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录像教古诗的

2024-05-02

用录像教古诗的(精选11篇)

篇1:用录像教古诗的

教小孩学习古诗的方法:

1、挖掘积累: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图中都画了些什么?是什么季节?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3、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真实、扎实应是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

4、细读(抓住重点字词,了解诗句大意。)

5、、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6、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学生可能有出的问题,如:“樾、意欲”的含义等。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问题的答案。

7、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理解,粗略讲讲诗意,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8、(引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9、诵读(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篇2:用录像教古诗的

教材分析:

《秋思》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浓浓的乡情”。设计的目标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本课共三首诗词,包括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张籍的《秋思》、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我用三课时教完本课。第一课时学习《泊船瓜洲》,渗透乡情主题,揣摩写景抒情的表现方法,品悟诗歌的语言特别是“绿”的妙趣。第二课时学习《秋思》,主要透过平实的文字体会诗人叙事细节中表现出的复杂的内心活动和细腻的情感。第三课时学习《长相思》,重点是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秋思》语言平实而情韵绵长,诗歌的语言、意境方面有很大的挖掘、发挥的空间,为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情感积累,感悟诗人复杂深沉的乡情,我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与学生共同学习《秋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会背诵、默写《秋思》。

2、感知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领会《秋思》叙事抒情的特点,体会本诗平淡、本色的语言中包含的艰辛的构思过程和复杂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课前读写积累乡情主题的诗歌,积淀语文素养和情感体验

2、课堂通过读写互动、说写结合来领会诗情、想象意境、品味诗句、丰富和积累语言。

3、通过课后练笔中巩固知识,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体会感悟作者乡情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情感。

2、在品味诗歌写作特点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美妙,进一步培养学生喜爱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思乡主题的古诗词3-5首

2、课件(诗句及相关知识链接)背景音乐(二胡曲)

学生准备:课前积累的作业,积累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读写,积累素材

1、学习了《泊船瓜洲》之后,你自己读了那几首关于乡情的诗词,在积累作业上写下来,注明那些是写景抒情,那些是写事抒情。

2、关于张籍,你知道多少?记下来。

3、读一读《秋思》,画出你认为好的词语和诗句。

二、激趣导入,读写词句,感知秋思。

1、背诵古诗,创设氛围。(请3-5名学生背诵,全班齐背)

学习了《泊船瓜洲》,我们知道了王安石的乡愁就是那徐徐的春风,遥远的家乡在明月下显得是那样近,只隔几重山就到了。我们在过去的学习中,在课外阅读中肯定积累了不少关于乡情乡思的诗歌,请同学来展示一下,大家共同分享。

你体会一下,你刚才背的这首诗是写景抒情,还是写事抒情?

2、背诵《秋思》。

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张籍写的《秋思》,这首七言绝句字面上非常简单,没有生字,让我们来齐声背一背。先看一看,记一记,背一遍,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再看一遍背第二遍。

3、解题,感知秋思。

大家知道,张籍是唐代吴郡(苏州一带)人,现在客居洛阳,(课件展示简图,指一指)因思念家乡,写下了这首《秋思》,(板书课题)

“思”字,“心”上一个“田”,作者的“心田”里是怎样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呢?是什么引起了张籍的乡愁?(秋风)

秋天有哪些境象可以引起人们的“秋”之“思”呢?把以“秋”开头的两个字的词语在积累练习本上写下来,写成一行,读一遍。

(秋天、秋风、秋霜、秋月、„„)(课件)

这些事物、景物都可以引起我们感受到秋天来临,种种思绪萦绕心头,秋是怎样的景象呢?用四个字的词语描绘一下

(秋风习习、秋风萧瑟、秋高气爽、秋雨绵绵、秋江明净、秋山如洗、秋虫啾鸣、层林尽染、霜气袭人、雾霭沉沉„„)(课件)

这么多的词语啊!老师读读这些词,就想起就感到秋天来临的一股萧杀之气了,就感到了秋的凄凉、寒冷,就想回到温暖的家里。离家在外的人,此时此刻,肯定更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自己的亲人。

你知道古时候把离家在外的人叫什么吗?说一说,品味品味,秋天来到时他们的感情变化。

(游子、客居他乡、漂泊异乡、宦游四海、侨居异国„„)(课件)

4、朗读指导。

他乡的游子,对家乡、故乡、故国的思念之情就叫做乡情。时光荏苒,岁月沧桑,时间在变,人事在变,这份乡情却一直深深埋在心底,让人梦绕魂牵。因为这份情感太深沉,所以我们变得敏感,春花秋月,草长莺飞,都时时拨动我们的心弦,远在他乡的游子就产生了难以言表的乡愁。哪怕只是一枚落叶,几缕秋风,都勾起游子的乡愁。张籍乡愁就是被洛阳的秋风引起的。我们把自己当作客居在洛阳的张籍,想一想他的心情,我们用张籍的感情和语言来朗读这首《秋思》。

