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初二作文

2024-04-11

碰撞初二作文(精选9篇)

篇1:碰撞初二作文

碰撞初二作文

这个小小的阅览室里,每天都能与这个小小的社会进行一次碰撞。

我百无聊赖地坐在前台的椅子上,胸前挂着小管理员证,心中暗自抱怨妈妈为了开会。竟找我来顶班。少儿阅览室人不少,吵吵嚷嚷的。我不想看,也不愿看,伸个懒腰,给几个孩子借书。

我突然一激灵,坐了起来,看见一个小孩子一蹦一跳地跑进来,完全不打算刷一下证件,我便对他说:“喂!小朋友,麻烦刷一下卡,行吗?”他竟然径直跑了过去,我也不管别的了,连忙拦住他,他一脸惊奇地看向我,而我,把我刚刚讲的重复了一遍。

一般的小孩,要么回去刷卡,要么就垂头丧气地走出去,一看就知是来旅游的。但这一个明显不一般,我看着他,他竟把眼睛瞪的极圆,用我想象不到的极为蛮横的口气说:“凭什么不给我进?我刚才还看见一个小孩子进去了,你怎么不拦他就拦我?你虽然比我大,你也得讲理呀!现在的大人怎么都这样?”

我怔住了,随后一股怒火油然而生。我摆出一副笑脸:“小朋友,别说我不讲理,我只是遵守规则,请你先出去好好读读外面的.‘少儿阅览室借阅准则’行吗?我知道你最懂道理了。”讲完,我努力忍住怒火,把手向外面一指,看他走了出去。

我原以为这结束了,可过一会儿,一个女人(应该是他妈妈)带着他进来了,冲着才回来不久的妈妈喊:“你们图书馆的管理员就是这么做的?我儿子想进不给进,还骂我儿子,现在的服务都这样吗?你们的人素质怎么这样!”妈妈被问得一脸惊奇,我连忙向他说明了整件事。

只见妈妈陪笑道:“对不起,我们有规定,不出示证件,不允许进入。”可那女人反而更加气势汹汹:“哼!我儿子上一次直接进也没人拦嘛!这次怎么拦了?我刚刚看见好几个人进去了,怎么偏拦我儿子,你们肯定欺负我们。”妈妈脸上的青筋在跳,可依旧陪笑。

主任来了,二话不说首先道歉。这时周围的家长也发话了,仿佛自己家的孩子也受了多大的委屈似的。那孩子在他母亲胜利而又得意的目光中跑了进去,在书上乱涂乱画,管理员阿姨看见了,摇摇头叹口气,不去看他。

心中的世界与现实发生了无情的碰撞,我压低声音问妈妈:“妈,这世上的人怎么变这样啊。”

我抬起头,看见妈妈无奈的脸。

篇2:碰撞初二作文

1、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渐减退,是什么原因致使他们越来越不喜欢阅读?大概与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是脱不开干系的。学生的被动接受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厌恶语文阅读学习或无积极意识学习,只是课堂上为学习而阅读,课外根本不涉及阅读知识,又导致了学生阅读、写作水平极低的效果。许多老师也常常无奈地表示,在日益激烈的中考压力下,语文课教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个性自由,而往往阅读教学也未能使学生真正实现对文本的深入阅读。这才导致了学生缺乏学习的愿望和兴趣。

2、课内外阅读的目的呈现“功利性”,现在学生的课内外阅读仍然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压迫”。应试教育的方式策略已是根深蒂固,在提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以后,转变缓慢,应试教育的阴影仍有影响。尽管近些年来一直强调素质教育。然而大家 1

渐渐发现,中考也变得举足轻重起来了。中考,决定进什么样的高中,意味着高考的命运。因此,初中生同高中生一样,时间变得弥足珍贵。几乎除了吃饭睡觉,所有一切时间都是用来学习的。学生的实际阅读时间与他们的阅读心理需求是不成正比的。不少学生都在抱怨,作业太多了,没有时间阅读了。

3、学生在阅读时,无正确的阅读方法。大多数学生在阅读中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不专注书的整体构思及写作方法,只是看自己喜欢的某一章节,无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方法。因此,要想真正地指导好学生阅读,必须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方法。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进行阅读的指导呢?

一、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上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的大阅读策略。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的动力。只要感兴趣的事,他们就会不厌其烦地做。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1、推荐不同的阅读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阅读兴趣有显著年龄差异。一般说来,初二学生对战争题材,英雄模范人物、惊险神秘之类的故事感兴趣,且随着年龄增加兴趣递增。因此,教师宜在讲授完相关课文之后,向学生推荐一些这类题材的阅读作

品,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可根据他们的特点推荐一些文学和自然知识内容的文章,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可推荐层次较低一点的童话故事和侦探内容方面的文章。这样,循序渐进,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2、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阅读的成功,让学生体会到阅读成功之喜悦。比如,掌握一个字,一个词,学会了一种写法,懂得了一个道理„„都是阅读成功的表现,教师应给予表扬,特别是缺乏阅读动机的学生更应如此。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变盲目阅读为有益的阅读。

