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2024-04-25

了解中秋节的传统习俗(通用11篇)

篇1:了解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篇2:了解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贴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立秋传统习俗:秋田娱乐

秋天,特别是秋忙前后,农事虽忙,秋种秋收,忙得不亦乐乎!但忙中也有乐趣,常见一些青年人和十余岁的孩子,在包谷、谷子、糜子生长起来以后,特别是包谷长成一人高,初结穗儿的时候,田间里正是他们玩耍、做戏的场所。

篇3:各地中秋节的习俗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长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作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其它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的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云:“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无锡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吉安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江西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篇4:立秋传统习俗,你了解多少

立秋都有哪些习俗,秋忙会是立秋习俗之一。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现今把这类集会,都叫做“经济贸易交流大会”。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篇5:了解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韩语称“추석(秋夕)”“중추절(仲秋节)”“가배(嘉俳)”“중추(仲秋)”“가배일(嘉俳日)”“중추가절(仲秋佳节)”。是扫墓并用新收获的谷物和果实祭祀先祖的日子。回乡探亲,向亲朋戚友送礼亦是过中秋节的习俗。所以英文亦把朝鲜半岛的中秋节叫做“韩国感恩节”(KoreanThanksgivingDay)。

越南

中秋节也是越南儿童的一个节日。当晚,孩子们聆听关于阿贵的传说,去看舞狮,有的还得到父亲给他买一个用来舞狮的狮子跟朋友们一起玩耍。越南孩子在中秋夜均要提鲤鱼灯出游玩耍,还预示长大“跳龙门”之意。

日本

日本传统的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也叫中秋名月、芋名月。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日本人也会赏月,称之为“月见”,屋内会陈列赏月团子、芒草、芋等。

琉球

琉球人中秋节除了祭祖、拜月外,还会祭灶,感谢灶君保佑一年内家中平安。除了吃月饼,他们会吃一种叫吹上饼的食品,这是一种表面铺上红豆的米饼。除此之外,还有拔河、舞狮、的风俗。

中秋节也是一家团圆的日子,人们都会回到家中一起吃饭、团聚,并且会祭祖,感谢祖先庇佑。也会吃特定的食品,不少都与月亮、团圆有关,这些食品同时也是祭月的祭品,如华人(汉族)、越南人(京族)、琉球人都有吃月饼的习俗;广东、香港有些人会以月光饼代替月饼;日本人(大和族)则会吃月见团子,部分地区会煎太阳蛋,月饼、月光饼、月见团子、太阳蛋都呈圆形,代表满月;朝鲜族所吃的是半月形的松片,象征月亮由亏转盈。琉球人除了吃月饼外还会吃吹上饼。此外,时令的水果和其他农作物如杨桃、柚子、芋头、栗子、菱角、梨子、柿子等,在农耕社会中是农民秋季的收获,也是中秋节的食品和祭品。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分重视。对新加坡的华人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赐良机。亲朋好友、商业伙伴之间相互馈赠月饼,借此表示问候与祝愿。

马来西亚、菲律宾

吃月饼、赏月、提灯笼游行是马来西亚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中秋临近,马来西亚各地的老字号商家纷纷推出各色月饼。首都吉隆坡市内各大商场都设有月饼专柜,报纸、电视台的月饼广告铺天盖地,为喜迎中秋营造了节日气氛。吉隆坡一些地方的华人社团当前举行了提灯笼游行庆中秋活动,除舞龙舞狮外,一辆辆载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车漫游其间,服饰鲜艳的艺人和青年载歌载舞。

篇6:湖南的中秋节传统习俗有哪些

苗族的古老传说,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个年轻美丽的水清姑娘,她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爱上了月亮。最后,她还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一起。

苗族父老为对他们幸福爱情的怀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跳起苗家歌舞,并把这一风俗称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白头之好。

湖南的中秋节习俗:剥鬼皮

篇7:各地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其它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篇8: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习俗简介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习俗简介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其它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

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节什么时候开始吃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习俗并非自古有之。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相传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清朝人入主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

月饼寓意团圆,应该是明朝开始的。综合明朝有关月饼与中秋节民俗的资料来看,应该能够看出月饼取意团圆的历史轨迹: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月果(祭月供品)。因为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

