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幸福

2024-04-10

教育叙事幸福(精选8篇)

篇1:教育叙事幸福

教育叙事: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内容摘要】

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师对学生的爱更是一种把全部心灵和才智献给孩子的真诚。这种爱是无私的,它要毫无保留地献给所有学生;这种爱是深沉的,它蕴涵在为所有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中;这种爱是神圣的,它能凝成水乳交融的情谊。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

我是教师,我的工作理念是:“享受教育,享受人生”。我经常对学生说:“快乐学习,快乐成长。”教师如果能以享受的态度从教,那么他的教育生涯就是幸福的人生,享受教育每一天,幸福生活到永远,每天和朝气蓬勃的孩子在一起,连我自己感觉永远年青。我们教育是“以人教人”的工作,把它当作自己追求的事业。所以在我的班级里面倡导快乐学习,我经常和孩子们一起活动,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平等,对我自己的身心也是一种锻炼,对学生也是一种人文关怀。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长大,这带给我的也是同样快乐的教学,让我感受到做教育者的幸福。【关键字】真心 真爱 关爱 赏识 尊重 亲近【正文】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世界万物离不开阳光,有了阳光就有了生机与活力,大树才能茁状成长。我作为一名教师,就像一缕阳光,用温暖的心关爱学生,用一张带有微笑的脸走进课堂,让学生享受阳光雨露的滋润就会健康成长。

从教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我积极主动做孩子的思想工作,长期的教育工作中我体会到:作为一名教育者,要想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要付出你的真心与真爱,教育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十七年间,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遗憾。我快乐着孩子的快乐,悲伤着孩子的悲伤,伴随着孩子一块成长。

记得前年,我接手五年级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我发现本班的张晨同学总是低着头,上课无精打采,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老师课堂提问,他缄默无语。家庭作业要么全留空白;要么乱写一气,全是错别字。甚至连组词以及简单的加法也是做得错误百出。每次测验,语文、数学都只有三、四十分。下课也不和同学一起玩,就傻傻地站在那里看别人玩。经过了解知道他学习基础很差,经常不做作业,性格内向,而且缺乏最起码的上进心。父母外出做生意,跟随爷爷奶奶读书。教过他的老师告诉我,只要他遵守纪律,不逃学,上课不影响别人就行了。我听了,不觉从心底泛起一股凉意。就这样的成绩将来走出校门,面对这知识日益更新的时代,他该如何生存哪!我觉得这孩子脑子挺聪明的,就下定决心一定不能放弃他!一天放学后,我来到他家,正碰上他和村里的小朋友玩小珠球。门上一把锁。原来他的爷爷奶奶打麻将还没回来。过了大约半小时,他的爷爷奶奶才回来。但是与他的祖父母交谈更让人心寒。因为他成绩太差,家里打算让他念完小学,就跟父母做生意!我劝了两句,但是他爷爷的一句话让我傻了眼,“他的成绩那样,进了初中也学不了多少知识,小学里认几个字,会认钱就行了。”听了这些话,我的心情分外沉重,难道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就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离开学校,过早地承受生活的重担吗?回到学校,我就找他谈话,可他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哎,承受长期学习落后的打击,总是徘徊在无人关注的角落让他产生了自闭的心理。每每看到他“孤独”的身影,我都暗暗发誓,一定要带他回到班级的大家庭里来,一定要让他重拾搞好学习的信心和勇气。针对他的情况,思虑再三,我决定从三大方面入手:

第一,我与孩子的父母取得联系,要求他抽时间管管孩子。平时多打电话关心孩子,每天问问孩子的在家表现,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只要孩子有一点进步就适当进行表扬,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就在身边,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孩子之所以成绩差,是因为没有好的学习环境,希望他们放弃打麻将。在我诚恳地劝说下,两位老人很感动,答应今后好好督促孩子作业,改掉恶习。

第二,我抓住一切机会走近他、亲近他,敞开心扉,以一颗真诚的心来关爱他。我组织几名同学来帮助他,跟他一起玩,跟他一起做作业。让他感受到同学对他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他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又感受到无穷的快乐!碰到他没有钢笔或墨水等及时给他买。渐渐的我发现他开始和同学一起玩,脸上有了笑容,也开始和别人说话了。家庭作业也能按时完成。看到这一切,我总算松了一口气。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搞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一颗赤诚的爱心,用爱的甘露滋润孩子们的心田,用爱心点燃一颗颗纯洁的灵魂。对于那些学困生,教师应给他们更多的爱,经常鼓励、帮助、督促他们,使他们增强自信心。

第三,与科任老师统一意见,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他。学习上的一点小进步,我们也没有忽视。在课上,我总是多提问,多指导,直到他弄懂为止。课余,我也会抽时间为他辅导。可能出于对老师的回报吧,期中考试,他居然得了76分。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缺点,学困生也并非一无是处,对于学困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哪怕很微弱的闪光点,很微小的进步,我们教师要及时予以引导肯定,尽量挖掘其闪光点,努力从赞美中去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产生欣慰、幸福的内心体验,增强荣誉感、自信心、上进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与内在的动力。当一个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与动力,他的提高就变得轻松、容易多了。

对于张某这样特殊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 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班主任应以赏识的眼光和心态看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找到好孩子的感觉。也正由于老师对他的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和提醒,才使他找回了自信。让没一个学生都健康向上地成长、快乐地学习!要想拥有“快乐心态”,只有“宽容”还不够,还要有一种“赏识意识”。学生是生命的火种、精神的火种,教育的使命是点燃这火种,使之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而点燃这火种的火源就是“赏识”。赏识是一种教育的艺术。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一次表现的机会都蕴含着赏识。一路走来,因为“宽容”、因为“赏识”,寂寞与枯燥,劳累与辛苦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在我的眼中,阳光总洒满大地,一切都那么美好,工作是如此丰富多彩,充实可爱。

善待学生——努力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对学生真诚无私的爱是获取教育成功的原动力,没有学生的合作,教师的工作绝对不会有成效。可以这样说:教师工作的成功程度取决于教师调度学生与自已合作的兴趣与能力的程度,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快乐与成长幸福的教师是最幸福的教师。

善待自己——别跟自己过不去。教师首先是个人,放下我们心中的“师道尊严”的架子,学会以平等平和的方式与人相处,与人交流。如果准备以教师为终身职业,那么我们就应该放弃不必要的攀比之心和功利之心,善于从自己的职业优势中寻找人生的乐趣。保持心理平衡是维护身心健康的基石,只要注意并做到心理平衡,就掌握了开启健康与幸福之门的金钥匙。

每时每刻我都要求自己要用健康向上的灵魂去净化教育环境,用自己平实坚韧的心态教书育人,真正用人格魅力铸造神圣的师魂!通过这件事,我觉得做一个好班主任的先决条件是:了解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每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只要付出爱心,枯草也会发芽;只要有一缕阳光,他们就会灿烂。总之,心灵的桥梁要用情感去架设,用尊重、信任、体贴、关怀去充实。在更新教育观念的今天,作为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树立信心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教育日记:教师要有一颗爱心

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师对学生的爱更是一种把全部心灵和才智献给孩子的真诚。这种爱是无私的,它要毫无保留地献给所有学生;这种爱是深沉的,它蕴涵在为所有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中;这种爱是神圣的,它能凝成水乳交融的情谊。每时每刻我都要求自己要用健康向上的灵魂去净化教育环境,用自己平实坚韧的心态教书育人,真正用人格魅力铸造神圣的师魂!