1、朗读、背诵法。朗读法就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领会和理解文章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听一个人朗读文章,往往可以看出他对文章的理解、领会的程度。读得流畅、自然、有节奏、抑扬顿挫、富有感情,这说明他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而且领会了文章的语言特点,这样他阅读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如果读起来结结巴巴,停顿不当,语气不对,这就很难说他对文章有了正确的理解。因此反复朗读是理解文章的好方法。背诵法是指定一些篇目去背诵,识记学习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技巧的一种阅读方法。如朱自清的《春》,就是一篇优秀的散文,要求学生背下来后,对于指导学生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作文就大有好处。古人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的多了,熟了,就能增强语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知识的有关规律,对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无疑大有裨益。

2、测读法。测读法就是读书时把自己摆进去,站在作者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去想,边读边推测、揣摩作者的构思、文章的主要内容及结构等的一种阅读方法。在教学《孔乙己》时,让学生给孔乙己写个结局,学生结合实际体验,给他设计了中举的喜剧结局,在挫折后自谋生路的结局。

3、抓住“文眼”精读法。戏有戏眼,文有文眼。文眼是文章的窗户,正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打开这扇窗户就能窥见全课,带起对文章的理解,更好地把握全文的中心。如在阅读散文时,最要紧的一步就是抓住文章的“线索,”即文眼。抓住“文眼”,举纲张目,既是精讲的主要用途,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4、巧妙设疑导读法。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应在“导”字上狠下功夫。“导”,就是引导,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富于启发性的好方法进行恰如其分的指点引领。如选读前言、后记或者内容提要,再择其所需阅读,抛弃与自己所需无关的东西,专读所需要的材料。如读《最后一课》,感受小弗朗士的心理历程。巧妙的多方设疑,“一石投水”的阅读指导,往往会取得“推波助澜”的良好效果。

5、比较细读法。所谓比较,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比”是熟悉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好方法。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比较细读法,就是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比观察、综合分析的手段,达到启发思维,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鲁迅的《孔乙己》和吴敬梓《范进中举》,他们都写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但是他们的结局是不同。总之比较细读法是提高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6、不求甚解速读法。读书的方法,还可以采用速读的方法。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图书出版量成倍增长,读书要都“求甚解”,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对于应该泛读的一些书就应采取“不求甚解速读法”,就是把读过的好文章或片断剪下来,贴在自己准备的剪贴本上。注意分门别类粘贴,最好在本子前面加上目录、封面,作为资料库。做到广泛博览,开拓视野,为专攻某项知识学问打下雄厚的基础。我们必须教会学生把握速读这一比较高层次的阅读方式。

7、编写提纲法:看一篇文章或读一本书的时候,把文中的主要意思拟定成提纲,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抓住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要点。达到一目了然的目的,也方便记忆和查找。

8、积累评点法。在阅读中觉得有用的东西,自然可以“拿来”。比如典型人物的语言、心理、行动和肖像描写;绝妙细节、精彩场景、名人名言,精妙的论辩等都是有益的资料,都可以作摘录。每节上课前利用2分钟的时间进行名句好段赏析。要求背诵,并能从语言、写作的角度分析;并定期对学生积累情况进行检查,鼓励他们记“读书笔记”,时常进行“读书心得”交流,相信,天长日久,他们的阅读能力终会提高。

篇3:在作文教学中寻找心灵的碰撞点

一、没有啥要求的作文

如何让学生喜欢写作文, 写出好作文是语文老师一直关心的问题。对我来说, 让学生写他们最喜欢写的东西, 写最想写的东西就是最好的途径。当然, 如果能够再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 那效果就更加突出了。在一次作文课上, 我跟学生说:“同学们, 这次我们的课外作文就是一次随意作文, 在遵循真善美的前提下, 想写想什么就写什么, 想用什么题材写就用什么题材写, 谁先写好就谁先交, 谁的作文质量好就推荐到报社去发表……”学生一听, 整个课堂都炸开了, 每个学生都觉得表现的机会来了, 要好好露一手。但是因为这种作文布置的方式对他们来说还是头一次, 所以有不少学生还真不知道写什么好。有些学生主动来问我应该写什么才更能容易写好, 《语文新课标》对作文就有这样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于是我笑着回答说:“写你们最擅长写的东西, 把你们最想写的和感受最深的东西写出来就可以了。”

二、为贫困学生励志

他们果然很积极, 第二天一大早就有几个学生拿作文来交了。我详细看了一下这几篇文章, 文字都写得很优美, 情感很真挚。其中有一篇深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它是班里一个姓徐的学生写的。文章用感人的故事叙述了“包子里的故事”和“前进的力量”两个晓故事, 读了以后我眼泪不由自主地滚动起来, 尤其是被这段话所感动:“我爱我的爸妈, 为了辛苦养育我的爸妈有好房子住, 我努力地学习, 期末开始成绩全县第一……我不知道这样离好房子还有多远。现在, 我的目标是通过努力学习, 考上大学, 找到一份工作, 走出大山, 走出贫困, 生活的艰辛一直鞭策着我前进。”看着这些文字, 我想到了自己也是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一个同病相怜者, 我知道鼓励有着巨大的作用, 于是我把文章推荐到了当地的一家报社并在文章的后面写下了这样的评语:

徐同学, 我与你有过同样的经历, 曾经因为生活的困窘而面临失学的危险, 但是我没有因此而放弃过, 而是一直在努力着去改变这种局面。的确, 生活的不幸让你过早的去承担太多的责任, 但是也真因此你收获了坚强和自信, 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前面的路还很长, 我相信只要你能够保持一颗阳光的心, 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的每一天, 你就一定成功。今后道路上, 老师愿意与你同行, 我们共同迎接每一天灿烂的阳光, 一起去分享生活的酸甜苦辣咸。