三、读写诗句,进入情境,理解诗意。

1、写《秋思》。

读完之后,我们一起把这首《秋思》写下来,老师在黑板上写,同学们在作业本而上写,注意把诗歌写在作业本的左边,注意写得整齐美观。

2、结合注释揣摩诗句的意思。把不好理解的词句圈起来,在你认为含义、情感比较深刻的词下面打上重点号。

3、将诗句的意思用一段通顺连贯的话写在诗句的右边。

4、同桌交流,将诗句意思说完整。

5、想象作者复杂的心情,写信、拆信的情景,轻声诵读古诗。

四、品读诗句,把握特点,感悟诗情。

1、品味“见秋风”、“意万重”

作者深沉的乡愁被一阵秋风引起,就想到要给家人写信。秋风怎样被作者感受到的?

张籍在(街上、院子里、大树下)看到__________听到___________感到__________(课件)

(体会作者因秋风而敏感地产生的思乡之情)板书“见秋风”

张籍“见”到秋风,引起了那些“秋思”?

张籍见到秋风,(立刻、马上)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课件)

(体会作者因思乡而敏感,千愁万绪萦绕心头的“意万重”)

于是,张籍就铺纸执笔写家信。

“家”字有三个意思:(本义和引申义)妻子或丈夫、家庭里的亲人、家族及亲人。说一说:张籍想给妻子 写信,告诉她 ________________„„(课件)

张籍想给父母 写信,告诉他们_________________„„

张籍想给亲人们写信,告诉他们_______________ „„ „„

这就是萦绕在作者心头的“意万重”。板书“意万重”

然而,作者的“意万重”都是由于这轻轻拂过的秋风引起的,作者没有明写想到了什么,思乡,只淡淡写到“见秋风”,可见这平淡的“见”字包含着多么丰富的蕴含啊!再一次品味平淡之中饱含的深情。

2、作者怎样写好家信的?听音乐,想象,写一段话(背景音乐、课件)

(分组练习)见到秋风,张籍伫立秋风之中,提笔写到___________„„(课件)

夜深了,张籍徘徊反侧,在灯下写到__________„„

张籍一夜没睡,清晨在窗下深情地写到_______________„„

3、品味 “复恐”、“又开封”。

信写好后,张籍找到捎信的人,将信交了出去,这时他感到___________(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课件)

这时,他_________(突然、猛然、犹豫不决„„)地想到___________„„

是啊,短短的一封信怎能写的(全、完、尽、清„„)张籍那浓浓的乡情啊!

他急忙将信要回来_________(匆匆、慢慢)地将信封打开,改了改„补了一段„,看了看„摇摇头„点点头又放了回去„„(课件)(选择并思考为什么)

4、领会诗歌写作特点

是啊,作者有太多的话要对亲人们说,可是短短的一封信怎么写得完张籍对家乡的思恋、对亲人的思念、怎么写得完它飘落异乡的惆怅与寂寞,怎么写得完秋风吹进心田的这份纷繁缭绕的乡愁!在诗歌当中,作者没有明写乡情,读者却通过描述捎信时“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读懂了作者浓浓的乡情。现在回过头看一看,全诗没有特别突出的词句,我们没有觉着那个字显得特别好,可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陶醉了。这就是本诗的写作特点:抓住细节,于平淡、本色的语言中抒发深厚的情感。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张籍的诗 “看似寻常最奇绝,成如容易却艰辛”。(课件)

5、美读《秋思》。(背景音乐、课件)

秋风拂起了张籍的秋思,这首本色、平淡的绝句也打动了我们每一位读者。那些风声雁鸣、月圆月缺时常把我们的思绪带回故乡、带回家里,将亲人的音容笑貌带到我们的眼前。不管我们在哪里,亲人总在心里,家总在心里,故乡总在心里,如果在异国他乡,祖国总在心里。然而,这点点滴滴汇集在一起,却成了抹不去的乡愁。等同学们长大了,就会有了与唐代的张籍一样深沉的,一样的,一样复杂的,拥有一样丰富美好的情感世界。

现在,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一次品味《秋思》蕴含在平淡的语言中浓浓的乡情,试着把这首小时刻在心上,把张籍的复杂的深情读到脸上。(课件)

五、课后读写,拓展延伸,积淀能力。

1、课后练笔:请同学选做一题,当天完成。(课件)

①将本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自拟一个特别的题目,写清楚作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注意多用形容词