教师的幸福是一种通融、豁达,幸福既在心灵深处,也在我们眼前手边,所以我们要满足于学生的点滴进步,感激生活中的每一点理解、宽容、信任,甚至是压力、埋怨和怨愤。世界万物离不开阳光,我作为一名教师,就像一缕阳光,用温暖的心关爱学生,用一张带有微笑的脸走进课堂,让学生享受阳光雨露的滋润就会健康成长。

我是教师,我的工作理念是:“享受教育,享受人生”。我经常对学生说:“快乐学习,快乐成长。”教师如果能以享受的态度从教,那么他的教育生涯就是幸福的人生,享受教育每一天,幸福生活到永远,每天和朝气蓬勃的孩子在一起,连我自己感觉永远年青。我们教育是“以人教人”的工作,把它当作自己追求的事业。所以在我的班级里面倡导快乐学习,我经常和孩子们一起活动,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平等,对我自己的身心也是一种锻炼,对学生也是一种人文关怀。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长大,这带给我的也是同样快乐的教学,让我感受到做教育者的幸福。

教师首先是个人,放下我们心中的“师道尊严”的架子,学会以平等平和的方式与人相处,与人交流。如果准备以教师为终身职业,那么我们就应该放弃不必要的攀比之心和功利之心,善于从自己的职业优势中寻找人生的乐趣。保持心理平衡是维护身心健康的基石,只要注意并做到心理平衡,就掌握了开启健康与幸福之门的金钥匙。

赏识是一种教育的艺术。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一次表现的机会都蕴含着赏识。一路走来,因为“宽容”、因为“赏识”,寂寞与枯燥,劳累与辛苦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在我的眼中,阳光总洒满大地,一切都那么美好,工作是如此丰富多彩,充实可爱。

对学生真诚无私的爱是获取教育成功的原动力,没有学生的合作,教师的工作绝对不会有成效。可以这样说:教师工作的成功程度取决于教师调度学生与自已合作的兴趣与能力的程度,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快乐与成长幸福的教师是最幸福的教师。

篇2:教育叙事幸福

一位老教师在退休前这样对我说:教师这工作是少有的净土,如果能在光荣感之余再多点幸福感,是值得一直干下去的。

光荣?幸福?我细细咀嚼,不禁有些懵懂。教师这职业到底给了我们什么?我想,它还是给了我们一些东西的。比如一份可以矜持一些的心态,一种相对安定的生活,一个三餐准时的习惯„„所以,那些多年不见的朋友听说我做了一名孩子王,往往都会问:你的薪水高吗?你的待遇不错吧? 可是,即使是再关心我的好友,也无人问及,你幸福吗?

我幸福吗?我又因为什么幸福?你们呢?有没有一个可以不加思索就说出来的答案呢? 幸福是什么?也许我们记住了许多快乐的场面,可幸福却是一种来自灵魂深处魂的问答。于是,我问我自己:你因为爱人而幸福过吗? 你因为被爱而幸福过吗? 工作累了,父母来电话,朋友来短信,如果不是做老师,这也许就是我的幸福的全部。可教师这份职业,让我获得了额外的关爱,它丰富了我的人生,我幸福的内涵。

试想一下,有什么能比从事教育事业所收获的精神财富更多呢?让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这样的情景:课堂上,看着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你能三心二意吗?课外,一个个学生围着你,用崇拜的眼神期待着你,你能不热血澎湃吗?节日来临,一张张饱蘸着学生敬意的贺卡飞向你的时候,你能不激动吗?夜深人静,就着一盏孤灯,品读着一封封信件的时候,你能不感到幸福吗?这一幕幕,只有为人师者,才能亲身经历;也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坚定你的选择。

以前也许我们总是很担心:与一群活蹦乱跳的顽皮猴打交道,我们的付出他们能读懂多少?恐怕过了今天也就忘记了吧!朋友们,我想请您听听我做班主任短短一年来的感触:一位学生在作文“老师,我想告诉您一件事”中写过这样一段话“老师,我要谢谢您,时间过去了一年,您老了一岁,我们耗了您一年的青春和经历,您天天为我们操碎了心,看我们比看自己的小孩还重,起早贪黑的,我们真的十分感谢您,您辛苦啦!”。看着学生真诚的话语,瞬间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是幸福的。有一次,我的咽喉炎又犯了,嗓子嘶哑充血,当我艰难地吐出第一个音时,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我们知道你喉咙不好,你不要讲了,你布置点作业给我们吧。我们会管住自己的。”“对,老师你别担心,我中午带药给你吃。”„„中午,不知什么时候,我的桌上摆满了“西瓜霜”“金嗓子”,还有一根金灿灿的大香蕉。看着眼前的一切,我忽然想起了《冰激凌的眼泪》中蕴含的故事:那是一位支援西部的年轻教师,他步行四十里山路为的只是给全班每一个孩子买一支冰激凌。孩子们在作文中这样写到:我们的老师是个好人,他很爱我们,给我们每人买了一个冰激凌。我们从来没吃过冰激凌,真好吃。大家很感动,都流泪了。冰激凌也很感动,流着白色的泪。是啊,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工作六年来我教过很多个班,大约也有两三百人,甚至有很多我都叫不上来名。假定其中有一半是爱我的,那么在亲人朋友之外,我的人生额外的收获了一百多份关爱。收获别人的关爱,这是一笔旷世的财富啊!

听了上述的感触和故事,你是否还有疑惑呢?你因为付出而幸福过吗?你因为失去而幸福过吗?

我们身边的许多年轻朋友,崇尚前卫的生活,酒吧歌厅是他们热衷的场所。洋房洋车是他们今生的最大追求。可是,他们怎能体会到我们平凡、忙碌背后的幸福呢?

在座的各位朋友,每天早上看见你们自信的笑容,从容的脚步,我想,你们一定已找到幸福的所在。而我,仍像一只小鸟,有时低落有时高翔,那是我还在寻找:找寻那隐藏已久的幸福的种子,它将成为你我源源不断的能量。

最后我要提醒你:那花白的头发,佝偻的背影,将不再是老师唯一的形象;那那一盏清灯,伏案深夜,将不再是老师单调

的写照。我们应该长久地拥有年轻的光芒,青春的朝气;我们应当骄傲地招展博大的关爱,美丽的心灵;我们当以全新的教师形象汇聚成一幕崭新的特写: 一名忠诚的教师,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篇3:教育叙事幸福

关键词:叙事空间,帐篷,汽车,叙事进程

《佛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是海明威发表以非洲打猎为题材的中短篇小说之一, 小说情节简约集中却跌宕起伏, 扣人心弦。这篇小说以麦康伯夫妇在非洲打猎为中心事件, 这一对郎“财”女貌的夫妇在打猎过程中感情破裂, 最后丈夫麦康伯枉死于妻子的枪口之下。在打猎的第一天早上, 麦康伯面对扑面而来的雄狮, “发疯似地慌慌张张逃到空地上, 向小河边跑去”。这一幕正好被他的妻子看到, 她鄙夷丈夫的懦夫行为, 此事也成了夫妇争吵的导火索。就在当夜, 妻子溜进了威尔逊的帐篷, 给丈夫戴上了顶“绿帽子”。而在第二天追杀野牛时, 麦康伯变了, 从一个见狮子就逃的懦夫变成一个在勇敢射杀野牛男子汉, 正当他为自己转变高兴时, 妻子却在背后一枪结束了他的生命。在这篇小说中事件发生的因果都遵循时间序列, 因此, 几乎有关这篇小说的叙事研究都注重时间问题, 从而很少学者从叙事空间的角度, 探讨小说空间变异与叙事活动进程的关系。

学者龙迪勇在《空间在叙事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叙事文学小说中故事情节展示与人物塑造都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 “时空包含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 而其中的空间场景, 在阅读效果上给读者的印象往往超过了时间”。的确, “叙事是具体时空中的现象”, 任何叙事作品都必然涉及某些的时间和空间概念。“超时空的叙事现象和叙事作品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加布里尔·佐伦在《走向叙事空间理论》 (1984) 一文中, 将叙事空间看做一个整体, 并创作性的将空间分为三个层次:即地志的空间、时空体空间、文本的空间。而本文论述小说中的叙事空间主要偏向地志的空间, 即作为静态实体的空间, 它可以是指物理空间, 既包括静态的空间, 如营地景色;也包括动态的空间转换与衔接, 如地理位置的移动;也可以是人或物存在的形式空间 (现实与梦境)

