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24-05-12

高中艺术教育发展规划(通用6篇)

篇1:高中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优化高中教育分流促高中教育良性发展

刘涛1,王鸿2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541004)

[摘要]高中阶段教育不是普通高中一家就可以完成的。国家的政策规定了高中教育的双重任务;培养有素质有理想有文化的初级劳动者和为高一级院校输送合格的新生。高中教育分流在完成这双重任务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现阶段高中教育分流不仅如人意,出现了普通高中“门庭若市”和中等职业类学校“门可罗雀”的现象。所以优化高中教育分流是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优化;教育分流;高中教育;良性发展

一、高中教育现状简析

1.高考成为扭曲整个基础教育的指挥棒

我们无可否认普高中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种考试评价制度成了扭曲基础教育的指挥棒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违背了基础教育是提倡素质化教育的宗旨。当前基础教育的每个阶段的的学生无不为了今后的高考而努力奋斗着。在这样的考试制度下,学生一味最求高分忽视了自身的动手创造能力和其他潜能。

2.高中教育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

我国的高中教育还是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之下。最为突出的就是高中教育。学生的一切都是为了考试。在高中阶段,考试便是学生的家常便饭,考试便得功利化,过分强调分数的价值。考试的内容教材化,什么东西都以教材为中心,导致了教师教授的内容死板,学生上课只知道记笔记和被笔记,而不能真正利用知识。考试题型千篇一律,换汤不换药,把学生培养成为考试的机器,不利于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3.普通高中“门庭若市”与中等职业类学校“门可罗雀”

从每年的高考大军的人数就可以看出,到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多。而由于人们思想观念是影响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是终结教育没有多大的出路,都不是很愿意去此类学校上学。

二、高中教育分流的现况分析

高中教育的分流是一种一考试制度为分流器的模式。在这样一种分流模式下,学生的分流是一种被动的。这样的分流模式体现出高中教育中的不公平之处。在分流的起点上,分流的过程显不公平,在分流的结果上出现很大的偏差。

1.分流起点不公平

从学生的差异化来看,每一个学生的智力上、家庭背景、性格等多方面因素都或多或少存在差异。那么学生在学习能力上会表现不一样,有的学生学习好有的学生学习差,有的文科学得好,有的理科学得好。家庭背景好的学生在学习上1刘涛,男,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王鸿,男,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容易获得更多的资源。性格不同的学生兴趣爱好有差异,有时候体现在偏科程度上和偏向科目上。

2.分流过程不公平

分流的过程主要是在于考试。高中阶段的学生最不缺少的事情就是考试。各种考试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思想负担、生活负担。有的学校规定学生可以按考试成绩的高低来先后选择座位。每位学生都必须通过毕业会考才可以毕业,只有毕业会考通过才可以参加高考报名。考试能够说明学生的什么,成绩高低可以表示学生的素质高低吗,能够代表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吗,能够通过分数高低来确定学生今后的岗位和职位吗。

3.分流结果与学生期望之间偏差大

按照现在的分流模式,出现的结果会是怎么样呢!最后学生的出路和自己期望的会不一致。如有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自己也希望在技术技能上有所发展,但是学小漫游提供那样的条件和机会给他,从而他选择了另外的不是自己擅长和喜欢的出路。相同的问题也出现在很大一部分学生身上。这也是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之间的偏差问题。

三、优化高中教育教育分流

优化教育分流的关键在于优化教育分流的要素。从优化教育分流三大要素上来解决高中教育入学分流和高中教育后分流问题,从而促进高中教育长足发展。

(一)高中教育阶段流入与流出双优化。

1.高中教育入学分流需要优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目前的普通高中学校的发展情况远比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发展情况好。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人数远比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人数多。这一现象表明教育分流还存在欠妥之处。针对这一现象,需要通过优化教育分流中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规定。这就需要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大力支持。比如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上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有所增加;在扩充中等职业教育的优秀师资力量。通过政策上和法律上的支持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消除人们对中等教育的偏见,让更多更适合在职业教育上发展的学生进入。

我国基本上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现阶段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事业正在进行当中,更多的初中毕业生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的可能得以实现。初中毕业生进入何种类型高中阶段学校学习,第一要从自身方面来看,第二就是教育分流的作用。让合适的学生进入合适的地方学习是教育分流的根本任务。如何把初中毕业生归类进行分流是关键的问题。目前,考试是教育分流的工具,不仅是现在,从我国古时候的科举考试就已经把考试定为选拔人才的工具了,但是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的不是会考试人而是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制度需要转变。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来确定初中毕业生的分流去向。学生的学业成绩不是单一判定学生质量的标准,增加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评价来评定学生,不仅有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还要有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等。这样更能全面分析和判别学生更适合与普通高中教育还是职业教育,从而进行合适分流。2.高中教育后分流需要优化

首先是从优化高中阶段毕业生的升学制度上来进行。现行的高考制度之所以对高中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导致高中基础教育方向的偏离,其主要原因之

一是高考制度本身的不完善。那么,怎样进一步优化现行的高考制度,使其既能保证为高校选拔优质生源,又能促进高中的基础教育使之不偏离自己的教育目标呢?第一,高考实施社会化。高考社会化一方面可以逐步消减学校办学一味追求升学率;另一方面可以是高中教育后分流自主化,免去一考定终身的情况;再有就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是也同样可以通过高考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第二,高考科目设置要全面。高考科目设置既要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高考不一定都是书面的答题形式,对于职业类的学生更应该增加实际操作形式的试题,让所有的高中阶段学生都有通过高考升学的机会。第三,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高校自主招生可以招收更多更合适的学生进入到高校学习,同时高校在自主招生的时候可以通过面试和复试的形式来选择合适的学生。第四,进一步保证考试和录取的公平性。这一点对于每一个高中阶段毕业生尤为重要,避免了有学生通过金钱和权力的手段来进入高校系统。