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中秋为什么要吃月饼

最初的月饼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最传统的月饼是圆形的,寓意着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演变成现在每年一度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核,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月饼在我国早就已经有了很悠久的历史。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爷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传开。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将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篇9:中秋节民间传统习俗

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起源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一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中秋节的名称有哪些

仲秋节

根据中国的农历纪年法,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所以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女儿节

中秋节又叫“女儿节”,不过只在南京地区流行。因为每逢中秋节晚上,各家在庭院中迎着月光陈设香案,按照习俗多为全家妇女拜祭,就算是回娘家暂住的媳妇,也要返回婆家过中秋节。

八月节

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莫过于八月节,又叫“迎新谷节”,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仡佬族非常重视这个节日,因为这是仡佬族族人迎接丰收的节日。

拜月节

拜月节的叫法和一个传说有关: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祭月节

在古时候,每逢中秋节夜晚,都要举行祭月活动。在月下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葡萄等等祭品。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人切开团圆月饼。

团圆节

中秋节又叫“团圆节”,因为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而且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兔爷节

在老北京地区,中秋节又被称为“兔爷节”,因为兔爷是北京独有的民间神,家家户户会在过中秋节的时候请兔儿爷,请回的兔儿爷要摆在显眼的桌上,并且会用瓜果菜豆供奉玉兔,酬谢它带给人间的福祉。

八月会

篇10:潮汕中秋节传统习俗

芋头祭祖,吃芋头

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 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 ,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降神

降神活动也是中秋夜一个神秘有趣的活动。据说,一到中秋,诸神也 都出游赏月。因此,这一天 ,人们只要通过特殊的降神仪式或咒语,就可以使神袛显灵。于是人们往往在这一天搞降神活动,主要有关戏童、请篮 姑等等活动。

关戏童即由12个少年捧着香火,到水田里拔来一株水稻带回晒谷场。 大家围着唱:“关呀关,关 戏神,戏神雅雅来显身……神来演老爹,神来演老爷。老爷老爹去底处,老爷老爹来显身。”这样反复唱上二十来分钟, 就会有一少年像青蛙一样跳出 来,手舞足蹈地唱“关蛤婆”。唱一阵后,要往此人脸上喷水,方可复原。而请篮姑是妇女们的游戏,在一间黑暗的 屋子里,用一件女人穿的衣服披 在竹篮四周,然后在篮子里放一个椰子壳, 这就是篮姑了。降神时,两个人面对面地盘坐在地上,用手托住竹篮,前 面放一张矮凳,其他人则唱“篮 饭姑,篮饭神,盘山过岭去抽藤。抽藤缚篮饭,篮饭老老好诓神。”如果有神,那么这篮就能以叩头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此外,潮汕地区的中秋节,还有“游月娘”、“落阿姑”等习俗。现在,有些习俗已被淘汰,有 些习俗也没旧时那么盛行,但设案赏月,把酒问月,遥祝远方亲人,共庆美好生活等习俗仍然流行。

潮汕中秋美食

潮汕中秋节美食品种颇多,这与潮人过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潮地气候、农事生产有很大关系。主 要可分为三大类:

一是糕饼类,潮汕各地月饼,甜的、咸的、荤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样种类繁多。还有面饼 、软糕、云片糕均为中秋节糕饼,为潮人送亲戚之佳品,可说潮人送月饼是睦亲的习俗;中秋月饼是潮汕人一年一度的传统食品,潮汕的传统月饼有 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正圆形的占绝大多数,意为好兆头,在次日,没有一个潮汕人无不品尝一下月饼的滋味的。

二是潮地中秋节季,天高气爽正是水果成熟之时,柚、柿、杨桃、菠萝、石榴、橄榄、香蕉等也 是潮人中秋的另一类美食;

三是农产的芋头、南瓜,潮人用其制作芋泥、瓜浆也是潮人喜欢的。其中,中秋月饼是潮人一年 一度的传统食品,过中秋节,没有一个潮汕人不品尝一下月饼的滋味的。虽然月饼可以有各种形制,潮汕各地也有自己的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 点,即要求是正圆形。芋头、糍粑等也是潮人中秋必吃的。

