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录像

2024-05-01

教学录像(精选十篇)

教学录像 篇1

关键词:拍摄技巧,非线性编辑,后期编辑

一、拍摄前的准备工作

1. 事先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 了解教师授课的方法、手段以及影响拍摄效果的多媒体课件制作, 图文混排布局合理, 避免错别字, 重点突出、内容清晰、界面美观, 不要让陪衬的其他内容喧宾夺主。尽量不采用影响拍摄光线均匀度的高明度色背景, 可用明度偏暗的背景搭配明度偏高的文字。

2. 拍摄光线的处理。拍摄时, 要求光线较强且均匀, 保证成像质量。教室后方机位拍全景时, 由于拍到亮度比较高的投影屏幕, 所拍画面中, 投影屏幕余外的部份会有一定程度曝光不足, 导致主讲教师画面暴光不足。在这种情况下, 可在教师前上方适当位置增加1~2盏辅助光照明, 从而取得较好的拍摄效果。

3. 摄像机的调整。摄像机的调整主要是声音和白平衡的设置。教师采用无线麦线性CH 1声道输入, 学生采用拾音麦线性CH 2声道输入录制, 确保声音清晰度;多机位拍摄必须统一调整白平衡, 才能准确地还原图像色

二、教学现场的拍摄

拍摄技巧作为一种拍摄的方法, 要求拍摄者在创作手法上灵活地运用它, 在创作思路上要有出新出奇, 取得不错的拍摄效果。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强调的是现场教学, 既要拍下教师的教学风范, 也要拍下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的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有头有尾, 确保完整性。因此, 合理的摆设机位与拍摄内容分工尤其重要, 掌握摄像的要领, 在拍摄现场灵活运用一些摄像技巧, 如摄像构图、运动镜头等, 突出教学重点和增添活动画面效果。

1. 摄像机位的摆设与分工。机位的摆设是成功拍摄的重要环节, 不同的教学类型 (如实验教学型、讲授教学法型等) 和教学环境 (如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机房等) , 有着不同的拍摄方法, 从而机位的摆设与拍摄方法也有所变化。本文即右图1在多媒体教室, 采用3机位拍摄为例。机位确定后, 就可对各机位分工拍摄任务, 避免多机拍摄重复画面, 也有利于后期的编辑。 (1) 1号机为主机, 位于教室后方正中位置, 以全景拍摄为主, 同步录制声音。主要用于摄录教师上课的全过程, 介绍课堂的环境, 表现气氛, 刻画人物和环境的联系。 (2) 2号机为辅机, 位于教室后方, 1号机的左前位置, 以中、近景拍摄为主, 这是课堂录像中最常用的景别。它以教师为主导地位, 拍摄教师的教学活动, 包括表情、动作、板书及投影屏幕等。 (3) 3号机为辅机, 位于教室前方, 靠左边墙角位置, 以全景、中景、近景摄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包括听课、记笔记、回答问题等, 尽量把学生听课时的认真态度、回答问题时的神态表现出来。

2. 摄像构图。拍摄时注意画面整洁、流畅, 避免杂乱的背景, 杂乱的背景会分散观看者注意力, 弱化主体的地位, 应避免不相干的背景出现在画面上。

3. 运动镜头的运用。摄像机常用的拍摄方式有推、拉、摇、移、跟等几种, 恰当地运用镜头, 则具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主要应用在2号机位。 (1) 推镜头。它相当于人们面对着主体走近去看, 具有突出介绍重点, 强化事物的特征作用。例如, 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事物, 镜头由全景推向事物的特写镜头, 强调展示的事物, 便于记忆。 (2) 拉镜头。具有表现主体事物与周围事物的相互关系作用。例如, 由近景拍摄学生在认真做实验, 镜头拉大到中景拍摄教师在该学生身旁辅导, 表现了教师在课堂上辅导学生操作。 (3) 摇镜头。具有展示人与物的空间关系作用。例如, 从讲台上讲课的教师摇至教室里听课的学生, 展示了师生在教室这一空间进行教学活动。 (4) 跟镜头。跟镜头是推、拉、和摇镜头不固定的组合, 摄像机跟随着运动的主体拍摄, 具有突出表现运动事物的作用。例如, 在机房拍摄教师在课堂上巡视学生的操作情况, 时而停下来作辅导, 镜头跟随教师, 展示教师的教学过程。

三、后期编辑合成

后期编辑就是将拍摄的录像素材进行选择、取舍和剪接, 最终制作成一部连贯流畅、主题明确并具有一定艺术效果的教学录像片。采用非线性编辑系统, 具有灵活多样性、功能强大、输入输出方式多样化等特点。它在实际编辑过程中只是编辑点和特技效果的记录, 因此任意的剪辑、修改、复制、调动画面前后顺序, 都不会引起画面质量的下降。在保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的前提下, 可适当对拍摄素材进行剪切和特殊处理。

1. 镜头过渡自然、合理。在视频编辑时, 如果镜头之间组接不自然, 容易引起画面的跳动。由于教师是主体, 1号机和2号机都同时拍摄 (如图1) , 这种情况下, 同机或两机镜头的组接需遵守以下三条规则: (1) 景别必须有明显的变化; (2) 景别差别不大时, 必须改变摄像机的机位; (3) 不能同景别相接。在编辑中, 也可灵活利用3号机和投影画面作为过渡, 使镜头过渡更加自然, 镜头的组接还要符合教学特点。

2. 特殊编辑处理。绝大多数人或许认为, 教学录像原本就是一节完整的课堂, 不需进行加工处理。其实不然, 尽管主讲教师在课前准备充足, 与技术人员精心策划, 但是在拍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 在不违背科学性和教学性原则的基础上, 通过技术与艺术手段对教学录像进行后期编辑处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口头禅、教师不雅动作、语音停顿过长等的处理。可采用剪切的方法, 在剪切点的前后用有其他机位画面过渡, 使整个画面流畅自然, 不留痕迹。 (2) 重点讲解文字内容的处理。在教学中, 教师通常使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 在拍摄投影屏幕时, 画面不够清晰, 而且倾斜。在后期编辑时, 将课件转换为图片格式, 在恰当位置插入覆盖编辑, 可取得清晰的屏幕内容画面。 (3) 教学所采用动画、视频的处理。有时在课堂上, 教师会播放一些示范性的动画或视频文件, 这些文件也可先通过其他编码软件转换为非编软件支持的文件格式, 插入覆盖编辑, 可取得良好视觉效果。

3. 片头、字幕的制作与输出。片头在教学录像片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它的主要作用是交代主题, 达到开篇吸引观众注意力与求知欲望的制作效果,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字幕的制作主要用于交代教学内容, 在教师讲解重点、难点处, 可适当添加字幕, 便于学习者记忆、强化教学内容。精品课程教学录像最终目的是资源共享, 成品的输出应符合上网标准的流媒体文件。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摄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涉及到了影视、计算机、多媒体等多种技术。为使教学录像更具有可视性、欣赏性和课堂完整性, 关键是恰当运用拍摄方法和编辑技巧。要做好这项工作, 不仅要有扎实的影视艺术功底, 还要具有教育心理学的知识, 只有把二者有效地发挥出来, 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教学录像片。

参考文献

[1]邹宇平.浅谈精品课程拍摄[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7, (5) :87-89.

