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

2024-05-01

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通用10篇)

篇1: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

第一课时

图形的平移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教科书第八册P1-2: 例题

1、“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位置变换的兴趣。

教学重点:将图形按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平移的方法以及平移后图形的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用手势和箭头表示。

二、新授

1、出示例题1 提问: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 不同点?(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

2、先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再和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生1: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 9 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 9 格。

生2:看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 9 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 9 格。

3、金鱼图向右平移了几格? 先数一数,再与同学交流。

(金鱼图向右平移了7格,看对应点之间平移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

4、讨论:把金鱼图再向右平移4格,你会画吗?试一试看。怎么画才不会画错?(先确定关键点的位置,再用线段连接。教师指导)

5、讨论:怎样将一个图形平移到指定地点? 共同小结(把一个图形„„平移几格)

三、练习

1、试一试:

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 3 格后的图形。你是怎样画的? 与同学交流。(出示操作题教师要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要加以指导。)

2、练一练:

1、哪个三角形向右平移 10 格得到红色三角形? 另一个三角形平移多少格得到红色三角形?(先让学生数一数,再指名回答。)

2、仔细观察

(1)房子图向()平移了()格。(2)汽车图向()平移了()格。(3)蘑菇图向()平移了()格。(先让学生数一数,再指名回答。)

四、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对什么事印象最深? 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图形的旋转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教科书第八册P3-4: 例题

2、“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认识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2、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让学生在认识旋转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位置变化的兴趣,并进一步感受旋转在生活里的应用。

教学重点:

图形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将一个图形按照要求旋转。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说说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的?旋转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

1、出示例题2情境挂图

提问:从这幅图中,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是怎样运动的?(转杆打开和关闭都是绕着一个点旋转。)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转杆打开和关闭旋转的方向正好相反)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转动例子? 揭示课题并板书

2、哪一种与时针旋转的方向相同? 师生共同小结: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

3、说说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是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的? 旋转了多少度? 转杆打开是绕点 O顺时针旋转 90°,转杆关闭是绕点 O逆时针旋转 90°。

4、练一练:1 1)从6:00到9:00时针旋转了多少度?从9:00到12:00呢?从6:00到什么时刻,分针旋转90°?

(2)()千克的物品可以使指针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90°。

师:如果去掉台秤上的物品,指针又是怎样旋转的?让学生完成后汇报,并用手势演示旋转的方向和度数。

(3)转盘、钟面、台秤上指针的旋转分别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教学例3:你会把方格纸上的三角形绕点 A 逆时针旋转 90°吗?

1、提问:“绕点A旋转”是什么意思? “逆时针旋转”是什么意思

2、你能将三角形在方格纸上逆时针旋转90°吗?

你是怎样旋转的?旋转后的边与旋转前有什么关系?你会画吗?试试看。

3、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方格纸够画吗?

4、让学生说说旋转时的想法,小组讨论:要画出旋转后的图,怎样画又快又准?(所有的边都绕点O旋转90°,标出关键点,再画出图形)

5、练一练:2 画出长方形绕点 A 顺时针旋转 90°后的图形。提问:你是怎样画的? 小结:要确定旋转后长方形的位置,关键要确定相交于A点的两条邻边的位置。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认识轴对称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教科书第八册P5-6 例题4 “试一试” “练一练”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等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的探索过程,会画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对称轴,并借此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情操,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对称轴条数的过程,并且会画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画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从第 113 页剪下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折一折,哪些是轴 对称图形?

2、教师补充出示几幅图,提问:“你能把它们分类吗?”(出示几个轴对称图形和几个非轴对称的)

巡视学生分类情况,为什么这样分?

指着其中一个轴对称图形(如,蝴蝶),你怎么知道它是轴对称图形的?(指名操作)

提问:谁能指出这幅图的对称轴? 根据学生回答用点划线画出对称轴并揭示课题

二、新授

1、谈话:把长方形纸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有几种不同的折法?

请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并画出它的对称轴。

巡视,发现不同的折法,指名不同做法的学生展示折法和画法

2、提问:折纸时应该注意什么?画对称轴时应该怎么画? 提问: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指着黑板上画的长方形,它能够通过对折的方法找到对称轴吗?(生:不能。)

3、如果要画出它的对称轴你有什么办法? 组织小组交流,针对学生的不同反应适当指导。(指名量出黑板上长方形的边,取中点,画对称轴)

说明: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所以对称轴可以延伸到图形外。

4、试一试

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 你能折一折、画一画吗?

请用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有不同的折法吗?请试一试,并画出它的对称轴

5、提问: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

6、出示例5:把下面的图形补全,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你是怎样画的?与同学交流。

学生汇报画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三、练一练

1、画出下面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师巡视,并选择有代表性的作业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指导学生纠正错误的画法。

师:其中哪个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

2、你能把右边的图形补全,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学困生,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作业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

3、拓展练习: 剪下第 115 页的图形,折一折,数数它们各有多少条对称轴,你能发现什么?提问:每个图形各画了几条对称轴?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发现)

四、小结

这节课你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有什么收获?

第四课时

练习一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教科书第八册P7-9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迅速直观区分平移和旋转的现象。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图形。

3、让学生经历正多边形等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的探索过程,会画比较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对称轴,并借此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4、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情操,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画出水平、竖直移动后的图形。能正确画出旋转90°后的图形后的图形。能画出平面图形的所有对称轴;能正确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学难点:

能正确画出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册、方格纸、硬币一枚。

练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几节课我们认识了生活中哪两种常见的现象?

2、你能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动作吗?试试看

3、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有哪些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上一节练习课。

二、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完成第7页第1、2、3题。

1、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2、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再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怎么转?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数的?

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平移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4、第4、6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教师要关注学生画图的过程,要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5、第8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哪些可以通过平移得到,哪些可以通过旋转得到?其中第3图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觉(误认为绕着五角星的中心旋转),要适时引导学生辨别。

6、电灯图先向()平移了()格,再向()平移了()格到达现在实线的位置?还可以通过怎样平移两次到达现在实线的位置?要先让学生填写,再指名回答。

7、第10--12题。

这几道有点难度,教师要关注学生画图的过程,给予适当的帮助。其中第11题你能旋转每组中的一个图形,使每组图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怎么旋转(巡视指导,每组均有两种转法。)

8、第8题和第13题。

让学生课外完成,下一节评选出若干个好作业,给于适当奖励。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篇2: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

渗透点一: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例9 可渗透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一条 为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制定本法。

第三十五条 机动车、非机动车实行右侧通行。

第五十一条 机动车行驶时,驾驶人、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使用安全带,摩托车驾驶人及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戴安全头盔。

渗透点二:练习三:第9题 可渗透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第一条

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制定本法。

第八条 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

第十条 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应当在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主要生息繁衍的地区和水域,划定自然保护区,加强对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管理。

自然保护区的划定和管理,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办理。渗透点三:练习十五:第12题 可渗透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

(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

(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

第七条

篇3: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

教学重点: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突破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教学难点:探索比较角的大小方法。突破方法:小组合作, 共同探索。

