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 六国年表

2024-04-07

【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 六国年表(精选4篇)

篇1:【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 六国年表

《六国年表》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基本的文言知识,能通过看注释疏通文言文,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现象。

2、能从年表中看出六国的发展轨迹,了解司马迁的历史观。

自主阅读导引

“表”是《史记》中重要的体例,此类文章列记事件,使之纲举而目张,以简御繁,一目了然,便于观览、检索。《史记》中共有表10篇。

《六国年表》上起周元王元年(前476),下至秦二世卒年(前207),首尾270年。太史公“因《秦记》,踵《春秋》”“表六国时事”,欲观秦并吞天下之迹。读《六国年表》应以秦为主,周之后汉之先,唯秦为尊,所以表列秦于六国之上。此时周王室虽已衰微,但尚未灭亡,故仍列秦于表首。

以力而起的秦国,最后统一了六国。司马迁说,不要因为秦国后来的短祚就否定了它的一切,必须看到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是“世异变,成功大”。由此,司马迁提出“法后王”,就是要效法秦的顺应变化以促使国家统一而获得历史前进的政策主张。在汉朝把秦一概骂倒的否定声中,司马迁的识见,犹如一阵惊雷,具有醒人耳目的作用。

文言现象梳理

1、文言词语:

⑴一词多义

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用:介词,来。

作西畤用事上帝。作:建造

今秦杂戎翟之俗 杂:夹杂、糅杂。

及文公逾陇,攘夷狄 逾:越过;攘:驱逐

尊陈宝,营岐雍之闲。营:开发

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侔:势均力敌、地位相等

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 不具:不完整。

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 权变:指变通的办法,应急的对策。颇:大量

学者牵于所闻 牵:局限

⑵古今异义

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中国,指中原地区;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 得意:指统一天下。

着诸所闻兴坏之端。着:突出显示

⑶通假字

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见:通“现”,显现出来。

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 竟,通“境”,即国境。

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从通纵 衡通横

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 宾:通“摈”,排斥。

西方,物之成孰。成孰:成熟

2、文言虚词

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虽:即使

盖若天所助焉 盖若:表示推测,好像„„似的。

秦之帝用雍州兴 用,由于。

余于是因《秦记》,因:根据,凭借

3、词类活用

先暴戾,后仁义。先:名词意动,以„„为先,把„„放在首位。

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东徙:往东迁都的意思。

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 世禄:世代保持政治地位和政治特权

矫称蜂出,盟誓不信 蜂:象蜜蜂一样

诸夏宾之,比于戎翟 比:把„„比作

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雄:称雄

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 王:名词用如动词,建立王朝之义。

秦之帝用雍州兴 帝:名词用如动词,完成帝业之义。

传曰:“法后王。” 法:效法

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耳:名词作状语

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 表:名词用如动词,列表编排的意思。

4、文言句式

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 状语后置,应理解为:于毫起

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状语后置,比诸侯重

难句翻译现场

1、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

参考译文:当时秦国夹杂着西戎北狄的民风习俗,把凶暴乖戾摆在前面,将仁德道义放在后头,地位处在捍卫王室的臣属行列,却在祭祀规格上同天子平起平坐,君子对此感到后怕。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杂”的落实;“先”“后”的意动用法;“胪于郊祀”的理解(在祭祀规格上同天子平起平坐)。

2、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参考译文:无论征伐还是会盟,威势都在诸侯之上。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把握两点:一是“征伐会盟”是紧缩复句,二是“威重于诸侯”是状语后置。另外,“于”是“比”,“重”是重要。

3、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

参考译文:诸侯却无动于衷不予讨伐,这标志着海内已经围绕怎样保持本国的军事实力来争斗了。

翻译指点:本句主要解释“晏然(无动于衷)”“战功(指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

4、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参考译文:首要之务在于壮大军事力量,兼并对方,(因而)权谋诈术得到普遍应用,合纵连横的学说也相继兴起。

翻译指点:本句的要点很多:“并敌(兼并对方)”,“从横(合纵,连横)”“兴(兴起)”“谋诈(权谋诈术)”“说(学说)”。

5、矫称蜂出,盟誓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参考译文:各种谎言骗局蜂涌而出,誓词盟约毫无诚意,即使互派人质,剖符为凭,还不能相互约束。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点是:“矫称(各种谎言骗局)”“誓盟(誓辞盟约)”“置质(派人质)”“剖符(剖符为凭)”。

6、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参考译文:据此看来,开创事业的人必定出现在东南,获取胜利果实的人常常诞生在西北。

翻译指点:本句要抓住“作事者”“ 收功实者”。

7、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参考译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后王距离自己近,当代民俗的变化也和后王那个时期差不多,道理讲起来浅显明白,容易推行。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点:“以(因为)”“类(相似)”“卑(浅易)”。同时注意,前后句是先果后因关系。

疑难追踪探究

1、《六国年表》的编著特点是什么?

从结构上看,它由两部分组成:

一、序文;

二、表文。序文和表文相辅相成。序文是表文的高度概括,表文是序文的具体展开,序文对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表文对序文有烘云托月的功能。

从表格上看,它以时间为经,蝉联而下,形成一条历史发展的纵线。以国别为纬,依次排列,形成一条社会空间的横线。纵横交织,旁行斜上,组成了一个综述战国史实的完整而又简明的表格网络。

从标题上看,名曰六国,实记七雄。这样处理的原因在于,年表是依据《秦记》编成的,就以秦国为主,所以只在序文中强调秦国,而拟定篇题时不把秦国计算在内。至于以周为首,是奉周为正统的一种安排。这种安排使各国纪年归于一个共同的旗号之下,年代顺序更显明晰。

从记事上看,春秋诸侯进入战国犹存者,分别归入七雄中最后灭掉该国的年表栏内,亦即,卫附魏表,郑附韩表,鲁蔡附楚表,宋附齐表。

2、如何阅读《六国年表》这类年表?

