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2024-05-04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共10篇)

篇1: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点线面体》教学反思

错综复杂的几何图形由点、线、面和体构成,通过探索这几点的关系,可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加强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在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中,我特别喜欢讲《点线面体》这一节。一是因为前面的知识相对枯燥,学生已经厌烦;二是本节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可以用大量的生活实例辅助教学;三是可以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讲这节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进行预习,并要求他们自己搜集一些生活中关于点、线、面和体的资料。我自己也上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做了充分准备。讲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大阅兵的视频,整齐的方队和坚定的步伐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我将视频在空中的俯视画面暂停,然后问学生的感受,有的说“震撼”,有的说“感动”,有的说“酷”,还有的同学说“每个方队像一个整体”,紧接着又有学生说“每排像一条线”,这时我试探地问:“那每排是一条线,每个线上的人就是一个什么呢?”“点。”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此时我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真实地体会到了点、线、面和体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采取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大胆动手操作、进行小组间合作与交流的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由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和探究,从对体的认识到对面、线、点的进一步认识,通过学习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经历运用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由于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所以列举了很多生动有趣的实例,如雨滴下落、流星划过夜空、飞机飞过拉出的尾线等都是点动成线;一名学生拿篮球做了一个抛球的动作,把篮球看成一个点,球运动的轨迹就是点动成线;还有的学生带了折叠扇,把折叠扇打开,线动成面;班长拿出在口袋里的硬币,发给每个小组的成员,让他们转一转,转出一个球体,面动成体。等学生说完之后,我又列举了生活中他们不曾注意的实例,比如雪地里留下的一串脚印是点动成线,妈妈绣十字绣、织毛衣等都是线动成面,推动旋转门等是面动成体。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变得兴奋起来,想象力更加丰富,每当一名学生列举出实例,大家都会露出惊喜肯定的表情。

我精心准备这节课,借助课件将抽象的概念融于大量生动形象的生活图片中,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到平面和曲面、直线与曲线的区别,同时利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在面动成体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手剪下长方形、半圆形、三角形纸片粘在笔上进行旋转,体会面动成体,让他们深刻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图形是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并在欣赏美丽图案时,增加学生的审美意识。在课堂小结时,我拿出自己结合本节课制作的小手工:在一张长方形纸片的一面画了一个鸟笼子,另一面画了一只小鸟,然后将纸粘在一根小棍上,两手搓动小棍,使其快速旋转,学生惊喜地发现小鸟飞入鸟笼里了,这就是面动成体的效果。紧接着,我又拿出用手工纸折叠的“W”,通过旋转变成各式的小灯笼,学生赞不绝口。这两个小制作让学生对本节课恋恋不舍。在随堂练习中,我选取了这样一道题:“老师让小明在地上画圆圈,并交给他两件物品:一支粉笔和一根细绳,小明很快画好了,你知道他是怎样画的吗?”当时有学生演示讲解,可我课前忘记了准备绳子,看到讲桌上有一块长方形的抹布,我将抹布拧成一个粗绳,问学生:“这个可以吗?”学生说:“可以。”在我的辅助下,该生在黑板上成功画了一个圆,并讲解了这道题是应用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的知识点,这样不但化解了尴尬,而且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节课中,虽然我能有效在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但在课后还是感到有很多遗憾,虽然本节课很多学生都能举出很多实例,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搜集了资料,部分学生因为预习不充分,思维受到局限,参与不够踊跃,导致本节课成了一部分学生的课堂,可以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在学习面动成体这一知识点时,我准备了手动教具,还有课件演示,但只是站在讲台上演示,当时我觉得讲台高,站在上面学生都能看清,课后与学生交流时感觉当时的做法忽略了部分思维受局限的学生,若是将教具发到学生手中让他们亲自操作效果会更好。

课后,我一直在思索如何让自己的课堂真正成为生动有趣的高效课堂: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更要用心备好每一名学生(或者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教师的教学不是为了让自己讲得畅快,而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要学的知识,教师只是引导者,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都参与进来,变被动为主动。

(责任编辑 冯 璐)

篇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知识技能:

1、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意义

2、加深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数学思考

1、通过探究点线面体

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 观察事物、分析现象、猜想规律,验证结论的习惯和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通过从静态、动态两种角度探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从不同角度挖掘事物之间联系的能力。

3、通过探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线、面的不同类型,初步感知分类与划归的数学思想在几何中的应用

解决问题

通过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

图形以及用几何图形描述现实世界,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构筑具体----抽象----具体这一数学发现与应用的循环。

情感态度:

1、通过联系实际认识点、线、面、体,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组织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对点、线、面、体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

对 “点动成线” “ 线动成面 ” “面动成体”以及“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五、课堂反馈

练一练 1.粉笔盒的形状类似于正方体,它是由 6个面围成的,有 8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都有 3条棱。

2.点动成—线 ,线动成—面 ,面动成—体 。

3.面与面相交成— 线,线与线相交成—点 。

4.奥运会场面图片由基本元素— 点 组成。

5观察右边的图形,并填空:(1)棱是由____和_____相交而成的;(2)顶点是由_____和_____相交而成的。

想一想 观察下面运动的图片,分别可以看成什么几何图形在运动? 它们的运

动又形成了什么几何图形呢?

