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

2023-03-12

第一篇: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

《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和默写

1.海明威是美国小说家。1954年以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美国“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他关于小说创作的核心理论是“冰山理论”。长篇小说有:《太阳照样升起》(1926年)、《永别了,武器》(1929年)、《丧钟为谁而鸣》(1940年),现实主义短篇小说有《白象似的群山》《杀人者》《印第安营地》。

2.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英国散文大家中最后一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代表作品有《墙上的斑点》《到灯塔去》。

3.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主要作品为剧本37部,悲剧有《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合称“四大悲剧”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喜剧有《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四大喜剧)。

4.雨果是19世纪法国伟大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卓越代表。《炮兽》节选自浪漫主义长篇《九三年》,长篇小说还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

5.马克西姆·高尔基是前苏联无产阶级伟大作家。小说《丹柯》选自他的浪漫主义象征性寓言体短篇小说《伊则吉尔老婆子》。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散文诗《海燕》等。列宁称他“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代表”,称《母亲》是部“非常及时的书”。

6.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娜塔莎》节选自他的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其他作品有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宁娜》《复活》,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7.泰戈尔是19-20世纪印度伟大诗人,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亚洲第一人,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代表作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和小说《弃绝》《素芭》《戈拉》《沉船》。

8.志贺直哉是日本近代史上一个重要流派“白桦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暗行夜路》,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到网走去》《在城崎》《和解》《学徒的菩萨》。

9.伯尔是德国小说家,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名作中篇小说《火车正点》(1949)已成为联邦德国“战后文学”(“废墟文学”)的代表作。我们学过他的两篇小说是《流浪人,你若来斯巴„„》、《在桥边》。

10.卡尔维诺是意大利当代最具世界影响的作家之一。著有现实主义短篇小说《蛛巢小径》,代表作有《寒冬夜行人》《看不见的城市》等。

11.斯特林堡是瑞典著名剧作家、作家,被称为“瑞典第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代表作有戏剧《朱丽小姐》《到大马士革去》《一出梦的戏剧》《鬼魂奏鸣曲》,小说有《红房间》等。

12.艾萨克·什维斯·辛格,美国犹太裔作家,197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山羊兹拉特》。

13.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魔幻现实主义短篇小说《格兰德大妈的葬礼》,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另有《霍乱时期的爱情》《家长的没落》《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等。

14.博尔赫斯是阿根廷诗人、小说家。20世纪短篇小说大师,著有魔幻现实主义短篇小说《沙之书》。

15.弗兰茨·卡夫卡是奥地利(国籍)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著有荒诞派短篇小说《变形记》等,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等。

16.乔治·赫伯特是英国玄学派诗人、牧师,著有诗集《寺庙》和散文集《寺庙的牧师》,均系宗教作品。

17.蒲宁,俄国作家,193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默写填空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古诗文欣赏》p9)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九歌·湘夫人》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九歌·湘夫人》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九歌·湘夫人》

2.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鲍照《拟行路难》(《古诗文欣赏》p12)

3.《蜀相》一诗中,杜甫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的名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古诗文欣赏》p14)

4.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古诗文欣赏》p28)

5.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古诗文欣赏》p33)

6.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古诗文欣赏》p30)

7.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直接摹写乐声激越动听的诗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古诗文欣赏》p45)

8.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古诗文欣赏》p47)

9.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古诗文欣赏》p45)

10.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注,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杜甫《阁夜》(《古诗文欣赏》p43)

11.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古诗文欣赏》p50)

第二篇:《外国文学名著欣赏》教学大纲

学时学分

适用专业课程性质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外国文学名著欣赏》是专门为非英语专业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该课程旨在帮助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了解英美社会、文化发展的脉络,以及英美社会发展各个阶段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具体体现。同时,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文学的角度了解英语语言发展概况及英语语言表达的各种形式,从而提高学生对目的语的感性认识,掌握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培养跨世纪综合素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课程的传授使学生了解英美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文学思潮流派的基本内容以及演变情况,对英美文学各个发展阶段主要作家的生平、创作道路、主要作品、思想 、 艺术特点、成就及意义有一个宏观的了解。通过对不同题材及体裁作品的阅读和分析, 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和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 握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对文学作品的自学欣赏能力,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 提高。

三、 课程内容

英国文学部分美国文学部分

第一章 中世纪文学第一章概述

1、中世纪文学

1、美国文学的发展

2、乔叟——英国文学之父及其《坎特伯雷故事集》

第二章 前浪漫主义时期

第二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1、前浪漫主义

1、 文艺复兴及人文主义

2、华盛顿 欧文及其作品

2、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3、 培根及其作品第三章后浪漫主义时期

1、后浪漫主义

第三章浪漫主义时期

2、霍桑和他的《红字》

1、 英国的浪漫主义

2、 罗伯特 彭斯第四章现实主义时期

3、 华兹华斯

1、美国的现实主义

2、马克 吐温及其作品

第四章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

3、欧 亨利及其作品

1、 历史背景

2、简 奥斯丁及其作品第五章现代主义文学

2、 狄更斯及其作品创作

1、美国的现代主义

2、海明威及其作品

第五章 二十世纪英国文学

3、菲茨杰拉德及其作品

1、 现代主义

2、 现代派小说

3、 劳伦斯及其作品

四、 课程时间安排

该课程总学时为32节,其中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各占16课时。英国文学部分安排如下:第一章——2节;第二章——4节;第三章——3节;第四章——4节;第五章——3节。美国文学部分安排如下:第一章——2节;第二章——3节;第三章——3节;