第二天文章就刊发出来了, 看到用铅字印刷出来的作文和我的那段评语, 徐同学感动得哭了。我在一旁静静地看着, 自己也流下了眼泪, 我是为学生的进步而高兴。

三、解青春期的困惑

在接下来交的作文中, 还有几个学生的作文我格外关注, 他们以书信的格式与我交流, 讲述他们的一些朦胧感情。班上一个姓张的男同学就向我讲述了他与初中一个女生之间一段很朦胧感情的故事。在信里他向我倾诉说:“每当我想到这个女生的时候, 我就总是学习不下去, 忘不了与她在一起的日子……”我明白了这个男生为什么用书信形式与我交流了, 多么淳朴而可爱的男生啊, 他毫不保留地把心中的秘密向我诉说。看完这封信以后, 我拿起笔在后面补上了这么一段话:

莎士比亚在《辛白林》的挽歌 (Fear No More the Heat of the Sun) 中唱到:“‘哪个少年不钟情, 哪个少女不怀春”, 希望你把这份纯真而美好的友谊好好珍藏, 它将是你永远美好的回忆。同时很感谢你对老师的信任, 把心中的秘密向老师诉说, 老师永远为你守住这个秘密, 我们永远是好朋友, 老师愿意做你最忠实的倾听者, 与你共同解决心中的困惑。

当我把这封信交给这个同学, 他看完以后冲着我笑。从他的微笑中我感觉到了他对我是充满着感激和谢意的, 因为我能够理解这个少年萌生的朦胧感情。在毕业留言册上这位同学给我写了以下的语句:

老师, 再见了!有缘千里来相见。我考上大学一定打电话通知您 (我曾跟他说考上大学了要跟我说一声) , 您是我见过的最平易近人、最能读懂学生心思的老师。今生能成为您的学生, 我真的感到很高兴, 现在我已经放得下初中那个女孩了, 谢谢您老师!

四、就作文说作文

最后上交作文的是一个女同学, 文章写的是关于一个清洁工寒冬早上扫大街的故事。看完文章以后, 我觉得她能够抓住自己寒冬早上偶然遇见清洁工扫街道这个镜头, 结合自身感受, 抒发了对清洁工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的钦佩之情。但是她没有能够以点带面, 提升文章主题, 我觉得很可惜。于是我找他进行了一次“面批” (当面就学生作文的优缺点进行交流) 。

老师:你这篇文章写得真不错, 写得很有真情实感, 老师看了以后也很感动。

学生:真的吗?我是把自己当时想到和看到的写来下的。

老师:对了!写文章就是要写自身经历的东西才容易写出好文章。

学生:谢谢老师!

老师:不过老师想问你一个问题, 你觉得我们周围像清洁工一样在默默工作的人多吗?

学生:那当然很多了, 比如警察、邮递员……

老师:是啊, 他们都在像清洁工一样默默的工作, 那你这篇文章是不是也写一下他们?

学生:老师, 我懂了。其实我们能够幸福生活每一天与这些默默工作的人都分不开的, 他们就像清洁工一样为了千家万户的方便而牺牲了自己的时间。

老师:对了, 如果文章能写到这点, 那真是锦上添花, 更上一层楼啊!

学生:老师, 原来我文章主题还不够深刻, 我现在知道怎么改了。

篇4:碰撞初二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网络语言、外来文化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多重冲击。好莱坞影片、日本卡通、韩流还有诸如肯德鸡、必胜客、NBA、CBA等外来词,使得许多中学生言必外文或“火星文”,对外来文化津津乐道,而本土文化、传统文化的情形如何呢?有些人只会敲打键盘,不会写字;在“中国汉字听写大赛”中,很多人连最基本的字都不会写;更有一些中学生,对传统相当陌生,缺少文化的归属,已成了“真洋鬼子”。

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有人认为,文化应该是包容并蓄的,这些冲击我们不必惊讶;也有人认为,我们不能忘掉自己的根,之后才能谈吸收。你对这些问题有怎样的思考?请你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提示】

进入新世纪以来,洋节日大行其道,从情人节、愚人节到圣诞节,各类商品铺天盖地而来,青少年一代从外表到骨子,已经洋化、西化。早几年,国家广电总局下发通知给众多节目主持人:在主持人口播、记者采访和字幕中,不要使用外语及缩略词,如F1等。这次的通知不仅仅限于体育领域,如GDP、WTO、CPI等也在“整顿”范围。如遇特殊情况必须使用,要在外语及外语缩略词后加中文解释。确实,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我们在兼收并蓄的同时,由于文化不具备强势,我们在吸收外来词与外来文化时,须保持谨慎,不能因为吸收而使自己纯洁的语言受到污染,让自己的文化变得不伦不类,变成毫无特色的大杂烩。至于一些流行网络用语、简化字,必须坚决予以干预。同时,对于汉字书写、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我们要花些时间,在中小学生中作大力弘扬,让民族的根得以永远绵延。此题写作,重点在于要有较高的起点,较全面的思维,力求自己的观点辩证、全面。

【佳作示例】

重塑“中流”砥柱

王一杰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坚守的呐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司马迁对文化的执著追求。而如今,我们却眼看着文化遭到践踏。