连一连 请将下列的平面图形和将它如图绕虚线旋转

一周后得到的几何体连线.

板 书 设 计

点、线、面、体

点——

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直线

无大小

动成

何图形

线动成

曲线平面

无粗细

面包围

无厚薄

曲面

动成

篇3:作文教学评价的点线面

一.评价促使学生发展的增长“点”

传统的作文教学评价仅限在对学生习作批阅后, 写几句评语, 给一个等级或分数。学生往往只关注分数, 不看评语。这样的评价只是告诉学生这篇作文的质量处于什么程度, 评价的效果是打了折扣的。该评价环节, 没有抓住促使学生作文能力增长的那个“点”, 就很难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一次完整的作文训练, 需从审题、选材、指导布局谋篇、作后修改几个环节入手, 但不同的文题有不同的训练重点, 学生作文时的难点也不尽相同。如我们有些同学写议论文, 他们往往提出论点后就马上举例子, 俗称“一个脑袋 (论点) 两张皮 (论据) ”, 事例罗列完后, 文章就结束了。尽管他们所举的例子也很精当、典型, 数量也不少, 但就是不会揭示材料与中心论点之间的逻辑意义关系, 不知道材料如何为中心服务。论点归论点, 论据归论据, 论点与论据相互脱离, 两者之间缺乏必然联系的凝聚点, 使论据失去了论据的作用, 因而论点也就没有了立足的余地。这种没有分析的材料议论文, 论点无论怎样正确, 也不过是孤立的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 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缺乏理论深度。如果我们就此问题开展深入的评价, 指导学生对用作论据的材料作必要的分析, 把论据与论点“焊接”起来, 就不失为一篇较好的议论文。抓住了这个发展的“点”, 评价才有其应有的效用。因此, 在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中, 抓住作文的“增长点”, 组织有效的评价活动, 点拨在关键处, 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评价记录学生水平发展的“线”

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 始终是呈螺旋式上升趋势的, 由于训练周期较长, 学生不能明显地感觉自己作文能力的提高, 这就大大降低了他们参与写作的积极性。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 如果我们能采用有效的方式, 凸现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轨迹线, 适时地给予评价, 势必会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中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评价方式: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写作档案。我们把建立学生写作档案与学生一直坚持写的“循环日记”活动结合起来, 把写作能力相当的学生编成一个写作小组, 共建一个写作档案。放手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和满意的习作入袋, 用轮流写日记的形式记录组内成员的进步, 与组内其他成员作一些比较, 写一些感受, 交流自己入选的作品。由于是几个学生共建一个成长记录袋, 又是水平相当的学生, 他们在比较中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 既相互评价, 又相互激励。每过一段时间, 再组织写作档案展示活动, 让同学们评价组内成员习作水平发展的轨迹“线”。由于不断刺激学生作文的兴趣, 该评价方式对促进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作用是可想而知的。

三.评价从课内走向课外, 扩大参与评价的“面”

传统的作文教学评价, 评价者往往是老师唱主角。受精力、个人爱好等影响, 评价的质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实施评价, 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改革评价方式, 引进多元评价体系, 让尽可能多的人包括学生家长来参与对学生习作的评价, 使作文教学的评价从课内走向课外,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我们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1. 开辟自由的班级习作园地。

改过去的班级习作园地由教师选稿张贴的方法为学生主动展示, 只要是自己认为满意的习作, 想贴就贴, 为了保证参与的面, 可以适当控制一篇习作张贴的时间, 时间最长的不超过一周, 让更多的学生能有园地展示自己的习作。

2. 积极向学校红领巾TV、宣传橱窗、文学社投稿, 在实践中接受评价, 享受成功的喜悦。

3. 编辑班级学生作文集和个人文集。

因为被报刊录用的习作毕竟是少数,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增加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习作以文集的形式被包括家长在内的更多的人来阅读评价。