[2]郭红霞.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后期制作技艺分析[J].中小学电教:教师版, 2007, (6) :56-59.

[3]舒晖.谈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制作[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7, (5) :406-408.

教学录像总结与反思 篇2

---陈琛

作为新老师,教学方面肯定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通过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还有很多没有意识到的问题,真切的感受到许多地方亟需改进。具体总结如下:

(1)课堂气氛平淡,整体掌控力不够,主要表现在语气没有起伏,音色音量没

有变化,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

(2)语言不是很精练,在讲课的过程语言表述出现不精练现象,经常出现一些

废话,重复的语言,离讲课要求的语言:“清晰流畅,精练质朴,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还有一段的距离;在重难点突出方面还需要加强,对重难点内容应该做到加重语气,板书明显突出。

(3)时间的分配,整节课节奏偏快,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和消化新知识,影响了教学效果,力争做到,重点难点的时间长些,讲解详细清晰,保持适当难度,从而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4)课堂上形式单一,化学课程知识琐碎繁多,若是老师总是滔滔不绝的讲述,势必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适时的变化形式,穿插学生提问,放慢课程速度,请学生上黑板书写,强调答题规范和知识重点。自己在这方面还很欠缺,一节课总害怕讲不完,导致满堂灌,结果自己一节课下来筋疲力尽,学生接受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以后自己在这方面积极改变,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

(5)小动作太多,由于有些紧张加上自信心不足,会出现不少小动作,这势必

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教师干练自信形象的建立不利,这需要平时时刻谨记,避免无效手势,加强有效手势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

运用录像手段 优化作文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运用手段;优化作文;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的发展,现代教学手段不断地运用到课堂中来,并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作文教學中。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拓展思维空间,使作文课变得生动活泼,大大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精心制作课件,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作文成功的先导,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前提条件,是一个人积极探求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各种能力的提高,而学习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激发与引导。作为教师一定要在导向上多动脑子,在教育方法上认真探索,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质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帮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

电教媒体借助现代化的声光手段、动画技巧、音响效果,通过多种媒体信息来表现作文教材的内容,形象具体,生动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信息,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如果我们根据作文教学的需要,经常从学校的电教资料库中取材,用心编制作文教学资料,把学生限于生活环境无法亲眼目睹而又十分感兴趣的现象或过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如海上日出、火山喷发、龙卷风、天安门广场等等。课堂上,把作文教学所涉及的视听环境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缩短学生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间的距离,这样在学生心中会引起强烈的真实感。解决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解决学生无法亲历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及变化过程的难题,会有效地提升课堂作文教学的质量。

二、用好信息技术,增加阅读量,为写作打好基础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学习语言;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自外而内的表达,是运用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以学习语言为基础,必须通过阅读的内化吸收完成。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不仅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传统教法中的“读”,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朗读等形式,对于死板的文字,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对教材中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及抒情味较浓的散文,如果采用与教材配套发行的课文朗读录音,其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播音员的语音平稳和谐,娓娓动听;主持人的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令人赏心悦目。然而,每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教师既有播音员的声音又有主持人的语气,而在教学中运用录音媒体便能扬长避短。学生对于自己没有或很少听到过的专家、名人的朗读录音怀有极浓厚的兴趣,注意力会更集中。可以使学生正确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声调,提高阅读兴趣,扩宽阅读面。互联网是一个无边无际的世界,它里面的资料包罗万象内容丰富极了,你需要的资料只要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关键字,不需几秒功夫,许许多多相关或者相近的资料就会展示在你的面前,让你挑选。那色彩鲜艳的图画、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唤起他们学习的潜在意识,激发他们的兴趣、情感。这改变了学生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使学生逐渐由消极的接受者转变成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和主动的能力构建者,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显著。

三、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再现生活情境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故作文教学时,教师须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获得第一手材料。但是,小学生的活动大多在家庭与学校这两块巴掌大的天地里,作文材料仅局限于自己亲身经历的那么几件事,作文源泉定然枯竭,教师的作文又囿于课堂,习惯于“教师命题”学生榨“文”的传统封闭式作文教学模式。而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在作文教学时,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

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录像教学即事先组织学生开展有关活动,并根据写作训练的要求进行拍摄,剪辑成录像。由于录像教学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它集反复、暂停、切换、快慢等多种功能,形象鲜明,再现迅速,表现力丰富。在指导写作时演示,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活跃学生思维,引起学生回忆,收到令人难于想象的奇特效果。

四、运用电教媒体积累材料,丰富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普遍存有“畏难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常有“无话可写”之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获取写作素材。由于学生平时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是模糊的、零乱的。面对作文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倘若所写之物。都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实地观察后再写,这又是极不现实的。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此外。还可以借助投影(或幻灯)、录像(或电影),对学生进行课堂指导。比如,要求学生写山水游记、状物绘景类的作文。可用投影快速映出作文题目、写作要求及相关的提示性文字。这样,教师按投影字幕依次讲解。既节省了板书时间。又可以加深学生印象。与此同时,播放供学生进行观察写作的自然山水风光录像片。并指导学生逐一观察,对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形成完整、深刻的印象。学生有了生动可感的写作材料,下笔成文也就比较容易了。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优化了作文教学的过程,是作文教学实现低耗、高效的又一途径。尤其是对于我们民族地区,有效利用多媒体整合有用的信息,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发展,对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教学录像 篇4

一、视频录像的特点

1. 图文并茂, 直观形象

视频录像能将一系列的图片和影像再配上相应的文字和语音等内容, 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经过精心的编辑和处理后, 能以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的形式为教学所用, 体现出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

2. 便于保存, 长期使用

视频录像的保存只需一张光盘或闪存盘 (又称U盘) 轻松地保存很长的时间, 能在教学中长期使用, 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很大方便。

3. 资源丰富, 收集容易

媒体上有许多关于生物学方面的视频, 如CCTV上的《人与自然》、《地理中国》、《科技之光》等都可以作为实验教学的资源, 因此, 收集非常容易。只要教师利用空余时间, 不受时间限制就能利用网络轻松下载, 或者教师利用合适的时间, 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并录制下来, 再用于教学。丰富的生物实验视频资源, 就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 快速收集完成。

4. 教学中易于掌控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融入视频录像, 教师就可以避免长篇大论地讲解实验原理、方法、步骤等内容。将视频录像与教学相结合, 在任何时刻只需用鼠标轻松点击, 在播放与暂停之间进行切换, 就可以让学生随时根据视频录像中出现的知识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实验分析和动手的能力就会得到加强, 教师的教学空间就会在视频录像易于掌控的特点下得到拓展。

二、视频录像的来源

1. 网络下载

互联网是一个无限的知识宝库, 合理利用这个宝库中的相关资源有利于促进生物学教学的开展。利用网络收集实验视频录像素材, 能获得教材中所需的实验视频资源, 让教师不用花大量的时间就能将其运用到教学中, 为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服务。

2. 录制和编辑

实验视频录像并不一定都要从网络上下载, 有许多从网络上下载的视频录像也会存在一些问题, 并不一定符合教师的教学要求。所以, 教师完全可以自己亲自动手将实验完成并把过程录制下来为教学所用, 同时, 还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一些视频编辑软件, 将录制的视频或下载的实验视频进行编辑和处理, 达到自己满意和符合教学要求为止。

