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小说阅读教案

2024-05-06

文学类小说阅读教案(精选7篇)

篇1:文学类小说阅读教案

【小说的基本知识】

1、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待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4、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

5、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侧面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及对其他人物的描写等。

6、小说中叙述故事情节,有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

顺叙是最基本的叙事方法。倒叙是把故事的结尾或其中某一重要部分提前,作品的主体部分还是顺叙故事情节。插叙是在顺序故事情节当中,插入叙述一些相关内容。也可以说,倒叙、插叙,是顺叙故事情节中配合使用的叙述方法。

7、小说的题目命题方式多种多样: ①以主要人物形象命题:《我的叔叔于勒》 ②以故事发生的环境命题:《边城》《故乡》 ③以小说主要情节命题:《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范进中举》《董师傅游湖》 ④以小说线索命题:《项链》《药》(情节、结构)⑤以作品主题命题:《洗澡》《子夜》《红与黑》 ⑥以悬念命题: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吸引阅读兴趣)【小说命题角度】

1、理情节:

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2、析人物:

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 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看环境:

①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

①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 ②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③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讲方法: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④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

⑤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6、明主题:

②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 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 ④阐释小说的社会意义。

在这六方面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是理情节、析人物、看环境、明主题,仍然是以三要素为主。

第一课时理情节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鉴赏小说故事情节

3、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的作用。

篇2:文学类小说阅读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小说方法指导》,了解小说阅读的常见考点、题型及相应答题步骤。

2、通过背诵掌握小说情节的特点,倒叙、插叙的作用,小说题目、开头、结尾、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以及小说常见的写作技巧。

3、通过实战演练积累小说阅读的答题技巧,提升小说阅读能力。

【考点导航】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 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 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 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1、2008年散文《歌德之勺》(张炜)

19.“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20.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用较多笔墨描述歌德厨房中的那把炊勺?(4分)

21.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这段话表达了恩格斯怎样的观点?(4分)2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本文,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2、2009年散文《记住回家的路》(周国平)

19.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20.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21.结全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4分)

22.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

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6分)

3、2010年小说《骆驼祥子》(老舍)

19.第一段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 是什么?请举例分析。(4分)

20.第二段开头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21.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4分)

22.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

4、2011年小说《审丑》(严歌苓)

19.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4分)20.结合文意赏析两处划线部分。(4分)

21.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22.“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5、2012年散文《被时间决定的讲述》(张锐锋)

19.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4分)20.如何理解文中画线部分的含意?(4分)

21.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4分)

篇3:小说家的文学批评

从方法论角度而言, 上述作家对于文学批评的小说化, 主要表现为以小说叙事的形式, 在复述批评对象故事情节的批评过程中, 融入了自身的艺术感觉与价值诉求。这是一种“复述”的艺术, 即批评者“用写作者的感觉去追随别人的写作。”[1]把别人写下的故事缝缝补补再讲一遍, 而且还在瞻前顾后的复述进程中左右逢源, 通过不断融入自己的写作感觉与阅读经验, 达到与批评对象展开精神对话的研究目标, 如此多元复调的批评奇观自会令观者耳目一新。那么, 批评究竟如何“小说”?此处仅以格非为例, 来说明一下这种新型批评方法的特殊价值。

在格非的批评实践中, 以小说的叙事方式去探讨批评对象的叙述方法, 是这种小说式批评的一个主要特征。尽管格非对于经典作品的解读, 也有析其思想要义、赏其美学韵味的批评取向, 但他更关心的, 却是那些作为批评对象的文学大师, 例如福楼拜、托尔斯泰、卡夫卡、马尔克斯等人, 究竟是用什么叙述方法对一个故事、某段情境, 甚至一种情绪进行了结构、营造和铺排?作为批评者的格非, 实际上最想弄清楚的问题是, 那些文学大师为何要如此这般地去进行叙述?而这种叙述给读者造成的阅读感受又是如何?从这个意义上说, 格非所讨论的叙述问题, 本身就暗含了叙述方法和叙述功能这两个层次。他复述经典的目的, 是要在还原作品故事情节、辨析某段叙事情境的基础上, 提炼出原作者的叙述方法, 并讨论这一方法的功能性效果。就此而言, 由叙述方法的提炼到叙述功能的说明, 便构成了格非在批评实践中最为基本的叙述逻辑。与学院派批评擅用的叙事学方法不同, 格非在批评实践中对叙述问题的关注, 主要是一种对原作故事情节的追踪复述。在这当中, 虽然也有对叙述视角、叙述结构以及叙述人称等叙事理论问题的探讨, 但其批评方式却更加侧重于批评者个人的写作经验与原作叙事进程之间的交叉和融会。而这一特征, 显然反映了格非的文学批评其实是一种跨文体的写作方式。

在《塞壬的歌声》中, 格非对于卡夫卡的小说创作进行了多次分析。其中, 《城堡的叙事分析》一文正属于一种典型的小说式批评。由于格非的批评目标在于对卡夫卡小说叙事方法的提炼, 故而他对卡夫卡作品思想主题的理解反倒成为了一个相对次要的目标。正是这一点, 决定了格非对于卡夫卡小说的分析, 并非是一种观念主导下的逻辑推演———从一个设定的思想主题出发, 逻辑性地证明这一主题的客观存在, 往往是学院派批评家一种常见的思维模式。但小说家的艺术经验, 却让格非将批评的目光时刻聚焦于作品细节的叙述性问题。他认为, 《城堡》这部小说其实是一部奇特的喜剧作品。K、弗丽达、克拉姆以及奥尔珈一家, 都是一些渴求在体制内证明自我存在价值的人物。然而, 人生的荒诞际遇和人物彼此之间难以言说的复杂关系, 却让他们无地彷徨。这种游弋于体制内外的漂泊感, 最终造成了人物的精神迷失。而卡夫卡的伟大之处, 恰在于细致描绘了这些人物如何“不惜一切手段达到没有可能实现的目标”。[2]由于目标的无法实现, 故而人物的所有举动都变得荒诞可笑, 喜剧之意亦于焉而起。卡夫卡所做的, 就是为这一喜剧设置了“前所未有的形式维度”。[3]而格非的小说式批评, 重点就在于对这一“形式维度”的发现, 亦即对卡夫卡以何种叙事方法营构作品喜剧效果的叙事追踪。

