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妈妈做菜

2024-05-04

看妈妈做菜(共13篇)

篇1:看妈妈做菜

山东省济宁 兖矿集团济东小学 三年级二班 陈少泽

我的妈妈很会做菜,虽然天天能吃到她做的菜,但总是感到一次有一次的新意,怎么也吃不够。

今天妈妈歇班,说是要做一道我最爱吃的“鱼香肉丝”,我一听立刻兴奋起来,于是,就跟着妈妈去买菜。不多时,我和妈妈买来了白嫩嫩的竹笋,红通通的辣椒,黑黝黝的木耳和新鲜的肉块。回到家,只见妈妈先把竹笋、辣椒、木耳和肉块放在水龙头下冲洗干净,再用锋利的菜刀把肉切成丝,辣椒切成条,木耳切成丁,竹笋切成片。妈妈切菜的动作很美,速度很快,膀子不动,只是手腕持刀上下挥舞。不像爸爸浑身用力,好象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切完菜直喊累。妈妈切出的.菜不管是条还是片都很均匀。一切准备就绪,开始炒菜了,油锅在厨房里吱吱作响,菜从锅里直往上冲,我真有些担心菜会跑出来,正在这时,只见妈妈抓住锅把翻了个身,菜又很听话地回到锅中,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菜炒的差不多了,妈妈用锅铲挖了一点菜水,眉头一皱,两眼一眯,嘴巴一噘,吸了一口菜汁,尝尝咸淡。

最后,妈妈从厨房里端出“鱼香肉丝”,喷香、色浓,真好吃呀!

指导教师:黄久红

简评:经过小作者的细致观察,巧妙的构思,合理的编排,按照妈妈买菜、切菜、炒菜的顺序片拍得井然有序。详略得党,能抓住炒菜重点去写,买菜部分略写,文章中对妈妈切菜、炒菜时的动作描写很细致,也很生动。开头与结尾相照应的写法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投稿:-9-30 18:58:51

篇2:看妈妈做菜

我和妈妈会烧一手好菜,妈妈做的菜真是好吃极了,我妈妈最拿手的还是闷烧扁鱼,那一个味哟!现在想起来的时候还回味无穷。有一次,我晓有兴趣地看她烧完这道菜的全过程。

在妈妈烧菜的时候,动作非常迅速,她已经习惯烧这道菜了,首先从选料,刮鳞,剔鳃,剖腹去肠,然后洗净,再用盐抹一下入味十分钟。同时,用准备好葱蒜姜等调味品待锅。在锅热了之后,就倒些油,为避免鱼沾锅底,再撒些粗盐在锅里。热锅冷油里把一条大扁鱼放进了锅里,只听得曜痰纳响,再把锅里的鱼上下一翻,呈现出金黄色以后,葱蒜姜一撒,倒些料酒,老抽,水,鸡精,醋,然后盖好锅盖小火闷烧大约八分钟以后起锅,再撒些蒜叶花,一盘色香味俱全的闷烧扁鱼成了,

现在想起那个鱼香味的时候,弄的我这个小馋鬼是口水直流!关于看妈妈做菜的小学生作文300字

篇3:看妈妈做菜

关键词:《晚安, 妈妈》,玛莎诺曼,身份构建

20世纪80年代见证了美国剧坛女性主义戏剧的繁荣。短短10年之间, 先后有3位女性剧作家 (玛莎·诺曼、贝丝·亨丽和温迪·瓦萨斯坦) 获得了美国戏剧最高奖———普利策戏剧奖, 打破了男性作家在戏剧舞台的主流地位。《晚安, 妈妈》是三位获奖作者之一的玛莎·诺曼的代表作, 获1983年普利策戏剧奖。当代戏剧批评家珍妮·布朗声称玛莎·诺曼“或许是当今美国从事严肃女性主义戏剧创作的最为成功的作家”, 并认为她的剧作“从明确反映女性心理学和女性主义道德伦理的视角抓住了深奥的主题”。玛莎·诺曼本人也在一次采访中, 被问到这部剧忽视了社会因素, 只注重个人内心时, 说到:“当代的人们, 没有社会感, 都是处于一种绝望的疯狂和孤独中, 拼命想着自己从哪里来?自己是谁?又有谁在乎他?”

《晚安, 妈妈》这部戏剧围绕母女两人之间的对话展开, 时间从晚上八点多到午夜, 严格遵守了戏剧创作上的“三一律”原则, 即时间、地点、行动的统一。玛莎诺曼在这部戏剧中对女性的生存困境进行了探讨。剧作家本人认为“杰西的决定是一场彻底的胜利, 因为这是对过去的‘我’的最后挑战”。在重建自我的过程中, 做“母亲的女儿”, 成为传统绝大多数美国女人中的一员, 不是杰西想要的。于是做“父亲的女儿”, 追随父亲, 主宰自己的生命成为杰西行动的源泉。然而当最终无论是做母亲的女儿还是父亲的女儿都无法使她获得独立的女性身份时, 杰西又该何去何从?玛莎·诺曼给我们展示了另一种生活的方式———死亡。

一、做母亲的女儿———等待

作为“母亲的女儿”, 杰西就像是母亲的“私人财产”:自己的病情被母亲掩盖了将近40年, 被母亲包装成社会接受的人, 连自己的婚姻也是由母亲间接安排的。婚姻失败后, 再次被母亲收留, 被母亲照顾。然而, 在母亲的过度保护下, 杰西缺失了独立、强大的自我。而且母亲还认为杰西是她的, 她把自己的感受强加在杰西身上。母亲的全能让杰西从来都没有机会真正独立。她曾经外出打工, 却被人责笑。母亲常常把她看作没有成熟的孩子, 有时像哄孩子一样地哄她。

杰西从母亲身上学到的就是等待。母亲西尔玛就是一个传统的女性形象, 她把人生比作运转着的洗衣机, 将脏衣服放进去, 加上洗衣粉, 按下开关, 剩下的就是等待。“总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可以改变一切的事情。天知道会是什么事, 但是也许值得等待。”对西尔玛来说, 人生就是等待, 人生就是活着。尽管丈夫并不爱她, 儿女也都没有成才, 她仍然想活下去。她是美国绝大多数女性的代表, 始终忠实于这个社会赋予女人的母亲和妻子的角色。她们安于现状、麻木不仁却选择一直等待, 一直努力活下去。

波伏娃曾经说过“女人之所以为女人, 与其说是“天生”的, 不如说是“形成”的。母亲西尔玛就是这样一个被社会化了的女人。她完全没有自我, 过着传统女人该过的生活。她还不自觉地把这样的命运转移给女儿。只有在女儿自杀时, 她才醒悟过来“我曾经以为你是我的”。杰西试着在母亲身上构建自我, 母亲同样也离不开她。母亲的恐惧就像困扰普天下所有母亲的一样:如果孩子死了, 我将还是母亲吗?