教学准备教具:各种有角的实物或图形、实物投影仪, 多媒体课件。

教学准备学具:剪刀、三角尺、小闹钟、纸扇、小木棒、硬纸条、图钉、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星期几? (生答:星期四) 又到周末了, 周末你们玩些什么?上个周末, 小明和小红可忙了, 他们在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他们在干什么? (做手工) 手中和桌面上有哪些物体?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的图形? (生答, 师播放课件展示) 师: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 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呢, 想知道角的样子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 (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探究新知

(一) 引导观察, 初步感知。

1. 谈话: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 (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纸片、闹钟) 师 (出示实物剪刀) :打开剪刀, 剪刀的开口就形成了一个角。 (师指出, 并用课件闪烁角) 这就是剪刀上的角。师:三角形纸片的这里也是一个角。 (课件闪烁) 师:剪刀、三角形纸片上都能找到角, 那么钟面上哪儿能找到角呢? (拿出实物钟, 转动指针) 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能形成一个角 (课件闪角) 。

(二) 适时抽象, 建立表象。

1. 初步感知角。

师:这些都是藏在物体上的角, 那么数学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如果我们给这些角脱去外衣, 再标上角的标记, 就变成了数学上的角, 这三个图形都是角。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角, 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师:像刚才同学们说的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顶点, 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边。电脑出示图片, 抽象出角。

2. 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师板书画出角, 并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然后请学生读一读。师:看了这么多角, 又认识了角各部分的名称, 想不想自己动手摸一摸?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三角尺, 同桌两个人合作, 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 摸一摸角的两条边, 说一说摸的感觉。生:角的顶点是尖尖的, 两条边都直直的线。师: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3. 找一找、摸一摸:

在你的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黑板上面贴国旗的五角星、课桌表面的角, 门窗上的角。通过了解国旗这一教学活动, 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相关内容, 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国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每个公民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旗。全日制学校除寒暑假外, 每天都要悬挂国旗。

4. 现在大家闭着眼睛想想角形状。

(三) 判断比较, 深化表象。

1. 学生判断思考, 哪些是角, 哪些不是角, 说说理由。 (课本第65页第1题)

2. 继续看, 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课本第66页第2题)

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三、观察比较, 感悟角的大小

1.尝试操作, 实践体验。

既然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那小朋友们想不想做小小设计师, 自己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角呢?那现在, 用准备好的材料, 小组活动, 开始。

2.独立尝试。请学生合理选择自己身边的材料亲自动手做几个角。

3.合作交流。小组合作交流制作方法, 用的什么材料?是怎么做出来的?

4.展示成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做的角。介绍一下自己做的角, 说出各部分名称。

5.比一比刚才制作的角你发现了什么? (有的角大, 有的角小) 感知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跟着老师旋转用两根硬纸条做成的角, 使角慢慢变大变小。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6.得出结论:角的大小其实与边的长短无关, 而与两条边叉口的大小有关。

7.比较角的大小 (课件出示3个钟面) 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形成不同的角。学生讨论这三个钟面上所形成的角哪个角最大, 哪个角最小。

8.实践比较, 迁移内化。 (1) 折合变化。 (课本第66页第3题) (2) 灵巧的小手。 (课本第66页第4题) 学生活动并展示作品。

四、学生总结角的特征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请学生介绍认识的新朋友———角的特征。

五、展示生活中的角

多媒体展校园里美丽的角。

评析:教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做手工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从画面的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 再从平面图形中引出新知———“角”。这样的导入, 不仅符合几何平面图形的一般规律, 而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沟通了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例, 引导学生观察,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并初步感知角的特征的过程,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教学活动中, 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相关内容, 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参考文献

篇4:浅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

关键词:习作意识;生活化;体察思考;大胆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69-2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内容是“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植物研究”、“话题讨论”、“一次体验活动”。从习作训练的内容来看,所要写的以“感受”为主。要让学生写出感受,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需要做足课前准备的。没有感受有什么好写的,如何做到有感而发呢?无感受可写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使得学生对生活的体察能力、思考能力不够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习作教学当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来引导学生体察感悟,并把这份感悟能真切地透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只有当学生置身于生活中,在有了体察力、思考力后才能写出有感受的文字来。

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就要利用好习作内容的训练点来让学生体察生活,思考生活。笔者发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内容在安排上欠妥当,从难易程度上来讲:“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这两个内容是学生最熟悉的,因为一二三年级学生就有着春游和争章的经历。“一次体验活动”显然也容易让学生从生活尝试中获得思考与感悟。只要教师把体验任务布置下去,孩子认真地去尝试体验就能很轻松地完成了。所以“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一次体验活动”可以安排在前期进行教学。最难的要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了,如果没有长期的对生活的关注度,敏感度是不会对生活中的事有所想法的,故可以把这两内容安排在后期进行教学。至于“生活中的新发现”、“植物研究”难度上要弱于“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但要有“新发现”和“研究”是需要学生花时间去体察和思考的。可将这两内容放在中期来进行教学。从上述难易描述中,笔者感受到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教学内容是对教师习作教学的一次真正的考量。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根植于生活,热爱生活,从生活的体察和思考中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地展开习作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明确习作生活化的意识

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在习作教学中总会关注的是写作的大主题、大方向是什么?是写人、写事、还是写物写景等来着手引导学生该如何写作,而忽略了人、事、物等和作者的联系,故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么就是太程式化了,要么是假话连篇,要么是干瘪苍白毫无感情的。学生对于所书写的文字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其实是无知和被动的。可以说习作中就是缺了那么点生活化的气息和情感。

作文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写他们的生活,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表达真情实感。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教师需要对习作内容进行重组,要依据学生的生活感来指导,故一开始我就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的内容罗列出来并组织学生探讨,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本学期的习作训练是贴近自己的生活,是需要通过亲身尝试和体验的,只有经过切身的体察才能在体察中有所思考,有所感受,才会有话想说。在交流探讨中我先让学生选择想写的习作内容,班中38位学生三分之二的选择是写“春游的建议”,问起原因大伙都说我们就爱玩,对于春游想要说的话太多了。看来“爱玩”就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爱玩”的意识十分强烈,自然就愿意去把自己在玩乐中的那份感受写出来了。剩下的三分之一有选择“一次体验活动”、“植物研究”、“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问其选择的原因,有的说我做过体验活动,有的说我有过对植物的观察,还有的说雏鹰争章我们就在争。显然学生的回答依然是建立在生活的体验上。至于为何没有人选择要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学生说我们不知道写什么,不会写。由此可见学生没有关注过生活中的事,可能平时也知道些生活中的事,如最近的重大新闻什么的,但我们的学生不会进一步地去了解相关的事件,也不会想去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当然不是人人都会有关注周围事件的敏感度、观察力、思考力的。对于我们的中年段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既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中需要写这一内容,就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有对周围事件敏感度、体察力、思考力的生活化意识。

我们老师可以利用晨会的时间,班队的时间组织并探讨些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使学生有关注周围事件的生活化意识。

二、在生活中体察思考,丰厚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有时学生往往有感受却不会表达,表达能力弱,表达能力弱了也就缺乏语言的创造能力了。从中年级的学生习作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体察力、思考力是有的,可体察、思考的角度比较单一,所以牵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和创造力。