在复述卡夫卡作品的过程中, 格非首先以小说家最为本能的结构意识切入作品。由于 《城堡》 这部作品的结构方法本身就较为复杂, 因此若想追踪卡夫卡营造喜剧效果的叙事方法, 格非就不能对原作进行亦步亦趋式地复述, 否则那种“影响的焦虑”, 难免会阻碍格非对于原作叙事方法的提炼。他的做法, 就是以人物类型为标准去分解原作的结构方式。这当然是一种小说家常见的结构意识, 即以《城堡》中不同人物的精神嬗变为依据, 将原作浑然一体的结构方式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叙事单元, 这一点反映在格非批评文本的标题上, 即为“K的迷失”、“弗丽达:另一种迷失”、“影子的影子———谁是克拉姆”、“宽恕的前提———奥尔珈一家的命运”, 以及“卡夫卡:被照亮的道路”。从格非每一节的分析过程来看, 他实际上借用了“成长小说”的结构方式, 即以某一人物为中心, 通过他或她的人生际遇、情感纠葛, 以及精神迷乱, 生动描绘了人物在成长过程中灵魂内部的风景。只不过与习见的成长小说相比, 格非在每一节内对某一人物精神历程的批评叙述, 大多采用了一种倒置的结构方式, 即从讲述人物混沌未开的灵魂风景开始, 通过追踪其一系列的人生变故, 最终描绘了人物的精神迷失。而人物这种从混沌到迷失的精神历程, 从表面上看是一种人生的毁灭, 但在现代小说家, 尤其是卡夫卡这样致力于勘查人物生存状态的艺术家来看, 却是人物摆脱自欺式异化境地, 以精神迷失的形式批判体制等异己之物, 进而自证其精神觉醒的“成长”故事。更耐人寻味的是, 当格非在批评文本的每一小节都讲述了人物的精神迷失 (成长) 后, 他最终将批评的目光聚焦于卡夫卡身上。从对人物精神迷失的分析到对卡夫卡心中“复活”的“被遮蔽的理想”的发现, 格非最终用一种拼贴的结构形式, 将人物与作家水乳交融地联系在了一起, 由此也令卡夫卡的精神光芒贯注到了每一个人物身上, 那份现代小说家特有的对于小说人物的叙事关怀, 也因这样的一种结构形式而被发掘出来。从这个角度说, 格非对于《城堡》的叙事分析, 无疑是一种倒置与拼贴成长小说叙事结构的小说式批评。

此外, 如果对《城堡的叙事分析》一文每一单节进行独立分析, 就会发现格非的小说式批评, 其主要特征还体现在他对原作叙事时间的改变上。而这一改变, 仍然来自于格非既有的创作经验。可以这样说, 为更好地提炼卡夫卡的叙事方法, 格非重新设定了原作的时间叙事, 将《城堡》原有的叙事时间, 按照人物的心理时间重新予以了整合。譬如在原作中, K并非一个有着自我明确意识的人物, 他仅仅是为了完成对土地的测量任务才走进城堡, 之后展开的故事, 大多与其所经历的生活变故有关, 像他与弗丽达的恋爱关系, 与克拉姆的人生交集等等, 皆是改变K这一人物内心状况的现实诱因。但在格非笔下, 原作这种以人物经历为线索的时间叙事却被一种心理时间的叙事所取代。格非开篇即阐明了K的一种自我认识, 他对自我身份合法性的潜意识追求, 促成了K在各种事件中的价值选择, 是人物的自我认识和心理感受, 亦即K对于自我存在问题的一种心理体认, 暗暗推动着后续故事的展开。就这一点来说, 格非用人物的心理时间重组了原作的故事进程。与之相匹配, 由于格非按照人物的心理时间去复述原作故事, 因此在复述的过程中, 他还采用了一种“心理填空”的叙事方式, 即用批评者的揣测与想象, 补充原作中未曾言及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批评家以心理想象形式所展开的批评性文字, 最终演化成了“复述”原作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描写。在这个意义上说, 格非的“心理填空”, 实际上是以心理描写的方式对文学批评进行了小说化处理。

更为重要的是, 如果将格非的这种复述式批评分为两个部分, 即对原作情节的叙事再现和批评者的插入式议论, 那么就不难发现, 后者在整个批评文本中其实同样具有一种叙事功能, 即用心理学意义上的旁白, 补充和还原了卡夫卡小说的水下冰山。借用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卡夫卡其实只负责描写了水面上的冰山, 至于深藏于水下的巨大的冰山主体, 则是由格非这样的批评家凭借着自己的艺术想象去重新加以完成的。与学院派批评家那种习惯一边征引原作情节, 一边抒发议论的插入式评论不同, 格非这种心理填空的批评方式, 常常消泯了批评者和原作者两种叙述声音之间的界限。如果说其他批评家常常让批评者的议论与复述原作这两种叙述声音有所游离, 那么格非就是基于隐匿叙述者声音这一早年先锋小说的创作经验, 在复述别人的故事时, 不由自主地将上述两种声音合二为一。这种让批评者叙述声音隐匿的做法, 显然更接近于对原作故事的复述。因为对于读者而言, 在格非的批评文本中到底哪些是对原作的复述, 哪些又是批评者的自我理解, 都已变得混淆不清。而这种内容的模糊, 势必会在阅读感受中造成小说与批评两种异质文体的重叠———批评至此已被格非完全“小说”。

