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如何帮助企业招聘

2024-05-07

政府如何帮助企业招聘(精选6篇)

篇1:政府如何帮助企业招聘

浅谈地方政府在企业上市中的作用

在区域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的大背景下,推动企业实施资本经营,更多更好地利用证券市场,愈来愈成为各级地方政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效提升区域竞争实力的重要战略目标。我国现行体制下的证券市场仍是一个处于培育、发展中的欠成熟市场。在此前提下,谁能高人一筹,重视上市资源的开发,加大企业上市的推动力度,谁就可能获取证券市场更大的份额,谁也就更有条件突破体制和资本的瓶颈的制约,在更高层次上引领经济的发展。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结合本地实际和周边城市的成功实践,试就地方政府在企业上市中的作用进行剖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地方政府在企业上市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我国证券市场自上世纪90年代初设立至今,经历了由审批制到核准制的体制变迁,市场体系由单一的主板市场到主板、中小企业板并存的格局。至2005年9月底,深、沪两地证券市场的上市企业数已达1382家;2004年发行、配售股票共募集社会资本1511亿,占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1.1%。在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地方政府始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上市谋求跨越发展,与地方政府的决策目标高度一致。

区域内企业和政府构成的共生共荣关系,其追求发展的目标取向是一致的。江苏省南通市不仅在审批制条件下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而且在核准制条件下进一步加大了对企业上市的决策力度,先后成功推动了纵横国际、综艺股份、江山农化、中天科技、三友集团的上市。除纵横国际因历史原因处于重组调整期外,其他上市企业已成为南通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与南通一江之隔的江阴市把企业上市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先战略,1997年以来成功推动了15家企业上市运作,其中境内上市12家,境外3家。近年来,江阴市上市公司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0%以上。体制创新和募集大额资金支撑了江阴经济的强势发展,使江阴市多年保持全国十强县(市)的位置名列前茅,并在证券市场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江阴板块风景线。

(二)企业上市重在唤醒企业的主体意识,客观上有赖于地方政府的行政推动。没有地方政府对区域改革的谋划和推动,现代企业制度难以自发建立,而缺乏体制创新动力的企业是无法走进证券市场的。南通是全国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先行地区。九十年代初即对全市重点企业实施大面积的股份制改革,并形成明显的体制优势,以致促使了综艺股份、江山农化等企业的适时上市。改制解决企业的活力问题,而上市则通过体制创新解决企业的发展问题。在企业改制基本结束后,政府及时为拟上市企业提供服务,做好企业上市的引导工作,推动企业想上市,敢上市,最终能上市。拥有10家上市公司苏州市、31家上市公司的南京市就是在成功推动企业改制后,促使一大批企业引领现代企业制度潮流,先后进入资本市场的。

(三)企业上市实质上是发展资源的重组,地方政府的强势推进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企业成功上市的背后是成功的重组,体现的往往是地方政府在调控区域内上市资源的能力。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过程中,上市资源整合需要打破行业、区域壁垒,地方政府在其中发挥了“有形的手”的作用。可以认为,没有政府对优质资源的整合,也就没有优势上市企业的诞生。三友股份上市前,利用自己在管理、资金和产品上的优势,通过对南通色织有限公

司重组和技术改造,拓展了上游产品的开发,有效整合纺织资源。三友争取上市的运作过程中,正是由于政府强力推进、专门机构负责上下协调,在人员分流安置、不良资产核销等方面做了大量关键性的工作,才有效化解了许多企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加快了企业上市的进程。

(四)企业上市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和服务

企业从股份制改造到上市要经历诸多环节,有许多问题企业自身难以解决,需要政府帮一把、推一推、送一程。诸如税收问题、土地问题、项目问题、资金问题以及中介机构的选择和协调等等。企业在争取上市过程中,政府往往扮演着多重角色,或教练、或保姆、或助产士等,需要全程参与、全程服务。政府参与企业上市的服务质量如何,协调支持是否到位,往往决定了企业争取上市的周期和效率。

二、地方政府在企业上市中的功能定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体制改革的深入,证券市场日趋走向完善,客观上要求地方政府不断调整思路,更新角色,准确站位。在企业上市核准制和保荐制并举的现行体制下,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地方政府的作用。前瞻证券市场的发展走势,地方政府依然有着自身作为的领域,并处于重要的位置。简要分析把握地方政府在当前和今后企业上市中的角色,至少有以下几项基本功能:

(一)谋划功能:地方政府应对本区域的企业资本经营作出规划,强化企业上市的行政决策。

地方政府肩负着对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规划、统筹、组织、推动的职能,如何根据区域的发展要求,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扩大资本市场空间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对区域发展期的企业上市进行规划,提出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和实施步骤,应该对企业资本经营中的涉及到全局性、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研究、协调,并提出决策性意见,可以针对企业改制中的税收、土地、项目申报等问题,出台行政规范,加强决策支持。