通过细读, 笔者发现, 在小说中有两个空间似乎颇受作者的青睐, 即“帐篷”与“汽车”, 从文中所描绘这两实物的物理形状来看, 两者都属于半封闭半开放的空间, 如文中“帐篷”并不是密封的而是“风吹进覆盖着帐篷的树林, 瓶子在风中滴滴答答地淌水”;“汽车”的特征则是“两没有门的、车身像个盒子的汽车的后座”, 而正是这半封闭半开放状态空间无形中预示故事结局的半开放性 (即麦康伯的死因的解释不止一种) 。且笔者认为, 小说作者通过这两个空间的转换, 来推动小说的整个叙事活动进程。

一、“帐篷”空间单用——叙事活动开始

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先将所有的主人公 (麦康伯夫妇与威尔逊) 置于“帐篷”这个空间中, “风吹进覆盖着的帐篷的树林, 瓶子在风中滴滴答答地淌水”“ (麦康伯) 坐在吹着一阵阵微风的树荫下一张舒适的帆布椅子上”静态描写显示出帐篷中环境舒适度很高, 似乎一切人与事都很自然祥和地发生发展, 但“他们全坐就餐帐篷的双层绿帆布帐顶下, 装出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的样子”, “装出”一词打破了环境本身的祥和, 它提示读者这恬静的气氛下已经发生了与此时氛围不相称的某事, 且此事必定会降低或环境舒适度。而在此祥和环境反衬下的“未知事件”则必定能引起读者的好奇。

接着主人公们在“帐篷”中交谈,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直接引语和自由直接引语来交代出场人物之间的关系, 如麦康伯与玛戈是夫妻关系, 麦康伯与威尔逊是主佣关系等。与此同时, 作者还运用不同的聚焦视角来介绍人物外貌, 展示人物性格, 透露人物间情感关系, 如玛戈与麦康伯夫妻感情淡薄。但这些都只是故事发展的基本资料, 并没有向读者陈述“假装”的“什么事”, 一切都如“帐篷”本身所呈现出半封闭半开放状态一样的未知, 直到“他们坐在那儿树荫里, 营房就按扎在几棵枝叶繁茂的刺槐树下, 树林后面是一座地面上尽是圆石的悬崖, 还有一片一直伸延到一条小河旁的草地, 河底尽是圆石, 河对岸就是森林, 他们喝着冰地非常可口的兑酸橙汁的杜松子酒”静态空间的描述, “帐篷”里出现了麦康伯与威尔逊这对主佣之间言语上首次冲突, 在冲突中“什么事”渐渐地浮现出来。很难想象, 如此美景中居然生出如此不融洽的言语对话, 着实是大煞了风景, 如此设计, 一方面或许是由于作者偏爱“静中取闹”的反衬效果;另一方面, 静态空间的描绘往往有着减缓叙事的节奏的作用。对读者而言, 小说中叙事节奏的减慢通常会促使读者好奇心地急剧增长, 使读者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这也更便于故事有声势的向前发展。如此一来, 天时地利皆具备, “什么事”终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缓缓而出, 原来是麦康伯作为男人却在打猎遇到狮子时因害怕而懦弱的逃跑。

二、“汽车”与“帐篷”空间交替——叙事活动进展

“什么事”的疑惑已经解开, 作者决定让主人公麦康伯来将故事继续进行下去, 文中插入了麦康伯回忆的猎狮过程, 此时叙事空间有了些许变化, 不再是紧紧围绕“帐篷”而是同时也涉及了“汽车”这一空间, 即两空间之间的交替运用, 一方面, 作者通过这样的空间交替将打猎过程与帐篷中发生的事件之间进行完美的转化。可以看到, 在叙事活动中, 似乎每次打猎都离不开“汽车”这个空间, 或许有时并未对“汽车”进行详细的描写, 但“汽车”在打猎过程中的作用是无法忽视的:首先, “汽车”是非洲打猎的必备的交通工具 (当然叙事过程中也有徒步寻找受伤狮子的事件, 但这是在车无法到达目的地的前提下) ;其次, “一路穿过野草长得很高的洼地, 拐一个弯, 穿过树林, 开进一座座长着果树的小山之间”或“开车沿着高高的小河岸慢腾腾的向前驶去, 小河在这一带把它的尽是圆石的河床冲的很深;他们的汽车在那些大树中间弯弯曲曲地穿进穿出”, “汽车”惯常是实现场面过渡的最佳引导性工具;再者, 整个狩猎过程中对“汽车”空间内外的描述, 如“他 (麦康伯) 向那辆没有门的、车身像个盒子的汽车的后座转过脸去, 威尔逊同麦康伯太太就坐在那里, 他们两人都兴奋的裂开了嘴在笑”→“你太太可以坐在汽车里”→“他 (麦康伯) 坐在后面的座位上她的身旁;威尔逊呢, 坐在前面的座位上。有一次, 他伸出手去, 握住他妻子的一只手…她从地矮的座位上向前探出身子, 亲了亲他 (威尔逊) 的嘴”, 这系列描写显示出, 麦康伯与太太玛戈之间关系正随着猎狮过程而不断恶化, 其原因只是玛戈在车中看到第一天猎狮全过程, 麦康伯在猎狮途中一而再地软弱退却、“像兔子一样的逃跑”, 而威尔逊却是异常的勇敢, 性格、行动上的鲜明对比导致了玛戈对麦康伯与威尔逊的态度发生明显的变化, 对丈夫的鄙视演化成无视, 当着丈夫的面, 在“汽车”中主动亲吻威尔逊, 无疑这一情节为玛戈在夜里钻进威尔逊的蚊帐中做了一个伏笔, 此情节的添加使得故事中男女情节的发展不至于太唐突。换句话说, 玛戈“红杏出墙”是在故事本身发展的意料之中。无疑, 空间描述的变化所显示的关于玛戈与威尔逊之间情事的信息, 也为故事结局枪杀原因增添了一种为情谋杀的可能性。

在猎狮的过程中, “汽车”的空间描写便于情节从容进展, 而时而交替出现的“帐篷”空间则使得情节更显饱满圆润。在此, 值得一提的还有描写人或物存在的形式空间 (现实与梦境) 的地志空间, 即文中猎狮当晚麦康伯做的梦, “在梦中马丁·约翰逊:美国电影摄制者, 专在非洲拍摄原始生活;…他得妻子奥沙·海伦同他一起工作, 并且在他去世以后, 继续这项工作。突然被那头脑袋血淋淋、站在他面前的狮子吓醒了”按照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解析, 梦是潜意识空间的呈现结果。但在此, 笔者并非想从心理学得角度来分析此梦, 而是从空间对于叙事情节意义的角度来解析, 从上述“汽车”的相关分析可知, 猎狮后玛戈公然在“汽车”里给麦康伯头上添绿, 以后夫妻俩的关系有何去何从呢?而在梦境中却给予相当多的隐喻, 这可算是作者海明威空间塑造的妙笔之一, 梦中一对夫妻夫唱妇随, 在丈夫死后, 妻子不但忠于他们之间的爱情, 而且还忠于丈夫未完成的事业。相比故事中麦康伯夫妇情感破裂, 妻子多次出轨, 其讥讽之意不言而喻。除此外, 梦中还出现两次死亡事件, 一次是丈夫的去世, 一次是狮子血淋淋的脑袋。应该说, 重复提到死亡信息实际上就是对故事结局的预告, 麦康伯的死法将与狮子的死法相似, 同时也暗示造成麦康伯死亡的原因可能有三种:一是相反与海伦对爱情的忠贞, 是因为玛戈的出轨而导致的谋杀;二是相反与海伦对丈夫事业的支持, 是因为玛戈对丈夫事业的反对 (即不希望丈夫因为打猎而变的勇敢从而脱离自己的掌控) 而导致的谋杀;三是像梦中的丈夫的自然死亡, 没有人为有意的操作。而梦醒之时, 所有的预示也都相继涌来, 妻子再次的背叛与言语羞辱, 使得麦康伯在“狩猎野牛”过程中, 满腔愤怒变为无限勇气爆发出来。

