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教育叙事

2024-05-12

论文-教育叙事(通用8篇)

篇1:论文-教育叙事

咱班的《Tom and Jerry》叙事作文

相信大家一定都看过著名动画片《猫和老鼠》(Tom and Jerry)吧!两位主人公那机智的头脑,搞笑的动作,给我们带来了无数欢笑。哈哈,一提起Tom猫和Jerry鼠,又想开怀大笑了吧!先别忙着笑,更好笑的事情在后面呢!

从一年级开始,我们班各位同学有了属于自己的英文名。有英语书上常见的:Tom、Candy,也有平常少见的:Yuki、Ryan。总之,是多种多样。可是,最让人记忆深刻的,还要属Tom史和Jerry步了。

动画片中,Tom的身材,呵,一身肥肉,再加上好吃懒做,给人的`印象可不太好。我们班的这位Tom史同学,身材中等,体形匀称,一直以勤奋好学著称的他,有着“电脑专家”的称号,他常常帮助老师打印文件,立下了“汗马功劳”。跟动画片里的那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猫先生比,可真是一南一北,一左一右呀!当然,这位猫先生,也真该自愧不如了!再来看看片中的“受害者”――Jerry鼠小弟吧!体形可谓小巧玲珑,一条又细又长的尾巴在身后摆动着,两颗小眼珠,转个不停,暗示着一个新的好点子又“新鲜出炉”了。爱动脑筋的他,常常把Tom猫都整得佩服不已,可见,他是多么精灵呀!可是,咱班的Jerry步同学,肥硕的体形,真是让人忍俊不禁。整个躯体,都被“懒惰”这位小魔鬼给征服。他不爱动脑,却爱动嘴,讲个不停,跟Jerry鼠比起来,少了几分机灵劲儿。这两位“人物”,做出的事情就更可以看出他们的性格。

每次做板报,标题全部都由Tom史同学打印,想出新鲜简练的标题,选好明艳的颜色,就成了他的工作。就说上次学雷锋纪念日吧,Tom史同学为了这事儿忙前忙后,真是不亦乐乎。好不容易,交上了“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标题,又还专程打印成镂空字体,填上橙黄相间,才完成任务。要是没有他,我们班的板报还不知怎么办呢!

今天的数学课上,数学许老师,正滔滔不绝的讲着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忽然,只听下面传来了Jerry步同学的声音:“......像上次,我们又把他们打败了......”“......我告诉你哦......”等之类的话。许老师十分恼火,拿起手中的三角板“叭”的一声,三角板发出了清脆的响声。“步××啊,哪有那么多话要讲......给我站上来!”平常很少生气的许老师火了,三角板差点分成两半!

像这样的事情真是数不胜数了,但是事情的性质都是一样的。好学生与“冒失鬼”和《猫和老鼠》中的大懒虫与小机灵,形成鲜明对比。有时,我曾考虑:两位同学的英文名是否应该调换一下呢?

篇2:论文-教育叙事

一、感谢学校

二、第一周与学生见面,感觉和我所想的学生完全不同

三、教学工作

四、班主任工作

五、实习感受

教育实习自我总结鉴定

时光飞逝,来到寨安中学进行得的教育实习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很荣幸得到了学校校领导和广大老师的支持和指导,使我的教育实习工作了得了比较圆满的成功。在此我对学校领导和广大老师表示深深地感谢。虽然我所带班级的大部分学生情况与我原先所想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丝毫没有消减我对教育实习工作的激情和对教师职业的热爱。

我的实习任务是按照学院2011年“国培计划”项目初中化学顶岗实习工作计划进行的,这次的顶岗实习让我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专业思想得到进一步巩固。实习的主要内容有:课堂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

一、在教育教学工作实习方面:教学实习中,我能在课前认真备课;把演示实验反复的进行;在完成备课之后,向指导老师请教,以使得所写的教案更规范、准确、详细、完整,并随班听课,为能准确把握课堂做好准备。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好,教学内容能当堂消化、巩固,教学语言表达清楚、流畅;晚自习能够耐心细致的辅导向我提问的学生。

我参加了了本学期的其中考试的监考及考后的评卷工作,在监考中,我严格要求学生,使我监考的考场保持良好的考级考风;在评卷时,我仔细认真,改完后在检查几次方算完成。

我总共听了6节课,上了18节课,上课的内容是九年级化学第三章到第六章第一节。我来到这里上的第二节课是教研组进行的公开听课,我怀着激动和紧张的心情,按着我的教学设计进行授课。经过课后的研讨会,我虚心的听取了全组老师对我的评价,得知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让我在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由于广大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不断努力,使我的教学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我努力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与原班主任的了解和自己的观察尽快的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而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热心真诚面对每位学生,尊重他们,深入细致了解他们;尽我所能去帮助遇到问题的学生。

在班级管理上,积极负责。从早上做操开始到位跟班督促学生做早操、清扫清洁区、早读、晚读等工作都予以高度的责任,认真对待,细致入微,保证各项工作到位。此外,我还按照原班主任农老师的要求,在上午第一节和第四节、下午第五节和第七节到教室考勤,记录缺课的学生,并在课后对其进行教育。我刚来的第一周正直我所带的班级值周,工作量较大,我积极协助原班主任督促学生每天早上冲洗公厕,每餐清扫饭堂。这让我不断熟悉了班级的值周工作。

