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阅读书目

2024-05-10

日本文学阅读书目(共8篇)

篇1:日本文学阅读书目

阅读书目

文学史:

1.《20世纪日本文学史》叶渭渠唐月梅 著青岛出版社1998年

2.《近现代日本文学作家作品研究》叶琳 主编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年

3.《中日现代文学比较论》王向远 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4.《日本文学思潮史》叶渭渠 著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3年

5.《战后日本文学史论》李德纯 著译林出版社2010年 作品:

1.夏目漱石:《我是猫》于雷 译译林出版社1993年 《门》吴树文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心》周大勇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

2.《芥川龙之介作品集》(小说卷,散文卷)

楼适夷 吕元明 文洁若 等译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1998年

3.《川端康成文集》(10卷)叶渭渠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4.村上春树文学系列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年

5.大江健三郎文集叶渭渠 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 作家研究:

1.日本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何少贤 著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

2.进藤纯孝:川端康成何乃英 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3.怪异鬼才 三岛由纪夫传唐月梅 著作家出版社1994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4.小森阳一:村上春树论——精读《海边的卡夫卡》

秦刚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

5.后现代语境中的村上春树杨炳青 著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年

篇2:日本文学阅读书目

一、作家作品

《亚洲周刊》“21世纪中文小说百强”(2000年评选,台港海外华文作品38篇)

7、白先勇《台北人》

15、陈映真《将军族》

21、王文兴《家变》

23、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

28、黄春明《儿子的大玩偶》

29、金庸《射雕英雄传》

31、金庸《鹿鼎记》

33、赖和《惹事》

34、王祯和《嫁妆一牛车》

 35 邓克保(柏杨)《异域》

37、钟理和《原乡人》

 40、李永平《吉陵春秋》

42、司马中原《狂风沙》

47、钟肇政《台湾人三部曲》

49、姜贵《旋风》

51、西西《我城》

53、朱西宁《铁浆》

54、朱天文《世纪末华丽》

56、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 60、施叔青《香港三部曲》

 64、聂华苓《桑青与桃红》

 65、王蓝《蓝与黑》

 70、林海音《城南旧事》

 72、刘以鬯《酒徒》

 73、鹿桥《未央歌》

 79、张系国《棋王》

 80、黄凡《赖索》

 82、李碧华《霸王别姬》

 83、李昂《杀夫》 84、古龙《楚留香》

 85、琼瑶《窗外》

 86、苏伟贞《沉默之岛》

 87、梁羽生《白发魔女传》

 88、朱天心《古都》

 89、陈若曦《尹县长》

 90、张大春《四喜忧国》

 91、亦舒《喜宝》 94、倪匡《蓝血人》

二、大陆地区台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著述

刘登翰等主编《台湾文学史(上)(下)》,海峡文艺出版社。近期再版。

朱双一《近二十年台湾文学流脉》1999;《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曹惠民《台港澳文学教程》,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0。

黎湘萍《台湾的忧郁︰论陈映真的写作与台湾的文学精神》,北京三联1994。

《文学台湾︰台湾知识者的文学叙事与理论想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刘小新:《阐释台湾的焦虑》,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樊洛平:《台湾女性文学史论》

刘俊:《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从台港到海外》(花城2004)

吕正惠、赵遐秋主编,《台湾新文学思潮史纲》,昆仑出版社2002。

丁帆《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史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方忠,《台湾通俗文学论稿》,华侨出版社2000(原苏州大学博士论文)

陆士清,《台湾文学新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杨匡汉主编《扬子江与阿里山的对话:海峡两岸文学比较》,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中国文化中的台湾文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

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2006)

袁勇麟:《当代汉语散文流变论》

陈晓晖《当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她写作》华侨出版社

朱立立 2004,《知识人的精神私史︰台湾现代派小说的一种解读》,上海三联

2008,《身份认同与华文文学研究》上海三联

李诠林《现代台湾文学史稿》,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

刘登翰等主编《香港文学简史》

赵稀方《小说香港》

三.台港及海外学者的相关论著:

吕正惠:《战后台湾文学经验》;张诵圣《文化场域的变迁》

王德威:《当代小说20家》、《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

梅家玲:《性别,还是家园?:五0与八九0年代台湾小说论》,麦田

四、理论与方法

孙歌《亚洲意味着什么:文化间的「日本」》。台北:巨流,2001。

陈光兴编《文化研究在台湾》。台北:巨流,2000。

陈光兴:《去帝国:作为方法的亚洲》

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

邱贵芬著:《仲介台湾、女人︰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台湾阅读》,台北:元尊1997

张小虹编:《性/别研究读本》。台北:麦田,1998。

刘纪蕙、周英雄编。《书写台湾:文学史、后殖民与后现代》。台北:麦田,2000。刘纪蕙。《孤儿、女神、负面书写:文化符号的征状式阅读》。台北:立绪,2000。荆子馨《成为日本人:殖民地台湾与认同政治》

单德兴。《铭刻与再现-华裔美国文学与文化论集》。台北:麦田,2000。

林文淇等编。《戏恋人生:侯孝贤电影研究》。台北:麦田2000

Frantz Fanon法侬:《黑皮肤,白面具》

Edward Said赛义德:《东方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知识分子论》

张京媛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认同》

Michael Foucault福柯:《规训与惩罚》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想象的共同体》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南帆等著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

《文学理论入门》,乔纳森·卡勒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缓编

《浮出历史地表》孟悦、戴锦华

《后现代主义与美学》王岳川、尚水编

《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罗钢 刘象愚

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

《文化研究读本》罗钢刘象愚 编《沉重的肉身》刘小枫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明信

后现代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汪民安等 主编

五、中国现代文学专业阅读参考书目

南帆著:《冲突的文学》、《文学的维度》、《隐蔽的成规》、《敞开与囚禁》

《双重视域》、《后革命的转移》、《五种形象》等。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一、二、三卷)王晓明主编

