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技巧浅谈法庭辩论

2024-04-28

的技巧浅谈法庭辩论(精选8篇)

篇1:的技巧浅谈法庭辩论

浅谈法庭辩论技巧与应变

论文摘要 本文立足公诉实践经验,对法庭辩论中需要注意的应对、语言、感情、体语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和总结,并概括出了“应变如风、言词如林、激情如火、不动如山”的技巧。

论文关键词 法庭辩论 技巧 公诉人

辩论,自古有之。可以说,只要两个人之间存在分歧,就会产生想说服对方的心理,就会产生辩论。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辩论就是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作为负责出庭指控犯罪的公诉人,接触到的最多,就是法庭辩论。

法庭辩论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个诉讼环节和程序,是刑事诉讼中的一个专门环节,参与辩论的双方必须在审判长的主持下进行辩论,这种显著的特点就决定了它与一般的辩论或者辩论赛有着本质的不同。参与法庭辩论的公诉人代表的是国家,出席法庭又是一种诉讼行为,这就要求法言法语运用得当,而辩论赛,由于其本质上是一种竞技游戏,因此更讲求的是语言的生动和幽默。类比、归谬以及极限推导可能就会被大量的运用。这在法庭上就不那么合适。另外,辩论赛由于其竞技性,对发言时间有着严格的要求,但是法庭辩论注重的是查明真相,对时间并不会做严格的限定。除此之外还有称谓上的区别、立场上的区别等等。因此,对于辩论赛的认知,以及关于辩论赛技巧的掌握,是不能直接套用在法庭辩论上的。法庭辩论有其自身的规律,它本质上是严肃的诉讼活动,不是游戏性质的竞技比赛,在辩论赛上,我们可以回避对方的问题,可以进行诡辩,甚至可以故意曲解对方的论点,但是在法庭上,我们应该秉承检察官客观公正的立场,用事实和证据来揭露犯罪。因此,法庭辩论要成功,首要的前提是审查案件时是否认真、细致,公诉人的法学理论水平和公诉实务能力是否优秀,辩论技巧和应变能力可以锦上添花,但不可以喧宾夺主。否则,就失去了法庭辩论的意义。

有人说,公诉席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既然是战争,就要讲兵法、讲策略。《孙子兵法》对于军队的作战要求是“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笔者认为法庭辩论技巧和应变也可概括为“风林火山”这四个字,具体来说,就是:应变如风、言词如林、激情如火、不动如山。

一、应变如风——快速得当的应对

应变如风,就是面对被告人、辩护人的辩护意见,要反应迅速,同时,辩论思路要多点开花,当正面论证难度大时,要及时转变思路,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做到让被告人、辩护人捉摸不透,从而让被告人、辩护人自己暴露矛盾。法庭辩论多数是公开进行的,公诉人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表,在庭上如果面对被告人、辩护人的问题不敢回应,或者不予回应,那么,就会使合议庭和旁听群众认为公诉人无法回应问题,庭审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虽然在我国,法庭辩论暂时还不像英美法系那样直接决定一个案件的最终判决,但是在网络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也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和困扰。一个经验丰富的公诉人,既不会不回应对方的问题,也不会对方问什么就答什么,而是会根据对方提出的问题,迅速思考并选择出最佳的回答方式。一般来说,法庭辩论中公诉人常用的回应方法包括:直接回答、迂回应答、顺势而答、借势回答等。

例如,被告人韩某某、尹某某等四人盗窃、抢劫一案,该案件在审查起诉过程中,公诉人通过讯问被告人,发现公安机关可能涉嫌对被告人尹某某刑讯逼供,在将线索移交渎职侵权检察部门的同时,也依法排除了被告人尹某某的供述。在法庭辩论时,辩护人提出被告人尹某某被公安机关刑讯逼供的意见,并以此否定公诉机关的指控。由于此时渎职侵权部门对公安机关是否存在刑讯逼供的调查尚未结束,公诉人无法正面回应刑讯逼供的事实是否存在。但是,如果不回应的话,势必会给旁听人员和合议庭造成不好的印象,也可能促使被告人、辩护人进一步渲染刑讯逼供,影响司法机关形象。此时就可采取迂回应答的方式,在答辩中首先指出公诉方在审查时已经充分注意到刑讯逼供的可能并将相关线索移交渎职侵权部门审查,目前该案正在办理中,此时,公诉人已经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排除了被告人尹某某的供述,现在起诉被告人尹某某犯抢劫罪的证据体系是不包含其本人的供述的。这样的回应有力地回击了辩护方继续纠缠刑讯逼供,大打悲情牌的策略,而且凸显公诉人客观公正的形象,效果较好。

再如被告人潘某某故意伤害一案,辩护人在庭审中提出,控方列举的证人全部都是被害人的亲戚,具有共同的利害关系,证言应不予采纳。这一问题显然荒谬,但正面回应未必能使旁听群众认识到辩护人观点的不合理性,公诉人注意到辩护人也提交了3名被告人亲属的证言作为证据,此时就可采取借势回答的方法,指出按照辩护人的观点,辩护人提交的3名证人也全部是被告人的亲戚,具有共同的利害关系,证言应不予采纳。通过这种借力打力的应对,使辩护人的谬误和矛盾直接自然的暴露出来,然后再正面回应证据的效力原则,庭审效果较好。

二、言词如林——严密庄重的语言

言词如林,主要是针对公诉人的语言风格而言的,法庭辩论中,公诉人谈论的是法律问题,庭审关系的是一个公民的自由、财产甚至生命,因此,公诉人在庭审中的语言,应当具有规范性、准确性、简洁性、庄重性的特点。

法庭用语是在诉讼过程中使用的专门的语言。因此,法律语言所使用的词汇、概念具有特定性,例如自首、立功、累犯等,这些词汇都特指一个概念,不能混同或随便混用;法律语言所使用的词汇,法律均规定了专门固定的含义,任何人不得随意解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语言,在法律上可能具有不同的内涵或外延。在法庭辩论中,公诉人要时刻注意自己的用语,也要时刻注意辩方使用的语言是否符合法律的本意和规定,避免误导法庭和旁听群众。