第四章——4节;第五章——4节。

五、 必要的说明

1、课程英文名称:An Appreciation of Foreign Literature

2、主要教材及参考书:《英国文学史》,陈嘉著,商务印书馆出版。

《英国文学选读》,杨岂深,孙铢编,上海译文出版社。《英美文学选读》,桂扬清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美国文学简史》,常耀信著,南开大学出版社。

《美国文学教程》,胡荫同,刘树森著,南开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外国小说欣赏复习反思

2013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叙事等

评选评审表

文稿类别:

1、□案例、课例类

类别编号:

2、√□叙事、反思类

(○教育叙事 ○√教学反思 ○数据背后教学故事 ○学业质量分析报告)

段:√□普高 □职教 □初中 □小学 □学前 是否直接研究教育教学质量:√□是

□否

目:面对小说,我们的复习该何去何从

——《外国小说欣赏》会考复习反思

校:

平 阳县第二中学

名:

林 秀 芝

任 教 年 级:

高三

称:

中学二级

务:

联 系 电 话: 13646514709

(页内不要署名)

面对小说,我们的复习该何去何从

——《外国小说欣赏》会考复习教学反思

【摘要】:《外国小说欣赏》属于高中会考的组成部分,作为小说类的会考复习,我们的教学该如何进行。在这么紧迫的会考复习期间,我力求通过一两篇小说,让学生懂得解题的思路及答题的方向性,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今后的复习当中,主动自觉的完成老师的任务。

【关键词】: 《老人与海》 会考考纲要求 小说的基本元素 答题区间

《外国小说欣赏》作为会考的构成部分,大多数老师在会考复习的时候会不自觉的遗漏,尽管有些老师记得,复习时,也仅仅做些基本的课文内容的回复,这对学生而言,就像是炒冷饭,毫无兴趣可言,更别说是获得新的学习的方法了。我觉得,既然是会考要求的掌握篇目,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就应该教会学生一些做题的方法。

所以我最初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外国小说欣赏》会考要求掌握的篇目一共有五篇:《桥边的老人》、《娜塔莎》、《清兵卫与葫芦》、《牲畜林》、《山羊兹拉特》。相比于一般的小说复习,除了要把握语言、人物、情节及主旨外,针对《外国小说欣赏》这本书,会考要求还专门提到要了解小说的基本元素,如“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掌握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也就是每个单元的话题。而且在09年的会考试卷中,也涉及叙述视角的知识点。因此,这节课的构想就是通过对会考卷及模拟卷的试题分析,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外国小说欣赏》在会考复习中,文章的重点在哪里,明确出题的区间以及答题的标准。而作为范本的就是两篇小说——《桥边的老人》、《牲畜林》。

课前让学生做09年会考试卷文学类阅读——《桥边的老人》。收集答案,拣选典型性答案,制作在PPT上。

针对这本书,会考的考纲要求是:①品味小说语言,感受所选外国小说作品的人物、情节、场景,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解决的是:小说“写了什么?”的问题,即内容。)②了解小说的基本元素,如“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掌握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解决的是:“怎么写?”的问题,即形式。)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理解作品的丰富意蕴和深层意义。(解决的是:“小说为什么写?”的问题,即主旨)④学写小说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考察的是学生的个性解读与表达能力)

课堂上先请学生本人讲讲自己答题的思路,然后请其他学生点评,最后展示参考答案。这一环节,主要从学生自身出发,发现小说阅读答题的思路及答题的方向性,明确会考考纲的要求,从而规范答题,最后总结出这篇小说的重点所在。同时我明确指出单元后面的话题是个重点,复习的时候应结合话题,掌握那些知识点在文本当中的应用。这个环节是整堂课的重点,只有学生明确了这些题目答题的步骤及方法,接下来的练习才有针对性。所以,如何解题就成了关键。我的设计是这样的:

《桥边的老人》(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卷《外国小说欣赏》试题) 1.“我”希望“老人”尽快离开“这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这题涉及语言的品读,希望学生通过感知“我”和老人的对话内容把握当时的环境及“我”的心理,对老人的关怀。符合会考考纲的要求第一点。(①品味小说语言,感受所选外国小说作品的人物、情节、场景,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题在展示答案的时候,强调小说阅读的时候要关注人物,包括他的语言、举动、心理等。

建议: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考纲,结合考题明确该题的考点,领悟该题答题的区间,并能修正、完善自己原有的答案。具体可以分三步走。

(1)明确考点

师:我们结合《会考标准》要求来分析一下:这道题的考点是什么?(通俗的说,这道题考察的是哪个知识点、能力点?)。

师生探讨明确:考察的是我们的对于小说的语言品味能力。即“小说写了什么?”的问题。

(2)明确答题区间

师:那么如何回答这个题目呢?

师生探讨:请仔细看一下《会考标准》: 品味小说语言,感受所选外国小说作品的人物、情节、场景,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从《会考标准》看,品味小说的语言,重点需要关注人物。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会考题是不是指向人物呢?

研究考题 :“‘我’希望‘老人’尽快离开“这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应该说该考题的答题区间指向“情节”,(这儿就要发生“战争”,老人留在这儿非常危险)。该情节包含场景的变化及与该场景变化导致的人物命运的走向。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人物”“情节”“场景”是小说的一体三面,我们仔细分析会发现“人物”“情节”“场景”三者有着互为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分析小说的人物性格离不开情节、场景的变化,没有情节的人物是僵化的木偶;而谈论情节同样离不开人物,没有人物的活动的情节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3)修正完善学生原有的答案。

“在‘这儿’会发生战争。(白炳志)” 白炳志的答案关注到了场景的变化。

“对老人命运的担心,怜悯他,怕他遭遇不幸。 (金颖颖)” 金颖颖的答案关注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其中“怕他遭遇不幸”指向人物命运。

我们看标准答案:因为“这儿”将要发生战争,“老人”留在这儿再不走,会非常危险。 (只要回答出“战争”“危险”等主要原因,意思相符即可)(情节变化:前者指向场景变化,后者指向人物命运的走向。)

2.小说让“我”和“老人”对话,“叙述者”不出现,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效果?