西格玛一辈子都被丈夫漠视, 甚至被拒绝交谈。丈夫毫不掩饰对她的鄙视和不屑, 他活着的时候“从来不对我多说一个字”, 甚至在临死之际也“抓住最后的机会拒绝跟我讲话”。在西尔玛的同忆中, 丈夫大部分的时间都闷坐着, 沉默不语, 拒绝她进入自己的精神世界, 他出门时甚至不屑于跟妻子说一声, 而是在门上挂一个“钓鱼去了”的牌子。她对女儿抱怨说:阿格尼丝的鸟儿们跟我说的话都比他对我说的话多。杰西的父亲对妻子的鄙视极大地伤害了她的自尊心, 损害了她对自身价值的认同, 也摧毁了她对生活的期盼。

当被问到她的作品为什么着力于表现“女性人物和女性问题”时, 诺曼回答说, “我了解她们的生活, 这就是原因。我知道女性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如何被社会化的, 这个社会化的过程注定了她们的失落”。做没有自身价值的“母亲的女儿”, 杰西无法重建自我身份, 于是她开始追寻父亲, 希望找到自我。

二、做父亲的女儿:行动

女性在成长过程中, 建立自我身份时需要一个精神榜样, 但是却常“面临两难抉择:要么认同母亲, 保持被父权社会排斥的边缘地位;要么认同父亲, 压抑母性欲望, 试图纳入父亲代表的象征秩序”。

作为“母亲的女儿”, 杰西没能建立自我身份, 因为母亲也没有独立身份。作为传统的女性, 母亲是父权社会的牺牲品, 她长期受丈夫的冷落, 儿女也没有成长得很好, 她只能通过不停地吃东西来弥补生活的空虚。母亲用“可可、果汁软糖、电视指南、挪挪家具、逛杂货店”等琐事来装点自己的生存空间, 让生命处于空洞、无意义的消耗等待之中。琳达·布朗认为, “甜食部分地弥补了塞尔玛婚姻造成的失落, 填补了沉默的丈夫留下的空白, 而使她的心理需求得到暂时的满足”。因为丈夫拒绝交流, 塞尔玛转向食物寻求满足, 然而, 在她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巨人的洞, 空空的, 充满恐惧, 世界上所有的食物都填不满它”。最终, 杰西选择了跟随父亲, 选择男性的文化作为自己价值观的标准, 而不是重蹈母亲的命运。依利格瑞在《一个不会代替另一个而行动》这样表达对追随母亲的怀疑:在消极的母女关系中, 母亲的过度保护会令女儿室息, 她的生存状态也让女儿感到焦虑, 悲观的女儿不得不转而追随父亲。依利格瑞道出了很多女儿选择追随父亲的原因, 其中也包括杰西。杰西无法认同母亲身上体现的价值观和生存状态。

比如, 剧中杰西男性装扮, 她身着长裤, 黑色长毛线衫, 口袋挺深, 里头装着些纸片;她耳后可能还插着一支铅笔, 或在毛线衫的一个口袋上别着一支钢笔。通过这种男性装扮, 表现了她对男性身份的渴望。平常杰西也更喜欢模仿父亲, 沉默寡言, 不像妈妈“说得很快, 而且乐于交谈”, 说明杰茜与父亲的关系比与母亲的更为亲密。杰茜自己也说“我想在脖子上挂个人牌子, 写着‘钓鱼去了’, 就像爸爸挂仓房前的那个”。父亲当初用这个牌子逃避妈妈, 杰茜也想像父亲那样摆脱无能的母亲。剧末, 杰茜选择用父亲的枪来自杀更明显地表现出她想要从父亲身上找到力量。

杰西把自己的身份建立在她深爱的丈夫身上, 当丈夫离开时, 她给自己写了纸条, 签上丈夫的名字, 告诉自己丈夫的选择是对的, 她给自己的理由是我知道他的感受。在和妈妈的对话中提到, 丈夫离开她是因为丈夫让她在吸烟和丈夫之间做选择, 杰西选择了吸烟而没有选择丈夫, 这并不是因为不爱丈夫, 而是因为选择丈夫就意味着回归传统, 为了维持婚姻而屈从自己的意志, 做社会期待的女性, 符合男性赋予的标准。而选择吸烟, 就意味着抛弃传统婚姻中女性的身份地位, 从而追求男性身份。杰西说, “我真不明白他为什么那么讨厌吸烟。吸烟是多么痛快啊, 它是唯一符合我想象的东西”。

她喜欢男性的装扮, 渴望男性的一切, 她甚至穿儿子的裤子, 杰西告诉母亲“里基很像我, 要多像有多像。我们甚至穿一样大小的裤子, 这条裤子就是他的”。面对儿子偷抢、吸毒的行为, 她为自己辩解, 儿子太像她了, 所以人生的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杰西的自我完全是建立在丈夫和儿子的身上, 以至于离开了他们, 她再也找不到自我。

