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之中秋节

2024-05-13

传统文化之中秋节(精选15篇)

篇1:传统文化之中秋节

《传统节日课程》之中秋节教学设计

龙港第二小学

邓捷 【教学目标】:

1.了解中秋节的由来,有关传说和习俗;

2.了解家乡过中秋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情感,并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3.通过诵读关于中秋节的古诗文,体会节日的氛围,感受诗词的美好意境。4.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参观我们桥墩月饼的制作过程和方法,并细细品尝。5.懂得在中秋节给亲人、长辈、老师、同学等发送节日祝贺。

【教学过程】:

一、初识中秋节:

1.老师介绍中秋节的别称和基本资料。

2.老师介绍中秋节起源。(特别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3 中秋节的各地风俗习惯。

歌舞觅偶、拜月、吃月饼、赏月……

二、感知中秋情:

1大家谈谈我们怎么过中秋节的?(自由发言)生答:送贺卡、月饼、家人团聚、赏月等 知道为什么要吃月饼吗?

2老师介绍吃月饼的故事(朱元璋的故事)

3师:我们不光要送出月饼,还要送出我们的祝福,送出我们的亲情,在赠月饼时,要对对方说一句祝福的话。平时你或你的父母会说些什么? 同学发言——中秋节祝福

三、学习中秋诗词 学习中秋节有关的诗词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晴天夜夜心。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然后,利用三个晨诵的时间,我们学习了三首关于中秋的诗词,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另外两首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和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篇2:传统文化之中秋节

一、背景分析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是璀璨民族文化的核心,有着鲜明的特点。但是今天 的孩子们似乎对外国的节日兴趣浓厚,可对于传统的中国节日并不是很了解,对节日的由来和蕴含的意义一无所知。为了让学生在度过西方节日时少一些盲目,多一些理性,正确看待中国的传统节日,保护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利用班会时间进行了中国传统节日之中秋节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中秋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发自内心地热爱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继承中华传统美德。

二、活动目标

1、了解中秋节的相关知识,了解中秋节的由来、传说及习俗,熟悉中秋节的词语、歌曲等,增强学生对中秋文化的兴趣,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刻蕴含。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有关中秋节的录像、激发学生兴趣:、看过这段录像,你们想到了什么?、过节是我们最盼望的一件事了,有关节日还大有学问呢!有世界节日、传统节日、民族节日,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二)中秋节的由来

1、组织学生根据自己课下搜集的资料进行小组内讨论;

2、小组长代表小组给群体同学讲解中秋节的来由; 3教师向学生展示ppt:一起来了解中秋节的由来。

(三)中秋节的习俗

1、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所了解的中秋节习俗;

2、教师向学生展示ppt:一起来了解中秋节的习俗:中秋团圆、中秋宴、吃月饼、赏月等。

3、向学生讲解为什么中秋的月亮最圆。

(四)有关中秋的传说

1、小组内互相讲有关中秋的传说;

2、教师利用ppt展示有关中秋的传说:嫦娥奔月、吴刚砍树。

(五)中秋节古诗

1、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中秋或月亮的古诗,小组内互相吟诵;

2、学生到台前背诵古诗;

3、教师利用ppt展示有关古诗:李白的《静夜思》和《月下独酌》、杜甫的《八月十五月夜》李商隐的《嫦娥》等。

(六)课后作业

1、通过书籍或网络搜集更多有关中秋或明月的古诗,了解更多有关中秋的习俗、传说;

篇3:中韩同源节日中秋节之变迁

一、中韩古代中秋节对比

中国“中秋”一词, 最早见于《周礼》。据史料记载, 虽然唐朝很多文人中秋赏月玩月, 但是在唐代之前并未被视为节日, 直至北宋太宗年间, 官方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 取意于三秋之正中, 届时中秋成为重要的民俗节日。

古代最早的中秋起源于对月亮的崇拜, 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 即祭拜月神。这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习俗, 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 也逐渐影响到民间。民间把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赏月。中秋节真正成为民俗节日以后, 对月亮的神秘信仰趋于淡化, 而是以世俗生活居于主导地位。节日里, 一般民众家家户户都准备新鲜水果和月饼, 在家里看摆设月光牌位进行供月并拜月, 这是的拜月已经成为一般民众功利性的祭祀、祈求, 表达世俗的情感和愿望, 成为民众生活中的重要节点。同时节日活动也丰富多彩, 各个地方也有特色活动, 有烧斗香、点塔灯、放天灯、玩月桥、舞火龙、摸秋求子、赏桂观潮等特殊风俗。

韩国中秋节又名“秋夕”, 关于韩国中秋由来的最早记录见于《三国史记·新罗本纪一》里面, 新罗时代已经成为一大节日, 到了高丽王朝更加盛行, 朝鲜时代, 秋夕与春节、寒食、端午一起成为“四大名节”, 后来中秋节成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