《批评空间的开创》王晓明主编

《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

《论小说十家》赵园

《问题与方法 》洪子诚

《再解读》唐小兵 编

《当代小说阅读笔记/呐喊与流言》许子东

《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唐小兵

《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王德威

《上海摩登》李欧梵

《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刘禾

篇3:日本文学阅读书目

一、日本文学翻译著作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概述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文学事业得到了长足进步。日本文学作品作为世界文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促进我国译本市场发展、刺激我国文学事业进一步繁荣有着重要意义。因此, 中国引进了一批优秀的日本文学著作, 并加以翻译编纂为中文译本, 加强了这些作品在中国本土的知名程度以及阅读广泛度。同时日本文学的中文翻译著作版本加强了中国文学译本市场的活力, 为中国的文学发展带来了一股新风。一些经典的日本文学著作, 如《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精选》、《源氏物语》、《织田信长》等都得以被更多青年读者阅读并喜爱, 同时也为中国学者对日本文学作品以及日本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更充实的理论依据。加强日本文学翻译著作在中国的发展, 能够加速中文学事业的发展。因此, 对日本文学译本在中国青年群体的阅读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能够提高对日本文学著作中译本的了解认知程度。

二、日本文学著作中译本在以青年为中心的读者群中的阅读情况

现在 , 越来越多的日本文学作品受到了国内的关注和欢迎, 其相对应的中译本也受到了中国年轻读者的追捧 , 因此这些日本文学译本作品当中 , 哪些最受年轻读者的喜爱 , 其之所以如此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 引起了大众的思考。本文通过对网络数据库中对一些作品的点击率进行观察, 对各作品的在读人数、已读人数以及想读人数等具体数据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站在客观的角度对现在年轻读者阅读日本文学作品中译本的现状进行了探究, 并对导致这样的现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创新性的分析。为了达到该目的,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 即在各大读书网站上进行问卷的发放让网站浏览者进行填写, 从而对日本文学作品的阅读情况作出了初步调查。

2.1 喜欢作品的种类

笔者对以青年读者为主的受调查对象的日本文学译本阅读情况进行了整理分析, 发现有47.3% 的青年读者最喜欢阅读的日本文学译本的种类为侦探推理类小说, 比如东野奎吾的《白夜行》、《幻夜》、《嫌疑人X的献身》、《放学后》等, 以及绫辻行人的《another》等等本格类推理小说作品受到了较多读者的追捧。还有31.7% 的青年读者喜欢阅读人文社会类文学作品, 如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 通过对主角以及他身边的朋友、爱人的感情纠葛而由浅入深, 从而揭露了人性, 最后上升到一种人文关怀。剩下的21% 的读者喜欢的有历史类书籍、科学类著作等等。在调查中发现, 青年群体对于日本的悬疑推理类小说最为喜爱, 这类作品中通常营造了一种神秘的自然氛围, 通过对悬疑案件的描写而达到了揭露人性黑暗的目的, 比如说东野奎吾的《白夜行》中深刻揭露了女主角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让他人陷入不幸的丑恶行径, 用直接赤裸的笔触塑造出让人既爱又恨的 :蛇蝎美人“形象, 给读者带来极大的心理震撼。这类作品迎合了青年的好奇心理以及对未知事件的探索心理, 因此普遍受到了欢迎。

2.2喜爱的日本文学作家

笔者对青年读者群体喜欢的日本文学著作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结果显示, 悬疑小说家东野奎吾得到了最多的青年读者喜爱, 占总人数的23%, 符合对于最喜爱的文学作品种类调查结果。东野奎吾作为日本悬疑推理小说的杰出代表人物, 其经典作品主要有《白夜行》、《幻夜》等。其次的作家村上春树, 也受到了绝大多数青年读者的喜爱, 占受调查总人数的22%。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有《海边的卡夫卡》、《挪威的森林》等等, 均在世界文坛引起了较大反响。还有一部分的青年读者较多阅读的是渡边淳一的作品, 如《雪国》、《流冰之旅》等, 均以其独特的细腻笔触对爱情做出了精致动人的描写, 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受到了广大青年读者的喜爱。在推理作品中还有以对妖怪灵异事件描写见长的小说作家京极夏彦以及擅长刻画恐怖场景的推理小说作家乙一的作品也受到了较多青年读者的追捧。剩下的受青年读者所喜爱的日本文学家主要有青山七惠、石田衣良以及川端康成、岩井俊二等。从总体数据综合来看, 推理小说作家普遍受到了青年读者的喜爱。

2.3喜爱的日本翻译著作题材

笔者在问卷中还设置了对青年读者所喜爱的日本文学的题材的提问。从调查结果分析可得, 小说类作品是受到青年读者普遍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 而在小说的阅读中推理小说依然是为青年读者所偏好的小说题材, 所占受调查人数比例的48.6%, 表示中国的以青少年为中心的日本文学阅读者群体普遍对推理题材小说所体现出的缜密的逻辑思维、严谨的故事情节架构所吸引。同时描写爱情以及青春的一些作品, 如岩井俊二的《情书》、《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等作品也受到了部分青年读者的追捧。相较于推理类、青春类的小说体裁作品的受欢迎程度, 受调查群体对日本散文的阅读量则相对较少, 其中渡边淳一、新井一二三以及清少纳言的散文作品则在散文类阅读中占有一定阅读比例。然而对于轻小说类作品的阅读量也较多, 占了总人数的16.4%, 在轻小说类作品中阅读量最大的是成田良吾的《DRRR !!》。

三、日本文学译著在中国被阅读情况的分析研究

随着我国文化的繁荣和开放, 外国优秀文学作品的中文翻译市场也逐渐的繁荣起来。而外国优秀文学作品的中文译本也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当今时代的社会文化及人文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翻译市场趋势和特点的研究, 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时代的一些特征。因此 , 本文基于能为其他文学社会研究提供一点帮助的出发点, 通过对日本文学译本在中国的被阅读情况以及该现象的出现原因进行探讨和研究。