② 想象张籍会在信中写些什么,代他写一份完整的信。

③替张籍的家人写一封回信。

④如果你是这位捎信的人,给张籍写几句话。

⑤作为一名现代人,给唐代的张籍写几句话,交流乡思的体会。

⑥写一篇读后感,谈谈《秋思》叙事抒情、平淡的语言之中饱含深情的写作特点

2、比较《秋思》与《泊船瓜洲》、《长相思》的异同。

3、在两周内积累5首表达乡情的诗歌和歌曲,在学习回顾与拓展

(二)时交流展示。

篇3:用录像教古诗的

笔录是我国司法人员为查明案件事实, 在依法讯问嫌疑人时所做的记录, 这种方式的优点主要是便于日后的查看, 这些书面供述笔录, 既包括侦查人员在询问嫌疑人时所做的笔记, 又包括犯罪嫌疑人的亲笔供词, 在司法机关规定下, 这些笔录都会经过犯罪嫌疑人亲自签名画押, 作为法庭上的证据, 但在侦查人员做询问的情况下, 难免会有一些记录与嫌疑人表达不一致, 所以笔录在实际运用中会存在很多弊端。

1.1违背了直接言辞规则, 具有高度的虚假性

直接言辞规则也被称为接触原则, 意思就是法官与诉讼人直接接触, 并且对证据熟悉, 当然这也就说明了, 凡是没有当庭以言辞的方式所调查的证据材料, 都不足以作为定罪的证据, 然而笔录则违背了这一原则, 所以具有一定的虚假性, 之所以会采取这种方式是因为侦查人员在询问时都会告知嫌疑人应实事求是、如实回答, 所以嫌疑人的话无论从推导方面还是什么方面大体都是可信的, 但是这些书面笔录在制作主体、制作环境、制作过程方面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 降低笔录的可信性, 口头表达与书面语言本来就有本质的区别, 口头语言带有一种模糊性, 记录人员会无意识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表达, 难免会与嫌疑人所表达的有所不同, 而且书记员记录的时候, 难免会有信息丢失现象发生, 他都是根据自己听到的表述, 经过自己的大脑思考、提炼、再加工所形成的, 新闻上也出现过一些侦查员逼供的情况, 所以这种笔录的方式不具有完全的真实性, 具有高度的虚假性。

1.2证据信息不完整

我国古代审理犯人的方法基本就是在公堂上当面审问, 法官可依据现场的环境、氛围, 注意被审人言辞、面部表情及动作, 基本可以判断被审人说的是否属实, 但是笔录则有所不同, 笔录记录的只是两个人的对话内容, 无法表现当时的情形, 法官无法依据受审人的表情、动作等来判断是否有虚假的情况出现, 甚至如果出现逼供的情况, 笔录也无法显现出来, 所以用笔录的方式不能完整的表达所需要的信息。

2. 用录音录像固定口供在理论上的优势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达, 录音录像在我国司法内容上也有了一定的地位, 录音录像不同于传统的笔录方式, 它可以完整的录制审判员与嫌疑人之间的谈话内容, 不至于出现丢失重要内容的现象, 这种新型的方式在收集、固定和保全口供方面具有一定的证据能力和优势。

2.1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具有一定的证据属性

我国《录音录像规定》中有明确的规定指出:案件移送审查起诉时, 应同时将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资料复制件随案移送。这也就说明了录音录像资料可以作为有效的证据来证明嫌疑人是否具有犯罪行为, 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审问时进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 可以直观的、不间断地看到审判人与嫌疑人之间的对话, 可以无遗漏的从嫌疑人嘴里找到证据, 同时也可以在犯罪嫌疑人想要翻供时, 作为最有效的证据来源, 同步录音录像资料同时还可以证明侦查人员在进行对嫌疑人的询问时, 并没有实施行刑逼供、诱供等一系列违法行为, 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该资料属实, 不同于笔录的方式, 无法判断其虚假性, 所以, 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资料作为证据, 具有一定的属实性。

2.2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1) 录音录像本身具有一定的生动、形象性, 它可以主观的反应人的动作、神情, 可以把犯罪嫌嫌疑人的表述完整真实的记录下来, 不仅可以动态的记录侦查人员与嫌疑人之间的质问过程, 还可以清楚地观察嫌疑人在回答问题时由不认罪到供述认罪时的转变过程, 能够客观真实的反应侦查员与嫌疑人的对话内容, 可以让法官准确全面的知道询问内容和回答内容, 具有一定的完整性; (2) 录音录像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在进行这个过程的同时可以很好地保护侦查员逼供的嫌疑, 然而笔录却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在侦查员进行询问时难免会发生激烈的冲突, 但是在录音录像的作用下, 侦查员不会无理取闹, 滥用自己的职责, 不会根据自己的心情客观推断,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做法也保护了嫌疑人与侦查人之间各自的权益。 (3) 录音录像可以降低嫌疑人翻供的风险, 通常嫌疑人在公堂上有时会做出翻供的行为, 但是笔录又无法证明这一点, 然而录音录像则可以客观真实的再现当时的情景, 可以对嫌疑人的翻供行为做出证据。

