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阅读与欣赏

2024-05-07

文学阅读与欣赏(共6篇)

篇1:文学阅读与欣赏

授课

时间 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

课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与欣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明确小说阅读常见的考点。

过程与方法 1.实战演练,运用模式解题;2.熟练掌握各考点的答题模式。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初步的欣赏小说的能力。教学

重点 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表达技巧。教学

难点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内容提要】面对现今学生阅读量少、质量差的情况,教师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学生为阅读主体,有其个体差异,不应强求一律;在师生合作探究中,发掘潜能,陶冶情操,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小说阅读教学中评价应重过程,重视学生阅读态度、方法及习惯的培养。一.导入新课。

阅读是一种享受——享受明媚的阳光;享受清新的空气;享受深邃的历练。阅读是一种情怀——关照自然,渴望倾听,亲近生命,走入心灵。

在各式文学作品中,最普及最流行的体裁要算是小说,别林斯基曾说过,什么书最被人爱读和争购?乃是小说。同样,在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中,小说也有出现的趋势,以它为命题材料,用来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既然大家如此关注它,那么我们该如何解答小说类阅读分析题呢?

今天我们将共同来探讨小说的阅读,从阅读中走进亲近生命,走入作者的心灵,碰撞出生命的火花。

二.复习小说文体知识。

过渡:大家都知道,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这样,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就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捕捉答题技巧。师:分析小说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人物主人公

刻画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肖像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环境自然环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三.考纲解读 ㈠考纲要求 1.分析综合C 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⑵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⑵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⑶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⑵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小说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具体有以下三点:

①从小说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社会环境等角度概括小说的主题并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②突出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③强调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探讨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㈡小说的考点

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注意环境描写;4.概括主题内容;5.品味语言特色;6.分析写作技巧。四.探究思考 ㈠注意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⒈环境分类及作用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⑴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作用:

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⑵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作用:

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07清远一模《午后的故事》:小说题目是“午后的故事”,文中多次写到午后明亮亮的阳光,作用是什么?

07汕头一模《雪夜》15题: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描画冬夜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飞落”下来,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环境+人物+情节+主题 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 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⑤深化主旨; ⑥象征和暗示。⒉命题指向

⑴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⑵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⑶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⑷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⒊环境类考题类型示例 04北京春季高考21题:“雁阵”的含义是什么?它的出现对本文主题的表现和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22题:除了“雁阵”,本文还有哪些自然景物描写?这些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 07潮州二模《雉诱》15题:文中描写公雉翩翩起舞和勇猛、顽强酣斗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07上海春季《父爱无价》:拍卖大厅“死一般的沉寂”“附和声此起彼伏”“越发安静”“人声鼎沸”等场景描写的用意是什么? ⒋答题指要 ⑴解题思路:

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 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 ⑥揭示或深化主旨。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⑵答题示例

例1:07清远一模《午后的故事》:小说题目是“午后的故事”,文中多次写到午后明亮的阳光,作用是什么?(4分)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指向环境)②暗示有人竟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指向情节)③映衬老人见义勇为的高大形象。(指向人物)④暗示竟无人制止在阳光下的罪恶。(指向主题)例2(08浙江卷)《乌米》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答案: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例3:(08海南)《二十年以后》12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①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②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每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例4:07中山一模《雁阵》:“雁阵”的出现对本文主题的表现和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①突出了环境的美;(指向环境本身)

②推动故事情节转折,化解矛盾冲突;(指向情节)

③“雁阵”象征人的价值无比崇高,是表现人性的主题、促使狗娃人性复苏的重要形象;(指向人物)

④对主题起画龙点睛作用,使之由隐而显。(指向主题)例5:07汕头一模《雪夜》15题: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描画冬夜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飞落”下来,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⑴预设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渲染了一种寒冷而宁静的氛围,与房内温馨的火盆互为映衬,为故事情节(情节)的发展作衬托。⑵结尾再次描画冬夜的雪花依旧宁静唯美,为故事的结局(情节)营造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烘托孤苦老人(人物)一片苍凉的心情。

⑶将雪花比成能通人性的小精灵,寄托了(主题)作者对这对孤苦老人的同情和美好祝愿。⑶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㈡把握故事情节

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⒈情节的作用

⑴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⑵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⑶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⑷照应前文;

⑸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⑹刻画人物性格;

⑺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⒉情节的特点 ⑴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⑵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⒊考题示例

⑴情节类常规考题示例 07广州一模《蚂蚁》:文章结尾的安排很有特色,试作分析。07宁夏高考题《林冲见差拨》12题: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07泰安市高三期中《赤贫魅力测试》19题:小说中具体写了与“赤贫魅力测试”相关的哪几件事?请分条概括。20题:小说最后又设计了“我竟把钥匙忘在了屋里”这一情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07汕头一模《雪夜》16题:请举例分析小说的情节有何特点。

07泰安市高三期中《赤贫魅力测试》20题:小说最后又设计了“我竟把钥匙忘在了屋里”这一情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07湛江一模《迎宾竹》19题:这篇小小说的结尾写郑副市长在家里发现获奖证书,主要有什么作用?

