马”归“圈”表格, 对相关的“马”字成语从内容、色彩多个角度进行了分类梳理, 以便于准确运用这些成语。

(表1栏) 表现战争生活的“马”字成语:千军万马、单枪匹马、厉兵秣马、人仰马翻、招兵买马、戎马倥偬、兵荒马乱、马首是瞻、马革裹尸、金戈铁马。

(表2栏) 源于日常生活的“马”字成语:骑马找马、驷马高车、信马由缰、走马观花、快马加鞭、一马平川、心猿意马、马不停蹄、鞍前马后、轻裘肥马、猴年马月、人困马乏、脱缰之马、走马上任、青梅竹马、车马盈门、车水马龙、人强马壮、人欢马叫、死马当活马医、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表3栏) 表现优秀品质的“马”字成语: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汗马功劳、一马当先、马到成功、伯乐相马、金戈铁马、老马识途、饮马投钱、天马行空、倚马可待、犬马之劳、马齿徒增、龙马精神。

(表4栏) 带有贬义色彩“马”字成语:指鹿为马、盲人瞎马、马失前蹄、天马行空、下马威、马齿徒增、害群之马、非驴非马、声色犬马、万马齐喑、马马虎虎、悬崖勒马、风马牛不相及、牛头不对马嘴

第四, 搜集了与“马”相关的两幅漫画, 设计成抢答题。要求:用同一个成语给两幅漫画 (略) 添加题目, 并各用一个成语说明两幅漫画的寓意。

五说教学过程的精彩片段

《马年说马》这节课的流程包括开场白、我学成语、谜语小会、百“马”归“圈”、活学活用、巩固迁移和结束语七个环节。

1.开场白:成语是语言的精华、文化的载体, 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语言和文化的“活化石”。成语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我们说成语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今天我们将透过“马”字这个窗口进行一次成语文化之旅, 让我们一起穿越到那个万马奔腾的时代吧。

2.我学成语:学习短文《指鹿为马》, 学生朗诵、讲述成语, 属于知识积累过程。既体现了“同步学”的宗旨, 也达到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积累成语和文化知识的目的。

3.谜语小会:猜“马”字谜语, 分组讨论、竞猜作答, 也属于知识积累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表演欲, 课堂气氛活跃,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4.百“马”归“圈”:按内容、形式梳理“马”字成语, 属于知识梳理过程。丰富了成语的数量, 巩固了成语的相关知识, 为正确运用成语奠定了基础。

5.活学活用:为漫画“马失前蹄”拟题、概括寓意, 属于知识拓展运用过程。提高了理解、欣赏漫画的水平, 培养了成语运用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和作文审题立意能力。

6.巩固迁移:找“马”字成语, 猜“马”字谜语, 也属于知识拓展运用过程。用以巩固拓展相关的成语、文言和文化知识, 提高理解运用能力。

7. 结束语:窥豹一斑, 而见全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林林总总的成语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今天我在这里只是抛砖引玉, 我们所接触的“马”字成语和文化也只是中华文化的冰山一角。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够经常在祖国文化的浩瀚海洋里尽情泅渡畅游, 从中汲取文化养分弘扬民族精神, 撷取语言菁华提升语文素养。这里, 借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过的我市作者的一副春联———昂首扬鬃, 骏马舞东风, 追求梦想;斗寒傲雪, 红梅开大地, 实现复兴———赠送同学们, 祝大家新学期发扬龙马精神, 学业马到成功!

六说教后反思与改进方向

这是一堂原生态校本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紧紧围绕“马”字文化这个话题, 采取朗诵、讨论、猜谜语、抢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完成了相应的几个课堂环节;同时把知识的积累、梳理、运用、拓展这根知能训练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并且适时穿插介绍文化、文言、成语知识和蕴含其中的民族精神。做到了明暗两条线索的有机结合, 师生双边活动配合默契。既巩固了语言知识, 又开阔了文化视野, 提高了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和探索文化奥秘的积极性, 做到了寓教于乐, 乐中受益, 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设施落后, 加以是初次举行猜谜语竞赛活动, 导致后面的抢答环节时间不够充裕。这一点也暴露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与能力的欠缺。

今后应当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因素, 注意合理安排时间, 注重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4:《》传统文化—— 中 秋 节》 说 课

一说课程开发的背景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应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语文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这是我们开设语文校本课程的立足点。

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拘一格。不过对普通高中而言,面临当前高考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完全脱离教材和高考而另起炉灶的校本课程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即使勉强开设也会举步维艰,难以为继。——这是我们开设语文校本课程的出发点。

我们又完全可以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引导学生产生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进而明确“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培养学生的“大语文”学习观念,养成从生活中发现和学习语文的意识与快乐。——这是我们开设语文校本课程的归宿点。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为发展学生特长,让学生感受富有情趣的语文学习,我们山东省福山第一中学语文组从2011年9月开始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着手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

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是高中生必备的语文能力。可是长期以来由于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大量的课余阅读时间被理科挤占,再加以阅读趣味偏嗜,导致学生视文言为危途、读文言而色变。如何改变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的教师难教、学生怕学的问题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成语,被人们称为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的“活化石”,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文言和文化知识。选择成语作为校本课程的突破口,把成语、文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巩固文言知识,感受斑斓多彩的文化知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情趣盎然而又卓有成效的语文学习氛围,有助于改变当前文言文教学的尴尬局面。

二说课程开发的资源

成语与文言同步学事半功倍,实在可起相得益彰、一石二鸟之功效,这也是我个人的切身体会。上学时,我就特别喜欢成语。在20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也尝试着用成语作为文言文教学的辅助,发现同学们的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普遍提高,教学效果良好。工作之余,我也把自己平时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成语材料连缀成40多篇文章,相继在《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报》《新高考》等十几种语文报刊上发表。2002年我应邀主持了《语文世界》的“成语大观园”栏目。校本课程“成语与文言同步学”就是在这些教学与研究的实践基础上酝酿诞生的,校本课程教材《成语与文言同步学》也于2012年8月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发行,今年我们又推出了修订本。2013年,该校本课程获得烟台市中小学首届优秀校本课程。2014年第3期的《中学语文》杂志对我们的“‘成语与文言同步学实施报告”进行了推广介绍。