再则是从优化毕业生就业制度上来进行。高中阶段毕业生的分流,要么是升学,要么就是进入劳动市场。不想和不能升学的毕业生的出路只有就业。由于当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没有一技之长是很难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所以在制定高中阶段毕业生就业制度上要合理,不仅是普通高中的学生能够就业,同时也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出路。

四、结语

高中教育的良性发展和长远发展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够实现的,关键是能够得到国家和人们的大力支持。同样高中教育分流也离不开国家和人们的支持。高中阶段教育的双重任务的完成时需要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共同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其龙,张德伟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国际比较研究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06

[2] 徐庆豫,卢乃桂 教育分流论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06

[3] 马健生 比较基础教育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1

[4] 李继秀,江芳 基础教育专题解析[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08

篇2:高中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记2015年全国首届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研讨会 时间:2015-12-29 08:19:13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心之所向。2015年12月25日-27日,我校心理教师张倩老师和班主任于静老师来到美丽的杭州参加由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联合举办的“2015年全国首届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研讨会”。

此次会议由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主任、“生涯规划教育与成长导师培养行动研究”总课题负责人李文辉主持,在他对生涯规划教育的独特见底下,我校两位老师和来自全国各地近200位学校领导与教师开始了为期两天对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2015年12月25日上午,由李文辉主任首先介绍了在新高考下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他认为生涯规划教育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的一种途径,同时,学生在进行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逐步完成目标-策略-行动,完整的自我规划规程。接着由“21世纪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教授做“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宗生涯规划教育”的主题报告。熊教授从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困难与挑战、开展路径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生动形象的道出在新高考下学校如何推进生涯规划教育。

当天下午,由“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会长”洪向阳做了题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应用”主题报告,同时向老师们介绍高中生涯规划是培养、认证服务体系。他认为高中职业规划与生涯教育体系涉及八个方面,分别为:(1)自我探索;(2)专业探索;(3)了解学校;(4)志愿填报;(5)行业探索;(6)职能探索;(7)学业规划;(8)职业规划。并向老师们介绍了具体的高中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及实施计划。

12月26日上午,由高中生涯规划专家、杭州二中特聘学生发展指导专家李萍教授做了“新高考下的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主题报告,她主张生涯规划应该是:让孩子发现天赋优势与兴趣爱好;支持孩子拥有擅长并热爱的领域;了解孩子想要拥有的生活方式;让孩子的生活平衡、丰盈、幸福,从心灵深处自我实现。李萍教授从自身出发,娓娓道来她认为的幸福人生是什么?并从自己的“真我”金字塔向老师们介绍如何在学校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并指出高中生涯教育重点:(1)找到自我,做自己,而不是别人;(2)开拓无限可能性,而不是定位;(3)培养选择的能力,而不是考分。李萍教授理论结合实践,为老师们介绍了高中生涯规划实施的具体方法。

当天下午,由杭师大附中校办主任董莉老师做了“行在当下,指向未来—杭师大附中高中生涯教育探索与实践”的主题报告。首先她向老师们介绍了在新高考改革下,浙江“7选3”的政策,同时分享了在新高考政策下杭师大附中如何进行走班制教学的优秀经验。在杭师大附中,生涯教育开展的如火如荼。董莉老师介绍了杭师大附中的生涯规划12334体系,主要是:1个核心:适性发展;2个机制:生涯规划指导中心,成长导师;3个维度: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人生规划;3个层次:唤醒(知己)、体验(知彼)、选择(知彼知己);4种方式: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生涯社团、个人生涯咨询。

篇3:高中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一、高中课程改革与普通高中教育

高中教育内涵发展必将会涉及高中课程改革。郑富芝司长就“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做了主题发言, 指出从2010年开始, 他们就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 认为10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还有相当的差距和问题, 认为这是下一步深化高中课程改革、进行高中课程修订的重要基础与基本判断。郑司长指出, 多年来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课程改革理念和方向得到普通高中的普遍认同, 基本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与时代发展要求的高中新课程体系, 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培养人才目标的核心, 而且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堂教学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

郑司长同时也指出, 普通高中教育依旧存在一些问题。第一, 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任务等基本问题有待深入研究。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还是大学预备教育, 是大众教育还是精英教育, 是单纯为升学做准备还是既为升学又为就业做准备等, 这些都是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第二, 课程结构设置, 比如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不够合理, 部分学科的课程容量偏大、操作性不强, 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决定的机会远远不够。第三, 高中课程改革配套制度, 特别是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相对滞后, 制约了整个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因此, 郑司长给出了下一步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思路, 指出在即将启动的普通高中课程修订的工作中, 他们会坚持正确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方向, 进一步明确普通高中的定位, 全面修订高中课程, 努力构建坚持立德树人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富有时代精神、具有中国特色、体现国际发展趋势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同时要协同推进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 将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进行统筹考虑、系统设计, 发挥高考在引导素质教育方面的正确导向作用。

为此, 郑司长指出, 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举措有:第一, 研制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是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这一核心素养体系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 即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和细化以及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 从而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 研制学生学业质量标准, 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后达到的要求标准, 进行量化与分级, 观察学生是否达到这一基本要求, 学习程度如何, 避免教师在教学中出现偏难、偏生、随意拔高、知识水平不够等问题。第三, 启动普通高中课程与课程标准的修订方案, 增加思想性、坚持基础性、加大选择性、提高适应性、增强可操作性, 合理确定选修课时的比例, 增加学生选择学习的机会, 充实学业质量的要求, 全面发挥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其他教学环节, 如教材编写、考试评价等的统领, 与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做好衔接, 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第四, 推进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要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机制。如何做好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如何与高考挂钩, 这是当前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 郑司长认为当前要好好地研究下面四种关系, 即提高考试权威性和增强可操作性的关系、防止学生偏科与减轻考试负担的关系、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集中考试与分散考试的关系, 才能更好地推进高中课程改革。

