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化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2009-2011年)

2024-05-24

山东省化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2009-2011年)(共6篇)

篇1:山东省化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2009-2011年)

山东省化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

(2009-2011年)

化学工业是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保持全国首位,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生产基地。当前,全省化学工业处于结构调整和加快发展关键时期,国际金融危机使化学工业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结构调整的机遇。为应对危机,变挑战为机遇,实现产业调整振兴,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并为“十二五”发展奠定基础,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

1.经济总量增长较快。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含原油开采)4101家,实现工业增加值3047亿元、销售收入10975亿元、利税1571亿元、利润86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5%、31%、21.1%和2.6%,其中地方化学工业分别占70.3%、77.3%、48%和54.2%,分别同比增长7.9%、28.2%、11.7%和6.7%。

2.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随着技术改造投入的大幅增加,行业装备和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主要技术装备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高浓度化肥、离子膜烧碱、子午线轮胎、大型有机原料、合成材料、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高档次产品比例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产业布局更趋合理。齐鲁化工区、东岳氟硅材料工业园潍坊盐化、兖矿煤化工、临沭复合肥、广饶轮胎等特色园区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轮胎、氯碱、化肥等产业聚集区。

3.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高。2008年全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原油加工4544万吨、原油开采2799万吨、合成树脂274万吨(其中聚氯乙烯130万吨)、乙烯80万吨、纯苯52万吨、精甲醇157万吨、烧碱365万吨(其中离子膜碱139万吨)、纯碱296万吨、轮胎2亿条(其中子午胎6361万条)、合成氨600万吨、化肥(折纯)857万吨、硫酸431万吨、农药24万吨,产销量均居全国前列。轮胎、烧碱、化肥等9种主要产品产销量居国内首位。

4.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到2008年,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0个,省级行业技术中心2个。培育中国名牌28个、山东名牌181个。一批重点企业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专项。近3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现代煤化工、大氮肥国产化、子午胎及其生产设备、离子膜研发、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磷肥循环经济等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5.企业整体素质明显提升。2008年,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30家(其中过100亿元的企业12家)。其中,地方化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达7家。

6.对外开放成效显著。2008年,完成出口交货值527亿元。美国伊士曼、杜邦、意大利倍耐力等世界500强公司在我省设立了合资合作企业,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中国化工集团等国家大型企业来鲁投资,提升了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

7.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产业和产品结构层次较低,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仍以资源能源外延式增长的发展方式为主,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创新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开发能力弱,部分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较落后;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缓慢,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增强;国际化水平较低,对外合作层次和产业外向度不高。

(二)面临形势。

1.化工行业是世界经济链条的重要环节,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最直接、最迅速的行业之一,受危机引发,化工行业的下游市场萎缩,需求降低,盈利能力下降,2009年是化工行业发展调整最艰难的时期,行业生产经营形势面临严峻挑战。2.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化工产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但是,化工产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我国化工产品消费仍处于增长期,油品、化肥、农药的刚性需求长期存在,高端化工产品市场潜力巨大。企业要抓住机遇,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加快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结构调整,促进化工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技术改造为手段,着力培植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实施新、特、优工程,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合理布局,优化升级,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增强产业竞争能力,实现由大变强。

(二)基本原则。

1.扶优扶强原则。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促进石油化工、轮胎、化肥、氯碱、现代煤化工等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发展。

2.聚集发展原则。加快优势产业区域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产业集群化、园区化。

3.科学发展原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行业发展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安全生产统一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4.技术创新原则。建立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应用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提升行业素质。特别重视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氟硅化工等产业的深精加工,瞄准目前仍然依靠进口的化工产品,加大研发力度,提高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5.对外开放原则。承接国内外产业、资本转移,加强与跨国企业战略合作,支持我省成熟技术、过剩产能向境外转移,推动化学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任务目标。到201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突破40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技术装备迈上新台阶,石油化工、轮胎、化肥、氯碱、纯碱、现代煤化工等行业80%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40%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省级煤化工行业技术中心1个;培育中国名牌20个、山东名牌40个;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企业达到35家,其中过100亿企业达到18家;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循环经济达到新水平;产业集群具备雏形,新兴产业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

三、发展重点

(一)培植五大产业集群。

1.轮胎。

(1)半岛地区产业集群。依托青岛、烟台、威海的轮胎生产传统优势,发挥三角、玲珑、成山、双星、赛轮五大中国名牌带动作用,综合运用现有人才、科技、装备制造等力量,推进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打造具有全球较强影响力的轮胎产业集群。

(2)鲁北地区产业集群。发挥金宇、永泰、西水等企业产业起点较高、企业集中度较高、成长潜力较大的优势,充分利用骨架材料、炭黑、助剂、机械、模具等配套原材料比较齐全的条件,加强企业在资本、生产等方面的协作联合,强化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培育新兴轮胎产业集群。

(3)鲁西南橡胶助剂生产集群。在巩固现有橡胶助剂生产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开发生产绿色环保型橡胶助剂,提高科技含量,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培育发展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橡胶助剂产业集群。

2.石油化工。

(1)淄博石化产业集群。以齐鲁石化公司为依托,齐鲁化学工业园区为中心,加快齐鲁公司“三轮乙烯改造”,培植从炼油、乙烯、丙烯、芳烃等原料产品到精细化工等产品、化工新材料、橡塑助剂等产业链。推进地方石化企业整合以及淄博市张店东部化工企业搬迁改造,推动现有化工企业向特色园区聚集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吸引世界大型化工公司入驻。搞好产品间衔接配套,发展一批精、专、特、新化工产品,发展淄博石化产业集群。

(2)青岛石化产业集群。以1000万吨大炼油项目投产为契机,推进再上1000万吨炼油,形成规模效益,推进百万吨乙烯、百万吨二甲苯项目和配套有机原料型深加工产品项目前期工作。抓住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外大化工公司抢占中国市场的机会,争取与世界其他大石化公司合作,在建设百万吨以上乙烯上下游一体化装置、做大做强石化原料产业上有所突破。发挥大炼油-大乙烯聚集效应,吸引相关企业聚集青岛,拉长产业链条,发展石化后加工产业,培育壮大青岛石化产业集群。

(3)东营石化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东营的港口资源、土地资源、地方炼油企业资源等优势,推进与中海油公司战略合作,加快东营中国海油工业园有关前期工作和工业园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快炼化一体化项目进程和成品油销售网络、天然气管网、LNG、石油战略储备基地项目进程,争取早日立项建设;加快中海油公司与有关地方炼油企业整合。在东营建设具有国际化水平的石油化工基地。

3.煤化工。

(1)枣庄滕州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以兖矿集团、滕州辰龙能源集团、新能凤凰(滕州)能源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为依托,以气化为龙头,重点发展合成氨—尿素—氨基树脂、双氧水等产品的合成氨产业链,甲醇、醋酸、醋酸酯类、醋酸纤维素等产品的碳一化工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

(2)济宁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以兖矿集团等大型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气化—二甲基甲酰胺、甲醇、醋酸乙酯等产品链;焦碳—煤焦油深加工、焦炉气制甲醇、甲醇下游产品等为主的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

(3)菏泽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努力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焦碳-煤焦油深加工、焦炉气制甲醇等产品为主的产业链,气化—甲醇等产品为主的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

(4)泰安新泰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以新矿集团、正大焦化等企业为依托,淘汰落后焦化产能,发展焦碳-煤焦油深加工、焦炉气制甲醇等产品为主的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