篇4:关注“点线面体” 提高教学效率

面对《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审视当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我不禁思绪万千,或许是对《数学课程标准》勾勒的美好蓝图的无限憧憬,或许是对教学实践中经历失败与成功的感悟,或许是对课程改革之初面对新理念时那种顶礼膜拜、浮躁跟风的忧虑,或许是对解决教学中所纠结问题的回想,或许是对更好地进行教学的期待……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会影响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可喜的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广大教师在平静中少了一蹴而就的冲动和浮躁,在激进中多了些冷观静察的理性和思考,大家都在有效教学的路上积极地探索着、尝试着。

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我想,应该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点、线、面、体”。

“点”点用心

课堂教学要有精心的预设,才会有精妙的诠释和精彩的生成,这需要我们从细处入手,在“点”上做文章。

1.找准起点

朱乐平老师曾经说过:“我们想引领学生到我们想让他去的地方,那必须首先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这里所说的“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就是指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的学习起点包括真实起点(现有)和逻辑起点(应有),真实起点是指备学生,逻辑起点就是我们常说的备教材。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我们应当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在充分了解和准确把握学生学习起点的前提下实施,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例如,教学“认识分数”一课时,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因为“一半”“平分”等词已经出现在学生的口头表达中,只是他们还不知道用什么符号或数字来表示。教学时,教师可从分东西的现实情境中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经验,引导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这样既让学生认识到用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使学生在个性化的表示方法中体会到用1 / 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随着学生探究的深入,他们逐渐感受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进而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白“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2.提供支点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合适的支点,我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这里不仅指出了支点的重要性,而且说明当具备一定条件的时候,我们能够做成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帮助他们寻找新旧知识之间合适的连接点,给学生搭建“脚手架”,即给学生提供支点,使他们逐步逼近数学知识的本质。

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教师应引领学生学会从“变化中抓不变”的方法,通过特殊到一般的推理,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在“什么是面积”一课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接触实物的机会,通过摸、涂、找、摆、比、数等活动,为他们的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和经验积累;教学“图书馆”一课时,教师可以用摆小棒、计数器等教学具为支撑,突出数形结合的思想,为突破“进位”的教学难点和进行多样化教学提供有效的支点……教师要在学生面前适当展示源于已知又发展于已知的教学素材,激活或重组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的新知获得同化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扩建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支撑、有凭借,才能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有效、具体的探索支点。

“线”索饱满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主线错落有致、纵横交织的合理展现和有序推进的过程,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及数学思想方法相辅相成和有机融合的深化过程。课堂教学只有在知识与技能上发展,在过程与方法中提高,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升华,才能彰显有效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使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方法,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突显明线

数学课堂应突显“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延伸”的基本教学主线,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在活动中经历深入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三维目标合理渗透,“四基”目标有效整合。

例如,教学“认识分数”一课时,课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在认识1 / 2的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感知分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学模型;在学生尝试创造分数的环节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将分数的认识从浅显引向深刻……又如,教学“折纸”一课时,通过尝试探究、交流展示、自主建构、练习巩固等环节,引导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通过讨论、反馈,使他们的自主建构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不断得到自我修正与完善。数学学习就应该让学生明明白白、有章可循,使课堂教学成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2.彰显隐线

在日常教学中,某些教师常有人为地割裂三维目标的错误演绎,特别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更会出现帖标签式的尴尬局面,所以教师应尽量避免无效的做法。渗透性的教学应有机地、恰到好处地融入知识探索的全过程之中,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相得益彰、精彩纷呈。如课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选取素材,采用谜语、游戏或通过学科整合等方式导入教学,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课尾,教师可巧妙地结合教学内容,把学习习惯教育、学习方法归纳、学习体验共享等方面有机融合,强化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梳理、善于反思的优秀品质。

例如,教学“图形分类”一课时,教师应注重结合具体的分类任务,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分类过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放手让学生自己试一试,让他们在困惑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归纳概括和反思,形成正确的结论。然后通过“讨论确定分类标准”“抽象出图形的共性”“组织交流汇报”等环节,使学生在分类过程中发现问题“为什么同样的扣子分得的结果却不一样”,从而引发思考,激起去寻求新的分类标准的需求,最终探索出新标准下的分类方法。这样引导学生经历了对形状不同、颜色不同、扣眼数量不同的分类过程,不断积累活动经验,加深了对分类思想与分类方法的理解。正是在尝试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深刻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样的教学彰显隐性线索,水到渠成地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要积极利用“数学万花筒”“你知道吗”等内容,给学生提供有关数学在历史、文化和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实例,使他们体会到蕴含其中的数学价值,激发他们积极探究数学奥秘的强烈欲望。