三、视频录像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1. 节约了实验时间

新课程实施后, 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实验需要花大量时间才能完成。比如:必修模块1中“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必修模块3中“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选修模块3中“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选修模块1中“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等, 这些实验不仅需花大量课时和课余时间才能完成, 而且步骤繁琐, 学生很难得到实验结果。如果将实验视频录像融入到教学中, 让学生在实验前先通过视频录像将实验原理和过程掌握后, 再进行实践操作, 不但可大大节约实验时间,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 突破教学难点, 提高了实验操作的成功率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内容历来是教学难点。例如:“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 要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物像, 并找出分裂中每个时期的细胞不仅难度大, 而且需要很长的时间。如果将相关视频录像 (如Flash动画视频) 引入课堂, 通过视频技术的转换和再次放大, 让学生在大屏幕上观察染色体、DNA的数量动态变化, 学生就可以化微观为宏观直观了解到每个时期细胞的特点, 很容易就能在显微镜下区分和查找分裂时各个时期的细胞, 提高实验的成功率。还如:人教版生物新教材“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中“基因工程”、“植物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等内容中有许多实验技术, 是学生无法通过亲自实验验证的知识,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 让学生掌握现代生物科技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将相关的实验视频录像资源引入到生物课堂, 将一些理论知识变得更直观, 对学生学好本模块内容就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 提升了学生实验兴趣

在传统实验教学中, 多数教师要求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 以验证理论知识。实践证明, 这样的实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就更无法谈起。造成这种情况可能由于课时不够, 为完成教学进度教师不得已而采用这种方法。但新课改已经开始, 这样的方式已经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甚至会阻碍新课程的实施, 必须要进行改进。有什么方法既能不耽误课时又能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呢?在实验教学中融入视频录像, 应该是值得借鉴和尝试的手段。它能在教师的控制下, 选择某一实验难点片段或关键环节, 多次播放给学生观看, 同时进行讲解, 将抽象的知识变为直观的内容让学生接受, 学生就能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掌握知识, 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 也让学生在实验成功的喜悦中增强实验学习的兴趣, 更推动了生物实验课程改革的步伐。

4. 及时指导学生预习和复习

视频录像可以长期保存, 反复利用, 及时指导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预习和复习。如果用视频录像在实验课前和课后指导学生预习和复习, 利用平时课余的时间播放给学生观看, 协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 能让学生温故知新。比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植物组织培养等实验, 由于实验步骤复杂, 时间长, 学生往往做过实验后没过多久就已经忘记了, 通过实验视频及时指导学生复习, 既强化了学生的记忆, 又节省了学生为复习知识重做实验的时间, 大大提高了学生复习实验知识的效率。

5. 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选修3模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现代生物科技的应用、动态和前景, 是通过实验得到证实的生物产品的应用和批量生产等方面的内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式地讲解, 不仅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也存在着许多误区。如“克隆技术”、“胚胎工程的应用与前景”、“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等, 学生对这些生物技术都很陌生, 就有许多疑问需要教师解释, 教师就要花大量的课时和课余时间对知识进行补充和分析, 甚至举一些学生根本没有看见过的例子作为理论的支撑, 教师的工作负担自然增加了不少, 如果将这些知识用视频录像展示给学生观看, 学生就会在图文并茂中轻松地接受和掌握知识内容, 教师也能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艺术。

6. 缓解实验条件的不足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模块,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会遇到实验条件及仪器不足, 无法开展实验的尴尬局面。有许多学校由于实验装备情况制约了选修1模块的实施, 致使许多教师把做实验变成讲实验, 因此, 充分利用视频录像进行实验教学, 将一些要求学生认识和掌握的, 同时学生又不熟悉的仪器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录像有了直观认识后, 教师再把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讲授给学生, 学生就会在短时间内对实验仪器设备有深刻的印象, 同时也能很快地掌握其使用方法, 比教师“纸上谈兵”要好得多, 最关键的是避免了由于实验条件不足, 实验无法开展而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严重后果出现。在实施新课程后, 生物学教材大大增加了实验内容, 但学校实验室的配套, 实验员的配备, 实验器材的更新和实验药品的购置等, 短时间内难以跟上教材改革的要求。所以, 利用视频录像辅助实验教学, 不失为一个缓解实验条件不足的良好办法。

四、运用不好同样会带来负面效果

教师在使用视频录像进行实验教学时, 一定不能让其成为一种偷懒的工具, 实验前播放给学生观看后, 不作任何分析和讲解, 就让学生按照视频演示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这样, 学生只会以完成实验为目的, 缺乏对实验过程的深刻理解和思考。同时, 在教学中有许多不需要用实验视频录像作辅导的实验内容或探究活动, 就一定不要滥用视频录像, 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观察和分析实验过程, 发现并得出实验现象和结果。通过不断地探究理解实验的本质, 逐渐形成学习生物学的基本观念, 这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一种理念。教师在选择视频录像作为实验教学的资源时, 一定不要让它“代替”教师的角色, 教师是主体, 视频录像是辅助, 不要把学生的观察实验等主体活动搁在一边, 才能真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合作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将视频录像有效地融入到实验课堂, 充分发挥其重要的辅助作用, 才是生物教学中值得提倡的教学方式。所以, 我们在把实验视频录像作为生物实验教学有效资源的同时, 要严格筛选、编辑、创造出一些真正有利用价值的内容, 不要让其成为偷懒的工具, 发挥视频录像辅助实验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重视利用视频录像培养学生的实验综合探究能力, 生物实验教学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 更加坚实有力地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段玉佩.运用博客拓展初中生物学课堂初探[J].生物学通报, 2009, (4) :42-43.

[2]侯喜瑰.浅谈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途径和方法[J].中学生物教学, 2007, (1-2) :18.

[3]邓民.改进实验是上好生物学实验课的另一捷径[J].生物学教学, 2008, (3) :42.

[4]李响莉.生物教学情境创设“六忌”[J].中学生物教学, 2007, (5) :12.

教学录像课拍摄基本要求 篇5

一节好的课堂实录是由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决定的,拍摄人员与授课教师、学生共同努力、互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事先应和摄制人员沟通,让其了解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的过程,在录制时每个环节的大体时长、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学生要从事的活动等,这些都应该在课堂录制之前告知摄制人员,让其进行适当的策划(如机位、景别等),做到摄像主体和相关人员心中有数。

在录制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室布置

采用双机位,①号机主要拍摄学生活动,安排在教室的前方内侧;②号机主要拍摄教师活动,安排在教室的后面中间;投影幕的安装位置要兼顾教师讲课和学生观看,且方便摄像人员的拍摄。摄制时所有声音信号均通过摄像机采集。

二、学生布置

学生数量以40人左右为宜,①号机拍摄的学生镜头,以近景、特写为主,兼顾中景和全景。同时抓拍教学活动相关的个别学生瞬态。

①号机所对的“一组学生” 处在最佳的学生拍摄位置(本组应由日常教学活动中表现较好的学生组成),要告知全体学生,在活动中不要挡住摄像机的镜头,尽量避免误操作,进行必要的组内协作等;教师在学生活动时要全面兼顾,辅导学生时要注意环节与过程的完整性。在提问时,避免叫到①号机、②号机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内的学生,以防将摄录人员拍摄在内。

