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形态

2024-05-16

社会形态(共8篇)

篇1:社会形态

论马克思六种社会形态与三种社会形态的关系

文章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六形态”和“三形态”,“六形态”和“三形态”立足于不同的角度,但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马克思以唯物史观分析历史而得出的科学结论,二者是一种互相补充的关系.

作 者:阳海音 作者单位:武汉工业学院,人文系,湖北,武汉,430023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年,卷(期):25(9)分类号:B0-0关键词:六形态 三形态 互相补充

篇2:社会形态

当今社会,谁生活压力感最大?谁感觉最良好?社会仇富情绪到底有没有你想的那么严重?……日前,一份由复旦大学发布的《中国网络社会心态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数据调查,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些问题,《报告》从社会议题、社会情绪、群体认同与网络行动、社会思潮四个部分,全面系统地深度呈现了当前中国网络的社会心态。

【90后:社交一代】

90后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最为乐观的群体,76.7%的90后对未来政治持乐观态度,85.7%的90后对未来经济持乐观态度。

数据显示,90后热衷“娱乐”,对社会议题的提及率和关注度在五个代际群体中相对较低,但满意度相对较高。

90后是最爱在网上消磨“闲暇”时光的代际群体:95.2%的90后用户时常在微博上“记录生活”;92.8%的90后时常在微博上“分享心情”;92.0%的90后时常在微博上“消遣娱乐”;这三项的比例均为五大群体中最高的。

另一方面,90后并不经常参与网络行动,对政务微博、媒体微博、大V等各类微博的@频率均是五大群体最低。

90后社会心态相对轻松,诸如“社会不安全感”、“不公平感”、对“官、富、专业技术人员及知识分子”等负面情绪在90后中出现的频率均是五大群体最低,但其“生活压力感”、“被剥夺感”却相对突出。

调查显示,57.5%的.90后感受到生活压力,这一比例在80后群体中为53.3%、在70后群体中为39.0%。认为自己是“穷矮挫”、“被剥夺者”的90后占群体总数24.6%,比例为五大群体最高。但90后仍然相信“梦想”和“希望”:数据显示,仅有3.4%的90后认为自己生活“不幸福”。

【80后:重商一代】

80后是对中国“未来经济”最为乐观的代际群体:数据显示,80后群体中,有19.4%的人对中国未来经济“非常乐观”,70.6%表示“谨慎乐观”,仅有10%的人持悲观态度。

数据显示,80后最善于利用互联网进行社交和营销,

70.0%的80后时常在微博上结交朋友,维持朋友圈,此比例比50后高出约14个百分点;50.1%的80后时常在微博上进行营销推广,此比例比50后高出约31个百分点。

80后的网络行动主要集中在个人经济利益上,其所参与的个人维权频率在五大群体中最高。此外,80后对收入分配关注度较高,满意度却较低。

【70后:中坚一代】

70后既不像80后、90后那样乐观,也不像50后那样悲观,表现相对中立、保守。70后对社会公共议题提及率高,关注的持续性强,对“房价” (29.9%)、“户籍”(14.3%)、“食品”(22.0%)、“收入”(21.0%)、“就业”(14.0%)问题的提及率在五大群体中均为最高,除了对“养老”和“医疗”的提及率与关注度不如50后、60后群体,70后对于各类社会公共议题的提及率均保持在五大代际群体的前两位,充分体现了70后作为社会“中坚一代”的存在价值。

数据显示,70后用户不经常在微博上消磨“闲暇”时光,其记录生活、分享心情、休闲娱乐、社会交往、营销推广的频率均居五大群体倒数第二位;但70后经常在微博上搜集资料进行学习,41.1%的70后在微博中表现出自我提升的倾向。

作为互联网网上的“行动派”,70后群体发布线下活动信息的频率最高,为14.0%,而50后群体这一频率仅为1.4%。

70后具有强烈的“发展效能感”和“社会优越感”,同时负面社会情绪也比较突出。

【60后:现实一代】

60后是在网络抗议中与其它微博账户互动最频繁的群体,其@意见领袖、政务微博、媒体微博、其他阶层微博的频率均居于五大群体之首;且60后的网络“攻击性”较强,是最容易与人争辩的群体:10.1%的60后曾经在微博中与他人进行“骂战”,这一比例在90后、80后、70后、50后群体中分别为1.9%、3.4%、6.6%、0.0%。

数据显示,60后认为自己生活舒适安逸的比率为52.7%,是五大群体中最低,这多少揭示了60后相对焦虑、不安的群体特点;然而,虽然安逸度不高,但60后的优越感却最强:42.3%的60后在生活中持有优越感,该数据在90后、80后、70后、50后群体中的比例分别为16.7%、 14.5%、31.5%、10.7%,压力感与成就感并重。