三、做内心的自己———死亡

诺曼在作品中试图挖掘身处父权社会禁锢中的女性寻求自主的可能性。意识到自己再也无法独立建立自己的身份, 即使在将来也无法实现, 自杀或许不是最好的选择, 但却是解除痛苦, 开始另一种生活的最佳方式。她决定自杀, “我不是放弃!这就是我在努力试着干的一件事。我肯定可能还有一些其他行之有效的办法, 但是可能有效是不够的。我需要的是肯定有效的办法。而我这个办法肯定有效, 所以我才选择它。”杰西决意不再被动地生活, 也不再追随父亲, 而是以主动的姿态生活。“我不能改变我自己的生活, 让它变得更好……但是我却可以停止它、关闭它, 就像当收音机没有播出我希望收听的节目时我决定把它关掉一样。”

杰西意志清醒, 精心策划了自杀。她把自杀描述为个人合理地自我选择命运的行为。只有最近几年, 杰西才获得了对自己身心的控制, 而自杀行为就是这种控制最成功的结果。 (Howard Mc Naughton) 结尾并没有像大多数情节那样设置成通过母亲的几个小时劝说, 杰西放弃了自杀行为。杰西还是平静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杰西通过自杀构建了自我身份, 同时获得了生命的自主权。杰西的死从开始就是无可避免的, 她并不希望被拯救。虽然一开始, 母亲并不相信杰西会选择自杀, 杰西在走之前一直在尽力而为地嘱咐母亲, 诸如洗衣机是怎么洗的, 肥皂放在哪儿, 杂货店怎么订货以及家里的零碎东西一一摆在哪里等等。

篇4:看脸色做菜,吃出个暖意融融

冬天进补得当,能修补一夏的空虚损亏。而人体的器脏机能的好坏会在脸上反映出来。所以,只要你是一个有心的女人,你就能从家人的脸上发现这些变化,适时地为家人制订出一套冬补方案。

如果先生的额头皱纹突然增加,这表明他的肝脏负担过重,除了好言好语劝他戒酒外,你自己也得行动起来,少给他吃动物脂肪,如猪肉之类,而要为他多准备一些清淡的食物,如菠菜、豆腐和鱼类等。

早上起来,你如果发现先生的眼圈发黑,脸色晦暗,这表明他的肾负担太重了,你在烧菜时要减少用盐量和用糖量,能不加糖的菜尽量不要加糖,用鸭肉煮栗子、烧大白菜等进行食疗,还可用红萝卜煮肉汤给他喝。此外,用猪腰子煮汤给他吃也很有效果。

如果哪天先生下班回来鼻子整个发红,你千万不要取笑他,这有可能是他的心脏负担过重了。你除了应该劝他少抽烟和多休息外,还要注意在买菜的时候,将菜篮里的猪肉改为牛肉和鸡肉,将饭桌上的咸鱼改为鲜鱼,这能有效地消除他的红鼻子。

如果先生或孩子上嘴唇肿胀,这很可能是由胃痉挛引起的,你在做菜时,可以用土豆、红薯、板栗、山芋、莲藕等暖胃的食物。如果先生和孩子的皮肤过于粗糙,你试试用笋、海参、瘦肉炖汤给他们吃吃看,效果肯定不错。

如果家人的皮肤过于白皙,这有可能是气血欠亏所致。你可以将红枣、花生米用温水浸泡后,用小火煮熟,再加些蜂蜜熬至黏稠,常吃这样的食物,能有效地改善家人的身体状况,让他们的脸色红润起来。

篇5:看妈妈做菜作文

妈妈先掰掉黄叶、削去菜头,再把青菜一片片用手掰下来,洗干净。接着,她打开煤气灶,放上锅子,等锅热了,倒上油。一会儿锅里冒出了烟,妈妈在锅里放一勺半的盐,迅速把青菜倒进锅里,只听得锅里发出“哧……”的声音,我吓得连忙往后退,而妈妈却十分镇静。然后,妈妈用铲子快速来回翻菜,锅里可更热闹了,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菜跳来跳去,好像在跟着铲子有节奏地跳舞。菜变得翠绿而晶亮。菜汁不断地往外流,声音“噗噜噗噜”的。妈妈用小碗往锅里倒了一点水,这时锅里发出“嗞……”的声音,吓得我一身汗。然后她放一点糖,将锅盖盖好,焖一焖。妈妈对我说道:“青菜不能烧得太久,否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会流失的。”她说完,锅里就透出了浓浓的清香。最后,她把火给关上。此时,香味满屋飘。

我迫不及待,拿起筷子,夹起一根吹一吹,放入嘴里咬一口,汁水迅速流入到嘴中,还有股大自然的味道。“太美妙了。”我说道。

篇6:看妈妈做菜三年级作文

今天我妈下班了,说要做我最爱吃的“鱼香肉丝”。听到这里,我立刻兴奋起来,于是和妈妈一起去逛街。不一会儿,我和妈妈买了白嫩嫩的竹笋,红辣椒,黑木耳,鲜肉。回到家,看到妈妈在水龙头下把竹笋、辣椒、木耳、肉洗净,然后用锋利的菜刀把肉切成丝,辣椒切成条,木耳切成丁,竹笋切成片。母亲切蔬菜切得又漂亮又快,手臂还在动,但手腕拿着刀上下挥舞着。不像爸爸,浑身都是劲,切完菜好像都在拼命喊累。我妈切的菜,条状和片状都很均匀。一切都准备好了,我开始做饭。厨房里的油锅嘎吱作响,食物从锅里直接冲了出来。我真的很担心食物会用完。这时我看到妈妈抓着锅把翻过来,饭菜乖乖地回到锅里。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菜快炸了,我妈用锅铲挖了一点水。她眉头皱着,眼睛眯着,嘴巴噘着,抿了一口食物汁,尝了尝咸味。

最后我妈从厨房里拿出了“鱼香肉丝”,好吃极了,五颜六色。

篇7:周记帮妈妈做菜

今天我帮妈妈做菜,我迫不急待地去做,可刚走近一步油就溅到了我的身上,“呀!好疼。”我大叫起来,妈妈走过来说:“要小心点别烫伤了,我来教你炒花生米吧。”我高兴的一蹦三尺高。妈妈问我:“你知道怎么炒花生米吗?”我信心十足的回答妈妈:“肯定是先把油倒锅里等油热后放入花生米翻炒。”万万没想到妈妈说我第一步就错了,我很难过。妈妈说:“炒花生米是不能用热油炒的,需要用凉油不停的翻炒,要不然花生米外面会炒糊的.,吃起来很苦。”于是我就按照妈妈教的方法来做,我不停的翻炒着锅里的花生米,花生米像一个个淘气的小宝宝在锅里滚来滚去非常有趣。可是不一会儿我的胳膊就抬不起来了,我想妈妈做菜原来是这么辛苦,我长大后一定要孝敬妈妈。慢慢地花生米变了颜色,我撒上盐搅拌了一下,一盘美味的花生米就出锅了。

吃着自已的劳动城果我非常开心!