除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经典, 格非在批评实践中也十分关注中国的传统小说。如在新作《雪隐鹭鸶———< 金瓶梅> 的声色与虚无》中, 他就试图将批评营造出小说般的戏剧性效果。以《方巾客》一节为例, 格非引《金瓶梅》第四十二回文字, 复述的是西门庆在狮子街与应伯爵等人元宵节看灯的情景。他入笔先叙出引文情节, 而后转述方巾客形象与西门庆形象之间的关联, 并就这一人物的名号“三泉”所隐含的金钱崇拜问题进行了探讨。当阐释清楚这些情节所暗藏的作者意图之后, 格非又将笔触转至开头引文部分, 补叙了西门庆如何交代玳安避开祝麻子及方巾客, 进而单引谢希大前来相聚的情节。到此节最后, 格非还以祝麻子的怒言独立成段, 并以“祝麻子这次真的是急眼了”的判语收尾, [4]言有尽而意无穷, 不仅活画出了祝麻子这一人物的怨怼之情, 而且也再次点明了十兄弟之间的亲疏关系。若是回顾此节首尾 (节前回目引文不计) , 实是以“故事”始终 (首尾皆为情节复述) , 而将文本释义置于中部, 小说修辞效果堪称完备。

与此同时, 为实现对原作情节的创造性复述, 格非还时常将原作的历时性叙事改为共时性叙事。如在《夫妻交恶》一节中, 格非以双线并置的叙事结构, 完整交代了西门庆和吴月娘两人在冷战期间各自的行为活动与心理变化, 两条线索相互穿插而并行不悖。在这般乾坤大挪移式的结构变化中, 格非还好整以暇地补叙了主线故事之外的两处细节, 其一是西门庆与吴月娘和好之后, 如何“将自己在妓院中受到的委屈向吴氏和盘托出”;其二是孟玉楼与潘金莲两人的“心生愤怒, 怅然若失”。[5]这种将原有的历时性叙事以共时景观复现的手法, 显然更能彰显 《金瓶梅》“人情世态之玄奥幽森”的文化品位。[6]

综上, 格非的文学批评之所以值得关注, 盖因其对文学经典的诗意表达和复述改写, 以及对小说与批评两种异质文体的创造性转换, 已然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批评的佶屈聱牙与曲高和寡, 同时也为当代文学批评的新生赋予了无限可能。

摘要:近年来, 在当代文坛出现了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 即一批曾以小说创作名世的先锋作家, 如残雪、余华、马原、格非等人, 均以跨界的姿态逐步转向了文学批评。尽管这些作家在批评实践中对象各异, 怀抱亦自不同, 但在批评方法上, 却大多采用了一种以小说叙事去分析批评对象的话语方式, 由是也造就了一个文体混杂的叙述景观:在批评者 (抑或创作者) 的叙述改造下, 原本旨在阐释研究对象的文学批评, 看上去更像是一种承载了他们艺术想象力的小说创作。

注释

1[1]汪晖:《我能否相信自己·序》, 参见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第3页, 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

2[2]格非:《塞壬的歌声》第141页,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3[3]格非:《塞壬的歌声》第141页,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4[4]格非:《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第245页, 译林出版社2014年。

5[5]格非:《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第245页, 译林出版社2014年。

篇4:文学作品阅读—小小说

邓一光

他们是两只狼,他的个子很大,很结实,目光有神,牙爪坚硬有力。她则完全不一样,她个子小巧,鼻头黑黑的,眼睛始终潮润着,有一种小南风般朦胧的雾气。他的风格是山的样子,她的风格则是水的样子。

刚才因为她故意捣乱,他们眼巴巴地看着前面的那只兔子地跑掉了。

他是在他还是少年的时候就征服了她。然后他们在一起相依为命,共同生活了整整9年。

他总是伤痕累累,疲于应战。而她呢,却像个不安分的惹事包,老是在天敌之外不断地给他增添更多的麻烦。

天渐渐地黑下去,他决定尽快地为她也为自己弄到果腹的食物。

天很黑,风雪又大,他们在这种状况下朝着灯火依稀可辨的村子走去,自然就无法发现那口井了。

他要她站开一些,以免他跃出井口时撞伤了她。她听见井底传出他信心十足的一声深呼吸,然后听见由近及远的两道尖锐的刮挠声,随即是什么东西重重跌落的声音。

他刚才那一跃,跃出了两丈来高,但是离井口还差着老大一截呢。她趴在井沿上,先啜泣,后来止不住,放声出来。她说,呜呜,都怪我,我不该放走那只兔子。他在井底,反倒笑了。他是被她的眼泪给逗笑的……

她有时候离开井台,然后她再踅回到井台边来。天亮的时候,她再度离开井台,消失在森林里。天黑的时候,她疲惫不堪地回到了井台边。整整一天时间,她只捉到了只还没有长大的松鼠。她看到他还在那里忙碌着,忙得大汗淋漓。他在把井壁上的冻土,一爪一爪地抠下来,把它们收集起来,垫在脚下,把它们踩实。他肯定干了很长一段时间了。他的十只爪子已经完全劈开了,不断地淌出鲜血来。