【50后(及以前):闲暇却不优越的一代】

50后在网络上消磨“闲暇”的频率仅低于80、90年轻一代,与此同时,50后也是最不善于利用网络社交、商业推广的代际群体。

篇3:社会形态

一、高占位, 树立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社会责任理念

大学必须服务社会和引领社会, 这是大学的社会责任。大学能够服务社会的, 首先是培养合格人才。人才质量就是服务质量, 就是社会责任心的水平。河北传媒学院将培养目标定位为: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岗位培养能敬业、有专业、有专能的合格人才。几年来, 学院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其次是优秀教学成果对社会的服务。在艺术类专业的教学中, 学院坚持主旋律, 鼓励师生创作贴近社会生活的作品。经过逐年积累, 学院已经有了一批歌颂改革开放、歌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歌颂文明和谐社会的声乐、舞蹈、小品、短剧以及摄影、美术作品, 并坚持把这些作品推向社会, 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三是对社会文明的引领。大学是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守卫者。大学所创造的文明成果, 推之于社会, 形成社会文明。如我国近代的北京大学所倡导的“爱国、科学、民主、进步”, 就对开启中国近代文明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大学的教师则以“内圣”自守, 独善其身。所以, 以自身创造和拙守的文明引领社会文明, 是大学的社会责任, 也是大学服务社会的一种特殊形式。学院坚持把校园建设成“文明净土”, 为社会做出榜样, 要求师生能够以文明举止示范社会。为此, 学院领导率先垂范, 向全院承诺, 坚持校务公开, 廉洁奉公, 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鼓励师生员工参与管理, 行使监督、批评、建议、举报、申诉等权力;要求教师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为依据, 遵守共同制定的教师文明公约;学院组织学生实行文明自律, 编写了“除陋习、树新风”新三字经, 在学生中广为流传, 收到较好实效。

二、创新教学模式, 以优秀的特殊内涵建设最优社会组织

改革教学、创新教学模式, 是大学这个社会组织的特殊内涵。我们认为, 从目前大学教学改革的现状看, 教学内容的改革比较容易, 进展也快。相比之下, 教学模式改革却相当难, 进展也慢。现有的教学模式, 通过师生之间的代代相传, 已经成为“习惯”和“传统”。要打破它, 必须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而从一所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角度看, 其应该有自己的“标识”, 这种标识是这所大学历史上积累起来的特质、优势、独有风貌, 也就是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能够立足于大学之林的依据。学院办学历史短, 缺乏历史积淀, 还没有形成自身稳定、持久的特色。但是, 如果明白了办学特色的意义, 就可以自觉地发掘、总结自己的亮点, 经过十几年、几十年的持续积淀, 使“才露尖尖角”的“小荷”逐渐鲜明起来、亮丽起来, 最终成为自己的办学特色。据此, 学院把重视实践教学作为改革教学模式的切入点。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 学院提出了教学模式改革的两个思路:一是校内教学在加强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 以作品的创作和再创作为纽带组织教学, 通过作品把需要学习的知识连接起来;二是“把学生推到舞台上, 把舞台搭在社会上, 让学生德艺双修, 在为社会的服务中学习”。这两个改革思路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意义, 提高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音乐舞蹈系是这一改革的先行者, 而且成果突出, 他们以此为题申报并获得了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学院选择上述两点思路出发转变教学模式, 几年来, 学院的办学不仅符合学院实际, 而且富有时代气息, 在办学上取得了成功, 为学院成为最优社会组织奠定了基础。

三、更新教师观念, 培养最优“组织人”

建设最优社会组织首先要培养最优“组织人”。教师 (含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是实施教育的主导力量。民办院校的师资队伍从总体上说存在总量少、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差和流动性强等缺陷。所以,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尤其是加强专职的师资队伍建设, 是民办院校最迫切的任务。学院高瞻远瞩, 集聚了一大批实力雄厚的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师。在师资队伍建设中, 学院特别注重对在职教师的培训, 特别是注重引导教师更新观念, 鼓励教师不仅要发扬“红烛”精神, 还要像“红萝卜”一样, 通过“细细的根”在实践中通过钻研教学、继续学习, 使自己成长为大师;鼓励教师在知识经济时代, 不仅要做学生的榜样, 还要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 不仅要给学生“一勺水”, 为适应教学需要, 自己至少要有“一河水”, 还要带领学生寻找“水源”;鼓励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知识的传授者, 还要成为做人的楷模, 做学生的人生导师。优秀的教师队伍为学院成为最优社会组织创造了主观条件。