古代中秋节王室对先祖进行“秋夕祭”, 和官员们一起去大殿参加祭祀活动。而民间尤其是农村节日气氛非常浓厚。人们首先向先祖们进行茶礼, 然后扫墓。农耕社会中秋节比较重视村落集体性歌舞娱乐活动, 公众性仪式、大型群众性游戏表现明显, 强调村落的凝聚和福祉, 祈祷丰年, 庆祝丰收。家人们、亲戚们、村子里的人聚在一起举行活动, 参加各种民俗游戏 , 分享食物。传统的游戏活动, 如摔跤、扮牛戏、打年糕等。扮牛戏多在地方村镇举行, 两个人一起披着特质牛模样的外衣, 到村里比较富裕的家庭门前索要吃食, 主人就会拿年糕和酒招待。另外还有传统农乐表演以及舞蹈“强羌水越来” (音译) 。中秋的节食尤其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节食就是松饼。中秋节前两天, 全家人一起做松饼, 准备打糕和酒等节食。这些都是用当年的新谷做成, 兼具“荐新”之意。

中韩两国自古代对于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的民俗活动由来已久, 各自有各自的主题和特色。中国中秋节主要是拜月和团圆, 祈福, 避灾, 合家欢乐的意义更加浓厚;韩国主要是来自于农业生活的集体劳作, 主题是祭祖和庆祝丰收。不能盲目的说韩国的中秋节来源于中国, 但是由于古代朝鲜半岛与中国的地缘和交际关系, 节日文化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传播, 韩国中秋节无论从名称、上层阶级对中国风俗的受用程度、祭祀的形式等看, 中国风俗融入了韩国的节日中, 两国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从这点上可以说中韩中秋节是同源节日。

二、中韩现代中秋节对比

中韩中秋节发展历史久, 经过各朝各代的变迁, 内容和形式上也有一些变化。但始终保持了淳朴的民风民俗以及对中秋节的重视。到了现代, 西方文化观和价值观冲击着亚洲各国, 加上现代化步伐加快, 城市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人民对于传统习俗节日的重视程度也明显呈现下滑趋势。中韩中秋节也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

中国现代人生活中, 对于中秋节的重视程度较之古代明显减弱, 已经没有了祭月、拜月的活动, 强调的主题是家庭团聚, 重视人情的温暖。现代人生活工作繁重, 压力大, 时间紧凑, 大多数人想利用短短的中秋节休假与家人一起度过。虽然有许多户外集体娱乐活动, 但是重点是在家陪亲人。更多地强调家庭伦理和家庭生活。当然节日期间, 大型的庙会活动成为人们集合的形式, 和家人一起进行户外游乐活动, 很多商业消费形式也丰富多彩。在饮食上, 但是是以月饼为代表, 但是月饼已经不单单是一种传统饮食, 也更多的带上了商业化标签, 成为拉动中秋节消费经济的主要手段。

韩国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发展, 原有的家庭格局也发生变化, 由原来大家庭逐步分解成夫妻二人和孩子一起的“核家庭”模式。这种模式也慢慢导致韩国社会中一些传统的仪式和活动逐步消失, 但是中秋节作为现代韩国最大的节日, 韩国人还是很重视的。现代韩国人在中秋节一定要回家和老家亲人团聚, 祭祖、省墓, 人口移动类似于中国的“春运”。为已故的父母、祖辈供奉茶礼以后, 大家庭在家中聚餐。有时候还要参加“宗家”祭祀, 对家族中祖父、曾祖以及祖先进行祭拜, 因此“宗家”的祭祀规模要更大、更加隆重。祭祀活动结束后, 全家人要到祖先的墓地去扫墓, 并除去祖坟周围的杂草, 以尽孝道。这一做法在韩国一直保留得很好, 很大程度上强化的韩国人的儒家“孝”思想和家族主义。

四、变迁的思考与启示

中韩两国传统文化是两国人民智慧和精神的结晶, 中秋节特色风俗活动反映了两国人民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 作为各自的文化遗产都应该很好地去保护和继承。但是在现代物质社会丰富的时代, 精神文化的建设还有待加强, 传统节日文化面临很大的冲击。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主题和内涵认知度很低, 许多传统节日习俗慢慢远离人们的视野, 正在走向消失的危机。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一些节日, 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也受到亚洲各国的追捧, 还会削弱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认识。就现代中秋节而言, 韩国更多的保持了固定的模式和礼仪, 代代相传, 这样对于中秋节传统认识和习俗的保持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我们应该借鉴和学习, 加强传统节日的固有习俗的保持。同时对于两国传统风俗上的不同, 应该持有互相尊重的态度, 这样更有利于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

[1]姜莹.中韩同源节日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2]萧放.18—19世纪中韩“岁时记”及岁时民俗比较[J].江西社会科学.2007 (1) .

[3]杨琳.中秋节的起源[J].寻报, 1997 (4) .

[4]张海英.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M].书海出版社, 2006.

[5] (韩) 金成沅.新编韩国岁时风俗[M].韩国首尔:名门堂, 1987.