1.大视角体察思考

我们都知道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不会带来思考。但视角的狭隘会阻碍体察和思考。为了有效地教学好“生活中的新发现”和“植物研究”两堂习作课,我故意以自己为学生观察的对象。上课前我把一个红笔套夹在了头发上就这么走进了教室,当然好多学生都发现了,但能质疑我为什么要夹“红笔套”在头发上的人就寥寥无几了。他们也就发现不了其中的原因。以此为例我告诉学生有了发现还要思考,要从大视角体察思考才能有所新发现。我先让学生去研究植物,因为从大视角来说,“植物研究”的体察和思考更有针对性,而“生活中的新发现”范围太广了。但哪怕有针对性的植物研究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如从植物本身的形、色、味等去体察思考;从植物生长的时间节气上去体察思考;从植物与人、动物环境的关系上去体察思考等等。要让学生明白观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才能有新发现。我除了提前布置任务给予学生充分观察和发现的时间外,还结合相关的课文学习来体察思考。我们都知道有时新发现是直接性的,直接性的好处是目标明确会主动地留心观察。但大多数的新发现都存在着间接性是偶然的,正如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那样,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新发现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时,就鼓励学生可以学学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里所要传达的意思,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可以写真的事物被你发现了,某个人的性情发生了变化也可以写,还可以写写事物中有着科学的道理被你发现了,也可以写写透过发生的事件被你发现的道理等等,只要是你的发现,就可以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感受。透过我这么一讲,学生体察的视角、思考的方向就开阔了。学生在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就会显得没那么难了。当然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也就不会千篇一律了。

2.规律性体察思考

规律无处不在,如何引导学生规律性体察思考呢?其实在引导学生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中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如在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中,班中大部分人都想谈一档热播的娱乐节目《奔跑吧兄弟》,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定有原因,这个原因也必定有它的规律存在,因此我就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热播的原因,告诉学生带着规律性体察思考更容易发现事物的本质,找到热播的原因。基于学生已经有从大视角体察思考的意识方法后学生借助网络,向家长咨询等途径去展开研究和探寻。经过学生自己的体察和思考,他们找到了热播的许多原因。如:人气明星参与效应、节目拍摄场地的生活化、游戏节目的悬念和刺激性、笑料多解压了观赏者的生活压力等。看来这些热播的规律性原因被学生体察和思考出来了,那么学生在书写的时候就有底了。另外在引导写“话题讨论”之关于“打不打野猪?武松是不是英雄?”中让学生体察思考出“话题讨论”要么发表赞同的看法,要么发表反对的看法。这也是规律。在从这一“规律”中去找出其他的连带关系,发现其他的规律。这有这样学生才会去体察思考的更深入,深入的体察思考才会发现规律,这样所写的文章就不会内容简单,不够具体了。

三、大胆表达,热爱生活

《语文课程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记得2012年一篇名为《我和爸爸的便当盒》的日本小学生作文在微博上被累计转发了3万余次,连姚晨、任志强等都忍不住转发挥泪推荐。那是因为日本小学生在作文中流露的真情打动了无数人。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表达真实情感。小学生爱幻想,有时想法往往会有一些不切实际,但学生愿把这些话说出来时,无论学生的想法多么可笑、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而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喜好、阅历、习惯等去批评指责。实际上,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文,并批评指责他们的作文。因为,学生作文中的表达都是出自真情的流露、发自内心的感受。是其认知、理解、情感、思想、语言运用等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是其生活体验的独特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是写作的第一手珍贵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表现出来,能展现出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爱。

篇5: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沪宁高速公路经过整修已经全线通车了,我们跟着小记者起去看看。

播放课件:聚集某一高速公路收费站,播放各种车辆来来往往进出场面的录像。

引出问题:为了维持秩序,收费站口设置了转杆。看,转轩打开,旋转了多少度?转杆关闭呢?

2、模拟操作,认识含义。(请学生在白板上示范转杆的打开和关闭)

(1)同桌合作,作出活动角模拟转杆的打开和关闭,讨论转杆打开和关闭时向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2)结合白板演示交流,明确转杆打开和关闭都旋转了90度。

(3)深入探讨:转杆打开和旋转的方向相同?

学生观察交流。

(4)小结: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转杆打开是逆时针旋转90度,转杆关闭是顺时针旋转90度。

3、全体活动,深化理解。

听口令做动作。

让学生先平伸右臂,用动作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再平伸左臂做一次,亲身体验顺时针、逆时针方向的旋转。

二、将图形旋转90度

谈话:生活中旋转的现象可多了解,今天我们就来把下面一些图形旋转90度。出示例题。

1、理解题意。

提问:绕A点旋转是什么意思?

指A点固定不动。

2、转一转。请几位学生在白板上亲自旋转,由于几个同学旋转的方向可能

不同,这里可以用到相机,把每位同学旋转的图形拍下来,然后开始对比,并交流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顺时针旋转90度、逆时针旋转90度。

3、全班交流方法。

三、拓展延伸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重点说说每幅图中的指针分别向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白板,让学生直接在白板上演示整个旋转过程,)

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之后由学生亲自在白板上演示整个旋转过程。

3、先观察每组图形的特点,再想象使每组图形变成长方形的旋转方法,最后通过多白板演示,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4、比眼力。

比较一下这些图形按要求旋转之后会成为哪一个图形。

四、全课总结

篇6: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试卷

2、学校综合楼建筑工地2个星期共用了182包水泥。(4分)

(1)、平均每天用水泥多少包? (2)、照这样计算,把下表填完整。

用水泥的包数 234 598

工程施工的天数 45

3、一瓶药水的规格是600毫升, 这瓶药水给一个8岁的儿童喝,至少能喝多少天? (4分)

4、在歌咏比赛中,评委老师给小倩打出的分数如下表。(5分)

评委 江老师 丁老师 李老师 卓老师 方老师 王老师 刘老师

评分 90 89 62 88 92 86 98

按照比赛规则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你能算出小倩的最后平均得分吗?

5、学校买来8盒同样的钢笔,每盒12支,共用去480元,每支钢笔多少元?(4分)

6、丽丽整理了四年级一班同学的身高数据,结果如下表。(5分)

身高(厘米) 120~129 130~139 140~149 150及以上

人 数 7 16 12 8

(1)根据表中数据,完成下面的条形统计图。

四年级一班同学身高情况统计图

年 月 日

(2)这个班身高在( )厘米人数最多,( )厘米人数最少。

(3)丽丽身高是142厘米,按由高到矮的顺序,大约排第( )名。

篇7: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试卷

320÷16• •480÷2÷5

24×18 • •320÷4÷4

240÷5 • •28÷4

60×16 • •4×16×15

280÷40• •24×2×9

2、从不同方向看下面的物体,分别是什么样子?在方格纸上画一画。(3分)

篇8: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

一、读中求悟

学生的感悟不是仅仅对文字的感知和对知识的掌握,它包括对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方法及其渗透的情感、韵味的领悟。学生的感悟必然会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指导和激励孩子去领悟语言文字中的隐性知识。

1.初读的感知。在这个阶段,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充分地读,在充分朗读的过程中明白语言文字大概所要表达的意思。

在执教《番茄太阳》第二课时刚开始,我就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1—1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明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去读课文,从语言文字的信息中找到答案。通过交流,反馈他们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程度。在初读阶段,不管是对词语的掌握,对重点部分的理解,还是对全文的把握,都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此时,教师应寻找到感悟语言文字的最佳切入口(可以是一个引导性的大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2.细读的体会。学生经过初读的过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其思、动其情,使之明理、得法。在细读体会的阶段中,教师可以通过“你读懂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等问题来了解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程度,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去体验。这个时候我们要耐心等待,把话语权交给孩子,巧妙点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

这节课我是这样处理的:故事读完了,谁来说一说,明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文中找到了哪些相关的语言信息?