21世纪普通高中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是什么?为此,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校长李有毅进行了自己的思考, 认为我国教育实际上是在提升民族素质, 但不能简单地转化为学校来进行素质教育。教育是一个综合体, 而高中教育的使命只有一个, 即育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高中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 对提升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李校长认为21世纪普通高中教育应满足人民群众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 要提高普通高中教育的质量, 还要促进普通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这是它的价值取向。然而, 由于单一的评价标准、选拔方式与入学通道, 普通高中教育虽然在有意识地进行多元化的改革, 但整体而言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以分数为主要目标的单一选拔方式促使学校对学生进行长时间的重复训练, 将精力集中在高考考试科目的学习上。而且, 由于空间、人才流动、知识生产的封闭性, 这让普通高中面对一些棘手问题, 如学生被封闭在学校中, 学校课程设置往往集中在升学科目中, 而学生更多的是需要能够走出去, 看看外面的世界, 拓宽视野, 不仅要读书本中的“有字之书”, 更要在社会大课堂中阅读“无字之书”。因此, 她认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并以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的教育实践阐述“立德树人”这一学校办学指导思想, 指出学校的办学理念是求真、求善、唯美, 实施创新驱动与实践育人两大策略, 突出高中教育的创新实践。课程是教育的载体, 学校的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创新的核心, 所以, 李校长认为教师要在教学中逐渐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要在开发拓展课程、校本必修课程与校本选修课程的基础上积极整合社会优质资源, 开发开设优质高端校本课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此外, 李校长认为综合课程可能是深化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硬骨头”阶段, 伴随教育改革的推进, 简单的课程整合已经不能适应学校发展与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因此, 需要跨领域、跨地区的多方面融合来建设综合课程, 优化课程结构, 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

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

高考制度与高考招生制度是一个国家关心、社会关切与学校关注的话题。因此, 石中英部长指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明确了我国考试制度改革的总体方向, 并就如何推进各级各类的考试招生制度进行了具体部署, 如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探索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进行社会化考试, 一年多考, 这必然会带来高中招生、高校人才选拔模式的改革。

新的时期如何面对与应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带来的挑战, 钟秉林会长就“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趋势与挑战”做了主题发言, 指出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入呼唤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 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也必将会对高中教育阶段的内涵建设和课程改革带来新的挑战, 认为当前的高考招生制度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科学选拔人才及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 再加上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实践以及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时代呼唤, 这是促成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动因, 也是当前高考招生制度面临的重大挑战。此外, 钟会长认为高考招生制度的公平性也遭遇了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高考招生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部分地背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 其公平性不断遭受侵蚀, 招致公众和媒体的抨击, 另一方面, 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如异地高考问题、教育地区差异问题、弱势群体入学机会均等问题不断产生, 影响着高考招生制度的公平, 导致“高考移民”等违背教育公平的现象产生。

为此, 他认为当前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呈多样化的趋势。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体制改革的深化, 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增多, 不同群体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表达了各自的诉求, 提出的观点和建议体现了不同甚至是相悖的价值取向。有的希望通过改革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有的希望通过改革让孩子进入好的大学, 这种多元化的诉求使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诉求差异变大, 难以形成改革的共识和合力, 加大了改革推进的难度。二是高考招生制度被赋予更多的功能, 其基本功能是为高等学校提供甄别和选拔人才的依据, 但实际上还肩负着更多的社会功能, 如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命运、跨越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通道、社会流动的阶梯, 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公正, 这些都加大了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难度。

因此, 钟会长指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包括下列基本内容:一是改革招生名额配置, 更多地考虑高校自主发展的需求, 尊重高校的自主权, 进行招生名额分配时要考虑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多寡, 对入学机会较少的地区予以适当倾斜, 加强对中央部委直属高校招生名额分配的监督, 避免对所在省的过度倾斜。二是改革入学考试方式, 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 探索英语等科目社会考试, 一年多考, 完善非户籍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参加考试的制度等。三是改革入学考试内容, 突出人才选拔的全面性与多样性要求, 以高校人才选拔标准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 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查, 丰富高考成绩报告内容。四是改革高考命题方式, 保证高考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应加强命题专家队伍的建设, 进一步完善国家考试科目试题库, 组织专家加强对考试规律和标准的研究, 并对经评估不合格或水平明显较差的单独命题省份收回自主命题权, 实行全国统一高考命题。五是改革招生录取方式, 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 健全人才选拔的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 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适当权重计入学生入学考试成绩或作为重要参考, 全面评价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对具有创新潜质、特殊禀赋或学科特长且符合培养要求的学生, 高校可依据自主测试的结果自主录取。所以, 在进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时, 我们要做好顶层设计, 实行渐进式改革, 细化改革目标、任务, 建立跨部门工作机制, 明确改革的责任主体, 加大治理力度, 规范考试招生秩序, 建立利益协调机制, 加强统筹协调与宣传引导, 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此外, 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虞立红指出, 高中教育的多元化、高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考制度多元选择的趋势逐渐加强, 面对这样的环境, 高中生要想有良好的发展, 作出适恰的选择, 一定要有一个生涯规划, 要对大学与高校专业有一定的了解, 并就北京师范大学及其优势专业和人才培养与招生的人才选拔政策给予简略介绍。

三、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该是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评价, 应该促进学生高中教育阶段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石中英部长指出, 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将有利于促进高中教育的内涵式、多元化发展, 促进高中学生个性化发展, 增加高考招生的多元选择性, 也必将带来高中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组织、队伍建设、学生评价方式等领域的改革。