篇8:看妈妈做菜

(一)相关概念

舆情,顾名思义就是舆论情况。随着社会与媒体的发展,舆情的范围和概念逐渐扩大,本文界定舆情的概念是由个人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和历史条件之中,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持有的情绪、意见和态度的集合。[1]

所谓舆情反转就是人们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的看法,在短时间内经历截然不同的改变。[2]在新闻刚出来的时候,人们对该新闻保持统一的看法。当后续报道出来时,舆论的态度又跟随着新报道发生变化。

(二)事例说明

2016年6月2号,以“最心酸的儿童节礼物”为题目的一篇新闻报道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南京一位妈妈刘女士在超市里偷了一个鸡腿、一本儿童读物被超市工作人员抓获后交至派出所民警手中。经过民警询问得知,这位妈妈偷东西是为了给患有重病的女儿准备儿童节礼物。因盗窃金额较少,民警将其释放,并将这一事件发至网上呼吁社会捐助爱心。此事经过媒体的报道后,在微博、微信朋友圈被火爆转发关注,网友们纷纷表示对“偷鸡腿妈妈”的同情和理解,社会爱心人士爱心捐助纷至沓来。

然而,在新闻发出的第二天,这则新闻发生了第一次反转。超市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这位妈妈已经不是第一次在超市偷东西了,她还偷过白糖,明目张胆地直接将偷来的东西放进包里。一时间,网民们对于这位刘女士的看法由同情转为气愤,认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接着,这则新闻再次发生了反转,在新闻中,当记者以多次偷盗的问题采访刘女士时,她表示“:这的确是第一次拿东西,以前都是只逛不买。”当记者再次采访超市经理时,其表示“:以前并没有看到她偷东西。”面对新闻的多次反转,网友们开始对媒体的公信力表示质疑,称:三天三个版本,不知道该相信哪个。

随着新闻报道的不断深入,与“偷鸡腿妈妈”相关的新闻又出现了其他的声音,与刘女士女儿同病房的尿毒症患儿父母哭求:求求报道我们吧,别只帮她一个。据称刘女士现已收到社会各方捐助善款逾30万元。

二、出现舆情反转现象的原因

(一)媒体公信力的缺失

舆情的反转损害了媒介的公信力,与此同时,媒体公信力的缺失也是舆情产生反转的原因之一。一些媒体为了抢先发布报道,没有及时核查事件来源的真实性,造成虚假新闻在网络上传播泛滥。[3]一些媒体为了吸引关注,提取信息来源中的只言片语,打造具有煽动性的话题。网民可以成为新闻的第一手发布人,但是对于新闻的真相需要由媒体和政府来探查,最后应该由政府和媒体作为权威发布平台,给公众以事实真相。媒体公信力的缺失会导致公众对于媒体心存怀疑,甚至宁愿去相信网络上的一个匿名账号发表的言论。媒体对于事实真相的探究需要时间和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舆论会发生反复。

(二)信息的碎片化、模糊化

在自媒体时代,引起广泛舆论热议的爆料者可能是一个人、一个账号、一台电脑。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门槛极低的宣传平台,任何人都可以是一个媒体。爆料者站在隐蔽的网络背后,根据自己的情感和经验,想当然地发布合乎爆料者个人利益的碎片化、模糊化的信息。呈现出碎片化、模糊化的信息,无法向公众说明整个事件的真实情况,从而造成了虚假的带有煽动性和个人色彩的言论在网络扩散,引发公众热议讨论。具有低门槛的自媒体,在一定意义上,也对这类信息的传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网民情绪的宣泄蔓延

在“偷鸡腿妈妈”事件中,公众舆论几经反转。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平台,在网络里每一个网民都是信息的发布平台,每个网民也是信息的接收平台。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公众暂时逃脱了社会道德的约束,网络为公众提供情绪肆意宣泄、意见偏激表达的渠道。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网民之中15岁~29岁的年轻人约占1/3,高中及以上学历的网民约占50%。这种呈现年轻化和高学历化结构使得网民发言呈现情绪化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舆论的攻击显得极为暴力。同时,舆论的立场不坚定,使得舆情反转频繁出现。

三、舆情反转现象的规制策略

(一)媒体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权威性

在全媒体时代,尤其是在自媒体的冲击下,信息的生产和传播都极为迅速,新闻媒体不能一味地追求新闻的时效性。新闻媒体要坚守新闻的真实性、权威性,在发布信息之前,应确保将事件完整地呈现出来,记者在采访时不能只听一方所言,要客观地多角度采访多方当事人,以确保新闻传达给公众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

(二)公众增强媒介素养、理性对待

网民是一个非常庞大繁杂的群体,人们的道德水平参差不齐,文化程度有高有低,加上网络的匿名性,公众对于媒体的态度也不大相同。媒体应培养和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让公众对于信息和新闻的真假有自己坚定的立场和判断能力,不随波逐流,不肆意释放负面情绪,对待新闻保持冷静和理性的态度,成为有素质、有思考能力的公众。

四、结语

面对“舆情反转”事件,首先媒体要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保证媒体的公信力,为社会提供真实客观的新闻报道;其次,公众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对待舆论事件保持理性的态度,不做“沉默的螺旋”,远离网络舆论暴力;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面对突发热点事件,以负责任的态度解决问题、探查真相,同时积极发声,做好宣传工作。希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像“偷鸡腿妈妈”这种多次舆情反转的事件能够越来越少,给公众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舆论环境。

摘要:近年来,在新闻报道中频繁出现一种“舆情反转”的现象,使公众对新闻媒体报道产生怀疑,甚至不信任的情绪。本文从最近关于“偷鸡腿妈妈”的系列新闻报道出发,分析得出舆情反转的原因和媒体公信力缺失、信息碎片化模糊化以及公众对于新闻事件情绪的肆意宣泄,从而进一步提出对于此类现象的规制措施,如媒体坚持新闻真实性,公众理性看待新闻、加强媒介素养等。

关键词:舆情,新闻真实性,媒体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孙哲.突发事件中微博舆情的传播与应对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6.