家常的还有前面提到的拜月时的“ 在中秋节将到来的时候,各家各户的主妇便忙着用糯米碾成粉 末儿,然后掺上白糖浆搅匀,再用一个个木馍子,把它们压在镂凹进去的部分里 面。压结实了,磕出来,便成了一块块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月糕 ”。 “月糕”花纹漂亮洁白如雪,一些动物形壮的月糕更令孩子们爱不释手。还有用洁白的糯米粿或是加了“艳米”的红艳艳的粿加花生再做成镰刀 ,饭勺,收稻桶,稻穗,等模样的粿品,都是寓意着丰收的美味。此外,还有一种用花生炒熟了加麦芽糖捏成桃形的“地豆桃”,尤其香脆无比。” 等等。

中秋节大理旅行攻略

古城区:明洪武十五年,修建并完整保留至今的大理古城,屏山镜水环境优美,古朴典雅生意盎然,并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大理古城内至今还保留着一些遗址遗迹,现代商铺、酒吧林立,让这里有一种时空交错之感。

苍山附近:大理苍山一带有蝴蝶泉、天龙八影视城等景点,苍山脚下的崇圣寺建于南诏保和时期,崇圣寺三塔雄浑壮丽,是苍洱胜景之一。

洱海附近:洱海周边有很多岛屿和渔村,如喜洲、双廊等,岛屿环境优美,景色秀丽,如一颗颗散落于水中的珍珠,是大理景点的精髓。

古城周边:大理古城周边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景点,这些地方旅游开发并不成熟,环境少了人为的修饰,多了几分古朴自然,佛教圣地鸡足山、丹霞地貌石宝山等都很值得一游。

去大理旅游住哪里?大理住宿盘点

大理古城区:对于背包客和初次到大理的人来说,要想更好的体验大理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住在大理古城内是很好的选择。古城内以客栈居多,大多都是白族民居式建筑,洋人街上聚集了许多私人客栈,都是由旧时民居改建而成,古色古香,很有特色。

下关区:对住宿条件要求较高的人可以选择住在下关,下关的旅游接待设施都很完善,这里有很多中高低档的酒店和宾馆,宾馆离大理州博物馆、人民公园很近,交通也很方便。

篇11:回到传统,了解书院的功用和问题

书院之所以有研究的必要,一方面是因为书院这种教学机构在中国教育史和文化史上功不可没,有其独特的价值;另一方面是由于书院的教学方式对现今的大学教育模式有某种借鉴之用,亦即古今、中外之间可以互补。

清代书院承宋元明书院而来,与近世教育更多关联,其现代意义尤应值得留意。学者撰文研究清代书院,多有从此意图出发者,譬如谢国桢《近代书院学校制度变迁考》一文就表明此意:“当清光绪中叶,提倡新学之际,学校尚未成立,所定学制章程,多取材于书院;而厘定章则,讲学宗旨,于今日学校犹不相远:于此可以知近代书院学校之演变,而为今日教育可以借镜者甚繁。”(《瓜蒂庵文集》,第32页)六十余年后,陈平原的两篇论文《大学之道:传统书院与二十世纪中国高等教育》(1998年)和《传统书院的现代转型:以无锡国专为中心》(2000年)对书院的借鉴之用颇多阐发。在前文中,陈平原指出传统书院在二十世纪中国被压抑的理由有三方面:“第一,西学的魅力,确实无法抵抗”,“第二,在本世纪的中国教育界,讲求‘实学’,乃大势所趋”,“第三,倘就普及教育的有效性而言,西式学堂确实优于传统书院”;但传统的书院教育,也能为现代大学教育提供一些思想资源:

从教育体制考虑:私立大学、研究院及民间学会对于中国学术思想多元化的贡献;

从教育理念考虑:全人格教育、通识教育以及打破教育的实用主义传统;

从教学方法考虑:强调独立思考、自学为主、注重师生之间的理解与沟通。

至于某些具体学科及研究领域——如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借鉴书院教学,

效果十分明显,自不待言。(《北大精神及其他》,第299-300页)正是对传统书院价值的认同,一批有识之士在清代书院改办学堂之后,仍然以实际行动维持或恢复书院的一线生机。现将此种借鉴传统书院的实践,择其要者作一简要梳理;