三、单独使用录音录像固定口供的设想及运用

在上述的表达中不难看出, 录音录像在司法审查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应用, 笔录能达到的效果, 录音录像都能达到, 两者共用则会浪费资源, 例如在我国的高考中, 现在实行的老师监考的同时, 摄像头也要启动, 目的就是防止学生作弊, 也可以客观地看出教育工作者对待工作是否认真的态度, 录音录像可以直观的看的学生的动作、表情, 可以作为学生是否作弊的有效证据, 不会出现诬陷现象, 但是笔录、口头阐述则不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所以在庭审时播放录音录像资料是最好的方法, 因为在侦查员做询问时, 不做笔录, 可以有效地节省时间, 让庭上的人可以简单明了的了解情况, 也减少了嫌疑人翻供时所用的时间, 避免了一些因笔录不完整而造成的冤假错案, 保障了司法人的合法权益。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录音录像制度的大力推广, 设备、技术的不断完善, 录音录像在我国司法部门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笔录所能达到的效果, 录音录像资料都能达到, 然而录音录像能直接记录人的表情、语言、动作等的效果, 笔录都无法达到, 所以录音录像与笔录两者共用, 不仅浪费了物质资源, 还浪费了时间, 另外录音录像也有效的保护了侦查人员在询问时有逼供嫌疑的权益, 所以为达到更好的效果, 应单独使用录音录像资料来代替固定笔录的做法。

摘要:目前我国司法机关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行为多在于录音录像与口供并用两种方式, 两者证据属性相同, 在应用中不仅会出现资源浪费现象, 反而会干扰正常的工作运行, 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相对于笔录来说有着更好的效果, 可作为犯罪嫌疑人翻供的有效证据, 因而应单独采用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模式。

关键词: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口供,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姚永辉.关于讯问过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改革性研究[J].法治与经济, 2012 (312) .

[2]王旭.有效侦讯规制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1 (08) .

篇4:巧用电教手段教古诗

一、运用电教手段中的“青符”,激发创作热情

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最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而古诗教学需要的就是学生丰富的情感。在欢快优美的音乐中,学生朗读背诵那是一种享受。课堂上,在古诗朗诵时我经常播放与诗意相关的音乐,如在古筝乐曲中朗读《山行》,在哀婉的二胡曲声中朗读《悯农》,在铿锵雄壮的钢琴曲声中朗读《望庐山瀑布》……偶然听到歌手唱李商隐的《无题》,我突发灵感:我们也把教学中的古诗谱上曲子让学生们学喝。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我请本校的音乐老师帮忙,给一些古诗谱上曲子。课堂中选时机教一教,学生的兴趣就随之而来。很快,校园里也总能听到一些优美的旋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此后,在教古诗的课堂上,学生自己创作的曲子还真有点作曲家的味道,而且还能因诗而异呢!

二、运用电教手段中的“三维”,引导创新思维

在古诗中,诗人的感情常常合而不露,这就需要给学生发现诗句这一奇妙特点的时间与空间。在一首诗中,往往有一词一字用得特别妙、特别传神,我们常把这些字词称为“诗眼”。小学古诗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但是学生很难发现。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先把教材中及与之有关的所有辅助内容搬到屏幕上,让学生像看三维图画一样,拉开人与书本的距离,找一找自己认为最奇妙的字眼。

三、运用电教手段练笔,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坚持每周和学生一起背-二首古诗,孩子们对古诗有着很浓厚的兴趣。课本中的“文包诗”体裁的课文是苏教版的一个特色,很受学生们的喜欢。所以,在学了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少年王勃》、《李广射虎》之后,我启发学生仿照“文包诗”课文的写法,任意选自己背诵过的两首古诗,用古诗故事的形式写写自己对两首古诗的理解。课堂上我把学生的作品用实物投影投到大屏幕上,再给配上古筝的音乐。瞧,学生绘声绘色地读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两只黄鹂站在柳枝上放声歌唱,那翠柳像是被它们唱绿似的。再望远处,一行有着洁白羽毛的白鸯像仙女一般向一碧如洗的青天飞去。我站在窗前望着那西边山岭上的千年不化的积雪,觉得心里有一丝丝寒意。门外,湖里停泊着从东昊千里迢迢过来的船只,我一看。真想上船回到有我欢乐童年的故乡啊!看到这种情景,诗圣杜甫怎能不写诗呢?于是他挺笔写下《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舍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多媒体的简单运用,激发了学生的练笔兴趣,不但促进他们对诗意的理解,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想象作文能力,效果真是妙不可言呀!