这题涉及叙述视角——有限视角的作用。除了要对有限视角这个知识点了然于胸,答题时还得结合文本。因为这是一种手法,其最终目的还是为小说的人物、情节、主旨而服务。而本文的主人公就是老人和“我”,所以有限视角的第一个作用:使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想象什么呢?想象老人和“我”对话时的语气、举动等。小说主要是叙述一个发生在“桥边”的故事,这就是小说的主要情节了,所以有限视角的第二个作用:使叙述的故事具有客观性,答题时就应答成使“桥边”发生的故事显得更为“客观”。又因为本题明确指出是“我”在叙述,此时就可想到运用第一人称会有什么效果,亲切、自然。符合考纲要求第二点。(②了解小说的基本元素,如“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掌握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这题在分析过程中,强调小说的一些叙述手法的运用,情节设置的方式是为小说的人物、情节、场景三要素及其主旨服务的。同时也要提到场景的设置,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为了主旨而服务。小说答题时,注意问题的指向范围,如果是要我们分析场景的,答题时就应包括场景本身及主旨。像《牲畜林》第一题“把‘牲畜林’比作诺亚方舟,其寓意是什么?”,这题就主要指向“牲畜林”这一对象,所以答案就应包含牲畜林的特点和对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两点。如果是涉及情节的,答题时就要注意情节及主旨。像《牲畜林》第二题要求赏析选文前三段文字,这三段将一只火鸡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是关于情节这块的,所以答案就应包含情节的概括——如何将火鸡写得生动形象,同时还要联系文章的主旨,这样写对主旨的表现有什么作用。引用肖培东老师的话:所有的问题都有两重含义,表层的,深层的。表层的无非就是问题明确指向的要素,深层的就是文章的主旨。我们要做的无非是读懂主旨,守住中心。

(1)明确考点

师:这道题的考点是什么?

师生探讨明确:考察的是“怎么写?这样写有什么效果?”的问题。 粗略的看,考点是“叙述”。而“叙述”这一话题,又涉及四个方面: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叙述控制。

我们再看题目“小说让‘我’和‘老人’对话,‘叙述者’不出现,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效果?”,这一题考的是哪个方面?

明确:考点是小说的叙述腔调 (2)明确答题区间

师:那么如何回答这个题目呢? 叙述腔调有“讲述”与“显示”,

《桥边的老人》基本是“显示”,海明威让人物自己对话,对他们的对话不做判断,而是客观的地将那些人与事呈现出来。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当时的情景去想像说话人当时可能会使用一种什么样的说话语气,又可能做出什么样的举动。

值得注意的是,回答叙述方式的表达效果时,应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即人物、情节、场景。形式必须依附于内容。

(3)结合学生原有的答案修正完善

“采用第一人称,更显亲切,他是站在参与者的角度来讲述故事。 (郑志攀)” 郑志攀的答案关注的是叙述人称。

“运用有限视角,这样让读者有亲历感、真实客观,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调动读者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李小芳)” 李小芳的答案关注的是叙述角度。

以上两位同学都未关注到叙述腔调。李小芳的答案中出现了“客观”“想像力”这两个关键词,评分时可以得2分,但属于歪打正着,需要调整思路。

我们看参考答案:①能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对话”的语气和人物举动等;②使“桥边”发生的故事显得更为“客观”。(只能回答概念,如“能引发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想像”“能室使情节更加‘客观’”等,得2分;能结合情节内容,回答较具体,意思基本相符,得3分。)

3、小说结尾处,“老人”是“木然地说”,而“不再是对着我讲”了,这是为什么?

这题涉及人物的行为,要我们分析行为产生的背后原因。那我们就要联系小说的情节、场景和人物来进行合理的想象。联系老人的形象,他是个善良的人,他不再对我“讲”了,再结合当时的场景,战争即将爆发,就可推断出老人是想中断谈话,不再拖累我;再看看老人做出这个举动之前的状态,“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就可推断老人太累了,以至于连话都懒得说了;同时联系老人前后生活的改变,以及他一直重复的话语,我们可以想到老人失去精神寄托,已经绝望,只能听天由命了。这题符合考纲第一点中的“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1)明确考点

师:这道题的考点是什么?

师生探讨明确:考察的依然是我们的对于小说语言的品味能力。 (2)明确答题区间

师:那么如何回答这个题目呢?答题区间指向的是“人物”“情节”还是“场景”?

师生分析题目:“小说结尾处,‘老人’是‘木然地说’,而‘不再是对着我讲’了,这是为什么?”