07广东四校联考:有人说,这篇小说的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但情节曲折起伏,可谓环环相扣,一波三折。请结合小说的情节简要分析。

07清远二模《教授看门》17题:小说中的情节如果存在读者意料之外的因素无疑会大大增强小说的可读性。请从这一角度赏析《教授看门》艺术魅力。(07宁夏高考题)《林冲见差拨》12题: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07山东新课改考试模拟题《秘密》21题:该小说在情节上你认为最成功的地方是哪个方面?请简要概述一下。⑵解题技巧

⑴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⑵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⑶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⑷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⑵情节类探究题示例

07粤4校联考《刷鞋人的绝招》:小说结尾有人认为这情节与刷鞋匠没有什么关系,不如删除,你怎样认为的? 07佛山二模《海龟》20题:这篇小说用叫线和暗线相交织的方法来安排情节,明线写海龟的故事,暗线写父亲的故事。有人说,这种安排是最佳选择,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也有人说,不如用单线来展开故事情节,例如从写父亲的故事,海龟的故事作为陪衬,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也请申述你的理由。

07佛山一模《快乐时光》17题:联系当前社会实际对玛姬的“幻想”和“羡慕”进行简要评析。

07清远二模《教授看门》18题:王教授最后被提拔为副院长,作品的结局安排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07广州一模《蚂蚁》17题:你是否赞同作品的结局安排?为什么? ⒋答题指要 ⑴命题指向: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②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③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的理解;

④小说的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 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⒌试题解题示例

例1:07湛江一模《迎宾竹》19题:这篇小小说的结尾写郑副市长在家里发现获奖证书,主要有什么作用?

⑴最后写郑副市长在家里发现获奖证书一事,暗示郑副市长的竹画确有水平,使情节波澜再起。(指向情节)

⑵使副市长妻子这一形象更加鲜明。原来以前市长妻子说的一切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让人不能不为副市长妻子的贤慧聪颖而折服。(指向人物)

⑶使小说主题得到升华,突出“一个成功者(成功的领导)离不开一个贤内助(好妻子)的支持和帮助”主题,给人留下无穷韵味。(指向主题)

例2:07清远二模《教授看门》18题:王教授最后被提拔为副院长,作品的结局安排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小说结局安排合理 ⑴王教授认真负责,有胆量、魄力,有自己见解,且真正关心学生,工作善于采取灵活方法。他被提拔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指向人物)⑵“学院再也没有聘过临时工看大门”也说明学院改革已渐入正规,逐步认识到“学院的门,是学院的窗口,我们不能小视它的存在”,那种随意招聘临时工或“发配”闲置人员的做法已得到纠正,凸现了小说主题。(指向主题)小说结局安排不很合理

⑴从小说的情节中可以看出,王教授生活环境充满尔虞我诈;王教授坚持原则,又不会曲意迎合,易招致某些“当权者”不满,这样的安排是作者一厢情愿,不符合小说中人物性格。(指向情节、人物)

⑵文末“这个岗位有很多人明争暗夺着”在一定程度上暗示,投机取巧、沽名钓誉之人依然存在,改革任重道远。王教授最后被提拔为副院长,也不利于作者忧患意识的表达。(指向主题)

⒍答题思路: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当然,这个三级概念中,本级和上一级为最基本。按照顺序,与之相近的是答案的重点。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㈢揣摩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⒈表现人物的手法: ⑴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⑵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

⒉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⑵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①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追求爱好。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

②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

③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样细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水浒传》“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的坠了下去”。营造渲染了一种紧张而恐怖的气氛,为老虎的出现作铺垫。

07清远二模《教授看门》16题:请简要概括王教授的性格特点。

07湛江一模《迎宾竹》20题:请概括郑副市长这一形象至少两方面特点。

07潮州二模《雉诱》16题:猎人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给人印象深刻,请你对这一形象作简要分析。

04北京春季高考《雁阵》20题: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的品质?

07深圳二模《一步棋》17题:这篇小说揭示了人性的哪些弱点,试结合文本加以简要分析。07清远一模《午后的故事》17题:故事的结尾写“壮汉捧着脸蹲下来,忽然放声痛哭”,这一细节表现了壮汉怎样的复杂心情?谈谈你的理解。

④典型的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如鲁迅《**》中钉了十六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一家晚餐吃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⑤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作者在写竺可桢到毛主席住处时,有一处细小的景物描写:雪后初晴,玉树琼枝,掩映如画。寥寥几字就烘托出当时的气氛虽是冬日,却温暖如春。烘托出会见时的融洽气氛,衬托人物的愉快心情。⑥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如鲁迅《药》中描写丁字街头破匾上的“古口亭口”四个字,其实是影射秋瑾就义地点——“古轩亭口”,暗示小说中的夏瑜是影射了秋瑾的。⒊考题示例

⑴人物类常规考题示例(08浙江)《乌米》21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

答案: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作用:①使文中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08广东)《河的第三条岸》17题: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5分)答案: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她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出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对于父亲的举动,她觉得羞辱。但对父亲,她虽不理解,在物质方面是支持的,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08海南)《二十年以后》13题:.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重视友情,信守诺言;乐观开朗,心直口快;企图逃避法律。⑵常见题型

⑴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⑵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⑶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⑷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⒋小说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⒌解题示例

例1:07深圳二模《一步棋》: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毫,还是杰?

⑴杰是主要人物。主要从情节立论。从情节看,小说中杰对豪用尽心机,多方诱惑,诱使豪步步上钩,杰始终处于主动。全文塑造了一个狡黠的少年形象。

张军

篇2:文学阅读与欣赏

一、课程名称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原设置“文学阅读与欣赏”课程,该课程名称从06年改为“文学英语赏析”。

二、课程学分

1. “文学阅读与欣赏”课程学分为4.5;“文学英语赏析”课程为3学分。

2.05级以前(含05级)注册的学生,可执行《文学英语赏析》新教学大纲,启用新教材,计4.5学分。3.06级以后(含06级)注册的学生须执行新教学大纲,计3学分。

三、课程考试

1.05级以前(含05级)注册的学生,可用《文学英语赏析》课程取得的合格成绩计为《文学阅读与欣赏》课程的成绩。

2.06秋开始与《文学阅读与欣赏》教材配套的期末终结考试将不再提供。

四、教材

篇3:文学阅读与欣赏

一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

设计主题: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模块一Literature Spot:A Christmas Carol。