[2]方付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8.

篇9:看妈妈做菜

良品铺子靠什么成功?经营秘诀是什么?6月7日下午,在由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支点》杂志社、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联合主办,楚天都市·沁园、动向新闻、看楚天APP协办的第三期“沁园·支点思享会”上,良品铺子创始人、董事长杨红春作为演讲嘉宾,分享了他的经营心得。

核心提示:妈妈永远记得你最爱吃的一道菜是什么。其实妈妈做一道菜,她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这个家庭的成员。做产品也是一样,也要天天去想用户的需要。

良品铺子的企业属性有三种:第一属于食品行业,第二属于零售行业,第三属于服务行业。

食品是一个很基础的行业,有没有产能过剩?有没有积压库存?我觉得这个现象非常严重。

在整个食品产业链中,良品铺子是最接近用户端的企业。创业之初,我就有一条戒律——明确良品铺子不仅仅是一家做买卖的企业,也不仅仅是一家做零售和服务的企业,而是要成为一家做产品的企业。

作为一家把消费端和生产端连接起来的企业,良品铺子做了四件事:第一是做消费者研究,洞察和定义用户 ;第二是做产品研发和商品的标准制定;第三是做“从田里到嘴里”的物流和全程质量管理体系;第四件事,服务用户。

实际上,良品铺子的生意模式就这四种。之所以叫“良品铺子”,真实的动因和初心就是做“用良心的品质搭建的铺子”。在整个食品产业链里,食品安全是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部分。

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我们不是食品生产企业,也不是科研机构,怎么做产品呢?

通过良品铺子发展的这几年,我们发现用户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所以我们的产品要针对细分人群,要针对更细分的场景,要让用户在口感上有更好的体验。

道理讲起来很简单,但是要一个企业的所有人都能生生不息地创造这样的产品,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为什么我们能记得妈妈的味道”

妈妈做饭时,她是怎么想的,这是思维。她在为谁着想,就是她的立场。有了这些,她做饭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和手艺。

为了解决这个课题,我们实践了差不多五六年时间——怎样让一帮人都往一个地方想,往一个地方做,特别是刚开始大家都没有经验,怎么办?

我经常讲,要真正提升和改变队伍,有三个方面很重要:第一,让队友有思想,有正确的想问题的立场和视角,这是排在第一位的,带人必须带思想;第二,大家考虑和决策分析任何问题,必须要有清晰正确的结构化思维;第三,要有行为方法,也就是经验和手艺。

有一天,我在想该怎样启发我的团队,真正把做产品当成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那天正好是母亲节,我在微信里看到一个手绘作品,画的是妈妈怎么帮孩子系鞋带。当时我非常感动,差不多哭了两个小时。后来我又很兴奋,因为我们做产品,就应该找到这个点。

这个点是什么呢?妈妈给我们做饭菜时,她是怎么想的?她的整个思考里有什么内容?这就是思维。她在为谁着想,就是她的立场,有了这些,她做菜做饭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和手艺,这实际上和我们做产品差不多。

妈妈永远记得你最爱吃的一道菜是什么。其实妈妈做一道菜,她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这个家庭的成员,今天会有谁来吃饭,大家一起吃饭的荤素该怎么搭配,先吃什么,后吃什么,是先放油还是先煮,是先拌料还是后浇料……妈妈想的是家庭成员每一个人的需要。

我们为什么能记住家乡的味道,为什么能记得“外婆的手艺”,记得“妈妈的味道”呢?是因为妈妈的用心,以及她日积月累的手感和手艺。

做产品也是一样,也要天天去想用户的需要——用户需要什么样的口味,品尝产品有什么样的口感,看到产品后有什么记忆和联想,会有什么期望和顾虑,这个产品适合放在这还是放在那……我们应该时刻想到用户有什么需要。

“每一个产品必须具备用户理由”

一个品牌,不是你认为是啥,而是用户认为是啥就是啥。

当我们不知道怎么做产品时,就会很迷茫,可能会不自信,怎么办?其实和妈妈做饭一样,最核心的问题是要弄清楚应该为谁着想,怎么为别人着想,怎么思考、分析、判断、行动。

良品铺子经常用的一套思维和方法,总结为“六步”、“八方”、“十定”。

我们的大逻辑就是“六步”:市场洞察、设计方案、研发制造、样品测试、产品评审和营销计划。

一个企业为什么要有流程?流程是做成这个事情的必然程序和规律,所有流程都要靠人去推动,流程里要跑三个东西。

首先,大家的共同认知很重要,整个流程里做最后一步的人,也要很清楚做第一步的人是怎么思考问题的,怎么决策的,大家都有共同的知识结构。

其次,流程跑的是手艺,就是操作的技术。很多工作节点的成员,并没有掌握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

第三,流程跑的还是资源,特别是外部资源。一个企业的资源并不是所有企业内部成员能够完成的,它需要整合外部资源协同作战。

所谓“八方”,是指统筹方统筹设计、营养监控、质量管理、生产、采购、销售等各方人员。统筹的目的是用户,这需要八方协同,因为大家要无中生有地创造一个产品,好的产品是大家争争吵吵做出来的,这是一个多方位的相互校验和相互驱动。