3.1 推理小说类作品阅读程度广泛

由问卷调查结果可知, 日本文学作品在中国最流行的便是悬疑推理类小说, 不仅拥有最高的阅读比例, 还是青年读者最喜爱的作品体裁, 同时推理小说作家东野奎吾也是最受欢迎的日本文学著作家。为什么日本推理小说会受到如此的追捧?笔者认为是这类作品通过对选一按键的描写而揭露了人性。同时中国青年读者对恐怖、暴力有种本能的好奇心理, 而这类推理作品很好地契合了中国青年的这种精神需求, 在黑暗恐怖事件的描写中运用了一种近乎赤裸的直白笔触, 营造了一种直接的恐怖压抑氛围, 满足了青年读者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在描写黑暗的同时揭露了人性的脆弱, 在推理过程中体现出人生哲理, 带给读者极大的心理冲击, 是一种艺术性、可读性极强的文学作品题材, 因此受到了中国青年读者的广泛喜爱。比如东野奎吾的《放学后》, 通过对校园中发生的一系列杀人案件的描写, 揭露出少女们内心的细腻情感, 对校园里存在的丑恶冷暴力做出了含蓄批判, 呼吁社会加强对少女人格尊严的保护的同时让人对这个群体产生了重新的深刻审视。

3.2日本文学译著在中国文学市场的发展逐渐多元化

笔者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做出了整合分析后, 发现日本文学译著在中国青年读者群体中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被阅读, 比如青山七惠的《一个人的好天气》这类通过对繁琐日常生活以及爱情变故描写而揭露了生活的本质、体现了一种人文光辉的温情小说, 也受到了较多青年读者的阅读喜爱。还有一些闪耀着想象力光辉的童话作品也受到了一批读者的喜爱。同时历史类小说也受到了大批青年读者的阅读, 比如《丰臣秀吉》、《织田信长》等日本历史人物传记类小说,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描写体现了当时时代发展的独特魅力, 具有浓郁的历史人文色彩, 具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价值。同时科幻类作品也有较广程度的阅读量, 比如星新一的短篇科幻小说选集等, 以其独特的科学思维和出乎意料的结尾设置吸引着读者, 并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为未来科学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设想。从调查结果研究分析可得, 日本文学译著在中国的发展日趋多元化。

四、日本文学作品受欢迎成因分析

面对这些在中国青年读者群体中具有一定影响的日本文学译著, 笔者对其受欢迎的原因作出了初步的浅显分析。

4.1 日本文学作品译著中体现的人文关怀以及精神内涵

日本文学作品中常以其独特的人文关怀打动读者, 对读者的心理产生极大的震撼, 在阅读作品之后产生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人性的探索欲望。这一点不仅在作家随笔、散文中可以体现, 在小说中也可以窥见一二, 尤其是侦探推理类型的小说, 对人性乃至当时的社会背景都有着映射性的揭露。

以日本作家松本清张的推理小说为例, 松本清张可以称得上是日本推理小说史上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家 , 他在作品中不仅仅只单纯地描述推理情节, 同时也将故事情节提升到国家制度与社会问题相结合的层次上, 更升华了他的作品。在他推理小说中, 并不难可以看出他对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的看法和理解 , 同时也可以清晰的认识到他对人性的独到认识。因此在对松本清张的作品进行阅读时, 要进行深刻的阅读研究。以松本清张最为出名的两部长篇推理小说《零的焦点》和《砂器》来深入探讨一下其中所体现出来的“肮脏的人性”及其成因。在小说中, 松本清张妙雪主人公经过了无数的挫折 , 切身地感觉到了阻碍人抱负的东西就像一道不可逾越的墙一样 , 会左右人的思想并且妨碍社会发展与进步。因此 , 他下定决心要控诉这样的东西。本文主要围绕松本清张的初期推理小说 , 以《零的焦点》和《砂器》为中心 , 探讨了“肮脏的人”的形象及成因。笔者从人自身所拥有的意识和社会原因两方面探讨了室田佐知子、和贺英良和关川重雄沦为“肮脏的人”的原因。无论是室田佐知子、和贺英良还是关川重雄 , 非但本来都不是“坏人”, 甚至是相当有才能的人。但是他们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前途 , 人性渐渐泯灭 , 最终沦为杀人恶魔。在这个过程中 , 他们自身起着很大的原因自不言说 , 社会的原因也不可忽视。松本清张通过描写这些人表达了他对这些人特殊的感情。这些人也是社会的受害者 , 室田佐知子是美国占领日本时期的受害者 , 和贺英良是社会歧视的受害者。松本清张对这些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 批判社会为松本清张的推理作品注入了深度 , 松本清张创作这样的作品的真正的目的也在于此。

4.2满足中国青年群体的精神需求

在日本文学译著中不难发现, 这些作品中的主角大部分为青年, 如青山七惠的作品《一个人的好天气》描写的是一个毕业后懒于找工作、和家庭有着轻微矛盾的女青年与自己的亲戚, 一个老婆婆一起生活的种种温情小事。女主角缺乏对生活的热情, 面对爱情的态度也较为淡漠却不甘寂寞。通过老婆婆的影响, 她最终打起精神, 为了迎接新的生活而努力。这种乍看稀松平常的情节却和先进多数青年的心理特征项符合, 并鼓舞了青年群体去为自己的生活而奋斗。因此, 日本文学译注能很好地满足青年的精神需求。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日本文学在中国的阅读情况做出调查, 进一步分析了日本文学译著的特点, 对其做出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得出了日本文学译著阅读情况形成的原因, 对于更好地研究日本文学译著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铁秀;杨庆茹.当下文学阅读现象症候分析[J].文学教育 (上) , 2009, (01) .

[2]王向远.当代中国的日本文学阅读现象分析[J].名作欣赏, 2014, (01) .

[3]杨清.贴近学生的真实阅读:国外阅读评价分析——以PIRLS、PISA和NEAP为例[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2, (05) .

[4]兰立亮.文学批评理论观照下的日本文学作品解读——以夏目漱石《心》的解读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 (07) .

[5]彭松乔.文学欣赏·文学接受·文学消费——近60年来中国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反思[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0, (01) .

[6]李振声.中国当代文学阅读视野中的日本现当代小说[J].中国比较文学, 2010, (03) .