篇4:中秋节之—艺术中的月色和吃喝

对,没错,就是吃。就像春节要吃饺子、元宵节要吃汤圆一样、端午节和中秋节也要吃粽子和月饼,古今中外无论什么节日总是和吃吃喝喝脱不了关系,而多年以后无论你到了什么样的年纪,离家多少里,心里最怀念的应该还是那一口后来无论如何也没那么好吃的“美味”吧,那今年中秋,在欣赏月色的同时,小编也带大家感受一下古人笔下的月色和名画中的吃喝,一起回味那记忆中的味道和乡愁吧。

看到这幅《月下把杯图》的时候,是不是也和笔者一样有一种穿越到了南宋的感觉?马远画山水以少见多,以小见大,画树“瘦硬如屈铁”,多折枝。远山则低,用淡墨勾染。看着苍茫外,露出的月亮是否也感受到了画家的思念之情?

《雍正圆明园十二行乐图》出自两百多年前画家郎世宁之手迹(什么?你不知道谁是郎世宁?那你一定没有看过《康熙王朝》),经历非凡沧桑的岁月,经过数代先人精心保护至今,丝毫无损,真是一个奇迹,属中国无价之国宝。幻想一下倘若能在圆明园中与皇族一同饮酒赏月,那也是此生无憾了。

快看!有美女……看过《红楼梦》的读者们一定为书中描绘的“黛玉葬花”“湘云醉卧”“宝钗扑蝶”等古代富贵女子的媚态生活动容不已,而 《月曼清游图》册描绘的则是宫廷嫔妃们一年12个月的深宫生活,如果好奇那还等什么,把除8月琼台赏月以外的其他十一幅一起翻来瞧瞧吧。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丰子恺作为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一身崎岖坎坷却又宠辱不惊。先生的画都是平凡的生活琐事,但是寓意很深,但又非常平凡,在平淡中蕴藏真知。尽管置身于黑暗之中,也继续营造着那个澄澈晶莹的世界,一个背影,一弯玄月似已道出人生。

钱杜,字叔美,号松壶小隐,亦号松壶,亦称壶公,号居士,钱塘(今杭州)人。钱杜的绘画,以细笔和浅设色为主,运笔松秀缜密,所画山石、人物形象,能寓巧密于朴拙之中,古人真是文雅,中秋泛舟湖上,赏月饮酒,想想也是醉了。

和中秋密切相关的一个女人就是嫦娥,神话中因偷食大羿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之中,美国的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登月迈出“人类的一大步”的时候,我们就都知道,那个月亮上并没有住着嫦娥姐姐,可是比起坑坑洼洼的月球表面,神话传说似乎更有诗意。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分为五段:悉听琵琶、击鼓观舞、欣赏王屋山跳六么舞、更衣暂歇、清吹合奏、曲终人散。韩熙载为避免此图绘写的就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很有故事性,像胶卷一样将古人节日夜宴的奢靡场面生动描绘。

看完古画,我们再看看书法中关于中秋的经典作品:《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草书,传为东晋王献之的传世真迹,原为五行三十二字,后被割去二行,现仅存三行二十二字,清乾隆时被收入内府,与《快雪时晴帖》《伯远帖》号为“三稀”,乾隆遂以“三希堂”为御书房名。

赏月吃月饼也好,赏桂花饮桂花酒也好,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那么此刻的你,在什么样的年纪,离家多少里?

小贴士:

篇5:中秋节之夜

今年我度过了一个特别的中秋节之夜,和小伙伴一家参加了哈广举办的“首届北方民俗花灯游园会”。

一进会场,我就被各式各样的花灯吸引了。不仅有龙凤呈祥、花好月圆、一帆风顺、锦上添花及百年好合等主题场景,还有十二生肖、大白鹅、风车屋及龙门等单个花灯,LED灯把它们装点的光彩夺目,栩栩如生!

除了花灯还有综艺表演呢!鼓上舞蹈、杂技、魔术……,每个节目都精彩绝伦,我和小伙伴都觉得过瘾!最值得一提的是舞狮表演,领队是一代宗师黄飞鸿的第6代传人呢!十五位舞狮成员个个身怀绝技,都有一套看家本领,每个人的武术表演都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声。他们中间年龄小的队员应该比我年长不了几岁,但却是身手不凡,刚毅威武,令人佩服!舞狮的高潮是在梅花桩上的表演,由3人组合的狮子在离地3米多高的桩上灵活地跳跃,时而摇头晃脑,时而左顾右盼,憨态可掬又矫健敏捷,你看,突然跃起的狮立,引来观众一阵阵的惊呼!表演者之间的默契配合令人惊叹!