“面”面玲珑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一种境界,其精神实质是不同因素之间处于一种良性平衡的理想状态。课堂教学有它本身的一种平衡和生态,和谐的课堂演绎才会有令人心动的教学魅力。

1.体面参与

“真心关爱、真情呵护、真诚理解”的人文关怀是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应有的内涵。彻底改变“学习是一件苦差事”,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要让学生体面、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就必须努力构建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课堂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进行教学,使学生自由、充分地发表意见,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回答,并给予善意的提醒和人文性的关怀,使学生能“踊跃地站起来说,体面地坐下去听”。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自主地提取信息,自由地提出数学问题,能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满足他们多样性的需求和个性化的展示。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又让教学活动更能满足学生全面参与的心理安全需求,能最大限度地呵护学生的参与欲望和维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参与、自由探索、自主发展的广阔舞台。

endprint

2.全面渗透

“数学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把数学课堂打造成富有文化韵味的平台,是我们努力追求的境界。数学文化的核心是数学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合理地渗透数学文化,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受到数学文化的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学“图形的拼组和变化”时,教师先让学生用等腰直角三角形从一个到多个进行拼组,学生通过自由想象,拼出多种漂亮的图形。教师再引导学生从这些规则的图形中发现美:一种图形可以扩展到三种图形,形成七巧板,七巧板又可以拼成许多种图形……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活动中感受数学之美。同时,教师要重视挖掘传统民间艺术和日常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如剪纸、京剧脸谱和镜面对称、螺旋桨转动等,引导学生在赏析中理解变化之美,在推理中感受理性之美,在优化中触摸简约之美。当然,数学文化从广义上还包括数学史、数学美、数学家、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数学文化的价值,把蕴含在数学课程中的思想方法、价值观、审美情趣等加以挖掘与提升,如讲述符号的历史、介绍某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的艰辛历程、介绍数学家的名言和故事等,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领略到数学的无穷魅力。这样的数学课堂必将因全面渗透而显得更加丰盈,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体”现常态

“不看广告,看疗效!”这句广告语透露出实效是首位的重要信息。同理,课堂教学不要纷繁复杂、千头万绪、支离破碎,要崇尚简约,回归常态。

1.体现实际

“教学目标是概括的教学环节,教学环节则是具体的教学目标,两者之间是概括与具体的关系。”然而,我们却发现如今的课堂教学,情境花哨、结构繁杂、程序混乱的情况越来越多,导致原本简单、快乐的数学学习因复杂的教学环节,而使学生忙于追赶、疲于应付,变得“茫然不知所措,忙碌而无所作为”。

例如,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实物中找角、课本上量角、生活中辨角及动手画角、折角、剪角等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扮演着“马不停蹄的搬运工”。这样教学,既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偏离了教学的主题,又丢失了数学的本色,导致原本学生对角还似曾相识,教师教学后倒变得迷迷糊糊了;这样教学,将原本并不难学的教学内容变得纷繁复杂了,使数学课因虚设的环节而变成四不像。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要来源于现实,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能生硬捏造;教师的评价不能一味地吹捧,或进行模棱两可的肯定,要予以真情实感、真心实意的鼓励;学习素材的选择要契合数学教学内容,不能为了生活化、趣味性而丢失了数学化和科学性;教学环节的设置不能故弄玄虚、拖泥带水,要符合学生、教学的实际,做到简约而不简单。

2.体现实用

如今的课堂仿佛是声、光、电一样都不能少似的,一些教师认为没有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就无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于是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地去制造色彩艳丽、画面迷人的新式“武器”来为教学大张声势,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壮观场面。某些课堂上,多媒体的运用也成了教师搞花样、图热闹的工具,成为体现新理念的“标签”,导致课堂更像是先进教育手段的展示会,就是难觅数学的踪影,不见教学的实效。因此,教学方式的选用不能形式化地演绎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选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更要进行有效的指导,鼓励合作交流更应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基础;动手实践不再是“活动了四肢,休息了脑袋”,而是“做数学”的必需,是为了让学生更直接生动地体验建模的过程;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不能过分铺张渲染,更不能一味地追求媒体的过滥使用,传统的小黑板、计算卡等依然有其独到的功效……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进行所谓的探究、合作,教师的有效讲解、科学引领不可或缺;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能一味地追求新、奇、特,应突出数学味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活动的安排,不能一味地营造热闹的氛围,只有引发思考的活动才是有效的,因为有时数学课堂更需要“静悄悄的革命”……

有效教学追求永无止境,教学探索创新永不停歇。只要我们用心勾勒课堂教学的“点、线、面、体”,一定能使数学课堂成为美妙、丰硕的文化之旅,使学生有所获,达到如画如诗的课堂境界。