①、由右往左选择看。例如秦献公十七年至二十三年。这样阅读可以了解和掌握一国在特定

阶段内发生的大小事件。

②、由上往下节取看。例如周显王四十三年至四十八年。这样阅读可以了解和掌握各国在同一时期内发生的大小事件。

③、单线看,也就是从头至尾专读一表,如秦表或齐表。这样可以梳理出该国从建立到灭亡的环节和链条。

④、综合看,就是由始至终,由序文到表文通盘阅读。这样可以从宏观上鸟瞰全局,从微观上把握事态,揽战国总体形势于掌上,收七雄风云际会于眼底。在《六国年表序》中,司马迁简明扼要地勾划出了秦国历史的发展线索,又提纲挈领地揭示了春秋到战国的演变过程和阶段性特点。

⑤、对照看,就是与本纪、世家、列传、书兼观并读,参稽互察。这样会发现司马迁在编写中产生的矛盾现象和史实错误。例如,秦魏彫阴之战是一场大战,秦斩魏军四万五千,《年表》说这次战役发生在魏襄王二年,而《魏世家》记为魏襄王五年,前后相差三年。

篇2:【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 六国年表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西方物之成孰

C.诸夏宾之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

后:然后 .B.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

尊:敬祀 .C.其文略不具

具:详细 .D.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

端:头绪 .解析 A项,“后”是意动用法,以„„为后,引申为“轻视”。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余于是因《秦记》/因举而笑之,不敢道 ..B.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田和亦灭齐而有之 ..C.禹兴于西羌/诸夏宾之,比于戎翟 ..D.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

解析 D项均表陈述语气。A项分别为介词,根据,凭借/连词,于是;B项分别为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C项分别为介词,从/介词,跟。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 ..B.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C.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D.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 ..解析 A项指“为什么一定要”;B项指“中原地区”;D项指“地势”。答案 C .下列各句中的加点的字没有活用的一组是 A.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C.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

.答案 D

()(3分)

B.东竟至河 D.诸侯晏然弗讨

解析 A项“孰”同“熟”;B项“竟”同“境”;C项“宾”同“摈”。

()(3分)

()(3分)

()(3分)

B.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D.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 .解析 A项形容词用作动词;B项名词作状语;C项名词用作动词。

6.下列各句中的句式特点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学者牵于所闻 A.咸重于诸侯

C.故禹兴于西羌

解析 B项和例句均为被动句。答案 B 7.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者认为秦国能统一天下是上天的帮助。

B.誓盟不信

()(3分)

D.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

()(3分)A.第一段叙述了秦统一天下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秦国暴政的不满,正因为如此,作B.第二段借别人之说,说明秦统一天下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无关。

C.第三段叙述创设《六国年表》的原因,第四段交代《六国年表》的内容及写此表的用意。

D.在序文中,作者从自己的需要出发,简单概述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史实,表达秦暴戾、不施仁义却卒并天下是上天所助的看法。

解析 B项原文中是借别人之说,说明秦统一天下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答案 B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礼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营岐雍之间,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矫称蜂出,誓盟不信,虽臵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盖若天所助焉。

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

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后有君子,以览观焉。

8.下面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及文公逾陇,攘夷狄

攘:驱逐 .B.营岐雍之间

营:开发

.C.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

擅:擅自

.D.为其有所刺讥也

刺:嘲讽 .解析 C项,擅:专断。答案 C 9.下面属于作者认为秦国强大的原因的一项是 盖若天所助焉 ④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 变,成功大 ⑥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A.①②④

C.④⑤⑥

因。

答案 B 10.联系全文,下列分析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主观因素。

B.在我们今天看来,六国“矫称蜂出,誓盟不信”“不能约束”,都给原本弱小的秦国以发展壮大并最终吞并六国提供了客观因素。

C.文中反复出现的彗星以及“盖若天所助焉”都表现了作者对迷信思想的认可,这是作者认识的一个局限。

D.作者为了表达对秦国暴政的不满,完全否定了秦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解析 D项“完全否定”错,作者认为“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答案 D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1)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各诸侯十分平静,不出兵讨伐,从此四海之内争相用战争来建立功业。(2)兴起大事一定在东南方,收获成功往往在西北方。

()(3分)

()(3分)

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①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 ②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营岐雍之间,而穆公修政 ③

B.②③⑤

D.①③⑥

解析 ①是秦超越本分的表现,④不是司马迁的观点,⑥是司马迁认为“法后王”的原

()(3分)A.在我们今天看来,秦国一代一代的君主殚精竭虑,苦心经营,应该是秦统一天下的(3)秦国达到目的(吞并六国)后,烧毁天下的《诗》《书》,各国诸侯的历史记载更是毁得厉害,因为这些史书有嘲讽秦国的内容。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题。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说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適嗣者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馀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子楚曰:“然。为之奈何?”吕不韦曰:“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適嗣。”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结宾客;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夫人大喜,刻玉符,约以为適嗣。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馈遗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子楚以此名誉益盛于诸侯。

秦昭王五十年,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遂以得归。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国君立为王,子楚为太子。秦王立一年,薨,太子子楚代立,是为庄襄王。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馀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节选自《史记·吕不韦列传》)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又居中,不甚见幸

幸:幸运 .B.自奉而西游秦

奉:通“捧”,捧着,带着 .C.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

行:做,这里是“使用” .D.亦招致士

致:招引,使„„到来 .解析 幸,宠幸。答案 A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①悬千金其上A

还也 ②以乱易整,不武。吾其.

()(3分)()(3分)

①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馈遗子楚.B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②因.①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C

勤荒于嬉 ②业精于.①请以千金为子西游.D

赵王击缶②秦王为.解析 A项,①代词,它;②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B项①副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就”“便”;②介词,经由,通过。C项①介词,引出动作对象,给;②介词,表原因,因为。D项均为介词,替。

答案 D 1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吕不韦善于投机的一组是

()(3分)①车乘进用不饶 ②曰“此奇货可居” ③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 ④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 ⑤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 ⑥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A.①③④

C.①⑤⑥

不是投机行为。

答案 D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1)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馈遗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子楚以此名誉益盛于诸侯。(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您资财贫乏,客居在此,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奉献给双亲和结交宾客。(2)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就备了厚礼送给子楚,同时请吕不韦辅助他,子楚的名望声誉因此在诸侯中越来越大。

(3)吕不韦把《吕氏春秋》公布在咸阳城门上,并悬挂千金在上面,招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如有能够增添或减少一个字的就赏给千金。

【参考译文】

子楚是秦国王室庶出别支的子孙,在诸侯国做人质,车辆马匹、费用开销都不富裕,居所处境相当窘困,很不得志。吕不韦到邯郸做生意,看见子楚后很怜惜他,说“这真是稀罕

B.②④⑥

D.②③⑤

解析 ①表现的是子楚的生活状态;⑥表现吕不韦对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高度自信,的宝货,可以存积着卖大价钱”。于是前往会见子楚,说道:“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被立为太子。我暗地里听说安国君宠幸喜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但能够决定选立谁为嫡子继承人的只有华阳夫人。如今您兄弟二十多人,您又排行居中,不太受宠爱,又长期在诸侯国当人质。一旦大王去世,安国君即位为王,您就没有机会能够跟长子及其他早晚在父王面前的儿子争夺当太子了。”子楚说:“是这样。面对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吕不韦说:“您资财贫乏,客居在此,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奉献给双亲和结交宾客。我吕不韦虽然也资财贫乏,但请让我用千金作为资本为您西游秦国,孝敬安国君和华阳夫人,促成他们立您为嫡子继承人。”子楚于是叩头而拜说:“您的计策如果真能如愿,就让我与您共同分享秦国。”