怎样才能开发一个好的产品?怎样才能完成流程?怎样才能协调起来?我们叫“十定”,即定人、定时、定景、定质、定规、定组、定型、定名、定价、定销。

“定人”是产品针对谁,要更加明确和形象化。即客户究竟有什么期望,有什么顾虑,究竟为什么购买这件产品,他购买的行为习惯是什么、动因是什么、决策因素是什么……

nlc202309090721

“定时”是指时间要素,时间是世界唯一最公平、最永恒的销售,也是人类最终极、最唯一的资源,所有的东西都有时间维度。这个产品的原料什么时候上市,什么时候风味最好、制作周期有多长,什么时候进入口味衰退期,什么时候到了质量的临界期,什么时候铺货,什么时候淘汰,整个周转时长会是多少……关于时间的要素全部要找出来。

“定景”是指产品和时间要素结合起来的时候有什么典型的场景,比如这个产品放在抽屉里,还是放在桌面上、茶几上、包包里,即这个产品的地点规律,叫“生情”。

“定质”是指这个产品用什么原料、辅料、配比如何、工艺如何、温度、湿度、加工环境、水分、糖分、盐分这些所有的指标是什么,这些东西都要定下来。再就是要弄清楚该产品和其他产品之间有什么组合关系,究竟要单个产品还是要和其他产品搭配起来卖。比如,按湖北人的风俗习惯,在端午节的时候,粽子和绿豆糕、咸鸭蛋就是金牌组合。

此外,跟味觉也有关系。人的味觉有九味,吃了辣味会去吃一点比较涩和润的东西,酸的吃多了会要吃一点脆的。再如,一个产品的规格做多大?最小规格多大?多少小规格组合一个大规格,还是直接做一个大规格,这些其实都有规则。考虑到这些东西,才能真正对一个产品“定型”。

之后我们要想,究竟要把怎样的一个产品传递给用户,要定名、定价、定销。什么是定名?所有的产品都要有名字,要有一个符号,符号背后要有故事,要有情景,这就需要整合营销。

另外,还得注重产品的表现设计,即有什么样的视觉,或者说产品给别人什么样的触觉、听觉。这是用户界面的设计,同时也是该产品进入用户的场景,每个场景里面我们的诉求是什么,这样才能构建用户体验品牌。

最后,要考虑付出的所有成本和给用户的价值感是什么,这需要在双方找平衡。然后是定价,当然还要参照竞争对手和环境等等。这时,销售就变得相对简单和清晰了。

这是我们做产品“六步、八方、十定”的方法论。做产品不仅仅是做一款物理上的产品,每一个产品必须具备用户理由。一个品牌,不是你认为是啥,而是用户认为是啥就是啥。

【精彩互动】

做企业,坚定的价值观非常重要

问:现在有些食品企业不注重食品安全,只讲赚钱,请问您怎么平衡良心与赚钱之间的关系?

杨红春:我觉得良品铺子有几点非常可贵。我们有正确的价值观,思想非常重要,是非对错非常重要。我们从一开始就要求品质第一,比如一批货有质量问题要报废,可能损失3000万元,干不干?我的标准是一定要干,不能违背良心。我可能不干企业但还是要立足这个社会。当遇到分歧的时候,才能看到真正的价值观,我们刚开始也为这个吵架,最后凡是不同意这个观念的都离开公司了。

价值观说起来很虚,其实真正做决策时就显得特别重要。人们做决策时,往往是意识出价值,价值出观念,观念出决定,决定之后才是方法。很多人讲情怀,就是你对自己的承诺是什么,你为什么干这个事情,自己的愿望往往会成为企业的宏愿。企业的愿景也通常会成为你生命的使命。做企业,坚定的价值观非常重要。

我们很早就请了律师,目的就是为了跟别人打官司。你产品不合格,我就给你烧了,烧了再跟你打官司,我就这样干。

站在用户体验的角度看待冲突

问:在线上线下的运营过程中,有哪些冲突?是如何处理的?

杨红春:冲突始终是有的,但我们觉得冲突很小,为什么?到店里买东西都是逛着逛着就进去了,很少有计划性地去的,店里的产品和线上的商品不一样,到店和到网上购买的体验也不一样。在店里,就是要花50元钱吃10种东西。而在手机上,就是上下左右点,点就是决定,往这边翻是查目录,往那边翻是看详情,再翻一下是看另外一个类目,点一点就决定是否要买了,这个时候是用户的动作和心理在起作用。

其实线上线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场景,它们理论上看有很大冲突,但这是我们凭经验和理论的判断。不同时空里,购买的体验和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也没有必要追求同款同价。

实实在在地把用户服务好才是真的好

问:中国的零食产品如何跟国外品牌竞争?

杨红春:我觉得做企业千万不能追求“全国第一”,因为这个第一是虚荣。我们经常讲三句话——用户体验导向、产品创新驱动、组织行为变革。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我们不想做什么第一,就算做第一了,也不想去传播第一。老是追究是不是第一,会成为我们的包袱,反而不好了。以前我们会说你要争取排名第几,现在我们不争了,不争才是最大的争,实实在在地把用户服务好才是真的好。

欧美、日本,他们的食品工业比我们领先许多,但是食品和地域文化息息相关,比如在广州吃菜和在武汉吃菜就完全不一样。良品铺子的优势是接地气,弱势是没有国外那么精湛的加工工艺,且他们具有更丰富的、高品质的原料。所以,在中国做食品应该是吃全球、买全球。

我们成立了海外业务部门,该部门不一定要做贸易,但是一定要去源头定义我们的质量标准,要用最轻的模式获得我要的价值。

我认为没有空穴来风的风口

问:良品铺子创业这10年,出现了很多像互联网这样的“风口”,您认为良品铺子今天的成功,是特立独行的结果,还是风口的风吹起来的?