四、养大气, 育校风, 打造最优社会组织的软环境

大学需要大学精神, 这是一种超然于世的独到精神。我们认为, 大学精神还应该具象化, 即形成“大气”或优良校风。在优良校风的建设上, 学院狠抓了“3×4”工程, 即:政风、教风、学风三个方面, 每个方面都有物态 (器) 、制度 (制) 、行为 (行) 、心态 (意) 这4个从低到高的层次。在“三风”建设中, 一般论及校风时, 多指教风、学风, 而实际上, 政风 (行政之风、管理作风) 才是教风和学风的统帅。学校的院校长及领导班子, 有没有正确的办学方向, 先进的教育理念, 高瞻远瞩的办学思路, 民主、包容、合作的气质, 敬业、严谨、廉洁的作风, 高效率的管理方法等等, 往往对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方式产生很大影响。所以抓校风建设应先从政风抓起, 以优良的政风带动优良教风和优良学风的形成。对于四个层次的理解, 学院认为, 心态层次即是强调理念是行为的先导, 是大学精神之所在, 是校风的灵魂, 为此, 学院领导首先带领师生员工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 树立校风建设的目标, 统一大家的意志, 提高大家积极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制度层次则重在建章立制, 树立行为规范, 并认真落实, 做到“有章可循, 照章办事, 守章必奖, 违章必究”;行为层次就是把理念和制度变成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 这是校风建设的核心内容;物态层次就是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保持整齐、洁净、温馨、清新、和谐和美的状态。由于学院在校风建设上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使学院呈现了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气象, 为学院建设最优社会组织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

五、建立专家治校、相关者参与的新型管理模式

河北传媒学院和其他多数民办学院一样, 在管理体制上采取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但如何具体设置学院机构、设计运行机制, 尚需探讨。考虑到在办学过程中对某些利益相关者关照不够, 学院提出利益相关者概念。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举办人、管理者、教职员工、学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 他们对办学都有自己的诉求, 都有参与管理的冲动。为此, 学院在机构的设置和机制的设计上, 注意给他们预留相应的位置, 保证他们行使相应的权利。学院构造了“专家治校、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新型管理模式。学院的决策机构是院长领导下的院务委员会, 院务委员会由院内专家组成, 党委负责人参加;党政联席会议负责执行院务委员会的决议, 并对日常工作做出决策;咨议机构是院长领导下的教学指导委员会, 除院内专家外, 吸收院外专家和用人单位参加, 听取教学工作汇报, 讨论教学指导思想, 指导制订修订教学计划、新专业的申报与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 重要教学管理制度的制订等;督导机构实行党政双重领导, 下设教学督导组和“双代会” (职工代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 教学督导组接受集团督导办指导, 吸收院外专家参加, 核心任务是检查教务处和各系部的教学管理工作, 听课并对教师进行业务指导, 检查各教学环节, 反馈督导意见, 参与培训教师等;“双代会”邀请教育厅领导、学生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列席, 主要是听取和讨论学院工作报告、财务报告, 讨论学院发展的重大举措, 接受个人的或联名的提案等;党政联合主持成立申诉办公室, 接受学生、家长、教师以及来自社会的各种申诉、来信、来访。这种设置, 一是保障了专家治校;二是院长能够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 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也有了表达的机会;三是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沟通, 保证了学院管理上的和谐和力量的凝聚, 从而为打造最优社会组织奠定了体制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晓声.论大学[N].光明日报, 2006-09-20.

[2]尹晓敏.大学的社会责任[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02) .

[3]胡寅生.教育学是一门什么学问[J].课程·教材·教法, 2008 (01) .

[4]程斯辉.中国近代著名大学校长办学的八大特色[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02) .

篇4:组织社会 动员社会 引导社会

在灾难性事件报道过程中,新闻媒体担负着组织社会、动员社会、引导社会的作用。地方新闻媒体要从容应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必须要有敏锐的新闻感觉,敢于创新的勇气和快速的反应机制。

2003年10月至11月,《开封日报》面对黄河开封兰考段抢险救灾的报道,就是地方媒体应对灾难性事件的一次成功尝试。

2003年秋季,阴雨连绵,黄河中下游连降大到暴雨。由于“华西秋雨”影响,黄河中下游遭遇百年少见的严重秋汛。渭河流域连连告急,洪水泛滥,冲堤决坝。伊洛河、沁河水位暴涨,黄河水位、流量居高不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水量最大的秋汛在黄河中下游形成,再加上黄河小浪底水库泄洪的影响,黄河兰考段蔡集控导工程坝前水位陡涨,接连发生重大险情。9月18日、20日,兰考县谷营乡蔡集村护滩堤两次决口达200米。9月26日,洪水将与35号坝相连的18号护滩堤冲开500多米宽的决口,最大水深17米,平均水深10米左右,决口处洪水流量最高达1080立方米/秒,直冲蔡集控导工程35、34、33号坝。蔡集护滩堤决口后,造成二级悬河斜流,使兰考县16个行政村、1.8万人被洪水围困,还造成山东东明247平方公里的黄河滩区全部被淹,135个村庄、9.68万人被水围困。如果35号坝被冲垮,黄河主河道势必改道南移,河南、山东15万群众世代居住的村庄、家园将长期淹没,“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古谣将再次成为严酷的现实。