篇4: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 日本文学 《红楼梦》 《源氏物语》

日本古代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全面而深刻。这种影响,首先使日本人创造了一个体裁丰富、风格多样,随中国古代文学风格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汉文学系统。所谓日本汉文学,就是指日本人直接用中文创作的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它与日本人用日文创作的文学共同构成了日本文学的两大支脉。

《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一部小说,气魄的布局,细腻的人物刻画,对社会无情揭露和深刻剖析,还有从作者到作品的很多不解之谜,都使得这部作品极为耐读、历久弥新。《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中一部伟大的古典名著,成书比《红楼梦》还要早900年,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它刻画了以源氏家族为代表的贵族阶层的爱情生活。《源氏物语》和《红楼梦》从写作背景——所展示的场景均为本国的贵族阶层,及人物性格——两个主人公贾宝玉和源氏公子多情的性格以及对他们爱情生活的着墨点染,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源氏物语》被称为日本的“《红楼梦》”。一位大师曾言道日本文化深义的特质是“苦涩”与“闲寂”,而从《红楼梦》开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四句诗中,读者是否也体会到这文字后面掩藏的苦涩呢?

一、作者背景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满州贵族,祖父、父亲、叔父连续担任江宁织造四十四年。康熙皇帝六次南游,五次就住在曹家,充分显示了曹家的财富和排场,曹雪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大概在曹雪芹二十岁左右,曹家因为贪污案发而破产,曹雪芹开始贫穷潦倒。对一个从富贵中长大的人来说,从衣食无忧到衣食无着,这是一种难以承受的巨变。于是,他以过去的生活为蓝图,开始创作《红楼梦》。《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出身于充满书香气息的中等贵族家庭,是一位极富才情的女子。其祖父等辈及兄长都是当时有名的歌人,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不仅对白居易的诗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十分了解佛经和音乐。后来,家道中落,在丈夫去世后,她曾做过皇后的女官,这期间宫廷生活的直接体验为她后来创作《源氏物语》储备了大量的现实素材。

从以上叙述我们不难看出,这是出身和经历都颇为相似的两位作者,在他们的笔下诞生出两部颇为相似的文学巨著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两个女主人公

《红楼梦》中的潇湘才女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品性高洁、有时善解人意但又经常拈酸使小性的女子。宝玉于众多美女而不顾,独衷情黛玉,就是从黛玉身上找到了一种自己也一直追求的不加伪饰、未经世俗沾染的“纯真”。她有着追求自己幸福的勇气,不相信所谓的金玉良缘,她要用自己的爱情跟那个社会抗争。她虽然征服了宝玉的心,但在那样的社会和大家族制度中她所追求的爱情注定不会有美好的结局。在当时的社会里,爱情不仅不是婚姻基础,还是离经叛道的另一种表现,所以,这一场爱情与家族制度的战争中,她最终以痛苦而死做为对自己爱情的最后的捍卫。

《源氏物语》中的紫姬是源氏公子众多姬妾中的一个,她是一个名门子弟的私生女,这样错综的命运,使她一方面出身名门,一方面难以见人。于是,当源氏公子在她十岁左右把她偷接到自己府中时,就决定了她一生的命运,她这一生的职业是做源氏公子的姬妾,她这一生的追求是让源氏公子喜欢、不被厌倦。这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命运,还是当时日本所有待嫁或已嫁女人的命运,她们必须要成功地依附上一个男人,只有男人才能保障她的生活和荣耀。相对来说,紫姬是成功的,虽然源氏公子一生都在不停地追逐着一个又一个女人,但紫姬永远是他心灵的港湾。他一手将她养大,她是他的女儿也是他的妻子,这种既是亲情又是爱情的复杂情感使他的心一直停驻在她身旁。虽是这样,紫姬的一生也是痛苦多于幸福、等待多于相聚。

黛玉和紫姬虽然爱情的结局各有不同,但两个女人的悲剧命运却是相同的。因为,在那样的社会,女人一生的爱情、幸福、理想、追求都只能依附在男人的身上。

三、两个男主人公

光源氏为《源氏物语》中的浊世浪子,贾宝玉则是《红楼梦》中的秽士叛逆。两人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度,却有着共同的命运:终生为情所苦,最终遁入空门。耐人寻味的是,紫氏部和曹雪芹在塑造他们各自心爱的主人公时,都为他们的身世遭际串上一条佛教色空观念的主线。《红楼梦》第一回云:“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由空空道人这一《石头记》第一阅读者的反应,道出“空空”与“情僧”实为一体,在“空—色—情—色—空”的流转中,情是参悟的媒介和对象。“情僧就是情之真觉者,是对情的神识彻悟,葆有情的慧性灵根,达到情的涅磐境界。”这不仅适用于“绝代情痴”贾宝玉,也是对多情的源氏公子一生的形象概括。可以说,他们两人的生命便是一个由情悟空的过程。

四、语言风格

《红楼梦》用纯北京话写就,北京方言音调悦耳、词汇丰富等特点在红楼梦里充分发挥出来,宝玉的丫头小红回答凤姐的那一段话,把一群身份和关系互不相同的人的一些凌乱言语,用极快的速度、极精练的语言表达得非常清楚,这无不得益于北京方言的特点。

《源氏物语》大量引用汉诗及中国古籍中的史实和典故,使读者读起来经常能感受到一种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氛。紫式部在书中152个情节发展的关键之处,布设了131节选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句和诗句,作者仅引用的“白诗”即达90余处。尤其是作为《源氏物语》情节发展基础的第一帖《桐壶》,基本上是套用了白居易的《长恨歌》的框架,使《长恨歌》的主题几乎贯穿全书始终。

无论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多么巨大、强烈和持久,日本民族出于自身的实际需要,都会对其进行认真地鉴别、甄选,最后再谨慎地取舍。因此,这种日本化的过程,加之日本岛国民族固有的审美特点,便使中日两国文学产生诸多差异。