她让他先一边歇着,她来接着干。天亮时分,他们停了下来。他们对工作很满意。但是村子里的两个少年发现了他们。他们发现了躺在井底心怀憧憬的他。然后朝井里的他放了一枪。他一下子就跌倒了,再也站不起来。

她是在太阳落山之后回到这里的。但是她没有走近井台。她在晴朗的夜空下听见了他的嗥叫。他在警告她,要她返回森林,远远离开他,他流了太多的血。无法再站起来。她听到了他的嗥叫,她昂起头颅,朝着井台这边嗥叫。她在询问出了什么事。他没有正面回答她,他叫她别管,他叫她赶快离开,离开井台,离开他,进入森林的深处去。

天亮的时候,两个少年熬不住,打了一个盹。与此同时,她接近了井台,他躺在那里,不能动弹。她爬在井台上,尖声地呜咽着,要他坚持住,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她就会把他从这口该死的井里救出来。

两个少年后来醒了。在接下去的两天时间里,她一直在与他们周旋着。两个少年一共朝她射击了七次, 都没能射中她。在那两天的时间里,他一直在井里嗥叫着。

但是第三天的早上,他们的嗥叫声突然消失了。两个少年,探头朝井下看。那头受了伤的公狼已经死在那里了。他是撞死的,头歪在井壁上,头颅粉碎,脑浆四溅。

两个少年,回村子拿绳子。但是他们没有走出多远就站住了。她站在那里,全身披着银灰色的皮毛,皮毛伤痕累累,满是血痂。她精疲力竭,身心俱毁。因为皮毛被风儿吹动了,就给人一种飘动的感觉,仿佛是森林里最具古典性的幽灵。她微微地仰着她的下颌,似乎是轻轻地叹了一口气,然后,她朝井台这边轻快地奔来。

两个少年几乎看呆了,直到最后一刻,他们其中的一个才匆忙地举起了枪。

枪响的时候,停歇了两天两夜的雪又开始飘落起来了。

1.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鉴赏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作者看来,两只狼有着人性的光芒,所以用“他”和“她”来指代。

B. 一只兔子的跑掉,成为故事情节的转折点,“他们”的命运悲剧是由兔子引发的。

C. 小说结尾渲染了一种天地也为母狼行为动容的悲剧气氛,增加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D. 小说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讲述了茫茫雪林里的两头狼,公狼在掉入枯井被打伤后为不连累母狼撞壁而死,母狼追随公狼而去的故事,两只狼的爱情令人感慨,它蕴藏着现代社会早已失落的爱情童话。

2. 小说多次对母狼“她”进行外貌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

3. 小说最后写道:“她微微地仰着她的下颌,似乎是轻轻地叹了一口气,然后,她朝井台这边轻快地奔来。”请结合全文分析“她”为什么轻轻叹气?奔向井台时为什么还这么轻快?

答:

4. 小说中两只狼与两个少年相遇,最后双双死在少年枪下,作者这样写的深意是什么?

答:

(二)木木

屠格涅夫

哑巴盖拉辛是莫斯科一个贵族老太太的家奴。

盖拉辛与他从泥潭里捡回来的小狗结下了不解之缘,彼此相依为命,形影不离。盖拉辛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木木。其他仆人也都很喜欢木木。

在一个晴朗的夏天,老太太看见木木正忙着啃一块骨头。“哎呀呀,那是只什么狗!”女主人突然惊叫着。“这只小狗倒是怪好玩的,让人把它弄进来吧,让我看看。”斯杰班将木木抱到客厅里,轻轻地放在地板上。老太太开始用讨好的声音,叫小狗到她的面前去。

但是木木还是局促不安地向四处张望,一点也不敢动。斯杰班拿来一块点心,放在木木的面前,但是它却不敢靠近,用恐惧的目光四处张望。“你怎么能不吃东西呢?”女主人伸出手来想摸它的头,没有想到,木木突然回过头来,并露出了牙齿。女主人慌忙把手又缩回去了。

她发怒了:“把这只不知好歹的狗轰出去,它真是太讨厌了。谁允许哑巴在院子里养狗的?今天就把那条狗弄走,听见了吗?”

“是,太太。”管家点着头,一点不敢怠慢。于是管家对斯杰班吩咐了几句,斯杰班笑着去了。

木木不见了,木木失踪了!

可怜的盖拉辛向别的仆人打听木木的消息。

夜晚,皎洁的月光洒下来,盖拉辛哀伤地躺在草堆上叹气,还不时地翻身。突然,他感觉有个什么东西在扯动他的衣服,他吃了一惊,木木在他面前打着转,脖子上还留着一段绳子,面对木木,他那不能说话的胸膛里,长长地发出了一声深沉的欢呼。他万分激动地将木木紧紧搂在怀里,并亲吻着它的鼻子和眼睛。之后,他站在那里想了一会儿,又向四处张望了一阵,当确信没有任何人看见后,才抱住木木回到顶楼上。

他决定白天让木木就呆在顶楼上,他可以利用空闲的时间给它带去食物,到了晚上再把它带出去嬉戏。

木木回来之后,盖拉辛干起活来更卖力了,他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并亲手将杂草一根根拔光。就连女主人也夸奖他如何能干,是个好人。

但可怜的哑巴却根本没有想到,木木的叫声泄露了天机。也就在这时候,女主人刚刚睡着,突然的狗叫声把她惊醒了,她大叫起来:“又是那只狗,你们听听,那狗还在叫呢。”

管家大吃一惊,他恼羞成怒,立即吩咐人把全院的人都叫起来,来处理这件事情。在通往盖拉辛顶楼的狭窄楼梯上,坐着一个守卫,门口还有两个,手中拿着棍子。他们用拳头砸门,并叫嚷道:“开门!”