篇3:论文-教育叙事

当走上讲台时, 我们教师面对的是一张张充满稚气和求知欲的脸, 但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张脸。每一个孩子都是特殊的, 都有自己特殊的经历和经验, 都带着某种特定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走进了教室, 都生长在一个与众不同的家庭。我们可能搞不懂他为何如此思考, 可能无法理解他为何如此行动, 可能不知道他为何犯如此简单的错误。我们还没有充分地了解他们, 还没有走进他们的世界。我们在另一个世界里用别样的眼光打量着他们的行为、态度与价值。我们只是一个旁观者, 对他们缺少一种“共情”的理解。因为在面对如此丰富的生命群体时, 我们习惯用“优秀生”“学困生”“天才儿童”“残疾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等各种概念去描述他们, 我们习惯于把他们每一个人都归入某一特定群体。我们似乎带着善意, 期望通过归类来更好地了解他们。但是当我们把事物归于某类时, 我们更多地是在研究这一类群体, 却并未深入到这一类群体中的每一个鲜活的个体。这样的研究虽然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但我们却看不见个体的生命历程。

当深入课堂时, 你所看见的教师是一个布道者, 是一个知识的权威, 是道德上的楷模。但这只是教师形象的小部分。每一个教师都处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背景下, 受了不同的教育, 拥有不同的社会交际能力, 过着不同的家庭生活, 具有不同的人生理想与信念。如同学生一样, 每一个教师都是特殊的, 他/她的生活是由一个个与自己相关的生活事件组成的。你可能惊奇为何有的教师教了一辈子书却还是不会教书, 你可能不能接受一个教师竟然在外忙着捞钱, 你可能惊讶为何教师群体中还有不少的离异家庭, 你更可能困惑为何许多教师的孩子未受到良好的教育。或许我们还没有很好地了解他们, 没有走进他们的世界。我们用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打量着他们, 把他们当做“对象”去研究, 却忘了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个体。我们用各种教育理论 (准确地说应该是教育从其他学科中借鉴而来的理论) 去分析教师, 解剖教师, 却忽视一个事实:教师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而存在的。

据说现今教育中有600多种教育理论和模式, 这些理论告诉我们怎么去办教育, 如何开发课程, 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师,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何应对学生的问题行为。但我们的教育境况却并未因这些宏大的理论得到根本的改观。相反, 我们会感觉到我们的教育理论离真实的教育越来越远了。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似乎自己设计了一套宏大的理论框架, 这框架犹如一把“奥卡姆剃刀”, 对我们经验中的教育进行删减。当我们的教师面对诸多的教学问题而怀着急切的心情诉求理论援助时, 却发现教育研究的话语与自己的话语相差如此之远。在这两种话语之间, 理论的话语总是以真理的面孔出现, 教师不得不放弃自己已有的话语体系, 用理论重新来武装自己。有时候, 我们会发现教师并未因为理论的学习增强对教育的洞察力, 反而被理论压得喘不过气。其实, 专业知识和常识之间的张力是难以避免的, 专业知识源于对因果的探求, 常识更多地是源于经验与体悟。在自然科学领域, 专业知识是高于常识的。但是教育是一项面对人的灵魂的事业, 而不是单纯的对象性研究工作, 我们需要去了解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体, 了解他们的成长历程与体悟。只有当我们的理论能诠释并穿透现实的教育经验时, 我们的理论才有血有肉, 具有现实的意义。

那如何拉近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师的距离, 如何让教育理论变得有血有肉呢?教育叙事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可能的途径。因为教育叙事不带着任何一种理论进入现实的教育情境, 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表述方式, 或者说是一种“草根”式的研究。教育叙事讲述一个个鲜活的真实的教育故事, 通过教育故事序列和位置的变换, 我们对教育获得了理解。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故事的言说者和聆听者。在这样一种话语中, 教育不再是部分人的专权, 而是每个人的责任。在这样一种叙述中, 我们一步步地接近真实的教育经验, 并获得反思。

因此, 叙事研究逐渐热起来了!中小学教师怀着极大的热情参与到各种教育叙事中, 不少教育理论研究者也把叙事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 叙事研究的成果层出不穷。但丰富成果的背后却隐藏着危机, 因为教育叙事本身的理论与方法一直不清, 比如, 教育叙事与日常教育实践是何种关系?教育叙事如何形成自身的理论?教育叙事如何契合自身的文化处境?教育叙事要采用何种语言风格?丁钢教授所著的《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一书对叙事研究中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力图为教育叙事建立理论和方法论框架, 这也是国内首部教育叙事的理论专著。

丁钢教授在书中深入剖析了理论与实践的张力, 提出了教育研究的叙事转向。虽然教育研究中不一定存在丁钢教授所言的“转向”, 但教育叙事存在的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因为, 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是因为它关注生命的成长, 如果教育研究中都是“宏大叙述”, 那我们的教育似乎就显得有些无情了。要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 我们就必须采用一种有别于“宏大叙述”的“经验叙述”, 这恰恰是教育叙事的旨趣。既然教育叙事是“经验的叙述”, 那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教育叙事到底与日常教育实践是何种关系。丁钢教授认为教育叙事要关注日常教育实践及其运作方式, 关注教育实践中的“权力”, 揭示实践经验中的意义。教育理论要关照实践, 这意味着教育叙事与文学叙事不同, 它讲述的必须是真实的教育故事。但是教育叙事与一般的经验呈现又有很大的区别。教育叙事的呈现是别具匠心的, 它需要揭示出丰富多彩的教育图景的关联与意义。因此, 我们需要关注教育叙事的方法论。

在书中, 丁钢教授充分借鉴了国内外的叙事研究成果, 为我们介绍了5种具体的叙事方法, 即波拉夫的结构主义方法、里斯曼的五阶段模型、康奈利和克兰迪宁的三维叙事探究空间模型、“变生为熟”的文化人类学方法、中国叙事风格与方法。难能可贵的是, 书中对中国叙事风格与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 这使得教育叙事这个舶来品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获得了意义。丁钢教授似乎特别注重教育叙事的方法, 他在书中详细地为我们介绍了教育叙事的一般方法过程, 这为试图开展叙事研究的读者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研究流程。其实, 笔者认为在叙事研究中最重要的是研究者清楚自己是以何种视角在展开叙事。某种意义上, 我们每个研究者都带着一副“眼镜”在看世界。当我们选择的“眼镜”不同时, 我们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样。“眼镜”不存在优劣高低之分, 我们可以选择福柯的知识/权力框架, 也可以选择女性主义的视角, 还可以选择其他各种理论, 但重要的是我们要清楚自己是戴着什么样的“眼镜”在看世界。