同时, 郑富芝司长指出, 综合素质评价的改革要体现下列四个方面:第一, 坚持全面发展, 注重特长, 重在综合育人。第二, 重在适用和指导, 综合素质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判断, 它是一个客观记录。第三, 进行公示和审核, 确保客观记录的材料准确无误。第四, 坚持“谁用谁来评”, 确保公平公正, 用于招生时, 要将这些材料提供给招生的学校, 由他们明确具体的办法和程序, 综合素质参考一定要适用, 要客观与公平公正, 这是高考改革综合素质评价重要的制度基础。此外, 郑司长希望我们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下列问题:如何应对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后对整个高中教学产生的巨大影响, 如何保证综合素质评价材料的真实、可靠, 如何保证招生院校可以客观地运用综合素质评价材料, 农村学校及其学生在这一制度框架中如何保障自身权益及升学机会等。

如何基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来谈当前教育评价的发展, 河南大学副校长、教授刘志军认为教育评价应该强调创设适合并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 其评价目的应由关注总结性目的为主向关注评价的形成性目的发展, 强调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主题由一元向多元发展, 评价对象由被动等待向主动参与发展, 评价方法向综合性发展。刘校长认为, 10年来的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工作在一些方面, 如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成果呈现等方面形成了共识, 提出了等级评价, 为高校招生服务, 但在实际应用中依旧存在着若干问题, 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莫衷一是, 认为它是一种非学术能力的评价, 过于强调量化登记结果, 存在集中突击现象等。因此, 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综合素质评价, 将其界定为以学生成长记录为基础, 通过描述和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行为和结果、日常表现中的社会公益及综合实践活动, 进行德智体美的综合评价, 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明确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不再是为考试服务, 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改变高中学生评价生态, 关注学生日常性的活动。同时, 刘校长对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给予进一步的思考, 认为在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方面, 其基础性发展目标包括六个维度, 即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对他们的个性特长重视不足, 这点应给予专门体现。此外, 刘校长认为综合素质等级评价有着无法克服的缺点, 学校之间的差异让各个等级之间缺乏可比性, 而等级合成又缺乏科学依据, 让合成后的等级缺乏说服力, 因此, 学生成长记录应是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载体, 指导学生及时搜集并妥善保存反映日常学习过程和结果的综合实践、社团等活动层面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事实性材料, 进行写实性描述, 尤其要记录反映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 以它作为支撑材料, 辅之以程序完善的电子平台这一技术保证, 按照“谁使用谁评价”, 循序渐进, 实施渐进性改革。

四、国际高中多样化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教育领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逐渐增强, 国际高中的多样化发展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兰宏生主席在致辞中就北京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从中国教育学会领到的一个课题——“基础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来谈国际高中改革的一些想法和思路。他首先给出了我们非常关注的教育领域的“两问”, 即“钱学森之问”与“乔布斯之问”, 指出2010年, 温家宝总理在考察北京35中时提出了“钱学森之问”, 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2011年, 美国教育部长邓肯提出了著名的“乔布斯之问”, 即为什么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投入很大, 却没有产生在生产和流通领域那样的效果呢?因此, 当今的教育必须发生结构性改变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此外, 兰主席认为我们也应该从道德与伦理的视角对教育问题进行探讨, 如亚欧学校道德论坛与全球伦理论坛等都涉及了对学校道德教育与全球伦理的关注。当前我们在探讨全球教育、全球伦理、全民学习、价值导向综合评价等问题时, 要思考如何正确地吸收外来文化, 使之与弘扬时代精神文化相结合。在面对一些具有普遍性、整体性、复杂的、严重的世界性问题时, 我们要携手合作、共同应对, 实现多元文化的交流, 开启对教育持续的交流与对话, 加强对教育批判性的学习与探讨, 要具有国际教育变革的意识。

此外,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袁桂林以“国际大都市高中多样化发展”为题做了主题报告, 指出考试制度和高中的内涵发展必然会涉及高中的发展方向问题, 如何理解与把握考试制度、课程改革与多样化发展的关系, 这是一个教育领域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他从国际经验切入, 认为至少可以从三个维度看学校类型, 一是设立学校的参照, 如学科专业、职业、产业、领域及其他, 二是出资办学者, 如公办、民办、集团改制与附属学校, 三是学校提供的教育类型, 如学分制学校、夜 (业余) 学校、虚拟 (网络) 学校、定时制学校、全日制学校等, 重视学校的多样化发展。此外, 他重点介绍了日本高中、美国高中、俄罗斯高中的办学理念、学分制度、课程结构与学生评价, 认为要加强中学与大学的衔接, 让学生进行多样化选择, 拥有专业选择的自主权, 同时指出我们应该将多样化作为上位概念进行讨论, 强调学生的选择、学段间的接续和学生学习的节律, 开拓我们对国际大都市高中的视野, 在我国高中制度改革中应借鉴国际大学招生的经验。

谈到国际高中多元化发展, 我们就必须要多了解一下国外的高考制度与大学招生政策。为此,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Theo Schierbaum先生主要介绍了德国的高中考试制度与高考招生政策, 指出德国语境下的“高中”是两年制的, 但实质上和中国高中相似, 德国高考也是高中阶段的一次性考试, 是大学入学资格的一种考试。在1972年, 德国的高考制度得到改革, 引入了“评价系统”, 政府立法通过了将所有专业划分成三个不同的专业领域, 如文科与语言、意识与数学、自然科学的改革内容, 使其平等、平行, 废除了德语和拉丁文的支配地位。他认为制约德国高中考试制度的关键因素是高中分数, 由高中课程分数和高考分数按照一定的比例组成。