另外需注意的细节如:在组织课堂教学前学生要起立、坐下,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因为迅速起坐而使凳子发出较大声响或歪倒;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起立站稳2秒后再回答问题,以利于①号机找到学生并进行拍摄;教师要提醒学生在听讲、起立回答、小组活动时不要盯着镜头看等。

三、光线要求 在教室里,为了保证较好的录制效果,我们会将您的课件另外用专门的软件录制,所以别当心屏幕是否看得清。并对教室内的窗帘作如下要求:阳面使用白色普通窗帘,阴面使用遮光窗帘,窗帘要求干净、平整,遮光窗帘与墙面结合紧密不漏光。

四、教师要求

对教师的要求范围很广,大致可用以下几点来进行概括:

着装忌穿黑白红,语言流畅莫背诵; 勿戴首饰化淡妆,避免无故乱走动; 书写板书勿遮挡,定好区域长方形; 溶液试剂贴标签,实验演示步骤清; 媒体使用要规范,课堂准备细调整; 提问学生点姓名,课堂回答区域明。

同时还应注意:授课教师的手机应处于关闭状态(如为计时方便请戴手表),在走动时避免发出较大声响,尽量避免在投影幕近前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银幕上的内容时要准备好教鞭(如较长的拉杆天线或激光教鞭等),要把握好时间(小学40分钟,中学45分钟)根据时间安排教学内容,有头有尾,系统完整。为了便于剪辑,各环节间注意承启过渡,讲课时声音清晰、洪亮,授课使用普通话,英语使用标准的美式或英式发音等。

五、其他问题

教学录像 篇6

摘要:该文介绍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录像的制作步骤以及各制作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要求,在制作过程中显现出来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申报录像 录像片制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3-0068-03

一、引言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已得到各高校实验中心、实验室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各高校都能够认真组织该项目的申报工作。根据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指导性规划,截至目前,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已完成评审364个,2009年还有136个待评。[1]同时,还有许多省市级、校级实验中心评审也在进行中。如何组织申报材料、展示本实验中心的各项工作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申报录像是众多申报材料中的一部分,其制作水准虽然不是通过评审的决定性因素,但由于录像直观生动,而专家评委又只能通过申报录像看到实验室的情况,所以申报录像的组织与拍摄在申报材料中就变得十分重要了。近几年,山东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先后为五个实验教学中心拍摄制作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录像片和典型教学案例录像,其中有四个实验中心通过评审。在这里做些拍摄制作方面的总结,希望能对申报评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提供借鉴和帮助。

二、实验教学中心申报录像的类型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录像片一般包括专题录像片和典型教学案例录像两部分,都是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展示本实验中心的各项工作,反映实验教学特色与效果。

首先,实验教学中心录像片属于专题型电视纪录片题材,具有主题性强和宣传性强的特点,同时也要求具有相当的审美性质,否则难以打动观众,其宣传性就难以实现。[2]申报录像的创作既要遵循电视创作自身的规律,又要贴近申报要求,真实再现实验教学中心的环境、设备、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用事实说明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验教学观念及其取得的成果。

其次,典型教学案例录像是一堂实验教学课的课堂实录,应充分发挥电视画面现场性的优势,完整记录教师的教学活动,再现实验教学课的全过程,激发观看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实验教学中心录像片的制作

真实是电视专题片的生命,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可使作品中传递的事实更加醒目,丰富画面的表现力,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一部优秀的专题片是一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大体分为前期创意准备,拍摄,后期制作剪辑三个阶段,三者环环相扣,任何一环出问题都将影响录像片的整体效果。

1.前期准备

(1)文字稿本

录像片的文字稿本一般由实验教学中心选定一位熟悉本中心工作、文字水平较高的人员撰写。在内容组织上紧紧围绕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验教学观念、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模式和组织结构、仪器设备配置思路和安全环境配置条件、实验室建设模式和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显著的实验教学效果以及鲜明的特色这八大评审要求,[3] 把本中心的真实情况既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又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地阐述清楚。

写好解说词是重中之重。由于撰稿人员一般没有电视文字语言写作经验,这就要求制作方协助共同完成。根据整体构思需要,结合电视语言要求,使语言文字具有画面感,达到画面语言与声音语言的共同传播、增强传播扩张力和艺术效果的目的,让观看者得到视听综合的信息和感受。[4]语言应具有说服力和论据性,尽量少用空洞无物的宣传口号,多用事实说话,增强电视画面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解说词一般占片长的 4/5左右,字数计算方法是3~3.5个字/秒,不得超过片长。

(2)拍摄准备

主要包括实验教学中心各实验室的准备工作和制片方的摄像准备。申报录像片是对实验教学中心的全面反映,首先要求中心全体人员从思想上重视起来,积极配合拍摄工作。学院领导、中心主任要亲自组织召开协调会,根据拍摄日程安排布置任务,层层抓落实。电视屏幕决定了电视画面可以起到放大瑕疵的作用,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引人注目的小细节,不注意就可能破坏了整个画面。例如实验室里的一点废旧物品散落于角落,拍摄时如果进入画面,会造成画面杂乱,就有可能引起观看者对实验室环境不整洁的遐想。因此,拍摄前每个实验室的环境要精心布置,做到干净、整齐。每位上镜的教师在服装上稍加注意,精神饱满,拍出来的电视画面会更富有审美性。实验中心还应指定1~2位同志负责全程协助完成录像,包括与各实验室的协调工作、实验中心与制片方的及时沟通等。

制片方根据文字稿本内容,以镜头为单位将文字稿本编写成一定格式的分镜头稿本,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镜号、时间、景别、内容、技巧、音乐等。分镜头脚本写完后,必须认真修改和进行集体讨论。这期间导演与摄制组人员应到实验中心踏勘场地,详细了解实验过程,对拍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要能够预知拍摄成电视后,有较强的可视性。与此同时,制定出详细的拍摄进度表。根据拍摄需要,调试准备好摄像机、灯光、三角架、摇臂、轨道等摄录像器材。

2.拍摄阶段

拍摄要求符合电视制作的基本技术规范要求和分镜头脚本要求,画面稳定、清晰,色彩还原好。合理用光,正确使用推、拉、摇、移、跟等拍摄手法,保证画面质量。拍摄过程中,应注意人物和实验仪器设备的位置,合理安排摄像机机位,避免教师、学生或实验设备互相遮挡。尽量在教学自然状态下拍摄,不要过多的人工摆布。许多教师和学生看到在录像,立刻会有紧张感,表情和动作拘谨,影响拍摄效果。现场应注意通过与他们交流缓解紧张气氛,完成拍摄任务。如果有人物采访同期声,要做到语音清楚。

3.后期制作

后期制作主要由制片方对拍摄素材进行编辑组接,完成特技、字幕、配音、配乐等。要求编辑在运用图像叙事的过程中,镜头剪接符合基本的编辑原则,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有主有次。这一阶段的工作中有些实验技术编导不了解,需要技术指导,实验中心的同志要对画面内容进行把关。

电视字幕是通过屏幕显示,由阅读方式来接受的信息,可以起到说明、提示或强调内容中核心事实的作用,还可以补足图像不能表达或无需通过图像直接表现的事实或相关背景材料。[5]申报录像中实验室现状和获奖情况的数字资料一般使用字幕表达,这些内容的取舍应以突出重点、少而精为原则。电视字幕的另一重要功能是点题功能,即对节目的内容、题旨进行提炼、概括、评点,画龙点睛地强调节目的主题,引发观众做深入地思考。申报录像中巧妙地运用字幕点题,可以为实验中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验教学观念作注脚,提升整个录像片的文化和哲理品位。