(责编杜华)

篇5:点线面体教学反思

———赵双艳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正确学习数学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经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改变以往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取学生自己观察,认真思考,大胆动手操作,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由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探究、从对体的进一步认识到对面、线、点的进一步认识使学生经历运用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这节课我借助课件将抽象的概念融于大量生动形象的生活图片中,使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平面和曲面、直线与曲线的区别,再利用生动形象的动漫课件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让学生体验图形是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在欣赏美丽图案时,又增加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感受,通过学生触摸书本和杯子,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培养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

在这节课中,虽然我能有效的在四十分钟内完成这节课的任务,但是在讲授中真正留给学生自己思考、探究、归纳总结的时间过少,以至于部分学生还是被我的教学方式牵着鼻子走,思维没有被打开。并且本节课的内容由于图片信息量大,虽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但也导致部分学生只看到了图片中绚丽的物体,反而乱了学习心绪。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的小组自主合作,但在这节课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表现的并不突出。课后,我就一直在思索,如何让自己的课堂真正成为生动有趣的高效课堂。我想一方面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另一方面更要用心去备好每一个学生(或者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然后根据自身的素质,学生的不同特点,老师做好引导,逐步把课堂真正还原于学生,让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学生被动的学而转变成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由怕学而变成好学。并在学习中还要让学生养成及时梳理知识,总结归纳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创造意识。

一节课虽然很短,但却留给我的财富却很多。我是一个急性子的人,上课也很有热情,可也就是这种热情,让自己的课堂总是满堂灌式的,而忽略了学生的“消化”功能。通过这节课,通过评委对我的点评,我明白了,知识点的讲解不在于多,而在于让学生学会思考和总结;习题的练习不在于杂,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不管结果如何,我都很庆幸自己能参加这次比赛。

篇6:初中数学点线面体的教案

4.4点、线、面、体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几何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通过学习点、线、面、体的运动轨迹,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3、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

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几何体和生活实例。

教学方法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操作、观察、分析、猜测,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问题1:出示某城市的画面,要求学生观察图中含有的常见立体图形。

问题2:认真观察这些立体图形,包围着体的是什么?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线与线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引出课题“点、线、面、体” )

二、预习并思考

1.几何图形是__、__ 和 __构成,面分为_____面和_____面两种,线分为____线和____线两种。

2.点、线、面、体的关系是:

⑴ 包围体的是_____,面与面相交的地方是____,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___。

⑵ 点动成____、线动成____、面动成____.

3 .体由___围成,面与面相交成____,线与线相交成_____。

4.长方体是由____个面围成的,圆柱是由____个面围成的,圆锥是由____个面围成的.其中围成圆锥的面有____面,也有____面.

三、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认识点、线、面、体

⑴ 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几何体。

⑵ 面包围着体的是______;面有两种:________和________。

⑶ 线面与面相交的地方是线,线有直线、曲线两种。

⑷ 点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

2、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⑴ 静态关系:包围体的是面,面与面相交的地方是线,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

⑵ 动态关系: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问题1:笔尖可以看作是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点动成线)进而举例子弹运动轨迹成线、流星划过星空成线、烟花成线、喷泉成线。最后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点动成线的实例。

问题2:汽车的刮雨刷可以看作一条线,它在挡风玻璃上运动时有什么现象?(线动成面)再举例说明。最后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线动成面的实例。

问题3:直角三角形纸片绕它的一直角边旋转一周,形成什么图形?(面动成体),再举例宾馆的旋转门旋转所形成的几何体也是一种面动成体,最后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面动成体的实例。

【教学说明】学生举例讨论生活实际中的点、线、面、体的例子。在中国地图和北京市地图上同是北京却可以看成点和面。其实电视屏幕上的.画面是由点组成的,大型团体操的背景图案也可以看作由点组成的,因此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四、练习

1、课堂中的及时反馈。

2、将一个相邻两边长分别是8cm、6cm的长方形,绕图中虚线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几何体的体积是多少?

五、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1.几何图形是__、__ 和 __构成,面分为_____面和_____面两种.

2.点、线、面、体的关系是:

点动成____、线动成____、面动成____.

3 .体由___围成,面与面相交成____,线与线相交成_____。

4.___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且点有位置而___(填”有”或”无”)大小。

5.长方体是由____个面围成的,圆柱是由____个面围成的,圆锥是由____个面围成的.其中围成圆锥的面有____面,也有____面.