三、“汽车”空间独用——叙事活动结束

为了泄愤, 麦康伯准备了另一场打猎活动——“狩猎野牛”。在这过程中, “汽车”不再与“帐篷”交替出现, 而是一揽大局, 独自操作故事的结局。海明威娴熟的运用“汽车”空间将猎牛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未遇猎物, 射杀野牛, 误杀丈夫。

首先, 未遇猎物前, “他 (威尔逊) 上车, 坐在驾驶员身旁;弗朗西斯·麦康伯和他的妻子一声不吭, 坐在后面的座位上”→“在灰蒙蒙的晨光里, 汽车吱吱嘎嘎的向下开, 从一个尽是卵石的浅滩上度过河, 接着往上开, 盘上陡岸, 威尔逊上一天就吩咐在那里开出一条路, 所以他们可以开到对岸这个像猎苑似的长着树的、地形起伏大的地方来”→“汽车轮在野草和矮树丛上滚过的时候, 他能够闻到碾碎的蕨薇的气味。这像马鞍草的气味;汽车开过这片人迹不到的、猎苑似的地方…”连串描写“汽车”空间或将“汽车”空间作为基点向外散射的空间 (即静态的景色描写) 都笼罩着灰暗色调, “一声不吭”的麦康伯夫妇, “灰蒙蒙”的天气, “吱吱嘎嘎”的“汽车”, “碾碎的蕨薇”的气味, “猎苑”式的打猎区, 这些相比于小说开头“帐篷”空间展示出的怡然景色, 使得“猎牛”的前期气氛显得过于压抑, 似乎是“暴风雨之间的宁静”, 同时似乎也暗示故事将会拥有“暴风雨”式的结局。随之, 在汽车行驶的路程中, 作者只专注描绘沿途景色以及威尔逊的内心活动, 从而大大地减缓其叙事节奏, 如此刻意拉长那份阴沉的“宁静”, 大概是作者为枪杀极力营造“死前寂静”氛围而有意为之。在这其中, 文中提到麦康伯夫妇坐在后座却相互间一声不吭, 这足以说明两人情感关系已至冰点, 而这冰点关系与周围景色描写却相符。换言之, “吱吱嘎嘎”的“汽车”, “碾碎的蕨薇”的气味, “猎苑”式的打猎区, 正是夫妻关系瓦解的实物印证, 此“情”正应此“景”。其次, 在射杀野牛期间, 作者则醉心于对“汽车”的系列精彩勇敢“动作”地描写, “汽车用一小时四十五英里的速度疯狂地穿过空地”“接着, 汽车摇晃了一下, 好像跳过一条马路似的”, “这当儿, 刹车已经扳上, 汽车还在滑动”, 汽车的勇敢“动作”与麦康伯杀牛时勇敢举动相称, 、麦康伯也由懦弱胆小的逃跑者变成勇敢无畏的射枪手, 并开始享受获得男人尊严的幸福。然而, 正当麦康伯沉浸于成人幸福中时, 幸福却戛然而止, “汽车”里 (从“汽车上的麦康伯太太呢, 眼看野牛的犄角马上就要冲到麦康伯身上…谁知道却大众了她丈夫的颅底骨上面约莫两英寸高、稍微偏向一边的地方”) 的妻子开枪有意或无意的射杀了麦康伯 (与梦中狮子被杀的预示相似) , 整个“猎牛”过程, 是由“汽车”里的丈夫计划打猎开始, 又由“汽车”里的妻子枪杀丈夫结束, 且没有任何关于枪杀原因的解释, 留给人们半封闭半开放式的想象空间, 正如“帐篷”、“汽车”这两个空间物理特征一般。

综上所述, “帐篷”与“汽车”空间的出现与叙事的进程保持着一致性, 两个空间的单用与交替使用影响着叙事活动的发生、发展与结束。

参考文献

[1]、龙迪勇.空间中的空间:叙事作品中人物的共性与个性.思想战线, 2010 (6)

[2]、王安.论空间叙事学的发展.社会科学家, 2008 (1)

[3]、龙迪勇.空间在叙事学研究的重要性.江西社会科学, 2011 (8)

[4]、龙迪勇.论现代小说的叙事空间.江西社会科学, 2003 (10)

[5]、龙迪勇.空间叙事学.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8

[6]、史学荣.小说中空间的叙事功能.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10

[7]、刘玲玲.解读海明威的非洲题材作品.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8]、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3月第1版

篇4:平凡的教育花絮,幸福的教育叙事

去年我教的四年级有一个叫李燕的女生,她在校表现不仅成绩优秀,各项活动也积极主动参与,人缘也不错,尤其在学校举办的文艺活动中更是出类拔萃,表现出色。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的表现竟然让我出乎意料。那是一个星期天的傍晚,我散步经过她的家门,瞬间心里产生一个念头——看一看她的作业完成的情况。到她家说明来意之后,原来李燕的父母正准备催促她开始做作业呢。我真的不敢相信,这样优秀的孩子,做家庭作业非要父母催促完成,并且已是星期日的下午!当时我尽量掩饰自己的心中的波动,并且与孩子的父母进行了简单的交流,主要意思是说星期天学生的家庭作业不要集中时间一次完成,要分成几个时间段来完成,这样的作业效果会比集中时间一次完成要好许多,学生的父母欣然赞赏。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仅在学校与学生交流这方面的认识,又连续多次到学生家里了解这方面的情况。结果学生的父母纷纷明确表示赞赏,学生的学业成绩明显进步。

随着家访频率的增高,我对学生了解的深入,我逐渐认识到学生对数学作业“任务意识”比较严重。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往往停留在机械重复或记忆层面上,这样,要培养学生对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我真正感受到自己课堂教学的危机。比如在教学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的简便运算,平时分析学生做错题的原因往往是——学生不够细心仔细,学生不认真,学生粗心大意等。现在我才知道,学生出错的问题是他们学习数学只是机械的模仿或重复老师的演算过程,疏忽对算理的理解与思考才是学生经常出错的根源所在。知道了问题的根源所在,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的把学生的思维从课堂引入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引领学生逐渐避开机械重复的怪圈,不失时机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篇5:小学教育叙事 幸福的桌子

武珞路小学金地分校石爱艳

最近几天,我发现有几个学生上课、下课都会用铅笔在桌子上画画,尽管我反复强调,但仍有铅笔在桌上画的痕迹,看了实在让人心疼,班上数第四组小齐小朋友的桌子上画的最多。为了这些,我扣了他的红花,找他谈话,效果仍然不佳。

经过几天的反复琢磨,我决定从“幸福”两字入手。

上周班会课上,我让他们畅谈幸福,小嘴巴一个比一个会说:“每天父母送我上学,我很幸福!”“爷爷晚上蒸螃蟹我吃,我幸福像神仙”......“我们的爸爸、妈妈让我们幸福,那我们想到了给别人幸福吗?”我反问,“我帮妈妈倒水”“我借给同学铅笔”......“你们真好,你们真是一些大好人,那你们想到给你们的桌子幸福吗?”顿时,全班同学哈哈大笑,他们说只有人才会有幸福,桌子怎么会有幸福呢?“桌子也有幸福!他们也有生命!他们每天为我们服务,无怨无悔,可我们班有的同学却在它的脸上用铅笔画,他多疼呀,他多不幸呀!”我严肃地说。

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小齐立刻站起来说:“老师,我错了!我跟着我的爸爸,妈妈,他们悉心照顾我,我多幸福!我的桌子跟着我,被我画成了大花脸,他是不幸的!我要把他擦干净!”说着,只见他拿起橡皮擦了起来。其他的学生也拿起抹布抹桌子,擦椅子。。

第二天清早七点半,我走进教室,发现小齐与他的妈妈在桌子上擦着什么,我走近一看,原来是他发现昨天有自己没有办法擦干净的地方,今天搬来了救兵......“这张桌子跟着你真幸福!”我脱口而出,他笑了,他的妈妈笑了,相信此时的桌子也是笑的。接下来,我又将送“幸福”的活动拓展开来,让椅子幸福,让书、作业本、铅笔、橡皮等许多东西获得幸福!