录像片编辑完成后,应请相关领导和专家预审,根据实情进行调整和改进,最后完成成片。

四、典型教学案例录像的制作

首先,典型教学案例的关键在“典型”上,选择能体现实验中心先进性和示范性的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2006年山东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申报录像典型教学案例选择了《陶艺训练课程》。陶艺训练课程对专业知识要求不是很高,面向全校文理工医科的学生开放。这门课参与性极强,教学过程更被称为“非语言思考”。它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热情,使每一个学生的创作思维得到充实和完善。同时,陶艺课堂教学形式开放,非常适合电视画面表现。最后完成的录像片展示效果非常好。

其次,典型教学案例录像是全程记录一堂课中教师的讲授、板书、示范等教学实验环节以及学生的学习、操作过程等,类似于电视现场直播。首先要求真实地记录下现场活动的总体面貌及其基本氛围,尽可能给观看者提供较为完整而统一的空间环境。同时也要抓住现场中关键、典型而生动的细节,有助于增强电视画面的现场感,增强观看者的参与感。事先的策划和准备是录制成功的保障。组织者在录制前要周密计划、精心部署,导演、摄像要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心中有数,在录制过程中才能始终处于主动状态。

五、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资料收集

实验中心应加强日常工作资料和教学科研成果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如实验中心大事记录,可以采用录像、照片等记录形式保存。在制作实验室建设相关专题片、教学成果展示、科研成果展示时,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比任何语言都具有说服力。专题片中能用录像资料的尽量不用照片资料代替,充分发挥视听传播的优势。

2.及早准备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工作一般在每年的上半年进行,实验中心往往在申报前一个月左右开始商谈拍摄事宜。由于不了解电视制作的工作程序和工作量,时间紧,任务重,仓促应战,留下许多遗憾来不及修改。因此,如果申报示范中心,要提前准备,及早着手录像片的制作。可以现拍的内容不使用旧素材,以保证画面效果。

3.直观简练

申报录像是对实验中心各种申报材料在视觉传达上的深化,目的是给评审专家以感性认识。根据人注意的稳定性,专题片一般不超过20分钟,短小精悍、风格独特的录像片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实验示范中心申报录像片要适当控制时间,在内容上主题突出。面面俱到、拖沓冗长反而起不到加深印象的效果。例如字幕就要求简练直观,言之有物。电视录像声画结合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表述语境,保证了内容的准确传播,在这个语境中,字幕的结构完整与否,都不会产生歧义。因此,不必拘泥于语法结构的完整。[6]

4.加强沟通

申报录像不是单纯的电视创作,制片方与实验中心要加强沟通。实验中心要把自己的目标具体化,使制片方了解意图,避免瞎指挥。制片方既要尊重实验中心的要求,又要从电视制作角度提出看法,以纪录真实为前提基础,运用现场实录、资料剪辑、情景再现、访谈口述和数码成像等手法进行拍摄制作,对实验教学中的人、事、物及其思想文化内涵进行艺术地记录与再现。[7]只有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一部优秀的录像片。

六、结束语

在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时常会被要求提供视频汇报片,评审评比活动一般也会用录像片的方式展示工作成果。这类录像片的共同点就是汇报总结。提纲挈领、资料详实、品位高雅是优秀录像片的必备条件。?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补充通知(附件: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指导性规划)[Z].教高〔2007〕10号文件.

[2]徐舫州,徐帆.电视节目类型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 [Z].教高〔2005〕8号文件.

[4]何日丹.电视文字语言写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5]叶家铮.电视传播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姚治兰.电视写作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7]邵雯艳.唯美与功利之间——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分流[J].中国电视,2007(2):20-24.

精品课教学录像的制作与技术处理 篇7

没有非线性编辑经验的人可能认为拍摄一堂教学录像非常的简单, 主讲教师只要经过认真备课, 工作人员在教室中架好摄像机, 镜头对着授课教师, 打开电源, 按下REC键, 机器就自动运行了, 甚至不需要人的操纵了。且不说这样录出来的视频, 从头到尾一个镜头像一张平淡的画, 仅录像中的偶尔低头看稿、口头语等瑕疵就足以让精品课逊色。那么怎样才能获得高质量的教学片呢?由于本部门没有专业的精品课自动录制系统, 也没有采用多机位拍摄, 本文仅就单机录制谈一下精品课的制作及技术处理。

一、录制方案的制定

课前教师和工作人员要充分沟通, 共同制定录制计划。摄录人员应了解教学设计所体现的教学理念, 力图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等。必要时教师可为工作人员试讲, 工作人员提醒老师在录像时应注意的问题, 使教师在拍摄现场尽量少犯错误, 避免重复拍摄。

二、合理运用镜头, 保证录制画面的稳定

主体是电视画面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 在教学录像的拍摄中, 主体是授课教师, 拍摄的中心应围绕教师转。在讲课中, 教师的活动、板书及多媒体课件始终是摄像机跟综的目标。当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与学生互动时要求摄像人员能及时转换主体迅速捕捉到这些场面。摄像人员应以教师讲课的顺序为主线, 随着课堂情节的发展, 镜头随时切换到所要表达的画面上。如:教师拿着激光笔正在讲解大屏幕上的信息, 这时摄像机的镜头就应该是大屏幕上内容的特写。如果采用中远镜头, 把教师和大屏幕同时收到镜头中, 大屏幕上的内容就看不清楚了。为增加教学效果, 教师在讲台上可充分发挥肢体语言, 展现魅力, 也可随意走动, 不要拘谨地站在原位不动。摄像师应灵活控制镜头, 保持主讲教师在摄像的范围内。

教学录像的画面要稳定大气, 通常以使用固定镜头为主, 切不可使用太多的推、拉、摇、移和忽大忽小的变焦镜头, 掌握好画面的运动速度, 不能让画面晃动或忽快忽慢, 这样看起来很不流畅。

三、后期剪辑及技术处理

为了保持精品课的原貌, 教学录像在后期制作时一般不需要过多的剪辑和处理, 工作人员更不能擅自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剪。我们所做的工作, 只是对录像中的声音和画面的一些瑕疵进行剪切和修补, 以及适当采用一些特效处理, 以便使精品课更加完美。

1. 剪辑技巧

(1) 从后往前剪。工作人员和讲课教师可以利用素材采集的过程, 从头到尾看一边录像, 这样做的好处是工作人员对片子的内容有所了解, 就可以搭建起整体制作的框架。老师在这期间, 把自己不满意需要剪切或修补的地方, 作出记号 (记下当时的对应时间) , 为后面的剪辑做好准备工作。在非线性编辑的软件中, 把采集到的录像文件放到时间线轨道上, 每一帧都对应着一个时间刻度, 我们按照前面做好的记号, 可以很轻松地找到编辑点。但是, 这时候一定要从后往前一个一个地找, 找到一个解决一个。如果按照习惯从前往后剪, 由于前面剪掉了视频所以后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剪辑点就对应不上了。如果不在采集时做预览和记录, 等到编辑时边看边剪, 相对来说会花费很多时间。