学生交流:

(1)我从“如果不是盲童,明明挺漂亮的:乌黑的头发,象牙色的皮肤,精致的眉和下巴,笑起来像个天使。看着她,让人隐隐心疼。”看出明明很漂亮。(2)我从“有一次,明明突然问我:‘阿姨,你是用双拐走路的吗?’我一愣,这聪明的孩子,她一定听出了我拐杖的声音。”看出明明很聪明。(3)我从“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看出明明很爱笑。(4)我从“我弯下腰,她附在我的耳边轻声说:‘姨,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看出她很有爱心。

……

3.精读的领悟。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调动积累去思考,去感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要以自己的思维强力束缚学生的思维,将学生拉到我们的教案流程上来,应该允许不同的认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明晰目标,巧妙理答,在允许孩子自由发展的过程中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二、读写结合

1.读写结合点的恰当把握。现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正不断地得到重视与强化,越来越多的教师注意到这个问题,适时地安排了读写结合的训练。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操作中,不少教师对读写结合的理解还是有失偏颇,空有形式。过于追求课堂教学中的可操作性,教学的具体方法已经完全简单化,把握不住读和写的隐性结合,是单纯的两个部分,为写而写,到最后,教师和学生都不知道写是为了什么,学生得到了什么,教师实现了怎样的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结合我们所用教辅用书后的题目“请回家对着爸爸、妈妈笑一笑,然后把你观察到的对方的表情、语言、动作写下来,一定很有趣哦。”让孩子运用这节课强化学习的“运用语言、动作和表情去表现人物的性和特点”这样的方法去写。这一环节不仅突破了我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让孩子自己通过文中的语言信息去了解明明的性格特点,而且强化了孩子“怎样生动具体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技巧,在学习的同时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还解决了练习,可谓“一举三得”。

2.重视写字指导。“读写结合”顾名思义,要学生去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笔即时练字时”,写之前,就要提出相关要求,规范好“双姿”的同时,提出“笔画规范,有轻有重,四方留白,整齐匀称”四个要求,不放松写字良好习惯的培养。

3.注重评价。丁有宽老师说: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指点自改。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可以从指导学生互评互改开始。评价的时候可让学生四人为一组,根据写作要求展开互评。在学生有了互评能力的基础上,教师可着力于引导学生自评自改,修改后在班上或小组里交流。

读和写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抓住它们之间的隐性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这不仅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篇9: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

[关键词]画图策略 解决问题 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62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教学难点】借助画直观图示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师:学校将对教学楼前的一个长方形花圃进行改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激发需要,感受策略

1. 出示例题,自主审题

师:有一块长为8米长方形花圃。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产生需要,尝试画图

师:能直接求出原来花圃的面积吗?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尝试画图(师指定学生在黑板上画图);集体交流(师重点指导学生把“长增加3米”画出来,如图1;指导学生在图上标出有关数据和所求问题,如图2;其他学生完善自己所画的示意图。)

3.汇报交流,理清关系

师(幻灯片同时出现题目和示意图):你是愿意看着原来的文字思考,还是愿意看着图形思考?为什么?

师: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两条长边都增加了,面积也增加了,宽没有改变)

4. 自主解答,回顾反思

师: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写在作业纸上。

师:刚才我们为什么要画图?(画图不仅能反映出文字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能更直观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揭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三、灵活运用,体验策略

1.新庄小学的操场原来是一个正方形。扩建校园时,操场的一组对边各增加了18米,这样操场的面积就增加了900平方米。现在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理解“一组对边各增加18米”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画出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学生完成后,组织反馈。

2.王大叔家有一个长方形苗圃

(1)如果苗圃的长增加5米,面积就增加75平方米。苗圃的宽是多少米?

(2)如果苗圃的宽减少5米,面积就减少125平方米。苗圃的长是多少米?

师:你能通过想象把这两个问题的示意图在你的头脑中画出来吗?请闭上眼睛,在脑子里画出第一幅示意图,并解决问题。

学生列式解答第(1)个问题后再解决第(2)个问题。

教师组织反馈时,幻灯片出示对应的图片。

3. 梅岭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50米,宽4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和宽各增加了15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师出示:

(1)长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想象示意图与课件对照图5,列式解答)

(2)宽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想象示意图与课件对照图6,列式解答)

(3)长和宽同时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列式解答,画图验证图7)

四、总结评价,提升策略

师:通过这些练习,你有什么收获想和同学们交流?

教师总结全课,适当介绍并呈现数学、生活和其他领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

【总评】教材把画图作为一种策略来教给学生,画图的形式也不只限于线段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画出不同的图来帮助分析、理解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单纯文字形式呈现的问题相对比较抽象,仅凭文字叙述有时很难直接看出图中的数量关系。这样的问题也为学生学习通过画图整理信息,体验示意图在分析数量关系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教学分成了六个步骤。①审题:要求学生熟读题目,明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体会到“光看文字,一下子想不出办法”,引发画图的需要;②画图:启发学生根据条件和问题,画出相应的图形;③看图:直观显示问题的信息,便于学生分析和思考,(在图中标出条件和问题)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说说题意,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看图形思考比较方便”;④分析:在画图后,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形进行分析,思考先要求什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⑤解答:确定解题过程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自己解决问题,完成解答。⑥反思:引导学生思考“画图”这一策略对解决问题的价值,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借助图形直观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画图策略的学习价值。

这样的教学过程,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紧紧围绕“画图”和“用图”展开,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画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积累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并获得对画图策略的深刻体验。在解决问题时,通过不同方法的解答,让学生联系示意图充分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示意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形成策略意识。通过比较不同解题方法的异同,再一次明确了画示意图的方法,凸显了示意图对分析数量关系的作用。

篇10: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流程:

一、激活旧知

1、观察下面各题是怎样计算的,判断计算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65-2=45 0.03+0.4=0.07 3元+5角=8元、让学生判断计算是否正确,说说错在哪里。

提问:联系三道题的错误想一想,加、减法计算应该注意什么?

说明:加减计算要对齐数位,或统一单位,这说明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不管是数还是量,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减。这是加、减法的基本原理。

2、口算下面各题的得数。

2/7+4/7= 4/8+3/8= 4/5+1/5= 7/9-2/9= 让学生口算得数并呈现结果。

提问:这些分数加法和减法是怎样算的? 为什么只要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说明:这里每题的算式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加减。计算时只要把几个分数单位和几个分数单位直接相加减,得出是几个分数单位,所以只要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这些是我们已经会计算的分数加减法。

二、探究算法

1、学习例题。

(1)出示例题,了解题意。提问:应该怎样列算式?