例如,被告人卫某盗窃案,这是一起典型的“调包”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和理论界,“调包”案认定为盗窃罪是基本一致的看法。在法庭辩论中,辩护人提出,被害人在陈述中说自己是被骗了,被告人也供述他的目的是去诈骗财物,因此本案应定诈骗罪,不应定盗窃罪。这种问题,其实质就是混淆了日常用语和法律用语的区别,这就很容易给旁听群众造成误导。此时,公诉人可如此应对:对于案件的定性,依据的应当是事实和法律,被害人和被告人不是法律专业工作者,他们从生活的逻辑对事情所陈述的意见,仅仅是个人看法。作为司法工作者,应该坚持法律的明确规定,从犯罪的构成要件分析此罪和彼罪,否则,法律也就不会是一门科学。例如老百姓说“杀人了”,其实未必是故意杀人,可能是故意伤害,可能是抢劫,甚至可能只是一般的治安案件,否则,有人说“杀人了”就定故意杀人,这恐怕也不是辩护人的观点吧。

再如,被告人江某某受贿案,在法庭辩论中,辩护人提出起诉书指控的犯罪时间是“七月中旬的一天”,受贿数额是“人民币约7万元”,显然属于犯罪事实未查清,不符合起诉条件,应按照存疑时有利于被告的原则不予认定,这一意见和之前网络热炒的安徽省东至县法院所谓的“现代版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有异曲同工之处。针对这种情况,公诉人可以如此应对:司法工作者没有时光机器,不能倒流回案发现场,因此我们只能根据证据来还原客观事实,这就可能和客观事实存在差异,或者无法确切无误的反映客观事实,这种法律真实是我们必须承认的。特别是在多次受贿的案件中,由于犯罪持续时间长、犯罪次数多,在没有相关记录的情况下,被告人一般是不可能准确回忆出每次犯罪的具体时间和数额的,如果此时作了确切的指控,反而是违背了准确性的要求。通过及时的释法说理,可以快速消除旁听群众和媒体的疑惑,避免类似网络舆情的发生。

三、激情如火——感染人心的情感

公诉人开展法庭辩论,主要是就案件客观存在的事实和证据,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以便得到法庭的支持和认可。因此,公诉人开展法庭辩论,主要是讲法理、讲证据,但是,这并不代表公诉人就不能讲激情,情感是能够感染人的。犯罪是一种严重侵害人身权利的行为,他给被害人带来的创伤是深厚的,感情的融入,既是公诉人对被害人的一种人文关怀,也是公诉人的发言能够感染群众,说服法官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说,情感是公诉人法庭辩论内容中相当有分量的因素之一,如果缺少了感情,单纯的理性就很难触动人,难以激发出受众对公诉意见的深刻认同。当然,公诉人在法庭辩论中的情感流露也应当和冷静、理性相结合,感情投入必须真实、自然、适度,如果公诉人无病呻吟,就会使受众感到厌恶,甚至伤害被害人及其亲属的感情。

例如,被告人罗某强奸案。该案被害人和被告人是同事关系。和所有的强奸案一样,一般被告人都不认罪。在审查案件的时候,公诉人发现双方的感情基础很好,但由于被害人是农村出来的女孩,所以对婚前性行为相当排斥,而被告人虽然在强奸时殴打被害人,导致她轻伤,但是强奸之后又心疼被害人的伤势,带她去医院治疗,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害人才报警的。在法庭辩论时,公诉人在论证了事实和证据之后,就采取了诉诸感情的方法,发表了一段充满感情的公诉意见。公诉意见发表后,被告人痛哭失声,当庭认罪,哭着请求法院重判他,对于附带民事请求也全部愿意赔偿。而被害人红着眼睛,要求撤回民事部分的起诉,请求法庭从轻处罚被告人。

四、不动如山——稳重得体的体语

不动如山,其实不是语言上的问题,而是公诉人在法庭辩论中对非论辩因素的处理。非论辩因素,就是除语言以外的表情、手势、眼神、语调以及服饰、仪表、身体动作等行为举止,主要是指身体语言,身体语言简称体语,指非词语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外貌、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身体语言看似和辩论无关,实际上却对辩论有着微妙的影响。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通过语言表达观点,而且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事物的认识。人的面部表情及手势、动作等身体语言是人们知识、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性格、爱好和审美情趣,是人们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有时候,这些身体语言所传递出的信息的真实性比语言表达出的还要可靠。公诉人在法庭辩论中涉及的非辩论因素主要包括仪表、神态、眼神、语调、手势等。

例如,遇到法庭不正常的骚动或对方有违反常规的行为,公诉人可以用锐利的目光扫视骚动区或对手,以表示自己的注意和制止;如果辩护人用诡辩哗众取宠、危言耸听,可以用眼神表示自己已经注意到了;如果讯问时被告人故意编造谎言,公诉人可以以威严的目光逼视对方,增加他的心理压力,暴露矛盾;如果证人、被害人出庭时如果表现出紧张的情绪,还可以用鼓励、赞赏的眼神帮助他安稳情绪。总之,公诉人的眼神可以像指挥棒一样,起着传神达意的导向作用。

再如,在答辩中,公诉人除了掌握好语调外,可以通过把握好语言节奏调节庭审气氛。节奏的刚柔、快慢,可以渲染辩论气氛,调节好节奏可以获得心理上的优越感和论辩的自信心。在发表公诉词中,语调应平缓适中,在答辩时则要快慢结合,刚柔并用。但又不能傲慢偏激,因为高声喊叫、声嘶力竭不是威严和力量。在法庭上真正体现威严和力量的,是判断的准确性、思维的周密性、论辩的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节奏的适宜性。正所谓:有理不在声高。

当然,法庭辩论涉及到方方面面,总结的“风林火山”也仅仅是一些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感受,笔者相信,辩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特别是在新的刑事诉讼法背景下,公诉人的出庭辩论不仅更为频繁,而且更为引人关注。因此,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使公诉不再成为遗憾的艺术。

篇2:的技巧浅谈法庭辩论

争取主动是辩论制胜的关键。

其技巧有二:一是辩论前善于设题,就是为对方设想可能要进行辩论的题目,设题一般在事实、证据、定性、量刑、适用法律条款、程序等六个方面考虑,善于设题就首先取得主动。

二是善于出击,即在阐明自己观点的同时,敏锐地发现对方的漏洞和错误,抓住症结进攻,使对方陷于被动。

②善于把开头话说好。

常见的方法有三:一是借他人之口开头,如借审判人员之口,被告人之口,用他们的话,用法庭调查的某一情节作为辩论的开头,然后展开辩论。

二是提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让对方答复,使对方的错漏暴露得一清二楚,接着以此为靶子开展辩论。

