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传统习俗

2022-07-28

第一篇:中秋佳节传统习俗

庆祝中国传统节日作文七夕佳节习俗

文秘助手()之庆祝中国传统节日作文:

七夕佳节习俗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第二篇:关于中秋节作文:我喜爱的传统佳节

我喜欢的传统佳节是中秋节.今年的9月14日十分特别,既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逢我的生日,真可谓是双喜临门哪!这意味着全中国的小朋友都在为我,为月亮姐姐祝贺生日呢,一想到这里,我的心就乐开了花.

苏东坡曾在中秋时为思念他的弟弟写下一首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农历八月十五,月亮最圆.我们沿袭着古人的习惯,一边赏月,一边品尝美味的月饼.外婆在这天也会特地去买一些碧绿饱满地毛豆和雪白滚圆的芋艿放在锅里煮.到了月亮露出她那银色的圆脸时,我们就会搬一张椅子坐在阳台上,一边听外婆讲美丽动人嫦娥奔月的故事,想往着月宫里住着的月兔,长着桂花树.听外婆告诉我,月宫里还有追求嫦娥的吴刚哥哥.据说月亮姐姐给吴刚哥哥一个考验,要他砍下桂花树枝作为求婚的礼物.吴刚便去砍树枝,谁知桂花树是越砍越长,吴刚怎么也砍不断它.但是为了心中的女神,他年复一年地砍下去......

这个故事深深感动了我.为了得到美好的东西,是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的,哪怕看上去很难办到.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此事古难全,不应有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爷爷在中秋佳节时写下的千古名句至今传诵,代代传递着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皎洁的明月下,我也涌起对台湾小朋友的思念.

海峡那边是台湾.他们肯定也在思念我们大陆的小朋友吧!在这里,我想拜托月亮姐姐带去我的思念,带去我的祝福,祝她们中秋节快乐!

我盼望着中秋佳节的到来.到了那一天,我要和天下的小朋友一起,愉快地吟诗赏月,度过这花好月圆的时刻.

中秋节,我喜欢。

第三篇:中秋节传统习俗习惯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秋节传统习俗习惯,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秋节传统习俗习惯

中秋赏月,最盛是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族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天,东京的所有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扎绸彩的牌楼,出售新启封的好酒。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之热闹,一年之中少见。显官和豪门,都在自己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铿锵,至晓不绝。一般市民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并且安排家宴,团圆子女。“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冰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如繁星”(见《武林旧事》)。而“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常娥,圆如浩月。”(见《新编醉翁谈录》)

明清以来,民间更重视中秋节。《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云:“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人的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本来起源于赏月。唐朝是个特别爱好月亮的时代,而月色又是农历八月十五最好,于是从唐朝初年就形成了在这个夜晚赏月的风尚。这个风尚首先是在文人、富家、官员等上流社会兴起的。他们的生活优裕娴雅,赏月的兴致最为浓厚。但是寻常百姓也不像今天这样功利和缺少诗情,中古之前的布衣黔首也是相当洒脱和风雅的。要不我们古代的中国怎么会号称诗的国度呢?八月十五赏月之风很快蔓延到百姓之家,到了中晚唐,中秋节已经是一个以赏月为中心习俗的全社会的节日了。当然,赏月一般不是独赏,而是全家聚集在一起,或者跟好友同僚一起,这就附带着团聚的习惯了。如果月圆之夜离乡在外,就会有游子思乡之情,感慨月圆人不圆了,由此催生好多中秋思乡的诗词。但是团聚成为中秋节的第一主题是明清以后的事。宋代,中秋赏月的风气达到了高潮。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以回忆的方式记述北宋汴京(开封)的繁华景象:“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那时无论贵贱穷富,全社会的人们都在中秋之夜观赏月色。由此可以想象,那时的社会必定有一种普遍的娴雅风度和亲近自然的情怀。

中秋节赏月象征意义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元旦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中秋节粥饮食。”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第四篇:国旗下讲话稿:《中秋节传统习俗》

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团圆节,每到这一天,许多远离家乡的游子,纷纷赶回家中,与父母亲友欢聚一堂、把酒言欢。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几种民间流传的传统习俗:

吃月饼:传说,元朝初年,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士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元复国。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中秋一大盛事。

燃灯: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玩月:玩月又称赏月,中秋赏月,这是古人雅俗同赏的一件快事。当然,古人玩月,并不仅仅是只玩赏中天朗月,而往往是把月和大自然中的其他景物连带在一起观赏,比如著名的景观--卢沟晓月、三潭印月等,都是人们中秋玩月的绝好所在。

在多民族的我国,有二十多个民族欢庆中秋节,虽然庆祝方式各异,但其寓意,都是祈求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团团圆圆,平平安安。

随着中秋节的到来,我们伟大的祖国建国六十四周年国庆节,也将接踵而来,更增添了节日喜庆的气氛,在我们欢庆这双节之时,我们也应该在学业上来个双赢,认真学习,努力成为有用之才。

第五篇:端午佳节习俗的来源

端午节起源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传说,我的家乡是关于屈原的以死明志的传说。

【划龙舟】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吃粽子】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粽子投入江中。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其他习俗

童谣唱道:“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扒龙船……”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叫做端午节,俗称“五日节”。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挂艾草、菖蒲、榕枝】

或悬在门上。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将 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

在我的家乡广安却是一个神话传说:相传端午节这天,天上的瘟君要到人间散播各种各样的瘟疫病瘴,凡是有人的地方都不可避免,把菖蒲和艾叶挂在门前 ,瘟君路过看见房子长草就会觉得这里已经无人居住,便不会散播瘟疫。

【采药】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上面说到瘟君散播瘟疫,所以在端午这天药君也会下凡来解救苍生,赐天地万物生灵均为药材,拥有药效,所以便有了端午佳节采药的说法。

【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吃李子】这个习俗在很小的时候听姑婆讲过,但是起源是什么故事却不知道了。据说吃了李子,一整年就不会肚子疼。

【不能坐门槛】这个习俗,也是小的时候听说的,据说做了门槛会长座疮。

【沐兰汤】,煎蒲、艾等香草洗澡。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上一篇:早期教育课程教案下一篇:中南大学重点专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