指导依据说明:高中生的文学阅读课重在文本阅读和理解, 使学生在亲近文本的过程中, 构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才能产生习得。理想的输入应具备四个特点:可理解性, 既有趣又有关联, 非语法程序安排和足够的量。文学作品编排能为学生提供理想输入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大量的阅读输入后, 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作品梗概, 甚至与同学合作, 改编阅读过的文学作品, 在文学作品编演中, 升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提高他们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和文学修养。

教学内容分析:Literature Spot这一部分是北师大版教材的精华部分, 从选材到练习编排, 处处体现着编者的用心良苦和学术高度。因此, 开发Literature Spot能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价值。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是高一新生, 英语语言的各方面能力都有局限, 这节课主要是汇报学习成果。因此, 学生在课前做足了功课 (阅读课文、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写剧本、排练等) , 但在戏剧的编排和表演方面, 教师还是给予了一定的指导。

教学目标分析: (1) 分析并弄清小说人物关系; (2) 读懂小说的情节; (3) 综合各种信息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 (故事的寓意) ; (4) 紧扣文本中对事物的描述及对人物的心理、动作描写来分析和探讨小说的主题, 体会作者的典型写作风格, 从而理解语言隐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5) 有信心面对有一定长度和难度的文章, 包容阅读中不影响理解的新单词; (6) 能够和乐于与学习伙伴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分析并弄清小说人物关系, 读懂小说的情节, 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 (故事的寓意) 。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 引发情感共鸣。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Section 1.Introduce the background.

Introduce the author—Charles Dickens.

Introduce London in Dickens’Time.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任务、小组合作探究、收集相关信息、课堂汇报展示、分享探究成果, 以此激活、补充背景知识, 帮助学生理解小说内容。

步骤2:Enjoy the short play A Christmas Carol performed by students.

〖设计意图〗学生只有在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 对人物性格特征了解后才能改编文学作品并进行表演。这一过程可以升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修养。

步骤3:Analyze the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and discuss some questions.

10名参加短剧表演的演员再次回到“舞台”上。“台下”学生共分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2个任务角色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如该角色进行哪些活动, 与主人公是何种关系, 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角色表演是否到位。)

讨论结束后, 每组选派一位代表做汇报, 其余组员和演员本人可以发表不同看法。

主持人提问: (1) What’s the moral of this story?Do you agree with it? (2) Should the rich give a hand to the poor? (3) Is Scrooge willing to help the poor from the bottom of his heart Why?

……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是否真正读懂故事情节, 弄清故事人物关系, 理解故事的深刻内涵。

让学生探讨故事寓意的同时引导学生联想现实生活中的类似情况, 深刻体会作者所要反映的社会矛盾, 所要倡导的慈爱精神, 促使学生实现对小说文本的深刻理解, 达到真正欣赏文学的目的。

在讨论时, 学生参考书本第30页的交际功能表agreeing and disagreeing, 给予学生真实的情景进行交际。

步骤4:Introduce the other novels about Christmas written by Dickens.

〖设计意图〗补充背景知识,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 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更多狄更斯的著作。

步骤5:Teacher makes some comments.

〖设计意图〗教师的评价是对学生辛苦付出的肯定, 对学生行动的鼓舞, 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手段。

步骤6:作业布置与课外延伸。

再次阅读《圣诞颂歌》 (版本为外研社出版的《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英语小作文 (4选1) :

A:Should the rich give a hand to the poor and how to do it?

B:How to celebrate Christmas?

C:A summary of the novel.

D:A Literary Review of the novel.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 加深对人物和情节的把握、对主旨的理解, 学会欣赏作品中文字、语言的优美。通过写作这一输出环节, 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促进学生心智、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发展,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整体提高人文素养。

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1) 学习态度与兴趣: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 参与教师、教材平等对话, 能发现问题, 大胆质疑。 (2) 合作精神:小组信息查找, 小组讨论, 相互纠错与帮助, 能主动与他人合作、认真倾听、积极协作。

评价方法:Self-assessment (1) Which novels or adapted films written by Charles Dickens have you read? (2) Which roleroles did you play in the short play? (3) Which characters do you like best in the novel? (4) Which roles played by your classmates do you like best? (5) After class, which composition would you like to write?

二教学启示与反思

1. 重教育

本堂课笔者把体现时代感的话题引入课堂, 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主线搭载于讨论作品的主题, 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感知、体会和反思, 直至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品质, 思维的广度、宽度、深度等得到了科学有序的训练。

2. 重环境

阅读是特定读者在特定环境下对特定文本的特殊体验。阅读是读者、文本、环境三者的交互过程。因此, 笔者在教授该课前, 根据教学时间安排, 让学生自己在课外阅读作品, 而不是毫无准备地在课上仅听教师的讲解。

3. 重应用

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 写作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两者互为补充。课后笔者留给学生的书面表达作业很好地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 重能力培养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征等活动, 学生逐步形成通过充分的信息来发掘人物内心世界及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 训练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的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在进行文学作品欣赏阅读教学时, 要处理好引导与讲授的关系。在本堂课上笔者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 对文本中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适时引导发现、鼓励质疑, 使学生敢想、敢说,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篇4:文学阅读与欣赏

【关键词】高职文学 习惯养成 打好基础 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184

高职教育最大的优势就是在传授学生基本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技能型的人才,这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特别是随着国家对实践技能人才的需要越来越紧迫,需要越来越多的学子走进高中职业学校,了解高中职业学校并从内心深处理解它、接受它。我们都应该明白,无论是高职教育还是高中教育,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基本素养,需要学生博览群书,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特别是对于高职受教育者来说,对其他的基础性学科知识涉猎不多,这就更加需要加深自身的语文基本功,同时也为其他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坚持阅读与思考,变习惯为自然

语文这门学科是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学习的,并且一直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涯,即使到了高职阶段也要继续加深学生的文学修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其他知识的学习,更是能为学生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增色不少。真正的人才不仅要具备顶尖专业的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人作为社会的个体,要想更好的生活下去,就必须要与外界交流,而在交往过程中,一个具备良好文学素养的人,往往会给人留下更好的印象。在高职教育中如何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呢?