4.氯碱。

(1)黄河三角洲地区集群。充分发挥潍坊、滨州、东营、莱州等沿海地区原盐资源、港口资源优势,加快氯碱企业向相关特色化工园区聚集,积极推进企业间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搞好与石油化工产业结合以及与天津滨海新区对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深加工产业,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集群。

(2)鲁中地区氟硅材料产业基地。以淄博东岳国际氟硅工业园为载体,增强东岳化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产学研步伐,发挥产业起点较高、成长潜力较大的优势,加强自主创新,加快结构优化,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壮大产业链条,发展上下游一体化的氟硅材料工业,形成化工新材料新优势。

(3)烟台地区聚氨酯新材料集群。充分发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优势,以万华集团为龙头,做大做强MDI及聚氨酯、聚碳酸酯等新材料产业,发展具有规模优势的TDI及后加工产业。鼓励中小企业发展MDI、TDI配套原材料及后加工产业,建成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5.化肥。

(1)鲁北地区产业集群。发挥华鲁恒升大氮肥国产化和鲁北化工循环经济示范优势,结合中化平原化肥、宁津永兴化工、中农禹城润田公司,发展鲁北地区化肥产业集群。

(2)鲁西地区产业集群。发挥鲁西化工、山东瑞星、山东肥城阿斯德等企业规模大、非肥产业发展迅速的优势,发展鲁西地区化肥产业集群。

(3)鲁南地区产业集群。发挥兖矿鲁南化肥、兖矿峄山化工、滕州凤凰、恒通化工、济宁恒立化工等企业规模大、煤化工技术开发能力强的优势,发展鲁南地区化肥产业集群。

(4)鲁中地区产业集群。发挥山东联盟化工、安丘奥宝集团、济南明水大化、章丘日月化工、淄博齐鲁一化、阳煤青岛恒源等企业与山西煤矿企业联合及临港优势,发挥山东联合化工上市优势,建设鲁中地区化肥产业集群。

(5)临沂新型肥料产业集群。发挥临沂地区施可丰、金正大、金沂蒙等缓控释肥企业集中的优势,加强企业间在生产、研发、流通、交易、信息等方面的合作,发展临沂新型肥料产业集群。

(二)实施五项重大技术改造工程。

1.氯碱。实施总量控制,严格限制新增布点,严禁用碱企业自行配套氯碱项目,加快现有企业兼并重组步伐,优化布局结构。鼓励和支持氧化铝、造纸等用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现有烧碱生产企业,解决企业自身原料配套问题。加快装备更新改造进程,淘汰10万吨以下隔膜法烧碱装置,提高离子膜碱比例。拉长产业链,发展深加工产品,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改造领域是:推广膜法精制,提高盐水质量。在隔膜碱中,逐步把隔膜碱工艺装备改造提升为离子膜碱工艺装备。加快电解、整流器、蒸发工艺装备改造;采用先进泵类代替纳氏泵进行氢气、氯气输送;加强能量梯级利用。在离子膜碱中,改造整流装置,延长连续操作时间和离子膜寿命。在聚氯乙烯生产中,采用大型聚合釜,加快干法乙炔技术推广应用、无汞催化剂的开发应用和氯乙烯回收利用;综合利用水资源,加快发展下游产品,拉长氯碱产业链。到2011年,离子膜碱比重达到80%以上,30%和45%浓度离子膜碱的综合能耗分别低于400和520公斤标煤;30%和42%隔膜碱的综合能耗分别低于860和1080公斤标煤。整个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化肥。适当控制总量,稳定综合协调发展。着重实施装备提升改造,拉长产业链,优化原料、动力、产品结构,推进节能降耗,提高化肥复合率和利用率,发展缓控释肥。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增强骨干企业市场竞争力。重点改造领域是:提升单厂和单套装置规模,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深加工产品,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应用节能减排创新技术,加强节能降耗、环保、安全生产“三项重点改造”。氮肥企业重点推广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改造原料结构,改造提升优化造气、压缩、净化、氨和尿素合成等工序。加强能量梯级利用和废煤、煤渣和煤粉利用,推动动力结构优化。磷复肥企业加强磷石膏和副产盐酸的综合利用,加快控释肥和微量元素肥的开发生产。到2011年,高浓度肥的比重达到96%以上,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合成氨综合能耗低于1400公斤标煤。

3.石油化工。控制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总量,改造提升乙烯规模、技术和装备,延长产业链,发展深加工产品。适时新建乙烯装置。整合地方炼油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节能降耗,淘汰成品油不达标装置。重点改造领域是:加快用清洁燃料生产技术及装备、含硫原油加工和增产柴油技术及装备、重油深度加工技术及装备改造现有炼油装置。改造提升乙烯装置并大力发展乙烯、丙烯、芳烃等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搞好装置优化联合,实现热源的梯级利用。综合利用焦化废气、催化烟气;加强废水的治理和循环利用,争取做到零排放。到2011年,炼油行业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燃料油生产清洁化并达到国家标准。以石蜡基原油为原料的企业综合能耗低于107公斤标煤,以中间基、环烷基原油加工为主的企业综合能耗低于121公斤标煤,以重质原料油加工为主的企业综合能耗低于143公斤标煤。

4.轮胎。控制总量,严格限制新增布点,加快现有企业整合,提高子午线轮胎比例,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改造领域是:着力提高子午化率。加快发展宽断面、无内胎系列全钢子午胎和低断面、低滚动阻力半钢子午胎及巨型工程子午胎。发展大型系列轮胎装备,特别是在全钢载重子午胎上用高速、大容量密炼机代替普通密炼机,用三股、四股一次法成型机代替两股成型机;用信息化技术对整条生产线进行改造提升。提高新工艺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建设高水平的研究设计部门和轮胎试验场。加快资产重组和企业联合,做大做强一批可与世界知名公司竞争的大型集团,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壮大一批主要材料配套企业,推进产业链的发展。提高轮胎行驶里程和翻新次数,大力发展轮胎翻新业和废旧轮胎的回收利用。淘汰50万套以下斜交胎、以天然棉帘子布为骨架的轮胎、年产1万吨以下的干法造粒碳黑生产线。到2011年,子午胎行业整体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子午化率达到50%以上,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低于1032公斤标煤。

5.农药。严格控制企业数量和新增布点,加快淘汰高毒品种,发展新型农药,发展国家级农药工业园,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改造领域是:巩固增加新型除草剂、杀菌剂的品种和产量,优化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的比例;大力发展高效、低毒、安全、经济、低污染和使用方便的新品种农药及生物农药。杀虫剂主要发展替代高毒杀虫剂的新品种和中高毒品种的低毒化剂型;除草剂发展用于玉米、大豆、棉花、花生、油菜和蔬菜等作物的旱田除草剂新品种;杀菌剂主要发展水果蔬菜用新型杀菌剂、杀线虫剂和病毒抑制剂;制剂主要发展环境相容性好、使用方便新剂型;生物农药主要发展高效生物抗生素等。到2011年,农药生产能力达到4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30亿元,利税30亿元,建立10个以农药为主业的大型集团,形成5大农药生产集群。基本淘汰高毒、高残留杀虫剂品种和手工包装工艺。自主研发能力进一步提高,原药基本实现园区内集中生产。

(三)加快发展六大新兴产业。

1.有机硅及硅材料。依托东岳集团、金岭集团等企业,建设各为10万吨以上的有机硅单体及多晶硅、单晶硅,配套发展硅橡胶、硅油、硅丙乳液、硅烷偶联剂、光伏达材料、功能有机硅材料、白炭黑等下游产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2.氟材料。依托东岳化工集团、济南三爱富公司、淄博华安化工公司发展ODS替代品、聚四氟乙烯、六氟丙烯、氟橡胶、全氟磺酸树脂、氟碳涂料、无机氟材料等产品,加快离子膜产业化进程。