1.1907年秋,杨仁山就金陵“刻经处开佛学堂日祗洹精舍,冀学者兼通中西文,以为将来驰往天竺,振兴佛教之用,国文英文同志任之,佛学居士(杨仁山)自任之,就学者缁素二十余人,日有进益,未及两稔,因经费不给而止。宣统庚戌同人创立佛学研究会,推居士为会长,月开会一次,每七日讲经一次,听者多欢喜踊跃。”(《杨仁山居士事略》)

2.1920年无锡国学专修馆创办,1927年改为无锡国学专门学院。钱仲联称无锡国专在办学方面“类似于旧时代的书院,主要讲授五经、四书、宋明理学、桐城派古文、旧体诗词,旁及《说文》《通鉴》以及先秦诸子等,”唐文治是理学家,“也重视考据学,曾从清汉学家定海黄以周学(黄曾任江阴南菁书院山长,唐文治先生办无锡国专的方法有不少即从南菁借鉴得来)。”(《钱仲联学述》,第11~12页)

3.1921年11月蔡元培向北京大学评议会提出《北大研究所组织大纲提案》,获得通过,次年一月,研究所国学门正式成立。“研究所仿德、美两国大学之Seminar办法,为专攻一种专门知识之所”,(《公布北大(研究所简章)布告》)蔡元培之所以有此见,是有感于“近二十年来,取法欧美,建设学校;偏重分班授课、限年毕业之制。书院旧制,荡然无存”,故希望有一教学机构“合吾国书院与西洋研究所之长而活用之。”(《湖南自修大学介绍与说明》)蔡元培能有此行动和识见,与其眼光有关,抑或与其经历有关。

4.1922年,建德周馥之子周学熙于家乡创办秋浦弘毅学舍。“宗旨以中国旧道德旧文学为根本,辅以英文、数学及新知识之切于实用者,以期养成任重致远之人才,与普通学校性质不同。凡来肄业者,须专心向学,切实用功,以服从学规为主,(略)任彭星台怡为监督,聘姚仲实永朴、陈慎登朝爵、马庆云汝騆诸宿及英算名家为主讲教授。”(《周止庵先生自叙年谱》)安徽省图书馆藏有姚永朴编《秋浦周氏弘毅学舍课艺》七卷。

5.1925年3月,清华校务会议通过《研究院章程》,决定“延名师,招海内成学之士”,其“研究方法”九例,第一日:“本院略仿旧日书院及英国大学制度:研究之法,注重个人自修,教授专任指导,其分组不以学科,而以教授个人为主,期使学员与教授关系异常密切,而学员在此短时期中,于国学根柢及研究方法,均能确有收获。”(《研究院章程》)

6.1928年张学良应学者建议,捐款重建沈阳萃升书院。萃升书院始建于康熙五十八年,至光绪二十七年改为校士馆,后毁于沙俄侵略军。新建萃升书院由张学良任院长,于省吾任教务长,聘请国内著名学者来书院讲学,教授经、史、文学,来学者络绎不绝。

7.1934年冬,章太炎筹划创立章氏国学讲习会,试图“以学术振起人心”,1935年4月,章氏国学星期演讲会正式开讲,前后共举九期,主旨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又利用南京国民政府所赠万金医药费,“建筑讲堂,广设学座”,并建成宿舍、膳厅,俾“招收四方学者来苏听讲,守宿会中。”学费来自十九省,住宿者百余人。(姜义华《章炳麟评传》,第291~292页)

8.1939年初,复性书院创办于四川乐山古刹乌龙寺,马一浮任山长,书院施教承朱熹一脉而稍加变通,旨在“养成儒家”,订学规四条:主敬为涵养之要,穷理为致知之要,[博文为立事之要]笃行为进德之要。贺昌群、熊十力等任讲席,书院在乐山维持六年。(季啸风主编《中国书院辞典》,第288页)

9.1950年3月,钱穆在香港九龙创立新亚书院,书院之旨趣是“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世界东西文化,(略)惟有人文主义的教育,可以药近来教育风气专门为谋个人职业而求智识,以及博士式、学究式的为智识之狭义的目标之流弊。”钱穆指出新亚书院不同于西方教育制度下的专科学校,“而实更近于宋明时代之书院,即私人讲授高级学术之学校。”(《新亚遗铎》,第14~15页)