任何一种技能的养成都需要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能够游刃有余的展现自己的文学素养,就要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阅读与赏析的习惯。由于高职教育本身要兼顾技术学习和人文学习,学习形式比较多样化,所以学校必须要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在这段固定的时间内,学生没有其他课业的压力,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合适的书籍,使学生在这段时间安心的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见解有所思考。学校可以定期组织阅读交流会,让学生分享自己读过的好书以及自己的所感所想;学校还可以组织建立读书角、读书月、读书交流会等活动,使读书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使学生不再将阅读作为一种负担。只要一直坚持,学生定会受到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的熏陶,文学知识也会在日积月累中更加丰厚,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便能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这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以及提高文学欣赏水平的第一步。

二、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奠定文学素养的基石

学生在长期阅读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以及对文学知识的敏感度,这就像是文学能力的萌芽,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精心照料并帮助这个萌芽找到自己合适的发展方向,因此学校需要开设相关的文学课,为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学培训。高职的学生所要学习的文学知识水平大致和高中是同一层次的,但不同于高中应试教育的要求,高职的语文学习可以更加宽泛自由一些,学生只需掌握大致的骨架并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使之更加有血有肉即可。根据自身的语文教学经验,结合目前高职教育的现状,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讲授高职文学课的。

(一)基本的文体

既然要进行阅读,首先就必须明确文章的文体,才能进一步的领会应从哪些方面来理解文章。高职阶段所能接触到的文体主要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不同的文体所侧重的方向也有所不同,记叙文所需包括的要素为时间、地点、人物、线索等;议论文需要包括的因素为论点、论据、论证等;而说明则需要通过一些数据或者信息来证明说明对象的真实性。充分了解基本的文体,对学生今后步入工作岗位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基本的写作方法

写作方法是影响文章水平的重要因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手法,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也能提高欣赏文章的水平。一般来说,写作方法包括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等,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可以为文章增添色彩,比喻和拟人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充满生机,而夸张和排比等则能够使文章更加的恢弘大气,使人印象深刻。写作技巧则主要包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一语双关,象征等方法,这些手法的使用会使文章情节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文学素养的养成并非一朝一日之功,不仅需要有丰厚的阅读量,博览群书方能妙笔生花,口吐莲花;需要有专业的文学知识方能运筹帷幄,呼风唤雨;还需要有大量的实践,方能真实自然,无需绞尽脑汁,无需矫情造作。如何才能巧妙的将说话和文学相结合,使学生在真实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更具文学气息,这就需要在平日里的不断练习,不断进步。而在学校这种场合里,通过组织各类学生活动,比赛来吸引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方式是再好不过的。

组织演讲类比赛可以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想法的平台,能够锻炼学生的思想表达能力,语言逻辑能力以及舞台上的展现力;组织文学朗诵类的比赛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文学知识,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思想感情等,可以更好的实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共鸣,学生可以通过模仿使自己的语言更加有张力,有表现力;组织文学鉴赏评论类的比赛,能够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见解,并通过对比反思,对生活和文学有更深刻的认识。辩论类的比赛更加考验学生的临场发挥、随机应变能力,运筹帷幄掌控大局的能力,这对学生今后走出校门,踏入社会,面对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和场合如何应变有极大的帮助,也是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最大考验。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而在学校这一活动场合中,学生所能进行的实践本来就非常受限,因此,教师要组织好一些学生活动和比赛,让学生意识到这些活动对自己今后发展的帮助,从而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方能实现这些活动的价值所在。

总之,近年来高职教育受到社会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国家需要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专门的技术型人才,但这并不意味着技术型人才就只会技术不具备人文素养。想要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无论是从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方面都要有过人之处,因此,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欣赏水平,实现多元化人才的培養,为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于洁,《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吕梁教育学院报,2009年9月

[2]赵秀兰,《“参与型”课型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内蒙古大学刊2006年01期

篇5:文学欣赏与创作教案

一、课题:第三章

散文欣赏与创作概述

二、授课班级:04、05美术装璜,05公共管理(脱产)、中英文秘(业余),全校公修课班级。

三、教学目的、要求:讲授诗词欣赏与创作知识和规律,引导学生有创造性地欣赏诗词作品,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四、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1.《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孟子·寡人之于国也》。3.《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5.司马迁《项羽之死》

8.文化苦旅之《都江堰》(余秋雨)

五、课程总学时、学时分配:共8学时,具体分配如下

(一)概述;《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二)李斯《谏逐客书》;司马迁《项羽之死》;欧阳修《秋声赋》。

(三)鲁迅《春末闲谈》;文化苦旅之《都江堰》(余秋雨)

上述每段课各安排3课时。

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教材以基础,辅以音像材料,全方位 调动视、听、感受、想象、思考的积极性,并且采取字、词、句、段解说、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诵读、理论联系实际评析鉴赏等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让学生领会和享受文学作品的审美内容与方式、方法。

(二)结合堂上讨论、写作文学批评作业等师生互动形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其文学鉴赏力,进而实现“我手写我心”,“我写故我在”,尝试开展文学创作活动,最终 在社会上发表文学作品。

