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电飞笛:关于西部农村特色产业的调查

2024-04-19

桂电飞笛:关于西部农村特色产业的调查(共5篇)

篇1:桂电飞笛:关于西部农村特色产业的调查

关于因地制宜发展西部农村特色产业的调查

计算机与控制学院——“桂电飞笛”暑假社会实践调查团队队员:罗武剑0700380215

潘虹任0700370107

龙也0700380204

刘洋0700320120

摘要:

“因地制宜”即是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农村特色产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西部农村特色产业既需要天时地利,也需要人能政通,这不仅仅涉及到一个地方先天的资源基础,也涉及到一个地方的后天人为因素。

“因地制宜”即是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中国古代《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指出:“夫筑城廓,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地之数以威邻国者乎?”在人文地理研究中,常把“地”理解为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统一,或天时、地利、人和三位一体。如在农业生产中指从各地区的光、热、水、土、生物、劳动力、资金、生产资料等具体条件、生产发展特点和现有基础的实际出发,根据市场和国民经济需要等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作物结构,以获得地尽其利、物尽其用的最大经济效益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农村特色产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特色农业是西部地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是增加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和拓展,特色种植业产品、特有园艺产品、草业和草地畜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等特色农业在西部地区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有些已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但是,由于特色农业产品的泛化,市场需求与市场风险对农产品的制约作用,以及特色农业产业在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经营过程中的缺失和断接问题,使得特色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和影响。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向西部农村特色产业,把西部农村特色产业做强、做大、做出品牌,我们必须从以下各方面考虑。

一先天的资源条件,这是发展西部农村特色产业的基础。

特色农业首先是要具有明显的区域比较优势。而这种优势是由西部特有的农业资源优势所决定的,是得天独厚的,是其它区域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发展特色农业时,首先要考虑该项目是否适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是否与其它地区相比具有比较优势。即该地区生产的该种农产品,无论在产量还是在品质上与其它地区相比,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在品质上具有优势。

由于受特殊的地理、气候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我国西部独有的自然资源条件,形成了一大批中部和东部地区所无法替代、仿造与迁移的优质农产品,构成了西部特色农业产业的基本特征。例如新疆的气候特征和土地资源,决定新疆南疆的长绒棉、吐鲁番的葡萄在质量和产量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

在广西陆川县,“陆川猪”就是一个响当当的品牌。早自明朝万历已卯(1579)年编纂的《陆川县志》中已有关于陆川猪的记载。陆川猪因其具有繁殖力高、母性好、抗逆性强、肉嫩味鲜、体型紧凑、遗传力稳定等优点,是我国八大地方优良猪种之一。目前陆川猪每年养殖量达300万头,年出栏量达200万头,主要销往广东珠三角、香港一带。全县养猪农户约有46000户,养猪产值达18.16亿元人民币。养猪行业生产总值占了大农业生产总值的63%,已经成为陆川农业的支柱产业。单单就养猪行业来说,全县每年可以带动2000多人就业,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除此之外,陆川县矿泉水资源也相当丰富,闻名区内外的茶花山矿泉水,是第一个获国家矿泉水天然绿色食品和全国首家通过医疗保健鉴定的产品。陆川铁锅、陆川汽车货运等也是陆川文明区内外的传统资源。

桂林荔浦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眀,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土壤方面属红壤土带,以红壤为主。土层深厚,耕作性好,宜发展水稻、蔬菜、旱地作物和林业。荔浦县总人口37万,人均年收入4598元,其中农业经济总量占全县经济总量的25%,水田面积32.8万亩,平均每人0.886亩,人多地少。荔浦县农作物主要有水稻,柑橘,芋头,马蹄,食用菌等,其中水田有一半以上用于种植经济作物,以水稻和经济作物轮换耕种的方式来耕作,荔浦人民的收入在桂林位列前三,农业方面很多地方实现了规模化,区域化,现代化。在调查荔浦县修仁镇版纳村时,就发现该村98%土地都是用来种植橙子,连基本的大米都是整批购买的,可见种植橙子所取得的巨大收益。

二后天的人为因素,这是发展西部农村特色产业的关键。

后天的人为因素包括很多,从一个地区领导者的决策,到一个地区普通消费者的需求,从一个地区采取的各种软件环境措施,到一个地区启动的各种硬件环境配置,这一切无一例外地影响着一个地区特色产业的诞生、延续和发展。

领导者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特色产业之所以成为特色产业,是因为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国各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特色产业,有的做大做强了,有的却依然不见声色,这就关系到如何把本地的特色产业作出规模,作出品质,作出品牌,如何让消费者满意并且让消费者产生满意连锁宣传反应。从本质上来说,做强做大一项产业需要以下几项要求。

第一,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要有规模,就必须走集约化生产的发展模式。要根据自然经济区域的特点,在建立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特定区域内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统分结合型生产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区。在产业区内,要建立生产基地。陆川猪在发展方面就做出了规模,全县每年养猪量达300万头,年出栏量达200万头,养猪产值达18.16亿元人民币。全县共有五个大规模的养猪场,产猪大都销往珠江三角洲、香港一带。荔浦县则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在荔浦县农业局经管部门的积极引导和服务下,荔浦县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迅猛。据统计,截止今年6月,荔浦县共组建了9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协会,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90个,专业协会6个,这种“短、平、快”的农业合作组织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服务好当地农民生产与销售的同时,也为生产基地顺利对接农产品加工企业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较好地推动了农村产业化发展。