应该重点指向“人物”。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人物的解读不能脱离具体的情节与场景。

(3)结合学生原有的答案修正完善。

“老人的话含有抱怨、不满。(卢成挺)” 卢成挺的答案指向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未结合具体的情节与场景。抱怨谁?不满什么?指向不明确(得1分)

“表达了老人内心的绝望,对战争的控诉与恨(庄仁坤)” 庄仁坤的答案指向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小说的主旨,但未结合具体的情节与场景。(得2分)

“因为这个老人不期待别人分担他的苦,他已经疲惫的连话都说不出来。(雷小雪)”(雷小雪的答案指向人物的内心世界,且能结合具体的情节与场景分析,可以得3分)

参考答案:因为老人几乎陷入了绝望,已经不再期待眼前的这位催促他赶快离开的年轻人替他分担忧虑,想以尽快中断对话的方式谢绝“我”的好意,以便“我”能集中精力去执行自己的任务。(或者:因为老人感觉自己身心非常疲惫连话也懒得多说了,且意识到即使说再多类似“那时我在照看动物”的话,也无法挽救那些“动物”凶多吉少的命运,他只得听天由命了。)

此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若能联系小说的人物、情节、场景等分析回答,内容基本合理即可。若解读有个性,且能自圆其说,也能得满分。

经过这三道题目的具体反馈及解题的过程操作,学生内心基本能对会考的要求了然于心,并能在实际题目解答中进行运作,这时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加以巩固,我适时的把《牲畜林》这篇小说交给学生自由解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①—③题目。

德国兵在林子里转悠,对自己看到的东西感到惊奇:小鸡栖息在树上,豚鼠从树洞向外伸头探脑。简直像诺亚方舟一样。看,松树枝上站着一只开屏的火鸡。他连忙伸手去抓,但火鸡轻轻一跳,跳到更高一层的枝上,尾羽依然展开着。德国兵放开了山羊,开始爬树。他每向上爬一层,那只下巴垂肉鲜红的火鸡,就跳到更上一层的树枝上,挺着胸脯,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 朱阿头顶茂盛的树枝,双肩和枪筒也用树枝伪装起来,他悄悄来到树下。这时,一位年轻的、戴红头巾的胖姑娘来到他身边。“朱阿,”她说,“你听我说,如果你打死德国人,我就嫁给你。要是打死了我的火鸡,我就割断你的脖子。”听了这话,年纪已经不轻、但还没结婚的、腼腆的朱阿羞得满面通红,手中的猎枪像烤肉的铁叉一样在眼前转动起来。 德国兵继续向上爬,树枝越来越细,脚下的树枝突然折断,他掉了下来,差点砸在朱阿身上。这次朱阿不糊涂了,拔腿就跑,伪装的树枝掉了一地。德国兵摔在松软的树枝上,没有受伤。 跌倒在地上之后,他看到小路上有只兔子,但又不像野兔。它圆鼓鼓的,比野兔肥实,听到响声不但不跑,反而趴在地上不动,原来是只家兔。德国人一把抓住了它的耳朵。提着吱吱乱叫、左右扭动的兔子,他又上路了。为了不使兔子跑掉,他不得不高举手臂,跳来跳去。林子里到处是牛叫、羊叫、鸡啼。每走一步都可以发现新的动物:一只鹦鹉站在冬青树上,三条红鱼在泉水中游动。

①说说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②为什么说牲畜林像“诺亚方舟一样”? ③有人说“卡尔维诺是天堂里的作家”,又有人说卡尔维诺的创作善于化重为轻。请你以文段的描写为例,简单分析卡尔维诺的创作特点。 交流第一题的解题思路:

①说说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一、明确考点

这道题的考点是:主要考核分析文学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

二、明确答题区间

(略)

注意形式不能脱离内容,必须结合具体的情节与场景特点来回答问题。

三、结合学生原有的答案修正完善。

环境描写,将山林中宁静安详的自然环境呈现在读者面前。 交流第二题的解题思路:

②为什么说牲畜林像“诺亚方舟一样”?

一、明确考点 这道题的考点是:主要考核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

二、明确答题区间 (略)

必须结合具体的情节与场景特点来回答问题。

三、结合学生原有的答案修正完善。

用了比喻修辞,比喻牲畜林宁静安详,生机勃勃,没有血腥,没有恐惧,是战争的避难所。

交流第三题的解题思路:

③有人说“卡尔维诺是天堂里的作家”,又有人说卡尔维诺的创作善于化重为轻。请你以文段的描写为例,简单分析卡尔维诺的创作特点。

一、明确考点

这道题的考点是:主要考核对作品特色的深度思考和价值判断的能力。

二、明确答题区间

(略)

三、结合学生原有的答案修正完善。

德国人入侵是残酷的现实,但卡尔维诺没有停滞于、满足于这样的经验世界,而是在新的想象空间里展开描述:那些小生灵在林中嬉戏,树林成了诺亚方舟。在这里战争消失了。精神进入了一个虚幻的、美好的想象世界中。

两篇小说的练习连贯下来,学生已经能够自主的去复习《外国小说欣赏》的其他几篇小说了。这时,发份《清兵卫与葫芦》(会考模拟卷),让学生课后自主的去复习。在这堂复习课上,我重点放在对问题的理解及答题的方向上,力求让学生清楚像这类课文复习,我们出题者的着眼点,明白自己答题的方向性。以一两篇小说统领整本《外国小说欣赏》的会考复习。

第四篇:外国小说欣赏会考篇目复习

《娜塔莎》

1、课文表现娜塔莎兴奋、快乐、激动、焦急的相关内容:

①‚不是那样的,不是那样的,索尼娅!‛娜塔莎一边说,一边转过头去,用双手抓住头发,替她梳头的女仆来不及放手。

②梳妆完毕后,娜塔莎穿着从下边露出舞鞋的短裙。披着母亲的短宽服。跑到索尼娅面前,看了她一下,然后跑到母亲面前去了。她转动着母亲的头,用针别了帽子,刚刚吻到了她的白发,她又跑到替她在缩短裙子底边的女仆们面前去了。

③‚妈妈,帽子还要偏一点,‛娜塔莎说。‚我来替你重新别一下,‛于是她冲上前去,但是在缩短衣边的女排你们来不及松手,衣边的一块纱被撕了下来。

因为要参加舞会怕迟到,同时也是兴奋之情的表现。

2、托尔斯泰在描述娜塔莎热情、兴奋、焦急等的心态时,除了直接运用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手法之外,是否还运用了其他表现手法?