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给子楚,作为开销费用,去结交宾客;同时又拿出五百金购臵珍奇宝物、玩赏佳品,自己带着向西进游秦国,把他带来的物品全部献给华阳夫人。借机说子楚贤能聪明,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布天下,还常常念叨“我子楚把华阳夫人当做自己的天,日夜悲泣思念着太子安国君和夫人”。华阳夫人极为高兴。刻玉石符节为信物,相约以子楚作为嫡子继承人。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就备了厚礼送给子楚,同时请吕不韦辅助他,子楚的名望声誉因此在诸侯中越来越大。

秦昭王五十年,子楚与吕不韦商量,送黄金六百斤给看守的官吏,于是得到机会返回秦。秦昭王五十六年,昭王去世,太子安国君即位为王,立子楚为太子。秦王在位一年去世,太子子楚即位,这就是庄襄王。应襄王元年,庄襄王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庄襄王即位三年去世,太子政继立为王,尊奉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篇3:【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 六国年表

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3、鉴赏本词用典的技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教学难点:

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诵读

1.指名朗读〔注意两个层面:字正句顺;语感(语气、语速、节奏)〕

[补充] 诵读的要领:平仄和押韵服从乐律的需要。词牌不同,则平仄和押韵的规定不同。

①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如“犹/厌言兵”、“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

等。„„„„„„节奏

②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语气

③《扬州慢》的韵脚依次是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这些字要读得短促而又清晰。„„„„„„轻重

2、学生再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

3、教师配乐范读.4、全班齐读。

二.整体感知

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指名或集体回答)

——悲(悲凉、凄凉、凄冷等)

2.提问:我请一个同学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

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

——景(色)、声

4.提问: 如果用词作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此时所见的扬州城,它应该是?(指名或集体回答)

——空城(废池)

5.这两个词哪一个更形象? ——(略)

(以上学生边回答边板书)

青青荠麦

废池乔木 景 二十四桥

空城 无声冷月 眼前之景 寂寞红药 声―― 清角吹寒

5.提问:诗人为何“解鞍少驻初程”?他心目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用词中词句回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6.扬州城自古以繁华富庶而闻名,你能从词中找出杜牧盛赞扬州的句子吗?

——(出示摘录的杜牧及历代文人盛赞扬州的句子)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唐·杜牧《赠别》)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唐·张祜《纵游淮南》)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徐凝《忆扬州》)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唐·罗隐《炀帝陵》)尽管这些诗句细究起来有断章取义、移花接木之嫌,但它所透射出的扬州城的繁华兴盛应是不争的事实。

7.词的过片(下片的首句)“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为何而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连缀全词,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副对比鲜明的图

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姜夔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当时杜牧应牛僧孺之召,任职于淮南节度府,和判官韩绰一起寻佳访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如脍炙人口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等。从这些诗句的表层意思看,它表现了当时文士狎妓的轻薄行为。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当然说它带有自况的意味也未尝不可。衬托,有时比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

8.仿照“眼前之景”句式,你能用一短语概括出诗人的“心中之景”吗?

——(分小组讨论推荐,教师点评板书)

8.是什么原因使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变成了一座“空城”的呢? ——“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尤其是绍兴四十一年(1161)那一回。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在瓜洲望江亭对其下属说:“朕不久入浙,誓不返国”,并改亭名为“不归亭”。

9.古代战乱频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你能从读过的诗词中再举几个例子吗?

——君不闻曹操的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君不闻杜甫的哀叹“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廷流血成海水”。10.归纳主旨

揭露鞭挞了金人南侵的罪恶以及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恢复失土的错误政策。

三.鉴赏(和前面分析同步进行)

[补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①青青荠麦――对比(名都、佳处、春风十里)-→萧条冷落,昔盛今衰

[补充]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荠麦,一片荒凉景象。造成了强烈反差。

②废池乔木――拟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 [补充]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姜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咎为“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③二十四桥/无声冷月――移就-→“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凄清冷落

[补充] “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④寂寞红药――直抒胸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

[补充] 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

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⑤“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补充]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唐朝,扬州有内城和外城,商业繁华、景致优美,杜牧曾赞美道:“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而今仅剩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四.点拨归结

姜夔的词,是由凄清的境界和幽冷的色调及作者“少年情事老来悲”的惆怅心情所形成的“清冷”风格.“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让我们思接千载,再次走进诗人深沉幽怨的意境之中,去体味他那“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黍离》之悲吧!

五.全班齐背 规律总结: 实写/虚写的概念

实写就是直接描述事实,正面表现人物,它可以给文章增添现实感和逼真感;

虚写则是通过感受,想象,对比,映衬等手法间接渲染,侧面暗示,它的作用是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

实写和虚写常常组合使用,相互补充,效果更佳,人们称之为“虚实相间”。

实写就是直接描述事实,正面表现人物,它可以给文章增添现实感和逼真感;虚写则是间接渲染,侧面暗示,它的作用是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实写和虚写常常组合使用,相互补充,效果更佳,人们称之为“虚实相间”。

实写与写实不一样。实写就是写眼前发生的事实,当下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实是主张写真实的东西。

虚写是写梦幻写虚无写想象写回忆。方法指导:

虚实相生的写作技巧

①明确:本词着重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技巧

具体分析:词的一开头,使用虚写“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作者想象中的昔日扬州繁华的景象。接着是虚实相结合的写法,“春风十

里”是虚写,“尽荠麦青青”是实写,这对比鲜明的图景,自然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由此词人直抒胸臆,最后从听觉处渲染。

词的下片分两层,第一层虚写,以杜牧的难赋深情杜郎须惊反衬出今日扬州的凄凉,后一层实写,写二十四桥明月,发出年年知为谁生的感慨。综观全词,有实有虚,有情有景跌宕生姿,情景交融。

②引用前人诗句(杜牧)是本词的另一特色(引导学生和辛弃疾词作比)

明确:引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又一种方式,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使人联想而寻于言外。(举例略)

拓展延伸:词中引用杜牧词的用处?