游园会结束后,我意犹未尽,查找了一些关于舞狮的.资料。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吉祥、喜庆色彩,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以舞狮来助兴。舞狮分“北狮”和“南狮”。南狮中不同颜色的狮头所代表的含义不同。红色为关公狮,黄色为刘备狮,黑色为张飞狮,一般喜庆之事以红黄常见。南狮以广东醒狮最有代表性,南海县是醒狮的发源地,早在明代初期,南海县佛山镇就有专门制作醒狮的能工巧匠了。在南海西樵山曾出现了一位醒狮史上的风云人物,一代武侠黄飞鸿。他倡导的狮艺,舞出了中华民族的气节,体现了一种开拓、团结和不畏艰险的民族豪气!醒狮精神被后人一代代传承下来,响誉海内外!20xx年5月20日,广东醒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篇6:[中秋节征文]中秋之夜

中秋节早晨,妈妈说:“中秋节是个万家团圆的日子,我们一起来做月饼庆祝中秋节的到来”。话音刚落,我们喜出望外,迫切想做月饼了。妈妈给我们准备的材料:冰皮粉,白开水,油,各种馅料。首先,把冰皮粉倒入碗中,隆成一座小山,中间凹个孔。再把水倒入里面,一前一后使劲揉搓,我用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揉成了大面团。接着摘取一小团面团,放在手心轻轻地揉,直到揉成圆球,再用力压扁,变成饼状。然后我们拿了各自喜欢的馅料放在面皮上,包裹起来,揉成圆形。最后放入月饼模具中,压成型,就这样月饼做好了。月饼上瞬间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精美图案:亭亭玉立的莲花,有娇艳的樱花,有温文尔雅的玫瑰花,还有月宫玉兔,我小心翼翼地拿起一个放在手心,望着月饼上的花纹出神了好一会,美滋滋地笑了。

天色暗下来,我们赶紧跑到阳台上看月亮。“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层层清云,如烟似雾,月亮姑娘热情大方地露出了圆圆的笑脸。不一会,又像光华四射的水晶球挂在天空中,照亮了漆黑的夜晚。给树,房子,大地都裹上了一层银色的薄薄的轻纱。月色真美,我们全家人在露台上赏月,桌子上摆满了美食:月饼,提子,苹果,雪梨,柿子,板栗。一家人有说有笑,共享天伦之乐。望着皎洁的明月,我不禁想起了嫦娥姐姐,于是央求妈妈给我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妈妈绘声绘色地讲着:“很久以前,有个漂亮的仙女,她叫嫦娥,因偷吃灵药,飞到广寒宫……”听着,听着,我仿佛也飞到了月宫,给嫦娥姐姐送月饼了,正想得出神,爸爸端来了我们制作的月饼,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十五的月亮》,伴随着歌声,笑声,全家乐开了花。

八月十五的月亮,像一个大圆盘,象征着家人团圆,共聚一堂。我们吃着月饼,赏着明月,多惬意呀!我爱中秋节!

篇7:中秋节常识之由来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至于中秋节食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则是在明代。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饼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宫中供月使用的月饼“从下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后来随着历代的演变,月饼的品种及花样越来越丰富,制作工艺更新,风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古老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传统。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篇8:韩国中秋节文化略考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由于这一天月亮满圆,国人认为这象征着阖家团圆,因此中秋节也称“团圆节”。韩国与中国由古至今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都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两国在经济、文化上有着频繁的交流。韩国作为中华文化圈国家之一,在文化上不断受到中华文明的影响,但同时又不断发展、衍生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了解我们邻邦的传统节日文化,对于增进了解,增进友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韩国中秋的历史

作为传统节日之一,韩国的中秋节也被称为“仲秋节”或“嘉俳”。与中国一样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虽然目前来说对于韩国中秋节的来历已经无法进行具体的考证,但据推测中秋节是来源于古人对古而有之的月亮的信仰。古时候,朝鲜半岛的人们认为中秋节是月亮的节日。这是因为,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过去里,太阳每天升起,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然而满月每个月只会出现一次,所以月亮被认为是令人充满感激,值得膜拜的神灵。结束了一年的耕种,在收获五谷的时节里,中秋节在所有节日中算是最为丰盛的节日。因此在农耕社会里,中秋节也被认为来自于丰收的祭典,属于一种秋收感恩节。根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儒理王时期,每年农历七月十六日开始,至农历八月十四日,在王宫中举行一种名为“嘉俳”的活动。活动方法是将新罗国内各地区共分为六个部,每个部选派一些女子由两位王女率领着日夜进行织布。到了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根据各部织布的数量多少决定胜负。输的一方需要准备中秋节期间的酒和食物来款待获胜的队伍,同时人们演唱一种悲伤而优美的歌曲“会苏曲”,并举行各种民俗游戏来庆祝中秋佳节,这也正是中秋节又会被成为“嘉俳”的原因。进入李朝时期以后,有历史文献记载在农历八月十五时国家举行“秋夕祭”来祭奠先祖。至公元1518年,中秋节连同春节、端午节一起被确定为朝鲜三大节日。