3.膜材料及膜。依托东岳化工集团发展烧碱用离子膜,依托威海天益龙纳米公司发展烧碱用非质子膜,依托淄博恒沣、招远膜天膜公司发展反渗透膜、气体处理膜。鼓励企业发展各种水处理、气体处理用液体脱气膜和聚乙烯中空纤维微孔滤膜、均相阳膜和阴膜等膜材料。

4.新型合成材料。依托万华集团、烟台巨力公司做大做强MDI、TDI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聚碳酸酯、碳纤维、聚氨酯等。支持万达集团发展聚酰亚胺、济宁凯赛集团发展尼龙1010、尼龙1212、尼龙1313等新型材料。支持企业发展工程塑料、特种塑料、特种纤维、特种高分子材料、通用树脂改性材料、纳米材料等新材料产业。

5.有机氯产品。争取在甲基氯硅烷、氯代异丙烷、氯代异丁烷、氯代环戊烷、氯化聚丙烯、氯代异氰脲酸类、氯化聚氯乙烯、氯化橡胶、氯化聚醚、聚偏氯乙烯等产品的发展上取得突破。

6.专用化学品。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壮大橡胶助剂、塑料助剂、饲料添加剂、油田化学品、环保型和高性能涂料产业。加快发展活性染料、还原染料、分散染料和酸性染料,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以及农药中间体等精细化工产品,生物化工产品、胶粘剂、食品添加剂、造纸化学品、水处理化学品、电子化学品等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

(四)培植一批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

1.培植一批骨干企业。在有关专项资金、用地指标、能源供应、股票上市、债券发行等方面,重点支持炼油、轮胎、尿素、三元复合肥、合成材料、高端石化、化工新材料的生产企业。在炼油行业重点支持齐鲁石化公司、青岛大炼油、济南炼油厂、滨化集团、东明石化、利华益、昌邑石化、垦利石化、金诚石化、华星石化、正和集团、弘润石化、海科集团等企业加快发展,在轮胎行业重点支持三角、玲珑、成山、双星、赛轮、金宇、西水、永泰、泰山轮胎等企业加快发展,在尿素行业重点支持鲁西、鲁南、华鲁恒升、联盟化工、峄山化工、瑞星化工、明水大化、平原德齐龙、肥城阿斯德等企业加快发展,在三元复合肥和缓控释肥行业重点支持鲁北、红日、施可丰、金沂蒙、金正大、史丹利、中农润田、安丘奥宝、绿源等企业加快发展,在合成材料行业重点支持潍坊亚星、中银电化、青岛海晶、德州实华、东营协发、恒通化工以及部分炼油厂等企业加快发展,在高端石化产品行业重点支持齐鲁石化公司、丽东化工、东明玉皇等企业加快发展,在新材料行业重点支持东岳化工、烟台万华、金岭集团、万达集团、济宁凯赛集团、威海天益龙纳米公司等企业发展壮大。

2.培育一批拳头产品。重点培育发展乙烯、成品油、三大合成材料、芳烃、子午线轮胎、尿素、复合肥、缓控释肥、MDI、甲醇、醋酸、二甲醚、DMF、纯碱、离子膜烧碱、有机硅、多晶硅、单晶硅、橡胶助剂、塑料助剂、CPE、除草剂、钛白粉、轮胎装备、石油钻采设备等,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五)调整产业布局。

1.沿海石油化工和海洋化工产业园区带。利用青岛、烟台、威海、东营、潍坊、日照现有石化产业基础、大型原油码头、液体化工码头等有利条件,发挥辐射华东、东北地区市场和连接韩国、日本以及台湾地区的优势,建设炼化一体化的大型石化装置,进口石化原料发展大规模的后加工产业,整合区域内化工企业集中发展。在沿海形成以中石化为龙头的青岛现代石化基地、万华集团为龙头的烟台化工园区、中石油公司为龙头的威海大炼油(荣成镆铘岛)、中海油公司为龙头的东营石化基地及潍坊石化特色园区、日照化工原料中转基地为主的石化产业带。近期重点促进烟台万华公司大型MDI及其配套的苯、甲苯工程建设,青岛炼化公司扩产炼化一体化项目、荣成镆铘岛大型石化项目、东营大型石化项目落实,中海油与海化集团、中国化工与昌邑石化、中石油与弘润石化的战略合作项目的落实,日照化工原料中转基地建设,加快区域内有关化工企业的整合与搬迁。

充分发挥潍坊、东营、滨州地区荒滩、滩涂等非耕地土地资源和原盐资源优势,利用较好的港口条件和产业、企业基础,加快盐化工深加工产业发展,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搞好与天津滨海新区的对接,在沿海形成石油化工、盐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带。近期重点搞好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有关专业园区的建设、滨州油—盐化工的发展、东营大型钛白粉项目的落实和现有地方炼油企业的整合及轮胎企业的整合,加快3市区域内现有化工企业的整合与搬迁。

2.鲁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区。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依托,以现代煤气化技术为支撑,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建设邹城、兖州、滕州、菏泽、新泰5个煤化工园区。近期重点搞好有关园区的环评、安评、能源评价等前期工作,并按照《山东省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启动合成氨制造氨基树脂等产品的合成氨产业链,甲醇、二甲醚为主的清洁燃料产业链,甲醇为龙头的碳一化工产业链,焦化和焦炉煤气及煤焦油深加工的焦化产业链等4条产业链的建设。

3.大企业辐射带动型化工园区。加快以中石化为龙头的淄博石化基地建设,尽快开工齐鲁公司三轮乙烯改造工程。充分发挥齐鲁石化等大型企业集团规模大、产品种类较多、公用和辅助设施较齐全的优势,利用其衍生产品和需要外部配套产品较多的条件,鼓励和支持中小型企业靠近大型企业发展,发展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体系,形成相对集中的发展格局。近期重点搞好齐鲁化工园区、东岳氟硅材料化工园区、较大型地方石化、化肥、轮胎企业为龙头的化工园区的建设。

4.城市发展规划推动化工业园区建设。在有关经济开发区中划出专门的化工区,集中进行化工企业搬迁,对化工企业按照产业链关系重新布局,建设统一的公用和辅助设施,进行产业和产品升级改造、企业优胜劣汰。以大宗产品集散生产地为基础,集中布局化工企业。按照政府推动、企业共同努力的原则,将现有企业尽量集中布局,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形成环绕“公用工程岛”的企业布局。近期重点搞好临沭复合肥企业、东营炼油企业布局调整。

(六)突破八项共性关键技术。

1.以石油大学(华东)和齐鲁石化公司及有关地方炼油企业为依托,研发高含硫原油加工和增产柴油技术,包括高含硫原油常减压蒸馏装置大型化技术以及馏分油加氢精制技术等;研发重油深度加工技术,包括劣质催化原料加氢处理技术和重油深度裂解技术等。

2.以国家煤气化工程技术中心(设在鲁南化肥厂)、上海兖矿能源科技研发有限公司和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有关企业为依托,研发煤气化技术,主要是大型化多喷嘴气化炉及配套项目技术、粉煤气化技术、高硫煤和劣质煤气化技术等。

3.以齐鲁公司和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有关企业为依托,研发合成材料生产技术,包括聚合技术、分子量分级技术等。