险情灾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分别对抢险救灾工作作出了重要批示。在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驻豫部队和武警官兵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封堵决口成功,截断了流向河南、山东滩区的洪水,解除了对大堤和滩区村庄的威胁,夺取了黄河兰考段抢险救灾斗争的决定性胜利。

灾情一发生,《开封日报》就启动了快速反应机制,报社副总编辑亲自带队,奔赴抢险救灾一线。在抢险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的统一指挥下,报道组的7名同志不畏疲劳,连续作战,每个人都经受住了任务繁重和身体极度疲劳、困乏的考验,每天向报社发回20多篇(幅)文字、图片,集中展示了省、市、县领导靠前指挥、身先士卒,广大干部群众昼夜奋战、顽强拼搏,参战部队指战员全力以赴、奋勇争先,河务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夜以继日、艰苦奋战,广大公安、交通、卫生系统干部职工不畏艰险、尽职尽责、团结战斗的波澜壮阔的黄河抢险画卷,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的舆论优势,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坚定信心、鼓舞士气的巨大作用,受到了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得到了省委宣传部阅评组的肯定。

据不完全统计,在40多天的抢险救灾中,报道组记者采写各类新闻稿件800余篇、图片150余幅。抢险救灾取得胜利后,本报刊发了长篇通讯《大河滔滔唱英雄》,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掀起了弘扬“以民为本、团结拼搏、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黄河抢险精神的热潮,坚定了全市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战胜困难和风险、迎接新挑战、夺取新胜利的决心和信心。

从黄河抢险的成功报道中,我们感到地方新闻媒体在应对灾难性事件时是大有作为的。

第一,地方媒体在应对灾难性事件时,要发挥组织社会、动员社会、引导社会的功用,着力点是争取主动,快速反应,冷静处之,及时有效引导,这是我们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一个关键环节。在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灾难性事件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取决于引导的主动性和及时性,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才能使正确的信息抢先占领各种媒体和传播渠道,使正确的舆论牢牢占据主导地位,才能使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传达到群众当中,使社会舆论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为事件的妥善处理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黄河兰考段险情、灾情发生后,开封日报社领导高度关注,立即对新闻报道工作进行分析研究,制订了科学的报道预案,组织了得力的报道队伍,使各类报道在第一时间内同读者见面,让读者及时了解抢险救灾前线的一举一动。在报道中,我们及时准确、重点客观地报道灾情,同时,唱响抗灾、救灾的主旋律,使人们看到党和政府率领人民团结拼搏、战胜灾难的坚强决心,也使人们了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大团结、大协作精神,从而使人们在灾难中看到希望,受到鼓舞,增强信心。在舆论的引导下,全社会都在关注抢险救灾前线的进展情况,全社会的力量都被动员起来,社会各界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渠道对抢险救灾给予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特别是在抢险救灾紧急时,指挥部紧急征用了大量人力、物资、车辆,确保了抢险救灾所需,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

第二,地方媒体在应对灾难性事件时,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于灾难性事件,我们过去有一种不成文的习惯:灾害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灾害事件中人们所普遍关心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问题也往往因为没有人敢“拍板”而得不到及时的报道。某些媒体面对灾难性事件保持沉默的理由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

灾难性事件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发生变化,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对各种信息十分敏感,对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相对降低,流言谣言也会相对增多。为了保证社会知情,实施社会指挥,提供社会向导,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及时、大量地发布真实信息,说明事实真相。对灾难性事件的透明公开,目前已成为形势的客观必然和公众的基本要求。