明确:心理描写,如‚她的全部精力,从早晨起就集中在一点上,就是他们全体,她,妈妈,索尼娅,都要穿得不能再好‛等

第二部分内容:盛装的娜塔莎一开始并没有受到特别的注意,她只能将急切、羡慕的眼光投到已经成为舞会焦点的人身上,她非常焦急,急切盼望有位绅士前来邀请,让自己也成为别人目光的聚焦之处。当安德来公爵邀请她跳舞时,她一下子变得明朗、快乐起来。微妙的少女情怀一览无遗。

3、‚娜塔莎望着他们,几乎要哭了,因为跳第一圈华姿舞的不是她‛,为什么没有跳第一圈华姿舞,娜塔莎‚几乎要哭‛呢?从这一心理活动,我们试推断娜塔莎的容貌会是怎样的?

一位妙龄少女急切希望得到别人的、特别是异性肯定的心情没有得到实现。这既是人之常情,也反映出娜塔莎特有的少女情怀。 / 似乎并不是非常漂亮,因为没有人来请她跳第一支舞。小说中也写到她的光脖子和手臂‚又瘦又不好看‛,也正因为这样,她更渴望别人认同。也许正因为这样的心理,娜塔莎可能会陷入更大的麻烦。

4、小说本来可以直接写娜塔莎‚几乎要哭‛的失望之情,为什么还要用整整一大段来描述正在跳舞的别素号娃伯爵夫人,而且将她的舞姿描绘得非常美丽?

明确:作者将笔墨放在正在跳舞的伯爵夫人身上,越是写出她的舞姿曼妙诱人,越是反映出娜塔莎的焦急不安。少女渴望关注,争强好胜,希望在别人的眼睛里看到自己的美丽的心态一览无遗。

5、请筛选你认为最能体现娜塔莎见到安德莱公爵心情的语句,并说说理由。

明确:如①‚娜塔莎对于失望和狂喜都有所准备的焦急的面色忽然明朗起来,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似乎是用她那含泪的眼睛里所流露出来的笑容这么说。‛等语句。通过对娜塔莎神情的描写,充分体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也写出了一位急切盼望异性肯定的少女形象。

②‚我等你好久了‛,脱口而出的话语既表现出娜塔莎直率的性格,也表现出她喜悦的心情。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心理的重要手法。

6、文中有一段将娜塔莎与爱伦进行比较的文字,读一读,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段文字?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读出怎样一个娜塔莎呢?

明确:在这段文字中我们能读出一位清纯的少女,没有浮华之气,爱伦‚仿佛涂上了一层油彩,而娜塔莎好像是一个第一次袒肩露臂的姑娘‛‚她便要觉得这是很可羞的了‛。

7、找出你认为最能够体现娜塔莎认为自己已经找到幸福爱情的内容。

如‚她的脸是安静的、温顺的、幸福的‛‚‘三天,’娜塔莎说。‘我觉得,我爱了他一百年了。我觉得在爱他之前,我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人。’‛‚我就觉得,他是我的主人,我是他的奴隶,并且我不能不爱他。‛‚索尼亚,不能够怀疑他的,不能够,不能够,你懂了吗?‛‚但我没有他便不能生活!‛等。

8、你认为此时的娜塔莎所表现出来的是真挚的爱情吗?那么又如何理解课文第二部分她对安德莱的爱情呢?

明确:此时娜塔莎的情感是真挚的。但这种感情是建立在别人的谎言之上的,这种痕迹在前面舞会上娜塔莎的言行和心理就已经有了体现——热情而冲动,带有一点虚荣。

课文第二部分她对安德莱的爱情应该也是真诚的,然而这种爱情是建立在一位少女朦胧渴望爱情的基础上的。

9、你喜欢这位托尔斯泰精心塑造的女主人公吗?说说理由。

明确:得结合课文内容,(适当拓展也可,如联系一些对爱情忠贞不移的人物——刘兰芝、李香君,对爱情执着追求的人物——杜十娘)阐述自己的理由即可。

(重点说明:娜塔莎这一人物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具有‚圆形人物‛的特性。也正因为这样,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就更具有典型人物的经典意义。)

《清兵卫与葫芦》

1、本文的主要情节是什么?在情节的叙述上有什么特点?

(发生)清兵卫痴迷葫芦

(发展)清兵卫钟爱一个葫芦

(高潮)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

(第二高潮)校役卖葫芦,商人高价转卖葫芦

(结局)清兵卫热衷于绘画

采用 倒叙 的手法

2、作者用哪几件事来表现清兵卫对葫芦的喜爱?请分点概括。

爱加工葫芦把脑袋错看成葫芦看遍了小镇市街的葫芦向老婆婆买葫芦

课堂上偷玩葫芦(清兵卫的爱好:执著、痴狂、个性化)

3、小说37——44段补叙了被没收的葫芦的身价,这一情节似乎与主人公清兵卫无关,你怎样看待这个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证明了清兵卫鉴定葫芦的慧眼和天才。

②表现出教员和父母对他爱好的扼杀是粗暴的和错误的。

③暗示了教员和父母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还满以为自己为孩子做了件大好事。

④清兵卫的慧眼独具,并未给自己带来任何幸福,却造就了校役和古董店老板这两个市侩人物的超额利润,既有对这样的人的讽刺,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暗示。