在高中课程安排方面, Theo Schierbaum先生指出, 德国高中是两年制, 分为两个独立的学期, 学生可以上一定数量的课。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 所有的联邦州的课程不低于8门, 每个星期的主修课不低于2门, 在柏林的主修课中至少有1门是德语、英语、法语、中文、数学或者一门理科。选修课的范围则比较广泛, 不但包括德语、数学、其他外语, 也要覆盖理科、文科和语言艺术等3个关键领域。德国会在第四个学期结束时举行高考, 一般进行4~5门的考试。柏林的考试内容也会有3门笔试、1门口试和1篇论文报告, 学生参加什么样的考试, 基本上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 但5门考试一定要覆盖3个专业领域。学生必须要在上高中前选择他们要参加的考试, 如果考试不及格, 他们可以补考。德国高考的笔试内容基本上是高中4个学期的内容, 口试的试题内容是第四学期的内容与任选其他学期的内容。高考笔试与口试的考试成绩由主考官独立评价并推荐给考试委员会。

此外, Theo Schierbaum先生也介绍了德国大学的招生办法, 指出课堂考试基本上是让学生熟悉高考程序和试题的一种简化高考, 比高考要稍微简单些, 课程分数与高考分数的总和为综合分数, 按照一定规定得到的平均绩点 (Numerus Clausus) 是德国大学招生的唯一标准, 取决于每所大学各个学院的招生数量。以洪堡大学2013年的招生情况为例, 他们招生的几个专业中, 对化学专业根本没有进行限制, 这是因为学生申请的数量要低于配置名额的数量, 但经济学专业, 由于学生申请的数量要远远超过配置名额的数量, 学校就会按照Numerus Clausus给出录取学生的最低绩点, 如果学生的平均绩点低于这个, 就不会被录取。然而, Theo Schierbaum先生也指出, 德国大学录取学生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标准, 那就是等候时间。如果一些学生的平均绩点不足以让他们入学, 只要等候时间 (自高中毕业至申请大学期间) 超过7个学期的都会被录取, 不管平均绩点多差。同时, 德国大学会有2轮补录, 很多被录取的申请者可能会在后面放弃自己的名额, 就会空出名额, 补录就会满足其他学生的申请需求。

五、高中生三级发展指导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规定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 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 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方晓义以“5L&5S高中生三级发展指导模式”为题做了主题报告, 指出学生发展指导指的是教学任务之外的指导活动, 不能替代主要课堂教学而提供的应答性服务 (国外术语, 指的是学生出现问题存在需要时, 可以在教师处寻求帮助, 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 。因此, 我们可以将学生发展指导定位在学校在教学任务之外为全体学生在品德、心理、学业、生涯、生活等方面提供的课程活动、团体辅导、个别指导等一系列服务, 旨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 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进行了学生发展工作。美国开展的综合性发展模式在全国十几个州得到推广, 中国香港与台湾地区应用了美国的综合性发展模式, 还有一些经济发展水平不如中国的国家, 如马来西亚、尼日利亚与菲律宾, 其学生发展工作开展得都比较好, 中国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先进经验, 为我所用。因此, 方所长指出, 高中阶段对学生来说很重要, 是他们“三观” (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形成的重要时期, 一旦形成, 今后想要改变或调整就会比较困难, 而且, 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学业与生涯等问题高发, 压力问题出现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是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的重要阶段, 所以5L&5S高中生三级发展指导模式就显得比较重要。

5L包括品德 (学会做人) 、心理 (学会健康) 、学业 (学会学习) 、生涯 (学会工作) 与生活 (学会生活) , 5S指的是发展指导的五个步骤。方所长指出, 现在心理学的理论更强调环境与关系对个人的影响, 因此要在指导思想上发生转变, 建立和谐的学校氛围, 处理好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 并将学生指导工作提升到学校工作的核心位置, 将其与教育、教学、管理等学校职能同等看待, 指导对象由学生发展为学生、家长与教师, 指导人员由专兼职指导教师发展成全体教师, 并实现指导内容的有机融合, 基于实证研究, 由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承担指导任务。

制度是学生发展指导活动的有效保障。学校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开展学习发展的规章制度, 如工作目标、建立模式、经费保障、危机干预体系等, 定期进行评估, 成立发展指导委员会, 让校外专家、社区成员、学校领导与教师共同制订发展指导工作计划。

三级发展指导模式中的“一级”是针对全体学生而言的, 促进学生的积极发展, 而不是解决其他问题, 可以通过发展指导课程、社会实践、课堂渗透、校园文化活动来实现;“二级”是针对一部分有特长和发展性问题的学生而言的, 促进这些有特长学生的发展, 同时预防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学生, 其活动形式有选修课、社团、专题讲座、团体辅导等;“三级”是针对个别有特殊发展需要和问题的学生而言的, 提供发展与矫治, 进行个体指导与心理咨询。

高中学生发展指导模式的五步骤是:第一步是对学生进行需求评估, 评估学生目前的发展需求与发展水平;第二步是学校制订方案, 根据学生需求以及学生发展水平安排本学期发展指导的内容及活动形式;第三步是学校方案的实施, 开展发展指导课程、团体辅导、个别指导和咨询;第四步是对学校工作进行评估;第五步是对学校工作提出改进计划。

此外, 方所长认为已归纳的五个方面, 如品德、心理、学业、生涯、生活等并不是完全同等的层级, 存在一定的层次, 即为高中生发展任务的层次理论, 其中学会做人、学会健康、学会生活是最为基础的内容, 其次是学会学习, 之后才是学会工作。因此, 他指出我们一定要从基础抓起, 从具体行为的规范出发, 避免理论层面的苍白。