黄河兰考段的险情、灾情发生后,《开封日报》主动应对,自觉维护党和政府的权威,自觉维护社会生产生活秩序。通过认真研究,我们在一版开辟了《抢险救灾先锋谱》、《来自抢险救灾一线的报道》等栏目,集中刊发抢险救灾前线的事态进展情况和党政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拼搏的英雄事迹,文字和图片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在抢险救灾处于紧要关头时,《开封日报》每天拿出一到两个版面进行报道,形成宣传强势和视觉冲击力,把这场波澜壮阔的画卷展现给广大读者,产生了惊心动魄的震撼力,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三,地方媒体在应对灾难性事件时,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闻观念,体察民情、关注民生。黄河兰考段的险情、灾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提出“群众利益高于天,干部责任重于山”,把群众的利益放到高于一切的位置,并要求全体参战人员以民为本,团结拼搏,不畏艰险,敢于胜利。以人为本,应体现在对受灾群众的倾情关注上。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党和政府及全社会对受灾群众的温暖关怀,这是媒体的责任。在灾难性事件中,受灾群众虽然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大量的救助和关怀,但是他们的生存状态毕竟是困难的。媒体必须真实而真诚地反映这种状态,以唤起社会各界更多的关爱和救助。《开封日报》不但及时反映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灾民进行及时转移,妥善安置,大力救助的情况。同时派出记者深入到灾民安置点,如实反映灾民衣、食、住、医、学等方面的状况。报社副总编辑刘会敏深入到灾民帐篷中,实地采访灾民的吃住及孩子们学习的情况,写出了《这道坎我们一定能够过去》的现场报道。《汴梁晚报》及时发出“秋风呼啸,气温骤降,灾民急需御寒衣物”的呼吁,这些报道凸显了以人为本,体现了人文关怀,突出了灾难性报道的贴近性,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第四,地方媒体在应对灾难性事件时,要准确把握舆论引导的度,完善报社的采编协调机制、新闻策划机制和送审把关机制,正确处理好新闻、旧闻和不闻的关系。哪些要报,哪些不能公开报道,哪些要及时报,哪些不能抢报而要稳妥处理,都要按照规定精心把握。

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度就是要把握好新闻信息的密度、政府公开声音的强度、对难点关注的热度。新闻调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党和政府对新闻媒体报道热度和密度的宏观调节;二是新闻媒体根据党和政府的新闻管理部门发出的价值信号,凭借平时积累的经验进行自我调节。新闻单位的自我调节是第一位的,它对报道的效果起着最直接的作用。这些调节包括随着灾难性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动态调节、根据灾难性事件的阶段性规律适时调节,把握和调节舆论引导的正面度和反向度。

篇5:公民道德教育与社会形态分析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价值观念、道德风尚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着激烈的冲突.从情感型社会形态和契约型社会形态的视角分析当前公民道德教育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 者:黄浩伟 司振涛 Huang Haowei Si Zhentao  作者单位:黄浩伟,Huang Haowei(太重集团技工学校教务科)

司振涛,Si Zhentao(太重集团党委工作部干部科)

刊 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DIRECT BRANCH UNDER THE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 年,卷(期): “”(4) 分类号:A849 关键词:公民道德教育   情感型社会   契约型社会  

篇6:论生产力与社会形态的关系

学校:内蒙古工业大学

学院:材料学院

班级:成型10-

1姓名:马亚平

学号:201010401018

内容提要: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生产力,生产力作为物质生活的基础在历史舞台和当今社会都发挥着其不可忽视的力量,而应生产力的提高而产生的高级社会形态更是国家发展的导向与指针,正确的把握生产力和社会形态的选择,使国家更为富强,民主。

生产力:是指生产主体利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能力,表现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或者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常以单位生产主体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来衡量,故又称生产效率。生产力的本质是指主生产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具体可表现为科学技术即人们利用什么样的劳动资料进行生产以及生产规模的大小,以及绝对产权如经济主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使用权等内容。

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这些关系有着各种各样内容,可以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等,人们结成了经济利益或经济权利关系就称为经济关系,制度经济学中常称之为相对产权,具体的表现形式有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委托人与代理人

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等。

社会形态: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社会形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特有的范畴。马克斯研究社会现象,把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区分为两类关系:一类是物质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一类是思想的社会关系和通过思想而建立的关系即政治关系,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存在形式即社会形态。

关键词:

生产力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

正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关于无产阶级和人民解放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在哲学思想的舞台上愈显重要,它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也是科学与革命性的统一,更是行动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中对生产力与社会形态选择的解析更验证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社会形态进步的导向型:

在《资本论》词典中对生产力是这样定义的:物质生产力,也成社会生产力,只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利用自然对象和自然力生产物质资料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它表明的是人对自然界的关系,是人们影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要素包括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它们作为生

产力中的物质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结合在一起并同时起作用。劳动资料在生产力的物质要素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是人们在生长过程中用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将劳动加于其上的物质条件,劳动者只有把劳动资料作用与劳动对象才能获得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劳动者是生产力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马克斯指出,在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过程中,认识这个过程的引起者、调整者和控制者,因此,人是“主要生产力”。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是对社会形态做出深层次的分析,《资本论》词典中对社会经济形态这样概述:社会经济形态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又称社会经济结构,某一种特定的社会经济都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要经历的几个具体的“社会经济历史类型”。人类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基础,即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之一。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条件下,不同的生产力基础上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组织形式,并使用不同的生产工具。工业社会的生产组织形式是以企业为单位的社会化大生产,以使用自然资源(原材料、能源)、采用大机器流水线生产工业产品为主要生产方式。