(二)调控功能:地方政府应制定引导、鼓励、支持企业上市的政策,实施有效的政策调控。

政府应结合区域实际,对拟上市企业采取的扶持政策措施,对拟上市公司在改制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及进入辅导期阶段涉及的税收、土地、产权界定、有关服务收费等政策性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在不构成上市障碍的前提下作出妥善处理或制定优惠政策。企业在投资高新技术项目、技术改造时,优先推荐享受国家及地方贴息贷款和科技扶持资金。企业上市后,在不违反公平竞争的原则下,政府各有关部门对上市公司要进行更有效的政策扶持和服务,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加快优势企业、优质资产和优秀人才向上市公司集中,通过配股、增发新股、可转换债券等渠道筹集发展资金;通过购并企业、资产或股权,培育新的发展和利润增长点;投资符合产业方向的项目,发展主营业务,壮大规模。

(三)协调功能:地方政府要大力构建有利于推动企业上市的运作平台,强化信息、沟通、联系等方面的统筹协调。

绍兴、江阴的经验告诉我们,各级政府应成立一个服务性的、可跨部门协调的专门机构,在组织上保障企业上市工作的整体推进。通过这个组织载体,整体协调区域企业上市前后与中国证监会、证交所乃至境外证交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与上市工作密切相关部门的联系;在区域范围内,通过上下联动,协调政府各个部门合力推进,提高服务上市的质量和效率。

(四)整合功能:地方政府应在更大范围内,推进上市企业重组,以更大的力度调集上市资源。

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通过优化组合创立企业品牌,整合上市资源。通过政府牵头,专题研讨,找出品牌,运用资产重组等市场经济手段,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重点发展方向,选择若干条件相对成熟的企业,充分发挥现实和潜在的优势,进行资产、市场、产品技术与人力资源的整合,做强做专,达到上市条件。

(五)造势功能: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加强舆论、政策的宣传引导和政策的鼓励,最大限度的营造有利于企业走向资本市场的良好环境。

政府相关部门要通过宣传、引导,在舆论上创造一个良好的鼓励和推动企业积极上市的氛围,打消一些企业思想上存在的怕上市被规范,怕上市门槛太高、上不去等障碍。同时,通过组织考察取经、办培训班、邀请证管办、中介机构和证券专家授课辅导等形式,帮助企业普及、提高证券及资本市场知识,使企业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形成企业自觉争取上市、各有关方面合力推进上市的局面。

三、强化地方政府在企业上市中作用的对策建议

我国的资本市场正处于调整发展期,地方各级政府应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推进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的总体要求出发,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对企业上市工作的组织和行政推动,争取企业多方面成功进入资本市场,为加速推进区域发展提供更多有效的支撑。

(一)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全力推进企业上市的突破性发展。

随着我国入世进入后适应期,经济市场化、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指明方向,提出了解决长期困扰资本市场发展问题的创新思路,资本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证券市场“中小企业板”的开设,为广大中小企业上市增添了新的途径,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正在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将使得资本市场充分发挥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的功能;《公司法》和《证券法》的修订,改变法律制度建设滞后于资本市场发展步伐的状况,为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扫清政策障碍。这些都为区域企业上市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资本市场融资的竞争更趋激烈,企业上市面临更加严格的规范性要求,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近几年经济较发达地区形成的企业上市持续推进的良好基础和当前国民经济跨越发展对企业上市新突破的内在需求,促使企业上市工作正面临一个新的跃升平台。唯有认清形势,创新思维,抢抓机遇,一着不让,将现实和潜在的上市资源转化为真正的上市要素,推动更多的企业上市,才能真正实现企业上市工作的新突破,登上新台阶,实现企业上市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适应跨越发展的新形势,各地应以“十一五”区域经济社会总体规划为龙头,拟定相关的上市规划。以南通市为例,可以设定企业上市工作的近中期目标: “十一五”期间,每年有1-2家企业上市;至“十一五”期末,力争形成证券市场的“南通上市企业群”,募集的资金量达到前10年的二至三倍;上市企业对全市产业经济的带动作用逐步提高;上市后备企业源源不断、梯次推进的格局和机制更加完善。

(二)创新举措,分类指导,着力做好推进企业上市的各项重点工作。

1、实施股份制改制、重组,规范股份公司运行。

以企业上市的规范要求为目标,推动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竞争力较强,特别是具有产业优势、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制;推动具有互补优势或企业、产品关联的企业通过改制重组将其优质资产进行整合,提升核心竞争力,构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股份有限公司;鼓励对大市场、大基建、大交通和企业重大技改等重点项目,以股份有限公司为项目载体,形成经济发展和上市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集聚优质资源,实现低成本扩张和快速发展。同时,认真做好现行股份有限公司的规范工作。要以《公司法》为依据,吸收国内外的成熟经验,规范、创新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以决策方法民主化、决策形式程序化、决策过程公开化为特点的科学决策机制,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权责分明、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和一整套规章制度。要按照“资金集中、业务集中、经营独立、管理独立”的要求,理顺股份有限公司与其投资主体、关联企业的资产、财务、人员关系,避免同业竞争,减少并规范关联交易,规范运作。要严格执行公司制企业的财务制度,建立和健全独立的财务核算体系。要深化内部改革,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以体制创新带动管理创新。要加强企业各项基础管理,完善公司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切实改善经营管理水平。