三是针对辩论的症结开门见山地开头,就是针对对方的.基本见解,进行直截了断的反驳。

③善于使用第一手材料。

辩论者要善于把自己在办案过程中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并经过反复查证属实的事实和证据,说得清楚、明白、具体,包括重要细节在内。

由于材料确凿,潜力就大,使人产生坚信不疑的感觉,对辩论制胜特别有利。

④善于引用法律条款。

要求辩论者不仅对每一条法律序码说得出来,而且对每条中的第几款、第几项也要背得出,并要掌握其内函和实质,以及与相关条款的内在联系,进而阐明这些条款与本案事实准确无误的关系。

做到了这几点,就能在辩论中胸有成竹,游刃有余,比较容易化“险”为夷,转“败”为胜。

⑤善于发现“靶子”。

要认真听取对方的发言,善于抓住对方一段话的主旨,抓住这段话的漏洞,抓住这段话与他前面的话、与证人的话、与被害人的话的矛盾。

这样就能发现“靶子”,针锋相对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对方失去辩论的锐气和主动权,收到较理想的辩论效果。

⑥善于拒绝多余的辩论。

在辩论中如出现对方在枝节问题上揪住不放或死不认帐的情况,可以采取拒绝辩论的作法:如对对方纠缠的问题是已经阐明的问题,只需点明已在前面讲过不再重复;如果对方揪住枝节问题不放,可以严正指出:“所提出问题根本不影响本案的定性与量刑”;如果被告人在清楚的事实和确定的证据面前死不认账,律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不再为其辩护,公诉人可以声明公诉发言到此结束,使辩论嘎然而止,干脆有力。

⑦善于顾此顾彼。

当对方一次性提出较多问题而且每个问题都与定性量刑有关时,辩论者只宜回答每个问题的重点,不要详加阐述,以给自己留下思考的余地;对方若再就一两个问题追问,再就这一两个问题作具体答复;如果对方提出问题很多,关键性的只有一两个,可只就这一两个问题作答,声明其他问题“暂且不答”,不宜把话讲死;如果是性的刑事案件,若干被告人都有各自的辩护人,这一辩护人的辩护发言,不可把罪责往另一辩护人的被告头上推,更不宜当庭出现辩护人之间的争执,要紧紧围绕被告人的事实进行辩护。

⑧善于补救失误。

法庭辩论是严肃的,要求尽可能不说不适当的话,要求不说不该说的错话,但是,说漏了嘴、讲错了话的现象毕竟不可能完全避免。

遇到这种情况,可采取以下方法补救:一是对已说出的非根本性的不适当的话,可在下一轮发言中说得周全些,亦可在休庭时向对方作解释;二是说了直接影响定罪量刑的错话,必须立即予以更正,可以说:“审判长,请允许我更完整地、更准确地说明我刚才的发言……”这是法庭认错的委婉方式,另一方不必再去纠缠;三是说了不该说的话,如有辱对方人格的话,应尽快转换口气,尽量弥补,并在庭审后主动向对方赔礼道歉。

⑨善于放松情绪。

有经验的辩论者善于用理智控制感情,始终保持放松的情绪,而紧张对辩论是极不利的。

篇3:浅谈辩论的语言技巧

辩论分自由辩论和专题辩论两种。本文以专题辩论为例谈谈辩论的语言技巧。

一、辩论的准备工作

1. 审析辩题, 确立论点

审题的目的是要弄清辩题的含义, 认识辩题对双方的利弊, 以便准确把握双方争辩的焦点, 确定本方应坚持的基本论点和最佳辩论角度。

如1990年第三届亚洲大专辩论会, 辩题为:“儒家思想是‘四小龙’经济快速成长的主要推动因素”, 反方南京大学队立论难度很大。其一, 辩论赛所在地新加坡是一个尊孔倡儒的国家;其二, 近几年“四小龙”经济发展的确很快。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认真地、反复地审析辩题, 终于确立了“把儒家思想的功能拒之于经济领域之外”的辩论角度, 即在经济领域之外, 充分肯定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 但是决不承认它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 至多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背景条件, 而正确的经济战略和经济决策才是推动“四小龙”经济快速成长的主要因素。后来的辩论实践证明, 他们的审题工作和所确立的辩论角度和辩论战略是成功的。

2. 了解对方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要想在辩论中取胜, 就要在认真审析辩题之后, 设法了解对方的总论点、分论点及支持其观点的论据;分析对方辩论过程中的逻辑联系, 推测可能出现的薄弱环节, 以便确定自己的辩论对策, 战胜论敌。

3. 广泛搜集材料

对论敌作了必要的了解之后, 就要准备自己的发言了。要广泛搜集证明己方观点的材料, 选择最有说服力的论据, 可以是名言警句、公理定理, 也可以是真实具体的事实、翔实可靠的数据或者与命题有关的政策、法规, 还可以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等, 甚至包括印证对方观点错误的反面材料都不可以忽视。

4. 组织辩论条理及语言

在确定了辩论角度并准备了大量资料之后, 为使辩论语言简洁、条理清晰, 就要准备一份详细的辩词, 并将相关观点和材料要点写在卡片上, 这样才能真正把战略意图、战术技巧通过语言表达落到实处。

写作辩词重点应放在论证上, 通常要把总论点分成若干个分论点, 从不同侧面分若干层次进行论证。在层次安排上, 可以是并列式, 也可以是递进式。在论证中, 要引用大量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 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证明本方观点, 或反驳对方观点。辩词的语言既要有书面语言的严密性和连贯性, 又要有口头语言的通俗性和生动性;要适当引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以强化辩词的感染力, 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

二、辩论的语言技巧

在做了充分的准备后, 灵活巧妙地运用一些辩论的语言技巧, 可以使我们在辩论中始终保持主动或变被动为主动, 最终取得辩论的胜利。

1. 将计就计法

为战胜论敌, 我们有时可以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可以成立的, 再顺着对方的前提进行推理, 最后得出明显荒谬的结论。此时, 对方的论点自然就不攻自破了。这也就是逻辑上的归缪法。例如, 美国独立初期, 有一条法律规定要有30美元才能当上议员。科学家富兰克林反对把有钱当作竞选议员的条件。他说:“要想当议员, 就该拥有30美元, 那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我有一头驴, 它值30美元, 那么我就可以被选为议员了。一年之后, 我的驴死了, 那我的议员就不能当下去了。请问这究竟谁是议员呢?是我还是驴?”富兰克林运用归谬法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条法律的荒谬性, 其辩驳力和讽刺性都是极强的。