社会形态的进步是时间累积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进程的必要环节,从奴隶社会进步到封建社会,从资本主义进步到社会主义社会,不仅仅是限于时间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一系列物质基础与精神高度的升华。没有物质基础作为基石社会就不会进步,没有精神的支撑高级的社会形态更不会存在。

首先,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前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和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

水平。由于劳动对象的不同往往会影响到劳动产品的质量、数量,所以劳动对象在某一方面说来也是制约着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0页中记录着这样的一段话“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这也是对劳动资料的概括与诠释。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劳动对象大多相似,但如何生产出造价低廉品质一流的产品,这就需要更加高端的劳动资料。

进入20世纪中叶,计算机和网络作为新的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大规模集中性的生产方式正在转变为规模适度的分散型生产方式、小组合作完成项目等形式。历史的发展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和道理: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方式总是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或决定其相应的教育方式。

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当然不能忽略,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广度与深度,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在与劳动者联系起来才能获得自生生产力的意义,变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

我认为生产力与社会形态的选择的前提在于生产力,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才能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形态,若将生产力作为首要考虑的问题来研究,那么社会形态的选择也就明朗起来。

社会形态的选择必须要根据生产力的水平,就像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资本主义的雏形渐渐显现,所以生产水平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步伐在数学表达式上应属于正比关系,及生产力决定社会形态。

在另一方面来讲,根据生产力来将社会形态定位也不是很容易,社会形态的最终走向是社会主义,但是指得提出的是,以生产力为依据共产主义的视线也许任重而道远,就中国而论,我们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样根

据中国实情而进行的定位不管给出了中国的社会类型,即“社会主义”,同时也将此社会主义更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的定位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历史唯物主义称之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一规律表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始终是决定的因素;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及其变革的方向和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

正确的认识生产力和社会形态更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正确把握生产力和社会形态的选择才会使国家富强,提高生产力水平,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建设,使中国更加民主、更加强盛。

参考文献

《资本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0页

篇7:社会形态

刘小毛 2011-12-15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是在我省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奋力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苏荣书记的报告中指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是让人民更幸福、社会更和谐。社会和谐稳定是顺利推进改革发展、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要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切实维护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而作为党的执政基层——社区,如何创新社区服务方式,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改进社区管理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全新课题。自2011年6月12日起,街道全面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以来,街道成立了5个网格工作站,32个网格工作室。经过半年多的运行,网格化管理成果卓有成效并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万安县芙蓉镇和奉新县政法委先后慕名来街道和东湖社区参观学习。

一、要提高认识,推动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

1、开展社区网格化管理是客观现实的需要

随着共青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的自然增长,国企改革使大量企业“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周边县区人口的大量涌入,使社区各项社会事务越来越繁杂;街道社区传统的工作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现在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模式,实行一种新型的社区管理模式,即“社区网格化管理”。在街道、社区大格局不变的基础上,把现有社会再细分,设立网格点,把服务触延伸到小区、到居民门前。通过对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将社区事务逐项分解到每个网格,将社区信息全部定位到每一个网格。以网格化的方式来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综合管理,及时了解掌握重点部位、群众意见需求等情况,提早将矛盾化解在网格、消除在萌芽,实现“管理到门口,服务到家庭”的创新社区管理机制。

2、开展社区网格化管理是提高意识认知的需要 思想决定行动,要做好一件事,思想必须先行。而开展网格化管理工作,则必须要充分提高相关人员的思想意识。

⑴开展网格化管理是提高街道、社区服务意识的需要 街道、社区的根本宗旨就是“营造发展环境,提供政策支持,服务社区居民”,归根结底就是服务,而网格化管理则是把一个个“大社区”被细分成了“小网格”,每位街道和社区干部都有一份“责任田”,促使他们经常深入群众,了解和听取居民的意见建议,使社区工作重心下移,居务信息的来源更多,情况掌握更全面,更重要的是消除了机关化工作现象,把工作的触角延伸到了网格,及时了解居民的需求,及时解决一些矛盾和问题,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管理服务的“盲区”和“真空”。

⑵开展网格化管理是提高网格管理人责任意识的需要 现有部分社区工作人员在“上门服务”、“面对面服务” 上不够,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存在着管理不及时和服务不到位现象,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就是要从根本——思想上进行转变,而网格化管理这一全新管理模式正是突破原有工作瓶颈,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的最有效途径,让社区工作人员切实体会居民的所思、所需、所想。