三说课时教学目标

我们的校本课程的核心内容是由文言知识、文化知识和成语典故文选三大板块组成的。《马年说马》这节课是其中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起始课,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以下三点:

1.知识目标:积累、学习古代文化知识,探索古代文化奥秘。

2.能力目标:积累、丰富成语,提高理解、运用成语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3.情趣目标:提高学习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说课时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设计《马年说马》这节课的时候,我充分利用今年是农历马年这一契机,主打马文化这张牌。

首先,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选择了“指鹿为马”一段成语典故,作为这节课的切入。

其次,借助中央电视台近期名噪一时的“谜语大会”节目的余热,搜集了上百条谜语资料,筛选组合成包括以下四个回合的以“马”为主题的猜谜语竞赛活动。

第1轮:字谜A(打一字)

1.有一只没头没心的鸟。

2.成天一直骂,骂到两边都没有嘴。

3.小两口一来就吵嘴。

4.双方退让不相骂。

第2轮:字谜B(打一以“马”为偏旁的字,并找出与该字有关的成语)

1.有匹马儿真稀奇。

2.一马饮尽池中水。

3.家家户户有匹马。

4.并驾齐驱四匹马。

第3轮:谜面为马的成语谜(打一成语)

1.田间马蹄疾。

2.船上跑马。

3.车马炮出击,将士相助战。

4.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第4轮:谜底为马的成语谜(打一含“马”字的成语)

1.①做好准备。②单独行动。③立了大功。

2.①军务繁忙。②随便走走。③粗略地看。

3.①地势平坦。②快上加快。③走在前列。

4.①扩充实力。②心思不定。③骑兵踩地雷。

第三,编制了一个百“马”归“圈”表格,对相关的“马”字成语从内容、色彩多个角度进行了分类梳理,以便于准确运用这些成语。

(表1栏)表现战争生活的“马”字成语:千军万马、单枪匹马、厉兵秣马、人仰马翻、招兵买马、戎马倥偬、兵荒马乱、马首是瞻、马革裹尸、金戈铁马。

(表2栏)源于日常生活的“马”字成语:骑马找马、驷马高车、信马由缰、走马观花、快马加鞭、一马平川、心猿意马、马不停蹄、鞍前马后、轻裘肥马、猴年马月、人困马乏、脱缰之马、走马上任、青梅竹马、车马盈门、车水马龙、人强马壮、人欢马叫、死马当活马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表3栏)表现优秀品质的“马”字成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汗马功劳、一马当先、马到成功、伯乐相马、金戈铁马、老马识途、饮马投钱、天马行空、倚马可待、犬马之劳、马齿徒增、龙马精神。

(表4栏)带有贬义色彩“马”字成语:指鹿为马、盲人瞎马、马失前蹄、天马行空、下马威、马齿徒增、害群之马、非驴非马、声色犬马、万马齐喑、马马虎虎、悬崖勒马、风马牛不相及、牛头不对马嘴

第四,搜集了与“马”相关的两幅漫画,设计成抢答题。要求:用同一个成语给两幅漫画(略)添加题目,并各用一个成语说明两幅漫画的寓意。

五说教学过程的精彩片段

《马年说马》这节课的流程包括开场白、我学成语、谜语小会、百“马”归“圈”、活学活用、巩固迁移和结束语七个环节。

1.开场白:成语是语言的精华、文化的载体,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语言和文化的“活化石”。 成语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说成语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今天我们将透过“马”字这个窗口进行一次成语文化之旅,让我们一起穿越到那个万马奔腾的时代吧。

2.我学成语:学习短文《指鹿为马》,学生朗诵、讲述成语,属于知识积累过程。既体现了“同步学”的宗旨,也达到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积累成语和文化知识的目的。

3.谜语小会:猜“马”字谜语,分组讨论、竞猜作答,也属于知识积累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表演欲,课堂气氛活跃,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4.百“马”归“圈”:按内容、形式梳理“马”字成语,属于知识梳理过程。丰富了成语的数量,巩固了成语的相关知识,为正确运用成语奠定了基础。

5.活学活用:为漫画“马失前蹄”拟题、概括寓意,属于知识拓展运用过程。提高了理解、欣赏漫画的水平,培养了成语运用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和作文审题立意能力。

6.巩固迁移:找“马”字成语,猜“马”字谜语,也属于知识拓展运用过程。用以巩固拓展相关的成语、文言和文化知识,提高理解运用能力。

7. 结束语:窥豹一斑,而见全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林林总总的成语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今天我在这里只是抛砖引玉,我们所接触的“马”字成语和文化也只是中华文化的冰山一角。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够经常在祖国文化的浩瀚海洋里尽情泅渡畅游,从中汲取文化养分弘扬民族精神,撷取语言菁华提升语文素养。这里,借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过的我市作者的一副春联——昂首扬鬃,骏马舞东风,追求梦想;斗寒傲雪,红梅开大地,实现复兴——赠送同学们,祝大家新学期发扬龙马精神,学业马到成功!

六说教后反思与改进方向

这是一堂原生态校本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紧紧围绕“马”字文化这个话题,采取朗诵、讨论、猜谜语、抢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完成了相应的几个课堂环节;同时把知识的积累、梳理、运用、拓展这根知能训练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并且适时穿插介绍文化、文言、成语知识和蕴含其中的民族精神。做到了明暗两条线索的有机结合,师生双边活动配合默契。既巩固了语言知识,又开阔了文化视野,提高了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和探索文化奥秘的积极性,做到了寓教于乐,乐中受益,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设施落后,加以是初次举行猜谜语竞赛活动,导致后面的抢答环节时间不够充裕。这一点也暴露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与能力的欠缺。

今后应当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因素,注意合理安排时间,注重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施语文校本课程任重而道远,在以后的校本课程的建设上,我们将发扬龙马精神,做到“不待扬鞭自奋蹄”,勇往直前。

篇5:中秋节《做月饼》说课稿

1、教材分析:

此活动选材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的节日有许多,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我们和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欣赏精彩的传统节目―中秋之夜联欢晚会,当然少不了吃月饼。月饼是幼儿熟悉并喜爱的一种点心,通过对月饼制作方法的学习,加深对月饼的种类、特征的理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2、目标定位:

本主题网络《中秋节》的发展目标为:体验中秋节美满团圆和喜庆丰收的快乐气氛,加深对父母和亲人的感情;在参与中秋节各种活动中能大胆自信的表现自己;在成人引导下,学习寻找、搜集资料,并学习交往、合作与分享。在主题目标的向导作用下,特制定本次活动目标如下:

(1)使幼儿进一步了解中秋节,感受中秋节的欢乐气氛。

(2)通过制作不同造型的月饼,锻炼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掌握做月饼的整个过程,练习团、压、捏、刻、印的技能。

3、活动的重点、难点:本活动在注重健康、社会的同时突出了艺术领域的发展,所以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月饼的整个制作过程。活动难点为掌握团、压、捏、刻、印的技能。

4、活动准备:为了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特做如下活动准备:

(1)活动的前期准备:

a、家长工作

b、资料收集

c、环境创设:在活动室准备8张方形桌子,便于操作、评价。

d、物质准备:不同造型的月饼实物、面团、馅泥、月饼模子;《爷爷为我打月饼》歌曲磁带、制作月饼的录像带。

(2)活动中的准备: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全方位的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可能。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本次活动采用的教法有:

1、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操作,主要是将面揉好,用手团、压,然后选择一种馅泥,一手托皮,一手沿皮的边缘包上、捏紧,练习团、压、捏的技能。第二次是将包好的面团放入模型,摁一下,然后磕出来,练习刻、印的技能。

2、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展示给孩子看,让他们有直接的感受。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是通过观看制作月饼的录像带,让幼儿对月饼的制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适时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并感受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3、情境教学法: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间互帮互助,教师对幼儿的赏识激励,使幼儿对此活动有了健康和谐的理解和体验。活动中的《月饼展览会》让幼儿在欣赏自己作品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4、互动法:让每个人都互动起来,有师幼互动、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说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幼儿能主动积极的参与探究活动,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内容 和幼儿年龄特点,我在学法指导时紧紧围绕活动目标,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幼儿在认知能力、动手能力上得到了提高。主要运用方法有:

1、观察法:通过对月饼实物及制作月饼录像带的观察,提高了幼儿对事物的分析能力、想象思维的发展。

2、操作法:让幼儿亲自参与到制作月饼的过程中,通过制作不同造型的月饼,锻炼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小组合作法:在活动过程中,让每个幼儿都发挥其独特的才华,鼓励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启迪、互相促进,发挥其群体力量,增强他们的交往能力,达到共同提高,使幼儿在表现、交流中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四、说活动程序

(一)观摩欣赏,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动力。活动开始时,让幼儿观察讨论月饼的特征及如何制作,然后通过制作月饼录像带来吸引他们,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去探索,充分调动起幼儿对动手操作的兴趣。

(二)共同探索,及时评价

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前一次的观察,把自己的想法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操作的同时,幼儿之间进行讨论合作,教师注意引导幼儿运用团、压、捏、刻、印的技能,在反复尝试中积极思考、自我修正,制作出各种不同形状、不同花纹的月饼。制作完成后,我们采用小组形式开展了幼儿自评、互评活动。首先是幼儿展示并评价自己的作品,让幼儿说出自己制作月饼的意图及方法,然后让其他幼儿参与到评价中,找出其作品的优点、缺点,教师同时给予随机评价。此环节较好地完成了对幼儿情感、语言能力、动作等方面的随机评价和阶段评价,让幼儿充分体验到了创造新事物的乐趣。

(三)活动延伸,分享快乐

举办“月饼展览会”,让幼儿在《爷爷为我打月饼》的歌声中欣赏自己的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创造的快乐。

篇6:培智生活适应《中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情与学法指导、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生活适应课程是培养智障儿童生活能力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国家却没有统一的教材。上海、深圳等地的培智学校出版了一些校本教材,我们作了遴选,最终确定使用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快乐生活》。

《中秋》是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培智学校教材《快乐生活》八年级上册《生活适应》第四单元传统节日主题第一课的内容。教材的第一个环节是观察认识。用图片的方式介绍了中秋节的几种传统习俗。第二个环节是温馨提示,提醒大家过节时注意安全,特别是食品卫生安全。教材最后留给师生拓展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予以补充。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智障学生了解中秋节的相关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科书设计意图及培智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知道中秋节的时间,懂得相关传统习俗,并能注意安全。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风俗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方法

本课中,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学生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感悟、建构,了解中秋节的来历,懂得相关传统风俗,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风俗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说学情和学法

智障学生智力低下,身心发育远远滞后于正常儿童。在我校就读的学生多为中、重度智障儿童,他们大多思维缓慢、语言滞后、行动迟钝、生活不能自理。我班十名智障学生大多属于此类,只有一名学生是脑瘫儿童,除了走路不稳外,智力和语言方面发展相对班里其他孩子要好一些。

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常识性的知识比较多,我将本课分五步来进行教学。第一步:导入新课,观察认识一些传统习俗。

视频播放观看课文第一环节的相关图片。请同学们谈一谈,你从中看到了什么?老师小结并导入新课《中秋》。

第二步:新授部分。讲解中秋节的时间、来历、传统习俗,以及过节时注意安全等。

1、首先老师提出问题——中秋节是哪一天?关于中秋节同学们知道什么故事?在中秋节这天,人们一般会进行什么活动?学生讨论发言。老师评价学生发言并小结中秋节的时间和来历以及相关传统风俗。

2、结合传统习俗提醒同学们注意一些相关事项,特别是食品卫生方面的一些问题。第三步:请学生谈谈自己家里在中秋节这天曾经进行过什么活动,并说说自己的感受。第四步: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教学内容,中秋节的时间、来历和传统风俗,请学生说说注意事项。第五步:家庭作业