2. 欲擒故纵法

这是一种先诱敌深入, 再摧毁论敌的辩论技巧。“纵”是手段, “擒”才是目的, “纵”是为了更好地“擒”。大家都很熟悉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法庭上, 女扮男装的鲍西娅律师一而再、再而三地肯定夏洛克的“控诉是可以成立的”, “那商人身上的一磅肉是你的, 法庭判给你, 法津许可你”。这使得夏洛克满心欢喜, 不住地称赞鲍西娅是“公平正直的法官!……博学多才的法官!”正当夏洛克在法庭上磨刀霍霍, 得意忘形时, 鲍西娅提出割肉但不能流血的要求, 终于使夏洛克放弃了契约上的请求, 彻底败下阵来。

3. 类比推理法

它是指辩论的一方不直接反驳对方的议论, 而是通过一个和敌论证相类似的推理过程, 来显示敌论点的不能成立,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例如, 一位牧师诘难一位黑人领袖, “先生既有志于黑人解放, 非洲有那么多黑人, 先生为什么不去非洲?”

这位黑人领袖从容答道:“阁下有志于灵魂解放, 地狱的灵魂那么多, 阁下为什么不早下地狱?”这个回答运用与牧师相类似的思维过程, 可谓绵里藏针, 顿使对方张口结舌。

4. 揭悖反驳法

就是通过揭示与对方论题相悖的事实来显示对方论题的荒谬、错误从而驳倒对方的一种辩论方法。寓言故事《狼和小羊》中的小羊面对狼的无理指责, 就是两次使用这种方法, 揭露了狼的说法与客观事实不一致:其一, 你在上游, 我在下游, 我怎么能把水弄脏呢?其二, 去年我还未出生, 怎么能背地里说你的坏话呢?从而驳倒了狼的观点。

5. 幽默反驳法

其实, 辩论不只是唇枪舌剑、你死我活的争斗。有时, 言辞激烈的批驳倒不如一句幽默诙谐的反击更使对方无言以对, 轻轻松松地就可以打败论敌。如有人贬损前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你的诗不能使人沸腾, 不能使人燃烧, 不能感染人。”对此, 诗人如果也以刻薄的语言回敬, 反倒显得心胸狭窄, 争论也会无休止。他平静地答道:“我的诗不是大海, 不是火炉, 不是鼠疫。”幽默冷峻的回答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也有力驳斥了对方的诘难。

6. 比喻反驳法

就是不直接反驳对方的论题, 而是寻找一个与对方论题相似的事物或情况, 通过比喻的方式来驳倒对方。运用得当, 常常可以化难为易, 化险为夷, 变被动为主动,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晏子春秋》记载, 齐相晏子出使楚国。席间, 两个差吏绑了一个人上来, 楚王装模作样地问所绑何人, 差吏答是齐国的一个贼。面对楚王“齐人固善盗乎”的侮辱, 晏子没有直接驳斥, 而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 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晏闻之, 桔生淮南则为桔, 生于淮北则为枳, 叶徒相似, 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入楚则盗,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晏子的话虽措辞委婉, 但言语犀利, 反倒让对方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 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篇4:的技巧浅谈法庭辩论

关键词:模拟法庭;法学教学;案例;应用

一、引言

“模拟法庭教学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需要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法学理论知识的条件下学会处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还需要专业教师能够给予适当的引导。模拟法庭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在电大法学教学中采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法学课堂知识传授模式的不足,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组织、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最终培养严谨的法学思维和专业素养。

二、模拟法庭教学的特点及运行模式

1.特点

首先,具有实践性,这是与一般的法学课本教学模式相比最为显著的特点。一方面,学生不仅是单方面的知识接受者,而要积极参与到模拟法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例如,对案件的分析思考,相关法律文书例如起诉书、辩护词等的撰写等。总之,学生要以自身为学习主体,来完成模拟法庭运行的整个阶段。另一方面,如果说法学课本的学习是一个静态的过程,模拟法庭教学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案例选择、文书制作到开庭审理及宣判都带有实践的意味。

其次,具有综合性。一方面,从模拟法庭本身来看,其包含的法学理论较广,实体法和程序法都有涉足,知识的综合性较强。另一方面,当今社会亟需综合素养强的法律专业人才,模拟法庭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案件分析讨论中,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组织合作能力;在文书撰写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写作能力;在开庭审判的过程中,则可以让学生养成善辩、随机应变等能力。

2.运行模式

模拟法庭教学就是根据案件的性质,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角色,并对案卷进行分析讨论,最终进行与庭审程序一样的运行步骤。笔者在此用一个案例来予以具体说明:

第一步:选取案例,并对学生予以分组讨论。我选用发生在本县的王某故意杀人案(未遂),并根据刑事案件审判的特点来分组,在此案件中,要将学生分为审判小组、辩护小组、控诉小组,另外还有被告人、被害人、证人、鉴定人等。各小组就必须在开庭审判前对案卷材料进行仔细的分析讨论,并撰写好相应的法律文书。这一环节需要教师发挥关键的指导作用,不仅要给予理论指导,还要对程序的正当性予以提示,例如,让辩护律师会见被告人、整理会见笔录等。

第二步:依据程序,进行庭审情景模拟。整个案件过程中,要求各方人员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来逐步进行。既要保证过程的完整性,例如法官入场,全体起立等环节也不可省略,也要注重庭审的重点内容,例如控诉方是以故意伤人罪(未遂)向法庭提出控诉的,而辩方则是以故意伤害罪来为被告人辩护的。因此,本案的焦点之一,罪名的确立则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在各方陈述观点、出示证据、鉴定意见书等后,审判小组就需要根据合议庭的意见来宣布模拟的判决结果。

第三步:分析问题与进行总结,这往往是模拟法庭教学中很容易忽视的一个步骤。一方面,需要学生提出实际过程中的难题和困惑;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作出全面的总结,指出其间存在的程序问题,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予以具体点评,让学生真正学到東西。