第二,质量。质量是农产品的命根子。首先,特色农业产品应该是绿色产品,严格禁止使用农药,残毒量过高。其次,特色农业产品应该是按标准化生产的产品,要按国际标准进行规范化生产。在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时,西部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走生态农业、阳光农业、旱作农业的道路。陆川猪培育方面,该县就有一个系统的陆川猪疾病防控三级措施,全县从县级到乡镇级再到村级,每村有1到2名技术人员,村里的技术人员共有412人,乡一级的技术人员共有132人,县一级的技术人员共有80多人。通过每一级的技术传授,有效的控制了各种疾病的传染发生,从而保证了陆川猪肉质的鲜美卫生。荔浦县则通过开展“三促进,三服务”活动,促使广大农业技术服务干部近千村入万户推广农业技术,通过培育水稻、蔬菜新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着手魔芋示范点的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来带动农民群众运用新技术、种植新品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规模化、标准化和无公害化出发,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连片种植具有地方特色的荔浦芋、大棚香瓜、茭白、早莲藕等农产品。至今年4月中旬,全荔浦县引导建立各种新型和高产的农作物实验、示范区18个,建立起荔浦芋、大棚香瓜、茭白、早莲藕和无病苗木基地8个,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现代农业经营。这不仅为建立农产品出口基地打了基础,也为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打下了伏笔。

第三,品牌。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特别是在农产品市场容量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品牌效应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愈为显著。目前,要依靠科技,改造传统品种,培育名牌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竞争实力。在保证陆川猪品种优良,不受外来猪种杂交的情况下,陆川出台了各种措施,建立品种资源保护、研究、监测、加工体系,建成年产40万头优质种猪苗和商品乳猪35万头的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年产系列饲料5万吨加工厂和年产6000吨猪系列产品加工厂各一座,将陆川猪选育成提高瘦肉率的新品种。而同样在陆川,茶花山矿泉水在玉林可谓是家喻户晓,有着近三十年的发展历史。茶花山矿泉水口感良好,是中国名牌产品,全国第一家优质天然矿泉绿色食品,全国首家通过医疗保健产品,现已形成年产3万吨的生产能力。其富含偏硅酸、锶、硒等20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纯天然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老少饮用皆宜。但是为什么后来出道的哇哈哈纯净水却以绝对的优势把全国的大小饮用水品牌给几乎压倒?这就是靠宣传方面功夫了。然而在这方面,陆川马坡镇的茶花山矿泉水却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没有把握好宣传的时机,市场也就自然而然地被限制在本乡土而已,不能够完全走出广西,面向全国!

当然,要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归根到底还是靠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却又可以人为地通过各种方式引导消费者去渐渐接受、喜爱和消费某种产品。荔浦县双江镇的兰花产业就是因为兰花产业属于一种高级消费,在广西目前没多少人可以玩赏得起,所以兰花产业受到了一定的消费群约束。在这一方面,当地的相关决策者得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才能够把局限于本土的特色产业推销出去,做强做大属于自己的特色产业。在因地制宜发展当地农村特色产业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工作。

首先,通过不断的探索试点工作,找出适合在本村发展并可能扩大的产业。这就得考虑到当地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等因素。地理位置影响到运输出口等问题,环境决定了能够发展什么产业。例如就高山地带,环境优美,但交通不便,种植农作物一方面不能很好的运输下山,且高山上的气候也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对于这样天然的环境,若设置旅游景点,在交通方面采取一些措施,对外宣传,对内不断改进,这也不失为促进该地区发展的方法;其它生活方

面照常进行,只是另外把旅游作为一个促进发展的手段。

其次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经营的有机结合。这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一要鼓励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还要实施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从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为龙头企业搞好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和科研单位,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二要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三要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农产品的转化主要是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水平还很低,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实行对初级产品的深加工,还可以为农产品的增长提供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要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发展农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积极促进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不断开发名、优、特、新品种,搞好优良品种的繁育。

另外,必须长期坚持以教育为本,科技兴邦的长远人才策略,全面提升人们的知识、道德水平,这也是发展特色产业的必然要求。农村村民的整体素质不是很高,因此尽快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刻不容缓。政府及社会应在有关方面要对广大农民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帮助他们学习党的富民政策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继续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为与现代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相配合,应努力建立规范健全的培训网络,多渠道、多层次建立培训基地。根据实际,努力做好追赶城市发展的工作。人的道德水平,极大地影响着人的各种行为。因此,对农民道德方面的教育尤其重要,营造和倡导良好的社会时尚风气,引导本地农民的文化心态和社会心理向有利于该镇发展、有利于改革开放发展,从而抑制发展中传入的不良思潮的影响。

最后,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这首先是财政资金上的大力支持,还有各种配套软硬件设施的配合。传统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市场化的农村社会化服务新体系,对于发展特色农业甚为重要,也是特色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点。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系列化服务。目前,农民最需要的是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和销售服务。关于技术服务,一是建立专业户、专业村、专业基地等试验示范基地,由这些基地把技术辐射推广到面上;二是由科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协会组成一个专业或专项服务组织,根据需要,现场服务;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建立技术服务网络。关于信息服务,主要是品种信息和市场信息。信息服务一是依靠中介组织,二是政府有义务定期从宏观层面发布一些市场的趋势预报。关于销售服务,主要通过中介人、经济合作组织来进行。建立市场化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一定要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来操作,要因地制宜、因事制宜,要按照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兴办各种中介服务组织,鼓励有特长的农户凭借技术和信息的优势创办服务实体,开展有偿服务。同时,政府也要转变职能,建立各种为农户提供技术推广、购销服务、信息服务的中介组织。提倡农户通过合股、合作等形式成立各种经济合作组织。

篇2:桂电飞笛:关于西部农村特色产业的调查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土地流转模式

如何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突破“一家一户”的土地经营局限, 实行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推动农业产业化, 已成为现阶段发展农村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近年来, 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着眼于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 大胆尝试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模式, 却走出了一条适合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互动的新路子。

一、富川瑶族自治县的基本情况

富川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 总面积1572平方公里, 全县辖13个乡镇, 145个村 (街、居) 委会, 总人口30.6万人, 其中, 农业人口26.9万人, 占总人口的87.9%。1996年以来, 富川县在坚持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 遵循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采取互换、转包、租赁、转让、入股等方式, 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截止2008年6月, 全县已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32.8万多亩, 占农用土地面积的17.5%。其中, 以租赁形式居多, 有24万亩, 依次为标包或分包的有4.46万亩, 入股的有1.73万亩, 转包的有0.89万亩, 转让的有0.85万亩, 互换的有0.68万亩, “四荒”地使用权拍卖0.19万亩, 分别占土地流转面积的73.1%、13.6%、5.3%、2.7%、2.6%、2.1%、0.6%。