六、分论坛报告

此次论坛分为主题报告与分论坛报告。分论坛报告共分四个讨论小组:第一小组围绕“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理念、政策与价值取向”进行研讨, 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副院长丁道勇主持。该小组认为高考具有较为强大的功能, 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推动了中国快速发展;高考的模式决定高考的功能, 改变高考模式必定会改变高考功能;教育应该是人民满意的教育, 并非仅仅是家长满意的教育;实现客观、真实、公平、公正的学业水平测试, 提高学业水平测试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这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时, 他们也指出高考改革关系着课堂教育、社会就业、个性发展及高考录取等问题, 离开高考的“指挥棒”, 中学就会失去方向。尽管新的高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但如何分配高考名额、是否能够和大学招生改革同步须考虑社会的需求。因此, 他们认为高考改革需要有完善的机制, 取消一些照顾政策与加分, 实行“裸考”。他们小组认为:中国的教育是往前走的, 也是很有希望的, 教育是变化中的事情, 因为变化就是希望, 高考制度改革任重而道远。

第二小组围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进行讨论, 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綦春霞担任主持人。该小组认为综合素质评价不能功利性太强, 不管是纳入高考, 作为高考的参考, 还是不纳入高考, 都应该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导向进行指导。学校要基于开展的教育活动进行形成性评价, 给学生一个可以展示自我的平台, 形成相应的品格特征。同时, 他们指出学校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做法是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 制作社会活动的成长手册, 给予适当的等级评定, 而且认为开展综合素质评价让学校德育工作有了一个“抓手”, 能够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但一些学校认为由于并未较好地和高考挂钩, 学校、家长与教师的动力不足, 难以有效地实施与落实。在学业水平考试方面, 他们指出, 这体现了学生对课程标准要求的一个掌握情况, 应该坚持它的基础性, 不能搞成第二个“高考”。因此, 他们认为应该成立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对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进行监测, 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真实性;建立合理的机制、平台, 能够使人们将这项工作做好;开阔思路, 教育主管部门也要能够提供一定的经费, 让学校可以开展特色教育活动。综合素质评价应是中学阶段学生素养形成过程的一个记录, 是中学阶段学生自行发展的总结, 要让这种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 学校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和个性发展必将为大学和社会输送多样性的人才。

第三小组围绕“高中新课程方案实施与未来改革探索”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袁桂林担任主持人。该小组认为由于地区的不同, 各个学校的软硬件之间的差异, 使得课程改革在各地与各学校的发展并不均衡, 一些学校在课程课堂结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形成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还有一些学校才刚刚开始设立校本课程、尝试学生社团活动, 甚至一些学校由于硬件与师资的原因, 无法开设通用技术这样的必修课。因此, 他们在下列方面进行了思考与讨论:一是以本校教师为主要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 由谁来评价、认定、监督来确保课程的质量, 他们更多的是希望上级主管部门、教研部门、教研机构可以给予学校及教师有效的指导、引领与培训;二是未来该如何评价高中学校, 是否会采用多元方式, 并非仅仅依据高考成绩;三是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考录取的一个参考, 国家层面是否可以给出相对统一的、科学的考核体系框架, 如维度、细则等, 便于基层学校进行操作;四是基层学校热切盼望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能够早日出台, 能够对学校应对2017年高考改革进行的课程设置给出科学、具体、可操作的指导意见。

第四小组围绕“新一轮高考改革与普通高中课程建设”进行研讨, 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教师卢立涛主持。他们认为如何保证高考改革的质量与公平公正, 这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公平大概有三个要素, 即条件要素、结果要素与程序要素, 条件要素由于各个学校的生源与学生情况而难以保障, 但程序要素是我们要极力做好与完善的, 虽然很难做到绝对的公平与个体的公平, 但应保障学校的公平, 让其学生都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进行深造。同时, 他们认为要强调民主, 但也要有从上到下提供的一些规范化、指导性、可操作的东西, 便于学校层面工作的进行, 要防止学业水平测试变成“小高考”, 导致诚信问题。因此, 他们建议要能够增加高中多样化的办学模式, 要与高考招生联系, 由择名校向择名专业这个方向转变, 在形成全国名校招生计划时, 要关注地域与校际之间的公平性。此外, 他们还就课程设置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讨论, 认为高考课程设置研发部门与高考改革部门存在一个匹配度的问题, 担心这可能会演变成第二轮的高中考试制度, 并且盲目地开发校本课程, 给一线教师增加了较大的压力, 也可能会导致大学与中学课程设置并不匹配的情况出现, 所以大学和中学要深度合作, 大学教师应对中学校本课程的设置给予实际性的指导。

篇4:高中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一、农村高中办学形势十分严峻

1.高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师结构不合理。从调查中发现,农村高中教师十分紧缺,教师超负荷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骨干教师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受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要想招聘应届大学生尤其是免费师范生很困难。为了维持教学从本地初级中学抽调优秀教师,导致初中教师紧张和初高中教学脱节,这种恶性循环直接影响到整个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2.面对激烈的高考竞争,一些农村中学不得已针对中考和高考考试科目开设课程,提倡素质教育成为口号而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对于社会实践、美术、音乐、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时事教育等很难开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实践和应用能力等培养都受到极大的限制,农村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与城市学生的差距不断扩大。

3.目前高中仍然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地方政府对农村高中教育投入极少甚至无力投入,农村高中举债办学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农村经济基础差,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和生活环境相对落后,教育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为发展农村经济从而出现重经济轻教育的现象,发展农村高中教育尤为艰难。

二、农村中学生的现状不容忽视

1.农村的独生子女在增多,部分学生扭曲心态严重。调查发现,有8.4%的学生认为是为父母读书,8.3%的学生最喜欢的场所是网吧,25%的学生是“追星族”,热爱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只有29%,近50%的学生喜欢电视娱乐节目而不喜欢新闻,崇拜科学家、英雄和模范人物等的学生还不到20%。许多来自农村的中学生很少参与洗衣、做饭、扫地、插秧、除草、收庄稼等活动,甚至不知道犁、耙、镰刀、箩筐、石磨等农用工具,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在下降。