中国文学特别注重文学与时代、与政教的关系,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等重大社会功用,强调政治与艺术的统一;日本文学则游离于政治,不主张将富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主题引入文学,具有较强的超政治性倾向。《红楼梦》的总体艺术风格是文词奇巧,悲喜映照,表面温和、委婉,而内含刚劲悲壮,写人叙事,笔含春秋,真假互见,把本能的色欲净化、雅化,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慷慨悲歌的艺术风格,给人一种悲怆之美感。日本文学重视内心的感受,强调“以心而求情”,属于主情主义文学,追求的是优雅沉静、细腻纤弱的文风。《源氏物语》的总体艺术风格是通俗优美、文词高雅,全书无一秽笔,充满诗情雅趣。女性心理明显,感情丰富,写人叙事缜密细致,行文流畅、舒缓,体现出日本传统文化温柔典雅的艺术风格,清新恬淡,温柔委婉,给人一种柔婉之美感。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是异常深刻的:一是促进了日本书面文学的萌发和诞生。日本最初没有文字,只有口头流传的神话、传说等。中国典籍东传之后,日本人才借用汉字创作了日本本民族的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可以想见,如果没有中国典籍的东传,日本书面文学的诞生肯定要推迟许多年。二是丰富了日本古代文学的体裁和创作技巧。日本古代歌谣的音拍是不规则的,从两音到九音,长短不一。日本古人似乎从五、七言汉诗的音律中,找到了和歌的最佳途径,最终使和歌得以以“五七五七”七音相间的形式构成。也就是说,中国的汉诗对日本和歌的定型发挥了一定作用。三是中国古代文学影响了日本文学的风格。日本《源氏物语》的作者就从白居易的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长诗《长恨歌》中,汲取了大量的滋养。江户时代,中国的志怪、传奇小说的怪诞离奇、飘逸而富有想象的文风,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长篇巨制中的人物形象、创作技巧等,有效地促进了日本的假名草子、浮世草子、读本等通俗小说的流行,使日本这类作品更具有魅力。四是中国古代文学促进了日本文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日本首部歌论《歌经标式》为日本文学理论的建立打下了基础。这部歌论从批评标准到和歌创作的方法、论歌病、歌体等理论体系,基本上都以中国的诗论为依归。至江户时代,我国明、清时期的诗论“格调说”、“性灵说”、“神韵说”等,对丰富日本文学理论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五是中国古代文学为日本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如日本《古声记》、《日本书纪》里的神话以及《今昔物语》等书中的佛教故事,有不少取自中国典籍。日本传奇故事《竹取物语》的情节,与我国的民间传说《斑竹姑娘》十分相似等等。

参考文献:

[1][清]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日]紫式部.源氏物语[M].丰子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日]西乡信纲等著.日本文学史[M].佩珊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篇5:儿童文学阅读书目

童话:

格林兄弟:

《格林童话全集》,[德]格林兄弟/著,魏以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安徒生:

《安徒生童话全集》,[丹麦]安徒生/著,叶君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 刘易斯·卡洛尔: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林格伦:

《长袜子皮皮》、《小飞人三部曲》、《米奥,我的米奥》、《狮心兄弟》

罗尔德·达尔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小乔治的神奇魔药》

《女巫》,[英]罗尔德•达尔/著,任溶溶/译,明天出版社,2004年

怀特:

《夏洛的网》[美]E•B•怀特/著,任溶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小老鼠斯图亚特》

《吹小号的天鹅》

王尔德:

《渔夫和他的灵魂》

特拉弗斯:

《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英]帕•林•特拉弗斯/著,任溶溶/译,明天出版社,2000年 宫泽贤治:

《银河铁道之夜》

孙幼军:

《怪老头儿》

《小布头奇遇记》

周锐:

《扣子老三》

张天翼:

《宝葫芦的秘密》

冰波:

另:

《5月35日》[德]埃里希•凯斯特纳/著,刘冬瑜/译,明天出版社,1999年 格雷厄姆《柳林风声》

埃格纳《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

巴里《彼得·潘》

《小王子》[法]安•德•圣-埃克絮佩利/著,胡雨苏/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年 《小熊温尼•菩》[英]A.A.米尔恩/著,李典儒/译,南海出版公司,1999年

《从罐头盒里出来的孩子》[奥地利]克里斯蒂娜•纽斯林格/著,杨立/译,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

《木偶奇遇记》,[意]科罗狄/著,徐调孚/译,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

《时代广场蟋蟀》,[美]乔治•塞尔登/著,傅湘雯/译,新蕾出版社,2003年 《列那狐的故事》

寓言:

世界三大著名寓言作家:伊索(古希腊)、拉•封丹(法)、克雷洛夫(俄罗斯)

《伊索寓言》

《狐狸和猴子》(美术片《过桥》)

儿童故事:

《格列佛游记》改编为《大人国和小人国》

朱仲玉《中国历史故事》

儿童小说:

凯斯特纳《埃米尔捕盗记》《两个小鲁特》

林格伦《淘气包埃米尔》《大侦探小卡莱》

《小淘气尼古拉》[法]桑贝•葛西尼/著,高宪如/译,外文出版社,1998年

《马列耶夫在学校和家里》[前苏联]尼•诺索夫/著,孙广英/译,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 《窗边的小豆豆》黑柳彻子

肖洛姆·阿莱汉姆《莫吐儿传奇》

古田足日《鼹鼠原野的小伙伴》

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契柯夫《万卡》

阿·基西高利《洛洛贝贝和狗评选馆》

《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著,田雅青/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年

约翰娜·施比里《海蒂》

高尔基《童年》《在人间》

杨红樱《男生日记》《女生日记》《淘气包马小跳》

秦文君《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

迪米特·伊求《拉拉和我》

散文:

阿纳托尔·法朗士《一个孩子的宴会》《过草场》《夏克玲和米劳》

泰戈尔《新月集》

冰心《寄小读者》

郭风

乔传藻

吴然

桂文亚

孙云晓《夏令营中的较量》

儿童科学文艺:

凡尔纳《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女儿》《八十天环游地球》

法布尔《昆虫记》

伊林《十万个为什么》

高士其

图画书:

桑达克《野兽出没的地方》《在那遥远的地方》《厨房之夜狂想曲》

罗勃•麦克罗斯基

李欧·李奥尼《小蓝和小黄》

谢尔•希尔弗斯坦《失落的一角》《失落一角会见大圆满》《阁楼上的光》

五味太郎《谁吃掉的》《谁藏起来的》《小牛的春天》《时而少年》

苏珊·华莱《獾的礼物》

《我不知道我是谁》

《爱心树》[美]谢尔•希尔弗斯坦/文,傅惟慈/译,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

《猜猜我有多爱你》[英]山姆•麦克布雷尼/文,梅子涵/译,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 《逃家小兔》[美]玛格丽特•怀兹•布朗/文,黄毓/译,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

《极地特快》[美]克里斯•范•艾尔斯伯格/文,王东风 彭勇穗/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 《爷爷一定有办法》菲比•古尔曼/文,宁佩/译,少年出版社2005年