10.1984年,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一些教师创办中国文化书院,季羡林结合古代书院的特点和中国文化书院的经验,指出书院可以成为当前教育制度的补充,可以协助解决老年教育问题,可以发挥老专家的作用,书院可以团结海内外学者,弘扬中国文化于海外等等。(《论书院》)

11.2001年,学者蒋庆从深圳行政学院提前退休,于贵阳龙场驿王阳明悟道之处建阳明精舍,讲习儒学。2004年7月,蒋庆邀请盛洪、康晓光等以“以儒学的当代命运”为主题,会讲于阳明精舍。(朱学勤《2004:传统文化思潮起波澜》,见《南方周末》2004年12月30日第24版)

12.2004年2月,万松浦书院于山东龙口北部海滨创办,据称该书院具备中国传统书院的所有基本元素,如独立的院产、讲学及藏书研修的功能,稳定清晰的学术品格,以学术主持人为中心的立院方式,作家张炜担任书院院长。书院与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山东大学、烟台大学等大学合作成立多个研究中心。

以上书院,因其文化背景的转换,与传统书院已有较大的差别,此十余例,断

续贯穿近百年的时间,从大的方面而言,它们仍可视为中国传统书院在新境况下的转化;从小的方面而言,它们是清代书院发展的余波。创办书院的实践,正是对传统书院特有价值的深层体认与弘扬。与此同时,一批学者也先后撰文对传统书院进行研究,《中国书院辞典》附录“中国书院研究论文索引”可见此轨迹。诸多论文中,胡适《书院制史略》值得特别注意,此文主要内容分为“书院的历史”和“书院的精神”两部分,其中多有好的见解,对后来的书院研究影响颇大。

一千年以来,书院实在占教育上一个重要位置,国内的最高学府和思想的渊源,惟书院是赖。盖书院为我国古时最高的教育机关。所可惜的,就是光绪变政,把一千年来书院制完全推翻,而以形式一律的学堂代替教育。要知我国书院的程度,足可以比外国的大学研究院。譬如南菁书院,它所出版的书籍,等于外国博士所做的论文。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了。(《书院制史略》原为胡适1923年12月10日在东南大学的演讲,现收入《胡适文集》第12册)胡适作此断语之际,正是新文化运动展开之际,破坏旧传统是其重要内容,

胡适的角色也是革新主将,更重要的是他是北京大学教授。此种文字出自其笔下,能让人看到五四并不是全盘反传统,也能让人看到他对书院非同一般的见解;而此种见解的得出,西方大学教育的参照比较是大有推助之功。譬如他在文中总结“书院的精神”为“代表时代的精神”、“讲学与议政”、“自修与研究”,其中第三点更能见西方教育理念的映照。

书院之真正的精神惟自修与研究,书院的学生,无一不有自由研究的态度,虽旧有山长,不过为学问上之顾问;至研究发明,仍视平日自修的程度如何。所以书院与今日教育界所倡道尔顿制的精神相同。在清朝时候,南菁、诂经、钟山、学海四书院的学者,往往不以题目甚小,即淡漠视之。所以限于一小题或一字义,竟终日孜孜,究其所以,参考书籍,不惮烦劳,其自修与研究的精神,实在令人佩服!

胡适阐发传统书院的现代意义,或许在某些地方有过誉之处,但综观之,已把握住其精要。他对清代书院似着墨较多,在“书院的历史”一节中,专立一段“清代的书院”文字,以为“其制度完备,为亘古所未有”,“清时学术思想,多不尊重理学一派,只孜孜研究考据实用的学问”;在上引文中,又特列举清代四书院,在“结论”部分,又表彰南菁书院的“实事求是,莫作调人”和上海龙门书院的“读书先要会疑,学者须于无疑中寻找疑处,方为有得。”以上三处,胡适强调的是清代书院的自由研究氛围和为学问而学问的治学精神,此种强调实与他大力宣扬具有科学方法的清代朴学相牵涉。他的路径大致是通过西方的科学发现清代朴学的科学性;因宣扬清代朴学,而连带涉及几个讲求实学、学术风气较浓的书院。其实清代书院绝大多数是考课式的书院,像诂经精舍、南菁书院一类的书院毕竟是少数,胡适在此处明显是用躲避之法以偏概全。在胡适的未刊稿中,有一篇题名为《书院的教育》的短文,主旨和《书院制史略》近似,除充分肯定书院教育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教育制度”外,更从“演进”的视角指出“书院是中国一千年来逐渐演化出来的一种高等教育制度。”(《书院的教育》,见《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5册)以为没有历史眼光的革新家因反对科举和八股而废除这一教育制度,流毒不浅。寻绎其意,书院在新教育体制中仍有其存在之价值,故清华研究院之设立与旨趣的确定,胡适尝参与其事。就“文化生态”而言,书院教育的存在可确保教育方式的多元化。不断的研究与反思,以及创办书院的实践,正是对教育方式多元化的期盼。