突然,门一下子敞开了,盖拉辛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地望着他们。管家开始用手解释,说明是女主人坚持要把那狗弄走,叫哑巴立刻把狗交出来,否则他就要倒霉。

过了一个钟头,盖拉辛出来了,他穿上了最好的衣服,用一根绳子牵着木木。院子里所有的人,都默默地看着他。

盖拉辛带着木木,走进了一个小饭馆,要了一份带肉的菜汤,支着胳膊在桌子跟前坐下。木木身上的毛是光溜溜的,谁都能看出,盖拉辛刚给它梳过了一遍。他捏了一点面包放在汤里,把肉切碎,然后将盘子放在地上。

木木还是用它往常的那种姿势开始吃东西,它的嘴刚好只挨到食物。盖拉辛深情地望着它,望了很久,突然,他的眼泪滑落下来,一颗掉在木木的额头上,一颗掉在汤里,他用手痛苦地挡住了脸。

盖拉辛仍用绳子牵着木木到了河边,他带着木木跳到一条船上,然后就开始拼命地划,一会儿就划出了几百米远,远远地将莫斯科甩在了后边。

他丢下桨,低头去靠拢木木,木木也面对着他,坐在一块横板上。

最后,盖拉辛站了起来,脸上露出一种痛苦而愤怒的神色,将两块砖用绳子拴上,又打了一个活结,套在木木的脖子上,然后抱起木木,举到河面上放开了手……

监视盖拉辛的园丁跑回家,向管家报告了所看到的一切。“他果然把它淹死了,太好了,现在可以放心了。”管家说。

深夜,一个高大的人影,背上扛着一个包袱,手里拿着一根棍子,匆匆往城外走去,他就是哑巴盖拉辛。

他挺起胸膛迈着大步,一双眼睛忧怨地看着前方……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木木原本博得了阔太太的喜爱,但狗的本性又使他失去了阔太太的欢心,这说明阔太太并非真的喜欢这只狗,而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

B. 盖拉辛救了小狗,最后又被迫淹死了它,这个情节表明一个弱者在那样的时代连一只小小的动物也无法保护。

C. 小说结尾处写盖拉辛挺起胸膛,暗示着他要重新做一个好人。

D. 小说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弱小的狗与强大的人,善良的底层人与凶残的上层人进行对比,反映出社会与人性的阴暗。

2. 小说用了很细腻的笔法来写盖拉辛带着小狗木木在小饭馆吃菜汤的情景,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

3. 小说结尾写道:“他挺起胸膛迈着大步,一双眼睛忧怨地看着前方……”这样写有何深意?

答:

4. 小说充满着浓黑的悲凉,你有没有从中看到一点希望的亮色,请结合具体的情节来分析说明。

篇5:文学类小说阅读教案

作品的体裁和表现手法

编制: 于保龙

房立平

审核:王文标

2012/10/7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小说常见的表现手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伏应、悬念、巧合、误会、突转、抑扬)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2.掌握常见修辞手法作用。

二、考点题型: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对塑造形象有何作用。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如何为表情达意服务的。3.分析作品思路方面的特点及其好处。

4.分析出构思和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方面的联系。

三、知识链接:

1.叙述方式:

顺叙——作用:使文章层次清晰,眉目清楚。

插叙——作用:给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2.描写方式:(这个在人物形象中已述)

正面:包括外貌、心理、行动等。侧面:环境、人物之间关系。3.修辞手法:

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情感;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比拟: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的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情感,增强感染力。

借代:局部代整体,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确这些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然后关键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构思技巧:

抑扬结合: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丰富文章的内涵,富有

哲理,给人以启迪。

以小见大:化虚为实,将抽象事理表现的具体实在,避免空泛,使文章有血有肉。伏笔铺垫:内容完整,真实可信,构思精巧,耐人寻味。

设置悬念:造成悬念,引人注目,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增加文章的波澜起伏。矛盾巧合:内容集中,矛盾更突出,冲突更激烈,人物性格更鲜明。

映衬对比:突出表现所要表现事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主旨。

四、思路点拨:

首先明确文中运用的技巧、手法。其次,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了什么技巧,写了什么内容。再次分析技巧的作用,主要分析评价在主题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感情的 抒发、布局谋篇方面起到了什么效果。

五、高考经典回放(文章见《瀚海导航》P156典例3《溜索》)

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解析】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视觉、听觉”比较容易,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内心感受。

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解析】作用题,但角度单一,难度较小。文章中的牛之所以充满恐惧感,就是因为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此属侧面表现。而人物刻画方面的作用则包含两方面,一是“战战兢兢”的“我”,这是映衬;二是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这是反衬。在答题是注意不要遗漏其中任何一方面。

六、课堂演练(2009年安徽卷)董师傅游湖

宗璞

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师们来 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

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这时月亮却看不见。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他无所谓。

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大同乡,名唤小翠。她怯怯地说:“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我送你回去。”想一想,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什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董师傅一笑,领看小翠在熙攘的人群中沿着湖边走,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也发着光。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在光辉中跳动。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亭中有几幅楹联,他们并不研究。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小翠一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不用多久,你就习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2 大家都是这样的。”他顿了一顿,又说:“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

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一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不多时,小翠说她认得路了。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他很快乐。1.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6分)

(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反映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解析】本题是对情节发展中特定场景描写作用的理解,规则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的作用解答。但题目这样表述就让考生有点糊涂了。如果换成“小说第三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我想绝大多数考生都会做。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答案】运用比喻,描绘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运用比拟(或“拟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

【解析】本题是对作品局部描写技法的赏析。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很明显,只是估计很多考生没有分条陈述。

(2012江西卷)

报复

雨果·克里兹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要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记下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

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彭恩心里发虚:“你,你„„你是谁?”