2、做好企业上市辅导期和上市申报工作。

凡已列入上市后备队伍的股份有限公司,均要排出进入上市辅导期的计划,精心选择保荐人,力争尽快进入辅导期。地方企业上市推进部门要认真做好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全过程服务,解决好企业进入辅导期和辅导期内的各种矛盾,解决好企业上市的法律、财务、市场等方面的问题。要及时掌握国家对企业上市申报审核程序的最新办法,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规范、快捷、扎实地做好企业上市申报的各项工作。对上市工作的重点环节、重点部位落实专人负责,做到序时推进。

3、推动企业开发高新技术项目,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进一步加大拟上市企业和后备企业的技术研究开发、储备及投入力度,提升企业的产业升级、市场拓展和盈利能力,提升企业的成长性,从而提升企业上市的集约素质。鼓励企业实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挥自身产业优势,提升本地区产业档次,在本行业领先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尤其要注重对国家鼓励发展的能源、交通、新材料及能改变区域产业薄弱环节的高新技术项目的开发和投入,使企业上市的动力成为当地新技术、新项目、新产品、新业态的“催化剂”,从而也更加有效地推动企业上市,形成更多的“科技股”。

4、推动企业多渠道多层次上市。

要针对资本市场的结构性特征,根据企业特点和上市资源特点,突破现有企业往往局限在国内主板市场上市的局面,以国内市场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为重点,推动和扶持企业到香港、新加坡及其他海外证券市场上市,鼓励和探索本地企业通过买壳实现上市的途径,形成多方争取、多渠道并进的上市格局。

5、推动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上市。

近年来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迅速成长,将越来越成为区域上市企业的主体。要根据中央和地方各级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一系列文件精神,把推动民营企业上市作为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着力发展科技型、外向型民营股份制企业,按照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现代企业理念,推动企业资本运作,加快企业上市,加速民营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促进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和民营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同时,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把推动外商投资企业上市作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

6、推动已上市企业的规范发展和再融资工作。

现已上市的企业是我市参与、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的宝贵资源,要不断增强和充分释放其资本营运潜能。要以“优质、规范、诚信、约束”的要求,不断提升区域上市企业的资产质量、核心竞争力和投资回报水平,提升资本市场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鼓励上市公司积极开展以市场为主导、有利于公司持续发展的实质性资产重组,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做大做强。要通过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促使其规范运行机制,加强信息披露,强化责任约束,减少和化解市场风险。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增发新股、配股和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再融资。

(三)优化政策,落实措施,努力营造企业上市的良好环境。

地方政府应在权限范围内加大对企业上市的激励和扶持力度,对企业上市给予用地、税收、补贴奖励、收费减免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不一样,利用资本市场的情况也不一样,应因地制宜,形成最适合于本地特点的政策体系。以下是一种政策模式。

1、凡拥有国有资本控股参股企业,在改制设立为股份有限公司时,可酌情将近三年国有资产净增值部分划出一定比例作为股份奖励给企业经营层和主要业务骨干。对未能实现上市的企业,所给奖励应全额收回。

2、在改制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时,企业历年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形成的“国家扶持资金”,经与财政、国资部门约定处理后,可归原企业全体股东所有。

3、企业在改制设立股份有限公司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地方规费,均可参照国企改制收费标准执行。

4、企业收购、兼并、重组本市国有集体企业的,可享受国企改革的优惠折扣,资产转让涉及的地方规费享受国企改革的相关优惠政策,对职工的安置也可享受国企改革的相关政策。

5、国有企业在改制、重组中,对以划拨形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只要用地性质符合城市规划的功能要求并依法办理土地出让手续,经市政府批准,可将显化的土地出让金作为国有资本金注入。

6、对进入上市辅导期的企业,在辅导期内,以进入辅导期前一年的利润为基数,有新增利润的,由同级财政给予相当于其新增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补贴。企业上市后第二年起,政府财政不再补贴。对进入辅导期五年之内仍未能实现上市的,所给补贴应全额收回。

7、对企业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或评估的净资产增值部分、依法补交的企业所得税,属地方留成部分的,由同级财政给予同等额度的补贴。对进入辅导期五年之内仍未能实现上市的,所给补贴应全额收回。

8、对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合并或分立、股权转让或重组,涉及土地使用权、房屋、车船所有权、变更登记的,只收取工本费。