清代东南书院的图景与可供转化的精神资源

孟森尝言:“清一代学人之成就,多在书院中得之,此固发展文教之一事也。”(《明清史讲义》)此乃事情的一面;另一面是清代有相当数量的文人学者年青时在书院肄业,而在学业有成或取得科名之后,又有不少文人学者主书院讲席。若以此视角来考量清代书院研究的状况,必然要将问题置入清代学术史和清代教育史的脉络中。笔者以《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为题概括所讨论的内容,是表明一种追求,即确保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的同时,试图在区域文化研究和跨学科探索中有所开拓。此处所说的“东南”,是指江苏、安徽、浙江三省,这三个省从文化交流层面来看,是一个整体性较强的区域。这一区域在清代文化发达,书院众多,并形成较为完备的书院网络。

书院是讲习之场所,也是养士之机构,它容纳了大量的文士。有千余名文士主书院讲席,更有一些文士以讲学为志业;各地的才俊被网罗到书院,来往的文士也常常造访书院。书院是一地的文化中心。这是本书试图证示的一个论点。但更进一步的意图是:谁有资格成为书院山长?讲学活动如何展开?师生关系、生徒之间的关系及书院氛围如何?文士群体如何形成?生徒如何学习,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如何?书院讲学在清代是否有阶段性的变化?清代的学术及时局对书院讲学有何影响?朴学与举业对书院的讲习到底有多大影响?山长的学术和文学兴趣是否能渗透到讲学之中?在官学系统中的书院是否有其自主性?书院如何对一地学术文化发生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似乎有些零碎,但它们却引发出我强烈的研究兴趣,每一个小问题常引发多种思考。对问题的留意也使本书选择个案研究,而避开了本不擅长的体系的建构。个案研究,可以用心力去呈现问题的复杂性,可以仔细揣摩那些有丰富意义的细节。在细节上多用笔墨,有重现书院文士活动图景的用意;而图景的重现,可为考察清代教育与文学及学术的关系提供一个视角。

《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五章,是五个个案研究,大致有时间的先后,略有史的脉络;中编三章,是稍具综合意味的研究;下编三章纯为文献考订一类,可作为上编、中编的基础。以下对三编内容作简要说明,以明撰述意图。

上编第一章“清初无锡、徽州之书院及其会讲”与明代书院讲学活动相比,清初书院讲学则有寥落之态,其间惟有无锡、徽州、浙东三地之讲学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本章以无锡东林书院、共学山居和徽州的紫阳书院、还古书院为讨论对象,并将它们置入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的流变中考量。清初东林书院的恢复,表现出士人强烈的弘道意识,这在众多的诗文中流露无遗。高世泰与关中李颐在东林书院论学,其实是和而不同,清初学术思想流派的差异于此约略可见。共学山居等讲会,承东林书院之统绪,继续批判阳明心学,而讲学更具民间色彩。紫阳、还古两书院会讲的重要士人,如吴日慎、施璜、汪学圣等,皆与高世泰有学术交往,两书院之会讲实际上是东林学术之拓展。徽州书院会讲制度完备,持续时间长,促使阳明心学向朱子之学的转变。两地书院之讲学,与时局及政治疏离,全身心投于修德、格物致知、孝弟等四书五经笼罩下的诸题目的研习。