二、富川瑶族自治县土地流转的模式

富川瑶族自治县的土地流转实践, 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模式:

1.模式之一:集体统一规划, 小组协调生产, 分户承包管理

由各乡镇、村采取 “集体统一规划、连片有序开发、小组协调生产, 分户承包管理”的土地流转模式, 整合了土地资源, 充分利用了本地优势, 发展了优质脐橙、南方早熟梨等特色产业。其特点是:

(1) 土地重组, 承包主体不变。由村集体或协会将各承包户的承包土地进行重新整合, 留足道路、灌溉渠道占用地后, 再按原承包土地面积的比例整片划分给承包户, 使原零星分散承包的土地得到有效整合。

(2) 统分结合的经营模式。由村集体或协会组织统一修建机耕运输道路和水利设施, 对统一种植的农产品在技术管理、品牌、包装、销售上亦实行统一, 日常管理则由承包农户分散进行。这样既形成了土地连片规模经营的种植区, 有利于机械作业及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 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规模经营效益, 又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 种植区土地多次流转。经村集体、协会同意, 不同种植区的会员可以根据各自的技术特长互换种植区或转包、出租给其他会员, 这样, 既发挥了会员的技术特长, 又确保了种植区统一规划经营。

新的土地流转模式重新组合和优化了土地资源。据统计, 全县重新组合土地面积达55000亩, 涉及行政村36个, 农户11000户。优化重组后, 各村建立了以水果生产经营为主导的支柱产业, 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土地流转前1996年的800元, 提高到2006年的3000多元。

2.模式之二:“公司+基地+农户”的土地租赁合作

富川瑶族自治县自实施了新的土地流转模式后, 引进了大中型种植生产企业, 通过镇村组织租赁农民土地, 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 进行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后的农民除土地流转收益外, 还可在基地打工赚取劳务收入。同时, 村集体还规定企业投资开发的土地, 在其承包期内土地使用权可以继承、转包。

目前, 富川瑶族自治县已引进的“广西日富实业公司”、“广西富川绿园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租用土地面积达20000亩, 投入的资金达6960多万元, 主要进行水果、中药材、林木等生产。通过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 富川瑶族自治县创建了全区闻名的“万亩脐橙种植基地”、“广西黄花梨生产种植基地”等优势产业区, 带动建立了一批水果加工企业, 水果生产经营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做大做强。

三、土地流转的保障措施

为推动富川瑶族自治县土地的有效流转, 当地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为土地流转提供有力支撑

富川瑶族自治县土地资源丰富, 全县农用土地面积为187.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57.6万亩 (含水田32.7万亩, 旱地24.9万亩) , 园地22万亩, 林地75.4万亩, 牧草地20.1万亩, 水域12万亩, 农业人均农用地7亩。当地气候条件独特, 非常适合于脐橙、黄花梨、蜜桔及烤烟等特色农产品的生长。因此, 土地资源整合后, 能够迅速调整产业结构, 进行以特色水果为主的产业化生产, 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葛坡镇白牛村通过土地流转, 形成了以脐橙为主的水果支柱产业, 水果面积达2157亩, 人均5亩以上。2007年, 该村水果收入达360多万元, 人均水果收入在8000元以上。随着资金积累的增加, 农民除了在本村承包经营外, 还到其他村屯租赁土地, 不断扩大经营规模。至2008年9月, 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由1996年的1.8万亩增加到32.8万亩, 翻了17倍多。2007年, 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3.5亿元, 比2003年增长1.2亿元, 年均增长8.1%。其中, 水果、蔬菜 和养殖等三大产业产值超过10亿元, 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80%;农民从土地流转中得到的土地出让金、租金达2000万元;农民从事三大产业的劳务收入达2亿元。三项合计, 农民人均增收1064.4元。产业的发展激活了土地流转, 曾经把土地视为“命根子”的农民从怀疑、抵制转变为积极参与土地流转。

2.完善基础设施, 为土地流转创造有利条件

富川瑶族自治县不仅加强了对农业开发的投入, 还积极推进标准化农田建设, 为土地流转、成片规模开发创造条件。据统计, 自1 9 9 8年以来, 富川瑶族自治县财政每年投入近百万元资金用于新建和改扩机耕路、架设农电线路、铺设防渗渠等基础设施建设, 现已完成连片标准化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9.6万亩。其中, 三个优质春烤烟生产基地共0.6万亩, 四个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共1.8万亩, 五个优质脐橙生产基地共5.6万亩。通过建成 “田成方、地成块、路相通、渠成网”的标准农田, 大大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 吸引了众多外来企业、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参与土地开发。

3.引导各类企业和个人参与产业开发, 为土地流转拓宽渠道

富川瑶族自治县还大力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参与农业产业开发, 促进流转主体多元化, 使土地流转从以前单一的农户之间的流转向企业、科技人员、经济能人等参与流转转变, 加快了土地流转的速度。一是招商引资, 引导农业企业建基地。全县农业企业通过土地流转, 引进大型农业开发公司7个, 其中, 仅由外商投资500亩以上的果场就达15个, 优质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8个。二是鼓励当地经济能人参与规模开发, 全县经济能人通过土地流转取得规模效益的果场、果园、林场等就达100个, 利用土地面积达86500亩。三是允许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带薪离岗从事农业综合开发。全县共有500多名干部职工通过独资、合股、合作等经营方式进行了农业综合开发, 创办果场、果园、林场、养殖场等近300个。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滞后

在实际操作中, 各村屯土地流转主要是依靠当地干部做思想工作来推动。有的村屯只能游走于法律的边缘, 在大多数农户同意但尚有少数农户不同意的情况下强制流转土地。由于认识不足、观念滞后, 少数农户抵制、上访的事件时有发生,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土地的正常流转和产业开发。