六、作业

篇7:点线面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点、线、面在日常生活以及美术中的广泛运用和重大的作用。

2、发现点、线、面的独特美,能运用点、线、面的独特美组合成画。

篇8:精密仪器分析“点线面”教学探索

为了满足社会对药物检验、食品检验和化妆品检验的专业人才的需求,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宗旨,我院购进了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精密仪器用于实训教学。但由于精密仪器数量有限,学生人数较多,致使学生操作精密分析仪器的机会较少,这成为我院精密仪器分析实训教学的瓶颈。为了使精密仪器分析实训教学能够更有效的进行,我院在这些精密仪器的实训教学上进行“点线面”的教学方式探索。

1点式教学

即个别学生的特别教学。利用学生勤工俭学的机制或以兴趣小组的方式,挑选对精密仪器分析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训中心实习工作。实习生的挑选很重要,一是要求进入实训中心实习的学生在某一时间段要相对固定,即半学期或一个学期都应该是这几个学生;二是为了在将来示教课能达到示范的效果,所挑选的学生最好是一年级的没有上过精密仪器分析课的学生;三是为了能达到广泛的效果,所挑选的学生最好来自不同班或专业。

首先让所挑选的学生熟练掌握精密玻璃仪器的操作,例如溶液的精密移取、溶液的定容等,为学习操作精密分析仪器作前处理方面的准备,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玻璃分析仪器的基本操作能力。其次让这些学生有机会接触精密分析仪器,并且鼓励他们各种途径收集关于这些仪器的用途、特点和保养方面的知识。当他们对某一种仪器的了解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就可考虑教授他们仪器的操作。时间上可利用实验室老师准备实验调节仪器时机教授他们关于仪器操作方面的知识,并让他们逐渐具有独立操作仪器的能力。当他们具备独立操作仪器的能力后,可利用我院分析中心对外开放和开放实验室[3]的机会,让他们协助非实训中心的教师或外单位的人员使用这些精密分析仪器,让他们有尽量多的实际操作使用精密分析仪器的机会。在某一时间段鼓励他们各自专注专一的分析仪器,加深点式教学的实际效果。

2线式教学

即点教育的轮换制,包括仪器的轮换和人员的轮换。当他们各自具备独立操作专一精密分析仪器的能力时,再让他们学习操作另外一种精密分析仪器。并且鼓励他们互相讨论,教师应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回答。这样就可以让他们都可以掌握不同仪器的基本操作。当一批实习生都能掌握相关精密分析仪器的操作时,可考虑选取下一批对精密分析仪器有兴趣的同学进实训中心实习,让已能独立操作精密分析仪器的实习生慢慢退出仪器操作培养。在他们完全退出培养之前,鼓励他们与下一批的实习生交流他们的学习心得,起到传帮带的作用。总的来说就是让尽量多的学生在正式上仪器分析实训课之余有机会接触这些精密分析仪器,加强线式教学的纵深宽度。

3面式教学

即教学计划中的仪器分析课或相关检验课的示教。在正式的精密仪器分析的示教课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我们之前点式教学中培养的能独立操作的仪器的学生。教师可考虑自己负责讲解,由能具有独立操作精密分析仪器能力的学生负责演示操作仪器,必要时教师可作相关的提示。通过上精密分析仪器的示教课来树立我们通过点式教学中培养的能独立操作的仪器学生在仪器分析的威信。鼓励其他学生向能独立操作精密仪器的学生请教相关的问题,也鼓励能独立操作精密分析仪器的学生向其他学生讲解该仪器的相关的知识,提高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学校的教学满足学生求知欲,学生的知识能符合社会的需求。

“点线面”教学方式,通过非正式上课时间提前让少数学生掌握精密分析仪器基本操作,让这样超前教学式变成轮换制,形成“连点成线”的效果,最终正面影响到精密分析仪器正式示教课的面式教学,达到 “织线成面”的效果。个别学生的点式教学既能满足对常规学习任务学有余力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又可培养他们对精密分析仪器方面的兴趣。让学生掌握多种精密分析仪器的基本操作,可以培养他们的全面性,使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药物、食品或化妆品检验的要求。点式教学的轮换制,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享受点式教学的好处,也利于他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更多的学生成为他们同学当中的仪器操作方面的精英,避免点式教学变成少数人专利。由于前面的点式教学和线式教学的成果,必然正面影响到精密分析仪器正式示教课的面式教学的效果。本来示教课对没有接触过精密分析仪器的同学来说是很枯燥的,但当他们发现他们同学当中有人能已有人能操作那些精密的分析仪器时,必然会引起他们对那些分析仪器的兴趣。当他们对仪器有兴趣了,示教课对他们来说就不会那么枯燥了,这样仪器分析示教课的就会更好了。