四、运用电教手段的整合,提升瘕悟的境界

小学教材中的古诗,有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如果电教手段利用得当,这些“无形画”无疑将为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因此,对于描写山川风貌、风土人情或生活场景的古诗,我经常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电脑绘画。当然,学生毕竟不是专业画家,现场画画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也未必都那么明显,因此。“画”也可以变换地进行教学。如《鹅》一诗,我们就在电脑上设计了图画填充的游戏:让学生运用“画笔”工具给“鹅”填充颜色,达到在画中掌握巩回诗句勾画的鹅的形象的目的。难度降低了。视觉与感觉效果也更明显了。与此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空间作画。多媒体技术能提供图文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创设我们所需要的情景,这对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是极为有利的。

篇5:怎样教好古诗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笔者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三趣曲”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赠———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持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初中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设置配音乐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三、课末“增趣”

乐嬉游而惮拘检。“大抵童子之情,”初中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又如教学王维的《渭城曲》,就可引导学生做“考官”,采用两种方法让其他学生“考试”,一种是拼字法,一种是嵌字法,学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再如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根据它抒情性较强的特点,可引导学生改编原诗,使之成为抒情性较强的记叙文。

课末“增趣”主要是为了使古诗的课堂教学趋于完美,并将有限的课堂古诗资源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学习活动中去,所以不宜轻视。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只要能根据诗歌固有的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教学能力等因素,合理运用教学形式和手段,一定会走出古诗教学的被动局面,使之充满生机。

鉴定论文

怎样教好古诗

篇6:古诗文教学,怎么教?

益民学校

李思英

2014年10月24日至11月2日我在川师进行了十天的小学语文国培学习。多少喜悦,多少收获。在这短短十天的时间里,给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这次“国培”,使我在教育教学理念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有机会再次来充实和完善自己。专家们、骨干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治学精神、人格魅力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然而,古诗文教学,怎么教?引起了我的深思„„

首先,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我在听了专家们的讲座后,被专家们独到的教育理论所吸引。特别是听了来自绵阳师范学院张先华教授的《小学古诗文有效教学策略》后,我明白了语文教学不等于其他教学,如:一辆车拉一车货来,其他教学要货,而语文要的是车。语文教学重的是形式;文本解读不等于内容分析。文本表达的内容是“读”,表达内容的文本是“写”;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我们应该用课文教,从教课文到语文,从教课文教学到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记住课,不是记住课文。那么,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到底要教什么呢?

一、魅力。要让学生知道:学习诗歌,让我们的生活更美丽。即语文是快乐的天使。

二、字词积累。在课堂上使用情景记忆。即课堂就是情景。

三、引用高雅。我们要增加厚重,培养学生的高雅。目前我们存在的问题是:积累有余,而运用不足。

四、智慧。让学生运用仿用与改写。这一点我们做得很不够。

五、能力的表达。首先要“练词”即词语的选用和修辞手法。要反复的做语文实验,即换词、对比。还要发挥想象,即从物上看到人的东西,人的精神。看不到人也就写不出文。

此时我才深刻体会到了原来我们都一直只是在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原来以为是学生不会运用,原来是自己的失误。现在我的思想真可谓是豁然开朗,许多困扰了自己很长时间的教育教学问题也迎刃而解。以前常常以为自己在课堂教学时把课上得很完整就行了,从没有认真地去深思过什么才是好课?学生在这堂课中究竟学到了些什么?也没认真地去考虑过使用导学案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新型高效课堂。通过这次学习,我的感触非常大,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

其次,“莫做文章讲师,要做读写教练。”这次培训,通过认真观摩各位骨干教师的公开课,积极和辅导教师的互动交流,并且和同伴在课后互相讨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种种问题,特别是观摩了名师风采后,我的专业知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记得,从1953年就出现了“老师讲,学生听,效率低。”到了1956年,还是如此。小学语文存在的的问题,到现在都还在提。语文是基础的基础,“不是你的,就不要多讲。”我们应该做到:该放就放,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搞训练。我们语文老师最重要的就是要“放”,放心、放下、放手,老师要示弱,把成功留给学生。叶圣陶曾批评语文教师,“一个讲字了得,要不得„„”这使我更加坚定了信念:“莫做文章讲师,要做读写教练。”

我还知道了新课堂教师不再是操控学生的大脑成为学生学习的统领者,也不再是把自己的知识机械化地传送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自主创造中学习,培养学生的高级创造思维能力。教学不再是“授之与鱼”,而是“授之与渔”。我们教师激发学生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要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让文本内容形象和具体化,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读懂文本内容。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但要有高尚的情操,更要有高雅的格调与健康的思想,才能熟练驾驭课堂,引领孩子们踏上探索、求知的道路。

第三,抓好小组建设。我在这次培训中又学到了许多新的观点和很多独到的见解。令我思考最深、收获最大是课堂小组活动,一直觉得欠缺些什么东西在里面。观摩了老师的示范课后,我豁然开朗,我们在上课时,小组讨论都是以组长为中心,回答问题也都是组长。成都沙坪坝进修学院的董晓宇老师在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顾及的是全体,而不是个体。如:董老师上《伯牙绝弦》时,在小组讨论时,她要求每个组除了组长,其他的成员让组长分为一、二、三号。在讨论时,其他成员先发表意见,最后由组长总结。交流完后,回答问题时第一个问题由每个组的一号组员回答,第二个问题由每个组的第二号成员回答,依次类推。组员在回答问题时,要求他们要有集体主义感,比如“我们组……”组长一般不回答问题,因为,只要组员回答得好,就说明组长带得好,组长最后做总结。但是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如:前天我试用了这个方法,有的小组在小组长不发言的情况下,组员都不发言,有两三个小组长都对我说:“李老师,我不先发言,他们也不发言,他们不知道怎么说?”我想了想,对组长说:“这样,你们先给他们开个头,然后再让他们说,中途再提示、引导他们说。”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困难。今后我将多花心思在小组建设上,只要我一个脚步一个坑的坚持走下去,相信明天会更好!