七、参考书

余秋雨《文化苦旅》等文集。

八、课堂练习

让学生对教学重(难)点先进行鉴赏讨论,再分析。

九、课外作业 学习完毕有感而发,创作一篇散文,并对自己的这一作品写一篇鉴赏文章。

十、课堂小结

在学生中受到广泛好评和热烈欢迎,其学习热情空前高涨,06第一学期的全校公修课要增加班次才能满足其学习需求。学生们非常热爱文学与欣赏课程,本学期这门公修课仅在海珠校区就有300多人选修,我系紧急增加班次以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在课堂上与老师一起抑扬顿错高声诵读文学作品,探讨文学真谛,还写了很多热情洋溢的学习体会、心得的文章,普遍认为文学欣赏与创作的教学非常必要和实用。因为文学蕴藏着恒久的治世做人之道与管理智慧,掌握、传习、运用文学的综合思维,从中国传统文学中挖掘古代思想家的智慧,汲取生活智慧,并且与当代的思维相结合来指导工作,使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出什么是最适合中国人的传统东西,从而成为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实现跨学科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东方传统与西方现代文明的对话,解开管理人的困惑,正是现今信息时代极为渴求和企盼的。所以很高兴能够在大学阶段继续语文学习,圆自己热爱文学的梦,也十分感谢老师们从中灌输的为人处世之道和文学审美方式方法,培养他们一个良好的心态,学会洞明世事的知识和如何做人、做学问、写作,懂得社会上各式各样人物的复杂心理,为今后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我手写我心”“我写故我在”,有感而发,同时还成立了《云帆社》等社团,积极投稿尝试文学创作,相当部分的同学已经在《活色校园》和《校报》等的文学专版上发表作品。

第三章 散文欣赏

第一节 散文欣赏概说

一、散文概说

1.散文的含义

 广义散文 广义的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泛指除诗歌之外的一切文学作品。

 狭义散文 狭义的散文与诗歌、小说、剧本并称,是文体“四分法”中的一种。现代人又称其为“美文”、“不同凡响的美的文学”。2.种类

 叙事写人散文

 写景状物散文  议论说理散文 3.特征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基本特征。

 形散

 内容散

 “章法”散

 “笔法”散

 “神不散”

 题旨鲜明,意蕴通达。不论散文怎样“散”,但总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作者总是围绕一个主题,放开去,收拢来。

 内在韵味、情趣笼罩着全篇,或清新、或隽永、或华美、或古朴,因作者的风格而异。情趣虽各异,归旨却为一。

4.如何使“形散”与“神不散”有机交融,需要作者的筹思和才华。

5.吴伯箫:说真话,叙事实,写实物、实情,这仿佛是散文的传统。古代散文是这样,现代散文也是这样。《<散文名作欣赏>序》

二、散文欣赏

散文鉴赏的根基也只能是“形散而神不散”。

1.品散文的神韵

 诗有“诗眼”,散文有“文眼”。“文眼”是指能表达或暗示作者情感或文章主旨的警策词句。

 刘熙载:“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 《艺概·词曲概》

 玛拉沁夫:抒情和叙述的目的是引出发人深思的哲理。《哲理的探索》

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被称为“千年绝唱”,首句“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可谓“文眼”。

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苛政猛于虎”,可谓“文眼”。2.抓散文的线索

 刘熙载:散文,“文如云龙雾豹,出没隐见,变化无穷。”“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庄子言鹏曰‘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 散文是“飞”的艺术,所以“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为吾所施。”《艺概·文概》  纵式(或以时间为序、或以空间为序);

 横式(或以事理为序,或以情感为序,或以事物为序);例如,欧阳修《醉翁 3 亭记》以“乐”贯穿全篇:山水之乐、四时之乐、游宴之乐、与民同乐。

 纵横式(纵式、横式的综合运用)。

例如姚鼐的《登泰山记》,既以游踪为序,又以雪(物)为线索贯穿全篇。3.欣赏散文的表现手法

 抒情手法——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因事写意。

 叙述手法——人称变换、方式变换、技巧变换等,形成见情见性的叙述。

 描写手法——精致的工描、写意的白描,收到以形写神的效果。

 诗化、意化手段——把散文写得如诗如画,给人以情的陶冶,美的愉悦。

三、散文欣赏的中外比较

 共同点:历史散文是其他散文,如游说、小品、抒情散文的母体。

 不同点:

范围:中国的历史散文注重博而全,且史论发达;西方的历史散文侧重社会历史的一个侧面。

作者:中国的历史散文以官修为主;西方的历史散文多为私家著述。

表达:中国的哲学、政论散文气势雄阔,文学性强;西方的哲学、政论散文常探讨某一个问题,文笔精巧严谨。

立意:中国散文的意靠“养”获得;西方散文的意靠“思”获得。

第二节 中国古典散文欣赏

一、先秦时期

1.诸子散文:《论语》、《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 2.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二、汉魏六朝时期

1.赋--汉代文学的代表

 发展阶段: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

 代表作家: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张衡、赵壹等

2.司马迁的《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时代: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

 体例: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130篇,52万余字

 文学成就: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语言高度个性化,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

 地位: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和传记文学的新纪元,代表了两汉散文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曹植的《洛神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归去来辞》、庾信的《哀江南赋》、郦道元的《水经注》

三、唐宋时期

1.唐代古文运动

 韩愈

 柳宗元

2.晚唐小品文

3.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 欧阳修

 苏轼

4.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四、明代

1.明初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作品

 刘基的《卖柑者言》 2.台阁体

3.前后七子: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4.唐宋派:提倡唐宋古文传统

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5.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6.竟陵派 7.晚明小品文

 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8.复社、幾社

 张溥的《五人墓碑记》

 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

五、清代

1.国初三大家--魏禧、侯方域、汪琬

2.桐城派--清代最著名、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

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

3.清代骈文中兴:陈维崧、袁枚、洪亮吉、汪中等为主。

第三节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

一、现代散文

1.五四时期的散文

 主题:反帝反封建,宣传民主和科学,提倡个性解放。

 成就:扩大了创作题材--扩充了散文文体--杂文和小品散文;

 名家名篇。2.左联时期的散文

 幽默闲适小品--林语堂与“闲话风”;

 现代杂文--鲁迅与“鲁迅风”;

 京派散文--何其芳与《画梦录》;