我们在穿越中“步步惊心”,又落入后宫的“美人心计”中,在金钱的诱惑下,一切的一切只为那一个收视率。我们可以改变皇帝的出生年月,也可以为古人配上智能手机;我们将朝代改头换面,又将事件黑白颠倒。刀光剑影中尽是魑魅魍魉,心计重重间只留黑色幽默。我们在笑声中渐渐淡忘了历史,渐渐习惯了倾泻而下的虚假,我们深陷在“伪历史”、“伪文学”之中,却不知文化已是遍体鳞伤。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在旦夕间支离破碎,我们怀抱金钱洋洋得意,却不知那几张纸币便可削断系住达摩克利斯之剑的最后一根细丝。我们跟着碎金块的踪迹走向下游,却离开了那座丰盛的金矿。当我们步入黑暗之时,再想回头,已找不到路途,四周尽是无底的深渊。最可怕的不是黑暗,而是我们习惯了黑暗。当我们最终习惯了浮躁扭曲的社会,我们也会不知不觉间被同化。忘记了文化的我们又还能记起些什么呢?在灰蒙蒙的雾霾之中拾不起一片晶莹的雪花。

这一切需要用文化去改变。

为什么中国的功夫、熊猫只能由好莱坞演绎?为什么端午节成了韩国的特产?为什么我们拼了命地背四、六级英语却学不好母语?为什么外国影视、文学总能盖过“中国制造”?有的人说,这是外国的文化侵略。可曾想,如果一个人、一个国家面对侵略毫无招架之力,那只能是自己的问题。当国外频频在影视中发出人性、社会的思考,我们却还只停留在“喜羊羊与灰太狼”上。我们渴求自己的文化,收到的却是一封“暂无存货”的告示。我真希望那一天,再会韩国友人时,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对他说:“这世上不仅仅有‘韩流,更有‘中流砥柱!”

我们在长江筑起大坝,在月球插下国旗,但是我们任凭文化遭到践踏,我们又怎能记得,记得那个地方叫三峡,那儿住着美丽的嫦娥。

[点评]文章的作者很会思索:最可怕的不是黑暗,而是我们习惯了黑暗……当我们最终习惯了浮躁扭曲的社会,我们也会不知不觉间被同化……可曾想,如果一个人、一个国家面对侵略毫无招架之力,那只能是自己的问题……这种穿透浮华尘世、直抵事物本质的观照,显示了作者眼光的犀利与视角的独特,在同龄人中极为少见。作者的语言也很有表现力:刀光剑影中尽是魑魅魍魉,心计重重间只留黑色幽默……为什么中国的功夫、熊猫只能由好莱坞演绎?为什么端午节成了韩国的特产?在灰蒙蒙的雾霾之中拾不起一片晶莹的雪花……为什么我们拼了命地背四、六级英语却学不好母语?为什么外国影视、文学总能盖过“中国制造”?……当国外频频在影视中发出人性、社会的思考,我们却还只停留在“喜羊羊与灰太狼”上。我们渴求自己的文化,收到的却是一封“暂无存货”的告示……记得那个地方叫三峡,那儿住着美丽的嫦娥……作者或对偶,或排比,或比喻,或反问,或联想,或双关,整散结合,错落有致,使得文章产生了一种天风海雨扑面而来的气势,令人读后在美的享受中,留下悠长的回味与深刻的思考。

让汉字在指尖绽放

黄书影

一支笔,几张纸,沾几点墨,便挥毫成书,绽放如花。古代的文人大家写得一手好字,在点点浓墨中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华汉字的魅力,在一点一撇中展现出中华文化的风韵。

我们惊叹于书法家们的龙飞凤舞的文字作品,赞叹中华汉字的博大精深,却不曾把目光收回到自己的指尖——从手机键盘上飞快的盲打转变到低头族们在手机屏幕上的飞速滑动,从电脑键盘上十指敲击的脆响到鼠标上指头的碰撞。提笔忘字早已不是新鲜事儿,错字简化字也早已林立在大街大巷的楼堂馆所、商铺店面了。“汉语”两大字儿,似乎在人们心中已成一片茫然。于是,有良知的中国人开始对文化有了焦虑。

冯骥才曾说:“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我们愤怒地毁掉了自己的文化;从80年代到现在,我们愉快地毁掉了自己的文化。”就在各种智能系统的输入法中,几个大写字母便可跳出你需要的词语,久而久之,很少有人再去注意这个词怎么书写了。于是,在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节目中,当看到电视里的题目时,观众心中一片空白,同时在有一个声音叫喊着“我以前知道,现在居然忘了”的时候,汉字书写便准确地击中了观众心中的那片硬伤。endprint

面对硬伤,有人痛定思痛,开始对汉字重新审视。国务院公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推动落实“书法进课堂”;北京市提出了“高考降低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的高考方案;在荧屏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好诗词”、“成语英雄”等汉语竞争节目更是百花齐放。没有歌舞高手,没有选秀偶像,汉字的魅力在荧屏前大放异彩,指尖上的中国在现代文明中重新焕发生机。

汉语是文化的载体,汉字在中国人心里有着独特的位置。也许对汉字的归属感触动了人们内心怀旧的情绪,唤醒了人们对文字文化的认知。当人们真正重视汉语、真正尊重文化时,文化才能一代又一代地造福于几千年的中华文明。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再次提起笔时,洋洋洒洒,苍劲有力,让汉字在我们的指尖绚丽绽放。

[点评]文章谈论的问题很沉重,但作者的表述很灵动:让汉字在指尖绽放。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的镜头描写,文章中间关于手机键盘上飞快的盲打转变到低头族们在手机屏幕上的飞速滑动,都使得文章一片轻灵。轻灵之中,文章的结构却显得很严谨,这归功于作者的谋篇布局能力。文章首段末尾的“风韵”引出二段的书法描写;由二段末尾的“良知的中国人开始对文化有了焦虑”自然过渡到冯骥才的名言;三段末尾的“硬伤”则领出了四段的内容……文章前勾后连,结构也颇显灵动巧妙。

文化式微胡不归?