通过对比,抚今追昔,有力地 表达了作者对扬州的昔胜今衰的感伤。知识迁移:

中国古典诗词虚实相生的取境美

虚实结合这一创造意境的艺术手法,在诗人杜甫手中,得到充分的运用,收到了以少见多,以小见大,化虚为实,化实为虚的意境美的效果。

杜甫的《月夜》诗:“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

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 寒。何日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妙就妙在诗人不写战乱中自己如何思乡,而说家人怎样想念自己。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抽象的情感(思念妻子)附丽于具体 的形象(对月怀人)画面上,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从诗人对妻子念之深去推想妻子对丈夫思之切。再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忧端齐终南,洞不可 掇。”把无形无象心理之“忧”,进行感情物化,说自己的忧愁堆积如同终南山一样高,像无边的茫茫大水那样无法收拾,化虚为实。“写一代之事”的巨构《北 征》:“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这里,诗人没有写战乱带来的灾难,没有写自己的深悲,只写爱子的 饥色,写他们啼哭、垢腻等战乱的灾难,诗人内心的悲痛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这两句诗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两句诗将截然不同的两个画面 摆到一块,不仅互相映衬顿增魅力,而且从字面上呈现出第三个画面的意义:朱门内外仅一墙之隔,却是如此不同的两个世界,这是一个不合理的社会!这里,形象 的直接性提供了联想的线索,发人深思:荒野上那冻死的穷人的骸骨,是“朱门”敲骨吸髓的剥削所致;朱门的酒池肉林,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制度所造成 的。这些情理,在作品里并没有从字面上说出来,但读

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审美感受去补充和丰富诗的想象,就深刻地感受到了。杜集中这类剔骨析肌地洞穿社 会病根的诗句还有:“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驱竖子摘仓耳》);“甲第纷纷厌梁肉”(《壮游》);“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丽人 行》);“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见杜甫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这不是诗人对现实简单的感受和反应,而是诗人取境的审美把握中感情浓缩的表现,是融合真、善的审美评价。可见对社会的本质揭示得越深刻,概括的程度越高,作品的境界越高、大、深,其美学价值也就越大。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杜甫的名诗《春望》,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境界,自成意境。诗中写景、抒情结合得很完美,真 正是情景交融。但是,诗里出现的不只是情和景,而且还有事和人。写景、状物、叙事、绘人,各种因素综合为一个独立天地,恰好完美地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感情。在这由景、物、事、人等结合而成的“境”,和诗人所要表达之“意”,完美地融

为浑然整体。蕴含着诗人对于国破家亡无限悲痛忧怨之情、忧国思家之意。有限之 境,无穷之意,完美结合,融合无垠,这就成了意境。前人曾云:“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举出的典型例证就是这首《春望》。“‘山河在 ’,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山河在”„„则时可知矣〕见司马光《续诗话》。”诗人的不尽之意,正是在这有限之境表现出来,意深藏在境中,使人思而后才能得之。

而唐代大诗人李白也善于在自己的诗篇中以虚实相生的手法创造一种独特的境界。我们仅以他的一首小诗为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二十八个字也有虚有实,以实带虚、以虚喻实创造意境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十四载(公元775年)游览安徽泾县桃花潭后临别赠友之作。当诗人登舟欲行 之际,“忽闻岸上踏歌声”。妙就妙在未见其人而先闻其声,以歌声代人,以虚寓实,而虚实相生。诗人轻舟待发,而送行者踏歌相送(一边唱,一边用脚顿地打拍 子),“忽闻”表明这踏歌相送对诗人来说实出意外,而就诗来说,也是绝巧的意外之笔,使诗承首句铺叙之后陡起一笔。不仅使此景、此歌、此情犹如

耳目,其人 物情状呼之欲出,丰富了诗境的视听(时空)感,并显出情感心曲的回流。没有以虚寓实是难以臻此妙境的。

“桃花潭水深千尺”非一般浅潭小流可比,然而,千尺之深的潭水比起汪伦那种诚挚、朴素之情 来,是远远“不及”的,而汪伦所“送我情”到底有多深,诗人留下了大片空白(虚),任人情思去度量,去驰骋。汪伦情意之深,豁然于人眼目之中,让人回味良 久。后二句这种触物感兴、即兴象征以丰富诗的意蕴境界之法看似平易,道的眼前景,写的意中情,然而却是非扛鼎之笔所难以道出。李白诗之不同凡响,就在于他 那“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妙境只在一转换间〕见沈德潜《唐诗别裁》,而“不及”二字是其关键。这种托物即兴,以物象征,化抽象的情谊(虚)为具象的形象(实),将难以丈量的无形情愫借用“眼前景”加以比较度量,这一“转换”使诗别开生面,空灵有趣,余味涵包,新颖警人。

全诗仅二十八字,却首以“忽闻”为一波折,使歌声以及送行人之姿犹如耳目之前;再以“不及” 为另一波折,李白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使人透过形象潭水千尺去体味到诗人与歌者之间的情谊。使诗的画面有动有静,跳跃转换,灵动自然;情感曲线有起有伏,将诗人的若明若暗、瞬息转换的情感形象展现出来,而为人们所激赏。

通过上述诗篇的分析,可以看到诗歌艺术的意境往往与“虚实”关系紧密。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境生于象外〕见《董氏式陵•集记》”,指出艺术意境所具有的“象”(实)与“境”(虚)的两个不同层次,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传达“境”这一象外之旨,从而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像力,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意中之境,“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

课堂训练

1.《扬州慢》一词押韵的字有哪些?按顺序写出并注明该字的读音。例:程(chéng)

2.诗句填空:

《扬州慢》中,与杜牧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相关的著名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面对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B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C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D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答:()

4.根据提示填空:

A 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每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___________亭送别。

B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一句中,“杜郎”指 朝著名诗人______________,我们还学过他的诗作《___________》,他与______朝另一位著名诗人__________被后人合称为“______________”。C 古人在方位上以___________为左,以___________为右。扬州在淮水东面,故称为“淮左名都”。

D “___________”是指木兰木制造的船,文字作品中常把它用做对船的美称。

5.拓展阅读

试用本课归结的粗浅方法解读姜夔的另一首词:

淡黄柳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摧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答案

1.青(qīng)兵(bīng)城(chéng)惊(jīng)情(qíng)声(shēng)生(shēng)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3.C。

4.A在长亭送别。

B唐朝诗人杜牧,诗作《江南春绝句》,与唐朝李商隐合称为“小李杜”。C以东为左,西为右。D“兰舟”。5.略

五、小结。

篇4:【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 六国年表

修《<史记>选读》 ” 教学目标

1.掌握“就”“过”“下”“独”“辞”“无”“存”等实词的意义。2.学习通过理解作品对人物的言行的刻划去把握人物性格。1. 体会纪传作品的一般的结构特点。4.认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和侯嬴以死报知己的思想感情及他超凡出众的智慧。自主阅读导引