我彻底领略了专家们的治学严谨、博大才学,感觉自己知识功底、教学方法、思想认识、心理素质等等都还有很大的漏洞,但是在专家及老师们的感染和熏陶下,我无形中有了较大的提高。“没有破产的教育,只有破产的老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多对自己进行充电,“只有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只有自己有一条河的水,才能给学生一桶水……”

篇7:妈妈教我学古诗作文

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却让我印象深刻----妈妈教我学诗,

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教了我《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我有点不太明白,对诗的含义不理解,背诵很困难。于是我就向记忆好的妈妈求助。在妈妈的指导下,我很快

现在让我来告诉你诀窍吧!

首先,妈妈告诉我先明白这首诗出自何朝的诗人,在仔细阅读下面的古诗,先了解这首诗的大意,做到心中有数[注: 对

词典中查找了解到;如“松柏冢累累”中的“冢”是“坟墓”的意思。“兔从狗窦入”的“窦”是“洞”的意思。“雉从梁上飞”中的“雉”是野鸡的意思。---------只有理解了诗中每个字词的含义,就能轻松地背诵下来,而且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我试了试,可好了,不到一分钟我就背颂的滚瓜烂熟[注: 形容读书

篇8:用钢笔来录像(二)——主题记事

但是, 任何记事都不可能随便写。一个作者自觉地写下一件事, 一定是因为这件事深深地打动自己, 所谓“情动而辞发”, 写下来是想告诉读者什么意思。这样的思想、情感就是主题。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 更多的时候是别人要我们按一定的要求记事。这样的命题作文基本的格局是:记的一件事。不管文章的标题怎样变, 不管题目下面的要求怎样写, 只要命题的落脚点是“事”, 那它就一定是“记怎样的一件事”。这“怎样的”就是“主题限制”, 这样写出事就是“主题记事”。

因为有这样的“主题限制”, 我们就更不能随便写一件事了。比如, 我曾经指导一个同学写《记一件难忘的事》。她就问我:“什么样的事才是‘难忘’的呢?”我说:“你现在闭上眼想想, 从记得事以来, 哪件事让你深深记得?尽管时光在流逝, 尽管很多很多的事都被我们忘却了, 但那件事你却难以从记忆中抹掉。”她果真闭上眼, 搜索着自己的记忆, 不一会儿眼睛一亮, 说:“我想起了一件事:那一年, 我落水被一个大哥哥救了。”我说:“为什么会记得这件事?”她说:“落水差点儿没命, 受到了惊吓, 更重要的是, 救我的大哥哥比我大不了多少, 而且他救了我后就悄悄地离开了, 至今我都不知道他是谁, 我很感动。”我说:“对了, 这就叫难忘。因为事情曾经深深地触动过你的情绪、情感, 因而随着时光的流逝, 仍难以‘洗抹’掉。这种‘深刻’可能是令人兴奋的、激动的, 也可能是让人悲伤的、痛苦的, 所以在你的心灵深处打上了烙印。”

接下来, 如何写好这件事呢?我一一追问她,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因为什么你才落水?你落水后先是怎样的?在怎样的情况下, 大哥哥来救你了, 他是怎样救的?救上来后, 他又是怎样做的?她一一做了回答。我告诉她:你将这些内容一一记录下来, 事情就基本清楚了。但是, 这样还不够, 要让事情写出来深深打动读者, 还要注意, 突出“难忘”取舍材料, 与本事相关但不是“我落水, 他救我”的主要事情要简略。记事中, 要注意描写场景, 重点还要写自己在事情发生过程中的举动、心理, 大哥哥的样子、举动等, 就是进行细腻的刻画。

经过这一番提示, 这个学生就领悟了, 写成了如下的作文:

难忘的事

四川周钰

我一直很健忘, 很多事情在我的脑海里保存不了多久便会消失, 但5年前的那一件事, 直到现在还一直刻在我的脑海里, 让我永远无法忘怀。

那个时候我6岁, 还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孩童。一月的一天,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电视塔去玩, 在我印象中, 电视塔好高啊, 要伸直脖子仰起头才能望得到顶。电视塔所在的山中有一个小池塘, 池中有好多好多跳动的青蛙, 我很开心。爸爸妈妈去玩大人的游戏时, 我就一个人在水边和小青蛙一起玩耍。