2.家长溺爱子女现象严重,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性较强。调查中,有19.7%的学生享受的是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农村多数高中生每月的常规生活学习费用在300元以上,但有近10%的学生每月常规费用在600元甚至上千元以上,在学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学生不到40%,有10.3%的学生认为读书无用。农村高中生辍学现象比较严重,城镇化建设中的不良文化对农村学生的影响很大。

3.家长教育方式单一偏激,能理解父母用心的学生很少。有23.3%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关爱,单亲家庭和寄宿生活子女比较多,学生对家庭的满意度仅仅占84.7%,能够以示范型方式教育子女的家长只占18.5%,享受和谐家庭教育环境的学生不到40%,家长依赖教师教育子女的现象比较普遍。

三、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现状值得关注

据调查统计,中小学生抽烟、酗酒、打架、赌博、恋爱以及违法犯罪的人数在增加,学生中穿奇装异服、留长发、相互攀比等不良行为也在蔓延。农村家庭贫困和缺少良好学习生活环境的学困生较多成为学校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是主要原因。如今的电视、报刊、网络、游戏、赌博等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不良影响很大,学生认为家长的要求和教师的教育是说教。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不断增多的学困生,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逐渐降低,教师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也受到很大影响。

2.缺少父母的真正关爱和教育是重要原因。在调查统计中,双亲家庭学生只占86%,其中近7%的家庭为离异家庭,由父母一方照顾读书、学习环境好的学生仅占2%,家长与子女、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比较和谐的不到50%。家长对子女缺少明确的目标要求和方法引导,家庭环境对子女教育的负面影响在扩大。

3.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中扩招办学,农村的高中教育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农村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下降,普遍存在课外生活不健康、课内课外不协调、英雄淡化明星热、思想表现不积极、独立生活能力差、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违纪作弊多、爱好娱乐不好学、个性爱好偏激化、综合素质能力差等不良现象。

英国著名学者洛克认为:“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作为教育管理者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绝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正能量教育和科学管理。关注和发展农村教育是当前维护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不同地区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教育多样化、综合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的功能,维护教育公平和实现城乡教育的和谐发展,这是当前所有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课题。

篇5:高中教育发展失衡现状及其对策

高中教育发展失衡现状及其对策

作者/尹志东

摘 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在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中教育中,教育发展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人才素质的高低,也关系到社会的长远发展。

篇6: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事业的情况汇报

我市总人口145万人,暂住及流动人口4.2万人,辖20个镇和两个开发区(其中属黄桥老区的有13个镇),计304个行政村。改革开放后,如皋在全省率先获得“江苏省普及初等教育合格证书”;1994年顺利通过省“普九”验收,并获得“省‘两基’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九五”以来,XX教育事业发展步伐继续加快,基础教育规模、结构和布局在有机调整中更为合理,结构较为完整合理的办学体系进一步形成,办学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全市现有中小学校196所(其中,小学138所、初中44所、普通高中10所、职业学校4所),在职教职工10824人,在校生21.2万余人。其中,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幼儿园6个、省实验小学5所、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11所、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先进镇6个、二星级普通高中3所、三星级普通高中5所、四星级普通高中2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2所,省重点技校1所,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不断提高。下面,我着重将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事业的情况向各位领导、来宾做一个简要汇报:

一、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高中教育事业发展

省政府提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口号后,我们将适度超前发展高中教育,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和“民心工程”,认真落实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竭尽全力实现发展的跨越。

一是科学规划,调整布局。根据省、市对教育的规划和要求,我们将教育纳入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对高中教育的规模、发展趋势、未来需求等进行了全面调查和研究,提出了“走集约化发展之路,提高教育规模效益”的集约型办学思路,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确立起高中教育的发展目标,并列入《XX市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发展目标》。根据规划要求,我们按照“规模效益递增”原则,一手抓重点中学建设,一手抓薄弱学校改造,迅速对高中结构和布局进行了调整。“九五”期间,我们整体搬迁了XX中学;撤并原何庄、城西两所高中,易地新建了城西中学;重建了职教中心和第一职业高级中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了强化和倍增效应,使我市高中教育步入规模发展、集约管理的良性发展轨道。进入“十五”,我们制定了《如皋市基础教育规模办学暨学校布局调整“十五”计划纲要》,分别调整和合并了东陈中学、白雁中学,扩建了如皋中学、白蒲中学、如皋市第一中学,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统一。