⑤使小说情节在结尾处峰回路转,跌宕起伏,让人回味无穷。

4、小说中两次写到清兵卫的笑,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笑是因为错看了老头的秃头为葫芦,是一种自我解嘲的笑;写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喜爱已经入迷,这一情节为文章增添了喜剧色彩。

第二次笑是对父亲与客人对葫芦评判标准的不以为然,是一种对父亲及客人的嘲笑;表明了清兵卫独具一格的慧眼和与众不同的见地。说明清兵卫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独特眼光,他对葫芦有非凡的鉴赏力。

5、小说结尾写到清兵卫新的爱好以及父亲的态度,你觉得这样结尾有何意义?请结合小说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就内容、主题而言——象征着个性解放精神的曲折胜利——在压迫下寻找新的出口。但是,这新的出口也仍然是为压迫势力所不喜欢的。这就蕴涵了新的矛盾。小说在此戛然而止,无限的后续故事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完成——也许每个人都是一个清兵卫,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就结构而言——呼应了开头。

6、葫芦在小说中有些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

第一,线索的作用;

第二,象征的作用。作为清兵卫的爱好,象征着小孩的个性,理想。清兵卫的痴迷葫芦是他与众不同的个性的表现,他的父亲非要按自己的想法来塑造儿子,是不懂得尊重孩子的个性。那‚一个一个地‛被‚砸碎‛的已不光是葫芦,也是清兵卫的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梦想。

因此,葫芦的命运增添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7、第29段对教员的介绍,从记叙方式上看属哪一种?有何作用?

插叙。 【作用】:宕开一笔,使时间暂停,情节的推进也被‚吊‛了一‚吊‛,使得悲剧的气氛降低,反倒多出点喜剧的意味。

链接知识点:摇摆

自读教材P69材料。

当清兵卫上修身课玩葫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这一事件发生以后,没有马上叙述其后果,而是宕开一笔,去写这个教员的爱好。从情节上讲,就属于摇摆。

据此判断,文章的摇摆还体现在哪些地方?

教员家访,父亲恰好不在。

清兵卫心跳,只求不要危及自己剩下的其他葫芦。

幸亏教员只管训斥,并未注意那些近在咫尺的葫芦。

刚刚松了一口气,父亲回来了,最终注意到那些葫芦,并粗暴地将之‚一个一个地砸碎‛。

8、探究:面对教员、父亲的干涉、压制,清兵卫有什么反应?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作者为何要如此细致地刻画清兵卫的这些神情?

(1)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惊愕、害怕、欲哭无泪。(情感上反抗)

(2)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痛苦无奈。

(3)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心如刀绞,悲痛欲绝,不敢反抗

清兵卫面对长辈的蛮横干涉、打击时表现出的克制、无助、逆来顺受的‚软弱‛,更反衬出外力的蛮横与粗暴,令人同情主人公遭遇,产生对威严的长辈教育方式的深沉思考和对强权的愤恨。

9、深入探讨小说主题

小说表达了对‚大人‛在不知就里的情况下,粗暴扼杀孩子天性和天赋的一种批评,呼吁人们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这篇作品也传达了作者对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忧思。

小说中的清兵卫是孤立的。他每天从学校回来,也不和别的孩子玩,不是上街看葫芦,就是自己玩葫芦。清兵卫似乎没有朋友,他的朋友只是他的葫芦、他的爱好。他的世界无法跟别人沟通。父亲反对,教员反对,客人也不理解。所以每每他的爱好遇到阻力,他都只能保持沉默,这大概就是一种天才的苦闷。 《牲畜林》

故事的情节:

序幕:村民带着唯一的财产——牲畜逃难进入森林。

发生:德国鬼子进村扫荡,朱阿的奶牛还没有藏起来;

发展:朱阿拙劣的射技,使得牲畜林的牲畜接连出场;

高潮和结局:朱阿射中了衰老的母鸡,德国兵和野猫一起滚下山崖;

尾声:朱阿成为‚英雄‛ 。

1、朱阿是一个怎样的猎手?为什么要把他塑造成这样的猎手?

为了保持小说的线性结构,作者常常故意‚延迟‛小说的进展。作者会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就在这样捉迷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2、《牲畜林》表现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 其中使用了几次‚延迟‛? 这样的‚延迟‛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6次。‚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 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延迟法的反复使用, 使得各种 牲畜( 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 接连出场, 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 充实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讽刺与戏剧的意味

3、《牲畜林》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题材, ‚牲畜林‛在文中有何蕴意?

‚牲畜林‛是一个意象,一种象征。既是小说结构的要点,也是小说主题的要点。

(1)结构要点:‚牲畜林‛是一个‚容器‛, 装载了反法西斯战争这一现实生活之水。而朱阿回村找牛等一系列情节都承载在这个容器之中。

(2)‚牲畜林‛是充满自然和谐,充满自然生命力的地方,正如诺亚方舟,带给人们以生活的希望,这希望就是战胜战争的源动力。暗示小说主题

它也正是以它这种民间故事般的神奇,成为这篇小说结构和主题上双重的要点。

4、本小说的结构特点?

①让牲畜林成为一个‚容器‛;②在情节上设置危机;运用‚延迟‛手法层层推进; ③运用显性的结构因素构建全文。

5、为什么作者在最后要让那只野猫打败德国兵?

①让敌人自己灭亡②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

《山羊兹拉特》

情节:

 开端 节前决定卖羊

 发展 卖羊途中遇暴风雪

 高潮 风雪中相互救助

 结局 安全回家不再卖羊

1.硝皮匠为什么要卖掉山羊兹拉特?卖掉兹拉特?

①因为兹拉特‚老了,挤的奶也很少‛;

②家里亟需钱过节(蜡烛、土豆、食油、孩子们的衣物及其他必要开支)。

2.要卖掉兹拉特,他们全家有什么反应?