(四)科学组织、责任到位,确保企业上市工作的扎实推进。

推进企业上市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性、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工作过程长,程序严格。企业上市的突破性进展,有赖于长期扎实有效的培育工作。地方各级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推动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大局出发,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推动企业资产重组和企业上市,真正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抓紧抓好。

1、强化组织领导体系。各地政府要将企业上市工作作为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上突出位置。要做到组织到位、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工作有序、真正形成合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组织体系。

2、落实工作责任。要根据区域企业上市工作推进的总体目标,结合实际,自我加压,高点定位,提出本地、本部门企业上市的工作目标。要层层落实责任,将企业上市工作列入目标责任制,并进行严格考核。市企业上市专门机构要加强当地企业上市工作的目标检查、考核,做好督促、协调、指导和服务工作。

3、强化协调服务。地方政府各部门要按各自职能,寓服务于监管之中,尽心尽力为企业做好培育服务工作。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做好企业上市的指导、服务工作,重点在公司组建、项目论证、资产审计评估、股权设置及变更、登记注册等环节上密切配合,整体联动、分工负责。要改进工作作风,勤下基层,深入企业,主动服务。要形成企业上市工作的协作体系、信息交流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使各方面形成合力,快速高效地解决企业上市过程中的各中障碍,提高上市的效率。地方政府明确的鼓励、扶持企业上市的各项政策要确保落实,相关部门不得自行其事。政策保障工作具体由市企业上市办公室或相应的专门机构牵头,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共同落实。

篇2:政府如何帮助企业招聘

网友吐槽:家电售后维修太贵

前不久,一网友向中国联保投诉称,家里的万家乐热水器点不着火,联系到了万家乐的售后维修中心上门检查后被告知要收取高达380元的配件费和上门费。在高昂的维修费面前,该网友只好另外找维修人员上门维修,最后该维修人员仅收取更换点火器的150元。事后,网友上网查询得知,这套点火器的进货价不过45元,网友因而产生了疑问:品牌的售后维修为什么这么贵?

抛开这个案例不说,笔者尝试在某搜索网站的搜素栏里打入“售后难”三个字,上万条的评论就马上跳出:“修个家里的燃气热水器,售后中心上门维修费加更换零件费用,一共收了我400元,回头我上网一查,换的那个风压开关也就十几元钱!”、“夏天空调坏了请专业维修服务人员上门,对方拆开空调用手摸了一下某个部件,空调就正常工作了,这一„摸‟就值200元。”、“洗衣机不动了,让官方的维修中心上来检测,结果换了一条滚筒带,收了200元!可是,那条带子我自己买才20元啊!”

维修又贵又麻烦家电售后成“鸡肋”

市场在变化,消费者的心态也在变化。有家电行业报告显示,在几年前的家电企业中,除了几个大品牌,如海尔、格力、美的等一线家电企业有自己的售后服务中心外,其他家电品牌多采用签约某些家电维修公司或者私人网点进行维修授权,相对来说,企业只对售前的产品负责,而对售后服务还属于外包性质。到了2010年以后,随着各类法律法规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加大,品牌家电开始大规模建立自己售后服务中心,包括后来的三大家电电商平台进行价格战,也激发了企业对线下售后的重视。

但到了今天售后难的问题依然存在,消费同样面对着家电维修配件难替、价格高、服务点难寻等售后难的局面。无论品牌企业是否有官方的售后服务中心,售后维修一直处在“鸡肋”的状态,消费者吃之无味,但弃之又可惜。

对于家电行业售后的“鸡肋”现象,有人归咎于企业的品牌意识薄弱,也有人归咎于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更有人归咎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家电售后的“鸡肋”现象呢?

首先,消费者认为某些家电产品是“一次性用品”的刻板印象太深。这种现象在小家电市场特别严重。一般消费者在购买小家电时,对品牌的依赖度不高,都会认为小家电是短期产品,低价格的产品坏了扔掉也是正常现象。而有些企业正

正抓住消费者这种心理,打着优质售后服务的旗号,实则只是空架子。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很多消费者唯有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家电维修不如买新的”。再次,家电维修成本高,如上门服务等形式较为常见,而厂家没有补贴,维修工就会刻意抬价。据某维修公司内部工作人员透露,维修时向消费者提供的零配件成本很低,但收费必须超过一定数额,因为他们工资的提成就从这维修费里出。

另外,在售后方面,很多厂家出于规范销售区域的目的,规避电商对传统渠道的影响,专门做出相关规定,不接受跨区产品的售后服务。这种线上购买与线下服务间的矛盾也是小家电沦为一次性消费品的另一原因。据某家电售后人员告诉笔者,他们拒接网购售后的原因是:网购家电物流运送问题多发,另外每逢销售旺季,实体店购买用户的售后维修服务已经占用了大部分人力物力,基本无暇顾及网购用户的售后服务。甚至某品牌销售人员表示,他们公司规定网购产品都属于非正常渠道产品,应该按三包规定的“谁销售谁负责”条款找销售商解决。完善家电售后维修需企业政府共努力