 报告文学兴起--夏衍及其《包身工》等。3.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散文

 报告文学再度勃兴,例如丘东平的《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等。 杂文创作兴盛,例如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张爱玲的《流言》等。

二、当代散文

1.解放后十七年的散文

 两次散文创作高峰——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20世纪60年代初期。

 著名散文家

诗人散文——杨朔及其《茶花赋》;

战士散文――刘白羽及其《长江三日》;

学者散文――秦牧及其《社稷坛抒情》; 杂文――邓拓、吴晗和廖沫沙及其《三家村扎记》。2.文化大革命时期,散文界一片荒漠。3.新时期的散文

 报告文学很有“轰动效应”,例如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等;

 文艺性诗书,例如巴金的5集《随想录》,代表了新时期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4.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散文

 总体趋势:散文创作朝多元化发展。

 “散文热”现象: 学者式的文化散文,例如余秋雨;

作家式的人文散文,例如贾平凹。

一、散文的欣赏

散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散文的概念和范围,随着文学 的发展在不断演变。在我国古代,凡是与韵文、骈文相对,不押韵不排偶的散体文章,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叫散文。人们有所谓“六经之中,除诗经外全系散文”的说法(即古代散文的含义)。文学史上称的先秦散文、汉魏散文、唐宋散文等,都是包括除韵文以外的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的散体文章的,而且成了我国文学的正宗。不过那时侯人们没有叫它散文,而是称之为文章。“唐宋八大家”和《古文观止》便是古代散文的代表。

作为文学一部分的散文的这一名称,是在“五四”新文化兴起后才出现的。“中国向来没有散文这一名字”,“我们现在所用的散文两字,还是西方文化东渐后的产品,或者简直是翻译也说不定”。我国“五四”以来,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由于各种文学样式逐渐成熟,趋于完善,“散文”的概念有所缩小,而把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称为散文,它包括随笔、小品、杂文、传记、游记、速写、报告文学、序跋、日记、札记、书信、回忆录,等等。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各种文体的含义和特征日益明显,许多原来称为散文的文章体式又各自独立成类;因此,现在一般所说的散文是指的更狭义的文学作品。它的含义应该是:散文,是指区别于诗歌、小说、戏剧,又区别于杂文、报告文学等,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以叙事、抒情为主的短小精悍的文章。因为它选材海阔天空,“半瓣花里说人情”,“一粒沙里见世界”,篇幅短小,反映现实生活迅速及时,人们把它称为“文学轻骑兵”。亦即我们本章所讲的散文(195):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艺性散文,把不具文学特性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划出了散文的范围。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坛,除了长篇小说较热之外,其它文艺体裁较沉寂。既没诗也没歌,诗歌不断走下坡路,通篇说的是大白话,写诗的比读诗的人还多(诗歌应与时代和人民结合才有价值)。“先锋派”小说晦涩难懂,再不就是美女(男)“作家”的“身体语言”小说(网上曾经轰动一时的“木子美”便是典型),尽管备受舆论的批评,读者也不“买帐”,可作者们还孤芳自赏,自我感觉良好。戏剧就更是门可罗雀,不景气,“夕阳艺术”真不为过(粤剧,要“上山下乡”才能维持下去,剧场里坐的观众都是老年人)。不过,散文却一枝独秀,一直繁荣发达。这时最红火的就是散文随笔,尤其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文明碎片》等作品,读者最爱读,特别受欢迎。这是余秋雨先生九十年代在国内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系列性散文,在社会这反响很大,其中有些文章不止一次在文学评奖中获得首奖。非常精彩,很有才气、机智、深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思考。《文化苦旅》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 魂和人生密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思考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人格。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同时也有守护继承。余秋雨每到一处讲学游历,都对当地文化烂熟,但写出来又有其艺术加工。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富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是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阳关雪》等,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见于笔端。《白发苏州》、《江南小镇》等却是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惧佳。《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等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此外,还有早已传为名篇的分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笔墨祭》,毛笔文化,文人的思想寄托,毛笔“与知识分子的命运相连,但沉溺其中,阻碍与外面世界的沟通”。“乌蓬船文化”“夜帆船”是中国文化的缩影,笑谈中挥霍生命脉,西方正发展现代科学理念,狄德罗,永远驶不进现代化的航道。《废墟》也是一种美,孕育现代化文明。以及读者熟知的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牌坊》、《家住龙华》等。《这里真安静》夜里日本的军人、妓女、文人。三维结构,运用小说的想象文笔非常优美,构思独特。为保吸引读者,小说的写法,有情节的要求吸引人,文字漂亮,但又有理性和感情,可不泛情,表述机智,现代白领特别喜欢看,调节工作紧张的节奏,提高文化素质的要求。余先生的散文意境独特,“言已尽而意无穷”,不愧是当代散文大家。讲到当代散文,我们必须读余秋雨的散文。

一、散文的分类

(一)记叙散文:这是一种指以记叙事件、描写人物为主 的散文,往往也洋溢着浓厚的抒情气氛。它在表现上与小说相似,但不象小说那样用典型化的手法塑造人物。

它是通过叙写真人真事、真景真物来反映现实生活,如参观记、访问记、见闻录、传记、游记、琐忆等等。记人的,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叙事的,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景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碧野的《天山景物记》。状物的,老舍的《小麻雀》。

(二)抒情散文:这是一种以描写景物、具体生动地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散文。它在反映生活的方法上与诗近似,但它又不象诗那样要讲究节奏和声韵。如周墩的《爱莲说》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背影》、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