勒文‚经过很长时间的犹豫‛阿隆的母亲‚不禁泪流满面‛

安娜、米丽昂‚也哭了起来‛阿隆‚只得听从父亲的命令‛

全家人都出来向兹拉特告别

(极力表现人对山羊的恋恋不舍)

3.对被卖掉,兹拉特有什么反应?

一无所知,一如既往地表达对主人的信任。(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羊当成人来写)

 兹拉特的‚信任‛与主人全家的‚不舍‛互为照应。

 但这并无法改变它被杀的命运——这是一场情感与贫困的较量,它显示了人类在物质和情感之间

的选择。

4、阿隆遇到了哪些困境?阿隆如何解决这些困境?

 ①年纪小孤身一人②风雪交加迷失方向③衣着单薄食物甚少

⑴发现草堆并挖一个同钻进去,然后用干草封住洞口,得以存身

⑵阿隆吃面包,喝羊奶,靠羊的体温取暖

(3)兹拉特吃干草

④相互安慰,相互帮助,阿隆救了兹拉特,兹拉特救了阿隆

5、你觉得暴风雪来得突然吗?

(前面自然环境的交代,从考验人的角度、大自然对人的惩罚的角度 )

6.失踪归来,兹拉特的命运改变了没有?它在主人全家心目中的地位有无变化?

改变了,再也没人主张要卖掉它。从此,它像一个家庭成员一样,有着与孩子们同样的待遇。(因为天气的变冷,使家庭的贫困有了转机。使小说有了其乐融融、皆大欢喜结局。山羊的品格为它赢来了人们的敬重与友爱,也为它赢来了与人平等的生命权力)

7、内容与题旨:这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人和动物之间的故事,故事主人公阿隆与山羊兹拉特经历了一场暴风雪之灾,在患难中共同救助得以保全性命。故事朴实,不加任何修饰,但读后却令人震撼。人的本性,动物的善良,人与动物之间那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和谐共处、患难与共都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现,这里只有真挚的情,只有融洽的爱,而不再有动物与人的区别。

8、小说的时代背景清晰吗?这样设置有何用意?

小说的时代背景模糊,大概作者也正是要借助于这种背景不明确的写作描摹出人与动物间有可能恒久存在的亲情状态,可以超越任何时代的贫困与窘迫,成为一个物质匮乏的世界里人与动物之间永远温情的慰藉。

第五篇:外国小说欣赏_练习[1]

《外国小说欣赏》综合训练

第一单元 叙述

1、叙述角度分为:和 叙述人称

有,,三重叙述人称。从叙述角度

看,第

一、二人称是视角,第三人称是视角。

2、《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照看的动

物,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答: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参考答案: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他想到那两只可怜的小山羊,在炮火中无处

藏身,不是葬身炮火,就是葬身人腹,心中涌起了无限悲苦。望着即将成为废墟

的家园,他„„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我的小山羊,它们可乖巧了,整天陪着我在山上转„„

我真是憎恨这战争!我才不管是谁输谁赢呢,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打仗,我只

想过平平静静的日子„„

第二单元场景

3、场景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描写。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

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和组成。

4、,

5、勇气、责任心等,常常是表现人物的最好窗口。试由《炮兽》中人与大炮搏

斗的场面,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

答:

参考答案:首先,作者将人物放在特定的场景中来表现。相比外面那个大世界,

这是一个小而集中的世界。作者把环境纯化为人与自然(大炮)的斗争,以这个

斗争场面来表现人的性格。其次,将恶劣的自然环境作为人的对手来表现人物性

格。狂暴的大海,无依的军舰,还有远处的飓风,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可怕。在

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显示出人物性格。第三,加入突发事件来考验人物的智慧和

勇气。与大炮搏斗的场景就显示出炮队队长的勇气;而朗德纳克侯爵的出手相救

的场景又表现出他更高一筹的勇气和智慧。

6、《炮兽》中的场景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参考答案:(1)给全篇“定调”。小说开头的场景就带给我们紧张的气氛,结尾的

场景则给我们带来不详的预兆。从喧嚣的静寂、阴郁的气氛弥漫开来,一直渗透

到全篇,给小说定下了悲剧的调子。 (2)导引人物出场。《炮兽》整个场景的

设计,都是为了引导全书的主角之一郎德纳克侯爵出场。 (3)营造意境与渲染

气氛。《炮兽》中一开始对大炮疯狂的破坏场景的描写,为我们渲染出了一种紧

张、急迫、恐怖的气氛,既写出了情势的险恶,又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4)

揭示人物性格。比如第三部分中炮手与大炮搏击的场景,就集中表现出了炮手的

英勇无畏、侯爵的智勇双全以及坚毅果敢的性格。 (5)作为象征。《炮兽》中,

大海的风暴、船上的劫难,象征了命运所面临的威胁和凶多吉少、不可预测的未

来。

第三单元主题

7、母题(题材)是指:主题是指:参考答案:母题,指反复在小说中出现的人类的精神现象和基本行为(题材)。

主题,指作品里作者对“母题”的一种个人理解、阐述与发挥。

8、《丹柯》中的主人公用自己的生命照亮了人们前进的道路,这表现了怎样的主

题?