4.以齐鲁公司、上海兖矿能源科技研发有限公司和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有关企业为依托,研发大型有机原料生产技术,主要是分离技术、羰基合成技术、万吨/天超大甲醇示范装置技术等。

5.以省农药行业技术中心和有关企业为依托,研发农药生产技术,主要是基于生物合理性原始创新产品的开发与转化技术。

6.以山东农业大学和施可丰、金正大、金沂蒙、中农润田等企业合作为依托,研发缓控释肥料生产技术。

7.以亚星化工、中银电化、恒通化工、齐鲁公司氯碱厂、寿光新龙等为依托,研发氯碱改造技术,主要是大型整流技术、盐水处理技术、无汞催化剂技术、干法乙炔生产技术等。

8.以青岛科技大学和省橡胶行业技术中心、三角集团、玲珑轮胎公司等合作为依托,研发轮胎生产技术,主要是高性能轮胎成套制造技术、测试技术等。

四、政策措施

(一)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实施离子膜、多晶硅、单晶硅等一批受国际大公司技术控制而国内急需并且国内技术基本成熟的产品生产项目,替代进口。围绕农业生产,加大测土施肥、配方施肥、缓控释肥等科学施肥的技术引导力度,加强现代营销体系建设,扩大刚性需求产品市场份额。加快成品油质量升级改造,汽油和柴油达到国Ⅲ标准和国Ⅳ标准,满足市场需要。根据国家汽车等行业振兴规划,发展适应国内市场需求的轮胎产品和轮胎制造成套装备。加快发展高速公路用重交道路沥青和改性沥青,电线电缆用橡塑材料和阻燃材料,防水材料、建筑涂料和化学建材,化肥、农药,水处理剂、气体净化剂和水、气处理设备等。按细化市场分类,研发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农村服务、技术指导和营销网络建设,加强建材配套产品建设,积极抢占国内市场。抓住国家燃油费改税的机遇,建设山东省地方炼油成品油储运销售体系。同时,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加大对中东、东南亚、欧洲及北非市场的开拓力度,优化市场结构,拓展国际市场份额。

(二)推进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原则,以特色工业园区为载体,增强大型企业辐射带动作用,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在沿海地区建设以石油化工和海洋化工为主的化工园区带,在鲁南地区建设以现代煤化工为主的化工园区聚集地,在淄博等地以大型企业辐射带动的企业扩张型园区,结合城市规划,利用开发区集中进行企业搬迁改造的化工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以大宗产品集中地形成的产业聚集型化工园区。以青岛、淄博、烟台、潍坊、滨州和东营等特色工业园区为中心,着重发展轮胎、石油化工、现代煤化工、氯碱和化肥等五大优势产业集群。推进经营理念、制度、管理、技术、营销、品牌、资本运营和企业创新,发展一批成长性强、带动力大、市场前景好、对整个行业调整振兴起关键作用的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集中各种资源要素,做大做强。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支持用碱企业兼并重组现有氯碱企业、现有氯碱企业之间及与上下游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支持地方炼油企业并入中央大企业,支持化肥企业间及与原料生产、市场销售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支持轮胎企业间及与上下游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同盟,增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纳国外大企业集团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壮大企业规模,提高竞争能力。

(三)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抓住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机遇,围绕建设“五大产业集群”、“五大改造工程”、“六大新兴产业”、培育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切实抓好规划项目建设,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争取把齐鲁乙烯三轮改造、青岛大炼油乙烯工程、中海油东营1000万吨炼化一体化工程、中石油荣成1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济南炼油厂500万吨原油分炼工程列入国家石化工业振兴规划或国家石化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组织好地方炼化企业提高成品油质量和延长产业链的石化深加工改造工程,以及化肥、轮胎、烧碱、农药、化工新材料等产业的重点改造工程的实施,提升装备水平和规模效应。

(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紧紧围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全省重点行业技术联盟和技术中心为重点,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积极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校紧密联合,围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加快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高含硫原油加工和增产柴油等关键技术突破。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跨国公司联合研究开发、联合建设基地、联合培养人才,实现科技资源的互通共享,着力提高企业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新产品研发能力。

(五)加强节能减排,搞好安全生产。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实施各类节能工程和节能专项,加强同国际机构的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和节能技术。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快对化肥、氯碱、炼油等高耗能产业改造,搞好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积极开展节能、节水领域的管理和方法类标准的研究制定,开展行业能效对标方法、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节能服务产业等方面的工作。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项目建设环境管理,加大污染物治理力度,杜绝各类污染事故的发生。加快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搞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的安全整治,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行为,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建立和完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工作标准、技术规程和管理规范。严格落实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审批和“三同时”制度。加大安全投入,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积极开展责任关怀行动,提升企业发展理念。

(六)加大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

一是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充分用足用好财税优惠政策,强化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把优惠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各级财税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研究制定财税配套政策和税收管理措施,促进行业调整振兴。

二是积极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企业技术进步,着力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大力支持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是对国家确定的重点支持项目,各级政府要创新资金筹集方式,调整资金支出结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四是切实落实国家新税法规定的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

(七)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各级政府要创新融资方式,广开融资渠道,积极为企业稳定和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和服务。金融机构要主动与企业沟通,为骨干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提供信贷支持,一是支持企业以增量投入盘活存量;二是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水平高、就业人数多的企业要加大生产经营资金投入,确保资金不断链;三是加大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保证项目顺利建成投产。

(八)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进一步深化行业协会、中介组织机构改革,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组织和运行模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企业提供国内外行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和市场动态等信息服务,向政府及时反映企业诉求。加强行业企业自律,协调解决企业难以解决的问题。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企业市场行为,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篇2:山东省化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2009-2011年)

(2009-2011)

新材料是高新技术产业。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各行各业对新材料需求的不断扩大和提升,新材料产业在最近的十多年中一直呈现出非常积极的发展趋势。特别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产业的升级,以及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升级,为新材料产业的成长提供了广泛的市场基础。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即可充分发挥我市煤电资源的特有优势,又可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推动我市新材料产业的振兴发展,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当前的形势

目前我市新材料产业主要以新型建筑材料为主,新型建材中又以新型墙体材料、特种水泥和特种钢材为主。其中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利用煤电产业产生的废物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了淮南新材料产业的最大特色。龙头企业有淮南昂瑞新型墙材有限责任公司、淮南鑫达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淮南鑫旺新型建材公司、亿万达有限公司。到2008年底,新建、改建各类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和生产线43条,全市已形成砖、板、块等各类新型墙体材料生产能力20.6亿块,综合利用煤矸石220万吨,粉煤灰115万吨。特钢主要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为主,其中宏泰钢铁是淮南特钢产业的重点企业,2008年总产值约4亿元,并计划新上50万吨特钢项目,规划到2010年形成100万吨的生产能力。共有9家水泥厂,多数生产普通水泥,重要企业有淮南舜岳水泥公司、海螺水 泥、强大水泥和盛元水泥。2008年新型建材年销售规模近20亿元。

新材料产业目前总的形势是,面临全球快速发展的格局,世界各国以及我国各省市都争相把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作为支撑产业升级的先导产业。一是前沿性技术不断突破,产业融合进一步发展。新材料与信息、新能源、医疗卫生、交通、建筑等产业结合越来越紧密,并带动了这些产业的产品升级。特别是核能的利用和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成为新材料发展的主要动力。二是新材料市场需求旺盛,产业规模迅猛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越来越重视节能环保,对新材料种类和数量的需求日益增加,新材料产业前景更加广阔。预计到2010年国内新材料市场需求可达6500亿元。三是新材料向多功能化智能化发展,开发与应用联系更加紧密。进入21世纪以来,新材料产业在技术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与进步,呈现了智能化、多功能化、环保、复合化、低成本化的趋势。