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把手举起来”那人命令道,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再有5分钟就是午夜。12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 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啊,你高兴吗,文亚明!?”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

“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

“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

“杀人凶手?你弄错了。我不是杀人凶手!”

“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

“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

“我的儿子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

“曾经是!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 他!你在文章里写过他。‘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因为他的表演,真可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自杀了。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

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 的职责而已。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 术„„”

“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你是杀人犯!因此你得死!昨天夜里,”老头压低嗓门,“文亚明出现在我的梦里。他对我说:‘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午夜12点的时候,杀了他替我报仇!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四处飘流,不得安身!”

“可你不能杀我„„看在上帝面上„„你简直疯了!„„”

老头大声地嘲笑道:“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胆小鬼!一条罪恶深重的蛆虫,半文不值的小人!你那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你那体面威风哪里去了?现在你已面对死神,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

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亲爱的先生,如果你一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行,我成全你!”陌生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还可以活15秒钟!”彭恩拿起铅笔,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字„„

午夜的钟声响了。

老头怪叫一声,举起手枪抠动扳机。

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看你那个熊样!哈哈„„!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

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道:“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彭恩。”

1.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4分)

答: 1)塑造了彭恩尖刻辛辣的剧评作者的形象。

2)开门见山,营造氛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并推动情节发展。

3)此时的盛气凌人与在枪口下懦弱胆小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4)首尾呼应,以剧评开始,一剧评结束。

2.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5分)

答:情节突转,类似欧亨利式结尾文章情节结尾时使主人公命运、情节陡然逆转,突然让阅读者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回味无穷,发人深省,久久难以忘怀,并借此深刻地反映主题。

七、课后巩固(见《瀚海导航》p159《晚秋》

1.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4分)

篇6:文学类小说阅读教案

小说人物形象鉴赏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人物形象の题型及设问方式;

2、学会准确、全面概括,分析,赏析小说人物形象;

3、运用所学知识,高效、规范答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准确、全面概括,分析,赏析小说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2017年高考考纲切入。

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の。以小说主要人物の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の真善美和假丑恶。小说中所描绘の人物形象,是作品内容の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の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小说の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の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の主题の。所以对小说人物形象の理解与分析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の热点。

(二)有关“人物”の常考题型:

1.简要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 2.赏析塑造人物の具体方法; 3.分析人物在小说中の作用;

4.探究人物所体现の时代精神、社会价值。

(三)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1.准确概括人物形象:

人物の言行举止(塑造人物の方法)

他人(或作者)对人物の评价(褒贬)

环境の渲染烘托

情节の展开

联系主题......人物形象の概括,都有较固定の术语。如正面人物常用以下词语概括:正直、公正、勤劳、勤奋、善良、仁慈、宽容、大度、聪明、机智、专

一、坚定、坚强、勇敢、忠贞、忠诚、真诚、诚实、谦虚、清高、节俭、简朴、廉洁、博学、能干、深谋远虑、乐于助人、严于律己、正直无私、义无反顾、执法如山、刚正不阿、冰清玉洁、克己奉公、忍辱负重、表里如

一、贫贱不移等。

反面人物则换成相应の反义词语。2.全面概括人物形象

整体与局部,共性与个性,平面与立体,单一与多样,静止与变化,主要与次要 3.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分点作答,文本分析

①个性特征1(+举出实例);

②个性特征2(+举出实例); 3(+举出实例)……

Fpg

Fpg

(四)塑造人物の具体方法

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他人の评价;衬托、对比;环境烘托;情节推动 各种描写手法の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の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の发展。

②描摹人物の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5)侧面描写:衬托、对比突出主要人物

(五)分析人物形象の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 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

②贯穿全文の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の“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の作用,增加小说の真实性;

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 ④推动情节发展。

(六)课堂结语

仔细审题、全面思考、言必有据、规范答题

(七)课后作业

1.完成《小说人物形象专题练习》; 2.预习小说专题之故事情节。

篇7:文学类小说阅读教案

练前提示 在小说中,“我”是个值得关注的角色。首先,同散文中的“我”是作者本身不同,小说中的“我”就是作品中的角色,根本不是作者。其次,小说中的“我”主要是文本中的人物,有时也可能拟人化为作品中的一个动物。再次,小说中的“我”既可以是主角,又可以是配角,更多的时候是配角,只有这样,“我”才意蕴丰富,效果最佳。高考对“我”的考查主要是两点:形象特点和作用。分析概括“我”的形象特点同分析概括其他人物形象一样,重点是分析概括作用。“我”有四重作用,当认真体会和把握。①叙述者:起线索作用,作为“有限视角”。作为“有限视角”,好处是“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了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缺点是只能局限于叙述者的所见所闻,是“有限的讲述”。②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性。③参与者:一般作为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有时也是主要人物。④代言者(体验者):代替作者议论、抒情,表达主旨和情感倾向。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活 着

男人的病是突然发作的,病情危急。女人急得手足无措。女人在手术单上签字时,手抖抖的。

“医生,求求您,一定要把他治好。不管花多少钱,我都会想办法的,只要能救他的命。”女人乞求说。

从医多年,病人家属的心情我能理解。我对女人说:“请放心,我们会尽最大努力的,但情况不容乐观,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