让没有生命的东西获得幸福,先让别人得到幸福,你会发现,幸福就在自己身边!自己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篇6:收获幸福——班主任教育叙事故事

有一天在逛街的时候偶遇自己曾在黄冈所带的那一届学生中的赵某某的家长。那位家长见到我非常高兴且热情,老远就喊我:“李老师,您逛街呢!”当时,见到他,我也很是高兴,好几年不见了,但那感觉仍像是一对久别的老朋友一样。想起他家的女儿,我的脑海中便浮现出了一张圆圆的俊俏的小脸,那是一个看上去非常小的女孩。

最典型的是当时班上还有一个男孩,叫杨某某的。刚接上这个班,杨某某着实把我吓了一跳:高高的个子,慢慢的语调,脸浮肿,说起话来颤颤微微,坐在班上最后一座,还没有同桌。经打听,才知这个男生的经历。那是一场惨烈的车祸,那一年这个男孩子刚6岁,在路边的沙子堆上玩耍,一不小心,踩酥了看上去很结实的沙块,顺着沙子从沙堆上滚落下来,正巧一辆大卡车从公路上飞驰而过,将杨某某连压带挂拖出了好几米远。当时的路上和围观的人都吓呆了,他的妈妈冲上去将杨某某抱起来大声哭喊。当时人们都认为杨某某不行了,一定抢救不过来了,可幸运的是他活了过来,虽然由原来聪明漂亮的一个小男孩变成了一个有些笨傻、迟顿、唯唯诺诺的男孩,可毕竟还是捡回了一条命。

因为是大四见习,接上这个班,我倾注了所有的爱在这些学生身上,每天我早到晚回,学校的车棚里每天第一个到的便是我的车子,同学们都形成了一个习惯,进校第一件事便是朝车棚望,当望见我的车子,他们便如同回家见到妈妈一样,心中满是踏实与欣慰。对待这些学生,我精心呵护他们,课上课下从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包括杨某某。我都会提问、鼓励他。他妈妈说,他最喜欢的老师就是我了,为了报答他心中的这位可亲可爱的老师,他每天五点就起床,看书。因为他不想辜负我对他的关心和照顾。确实,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所教他的那几年中,他每次数学考试都在80分以上(我所教的学科)。每次看到、想到他的成绩,我都会感到莫名的欣慰。

篇7:教育叙事—奉献爱心,做幸福教师

黑龙江省绥阳林业局第一小学程淑芹

捷尔任斯基曾说: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芒——这就是人最大的幸福。而我说,润花蕾,育桃李,拳拳爱心,奉献教育,这就是教师最大的幸福。

记得一次班会课上,当我问到:“孩子们,你们认为你们的母亲是怎样的母亲?”时,孩子们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我的母亲是伟大的母亲,有的说我的母亲是善良的母亲,也有的说我的母亲是美丽的母亲------单亲家庭的王琪突然站起身来,还未褪去稚嫩的小脸上爬上满满的不属于他这个年纪该有的严肃:”我的母亲是不负责任的母亲。“这时,原本沸腾的气氛骤然变冷,孩子们全都屏住了呼吸。我的心脏猛地震了一下,我无法想象出在别的孩子都沉浸在对母爱的赞美中时,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居然对自己至亲的母亲如此的仇视,是怎样的心理。他该是承受了多大的委屈啊!不觉中,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的腿像注入了铅一样的沉重,我慢慢走到他身边,轻轻抚摸着他的头,”孩子,为什么这么说啊?“王琪愤愤地说”我从小就跟爸爸生活,他很少给我打电话,她早就不要我了!“我忍住哽咽,说”傻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宝贝,妈妈怎能不要你呢?妈妈 离开你不是你的原因,而是你父母他们大人之间的事,记住,妈妈和老师永远都爱你。“王琪似懂非懂地眨眨眼睛:”真的吗?老师?“我抱着他说”当然,老师从不骗人。“一丝释然的笑容终于浮现在王琪的小脸儿上,我也稍稍松了一口气,但是我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我找了王琪的父亲,和他谈了王琪的情况,并建议他的父亲多注意王琪的心理引导,以免他做事极端。同时我又联系了王琪的母亲,了解了情况,表示希望她多关心他,多打打电话,生日时要记得送礼物,告诉他,妈妈爱他-------为了弥补他缺失的爱,我时不时的就找他谈心,摸摸他的头,拉拉他的手,总是说老师很喜欢他。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脸上的笑容多了,上课回答问题积极了,成绩也提高了不少,我真的很高兴,但最令我高兴,令我难忘的是他收到妈妈给的生日礼

物时,哭着冲到我跟前说的话:老师,妈妈是爱我的,我知道了,我也爱我妈妈!我知道我可以放心了,他会快乐的成长的!

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母爱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没有母爱的孩子好比花瓶里的花,即使有色有香,但终是没有根,无法长久;而没有师爱的学生便是死海里的水,即使有广有深,却也失去了该有的澎湃壮阔。如今,教师不再是那种拿着戒尺,穿着长袍,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压制性教育者了,取而代之的是用专心传道授业解惑,用真心感悟教育,用爱心温暖学生的新一代教师,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我是万千教师浪花中平凡的一朵,但我要用我的专心,真心,爱心燃起星星之火,燎起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辽阔平原,让教育的光芒照亮学生们的前程,实现他们的理想。

从教多年,我一直像爱我自己孩子一样爱着我的学生。记得刚从二年级接这个班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个小小的身影总是低着头,孤零零的躲在角落中,回答问题时声音小得像蚊子,好像是怕吓到谁一样,当别的同学玩耍欢闹时,他时不时的瞄一下同学们欢乐的笑脸,却从不融入其中。我轻轻走到他的旁边,柔声说道:“孩子,怎么不一起玩呀?”他缩了一下小小的身体,小声说:“我--,不想玩----”

这个孩子叫孙世杰,父母外出打工,留下他和奶奶生活,家里生活条件差,孩子身材比同龄人小很多,头发有些发黄,小脸没怎么有光泽,和其他孩子粉扑扑的小脸形成了不小的反差,加上畏畏缩缩的行为让人觉得他是易碎的玻璃娃娃,着实让人心疼。我在想,怎样才能让他开朗起来,像别的孩子一样开心时开怀的笑,同伴们惹到自己了可以大声的威胁:我给某某某告老师,我说他-------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平时经常地和他聊天,尽管他还是不活跃,但我发现他渐渐地不排斥和别人交谈了,有时甚至还主动跟我说说话;由于奶奶没文化,辅导不了他作业,总做错题加上原来的老师因错题而批评他使他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以至于现在总不完成作业,就是写了,字也

潦草难以辨认。所以,上课时我先挑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问他,一旦回答对了,我就热烈的鼓掌:“孙世杰,你真棒!”回答错了,我也鼓励他好好想想,他最后总能改对,渐渐地,我发现他的学习热情越来越高涨,经常跑到我身边问问题,有时还问脑筋急转弯。但是成绩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追上的,而且现在的题型很活有时需要家长的帮助,显然,孙世杰的奶奶无法辅导他,我怕他再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于是每天放学把他带回家,看着他学习,并且常常给他做好吃的以增加营养。孙世杰也很努力,成绩突飞猛进,挤进了班级前列,不仅如此,他开始融入班集体了,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了,已不是以前的那个玻璃娃娃,而是个开心的孩童。在这个过程中,我惊异的发现其实他很聪明,思维运转很快,做题思路很广,一道题总是用多种方法解决,最后还在班级掀起了一个多种方法解题的热潮。同学们都为他竖起了大拇指,他腼腆又激动的笑了,在我的眼里,他的笑是那样的美丽,像那明星一样璀璨。我的心里默默升起了幸福感。

篇8:教育叙事幸福

上述对小说人物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说明该小说存在意义的模糊性。威尔逊所想与所说严重脱节, 为人处世亦持多重标准, 他是海明威心目中的英雄吗, 他值得信赖吗?玛格丽特虽然积极参与对话, 但小说自始至终未展示其内心世界, 致使评论界对其开枪动机和人品各执一词;麦康伯究竟是懦弱之徒还是成熟男人亦值得研究。