二、发展优势与主要瓶颈

我市发展新材料产业具有两大优势。一是煤电资源禀赋优势。新材料产业中有不少行业对能源具有较强的要求,比如新型金属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等对煤、电的消耗比较大。淮南在煤电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和吸引力,以煤为原料而生产的电力和煤化工在淮南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和坚实的基础,对淮南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形成强大的支撑。二是周边城市产业拉动优势。淮南周边城市如无锡、扬州、合肥、铜陵、武汉、南昌等地新材料产业发展较快,并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集聚优势。这些城市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将对淮南产生积极的辐射作用。由于交通的改善,淮南与周边城市的同城效应日益显著,有利于形成产业配套。但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也面临着一些瓶颈制约。主要是,新材料产业在淮南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产业基地和对外影响,与那些先行发展的地区相比基础相对薄弱;目前新材料产品仅仅停留在新型墙体材料、特种钢铁、特种水泥和汽车内饰纺织产品等方面,缺乏处于新材料产业领先地位以及高附加值的技术与产品;在技术力量与技能人才方面缺乏强有力的储备与配套。

三、指导思想、振兴目标与发展重点

(一)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充分把握国家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与新能源战略规划的导向,以长三角产业转移为背景、合淮工业走廊建设为契机,依托煤电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巩固提高新型建筑材料产业优势,培育新型金属材料产业优势,拓展新能源材料产业和光电子信息材料产业,通过“整合提升、承接引进”,实现新材料产业的振兴发展。

(二)振兴目标

1.实现新材料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大、做强、做优”新材料产业,打造“华东知名、省内一流”的省级新材料产业基地。未来计划三年内累计引进项目投资30亿元,改进扩建项目投资5亿元,到2011年实现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达40亿元,在整个工业结构中的比例上升到8%以上,并为下一步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2.巩固提升新型建筑材料。淘汰技术落后、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生产设备,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扩大新型墙体材料生产规模。整合新型墙体材料企业,加快新型墙体材料的新技术突破,实现粉煤灰资源的百分之百利用。加快完成特种水泥和特种钢材 的技改扩能项目,到2011年生产规模实现翻两番。

3.初步形成新材料产业集群。在新型金属材料、新能源材料产业、光电子信息材料三个领域,争取各引进一个5亿元以上投资规模的项目,并带动其他中小型项目投资。在2011年前部分投资项目竣工投产。

(三)发展重点

1.大力发展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主要以新型墙体材料、特种水泥、特种钢铁和复合人造材料为主。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节能、节水、节土、节电、减少污染”为原则,充分利用煤电废弃物,扩大新型墙体材料的开发和生产能力。以淮南昂瑞新型墙材有限责任公司、淮南鑫达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为主,加快投资新项目,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加强市场营销,加快培育新型墙体材料市场。加快推进水泥产品的结构升级,发展快硬高强水泥、膨胀和自应力水泥、装饰水泥、耐高温水泥、特殊用途水泥等新型水泥及水泥制品。充分发挥上市企业海螺集团的作用,利用其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着力发展水泥粉磨站项目,形成特种水泥生产能力。推进淮南舜岳水泥有限公司、盛元水泥等重点企业的新项目建设。尽快完成宏泰钢铁规范化技改工程,形成50万吨特钢生产能力,同时落实新增50万吨特钢扩建项目。

2.积极发展新能源材料。利用煤炭资源和其他矿产品资源优势,发展太阳能储能材料,包括太阳能级和电子级高纯度多晶硅材料、半导体级单晶硅棒、切片。利用煤电优势,加强与世界和国内著名的光伏企业合作,如无锡的尚德公司,争取配套建立光伏材料生产基地。3.加快发展新型金属材料。利用淮南的电力资源优势,积极引进新型铝合金材料项目,如航空航天使用的高强度铝合金、超塑性铝合金、汽车用铝合金、机械切割用的铝合金、导线用的铝合金以及热交换用和铝合金等。围绕合淮工业走廊建设,在引进中铝项目上,加强与合肥的合作。促进煤铝共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高铝粉煤灰利用项目,形成氧化铝生产规模。

4.积极引进光电子信息材料。对接合肥的京东方液晶平板显示器生产基地建设,借助资源禀赋优势和与合肥近距离的交通区位优势,通过引进合作,发展为液晶显示器(STN-LCD)配套的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超薄平板玻璃生产线项目,为平板显示器特别是液晶显示器提供主要原材料和配件。

四、配套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和推进工作。把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放到与煤化工同等重要的程度,从战略高度予以重点推进。成立新材料产业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工业的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设立新材料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市经委,并从经委和其他相关部门抽调熟悉材料工业、开拓能力强的机关干部组成专职工作班子。重视规划的宣传,争取列为省级新材料生产基地。加强新材料产业项目引进、建设、发展中的工作协调,及时解决各种问题,提高支持和服务力度。建立新材料项目专项服务机制。加强与项目投资方的联络,及时了解与把握他们的意图与要求,确保项目落地;建立审批绿色通道,提高市级审批效率,大力协助办好省和国家层面的审批工作;采取现场办公方式,及时协调各方,优先解决项目投资中的用地、环保、供电供水、道路、融资、人员招 聘等关键问题。

2.推行“133”战略行动,加快新材料产业集聚基地建设。即打造1个省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3个新材料工业园,引进3个上亿元投资规模的项目。在山南新区规划10平方公里作为淮南新材料产业基地,首期3年内开发5平方公里。在产业基地内建立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三大园区,即新能源工业园、新型金属材料工业园和光电子信息材料工业园。做好园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与新材料产业基地配套的公路与铁路,改善物流运输条件。

3.设立新材料产业振兴基金。产业振兴基金的资金,主要通过政府的财政投入、土地的出让收入、地方国有企业的利润收入,以及国家和省相关专项的支持等渠道解决。新材料产业振兴基金主要支持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中的基础设施投融资,以及对企业的科技研发、技术改造、扩大规模、环保投资、人才引进等予以资助,其支持手段主要有无偿支持、贷款贴息、短期融资、贷款担保等。

4.积极争取电力体制改革中的直供电首轮试点。国家电监会年初召开的2009年度全国电力监管工作会议提出,2009年将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加快电力市场建设,并明确提出今年将推广直供电,着重输配分开和电价机制改革。要抓住电力体制改革机遇,争取合淮共同成为直供电首轮试点地区,把淮南的煤电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当地发展的现实优势,为引进、发展新型金属材料项目和新能源材料项目提供电力保障,降低能耗成本,增强招商优势。

5.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与合肥合作,共同开发合淮工业带新材料生产基地。积极与长三角光伏产业生产基地如无锡的合作,形成合作开发的生产配套基地。积极与中央和省级大型有色金属企业合作,争取这些企业的新项目布局淮南。在基地开发和项目投资中,重视战略投资者的作用,通过战略投资者筹集发展资金、建立战略联盟、加快项目进度、提升产业水平。对战略投资者提供积极的政策保障,实现双方合作共赢。

6.充分利用煤电生产废物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大力推进粉煤灰、煤矸石利用技术开发,提高新型墙体材料转化能力。设立专项开发资金,支持企业加快开发进度。加大使用新型墙体材料政策支持,拓展市场空间。统筹利用粉煤灰资源,淘汰落后生产技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7.重视环保设施配套与排污管理,促进项目可持续发展。在沿淮河岸建设大型污水处理设施,并与新材料产业基地连接,集中排污、集中处理,力争使工业污水处理率达到100%。提高企业的自我环保意识与能力,通过加强排污监测、补贴环保设备、鼓励废物利用、建立危险废物交换网络等,促使各个项目可持续发展。按照国家和省的节能减排要求,对新项目进行严格监管,防止引进被限期淘汰的落后装备与项目。