三、在电大法学教学中采用模拟法庭的策略分析

1.规范模拟法庭教学制度,确定实践基地

现阶段,很多模拟法庭教学没有建立起相关的制度体系,因此在实际活动中缺少计划性和规范性。虽然笔者所在的学校将模拟法庭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设置纳入教学规划,但却没有对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规定。因此,就需要我们在法学基本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模拟法庭管理办法和计划。例如,我在模拟法庭的教学课堂上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例如《模拟法庭参与人行为规则》《模拟法庭实验课堂规范》,这为实际的操作提供了具体的规范指导。另外,模拟法庭的课程建设也要符合司法实际,因此,还可以与当地的基层法院、检察院签订协议,作为模拟法庭教学的实践基地,让学生参观真实的庭审,从而为模拟教学提供经验。

2.创新优化模拟法庭环节,培养综合素质

要充分利用模拟法庭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选取案例,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例如,我在案例库中对比分析相似的案件,并尽量选取有特色、有难点疑点的真实案件,进而提前分析案例,做好课前备课。其次,严格控制程序,避免形式化。对于不同性质的案件,具体程序也有所不同。例如,我在模拟的程序过程中就对一些重要内容进行指导,如在法庭辩论环节,既要指导学生抓住重点,也要保证事实与法律认定的准确性。最后,做好考核点评工作。这是改进和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方面,例如我在这一环节,不仅对部分学生的优秀表现进行表扬,也会指出审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

3.重视教师司法实践能力,组建教师团队

一般而言,法学教师都会是理论知识丰富的,而在司法实践能力上有所欠缺。因此,要做好模拟法庭教学的工作,就必须组建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教师团队。一方面,要强化教师对司法实践理论的研究,了解当今中国的审判特点;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培养教师的司法实践能力。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例如,我在课余时间就从事一定的司法实践工作,如在基层法院参加庭审活动,这也为我在模拟法庭的教学过程中提供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从而也保证模拟法庭教学模式运行的有效性。

四、结语

相较于传统的法学理论知识教授模式,“模拟法庭教学法”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还能为当今法学教育改革增添动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电大法学教学中就应当多采用模拟法庭这一方式,组建专业的教师团队,优化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乐于参与。

参考文献:

篇5:律师法庭辩论的口才技巧

1)不离准绳。律师在法庭上的全部演讲,须严格遵循“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语言要准确,既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不着边际。衡量法庭上演讲口才的高低,往往不是“滔滔不绝”,而是“一针见血”。

2)讲究分寸。律师在法庭上的演讲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客观的表述,讲事实不言过其实,讲法律不言过其辞,忠实于法律和事实真象。律师在法庭上所讲的话要合乎自己的身份,既要仗义执言,又要有理、有利、有节。

3)注意辞令。律师既要善于使用词汇、又要防止故意卖弄词藻。质朴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华而不实的演讲往往令人生厌,这里关键是遣词造句必须严格服从表达内容的需要。律师在法庭上的演讲要出口成章,语言必须精练、紧凑、鲜明、生动,要尽量使每一个词句都成为辩护辞整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此外还要注意吐词清晰、声音和谐、快慢适度。必要的地方可作重述,但需避免罗嗦。

4)灵活变通。即在演讲时不要机械死板地拿着辩护辞或上诉状“照本宣科”。法庭上的诉讼活动是由多方面当事人参加的活动,而且案件往往是复杂的,律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或范围内做好演讲准备,对案情的认识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法庭调查和质证,律师对案情产生新的了解和认识,甚至在双方辩论中,也可能形成新的观点和意见。因此,律师必须当机立断,在演讲中改变或修正原来的观点,如果缺乏必要的灵活变通,演讲是不会成功的。

5)烂熟于心。律师在法庭演讲之前必须对与案件有关的事实和法律条文了如指掌,如果是辩护演讲,就要对起诉书进行悉心研究。律师在法庭上所作的辩护演讲是针对公诉人提出的起诉书所作的控告演讲,是代表原告向被告人提出告发。不论何种演说,一般都可能遭到对方的反驳,所以法庭演讲常常是唇枪舌剑的争辩,要经过反复争辩才见分晓。在辩论中牢牢掌握主动权、不仅使对方无懈可击,而且能“寻机破敌”。如果律师对案情掌握不准,那么在法庭辩护或控告中就会被对方打出破绽,甚至被驳得理屈词穷,张口结舌。

6)抓住重点。律师在法庭上的演讲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选择演讲的“主攻方向”。如果是进行刑事辩护演讲,可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确定下述某一方面作为辩护的重点:第一,从认定事实方面进行演讲。如果起诉书对被告提出的根据与事实全部不符,可以作无罪辩护;如果部分不符,可以作减轻罪责的辩护,或要求法庭延期审理,补充调查。第二,从适用法律方面辩护。如果起诉书所认定的罪名与犯罪事实、性质、情节不符(例如:过失杀人起诉为故意杀人)均可提出辩护。第三,从适用刑罚方面进行辩护,根据法律和被告犯罪的事实,考虑在适用刑罚和量刑上是否恰当,如果法庭对被告判处的刑罚过重,可以作减轻刑罚的辩护,或者根据被告人具有犯罪中止、自首、悔改等表现和情节,作出要求从轻、减轻或者免于刑事处罚的辩护。

律师进行刑事案件辩护的谋略运筹

1、掌握案件的基本情况。

律师要通过认真查阅起诉书。查阅案卷材料。会见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和进行必要的调查,全面了解。掌握案件的情况,做到知已知彼。心中有数, 为辩护意见的形成和谋略的运筹打下基础。

2、形成辩护意见。

辩护意见的形成,是律师对案件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归纳的过程。也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谋略运作设计。这就是要求律师,不仅对案件情况非常熟悉,对各种情况融汇贯通。而且对重要情节了如指掌,对所涉及的专门知识和枝术性问题完全弄懂。在这个基础上,再分门别类研究各种材料,抓住事实和法律两大问题,形成辩护的意见和方案。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行为与所指的犯罪事实无关或部分有关,可作无罪或罪轻的辩护;如果事实存在,但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可做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辩护。还可以根据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犯罪的动机。目的。手段以及过失。初犯、年幼、未遂、中止、自首等法定从轻情节和认罪态度好诸多方面,进行从轻、减轻或免除刑事责任的辩护。具体辩护论点究竟怎么样确定,要因案而异,从案件的实际情况出发,但律师在运筹中要有主见,不能心中无数。