水是墨绿色的, 绿得发沉。我不时地看见几只青蛙游过的身影。我真是欣喜万分, 面对可爱的青蛙, 我像看见了珍宝一样, 兴奋得跳了起来, 忘情地下到池中。那时还是“旱鸭子”的我并不知道这有多危险, 竟然无视这深不见底的池塘。我追逐着小青蛙, 一不小心, “扑通”一声, 池中绽开了一团波澜——我跌进了池中的深水区……

在池中, 我感觉我的四肢在无规则地摆动, 觉得这水好讨厌好不舒服。慢慢地, 我的身体仿佛被一种柔软的气体包围着, 无法控制地下沉或漂浮, 我可能失去知觉了。就在这一瞬间, 我又轻轻地浮出了水面, 并不再往下沉, 哪来的这样一股巨大的力量, 让我从深水中浮了出来?接着, 我感到自己在慢慢移向岸边, 我还没来得及思考是怎么回事, 便被拉上了岸。

我发现自己还没有死, 猛地睁开眼, 便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 不是因为我落水后惨不忍睹, 而是因为在我眼前, 分明地站着一位浑身湿透了的, 比我大不了多少的一位哥哥。是他把我拉上了岸。我无力招呼他, 只见他甩着头发上的水, 不停地喘着气, 看见我醒来, 欣慰地向我笑了笑, 很快地消失在我的视线外。这时, 爸爸来了, 他见我木木地站在那儿, 悬着的心也总算落下了。我知道我已经忘记了害怕, 因为那位哥哥……

现在的我, 已经可以在河里游泳了, 不过教会我游泳的, 是那位哥哥, 因为他让我明白勇气是什么, 明白高尚是什么。他还是一个孩子, 却为了救不认识的另一个孩子而不顾危险地跳下水去, 不是为了做秀, 不是为了得表扬, 只是为了把一个孩子救上岸来。

而今, 这种事不断地在这个世界上重演着。

亮点解析

篇9:用录像机来战胜恐惧

Well we are 2)constantly being told that we live in an age of anxiety and that fear is a driving force in the world today, and my idea to improve the world is to help individual people conquer their fears by making a film of them.

People who suffer from fear, anxiety or 3)phobias could be given a 4)digital camera, enabled to use it, and film what they are afraid of. So it can be pigeons, leaving the house, flying, anything, but through the process of choosing how to film it, the filming itself, editing and screening the object of their fear, watching it, they would 5)diffuse the fear and conquer it. And, of course, people can 6)manipulate and 7)distort the images, change them into 8)avant guard forms, 9)animate them, draw a hat and a skirt on a rat, for example, and set them to music, funny or silly music, thereby making the source of fear something that they might actually be able to laugh at and enjoy. And the beauty of this is that, unlike 10)medication or 11)therapy, once you’ve done it, it’s yours and you can keep it and watch it as often as you want.

好吧,我们总是被告知生活在充满焦虑的时代,恐惧在当今世界横行。我改变世界的想法是通过拍摄录像,来帮助人们战胜心中的恐惧。

篇10:李白教我学古诗小学作文

“望庐山瀑布。日照……”教室里传出了同学们的读书声。我不耐烦地拿着书,嘴巴一张一闭,假装在高声读书。因为昨晚看电视太晚了,所以今天无精打采,眯眯呼呼想睡觉。“呼……”我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开始了梦游庐山。我到了Q博士家,问:“Q博士,最近有没有发明些有趣的东西?”Q博士抬了抬眼镜,说:“我最近发明了一种时光机器,可以到你想去的时代。”我半信半疑的问:“真的吗?”Q博士说:“当然是真的!

我老Q什么时候骗过人。你想去哪个时代?”我说:“未来必然好!可是,我更想了解唐朝。”Q博士自信的说:“好吧!我就让你去唐朝。”只见Q博士在一台电脑上按了几个数字,然后对我说:“把眼睛闭上。”我闭上了眼睛,心中紧张得像一只小鹿在跳。只听见一阵急快的风,我连忙睁开眼睛。展现在眼前的是,没有污水,没有臭气,没有车子声,只有一些穿着袍子的男女。“哇!”我真的到唐朝来了,该怎么玩呢?”这时,一位穿着黑色袍子,背着个包的书生。当时我还没看出来,后来才想起古诗《望庐山瀑布》的那幅图上的诗人和他长得一模一样。我惊喜的叫起来:“莫非,他就是李白!”我心里嘀咕着:嘿嘿!

正好可以让他教我学古诗,顺便让他给我写几首诗,让我也威风下。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追上去,庄重的对李白说:“heiio!李白诗人。”李白回过头来,莫名其妙地说:“什么是‘哈楼’?你是谁呀?”我兴奋地说:“哦!

篇11:诗情画意教古诗教学设计(参赛)

——《绝句》教学设计

兴庆区唐徕回民小学 徐惠

关于教材钻研:

《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描写了成都草堂明媚的春色,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和平的向往。整首诗虽然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一、色彩美。

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怎能不令人心情舒畅?