8.成立新材料产业行业协会,协助政府做好协调与服务工作。加强协会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协调服务能力。加强与全国、周边省市相关行业协会的联络、对接,收集行业信息,发布招商引资项目。强化服务工作,为企业招聘、培训人员,解决法律纠纷等提供专业服务。

篇3:山东省化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2009-2011年)

山东省信息产业厅自去年12月底启动振兴规划编制工作, 厅领导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 编制工作由规划处牵头具体承担。2月9日下午, 王军民副省长召集有关部门, 听取了各项规划初稿的汇报。在充分征求了有关市地、省直有关部门和重点企业意见建议的基础上, 经过进一步修改完善, 4月7日, 由孙志恒厅长向省政府常务会议汇报了《山东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并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

《规划》在发展重点上注重了与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衔接, 提出了2011年产业振兴目标:一是实现产业平稳较快增长。保持2倍于全省GDP增速的增长速度, 力争完成“十一五”规划产业规模发展目标, 到2011年全行业实现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0 %以上, 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省机电出口比重达到56%以上。二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和省级重点试验室及各类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大公司。三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软件和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等信息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行业比重从2008年的6.5%提高到2011年的10%。四是区域布局更加合理, 对经济社会带动作用继续加强。以青岛为龙头, 以胶东半岛和济南都市圈为基地, 沿胶济铁路沿线铺开并向两翼拓展的信息产业带进一步做强做大;各国家级产业园区及省级产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信息产业的比重达到80%。

为完成上述目标, 《规划》提出要做大做强八大产品领域, 实施十项重点工工程。

八大产品领域分别是: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和配套件产业、网络与通信产品、高智能信息家电、软件产业、集成电路产业、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电子材料产业以及应用电子。

十项重点专项工程分别是:

(1) 新一代宽带及网络通信产业化专项;

(2) 软件及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产业发展专项;

(3) 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

(4) 新型平板显示器件产业化专项;

(5) 光电子、半导体照明及光伏电池产业链专项;

(6) 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新型电子材料产业化专项;

(7) 新型电力电子器件产业化专项;

(8) 卫星应用高技术产业化专项;

(9) 应用电子产业发展专项;

(10) RFID (电子标签) 产业发展专项。

篇4:山东省化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2009-2011年)

【摘要】 目的 通过对碘缺乏病开展连续监测,了解文登市碘盐合格率、居民户碘盐合格率及食用情况,掌握文登市碘缺乏病消长动态,制定有针对性的碘缺乏病防治对策。方法 2009—2011年,在文登市各抽取9个乡镇,每个乡镇抽取4个行政村,每村随机抽检8户,采集食盐1份(不少于50g)。从这9个乡镇选取5个乡镇,每个乡镇选取1所小学,随机抽检8—10岁学生20名检查甲状腺,同时采集尿样(不少于10ml),测定尿碘。在这5所学校抽取5年级学生及其家长进行碘缺乏病健康教育问卷调查。鹽碘测定采用直接滴定法GB/T13025.7—1999,尿碘测定采用酸消化—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法WS/T107—2006,甲状腺检查采用触诊法。结果 2009—2011年检测结果表明,8—10岁学生平均甲状腺肿大率均为0;居民碘盐中位数为30.00mg/kg,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均>91.00%;学生尿碘中位数均>300ug/L,学生碘缺乏病健康教育问卷调查及格率分别在78.00%—85.40%。结论 文登市人群碘缺乏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已达到消除碘缺乏病标准。

篇5:山东省化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2009-2011年)

省经贸委省石化工业协会省炼油化工协会

山东炼化工业是我省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近几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成品油产量、重交沥青、石油焦、丙烯、聚丙烯等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对全省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衰退,我省炼化产业也遭遇了冲击,市场需求萎缩、产品价格下降,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严峻考验。要走出困境、加快发展,就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拓市场、调结构,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

一、现状

(一)基本情况

自2000年国家清理整顿结束后,我省经清理整顿保留的地方炼油企业共有21家。截至2008年底全行业就业职工3万多人,总资产约400亿元,原油一次加工能力4500万吨/年,催裂化能力1731万吨/年,沥青能力800万吨/年,焦化能力1600万吨/年,加氢装置能力1300万吨/年,气体分离310万吨/年,MTBE装置60万吨/年,重整装置80万吨/年,聚丙烯31万吨/年。已形成了装置基本配套、产品品种多样化的格局。

截至2008年底,全省地方炼油企业加工原油及燃料油2165万吨,生产汽油365万吨、柴油640万吨,沥青3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利税49亿元、利润12亿元,比2007年同期分别增长18%、-36%和-61%。

我省地方炼化企业格局已发生很大变化,国家在完成了对中石化、中石油两大公司的战略重组后,又批准成立了中国化工集团。目前,各大集团采用不同的形式与地方炼油企业合作,中国化工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对地方炼油企业采取了整体收购或参股控股的方式,涉足石油化工业的中下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也在山东加大了收购重组的力度。到2008年,中国化工集团在我省整体收购、重组或控股的有济南石化集团、济南长城炼油厂、正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华星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山东昌邑石化有限公司、青岛安邦石化等6家地方炼化企业。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又收购重组我省地方炼化企业山东中海石化有限公司。由于大企业集团对我省地方炼化企业的兼并重组,目前我省纯地方炼化企业还有13家。

目前全省21家炼化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的有6家,分别是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利华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东明石化有限公司、潍坊弘润石化助剂有限公司、山东金诚石化集团、山东昌邑石化有限公司;销售收入达到50-100亿元的有6家,分别是正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垦利石化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恒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京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山东海科化工集团、山东华星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其余的企业销售收入都在10-50亿元之间。

(二)存在的问题

1、生产原料即原油问题。一是地方炼油企业没有加工进口原油的资格,现行政策不允许地炼企业加工进口原油;二是国产原油配置计划少,主要靠进口燃料油维持生产。

2、成品油销售渠道不畅。我省地方炼油企业一直没有成品油市场销售权,只有通过有资质的中间环节层层让利来销售,销售渠道不畅。

3、税费改革的影响。燃油税改革,我省地方炼化企业税负大幅增加。

占比偏低,深加工能力弱,竞争力不足。

二、面临的形势

4、产业结构矛盾突出。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产业链条短,石化产品单一而且

2008年上半年整个行业运行总体基本平稳。但自8月份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快速回落,目前国际原油价格已经降到40多美元/桶,但地方炼油企业去年8月份以前囤积了大量的高于100美元/桶的高价原料油,导致炼油成本居高不下,而成品油价格下降,导致部分企业库存增加,有的企业出现亏损。但在企业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也存在发展机遇。从市场需求看,油品属于刚性消费产品,受经济景气指数影响较小,需求仍将适当增长,石化深加工产品短期需求虽然放缓,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作为基础原材料的石化产品市场需求将会由冷变暖。近期,国家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宏观调控政策,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开工建设,为石化产品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必将对石化行业走出困境加快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三、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转变发展方式,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中央“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要求,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技术改造为手段,优化产业布局、培植骨干企业集团、发展新兴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强化节能减排、开拓产品市场,提高行业竞争能力,实现山东炼化行业新发展、新突破。