提问:这个算式跟上面的有什么不同?

说明:以前我们学习的分数加减法,分母是相同的,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个算式的分母是不相同的,是异分母分数加法。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引导:从分母不同你想到了什么?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 说明:现在发现异分母分数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引导:那怎样算呢?请大家用长方形纸折一折,涂色表示出1/2+1/4的和,看看得数应该是多少,想想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操作、思考,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得数应该是多少?你是怎样看出的?

仔细观察,为什么得数的分母会是

4、分子会是3呢?想想这道加法可以怎样计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

交流:可以怎样算?你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独立填空计算,求出得数。

(2)交流:怎样算的?为什么要把1/2化成2/4后再计算?

说明:1/2+1/4因为分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但从这个长方形看,1/2+1/4实际上就是2/4+1/4,这样就可以算出是3/4。所以计算时,可以先转化成2/4+1/4,算出得数是3/4。

(4)引导:观察计算过程,你觉得异分母分数加法要怎样计算?为什么要先通分?

指出:1/2+1/4不能直接相加,我们应用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这样就成为已经学过的计算,然后按同分母分数的方法算出得数。

2、完成“试一试”。(1)出示“试一试”,让学生计算,要求得数能约分的要约分。

学生计算,指名板演,教师巡视。

交流:5/6-1/3怎样算的?约分是怎样想的?1-4/9是怎样算的?(2)引导:这样计算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可以检验一下。你会验算吗? 让学生验算。

交流:你是怎样验算的?

说明:用差加减数,结果等于被减数,说明上面的减法计算的算法是正确的。

3、小结。

提问:你能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怎样计算吗?

指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二第1题。让学生涂色写得数。

呈现结果并交流:根据涂色,1/5+3/5是怎样得出4/5的?从图上看,1/4+3/8实际上是看作哪两个数相加的?为什么要这样算?

指出:从图上看,同分母分数相加,只要直接相加;异分母分数相加,要通分成同分母分数才能计算。

2、做“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两人板演。

集体校对,说说前两题是怎样算的,第三、四小题要注意什么。

3、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你是怎样算的?

4、做练习十二第4题。学生独立读题、解答。

交流:说说每个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并说说你的想法。小军家离学校的距离,为什么用1-4/5计算?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和体会?

2、布置作业:练习十二第2、3题。4

第二课时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运用分数加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学会计算

1、学习例2(1)创设情境,列出算式。出示例2,了解题意。

提问:题里知道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月季花面积占1/4,杜鹃花面积占1/3,是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的?

要求草坪面积占几分之几,怎样列式?为什么要用“1”作被减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说明:题里把花园面积看作单位“1”,在列式时,可以用“1”作被减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说明:题里把花园面积看作单位“1”,在列式时,可以用“1”作被减数去减两个部分的面积1/4和 1/3,剩下的就是草坪面积占几分之几。

提问:还可以怎样列式?(2)学生计算。

引导:这两个算式分别是分数连减和加减混合,你会计算吗?请你独立计算,填写 出计算过程,算出得数。

交流:没有括号的算式怎样算的?算式里的1是转化成哪个分数算的?再减1/3时是怎样算的?

还可以怎样算?这样算是怎样先的?公分母是怎样确定的?

整理:计算没有括号的算式,一种方法是从左往右分步计算,先根据前两个数相减算出3/4,再减去1/3;另一种方法是一次通分计算,题里两个减数的分母是4和3,通分的公分母应该是12,所以把1转化成12/12,然后把分子连减,分母不变,算出得数。

有括号的算式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先算1/4+1/3?

说明:分数加减两步计算,和整数一样,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小结:你发现分数加减两步计算按什么顺序计算?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

2、完成“试一试”。出示“试一试”。

引导:这道题是分数的连加,你想怎样算呢?先想一想,再用你自己想到的方法算一算。

交流:你是怎样算的?这样计算的过程是怎样的?说说这里是怎样通分的。有没有不同算法?这样计算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这又是怎样通分的呢?

强调:像这样的算式,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一次通分计算。用一次通分计算要方便一些。要注意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3、小结。

提问:上面我们计算的是怎样的算式?

你知道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按怎样的顺序算吗?

说明:分数连加、连减的加减混合,按整数的运算顺序算。如果没有括号,也可以一次通分计算;这样算的关键是正确的确定公分母是多少,一般把最大的分母翻倍。

二、练习巩固

1、做“练一练”第1题。学生计算,指名板演。

交流:第一小题怎样算的?有没有不同算法?一次通分时怎样找公分母的? 说明:没有括号可以分两步计算,也可以一次计算,通常一次通分计算比较方便。提问:第二小题先算什么?1看成几分之几减的? 说明:结果要约分。

2、做“练一练”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交流:第2题列式为什么用1作被减数?说说你的理由。检查算式和计算,确认结果;有错的订正。

3、做“练一练”第7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交流:第(1)题是怎样算的?结果是多少? 第(2)题是怎样算的?(2)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题,引导归纳可以提哪几类问题。

三、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作业:练习十二第5、6题。第三课时 分数加、减法练习(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灵活地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初步学会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流程:

一、引入课题,明确内容

谈话:我们已经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今天这节课重点练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通过练习,要进一步理解异分母分数计算的方法,能正确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同时还要通过计算发现一些规律,并且能应用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计算练习,发展技能

1、说出每组数中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4/9和1/6 5/6和1/8 5/9和1/3 2/3和2/5 让学生直接说出每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并说说方法。

2、计算每组分数加减的得数。

4/9+1/6 5/6+1/8 5/9+1/3 2/3+2/5 4/9-1/6 5/6-1/8 5/9-1/3 2/3-2/5 呈现把每组分数组成的加减法算式,要求学生按组计算。

检查每组分数的加减计算,前两组说说怎样算的,后两组说说公分母各是多少。提问: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怎样算的?

3、做练习十二第8题。

(1)出示第8题,要求学生按题组计算得数。交流得数,教师板书呈现。要求观察、比较:

每组里加减的两个分数,有没有什么特点?

每组里各个算式的得数跟算式中的两个分数有什么关系? 比较这些算式和得数,你有什么发现?和同桌交流。学生观察、比较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倾听、指导。交流: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和大家说一说。

引导交流并点拨、完善,得出规律:分母只有公因数1,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相加减,得数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两个分母的和或差。

(2)口算下面各题。

1/2+1/7 1/3+1/8 1/5+1/3 1/9+1/4 1/5-1/6 1/3-1/7 1/5-1/9 1/6-1/7 结合口算,选择两题说说是怎样算的。

说明:我们在计算中发现了规律,按规律计算就比较方便。所以学习数学,就要注意能发现规律。让发现的规律成为方法,就方便我们解决问题。

(3)先计算下列加减法,再按上面规律写得数,比比两次的得数,看看能发现什么。1/8+1/10 1/6+1/8 1/3+1/9 1/4+1/8 1/8-1/10 1/6-1/8 1/3-1/9 1/4-1/8 学生计算、比较,教师巡视。

交流:当两个分母有一一般关系或倍数关系时,有没有这个规律?但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指出:实际上,不管分母是怎样的关系,只要分子是1,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当分母只有公因数1时,可以直接按规律写出得数;当两个分母是一般关系或有倍数关系时,按规律写出的结果还要约分。在实际计算中,大家可以根据算式的特点灵活应用计算方法。

4、完成“练习十二”第9题估计。让学生观察、思考,哪些算式得数大于1/2? 交流:哪几题的得数大于1/2?你是怎样想的?