郑回归

当我们紧跟潮流亦步亦趋而不再重视儒学文化时,韩国却火热地开设孔子班;当鲁迅作品从中学教材大撤退时,德国人却在反思:为什么我们没有“鲁迅”;当我们记得有本名著叫《孙子兵法》时,美国某军校早已将《孙子兵法》列为该校必读教材。

我们可以对着情人节的计划侃侃而谈,在光棍节里疯狂敲击键盘购物,却记不起端午节里粽子的香甜,中秋节全家赏月的其乐融融。

在这个科技高度发展的网络时代,人们对能带来经济效益的低俗商业趋之若鹜,那些所谓的新新人类追求个性也只表现在对洋节日洋文化的过度崇尚。对电子产品的追捧与对纸质书籍的冷落,造成这个时代对传统文化的一再失衡,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在书店里销量最好的往往是有关财富、职场、经济、人际交往等书籍,而那些名著却落了一身灰尘躲在角落无人问津。

面对人类正在遗落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这样的隐忧,我们是否该扪心自问:“你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你重视传统文化了吗?”答案往往令人黯然神伤。而由这些持着否定态度的人们组成的社会,便形成了糟蹋文化、忘记传统的风气。列宁说过:“忘记历史等于背叛。”那么,忘记传统又何尝不是背叛?!

大街小巷里“装璜”、“家俬”、“侯车”这样的错别字比比皆是,这透露出的已不再仅仅是“没文化”这样简单的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如若再这样发展下去,看似无伤大雅,实则我们的文化就在这样的日积月累的“无伤大雅”中一点点被磨灭。

血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当传统文化正在消失的事实暴露在阳光下时,人们依然觉得事不关己。殊不知,恰恰是因为作为现代人,每个人都应该对传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这个社会再如何发展,文化都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滋养我们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而这,永远不会改变。

重拾迷失的传统,珍视发扬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个现代人责无旁贷的义务。

[点评]文章有几个明显的优点:标题化用诗经名句,如刀斫斧砍一般,问到了国人的心坎;文章的开篇以排比、对偶的形式破空而来,起笔雄健;文章罗列的时代现象——在书店里销量最好的往往是有关财富、职场、经济、人际交往等书籍,而那些名著却落了一身灰尘躲在角落无人问津,令人触目惊心;文章引用列宁名句后的发问:忘记传统又何尝不是背叛?!实际上在拷问一个民族的良知……短短的文章有了这些优点,我们不妨静静阅读,细细思考。

文化修复刻不容缓

周晶晶

绵亘几千余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久不衰,屹立在世界的顶端。然而,正如我们所亲眼看到的,荣耀的背后,隐藏的是巨大的不堪——我们对文化的糟蹋与漠视正与日俱增!

文化的内涵丰硕,仅饮食文化一面便足以显现。走在街上,你会发现,肯德鸡、麦当劳等美国食品店里人满为患,韩国泡菜、日本寿司的摊点供不应求,而拥有几千年历史积淀的包子铺却因收入惨淡而遭遇被迫关门的惨况,曾经备受先民欢迎的糖葫芦也逐渐在城市的喧嚣中丧失那一抹红彩……不只如此,许多节日里常吃的食品也在一步步丧失掉最初家人共享天伦的美好目的,变成了纯粹的吃,许多人都不再在新年包饺子、在端午做粽子,而是选择去超市购买现成的产品,拿回去加热一下吃了就当是过节,而在家乡的亲人却无人陪伴,只能守着电话等待几分钟的寒暄……

文化陷入了危机,不只是饮食文化,太多的中华文化此刻都遭受着洋化、异化、物化的不同程度的糟蹋。文化在被蚕食,而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处在领土沦丧的阶段。随着外来文化的加剧冲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变得越来越看重物质,对文化的糟蹋正演变为对骨内亲情等情感的漠视,中国传统习俗与特色食品工艺流失的同时,更可怕的是人性的削减。个别的削减或许无关紧要,但文化攸关整个民族,其衰颓必将影响民族发展,长此以往,甚至会使国家陷入危亡!

文化为什么如此被糟蹋?面对现状,我们必须反思。是外文化太过强势,还是我们太过不堪一击?是时代发展与文化速度的错位,还是顺应时势的变化?事实上,我认为,本质还是人性的自私作祟。在当今竞争性社会,每个人必须竭尽全力才能立足一隅,钱财成为最直接的人生保障。于是,人们直奔经济而去。个个忙着发家致富,谁还会奢谈文化这等高享受呢?