而在家电整体行业标准上,还没有统一的硬性标准,这直接导致各个厂家各有自己的生产标准,产品零部件不统一,不但质量无法保证,售后服务更是脆弱不堪,这也是为何消费者都会怨声载道的称维修难的重要原因。

最后,在家电企业,知名品牌贴牌生产和代工现象屡见不鲜。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不少品牌在进军电磁炉、料理机、电压力煲等小家电产品市场之后,面对着老牌企业们的竞争,为了缓解产量压力,业内称这种做法是为了节省开支和人力,但是贴牌生产的产品质量却难以保证。由于是贴牌和代工的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售后权责也难保障。

从以上几点来看,质量让人堪忧,售后服务成顽疾,行业标准缺乏,家电看似蓬勃发展,实则存在悲喜交加的隐忧。

在家电质量问题上,要想彻底解决,需从制造商、经销商、消费者乃至政府相关部门各方面综合发力。笔者认为,首先政府需要制定切实可行、规范合理的行业标准,规范家电生产流程和售后服务,发布具有指引性的售前条例,而不是如何“亡羊补牢”;其次,制造商应强化企业管理,严格遵守行业规范,打造优质产品,吸引终端消费者,同时树立品牌形象,做好产品的增值服务工作;再者,作为经销商要严把质量关,梳理供货渠道;最后,消费者在选择家电的时候,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单纯看重价格,更要关心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一旦遇到问题,要向工商总局投诉维权。

对企业来说,第一次销售靠客服,第二次销售靠服务。从家电企业的自身出发,后顾之忧的意识不仅是行业需要的,更应该是企业需要的。企业应该提升品牌的服务意识,因为服务是人为因素,影响最大。据统计,45%的顾客用“脚”去选择企业,多是是因为“服务”,还有20%是因为没有人去关心他们的售后。

从企业的角度看,要把建立服务标准当成是一种投资回报。对于客户这种越用越多的战略资产,有远见的企业就应该不断追加投入,形成聚焦效应。服务的本质就是经营顾客需求,是家电企业为赢得未来的一种战略性投资。

另一方面,消费者在面对问题时,也要懂得自己“动手”。当然,这并不是动手维修,而是主动了解维修的“行情”。目前,中国家电维修协会已出台家电维修服务收费标准,供全国各地参照执行。在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主页上,消费者可以进入家电维修服务从业人员查询系统和经营者查询系统进行查询确认。该协会的工作人员表示,维修员在上门服务时必须出具价目表,而遇到有疑惑的价格,消费者可随时进行咨询、投诉。

篇3:政府如何帮助企业招聘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税政策,发展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 我国中小企业获得了迅猛发展,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经济力量。在国家财政收入比例中中小企业创造的收入占很大一部分份额。但是受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因此积极从国家财税政策方面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十分关键。

一、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一) 劳动力工资上升, 企业用工成本增加

自从国家对《劳动合同法》进行重新修订以后, 在全国范围内大多数城市都出台了关于

城市职工最低工资的标准, 许多城市与地区对原来的最低工资标准进行了上调, 很多打工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技术经验与经济条件以后, 开始返乡进行独立创业, 这就造成许多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流失。为了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劳动力不足问题, 很多中小企业采取提高薪资待遇的办法来为企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这样就使得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显著增加了, 使企业原先经营过程中拥有的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弱化甚至完全消失。

(二) 自有资金不足, 外部融资困难

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因素, 中小企业在现实发展中常常陷入融资难的困境。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自2009年开始, 国家积极从货币政策方面加强对企业发展的扶植, 扩大了银行的贷款规模, 但是这些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倾向于基础产业、大型企业以及房地产领域, 中小企业受益程度十分有限。中小企业为解决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转而向民间借贷。以浙江温州企业营运资金结构变化情况为例, 从2006—2008年, 中小企业资金结构中自有的资金、民间借贷资金、银行贷款三者所占的份额比例已经由原先的60:16:24变为54:28:18。这种变化给中小企业带来的显著后果就是企业的利润收益下降, 融资成本大幅度提高。

(三) 能源、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

从规模方面来看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 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很难掌握经营定价自主权, 不能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在市场价格定制方面中小企业处于被动地位。能够影响中小企业经济效益的外在因素有很多。中小企业经营成本受国内外原材料、能源价格波动的影响十分明显, 随着近几年世界范围内原材料、能源价格以及运输成本的大幅度上涨, 中小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承担的风险也随之上升, 使得中小企业获取利润的空间受到压缩。