《给小鸭子让路》[美]罗勃•麦罗斯基/文,毕璞/译,国语时报2004年

《活了100万次的猫》佐野洋子/文,唐亚明/译,接力出版社2004年

《鼠小弟的背心》中江嘉南文,上野纪子绘

《爷爷有没有穿西装》[德]艾蜜丽•弗利德/文,张莉莉/译,格林文化2004年 《流浪狗之歌》和英出版社2003年

儿童剧:

篇6:外国文学阅读书目

《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选》

《文艺对话集》

《阿里斯托芬喜剧二种》

《奥德修记》《古希腊罗马神话辞典》 《古希腊文学史》 《斯巴达克斯》 《伊利亚特的故事》

《伊索寓言》《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中的恋爱故事》 《希腊神话和英雄传说》《埃涅阿斯记》

《古罗马喜剧三种》《悲剧三种》

《金苹果引起的战争》《神话与民族精神》

《金枝》

《西方文艺史纲》

《西洋文学导读》

《外国文学知识辞典》

《简明外国文学词典》

《世界文学名著欣赏大典》

《中外名著100部析读》

《中外文学名著速度全书》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神曲》

《堂•吉诃德》

《哈姆来特》

《伪君子》

《浮士德》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红与黑》

《高老头》

《欧也妮•葛朗台》

《羊脂球》

《萌芽》

《双城记》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草叶集》

《玩偶之家》

《叶甫盖尼•奥涅金》

《死魂灵》

《罪与罚》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

《静静的顿河》

《约翰•克里斯朵夫》

《局外人》

《等待戈多》《西方文艺理论基础》《西方文艺理论史纲》《外国名作家大辞典》《欧美作家辞典》《世界名著鉴赏大辞典》《外国名诗鉴赏辞典》《外国深化传说大辞典》《中外文学掌故》但丁著王维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塞万提斯著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莎士比亚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莫里哀赵少侯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歌德钱春绮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拜伦杨熙龄译上海新文艺出版社 雨果管震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雨果李丹方干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斯丹达尔闻家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尔扎克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尔扎克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莫泊桑赵少侯 赫运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左拉黎柯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狄更斯罗稷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马克•吐温张万里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惠特曼楚图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易卜生潘家询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普希金王世燮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果戈理鲁迅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陀思妥耶夫斯基韦从荒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列夫•托尔斯泰周杨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列夫•托尔斯泰汝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肖洛霍夫人民文学出版社 罗曼•罗兰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阿尔贝•加缪孟安译贝克特施咸荣译

《城堡》卡夫卡汤永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象棋的故事》

《布登勃洛克一家》

《尤利西斯》

篇7:当代文学阅读书目

一、当代散文

1.杨朔《杨朔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2.秦牧《长河浪花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3.刘白羽《刘白羽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4.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或2006年重印版)5.巴金《随想录》(作家出版社2005年)6.杨绛《干校六记》(三联书店1981年)7.贾平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漓江出版社1987年)8.周涛《周涛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年)9.余秋雨《文化苦旅》(东方出版中心1992年),《山居笔记》(文汇出版社1998年)10.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11.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12.邵燕祥《邵燕祥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13.张承志《清洁的精神》(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14.季羡林《朗润园随笔》(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5.季红真编《当代女性散文精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年)16.龙应台《野火集》(三联书店2010年)

二、当代诗歌

1.郭小川《郭小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贺敬之《贺敬之诗选》(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3.闻捷《闻捷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4.公刘《公刘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5.李瑛《李瑛诗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6.李季《李季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7.食指《食指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8.绿原、牛汉编《白色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9.辛迪等《八叶集》(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4年)10.阎月君等编选《朦胧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11.唐晓渡选编《灯心绒幸福的舞蹈——后朦胧诗选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洪子诚、程光炜编选《第三代诗新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13.昌耀《昌耀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14海子《海子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5.于坚《于坚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6.杨宏海主编《打工文学作品精选集·散文诗歌卷》(海天出版社2007年)17.余秀华《月光落在左手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8.余光中《余光中诗选》(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

三、当代戏剧文学

(一)十七年时期和文革时期剧作 1.老舍《龙须沟》《茶馆》 2.郭沫若《蔡文姬》 3.田汉《关汉卿》 4.曹禺《胆剑篇》 5.沈西蒙等《霓虹灯下的哨兵》 6.吴晗《海瑞罢官》(新编历史剧)7.《智取威虎山》(现代京剧)8.《红灯记》(现代京剧)9.《沙家浜》(现代京剧)

(二)新时期剧作 1.苏叔阳《丹心谱》《左邻右舍》 2.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陈毅市长》 3.李龙云《小井胡同》《洒满月光的荒原》 4.何冀平《天下第一楼》 5.姚远《商鞅》 6.杨利民《地质师》 7.过士行《闲人三部曲》(《鸟人》《鱼人》《棋人》)8.田沁鑫《生死场》 9.赵耀民《良辰美景》 10.温方伊《蒋公的面子》(载于《人民文学》2013年第6期)11.高行健《高行健戏剧集》(群众出版社1985年)12.《探索戏剧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13.《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探索戏剧选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4.孟京辉编《先锋戏剧档案》(作家出版社2000年)

四、当代小说

(一)十七年时期和文革时期小说 1赵树理《“锻炼锻炼”》《三里湾》 2.孙犁《铁木前传》《风云初记》 3.周立波《山乡巨变》 4.柳青《创业史》(第一部)5.浩然《艳阳天》 6.杨沫《青春之歌》 7.梁斌《红旗谱》 8.吴强《红日》

9.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10.曲波《林海雪原》 11.欧阳山《三家巷》 12.杜鹏程《保卫延安》《在和平的日子里》 13.艾芜《百炼成钢》

14.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15.茹志鹃《百合花》 16.峻青《黎明的河边》 17.王愿坚《党费》 18.李准《李双双小传》 19.王蒙《青春万岁》 20.《重放的鲜花》(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或: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21.高捷编选《山药蛋派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22.冯健男编选《荷花淀派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23.张扬《第二次握手》 24.赵振开(北岛)《波动》 25.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二)新时期小说 1.刘心武《班主任》《钟鼓楼》; 2.卢新华《伤痕》

3.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4.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5.古华《芙蓉镇》