答:

参考答案:他拿个人的生命换取了族人的的自由和幸福。此举表现出丹柯一心为

公的献身精神和高贵品格:面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个人生命与集体幸

福的冲突,他坚定的选择了后者。而族人在穿越森林之后对蛋壳的遗忘、践踏,

则进一步丹柯此举的悲壮性,其从高的品格、精神令人击节。

9、试赏析《丹柯》主题的实现。

答:

(1)序幕的“抑彼扬此”奠定了主题基调的。正当他们准备去做奴隶时,丹柯

出现了,“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

结果的。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起来,我们到林

子里去,我们穿过林子,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这种

抑彼扬此的手法成功地烘托出人物的勇敢与坚强,奠定了主题的基调。而丹柯这

段话也成为全文的题眼,显得异常有力而令人警醒。

(2)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凸显出小说主题的悲剧意味。丹柯被抱怨、审问、围

攻,作为抗争主体的丹柯开始有了悲剧的味道;丹柯剖心,自我牺牲的行为使一

种伟大的力量,震慑了众人;丹柯的死被遗忘,燃烧的心被踏碎,有价值的东西

被摧毁使得主体的悲剧意味更浓了。(3)浪漫主义手法加强了主题表达的效果。

例如,强烈的美丑对比:年少而俊美的丹柯眼睛明亮如火,族人则恶如野兽。再

如,极尽想像、夸张之能事:森林恐怖险恶环境的描写,丹柯高举燃烧的心为众

人引路,碎裂的心化为草地上蓝色的火星。丹柯将众人引向光明却遭到诋毁与误

解,一颗勇敢而骄傲的心却被胆小鬼踏灭。(4)人物的性格品质对英雄形象的增

益。小说通过塑造形象来表现主题,丹柯之所以成为英雄,得益于人物一心为公

的高贵品质和勇于实践、永不言败的性格特点。总之,小说通过精心设置的人物

出场、一波三折的情节结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丹柯的艺术形象,

丹柯的形象又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第四单元人物

10、“贴着人物写”是指,描写人物的,符合人物

的、、、、

、、,以及人物当时所在

的。常见的心理描写手段

有:、、。

参考答案:描写人物的心理、言行,符合人物的家庭出身、阶层、教养、职业、

经历、品性、性格 ,以及人物当时所在的具体环境。常见的心理描写手段:内

心独白、梦境描写、幻觉描写。

11、《素芭》的结尾说她的丈夫“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试以此为题,和同学

们讨论一下素芭的人物形象。

答:参考答案:素芭是一个哑女,但比常人更善良、内心世界更丰富。可是,如此善

良美好的女孩,仍然不能摆脱被抛弃的悲剧命运。因此,这个结局从侧面、反面

烘托了素芭的无助于命运的悲惨。

第五单元情节

12、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

13、《清兵卫和葫芦》的情节主线是什么?这篇小说的结尾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

用?

答:参考答案:情节主线(1)发生:清兵卫对葫芦十分爱好,但父亲并不喜欢他的

这个爱好;(2)发展:清兵卫买到一个十分钟爱的葫芦,爱不释手;(3)高潮:

葫芦在课堂上被教员没收,教员家访后,父亲把其余的葫芦也打碎了;(4)第二

高潮:葫芦被辗转卖到高价;(5)结局:清兵卫改换了爱好,开始以绘画作为新

的寄托。

小说的结尾对表现主题有重要作用。情节的结局,是清兵卫有了新爱好。这也象

征着追求个性自由的曲折胜利——在压迫之下寻找新的出口。但是,这新的爱好

也仍然为压迫势力所不喜欢,这就蕴含了新的矛盾。小说在此戛然而止,无限的

后续故事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也许又是葫芦故事的重演,这就使得悲剧意味加

重;也许是追求个性自由的最终胜利。总之,是引起读者在阅读结束之后对主题

内容的继续思考。

第六单元结构

14、《半张纸》所记述的故事持续了多长时间?这种安排有什么意义?

答:参考答案:(1)《半张纸》所记述的故事从外部而言只持续了几分钟的时间,但

是从内部而言,持续了两年的时间。(2)这样安排的意义:作品以半张纸作为结

构,使得小说的叙述时间和主人公的回忆的生活经历的时间发生较大的交错,使

得人生如梦、人世无常的主题得到有效表达。

第七单元情感

15、以《山羊兹拉特》为例,说一说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小说喜爱以人物与动物的

关系来完成感情题材的书写。

答:参考答案:首先,世界上许多民族都酷爱动物,人与动物的感情可以追溯到远古

时代。因为人本身就是一种动物,在一些生理属性上,和动物本就有着想通的一

面。其次,相对人类社会的复杂,动物的“纯洁性”更能满足人类的某种感情需

要。就像我们在《山羊兹拉特》里读到的那样,人可以为了缓解一时的贫困而牺

牲山羊的性命,而山羊却不会把人类卖掉换取自己的生存。所以,人类可以尽情

投入地对动物表达自己的苦闷与忧伤、欢乐与悲哀,而不用担心受到动物的伤害,

这是作家喜欢写、读者喜欢读这类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人与动物的世界

开阔了文学表达的空间。这种开阔一方面是题材领域上的,另方面是表现手法上

的。例如,《山羊兹拉特》中对山羊的描写大多用拟人的手法,这种手法一方面

使小说的空间显得更为广阔,另一方面也避开了人与人之间可能的利害关系,从

而可以使用大量温情脉脉的词汇,为小说营造了一个温馨的氛围。

第八单元虚构

16、设想《骑桶者》里的主人公是拎着木桶,而不是骑着木桶去讨煤的,小说将

会有怎样不同的艺术效果?

答:

参考答案:设想如果作者写主人公拎煤桶去借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

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煤店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

者和读者的态度都是同情主人公的,这样就使小说作品气氛偏沉重,物类型化,

主题单一化,读者的想象空间会缩小。

上一篇:挽回爱情的话要怎么说下一篇:文化创新途径教学设计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