2.法律、政策限制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规定, 土地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而以水果、林木生产为主的产业, 其生产经营周期一般是30~40年, 往往大于承包期。虽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规定, 受让方在流转期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 土地流转合同到期或未到期由承包方依法收回土地时, 受让方有权获得相应的补偿。但缺乏相应的计价标准, 受让方应获得的补偿难以评估。因而容易造成纠纷, 受让方也因担心利益受损而投资开发信心不足。这一规定既限制了水果、林木产业的发展, 也对土地流转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此外, 国务院还出台了保护基本农田、禁止用基本农田栽植果树、挖塘养鱼等一系列政策, 虽然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产业化生产要求成片开发土地扩大规模的发展。

3.农民缺乏资金

地方政府每年投资扶持产业开发, 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其他如果苗、平整土地等经营资金仍由农户自筹。但农户底子簿、积累少, 而低息贷款额度又太小, 大规模投资开发土地非常困难。如脐橙生产, 每亩前期投资需3000元, 后期维护每年每亩也要400~500元, 以每户承包经营10亩土地计, 每户前期投资需30000元, 后期维护每年需4000~5000元。而低息贷款额度每户仅3000~6000元, 相对于开发土地需要的大量资金, 低息贷款只是杯水车薪。由于资金的限制, 同一种植区出现了开发进度不一的现象, 有的地块已经挂果, 而有的地块还在空置。

4.土地流转价格过低

虽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规定了土地有偿流转, 但目前土地流转价格仍无衡量标准, 没有完整的价格体系, 土地流转的价格极低。如成毅果场在柳家乡茅樟村租赁土地500亩种植脐橙, 由农民个人与果场老板签订租赁合同, 约定每年每亩租金42元, 30年后 果树归农户所有。据调查, 全县最高租金仅为200元/亩, 明显低于一些较发达省区, 如四川省德阳市土地流转租金在300-800元/亩之间。相对而言, 富川瑶族自治县的土地流转价格明显低廉。目前,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 并没有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如资产评估机构等为之服务, 因此, 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5.管理机制不健全

一是农民普遍对订立合同不重视, 农户之间的转包、转让往往以口头协议的形式进行, 口头合同稳定性差, 双方利益无法受到法律保护, 不便于管理, 容易产生权益纠纷。二是流转合同不规范, 如合同约定的权、责、利不明确、内容不齐全、流转面积、标的不准确等。流转双方没有将合同拿到鉴证机关进行鉴证, 以确认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一旦发生合同纠纷, 开展调解和仲裁非常困难。三是仲裁制度及工作程序不规范, 仲裁权威性不够高, 调解和仲裁决定执行困难, 土地流转合同纠纷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 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

五、进一步促进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政策引导机制, 积极引导和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政府要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规定, 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的基础上, 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工作。制定相应规范的操作程序, 规定全村的土地流转需经村民代表会议80%以上通过才能进行流转;政府还应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较大规模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 特别是对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 还应处理好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综合开发与保护基本农田的关系, 处理好土地开发与保护群众权益的关系;对于成片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的专业大户, 在土地使用上, 政府有关部门应尽量安排在基本农田以外的范围考虑, 使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2.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 逐步把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目前, 农村土地流转可参考的法律依据有国家颁布的《土地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为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保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 也进一步明确了政策界限和要求, 为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提供了基本依据。但是,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土地流转日益增多, 因而应把农村土地流转纳人法制化轨道, [1]从法律上赋予农户长期而稳定的农地使用权。同时, 还应禁止用行政手段频繁调整承包地, 对于以水果、林木生产为主的产业, 生产经营周期大于承包期的, 应允许农户继续出让延期承包的原有地块, 保障土地流转的连续性, 以利于土地长期规划开发利用。此外, 还应出台《农村土地流转纠纷仲裁法》, 以明确农村土地流转纠纷仲裁机构的性质, 确保仲裁裁决的权威性和公信度, 及时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纠纷。

3.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多方筹集资金

一是提高在土地出让金中提取农业土地开发资金的比例;二是由政府或村集体担保, 向金融机构贷款, 提高低息贷款的额度;三是政府给予农资补贴。据有关资料显示, 2008年化肥价格就比2007年提高了将近一倍, 因此, 政府能否除了给予苗木补贴外, 还能给予化肥和农药补贴。

4.积极培育土地流转市场

从目前来看, 建立一个开放、竞争、公平、有序、有度、规范化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是十分必要的, 包括发展土地使用权交易中介组织, 如资产评估机构、委托代理机构、法律咨询机构、土地投资机构、土地融资机构和土地保险机构等, 通过这些组织规范交易行为, 减少土地流转成本。[2]在此基础上, 还应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信息、咨询、预测和评估等服务系统, 形成服务专业化、社会化。此外, 还应增强供需双方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价格意识, 使其在土地流转时能够合理计算价格。

5.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

一是乡镇土地承包管理机构应帮助指导流转双方签订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 建立土地流转档案, 逐步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证金制度, 并及时调解土地流转纠纷。特别是县级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应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的仲裁作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的重要内容, 妥善处理好土地承包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二是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镇乡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 以提高其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在组织、发包、指导合同签订以及解决合同纠纷等工作中, 应做到依法办事, 按政策规章办事, 促使土地流转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三是应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的监督与管理。对现有土地流转的合同特别是口头合同, 应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双方签订书面协议, 以明确双方的责、权、利, 保护双方的权益;此外, 还应做好合同的完善工作, 严格按照合同管理程序签订规范的合同, 避免因责、权、利不清而产生纠纷的隐患发生。[3]

参考文献

(1) 吕济爱.多措并举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J].理论参考, 2009, (01) .

(2) 丁秋菊.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问题及对策[J].资源与产业, 2006, (03) .