第二章“书院与桐城文派的传衍”书院对清代学术影响极大,对文学的发展亦有推助之功。桐城文派能绵延二百余年,有诸多原因,其中较为重要的一条

是靠书院讲学来传衍。包括姚鼐在内的众多名家都曾主持书院讲席,且历时较长,培养出众多弟子,几乎代有传人。依此传衍途径,桐城文派在广西形成包括吕璜、朱琦、彭昱尧、龙启瑞、王拯在内的“岭西五家”;在河北,经过张裕钊、吴汝纶、王树柟等人的努力也形成风气。桐城文派因此以东南一隅为中心扩展开来,在地域上获得一种平衡,形成既有时间长度又有空间广度的全国性文派。文学流派的传衍方式有多种多样,然而像桐城文派这样以书院为媒介颇有规模地传衍,则前所未有,从中亦可稍见教育与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第三章“一时之学术与一地之风教:李兆洛与暨阳书院”李兆洛自道光三年至道光二十年主讲江阴暨阳书院,他对学术和文学的见解,融贯于传道授业过程之中。《暨阳答问》是李兆洛在书院的讲学记录,共有一百四十三条“答问”,内容颇丰富,有许多见解不见于《养一斋文集》。“答问”对文章、汉学与宋学、常州学术、礼与“礼即理”、荀子管子贾谊、时势与人才等问题,多有通达之论。李兆洛之讲学实有传播常州学术之功,其中亦能见嘉道之际学术思想变迁之轨迹。李兆洛以书院为中心,在地方官员及众弟子的协助之下,将暨阳书院营造为江阴一地谈艺论学之中心,“辈学斋谈艺”和“讲院荷觞”正是在此氛围中展开。在此之外,李兆洛还主持或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工作。对于李兆洛而言,这十八年是他学术与文章的黄金时期。

第四章“诂经精舍的学术与文学”诂经精舍对嘉庆初年至光绪末年的学术文化有重要影响,可约略划分为阮元时代和俞樾时代。阮元创办诂经精舍,实质上是“经籍籑诂”工作的延续。精舍的创办,有阮元个人的治学兴趣和弘扬汉学的志向。经阮元的苦心经营,诂经精舍网罗了两浙的才俊。精舍讲习立意高远,彻底突破举业书院的樊篱,多为后来书院效仿。俞樾谨守阮元定下的规程,以传衍汉学为职志,在他的诗作中和编选的诂经精舍课作集中,护持汉学的心迹历历可见。诂经精舍实际讲习时间有八十余年,肄业生徒有二千八百余人。诂经精舍人才之培养与学风之营造,对浙江尤其是对杭州一地之人文为功甚巨,“西湖柳枝词”、“讲舍校经”、“俞楼问字”,皆是人文蔚起的标志。诂经精舍的课作共有八集,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颇高,譬如第一集中的十三篇《六朝经术流派论》、四篇《两汉经师家法考》、五篇《唐孔颖达五经义疏得失论》,皆有特别的意蕴。课作集中体现精舍讲习和而不同和切磋琢磨之学风。以体裁而论,经史考订之文和赋作是课作集的两大特色。因为诂经精舍的学术风气和成绩,它成为嘉道、同光年间有志于古学书院的榜样。

第五章“道光以来金陵书院与文人活动”金陵一地书院之讲学,自有统系;然太平天国时,此统系中断达十二年之久。当曾国藩着手复兴文教时,是以前朝盛况为标准,而恢复书院讲学和兴办书局刻书为复兴文教的重要内容。钟山、尊经、惜阴三书院馆舍之修葺、山长之聘请、讲学之方向皆由曾国藩筹划,曾府幕僚亦全力参与。书院恢复,于金陵集结了众多文士,也培育出大批新人,他们是同光年间金陵文人群体中的重要人物,活动延续到民国初年;同时,书院也催发浓厚的讲学氛围和燕游风气。

中编第一章“清代东南书院与文士之风气”书院山长讲席,无论脩金还是声誉,对有文才学识的士人而言,无疑是理想的职业;书院对于肄业生徒而言,可提供膏火和课奖,近似养士机构。书院因其自身特性网罗集结了大批文士,有利于学术和文学的交流,并形成文士在省内或省际之间的流动。从文士的流动而言,东南三省可视为内在关联紧密的文化区域。因为山长和生徒的集结或多或少与经济利益相关,也造成了书院讲习中的逐利之风。清代书院大多为举业型书院,一些有识之士,在此大格局下,对讲习内容有程度不同的调整,有充分肯定举业、并试图开引向上一路者,亦有举业与古学兼课、或专课古学者。至道光朝,随着国势与思潮之变,书院中举业与正学(或实学)的关系愈显紧张,故多有效仿胡安定(胡瑗)分斋课士的书院,实学(有用之学)的地位渐渐提升,而举业一统天下的局面遂有瓦解之迹象。