5、做练习十二第10题。学生解方程,指名板演。检查解方程的过程和结果。

三、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1、做练习十二第11题。让学生列式解答。交流:你是怎样解决的?

2、做练习十二第12题。

(1)学生观察,要求估计各占货架的几分之几,记录在图上。交流:各占货架面积的几分之几?你是怎样看的? 让学生根据问题口头列出算式,计算得数。交流算式和结果。

(2)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能说说这里可以提出怎样的问题吗?

四、练习小结,完成作业

1、小结。

提问:你在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二第9题。第四课时 分数加、减法练习(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加减法,并能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分数加减法,重点练习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通过练习,要进一步掌握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发现加法运算律和减法规律的应用,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一些算式的结果,提高运算能力;能应用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二、基本题练习

1、做练习十二第13题。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交流得数,结合选择说说算法。

2、计算下面各题。

1/4+1/6+1/3 1-2/5-1/10 7/8-3/4+2/5 8/9-(1/3+1/6)

学生计算,指名四人板演。

检查过程,没有括号的算式,说说还可以怎样算,确认结果。

提问:分数加减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没有括号的哪种算法可以方便一些? 说明:分数加减法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在计算没有括号的算式时,可以一次通分,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直接计算得数。

三、发展性练习

1、做练习十二第14题。

让学生按题组分别计算,指名两人板演。检查校正,确认算法和得数。

比较,每组的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这两组算式的结果说明符合过去的什么知识? 你能把加法的运算律具体说一说吗?

指出:整数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2、做练习十二第15题。

比较:你能说说每组里的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 你估计得数会不会相等?

练习:现在请大家算一算,看看得数到底是不是相等。检查校正,确认结果,比较得数。

提问: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和得数,你有什么想说的? 减法运算的规律是什么?

指出:整数减法的规律,同样适用于分数减法。

3、做练习十二第16题。

引导:知道了运算律或规律,有什么用处?

请看第16题,想想计算各题有没有简便的方法,怎样简便就怎样算。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交流: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要简便一些? 你从这里得到什么启发?

说明:在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可以先观察数据的特点。如果应用运算律或计算规律,能把其中的数通过计算先凑成整数,就可以用简便计算的方法计算结果。

四、加减法应用

1、做练习十二第17题。学生读题,交流条件和问题。

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解决?为什么用“1”作被减数?

说明:这里求送画的学生占全班的几分之几,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去掉两部分各占的几分之几,剩下的就是问题的结果。所以被减数是“1”。

让学生列式计算。

说说算式中每一步表示的意思,结果是多少。

2、做练习十二第18题。学生读题,独立列式解答。

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有不同想法吗? 比较这两个解答的算式,哪个是正确的?

引导:为什么被减数不能用“2/3”,要用“1”?

3、完成思考题。

让学生读题,独立思考、求出结果。如有困难,可以画图想一想。

交流方法,说明理由,明确:第一次烧掉全长的1/5,还剩全长的4/5,第二次烧掉剩下的一半就是全长的2/5,用1-1/5-2/5=2/5。

五、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体会?

第六单元 圆 第一课时 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圆的各部分的名称,圆的基本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观察图形。

出示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五边形等多边形。让学生说说各是什么图形。

2、谈话引入。

谈话:上面这些嗾使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以前学习、认识这些图形时,都是通过观察、操作、画图等一些方法认识它们的特征的。今天,我们还是通过这些活动来认识新的平面图形——圆。学习时要主动观察、操作,积极比较、思考,获得对圆的特征的认识。

二、学习新知

1、学习例1.(1)初步感知。出示例1主题图。

引导:圆形在生活中是经常见到的,我们早一年级时也认识过圆的图形。现在请观察图中这些物体和图案,看看能找出哪些是圆形的,指一指、说一说。交流:你在图中找出的图形有哪些?

引导:上面说到的形状都是圆形,这样的图形就是圆。请你把圆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四边形等多边形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指出:圆和多边形比,都是围成的平面图形。不同的是:多边形是由线段围成的,有角和顶点;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2)体验特征。

引导:圆是一个曲线图形,那你能想办法画一个圆吗?请你利用准备的材料,试着画一个圆,和同学交流你的画法。

交流:你是怎样画圆的?

结合画法交流,引导思考:用图钉和线画圆时,要注意什么?图钉移动位置能画成圆吗?为什么线的长短不能改变?

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改变两脚间的距离能不能画成圆? 你觉得用线画圆和圆规画圆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说明:现在发现,用线画圆和圆规画圆共同的地方是:中心固定的一个点不能移动,这个点到笔尖的距离不能改变,也就是到圆这条曲线上的长度要始终保持不变。

(3)圆规画圆

引导:了解了圆规画圆的注意点,你也能用圆规画圆吗?

大家拿出圆规看一看,圆规有两个角,一个是针尖,是用来固定一点的;一个是笔芯,是用来画圆的;上面的手柄是用手操作的。现在请你在纸上自己画一个圆。

交流:用圆规怎样画圆?

示范:现在老师按照大家交流的画法画一个圆,请注意观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画圆要注意些什么?我们把圆规两脚分开,针尖先固定一点,旋转圆规用笔芯画圆。

提问:(圆画出大半后停顿)这样继续画下去,一定能画成圆吗?为什么?如果改变两脚间的距离呢?

说明:只要保持两脚间的距离不变,就能画出一个圆。提问:你觉得画圆时要注意些什么?

指出:画圆时,针尖不能移动,需要固定一点;圆规两脚间距离不能改变,也就是两脚间要保持定长;把圆规旋转一周,就画成一个圆。

让学生按总结的方法再画一个圆。

说明:我们用圆规画出的这条曲线就是圆,如果一个点在曲线上,就说这个点在圆上;如果在里面,就叫在圆内;如果在外面,就叫早圆外。想一想,圆上的点到固定点的距离都相等吗?为什么?

(4)认识名称。

说明:我们用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是圆心,通常用字母O表示。教师在圆上任意点出一个点,在圆心和这个点之间连一条线段。提问:这是怎样的一条线段?试着说说看。

说明: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圆的半径,通常用字母r表示。提问:这个圆的半径,实际上就是哪个长度?

引导:你能在自己画的圆里标出圆心、画出半径,并且分别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在圆上表示,教师巡视。

交流:你是怎样表示的?把你表示的呈现给大家看一看。

引导:在圆里,还有一种叫直径的线段。想一想,你认为怎样的线段就是直径?按你的想法在圆里画出来。

提问:你是怎样画的?谁到老师画的这个圆上画一画?