3、撰写辩护词。

辩护词是辩护人对一个案件的结论性意见,其内容依据辩护意见而来。就其阐述的观点而言,可分为无罪辩护、有罪减轻辩护、免除刑事责任辩护和不应追究刑事责任辩护的表态辩护。对辩护词的要求是:除事实清楚,列举证据客观可靠,说理充分,引用法律得当。还要根据辩护内容决定篇幅长短,切忌冗长空洞。遣词造句力求确切,合理、合法、不言过其实、哗众取宠。有一些律师出庭辩护时不写辩护词,拿个便笺或在笔记本上划几条所胃“提钢”轻率地发言辩护,既不庄重,又不严肃,其往往也有差错。殊不知,撰写辩护词的过程。往往是在头脑中形成或完善辩护方案的思维过程。辩护词,既是律师对案件总的评价和发表意见的重要法律文书,也是衡量律师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的标志。

4、写发问提纲和辩论提纲。

篇6:法庭辩论技巧介绍

(一)分析案情,理顺思路能力。每一位律师或法律工作者,在庭前必做的一项基础工作,就是分析案情,理顺思路,组织证据,写好代理词、辩护词。张哥对每一个案件在开庭前,都要根据法庭开庭的程序,写一个《__诉__ __开庭准备》,准备好开庭要提交的证据材料,法庭辩论要抓住的重点问题,写好代理词,以及庭审中出现新情况的应对措施。绝不打无把握之仗。

(二) 文字表达能力 。材料的组织必须做到:用词准确,合理布局, 篇章衔接,环环相扣,结构严谨,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篇7:法庭辩论技巧(本站推荐)

在律师工作中,法庭辩论的范围非常广泛,既有罪与非罪的分歧,也有此罪与彼罪的争议;既有证据效力上的分歧,亦有适用法律上的争议;既有实体法上的分歧,也有程序上的争议„„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但事实得益于雄辩。司法实践中,即便有了事实和法律,也并非都能使律师辩论获得成功,这就要求律师充分施展自己的辩才和谋略。当法庭进入辩论阶段,各方之间或针锋相对,或避实就虚,或出其不意,或攻其不备,或迂回包抄,以退为进。此时,一方律师如不讲究“战术”,不懂得辩论技巧,就难以沉着地依据事实和法律发表辩论言辞,更无法巧妙地应付辩论中出现的新情况,以实现运筹方略的要求。事实上,虽有好的辩论方案,但临庭辩论时,因不能把握时机,不善于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本已掌握的“铁证如山”的事实因没能发挥作用而 导致辩论失利的现象是不乏其例的。

由此可见,论辩艺术在律师业务活动中占有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既是律师业务才能和智慧的集中体现,又是品评律师办案质量及其称职与否的标准尺度。因此,有必要对律师在庭审辩论中的有关技巧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以适应庭审方式改革的需要,充分发挥律师在庭审辩论中的重要作用。

一、基本功与操作技巧

人的思维只有通过表达,才能达到影响他人的作用。表达得好坏取决于表达的内容,但表达技巧也是关系到表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一个称职的律师,不仅要有好的文字组织能力,还应具有准确、简洁、清楚、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文字表达技巧

综合案情,理顺辩论思路,写好代理词、辩护词,是每一位律师在庭前必做的一项基础工作。材料的组织必须做到:1.字斟句酌,用词准确;2.调配语句,合理布局;3,篇章衔接,环环相扣;4.结构严谨,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详略恰当。

(二)语言表达技巧

纵观每位成功律师,在出庭辩论、代理时,都具有驾驭、支配辩论形势的能力。庭审制度改革为每个律师在这方面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庭审辩论中,律师应当做到:1.脱稿,并善于把前言说好。在设计这方面的语气和选择言词时必须达到的效果是:①立即抓住整个法庭的注意力;②传达案件的严重性或表现出对本案的真诚;③表明对本案的信心。2.控制语速,并吐字清晰。有了好的辩论内容,还需有好的表达方式。律师在庭审辩论时,应做到口齿清楚,发音准确,音调和谐,快慢适度。力争达到声调上的抑扬顿挫,以提高论辩感染效果。3.善于入情入理。语言可以伤人,也可以感人。用辩论语言伤人,对于律师职责来说则是不道德的。但律师的辩论语言以情感人,则是可取的。使用这一语言情感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具体案件的辩论语言感情色彩,要有与案情相适应的基调。②绝不能带有当事人的感情色彩。律师操作的情感就是经过理智语言处理过的辩论情感、法律语言情感。③情感措辞应是发而不露、放而不纵、委婉、曲折、含蓄的中性语言。

(三)形象技巧

除了文字表达、语言表达技巧外,律师还应具有良好的体态语言表达技巧。有声与无声、语言与体态的融合统一,才能体现律师精湛的表达能力。

1.柔中有刚,举止大方。律师在庭审辩论中要有风度,有气魄,不卑不亢,不趾高气扬。在辩论得势时,不忘乎所以,轻视对方;在失利时,不惊慌失措,手忙脚乱。发言必须权衡,切不可轻率发表无准备、无水平的言辞。在任何情形下,都应举止大方,沉稳有序,言而有据。律师应具有这种刚柔并济、以静制动、以稳求成的形象。

2.善于控制情绪。古语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法庭辩论情况也常常如此。律师在庭审中可能遇到事先没有预料到或已预料到的非正常的阻碍、干扰、发难等情况。这就要求律师控制自己的情绪,怒而不暴跳如雷,惊却能声色不露,即席采取有效措施,平息、安定、排除意外,做到应变自如,稳中求胜。

二、谋略及具体运用

(一)先声夺势法

此法系法庭辩论一方对另一方可能提出的问题避而不谈,而对己方极有利的问题,先在论辩发言中全面论证,以达到先入为主,争取主动的庭辩战术。实践中,应用此法须在庭审前做好充分准备,且在庭审调查阶段对己方有利的事实、证据逐一认定。然后根据事实和证据,针对对方不正确的观点主动出击进行反驳,以期掌握辩论主动权,奇取制高点,促使对方陷入被动。