(三)议论散文:这是一种寓理于象、借端寄慨的散文,是指除杂文以外的,以议论为主,借助形象说理,具有鲜明的文学色彩的散文。韩非子的《买椟还珠》等。《文化苦旅》。

三、散文的特点

(一)、题材广泛,体式多样

不管何种文学形式,都可以从多方面反映生活,题材都是丰富的。但是,散文的题材,比起其它文学样式来,更少受限制。凡是人事景物、感触情思,既不能做小说又不适宜写剧本的,都可以用散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既可抒喜怒哀乐之情,又可叙古今中外之事,不 可论文,史、哲、经之理。冰心就说过:“我们的前辈作家,拿散文来抒情,来说理,来歌颂,来讽刺,在短小的篇幅之中,有时‘小题大做’,从一粒沙来年一个世界,真是从心所欲,丰富多彩!”总之,大至于宇宙空间,小至于针头线脑,均可在散文的笔下,生发出一篇散文来。“一叶且合人意,虫声有足引心。”比如,一片霜叶,小说家就很难以之为主要内容写成小说,而散文家却能以其制作出思想深邃,凝聚着时代风烟的佳作,如鲁迅的《腊叶》。又如,一个古城,戏剧家就不能以之为对象写成剧本,而散文家却以之结撰成为饱孕着乡土之情的精品,茅盾见白杨挺拔而命笔,写成了《白杨礼赞》;刘白羽因在“江津”号上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而写出了情文并茂的《长江三日》„„总之,作者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都可以摄取来作为写作散文的题材。所以鲁迅说,散文的“题材应听其十分自由选择,风景静物,虫鱼、即一花一叶均可”。散文在反映生活的时候,不象诗歌那样讲究韵律;不象剧本那样分场分幕;不象小说那样要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只要适应内容表达的需要,它可以选用多种样式。除一般常用的文章样式外,也可以用书信体,日记体,对话体等。正如鲁迅所说的:“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有破绽也不妨。”鲁迅的《过客》是对话体,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是日记体,冰心的《寄小读者》、周作人的《乌篷船》、陶斯亮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等是书信体。

(二)、结构形式上自由灵活,形散神集

即它的结构灵活,笔法疏放,文句自然。散文,往往是以主观的情态处理客观的事物,因此它的结构形式也往往取决于作者感情的波 澜。它不象小说那样一般要有紧凑的故事情节贯穿全篇;也不象诗歌那样要分行、分节或分章,反复咏汉;也不象戏剧文学那样,要按剧情矛盾的冲突的发展分幕分场。它只根据所写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把内容不同的生活片断串成篇。它可以有人也可以无人,可以有故事也可以无故事;可以按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组织材料,还可以按作者的思想认识或见闻、感受将某一片断、某一场景、某一事件连缀成文。总之,它既注意一般文章结构的美学原则,即严谨、自然、完整、统一;又体现了散文这一特殊体裁的特点,即要松动,散得开,在抒写中可以随时插入其它事情,一环扣一环不是那么太紧、太死。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结构就比较灵活。作品开头用两句话点出题意后,笔触轻轻一宕,转而着力铺写“望不到边际”的西北高原景色;接着用虚拟手法提出人们对于高原景色感到有点“单调”为下文托出白杨树蓄势,然而又没有立即引出白杨树,只是说有三五株象哨兵的树。而转到写白杨树,转得十分急骤,写得颇有气势,造成了结构中的第一个“凸峰”。在上“凸峰”以后,又转而用较为舒缓的笔调写白杨树的,枝,叶,皮。到此,白杨树的情状似已写完,但随即又写它的内在特质,点明它的象征意义,这是结构中的又一个“凸峰”。这样峰回路转,突起波澜,欲扬却抑,抑扬相间的特点,体现了结构上的灵活性。但是它在材料布局上又是严密有致的。

笔法疏放,主要表现在表达方式方面的自由灵活。小说必须是对客观事物作具体的描写,即使是议论,是感想,是观念的陈述,也必须纳入具体的描写之中。而散文就比较自由灵活,它可以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或者叙述事件的发展,或者描写人物的形象,或者托物抒情,或者抽象议论,或者进行说明,或者采取对话,或者多种方式综合运用。总之,可以根据表达内容和主题的需要,随意变化。

散文是抒情的。作者的主观感情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使其感情能自然而有致地倾流。因此它的写作是文随情生,随顺自然,较少斧凿痕迹。特别是在文句方面,该骈就骈,该散就散。散文的行文如流水、随物赋形,流转自如。比如许地山的脍炙人口的散文《落花生》,开头说种花生收花生;接着说吃花生议花生,畅谈花生的用处;最后说做人要象花生那样,“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全文如拉家常,行文自然,故事动听,意蕴深刻。总之,散文在表达形式上是不拘成法的,它无论在结构上,在笔法上,都显得“散”。而由于散,文章就得写得生动活泼,蕴籍无穷。使人读后感到自然亲切,心情激荡,饶有兴味,并由此及彼地领会到更多更深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计,有人说“散文贵散”这是颇有道理的。但是,散文贵散,并不是说散文可以写得散漫而没有中心,在结构上可以松松垮垮。它自由不失纪,变化不离宗。它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同样有明确的主题,周密的构思,精心的选材,精巧的结构,表达方式的恰当的运用。一切受限于主题之下,显现出“散而不乱”。

李广田在《谈散文》中说:“说散文是‘散’的,然而既已成为‘它’,而且假如是一篇很好的散文,它也绝不应当是‘散漫’或‘散乱’,而同样的,也应该象一座建筑,也应当象一颗明珠”。曹靖华的《花》,它的主题是说明培养祖国的花朵这种平凡的劳动的重大意义。文章从苏东坡咏花谈到鲁迅咏花;从别人咏从谈到自己栽花;从花的可贵可爱谈到祖国的“宝花”——新生一代的可贵可爱;从而谈到当年鲁迅 的“护花”,解放后党和毛泽东同志的“育花”;从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谈到繁荣儿童文学创作的意义;最呼吁人们要“有心栽花”,让“宝花”在党支部的春风化雨中,迎风怒放,为祖国增添几许春色。这就看出了它选材自由,结构灵活,笔法疏放,文句自然,但它却毫无松散神集的特点。(三)、真人真事、真实真感