结合学生画直径提问:能不能这样画?(不经过圆心)能不能画到这里?(端点不在圆上)那要画怎样的线段才是直径?

说明:像这样经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就是圆的直径,通常用字母d表示。让学生在图上用字母d表示直径。

小结:你知道了关于圆的哪些名称?能结合你画的圆,和同桌互相说说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吗? 结合图形小结:大家看圆来说一说:画圆时固定的这一点,叫作——(圆心);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作——(半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作——(直径)。半径的长实际就是画圆时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

2、完成“练一练”。(1)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分别描出各个圆的半径和直径,量出长度,记录在圆里。

交流:哪些是半径,哪些是直径?把你描出的呈现给大家看一看,并且说说长度。学生交流,结合提问其中没有描出的为什么不是半径或直径,并交流半径和直径的长度。

提问:圆的半径长度,就是画圆时什么的长度?那你能根据半径或直径的长度画圆吗?

(2)做做“练一练”第2题。明确画圆要求。

提问:圆规上怎样确定半径?请哪位说一说。

让学生画圆,并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然后交流画出的圆。

提问:你在圆上任意找一个点,它到圆心的距离是几厘米?为什么?再找一点,这一点到圆心的距离是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圆上还有哪些点到圆心的距离也是5厘米?

3、学习例2.(1)出示例2,了解要思考哪些问题。在同一个圆内,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半径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直径呢? 直径的长度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要求学生画一个圆,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根据问题想一想,看看能有什么发现。把自己的发现先和同桌互相交流。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能围绕上面的问题,说说你有哪些发现吗?

提问: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你是怎么发现的?半径相等、直径相等又是怎样知道的呢?

不同圆里的半径会相等吗?直径呢?那半径相等、直径相等有什么条件? 追问:你能根据画圆的方法,说一说同一个圆里半径为什么会相等吗?

指出: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说明了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这是圆的主要特征。

(3)提问:为什么直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说说你的想法。

这个圆直径的长度会是那个圆半径的2倍吗?需要符合什么要求?(同圆或等圆)你能用字母式子表示直径和半径长度间的这种关系吗?(4)提问:圆是轴对称图形吗? 圆有多少条对称轴?你是怎样想的?(5)小结例2.引导:通过例2的学习,能完整地说说你对圆都知道了些什么吗?

4、阅读“你知道吗”。让学生阅读内容、欣赏画面。交流: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些什么?

说明:“一中同长”,概括了圆的最本质的特征。

三、练习巩固

1、做练习十三第1题。让学生填表、交流。填表应用的什么知识?

说明:根据直径与半径长度的关系,知道直径就能求出半径,知道半径就能求出直径。

2、做练习十三第2题。

让学生根据要求画圆,并交流呈现画成的圆。

提问:已知长度都是3厘米,为什么画出的圆不一样大小?那第二个圆的半径是多少厘米?

3、做练习十三第3题。让学生先量半径,再画圆。

交流在课本上画出的圆,要求学生量出自己画的两个圆的半径。

提问:比比两个圆的半径,想想哪个圆的半径长一些?要把圆画得大一些或小一些,跟圆的什么有关系?

指出:圆的半径长度不同,画出的圆的大小就不一样。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获得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体会可以交流?

第二课时 圆的认识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进一步掌握圆规画圆的方法;了解圆心、半径与圆的位置、大小之间的联系,能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现象。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比较等活动,加深对圆的认识,提高操作实践的能力,培养比较、抽象及概括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实践等活动,体验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练习

1、回顾内容。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圆的认识,我们都知道了圆的哪些内容?

2、谈话引入。

谈话:今天,我们练习圆的认识。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进一步掌握画圆的方法,了解圆的相关内容之间的联系,加深对圆的了解。

二、基本练习

1、再现图形。

引导:圆是怎样的图形呢?各人用圆规画出一个圆。

提问:哪位同学能根据画圆的过程,说说画圆要注意些什么?

2、回忆特征。

(1)引导:回想一下你还知道了圆的哪些知识,有哪些可以用字母表示出来。请你在圆里画一画,并用字母表示。

交流:你在圆里表示了些什么?圆心是怎样确定的?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2)提问:半径和直径有哪些特点?

说明:同一个圆,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所有半径相等,所有直径也相等;直径是 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1/2。

追问:圆的半径都相等,说明了圆有什么特点? 说明: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3)根据半径说出直径,根据直径说出半径。出示:r=3厘米 r=2.5分米 r=1.2米 d=3厘米 d=4.2分米 d=5米

3、画圆。

要求学生画出半径是2厘米和直径是6厘米的圆。学生画圆,说说圆规是怎样操作的。

三、发展练习。

1、做练习十三第5题。

(1)学生了解题意,在正方形内以对角线交点为圆心,任意画一个圆。在四人小组里比一比,谁画的圆大一些。

提问:想一想,如果要把你的圆也画大一些,画圆时需要做什么? 如果在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半径应该确定多少毫米?为什么? 要求:请大家试着在正方形内把这个最大的圆画一画。(2)提问:比较你画的两个圆,哪个大,哪个小? 想一想,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指出:通过画圆和比较,发现半径短画出的圆就小一些,半径长画出的圆就大一些,所以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2、做做练习十三第6题。让学生独立比较,同桌互相交流。

指名说说每组两个圆的大小,并说明想法。说明:半径长的圆就大,半径相等的圆一样大。

3、做练习十三第7题。(1)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每个圆心的位置。交流:表示圆心O1、O2、O3位置的数对各是怎样的?(2)让学生完成第(2)题、第(3)题。

交流填充和画圆的结果。

提问:把圆平移到新的位置,实际上只要把圆的什么平移? 想一想,圆的位置和什么有关系?

指出:移动圆心,就移动了圆的位置,所以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4、做练习十三第8题。

(1)提问:右边圆里直径是哪条线段?为什么? 说明:直径是经过圆心的线段。

(2)同桌学生合作,量出每条线段的长,并记录数据。引导:比较这些线段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 说明:圆内最长的线段是直径。

(3)让学生观察测量方法,同桌互相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测量。提问:左图的圆是怎样测量直径的?为什么可以这样测量? 右图是怎样测量的?这样测量的依据是什么?

5、做练习十三第9题。让学生阅读问题,同桌讨论。

提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车轴要装在圆心的位置?

说明:根据圆的半径都相等的特征,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所以把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圆心的位置,车轮转动时,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始终相等,车辆就保持平稳,不会颠簸。

6、做练习十三第10题。

让学生说说各是什么图形,明确是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和圆。让学生画出每个图形的对称轴,每个图形上能画几条就画几条。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引导:看看每个图形有几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正六边形有6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大家猜想可能有这样的规律: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到底有没有这个规律,课后大家可以继续验证,想想为什么会这样。

四、全课总结。

1、小结交流。

提问: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三第4题的计算。

第三课时 认识扇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扇形和扇形的特征,知道扇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圆心角决定同一个圆中的扇形大小。

2、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感受和了解扇形的特征,体会扇形是圆形中的一部分;积累学习图形特征的基本经验,培养观察、比较、综合等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主动参与感知、体验扇形特征的活动,培养观察、比较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的特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激活认识。

出示三角形、四边形和圆。

提问:这里有哪些图形,各是由什么围成的平面图形?