篇4:论文-教育叙事

接班了解情况之后,在校领导的关怀和大队辅导员老师的大力支持下,我从建设班级的精神文化入手,形成自己的班级特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班级精神文明建设中,我特别注重德育实践系列教育,从而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以及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班荣我荣,班耻我耻”为准则,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先从行为规范上让孩子们懂得仪表礼仪,做讲文明的学生。制订“大让小,男让女,班干让同学”的班规,并严格执行。

开展了以“争做值日班长”“品味书香”“学雷锋见行动”“学道德模范”“交通安全伴我成长”“做环保小卫士”《论语诵读》“我诚信我快乐”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了文化素养。在活动中,突显了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入大队部的竞选,让榜样的力量带动被誉为“四大金刚”的“淘气包”,使他们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在正能量的引领下,班集体有了朝气,有了活力,有了前进的动力!

班级在校眼保健操比赛中屡次获得一等奖,在“全国青少年营养与健康知识”竞答中获得先进集体奖“‘我营养、我健康手抄报”最佳奖,多次被评为学校“文明班级”“晨读自律班级”“艺术月突出创意班级”等;承担学校的主题班会《交通安全伴我成长》获优秀奖,活动实践课《我诚信我快乐》获一等奖。班级还开展班干竞选挂牌上岗、班组长的“流动值日”、“积分卡”的建立、“积分宝转起来”、家校评比“反馈单”等活动,调动了每个学生自我服务的意识,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氛围,班级朝着“星光璀璨”迈进了一大步,从此摘掉了“头疼班”的帽子。班集体多次得到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在学校少先队工作方面脱颖而出。

一、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

班级每天有两位体委和一位安全巡视员管理队伍,体委分工管理男队和女队,巡视员则管理“四大金刚”的一举一动。我特地与学校申请不跟班,让班干部发挥自我管理的最大优势。有表扬,有批评,班干部各个公正无私,渐渐地我们班站队是全校快、静、齐的之一,多次受到整队领导和体育老师的广播表扬。

二、注重家校合一反馈效应

首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使用了“家校反馈单”。每个学生一天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在反馈单上一一体现,让每位家长对自己孩子在校表现有全面客观的了解。然后,各位家长无建议和意见就签字,有意见可直接写在反馈单上,第二天由值日组长收回,我检查。慢慢地家长对孩子在校表现更关注了,避免家长或老师的教育“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局面。让“家”与“校”真正有意义地沟通,也省却了有事没事找家长,影响家长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形成学生教育的“一条龙”模式。从带班以来,班级杜绝家长因“鸡毛蒜皮”的小事找上门来。

三、注重“奖励卡”“积分卡”“积分宝”“表扬信”的鼓励作用

班级实行“值日班长”和“值日组长”。每节课间值日班长负责整理课堂上同学们在学习、纪律、卫生、道德、活动等表现。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我按照学号每人只做一天的值日班长。值日班长可根据同学们的不同表现,有权加分与扣分,每周一评比,突出者可获得奖励卡一张,集齐一定数额的奖励卡换积分卡,再升级到“表扬信”。这样,既锻炼了每个孩子的管理能力,又增强了每个孩子的荣辱使命感。

四、注重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午休和放学时间,但凡路过四班门口的老师们经常会慨叹:“哇,好干净!没看你留值日生啊?”这时,我就会笑言:“我们班真没固定值日生!”同学年的n位教师和三学年的曹老师都分别带领学生进行了“视察”。

其实,我们班固定的值日生、值日组长是有的。就是每组的第一排靠近过道的那个学生,也就是“值日组长”——按照班级规定就是每天的值日生了。

有人会有疑问:“那这个第一座的孩子岂不是很辛苦?一干就是一周啊!”非也,因为我们班的排座方式不走寻常路。我们班每次开学就按照孩子们的个头儿进行站队排座,小个头儿一组,中等个差不多两组,最后大个头儿显然就在一组了。这样的排座方式好处在于,无论怎么串座,都不会出现前面同学挡后面的情况,因此也就避免了家长背地对老师的指指点点,也省却了老师的众多纷扰与麻烦,何乐而不为呢?

不仅如此,我们班采取每天串座的方式:二座到一座,三座到二座,四座到三座……然后一座串到最后一座,以此类推,周而复始,每天都如此这般。有的老师觉得这样很乱,会参差不齐,每天会很麻烦。我倒是觉得这样妙处:这样的方式,使孩子们每天放学前,都会注意把自己的书本全部放到书包里,以免落在学校;这样的方式,使得孩子们把自己的座位清空,保持书桌内的整洁干净,避免他们在书桌里乱放杂物。

大家是否又觉得奇怪:“刚刚提到值日生的问题,怎么又扯到串座了呢?”细心的你,不难发现其中的端倪。因为班级的这种串座方式,给我们班的值日组长提供了便利条件。换言之,值日组长就是每天轮换到第一桌的那位靠近过道的同学。大家不会因为过去每周值日时间过长而疲于应付,也不会忘记自己是哪一天值日。这样,一举两得。

这些流动的值日组长会起到怎样的作用,才能使班级焕然一新呢?