(2) 解开视音频链接, 对声音和图像分别剪辑。在教学录像的剪辑中, 有的情况不适合把图像和声音一起剪掉。比如有的老师对自己一边低头看讲稿一边讲课的镜头不满意, 希望剪掉。这时我们就可以在非编软件中打开视音频链接, 把需要剪掉的地方找到入点和出点, 用工具面板中的剃刀工具切开, 删去不要的内容, 然后插入学生听课的镜头或课件。用这种方法即掩盖了画面的缺点又丰富了镜头内容, 可谓一举两得。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剪掉不需要的声音, 而不影响画面内容。

课堂教学录像是影视同期声, 画面与声音同时录制。我们看到的老师讲课的口型必须和声音一致, 不然会给人“假唱”对口型的感觉。因此, 在解开视音频连接进行剪辑的同时, 一定要注意不能把视频和音频位置左右移动, 我们可以把不用的轨道锁上。

2. 技术处理

尽管每个老师在做精品课的录像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但是在随堂录制时避免不了偶尔也会出现如写错了字, 说错了词, 当时又没发现, 没能及时更正。这些小毛病让精益求精的老师很遗憾, 重新录又太麻烦, 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后期制作人员能够利用所掌握的软件功能把这些错误修正或弥补过来。

我校的化工热力学精品课是用专业英语授课。在看样片时, 主讲老师发现在黑板上的标题有个单词拼写错误, 在单词后多出了一个r。由于整个录像老师发挥的非常好, 只是一点小错误让老师非常遗憾, 由于标题字比较大, 在镜头拉近黑板或特写时都很明显, 这样的镜头大概有十多分钟, 如果补拍很麻烦。在后期制作时我利用Photoshop对图层和颜色的处理功能, 以及Premiere的轨道叠加和视频特效控制窗口成功地修正了这个错误。首先在非线编软件Premiere pro 7.0中把时间线上的红色的指针放在有错误的视频上, 然后选择输出帧, 保存图片文件1.g i f (选择的文件格式要在Photoshop中兼容) , 然后在Photoshop中新建文件, 文件尽量设的小一点, 用自定义设置比如80×60像素。在这里把图片文件1.gif文件打开, 用吸管工具吸取字母r附近的颜色, 在拾色器中把前景色设成吸管吸取的颜色, 再用填充工具填充图层, 然后把文件存储为2.jpg文件 (存储时选择的文件格式要在Premiere中能够直接导入) 。再回到Premiere pro中, 导入文件2.jpg, 放到视频2的轨道上, 可以在出现标题近景或特写的地方都叠加上, 调整文件2.jpg的长度到合适的位置。打开文件2.jpg的视频特效控制窗口, 依次打开固定特效Motion和Scale, 设置出入点关键帧 (如果镜头固定不动可以不设) , 在关键帧上把2.jpg的大小和位置调整到正好遮住字母r。然后预览效果。经过这样的技术处理以后, 基本看不出什么毛病了, 老师非常满意。

对片子中的音频错误, 一个字或一个词, 可以利用非线编软件中的复制和粘贴功能就轻易的搞定。如无机化学精品课中, 老师在看样片时发现有一处把混合物说成了化合物, 虽然混合物和化合物只一字之差, 意思却完全不同, 这是一个原则性错误, 必须要改正过来。如果剪掉这个词, 这句话就不完整了, 如果把前后相关的句子都剪掉, 又影响课程的连续性。由于课程前面提到了化合物, 这样我在非线编软件中, 先把视音频链接解开, 用剃刀工具把化合物这个词前后切开并复制, 同样把混合物这个词也切开后删掉, 把化合物这个词的长度调整到和混合物的长度一致 (要精确到帧) , 然后粘贴到混合物的位置上。

在教学录像的后期制作中, 编辑人员熟练驾驭软件的能力, 可以弥补单机摄像给视频剪辑带来的不足, 尽量避免重复拍摄和镜头补录的麻烦。尤其在集中制作精品课时, 可以大大提高制作效率。

四、片头设计

片头是教学录像片后期制作的重要工作, 一个精心设计的片头除要准确地表达精品课的主题外, 还要有一定的艺术性, 以提升精品课的艺术感染力,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制作精品课时,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我们就不要使用蓝色或黑色背景加静态字幕做片头, 这种片头过于平淡、单调甚至呆板, 仅仅起到一个交代课程名称、讲课教师的字幕的作用, 没有一点艺术感染力。甚至会让精彩的教学片黯然失色。

精品课片头的创意, 要与教学录像的整体风格一致。要庄重但也不能过于严肃。色彩搭配合理不能过于鲜艳和暗淡。片头背景尽量使用与教学片主题贴切的图片和动画。避免使用大量的强烈刺激的动画来堆砌片头。

用非线性编辑软件Premiere pro制作片头, 可以对多层背景图片、动画进行叠加, 运用它的视频特效功能可以对各视频层进行特技处理, 如镜头眩光、模糊锐化、边缘羽化等等。经过适当的特效处理的镜头在叠加的过程还可以加上特技转场。这样经过艺术处理的片头一定会使精品课更具魅力。

五、结束语

视频资源不仅能优化教学, 更重要的是可以传播教育。精品课的传播, 实现了优质课程的共享, 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了优质教育。因此教学录像这种视频资源需要不断地制作出来, 供大家交流学习。工作人员在教育技术实践中, 要不断学习, 积累经验, 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方案, 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资讯教研室.越变越“清”无处不在的视频技术[J].教育技术在线, 2009, 1, 14

[2]胡以涛, 高宏.高效率教学录像摄制方案的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08, 5

教师课堂教学录像的自我评价与应用 篇8

一、对课堂教学录像进行自我评价

课堂教学录像犹如一面镜子,真实再现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如同剧本,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又与剧本有着很大的区别。教师通过回看课堂教学录像的方式,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找到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对课堂教学录像进行自我评价不妨从以下几点着手。

1.对课堂用语和体态举止进行自我评价

语言是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教师在对课堂教学录像进行自我评价时要检查自己是否操着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切忌地方口音和口头禅的出现。教师的体态举止应该既和蔼可亲又落落大方,既风趣幽默又得体协调。通过课堂教学录像,教师会发现自己平时课堂中很难注意到的细节举止并加以改正,进而培养良好的课堂形象,以健康优雅的形象感染学生,实现言传身教。

2.对教学流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

课堂教学录像可以帮助授课教师审视整个教学流程,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教师的授课过程是一个作品的创作过程,通过观看课堂教学录像,教师可以发现这节课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重难点是否把握得当,教学方法是否恰到好处,教学过程是否自然流畅,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哪些环节需要调整,哪些优点可以发扬,哪些缺点需要改正,发现这些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从而使以后的课堂教学流程清晰流畅,提高教学效果。

3.对板书设计和教学手段进行自我评价

在观看课堂教学录像时我们能检验板书的字体是否美观,内容有无冗余,设计是否合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不断完善教学基本功。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借助一些辅助性教学工具进行课堂教学,如:课件、实物展示等。教师在观看课堂教学录像时对于这些辅助工具利用得是否恰当,课件设计是否合理要进行评价,以不断改善,使它们在教学中发挥最优效果。