与爸爸妈妈一起查找资料了解家乡中秋节的习俗。

六、说板书

品尝月饼

中秋节

(农历的八月十五)

赏月

篇7:传统文化作文《中秋节》

晚上,我们全家聚在一起。爸爸提议说:“我们来一个诗歌比赛吧!提醒大家要说关于中秋节的诗词。”我迫不及待地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哥哥毫不犹豫地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哥哥一气呵成,简直是倒背如流呀!接着,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妈妈很深情,学着诗人李白的样子摸着“胡子”,怪腔怪调地说:“我来,我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妈妈背完这首诗,一副高昂的样子站在那里。爸爸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我们都以为又是什么大招,可出乎意料的是,他却说:“我来!今年八月十五夜,团圆一起吃月饼。”爸爸这句话一出来,我们都捧腹大笑起来了。

说到吃月饼,我已经馋得垂涎三尺了。我们一家人吃着月饼,看着那圆圆的月亮嵌在蓝色的天幕中。这时,我也想起每当诗人远离故乡时,他们都会提笔写下一首优美的诗,在那时,他们也是很思念故乡的。此时此刻的我情不自禁地讲下了这样一段话:“清风送去了我的祝福,明月带来了我的问候,流星记载了往日的故事,玉兔留下了永恒的吉祥。”

这个难忘的中秋节,我真是很快乐!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也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

一到傍晚,爸爸就带我来到了和山大酒店。走进一看,人头攒动,挤得水泄不通,好不容易买了大包小包从人群里“杀”出来。走出酒店,这天色以晚,月亮显得特别圆,也特别亮。家家户户都坐在一块,一边欣赏着月色,一边吃着各种各样的月饼。据说厦门有一个“博饼活动”,现在就来听我细细道来吧!

今天我博的不是“饼”,而是玩具、学习用品……伯伯一声令下,一家人就开始博饼。我拿起骰子,往八角大碗里一掷,“啊,四进”一套《丁丁历险记》已是我的囊中之物。接下来是妹妹,她双手合十,好像在向骰子求情,妹妹以为这样就可以博到状元,可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但没有博到状元,还把骰子博到碗外面去了。没想到爸爸学着妹妹,他双手拿着骰子,闭着眼睛一副求神拜佛的样子,往碗里一掷,“啊,三红!”“雪津”啤酒已经被爸爸拿走了。妹妹不甘势弱,给骰子吐了口“仙气”,放手一搏。“啊!”全家人大叫起来,“状元。”该伯伯了,他好像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我还以为伯伯只是随便说说,没想到,太上老君真的显灵了,状元带十一,大过了妹妹的状元七点,气得妹妹打桌椅出气。爸爸说:“等伯伯搏完最后一个啤酒就好了。”我气得直跺脚,心想:“为什么大家都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没有?”想完,我便把骰子一搏,没想到,在这千均一发之际,竟然搏到了状元插金花。我高兴的一蹦三尺高。

我们一家人继续吃着月饼,欣赏着美丽的月色,我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中秋节。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正是中国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每当中秋节时,全家人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并还会一边赏月一边品尝月饼,真是其乐融融。而远在他乡的人看着这朗朗明月,都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来。

随着天渐渐变黑,我和爸爸、妈妈来到房顶坐在椅子上,等待着那皓白的明月。天终于黑了下来,我们一边吃着香甜可口的月饼,一边观赏着这皓洁的“白玉盘”。望着“白玉盘”,我不禁想起了嫦娥,如今她正在那美丽的月亮上,但没有一个人陪她说说话、聊聊天,所以她一定十分寂寞吧!非常希望有人能陪她聊聊天,还有一只兔子正在树上捣药呢,而还有一个人——吴刚,瞧!他正抡着斧子一直砍着那根木砍不倒的桂花树。想着想着、看着看着,突然,两片云彩竟悄悄地把月亮妹妹给挡住了,而那片云彩也被月亮妹妹照得像蕾丝裙一般,此时,大地顿时黑了下来,过了一会儿,一阵清风吹来,终于把这顽皮的云彩给吹跑了,月亮也挣脱了,于是,亮光又回来了,此时,月亮异常大、异常圆,就像个巨大的月饼,让人有种特想咬一口的感觉。突然,我耳边也响起了“啪啪啪、啪啪啪!”的声音,寻声想去,原来是邻居在放炮并且大人小孩纷纷都出来了,老人们在看烟花,青年们都在一旁交谈着什么,而我们则是在一边玩耍。月光下,我们有说有笑……

这次中秋节可真令我难忘,难忘那皎洁的月亮,难忘那回味无穷的月饼……总之,这次中秋节我一生难忘!

今天是中秋节,是一个万家团圆的日子。有句诗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是今天我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下午我还要去读书,晚上不能和爸爸妈妈们一起赏月了。下午我一个人提前吃饭,吃好饭了去读书。

下了晚自习,我们几个好朋友就在寝室的走廊上站着,等啊等,等啊等,我们始终没能揭开月亮神奇的面纱。不禁让我们谈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人们是为了纪念嫦娥才将八月十五定为了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还令我们想起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李白思念家乡的感情。使我们想起了驻守边疆的战士在中秋节这个日子里不能与家人团聚。这月亮怎么还不现出真面目,我想书中所说:多么圆,亮,大,美丽的中秋月亮啊!