杨红春:我们做的是非常传统的生意,大家都在讲风口,我认为没有空穴来风的风口。任何企业其实做的只有两件事:第一是价值创造,就是创造价值的能力;第二是传递价值的能力,也叫效率。企业通常在这两个层面进行比较,首先看是不是具备独特的价值,如果有相同的价值,是不是有足够的效率,这才是很务实的东西。

商业模式通常也只有两种:一是平台模式,二是产品模式。产品模式强调的是产品价值和个性。良品铺子是做产品的模式,美团、大众点评属于平台模式。一个企业只有三类钱可赚:第一是制造利润;第二是买卖利润,即销售;第三是服务利润,平台模式干的是服务附加值利润。平台模式一定要垄断,像大众点评和美团一定要合并。

商业战略也只有两个基本模式:一是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也叫价值个性化;第二是边际效应,也叫规模经济,就是成本领先模式。平台模式的核心是效率,互联网首先是效率优先,通过信息流、资金流、高效的物流,提高了生产效率。

大家会看到互联网对媒体、教育、培训、广告等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非常大。现在生产企业慢慢地也受到互联网的冲击,所以提出了工业4.0,就是依据用户的需求、用户订单拉动生产。这里的生产,是指满足消费者更小需求、更为个性差异化需求的生产。

我们未来的战略核心就九个字

问:现在门面租金和人力成本那么高,良品铺子在这方面有哪些战略规划?

杨红春:我们未来战略的核心就九个字:全渠道、全品类、全链条。什么叫全渠道?用户在哪,你的触点就在哪,让用户随时随地在任何场景获得流畅一致的体验,零售连锁终端不仅能在微信里卖东西,店里也可以给你提供服务,比货仓发货还快,门店的体验也会更好。所以我们全渠道分成了五类渠道——地理终端、社交、交易平台、本地生活和顾客端。

这五个类型的通路,都能随时随地随意进入到服务系统,更重要的是用户自己构建了用户端。以前,用户是不在线的,是断裂的,现在用户是随时随地在线。这样一个全链条建立起来了,就不单单是可以卖核桃了,能不能卖蔬菜?卖早餐?一样可以,未来的良品铺子还会有很多不一样,所以全渠道肯定是O2O。

篇10:看爸爸做菜作文

今天是星期天,爸爸说:“今天午饭吃蛋炒饭吧!”我听了高兴的跳了起来,因为蛋炒饭是我最爱吃的!这个蛋炒饭香气扑鼻,让人看了就馋涎欲滴,让我们进厨房看一看吧!

只见爸爸先把蛋打破,再搅拌均匀,接着把锅烧热,往里倒点油,然后把蛋倒进锅里炒一炒。接着加冷饭、青豆和煸好的肉丝接着炒,最后放点盐。哇!好香啊!我的口水快滴下来了。我问爸爸:“可以吃了吗?”爸爸说;“你这个小馋猫,盐都没有炒均匀呢!再等一会儿,马上好!”过了一会儿,爸爸说:“好了!”一碗香喷喷的蛋炒饭就出炉了。我赶快拿起筷子夹起饭就往嘴里送,啊!味道真是好极了!

篇11:和妈妈一起做菜作文

从那之后,我就想着:如果每天都可以吃到糖醋鱼就好啦。一次周末早上,我把这个愿望告诉了妈妈。妈妈说:“我今天给你做糖醋鱼吧!”我兴奋地说:“好。”妈妈带着我去市场买草鱼,我挑了一个非常大的,看上去很嫩的鱼。妈妈夸我很会挑鱼,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回到家,妈妈把鱼洗了,鱼鳞刮了,把鱼放入锅中蒸。我问妈妈:“为什么是蒸呢,不应该是炒吗?”妈妈想了想,说:“是应该炒,但是我们今天换一种吃法,味道会不一样吧!”我说:“好啊!”大约过了十几分钟,鱼蒸好了。妈妈把鱼放到盘子中,再把做好的糖醋倒在鱼身上,最后把切好的葱花、香菜和芝麻撒到鱼身上。当妈妈把盘子端到餐桌上,一股香味扑鼻而来。我尝了一口,不由地说:“好吃,这比饭店的糖醋鱼还要好吃啊!”妈妈非常开心。

篇12:帮妈妈做菜作文300字

我先开始淘米煮粥,我用塑料杯盛了半杯米,放在电饭煲锅里,用水淘米。淘了三次,米就干净了。我按照电饭煲上的刻度线放好水,然后放上了十几颗红枣,插上电源就开始烧粥了。时间要45分钟。

接下来,我就开始做水蒸蛋。我拿了三个鸡蛋,打碎了后放在碗里,用筷子不停地搅拌,加了点水,然后放上盐和味精,又想起妈妈蒸蛋时要放点虾皮。于是,我赶忙从冰箱里找出虾皮来,抓了一大把,放在蛋的上面。在锅子里放好了水,把准备好的鸡蛋放在蒸架上,就打开煤气开始蒸蛋了。

过了25分钟,鸡蛋蒸好了,粥也烧好了,散发出一阵阵红枣的香味。我拿出了小碗,把粥盛好,正想叫爸爸妈妈起来吃饭,却发现妈妈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笑眯眯地站在我的身后了。她摸了摸我的脑袋说:“儿子,你真的长大了,可以为妈妈做事了。”

篇13:看妈妈做菜

一、信息与信息量

(一) 信息

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观点看, 新闻最本质最核心的要素是信息。 (2) 而信息的定义仍然没有绝对答案, 申农认为信息是负“熵”, 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去除”。 (3) 人们对一些事物缺乏了解或者不能够掌控, 产生认识状态的“不确定性”, 信息则是为这些“不确定”提供认知, 消除认识障碍。在网络新闻有关典型人物的报道中, 信息就包括了准确的人物事迹以及合理的舆论引导等方面。

(二) 信息量

由信息的概念推演, 信息量就是对这种不确定性的消除程度的度量, (4) “就是收信人知识变化的数量, 即收信人收到信息后不定性减少的数量”。 (5) 网络新闻信息量, 是指网站的有关报道对受众来说全部信息的数量。那么, 是不是新闻报道量越大, 信息量就越大呢?学界有人曾提出一种对信息量的度量方法:

新闻作品信息量=单元新闻信息/信息符号之和

在单元新闻信息不增长的情况下, 篇幅或字数 (信息符号) 的扩张不会带来信息量的增长。在快节奏的今天, 冗余的符号很可能使得信息量不升反降。

二、新浪网“最美妈妈”报道的信息量分析

(一) 样本选择

新浪网对“最美妈妈”吴菊萍的相关报道持续时间较长, 而最为集中的报道时间为2011年救人事件发生之后, 所以我们把研究范围定为2011年7月1日至12月31日这半年时间。刨除图片新闻、视频新闻、相关性较弱的新闻, 我们选取2011年7月至12月新浪网有关“最美妈妈”吴菊萍的文字性新闻报道全部加以分类统计, 筛选出286篇报道作为研究样本。

(二) 内容分析

1.报道数量分析。本部分主要是对2011年7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新浪网关于“最美妈妈”相关人物或事件为主要内容的新闻报道进行数量统计, 主要统计新浪网转载报道中标示在标题下方的发表日期。

从表1中可以看出, 数量庞大但议题重复率极高、内容相近的报道较多, 甚至在一定时段内形成了固定议题。7月对救人行为本身的报道数量在同一网站达到了175篇;8月和9月对赞美吴菊萍救人行为的雕塑方案和“最美妈妈”与被救女童中秋节首度重逢的相关新闻又进行了集中力量的宣传。

数量的集中虽然在表面上满足了受众对新闻的知晓欲、“消除不确定性”, 让受众能够接触到更多“最美妈妈”的相关信息、有更多阅读的选择余地, 但问题是大量相近相似甚至相同的报道占据其中, 信息量并未随着报道数量增长, 事实上是造成了一种“选择无效”的困境。如新浪网7月6日转载国际在线的报道《“最美妈妈”接抱坠楼女童续:妞妞有轻微反应仍昏迷》与其7月5日转载新华网的《杭州女童坠楼被路人接住续:有轻微反应仍昏迷》、7月15日转载《中国青年报》的《“最美妈妈”的成长故事》与7月14日转载的《中国网事:“最美妈妈”的成长故事》等的报道内容几乎完全相同。

2.报道体裁分析。本部分主要是将相关报道划分为不同新闻体裁, 其中将报道主要成倒金字塔结构、表述直接明了、字数相对较少 (主要是800字以下) 的文体标为消息类;将报道时注重细节、较有文采、字数较多 (主要是800字以上) 的文体标为通讯;将作者个人主观感情色彩较明显、表达观点态度的文体标为评论。此部分意在了解新浪网对“最美妈妈”相关新闻的报道深度。

由图1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在286篇的新闻报道中消息占到了75%, 是该事件新闻报道的主要体裁, 甚至超过了其他几类新闻体裁的总和。相似体裁的大量出现, 报道对同一事件和人物的新闻, 其信息量也会因为形势的单一而无法有效传递。

3.新闻来源分析。新闻材料出自何处往往能够反映一个媒体的立场。新浪网作为网络媒体, 在2014年之前还没有自行采编的权利, 所以其报道转自哪家媒体就反映了网站的信息选择。本部分新闻来源是指新浪网标注于报道标题右下角的蓝色字体 (主要是报纸、网站等名称) , 我们将其划分为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和其他。这里所指的“中央媒体”是像《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 新华社、中新社等的媒体机构, 是隶属 (直属) 于中宣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新闻媒体。而地方媒体是诸如《浙江日报》《长沙晚报》《现代快报》等的地方性报纸。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新浪转载的地方媒体报道达到72%, 是转载的主要部分;中央媒体报道比例也相对较大占到20%, 二者构成报道的主体。地方媒体将其作为平民典型进行大量报道, 尤其是浙江的媒体, 由于地缘上的接近性, 更是将“最美妈妈”吴菊萍作为杭州市、浙江省的报道典型;新浪转载报道的新闻来源达50余种, 地方媒体占到40多种, 表面上看, 这种广泛的来源使得其报道更具说服力, 更为客观真实, 但是实际上地方媒体援引自新华社和中新社的报道很多而且各媒体之间还互相了解借鉴消息, 又使得转载有许多重复, 不仅没有增加信息量, 还使得受众对不同来源也不必详选, 有效传播难以实现。

4.报道主题分析。新闻报道的内容是我们研究新闻报道信息量的主要部分, 在分析中将报道主题根据新闻报道的主要议题设置与内容类别划分为六类, 通过对主题的划分, 显现出新浪网对“最美妈妈”报道信息的主要部分。

在新浪转载的报道中, 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上五个方面, 其他主题较少, 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站的自身定位与对事件的态度, 是对吴菊萍救人行为的肯定, 通过“最美妈妈”对受众做出一定的引导;另一方面则是对信息量的不合理理解, 说明在主题相似的情况下数量多、篇幅长都不能为成为增加信息量的主要手段, 而成为信息的冗余。

三、结语

从报道数量、体裁、来源、主题等方面来看, 新浪网对“最美妈妈”的报道数量庞大, 体裁相对单一, 来源范围较窄, 大量相近相似甚至相同的报道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的重复, 而重复则意味着信息无效或者说不包含信息, 影响了报道的有效传播。

作为国内四大门户网站之一, 新浪网是覆盖全球华人社区的最大中文门户网站, 在报道过程中既要注重实效又要注重内容, 降低重复, 尽量精简, 能使受众有一个明确的选择, 防止产生过多无效信息。在报道过程中, 更要注意显著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新闻价值要素, 注重“量”更看重“质”, 使得信息量得到增值。单篇报道要在不影响及时性的情况下, 增加有效信息条数, 减少无效表述, 提高信息量;总体上看, 不能把报道数量等同于信息量, 要在拓展体裁、来源等的方法下, 增大信息量, 使新闻报道信息能够有效传播。

注释

1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 新华出版社, 1984年, 第7页。

2艾风:《新闻·信息·信息量》, 《新闻界》, 1995年第4期, 第7页。

3转引自王雨田:《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6年, 第286页。

4费菲:《论经济新闻信息量的增值》,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1年, 第4页。

上一篇:煤矿群监员会议记录下一篇:渣土运输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