二是抓住契机,加大投入。针对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事业规模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矛盾,在财政状况十分拮据的情况下,我们提出了“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的观念,采取政府担保、银行借贷、部分贴息,超前发展高中教育。据不完全统计,“九五”以来,用于改善高中办学条件的经费超过4亿元,新建、扩建校舍38.5万平方米,新建校园网12个、网络教室122个、多媒体教室185个,添置计算机2433台、图书23.85万册,添置实验器材价值1176万元。在积极争取财政投入为主的同时,我们广开筹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投入机制,“烟省省,酒省省,省下钱来为子孙。”这朴素的语言反映了XX人民对教育的倾力支持。145万XX人民人人慷慨捐资,新建了一所国家级示范高中――如皋中学;江安镇的许将军年逾八旬,仍情系教育,动员子女捐资20万元助学;吴窑镇的王华先生捐资100万元;台湾山珀公司捐资60万元……由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高中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三是搭建平台,争创重点。办好优质高中,是提高高中办学层次和水平的重要途径。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九五”以来,我们探索建立起有利于优质高中扩张的政策保障措施,对优质高中在经费投入和招生等方面进行政策性倾斜。各有关部门主动支持,通力合作,简化办事程序,减免有关规费,为加快高中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各学校通过实行初高中分离、资产置换、名校“孵化”、内部挖潜等多种形式,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创建重点中学的高潮。目前,我市10所定点普通高中有二星级普通高中3所、三星级普通高中5所、四星级普通高中2所,4所职业学校有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2所,省重点技校1所。重点高中的创建,促进了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教育观念的更新以及办学特色的形成,实现了高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深化教育管理改革,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在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硬件与软件同时加强建设的发展观,切实把深化教育管理改革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促进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学校自主办学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由于我市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以我市的物力、财力来实现高中教育的优质、快速发展,任务是艰巨的。这就需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努力开辟新的教育生产力。我们遵循“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的原则,探索建立起学校自主发展、政府依法管理、政策措施完善的现代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了学校“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提高了高中阶段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与此同时,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办学条件较好、教育质量较高的公办普通高中在保证原有规模和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政府土地划拨、资产产权购置、学校布局调整等途径获得新增资产,成功创办了安定高级中学、风华高级中学、博爱双语实验学校、育贤双语学校等6所民办高中。改革促进了我市高中办学容量的迅速扩大,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去年,我市高中入学率达到了86.1%,今年有望超过90%。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普及,为我市今后农村新增劳动力的转移、进一步增强地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探索集约化发展道路,组建了如皋职业教育集团和扬子远程教育集团,拓展了教育发展的新空间。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教师队伍的内在活力。随着高中事业规模的逐步扩大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把加强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始终作为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九五”期间,以“四制”改革为突破口的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探索建立起校长负责制、“双向”选择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进入新世纪后,我们以“人本”和“能本”思想为管理理念,全面推行了教师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聘任制,营造出能者上、庸者让,能者有为、能者有位的氛围;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以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了充分体现教职工职责、绩效和报酬“三位一体”的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特别是一线骨干教师的积极性。有些学校还通过设立少数较高工资标准岗位的方法,把教师由向高工资学校流动引导到校内竞争上岗的方向上来,促进了拔尖人才的成长和骨干教师的脱颖而出。积极推行人事代理制,通过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实现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与市场接轨;建立高中教师流动制度,促进了教育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了95.24%,优秀教师群体日益壮大。

3、深化评价机制改革,建立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我市是一个人口大市,每年参考人数众多,要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充分调动全市各类高中的积极性。为此,我们根据各学校办学层次、质量基础、生源情况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制定出分类考核的高中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以激发各个层次的学校奋发图强,共同创造我市高中教育质量的辉煌。各学校也相应完善了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了相应的评价机制、监控机制和激励机制,千斤重担大家挑,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有目标、个个勇争先的良性竞争局面。职业学校在强化学生技能培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高度重视对口单招工作,帮助有志于继续深造的职校生成功步入高等院校学习。教研、科研部门制定和完善了教研科研工作考核机制,促进了自身“研究、指导、服务、管理”功能的进一步发挥。教研科研人员深入学校,及时肯定新的教改成果,及时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并加以推广,同时认真做好教学质量跟踪调研,切实加大质量检测力度,提高了检测的效果。

三、狠抓高中教学质量,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人民群众对教育最关心的问题是质量问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生为本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志。为此,我们提出“提升教育质量就是提升教育地位”的理念,坚定不移地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积极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思路、新方法。

第一,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质量观。随着高中教育普及步伐的加快,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为此,我们做到四个转变:一是将重视高三教学转变到重视整个高中阶段上来。我们把高中教学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来抓,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贯穿高中三年教育工作的一条主线。二是将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转变到重视“培优”与大面积提高质量并重上来。我们不但加大了培优力度,努力扩大高分段学生群体和“名学生”群体,同时更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帮助他们明确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将注重课后练习转变到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上来,引导和督促广大教师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益。四是将重视智育转变到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上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人格健全、个性鲜明,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第二,从严治教,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是只抓一朝一夕就可以立竿见影的,因此,我们切实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质量的优先地位,从基础抓起,环环紧扣,真抓实干。早在“九五”期末,我们就提出,各高中校长要实行战略重心的转移,从外延扩张转移到内涵发展上来,学校领导必须站到教育教学管理第一线,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切实转变高中教育的发展方式。各学校领导以强烈的敬业精神,沉下心来、靠前指挥,上课、听课、调研,有效地提高了管理学校、指挥教育教学的能力。各学校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不断完善教学“六认真”考评机制,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规范教学行为,从而把过程管理和目标质量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事实证明,谁抓住了课堂教学,谁就能掌握素质教育的主动权,奏响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凯歌。20,我市本科上线率高出全省平均上线率11个百分点;本科上线率高出全省平均上线率13.5个百分点,均分和高分段人数居全省第二名;本科上线人数达3926人,比20净增545人,继续名列全省第一。其中,南通市4名进入全省前10名的考生中,我市夺得2名,破历史记录;650分以上的高分段人数居全省第一。职教对口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和上线率连续8年居南通市第一,20本科上线总数超过南通其他县(市)的总和。

第三,提升内涵,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教研、科研是教育教学的第一推动力。近年来,我们鼓实劲、出实招,扎实推进“教研、科研一把手工程”,紧跟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步伐,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总目标,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途径、培养方法等方面,广泛开展了教育教学研究。加强学校教研、科研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教研、科研网络,组织广大教师参与到教育教学研究中来,针对具体内容,解决具体问题,提高了教研、科研对教学实践的针对性、应用性和指导性。加强对高中教育教学的全程研究,引导广大教师既重视高三的冲锋突破,更重视高一、高二的基础训练,促进全程教学的融会贯通。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手段,加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研究,以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来促进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学科基地在教育教学中的示范、指导、辐射、引领作用,使得学科基地成为教学指挥中心、课改实验中心、教师培训中心,推动了我市高中教育从教育思想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提高。

上一篇:XX镇XX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下一篇:党员个人自查报告-徐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