6.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7.李国文《月食》《冬天里的春天》 8.王蒙《蝴蝶》《活动变人形》《这边风景》 9.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 10.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11.张洁《沉重的翅膀》《无字》 12.柯云路《新星》 13.贾平凹《商州初录》《腊月·正月》《浮躁》《废都》《秦腔》《高兴》 14.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25.张炜《古船》《九月寓言》 16.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17.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

18.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19.残雪《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 20.余华《现实一种》《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21.苏童《妻妾成群》《黄雀记》 22.格非《青黄》《褐色鸟群》《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如梦》《春尽江南》)23.孙甘露《我是少年酒坛子》《信使之函》 24.莫言《透明的红萝卜》《草鞋窨子》《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 25.韩少功《爸爸爸》《马桥词典》 26.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 27.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 28.王安忆《小鲍庄》《叔叔的故事》《长恨歌》 29.李锐《厚土》《无风之树》 30.池莉《烦恼人生》《你是一条河》《所以》 31.方方《风景》《落日》《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32.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一句顶一万句》 33.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34.阿来《尘埃落定》《空山》 35.陈忠实《白鹿原》 36.迟子建《雾月牛栏》《额尔古讷河右岸》 37.阎连科《坚硬如水》《日光流年》《炸裂志》 38.毕飞宇《青衣》《推拿》 39.周大新《湖光山色》 40.金澄宇《繁华》 41.韩寒《三重门》 42.熊召政《张居正》 43.二月河《雍正皇帝》 44.麦家《暗算》 45.曹征路《问苍茫》 46.刘慈欣《三体》 47.今何在《悟空传》 48.严歌苓《第九个寡妇》《陆犯焉识》 49.金庸《射雕英雄传》《鹿鼎记》 50.李碧华《胭脂扣》

51.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们》(中短篇小说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52.王蓬《山祭》《水葬》

五、当代文学作品大系

1.《中国新文学大系1949-1976》,共20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2.王蒙、王元化总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78-2000》,共30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 3.何言宏主编《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1-2010》,共13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4.陈荒煤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共19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1999年 5.陈思和主编《新世纪小说大系2001-2010》,共9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

注释:

1.凡作品后附有出版社者,亦可阅读其他出版社出版的这一作品; 2.凡作家的作品选集,亦可阅读其他出版社出版的此作家的作品选集; 3.未罗列的优秀的当代作家作品,亦可找来一读,不可自画牢笼。

篇8:日本文学阅读书目

(一) “说文学”在清代兴盛的原因

1. 社会环境

(1) 政治安定

清代是由满族统治的多民族统一政权, 各民族统一安定的社会局面, 为“说文学”的兴盛, 从政治方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经济繁荣

“康乾盛世”封建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促进了“说文学”的发展。

2. 文化政策

清代的文化政策既有专制压抑的一面又有宽容和鼓励的一面。

(1) 专制压抑的政策

清统治者为了禁锢思想, 禁毁了大量书籍, 屡兴文字狱, 文化的高压表露无遗。清朝从女真族入关, 到最后的统一全国政权, 成为第二个建立国家统一政权的少数民族。清朝政府由一个游牧民族去统治有着较深文化传统和底蕴的汉族人, 难免会用到“学术上、思想上暴力压制”以麻痹人心, 稳定统治。知识分子多为了避免受到文字狱的牵连从而投身于纯学术的研究中。

(2) 支持鼓励的政策

在文化上进行压制的同时, 为了稳定统治, 培养适用于自己统治的人才, 清政府又在抑制汉族“反清复明”思想的同时而开设八旗科举, 开馆修史。清晰明确规定考试内容, 引导知识分子的学术方向, 以匡正不利自身统治的学术氛围。于是迫于“文化的高压”, 知识分子大都努力回避政治, 而专心研究和考证前人留下的经史书籍。这就给“说文学”的成长提供了养料。

3. 清代小学兴盛

说文学的内容体系和小学是一致的, 小学即中国传统的语文学, 内容分为三部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因研究内容的相同, 小学的兴盛对说文学的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

如在古文字方面清代学者的诸多学术成果都为说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材料。阮元编纂的《积古斋钟鼎款识》, 收集了大量金文材料, 并将小学的研究同金文与经书结合起来, 这种方法成为说文学———文字类研究方法的一个借鉴 (1) 。

(二) 清代“说文学”的分类

历代说文学以清代为最盛, 成就也最大。近人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之“引用诸书姓氏录”中, 共录从宋代徐铉、徐锴到近人容庚、商承祚等说文研究者255家, 共中清人就占220家, 足见清代说文学盛况之一斑。同清代相比, 以前之历代说文学状况便显得萧条冷落, 以至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其《中国语言学史》中作出了这样的概括:“自大小徐以来, 说文学中断了八百年。” (2)

以段、桂、王、朱为首的《说文》学家用自己的研究使《说文》大放异彩, 当时的《说文》研究成为一种“时潮”, 是从版本、校勘、注解、连释、演绎、理论开掘等方面全方位展开的 (3) 。

清代的说文研究者在研究说文时, 把立足点把放在考据上, 顾炎武认为:“自隶书以来, 其能发明六书之指, 使三代之文尚存于今日, 而以得识古人制作之本者, 许叔重《说文》之功为大, 后之学者莫不奉之为规矩, 而愚以为亦有不尽然者……”顾炎武的这段话也代表了清代学者研究说文的态度, 即辩证地对待《说文》, 取其精华、刊其谬误。清代的说文研究者以科学的态度, 对说文全书的各个方面进行研读, 收获颇多。于是出现了各类以不同角度从不同目的出发而阐释的著作。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包含形、音、义三个部分, 《说文解字》是一部“据形释义”的字典。因此, 研究《说文解字》的说文学从形、音、义三个角度出发进行创作。清代“说文学”研究专著的内容和侧重点各有不同, 可以将其分为五类:文字类、训诂类、音韵类、校勘类和其他类。前三类因与中国传统语言学———小学, 内容相契合, 而备受重视。

二、汉字形体类研究及其书目

在五类说文学的著作中, 尤以文字类的数量居多, 高达69部。

(一) 汉字形体类研究

1. 汉字形体类含义

汉字的形体即汉字的书写形态。有着悠久历史的汉字, 形体上经历了一系列演变, 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帛书、竹简、行书、草书等。