4.对教师课堂应变能力和驾驭能力进行自我评价

教学过程不会按照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即便进行课堂预设,课堂教学中也会有一些预设外的事情发生。如:学生提出的疑问,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等,对于这些“突发性事件”的处理需要教师机智的课堂应变能力和较强的驾驭能力。在课堂上处理这些事件时可能选择的不是最佳的解决办法,但在重温课堂教学录像时,我们会对“突发性事件”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这对于教师积累经验、以便更好地驾驭课堂有很大的帮助。

二、对课堂教学录像进行应用和再加工

课堂教学录像课是教师经过精心准备的成果,通过反复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课堂教学录像又是一笔可贵的教学资源,对教学录像进行应用和再加工会发挥它更大的作用。

首先,为了达到课堂教学录像的最佳效果,在对其进行自我评价之后,我们会找出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善,如果再次进行录制,效果则会更佳。

其次,对于一节精心准备的课堂教学会有配套的教学设计和课件,教师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时,这些材料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节课堂教学录像我们再利用时会发现其可挖掘的价值,不仅为教师自身能力提升提供了途径,而且会起到交流的作用和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

最后,可以对课堂教学录像进行再加工,剪辑制作成微课,参加微课大赛。在剪辑和制作时可以利用屏幕录像软件对配套的课件进行录制,放置在所剪辑的微课视频的合理位置,使整个微课视频流畅自如。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建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将成为评判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指标之一。随着“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深入开展,晒课已经成为衡量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标准之一,教师学会对课堂教学录像进行自我评价和应用,能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水平,展现饱满而精彩的课堂教学。

摘要:近年来,随着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在不断提高,借助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晒课、微课大赛等展现自我的机会,另一方面实现了学习交流和资源共享。通过晒课,我们看到了课堂教学录像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真实再现,经过对课堂教学录像的自我评价和完善,对其进行应用和再加工,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录像,信息化,自我评价,应用

参考文献

教学录像 篇9

一是以研究的目的决定拍摄行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实验室张俐蓉老师认为课堂教学录像的拍摄目的决定了拍摄主体对象。例如, 要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 学生活动的拍摄就显得很重要;再如有的教师想通过课堂教学录像了解自己的教态、教学用语, 以此来改善教学, 这时候就需要着重拍摄教师的活动[1]。这种观点类似微格教学的思想。

二是以师生的教学活动决定拍摄行动, 也就是根据课堂教学方式来确定拍摄主体对象。教学方式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这种摄制模式较好地记录了课堂教学过程和情况, 能够较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另外, 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 不同教师会有不同的教学方式, 这样摄制更加有利于进行教学比较评价。笔者的课堂教学录像摄制实践都是如此。

本人一般根据以下三种教学方式来确定摄制主体对象。

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是建立在“传递-接受”教学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基础之上, 主要是教师利用课件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 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2]。因此, 摄制主体对象应是执教的老师。

拍摄画面应以教师为中心, 根据教学内容变化, 采用中景、近景或特写镜头相结合的方式, 适当穿插学生凝神听讲的大场景或特写镜头。这种方式采用单机位拍摄就可完成任务, 主要是把重点放在拍摄教师镜头上。在拍摄师生问答互动时, 通常只会见到学生的侧面甚至是背影, 但要尽量拍摄到此时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应。

在笔者的实践中, 应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还是相当普遍的, 尤其是语文、数学和地理等科目。课件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录像片的关键之一就是如何处理教师的课件。一是可用中近景镜头拍摄课件投影和教师;二是把课件转化为图片和动画, 在后期制作中进行剪辑处理。这两种方法可综合运用。电视大学的教学录像片和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就是这种方式。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这种方式是当今“素质教育”强调和重视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3]。因此, 摄制主体对象应是学生。

因为学生活动的对象不是单一的和固定的、而且具有多样性、不稳定性和复杂性特点, 所以对于这种方式的教学, 就要求摄像者要事先充分了解和熟悉教师上课的过程和意图、了解何时是学生活动过程, 再根据教学内容变化来拍摄, 摄像的画面应以学生为中心, 重点拍摄学生上课活动的场景, 通过全景、中景、近景或特写镜头相结合的方式[4], 及时捕捉有特色和积极作用的学生活动镜头, 来体现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当然也要适当拍摄教师上课情境, 起到贯穿作用和引导启发作用。

学生大量动手做实验的课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如笔者摄制的《化学——金属的性质》, 就是以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作为重点拍摄对象。拍摄实验操作时以中近景镜头为主, 画面包括学生上半身和实验器材;当发生化学反应时则把镜头推到特写, 突出化学反应的现象, 如发光、冒烟和变色等。

以学生辩论为主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如笔者摄制的《历史——中日甲午战争》。课堂上学生就北洋水师的失败是必然还是偶然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拍摄的主体自然就是辩论的学生和学生所展示的材料。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介于上述两种教学方式之间, 把以教师中心与以学生中心两者的长处吸收过来, 又避免了两者的消极因素。在整个进程中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 起主导作用;学生有时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状态, 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帮助下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教师和学生的地位都很重要,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和教学媒体工具的辅助下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因此, 摄制主体对象应是教师和学生, 在教师起主导作用时是以教师活动作为主要摄制对象, 在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时以学生活动作为主要摄制对象。

这要求摄像者更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方法和思路, 及时在教师、学生和多媒体教学工具之间转换, 及时捕捉重点和特点, 这种方式最好采用两台以上摄像机进行拍摄、具体分工, 最好每台摄像机分别负责拍摄教师、学生和多媒体教学镜头, 便于后期编辑和处理镜头。

笔者摄制的《体育——三级跳远》就是这种教学方式。一台摄像机拍摄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动作, 以中近镜头为主;另一台摄像机拍摄学生的跟随学习动作, 全景和中近景镜头交替采用。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的动作也要重点拍摄, 还要重点拍摄到学生被纠正前后的动作细节。在后期编辑制作中, 加上字幕和动画, 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讲解示范、学习和纠正、场地练习、学习总结等四个部分。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师生互动过程, 确定了录像片的摄制主体对象, 并非要完全忽略其他教学对象, 比如可以通过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 这就需要摄制人员根据课堂实际教学情况灵活选择和处理。

参考文献

[1]张俐蓉.技术与教育整合的案例研究:课堂教学录像[J].电化教育研究, 2004 (05) .

[2]陈玉琨, 沈玉顺, 代蕊华.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教学录像 篇10

2004年4月,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启动, 在全国全面开展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精品课的建设分为六个方面:教学内容、教材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实验内容建设。建设好精品课程, 必须做好各方面工作, 保证精品课的质量上乘,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服务。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是精品课内容的实际载体, 忠实的记录了课堂教学全过程, 因此课堂教学录像的制作是精品课程建设水平的全面体现。

本文根据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基础课《环境学概论》的教学录像制作实践, 探讨了如何针对课堂情境使用拍摄方法及后期编辑。

二、精品课程《环境学概论》简介

1986年我校在全国较早地成立了环境科学本科专业, 开设了本科课程《环境学概论》, 并在全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环境学概论》, 目前已讲授该课程近20余轮, 累计3000余名学生受益。自2000年以来, 本课教师团队认真总结教学的经验与问题, 确定了以培养学生环境素养为目标, 经过长期的努力与发展, 本课程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