篇3:桂电飞笛:关于西部农村特色产业的调查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黔东南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14-01

一、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堅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准确把握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对加快推进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具有重大意义。表现在:特色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特色新型城镇化是要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四化同步的城镇化。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特色新型城镇化是优化布局的城镇化。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群,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合理控制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紧凑发展,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特色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的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坚持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推进城镇化,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管理模式。特色新型城镇化是文化传承的城镇化。体现区域文化禀赋,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二、黔东南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自1956年建州以来,黔东南城镇化发展历经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归纳起来大体呈现出基本停滞、平缓发展和快速增长三个阶段:基本停滞阶段(1956-1977):城镇化建设基本处于停滞发展阶段,城镇化率仅由1956年的7.1%发展到1977年的7.8%,年均增长仅0.06%,不足0.1个百分点;平缓发展阶段(1978-2000):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8.2%提高到2000年的16.35%(低于全国20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3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0.46个百点);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16.35%提高到2010年的26.39%。“十二五”以来,城镇化水平由2010年的26.39%提高到33%,年均增长2.2个百分点,城镇化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总体上来,黔东南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飞速的进展,但新形势下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区域布局不够科学。黔东南县多县小、能力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区域布局不科学,在发展上各自为阵,城市规模难以做大做强,州府所在地凯里市的市区人口仅为30万人,仍处在小城市层面。二是发展水平不均衡。总体上北部县好于南部县,中部县好于接边县;县城周边乡镇好于边远地区乡镇,平坦地带乡镇好于两山腹地乡镇,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三是辐射带动不明显。县多县小,资源不够集中,园区多而不强,产业聚集度不高,产城互动能力弱,缺乏大城市带动,城市内需不足。四是制约瓶颈难突破。城镇化建设面临用地和资金两大瓶颈问题突出,破解难题困难重重。五是管理能力跟不上。城镇功能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镇化进程速度,城镇管理的体制机制严重滞后,城镇脏、乱、差现象和拥、堵、闹的问题较突出。

三、推进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结合黔东南实际,坚持“五个统筹”,探索“五个结合”,深化“五项改革”,加快推进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切实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化路子。一是坚持“五个统筹”规划建设特色新型城镇化。坚持统筹城乡联动发展,使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相互促进,加大社会保障、户籍制度等方面改革,彻底消除进城农民工生活、就业、就医、就学等方面的壁垒,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任何一个地区、城镇都不是孤立的个体,与本地区的中小城镇、周边市州的城市、全省乃至全国都会有联系,在规划中,必须将自身置于更大区域的农业、工业以及产业环境中加以统筹看待。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虑文化教育、交通运输、电子信息、金融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全方位的支持。坚持统筹人与自然发展,做好城市水源的保障和保护、地质灾害防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等,都需要统筹考虑。坚持统筹对外开放发展,以国际化的视角来对城市进行规划。二是探索“五个结合”规划建设特色新型城镇化。探索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结合,探索与历史文化彰显的结合,探索与文化旅游开发的结合,探索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结合,探索与交通体系建设的结合,增强城镇的发展动力。三是深化“五项改革”配套推进特色新型城镇化。深化人口管理制度改革,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推动人口网城市聚集。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严格控制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执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探索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与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全面落实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深化城镇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规范透明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PPP等多种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建立各级财政保障性住房稳定投入机制,不断完善租赁补贴制度;通过调整完善住房、土地、财税、金融等构建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深化环境保护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机制,实行最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参考文献:

[1]统计数据均来源于黔东南州统计局。

作者简介:邹增文(1986.9-),男,侗族,贵州黎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型城镇化。

篇4:关于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一、西部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新农村建设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贯彻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方略, 逐步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乡关系, 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缩小城乡差距, 改革城乡“二元”结构,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繁荣。与传统农村相比,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的突出特点是城乡统筹、良性互动;农业生产力发达, 现代化水平、科技贡献率高, 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环境良好;农村乡风文明、管理民主。

西部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西部新农村建设为西部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一是在政策方针层面, 端正和明确了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思路, 改变过去单纯追求GDP的观念, 要注重农村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综合、协调和全面发展。二要在经济层面上, 有利于打破“二元”结构, 促进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良性互动, 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为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体制支撑, 同时也可以促进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三是在社会政治层面, 西部新农村建设还有利于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与和谐发展, 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使农民群众通过新农村建设增进对党组织的亲近和信任。四是在思想观念层面, 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农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 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美好生活和幸福家园的热情和动力。

二、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

㈠自然资源条件恶劣西部地区地处内陆, 以山脉、高原、沙漠、戈壁为主, 交通信息闭塞, 气候恶劣, 土质贫瘠, 耕地面积小, 生产和生活用水短缺,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这是西部地区贫困的重要原因, 也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障碍。比如, 甘肃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区, 地形复杂多样, 自然环境恶劣, 森林覆盖率低, 生态环境脆弱, 土地沙化, 干旱、大风、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发。

㈡人力资源素质较低西部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比较低。在科技文化素质方面, 西部地区农民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差, 对市场的认识不够深入, 对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缺乏创新意识, 由于种种掣肘,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难以推广和普及。在劳动力结构方面, 随着青壮年劳动力较长时间的从事非农工作, 农业生产主要依赖老弱妇幼群体, 使西部农业劳动力素质每况愈下。西部地区农民在道德文明素质方面, 受本能的潜意识影响, 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 并且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和魄力, 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重新泛起, 赌博、封建迷信等思想有抬头趋势, 参与村务管理和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政治冷漠正在泛滥。

㈢经济发展条件薄弱就工业而言, 西部地区二、三产业所占GDP的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缺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的能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侧重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 产业关联效应和升级效应差, 很难对区域就业、城镇化以及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有所贡献。西部地区没有形成明显的区域分工, 没有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不足以提供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支持。就农业而言, 西部地区不仅荒漠化严重, 人均耕地少, 绝大部分都是无法灌溉坡地, 只能依托雨养农业, 而且几乎没有生产性基础设施、服务性基础设施和流动性基础设施, 面对中东部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 西部还远没有形成规模, 农业生产的低水平、农业基础设施的严重制约以及产业化的低水平, 严重阻碍着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就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来看, 西部地区的群体贫困和个体贫困面还较大, 城市人口贫困与农村人口贫困的问题一直没有有效解决。这些范围广、差距大的贫困问题直接制约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帮助农村的政策实施。有些边远地区和农户甚至还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 基本生活问题依然存在很大问题。