因此,当下发展经济固然重要,但文化的修复更是刻不容缓。我们必须加强文化教育,尤其是对我们本土文化的渗透。

[点评]文章娓娓而谈,由文化的糟蹋与漠视现象入手,说到骨内亲情等情感的漠视与人性的削减,其结果,必将影响民族发展,甚至会使国家陷入危亡。分析了危害与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之后,作者挖掘出了文化糟蹋的根源:质还是人性的自私作祟。最后作者指出了对策:我们必须加强文化教育,尤其是对我们本土文化的渗透。文章由现象而危害,从后果析根源,由本质到对策,层层深入,显示了一种严密的逻辑力量。

篇5:碰撞作文

今天早上,温暖的阳光照进了温馨的车子,春风温柔地吹拂着我的脸庞。我和妈妈听着收音机里传出的美妙音乐,行驶在上学的路上。

在转弯时,妈妈正在和我聊天。(.)妈妈叫我利用早晨的美好时光,多看课外书,可我不愿意。我们俩便争论了起来,妈妈越说越激动,就回过头来,河东狮吼:“

赶快!”正在这时,事故发生了!只见一辆红色的小轿车突然停在了我们的面前,妈妈来不及回头,没有反应过来,就和那辆小红车来了个“亲吻”。我的身体随着车子的震动而剧烈地摇晃,被撞得头昏脑胀。妈妈也被吓得目瞪口呆,探出车窗,东张西望,想看个究竟。原来,小红车的“屁股”被我们撞了一个“大窟窿”。“唉,这辆车也太不经撞了!”妈妈自言自语道。小红车主也下了车,查看情况。她们“叽里呱啦”地商量了一番,我在一旁干着急,因为上学要迟到了。妈妈看着我一脸的焦急,便对小红车主说:“我们互相留个电话号码吧,我先送儿子上学,等我们有空再联系!”接着,我们又手忙脚乱地赶路去了……

看来,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分心”。一旦注意力不集中,后果就不堪设想,更可能会危及生命安全。

篇6:碰撞作文700字

美好的心灵谱写了一曲曲最动人的赞歌,这歌曲直达人们内心最深处的地方。歌曲的歌词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让关爱多一点,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在寂静的图书馆阅览室中,大家都在仔细地阅读图书,我也不例外。过了许久,我迈着轻松的步子手捧着心仪的图书便走到了借书处。将图书放下后,便开始拿我的借书卡,我这翻翻,那翻翻,还是一无所获。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连借书处的阿姨也帮我找起来,依旧是没有。借书卡似乎铁了心要跟我决一雌雄,一个是藏着,一个在焦头烂额的找着。我吓出了一身汗,一种不好的预感在我的脑海中涌现了出来。惨了,这下我的图书卡肯定是丢了。我哭的心都要有了,心里那叫一个急死了,暗暗地想,完了完了,这下死定了,这图书卡刚在我的手里捂热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这么快就要打着行李离家出走了。阿姨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安慰起了我。她说:不要着急,不可能丢,我帮你看一看借阅记录,看看有没有你的卡,说不定叫谁拿错了。下午借书还书的人真多呀,密密麻麻的小字记录了两页多,阿姨一条一条地看了起来,还不时地停下来忙着给其他人登记。太阳的光辉从西窗洒了进来,如果你现在进馆的话,就会看到这样一幅场景。一位阿姨在电脑旁仔仔细细地看着什么,而旁边有一个女孩在急切的期盼着什么,还不时地翻翻身上的小包似乎在寻找什么。我抬头看了看墙上的钟,它的时针已经在5的旁边了,阿姨已经看了将近一个小时了,我失望地对阿姨说:阿姨,谢谢您不用找了吧,我在去补办一张吧,阿姨再见!说完,垂头丧气的我迈着沮丧的步子朝家的方向走去。哎,借书卡丢的事不敢告诉妈妈,只能从下个星期的零用钱里省了,悲哀呀!刚回到家里,有一个陌生的号码就打进了我的手机,里面传来了阿姨疲惫的声音:是胡芳硕吗?你的借书卡找到了,刚才有一个同学送来了你的借书卡,他着急回家不小心拿错了你的卡。我激动地说:谢谢您,阿姨,太感谢您了!阿姨笑着说:不用谢,这回不用着急了,有时间来取吧!

拿着电话我很是激动,有失而复得的喜悦,有很深的感慨。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是多么重要啊,这美好的心灵好像一曲曲赞歌,不一样的歌词,不一样的演奏者,却是一样的美好!

篇7:碰撞作文700字

“坏了,昨天只顾玩,忘了还得记单词”我惊慌极了。

开始默写了,同学们都自信满满,教室里只剩下老师读单词的声音和同学们沙沙写字的声音。

“嗯,单词就写到这里,纸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最后面一个同学收上来。”我是多么不想交,因为我觉得写错了太多了,我后悔不已,后悔昨天忘了记

单词。可再怎么后悔,也得交,“为什么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我叹息道。

到了下午,英语单词终于看完了,而且我也理所当然地被叫到办公室,老师一句话不说,顺手把单词递给了我,我小心翼翼的接了过来,偷偷的瞄了一眼,“居然写错了这么多……”我悔不当初。我心里默默地想道,然后慌张地看着它,那片红红的错号,像是挂在天上的太阳,太刺眼了。

老师感觉到了我的慌张,平静地说道:“你这次写的可不好啊,是不是昨天晚上没记?”我低下头轻声的“嗯”了一声。“完了完了,她要生气了。”我忐忑想。“没关系,你这次忘记记了,下次可不能忘记了。”我吃惊地看着她,她没有责骂我,也没有批评我,我原以为,她是个不好相处的老师,因为她总是板着一张脸,显得很严肃,这使我很怕她,没想到她是这么的善解人意。“嗯,我会的。”我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好好学英语,这样才对得起她,这样才不会辜负她对我的期望。