(四)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制约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 直接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之所以在技术创新方面能力欠缺主要是受企业发展资金不充裕, 政府政策倾斜有限影响, 企业不具备技术创新的环境, 相应的配套服务机制不够健全。此外, 中小企业如果要实现技术创新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 过多的投入会造成企业经营风险的提高, 因此很多中小企业不愿意承担较大的风险, 基本对新的产品、技术、工艺等采取引入、嫁接、模仿等方式, 因此在技术层面企业产品缺乏技术含量, 企业生产依旧停留在比较低端的层次, 企业产品难以建立品牌, 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从加大财政扶植入手来改革中小企业的财税政策

(一) 强化金融支持,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1. 要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机构建设。

在金融产品与服务方面实现创新, 构建专项的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窗口, 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额度, 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创造有力的条件。要丰富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切实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帮助。以江苏银行为例, 该银行发行中小企业信贷资产支持券, 将融集到的款项专门用到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方面, 这一措施具有鲜明的创新性。中小企业债券的风险性较高, 要想维护投资者的投资利益, 在利息方面, 要免除企业所得税。

2. 积极提升中小企业信用, 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机制建设逐步健全化。

为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 应该积极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机制建设逐步健全化。可以从健全企业信用信息搜集、信用等级、信用评价、信用信息披露等方面着手建设中小企业信用体系, 有效促进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上升。

3. 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向多层次化方向发展。

(1) 对融资担保服务对象进行确定; (2) 要确保操作流程规范化; (3) 重视信用监管建设, 有效规避融资担保发生死账、坏账现象。

(二) 加大税收优惠力度, 大力扶持中小企业

税收与生产之间呈现出一种反作用关系, 如果对企业的税收提升, 企业的经营发展速度就会放慢, 企业生产规模也会出现紧缩现象, 相应地, 企业的经营成本也会随之增加;反之如果对企业实行相对宽松的税收政策, 税收份额不大, 企业就会获得高速发展, 企业生产规模也会随之逐步扩大, 而企业的整体经营成本却也会实现下降。安沃·沙赫于20世纪90年代利用生产结构模型, 对加拿大的财税激励对研发投资产生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 研发投资效应与低税收之间会产生一种正效应, 政府每降低一美元的税收, 能够获得1.8美元的追加研发投资。

为中小企业发展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 要把握好如下几点: (1) 要对非营利性质的中小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 实行免除营业税的政策; (2) 对营业税的起征点进行提高, 按次纳税的起征点为每次 (日) 营业额200元, 按期纳税的起征点统一调整为月营业额3500元; (3) 对于下岗失业人员创办的中小企业, 要在税收政策方面给予照顾, 要在其营业的最初五年免征营业税; (4) 对应税劳务的营业税税率进行下调, 中小企业一般为应税劳务的承担者, 对税率进行下调, 能够使企业负担减轻, 有利于推进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5) 对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机构下调其营业税税率。

(三) 推行特别财政政策

1. 提高国家财政分配到中小企业的资金份额

政府要发挥好自身的宏观调控角色, 从思想上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意识。为中小企业参与申报国家成立的多种专项基金创造条件、做好后盾支持。提升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国家要不断从资金方面提高六大专项资金的份额, 以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力的条件。为促进中小企业在产业结构方面优化升级, 成功实现产业转移与调整, 政府成立中小企业产业转移基金是一项积极的举措。

2. 政府购买采用“首购”办法

政府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支出来实现。利用政府“首购”的方式激励中小企业发展可以有效提升企业资金周转的速度。

3. 财政贴息

企业从银行获取的贷款, 利息由财政支付, 企业只需要对银行偿还贷款本金, 这种方式就是财政贴息的内涵。从本质上来讲财政贴息是财政对企业发展进行扶持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使银行承担的经营风险得到有效地降低, 使银行收益获得提升, 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自主性。财政贴息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了条件, 对于推进经济增长, 刺激消费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4. 财政补贴

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政府可以丰富财政补贴的形式, 例如可以对企业进行亏损补贴、出口补贴、价格补贴, 切实提升企业的经营发展能力, 使中小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

参考文献

[1]何德旭, 张雪兰.中小企业实行推定课税的理论依据与实践选择[J].税务研究, 2009 (08) .

篇4:政府如何帮助企业招聘

美国小企业的标准与“北美工产业分类系统”(North American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System, MAICS)基本一致。除了少部分行业采用年营收额作为衡量标准之外,大部分都以雇员人数为准。后者除了批发行业的分界线是100名员工,也有少数把标准定在750或1000人,其他绝大多数行业雇佣500人以下就是小企业。

如果我们以员工500人以下为小企业的标准,则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08年的数据,美国小企业有591万家,占雇佣员工的企业总数的99%以上,所雇用的员工几乎占民营企业员工总数的一半。美国还有遍地都是的个体户,也就是没有领工资员工的企业,也常被称为“夫妻店” ,有2135万家。许多世界知名的品牌企业,像是微软、惠普、谷歌、苹果和脸书,几乎无一不是从个体户、车库公司发展起来的。