首先,需要班级每个同学协助值日组长把自己的椅子翻到书桌上。翻椅子的时间规定在周三上午大课间,其余时间是午休和下午大课间。但说明一点,我们班主任必须经历自己感到心烦意乱的那些日子,也就是允许孩子们最初的乱七八糟。不然,此工作就会被我们的不耐烦而扼杀在“摇篮里”。我们先要耐着性子让每个孩子得到应有的一次锻炼之后,做到“扶”“放”有序,方可让他们大胆去干。

其次,值日组长必须分工合作,责任到岗到位到人。除了负责本组的清洁外,大到前面老师的讲桌、卷柜,中间过道和后面地面、门镜的擦拭,小到每节课的黑板清洁、垃圾筐的清理、扫除用具的摆放都要专人专责,层层落实、把关。

然后,就是清扫的严格管理。每组值日组长按照先扫后擦的顺序,先完成本组清洁任务,然后按照分配的分担区依次完成。在清扫阶段,值日组长的总值班长必须发挥其重要作用,严格把好彻底清扫关。每组清洁完毕,必须做到无纸屑、无杂物、无污垢方可通过验收。否则,必须返工重新打扫,直至清洁干净为止。我们的宗旨是:绝不能给下一个值日组长留后患。反之,自己重新做值日组长,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

最后,班级的整洁需要大家合作保持。由于在没有极特殊的情况下,下午大课间四名流动的值日组长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所以下午放学前五分钟,只要各组的值日组长监督大家把自己剩余的垃圾清理干净即可,再不用“大动干戈”就能使班级整洁如初。值日组长再把本组的桌椅对齐,就可以放学回家了。

其实,在班级学生的自我管理上,需要鼓励我们的学生:“你行!我行!大家都行!”让他们如同雄鹰一样展翅,并指导他们飞得更高。只要我们够细心,够耐心,够踏实,够坚持,就必定能够耕耘出自己的一片广阔天地。

五、注重品味书香的快乐

在这两年半中,同学们已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少儿版《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海底两万里》《草房子》《窗边的小豆豆》《童年》《母亲》《福尔摩斯探案集》《小故事大智慧》《格林童话》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目,创建并开展了“最是书香能致远”的读书系列活动:

1.推荐适合学生年龄段的书籍。

2.好书大家读,每天早自习和下午自习课先完成作业者奖励阅读时间,或在周四无作业日老师带大家一起读书。

3.好书进家庭,学生与家长一起阅读。

4.好书共分享,班内读书展示学生读书成果。

5.好书伴我成长,学生制作读书卡,写读书笔记,并与积分、奖励挂钩。

走到学生中去,走进学生的心灵,书香胜花香,书声胜鸟鸣,零距离地与学生一起阅读,特别容易让学生感到轻松愉悦。

走过四班,留下了我的教育印记。时光荏苒,两年半的岁月不知不觉从身边划过,昔日的没了“主心骨”的“头疼班”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实践中,已转变成现如今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群星闪耀的“星光班”。假如说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中的“社会”的话,那么一个班集体的特色与文化就是学校教育的“家庭”。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学问,它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因此,只要我们每位班主任都能做个有心人,共同关注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相信更多的先进班集体,会层出不穷。一定能在学校教育中有效地发挥最大的正能量,为实现教育的“中国梦”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王丽霞.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

篇5:论文-教育叙事

关键词:教育叙事,理论诉求,元教育学研究

教育叙事能否算作是一种理论研究的方式?不使用严密的概念逻辑, 是否也叫理论?这是叙事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假如对此没有合理的解释, 人们对叙事方式的质疑也许会回到它能否算作是一种研究的水平上来。因此, 首先需要说明的不是教育叙事本身的规范问题, 而是怎么看待教育理论。

一、教育理论是一种研究视角

理论实际上是一种研究的视角, 对教育理论的认识必须要回答何谓教育?何谓教育现象?对教育的描述有哪些角度?有几种角度就有几种理论。没有角度区分, 只陈述一种按特定逻辑推演出来的理论或知识是没有学术意义或者学术价值的。

从理想的角度讲, 教师是让年轻一代自主发展, 教育活动应围绕学生的自主发展而组织。现实中, 至今为止人类教育活动都没有实现真正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这些条件首先是受制于物质资源的匮乏;其次是有限的资源又按照一系列的不公平的规则进行分配;第三是教育权力的掌控者对于学习内容的编排即意识形态的控制;第四则是教育者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从理想和现实的对照中发现, 教育的组织和展开有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在最具体的层面上, 这些教育资源是如何分配, 又是如何被人们所理解和实行, 整体而综合地反映着众多观点之间冲撞而又有很大偶然性的组合。对于教育生活现实的描述, 能够解析出来这些角度和立场, 知道他们之间是如何冲突的, 从现实的生活细节中找到冲突的原因是很重要的理论工作。

二、叙事是教育理论的探求方式

从理论发生和功用的角度认识教育理论是理解教育叙事理论性的关键。借助哲学史上两种不同的人文研究传统, 从源头上说明“理论”理解上的差异是一个简便的路径。如果简化对这两种人文研究传统的理解可以称之为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或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类研究范式的论争。借助对这一论争的回顾, 可以帮助我们说明教育叙事中诉求的理论究竟是什么。

(一) 现象学—解释学的理解视角

20世纪, 现象学—解释学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人文研究的理解, 其基本哲学精神对其他人文领域的研究均产生广泛影响。借助这一基本理解, 我们可以认定教育理论是一套解释教育现象的方式和方法。与原有客观主义的教育理论追求不同, 现象学—解释学视野中的教育理论则是连带着主体观察教育事实的立场、价值观、角度、方法等系统化的教育理解。基于此, 我们不难知道教育理论实质上是一种解释, 表达着不同研究者对教育世界的理解, 只不过在表现方式上更加系统。这里对现象学—解释学传统的借助旨在明确教育叙事的哲学基础, 同时也就明晰了讨论教育叙事所诉求的理论视野及方法论。由此可知, 现象学—解释学传统为教育叙事的讨论提供的重要帮助是要从理论产生的过程及其功用角度来寻求对教育理论实质的回答。此外, 现象学—解释学对个体主体性的强调和凸显启示人们注重对研究者主体性的分析, 也启示研究者不断明晰并积极确认自身的主体性并公开由此带来的问题。应当说, 借助现象学—解释学对人文研究的理解向我们展开的是一种不同于科学主义范式的视野, 有助于实现教育研究中对科学主义范式的超越, 借助视野的转换来寻求教育意义、发展对教育现象的理解。