寝室的阿姨叫我们睡觉了,我只好带这念念不舍的心情上床睡觉。刚刚睡着,一个同学起来上厕所,看见又大又亮的月亮在高高的空中悬挂着,忍不住尖叫起来,把我们都给吵醒了。大家一起起来赏月,月亮是那样的圆。人们总是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可今年八月十五的月亮要比十六的圆。星星也是那样的多,那无数的星星围绕着圆月。有些星星喜欢独处,但是当它们看见那圆圆的月亮时,也想往那边靠拢,似乎所有的星星都是月亮的孩子,在这一天,它们从不同的方向赶来与月亮团圆。

这个中秋节是我过的最难忘的中秋节,我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过,而是和几个同学一起过的。这也是让我最难忘的中秋节。在这圆月之夜,我们送给每一个人爱的祝福,正是这爱让月亮变得更圆、人变得更亲。

今天是中秋节,我、妈妈、奶奶和爸爸要一起去姥爷家过中秋节,我们准备了很多礼物,其中有姥爷最爱吃的螃蟹、羊肉等等。

到了姥爷家,大家可高兴了,我们先是聊了一会儿天,奶奶还参观了姥爷养的花,姥姥种的小菜园。接着,妈妈和奶奶、姥姥一起准备晚饭,爸爸和姥爷在聊着天,我呢,就帮大家搬桌子、搬凳子,刷杯子,还去帮妈妈剥蒜,剥葱,干得可认真了,姥爷家养的两只小鹦鹉鸟也高兴地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家里一片欢乐的气氛。

开始吃晚饭了,哇!好丰盛呀!煮熟了的大虾和螃蟹红彤彤的,很新鲜,很肥美,好诱人!妈妈炒的辣子鸡块我们都觉得味道不错,凉拌海蜇头也非常的爽口,奶奶做的羊肉汤大家一致说好喝……我们围坐在饭桌旁,我负责给大家倒酒,还给大家说祝酒词:祝大家身体健康,永远快乐。大家都笑呵呵地夸我。看着大家这么开心,我也很开心。吃完饭后,由我和妈妈负责收拾餐桌,虽然有点累,但我很乐意去做。

洗刷完了之后,我们就围坐在一起吃月饼。月饼都是我和妈妈一起去精心挑选的各种口味的,有豆沙的、杏仁的、红豆的等等,其中大部分是无糖的,因为妈妈说老人不能吃太多甜的食品,不过我发现大家都比较喜欢吃酥皮的。我们坐在一起边吃边聊着天,奶奶、姥爷、姥姥都互相让对方注意身体,多加锻炼,奶奶还教了姥姥几招太极拳,妈妈和爸爸看到长辈们这么开心也都非常高兴,家里笑声不断,真温馨呀!

篇8:韩国中秋节文化略考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由于这一天月亮满圆,国人认为这象征着阖家团圆,因此中秋节也称“团圆节”。韩国与中国由古至今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都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两国在经济、文化上有着频繁的交流。韩国作为中华文化圈国家之一,在文化上不断受到中华文明的影响,但同时又不断发展、衍生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了解我们邻邦的传统节日文化,对于增进了解,增进友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韩国中秋的历史

作为传统节日之一,韩国的中秋节也被称为“仲秋节”或“嘉俳”。与中国一样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虽然目前来说对于韩国中秋节的来历已经无法进行具体的考证,但据推测中秋节是来源于古人对古而有之的月亮的信仰。古时候,朝鲜半岛的人们认为中秋节是月亮的节日。这是因为,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过去里,太阳每天升起,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然而满月每个月只会出现一次,所以月亮被认为是令人充满感激,值得膜拜的神灵。结束了一年的耕种,在收获五谷的时节里,中秋节在所有节日中算是最为丰盛的节日。因此在农耕社会里,中秋节也被认为来自于丰收的祭典,属于一种秋收感恩节。根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儒理王时期,每年农历七月十六日开始,至农历八月十四日,在王宫中举行一种名为“嘉俳”的活动。活动方法是将新罗国内各地区共分为六个部,每个部选派一些女子由两位王女率领着日夜进行织布。到了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根据各部织布的数量多少决定胜负。输的一方需要准备中秋节期间的酒和食物来款待获胜的队伍,同时人们演唱一种悲伤而优美的歌曲“会苏曲”,并举行各种民俗游戏来庆祝中秋佳节,这也正是中秋节又会被成为“嘉俳”的原因。进入李朝时期以后,有历史文献记载在农历八月十五时国家举行“秋夕祭”来祭奠先祖。至公元1518年,中秋节连同春节、端午节一起被确定为朝鲜三大节日。

2 韩国中秋的习俗

在韩国,中秋节时扫墓是祭奠祖先的一种追源报本的活动。全罗南道和全罗北道地区使用当年的新稻作为祭品,庆尚南道和庆尚北道地区使用未完全成熟的谷物祭天。中秋节时,平时忙于农活的亲人们聚在一起愉快的度过一天,特别是出家的女儿可以和娘家母亲在两家的中间见面,分享各自带来的食物,说上半天的心里话,这种现象被称为“中路相逢”。正因如此,中秋节这一天对于女性来说是充满希望充满喜悦的。

由于中秋节在农历的八月,这时天气已经转凉,人们脱去夏装换上秋装。因此把中秋节穿的新衣服和新鞋子称为“cusegbim”。即使是雇佣长工来种植庄稼的主人也会在中秋节的时候给长工们每人发一身新衣。中秋是一年中最美好最丰饶的时节,人们心情愉快同时也有闲暇做很多民俗游戏,聚在一起唱起民谣,跳起舞蹈。在全罗南道有这样的风俗,中秋节的前一天夜里,孩子们脱光衣服跑到田里,并要爬过沟渠。人们还要在田间地头摆上食物来供奉土地神,相信这样将能得到土地神的保佑获得丰收,同时孩子们身上不会生疮,将会变得更加健康。

在饮食方面,和中国人不同的是,韩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食用的传统食品不是月饼而是松糕。在韩国,中秋节时家人们团聚在一起制作松糕。并有说法称制作出精美的松糕的话将会遇到漂亮的配偶。因此,中秋节时少男少女们费尽心思地制作精美的松糕。松糕根据里面包的馅料的不同可以分为红豆松糕,芝麻松糕,大枣松糕,绿豆松糕,花生松糕,栗子松糕等不同种类。使用最早收获的新米制作而成的松糕被称为“早稻松糕”,这种松糕被用作祭祀。松糕的外形随着地区不同而有着很大区别。不仅如此,松糕的大小也因地而异。按照传统,蒸制松糕的时候应该连同松针一起蒸。