经过了几天的努力复习之后,终于在一次英语考试中我取得了好成绩,但我会继续努力,争取考得更好,一定不会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

篇8:碰撞初二作文

去年冬天, 我布置一篇作文《冬天的花草树木》, 结果许多同学写花:百花凋零;写草:大地一片枯黄;写树:树木在北风中发抖, 把江南的冬天写成了塞北的冬天!对这些似是而非的文章, 我没讲评半句话。我把同学们分成两组:一组走上山岗, 一组奔向田野, 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感受冬天的花草树木。五十分钟后, 全班六十个同学都交出了他们重写的作文。文章里的洁白、玲珑小巧的茶树花 (茶叶树的花) , 粉中带黄的菜花;田野里长出绿中带黄的小草——文章带着原野泥土的芬芳, 在冬天里感受着“春”的气息。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对生活的感受, 这是课堂里学不到的。

有的中学生埋怨自己生活太平淡无奇, 周围值得写的东西太少了, 我认为不是这样。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要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 光用眼睛、耳朵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用“心”——用心去感受生活, 碰撞生活。

当枯黄的树叶飘然而下时, 你不要感叹人生的短暂、时光的流逝, 迈开双脚, 去原野, 到集市, 到幼儿园孩子们中去;用心去体验吧, 你会看到黄叶背后所蕴藏的勃勃生机, 也会悟醒到人生的哲理。也许这会使你感到很疲惫, 但经历了这疲惫的体验, 你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是美。

受了委屈, 遭受困难, 别仅仅只掩面哭泣, 怨天尤人或悲观丧气, 清静地剖析一下自己吧, 咬牙挺直一下身子吧。虽然这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快乐的事, 甚至充满痛苦, 可要知道, 这是生活赠予你的一份特别礼物, 使你知道什么叫委屈, 教会你如何面对困难。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写作技巧的必要特征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写作过程可以预设, 但实际写作过程并非完全如预设那样, 充满了不确定、难以预料的因素,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 每个时刻都是一个具体的情景, 因此写作创造中充满了各种偶发性。

二、用心去感受生活, 碰撞生活, 苦中有乐

你将倍感生活的灿烂美丽。当你对生活有了深刻的体验, 就不会再害怕没东西写了。生活是源泉, 用之不竭, 心灵是净化剂, 经过生灵净化的水是多么清亮。

在作文训练中, 我强调感受生活, 碰撞生活的重要性, 要求学生写好《观察日记》, 指导学生把自己投入到自然和社会中去, 深入细致地观察, 感受周围的一切, 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在不断积累写作材料的同时, 努力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培养热爱党, 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锻炼正确分析, 理解社会生活的能力, 提高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实现家庭、社会、课堂一体化的开放性大课堂。现在, 我班的学生没有一个害怕写作文, 学生们热爱写作, 自觉完成写作任务, 甚至有几位同学每天的观察日记在800字以上, 他们对作文不感到苦恼, 而感到写作文是一种愉快的享受。

感受生活, 碰撞生活, 就是指感受的萌动与发展过程, 感受美的捕捉、强化与升华为思想美的过程, 也就是作文成功的过程。所以让心灵感受生活, 碰撞出生活, 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

参考文献

[1]刘心武.刘心武代表作[M].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 1988.

[2]希望有更多的好作品和新作者涌现——短篇小说〈班主任〉讨论会在北京召开[N].北京日报, 1978-10-6.

[3]刘心武.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N].光明日报, 1978-10-3.

[4]浦知秋.由〈伤痕〉引起的讨论[N].解放日报, 1978-10-12.

[5]短篇小说的新气象、新突破[N].文艺报, 1978.

[6]解放思想, 冲破禁区, 繁荣短篇小说创作[N].文艺报, 1978.

[7]为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扫清道路——记〈班主任〉座谈会[J].文学评论, 1978 (5) .

篇9:碰撞初二作文

具体来看,中学传统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具有实践效果的理论体系,多关注显性的知识体系,如字词句段、立意取材、谋篇布局、行文等等。近年来,受高考制度的影响,传统作文教学又走向了应试模式,要求形式美和讲究思想内涵。于是就出现作文“科学工具说”,陈家彦老师在《高中作文教学反思》一文提出:必须明确作文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需要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训练体系。随之,四川的白世国老师也提出作文教学的“三段思维策略”。这些都强调如何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训练。

自七十年代开始,随着西方20世纪流行哲学、反思性主义等后现代思潮的兴起,课程研究者开始运用后现代主义思想来反思和重构课程体系。其中对中国传统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小威廉姆斯·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基本要旨,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丰富性,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重可能性或者多重解释。倡导课程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等,这和传统作文教学重模式规范产生了冲突。

二是回归性,特指一个人在与环境与他人、与文化进行反思性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自我感的方式。多尔认为这种回归是转化性课程的核心,回归不等于重复,而是通过反思去发展和运用某种能力。这种反思和传统作文教学的“指导,评价,修改”的反复训练也有本质的差异。

三是关联性,这一概念包含两个方面,教育学的关系和文化的关系。教育学关系是指“课程结构内部的联系;文化关系,指课程外部的那些文化的或宇宙的关系。这些关系形成课程的大的模体,这和传统作文教学单一的显性知识体系也不一样。