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士阶层”,即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文能武,懂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力,往往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几乎操纵了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

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门下,以谋生活,称为门客或食客,而贵族也都大量收养门客,以显实力和威势。其中门客最多名声最盛的是战国四君子(又称“四公子”),即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齐国公子孟尝君田文,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楚国公子春申君黄歇。他们都收养数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

课文内容通过记叙信陵君结交侯嬴、朱亥和窃符救赵的经过,既赞美了士人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又赞美了信陵君礼贤下士、急人之困的高风。

有人论《史记》说:“读一部《史记》,如直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是子长叙事入神处。”这话一点不假,《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这样,真可以说,通篇充满诗情画意,使人百读不厌。课文内容既赞美了士人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又赞美了信陵君礼贤下士、急人之困的高风。

(二)课文内容

1.内容结构

课文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介绍信陵君身分和为人。

这一部分中第1层(第1自然段)写信陵君身分。

第2层(第2自然段)写公子为人。写公子“仁而下士”“多客”而诸侯“不敢加兵谋魏”,既是明赞信陵君仁义得人,又是暗示士人作用重大(急难可用),为写信陵君和士人之事做好了铺垫。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结交侯嬴。

这一部分写结交侯嬴经过。主要写两件事,一是侯嬴“厚遗不受”,二是信陵君“诚待得士”。既写出了信陵君能礼贤下士,又写出了侯嬴志行高洁,穷且益坚。而信陵君得士,必得相助;侯嬴忠贞,必酬知遇。是为下文做铺垫。

第三部分(5—11自然段):窃符救赵。

这一部分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中第1层(第5自然段)写赵求救,魏留军观望,平原君让公子,魏王不听公子。这一层是“窃符救赵”故事情节之开端,写出了形势严峻,情况紧急。

第2层(第6自然段)写侯嬴献计窃符。这一层是情节之发展,写信陵君情急无奈而欲赴秦军拼死,而引起侯嬴献策,窃得兵符,事情有了转机。突出侯嬴确是才士,关键之时,效力报公子知遇之德,也可见公子宽仁之性。

第3层(第7自然段)写侯嬴荐朱亥。这一层是情节之发展,写侯嬴料事之缜密,真才士也!而荐朱亥,照应前之见客事,可见侯嬴早已为公子选人才,今用之。朱亥之言,亦见英雄之气。侯嬴,朱亥皆及时助信陵君,信陵君礼贤下士之酬报也。

第4层(第8自然段)写椎杀晋鄙夺军。这一层是情节之高潮,证验侯嬴之预见,侯嬴奇士也!

第5层(9—10自然段)写信陵君救赵,侯生自刭。这一层为情节之结局。信陵君战前之言,足见仁厚得人,救赵受盛赞,平原君不敢自比。而侯嬴以死报公子,真壮烈之士!奇士!

第6层(第11自然段)写公子留赵。这一层为情节之尾声。

2、课文主旨

通过记叙信陵君结交侯嬴、朱亥和窃符救赵的经过,赞美了士人高尚的品德、杰出的才能和信陵君(养士者)礼贤下士、急人之困的高风。

3、写作特点

(1)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性质。

如信陵君的言行:虚左,自迎,执辔愈恭,引车入市,引上座,侯嬴不送而返回问己所失,不忍杀晋鄙而泣,等等。

侯嬴的言行:睥睨,久立与客语,信陵君赴秦军拼死,则“不能从”,“固知公子之返”,“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荐朱亥语,“北乡自刭”,等等。

(2)叙述事件过程,情节完整,突出人物,详略得当。

如“献策”“荐朱亥”,详写人物言行,以突出人物。

“椎杀晋鄙”“击秦救赵”,则略写事情经过,以突出赞美人物品质、性格之主旨。文言现象梳理

一、通假字

1、坐:直上载公子上坐(通“座”)

2、俾倪:见其客朱亥,俾倪(通“睥睨”)

3、决:辞决而行(通“诀”)

4、乡:北乡自刭(通“向”)二、一词多义

1、就:①然赢欲就公子之名(动词,成就)②乃谢客就车(动词,登上)

2、独:①计不独生而令赵亡(独自)②独不怜公子姊也(难道)

3、下:①公子为人,仁而下士(谦逊对待)②吾攻赵,旦暮且下(动词,攻克)

4、辞:①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动词,推辞)②而侯生竟无一言半辞送我(名词,言辞,言语)

5、无:①士无贤不肖(副词,无论)②独子,无兄弟,归养(没有)

6、存:①而公子亲数存之(动词,慰问)②遂救邯郸,存赵(动词,保全)

7、过:①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动词,访问)

②行过夷门,见侯生(动词,经过)③过故人庄(拜访)

8、之:①如姬资之三年,(代词,它)②此五霸之伐也(助词,的)

③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助词,无义)④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代词,他)

9、以:①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介词,在)②实持两端以观望(连词,而)

③欲以客往赴秦军(介词,用)④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连词,因)

三、词类活用

1、礼:皆谦而礼交之(名作状,以礼相待)

2、骄: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形作动,慢待)

3、从:公子从车骑(使„„跟从)

4、壁:留车壁邺(名作动,驻扎)

5、急:为能急人之困(意动,以„„为急)

6、屏:侯生乃屏人间语曰(使„„走开)

7、北、西:北救赵而西却秦(名作状,向北,向西)

8、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地)

9、急:今公子有急(形作名,危急的事)

10、将:使将将其军归魏(后一个将,率领)

11、袖、椎: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名作动,用衣袖子藏、名作状,用铁椎)难句翻译现场

1、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译:公子为人,仁爱而谦逊地结交士人,士人无论是才能高的还是才能低的,都谦逊而按礼节结交他们,不敢凭自己的富贵(身份)而慢待士人。

2、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译:现在邯郸城早晚之间就要臣服秦国,而魏国的救兵却没有到达,公子解救别人危难的精神体现在哪里呢!

3、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译:如姬愿意为了公子去死,没有什么推辞的,只是没有机会罢了。

4、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注意“以”表示目的,“便(于)国家”是省略句)译: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这样的话对国家有好处。

5、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译:(这)好比把肉扔给饥饿的老虎,能有什么作用呢?