美国的小企业竞争激烈,融资不易,联邦和地方政府就通过政府项目招标、研发项目赠款、贷款、贷款担保、为小企业发行融资债券减税或担保等措施给与帮助。

如果小企业有社会和经济上的弱势群体参股,例如非裔、西拉美裔、亚太裔、印第安人和次大陆亚裔美国公民,以及妇女和退伍军人,只要这类人群拥有该企业股权的51%以上,就可以在竞争政府的承包合同时享受优惠待遇。因为是小企业,所以合同额度有限制,服务业不超过400万美元,制造业的限额为650万美元,享受优惠的时间不超过9年。

小企业有多种途径取得政府贷款或贷款担保。其中之一由《小企业法》的7(a)款规定,专门针对出口企业、乡村偏远地区企业等。

美国的出口企业大约有70%雇用不超过20名员工。为了鼓励小企业出口,根据7(a)条款设立了多个优惠项目。快速出口项目(Export Express Program)为小企业提供不超过50万美元的贷款。贷款手续简单,既可以是短期贷款,也可以是循环信贷额度,可以用来去海外参展,也可以作为融资备用信用证,以及其他与出口相关的开支。

很多美国银行不给出口企业提供出口订单、出口应收款或信用证的运营资本垫款,大型企业自己资金雄厚,小企业则往往因此对出口望而却步。为此SBA根据7(a)条款设立了出口周转金项目(Export Working Capital Program, EWCP),为银行向符合条件的小企业的出口周转金提供担保,担保额度最高5百万美元,担保比例高达90%。

根据7(a)条款还设立了一个外贸贷款担保项目,为出口小企业或准备加入出口行列的企业提供类似于EWCP的短期贷款担保,用于固定资产和运营资本,目的是提高这些企业出口竞争的地位。

对于那些人口外流、经济失调和高失业率的偏远地区,为了帮助社区的发展,SBA依据7(a)条款建立了乡村优先贷款(Rural Lender Advantage)担保项目。担保额度最高可达35万美元,15万美元以下担保比例为85%,超过15万美元则担保75%。企业和银行共同申请该项贷款担保,手续非常简便,不超过5万美元的贷款担保只需要填写一张正反两面的表格。

联邦政府还拨款建立了“认证开发担保公司”(Certified Development Company),为小企业提供总额不超过500万美元的贷款。其中企业自身承担10%(有的情况下要20%),银行提供50%,小企业局提供40%。如果企业经营失败,资产清算后首先偿还银行,有多余才还给政府。

对于那些探索采用新技术的创业者,只要他们是美国公民,联邦政府有一个小企业创新研发项目(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 Program, SBIR)给他们支持。农业部、商务部、国防部和能源部等11个部委每年从它们的研发经费中拨出一部分,专门用来支持高科技小企业创业。在申请获准后的半年内可以得到不超过10万美元,进行新技术的可行性验证。验证通过之后,可以得到不超过75万美元的经费支持,在两年内扩大实验,进行商业化前景评估。以后的第三阶段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这时虽然SBIR不再提供经费,但是可以通过私企或政府的其他项目得到融资。

除此之外,小企业局还设有不超过5万美元的小额贷款项目,灾害贷款,小企业补助款等,以及为小企业发行债券提供免税待遇和担保等举措,帮助小型企业发展。(摘自“东西网”)

篇5:政府如何帮助企业招聘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靠什么?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具有相对合理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制度之后,管理水平的提升只能靠文化。下面浅谈一下企业文化是如何帮助企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

文化决定企业的选择。经营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做选择的过程。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这体现了一个企业的价值观;选择过程中,哪些人能参与,知识、职位、权威,哪些因素在选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是文化的力量。首先,文化塑造企业的灵魂。企业就像人一样,需要有自己的灵魂,需要有自己的价值底线,需要有自己的精气神。这靠什么实现?只能是靠文化,靠企业根据自己的战略、产业特征、所处的文化区域、员工的文化特点等,来培育自己的文化,建构自己的灵魂。当年的巨人集团为什么倒闭?在总结会上,员工说,史玉柱(微博专栏)不尊重人,以致当时有些员工看到危机了却不愿说,不敢说。史玉柱对此也深有同感。然而,对人不尊重仅仅是表层的现象,深层的原因是,巨人集团当时仅仅是作为赚钱的机器而存在,企业没有生命也没有灵魂,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谈及对人的尊重?