女人一听,眼泪唰地就下来了。

“不!医生,求您一定把他治好。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女人哭着,两腿一弯跪在了我面前。

给医生下跪的家属我见得多了。女人这一跪,跪出了我的反感。我冷冷地说:“请不要这样。我说了我们会尽最大努力的,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

“不,您不答应,我就不起来。”女人的泪不停地流。

克制着内心的不快,我用平和的语气说:“好吧,我答应你,我们一定尽全力救治——你快起来。”

女人抹了把泪,站起来。这个乡下女人三十出头的样子,脸颊丰满润泽,衣着齐整,家境应该不错。

历经三昼夜的抢救,男人终于挺了过来。

看到男人睁开眼,女人紧锁的眉头一下舒展开来,连声说:“李医生,谢谢您!您不仅

救了他,更救了我们全家。”第二天,她提来一篮鸡蛋,坚持要我收下。“李医生,这是自家喂的鸡下的蛋,一点心意,您不要嫌弃。”

男人第二次病危是在半年后,一入院就进了重症监护室。女人晚上才急匆匆赶来,一见我就问:“李医生,您看有多大的把握?”

跟半年前比,女人明显憔悴了,脸瘦了一圈,面色灰暗,神情疲惫,穿一件蓝灰色的工作服,显然是直接从工厂赶来的。

我想说,有上次的抢救经验,这次应该没什么问题。可想到前不久另一个科室发生的医疗纠纷。我改口说:“大概有百分之八十的把握吧。”

女人“哦”了一声,张了张嘴,似乎要说什么,又没有说。她把目光移向别处,喃喃道:“那还得花多少钱呀——孩子马上就要上幼儿园了。”

我说:“作为家属,首先要树立信心。精神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家人的鼓励和关心,是病人最大的精神支柱。有了精神支柱,病人才能战胜疾病。”

女人摇摇头:“我不懂支柱不支柱,我只知道,首先我得活下去,我还有孩子呢。” “但愿他能快点好起来,我真的快撑不住了。”女人说着,眼眶红了。

这次,男人两天就脱离了危险。对男人病情的好转,女人没有表现出半点喜悦,也没有对我们医护人员说一句感激的话。

随后的几天,女人常望着窗外发呆,不时发出一声沉沉的叹息。夏季刚过去,男人的病再次复发,病情比前两次更凶险。第二天上午,女人才赶到医院。

见到我,女人问“李医生,请您说实话,这病好不了,是吗?”

“这——”我不想让女人失去信心,但为了避免医疗纠纷,还是以实相告:“这种病治愈的希望几乎为零,只能延缓病情的发展。”

“那何时才是个头哇?”女人小声说,好似在自言自语。

“人家只准了我七天的假。”女人答非所问。看不出任何表情。女人似一根经年的晾衣杆,整个人都干枯了,连眼神也是干枯的,蓝灰色的工作服空荡荡的。这时一位护士进来说:“李医生,39床已欠费5 000多块,财务科催了好几次了。”

“什么治病救人?什么创造奇迹?我看你们就是为了多赚钱,我一个月累死累活还拿不了3 000块,全给你们都不够,你们都是强盗,吸血鬼!”女人突然情绪失控,大声叫嚷起来。引来不少病人和家属围观,小声议论。

“别激动。”我忙给女人倒了一杯水,“来,喝口水,冷静一下。”

女人双手捂脸呜呜地哭了。哭了一会儿,女人擦去泪水,小声对我说:“李医生,对不起,我能去看看他吗?”

看看钟,快到十二点,我点头道:“好吧,请跟我来。”

重症监护室里,男人躺在病床上,一动不动,身上插着各种管子和仪器,女人快步走到

男人身边,蹲下,握住男人的手,轻轻地哭道:“对不起,我没有能力救你,我……”

看一眼男人的心电图,只微弱地有一点起伏。我转身叮嘱护士:“这两天是高危期,千万不能大意。一旦有情况,马上通知我。”

待我再回头,男人的心电图已成一条直线。我一惊,目光转向男人,男人的呼吸机歪在一边。

女人慌乱地避开我的目光,将头伏在男人的胸口哭了,越哭越伤心。我掏出手机,按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话,爱丈夫、希望竭尽全力治疗丈夫的女人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她的下跪、流泪、把丈夫看成家里的顶梁柱也表现了她的脆弱。

B.小说中“我”提到的“另一个科室发生的医疗纠纷”“为了避免医疗纠纷”和女人情绪失控后大骂“强盗,吸血鬼”,暗示了小说的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反映了整治医闹的现实问题。

C.小说结尾写“我掏出手机,按下……”后就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空白,读者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填充。这样写显得耐人寻味,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D.小说的题目“活着”是指与死亡相对的活着,也指不同境遇的人的艰难的生存,这引发了人们如何活着的思考,传达了作者对精准扶贫的关注。答案 C 解析 A项“表现了她的脆弱”错。B项文中并无反映“整治医闹的现实问题”。D项“对精准扶贫的关注”无中生有。

2.小说中三处画线句子在内容、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内容上:写出了女人外形、眼神、心理的变化。外形由丰满到憔悴再到干枯,衣着由齐整到只穿工作服,眼神由渴盼到干枯。表现了女人因丈夫患病治病,家庭经济状况急转直下、生活困顿,负担沉重,精神备受打击而内心绝望。结构上:层层铺垫,为下文女人放弃丈夫的治疗做铺垫。3.“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是故事的亲历者。以“我”作为叙述视角,增强真实感。