说文学研究的汉字形体主要包括小篆 (《说文解字》的正文) 、籀文、古文和重文 (包括异体、俗体、或体) 等字形。

(二) 书目

1. 收录一些《说文解字》应该收录却被遗漏的汉字

《说文逸文考》1卷, 杨文杰撰;《说文徐氏新补新附考证》1卷, 钱大昭撰;《说文新附考》6卷, 《续考》1卷, 钮树玉撰;《说文新附考校正》1卷, 王筠撰;《说文新附考》6卷, 郑珍撰;《说文徐氏未祥说》1卷, 许溎祥撰;《说文新附通谊》2卷, 毛际盛撰;《书钮氏说文新附考后》 (不分卷) , 何治运撰;《说文新附緟考》 (不分卷) , 王约撰;《说文逸文考》 (不分卷) , 寿昌撰;《说文考逸》1卷, 曹元忠撰;《说文解字补逸》 (不分卷) , 周声溢撰;《说文逸字识误》1卷, 张行孚撰;《惠氏读说文记》15卷, 惠栋撰;《古韵阁读说文记》 (又名《说文略》) , 许槤撰;《传记不载说文余字》3卷, 庄有可撰;《说文补徐A释》 (不分卷) , 许溎祥撰;《说文重文补录》 (不分卷) , 费士玑撰;《说文逸字》2卷, 《附录》1卷, 郑珍、郑知同撰;《说文逸字辨证》2卷, 李祯撰;《说文测义》7卷, 董诏撰;《说文逸字考》4卷, 张鸣珂撰;《说文佚字辑说》4卷, 王廷鼎撰;《说文古籀补》14卷, 《附录》1卷, 吴大潡撰;《说文重文补遗》1卷, 丁午撰;《说文解字翼》15卷, 严可均撰;《象形文释》4卷, 徐灏撰。

2. 以考究《说文解字》所引经书出现的文字问题的书目

辞书的举例《说文》是最早的。《说文》中引《诗》的书证共有440条 (4) 。如引经书中内容来证语音、引表语义或证字形等。说文学者在研究《说文解字》时, 发现其中引用经书阐释汉字时有一些错误, 便对其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但由于学术水平, 以下作品中也存在误解。

书目如下:

《说文引经考》《说文经字考辨证》 (不分卷) , 宋文蔚撰;《说文经字考辨证》4卷, 郭庆藩撰;《湖楼笔谈说文经字》 (不分卷) , 俞樾撰;《说文经字正谊》4卷, 郭庆藩撰;《说文经字疏证》 (不分卷) , 江标撰;《说文经字疏证》 (不分卷) , 宋文蔚撰;《说文经字录》3卷, 李宗莲撰;《说文引诗辩证》1卷, 王育撰;《说文引书字异考》 (不分卷) , 李惇撰;《说文引经异字》3卷, 吴云蒸撰;《说文引经字异》1卷, 曾廷枚撰;《说文引书字异考》 (不分卷) , 王昶撰;《说文引经异字》 (不分卷) , 赵熙文撰;《说文经传异字录》4卷, 汪度撰;《说文经字考》12卷, 周学汝撰;《说文经典异字释》1卷, 高翔麟撰;《说文字通》14卷, 高翔麟撰;《说文引经异字》1卷, 陈其轩撰;《说文经字本义》20卷, 林伯桐撰;《说文辨字正俗》8卷, 李富孙撰;《说文字辨》14卷, 林庆炳撰;《说文正字》2卷, 王瑜、孙冯翼撰;《说文解字群经正字》28卷, 邵瑛撰;《说文经字考》1卷, 陈寿祺撰;《说文经字考疏证》 (不分卷) , 胡肇昕撰;《说文经字考疏证》6卷, 钱人龙撰。

三、汉字构造类研究及其书目

(一) 汉字构造类研究

1. 汉字构造含义

研究汉字的造字方法, 其理论来源是“六书”, “六书”名称始见于战国典籍《周礼》, 其《地官·保氏》一节下曰:“保氏掌谏王恶, 而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 二曰六乐, 三曰五射, 四曰五驭, 五曰六书, 六曰九数。”经西汉刘歆《七略》的注释,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郑众《周礼解诂》的进一步阐释, 到了许慎的《说文解字》成为完整的体系, 是为“六书说” (5) 。许慎的“六书”包括: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二) 书目

1. 重文定义

指在《说文》所收全部字形中, 有1163个重复出现的字形, 同一个字重复出现, 皆因字体上的差别。所收的全部9353个字形中, 除字头小篆外, 还包括1163个重文字形。许慎所谓重文包括:古文、籀文、或体、俗体、奇字。

2. 从重文角度对《说文解字》进行研究

《说文粹》1卷, 朱孔彰撰;《说文重文管见》1卷, 萧道管撰;《说文重文》2卷, 丁午撰;《说文重文本部考》1卷, 曾纪泽撰;《说文重文小笺》 (不分卷) , 钱侗撰;《重文例说》 (不分卷) , 何祖夔撰;《说文重文考》6卷, 杨大燮撰;《说文重文考》1卷, 杨文杰撰;《说文重文考》 (不分卷) , 俞正燮撰;《许书正文重文对证编》2卷, 姚莹俊撰;《说文疑疑》2卷, 孔广居撰;《说文古籀考》 (不分卷) , 陈庆镛撰;《说文古籀疏证》6卷, 庄述祖撰。

四、说文学———文字类研究书籍的文献价值

第一, 批判地继承了《说文解字》的理论成果, 既认识到《说文解字》在文字学和字典学上的重大意义, 又以科学的态度, 充分利用古文字出土材料来证明、阐释、补充和订正《说文》。

第二, 该类文献是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研究说文不可或缺的资料。订正许书之误, 对误引它书, 有脱字讹字, 有衍文的情况进行研究。但囿于时代的原因, 缺乏科学的语言知识, 其考辨亦有一些不当之处, 以待进一步改进。

第三, 对于辑佚古书和异文考证极具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晨.说文重文字体研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 .

[2]赵峥.吴玉搢说文引经考平议[J].湖北大学学报, 2006, (3) .

上一篇:后勤科请假考勤制度下一篇:感悟清明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