2 韩国中秋的习俗

在韩国,中秋节时扫墓是祭奠祖先的一种追源报本的活动。全罗南道和全罗北道地区使用当年的新稻作为祭品,庆尚南道和庆尚北道地区使用未完全成熟的谷物祭天。中秋节时,平时忙于农活的亲人们聚在一起愉快的度过一天,特别是出家的女儿可以和娘家母亲在两家的中间见面,分享各自带来的食物,说上半天的心里话,这种现象被称为“中路相逢”。正因如此,中秋节这一天对于女性来说是充满希望充满喜悦的。

由于中秋节在农历的八月,这时天气已经转凉,人们脱去夏装换上秋装。因此把中秋节穿的新衣服和新鞋子称为“cusegbim”。即使是雇佣长工来种植庄稼的主人也会在中秋节的时候给长工们每人发一身新衣。中秋是一年中最美好最丰饶的时节,人们心情愉快同时也有闲暇做很多民俗游戏,聚在一起唱起民谣,跳起舞蹈。在全罗南道有这样的风俗,中秋节的前一天夜里,孩子们脱光衣服跑到田里,并要爬过沟渠。人们还要在田间地头摆上食物来供奉土地神,相信这样将能得到土地神的保佑获得丰收,同时孩子们身上不会生疮,将会变得更加健康。

在饮食方面,和中国人不同的是,韩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食用的传统食品不是月饼而是松糕。在韩国,中秋节时家人们团聚在一起制作松糕。并有说法称制作出精美的松糕的话将会遇到漂亮的配偶。因此,中秋节时少男少女们费尽心思地制作精美的松糕。松糕根据里面包的馅料的不同可以分为红豆松糕,芝麻松糕,大枣松糕,绿豆松糕,花生松糕,栗子松糕等不同种类。使用最早收获的新米制作而成的松糕被称为“早稻松糕”,这种松糕被用作祭祀。松糕的外形随着地区不同而有着很大区别。不仅如此,松糕的大小也因地而异。按照传统,蒸制松糕的时候应该连同松针一起蒸。

在民俗游戏方面,中秋节特色传统游戏主要有摔跤,圆圈舞,拔河等。摔跤是依靠男性的力量和智慧进行的一种比赛。青少年之间进行少年摔跤而成年人之间进行成年摔跤。摔跤场地一般选择在沙滩或是草坪,获胜的人被授予“壮士”的称号并给予白米、黄牛作为奖励。圆圈舞也译作“羌羌水越来”。这是在韩国南部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俗游戏。在中秋节的时候,结束了劳动的年轻妇女或少女们在宽阔的场院里或草坪上围成圆圈,互相手挽着手唱歌,不断旋转、舞蹈。人们跟随着领唱的节拍,一开始歌曲会唱得很慢,舞蹈节奏也慢,而后歌曲和舞蹈节奏都加快,到最后成为随心所欲的跳舞。越是在深夜时候,在圆圆的满月之下,女子们跳着圆圈舞的样子越是美丽。关于“羌羌水越来”的由来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法认为,这种舞蹈是由壬辰倭乱时期李舜臣将军所创,据说李舜臣将军最初使用这种朴素的民俗游戏作为一种疑兵之术。

拔河也是中秋节常见的民俗游戏之一。参赛队伍的规模不定,绳子的粗细大小也不一定。制作粗大的绳子需要很多的秸秆,这就需要各家各户来提供。往往需要数千担的秸秆才能制作出一条粗大的绳子。把制作好的绳子运送到拔河场地的时候,由于绳子过于粗大,需要很多人一起拉动,近年来往往是使用卡车来拉载。拔河比赛的胜负被认为可以预测出当年的收成是凶是吉,获胜的话被认为将会遇到丰收年。不过拔河比赛并不是只在中秋节的时候举行,年初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和端午节的时候也会进行拔河,它被认为是一种农耕仪式。

3 当代韩国中秋节

在农耕社会里,人们在中秋节的时候祭祖,扫墓,祈祷丰年。家人们,亲戚们,村子里的人聚在一起举行活动,参加各种民俗游戏,分享食物。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韩国社会原有的家庭格局也在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大家庭逐步分解为只有夫妇二人和孩子在一起生活的“核家庭”。这也导致原有的一些仪式和活动慢慢消失了。虽然社会节奏加快,人们越来越无暇组织一些传统项目,但是唯有回到故乡和家人共度中秋仍然是许多韩国人的不二选择。

参考文献

[1]李光奎.韩国民俗学概说[M].学研社,1983.

[2]姜仁姬.韩国食生活史[M].三英社,1978.

[3]崔常寿.韩国民俗文化的研究[M].成文阁,1988.