(二)原则

1、突出重点、扶优扶强原则。突出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点项目。

2、当前与长远结合原则。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拓市场、保发展、调结构。

3、技术进步原则。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工艺技术、创新产品品种。

4、集聚发展原则。走聚集式发展路子,加快园区和大企业集团建设,拉长产业链条。

5、国际化原则。承接国内外产业和资本转移,加强与大型跨国企业的战略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品牌和管理。

6、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与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统一起来,节能减排、淘汰落后。

(三)目标

到2011年,实现工业产值1950亿元,年增速19.5%,实现利税135亿元。加氢精制能力1670万吨,经加氢精制汽、柴油全部达到欧Ⅲ欧Ⅳ标准,优质成品油占比达到70%以上;醋酸仲丁酯、甲缩醛、丙烯酸及酯、苯乙烯、甲乙酮等高端产品占比达到30%。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内领先。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循环经济达到新的水平。

四、发展重点

(一)加快炼化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成品油产出率

1、继续围绕炼油主业优势,重点提高原油二次、三次加工能力。选择地域条件好的企业,加强现有一次加工能力的相互配套,重点发展利华益集团、垦利石化、海科化工集团、正和集团、华星石化、滨化集团、金诚石化、东明石化、潍坊弘润、昌邑石化等重点企业集团。发挥地域优势,加强重点企业集团间的配套协作,避免企业各自配套加氢精制、催化裂解等大而全、小而全的重复建设现象,提高互供率。

2、降低汽油烯烃含量,提高油品质量。积极采用催化轻汽油醚化、催化汽油异构化、加氢脱硫和催化柴油加氢脱硫等先进技术,重油催化裂化技术,适应进口含硫含酸原油需要的配套技术(渣油加氢和硫回收技术),高档润滑油生产技术;发展第四代汽油清净剂。实现汽、柴油的精制化、清洁化,沥青的名牌化,石油焦的高端化。

(二)加快发展石化深加工产品,拉长石化产业链条

1、采用以常压重油为原料(CPI技术)和以蜡油为原料(DCC技术),建设大型催化装置,配套大型气体分离装置,生产乙烯、丙烯、丁烯三烯产品。其中以乙烯为原料发展乙二醇、环氧丙烷、苯乙烯等产品,在德州和东营分别建设规模为6万吨/年和10万吨/年的苯乙烯装置;以丙烯为原料发展聚丙烯、丙烯酸及丙烯酸酯、环氧丙烷、丙酮、苯酚等产品,在潍坊和东营建设规模分别为20万吨/年聚丙烯、24万吨/年丙烯酸、36万吨/年丙烯酸酯、5万吨/年精丙烯酸、6万吨/年甲乙酮、6万吨/年丁二醇;以催化裂化后的碳四馏分为原料,醚化后直接分离生产出丁烯和异丁烯,以丁烯为原料发展顺丁橡胶、丁苯橡胶等合成橡胶,以异丁烯制取甲基叔丁基醚(MTBE)汽油添加剂为原料,发展高辛烷值汽油,同时催化裂解后的碳五馏分经醚化生产甲基叔戊基醚(TAME),用于发展无铅、含氧及高辛烷值新配方汽油的理想含氧化合物。

2、以重油混合少量石脑油、液化气为原料,重点发展苯、甲苯、二甲苯等三苯产品,分别在东营和滨州建设规模为50万吨/年和30万吨/年的石脑油轻烃改质装置。以三苯为原料发展医药、农药、染料中间体和油漆涂料等产品;以对二甲苯为原料发展对苯二甲酸及其下游产品聚酯切片(PET)并向化纤延伸;以邻二甲苯为原料发展苯酐及其下游产品增塑剂。

3、气体分离装置提取三烯后,以剩余的混合碳四组分为原料发展用作医药、农药、染料中间体和油漆涂料等新兴化工产品,在东营建设一期规模为5万吨/年醋酸仲丁酯和10万吨/年甲缩醛装置。

4、积极发展产业用石油化工产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用聚碳酸酯等功能性产品和原料;油漆涂料行业用甲缩醛、醋酸仲丁酯等原料和溶剂;汽车机械产业用聚丙烯树脂、硅橡胶、硅树脂、丁基橡胶、异戊橡胶、聚甲醛等结构性材料和产品;轻工纺织产业用己内酰胺、聚苯硫醚等差别化和专用产品及原料。

(三)加快石化工业园区和大型企业集团建设

以山东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为载体,整合省内地方炼油企业,集中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组建山东省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加快推进滨州石化园区和滨化集团公司、京博石化,东明石化园区和东明石化集团公司,东营石化园区和正和集团、利华益集团、垦利石化,淄博桓台石化园区和金诚石化集团,潍坊石化园区和潍坊弘润石化、昌邑石化、寿光联盟石化,日照石化园区和石大科技集团等石化园区和大型企业集团建设,提高规模效益和竞争力。

五、政策措施

(一)增加原油配置计划和给予进口原油资质。积极争取国家增加我省原油计划指标,放开对我省地方炼化企业加工进口原油的限制,给予我省1000万吨原油/年原油非国有贸易进口资质。

(二)理顺成品油销售渠道。建立和完善山东地炼成品油储运销售体系。以山东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为基础,建立成品油销售网络,把地炼企业的成品油直接供应民营加油站,调控我省成品油市场供应,切实增强政府在市场供应趋紧时的调控力度。

(三)发展高效现代物流服务业。加快原油、成品油输送管道的规划与建设,争取三年内形成较为发达、辐射全省地炼企业的输油管网构架,年输送能力4500万吨,改变原油、成品油运输成本高、效率低、不畅通的局面。

(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以提高油品质量和石化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积极组织企业筛选一批有市场、水平高、效益好的石化项目,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加快结构调整。对在建项目要加大实施力度,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强化调度和协调,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对新开工项目要积极协助企业做好项目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争取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五)加大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

篇6:山东省化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2009-2011年)

2009-06-18 09:26

(2009—2011年)省经贸委,省建材工业协会

水泥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山东省是水泥生产和消费大省,当前,全省水泥工业正处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水泥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

山东是全国水泥生产第一大省,也是水泥消费大省。2008年全省水泥产量为1.39亿吨,同比下降4.03%,占全国水泥总量的十分之一,连续14年居全国第一。水泥省内消费约1亿吨。

1、新型干法水泥。截至2008年底,已建成投产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65条,其中4000吨/日以上的生产线19条、2000—3000吨/日的29 条、1200吨/日以下的17条。熟料年生产能力6000万吨,折合水泥8100万吨,占全省1.5亿吨总产能的54%。目前在建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14条(日产2500吨的1条,其余均为日产4000吨以上),熟料产能2200万吨,折合水泥产能约2970万吨,全部竣工投产后,全省将形成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8200万吨,折合水泥产能约11070万吨。已批未建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2条,熟料产能320万吨,折合水泥430万吨。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全省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将达到8520万吨,折合水泥产能约11500万吨。

2、落后水泥。我省于2007年初开始淘汰关闭落后水泥工作,到2008年底,共淘汰关停立窑360多座、落后水泥产能3400多万吨,完成“十一五”淘汰关闭水泥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的68%。

3、散装水泥。2008年,全省散装水泥总量达到8809万吨,占全国散装水泥总量的13.85%,居全国第一;水泥散装率达到63.44%,高于全国45.82%的平均水平,居全国第六位。