⑶开展网格化管理是提高居民参与意识的需要 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开创,打破了单一的社区工作人员“单打独斗”的工作局面,而是将辖区内所有可动员、可运用的力量全部集中,发挥直管党员的模范带头、在职党员的“身先士卒”、老年党员的“奉献余热”及居民骨干的“饮水思源”作用,使他们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参与者,提升居民对社区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感召的力量是无穷的,网格中热心的居民积极参与服务,推进了居民自治,厚实了党执政为民的群众基础。

二、要落实行动,开展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

1、按需构筑网格工作网

根据街道工作实际,科学设置“中心+站+室”的网格责任区,建立网格管理服务双机制,构建起有序工作网。①建立三级网格化图谱。茶山街道办事处为一级网格,社区为二级网格,居民小区为三级网格,把社区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每个居民小区,每栋楼房,在第一时间了解居民的所需、所想,在第一时间解决居民的所烦、所恼,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②建立网格管理服务机制。设立由联系社区的街道领导任社区网格工作责任领导、社区一把手为网格工作站的责任人、社区干部是网格工作室的责任人、2-3名居民为网格室信息管理员,建立街道、社区、居民三级联动的网格管理服务机制。③建立“民情热线”工作制度。对居民群众提出的诉求实行民情记录、民情受理、民情畅通三项“一条龙式”的工作制度,实行“一卡”(联系服务卡)通道、“一会”(每星期工作例会)通报和“一栏”(社区网格化管理公示栏)通告的“三通”制度,畅通居民群众了解网格化工作、知晓服务办事流程以及情况解决反馈的渠道,使网格化工作更透明。

2、注重创设先锋引领平台

在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推进中,注重强化党组织引领作用、党员先锋作用的发挥,使更多的居民群众参与到网格化工作中,使服务更贴近居民、更有深度。①在网格中建党小组。在网格中建立网格党小组,吸收在职党员为小组成员,重点联系网格内重要群体和部分居民,形成网格服务团队联系网格内的党员和群众,党小组联系网格内群众的双层交叉联系方式。②推行楼道“党员示范岗”。将党员身份、住址、联系方式等在楼道公开,要求每个党员在楼道承担“一岗四员”的职责,明确责任岗,当好宣传员、护楼员、联络员、调解员,以党员楼道速递为线,在网格内楼道党建公开栏的留言板为终端,收集社情民意,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为群众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③成立“支部互助帮困基金”。由社区党员自愿捐款设立基金,委托社区管理,用于资助解决社区贫困家庭上学、看病、就业等难题。

3、整合壮大网格服务力量

着眼于网格居民的显性需要,整合人力资源,让全体居民都参与到网格工作中来。①成立特色网格小组。充分发挥辖区内在职党员的力量,组建特色网格小组,将社区工作职能延伸到专业服务队中来(如义务维修;文艺表演;关爱女童;校外辅导;医疗保健等)。②成立民情协调队。在社区网格管理服务站设立一个由一批关心社区建设、在居民中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教师、老复员军人等参与的民情协调队,记录和递交居民意见和反映的问题,并协助调解各类矛盾和纠纷,对社区各种“杂症”、“难症”、“顽症”把诊开“处方”。③建立和谐促进小队。在网格中组建和谐促进小队,充分发挥小区长、楼栋长群众信息员、宣传员、调解员、巡逻员、协管员这“五大角色”作用,组织动员这些社会力量参与信息宣传、信访维稳、司法调解、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社会监督等工作,使网格成为平安社区建设的维稳器。搭起居民和社区沟通的桥梁,使社区、街道能及时把握居民动向,将各项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要善于总结,优化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

1、总结经验,提炼形成操作性强的工作模式

在近1年的工作实践中,社区网格化工作体现出了民意表达有渠道、民生项目有落实、特殊群体有侧重、综治维稳有保障等优点,各项工作机制、工作平台及服务力量已初具规模,并初具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街道、社区将结合现有的工作模式,进一步深入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条块结合,提炼形成具有街道特色的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模式。

篇8:社会形态

唐代曾经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国力的强盛, 经济的繁荣, 思想的兼容并包, 文化上的中外融合, 创造了对发展极为有利的环境;盛世造就了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宏气度, 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 造就了被后世一再称道的盛唐气象。

古城长安, 是文明的航船停靠与出发的所在, 它激发着我们的想象和追思, 让我们感受中华文明的脉跳和气韵。

二、社会风貌

盛唐, 在公元七世纪横空出世, 它所迸发的光芒, 让英国学者, 乔·韦尔斯惊羡不已, 他在《世界史纲》中写道, 在唐初诸帝时代, 中国的温文有礼, 文化腾远和威震四方, 同当时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中国由于迅速恢复了统一和秩序, 而赢得了伟大的领先。

乾陵61尊王宾像告诉人们, 当时长安城里“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景。来自西域的商人, 日本、朝鲜的留学生以及学问僧来往于帝国各地, 而各国“入居长安者近万家”。文化因此而多元、交融、创新。

中国是诗的国度, 陕西有诗的源头。诗情画意与文治武功交相辉映, 文章灿烂同政治强盛、国力雄厚的盛唐文化紧相伴随。无数诗人在长安留下了他们最杰出的诗篇。

总之, 唐朝经济发达、政治的强盛、文化繁荣, 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局面, 是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伟大时代!