篇9:中秋之月情

苏东坡《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代写中秋最著名的当属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当时苏东坡正在山东密州做官,弟弟苏辙在济南,尽管并非天涯海角,却因各自事务缠身,已有五年未曾见面。苏东坡对月酌酒,渐至沉醉,正所谓酒入愁肠,思绪翩翩,才有了这首词作。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苏东坡这首词之所以独擅胜场,就在于他的高妙和深情。此外,这首词的好处还在于它几乎包含了中秋诗文的所有因素:月亮、饮酒、怀远。拜月的风俗在我国由来已久,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原始人对自然的崇拜,以后这一习俗又衍生为月下酌酒、赏月、祈福等活动。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同样是牵挂弟弟,杜甫的情怀就比苏轼来得沉痛。诗歌表现的是安史之乱背景下的中秋节,一点喜气都没有,有的只是哀痛。可以说中秋的基本主题应该是亲情,而这种源于农业社会的亲情正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情怀之一。古代的战乱很多,加之交通和通信不方便,一旦骨肉分离便可能成为永诀,所以,杜甫在诗中所流露的这种痛彻之感也就不难理解。

周作人《中秋的月亮》

周作人应该是深谙玩味万物之理,他写的中秋也怪兮兮的:“……月亮在天文中本是一种怪物,忽圆忽缺,诸多变异,潮水受它的呼唤,古人又相信其与女人生活有关。更奇的是与精神病者也有微妙的关系,拉丁文便称此病曰月光病,仿佛与日射病可以对比似的。”别人见月怀远,他想到的却是精神病,你说怪不怪?

徐志摩《印度洋上的秋思》

篇10:关于中秋节作文:中秋之月

摘要: 本来应该开开心心过节的我,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知道为什么吗?是这样的:我的爸爸是一位军人,在星期五也就是前两天,他去出差了。下个星期,他要是能回来就不错了。当我得知这个消息时,如晴天打了一个霹雳,泪水夺眶而出„„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

本来应该开开心心过节的我,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知道为什么吗?是这样的:我的爸爸是一位军人,在星期五也就是前两天,他去出差了。下个星期,他要是能回来就不错了。当我得知这个消息时,如晴天打了一个霹雳,泪水夺眶而出。

我真想对爸爸说:“爸爸,您怎么能不回家过中秋呢?您中秋不回家是因为工作,我不怪您。可是,我想,您不会忙到连电话也没空打吧?要不是我挂电话给您,我看您到现在还没有往家里挂电话吧﹗”

夜幕降临,隔壁的王叔叔一家都聚在一起过团圆节,整个院子里欢声笑语不止。邻居热闹声、餐桌上佳肴的美味,连同浓郁的酒香越墙传进我们房间。这一闹一寂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那不争气的泪水流了下来,豆大的泪珠像断了线的珍珠,顺着我的脸流了下来。妈妈把我紧紧搂在怀里,以示安慰,可我哭得更厉害了。妈妈说:“不要哭,爸爸不在家,妈妈陪你过中秋。”八点钟了,月儿又明又圆,照着我们孤坐的娘俩。

篇11:中秋节思乡作文:中秋之夜

”妈妈还说了嫦娥姐姐的传说,我仿佛看见了美丽的嫦娥姐姐就在月亮里翩翩起舞。

我们一边吃着香甜的水果和月饼,一边欣赏这美丽的夜景。啊,今天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节日!

三年级中秋节思乡作文是不是对同学们有所帮助呢?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祝大家学业有成。

相关推荐:

三年级范文:开学典礼

篇12:中秋节之夜作文

傍晚,大家吃苹果,表姐咬着葱饼。突然,她叫了起来:“快看!月亮!月亮!”我们顺着她那油油的,还拿着一小块葱饼的手看过去,果真是月亮。不过,天还太早了,远远望去,月亮只露出一个蒙蒙的影,像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这时,远方的小姑打电话来说祝我们节日快乐,还说她们那的月亮是紫红色的呢!

夜,渐渐深了,月,也渐渐圆了!赏着赏着,姨妈突然提议让表姐拉小提琴,可表姐死活不同意。在大家的一致要求下,姐姐拉起了《十五的月亮》、《小步舞曲》、《桂花满地开》等歌曲,我们听了直拍手……

篇13:植传统文化之根育现代文明之花

一、创校园文化, 陶怡然真情

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中见品位、见特色、见底蕴的重要环节。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以“环境育人、文化育人”为核心, 力求使校园文化承接传统文化之血脉, 让校园的一景一物都会“育人”。为此, 我校建设了以“中华传统美德”等为主题、长达70米的室外文化长廊;布置了“文明礼仪”、“小故事、大道理”等三组楼内主题展板;在二楼、三楼走廊处悬挂了温馨词语, 如“仁爱”、“善良”、“和谐”等;在四楼布置了“动手区”, 展示学生的剪纸、泥塑等作品。为让学生更好地阅读和欣赏校园文化, 学校培养了一些“小小解说员”, 由他们带领每个班级集体参观校园, 然后开展了展板知识竞赛、阅读体会征文等活动。此外, 学校还开展了“文明警示语”的征集活动, 并选出优秀者制作成各种形象、生动的小展板悬挂在教学楼内。

二、学圣贤教诲, 习文明礼仪

我校特别注重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全过程育人, 并开设了德育校本课程。

1. 在时间安排上, 我们从2007年9月开始, 把每天早晨7:40到8:00这段黄金时间定为德育校本课程时间。2008年3月开始, 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在每班每周加设了一节校本德育课程。