(二) 作为解释方式的教育理论

视野转换带来的根本变化是对理论本质的理解。在现象学视野中理论被视为解释世界的方式, 对教育理论的认识及诉求需要超越“理论与实践”的概念对应方式, 把对理论实质的探求放在两种不同的哲学视野中进行。

随着视野的转换, 理论不再是一个与实践对应的概念, 而是随着主体的生活发生不断完善的解释系统。而学术意义上的教育理论则是教育主体或研究者对教育现象进行阐释的方式, 区别于普通人的地方只是表达规范上的要求。至于教育叙事, 也就同样可以看作是阐释教育现象的方式, 表达着叙事主体对教育生活的理解。于是, 前面对教育叙事在理论寻求的合理性和可能的疑问转化成了对表达规范的讨论, 而教育叙事本身作为一种教育理解的阐释方式是具备理论特质的。这样, 另一个疑问自然得到了解答———教育理论作为对教育现象的解释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叙事作为一种解释方式, 与概念逻辑的教育理论表达一样在探求着对教育世界的不同理解。

三、叙事是教育理论的表述方式及形态

(一) 教育叙事借由生活性语言对理论解读

在教育实践中那些被称为教育活动者的实际生活状态才是具体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 只有在此层面上我们才将那么多的活动称为教育。在这个生活生态里, 存在着多个维度和层面的活动, 杂合着多种主体以不同角色进行着的生活表演。教育叙事研究就是呈现生活场景中的多样性, 带来我们对教育活动复杂过程的理论解读。其间很多理论和术语, 已不再是宏观研究中所使用的语汇, 在内涵上也有很大差别。这个层面上的理论解读, 最贴近的理论资源是那些对具体生活有着系统关注与带有深刻理解的学术门类。所以在表现形式上, 叙事研究很像文学, 但与文学又有很大差别。教育叙事带有一整套的教育理解, 有自己的概念和解释框架, 是有意识进行的资料搜集与整理、编码到书写的过程。所陈述的场景和事实、过程, 都是真实且带有典型性的, 对于理解教育现实有着自己的价值。

教育叙事的理论价值还在于借助特定的视角和立场来建构概念的理解架构。对概念架构的特定理解会为教育理论表述增加新的内涵。说到底, 教育理论的更新就是观念更新, 观念更新就是角度和立场的变换, 这些变换的集中体现就是概念架构的更新。而最直接的途径之一就是尝试带来对教育活动新的解读的研究活动, 教育叙事研究担当了重要角色。正因为教育叙事研究关注的是最为贴近教育活动过程的具体生活层面的一种理论性努力, 它的价值也就在对于实践的反思和批判中更有价值。所以, 教育叙事是深刻的。

(二) 教育叙事的系统性阐释有助于理论的建构

叙事研究把文本放在核心位置, 对它的评判也就主要集中在价值判断的合理性追问及对事实呈现的全面和充分性上。理论追求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有着特殊的表现, 是对意义的更为具体的关照。于是叙事研究在理论解释中就会有对实际情境中的价值选择和行动策略有更多关涉。这种实践指向性就会把理论追求放在次要位置上, 所有的相关理论是作为各种解释资源而具有各自价值。

事件的存在原本是向所有人开放, 对事件的解释及其连带着的处理方式却千差万别。这些解释中有一部分被称作理论解释, 但被认可为理论解释的基础是什么呢?为此需要说明的首先是什么样的解释才被认可。

从结构主义观点看, 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有一定的结构, 对于社会性事务或涉及人的发展、意义生产的事件则进一步加上了对情景与变化机制的分析, 由此构成的系统解释对发展有着整体性说明。而理论性解释基本上具备了对事物结构及其变化过程的整体性说明, 不同的是角度或视角转变。进而有人发现存在着主体社会身份、个体经验、知识背景的差异造成的解释路径上的群体或群落性差异。这种放大了的不同, 有人称之为“范式”, 并联系到社会发展的形态和文化群落的差异来说明解释系统的存在是整体性的, 于是对理论性解释的追求就更多是一个学术过程, 很难再对事物本身的意义世界进行关照。但是案例写作主要发展的是对意义世界的关照, 是基于真实的生活情景的解释、选择和行动的过程。于是叙事本身需要体现出的价值是对真实生活世界的阐释与理解, 为人们的价值选择和行动策略提供帮助, 是更为切近的整全性解释。

四、教育叙事的理论性诉求服从于意义理解

假如叙事研究在发展教育理论方面的意义能够得到确认, 这种意义阐释方式对于研究者, 尤其是读者的价值该如何体现?这主要源于人们对教育理解过程中意义产生的机制的困惑。

不同于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下的教育理论表达, 教育叙事过程中的意义呈现方式把所要表现的内容进行了转换, 即把个人的理解体现在教育叙事之中。与教育理论概念逻辑的表达方式不同, 教育叙事所呈现出来的既不是一套观察和分析世界的方式, 也不是对个人意见充分的逻辑表达, 而是研究者个人理解中的世界本身。正因如此, 叙事者的表达结果就成为包含现象事实的文本。叙事规范所要求的对教育现象真实性的尊重使得个人的意见服从于事实本身, 从而也把个人的意见演变成一种注释的文本放在次要的位置。