就教学成本而言,“点 线 面”不会引起教学费用的明显则增加。因为个别学生的点式教学是在平时仪器实验准备时仪器校正或仪器准备的过程中进行,基本上不会引起仪器使用所带来消耗和仪器维护费用的增加。只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在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精密分析仪器的过程中,要向学生灌输实验室安全方面的知识,包括仪器的安全使用和学生人身方面的安全。

从上学期开始探索“点 先 面 ”教学方式到现在,已有总共6个学生进入我们的点式教学的探索(表1)。有第一批学生(2个,来自不同专业)已完全掌握我校实训中心分析教研组的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六种精密分析仪器的基本操作,这学期已慢慢退出点教育的培训。第二批学生(4个,来自3个不同专业)已在本学期开学初期进入实训中心实习,先已开始有步骤地接触部分精密仪器,每个都已学会其中的一种精密分析仪器的操作。在仪器使用和维护成本上,与以前同时期相比较,有1.5%左右的上升,总的来说这样的升幅还是在可接受范围。

总的来说,面对学院精密分析仪器相对不足的现实情况,“点线面”的教学方式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精密分析仪器,让精密仪器分析的示教课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学生进入检验工作领域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乃毅.高职高专药学专业仪器分析课教学方法探讨[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3):92-93.

[2]周成芳,陈文.分析实验室整合型管理模式及其教学体系探讨[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7):111-112.

篇9:基于点线面体教学改革例谈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数字合成 点线面体

一.现状分析

传统的课堂教学呈现四个特点:一是教学手段传统单一。课堂教学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这种方式教学,学生主动性缺乏,个性被压抑,即使学会了课堂案例,也不会融会贯通,缺乏自主创作能力。另外,作为影视动画学生的本应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在一般专业课程中,很少得到锻炼。二是课程设计与实践脱节。大部分的课程案例是根据教材中的案例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单一,没有根据时代发展而变化,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市场需求。三是教学内容连贯性不强。影视动画专业的课程具有连续性和进阶性,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至关重要。与其它专业课程衔接不紧,很容易造成学生在这门课结束后,就把知识抛于脑后,不会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四是学习兴趣难以保证。课堂上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往往对自身今后发展感到迷茫,缺乏奋斗的动力,所以对学习也缺乏积极性。在课程中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明确目标后才有兴趣进入课堂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改革目标

鉴于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诟病,要打破原来的授课模式,在工作室完成“点、线、面、体”的教学改革。具体就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确定“影视动画设计师”的职业岗位培养目标,从企业需求中选取课程项目,由教师将软件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归纳,融入到课程项目中,在课堂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项目结合。项目的选择由简单到复杂,采取进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既能解决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的矛盾,又让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得到提升。

三.具体改革内容

《数字合成》课程的“点、线、面、体”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从知识点的掌握到灵活运用,再到完成完整的案例,最后到整套项目的完成,按项目化教学的方式组织教学。具体为:点:基于前导课程的基础,学生对软件应用的知识点已经有所掌握,在这个课程中继续加强与提高。所涉及到的软件有PHOTOSHOP、MAYA、AFTEREFFECT等软件各个知识点、技能的掌握。线:引导如何学生利用PHOTOSHOP、MAYA、AFTEREFFECT等软件制作素材,或者通过拍摄导入素材,通过不同的软件、不同方法制作更丰富的效果。面:根据项目要求,利用准备好的素材制作完成完整的片头、片尾或者宣传片。在这个过程中,系统地完善和巩固知识点,并且灵活运用软件技能,加入自己的创意和想法。体:根据企业实际项目,完成一个完整的影片,广告或是一套栏目包装。在对项目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对项目的设计理念、画面衔接、颜色搭配等各方面进行设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练习与提高。

四.实施方法

《数字合成》课程是一门综合型的课程,是继基础专业课之后,需要紧密结合各门课的知识体系,加以综合运用和提升的课程。其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是“点、线、面、体”的教学模式改革。通过知识“点”的掌握、“线”的贯穿联通、“面”的组接完善、“体”的架构形成。以企业项目为载体,将整个课程内容融会贯通在项目中,通过国内外优秀作品案例分析、专业知识融入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进行团队协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课程中需要对各个软件技能进行提高性的知识点教学。比如,AE中粒子技术的运用,就是在掌握此软件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某些命令的灵活使用,通过不同参数的调节,出现不同效果。再如maya中飘带的制作,是一个“抛砖引玉”的案例,在讲解飘带制作的同时,延伸知识点至栏目包装中所有经常出现的线条生长动画、植物延生、绚丽特效等效果的制作。