二、意境美。

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授课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诗情画意教古诗,读、画、品、写相结合。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绝句》。

3、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2、学生:预习本首古诗,搜集有关诗人杜甫的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这么美的诗,这么美的意境,如何让二年级的小朋友体会出来呢?他们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又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利用情境,情境的创设是学生有感情朗读的重要前提,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在理解诗句上,结合画面让学生体会意境,在评价朗读中提高学生诵读能力。于是,我就我设计了情境激趣——自读古诗——感悟意境——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

一、谈话激趣,揭题解题。

1、谈话导入:现在什么季节?春天是什么样的?

2、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花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同学们都积累了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指名背诵。

【利用回忆头脑中的积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启发性的谈话,可以拉近文本内容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堂。】

3、师板书课题,解释“绝句”

4、学生交流诗人杜甫的资料,师补充。

二、自读自悟,学习古诗

(一)绘一幅彩画

1、初读全诗,要求把诗句读准确、读通顺。

2、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游戏识字,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识记生字。

【设计意图】: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同时也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以自主识字、游戏检查、充分交流相结合,有效调动学生的识字热情。

3、字正腔圆地读给自己听,指名读古诗,正音。

4、古人说:“诗不离画,画不离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读古诗并思考给这首诗配一幅画,你认为都应该画上哪些景物?关键是要说明自己的理由。

5、同桌讨论给诗配画并说明理由。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引导并板书。【设计意图】:既打破了传统的逐词逐句地对古诗进行分析理解的陈旧模式,又让学生可以学会和他人合作。

6、质疑,交流对这首诗的疑问。带着疑问再读古诗。解决一些疑问。

7、师解说诗句的意思,生接诗句。

8、根据刚才绘制的图画,给这首诗编故事。

【设计意图】:这样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从而感悟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为古诗配画的环节正是充分体现了这个理念。画前巧妙的点拨和引导增强了学生作画的信心,他们作画的过程也正是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在表现,他们的画再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藏诗”,而画后的展示、说画、赏画更让他们由画之美自然地体味到诗之美,至始至终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遐想着,体验着,感悟着,徜佯着。

(二)品一幅彩画

1、用波浪线画出诗中描写颜色的词语,从中体会诗中所描绘的亮丽色彩。

2、用单横线画出诗中描写动作的词语,从中体会动态画面的美。

3、用双横线画出诗中出现的数量词。

4、指导朗读,看动画听录音范读,指名读,挑战读。

5、试着背诵这首诗。

(三)展一片天地

1、杜甫的诗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2、比较阅读。出示杜甫的另一首《绝句》,为学生展一片天地。自由试读。

3、读后交流和课内的《绝句》的相同点。看看同样是杜甫的诗,你发现了什么?

4、师小结

【设计意图】:在进行“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实验中,我改变传统的古诗教学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习惯,尽可能地增加课堂学习密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注意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大量的古诗,读背积累二、三首,了解更多诗人优秀的诗作,带领学生遨游诗作的海洋。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此时,再鼓励诵读诗人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就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绝句》。

2、收集杜甫的其他作品,准备在古诗园地向全班同学介绍。

3、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春天的诗作,准备参加“春之声”赛诗会。

4、把你已经创作好的春天的诗,向本班“三人行网络”投稿。板书设计:

17、古诗两首

诗: 绝句(杜甫)

情: 愉悦、热爱大自然 画意: 彩画:黄 翠 白 青

动画:鸣 上

【评析】

1、古诗的课堂应该多些诗味。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应该“难得糊涂”,应该追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境界,不必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轻字词解析(但不能废),重诵读感悟(但不能概全)。从而使课堂多些生趣,多些个性。所以在教学时我采用诗情画意教古诗的方式设计了我的教学,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把学生带进了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当中,教学设计可谓构思巧妙、独具匠心、一举两得。

2、诵读感悟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皆是明证。因此,我把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通过自由读、看动画听录音、指名读、比赛读、分组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感悟诗人描写的意境和情感。古诗的读要有层次,教学时我指导学生依次读出语感,读出情感,读出美感和读出好感,使得每一步的朗读都更具有目的性、层次性。最后的背诵也就水到渠成了。

3、一课所学的古诗仅为例子,以此生发的拓展不可少。教学完课内的这首诗之后,我又向学生拓展了诗人杜甫的另外一首《绝句》,引导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的发现,这样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而充实课堂的容量,增加课堂的密度,还调动学生向课外探索的兴趣。

4、低年级的教学识字写字是重点,要想让学生对字形记忆更为深刻,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识记,是一种很有效的办法。本课我教授的两个字“绝”、“鸣”都是在板书时顺带着记字形,学写法的,省时省力,学生也易于掌握。

上一篇:初中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下一篇:清退会员卡将扩至公务员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