把教育事实与现象以及叙事者的意见作为文本的价值何在?这需要从理论研究的意义说起。上面已经述及理论研究的价值在于对世界的解释, 而理论对于主体的意义如何发生将直接影响对该问题的解答。

意义存在于主体的理解之中, 因而意义是在叙事的过程中由叙事主体建构起来的。假如我们认可这一点, 叙事的价值就会与阅读文本者的经验参与、理解方式密切相关。意义的生产同样有着对阅读者的经验和前见的依赖。于是, 叙事的价值就更多地借助于叙述者对事物的理解, 意义也就自然存在于叙事过程本身。阅读者的意义建构就有了对叙事文本的依赖。

这一过程传达这样一个认识, 即叙事者与读者共同面对事实本身。叙事的价值依赖于叙事者把握到的事实本身, 事实才是比理论解释更为重要的东西, 是首先需要被尊重的。人们对叙事者的观点、主张和结论的正确性要求放在了次要地位, 事实和现象本身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成为更重要的内容。于是, 叙事研究的理论寻求被规定了一个前提, 即事实本身的真实与完整。

朝向事实本身又何以可能?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说明是叙事者对现象的理解若不能结合事件所在的场景真实完整呈现事实并作出解释, 叙事价值将大打折扣。进一步的问题是结论的合理性因失去了对事实的理解而变得不再具有理论价值。因此, 教育叙事的理论寻求说到底依赖于叙事过程对事实本身真实性的保证以及对现象的完整呈现。现象的真实与完整就成为了判断教育叙事研究价值的重要标准。

保证现象真实的理论基础源于这样一种真理观, 即研究者了解到的事实和理解本身是最真实的, 并能够做到对现象的本质把握, 进而叙事过程应当完整而真实。

上述预设需要有真理观和意义理论的支撑。就真理观而言, 更多引入了对理解主体的分析, 真理被视为关系视野中主体基于情境对解释合理性的追求过程, 真理也是被建构着的意义生产过程。而意义的生成也更多地依赖于主体的经验, 更具体地说就是对场景的依赖。所以说, 意义对叙事的依存性是理论得以可能的前提。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丁钢.教育叙事的理论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1) .

[2].侯怀银, 王霞.教育研究的叙事学转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3) .

[3].刘良华.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与怎样做[J].教育研究, 2007, (7) .

[4].李政涛.教育叙事的叙事伦理[J].教育研究, 2006, (10) .

[5].丁钢.教育研究的叙事转向[J].现代大学教育, 2008, (1) .

篇6:教育叙事

于是我板着脸说:“我不姓‘化’,我和你一样姓张,什么事?”她说:“帮帮我吧!今天我是值日生,同学们都走了,教室门上的锁子怎么我都锁不上,张老师,你能帮我吗?”我说:“走,看看去。”便和她来到了教室门前,锁子挂在门上开着,我用力把锁子捏了几下,试图锁上,但是,就是锁不上,我说你把铅笔和小刀拿来,在纸上削一些铅笔芯末,把它灌倒锁孔中,插上钥匙活动了几下,她照办了,锁子一下就轻松的锁上了,这下,她脸上露出笑容,背上书包高兴的回家去了。

星期一,化学课上,她像变了个人似的,回答问题也很积极,学习态度也十分端正,其他一些不爱学习化学的同学,在她的鼓吹下,也有变化,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课上,一些男生和大部分女生,用火柴点燃蜡烛,不少学生用了三、四根火柴还没有点燃,主要是怕烧着自己和点燃方法不正确,有的是不敢用力划火柴,有的是手握的太高,有的往里划……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实验,课题就是如何保证每次都能把火柴划着,学生结合物理的杠杆原理,通过讨论,实验课上,一些同学掌握要领,但是,一些学生划着火柴,他没有将火柴头向下倾斜,而是把火柴头向上,燃着的火柴有很快又灭了,我把这一问题布置下来,学期末学习了燃烧条件后再解决。

当我在上燃烧条件这节课时,我故意把燃着的火柴头向上,火柴熄灭了,张怡同学就早早举起手,我就让她回答:“火柴头竖直向上时,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所划燃的火柴就可能熄灭。”如今她已经是班上的学习中等生,还带动其她学生积极的学习化学。

后来,我发现用中考化学如何重要强压学生学习化学还不如讲述化学在生活中的妙用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常见的酸时,就讲了醋的妙用;在学习常见的盐时,讲述食盐的妙用,并且详细讲述咸菜的腌制方法,牙膏的妙用……这样把化学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化学使学生感觉学习化学用途很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张小红同志参与镇安县教研室杜长平同志申请的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贫困县与VSO合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编号为:FFB108124)的子课题“提高贫困县初中生化教师实验教学技能的行动研究”(编号为:FFB108124-04)。

篇7:论文-教育叙事

《韦伯第三国际辞典》把“叙事”解释为“讲故事, 或类似讲故事之类的事件或行为, 用来描述前后连续发生的系列性事件。”《现代汉语词典》把“叙事”解释为“叙述故事 (指书面的) ”。有学者认为, 叙事是为了“告诉某人发生什么事”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动的序列。[1]由此可见, 叙事的要义就是讲故事, 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研究。

而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育生活事件的描述与分析, 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事件背后的教育意义、教育思想或教育信念, 从而彰显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的研究。从一定意义上说, 教育叙事研究是直面教育事件本身的研究, 其旨趣在于走进活生生的普通人 (教师、学生与管理者) 的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 关注常人的命运与处境, 而不是追求所谓的教育客观规律或验证预先设定的理论假设。由此决定了教育叙事研究具有如下鲜明的理论品质。