在民俗游戏方面,中秋节特色传统游戏主要有摔跤,圆圈舞,拔河等。摔跤是依靠男性的力量和智慧进行的一种比赛。青少年之间进行少年摔跤而成年人之间进行成年摔跤。摔跤场地一般选择在沙滩或是草坪,获胜的人被授予“壮士”的称号并给予白米、黄牛作为奖励。圆圈舞也译作“羌羌水越来”。这是在韩国南部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俗游戏。在中秋节的时候,结束了劳动的年轻妇女或少女们在宽阔的场院里或草坪上围成圆圈,互相手挽着手唱歌,不断旋转、舞蹈。人们跟随着领唱的节拍,一开始歌曲会唱得很慢,舞蹈节奏也慢,而后歌曲和舞蹈节奏都加快,到最后成为随心所欲的跳舞。越是在深夜时候,在圆圆的满月之下,女子们跳着圆圈舞的样子越是美丽。关于“羌羌水越来”的由来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法认为,这种舞蹈是由壬辰倭乱时期李舜臣将军所创,据说李舜臣将军最初使用这种朴素的民俗游戏作为一种疑兵之术。

拔河也是中秋节常见的民俗游戏之一。参赛队伍的规模不定,绳子的粗细大小也不一定。制作粗大的绳子需要很多的秸秆,这就需要各家各户来提供。往往需要数千担的秸秆才能制作出一条粗大的绳子。把制作好的绳子运送到拔河场地的时候,由于绳子过于粗大,需要很多人一起拉动,近年来往往是使用卡车来拉载。拔河比赛的胜负被认为可以预测出当年的收成是凶是吉,获胜的话被认为将会遇到丰收年。不过拔河比赛并不是只在中秋节的时候举行,年初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和端午节的时候也会进行拔河,它被认为是一种农耕仪式。

3 当代韩国中秋节

在农耕社会里,人们在中秋节的时候祭祖,扫墓,祈祷丰年。家人们,亲戚们,村子里的人聚在一起举行活动,参加各种民俗游戏,分享食物。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韩国社会原有的家庭格局也在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大家庭逐步分解为只有夫妇二人和孩子在一起生活的“核家庭”。这也导致原有的一些仪式和活动慢慢消失了。虽然社会节奏加快,人们越来越无暇组织一些传统项目,但是唯有回到故乡和家人共度中秋仍然是许多韩国人的不二选择。

参考文献

[1]李光奎.韩国民俗学概说[M].学研社,1983.

[2]姜仁姬.韩国食生活史[M].三英社,1978.

[3]崔常寿.韩国民俗文化的研究[M].成文阁,1988.

篇9:传统节日文化谈——中秋篇

“中国人的心态、情感在如水的月光之下,表现得生动而自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介绍了中秋节演变为仅次于春节的中国秋季大节的过程。

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近世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形成最晚。唐宋时期,以赏月为中心节俗的中秋节日开始出现,到明清,中秋上升为民俗大节。萧放认为,中秋节虽然晚出,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如中国人古已有之的月亮天体崇拜。《礼记·祭义》所谓:“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在古人看来,日月的正常运行是宇宙和谐的保证。

唐人精神浪漫,中秋赏月玩月成为唐朝文人的时尚,白居易就留下了“三五夜中新月色,一千里外故人思”的诗句。月神的神话在唐朝出现了新的情节,月宫中除了寂寞的嫦娥、蟾蜍、玉兔外,添了一位吴刚。月神由原始的宇宙主神演化为具有道教色彩的神仙,月宫似乎是天地之间的第三界,月亮的高远清凉在唐人那儿唤起的是宇宙空阔与人心交感的美学意绪。

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中秋放假一日。明清后,社会生活中现实的功利因素突出,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中秋成为民众生活中的重要节点,上升为与春节端午并列的民俗大节,节俗活动丰富多样。

萧放认为,中秋在传统的四大节日中,虽然成型最晚,但影响很大。部分原因是中秋节俗有久远源头,更重要的是中秋节俗贴近了民众生活和精神的需要。

“如拜月与赏月,在中国人心中,月亮始终具有柔和与光明的象征,寄托着中国人的美好向往。”与西方社会对太阳的崇拜完全不同,中国人的许多节日都考虑了与月亮的对应关系,中秋佳节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月亮的崇拜。赏月是人与自然对话、沟通的良机,也是实现人际关系协调的有效途径。在人心日渐疏远的今天,中秋赏月仍然寄托着中国人“天上月团圆,地下人团圆”的情怀。对于今日中国人来说,每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仍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洗礼。

“中秋佳节顺应着中国人的感情需要。”中秋夜,人们沐浴同一轮月光,共享象征团圆的月饼,品尝新收获的瓜果,分享亲情与友情,是中国人极为重要的精神需要。

“更重要的是,中秋节代表中国人生活的理想境界。”“人月两圆”的意境,自古就是中国人特别追求的美好人伦境界。中国古代就称中秋为“团圆节”。圆润澄澈的中秋明月,给国人一种精神提示,以天上的圆月来促进人事的团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至今仍是中秋节日人们引用最多的祝愿。

篇10:中秋节传统文化作文

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刹那间,已经是20xx年了,在这每一年中,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它们代表着不同意义,给人们带来无限喜悦,给时间增添一丝微笑,就让我们尽情地欢乐吧!

中秋节——我的最爱。今年,我特别高兴,因为有姐姐的陪伴,让我感到温暖,月亮圆圆的,随着皎洁的月光,我更加欢乐,在这欢乐的节日里,我懂得了亲情的含义,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拥有了亲情的幸福,我甜丝丝的笑了。

15那天,妈妈去上街,我和小妹、大姐在家,等待着落日的消失,这样就可以吃团圆的月饼了,落日终于消失了,妈妈到家了,这时我的嘴好谗呀,逼着妈妈要吃月饼,妈妈无可奈何地答应了,我见妈妈拿出一个又大又圆的月饼来,切成五半,我便迫不及待的拿了一块,笑眯眯的`走了,那时我的心里无比的高兴,因为那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节日,亲人团圆了,中秋啊中秋,你到底蕴涵着什么?