4、大型企业集团发展。目前,全省相对独立的新型干法旋窑水泥企业41家,重组后为24家。山水集团目前在全国水泥行业中排名第二位,在省内已建熟料生产线15条,熟料产能1825万吨、水泥产能2375万吨;在建熟料生产线3条,产能480万吨。中国联合水泥集团目前在山东区域已建熟料生产线18条,熟料产能1886万吨、水泥产能2450万吨;在建熟料生产线3条,熟料产能496万吨。两大集团的熟料和水泥年产能分别占全省已建和在建新型干法旋窑的57%和55%。

5、主要布局及产能。全省17个设区市都建有水泥厂(粉磨站),其中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分布情况是:枣庄15条、淄博10条、潍坊7条、济宁7条、烟台6条、济南6条、泰安4条、临沂4条、日照3条、德州2条、莱芜1条。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厂家多,资源破坏严重,能源消耗较高,环境污染较大。二是水泥产能较大,已达到饱和,接近过剩,部分企业开工不足。三是水泥价格较低,企业利润低。四是立窑水泥还占相当比重,淘汰关停任务较重。

(三)面临的形势

国际方面,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投资规模收缩,对水泥产品的需求减少,加之国家取消水泥出口退税的政策,我省2009年水泥出口几乎为零。国内方面,水泥消费在房地产市场中占比50%左右,而房地产市场仍处于低迷状态,房地产投资增长回落,直接影响水泥销售。宏观政策方面,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加大了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安排了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将会直接有效拉动水泥消费。但资源能源紧张和环境保护压力的加大,也对发展水泥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升级为主线,以保护资源、节能降耗为重点,控制总量,合理布局,整合资源,淘汰落后,向新型干法旋窑水泥集团化方向发展,提升我省水泥工业综合竞争力,促进我省水泥工业健康平稳发展。

(二)原则

1、调控总量原则。调控水泥总量,坚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熟料生产线和粉磨站。

2、扶优汰劣原则。加快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实施等量或超量淘汰,根据市场需求,适度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支持大型优势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3、节能环保原则。节约资源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加大水泥粉尘治理力度。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固体废弃物使用总量。

(三)发展目标

到2011年,全省水泥工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1、水泥总量控制在1.4亿吨以内,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75%以上。控减落后水泥产能到3000万吨左右。

2、山水和中联两个集团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占全省水泥总产能的比例超过60%。

3、水泥熟料吨产品能耗下降到115kg标准煤。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2000t/d以上)低温余热发电推广率达到70%以上。

4、全省水泥散装量达到1.12亿吨,散装率达到75%,发散综合配套能力达到1.2亿吨,预拌混凝土产能稳定在1.2亿立方米,实际混凝土供应量达到7000万立方米。

三、发展重点和布局

(一)发展重点

1、新型干法水泥

综合考虑市场、资源、能源、环境、地域、交通运输等因素,按照比较优势,在控制全省水泥熟料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支持山水、中联两大集团整合枣庄、临沂、济宁、泰安、淄博、潍坊等水泥资源,在兼并重组全省现有其他水泥企业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适度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和油井、港口等用特种水泥,在消费市场合理布局建设大型水泥粉磨站,禁止新征土地建设新的水泥熟料企业。

积极研发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和大型化装备,加快开发生产5000t/d级成套设备和6000t/d级以上规模的部分国产化大型装备。

2、散装水泥及水泥深加工

(1)加快预拌砂浆的推广应用。逐步扩大禁止现场搅拌砂浆的区域范围和领域,在使用环节限制袋装水泥,推进散装水泥集中化使用;引导小包装干混砂浆进入建材超市,推动预拌砂浆在装饰、装修工程中的应用;建立干混砂浆散装物流配送体系,防止二次包装造成资源浪费;充分消化利用工业废弃物,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2)在重点领域大力推广散装水泥。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遇,推进散装水泥发展。加强散装水泥物流设施建设,提高物流组织化程度。结合正在实施的“万村千乡”工程,衔接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鼓励在农村建立散装水泥物流配送站,加强销售网络建设,推动散装水泥在农村的发展。

(3)加强科技研发与应用。坚持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强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领域科技研发和应用工作,广泛推广成熟的先进技术,提高行业整体运行质量和水平。研究开发适用于不同环境施工要求的水泥品种,提高散装水泥对建设工程的适用性,降低全社会对水泥实物的消耗,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水泥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淘汰落后

巩固淘汰关闭落后水泥产能成果,加快淘汰列入名单的立窑生产线,缩短落后水泥退出历程。鼓励有条件的立窑水泥企业转型建设水泥粉磨站或投资新型墙体材料、干混砂浆生产等。

4、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

拓宽水泥生产的原料来源,鼓励水泥企业利用工业废渣替代天然资源,利用页岩、泥岩、粉煤灰等材料替代粘土配料,利用矿渣、粉煤灰、磷石膏、赤泥、铬渣、铜渣、电石渣等工业废渣作为原料和混合材料,节约传统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开发应用高效节能细粉磨技术、助磨技术和矿物掺合料机械活化技术,减少水泥中熟料用量,增加矿物掺合料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工业废渣使用量。

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污染治理,推行清洁生产,实现水泥粉尘和烟尘的达标排放。重点突破水泥窑处置城市垃圾、工业废渣及可燃废弃物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全面推广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提高水泥企业能源利用效率。

(二)布局 在石灰石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集中建设大型水泥熟料基地,提高熟料供应能力;在消费市场分散配套粉磨站。

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及其配套粉磨站的建设应以原有的水泥企业改造为主,外行业新进入的企业申报新型干法水泥熟料项目不予批复。

济南、青岛、烟台、潍坊、威海和日照等市,不再批复新型干法水泥熟料项目。

四、政策措施

(一)认真落实产业政策,严格投资项目管理

按照《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国家发改委令第50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发改工业〔2006〕2222号)、《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发改运行〔2006〕609号)要求,切实加强项目管理,遏制水泥工业无序盲目发展。严格落实工艺、规模、等量淘汰、环评、安评、能评、资源、土地、资金等准入条件,把好核准关。未经核准的水泥项目一律不得建设,凡自行建设的,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要责令其关停。严格控制不具备发展条件的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能力,禁止不顾能源、资源、环境、市场等约束条件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鼓励现有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发展大型新型干法水泥工艺。鼓励大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将小企业改造为水泥粉磨站,鼓励推广矿渣微粉细磨技术。大力发展散装水泥,积极发展预拌混凝土。鼓励企业实施改善品种、提高质量、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技术改造。采取上大关小、等量淘汰、补贴及赎买等方式,加快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改善环境质量,缓解能源、资源压力,实现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技术创新平台,提高研发能力

加快技术进步,鼓励并支持水泥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支持具备条件的科研设计单位和高等院校建立开发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的研究中心。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的技术和装备,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研发能力,提高我省重大水泥技术装备的设计、制造水平,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四)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环保

鼓励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应用新型干法旋窑系统废气余热回收利用、纯低温废气余热发电等技术。鼓励和支持利用在大城市或中心城市附近大型水泥厂的新型干法水泥窑处置工业废弃物、污泥和生活垃圾,把水泥工厂同时作为处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企业。支持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降低环境污染,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工业废渣,积极利用低品位原燃材料,提高资源利用率,鼓励水泥企业走资源节约道路,达到清洁生产技术规范要求。

(五)拓宽融资渠道,强化集团带动

鼓励大型优势水泥企业集团,充分运用银行贷款、股票上市、债券、民间资本等融资方式筹募资金,兼并重组现有水泥企业,淘汰落后,适度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以增量投入带动存量优化,加快我省水泥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六)加强行业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上一篇:水果英语教案设计下一篇:《雷电颂》优质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