6、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shuò)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译:我(本来)是街头中一个拿刀的屠夫,而公子多次亲自慰问我,我之所以没有回报,是因为(我)认为微小的礼节没有什么用处。疑难追踪探究

1.信陵君无忌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可以入传的材料浩如烟海,而《史记·魏公子列传》却只用三千余字,就使这个名扬古今的人物神情毕肖立于纸面。这与作者的精心裁剪分不开的。请就此作点分析。

《史记·魏公子列传》构思精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情缀文。司马迁对信陵君礼贤下士、急人之难的侠义精神非常钦佩,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在本篇中,他连用了一百四十多个“公子”,在公子身上倾注了真挚而又深沉的崇敬爱戴之情,文章中材料的取舍和剪削都从表现感情的需要出发。文章主要写了信陵君一生中的两桩大事,一是救赵,二是存魏,因为这两件事最能表现公子的侠义精神。其他的则一概剪去不提,显得不枝不蔓。

二、以宾拱主。作者写救赵,却又将公子如何求如姬,如姬如何窃得虎符,公子如何与秦交战等等,一并从略。反而去大写公子如何交结侯生,侯生怎样料事如神、怎样献窃符之策、怎样荐朱亥同行,朱亥又怎样欣然前往。笔墨大多落在门客而又笔笔写的公子。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首先,“救赵”、“存魏”、“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都不是由于有一个贵族公子无忌,而是由于有一个“多客”的信陵君。众多的门客是他的智囊团和敢死队。没有这些门客,他如何救得邯郸?因此,写门客是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又一次反映了司马迁所倾心的侠义精神。再者,无忌之所以能多客,能“倾平原君客”,门客又之所以心甘情愿为他尽忠尽力、献计献策,是由于公子仁而谦恭,礼而下士。因此,作者越是把门客写得忠诚可靠、精悍能干,也就越是能表现公子虚怀若谷、不耻下交的谦逊作风。还有,我们从“救赵”这件事本身来看,写门客也是为了写公子。侯生之所以能巧献两条战略性的至关全局的计谋,大的原因是公子能放下架子,亲枉车骑而迎之,拜为上宾。直接原因是公子在心急如焚之时能够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保持礼贤下士的作风,行到中途而“复引车还”。如姬之所以能舍生忘死窃得虎符,是由于公子曾为其报杀父之仇。朱亥欣然前往椎杀晋鄙,是因为公子“往数请之”。侯生最后北向自刭,也正是为了报答公子这厚遇。这里,公子始终是作者热情讴歌的中心人物。

三、以少总多。这篇传记在运用典型材料方面也有值得称道的。如前所述,公子一生事迹甚多,只写“救赵”、“存魏”,其中又以“救赵”为详,一来是因为“救赵”是公子一生中的大事,二来也因为这件事典型。强虏压境有如狂飙席卷,矛盾集中激烈而又尖锐复杂。各种人物都必须在这大是大非面前“亮相”,公子急人之难的英雄性格也最容易在这样的诸端矛盾撞击中迸射出耀眼的光芒。公子“食客三千人”,可写的很多,而文中提到的有姓氏的门客却只有侯嬴、朱亥、毛公、薛公四人。这四个人一个是夷门监者,一个是市井鼓刀者,一个是卖浆者,一个是赌徒。门客中地位低下者莫过于他们。既然公子对这些又穷又贱的人物都是十分谦恭,那么,对其他有胆有识的门客,公子是何种态度也就不言而喻了。正因为这四个门客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所以,最能表现公子“能以富贵下贫贱”,“不敢以富贵骄士”的高尚品质。由于作者所写的人物、事件、环境,都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因而能够起到以少总多的艺术效果,使读者“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刘知几:《史通·叙事》)。

四、以小见大。公子将晋鄙军后,进攻秦军,是一场激烈的战斗。本来可以写得场面阔大:旌旗蔽空,鼓声震天,金戈铁马,尘烟滚滚„„。然而,作者却只写了公子勒兵时发布的一道命令:“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然后,就交代战斗的结果。公子千辛万苦,不惜违君臣之礼、绝兄弟之谊,窃虎符,矫王命,挥泪杀晋鄙,不都是为了与秦决一死战吗?可是,对如此至关全局的战斗,作者却只写一道命令,岂不吝啬?其实,这又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两军对垒,击鼓而战,古之然也,而公子的这道命令却是“古之不然”。它惊世骇俗,集中体现了公子的仁爱。再说,这道命令一下,将士的情绪、斗志也就可想而知,不必细说。还有,诸侯皆畏公子贤能、多客,秦威吓魏王,也正是恐公子率兵而至,今公子就在阵前,秦岂敢恋战,魏之势如破竹、秦之土崩瓦解,读者都不难想象。所以,作者以小见大,写一道命令而略去战斗全过程的描写,无疑是裁剪大师巧夺天工的一刀。公子自迎侯生一段,也是运用以小见大写法的成功的范例。公子大会宾客,等宾客坐定之后,率领车骑,虚出左位,亲往夷门,迎接侯生。侯生却犹嫌不足,故意在大庭广众之下,四考公子。穿著破旧,毫不推让,直坐尊位,这是一考;要公子驾车枉道,让他去拜访杀狗的朋友,这是二考;与朋友滔滔不绝,高谈阔论,令公子久立于市中,这是三考;宴会之上并不辞谢,堂而皇之地高坐于首席之上,这是四考。这四考,试题都不大,难度却不小,它考出了信陵君思才如渴、慧眼识贤、仁而下士的品质。同时,也充分表明侯生不畏权贵,沉着机警,胸有韬略,并非等闲之辈。

《魏公子列传》虽写救赵大事,却每每津津乐道那些琐细之事。略巨而详细,以小而见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司马迁是剪裁的行家,他苦心经营,去芜存精,使作品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真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2.研读本文有关侯嬴的记述,探讨“侯生北乡自刭”的原因。侯嬴在“窃符救赵”的整个活动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窃符救赵的计谋是侯嬴提出的,魏公子兵符已得,朱亥也已经答应实施夺军救赵的计划,可以说形势是非常好的。可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侯生竟对信陵君说:“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他为什么要自杀?他的死有什么意义?信陵君听了侯嬴要自刭的诺言后,不加劝阻,这又是为什么?