当年,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实际上,中秋节只是一个节日,它主要是让每一家的亲人团圆,月饼是圆的,人也应该像月饼一样圆罢了,今年的中秋节,我真的感到好高兴,好幸福,我拥有了人生第一次幸福的节日,我高兴得欢蹦乱跳,欢乐的—中秋节。

篇11:《胡同文化》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四单元《胡同文化》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学重点确立、教学难点突破、教学过程实施的设计及其理由。

一、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阅读和鉴赏总体要求、教材中序言部分编写意图、本篇序言的内容形式概述以及具体学情,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阅读和鉴赏总体要求

1.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2.应引导学生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对文本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3.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4.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知人论世,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二)教材中本单元编写意图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是序言,编排目的是“力图使学生对序言的理解、分析能力有所提高”。序言“内容广泛,形式也很自由,感情色彩比较浓厚”,“学习这个单元,不仅要尽可能地从序言中汲取有关著作的信息,更要了解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领悟序言的语言魅力”。

(三)本篇序言的内容形式概述

内容上写的是胡同的特点--正、俗、窄、多、静,是胡同文化的精髓--封闭、安土重迁、易于满足、逆来顺受、置身事外,冷眼旁观,是对胡同的态度--怀旧、感伤、无奈,是对胡同文化的态度--调侃、批评。本文是作者为《胡同之没》写的序言,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复杂,作者是委婉劝告老北京们在留恋怀念即将消失的胡同中告别放弃过时的旧观念。形式上,语言特点--朴实、雅致,自成风格,富有表现力。

(四)具体学情 有利条件: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咬文嚼字能力,对讽刺性语言不陌生。不利条件:学生搜寻资料的时间空间受到限制,还没有对掌握揣摩语言的方法熟练运用,诵读质疑交流的意识不强。

综合上述情况可以确定如下几个关键词:胡同、胡同文化、语言朴实典雅、感情态度、诵读、质疑交流。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

(查找并陈述如下相关资料:胡同、胡同文化、北京的市民文化、北京文化、大白菜文化,作家经历思想、语言风格。)

(二)过程和方法:品味作者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在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特点的概括基础上,找出文中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句,通过诵读体味讽刺的语气。)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流露的复杂感情。

(在诵读、占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关键语句出发探讨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品味作者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四、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流露的复杂感情。

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重点,确定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

关于教法、学法及注意问题

(一)《新课标》谈到“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让学生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大胆质疑,充分咀嚼语言,以求深刻性。

(二)可能进行的分析作者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时容易使文章支离破碎,应先整体感知,之后追求美读、用心品读,并力求用一根情绪的红线串联这些内容。

(三)多媒体的运用不能喧宾夺主,力求非如此不可时方用,本课主要用它拓展材料,使思想认识深化。

六、教学过程:导语/美读/质疑/讨论、交流、扩展/结语/板书

(一)导入:放一段曲子《北京胡同》,让学生思考乐曲传达出的感情(欢喜)。

(设计理由:在学生的想象中进入氛围,有亲切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对话中体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平等)

(二)1.这首曲子体现出北京人的那种心态?(易于满足。“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英•泰勒《原始文化》)在文中还有那些词形容北京人?安土重迁、独门独院--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多媒体展示)

2.这些都从属于胡同还是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一种心态)什么是胡同文化?(北京的市民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理由:中间切入式,选好文章研讨的切入点,提纲挈领,紧紧围绕胡同文化展开,没有割裂感;不按段落顺序平铺直叙,有教学艺术;多媒体展示,直观,强调信息概括的准确性)

(三)1.胡同文化与胡同是什么关系呢?(胡同文化的“忍”与“封闭”与胡同的“方正”有关)

2.胡同的特点有哪些呢?文章一至四段具体讲到胡同,请同学们尽可能用文中的语句回答。第1段,“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方位意识很强,“你往南边去一点”,我们一般说“你往里面去一点”或“往里点”,我们的方位意识差多了。(设计理由:抓住段中典型语句活泼解说,效果更好)第2段,“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多媒体播放胡同图片,请同学们说出胡同名--特点是“俗”。

(设计理由:避免照读原文的呆板,多媒体的作用体现了,可以节约时间)第3段,现成的语句没有,需要自行概括--窄、多。第4段,“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安静了--静。以动衬静、以声衬静,是反衬手法多媒体展示胡同的五大特点--正、俗、窄、多、静。

(设计理由:落实单元学习重点,传授方法,多媒体展示着力强调概括的准确性)3.胡同为什么这样方正?为什么这样的环境就有“忍”的胡同文化呢? 我国古代城市布局十分讲究“方正”,突出了突出皇权的威严和至高无上及尊卑长幼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居住在胡同、四合院中的大都是劳苦大众。他们奔波劳碌,尚无安身立命之地,无糊口度日之食,“忍”有可理解的一面。(设计理由:结合历史,探讨根源,加深思想,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使深刻道理通俗化,可以杜绝轻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现象发生。)

(设计理由:如上的设计就在信息尤其是对议论句的筛选中完成了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就可以进入到本文的教学重点--揣摩语言的实施中)

4.写胡同主要用了那种表达方式?(说明,这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作的序,有说明的任务)但我们还发现有其他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写胡同文化时,用的什么?(描写、议论、抒情,感情色彩很浓)

(设计理由:体会序言写法的多样性,如内容广泛、形式自由、感情色彩很浓)

(四)口语化、京化的语言给人以亲切的感觉,大家在写胡同文化的段落中可以找些语句,边读边体会其中的丰富含义,尤其是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有问题的同学还可以质疑,我们共同探讨,好不好。

(设计理由:将诵读和质疑相互结合,牢牢抓住语句中体现出来的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可以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因为每一则材料都在说明胡同文化的一个侧面,而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是共通的。这样就打乱文章的顺序,遵循学生的问题和思路,体现师生关系的平等,使课堂变得鲜活)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下: 1.“地跟儿”“挪窝儿”“破家值万贯”处。此段中,“他们”一词表明作者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说,“挪窝儿”“破家值万贯”,是引用北京人自己讲的日常口头语来调侃,言外之意是,这样差的房子,随时有倒塌的可能,老北京,你们不该留恋,含蓄地讽刺那些“安土重迁”不愿意搬家的人。“地根儿”=根本;从来/“挪窝儿”=移动。