(二)避实就虚法

庭审辩论中,对方的弱点往往是对方力求回避的地方,甚至对方会采用偷换论题、偷换概念、答非所问的方式,企图达到转移己方视线,扰乱视听的目的。因此,运用此法首先应善于抓住对方之“虚”,选择其薄弱环节连连进攻,一攻到底,直到把问题辩论清楚为止。

(三)设问否定法

又称舌战偷渡法,使用该法,关键是律师在设问时要把辩论的目的深藏不露,绝不能让对方察觉设问的真正意图。尤其是第一问,一定要让对方在尚未了解发问意图的情况下予以回答,只要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下个问题就由不得他不回答了。等到对方自觉难以自圆其说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种使对方处处被动、自打嘴巴的战术,不失为一种极有效的辩论手段。其结果只能是让对方在不自觉中接受律师(或设问方)的观点,出其不意而辩胜。

四)间接否定法

是指在辩论中不直接把矛头指向对方,而是若无其事地将辩论对手的错误观点搁在一旁“置之不理”,郑重地从正面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并充分论证。运用此法应注意两点:1.自方所持观点应与对方所持观点势不两立。2.自方观点应有理有据,绝不能牵强附会,哗众取宠。

(五)示假隐真法

此法系指先举与本案无关的事实证据,运用掩盖真相或本意的语言技巧,形成对方的错觉,然后出其不意,突然出击,拿出自方真实有利的证据或观点,致对方于被动、措手不及的庭审辩术。现今“当庭举证,当庭质证”的庭审方式,无疑为这一辩术提供了广为运用的空间。

(六)以退为进法

它是形式逻辑的归谬法在法庭辩论中的使用。自方先将对方提出的论题(或观点)假设为真,然后从这个假设为真的命题推导出一个或一系列荒谬的结论,从而得出原论题为假的辩论方法。此法是一种辩论性、反驳性很强的法庭辩论方法,因而推导得出的必然性结论,容易被接受,从而获得较好的辩论效果。

(七)后发制人法

兵战与舌战之间有许多共同的规律。兵战中的战略战术,也可以用作辩论的对策。先发制人可以产生优势;后发制人则可以变被动为主动。由于后发,自方可以知道对方的基本观点,发现矛盾和弱点,然后以自己掌握的材料有针对性地集中进行反驳,有时可以导致对方措手不及而险象丛生。运用时应掌握:1.暂避锐气,不仓促应战。2.精听细解,等待时机。3.抓住破绽,全力反攻。

三、最大限度地利用终局辩论

庭审辩论时间是十分宝贵的。当相互辩论接近尾声时,律师作为辩论一方必须具有控制收场的能力。通常做法是:

1.提出要求。当对方在整个辩论中已受到了辩论的影响,此时提出合理的要求,对方容易接受,也易为法庭认可,以促成双方和解结案。

2.提出问题。以提出问题为结尾,进一步深化自己的辩论主题,让审判人员去甄别和思考。

3.概括主题。用简洁明了的语气将自己辩论的全部内容概括成几句话,易加深审判人员对自方辩论观点的印象。

当然,在法庭辩论最后阶段,如发现对方纠缠不休、死不认账等情况,律师作为一方辩者还应掌握善于拒绝无味辩论的技巧。所谓拒绝无味的辩论,一是不重复说;二是当对方抓住一些无碍案件处理的枝节问题不放时,则应采取“对这个问题不予辩论”或“发言到此结束”的办法。这种近似于沉默不辩,不仅在一定时机和法庭上有着巨大的震动力,而且在辩论技巧上嘎然而止,干脆有力,听上去似乎退了一步,实质上却是进了两步。

篇8:浅析法庭辩论中的语用预设

1语用预设

1.1语用预设理论

预设这一概念首先是由德国哲学家Frege于1892年提出来的,他指出说话者在说出某个特定的句子时会作出假设。如 “John married 3 years ago.”所包含的预设是“John”是存在的。 即使对这句话进行否定“John didn’t marry 3 years ago.”,该预设仍然成立。20世纪5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Strawson又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这一概念,认为任何有意义的自然语句都能推导出一个背景假设,也就是预设,而且该预设可表现为另一个语句。 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何自然, 1997,p.68)。 何兆熊(2000)将其归纳为三种观点:一是语用预设是说话人对于言语的语境所做出的设想;二是把语用预设看作实施一个言语行为所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或者是使一句话具有必要的社会合适性所需要满足的条件;三是把语用预设看作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或者说背景知识。

1.2语用预设的特点

1)主观性。语用预设是带有断言性质的语境假设,本身并不具有必然的真实性或正确性。语用预设不仅是一种语用现象,更是一种语用策略,表达的是说话人的主观思想,带有一定的评估性,体现说话人的说话视角,因此语用预设在具体的语境中具有动态性、不确定性等特点(魏在江,2011,P.16)。

2)单向性。由于预设的主观性产生了单向性。单向性是针对语用预设本身而言的,在被听话者处理之前它只相对于说话人而存在,也就是说语用预设是说话人单方面做出的。“会话预设的所‘共享’或‘共有’知识并非总是给定的。事实上,只有通过会话我们才能对这种知识予以补充、修正。也只有通过会话,预设在必要时可以明示”(Mey﹒Jacob,1993,p.206)。

3)隐蔽性。隐蔽性是指说话人将语用预设隐含于话语中, 而听话者为将其辨别出来。这一特点是在单向性特点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如果单一性是对于说话人而言的,那么隐蔽性是对于听话者而言的。具体来讲,语用预设的隐蔽性是通过一种特殊语境和语言表达方式,没有被说话人通过话语直接表述,但在交际过程中传递的信息。有时候说话人故意把主要信息放在一个不显眼的地方,而听话者不留神会把这一内容忽略,进而间接接受它的真实性。正如赵元任举例所言,“你是否已经停止打你父亲了?”肯定回答预设着“你”之前一直打“你父亲”,只是现在停止了;否定回答预设着此刻“你”还在打“你父亲”。但不管是肯定回答还是否定回答,都预设“你”打“你父亲”这一罪状。

4)可撤销性。这一特点是指某些预设触发语本应该触发某一预设,但由于某些原因,人们期望的预设并没有实现。导致预设被撤销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语言因素,说话人通过在语句中添加某些语言或对语句做出某些修改,使原话的预设与修改后的语句所蕴含内容或逻辑结果矛盾,那么原话的预设就被撤销了;另一种是非语言因素,指交际双方所共知的知识和原话的预设产生矛盾,或者命题的改变导致了与原话的预设产生矛盾,这种矛盾将导致预设被取消。

2语用预设在法庭辩论中的作用

很明显在法庭辩论中的语用预设严重影响审判的结果。 本文将分析法庭辩论中语用预设的作用,进而得知在法庭辩论过程中问话者是如何利用利用预设达到他们的目的。

2.1引诱功能

预设的引诱功能一般发生在询问阶段。法庭辩论比较特殊的交际形式,你不能总是得到你想要的正确答案。为了再现案件的真实情况,得到问话者想要的信息,问话者必须基于事实和相关法律进行提问。另外他们也需要掌握一定的问话技巧。为了引诱某人回答意味着问话者试图隐藏它的意图,以双方共知的信息开始,进而得到问话者想要的答案。例如:

审判长:你知道她喉咙上有伤疤,是吗?