我们知道,侯嬴是一个头脑冷静却又热血满腔的人。他在信陵君辞行赴军时提出将以自刭送公子,不是毫无意义的一时的“侠义”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抉择。这主要是激励朱亥,同时也为了坚定信陵君夺晋鄙军以抗秦救赵的决心。显然,他的这一决定,是基于对晋鄙、魏公子、朱亥的为人有所认识,对夺晋鄙军权的危险性也作了深刻的分析而作出的。

晋鄙是“嚄嚄宿将”,是十万大军的统帅,又是魏王“名为救赵,实为持两端以观望”的方针的忠实执行者,因此他对魏公子“单车”来接管军权肯定是会怀疑的。虽有虎符,但决不会轻易交出兵权,这样救赵存魏的第一步夺取军权的斗争将是十分激烈而危险的,这一点侯嬴是知道得十分清楚的。对于信陵君,侯嬴也了解得很清楚:既有宁死救赵的决心,又有“仁”而不忍杀晋鄙的一面,因此,用“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的道理来开导他,以“公子畏死邪?何泣也。”来反激他,喻之以理,激之以情,是可以坚定信陵君的决心的。对于朱亥,侯嬴对他的认识更为深刻了。他既认识到朱亥的为人是勇力、鲠直过人而细致、谋略不足,又意识到在这场严重的斗争中,朱亥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他大椎在握,即使信陵君有所动摇,但只要朱亥坚定,椎死晋鄙,大功仍然可成。倘若朱亥稍有犹豫、疏忽,那只能落得个前功尽弃。当然这样的一切,勇迈而少谋略的朱亥是难以洞察的,也不能靠讲大道理所能解决的。这一点正是深谋远虑的侯嬴所最为担忧的,为使自己的计划能完满地实现,只有一种抉择:以死激励朱亥。因为对于朱亥,以死报知己的行动,比之千言万语的说理更有说明力,更能坚定其决心,激励他小心在意,务必成功。

信陵君对侯嬴的以死相报为什么不加劝阻呢?这就要从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风尚、道理观念来看。在当时,尽管社会处在大变动中,但守信用,践诺言还是人们行动的规范。这样士为知己者死,忠于知己,不失信、不背约,以死报知遇是他们坚守不渝的信条。如果对他提出的以死报知己的行动加以劝阻,这就将会被认为是不知己的表现,是对人格的蔑视,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作为“仁而下士”,有三千余宾客的信陵君,对“士”的这些特点是一清二楚的,他决不能劝阻,轻生死、重信诺的侯嬴以死报知己的行动。相反,他还认为侯嬴的以死相报将会激励和坚定自己在夺军救赵的斗争中必须成功、不能失败的决心,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侯嬴。显然,这样的处理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风尚和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功业传后世啊!这正是侯生埋藏在心底七十年的愿望和心声,七十年来,朝思暮想,魂牵梦绕,眼看就要赍志而没,饮恨黄泉,没想到,苦心人天不负,瓦釜以久,大器晚成,还有什么好牵挂的呢?一生能完成这样一个杰作,还有何求呢?古代功成身退的例子很多,只不过侯生退得更彻底。

纵观全文,可以这样说,侯生先后用了欲擒故纵法、“救命稻草法”、激将法等,可谓惨淡经营,殚精竭虑。最后,他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留给了自己,他走得那么干净利落,那么沉着洒脱:功过是非,任后人评说吧。视野纵深拓展

战国四公子之死

战国真是个大舞台,各种人物--上至国王下至鼠窃狗偷之辈都作了尽情的表演。在这场大闹剧中,有四个男生深得观众注目,他们是:齐国的田文;魏国的魏无忌;赵国的赵胜;楚国的黄歇。那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弟兄们再多,也是老大当国王,国王的子弟都称“公子”。这四个男生虽然都是公子,但是,四人的死却有不同之处。

一。死后灭族的孟尝君

孟尝君姓田名文,字孟,封于尝邑,故号孟尝君。他养士数千人,成为齐国的重要政治力量,担任了齐相,每年的工资就是薛地万户人家的租税。他的门客冯瑗曾到薛地为他收债,免除了部分贫苦人的债务,取得了薛地人的拥护和爱戴。当他受齐王的猜疑而罢免职务后,得以在薛地安身。冯瑗去秦国说动秦王,派车马来接孟尝君到秦国为相;回来后又借秦国要聘相为由,说动齐王恢复孟尝君的职务。

当时,齐、秦、楚是三个超级大国,与齐国相邻的宋国是第三世界中的一个弱小国家。宋国虽然国小力弱,国王却特别骄横,惹恼了齐国,齐王就灭掉宋国,然后强迫卫国、邹国和鲁国臣服,这三个弱国只好对齐称臣。这一来,齐王又骄横起来,扬言早晚有一天要问鼎周都,正号天子,以令天下。孟尝君就劝谏齐王,说是宋国被灭掉就是因为宋王骄横,在齐王以宋为戒。齐王一听生气了,就又罢免了孟尝君的职务。

孟尝君怕遭齐王杀害,就逃奔魏国,去依附他的朋友魏无忌。到了魏国,魏王任他为相。他又做媒,把魏无忌的姐姐嫁给了赵胜。然后把相位让给魏无忌,回到齐国的薛地,魏王和赵王、魏无忌和赵胜都与他交好。他能与魏王、赵王平起平坐,地位自然提高了。齐王却害怕了,就派使者迎接他复任国相,孟尝君不去,齐王只好与他建交。从此,孟尝君往来于齐、赵、魏三国之间。后来,因病而死,得以善终。但他的几个儿子争夺薛地,齐魏联军占领薛地,孟尝君绝后。

二、郁闷而死的信陵君

孟尝君让相位给魏无忌,魏王封以信陵之地,是为信陵君。信陵君也以养士出名。公元前258年,秦军围困赵都邯郸,形势危急,魏国大将晋鄙率领魏国主力,在边境上按兵不动。赵国平原君赵胜的夫人,也就是信陵君的姐姐,致信信陵君请他发兵救赵。信陵君窃得兵符,杀了晋鄙,夺得兵权,解了邯郸之围。信陵君怕魏王治他窃符杀将之罪,就在赵国住了10年。秦国得知魏国君臣不和,就派兵攻魏,连败魏军。就在魏国面临灭亡时,信陵君借了10万赵军,组织了燕、韩、赵、魏、楚五国联军,大败秦军,把秦军赶到了函谷关以西。魏王论功行赏,任用信陵君为相,国中大小政事,全交给信陵君决定。

信陵君的威名震动天下,秦国就想方设法除掉信陵君。秦王拿出巨款,派特务到魏国,找到晋鄙的同党,送上厚礼,让他们散布流言,就说信陵君威名大盛,大家都想让他当王,以此挑拨魏王与信陵君的关系。又以让魏国人质太子增回国为条件,叫太子增给魏王写信,说秦国要立信陵君为魏王。

就在魏王越来越怀疑信陵君要篡位的时候,秦王又派人给信陵君送去黄金和一封信,信陵君拒收黄金和信的时候,魏王派人来把黄金和信要去了。魏王打开信一看,信上问魏王何时让位,秦国预先祝福信陵君为魏王。接着秦国又放太子增回魏,太子增再次对魏王提出对信陵君不能信任。