2. 在教材的选择上, 选择的教材为《弟子规》、《小学文明礼仪》、《爱读本》系列等。

3. 在授课的形式上, 运用校园网下载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短片和动漫, 为各班刻录国学经典CD等。我们还采用游戏、课本剧、歌谣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国学教育, 改变了国学就是“老旧学”的印象, 实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快乐课堂。学校还在午休时间播放这些经典国学的内容, 营造和谐、高雅的文化氛围。学生除了坚持写学习笔记之外, 还针对每一节课的内容谈心得体会。在“以德启智、以美育人”家长开放日活动中, 我们把这些材料展示给家长看, 并由学生集体背诵了《弟子规》。

三、展多彩活动, 成贤淑之才

我们抓住2008年沈阳作为奥运会协办城市这一契机, 开展了系列活动。

1. 根据区《落实传统美德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聘请了专家为全体教师和家长作“文化与人生”专题讲座, 对部分问题学生进行了“常理举要”培训。

2. 相继开展了“礼貌用语周周学”、“中华传统美德大家谈”、主题升旗、宣誓仪式、主题班队会评比、“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手抄报展、“寻找最美的行为”绘画展、“文明排队乘车”等活动, 营造出文明迎奥运的氛围, 使学生的文明礼仪水准大为提高。

3. 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系列活动。例如在清明节我校开展了“文明与民俗”主题活动, 各班教师向学生讲解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 开展“文明与民俗”的大讨论, 以写给父母一封信的形式向家长发出了“文明祭祀”的号召, 开展“传承奥运文明、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班队会评比活动。

4. 开展了“校园十佳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此项活动历时三个多月, 通过班级推选候选人、升旗手事迹宣讲PK、师生无记名投票选举等环节, 初选出20名学生, 从中评选出“市感动校园的好孩子”、“市十佳少先队员”和“区优秀学生”、“区校园十佳道德模范”, 并将他们的事迹在东陵有线电视台播出。

篇14:大国学小细节之中秋乐

“举头望明月,念。”

“低头思故乡。”

“定知玉兔十分圆,念。”

“已作霜风九月寒。”奇奇对答如流,心中窃喜:原来古人背诗句这么容易啊!我也来考考先生。

“先生,为什么会有中秋节啊?”

“问得好!”白先生似乎忘记了自己是在考奇奇诗句了,“要知道,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早在远古时期,有些部落的人们便在秋季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祭拜月亮、庆祝丰收,所以从源头上说,中秋节是‘祭月节’。最初祭月的日子在农历八月‘秋分’这一天,但这天不一定有月亮呀!那还怎么祭月呢?而八月十五这天乃是秋天的正中,月亮正处满月。相对其他时节的满月,中秋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正是祭月的最佳时机。所以到了周代,每逢中秋之夜,帝王们都要举行祭月和拜月活动。后来民间也开始效仿,逐渐在一些地方形成了节日。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先生,为什么中秋节我们要吃月饼呀?”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圆饼,起源于商代。到了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传入了芝麻、胡桃,为制作这种圆饼增加了佐料,当时生产出来的圆饼叫胡饼。至于‘月饼’的命名么,还和杨贵妃有关呢!”白先生讲到这里,故意停下来,卖了个关子。

“杨贵妃?先生快说,先生快说。”奇奇的好奇心顿起,扯着先生的袖袍不放。

白先生清了清嗓子:“听我慢慢讲来。唐朝时,有一年唐玄宗和杨贵妃中秋赏月,不料那晚月色不佳,玄宗便不大高兴,拿起眼前的胡饼正要食用,却又皱起了眉头。原来,‘胡’有野蛮、胡乱之意,玄宗觉得‘胡饼’二字实在不雅。杨贵妃是个善解人意又有才情的女子,她仰望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二字,玄宗大喜。从此这个名称就流传开来。”

“当然,如今我们吃月饼已不是为了祭奉月神,而是为了期盼团圆。满月形的月饼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团圆。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

“我知道,中秋节还有好多好多传说,像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奇奇兴奋地说道,“先生,中秋节除了吃月饼我们还有什么活动吗?”

“当然有啦,中秋节的活动也可谓丰富多彩呀。中秋传统习俗一:赏月。古代文人都以中秋赏月为乐趣,一起饮酒赋诗,正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习俗二:观潮。这是江浙一带的人们在中秋后的重头戏。每年的八月十八是钱塘江潮水最大的时候,这个时间恰好与中秋节重叠,所以人们会趁着节日的兴致涌向江边,在宋代,中秋观潮达到了巅峰。人们手持彩旗,在水中踏浪争雄,表演水上杂技……相当热闹。

习俗三:燃灯。中秋之夜,人们将点亮的花灯用绳系在竹竿上,高高悬挂起来,满城灯火犹如琉璃世界,映衬着皎洁的月色,真是美不胜收啊!