(设计理由:品味语言有时“需要通过一定的语用联想来理解”其深层含义,具体说是把原句转换成另外一个表意明确的句子。)

2.“处街坊”、合“礼数”、“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处

十三个引号中的前十二个都是老北京的常用口头语言,老北京讲究的“处街坊”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合“礼数”,特意把“随份子”一词拆开说,可见北京人的“礼数”里充满的是被动和不情愿,批判老北京的封闭自私;其二是会棋友“杀”一盘,到“大酒缸”喝两个和“会鸟”,闲散人的交往,体现不出来温暖和热心肠。段中作者指出他们“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已含讽刺意,段末作者再也忍不住用“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来公开讽刺老北京们的冷漠了。“随”一点“份子”=送礼金/“杀”一盘=下一盘/喝两“个”=喝两杯。(设计理由:品味语言还要注意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因为它是语言的重要成分。要注意引号的连用、引号将内容的分隔等的强调渲染作用。)3.“虾米皮熬白菜”“五味道神在北京”处

(1)可让学生比较“窝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臭豆腐滴几滴香油”的变化,只是变好一点点而已,但北京人是那样满足,甚至可以招待姑奶奶。龙虾--大虾--虾米--虾米皮的变化是越来越不好,但北京人还能够满足。这里可让学生诵读,读出满足感。最后一个字,不能按常规读法念去声,应把这个音拉长,并且把声调往上提。(2)可让学生谈对北京人“满足”的看法,结合“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句。大白菜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一是惟我独尊,而是保守。为了在皇权下艰难的生存,他们隐忍满足,所以“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若没有这样一层关系那便是不求上进。联系写作的具体背景,可以体会到语言中局外人调侃的味道,这种生活要求就未免显得太低!知足常乐的观念不合当今的时代了。汪增祺长时间生活在北京,距离让此处批判强度不如后文。

(设计理由:联系写作的具体背景能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好的语言需要引导学生品味、涵咏,要读出韵味,读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来。)4.“闹学生”、“置身事外,冷眼旁观”“过学生”处 揣摩其为什么在文章中选用这个词语。例如,“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这段,从“置身事外,冷眼旁观”等贬义词就可看出作者对下面描写的北京人事不关己、不愿改变现状的几件事的强烈不满、气愤和批评。

(设计理由:品味语言要辨别词语的褒贬感情色彩)5.“棒子面”、“睡不着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处。让学生练习诵读两则语段,体会北京人的“忍”。同时揣摩作者对北京人“忍”的态度。“忍”有合理性,看惯盛衰,做“顺民”,穷可躲避皇权的威严,富能不显山不露水,之所以睡不着眯着,是因为睡不着乃是心为外界所动,才维持了自尊。但在当代失掉了正义感却不能让人原谅。最后又用“这话实在太精彩了”“北京人,真有你的!”这些反语来讽刺“安分守己”过分,达到“逆来顺受”丧失正义感的令人气愤的现象。这里比前三段的调侃讽刺就更尖锐些了。

这三个例子可不可以颠倒顺序?首先在内容上:它们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茶馆》写从清初到民国这样一段历史,《八月骄阳》写文革时期,而电梯事件就是现在。说明胡同文化历时很长,有历史根源,根深蒂固,不会很快消亡。其次在结构上为下文作了铺垫,文中第12小节括号里说:“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胡同被拆除了,所以才要拍摄影集,才有了作者情感的表达。

(设计理由:品味语言要注意感情色彩法、诵读法。再次谈“忍”,通过诵读,研讨看出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嘲讽、批判态度,同时渗透揣摩语言的方法)

(五)品读抒情语句

1.作者对北京胡同、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段?(最后三段)齐读第13段,朗读时要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来。(众生深沉读)

(设计理由:教学要营造氛围,结合抒情语句,可以加深对作品的认识)2.请把最后几个短语再齐读一遍,细细品味其中的感情。(“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低沉)这几句语言有什么特点?和前面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一节是同样的语言风格吗?如果将它们换成和前面一样的口语,怎么换?效果如何?试试看。

前面是北京市民的口头语言,这里却是典雅的书面语言,富有表现力。这里四字相连,形式整齐,一气呵成,给人扑面而来的伤感。/“那种衰落的样子,还有什么说的。”/“那荒凉的景象,真没得说。”

(设计理由: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认识到它们的使用和抒情有关)

3.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请从下一段找出三个词语。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设计理由:筛选信息,强调准确性,同时明确认识作者对胡同的态度)

4.请大家用快、中、慢三种语速齐声朗读结尾句,体味一下三种语速表现的三种不同感情。可以读得夸张一点,快速的更快,慢速的更慢,这样容易体会、比较。(快速)再见吧,胡同。(欢快,轻松)(中速)再—见—吧,胡—同。(认真,郑重其事;有悲有喜,复杂多样)(慢速)再——见——吧,胡——同。(沉痛,悲凉)应为中速

(设计理由:加强诵读,通过诵读和抓关键词体味作者对胡同的态度)

(六)结语:“怀旧”“伤感”“无可奈何”是作者对胡同的感情。胡同的衰败、没落和消失是时代发展的结果,过分伤感没有必要,若怀旧,“还会保留一两个”让你去“怅望低徊”的。时代变迁,老北京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抛弃旧思想,抛弃封闭的胡同文化。我们可以认为最后还少了一句话,那就是“再—见—吧,胡—同”“再—见—吧,胡—同—文—化”(设计理由:加强诵读,通过诵读和抓关键语句体味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复杂态度,加深认识,思想升华)(七)板书: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传统文化—— 中 秋 节》 说 课】相关文章:

传统文化之中秋节05-13

传统文化语文说课稿05-13

传统中秋节范文05-18

传统中秋节介绍05-12

江淮传统中秋节习俗08-15

江淮传统中秋节习俗05-17

中秋节作文:中秋节传统04-30

中秋佳节传统习俗07-28

中秋传统活动作文05-19

传统节日之中秋节06-24

上一篇:国旗下讲话校园安全演讲稿优秀篇下一篇:门卫与更夫考核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