(2)“我”是故事的讲述者。“我”作为叙述主体贯串全篇,情节通过“我”的言行、见闻和感受得以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3)“我”是故事的旁观者。通过“我”的观察来描写女人的形象变化及心理变化,展现人物形象。

(4)“我”是故事的审视者。通过“我”寄托了作者对因病返贫这类社会现象的关注,引导人

们思考这一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5)“我”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作为医生,“我”正直、负责,对女人既同情又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淡漠和自私,对女人的悲惨结局无能为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后生可畏 刘斌立

我第一次去鉴睿律师楼,就注意到了前台旁边多了一张不怎么和谐的小桌子。一个大男孩模样的小伙子,睡眼惺忪地在那儿捧着厚厚的《刑法》,有一页没一页地翻着。

我问了问律师楼的合伙人李信,他一脸嬉笑地回答:“这孩子他爸是我们律师楼的大客户,也是老朋友了。他想让他儿子考律师,非得要我们把这孩子安排在这里打杂,一边让他看书备考。其他我们啥事儿也没给他安排,让他自己在那儿天天待着呢。”

“哦,这孩子看着还挺老实的。”我随口应和道。

“老实?您可别小瞧这小子。听他爸说,他一心要当摇滚乐手,跟着一个不靠谱的摇滚乐队干了两年的鼓手。”老李边说边摇着头。

后来我再去律师楼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看看这个叫常远的“摇滚”男孩。他经常应景似的挺时尚,一会儿夹克上带钉,一会儿头发颜色又变了。

那年律考后没几天,我去律师楼办事,发现常远的那张桌子没了,人也没了踪影。问到老李,没想到老李苦笑着说:“那小子跑了,据说和一个摇滚乐队跑到青海茫崖矿区那边,在矿区的一个小镇上的酒吧里演出呢。他爹气得差点没背过去,已经发誓不管他了。”

我又惊讶又好笑,随着老李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 一年后的一天,我突然接到鉴睿律师楼李信律师的微信。

“还记得那个玩摇滚的男孩儿吧——从我这儿跑了的那个,又回来了,这次据说是自己主动回来的。今天来求的我,要继续准备考律师,还在我这儿坐着打杂看书,我也是服了!”后面老李加了几个微信的笑脸图标。

“您就当浪子回头吧,兴许真考上了,您也是积德了。”我回复了微信,也不忘调侃地加了几个坏笑的表情。

那以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离开了那座城市,也与律师楼和老李少了很多的交集。至于记忆里的玩摇滚还要考律师的常远,就遗忘得更远了。

青海茫崖的矿难,突然成为了整个国家的头条新闻。部分矿务局领导受贿私自外包矿坑,私人小矿主违规野蛮开采,导致了一次灭顶的矿难。在矿难中死去的矿工遗孀,因为没有基本的合同和安全保险凭据,无法获得赔偿,更无人愿意替她们去争取权利。

就当矿难的悲哀正在褪去的时候,媒体上一个很不起眼的报道终于被我看到了。一个名叫常远的律师,带领着自己的小团队义务承揽下了所有死难矿工家属的索赔事务。这条很短的信息,却因为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而让我震惊!

当我致电李信律师的时候,他立刻给了我确认的答复。

“没错儿,这个常远就是他。我也很佩服这小子。”老李在电话那头肯定道。“您觉得他接这个案子是为了出名吗?”我问道。

“还真不是。你记得他曾经在青海一个矿区的酒吧演出过一段时间吧。”老李继续说道。“那地方就在茫崖。听常远爸说,常远在那儿生活过一段时间,很了解矿工们的生活状况。他自己后来跑回来要继续考律师时就跟他爸说,以后要帮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

我在电话那头听老李说完这些,沉默了许久。最后,我发自内心地说了一句:“后生可畏啊!” 我听到电话那头老李肯定地重复了这句话。

(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常远他爸让他到律师事务所来见习,是想让他当一名律师,可他却想当一个摇滚乐手,可见他个性张扬,父子关系紧张。

B.听到常远“跑了”的消息,“我”又惊讶又好笑,并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由此看出“我”对常远这类年轻人很不满意,甚至有些鄙视。

C.小说通过“我”和李信的四个阶段的对话,先抑后扬,刻画出常远这一新时代的青年形象,他有闯劲,有社会责任感,对弱者有悲悯情怀。

D.常远跑到青海茫崖的矿区演出,是为了接触中国最底层的民众,了解中国最基层的现实。这次经历使他逐渐地成熟起来。答案 C 解析 A项“父子关系紧张”无中生有。B项“很不满意”“鄙视”言之过重,“我”只是对他们的做法不以为然又无可奈何。D项对常远的演出目的理解错误。5.“我”和老李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我”和老李的对话构成小说的基本框架。先写“我”和老李这两个“上辈人”对常远的不满,再写对他的佩服,先抑后扬,波澜起伏,曲折有致。②通过“我”和老李的叙述侧面描写了常远这个有个性、敢于担当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给人以宽广的想象空间。③通过“我”和老李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要正确看待年轻人这一主题。6.你是否喜欢小说中“常远”这个人物?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喜欢。①他个性鲜明,有主见。父亲让他当律师,而他却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当一名摇滚乐手。②他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他到青海茫崖矿区演出,了解到矿工生活状况后,就决定回来考律师,为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③他不计名利,有奉献精神。矿难发生,他带领律师团队,义务为矿工打官司。

上一篇:2018年上半年税务所工作总结下一篇:新三板创新层标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