海明威非常重视叙事技巧, 1954年瑞典皇家学院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 以及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为由, 授予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3] (P35) 叙事学家马丁注意到海明威在《麦》中非常仔细地呈现着多种叙事视角。[5] (P145) 遗憾的是, 马丁没有就此对小说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国内有少数学者从叙事学角度对该短篇进行了评析, 但不够深入:或仅指出海明威在小说中使用的多种叙事策略;[6]或注意到了叙事视角与小说主题的关系, 认为小说没有交代清楚玛格丽特是否有意杀夫, [7] (P90-93) 但未能进一步分析意义模糊性产生的整个过程。因此笔者从小说的叙事视角、叙述者的主要聚集对象、叙事声音、人物的心理表现、叙述者的态度五个方面分析意义模糊性的产生过程。

1. 摄影式外视角的频繁运用导致意义的模糊

有学者认为《麦》是典型的以外部聚焦手法写成的短篇。[3] (P90) 笔者认为此种说法有失偏颇, 因为小说的叙述者时常进入威尔逊的内心世界, 展示他的所感所想;也概述麦康伯的感受, 如猎狮前与猎狮时的恐惧, 猎狮后的害臊与恐惧, 临死前的感觉。因此, 应该说这是一部以全知视角为主的小说。不过, 全知叙述者常隐身为旁观者, 像摄影机一样只是记录人物的外貌, 动作, 语言, 以及所处环境, 不涉及人物的思想和感情。典型的例子是小说接近结尾处对麦康伯太太射杀野牛却射中麦康伯的叙述:

汽车上的麦康伯太太呢, 眼看野牛的犄角马上就要冲到麦康伯的身上, 就用那支6.5口径的曼利切向那条野牛开了一枪, 谁知道却打中了她丈夫的颅底骨上面约摸两英寸高、稍微偏向一边的地方。[1 (P44) ]

由于叙述者没有进入麦康伯太太的内心世界, 我们无从知道她当时是否借机杀害丈夫, 从而对她及麦康伯作出了种种猜测。[3] (P90)

事实上, 三个主要人物的对话占据了整部小说近三分之二的篇幅, 大量简洁的对话意味着空白的出现。虽然玛格丽特说话不少, 但由于叙述者没有进入其内心世界, 读者无法知道她的真实想法, 从而造成悬念, 读者与她始终保持较大距离, 感情上产生疏离感, 难以与她站在一边。如小说结尾威尔逊和玛格丽特的对话, 玛格丽特只说了几次“别说了”, 威尔逊则一直滔滔不绝, 声音完全盖住玛格丽特, 直至她沉默。读者由此可能相信威尔逊的话, 认为她是因害怕丈夫离开而有意杀他。但叙述者又说得很清楚, 那头野牛快撞到麦康伯了, 所以玛格丽特也有可能在这紧急关头举枪救夫。可见隐身为旁观者的叙事者由于只是把人物的对话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不透视人物的内心, 从而使读者对人物及事件的理解相去甚远。

2. 叙述者主要聚焦威尔逊

《麦》的一个叙事特点是:在一段段的人物对话之间常为威尔逊的一段甚至一大段心理表现 (thought presentation) 。当麦康伯央求威尔逊不要将猎狮事件外传时, 出现了一大段威尔逊的内心活动:“他现在打定主意了, 闹翻要自在得多……”[1] (P10) 当三人争论玛格丽特是否应该跟去打野牛时有威尔逊的一段心理表现:“真糟糕, 罗伯特·威尔逊想。真是一团糟。哎, 事情总是会闹成这个样。到头来, 事情总是会闹成这个样。”[1] (P30) 当三人说好一起去打野牛时, 又出现威尔逊的一段心理活动:“但愿这个蠢货没想到在背后把我的脑袋打烂, 威尔逊暗自想着……”[1] (P32)

于是我们时常听到威尔逊的声音, 其内心所想因以大量自由直接引语的形式出现而显得异常突出, 他与读者因而非常贴近。相比之下, 麦康伯的视角基本聚焦于狮子, 其内心感受少, 而且其感受均由叙事者以间接引语的形式概要性地叙述, 从而使读者与他保持距离。如:

这就是狮子的故事。麦康伯并不知道, 那头狮子在发动突然袭击前有什么感觉;也不知道, ……它有什么感觉;也不知道, ……那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支撑它这么做。……也不知道, 威尔逊对这些事有什么感觉。他不知道, 他的妻子有什么感觉, 只知道她同他闹翻了。[1] (P27) (斜体部分为笔者所加)

一连串“不知道”强调了麦康伯的幼稚、不成熟, 虽已年届中年, 但头脑简单, 无法猜测别人的想法, 连他妻子有什么感觉也不知道, 从而造成读者与他的距离感。

而玛格丽特毫无内心活动可言, 仅有一次以她的眼光看狮子事件刚刚发生后的威尔逊。当她把眼光转向丈夫时, 叙事视角却是叙述者的:“弗朗西斯·麦康伯个子很高, 要是你不计较他骨架的长短, 他算得上身材匀称……他被人认为长得漂亮, 他三十五岁, 身体非常健康, 精通场地球类运动……”[1] (P7) 玛格丽特看着丈夫, 不可能对着读者说话, 而且这段话就像麦康伯的个人简介, 因此应是全知叙述者视角。可见玛格丽特没有被赋予评价丈夫的权利, 其纯粹地看使读者难以与她产生共鸣。另外, 虽然读者可以从人物对话中听到她的声音, 而且她曾一度占据中心地位, 随意更换话题, 掌握谈话走向, 但随着故事的发展, 她的话越来越少, 声音越来越弱, 最后湮没在威尔逊强大的话语里。

因此在威尔逊滔滔不绝的声音里, 读者容易以他的评判标准评价玛格丽特和麦康伯。此外, 全知叙述者使用的代词“你”与威尔逊内心活动时多次使用的“你”容易被认为同指代读者, 由此混淆了读者视听, 使读者与威尔逊产生认同感。

3. 叙述者声音与威尔逊声音并置、交叉或重叠

“自由间接引语既能与叙述语交织在一起, 又具有主动性和较强表现力”。[8] (P299) 由于威尔逊一段段的心理表现均以自由引语形式出现, 且常与叙述者的话并置、交叉甚至重叠, 因此其话语自然进入了小说话语层面, 其话语由此获得权威性。

例如, 威尔逊与麦康伯谈论鞭打仆人一事后出现这样的叙述:“越说越不像话了。‘我的老天啊, ’他想, ‘我成了一个外交家啦, 对不?’”[1] (P10) “越说越不像话了”既可以是叙述者的评论, 又可以是威尔逊的心理表现。因此, 叙述声音与人物声音出现了重叠。类似现象还有:

“你的太太来了, ”他说。她正在从她的帐篷那儿走过来, 看上去精神抖擞、兴高采烈, 非常可爱。她有一张典型的鹅蛋脸, 典型得你以为她是个蠢货。但是她不蠢, 威尔逊想, 不, 不蠢。[1] (P11)

这是从威尔逊的视角看玛格丽特。“她有一张典型的鹅蛋脸, 典型得你以为她是个蠢货”既可以是叙述者的评判, 又可以是威尔逊的评判。叙事声音与人物声音再次重叠, 凸显了威尔逊评判别人时的优越地位。

更多时候, 是叙述者声音与威尔逊声音的并置。如:

威尔逊现在冷冷地望着他。他没有料到麦康伯会这么说。他原来不但是个该死的胆小鬼, 而且是个该死的下流胚, 威尔逊想。直到今天, 我还相当喜欢他呐。但谁能摸得透一个美国佬呢?[1] (P10)

前面两句是叙述者的话, 其余为威尔逊的心理表现。两种声音并置, 威尔逊获得了与叙述者评判他人的同等地位。有时候叙述者与威尔逊的声音互相交叉:

也许他刚才错啦。这样想当然是一个应付的办法。对于一个美国人, 你压根儿拿不准他的任何事情。他又完全同情麦康伯了。要是你能忘掉这个早晨, 那就好啦。不过, 你当然是忘不了的啰。这个早晨简直糟透了。[1] (P11)

人称代词“他” (指威尔逊) 与“你” (第一个“你”指像威尔逊一样的白人猎手, 其余两个“你”指代麦康伯) 的交替使用, 说明叙述者与威尔逊在交替说话。这再次说明威尔逊的声音与叙述者的声音一样强。面对麦康伯突然变得勇敢, 威尔逊有一大段内心活动:

靠一次偶然的、奇怪的打猎, 一次没有机会事前担心的、手忙脚乱的突然行动, 麦康伯终于长大成人了, 但是不管发生了什么变化, 反正毫无疑问, 变化已经发生了。且瞧瞧现在这个家伙, 威尔逊想。事实上, 他们有些人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是孩子, 威尔逊想, 有时候, 他们一辈子都是。……[1] (P40)

这里, “靠一次偶然的……变化已经发生了。” (It hadtaken a strange chance of hunting, a sudden precipitation into action without opportunity for worrying beforehand, to bring this about with Macomber, but regardless of how it had happened it had most certainly happened.[9] (P25-26) ) 应是叙述者的话, 因为其遣词造句不像威尔逊的风格。后面则为威尔逊的话, 因为符合他说话的习惯和特点, 如用语较简单、口语化, 句子常常不完整等。这样, 叙述者的话与威尔逊的话互为补充, 共同对麦康伯进行评价, 威尔逊的声音也由此获得权威性。这便可以解释为什么众多评论者相信威尔逊的话, 认为玛格丽特有意谋杀丈夫。

4. 威尔逊的心理表现揭示了他的虚伪与冷酷

但是, 威尔逊值得信赖吗?细读威尔逊的心理活动, 我们发现他带有明显的偏见, 而且其所想与所言常严重脱节。

4.1 带有偏见的视角与心理表现

威尔逊对麦康伯夫妇有细致的评价。面对玛格丽特语带讽刺的话:“威尔逊先生打猎的本领真叫人忘不了。你什么都打吧, 对不?”威尔逊非常恼火, 心里痛骂美国女人:“她们是世界上最冷酷的, 他想, 最冷酷、最狠心、最掠夺成性和最迷人的……”[1] (P12) 一系列由“最”带头的贬义词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 反映了威尔逊对美国女人的偏见。当玛格丽特坚持要跟随他们去打野牛时, 威尔逊又痛骂美国女人为“最该死的女人。确实是最该死的”。[1] (P12) 当玛格丽特说她已经忘掉了早上的狮子事件时, 威尔逊心想:“一个女人发现了她的丈夫是个该死的胆小鬼, 会干出什么举动来呢?她狠心得没命, 但是她们全都狠心……”[1] (P13-14) 玛格丽特要强, 推说已忘掉狮子事件, 威尔逊则认为她非常狠心, 这暴露了他强大的控制欲:他极力想控制整个局面, 希望所有事情均由他掌控。于是他先劝玛格丽特不要跟去打野牛, 他明知麦康伯夫妇对狮子事件极力躲避却一再提起, 当玛格丽特明确表示不愿说该事时, 他便暗地骂她“狠心得没命”。

威尔逊与美国女人打过一些交道, 便以偏概全地对她们评头论足, 用一大堆贬义形容词, 似乎这样才足以解恨, 显示了他的狭隘心胸。但具讽刺意味的是, 尽管他极尽能事地诋毁她们, 却又非常期待、也非常享受与她们的肉体接触。他着迷于玛格丽特的外表, 每次玛格丽特出现, 都是他先看到;[1] (P11, 16) 虽心里骂她狠心, 却仔细品味她的外表:“她有一张典型的鹅蛋脸, 典型得你以为她是个蠢货。”[1] (P11) “蠢货”一词暴露了威尔逊对玛格丽特的鄙视。他不尊重她, 要的只是感官刺激与享受。“再说, 他的妻子。唔, 这个妻子。是啊, 这个妻子。嗯, 这个妻子……她心里在想什么, 那只有天知道……看见她就高兴”, [1] (P33) 重复多次的“这个妻子”表明威尔逊对玛格丽特的占有欲, 而对于她的内心世界, 他根本不在乎。

4.2 自由引语揭示了威尔逊的表里不一

威尔逊大段的心理活动以自由直接引语和自由间接引语的方式展现, 显得生动逼真, 也揭示了威尔逊的虚伪、不诚实。

4.2.1“你”一词暴露了威尔逊的虚伪

威尔逊的内心活动很多时候不是独白, 而明显有倾听者, 因为他经常在对“你”说话。使用“你”一词拉近了威尔逊与读者的距离, 使读者倾向于相信他的所观、所想、所感。但威尔逊使用这个指代词指代的对象并非读者, 有时指代麦康伯, 更多的是指代威尔逊的同行, 向他们抖出麦康伯夫妇的丑态, 由此暴露了他表里不一的虚伪本性。

当玛格丽特说已经忘记狮子事件时, 威尔逊“暗自想着, 她在作弄他, 是不?要不然, 你以为她想要演一场好戏吗?”[1] (P13) (斜体为笔者所加) 既然这是威尔逊的心里话而不是叙述者的, “你”不可能指代读者, 从语境看, 这个“你”应该指代他的同行, 即白种猎人。类似情形很多。当麦康伯提议去猎牛以掩饰自己遇狮逃跑的丑事时, 威尔逊的内心起了变化:

对于一个美国人, 你压根儿拿不准他的任何事情。他又完全同情麦康伯了。要是你能忘掉这个早晨, 那就好啦。不过, 你当然是忘不了的啰。”[1] (P11) (斜体字为笔者所加)

威尔逊用了三个“你”, 但其所指并不相同。第一个“你”指代威尔逊的同行, 威尔逊在跟他抱怨麦康伯的突然变化。第二、第三个“你”指代麦康伯, 这时威尔逊驾轻就熟地转换成受雇的猎人角色, 在对雇主麦康伯说话。由此可见, 威尔逊对雇主并非忠心耿耿, 他时常抽身为旁观者, 对雇主进行嘲讽。一系列“你”的使用暗示威尔逊的自大, 他把自己与雇主的交道化为谈资向同行津津乐道, 从而弥补自己在雇主面前低人一等的地位。

4.2.2 所想与所说严重脱节

“我想要摆脱那件狮子的事情, ”麦康伯说, “让你的妻子看到你干出这样的事来, 可不怎么愉快”。

我倒是认为, 更不愉快的是不管妻子看没看到, 居然干出了这样的事情, 或是干了这种事情还要谈, 威尔逊想。但是他说:“我再也不会去想这件事啦。不管是谁, 头一回遇到狮子, 都可能心慌的。这件事完全结束了。”[1] (P15)

由此可见, 威尔逊口是心非, 明明非常鄙视麦康伯, 认为他不仅胆小而且无耻, 但表面上却装作同情麦康伯。当麦康伯请求他不要将狮子事件外传时, 他郑重其事地告诉麦康伯:“我是一个职业猎人。我们从来不谈论主顾。这件事你尽可以放心。”[1] (P10) 但背地里却跟其他猎人大谈主顾的坏话, 可见威尔逊的虚伪不可靠。狮子事件发生的当晚他和玛格丽特鬼混, 第二天早上他却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问麦康伯“睡得好吧?”[1] (P29) 当麦康伯反问他时, 他在心里责怪麦康伯无能:

原来她进去的时候把他闹醒了, 威尔逊想, 用没有表情的、冷静的眼光望着他们两人。唔, 他干吗不让他的妻子待在她应该待的地方呢?他把我当什么玩意儿, 一个该死的石膏圣徒像吗?谁叫他不让她待在她应该待的地方呢。这是他自己的过错。[1] (P30)

具讽刺意味的是, 威尔逊忘记了他自己为人的双重标准:“他, 罗伯特·威尔逊, 带着一张双人帆布床来到打猎队, 用来应付他可能碰到的艳遇。”[1] (P33)