作家的笔触伸进历史领域,便有了传记散文;它的笔伸进地理领域,便有了游记散文;伸进哲学、政治领域,便有了议论性散文;伸进科学技术领域,便有了说明性散文。散文既然要与历史、地理、哲学、政治、科学技术等攀亲,就不能不受这些领域的影响,从而养成与其近亲——诗歌、小说、戏剧文学的不同性格。也就是说它不依靠虚构(诗歌、小说、戏剧文学是虚构的真实),而是要描述真人真事、真物、真景。“描述真人真事是散文的首要特征,散文家们要依靠旅行访问、调查研究来积累丰富的素材;要把事件的经过,人物的真容,场地的实景审查清楚了,然后对能提笔伸纸,散文特写决不能仰仗虚构。它和小说、戏剧的主要区别就在这时里。”散文,一方面是对现实生活中真事、真人、真景的真实记录,另一方面,在文学的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四大部类中,散文和诗歌又最接近,都强调抒发作者对真实事物的感情。散文的作者,只有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物有了深刻的感觉激起了强烈的感情,才能产生写作的愿望。散文的写作也只有表现了作者对一定生活事件的感受,抒发了作者一定的感情,才能有致力人的力量,起到一定的感染作用。

(四)言近旨远、短小精悍,表达手法多样

言近旨远是指作者在作品中从眼前所看到的、遇到的、想到的写起,引出了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深刻的含义和旨趣。短小精悍则是指篇幅短小,内容精炼。短小是对形式而言,具体指结构单一,层次少,语言精炼。一篇散文一般只有几百字千把字,或两三千字,五千字以上的很少。精悍是指内容而言,内容坚实,思想深刻,观点鲜明。这两者是互想联系,不可分割的。言之有物,内容精悍,才有可能谈得上篇幅短小;篇幅短小就需要内容精悍,就得言近旨远,言简意赅。我国古代的优秀散文都这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桃花源记》(陶渊明)、《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岳阳楼记》(范仲淹)、《爱莲说》(周敦颐)、《病梅馆记》(龚自珍)等都是没有上千字的。但是不管记事、写景、说理都材料具体,内容生动,意思深刻。现代散文也如此,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等,少的只有几百字,最多的也没有超过三千字,但是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法多样,都能给读者一个鲜明生动的印象。

四、散文的诗意

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与诗歌,除了语言表达的形式有所差别外,抒情的本质属性基本相同。所以特别强调有诗意(诗的意境)。即: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诗意是客观的景、物、人、事与主观的情、意、理、志的自然结合,即“境”与“意”有机统一而形成的富有韵味的艺术境界(200)。意境是衡量抒情文学(包括诗歌、散文诗和抒情散文)优劣高下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标准,它能使作品产生“象外之旨,韵外之味”,“含不 尽之意于意外”,从而达到“形象大于思想”的艺术效果。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典型的诗情画意,优美清新的抒情性散文。

篇6:文学阅读与欣赏

1.图谱法:图谱法是教师根据诗歌、儿歌特点设计的形象符号画面,用于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图谱法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在文学作品欣赏中适宜的图谱可以将抽象的文字直观地展现在幼儿面前,符合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更能帮助幼儿理解和记住诗歌的顺序。

2.仿编法:当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学习、理解和体验已经到达一定程度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创设机会,让幼儿扩展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对作品进行仿编。例如在中班诗歌《摇篮》和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各种小图片,让幼儿创编,孩子们受到提示,能创编出:书架是书的摇篮,摇着书宝宝,风儿轻轻吹,书宝宝睡着了;汽车是摇篮,摇着小宝宝,爸爸轻轻开,小宝宝睡着了。

3.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在游戏情景让孩子在玩中感知、理解文学作品并且通过动作参与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运用游戏和表演的方式引导幼儿欣赏,幼儿会进入假想的意境,真实有趣地表现内心对作品的感受。如:小班《好饿的毛毛虫》的欣赏活动中,在故事欣赏的开始环节,进行体育游戏“好饿的毛毛虫”,不仅让孩子感受故事的情节,而且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满足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既紧扣了活动目标又尊重孩子的学习特点。活动以游戏为链接,满足了孩子的兴趣,更激发孩子对文学作品的喜爱。

二、调动多种表现方式是让幼儿创造性表现作品的途径

1.借助动作表现:在文学欣赏活动中合适的道具可以帮助幼儿更深刻的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例如在小班欣赏《谁会爬》的活动中,老师让幼儿运用鱼尾、翅膀等道具运用动作让幼儿很快理解爬、飞、跳的动作,攻克难点,很好地掌握了诗歌的内容。

2.借助绘画表现:绘画也是一种能很好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对孩子来说,借助绘画的方式可以帮助幼儿在表达和自己想表达内容之间建立有效的对应,教师也可以通过幼儿的绘画来了解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情况。

3.借助音乐表现:以音乐作背景,能极大地提高文学作品意境的渲染力度,增强孩子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在文学欣赏活动中,适宜的音乐能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巩固幼儿的表面记忆。

4.借助表演表现:幼儿欣赏文学作品,还可以通过表演来感知、理解和表达作品,在集体表演的过程中感受表演的愉悦、体验角色扮演的乐趣。小班幼儿初步具有扮演的意识,具有简单的表演,多为群体表演,说简单的话,教师为主。中班幼儿表演时要求能较好把握角色,有一定创造性,初步合作、协调,可分小组、个别表演,教师为辅。大班幼儿可在熟悉作品的情况下,自由组合,自主分配角色,自己制作道具,能在教师的轻微指导下设计、组织表演活动。

上一篇:窗外即景-写景作文800字下一篇:未来的家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