2004年, 《环境学概论》是东北师范大学第一批校级精品课建设课程, 2008年被评为吉林省级精品课程, 2009年8月, 《环境学概论》通过专家评审正式成为国家级精品课。课程主讲教师, 包括相应的实验课程均由副高职以上的教师承担, 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课程教学在多媒体教室中完成, 在课堂讲授中, 使用了教学课件、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与学生增强互动、提高效学效果的方法, 尤其是在保证基础理论讲授的前提下, 引入了学生们关心的环境案例进行讲解和交流, 效果显著。

三、课堂教学录像拍摄探讨

1、教学录像的拍摄原则

根据本精品课程《环境学概论》的拍摄实践, 作者认为拍摄前应把握考如下原则。

(1) 精品课程的课堂录像应以不干扰课堂教学过程为前提。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课堂录像的使用目的有二, 其一为课堂直播, 供网络远程现场听课使用, 具有即时性;另一为课堂录制, 制作课堂视频教学资料, 供访问者后期网上学习使用, 具有延时性。不论目的如何, 在教学过程中, 录像设备和摄影师及拍摄活动都不应该干扰课堂教学。因此摄像机位的选择, 应兼顾光线、取景及教学环境的格局。这就要求在课程录像之前, 摄影师应熟悉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 确定合理机位, 并与主讲教师充分沟通, 预知课堂教学全程。

在本课的录制过程中, 作者选择教室的中后部临窗作为机位, 不影响教师学生课堂活动, 还正对多媒体播放设备, 拍摄效果上佳。

(2) 条件允许可选双机系统进行录像。在双机系统中, 主机位置固定, 主要拍摄主讲教师和演示课件等;副机位置流动, 作为主机补充, 如师生互动时捕捉细节表现。

课堂录像要提供网上教学之用, 通过编辑, 应该能够充分表现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 给学习者更深刻的影响, 仿佛置身于课堂之中。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应保证很好地回放课堂教学内容, 避免干扰课堂的原生态氛围, 这是衡量教学录像成功与否的关键。

2、教学录像的拍摄

《环境学概论》是我校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是环境科学专业导论性质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 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为深入学习专业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中, 主讲教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如特色的案例教学, 多媒体课件, 教学资料片, 演示实验等丰富课堂。这为课堂录像的摄制与制作带来挑战。课堂的多样性, 决定了拍摄方法的多样性和后期视频制作的复杂性。

如果把课堂组成分为教师、学生和教学辅助工具三要素, 那么作为拍摄对象, 这三要素在课堂上的时空组合, 可以分为五种情境拍摄模式, 见表1。

针对情境模式和目标主体的权重, 应采取合适的突出重点的拍摄方法, 这对于后期教学录像的编辑处理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四、教学录像制作流程及后期编辑制作实践探究

1、教学录像制作流程

根据精品课录像需要, 结合本课教学录像的制作, 将流程图总结如图1:

根据教学录像的制作流程, 将其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 准备阶段。包括软硬件环境的准备工作。充分研究教案, 掌握课堂教学的进程, 把握课堂全局。认真检查摄像机、录音设备的工况。

(2) 拍摄阶段。参考表1的情境模式, 有针对性的摄录, 突出重点。

教学录像的拍摄区别于影视节目, 一般不能因拍摄过程中出现的意外而停机重拍, 因而要求摄影师在拍摄中要认真、仔细, 严格参考教案取景摄录, 另外时刻留意“剧本”之外发生的随机事件, 力求处理得当。根据笔者实践工作发现, 课堂上发生的小插曲, 一般是不必剪辑掉的, 因为这些也往往是教师和学生的即兴发挥, 有画龙点睛之功。

(3) 影像资料的导出。选用合适的编辑软件, 按照《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标准》[5]中的要求导出视频音频原始资料。同时原始资料应该保存备份。

(4) 编辑制作阶段。工作量大, 详见4.2.2。

(5) 上传网站及后期维护阶段。做好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网上维护, 可以保障精品课在资源网上的共享以及其信息的及时更新等工作顺利进行[6]。

把握好教学录像制作流程, 在制作前做好准备, 在制作过程中保证以不变应万变, 顺利完成制作工作。

2、教学录像资料的制作

(1) 课堂录像的导出

本课记录载体是mini DV录像带, 由于视频仅供学生网上点播学习使用, 故导出时通过计算机1394接口, 使用windows自带的软件movie maker直接导出, 视频音频格式符合《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标准》要求, 输出带宽选择了768kbps, 高于国家300kbps的带宽标准, 帧速率为30fps, 格式为wmv。

(2) 视频的编辑制作研究

原始资料采集后, 建议采用非线性编辑软件进行后期特效处理。视频资料的编辑应该参考在拍摄过程中采取的五种基本情境模式进行。

结合本课录像编辑实践, 笔者建议制作过程可以参考以下三个要点。

(1) 为课堂录像全程添加中文字幕。中文字幕有助于网上学习者理解教学内容。虽然课堂主讲教师使用普通话, 但是由于语速, 语言习惯等还是可能导致歧义。在教学录像中加上中文字幕就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2) 对于教学录像中合适的场景可以采用“分屏显示”进行处理。由于课堂主要由教师, 学生和教学辅助工具 (课件及教具等) 组成, 而某一时刻镜头上只能突出一个主体。如何控制拍摄主客体所占屏幕的比重, 使学习者能够最大程度的感受课堂氛围, 是制作的重点。

图2中, 双分屏a适合一主一客体;双分屏b适用于双主体;三分屏与四分屏适合用于特殊用途, 如同时显示播放多媒体, 板书, 案例教学和演示实验及教师学生均需要表现的情境模式。

(3) 板书电子化。由于主讲教师的粉笔字体各具特点, 可能导致网上学习者的误识和误记, 因此可将教师板书电子化, 即利用分屏显示电子教案或者实际板书。

五、结论及体会

(1)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制作应该遵循两个原则。即拍摄不干扰课堂的教学过程;采用双机或者多机系统记录教学过程。

(2) 以多样的拍摄方法, 配合课堂教学过程的多样性。

(3) 将课堂教学组成归为五种情境模式, 以期拍摄时突出重点。

(4) 教学录像视频处理应参考三个要点, 即添加中文字幕、分屏显示和板书电子化。

精品课课堂教学录像的制作, 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通过精品课的建设不断总结经验, 提高精品课程的水平, 提高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水平, 更好地服务于学习者。

摘要:本文以国家级精品课程《环境学概论》的教学录像的制作流程为主线, 根据制作实践, 总结了教学录像拍摄的原则、方法和体会。此外, 结合课堂主体——教师, 学生和教具——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组合, 提出五种情境拍摄模式, 并在实际拍摄过程中根据模式确定拍摄方法。在后期视频编辑处理的过程中总结了三个要点, 其中的分屏显示结合了五种情境模式对视频资料进行处理, 对于精品课教学录像的制作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环境学概论》,情境模式

参考文献

[1]袁驷:《精品课程是一种境界》, 《中国大学教育》, 2004年第7期。260

[2]杨伟军、董奇志:《谈精品课程建设》,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年。

[3]http://jpk.nenu.edu.cn/2004j p k/huanjingkexuegailun/001/zonghe.htm

[4]宁芬:《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中国教育导刊》, 2005年第4期。

[5]http://jpkc.nenu.edu.cn/readdbfile.asp?id=30

[6]施晓秋、薛伟:《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高教研究》, 2005年第1期。

上一篇:民间文学下一篇:城乡住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