(b)被告:我知道有人说她有,是的。

(廖美珍,2005,p.353)

在这个对话中,审判长试图引诱被告给他的答案是“是,我意识到了”或者“不是,我没有意识到”。因为不管答案是肯定还是否定,预设这女士喉咙上有伤疤是不可取消的,只要被告回答了这个问题,就意味着他间接地承认他妻子的伤疤这一事实。这再次案件中会成为不利证据。不幸的是,审判者的引诱意图和目的被北高识破,所以他没有正面回答他是否知道他老婆喉咙上的伤疤,而是撤销了审判长的预设。

2.2陷阱功能

预设实质上是主观的。预设与说话者的意图、态度和信仰密切相关。它有可撤销性的特点,掩盖了询问和答语中的事实。显然,预设能够引导毫无意识地人们跌入陷阱。如林肯总统的经典法庭辩论案例。开庭复审时,林肯首先问证人福尔逊是否亲眼看到被告开枪杀人。

林:你真的认清是小阿姆斯特朗吗?

福:是的。

林:你在草堆后面,小阿姆斯特朗在大树下,相距有两三千米,你能看清楚吗?

福:看得很清楚,因为当时月光很明亮。

林:你肯定不是从衣着等方面认清的吗?

福:不是从衣着方面看清楚的,我肯定是看清他的脸,因为月光正照在他脸上。

林:具体时间也能肯定吗?

福:完全可以肯定,因为我回到屋里时,看了时钟,那是十一点一刻。

林:请大家想想,证人一口咬定10月18日晚上11点左右他在月光下认清了被告人的脸。10月18日那天是上弦月,到了晚上11点,月亮早下山了,哪里还有月光?退一步说,也许他时间记得不是很精确,当时时间稍微有提前,月亮没有下山。但是那时月光应从西边往东边照射,草堆在东,大树在西, 如果被告脸朝大树,月光可以照到脸上,可是证人就根本看不到被告的脸。如果被告脸朝草堆,那么月光只能照在被告的后脑上,证人又怎么能看到月光在被告的被告的脸上,又怎么能从二三十米的地方看到被告的脸呢?

(转自李向辉, 2006, p.26-27)

当林肯询问福尔逊是否能够看清楚小阿姆斯特朗时,就已经开始一步步的布陷阱了。如果证人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他的证词就不成立;如果他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为什么能够看清?果然,证人的答语是“因为当时月光很明亮”,此句的答语预设当时是有月亮的。林肯询问证人是否肯定不是从衣着方面认清的,如果证人的回答是他肯定不是从衣着认清的,而是从脸部的,恰好掉入林肯的陷阱;如果他的回答是他肯定是从衣着方面认清的,那么,这义正词严也是不成立的。恰好,证人达到月光正照在小阿姆斯特朗的脸上。林肯继续问道具体时间,此时其实林肯内心已经做出推论此时的月亮已经下山,所以与前面预设的有月亮是相矛盾的,也就使得预设撤销,导致证词无效。

2.3间接说服功能

预设本质上又说服的功能。而法庭辩论的目的就在于说服法官相信而且成功的辩论应该避免力劝法官相信而是说服他。在法庭辩论中,问话者从不会提问不知道答案的问题,他们提问就是间接的说服法官相信他所陈述的真的。所以,公诉人会预设犯罪嫌疑人犯了罪而且给受害人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而且他试图找到罪犯的目的然后减小现存的问题。如:

公诉人:你什么时候停止打你的妻子?

被告:自从去年我没有打她。

(廖美珍,2005,p.354)

公诉人预设被告有殴打妻子的经历。如果直接提问,他肯定会否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公诉人选择提问他什么时候停止殴打妻子。在这个案件中,公诉人事实上已经知道犯罪嫌疑人殴打他的妻子这一事实,他问这一问题的目的在于说服其他人尤其是法官相信案件是他所认为的样子。

3结束语

预设因为具有单向性、主观性、隐蔽性和可撤销性的特点被广泛地用于会话之中。法庭辩论的语言特点通常致使法庭辩论的参与方利用语用预设来增加他们在辩论中的有利位置。在法庭辩论中,预设起到引诱、陷阱和间接说服的功能重视语用预设理论并将其运用于法庭辩论之中有利于保护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而且对于提高法庭事务的效率有重要作用。

摘要:预设因为具有单向性、主观性、隐蔽性和可撤销性的特点,被广泛用于会话之中。法庭辩论的语言特点通常致使法庭辩论的参与方利用语用预设来增强他们在辩论中的有力位置。在法庭辩论中,预设起到了诱导、设置陷阱和间接说服的功能。重视语用预设并将其运用于法庭辩论中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而且对于提高法庭事务的效率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法庭辩论,语用预设,诱导,说服

参考文献

[1]陈文玲.法庭辩论的礼貌策略和劝说[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7.

[4]李向辉.控辩式法庭辩论话语意义的构建[D].长春:吉林大学,2006.

[5]廖美珍.目的原则与连贯分析[J].外语教学研究,2005(5):351-354.

[6]魏在江.语用预设主观性的认知识解[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5):14-17.

[7]魏在江.预设研究的多维思考[J].外语教育,2002(2):32-35.

[8]赵元任.语言问题[M].台中:台湾大学出版社,1968.

[9]Frege G.On sense and meaning[Z].In Geach and Blacks,1980:56-78.

上一篇:我爱党演讲稿下一篇:小学开放式教学设计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