三、开放性

唐代是一个社会开放的时代, 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很大发展。唐代社会的开放首先表现在对外开放上, 即吸收外来文化因子与输出自身优秀文化并举。

3.1外交开放

3.1.1发达的对外交通:

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 向东可达朝鲜, 向西经“丝绸之路”, 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

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 可达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 经海上“丝绸之路”, 可达波斯湾。

3.2.2开放的对外政策:

唐代国力的强盛和对外政策的开放, 使对外交往有了进一步发展。

(1) 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

(2) 允许外商长期在中国居住, 和中国人通婚, 在中国任官。3.2.3空前的国际地位:

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的使节、商人, 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中外的友好交往, 扩大了人民的视野, 丰富了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 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3.2社会融合

在文化上大唐有足够的自信心并蓄兼收, 群花同放。因为唐代的中国文化已经发展到昌盛成熟的阶段, 任何外域文化传人中国, 只能作为一种新养料注人唐文化的整体中。

据《唐六典》记载, 唐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互相交往, 长安的鸿胪寺, 礼宾院等机构, 接待了七十多个国家的外交使节, 万国衣冠拜冕毓, 为长安一大盛景。来自异域的商人, 留学生以及学问僧, 穿梭于长安城中, 西域各国入居长安者近万家。

当长安将唐朝的政治和艺术传输给它的邻居中世纪的远东地区的同时, 还扮演着将西方国家的技艺传播到东方的文化媒介角色。据记载, 唐长安里的人, 吃的是阿拉伯的面食, 用的是罗马的医药, 崇尚的是拜占庭的建筑, 看的是印度的杂技, 穿的是波斯服装。

当大诗人李白写着:“胡姬貌如花, 当炉笑春风”时, 长安城内王公贵族, 正骑着从波斯进口的昂贵坐骑, 把玩着撤马尔罕的哈巴狗, 打着时髦的马球。臣妾人人学圜转, 她们以舞为乐, 以善舞为荣。在这种开放的心态下, 长安无所顾忌地吸收着胡文化, 毫无这么做既违了祖宗, 那么做又像夷狄的各种顾忌。日本学者井上清, 在《日本历史》中指出, 唐朝的文化是与印度、阿拉伯, 甚至西欧的文化都有交流的世界性文化, 西方汉学家也高度赞扬这一文化风貌为世界大同主义。

3.3民族融合

岁月的雾霭将真实的历史和神奇的传说, 熔铸为盛世唐朝的梦幻。公元630年, 唐军大破突厥军, 并让将近一万家降唐的突厥人, 入居长安。唐代的帝王抛弃了狭隘的民族偏见, 能够以一种包罗天下的思想, 广泛的吸收、容纳各种不同的文化。

唐太宗, 扶之仁义, 示之威信。四夷君长, 慑于声威, 纷纷遣使长安朝贡, 奏请李世民为天可汗。至此, 胡越一家, 自古未有也。

富庶的大唐, 吸引了众多兄弟民族的目光, 他们纷纷与唐朝修好, 公元641年, 远在西藏的吐蕃王松赞干布向唐皇求亲, 唐太宗深知吐蕃对唐朝边境安宁的影响, 将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进藏时, 陪嫁极尽奢华, 礼单中出现了释迦佛像, 珍宝、金玉书橱, 360卷经典, 外加各种金玉饰物, 绵缎垫被, 以及60种营造和工技的著作, 100种治病的药方, 甚至还携带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

这是一个政治家的文化推广, 爱民心切的唐太宗, 恨不得将整个汉文化, 带到吐蕃去;这更是一个帝王的政治推广, 随之而来的是边疆地区和西域各邦对汉文化的深切体认和无限向往。

四、结束语

煌煌古都深厚的文明底蕴, 一直为中华文明的发展, 提供着丰饶的资源和强劲的内力。同时给予我们研究城市社会无限的启示, 当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迷茫的时候, 不妨梦回大唐, 在那里寻找华夏千年璀璨文明的曙光。

摘要:长安这座文明古城, 在盛唐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呈现出生动的社会风貌, 本文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历史的遗存, 化宏观为微观, 化抽象为具象, 浅析盛世长安的社会形态。

关键词:盛唐长安,社会风貌,开放性

参考文献

[1]黎重.《大唐史》[M]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原来生命如此美好的人生感悟下一篇:内控案防工作心得体会