㈣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薄弱西部地区和一些少数民族聚集地区, 农村基层管理薄弱, 一部分干部缺乏现代知识和观念, 思想意识水平还停留在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而且几乎不具有民主法制观念, 作风专制, 有些村组的干部把管理群众事务变成了“家天下”, 村干部的经济问题和“雁过拔毛”的做法, 成了影响农村安定团结的重要问题。还有一些贫困地区的乡村干部, 忘记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一些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地区, 民族习俗和宗教观念比较浓厚, 一些干部习惯于狭隘民族思维, 少数干部以宗教价值观判断是非曲直, 使之划分派别, 导致民族间的对立倾向产生。由于西部地区的农民文化素质低, 对新知识、新事物和新观念的接受能力差, 对自己依法享有的政治、民主权利不熟悉, 致使基层民主管理的气氛不够浓厚, 村委会选举常常是走过场, 这些都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严重障碍, 在某种意义上直接影响了基层组织建设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㈤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足在文化教育方面, 就全国来说, 由于历史和政策方面的原因, 教育资源城乡分配不公直接导致了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就西部地区而言, 工业经济发展落后, 农村生产力水平低, 农民思想观念狭隘以及受宗教、民俗因素的影响, 使得西部地区文化教育水平普遍比其他地区低。这种状况反过来又使农民只注重物质消费, 而忽视对子女教育、农业科技、农民自身精神文化消费的投入, 这一问题的出现, 形成了一种农村文化教育与适应生产的能力之间产生了恶性循环。加之西部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等体系不健全, 覆盖面不广, 水平不高, 对保障和改善西部地区农民的生活作用尚不明显, 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 既有政府财政的投入不足, 也有农村社会事业的建制和布局不均的问题。所以, 农村社会事业仍处于低水平, 社会事业发展不足。

三、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㈠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首先, 经济发展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中心。西部地区落后的总根源在于经济发展薄弱, 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 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重点。只有经济发展了, 才能改善自然条件, 提高西部地区人口素质, 吸引和培养人才, 才能改善政治和社会条件。为此, 应该着重研究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农民组织化和农村合作组织的问题。其次, 人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因素。建设新农村就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双手创建美好家园, 前提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同时创新人才制度, 尽可能地培养、吸引和调动各种人才参与西部新农村建设。再次, 解决生态问题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依托。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充分利用农业的可再生资源, 改善恶劣的自然条件, 才能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并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最后, 改善农民生活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西部新农村建设最终要使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使农村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缩小地区、城乡之间的差距, 提高农村的民主管理水平, 改善西部农村地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状况。

㈡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西部地区以传统农业为主, 自然条件恶劣, 地理环境封闭, 依靠农业自身是很难建设新农村的。同时, 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 财力有限, 工业反哺农业能力较差, 以城带乡也是带不动的, 这就要求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支持力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建成具有一定水平的新农村发展平台, 带动社会各界特别是经济实体的广泛参与。但是新农村建设也不应该全由政府包办代替, 不能站在政府和城市的角度来建设新农村, 否则, 国家财政是难以支撑的, 也不会符合农村的现实, 不利于发挥农民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民是农村和农业的主体, 也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了解农民的切身需求, 发动农民主动参与, 组织农民共同建设。因此应该辩证地看待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问题, 一方面新农村建设必须突破“二元”结构的束缚, 通过“以工哺农、以城带乡”, 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从而决定了政府既是启动者, 又是组织者和出资者, 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 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引导农民积极响应、参与和支持, 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才能顺利完成, 二者共同构成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此外, 新农村建设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就是通过政府的帮助、支持和引导, 培育农村和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在农村形成各种发展力量的合力, 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达到预期目标。

㈢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实施首先, 西部地区还比较落后, 西部各省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甚至一省之内各地区也有着不同的发展态势, 因此因地制宜应该成为西部新农村建设实施过程中要坚持的首要原则, 不照搬中东部的建设经验, 不强求统一的建设模式。其次, 西部新农村建设应注重长远性, 坚持规划优先、分步实施和分类指导, 坚持长远目标与渐进发展相结合, 避免急功近利行为。再次, 注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相结合, 注重西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 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相结合, 注重基层民主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并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转变农民观念, 培养新经济时代的新型农民。

四、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

㈠发展基础教育和培训首先,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切断“穷根”。在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投入的同时, 还要制定相应措施, 吸引教师资源向西部农村流动。其次, 提高农民素质。从基础教育入手,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并加强农村职业教育, 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向农民传授现代农业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知识, 以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所需的专业技术。再次, 突出政治思想道德建设, 提高农民的人文素质, 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增强农民的民主精神、维权意识和政治参与积极性, 为基层管理的民主化奠定基础。最后, 宣传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 帮助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将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 克服小农意识和陈规陋习, 加强民族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团结。

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首先, 拓宽用人渠道, 积极选拔优秀人才, 西部基层组织建设要培养一支年轻、有知识、具有较高执政能力的基层干部队伍。其次, 加大对现有干部的培训力度, 有计划地培育和选拔后备干部队伍。要转变基层党组织的职能, 促进党组织与农民合作组织的结合, 将党组织设置在产业链上, 强调党员在发展生产和劳动致富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突出党员分类管理, 建立、规范村级组织保障机制。再次, 加强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确保选举的代表性和公正性, 并加强对村委会班子的监督和制约, 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最后, 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 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充分发挥各种基层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㈢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西部农村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当务之急。西部地区养老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非常不健全, 因此要加大投入, 建立和健全这两项制度, 并逐渐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让农村人口中的老年人及其他弱势群体率先进入城镇, 享受社会公共福利保障。就医疗卫生来说, 要根据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的实际水平, 加快推动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 降低药品价格, 让农民病有所医, 避免因病返贫的现象;要增加中央政府的投入, 以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为重点, 建立起与西部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提高西部地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 并给西部地区更大的优惠条件, 加快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建立健全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 逐步改变西部地区农民贫而多生、生而愈贫的恶性循环局面。