其次,文化提升企业的价值链管理。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在企业提供价值的过程中成为有效环节。然而,价值链环节众多,在管理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在所有环节都能细致入微。但如果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员工工作心情舒畅,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工作中,企业的价值链就成了良好的生态系统。浦东机场后台管理的缺陷,说到底,就是因为企业内部没有良好的文化内涵,顾客的利益还没有放到企业的价值观上加以考量,以至于在顾客容易看见的地方,就能做好,在不易看到的价值链环节,就容易掉链子。

最后,文化决定企业的长期发展。当企业有强大的文化,培育了成功的基因,就能保证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取得持续的发展。所以,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说,把我的工厂全部拿走,留下我的工人,几年内,我还能再造一个新的企业。

篇6:如何衡量培训对企业发展的帮助

记得在前年非典之前的一个月,我应邀来到浙江的一家药厂来做一个关于终端管理的培训,刚和企业的营销老总见面,他就和我抱怨起来,他说他们企业每个季度至少组织两,三场培训,但效果却感觉不出有多大,有的是课程内容不好,大家在睡觉,有的则是场面挺热烈,但等培训下来,大家并没有学到什么新东西.这个老总最后说,要是培训都是这样的效果,他们以后就不打算再搞什么培训了,宁可把这些钱省下来,大家去旅游.

听了他的这席话,我深有感触,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个老总向我说出类似的抱怨了.是啊,企业做了这么多的投入干什么,难道就是为了大家在课堂上睡觉,或者去听几个有趣的故事吗?当然不是,企业组织培训的目的,是要让大家运用培训中学习到的东西,为企业的发展去做出贡献.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评估每一次培训的效果,是否能够为企业提供帮助呢?

要想有效地评估培训的效果,有三个因素至关重要,第一是培训的目的,第二是培训过程中的演练与沟通,第三则是培训后的跟踪与落实.

首先我们先来谈谈第一点,说到培训的目的,综合起来讲,就是要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具体来说,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让员工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2. 提高大家的分析能力和思维方法

3. 学习新的有效的工作方法

4. 加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作为企业的管理层,只有发现并明确自己的队伍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提高和改善的具体方面,才有可能对培训公司提出明确的要求,让他们针对企业目前的具体情况和管理层提出的具体要求,来进行准备.而在这种情况下的培训,才可以让受训者感受到培训的内容对他们的实用性,才有可能对今后他们的工作提供帮助.否则的话,培训就成为了一种形式,培训师在台上讲述他们最擅长的内容,而受训者却不一定感受到培训的内容对他们的帮助,如果是这样,培训的效果又如何谈起呢?

综上所述,要想有效的衡量培训的效果,首先就要去明确培训的具体目的,在具体操作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了解受训者的需求

2. 确定明确的培训主题,和要通过培训达到的目的.

3. 培训公司与企业的受训者接触,了解客户的需求

4. 企业与培训公司沟通,共同制定培训方案.

培训的具体目的的确定,不仅能够通过培训,有效提高大家在工作中的竞争力,同时,也明确了我们衡量一个培训效果的标准和基石.

有了培训的目的,又和培训师有了充分的沟通,并不能保证培训的内容能够达到要求,在这里所要谈的,则是培训内容的掌控.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开场白的设计

2. 培训目的的明确

3. 典型案例的分析

4. 培训氛围的掌控

开场白很重要,它不仅要明确今天培训的主题,和要达到的目的,还要给大家制造一个轻松的氛围.所以说,看似简单的开场白,是需要培训师经过悉心的准备才可以的.

一个有效的培训,同样离不开典型案例的分析,原因很简单,我们是在帮助大家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要培训师站在那里给大家讲述大道理,而是通过大家对案例的分析,启发大家的思路,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起到借鉴的目的.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有时侯最有效的讲授,并不是培训师讲述的道理,而是为大家惊心准备的案例.通过在课堂上营造一个相互探讨,思维活跃的环境,去自我发现和领悟一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通过培训前精心的准备,和培训师有的放矢的培训,相信一定会得到企业和受训者积极的反馈,每个参加培训的人员都会觉得学到了新的东西,思路也会受到不少的启发.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还不能评估此次培训是一次成功的培训,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成功的标准还要在于学到的内容对我们实际工作中的帮助.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企业制定针对性的计划,以及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要求大家在工作中去运用所学习到的东西,要知道,人是有惰性的,需要不断的督促.我也曾经不止一次地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培训结束后,大家的反响很热流烈,满意度也很高,一再的表示要将学习到的内容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但当我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再去和他们联系,却发现走的还是老路.培训中学过的东西则被完完整整地放到了一边.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在这里,我想从培训师的角度,向企业提一个建议,在每次培训结束后,大家开一个讨论会,来确定培训中哪些内容对公司人员的帮助最大,然后通过制定一些制度或规定,让大家在实际工作中有意识地去加以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将培训的效果真正能够体现在实际工作当中来.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感受到,一个培训的组织和运做,并非简简单单地有企业提出要求,再由培训公司去讲课的过程,对一个培训效果的评估,也并非只是在培训反馈表来得以体现.

一个高质量的培训,需要企业与培训公司双方的共同参与和不断的沟通,去发现和满足客户的需求,解答客户的疑难.而对于一个培训质量的评估,不仅仅要看重它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看培训中的内容,对企业今后的工作所提供的帮助.

上一篇:中小企业优化现金流管理对策分析下一篇:erp项目实施启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