第二章“东南书院与地方人文的营建” 文人的雅集以及诗社文社等活动,在私家楼阁、园林、馆阁和幕府之外,书院也是一重要处所。清代东南地区书院数量众多,体系完备,经费比较有保障,故能吸纳大批文士,展开各种文学活动。书院能成为一个交流中心,山长的才识、志趣和交游等有很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有吸引力的核心。陈廷庆和薛时雨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地方人文之兴盛,在地利之外,不可缺人和。以扬州为例,卢见曾和曾燠两大幕府,网罗了众多文士,其中有不少人主书院讲席,相关文学和学术活动,如唱和、论学、诗歌总集之编纂,时有山长及肄业生徒的参与。而在小邑或稍偏僻之地,如浙江硖石及黄岩,因为书院士人的扶持斯文,两地之人文亦各具特色,有文酒之会、“九峰拥书图”与“九峰读书图”的风雅。书院讲学,对不少文士而言,几乎是另一个版本的田园生活。

第三章“课作中的文学与学术”书院生徒的课作有多方面的价值,在经眼的八十余种东南书院课作集中,八股文所占比重较大,这是清代书院被科举笼罩的重要表征,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教育、文学的原生状态。本章从山长对时文之评点人手,以示山长在八股文习作中的引导作用。书院生徒赋的创作也有可观之处,书院赋的创作的兴起,其旨在补时文之弊,为馆阁储备入材。翰林出身的山长对书院试赋有推动之功。书院生徒诗作,有四点值得重视,其一是摹拟,杜甫、韩愈、苏轼等大家的古体多为摹拟典范;其二是地方风物、文献等题材;其三是论诗诗;其四是个别书院课作中有诗词同题现象。课作中的学术含量与书院的性质以及山长的学术兴趣有关。

下编第一章“清代东南书院课艺提要”清代书院多有考课,考课有馆课和师课之分。每次考课发统一卷纸,每卷有封页,上填肄业生徒姓名、类别(正课或附课)、第等名次等,并钤书院戳记,课卷有评阅者批语和圈点。此种课卷经过一定时间累积,多由书院山长或者地方官吏甄选编集刻印,此即课艺集。一书院之课艺,一般而言,自具系统,如苏州紫阳书院、杭州诂经精舍、江阴南菁书院。课艺集亦有一地书院课艺之合集,如江宁之尊经书院惜阴书院、苏州之紫阳书院正谊书院。课艺所收内容较为繁富,有为应科举考试而专收制艺、试帖诗的课艺集;有为研求古学而专收考证、赋、古文的课作集;亦有融合二者的课艺集。清代书院课艺,乃教育与文学及学术关系的具体呈现;然藏书家或图书馆以为此类文献乃书院生徒之习作,价值无几,故往往不在收藏之列。笔者近年检阅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所藏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书院课艺,仅得八十六种;又有十四种于清人别集中见其序而未见其原书。书院课艺,是集部文献中的一个小类别,由此可见此类文献之大概。

第二章“清代东南重要书院山长考”本章用意首先是查考出若干重要书院的山长,而所排列呈现的,除一小部分书院能较详尽地列出所任山长外,大部分书院山长多有阙漏,而综合所能考出的三省重要书院的山长,也能大致看出哪些重要的文士曾主讲书院、举人或进士出身的山长所占的比率、哪些书院是有影响的书院、三省文士在本省和其他两省流动的大致规律。

第三章“清代东南书院文士活动年表”书院文士活动年表是一种历时性的呈现,以记录条目的多少而言,清初书院文士活动颇为寂寥,此种状况到乾隆中期方得改变,自此书院真正成为文士活动的重要空间。另一个寂寥时期在咸丰年间至同治初年,这主要是受太平天国的影响。自同治中兴之后,书院文士活动又恢复生机。“年表”一方面在展示书院之内的讲习、著述、编辑、刊刻等活动,另一方面也重视记录书院师生与外部文士的交往以及参与地方文化的营建等方面的史实,试图以文士与书院的多种联系(身在其中、进、出),揭示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所具有的文化功能。

上一篇: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暂行办法下一篇:梁卫国在市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