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 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争取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用好政策, 加大引资力度, 整合各方面的资金;加强资金监管,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其次, 按轻重缓急, 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资金投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投资向农业基础设施的倾斜, 优先发展农田水利建设, 以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道路交通和电网改造等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村内道路、自来水工程以及电视、电话等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建立了雄厚的基础设施, 才能进一步推动工农业生产, 提高经济发展潜力。在此过程中, 要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 防止资金浪费, 也要反对不分主次或反次为主, 搞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

㈤发展现代农业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打牢农业发展基础的同时要促进农业产业化, 一方面以工业化的理念推动农业产业化,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建设优势产品产业带, 让农民从低水平的生产中解放出来, 另一方面发展农业合作组织, 鼓励土地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生产, 探索“市场+基地+农户”的模式, 实现大面积市场化、组织化, 按照市场需求组织农民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生产。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生态农业。西部地区要着力解决水土流失、荒漠化防治问题, 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和植被恢复工作, 加强减灾、防灾、病虫害综合防治, 建立生态农业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 实现农业以及其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㈥发展县域经济要通过强化县域经济的辐射作用, 促进城乡经济合作, 推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 培育和塑造农村市场发展软环境的能力。要发展县城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利用西部地区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培养和锻炼西部农民, 使其掌握现代工业技术和市场知识, 从而形成庞大的产业队伍。要因地制宜, 找准特色和目标, 发挥资源优势, 培育有地域特色的支柱产业。要培育城乡统一的县域市场, 优化城乡资源配置, 加快技术变迁, 促进商品和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流通, 减少市场交易环节, 促进产业分工的发展。

㈦加强村镇建设在村镇建设前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因地制宜, 编制科学的村庄整治规划, 把改善居住环境同产业结构调整、培植新型产业结合起来, 同基地设施配套、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结合起来, 同移风易俗、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 实施新村建设、旧村改造、迁村并庄、扶贫移民等工程。要合理规划建筑用地, 杜绝农用地与非农用地混用现象;要改善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和卫生条件, 确保农民正常用电和饮水安全, 并统一处理生活垃圾;实行居住环境的功能分区, 创建良好生活环境, 避免人畜混居的现象。

摘要:由于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结构、文化和民族等因素, 新农村建设呈现出与中东部不同的特点。作者从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意义、障碍、原则和措施等四个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

篇5:桂电飞笛:关于西部农村特色产业的调查

中西部农村居住分散,学生在学校集体用餐现象较为普遍,随着“撤乡并镇”、“农村寄宿制学生建设工程”的开展,对学校食堂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了解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食堂卫生的现状,为今后政府部门制定中西部农村学校食堂卫生规范或标准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经济状况、降水量的分布及地理位置等因素综合考虑,分层抽取重庆、陕西、吉林、湖北、山西和内蒙古等中西部6省(直辖市或自治区),每个省(直辖市或自治区)各选择2个县(一个为省会城市郊区县,另一个为处于本省经济发展中等水平的县),每个县抽取2所小学、2所初中、2所高中,其中一所是位于县城的学校,另一所是位于乡镇的学校,共调查72所农村学校。

1.2 方法

依据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布的《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设计“中西部农村学校卫生状况现场调查表”,内容包括基本情况、食堂建筑设备与环境卫生、食品采购贮存及加工、从业人员、卫生管理等方面。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实地调查,调查结束对每份调查表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资料客观、完整、准确。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1软件将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有61所(84.7%)学校设有食堂,1所学校食堂正在改建中。其余10所学校没有食堂,主要是一部分小学、初中位于县城或乡镇中心,学生为走读生,回家就餐比较方便;另一部分乡镇小学暂时没有条件创办食堂,只能提供简单的热饭热菜服务。设有食堂的学校包括小学16所(26.2%)、初中22所(36.1%)、高中23所(37.7%),其中29所学校位于县城,32所位于乡镇。

2.2 一般卫生状况

本次调查的61所设有食堂的学校中,有9所(14.8%)学校食堂周围10 m以内有垃圾箱、非水冲式厕所等污染源;食堂操作间使用面积≤50 m2的有36所(59.2%),室内墙壁、天花板等有涂层脱落或破损的有19所(31.1%);8所(13.1%)学校食堂没有餐厅,学生就餐在教室内;加工操作间地面材料符合要求的学校有31所(50.8%),墙壁1.5 m以上有符合要求的材料制成墙裙的学校为49所(80.3%)。

2.3 中小学校食堂基础设施与食品卫生情况

食堂布局合理的有27所(44.3%),其中小学只有5所(31.3%);配备有效“三防设施”的有27所(47.5%),用餐场地设施完善的只有21所(34.4%),小学分别仅为37.5%和18.8%;36所(59.0%)学校能做到生食品、半成品和熟食品分柜存放,小学只有7所(43.8%)学校能够做到。将小学、初中、高中进行比较,食堂布局、内外环境、“三防”设施、餐具消毒、食品采购贮存及加工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2。

2.4 县城与乡镇学校食堂基础设施与食品卫生情况比较

乡镇学校食堂布局合理的有11所(34.4%),清洗加工蔬菜和肉类食品设施分开使用的只有9所(28.1%),用餐场地配备设施完善的仅8所(25.0%)。县城与乡镇的学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2。

2.5 食堂卫生管理及从业人员方面

各学校均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但1/3的学校制度不健全;有49所(80.4%)学校实行食品卫生校长负责制;大部分学校都设有食堂卫生管理职责部门和卫生管理人员,55所(88.5%)学校的管理人员接受过食品卫生培训; 56所(91.8%)学校食堂持有食品卫生许可证,其中1所学校的已失效,另外5所(8.2%)学校食堂为简易食堂,没有办理卫生许可证。

调查的61所学校中,规模较大的食堂从业人员最多可达到100名,而乡镇某些学校由于规模小、条件差,只有1名从业人员。大多数学校的从业人员都是外聘人员,没有学校编制。所有学校表示食堂从业人员都持有健康证明,但有近50%的学校从业人员无有效的卫生知识培训证。现场观察发现,食堂从业人员在工作现场的卫生习惯普遍较差,有21所(30%)学校的从业人员未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只有15所(26.3% )学校的从业人员将头发置于帽内,在专间操作的从业人员能够规范佩戴口罩的学校只有12所(21.1%)。