第四个是严密性。我们也不能把传统作文教学讲究章法结构和论证的严密相提并论,后现代课程的严密性恰恰与诠释的不确定性联系在一起,它不要求过早或最终以一种观点的正确而结束,而是将所有观点投入多种组合之中。

正是这些不同与差异,在后现代初始作为西方课程论引入时,两者之间发生了强烈的碰撞。甚至在课程与教学论方面出现了两个阵容,进而促成了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出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总要求有三个:(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这三点在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的同时,自然促使作文教学的学生自主化、生活化、创造性。对质疑精神、人文精神给予了充分鼓励。在这一背景下,后现代课程观和中学传统作文教学找到了新的契合点。

1.融合后的写作教学内容追求知识多元化

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独立于人类经验之外,是被赋予的、归属性的,因此也是客观的、普遍的、绝对的和永恒的。而后现代主义在知识观上,反对现代元叙事,强调知识的个人化、境域化、建构性;在课程观上,认为课程是提供给学生的现实机遇,是学生的生成与创造过程,强调开放性、多元性、内在性。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生活日益变得丰富和多姿多彩。中学生在学校可以感受到不同老师给自己带来了不同的知识面。在家里可以感受到不同家庭给自己带来的刺激。在社会,各种报刊杂志、电影电视以及网络,完全把中学生卷入一个无所不及的信息圈。中学生已变得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因此,作文教学中题材多元化成为大势所趋。其次是写作语言知识多元化。后现代主义力图对基础主义的颠覆,对主流话语的颠覆。这一颠覆解放了边缘的、被压倒的话语,使“他者”走上了舞台,当前中学生对生活广泛关注,对知识不断获取,加之电影电视的广泛普及和网络的普遍运用,社会上产生了许多新语言。甚至网络语言经常性被学生应用到作文中来,虽然遭到老师的批评,但作文中依然屡见不鲜。再加作文中英语语言的夹杂,文言文语言的夹杂,中学生作文语言自然地形成了多元化的局面,也逐渐被传统所接受。

2.写作教学内容重视学生经验和生活的总和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国、各地区推出的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中,呈现出一个共同的趋势: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生态化。杜威把教育看作经验的不断改造,认为经验是人类存在的基础,经验充满思考,能够产生智慧。因此,课程的全部内容都包含在学生在校的经验之中。泰勒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所处的环境作出的反应而产生的。”“学习经验”是指学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学习是学生通过主动行动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泰勒认为,教师需要建构多方面的情境,以便学生能够通过主动与情境发生交互作用而获得教师所期望的那类经验。后现代主义课程认为学生个人的写作学习经验是复杂的,不可控制的。首先,学生的经验不仅仅是外显的行动,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不仅仅是理性化的智力,也是非理性化的情感、意志等因素,具有主动性、多样化的特征。这一点契合了新课程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也是传统作文教学走出自我模式的必然之路。

3.写作教学内容强调学生在写作学习活动中的生成与创造,同时也强调有序

学生在写作活动中往往容易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发现写作相关的知识、感受了生活意义,由此引起他们对生活的反思与体验,达到写作经验的生成。这是传统作文教学过去主导的写作练习方式。南宋文学家谢枋得编了一部写作文选类教材《文章轨范》,该书就分为“放胆文”和“小心文”两部分。清代学者王筠在教育法专著《教童子法》中,对先放后收原则的实施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作诗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釻跳咆嗥,不受羁绊”,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放手地写,以不挫伤其兴趣和信心。但“放极必收”,收的过程即“脱换”,亦即求变。“放”了一个阶段,学生“久之必自厌而收束矣”。放久了不加以收束,学生也感觉到厌烦了,这就要开始限制了,“此时加以衔辔,必俯首乐从”,“作文而不脱换,终是无用才也,屡次脱换,必能成家者也”。当然在此过程中学生作文有可能不佳,但“不可督责之,但涵养诱掖,待其自化,则文境必大进”。要多加鼓励与指导,因势利导,让其“自化”,多次“脱换”后,作文水平必大有进步。“先放后收”是古人从作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效经验,已被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是符合学生写作心理的。后现代倡导的反思性也是建立在放胆反思的基础上的理解,而不是轻易地诠释唯一的概念。这样学生在写作活动中往往能够心驰神游,思想自由,获得写作的最佳灵感。写作活动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往往给学生个体带来写作上的启发,客观上促使了写作内容的生成。

总之,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强调差异、多元、以及创造性、开放性等,打破了传统写作教学中教师绝对权威、学生被动、统一接受、课堂中心、书本中心等现状,在知识、经验、活动等方面显示出了自己的个性,同时,传统作文教学的许多优点传统,有序课堂的理念也将后现代课程的混沌化、极端主义、相对主义的误区进行了有效割裂。

【参考文献】

[1] 小威廉姆·多尔.《后现代课程观》.

[2]《杜威教育思想》.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碰撞初二作文】相关文章:

碰撞作文04-10

星际老师大碰撞作文04-30

以碰撞为题的作文05-04

与暴风雨的碰撞(700字)作文04-20

碰撞散文04-12

碰撞打靶实验04-10

东西文化碰撞05-07

碰撞模拟仿真05-12

船舶碰撞案例05-06

价值碰撞融合管理论文04-21

上一篇: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下一篇:捅了马蜂窝1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