其次,“线”的作用体现在巩固软件技能的同时,把不同软件制作的视频素材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个完整的镜头。例如,利用PS制作若隐若现的背景素材,利用AE制作星光闪烁的特效,利用maya制作植物延生动画,利用摄像机实拍人物作为画面主体,通过不同软件的调色、合成、加工制作,串联所需要的素材,制作出一个个精彩的镜头。

再次,“面”的体现在于在“线”的串联下,把各个镜头根据需求组建衔接,形成完整的片头或宣传片。在“面”的制作中,要求学生除了掌握软件技能,还要有丰富的镜头组接经验,这部分的知识掌握一部分来源课堂的理论教学,另一部分则需要平时对优秀短片镜头的剖析与研读,和在实践创作中的积累。“面”的完成是通过案例教学到项目化教学的演变,从模仿到创作的过程。

最后,“体”是完整的项目化的体现。一个完整的影视项目,包含了剧本创作、人物表演、后期制作、片头以及宣传片的制作;一个栏目包装项目,包含了创意主题的设计、片头、栏目宣传、栏目制作等。学生在掌握“面”的基础上,对一个项目的市场调研、客户对接、整体设计、项目制作等各个环节的掌握,是对职业能力提升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把企业项目引进课堂,创造环境,模拟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上课中提前感受到企业工作的存在感。

篇10:《摄影构图之点线面》教学设计

本次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的特点,着重知识点的归纳、图片赏析以及学生作品指导而进行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摄影能力。

一、教学环境 1.3.课题:《摄影构图之点、线、面》2.授课对象:美术系《美术与摄影》课程同学 课时:1 课时4.课型:新授

5.教具:多媒体教室+教学挂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摄影中“构图的基本骨架”、“点的象征与表现”、“线的结构与内涵”、“面的形式与多样”、“点线面交织”的知识点;如何通过点线面的构图去丰富摄影的内涵。

2)通过欣赏优秀作品,感受摄影者如何通过掌握“点线面”的律动去丰富摄影的内涵,使得画面充满灵气。

3)掌握构图技法,通过实践提升技能。2.能力目标:

1)掌握摄影构图的技巧;通过构图展现作品思想的能力; 2)提高学生摄影的技巧以及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点线面”构图的特点,特别是“点”的构图方法“黄金分割点”的判断、“三分法”以及适用的拍摄图片类型。

2.难点:让学生掌握摄影构图的技巧,在拍摄时如何通过“三分法”的构图使得画面充满内涵与灵气。

五、教学方法

(1)分散知识点,降低难度

(2)利用分析实例的方法,应用启发性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分析学生作业.总结学生作业问题

2、向名师学习,欣赏优秀作品,总结优秀构图的特征。

3、对比一组图片感受下构图的魅力:

4、提问学生,让学生感受构图的魅力

5、小结: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旨在让学生带着任务通过比较两幅主题相同的图片,感受摄影构图的重要性,同时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正课内容。

(二)正课内容:分别讲解“点、线、面 1.点的象征与内涵

1)展示图片,说明摄影中以“点”构图的特点

2)分析实例,说明“主体点”摄影构图与“陪体点”摄影构图的特点;讲解例图 3)实现方法:

1.提问学生:怎么实现,“主体点”和“陪体点”的拍摄

2.小结实现方法:确定主题看是否是“展现生命力”或者“突出主体”;学习使用“三分法”来实现完善构图。

2.线的结构与表现

线条在画面中具有的作用,利用线条,是提高摄影构图的有效方式。以“线”为主的构图,主要方式。小结拍摄实现方法: 3.面的形式与多样,拍摄实现方法:

4.点线面的交织

总结:摄影构图,就是要追求其三者交织得自然、合理、适度;没有生硬感。拍摄实现方法:

学生分析图片:(说明图片如何实现点线面构图;这样构图有什么独特点,实现方法,教师总结)

(三)课后小结与练习,完成任务(学生拍摄“我眼中最美丽的校园”)

1.小结:

通过本次课,我们了解到优秀的摄影源于拍摄的良好构图;通过点线面互相呼应,使得平淡无奇的画面变得妙趣横生,构图决定着画面生命力的存亡。希望大家将今天所学的知识点运用到今后的摄影中。

2.练习:学生拍摄“我眼中最美丽的校园”

请大家完成五幅摄影作品,要求将校园生活中的场景拍摄成具有“水平线”构图的画面;能够说出图片的涵义。例如,下图所示:

分组协作:学生4人一组在学校进行拍摄

老师对学生构图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

上一篇:学历证明范文下一篇:比拟和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