以上种种说明威尔逊的口是心非, 作为自我反思者, 他不是反思自己有什么过错, 而是一味地诉说别人的过错或缺点, 因此不能完全相信他的视角及评判。

5. 叙述者模棱两可的态度

此外, 叙述者对待人物的态度也值得斟酌, 他公正吗?两次狮子视角叙述了狮子“威武而沉着地”应对人类对它的猎杀, [1] (P19) 坚强地忍受伤痛, 等待时机与仇敌搏斗。[1] (P25) 这反映了叙述者对狮子的正面态度。

与此相对, 叙述者对三个人物的态度均前后不太一致。叙述者在总体上站在威尔逊一边, 但多次强调威尔逊“那双没有表情的蓝眼睛”[1] (P11, 30, 45) 和“红脸”, [1] (P7, 25) 暗示威尔逊的冷酷、不诚实。对威尔逊使用的枪的描述似乎也暗示了叙述者对威尔逊的否定态度:“那支短短的、式样难看、枪口大得吓人的.505吉布斯”。[1] (P1, 18) 麦康伯猎狮前充满恐惧, 但全知叙述者又说:“索马里有一句成语:一个勇敢的人总是被狮子吓三次:他第一次看到它的脚印的时候, 他第一次听到它的吼叫的时候和他第一次面对着它的时候。”[1] (P15) 作为资深的职业猎人, 威尔逊不可能不知道麦康伯初次面对狮子会产生恐惧心理, 但他没有及时告诉麦康伯, 没有给主顾任何安慰, 反而一再地在主顾面前说“一头顶呱呱的狮子”, 用这种间接方式羞辱他。因此, 叙述者对威尔逊持既肯定又否定的态度。大量自由引语构成的威尔逊心理表现显示了叙述者与威尔逊的亲近关系, 而自由引语后面的“威尔逊想”这样的引导语又显示了叙述者有意与威尔逊保持一定的距离。

叙述者对麦康伯夫妇则持明显的否定态度, 但又有些许肯定。玛格丽特很聪明, 但叙述者不愿直说, 而是以与威尔逊一唱一和的方式说她不蠢;[1] (P11) 撵走野牛后玛格丽特面对丈夫的变化, 试图表现出一副看不起的样子, 但叙述者告诉我们:“但是她的轻蔑是没有把握的。她非常害怕一件事情”。[1] (P42) 究竟害怕什么?叙述者并不给她展示内心世界的机会, 其实从未给过她机会。但当玛格丽特“沉痛地”说麦康伯变勇敢已为时有些迟的时候, 叙述者紧接着说:“因为过去多少年来她是尽了最大的努力的;现在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弄成这个样子不是一个人的过错。”[1] (P42) 叙述着似乎又在还玛格丽特一个公道。

对于麦康伯, 叙述者以讽刺性的口吻述说他的人品:“再说, 他宽宏大量, 如果说, 这不是他的致命的弱点, 那么, 似乎就是他最大的优点了。”[1] (P2) 而且, 叙述者一方面从多个角度描述麦康伯遇狮逃跑的丑态, 另一方面却又轻描淡写地指出任何勇敢的人都会害怕狮子三次。但是, 对比猎牛前后麦康伯的用语, 我们发现他不像叙述者所说的那么懦弱。猎牛前他常使用疑问句, 与玛格丽特说话时基本像小孩似地一一作答, 从未主动过。但自射杀野牛后, 其语气变得肯定, 由“我要喝点酒”到“咱们去喝点酒”再到“咱们都来喝点酒”, [1] (P36) 这与猎狮事件后他的询问口吻“你要酸橙汁呢, 还是柠檬汽水?”[1] (P5) 形成了鲜明对照。他还主动与玛格丽特说话, 并用了一个反问句:“我的老天, 那是一场追猎, 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感觉。那不是很精彩吗, 玛戈?”[1] (P39) 而且, 当玛格丽特责备他和威尔逊都不是真正的英雄时, 他以挑衅的语气回敬道:“要是你不懂得我们在谈什么, 你干吗还要插嘴呢?”[1] (P42) 因此, 正如马丁指出:“大部分读者在知道了弗朗西斯在猎狮过程中所想到的和所感受到的之后, 往往会认为叙述者对于‘胆小鬼’弗朗西斯的刻画是过分的。”[6] (P46)

因此, 叙述者对待麦康伯夫妇的态度值得仔细推敲。细读对话, 我们发现玛格丽特强调威尔逊的红脸, 是为自己受辱解围, 也讽刺麦康伯的懦弱;亲历猎牛全过程让她饱尝了害怕的滋味, 但当得知第一头野牛没死而是躲进树丛中时, 她又忘记了害怕, 企盼像狮子的事情再度发生;[5] (P38) 她看到被射死的野牛而感到害怕, 并不是因为同情野牛的遭遇, 而是猎牛本身让她害怕。这一切表明她不是男人的牺牲品, 而是一个有个性有头脑的现代女性, 不甘落在男人后面, 时刻想占上风, “逾越了父权文化对‘第二性’客体角色的规范界定”。[10] (P9) 也许正因为此, 海明威说她是彻头彻尾的荡妇。而叙述者对麦康伯遇狮逃跑持鄙视态度, 是否可以解释为:成熟勇敢的人即使害怕也会强忍着不作任何流露, 又或许这是海明威借叙述者之口对成人世界的虚伪作的嘲讽?

6. 结语

单纯一个视觉可能会造成理解的偏差。摄影式外视角与叙事者主要聚焦威尔逊的叙事手法容易使读者相信威尔逊的话, 以为他是标准的英雄;认为玛格丽特是个脸谱式的人物, 而仔细分析威尔逊大量的内心活动、麦康伯猎牛前后言语及语气的变化、狮子的视角、玛格丽特的视角、三人对话等, 我们能保持比较客观的判断, 避免被威尔逊的判断所蒙骗, 清楚威尔逊表里不一、圆滑世故、冷酷无情;玛格丽特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现代女性, 同时也是金钱的奴隶;而麦康伯经历猎狮事件后确实变成了成熟的男人, 他猎狮前后的恐惧其实可以理解, 并非威尔逊及叙述者所认为的那么可耻。

海明威使用多种叙事策略, 使《麦》的读者高度参与小说的意义建构, 小说由此呈现出意义的多重性。

摘要:《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是海明威最出色的短篇小说之一, 它自发表以来一直为评论界津津乐道, 争论的焦点为玛格丽特是否有意谋杀麦康伯, 众批评者对小说人物持不同甚至相反的评价。本文从小说的叙事视角、叙述者的主要聚集对象、叙事声音、人物的心理表现、叙述者的态度五个方面分析意义模糊性的产生过程。

关键词:《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叙述策略,意义模糊性,产生过程

参考文献

[1]海明威著.陈良廷等译.短篇小说全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Baym, Nina.Actually, I felt Sorry for the Lion[J].New Critical Approaches to the Short Stories of Ernest Hem-ingway.Jackson J.Benson Ed.Durham, North Carolina: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0:112-120.

[3]张薇.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4]戴桂玉.弗兰西斯·麦康伯是“自杀”还是他杀[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4.

[5]马丁·华莱士著.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6]李志强.《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的叙事策略探析[J].兰州大学学报 (社科版) , VOL34, (3) , 2006, 5:88-92.

[7]朱旬萍.《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的叙事艺术评析[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2008, VOL9, (2) , 2008, 6:90-93.

[8]申丹.叙事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9]Hemingway, Ernest.The Complete Short Stories of Ernest Hemingway[M].The Einca Vigía Edition.New York:Collier Books,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教育叙事幸福】相关文章:

教育叙事做教师的幸福01-06

教育案例及教育叙事08-17

叙事教育范文05-17

教育叙事范文05-28

林丽教育叙事04-19

教育叙事题目04-23

教育叙事初中05-06

教育叙事论文范文05-10

教育小叙事范文05-20

成长教育叙事范文05-24

上一篇:计生惠民政策下一篇:经济法综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