信陵君虽然于心无愧,但知道魏王疑心日增,就托病不再入宫,将印信兵符等都交还魏王,以美女醇酒为伴,日夜享乐,过了4年就郁郁而死。六国中唯一能与秦抗衡的政治家死后,秦统一全国就成为必然了。

三、死后代传的平原君

赵胜是赵惠文王之弟,封于东武城,号平原君,养门客3000人。在秦军围困邯郸时,魏国惧秦,晋鄙只带兵在边境观望。平原君欲说服楚国出兵相救,门客无计可施,只有毛遂自荐,说服了楚王,楚王派春申君黄歇率军救赵。在赵、魏、楚三国军队夹击下,秦军大败而回。平原君是“战国四公子”中最平庸无能之人,受到秦国进攻时只会求救,国中有贤人而不知用。但他的侄儿继位为赵孝成王,他仍受重用,经历了两代国王。病死后,其位代代相传,直到赵国被秦灭掉。

四、好色而死的春申君

春申君名黄歇,因先祖受封于黄,其后乃以黄为姓。他为楚相20余年。“虽名相国,其实王也。”楚国的政事都由他说了算。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封于吴,号春申君。

楚考烈王没有生育能力,黄歇为他物色了很多美女,就是不生孩子。别看现在大街小巷都贴有“专治不孕不育症”的小广告,那时没有这样的“能人”,黄歇实在想不出好办法来了。

春申君府中有个门客叫李园,是赵国人,他有个妹妹叫李嫣,长得很漂亮。李园为了飞黄腾达,想把妹妹献给楚王,但又怕生不出孩子来会失宠,就施了个“移花接木”之计。他先请了5天假回赵国,过了10天才带着妹妹回来。春申君责备他超假,他说齐王派使者到他家求婚,他招待齐使才回来晚了。春申君一听,就要见李嫣。李园把妹妹盛妆打扮一番送去,春申君见果是美人,就把李嫣留下,当晚侍寝,不久怀孕。李园又教妹妹说服春申君把她献给楚王,生了双胞胎,长子立为太子。楚王死后,李园设下伏兵,然后才派人通知春申君。春申君一进宫门,即被杀死,然后灭族。从此,李园把持了楚国国政,楚国一天天衰落下去,被秦国灭掉了。能力自测平台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有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尝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乃谢夫人去 谢:辞谢,辞别 .

B.乃间步往 间:抄小路 .

C.告车趣驾 驾:装备好车马 .

D.乃行金万斤于魏 行:使用 .

2.比较下面句中加点的“乃”“以”字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组是

①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 ②乃以为羞 ③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④以上将军印授公子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 ..B.因此时定南面而王 ..C.公子所以重于赵 ..D.后果使人代公子将 ..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魏公子“礼贤下士”的一组是

①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

②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

③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

④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

⑤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

⑥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②③④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公子折节与毛公薛公交游,并在二人的劝谏下,明白了去留之义而回归魏国。

B.魏公子之所以在赵闻于诸侯,是因为有魏王为其撑腰。

C.魏公子开始不愿回国,就是因为“窃符救赵”一事怕魏王“怒之”。

D.魏王以魏公子为将,大败秦军。秦王以他为心腹大患,多次用反间计终于离间了他与魏王的关系。

6.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简析:

1。B(间:暗中)2.A(乃:竟然。以:因为;把)3.A(B.因此:趁这个。C.所以:的原因。D.后果:后来果然)4.B(行动、心理、结果)5.B(有魏国的存在)

6.(1)以我魏无忌这样的人同他们交往,尚且怕他们不愿意理会我呢。

(2)秦国又多次用反间计,假装祝贺公子,问他立为魏王没有。7.D(薄:微小)

8.D(屏居:指隐居。)

9.D(A项第一个“因”是“于是”,第二个“因”是介词“通过”。B项第一个“即”是“如果”,第二个“即”是“即使”。C项第一个“以”是介词“按照”,第二个“以”是连词“来”。D项两个“会”都是“恰逢”。)

10。C(C句省略的是“人”)

11.B(“在劝谏不听的情况下”不合文意,文中说“察禄山有反谋,不可谏”

12.译文见下。[译文]

甄济字孟成,是定州无极县人。他的叔父做幽、凉二州的都督,家住卫州。甄济少年时死去父亲,唯独好学,因文章雅致被人们称颂。他住在青岩山中十几年,远近的人敬服他仁义,附近的人们不敢打猎捕鱼。采访使苗晋卿给朝廷上奏章推荐他,几个官署五次征召他去做官,诏令十次来到,他坚定隐居不出来做官。天宝十年,朝廷用左拾遗官职召见他,他未到朝廷,而安禄山来到朝廷,向唐玄宗要甄济这个人,朝廷任命甄济为范阳掌书记。安禄山来到卫州,让太守郑遵意到山中传达意思而拜见甄济,甄济没有办法为此出来做官,安禄山向他拜行表敬之礼。甄济在官府中,能正直地议论政事。过了很久,他觉察安禄山有反叛的图谋,然而不能劝止了。甄济向来与卫州县令齐玘友善,趁着拜见他回到卫州,把自己的真心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齐玘。甄济秘密地在身边放了羊血,到了晚上,像吐血的样子,假装支持不住,人们把他抬回到过去的住屋中。安禄山反叛,派蔡希德严密盖住刀叫甄济来,命令说:“如果他不出来做官,砍下他的头见我!”甄济见到他们脸色不变,用左手写道:“不可以行。”派去的人拿着刀快步上前,甄济伸长了脖子等着他,蔡希德连连叹息,让那个人放下了刀,按照确实生病报告安禄山。后来安庆绪又派人强迫抬着甄济到东都安国观。正赶上广平王平定了东都,甄济流着泪到军门去进见广平王,广平王被他感动。唐肃宗下令让甄济住在三司署馆舍中,让那些曾任伪官职的官员围绕着向甄济下拜,来使他们的内心羞愧。朝廷任命他为秘书郎,有人说这个官职太微小,再任命为太子舍人。来瑱征召他为陕西襄阳参谋,朝廷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宜城楚昭王庙旁空地有九十亩大,甄济在那左边盖了草房子。来瑱死了,甄济隐居七年。大历初年,江西节度使魏少游上奏章推荐他为著作郎,兼任侍御史,后去世。

13.(1)冰冷 必然性(或“历史必然性”)逻辑(2)慈悲 戏剧性 生灵(或“命运”或“生命的热血”)

14.答案应从“设置栅栏”的角度思考,意思对即可。

示例一:有时严格而清晰的界限反而能给人更多的安全感。(从正面说)

上一篇:宽待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下一篇:积少成多,学做小小理财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