习俗四:吃芋头。这一习俗也称‘剥鬼皮’,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习俗五:熬夜。民间相传,中秋夜越晚睡越长寿,所以这晚人们举行各种娱乐,尽量晚睡,以此祈求长寿。

习俗六:饮桂花酒。中秋之夜,仰望天空圆月,闻着桂花清香,再喝上一杯桂花蜜酒,真是人间至美之事!”说到这里,白先生不禁咂了咂嘴,臉上现出无比陶醉的神情。

“我听说中秋还有吃田螺这个风俗呢!”奇奇想起爷爷达达博士这么说过。

“不错不错。中秋前后,田螺的肉质特别肥美,中秋食田螺,可以明目。”

“另外还有:玩兔爷。相传有一年京城起了瘟疫,人们一旦得了就治不好。玉兔幻化成人身,挨家挨户为人们治病。每到一处,玉兔便换一身装扮,时而像个卖油翁,时而像个郎中,时而男人装束,时而女人打扮。消除京城的瘟疫后,玉兔便回到月宫中。于是,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作为纪念。如今,千姿百态的兔爷已经成为最受孩童喜爱的玩具之一。”

“哇!先生知道的可真多啊!好多传统我们那儿都没有了。”奇奇既崇拜又失落地说。

“要不怎么说我才高八斗、满腹经纶呢?”白先生洋洋自得,好不害羞地说,“赶明儿先生给你捏个兔爷,再给你糊个灯笼,让你在中秋节好好乐一乐。”

篇15:中秋节之夜作文

举头看城市的夜空,一轮圆月挂在天边。今天,就是中秋节了,我的家人们此刻都在干什么呢?是否在月下吃着月饼,聊着家常?是否谈起了我、牵挂着我?我这个离家的孩子,此刻心里特别想家,想家的温暖,想父母的慈爱,想孩子的依恋和撒娇,想赏月时的温馨和快乐。“每逢佳节倍思亲”,只有在此刻,我才明白自己表面的坚强是多么不堪一击,原来,我始终是一个长不大的、想家的孩子!

夜静静的,河边两岸,来来往往着三三两两的人,有的匆忙,有的闲散,但看得出都跟我一样,是来给心灵和身体寻找一个静谧的处所。我边听着音乐,边快捷的走在河边的长廊上。这是我每晚必修的课程,既健身,也可以修身。风吹杨柳,轻轻荡漾,划过我的发,拂过我的脸,感觉它是如此的亲昵和温柔。心在这一刻,是快乐而充实的。途径之处,会偶尔看见一对对在河边石阶上相拥的情侣,他们在悄悄地诉说着情话;会偶尔看见一对对中年夫妇,牵着对方的手,相伴走在河边的长廊上,跟我擦肩而过;会偶尔看见坐在河边垂钓的老者,在黑夜中紧盯着荧光饵,那份专注,让人由衷钦佩。

寂静的河边两岸,灯光次第地亮了,平静的河面上,倒映着城市两岸的高楼和灯光。偶尔几只鱼儿,打破了河水的宁静,它们钻出了水面,露出小小的头,舒一口气,一摆尾巴,又钻进了水里。于是,我看见静静的河面上漾起了轻轻的涟漪,一圈一圈,由深到浅,渐到不见......

今夜,月亮很圆很亮,当它与几栋楼顶灯火通明的高楼比肩高耸夜空时;当它在河边两岸灯火的互相辉映下,被衬托得无比美好时,我看见周边有很多人咔擦咔擦地拍下了这最美的一刻,于是我也拿出了手机,拍下了它最美的容颜,并分享在家乡的群里。朋友们说,家乡今夜没有月亮,我发回去的图片刚好弥补了这个遗憾,也让他们顺便沾沾光,一起欣赏一下中秋的月亮。这让我的心情一下子变得快乐了起来,我感觉好像不是自己一人在赏月,似乎我的身边陪伴着很多人......

走到河边公园的时候,我看见今夜跟往日的夜晚没有不同,只是人更多了,跳舞健身的人依然在跳舞健身;用长鞭抽打荧光陀螺的男人们依然抽打着陀螺,只听见长鞭抽打地面发出的刺耳的声音;在亭子里大合唱的男男女女们依然激情高昂的唱着;从人群中跟我一样穿行而过的人也依然不作停留的继续前行。今夜,并没有因为是中秋而有所改变,人们同往日一样,快乐着他们的快乐,放松着他们的放松,享受着这心灵最轻松惬意的时刻。

走在回家的方向,尽管这个家也是临时的处所,却在此刻显得迫切而温暖。忽然听到一阵长号的声音,抬头一看,河对岸有三个男人正在吹奏着,他们整齐划一,训练有素。我沉浸在悠扬的乐曲中,回味着、想着,思想在这一刻飞得很远很远......

稍稍侧头,却意外的发现在他们的前方,一对中年夫妇手拉着手正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他们看起来是那么随意、和谐、温馨而快乐。

上一篇:银行会计第五章练习下一篇:海关人员管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