注:()内数字为百分率/%。

注:()内数字为百分率/%。

3 讨论

调查显示,不少学校食堂由于设施设备不完善,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目前有关行政部门对学校食堂卫生工作的要求,如食堂操作间面积狭小,加工间卫生状况较差,缺乏与学生人数相匹配的用餐场地等。因此,制定适合中西部农村情况的学校食堂卫生管理规范或条例成为当务之急。

3.1 食堂硬件设施不完善

综合调查结果,比较突出的问题有食堂内外环境不整洁,其中9所学校食堂附近存在污染源;整体布局不合理,功能区划分不明显;缺乏有效的“三防”设施,处理蔬菜、肉类等设施混用,用餐场所未配备必要设施等,容易为细菌滋长、病毒传播创造条件,存在发生食物中毒或食源性传染病隐患。相对薄弱的环节有食品储存不规范,生熟食品混放,消毒后的餐饮具存放不符合卫生要求等,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易造成交叉污染和再次污染[2]。调查显示,有近40%的小学缺乏必要的冷藏设施或餐具消毒设备,超过70%的乡镇学校食堂处理不同类食品的设施设备混用,存在食品卫生安全隐患。不同类别学校食堂硬件设施及食品卫生情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食堂卫生状况普遍不佳。

建议:(1)加大农村学校食堂硬件设施专项资金的投入,资金分布应有侧重,大力扶持基础设施较差的小学和乡镇学校,配备完善的冷藏设施和餐具清洗消毒保洁设备。(2)卫生部门严格按照相关卫生法规条例对学校食堂进行监管,采用定期检查或抽查的方式,督促学校坚持做好食堂卫生工作。(3)学校应做好设施设备的管理工作,保证“三防”设施、排水设施、通风设备的实用有效,保持冷藏、消毒、保洁设施的清洁卫生。(4)新、改、扩建的学校食堂,应将食堂纳入学校建设统一规划,由专业人士设计图纸确保布局合理,并且必须经过卫生部门预防性监督审查通过才能开业经营[3,4]。(5)目前只能提供热饭热菜的学校,主要是由于规模较小、就餐学生少、学校没有足够条件建设食堂,相关部门应根据学校的发展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政策,配备基本的卫生设施,切实满足学生的需求。

3.2 学校食品卫生管理制度不够健全,领导对学校食堂卫生重视程度不够

调查显示,19.6%的学校没有实行校长负责制,11.5%的学校食堂管理员未接受过任何培训,部分学校存在食品出入库无人检查,不定期处理过期或变质食品,每日供应各类菜肴不留样等情况,还有6所中学食堂为学生提供冷荤凉菜。这反映学校主管领导和食堂管理人员对食堂卫生管理的政策法规了解不足,食品安全意识不强。调查现场还发现,有部分学校食堂比较简陋,饭菜简单,而学生正处于长身体时期,需要保证营养均衡,提示农村学校学生的饮食营养问题应引起重视。

建议:(1)教育部门应将食品卫生安全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组织学校主管领导和食堂管理人员参加不同层次的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班,提高他们对食堂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2)卫生部门联合教育部门对学校食堂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有关研究显示,通过实施这种监管模式,大多数学校启动了全面整改工作,使食堂卫生管理的许多老大难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5,6,7]。(3)对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学校,在上级部门和专业人士指导和监督下,可以因地制宜,如种植蔬菜、饲养家畜等,保证学生饮食营养均衡。(4)组织社会宣传,利用媒体和舆论监督,联合家长更多关注学生在校饮食卫生;学校定期对学生进行饮食健康教育,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向家长传达,有助于在农村普及饮食卫生知识,改正不良的饮食习惯。

3.3 食堂从业人员卫生意识淡薄,卫生知识欠缺

现场观察发现,食堂从业人员自身卫生状况较差,大多数在工作现场衣帽穿着以及口罩佩戴不符合卫生要求。可能是由于食堂从业人员大多为社会外聘人员,没有编制,相对流动性较大,普遍素质不高,同时也反映学校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培训不到位。建议学校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适当提高从业人员的待遇和福利,并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食品卫生和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增强从业人员的责任感,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

总之,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不少学校食堂硬件设施都达不到有关要求的标准,甚至缺乏一些基本设施设备,仅有少部分学校能基本满足师生需求。而且,本次调查选取的地区经济处于本省中等发达水平,因此,笔者认为,以统一的标准来要求中西部农村学校食堂值得探讨,建议今后多考虑到各地区学校的具体实际。

摘要:目的了解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食堂卫生现况,为今后制定农村学校食堂硬件设施与卫生管理规范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分层抽样的中西部地区的61所农村中小学校食堂进行现场调查。结果80.4%的学校实行食品卫生校长负责制,90.2%的学校持有有效卫生许可证;45.9%的学校食堂内外环境不整洁,52.5%的学校无有效“三防”设施;41.0%的学校没有做到生食、半成品及熟食分开存放。不同类别学校食堂基础设施与食品卫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中西部农村学校食堂卫生状况普遍较差,存在食品卫生安全隐患,应该引起重视。

关键词:食品处理和加工,卫生设施,组织和管理,农村卫生,学生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卫生部通报2007年上半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EB/OL][2007-08-10].http://www.ch i-nacdc.net.cn/n272442/n272530/n3311380/18284.htm l.

[2]浦惠莉,汪严华.浙江省学校食堂卫生与学校自备水卫生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507-508.

[3]杜琳,林月桢,林琳.广州地区学校食堂状况调查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0,21(1):52.

[4]傅美玲.2003年抚州市临川区城乡学生集体食堂卫生状况调查.预防医学论坛,2004,10(5):535-536.

[5]吕旭峰.常州市实施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工作成效评价.职业与健康,2005,21(12):1 967-1 968.

[6]刘玉廷.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在学校食堂中的应用.预防医学论坛,2005,11(5):633-634.

上一篇:知民情 解民忧、暖民心实施方案下一篇:门业的授权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