说明:这里的图形有的用线段围成的,比如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四边形由四条线段围成,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2、折圆片操作。

引导:请大家拿出事先准备的圆形纸片,你能表示它的几分之几?现在你想折出它的几分之几,就折出几分之几,并且涂色表示。

交流:你折出的几分之几?和大家交流一下。

3、引入新课。

谈话:我们在圆上表示的几分之几涂色部分,都是圆形的一部分。这样的形状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一种平面图形。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还是要观察、比较,感受并认识它们的特征。

二、认识扇形

1、出示例3.引导:现在我们进一步观察这里涂色部分的这些图形,看看跟圆有什么关系,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同桌交流,教师倾听、指导。

交流:你能说说这些涂色部分的图形的共同特点吗?

指出:上面这些图形都是扇形,是圆的一部分,这就是今天要认识的新的平面图形。

2、提问:刚才大家说这些图形都是由两条半径和一段曲线围成的。谁能来指一指扇形中的两条半径和一段曲线?

说明:扇形是由两条半径和一段曲线围成的。围成扇形的这段曲线是圆的一部分,叫它弧。

现在我们可以说,由圆的两条半径和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提问:扇形中角的顶点在圆的哪个位置上?

说明:扇形中叫的顶点在圆心,这个角叫做圆心角。追问:这个扇形的角1是什么角?为什么叫圆心角?

3、启发:观察扇形,如果要把圆心角变大或缩小,这个扇形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说明:同一个圆中的扇形,圆心角大扇形就大,圆心角小扇形就小。所以圆心角的大小决定扇形的大小。

4、小结:通过上面的观察、比较和交流,我们认识了扇形。扇形是由圆的两条半径和弧围成的平面图形,扇形中顶点在圆心的角,是圆心角。同一个圆中圆心角的大小决定扇形的大小,圆心角大扇形就大,圆心角小扇形就小。

三、练习巩固

1、做“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判断、交流哪些是扇形。

要求说明第二、三个图形为什么是是扇形,第四个图形为什么也是扇形。

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说说各是什么角,分别是多少度。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圆心角的度数的?每个扇形的大小是它所在圆的几分之几?

3、做“练一练”第3题。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圆心角的度数的?每个扇形的大小是它所在圆的几分之几?

4、做练习十三第11题。

引导:请大家观察钟面,想想分针从12起走5分钟、15分钟、30分钟经过的部分是怎样的,然后在3个钟面分别画一画,涂色表示出来。

5、做练习十三第12题。(1)学生独立思考,说说答案。

交流:第一个圆里的涂色部分是什么图形?空白部分呢?空白部分为什么也是扇形? 这个两个部分的扇形各占圆的几分之几?

(2)提问:后两个圆里涂色和空白部分各是怎样的图形?各占圆的几分之几? 说明:扇形是圆的一部分;根据圆平均分的份数,可以知道扇形的大小是圆的几分之几。

6、做练习十三第13题。

让学生先说说哪些是扇形,然后填空。交流并呈现填空结果,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四、动手做

1、让学生阅读、交流,明确怎样做。

2、引导:你还能用画圆的方法设计出怎样的图案?

五、课堂小结

你又认识了什么图形?你对扇形有哪些认识? 还有哪些体会想和大家交流?

第四课时 圆的周长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理解并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值。

2、初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

4、通过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所作的贡献,渗透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对圆周率的认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例4主题图。

让学生观察自行车轮,说说知道了什么。

说明英寸表示的是英制长度单位,26英寸≈66厘米,24英寸≈61厘米,22英寸≈56厘米.2、认识周长。

提问:如果把这三个自行车车轮各滚动一周,想一想,哪一种车轮行的路程比较长? 想一想,车轮滚动一周行的路程是车轮什么的长度?

说明:车轮滚动一周行的路程,是车轮一周的长度,也就是车轮的周长。追问:车轮的周长是什么图形的周长? 说明:圆一周的长度,是圆的周长。

3、提出问题。

引导:根据3个车轮滚动一周的路程,哪个周长要长一些?26英寸的车轮周长为什么会长一些?比较这3个车轮的直径和周长,你有什么发现?

追问:同学们认为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系,圆的直径大,周长也长,那到底有什么关系,如果有关系会有怎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圆的周长。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初步感受。

引导:要弄清圆的周长和直径会不会有关系,会有怎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一幅图来看一看、比一比,提出自己的想法。

出示例5,说明图中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六边形。引导:同学们先观察哪个周长最长、哪个周长最短;再比较正方形周长、六边形周长和圆的直径的倍数关系,然后想一想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交流:你认为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几倍?说说你的理由。

整理:正方形周长应该是圆的直径的几倍?六边形呢?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这样比较,能估计出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几倍吗?

说明:图中可以看出,正方形周长是直径的4倍,六边形周长是直径的3倍,那圆的周长就应该是直径的3倍多。

2、实验探索。

(1)引导:我们对于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想一想,要解决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的问题,需要怎样做呢?

说明:大家经过思考、交流,想到了用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就等于圆周长是直径的几倍。那如果给你一个圆,怎样得到周长和直径是多少?

(2)讨论:能测量圆的直径吗?圆的周长怎样测量?想想有什么办法,照你的想法试一试。

交流:怎样测量圆的周长?说说你的方法。结合交流演示、观察不同方法: 绕线法、滚动法、软尺测量法。(3)实验操作。

引导:现在我们就通过测量、计算,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请同学们分小组实验,看清楚这里的要求,得出数据。出示要求,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交流发现。

引导:现在请每个小组来展示你们的测量、计算结果。

提问:通过上面的交流,你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呢?

指出:我们现在发现,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事实上,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都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π=3.141592653···在计算时,一般取它的近似值3.14.(5)归纳公式。

引导:根据这里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想一想:圆的周长可以怎样计算?怎样想的?

说明:根据上面计算圆周率的式子,我们可以发现: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引导:如果用字母C表示周长,那么周长C跟直径d有怎样的关系?跟半径r呢?

3、回顾反思。

引导: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出这样一个计算公式的,说说你有什么体会。说明:我们先观察发现,圆的周长应该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为了验证这样的想法,我们通过测量、计算,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根据这样的倍数关系,我们推导出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4、完成“试一试”。

引导:现在你能试着计算例4中三个车轮的周长大约各是多少厘米吗?我们分小组计算,每组计算一个车轮的周长,计算时可以借助计算器。

要求先写公式,再把数值代入公式计算。检查计算格式和过程、结果。

说明:计算圆的周长,只要根据公式计算。列式时可以先写出公式,再把数值代入计算。

三、应用公式,练习巩固。

1、完成“练一练” 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你是怎样算的?

提问:这里用的是哪个公式?为什么用这个公式?

说明:计算圆的周长,要根据已知条件,正确地选择公式计算。

2、做练习十四第1题。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检查、讲评,有错订正。

提问:计算圆的周长要注意什么?

3、做练习十四第3题。学生列式计算。交流:你是怎样算的?

四、总结评价,完成作业

上一篇:武汉九年级语文模拟下一篇:西府海棠怎么养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