1. 主体性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世界”是各不相同的, “生活世界”的真理是相对于每个个体而言的真理, 它所关注的是叙事者如何感受、体验、思考与理解这些故事。因此, 重返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的叙事研究确立了个体知识的合法性。教师进行叙事研究就是把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作为观察、思考与探究的对象, 阐述、敞亮自己亲历、亲事的感受、体验与感悟。这种在教师个体的经验、经历背景中开展的叙事研究, 既不回避教师自己固有的文化“过滤镜”, 也承认“他者”的视界存在。也就是说, 在教育叙事研究中不仅不压抑人的主观能动性, 反而以彰显人的主体性为先决条件, 叙事研究是让叙事者自己说话、表达与言说的研究。

2. 情境性

叙事研究用具体、鲜活的人与事代替抽象的概念与符号, 通过对故事进行整体性的、情境化的、动态的“深描”, 完整地再现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与情节等, 以便向读者展示故事不断发展的“场景”与“情节”。“场景”不仅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一个“空间”, 而且是引发故事发生发展的因素, 而故事中的“冲突”、“矛盾”、“困惑”、“误解”、“释疑”等要素又构成了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教师的叙事研究就是要通过由“场景”和“情节”组成的叙事, 以整体的、动态的、形象的、真实的描述、刻画与分析再现教育情境中生动的细节和信息, 而不是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 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如何做。

3. 意义性

由于故事总是具体的、情境性的, 因此, 叙事研究并不在于探寻绝对真理与普适规律, 而是定格于日常生活中的独特事件, 揭示这些事件所蕴涵的意义, 使人们领悟人生的真谛, 得到心灵的震撼, 获得精神的享受。“情动于中, 文发于外, 泼墨于纸, 铸魂于心”是叙事研究的关键。因而, 教师的叙事研究并不是日常教育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件件事情的流水账式的记录, 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并不是对教育情境的简单复制, 而是从特定的视角对所关注的人和事进行的思考与探究;并不是教育事件的实况录像, 而是一部经过精心剪辑的记录片。叙述的故事总是隐含着一条“意义”线, 即主题, 其中的人与事都是由这条意义线串联、聚合的。这种意义蕴涵在故事叙述的字里行间, 体现在基于故事内容的适时而巧妙的议论与抒情。

二、教育叙事叙何事

1. 所叙之事要具有亲历性

格拉斯纳和派司金曾说过:“我的主观性是我能够述说的故事的基础, 这是我的一个力量的支柱, 它使我成为既是一个人又是一名研究者的现在的我。”[2]由于教育叙事研究是直面教育事实本身并揭示其意义的研究, 它需要研究者把自己沉浸于所研究的人与事之中, 使所研究的人与事成为自己能够感知、体验和感受的东西, 因此, 在叙事研究中, 研究者最好从自己的经历、体验与感悟出发, 所叙之事最好是自己亲身经历、亲自做过的。教师进行叙事研究应与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体验联系起来, 最好讲述教师自己的故事。换言之, 教师叙事研究最好是对自己的某种经历的反思与探究, 是经历与思考的统一。倘若只有经历而无思考, 或只有思考而无经历, 都难以有深刻的认识、透彻的理解。正如郑金洲教授所说, “在教育叙事研究中, 教师既是说故事的人, 也是他们自己故事里或别人故事中的角色。”[3]

自然, 叙事研究也可以叙述别人的故事, 但在讲述这些故事时必须能够直通故事者的内心世界。如果研究者不能被研究的对象所接受, 不能与被研究的对象进行沟通、交流, 达到心灵相通, 那么他的研究既难以为继, 也难以获得真实的信息。

2. 所叙之事要具有问题性

教育叙事研究不是一件件教育事情的简单堆积与列举, 这样做既没有意义, 也没有必要, 其所叙之事应具有“问题性”。这些具有“问题性”的事件, 从心理上常常是那些或令人振奋, 或令人彷徨;或令人激动, 或令人忧虑;或令人感慨, 或令人惊诧;或令人悔恨, 或令人困惑的事情。就教育叙事来说, 教师可以叙述的事情可能是课堂上出现的教师未曾预料到的情况;可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遇到的障碍;可能是教师的权威受到来自学生的挑战;可能是特定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机智的施展;可能是让教师感慨万千、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的关键事件;可能是百思不得其解, 而“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偶得;可能是摆脱惯性思维的桎梏、开启幽禁的思绪的敞亮与洞见, 等等。

3. 所叙之事要具有启发性

教育叙事研究不仅仅是用事实说话——把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讲述清楚, 做出客观、准确的记述, 而且应融入叙述者个人在事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感受、体验, 特别是伴随这种体验、感受而带来的思考与反思。在叙述中融入思考与反思, 对于叙述者来说, 标志着对特定教育教学问题有了较深层次的把握, 形成了含有一定规律性的认识。对于阅读者来说, 他们则能够从这些思考与反思中产生联想、得到启发, 联想到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相似情境, 可能引起读者将叙述者的所作所为与自己在相似情境下的所作所想加以对照, 与叙述者形成一种事实上的交流与对话, 从而引发对某一特定问题的更多关注, 进而主动地加入到对这类问题的有意识的探索与研究之中。[4]这样叙事, 才能让自己叙述之后, 让读者读过之后, 觉得有意蕴、有共鸣、有所思、有所悟, 从而具有启发性。

三、教育叙事如何叙

教育叙事研究范围广泛、主题多样、内容丰富, 它似乎很难找到统一的格式、规范与要求。但是, 教育叙事研究从研究、写作的过程而言, 也是有章可循的。

从研究的过程而言, 教育叙事研究常常围绕三个事件展开:现场、现场文本和研究文本。现场是研究者考察的对象, 是研究者亲身体验生活和获得现场经验的过程。现场文本是指研究者所获得的现场资料, 是对研究对象的经验或故事的记录、描述和现场思考。研究文本以前两者为基础, 但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它回答的是经验的意义及其相关的重要问题, 可以形成描述的、解释的、讨论的或叙述的文本等多种格式。[5]在此过程中, 研究者的敏感性与理解力对研究结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倘若研究者对所研究的对象缺乏理解、没有足够的敏感性, 就难以有深刻的体会、认识与洞见, 最终使研究流于表面而无收获。而富有理解力与敏感性的研究者才能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教育的意蕴, 从习以为常的惯例中察觉出教育的道理, 才能从凡人琐事中悟出人生哲学和生活的真谛, 从而使看似平淡和繁琐的叙事研究富有韵味与理趣。

从写作的过程而言, 有的叙事研究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逐个陈述, 注重突出其关键部分。这种叙事方式采用“白描”的记叙手法, 尽量原原本本地展现事件本身, 但在记叙中, 写作者并不面面俱到、事无巨细, 而是始终关注事件的核心、问题的关键。有的着重强调研究者个人对问题的认识, 夹叙夹议地陈述事件全过程, 注重研究者个人对事物的判断, 虽然它少了些上述方式的客观和平实, 但写作者密切关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感受, 时时以一种反思的姿态拷问自己的认识, 无形之中多了些自我反思的意识和对事件的深层洞察。有的从当事人的角度陈述故事, 注意使用当事人的语言和文化, 在事件的叙述中, 写作者更多地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陈述事件的原委。这种叙述方式的特点在于运用被研究者对象的语言、行为等, 再现事件发生的场景, 它少了一分旁观者的冷漠, 多了一分亲历者的热情。但不管是哪种教育叙事, 都应包括如下基本要素。第一, 有鲜明的主题或引人入胜的问题;第二, 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第三, 有解决问题的情境性、冲突性、过程性、复杂性以及师生角色变化等的描述;第四, 有解决问题过程中及过程后的反思;第五, 有理性反思中所获得的经验或教训, 所蕴涵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升华或启发。[6]

值得提出的是, 传统的观念认为, 写作是人们借助文字和修辞技巧再现头脑中存在的观点和事实的一种行为, 而后现代语言观则认为, 语言总是以历时性、地方性的方式建构着个人的主观世界, 写作不仅是结果的表达, 而且是意义的建构。因此, 教师叙事研究就不是对业已发生之事的简单追述, 而是一种学习、研究的方式, 它本身就是教师自己经验提升与能力锤炼的过程, 也是教师自己教育境界的升华与教育理想的塑造过程, 还是教师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意义的过程, 或者说, 教育叙事与教师的自我超越同步。这是叙事研究无论是作为一种研究方式, 还是成果表达方式的真正意义所在。正因于此, 如果教师在教育生活中能够坚持不懈地进行叙事研究, “那么我们可以设想, 若干年以后, 他们的教育经验将丰富、充实而且深刻, 他们的专业发展能力和专业发展水平将获得质的飞跃, 他们就很可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优秀的教育家群体。”[7]

参考文献

[1]施铁如.后现代思潮与叙事心理学[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3 (2) :37.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90.

[3]郑金洲.教育研究方式与成果表达形式之二——教育叙事[J].人民教育, 2004 (18) :36-39.

[4]孙启民.教育叙事叙何事[J].江苏教育, 2004 (3) :32-33.

[5]康纳利, 克莱丁宁.叙事探究[J].丁刚译.全球教育展望, 2003 (4) :7.

[6]李明汉.教师校本研究与教育叙事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03 (12) :V.

篇8:信息技术教育叙事

根据教材,七年级的学生第一章是学习“信息与信息技术”,由于这个内容理论知识较多,所以,为了让学生掌握要点,我用Word制作了导学案,把本节内容设计为填空题和选择题,希望学生在自学的過程中完成这些练习。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应该会在30分钟以内完成练习,之后核对答案就可以提交作业了。而我没想到的是,这里的学生整整完成了一节课,居然提交上来的作业还不到20人。我发现问题的关键是学生打字速度太慢,并不是他们没有找到答案。

第二周的信息技术课,我给学生电脑了安装了金山打字通,让他们利用里面的“速度测试”,每人设定10分钟,我来记载大家的打字速度。10分钟后,大家的速度让我大失所望,一分钟在5个字以下的同学占了三分之二,突破一分钟10个字的同学全班屈指可数。我问大家:“你们平时上QQ吗?”居然有十几个同学告诉我,他们没有QQ号。此时我觉得打字必须得练习了,否则上课的难度将增加。

在第三周的信息技术课上,我首先让学生认识键盘、了解键位图的分布和手指的位置,然后进入金山打字的键位练习,牢牢记住每根手指负责的键位,最后我让他们打开金山打字通里面的打字游戏。学生此时十分有兴趣,都兴致勃勃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有的学生选了“警察抓小偷”,有的选了“青蛙过河”,还有的选了“打苹果”。我要求他们必须把手指放到正确的位置玩游戏,刚开始学生不习惯,经常被“Game over”,后来我告诉他们,每根手指会负责上、中、下三排对应的字母键,不管按了哪里的键,手指都要记得迅速回到基本键的位置。

打字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此时有人发现虽然手指位置是正确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还是很快就“Game over”了。这时我和学生一起玩“警察抓小偷”,我的速度要快多了,他们发现我的眼睛是不看键盘的,是盲打的,他们在惊叹的同时也反思了自己。

之后几周的信息技术课,我会每节课给他们15分钟玩打字游戏,他们很有兴趣,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练熟了指法,打字速度也在提高。到本学期结束的时候,我准备在七年级举行一个打字比赛,评选出打字高手进行奖励,学生听说这个消息之后都更加努

力了!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游戏来练习指法,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这让我对之后的教学设计开始高度重视,既然信息技术是一门特殊学科,何不让它以特殊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到在娱乐中学习知识,在小组竞赛中提升技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收获成果。

上一篇:《珍爱生命,重视安全》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范文下一篇:一般民事案件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